CN112406317B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06317B CN112406317B CN202011292784.1A CN202011292784A CN112406317B CN 112406317 B CN112406317 B CN 112406317B CN 202011292784 A CN202011292784 A CN 202011292784A CN 112406317 B CN112406317 B CN 1124063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housing
- liquid container
- container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姿态的技术。液体容纳体具备:容纳部,其具有挠性,且容纳所述液体;以及连接部件。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液体导出口,其供液体导入部插入;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从装置侧电连接部至少受到+Z方向的力,同时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电接触;第一接纳部,其接纳第一定位部;第二接纳部,其接纳第二定位部;以及凹部,其供壳体的凸部容纳。所述凹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形成于在沿着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在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Z方向上的宽度比Y方向上的宽度和X方向上的宽度小。
Description
分案说明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5月18日、申请号为201780031558.8、发明名称为“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形态,所谓的墨水包已为人所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3)。墨水包将墨水容纳于具有挠性的容纳体,该墨水向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形态的喷墨打印机(以下,也简称为“打印机”)供给。供墨水包安装的打印机存在具备供墨水包配置的托盘等壳体的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中,通过将墨水包配置于壳体,而将墨水包与壳体一起安装于打印机,从而确立了墨水包与打印机之间的墨水的供给路径、电通信路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98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13/10550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24018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期望的是,墨水包以预先决定的恰当的姿态被安装于打印机。若其安装姿态不恰当,则存在无法确立打印机的墨水的供给路径和电通信路径的可能性。另外,墨水的供给路径和电通信路径的连接状态变得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担心其连接状态恶化。此外,在与打印机连接之际,由于与打印机侧的结构部的接触而产生过度的应力,也存在产生损伤、劣化的可能性。针对改善墨水包相对于打印机的安装姿态,一直以来,反复进行了研究,但依然存在改善的余地。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墨水包、以及具备墨水包和打印机的印刷系统,在液体容纳体、以及具备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系统中也是共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被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体。将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和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可以具备外壳、壳体、装置侧固定构造、液体导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所述外壳在内部设置有壳体收纳部。所述壳体可以通过沿着所述+Y方向移动而被插入所述壳体收纳部。所述壳体可以具有凸部和壳体侧固定构造。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向所述-Z方向侧突出。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可以包括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可以在所述壳体安装到所述壳体收纳部的壳体收纳状态下,在对所述壳体施加了朝向所述-Z方向侧的力的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固定构造卡合,而限制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的移动。所述液体导入部可以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可以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可以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朝向所述-Y方向侧延伸,隔着所述液体导入部设置于在所述X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所述液体容纳体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所述壳体能够装卸。所述液体容纳体可以具备容纳部和连接部件。所述容纳部可以具有挠性,且容纳液体。所述连接部件可以在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状态时位于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在所述连接部件可以设置有液体导出口、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第一接纳部、第二接纳部、以及凹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可以向所述-Y方向插入所述液体导出口。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可以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至少受到具有所述+Z方向的分量的力,同时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电接触。所述第一接纳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可以接纳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接纳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可以接纳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所述-Z方向凹陷,所述壳体的所述凸部被容纳于所述凹部。所述凹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可以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形成于在沿着所述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Z方向上的宽度可以比所述Y方向上的宽度和所述X方向上的宽度小。
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容纳体,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受到的+Z方向的力的至少一部分由于-Z方向的力而降低,该-Z方向的力是为了形成壳体的卡合状态,装置侧固定结构对壳体侧固定结构施加的力。因而,向液体容纳体施加的Z方向的力的分量被降低,液体容纳体的配置姿态从适当的姿态向Z方向偏离的情况被抑制,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连接状态被改善。另外,由于液体容纳体的配置姿态的恶化而在液体喷射装置与液体容纳体之间的连接部位产生无益的应力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该连接部位的损伤、劣化被抑制。另外,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容纳体,在安装状态的姿态下,Z方向上的宽度比其他X方向和Y方向上的宽度小,因此,液体容纳体的壳体上的配置姿态更稳定化。因而,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连接状态被进一步改善。
[2]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的法线矢量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具有所述-Z方向的矢量分量和所述+Y方向的矢量分量。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容纳体,能够利用壳体向+Y方向移动时的力,形成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状态,能够提高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性。
[3]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第一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所述第二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容纳体,在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时,通过一对定位部和一对接纳部提高了液体容纳体的液体导出口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导入部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因而,液体导入部与液体导出口之间的连接性被改善。
[4]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X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与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容纳体,通过一对定位部和一对接纳部提高了液体导出口相对于液体导入部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定位精度。因而,液体导出口与液体导入部之间的连接性、装置侧电连接部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性被改善。另外,与在液体导出口与第一接纳部之间设置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凹部相应地,第一接纳部与第二接纳部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变大,更加提高了由一对定位部与一对接纳部进行的定位精度。
[5]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二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二开口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容纳体,第二定位部被插入第二接纳部,能够使定位开始时的X方向的角度带有富余,因此,能够改善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连接性。另外,利用这样的富余,在液体喷射装置与液体容纳体连接之际,也能够缓和在它们的接触部位产生的应力。
[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液体喷射系统。该液体喷射系统可以具备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容纳体。将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和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可以具备外壳、壳体、装置侧固定构造、液体导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所述外壳可以在内部设置有壳体收纳部。所述壳体部可以通过沿着所述+Y方向移动而被插入所述壳体收纳部。所述壳体可以具有凸部和壳体侧固定构造。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向所述-Z方向侧突出。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可以包括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壳体安装到所述壳体收纳部的壳体收纳状态下,所述装置侧固定构造可以在对所述壳体施加了朝向所述-Z方向侧的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卡合,而限制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的移动。所述液体导入部可以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可以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可以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朝向所述-Y方向侧延伸,隔着所述液体导入部设置于在所述X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所述液体容纳体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装卸。所述液体容纳体可以具备容纳部和连接部件。所述容纳部可以具有挠性,且容纳液体。所述连接部件可以在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状态时,位于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在所述连接部件可以设置有液体导出口、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第一接纳部、第二接纳部、以及凹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可以向所述-Y方向插入所述液体导出口。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可以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至少受到具有所述+Z方向的分量的力,同时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电接触。所述第一接纳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可以接纳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接纳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可以接纳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所述-Z方向凹陷,所述壳体的所述凸部被容纳于所述凹部。所述凹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可以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形成于在沿着所述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Z方向上的宽度可以比所述Y方向上的宽度和所述X方向上的宽度小。
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容纳体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受到的+Z方向的力的至少一部分由于-Z方向的力而降低,该-Z方向的力是为了形成壳体的卡合状态,装置侧固定结构向壳体侧固定结构施加的力。因而,向液体容纳体施加的Z方向的力的分量被降低,液体容纳体的配置姿态从适当的姿态沿着Z方向偏离的情况被抑制,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连接状态被改善。另外,由于液体容纳体的配置姿态的恶化而在液体喷射装置与液体容纳体之间的连接部位产生无益的应力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该连接部位的损伤、劣化被抑制。另外,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处于安装状态的姿态时的液体容纳体的Z方向上的宽度比其他X方向和Y方向上的宽度小,因此,液体容纳体的壳体上的配置姿态更稳定化。因而,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连接状态被进一步改善。
[7]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的法线矢量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具有所述-Z方向的矢量分量和所述+Y方向的矢量分量。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利用壳体向+Y方向移动时的力,形成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状态,能够提高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性。
[8]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第一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所述第二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在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时,通过一对定位部和一对接纳部提高了液体容纳体的液体导出口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导入部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因而,液体导入部与液体导出口之间的连接性被改善。
[9]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X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与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通过一对定位部和一对接纳部提高了液体导出口相对于液体导入部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定位精度。因而,与液体导入部之间的连接性以及装置侧电连接部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性被改善。另外,在液体导出口与第一接纳部之间设置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凹部,因此,通过将第一接纳部与第二接纳部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取得较大,更加提高了由一对定位部和一对接纳部进行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10]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二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二开口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姿态下,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根据该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使第二定位部被插入第二接纳部时的X方向的角度带有富余,因此,能够改善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连接性。另外,利用这样的富余,在液体喷射装置与液体容纳体之间的连接之际,也能够缓和在它们的接触部位产生的应力。
[11]在上述形态的液体喷射系统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装置侧固定结构和所述壳体侧固定结构处于彼此卡合的卡合状态时,通过将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推动,从而解除所述卡合状态,容许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的移动。根据该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拆装操作被简易化,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被提高。
上述本发明的各形态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未必全部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针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可适当进行其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替换、限定内容的局部删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将上述本发明的一形态所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形态所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组合,而也可设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形态。
本发明也能以除了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以外的各种形态实现。例如,能够以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容纳体的连接方法和连接结构等形态实现。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系统”是指多个构成要素为了发挥一个或多个功能而彼此协作的构成形态。“系统”不仅包括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配置于分开的场所而协作的形态,也包括多个构成要素在单一装置内彼此协作的形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外观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第一概略图。
图3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第二概略图。
图4是将液体供给部抽出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将液体供给部所具备的连接接纳部抽出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配置到第一壳体的状态的第一液体容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第一壳体取出第一液体容纳体后的状态的第一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第一壳体取出第一液体容纳体后的状态的第二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9A是将第一壳体的连接部件的附近抽出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9B是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附近抽出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第一壳体的盖部件的第一概略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第一壳体的盖部件的第二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壳体的前表面壁部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壳体的底面壁部的下表面侧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配置到第二壳体的状态的第二液体容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第二壳体取出第二液体容纳体后的状态的第一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从第二壳体取出第二液体容纳体后的状态的第二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向-Y方向观察配置到第二壳体的状态的第二液体容纳体时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壳体的前表面壁部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壳体的底面壁部的下表面侧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相对于连接接纳部的安装机理的概略图。
图20A是用于说明直到卡合部相对于被卡合部的卡合完成为止的机理的概略图。
图20B是用于说明将卡合部与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状态解除时的机理的概略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包装液体容纳体的方法的第一示意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包装液体容纳体的方法的第二示意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第一概略图。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第二概略图。
图2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第三概略图。
图29是表示作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第一组合例的概略图。
图30是表示作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第二组合例的概略图。
图31是表示作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第三组合例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0:液体喷射装置;10c:外壳;11:液体喷射系统;12:前表面部;13:操作部;13b:操作按钮;13i:显示部;14:介质排出口;15:介质接收部;16:介质收纳口;17:介质收纳部;18:覆盖部件;20:控制部;30:喷射执行部;31:打印头部;32:管;32r:弯曲部位;33:喷嘴;34:托架;35:介质输送部;36:输送辊;40:液体供给部;42:供给配管;43:接头部;45:变动压力产生部;46:压力传递配管;50:连接接纳部;50a:第一连接接纳部;50b:第二连接接纳部;51:液体导入部;51p:通孔;51t:顶端部;52:装置侧电连接部;52t:端子部;53a:第一定位部;53b:第二定位部;53g:凹槽部;54:装置侧固定构造;54p:突起部(卡合部);54t:顶端部;55:嵌合构造;55c:突起部;56:液体接收部;57:基端部件;60:壳体收纳部;61:61a:61b:61E:61F:壳体;62:开口部件;63:通孔;64:导轨槽;65:辊;100:100a:100b:100c:100B:100C:100D:100F:液体容纳体;110:110a:110b:110F:容纳部;111:第一片状部件;112:第二片状部件;113:外周端部;120:120a:120b:120F:连接部件;121:第一面部;122:第二面部;123:第三面部;125:第五面部;126:第六面部;128:狭缝;131:液体导出口;132:周缘部;133:周缘肋;135:保护壁部;136:保护壁部;136s:狭缝;137:周缘凸部;140: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1:基板部;141s:表面;142:端子部;144:基板配置部;144s:倾斜面;145:壁部;150a:第一接纳部;150b:第二接纳部;151a:第一开口部;151b:第二开口部;155:嵌合构造接纳部;156:突起部;157:凹陷部;160:凹部;161:嵌合凹部;162:侧端支撑部;200:底面壁部;201:第一侧壁部;201t:卡合凸部;202:第二侧壁部;202t:卡合凸部;203:盖部件;203t:爪部;204:凹陷部;205:前表面壁部;207:嵌合凸部;210:凸部;211:内部空间;213:细槽部;214:台阶部;215:凹槽部;215a:第一凹槽部;215b:第二凹槽部;215c:第三凹槽部;215d:第四凹槽部;216:肋;220:壳体侧固定构造;221:中央凸部;222:第一壁面;223:第二壁面;224:第三壁面;225:第一突出壁部;226:第二突出壁部(被卡合部;卡止部);227:第三突出壁部;228a:第一底面;228b:第二底面;228c:第三底面;228d:第四底面;228e:第五底面;228f:第六底面;229:侧壁面;230:导轨肋;231:支脚部;232:追加壁部;235:开闭盖部;236:铰链部;237:爪部;238:嵌合壁部;300:包装材;301:空气吸引口;310:吸引泵;CL:中心轴线;CP:接触部位;LA:配置区域;MP:介质;P1~P6: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5,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参照图6~图20B,对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液体容纳体100的结构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所使用的壳体61的结构一起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将安装有液体容纳体100的状态的液体喷射装置10称为“液体喷射系统11”。
A1.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
[液体喷射装置的外观结构]
图1是表示构成液体喷射系统11的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中图示有表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箭头X、Y、Z。此外,在本说明书所参照的其他各图中,箭头X、Y、Z也以与图1相对应的方式被适当地图示。
箭头X、Y、Z所示的方向与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时的液体喷射装置10的配置姿态相对应。液体喷射装置10的通常的使用状态是指液体喷射装置10配置于水平面而使用时的状态。以下,将箭头X、Y、Z所示的方向分别称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将各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将另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针对Y、Z方向也同样,将一个方向称为“+Y方向”和“+Z方向”,将另一个方向称为“-Y方向“和“-Z方向”。
针对X、Y、Z方向,以Z方向、Y方向、X方向的顺序进行说明。Z方向表示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重力方向,-Z方向是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Z方向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一致。在以下说明中,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称为“上”或者“下”时,只要没有特别声明,是指以箭头Z的方向为基准的上下方向,“上”是指-Z方向,“下”是指+Z方向。
Y方向表示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后方向(进深方向)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Y方向是相反地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方向。在以下说明中,在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称为“前”或者“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指以箭头Y的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前”是指-Y方向,“后”是指+Y方向。
X方向表示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X方向与在正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表面时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一致,-X方向相反地与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一致。在以下说明中,在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称为“右”或者“左”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指以箭头X的方向为基准的左右方向,“右”是指-X方向,“左”是指+X方向。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能够从液体喷射装置10分离的构成要素(壳体61、液体容纳体100等)的说明中的X、Y、Z方向均以被恰当地安装到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时的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的姿态为基准。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0是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射系统11是喷墨方式的印刷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通过喷射而被消耗的液体是墨水。液体喷射装置10通过喷出墨水滴而在作为处理对象的介质上记录墨水点,从而形成图像。所述的介质例如是印刷用纸。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具备树脂制的空心箱体的外壳10c,该外壳10c构成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部。外壳10c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前表面部12设置有操作部13、介质排出口14、介质接收部15、介质收纳口16、介质收纳部17、以及覆盖部件18,该前表面部12朝向-Y方向侧,设想使用者在对液体喷射装置10进行操作时将正对使用者前表面。
操作部13具有:显示部13i,其显示针对使用者的信息;多个操作按钮13b,其接受使用者的操作。介质排出口14是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不断排出的介质的出口。介质排出口14沿着X方向形成为宽度较宽的狭缝状的开口部,且向-Y方向开口。介质接收部15在介质排出口14的下侧向-Y方向呈檐形伸出,接住从介质排出口14排出的介质。
介质收纳口16是用于使用者向液体喷射装置10补充介质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收纳口16在介质接收部15的下方朝-Y方向开口,具有沿着X方向宽度较宽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形状。介质收纳部17是收纳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对象介质的介质的存放的托盘状的部件。介质收纳部17在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部经由介质收纳口16能够看见其前表面的状态下收纳于介质收纳口16。使用者将介质收纳于经由介质收纳口16从液体喷射装置10向-Y方向拉出的介质收纳部17,然后从介质收纳口16将介质收纳部17向液体喷射装置10装填,从而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10补充介质。
覆盖部件18是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其构成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部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18具有宽度沿着X方向较宽的大致长方形形状,配置于介质收纳口16之下。覆盖部件18在其外周缘具有爪部(省略图示),相对于外壳10c可装卸地安装于外壳10c。覆盖部件18对收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的多个液体容纳体100进行包覆而进行保护。
[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
以下将依次参照图2~图5而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图2是将外壳10c和覆盖部件18去除后向+Y方向观察液体喷射装置10时的概略图。在图2中,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主要构成要素中抽取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介质输送部35、液体供给部40、以及壳体收纳部60进行图示。图3是将外壳10c和覆盖部件18去除后向+Z方向观察液体喷射装置10时的概略图。在图3中,省略了在图2中图示的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以及介质输送部35的图示。另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了将多个液体容纳体100分别从作为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完成的安装位置的配置区域LA向-Y方向与壳体61一起拉出的状态。
液体喷射装置10具备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介质输送部35、液体供给部40、以及壳体收纳部60(图2)。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中,经由液体供给部40的供给配管42从收纳于壳体收纳部60的液体容纳体100向喷射执行部30供给液体。并且,介质输送部35从介质收纳部17不断排出且输送介质MP,喷射执行部30将液体向该介质MP喷出,从而在介质MP形成印刷图像。以下将针对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介质输送部35、液体供给部40以及壳体收纳部60依次进行说明。
[控制部]
控制部20对液体喷射装置10中的各构成部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部20由微型计算机构成,该微型计算机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和主存储装置,控制部20通过中央处理装置向主存储装置读入各种程序并执行该程序从而发挥各种功能。关于控制部20的功能将依次进行说明。
[喷射执行部]
喷射执行部30具备打印头部31和多个管32(图2)。打印头部31经由多个管32从液体供给部40接受液体的供给。随后将对来自液体供给部40的液体的供给机构进行论述。打印头部31具备容纳从液体供给部40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室(省略图示)。在该液体室的底面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喷嘴33。打印头部31在控制部20的控制下利用例如由压电元件对墨水施加压力等公知的方法将液体室的液体从喷嘴33喷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头部31搭载于托架34,且构成为,在控制部20的控制下,沿着X方向呈直线状往复移动。在图2中图示有表示打印头部31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的双箭头PS。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0的主扫描方向与X方向一致。喷射执行部30具备如下部件作为用于使打印头部31移动的驱动机构:引导轴,其用于供托架34移动;马达,其产生驱动力;以及带轮,其传递该驱动力。此外,省略针对这些的图示和详细的说明。
与打印头部31连接的多个管32具有挠性。多个管32沿着Y方向并列地排列。多个管32从接头部43沿着打印头部31的扫描路径向+X方向呈大致直线状配置,并且,朝向上方弯曲而向-X方向折回并与打印头部31连接,该接头部43是与随后将论述的作为液体供给部40的供给配管42之间的连接部位。多个管32的弯曲部位32r随着打印头部31的移动而沿着X方向位置变化。由此,打印头部31的主扫描被多个管32阻碍的情况被抑制,使打印头部31的移动动作变得顺畅。
[介质输送部]
介质输送部35在控制部20的控制下输送作为处理对象的介质MP(图2)。介质输送部35在打印头部31的下方具备沿着X方向架设的输送辊36。在输送辊36的下方配置有上述介质收纳部17。介质输送部35具备排出机构(省略图示),该排出机构从介质收纳部17向输送辊36的外周侧面上不断地逐张排出介质MP。介质输送部35利用驱动马达(省略图示)使输送辊36旋转,利用其旋转驱动力,使介质MP在打印头部31的下方向-Y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副扫描方向与-Y方向一致。通过打印头部31的下方区域的介质MP经由介质排出口14向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部排出。
在执行液体喷射装置10的印刷处理时,控制部20利用介质输送部35将介质MP向上述副扫描方向输送。并且,在输送辊36的上方,使打印头部31沿着输送辊36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并在基于印刷数据而决定的时间朝向介质MP的印刷面从打印头部31使墨水滴喷出。由此,在介质MP上,在基于印刷数据决定的位置记录墨水点,并形成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
[液体供给部]
以下将在参照图2和图3的同时参照图4,对液体供给部40进行说明。图4是抽取液体供给部40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液体供给部40除了具备上述多个供给配管42和接头部43之外,还具备多个连接接纳部50、变动压力产生部45、以及压力传递配管46(图3、图4)。首先,对多个连接接纳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供给配管42和接头部43进行说明。然后,对构成液体的吸引/送出机构的变动压力产生部45和压力传递配管46进行说明。
[连接接纳部]
液体供给部40经由多个连接接纳部50与收纳于壳体收纳部60的多个液体容纳体100分别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如下所述,各彩色墨水的四个液体容纳体100被安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40以与四个液体容纳体100分别对应的方式具备四个连接接纳部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四个液体容纳体100包括:三个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其能够容纳液体的容量彼此相等;一个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其能够容纳液体的容量比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容量大。因此,多个连接接纳部50包括: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应的三个第一连接接纳部50a;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相对应的一个第二连接接纳部50b。第一连接接纳部50a和第二连接接纳部50b只要无需特别区别,就被统称为连接接纳部50。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也同样,只要无需特别区别,就被统称为液体容纳体1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用于与液体容纳体100之间的连接的结构,第一连接接纳部50a和第二连接接纳部50b几乎没有结构上的实质的不同。
多个连接接纳部50设置于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图3)。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背面侧的最里侧的位置的最下层中,各连接接纳部50沿着X方向排列成一列。各连接接纳部50被设置成,能够接纳所对应的液体容纳体100的来自-Y方向侧的连接。三个第一连接接纳部50a从右侧起以大致等间隔三个并列地设置。第二连接接纳部50b设置于最左侧。
以下将参照图5对各连接接纳部5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抽取多个连接接纳部50中的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一部分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以下说明在第一连接接纳部50a和第二连接接纳部50b是通用的。连接接纳部50构成为液体导入部51、装置侧电连接部52、第一定位部53a、第二定位部53b、装置侧固定结构54、嵌合结构55被一体化而成的一个部件。
来自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流入液体导入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部51位于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液体导入部51由管部构成,该管部具有向-Y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在-Y方向侧的顶端部51t开口。液体导入部51的顶端部51t被插入液体容纳体100内,从而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容纳体10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部51在X方向上的连接接纳部50的大致中央向-Y方向突出。
液体导入部51的+Y方向侧的后端部与设置于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的泵室(省略图示)连通。流入到液体导入部51的液体流入泵室。此外,在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设置有止回阀结构(省略图示),该止回阀结构用于抑制流入到泵室的液体再次向液体导入部51倒流。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接纳部50中,在液体导入部51之下设置有液体接收部56。液体接收部56沿着液体导入部51向-Y方向延伸出。液体接收部56以沿着液体导入部51的下侧的侧面形状的方式向下稍微地弯曲,作为将从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容纳体100之间的连接部位泄漏的液体接住的托盘发挥功能。液体接收部56也可以被省略。
在液体导入部51和液体接收部56的+Y方向侧的后端部设置有基端部件57。基端部件57是具有供液体导入部51插入并穿过的通孔51p的树脂部件。基端部件57被安装成能够向Y方向移动。在基端部件57的背面侧,以包围液体导入部51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对基端部件57施加-Y方向的弹性力。由此,基端部件57如箭头SD所示向Y方向弹性地移动。在液体容纳体100向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时,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被基端部件57施加向-Y方向的力。
装置侧电连接部52是相对于液体容纳体100电连接的连接器。装置侧电连接部52位于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图3)。装置侧电连接部52具有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部52t。各端子部52t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表面突出,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随后论述)接触而被电连接。期望的是,各端子部52t被板簧等弹性部件向其突出方向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电连接部52以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配置角度相对应的倾斜角度配置。装置侧电连接部52以其表面的法线矢量具有-Y方向的矢量分量和+Z方向的矢量分量的方式朝向斜下方地配置。
装置侧电连接部52经由配线(省略图示)与控制部20(图2)连接。配线由例如挠性扁平电缆构成。通过装置侧电连接部52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被电连接,控制部20与液体容纳体100之间交换电信号。由此,控制部20取得与容纳于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有关的信息。与液体有关的信息是表示例如墨水的颜色、墨水的种类、液体容纳体100中的液体的容纳量的参数等。另外,控制部20对液体容纳体100的连接状态进行电检测。
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在彼此分开的位置处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构成为向-Y方向延伸的轴状部位,并与液体导入部51并列地排列。第一定位部53a位于液体导入部51的-X方向侧,第二定位部53b位于液体导入部51的+X方向侧。第一定位部53a位于比装置侧电连接部52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的Y方向上的顶端部的位置大致对齐。另外,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设置于比液体导入部51和装置侧电连接部52低的位置。
在安装有液体容纳体100时,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都被插入于在液体容纳体100设置的对应的接纳部(随后论述)内。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具有在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时规定液体容纳体100的X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以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角度的功能。
期望的是,第一定位部53a和第二定位部53b相对于液体导入部51的顶端部51t向-Y方向侧突出。由此,在利用一对定位部53a、53b规定了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姿态的基础上,能够将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容纳体100连接。如图示那样,期望的是,在各定位部53a、53b的外周侧面设置有在Y方向上并列地延伸的凹槽部53g。由此,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接纳部的插入顺利化。
装置侧固定构造54与设置于供液体容纳体100配置的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构造(随后论述)协作,而限制壳体61向Y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固定结构54朝向-Y方向侧延伸出,以便进入要安装的液体容纳体100的下侧。装置侧固定结构54构成为臂状的部件部。装置侧固定结构54位于比液体导入部51靠-X方向侧的位置,位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下方。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Y方向侧的顶端部54t相对于液体导入部51的顶端部51t向-Y方向侧突出。另外,顶端部54t相对于各定位部53a、53b的顶端部向-Y方向侧突出。在顶端部54t设置有突起部54p。突起部54p在顶端部54t的中央向-Z方向突出。突起部54p在壳体61安装到壳体收纳部60的壳体收纳状态下与设置于壳体侧固定结构的被卡合部卡合。在以下说明中,还存在将突起部54p称为“卡合部54p”的情况。通过突起部54p被卡止于在壳体侧固定结构设置的被卡合部,壳体61向-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双箭头EX所示,装置侧固定结构54被安装成以+Y方向侧的后端部为支点而沿着横向的转动被容许的状态。装置侧固定结构54被配置到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X方向施力,装置侧固定结构54在向-X方向受到外力时,向-X方向弹性地旋转。另外,如由双箭头EZ所示,装置侧固定结构54被安装成以+Y方向侧的后端部为支点而沿着高度方向的转动被容许的状态。装置侧固定结构54被配置到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Z方向施力,装置侧固定结构54在向+Z方向受到外力时,向+Z方向弹性地旋转。随后将论述装置侧固定结构54与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结构之间的卡合的机理。
嵌合结构55设置于比液体导入部51靠+X方向侧的位置。嵌合结构55位于第二定位部53b的上方,具有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是多个突起部55c排列而成的,该多个突起部55c向+Z方向以相同的高度突出,向-Y方向并列地延伸。嵌合结构55的凹凸结构中的突起部55c的排列图案按照连接接纳部50不同。在各连接接纳部50的所对应的液体容纳体100,与该凹凸结构的排列图案相对应地设置有具有能够嵌合的凹凸结构的嵌合结构接纳部(随后论述)。由此,非对应的错误的液体容纳体100与连接接纳部50连接的情况被抑制。
[供给配管和接头部]
多个供给配管42由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管部件构成(图4)。各供给配管42与设置于各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的上述泵室(省略图示)分别逐根连接。各供给配管42在从连接接纳部50穿过液体容纳体100所容纳的区域的上方而汇聚到-X方向侧的端部之后,向-Y方向并列地引绕(图3、图4)。并且,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方侧的端部向-Z方向引绕,与设置于比介质输送部35高的位置的接头部43连接(图2、图4)。如上所述,各供给配管42经由接头部43与喷射执行部30的多个管32中的所对应的一根连接。
[液体供给部中的液体的吸引/送出机构]
变动压力产生部45是使液体的吸引/送出用的压力变动产生的产生源,例如由泵构成(图2、图3)。变动压力产生部45在靠近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表面部12的位置设置于比壳体收纳部60靠上方的位置。变动压力产生部45位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安装位置之上。压力传递配管46与变动压力产生部45连接,而传递变动压力产生部45所产生的压力变动。压力传递配管46与设置于各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的压力室(省略图示)连接。
各连接接纳部50的压力室隔着挠性膜而与供液体从液体容纳体100流入的上述泵室相邻。因此,在变动压力产生部45使压力室的压力降低时,挠性膜向压力室侧挠曲、泵室的容积增加,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经由液体导入部51向泵室吸引。另一方面,在变动压力产生部45使压力室的压力上升时,挠性膜向泵室侧挠曲,泵室的容积减少,流入到泵室的液体向供给配管42挤出。这样,在液体供给部40中,变动压力产生部45反复进行压力室中的压力的上升和下降,从而液体向喷射执行部30的供给被实现。
[壳体收纳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壳体收纳部60设置于最下层(图2、图3)。在壳体收纳部60收纳有多个壳体61。在处于上述的壳体收纳状态时,多个壳体61在壳体收纳部60中沿着X方向排列成一列。在多个壳体61分别配置有多个液体容纳体100。在一个壳体61配置有一个液体容纳体100。即,在壳体收纳部60中,多个液体容纳体100以分别配置到壳体61的状态沿着X方向排列成一列而被收纳。在图2中,液体容纳体100被壳体61遮挡而看不见,因此,在其配置位置以虚线标注标号。另外,在图3中,壳体收纳部60中的作为壳体61和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时的配置位置的配置区域LA以单点划线图示。
在壳体收纳部60中,在+X方向侧的端收纳有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在其-X方向侧收纳有三个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图2)。在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区域LA的+Y方向侧设置有各一个相对应的连接接纳部50(图3)。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容纳体100分别容纳有不同的颜色墨水。容纳于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颜色墨水的组合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在三个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分别容纳青色、品红、黄色,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容纳消耗量被估计最多的黑色。此外,液体容纳体100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容纳相同的颜色墨水。
多个壳体61用于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61构成为托盘状的容器。壳体61通过在壳体收纳部60中沿着Y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装卸。此外,随后论述壳体61和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装卸的详细情况。
液体容纳体100能够向从壳体收纳部60拉出来的壳体61的-Z方向侧装卸地配置。液体容纳体100以配置到壳体61的状态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0。即,液体容纳体100以配置到壳体61的状态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收纳部60。另外,液体容纳体100以配置到壳体61的状态从壳体收纳部60取出。此外,在壳体61中包括:第一壳体61a,其供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和第二壳体61b,其供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配置。只要无需特别区别,第一壳体61a和第二壳体61b统称为壳体61。随后论述壳体61的结构的详细情况。
壳体收纳部60具备开口部件62(图2)。开口部件62是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具备沿着厚度方向贯通的四个通孔63。开口部件62在其厚度方向与Y方向一致、其长度方向与X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固定地设置于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各通孔63是供壳体61插入并穿过的插入口。各通孔63具有与在沿着Y方向观察所对应的壳体61时的外周轮廓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形状。壳体61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插入/拉出被开口部件62引导。另外,使用者将第一壳体61a和第二壳体61b插入错误的位置的情况被抑制。此外,开口部件62也可以被省略。
在壳体收纳部60的底面上形成有多个轨道槽64(图3)。各轨道槽64按照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区域LA在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形成为直线状。设置于壳体61的底面的轨道肋(随后论述)与各轨道槽64嵌合。壳体61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的Y方向上的移动被轨道槽64引导,且在X方向上相邻的壳体61彼此的接触被抑制。另外,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纳部50的连接被简易化。此外,为了防止误安装,针对每个壳体61也可以使轨道槽64和与其相对应的轨道肋的结构不同。另外,轨道槽64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被省略。
在壳体收纳部60的底面设置有多个辊65(图3)。各辊65按照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区域LA沿着Y方向适当地分散而排列。在壳体收纳部60中,由于各辊65的旋转,使壳体61向Y方向移动时的移动阻力降低,使用者对壳体61的移动操作变得顺畅。辊65也可以被省略。
[液体容纳体和壳体的结构]
适当参照图6~图12,对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一壳体61a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参照图13~图18,对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和第二壳体61b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液体容纳体和第一壳体]
图6是表示配置到第一壳体61a的状态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表示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从第一壳体61a取出后的状态的第一概略分解立体图,是从+Y方向侧观察时的图。图8是表示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从第一壳体61a取出后的状态的第二概略分解立体图,是从-Y方向侧观察时的图。此外,在图7、图8中,分别图示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一壳体61a分别相对应的箭头X、Y、Z。以下,首先,对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对第一壳体61a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液体容纳体]
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是墨水包,具备容纳部110a和连接部件120a(图7、图8)。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具有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以X方向为宽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外周轮廓形状。连接部件120a构成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Y方向侧的端部部位,容纳部110a位于连接部件120a的-Y方向侧。
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Z方向上的宽度比X方向上的宽度和Y方向上的宽度小。该“宽度”是指各方向中位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最外侧的部位彼此之间的该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说,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具有厚度较薄的平板的形状。因此,根据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针对第一壳体61a上的配置姿态能够获得较高的稳定性(图6)。
[容纳部]
容纳部110a是容纳液体的部件(图7、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110a构成为具有挠性的袋状的部件。容纳部110a在沿着Z方向观察时具有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容纳部110a是通过将两张片状部件111、112重叠并将它们的外周端部113熔接而构成的。
第一片状部件111配置于-Z方向侧,构成容纳部110a的上侧的面。第二片状部件112配置于+Z方向侧,构成容纳部110a的下侧的面。各片状部件111、112具有彼此相同的尺寸的长方形形状。各片状部件111、112也可以不具有完全平坦的形状。各片状部件111、112也可以具有在容纳部110a中朝向中央慢慢地形成鼓起那样的挠曲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容纳部110a的内部容纳用于保持容纳部110a的形状的骨架部件。
各片状部件111、112由具有挠性、阻气性、不透液性的原材料形成。各片状部件111、112也可以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膜部件构成。各片状部件111、112也可以是将多张由所述的原材料构成的膜层叠而构成的。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外层由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尼龙的膜形成,内层由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的膜形成。而且,也可以向其层叠结构追加对铝等进行气相淀积而成的层。
[连接部件]
还参照图9A、图9B,说明连接部件120a的结构。图9A是将连接部件120a的附近从图7抽出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图9B是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附近抽出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连接部件120a安装于容纳部110a的+Y方向侧的端部(图7~图9A)。连接部件120a大致具有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件120a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容纳部110a的X方向上的宽度稍小。其差也可以设为例如几mm~十几mm程度。连接部件120a的主体部是例如通过对聚丙烯等树脂部件进行成形而制作的。
连接部件120a具有第一面部121、第二面部122、第三面部123、第四面部124、第五面部125、以及第六面部126。在本说明书中,“面部”既可以不构成为平面状,也可以构成为曲面状,还可以具有凹部、凸部、台阶、槽、弯曲部、倾斜面等。另外,两个面部“相交”是指两个面部实际上彼此相交的状态、一个面部的延长面与另一个面部相交的状态、两个面部的延长面彼此相交的状态中任一个状态。因而,构成弯曲面的倒角部等也可以介于相邻的各面部之间。
第一面部121朝向+Y方向,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前表面部(图7、图9A)。第二面部122位于与第一面部121对置的位置,朝向-Y方向。第二面部122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后面部(图8)。
第三面部123与第一面部121和第二面部122相交,朝向-Z方向(图7、图9A)。第三面部123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顶面部。第四面部124位于与第三面部123对置的位置,与第一面部121和第二面部122相交(图8)。第四面部124是+Z方向侧的面部,朝向+Z方向,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底面部。
第五面部125与第一面部121、第二面部122、第三面部123以及第四面部124相交(图7、图9A)。第五面部125朝向+X方向,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左侧面部。第六面部126位于与第五面部125对置的位置,与第一面部121、第二面部122、第三面部123以及第四面部124相交(图8)。第六面部126朝向-X方向,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右侧面部。
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四面部124上,在X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形成有直线状的狭缝128(图8)。该狭缝128形成于连接部件120a的Z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周围。容纳部110a以+Y方向侧的外周端部113被插入该狭缝128而被沿着厚度方向夹持着的状态固定于连接部件120a。
在连接部件120a设置有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第一接纳部150a、第二接纳部150b、以及嵌合构造接纳部155作为用于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连接的构成要素(图7、图9A)。在连接部件120a中,这些构成要素汇集于第一面部121侧。以下,在对这些构成要素依次进行了说明之后,对设置于连接部件120a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
[液体导出口]
液体导出口131是在+Y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图9A)。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液体导入部51(图5)被向-Y方向插入液体导出口131。液体导出口131在第一面部121中设置于X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液体导出口131形成于与固定有容纳部110a的高度位置大致同样的高度位置。
液体导出口131经由设置到连接部件120a的内部的流路(省略图示)、流路部件(省略图示)与容纳部110a内部的液体容纳区域连通,该流路部件与连接部件120a的第四面部124侧连接,并容纳于容纳部110a内部。省略针对这样的液体流路的结构的详细说明。此外,为了防止液体的泄漏,在连接部件120a的内部设置有阀构造、密封构造(省略图示),该阀构造、密封构造在液体导入部51被向液体导出口131插入之前维持关闭的状态,在液体导入部51被插入了时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面部121中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部132的整体向-Y方向凹陷,液体导出口131在向-Y方向侧靠里的位置开口。由此,液体导出口131成为周围被由周缘部132形成的壁部包围着的状态,液体导出口131的保护性被提高,例如,使用者误接触液体导出口131的情况被抑制。另外,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误落下时等由液体导出口131的碰撞导致的损伤、变形等劣化被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部132被向+Y方向突出的周缘肋133包围。在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液体导入部51连接到液体导出口131时,周缘肋133与设置于液体导入部51的周围的基端部件57接触而被按压,向-Y方向受到弹性力。此外,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配置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第一壳体61a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卡合(随后论述)。因此,即使周缘肋133被基端部件57向-Y方向施力,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一壳体61a从配置区域LA向-Y方向移动的情况也被抑制。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具备用于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的基板部141(图9A、图9B)。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装置侧电连接部52(图5)电接触。在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配置有多个端子部142。多个端子部142配置于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相对应的位置。也可以是,在基板部141的与表面141s相反的一侧的面设置有存储与液体有关的信息的存储装置、用于对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连接进行检测的电路等(省略图示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部142具有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所接触的大致平坦的接触面。在图9B中,在各端子部142中,以虚线举例说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所接触的接触部位CP的位置。各端子部142的接触部位CP在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分别在上半段和下半段在与X方向平行的排列方向上排列。此外,端子部142、接触部位CP的排列图案并不限定于在图9B中所举例说明的排列图案。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设置于靠近连接部件120a的-X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在连接部件120a,用于配置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部141的基板配置部144形成为向-Y方向和+Z方向凹陷而成的凹部。在基板配置部144形成有朝向+Y方向与-Z方向之间的斜上方的方向的倾斜面144s,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该倾斜面144s上以与倾斜面144s大致平行的配置角度倾斜配置。也就是说,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和端子部52t的接触面的法线矢量具有+Y方向的矢量分量和-Z方向的矢量分量。
像这样,基板部141以表面141s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装置侧电连接部52被电连接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至少受到朝向下方的+Z方向的力,同时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电接触。由于该朝向下方的力,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之间的接触状态变得良好,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电连接性被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基板部141被倾斜配置,其表面141s也朝向+Y方向侧。因此,在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壳体61a一起向+Y方向移动而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使第一壳体61a向+Y方向移动的时的力,而形成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因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之间的电连接性被提高。
另外,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之际,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部142的接触面摩擦,同时移动。由此,附着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部142的接触面的异物等被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去除,因此,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电连接性被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壳体61a一起从壳体收纳部60取出之际,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Y方向的移动被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的-Y方向的力辅助。因而,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取出简易化。
基板部141设置于基板配置部144的里面的位置。基板部141被两个壁部145夹着,该两个壁部145在该基板部141的X方向上的两侧相对于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向-Z方向和+Y方向突出。这些壁部145作为基板部141的保护部发挥功能。因此,例如,使用者误接触基板部141、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误落下时等基板部141损伤的情况等被抑制。
[第一接纳部和第二接纳部]
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时,第一接纳部150a接纳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第一定位部53a(图5),第二接纳部150b接纳第二定位部53b(图5)。由此,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安装位置被恰当地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纳部150a和第二接纳部150b形成为向-Y方向延伸的孔部,分别具有第一开口部151a和第二开口部151b。第一接纳部150a和第二接纳部150b各自的开口部151a、151b接纳所对应的定位部53a、53b的从+Y方向侧的插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纳部150a的第一开口部151a和第二接纳部150b的第二开口部151b的开口形状不同,随后将论述其详细情况。
第一接纳部150a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第一接纳部150a设置于第一面部121的靠-X方向侧的下侧的角部。另一方面,第二接纳部150b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第二接纳部150b设置于第一面部121的靠+X方向侧的下侧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口131被一对接纳部150a、150b沿着X方向夹着。由此,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时,液体导出口131相对于液体导入部51(图5)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被提高。因而,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导出口131之间的连接性被改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接纳部150a、150b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变大,因此,其定位精度被进一步提高。
[嵌合构造接纳部]
嵌合结构接纳部155设置于比液体导出口131靠+X方向侧的位置。嵌合结构接纳部155在第三面部123的+Y方向侧的端部中设置于靠近+X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嵌合结构接纳部155具有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是大致矩形形状的多个突起部156排列而成的,该多个突起部156向-Z方向以相同的高度突出,并且向-Y方向并列地延伸。嵌合结构接纳部155中的突起部156和形成于该突起部156之间的作为凹部的凹陷部157的X方向上的排列图案的凹凸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嵌合结构55的凹凸结构中的排列图案的凹凸互逆。
在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Y方向移动而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接纳部50a连接时,嵌合结构55的凹凸结构与嵌合结构接纳部155的凹凸结构之间的嵌合被容许。另一方面,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之间的组合并不恰当的情况下,嵌合结构55的凹凸结构不适合于嵌合结构接纳部155的凹凸结构,而无法嵌合。因而,不对应的错误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连接的情况被抑制。
[连接部件的其他结构]
[凹部]
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四面部124设置有向-Z方向凹陷的凹部160(图7、图8、图9A)。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60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向+Y方向延伸到第一面部121,在+Y方向开口。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于第一壳体61a时,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形成的凸部(随后论述)被容纳于凹部160。凹部160在沿着Z方向观察时形成于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的位置。随后论述其理由。
[嵌合凹部]
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四面部124形成有一对嵌合凹部161(图9A)。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嵌合凹部161形成为向-Z方向切入的凹部。各嵌合凹部161与上述的凹部160同样地,在第一面部121中在+Y方向开口。两个嵌合凹部161以沿着X方向隔着液体导出口131的方式排列。两个嵌合凹部161分别在X方向上形成于与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部132相邻的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于第一壳体61a时,相对应的嵌合凸部(随后论述)被插入各嵌合凹部161并与各嵌合凹部161嵌合。由此,进行液体导出口131相对于第一壳体61a的X方向上的定位。
[第一壳体]
参照图6~图8。第一壳体61a具有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另外,第一壳体61a形成为在-Z方向和+Y方向开口的空心的箱体。第一壳体61a由例如聚丙烯等树脂部件制作。
第一壳体61a具备底面壁部200、两个侧壁部201、202、盖部件203、以及前表面壁部205(图7、图8)。底面壁部200是构成第一壳体61a的底面部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沿着X方向和Y方向延伸。在本说明书中“延伸”是指在某一方向上没有间断地延伸的结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于底面壁部200之上(图6)。底面壁部200具有在配置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至少容纳部110a整体可收纳的程度的尺寸。
第一侧壁部201是与底面壁部200的-X方向侧的长边相交、并且连结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构成第一壳体61a的右侧的侧壁部(图8)。第二侧壁部202是与底面壁部200的+X方向侧的长边相交、并且连结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构成第一壳体61a的左侧的侧壁部(图7)。第一侧壁部201和第二侧壁部202彼此并列地在Y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延伸。第一侧壁部201和第二侧壁部202的高度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的高度大致一致(图6)。第一侧壁部201和第二侧壁部202在X方向上隔着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容纳部110a而规定沿着水平面的方向上的容纳部110a的配置角度。
在第一侧壁部201的+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向+X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201t(图7)。在第二侧壁部202的+Y方向侧的端部也同样地设置有向-X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202t。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到第一壳体61a时,第一侧壁部201的卡合凸部201t与连接部件120a的第六面部126的凹部卡合,第二侧壁部202的卡合凸部202t与连接部件120a的第五面部125的凹部卡合(图6)。
盖部件203在-Y方向侧的端部架设于第一侧壁部201和第二侧壁部202之上(图7)。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到第一壳体61a时,盖部件203局部地覆盖容纳部110a的-Y方向侧的端部侧的部位(图6)。盖部件203抑制容纳部110a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浮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203构成为相对于第一壳体61a的主体部可装卸。
图10A是表示盖部件203的-Z方向侧的面的概略立体图。图10B是表示盖部件203的+Z方向侧的面的概略立体图。在盖部件203的外周端部设置有多个爪部203t(图10A、图10B)。各爪部203t向+Z方向突出,与设置于第一侧壁部201或第二侧壁部202的凹部(省略图示)卡合。在盖部件203的-Z方向侧的面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凹陷部204。使用者在使液体喷射装置10的第一壳体61a相对于壳体收纳部60出入时,能够将手指钩挂于该凹陷部204。
图11是表示前表面壁部205的概略图。前表面壁部205是在-Y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与底面壁部200、第一侧壁部201以及第二侧壁部202分别相交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前表面壁部205的上端部由盖部件203构成。在沿着Y方向观察已配置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状态的第一壳体61a时,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整体被前表面壁部205遮盖。
参照图6~图8、图11和图12,对设置于底面壁部200的其他结构部进行说明。在底面壁部200的+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向-Z方向并列地突出的爪状的一对嵌合凸部207(图7)。各嵌合凸部207在X方向的中央部沿着X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被配置于第一壳体61a时,各嵌合凸部207被插入上述的嵌合凹部161中的相对应的嵌合凹部161并与该嵌合凹部161嵌合(图6)。
在底面壁部200的+Y方向侧的端部,还设置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部210(图7)。凸部210在X方向上位于比中央部靠-X方向侧的位置,位于比一对嵌合凸部207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0是矩形形状。凸部210形成为空心。随后论述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被配置于第一壳体61a时,凸部210被容纳于上述的连接部件120a的凹部160(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210容纳到凹部160时,凸部210的外壁面与凹部160的内壁面面接触。也就是说,凸部210相对于凹部160嵌合。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0和凹部160作为第一壳体61a中的连接部件120a的定位部发挥功能。
在底面壁部200的-Z方向侧的面上,在Y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的细槽部213在X方向上并列地排列(图7、图8)。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容纳部110a在底面壁部200的面上沿着Y方向滑动而配置时的移动被细槽部213引导。
在底面壁部200与第一侧壁部201之间的角部和底面壁部200与第二侧壁部202之间的角部,分别设置有高度向-Z方向呈台阶状变高的台阶部214(图7、图8)。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到第一壳体61a时,容纳部110a的外周端部113被台阶部214从下支撑。因而,第一壳体61a上的容纳部110a的配置姿态被稳定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在第一壳体61a上的配置位置仅在连接部件120a处被固定。除了容纳部110a的上方被盖部件203覆盖这点以外,在第一壳体61a上实质上未被约束。也就是说,容纳部110a除了与连接部件120a连结的+Y方向侧的端部以外,以容许了向远离第一壳体61a的方向的移动的状态配置。这样,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壳体61a未被无益地约束,因此,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壳体61a的装卸简易化。
参照图12,对底面壁部200的下表面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从+Z方向侧观察时的第一壳体61a的概略立体图。在底面壁部200的+Z方向侧的面,在+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凹槽部215。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部215通过被肋216包围而形成。凹槽部215构成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凹槽部215的+Y方向侧的端部由上述的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也就是说,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一部分,包含于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在+Y方向开口,构成凹槽部215(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入口。
如上述那样,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协作而限制第一壳体61a的Y方向上的移动。在壳体侧固定构造220设置有被卡合部(随后论述),该被卡合部在第一壳体61a配置到壳体收纳部60的预定的配置区域LA(图3)的壳体收纳状态下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图5)的突起部54p(卡合部54p)卡合。通过突起部54p被卡止于被卡合部,第一壳体61a向-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凹槽部215构成为具有随后论述的作为环状的槽构造的心形凸轮槽构造。随后论述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结构和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被卡合部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卡合部54p)的卡合的机理。
在底面壁部200的+Z方向侧的面还设置有多个导轨肋230和多个支脚部231。导轨肋230构成为向+Z方向突出的凸壁部(图11),沿着Y方向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呈直线状延伸(图12)。如上述那样,导轨肋230与设置于壳体收纳部60的底面的导轨槽64嵌合,对第一壳体61a的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多个支脚部231向+Z方向突出,分别具有相同的高度(图11)。第一壳体61a的壳体收纳部60的配置区域LA(图3)中的配置姿态被多个支脚部231恰当地保持。
[第二液体容纳体和第二壳体]
以下,首先,对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对第二壳体61b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和参照图中,对与上述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一壳体61a的各种结构部相同的或相对应的结构部使用相同的标号或者仅末尾的字母不同而数字相同的标号。这样的标注有相对应的标号的结构部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或第二壳体61b中起到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或第一壳体61a中的相对应的结构部同样的功能。因而,在上述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一壳体61a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效果能够利用这样的相对应的结构也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和第二壳体61b中获得。
参照图13~图18。图13是表示配置到第二壳体61b的状态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概略立体图。图14是表示将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从第二壳体61b取出后的状态的第一概略分解立体图,是从+Y方向侧的顶端部侧观察时的图。图15是表示将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从第二壳体61b取出后的状态的第二概略分解立体图,是从-Y方向侧的后端端部侧观察时的图。此外,在图14、图15中,分别图示有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和第二壳体61b分别相对应的箭头X、Y、Z。图16是向-Y方向观察被配置到第二壳体61b的状态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时的概略图。为了比较,在图16的下半部,图示有向相同的方向观察时的配置到第一壳体61a的状态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在图16中,以单点划线图示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各自的X方向上的中心轴线CL。图17是向+Y方向观察第二壳体61b的前表面壁部205时的概略图。图18是表示第二壳体61b的底面壁部200的下表面侧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是从+Z方向侧观察第二壳体61b时的图。
[第二液体容纳体]
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除了以下说明的点以外,具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图14、图15)。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中,X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X方向上的宽度大,以使能够容纳的液体的量比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能够容纳的液体的量多。
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同样地具备容纳部110b和连接部件120b(图14、图15)。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容纳部110b除了X方向上的宽度较大这点以外,具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容纳部110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
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除了追加有一对侧端支撑部162这点以外,具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各侧端支撑部162在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大致同样的形状的主体部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X方向或-X方向伸出。各侧端支撑部162保持容纳部110b的+Y方向侧的角部。
参照图16。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的用于与第二连接接纳部50b连接的构成要素的配置结构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大致相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相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的变更点较小,因此,能够使部件通用化,能够降低其制造成本。另外,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接纳部50b也能够设为同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结构大致同样的结构,因此,能够降低连接部件120的制造成本。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无需特别区别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容纳部110a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容纳部110b的情况下,将容纳部110a、110b统称为“容纳部110”。另外,在无需特别区别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的情况下,将连接部件120a、120b统称为“连接部件120”。
[第二壳体]
第二壳体61b除了被变更成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X方向的宽度适合这点以外,具有与第一壳体61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图14、图15、图16~图18)。在第二壳体61b的+Y方向侧的端部,在X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追加壁部232。追加壁部232在配置有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时在Y方向上与连接部件120b的一对侧端支撑部162中的任一个对置(图13)。
[液体容纳体的安装机理]
参照图19,对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纳部50的安装机理进行说明。在图19的上半部,图示有向-Y方向观察时的配置到第一壳体61a的状态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另外,在图19的下半部,以与上半部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应的方式图示有向-Z方向观察时的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一部分。此外,以下的说明通用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的安装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相对于第二连接接纳部50b的安装。
在壳体收纳部60(图3)中,在液体容纳体100配置到壳体61的状态下,若朝向配置区域LA向+Y方向移动,首先,则连接接纳部50的一对定位部53a、53b被插入液体容纳体100的一对接纳部150a、150b,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131被定位。
然后,连接接纳部50的液体导入部51被插入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131,而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131和连接接纳部50的液体导入部51被连接。此外,在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之间的连接完全完成之前,设置于液体导出口131的周围的周缘肋133与处于液体导入部51的周围的基端部件57接触。若直到液体导出口131和液体导入部51之间的连接完成为止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被向+Y方向推入,则基端部件57向+Y方向进行位置变化。液体容纳体100被设置于基端部件57的内部的施力部件向-Y方向施力。
同上述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之间的连接并行地,连接接纳部50的装置侧电连接部52被插入液体容纳体100的基板配置部144,而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部141电接触。在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之间的连接完成时,成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之间的电连接被确定的状态。
连接接纳部50的装置侧固定结构54在一对定位部53a、53b插入一对接纳部150a、150b之前被插入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该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壳体61的凹槽部215的入口。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在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之间的连接完成时利用随后论述的卡合机理与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结构220(图12、图18)的被卡合部卡合。如此,壳体61的位置被固定到壳体61中的预定的配置区域LA(图3)的状态是“壳体61安装到壳体收纳部60的壳体收纳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X方向上位于液体导出口131与第一接纳部150a之间。因此,利用一对定位部53a、53b和一对接纳部150a、150b,与液体导出口131一起,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容纳有作为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入口部的内部空间211的凹部160在X方向上位于液体导出口131与第一接纳部150a之间。因此,装置侧固定结构54插入到凹槽部215内之后的装置侧固定结构54向Y方向的移动被一对定位部53a、53b和一对接纳部150a、150b引导,装置侧固定结构54相对于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定位精度被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如上述那样在液体导出口131与第一接纳部150a之间设置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和凹部160。因此,与此相应地一对接纳部150a、150b彼此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变大。因此,由一对定位部53a、53b和一对接纳部150a、150b带来的上述定位的精度被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第一接纳部150a的第一开口部151a和第二接纳部150b的第二开口部151b的开口形状不同。第二开口部151b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2比第一开口部151a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1大。利用该结构,能够使第二定位部53b向第二接纳部150b插入时的第二定位部53b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于Y方向的角度带有富余。因此,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纳部50的连接操作变得容易。另外,通过设置有这样的富余,在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纳部50连接之际,第二定位部53b向第二接纳部150b插入时所产生的应力降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部151a和第二开口部151b的Z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致相等,但第一开口部151a和第二开口部151b的Z方向上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不同。
[装置侧固定构造相对于壳体侧固定构造的卡合机理]
以下将参照图20A和图20B,对装置侧固定结构54相对于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卡合机理进行说明。在图20A和图20B中分别图示向-Z方向观察时的壳体侧固定结构220。另外,在图20A和图20B中,为了表示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在凹槽部215内的移动轨迹,分别由虚线表示不同的时间的突起部54p的位置P1~P6。
首先,参照图20A,对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比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靠-Y方向侧的里侧区域内的中央处,壳体侧固定结构220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中央凸部221。沿着Z方向观察时,中央凸部221的外周壁面构成大致三角形状的外周轮廓线。中央凸部221的内部被挖空处理。
中央凸部221的外周壁面包括第一壁面222、第二壁面223、以及第三壁面224。第一壁面222沿着X方向与Y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一壁面222的至少一部分在Y方向上与内部空间211重叠。第二壁面223沿着X方向延伸,与第一壁面222相交。第三壁面224沿着Y方向延伸,与第一壁面222和第二壁面223相交。第三壁面224在Y方向上与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重叠。
中央凸部221具有第一突出壁部225和第二突出壁部226。在第二壁面223的-X方向侧的端部,第一突出壁部225沿着第一壁面222所延伸的方向向-Y方向侧从第二壁面223稍微地伸出。第二突出壁部226是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壁部。以下,也存在将第二突出壁部226称为被卡合部226的情况。在第二壁面223的+X方向侧的端部,第二突出壁部226沿着第三壁面224所延伸的方向向-Y方向侧从第二壁面223稍微地伸出。
壳体侧固定结构220还具有第三突出壁部227。第三突出壁部227形成为肋216的一部分。在沿着Y方向与中央凸部221的第二壁面223相对的位置,第三突出壁部227从肋216朝向第二壁面223向+Y方向突出。
为了便于说明,将凹槽部215划分成第一凹槽部215a、第二凹槽部215b、第三凹槽部215c、以及第四凹槽部215d。第一凹槽部215a是由内部空间211形成的沿着Y方向延伸的部位。第二凹槽部215b是面对第一壁面222、且沿着X方向与Y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的部位。第三凹槽部215c包括面对第二壁面223的部位,是由三个突出壁部225~227以沿着X方向呈大致锯齿形蜿蜒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部位。第四凹槽部215d是面对第三壁面224、且朝向第一凹槽部215a向+Y方向延伸的部位。
作为第一凹槽部215a的底面的第一底面228a构成为朝向-Y方向逐渐向+Z方向抬升的倾斜面。作为第二凹槽部215b的与第一凹槽部215a连结的部位的底面的第二底面228b构成为大致水平的水平面。位于第二凹槽部215b的中央附近的第三底面228c构成为从第二底面228b向-Z方向凹陷的倾斜面。包括第二凹槽部215b的-Y方向侧的端部部位的底面和第三凹槽部215c的底面的第四底面228d构成为大致水平的水平面。作为第四凹槽部215d的底面的第五底面228e构成为越是+Y方向侧越从第四底面228d向+Z方向抬升的倾斜面。作为第一底面228a与第五底面228e之间的底面的第六底面228f构成为大致水平的水平面。
以下将参照图20A,对直到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被卡合部226)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完成为止的机理进行说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顶端部54t相对于第一凹槽部215a向-Y方向插入时,顶端部54t的+X方向侧的端面与第一凹槽部215a的+X方向侧的侧壁面229接触,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位于与侧壁面229分开的位置(P1)。此时,顶端部54t的端面被侧壁面229向-X方向推动,因此,装置侧固定结构54是与没有被施加水平方向上的外力时相比向-X方向侧转动了的状态。在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从位置P1向-Y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突起部54p与作为倾斜面的第一底面228a接触,被第一底面228a向+Z方向推动。
若液体容纳体100被进一步向+Y方向推入,则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被第一底面228a向+Z方向推动,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顶端部54t位于比肋216的+Z方向侧的端面靠+Z方向侧的位置而与肋216分开。然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与第一壁面222接触,并且上到水平的第二底面228b(位置P2)。
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被第一壁面222向-X方向侧推动,同时沿着第一壁面222向-Y方向侧移动,并在第三底面228c处下降,而到达水平的第四底面228d,到达与第一突出壁部225接触的位置(位置P3)。之后,若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进一步向-Y方向侧移动而与第一突出壁部225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则由于朝向+X方向侧被施加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作用力,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向+X方向侧瞬间地移动,而与第三突出壁部227碰撞(位置P4)。由于该碰撞而产生咔嗒声。
以该咔嗒声为信号,若使用者将对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向+Y方向施加的力解除,则由于由基端部件57(图19)带来的向-Y方向的施力,使得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向-Y方向稍微地移动。由此,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沿着第三突出壁部227向+Y方向移动,突起部54p相对于第三突出壁部227的接触状态被解除。于是,突起部54p由于对装置侧固定结构54朝向+X方向侧施加的作用力而向+X方向侧瞬间地移动,与第二壁面223和第二突出壁部226碰撞而被拦截(位置P5)。
这样,在位置P5处,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被卡止于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和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卡合。以下,除了将第二突出壁部226称为“被卡合部226”以外,也存在称为“卡止部226”的情况。通过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之间的卡合,壳体61成为向-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成为壳体61安装到壳体收纳部60的壳体收纳状态。在该状态下,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与第四底面228d接触。如上所述,装置侧固定结构54被配置到连接接纳部50的内部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Z方向施力,在向+Z方向受到外力时向+Z方向弹性地旋转。该向-Z方向的施力经由突起部54p向第四底面228d(图20A)传递。即,在壳体61安装到壳体收纳部60的壳体收纳状态下,突起部54p成为对壳体61向-Z方向施加作用力的状态。
在此,在作为壳体侧固定结构220的被卡合部226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卡合部54p卡合的状态的壳体收纳状态下,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电连接,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处于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至少+Z方向的力的状态。只要是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如上所述,凹部160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便处于沿着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关系。在凹部160容纳有壳体61的凸部210。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的+Z方向的力的至少一部分被壳体61从突起部54p向-Z方向受到的力抵消。因而,液体容纳体100在+Y方向侧受到的力的Z方向的分量被降低,液体容纳体100的Z方向上的配置姿态从设想的适当的姿态偏离的情况被抑制。因而,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纳部50的配置姿态的恶化被抑制,其连接状态被改善。另外,随着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姿态的恶化而在连接接纳部50与容器100之间的连接部位产生无益的应力的情况被抑制,因此,用于将连接接纳部50和液体容纳体100连接的上述各种构成部的损伤、劣化被抑制。
以下将参照图20B,对将壳体侧固定结构220与装置侧固定结构54之间的卡合状态解除时的机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如下所述,壳体侧固定结构220和装置侧固定结构54构成为,在处于上述的卡合状态时,若壳体61被进一步向+Y方向推入,则解除它们的卡合状态。若使用者将壳体61向+Y方向推入,则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从位置P5向-Y方向移动,向+X方向从与第二突出壁部226钩挂的状态脱开。因此,由于被施力部件朝向+X方向侧施加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作用力,突起部54p向+X方向侧瞬间移动,并与肋216的+X方向侧的侧壁面229碰撞(位置P6)。
由此,突起部54p成为位于第四凹槽部215d的状态,因此,成为向+Y方向的移动被容许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壳体侧固定结构220与装置侧固定结构54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状态。利用突起部54p与上述肋216碰撞而产生的咔嗒声,使用者能够知晓壳体侧固定结构220与装置侧固定结构54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情况。若突起部54p向+Y方向的移动被容许,则利用被基端部件57(图19)向-Y方向施加的作用力,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自动地向-Y方向移动。在基端部件57与连接接纳部50分开之后,使用者通过将壳体61拉出,能够取出液体容纳体100。从上述说明可知,凹槽部215构成对突起部54p进行引导的环状的引导路径。该引导路径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通用。引导路径包括:设置于中途的将突起部54p卡止的卡止部226、入口侧引导路、以及出口侧引导路。入口侧引导路是从前述的入口部分到卡止部226的路径部分。出口侧引导路是从卡止部226到前述的出口部分的路径部分。
[液体容纳体的包装]
图21A、图21B是用于说明包装液体容纳体100的方法的示意图。期望的是,液体容纳体100在从工厂出厂时等向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61安装前的阶段如以下这样被包装。在第一工序中,将液体容纳体100整体收纳于包装材300而气密地密封,该包装材300是将具有挠性的膜部件构成为袋状而成的(图21A)。
期望的是,包装材300由具有良好的阻气性的材料形成。期望的是,包装材300的气体透过率小于1.0[cc/(m2·day·atm)],更加期望是0.5[cc/(m2·day·atm)]以下。进而,更加期望是,包装材300的气体透过率是0.1[cc/(m2·day·atm)]以下。气体透过率是通过等压法测定的值即可。等压法是指如下方法:在以相同的压力将非活性气体封入到被由试样形成的隔膜分隔开的两个室内空间之后,将试验用的气体注入一个室内空间,而对该试验用的气体透过试样而向另一个室内空间移动的速度进行测定。包装材300由例如铝箔、二氧化硅气相淀积膜、铝气相淀积膜构成。在考虑了阻气性的情况下,以铝箔、二氧化硅气相淀积膜、铝气相淀积膜的顺序优选。
在包装材300预先设置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空气吸引口301。在第二工序中,将吸引泵310与该空气吸引口301连接,而对包装材300的内部空间进行减压。期望的是,在该工序中,包装材300被减压成与液体容纳体100整体紧密接触的程度(图21B)。
只要包装材300的内部空间被减压,便能够将存在于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部110内的空气向容纳部110的外部引导,能够提高被容纳于容纳部110的液体的耐久性。另外,成为容纳部110被包装材300紧密地包覆的状态,因此,具有挠性的容纳部110的变形被抑制。因而,容纳部110内的液体产生与容纳部110的变形相伴的摆动等容纳部110内的液体的稳定性的降低被抑制。此外,通过容纳部110的变形被抑制,液体容纳体100的处理性被提高。
此外,也可以是,替代前述的第二工序的由吸引泵310进行的减压工序,在第一工序中,以液体容纳体100被紧密地系紧的方式利用包装材300包覆液体容纳体100。即使是这样的方法,也能够利用包装材300简易地抑制容纳部110的变形,液体的保护性、液体容纳体100的处理性被改善。
[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在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10的状态下,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的Z方向的力的至少一部分被壳体61从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也就是说卡合部54p受到的力而降低。因而,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姿态从适当的姿态向Z方向偏离的情况被抑制。另外,液体容纳体100的Z方向上的宽度比液体容纳体100的X方向上的宽度和Y方向上的宽度小,因此,壳体61上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姿态被稳定化。因而,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连接状态被改善。此外,能够起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这样的作用效果在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有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喷射系统11中也同样能够获得。
B.第二实施方式: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B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除了以下说明的点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同样地,以配置到第一壳体61a的状态被收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收纳部60,而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在包围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肋133的周边设置有多个保护壁部135。多个保护壁部135在液体导出口131的上方和横向沿着周缘部132排列。多个保护壁部135在液体容纳体100中向+Y方向最大程度突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中,通过多个保护壁部135提高了液体导出口131的保护性。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中,周缘肋133、向-Y方向凹陷的周缘部132也可以被省略。另外,液体导出口131也可以在不相对于多个保护壁部135向+Y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向+Y方向突出地设置。多个保护壁部135各自的+Y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不同。多个保护壁部135也可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在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B的液体喷射系统11,能够起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C.第三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C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除了以下说明的点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同样地,以配置到第一壳体61a的状态被收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收纳部60,而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仅在液体导出口131的上方的区域设置有向+Y方向突出的保护壁部136。保护壁部136在液体容纳体100中向+Y方向最大程度突出。在保护壁部136的X方向上的中央形成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狭缝136s。狭缝136s也可以被省略。即使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通过保护壁部136也提高了液体导出口131的保护性。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中,周缘肋133、向-Y方向凹陷的周缘部132也可以被省略。另外,液体导出口131也可以在不相对于保护壁部136向+Y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向+Y方向突出地设置。保护壁部136也可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此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在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有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的液体喷射系统11,能够起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D.第四实施方式:
图2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D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除了以下说明的点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同样地,以配置到第一壳体61a的状态被收纳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收纳部60,而与第一连接接纳部50a连接。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中,周缘肋133被省略,周缘部132的周围整体上向+Y方向突出,从而形成了包围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凸部137。周缘凸部137在液体容纳体100中向+Y方向最大程度突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利用周缘凸部137提高了液体导出口131的保护性。在周缘凸部137上,也可以在中途设置缝隙。也可以在周缘凸部137的+Y方向侧的端面设置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周缘肋133。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中,液体导出口131也可以在不相对于周缘凸部137向+Y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向+Y方向突出地设置。周缘凸部137也可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在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有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的液体喷射系统11,能够起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E.第五实施方式:
图2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壳体61E的概略立体图。在图25中,举例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壳体61E配置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且开闭盖部235被打开后的状态。第五实施方式的壳体61E除了追加有开闭盖部235这点以外,具有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一壳体61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
开闭盖部235以设置于-Y方向侧的端部的铰链部236为支点而在液体容纳体100的上方转动。在开闭盖部235被关闭了时,配置到壳体61E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容纳部110a整体的上方的大部分被开闭盖部235和盖部件203覆盖。由此,提高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保护性。
在开闭盖部235的外周端部,设置有能够与第一侧壁部201和第二侧壁部202卡合的爪部237。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盖部件203,容纳部110a的上方仅被开闭盖部235覆盖。另外,开闭盖部235的铰链部236、爪部237也可以被省略。开闭盖部235也可以应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第二壳体61b。此外,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壳体61E,除了上述的内容以外,还能够起到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F.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图28,对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F和壳体61F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6是表示配置到壳体61F的状态的液体容纳体100F的概略立体图。图27是表示从壳体61F拆卸掉液体容纳体100F后的状态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28是向-Y方向观察被配置到壳体61F的状态的液体容纳体100F时的概略图。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F和壳体61F分别除了以下说明的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的结构大致相同。
供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安装的液体喷射装置除了是执行单色印刷的喷墨打印机这点以外,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液体喷射装置10大致相同。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壳体收纳部60的X方向的大致整体被一个液体容纳体100F占据。连接接纳部50在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区域中在X方向的大致中央周围设置有一个。
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的容纳部110F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相比,X方向上的宽度被延长,比Y方向上的宽度大。液体容纳体100F的连接部件120F与容纳部110F的X方向上的宽度相应地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向+X方向或-X方向延长。连接部件120F构成为能够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连接接纳部50连接。因此,在连接部件120F中,作为用于向连接接纳部50连接的结构部的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第一接纳部150a、第二接纳部150b、嵌合构造接纳部155的配置布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的配置布局大致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的壳体61F以与液体容纳体100F适合的方式底面壁部200的X方向上的宽度被扩大,第一侧壁部201和第二侧壁部202之间的距离和盖部件203的X方向上的宽度被扩大。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壳体61F的底面壁部200的顶面的+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向-Z方向突出的一对嵌合壁部238。一对嵌合壁部238设置于沿着X方向隔着凸部210和一对嵌合凸部207的位置。各嵌合壁部238以其壁面朝向与Y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方式设置。各嵌合壁部238在液体容纳体100F配置到壳体61F时被插入于在连接部件120的第四面部124设置的嵌合槽(省略图示)而与该嵌合槽嵌合。由此,提高了壳体61F中的液体容纳体100F的配置姿态的稳定性。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能够使墨水的容纳量增大。另外,液体容纳体100F的配置姿态的稳定性被提高。此外,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在液体喷射装置安装有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起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此外,供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安装的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具有将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沿着Z方向层叠而并列地安装的结构。
G.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29~图31,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对液体容纳体100与壳体61的各种组合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29的例子中,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于第二壳体61b之上。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以被第二壳体61b的追加壁部232沿着X方向夹持的状态被支撑。利用其组合,也可以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于壳体收纳部60的供第二壳体61b配置的配置区域LA(图3)。
在图30的例子中,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壳体61F之上。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以被壳体61F的一对嵌合壁部238沿着X方向夹持的状态被支撑。利用其组合,能够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稳定地安装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如在图31中所举例说明那样,也可以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壳体61F配置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
G.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变形形态作为变形例进行说明。
G1.变形例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在壳体收纳部60中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一致。与此相对,作为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在壳体收纳部60中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也可以不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一致。作为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在壳体收纳部60中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也可以是例如液体喷射装置10的横向。也就是说,液体容纳体100和壳体61的安装口也可以设置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右侧或左侧的侧面。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收纳部60设置于液体喷射装置10中的最下层的位置。与此相对,壳体收纳部60也可以形成于其他高度位置。壳体收纳部60也可以设置于Z方向上的中央部。
G2.变形例2: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有四个液体容纳体100,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安装有一个液体容纳体100F。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体100的个数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个数。例如,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仅能够安装一个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或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收纳两个以上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有两种液体容纳体100a、100b。与此相对,也可以在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结构不同的三种以上的液体容纳体。
G3.变形例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侧固定结构220具有心形凸轮槽结构。与此相对,壳体侧固定结构220也可以不具有心形凸轮槽结构。壳体侧固定结构220也可以是仅具有例如在卡合状态下装置侧固定结构54的突起部54p向-Y方向卡合的台阶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期望的是,装置侧固定结构54构成为,通过使用者的操作等,向X方向移动而能够使卡合状态解除。
G4.变形例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纳部150a和第二接纳部150b分别构成为供所对应的定位部53a、53b插入的孔部。与此相对,第一接纳部150a和第二接纳部150b也可以不构成为孔部,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沿着Z方向延伸的狭缝。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各定位部53a、53b的顶端所接触的接触部。
G5.变形例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具备基板部141。与此相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不具备基板部14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是仅具有例如装置侧电连接部52所电接触的电极部的结构。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部141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配置。与此相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部141也可以不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配置。基板部141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至少朝向+Z方向侧的力的状态下以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电连接的角度配置即可。基板部141也可以以例如朝向-Z方向的方式大致水平地配置。
G6.变形例6:
液体容纳体1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例如,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部110也可以具有大致圆盘形状。另外,在连接接纳部50中,液体导出口131也可以不位于X方向上的中央,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设置于X方向上的中央。液体导出口131也可以在X方向上不设置于一对接纳部150a、150b之间。另外,一对接纳部150a、150b也可以不设置于相同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开口形状、开口尺寸。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不形成于向-Y方向侧靠里的位置,也可以形成于向+Y方向侧突出的位置。
G7.变形例7:
供液体容纳体100配置的壳体61的结构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壳体61也可以不具有托盘状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组合多个柱状的部件而成的框架状的部件构成。
G8.变形例8:
液体容纳体100所连接的连接接纳部50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连接接纳部50也可以不构成为单一部件,也可以具有液体导入部51、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一对定位部53a、53b分别作为不同的部件而独立地分离配置的结构。
G9.变形例9: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是打印机,液体喷射系统11是喷墨方式的印刷系统。与此相对,液体喷射装置10也可以不是打印机,液体喷射系统11也可以不是印刷系统。液体喷射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喷射液体洗涤剂的清洗装置。在该情况下,液体喷射系统是清洗系统。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实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与在发明内容的栏所记载的各形态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适当进行替换、组合。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并不限于说明成也可以被省略的技术特征,只要该技术特征不是在本说明书中说明成必须的技术特征,就可适当地删除。
本申请主张基于通过参照编入其全部的公开的、2016年5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06433、特愿2016-106434、特愿2016-106435)、以及2016年8月1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58399)的优先权。
Claims (15)
1.一种液体容纳体,其是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壳体能够装卸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将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和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时,
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壳体收纳部;
所述壳体,其通过沿着所述+Y方向移动而被插入所述壳体收纳部;
装置侧固定构造,其在所述壳体安装到所述壳体收纳部的壳体收纳状态下,在对所述壳体施加了朝向所述-Z方向侧的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卡合,而限制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的移动;
液体导入部,其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装置侧电连接部,其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以及第一定位部,其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朝向所述-Y方向侧延伸,
该液体容纳体具备:
容纳部,其具有挠性,且容纳液体;
以及连接部件,其在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状态时,位于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
液体导出口,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向所述-Y方向插入该液体导出口;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电接触;以及
第一接纳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接纳所述第一定位部,
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形成于所述装置侧固定构造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在沿着所述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
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Z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Y方向上的宽度和所述X方向上的宽度小,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被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在+Z方向上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所述-Z方向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向所述-Z方向侧突出的空心的凸部被容纳于该凹部,
所述凹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形成于在沿着所述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第二接纳部,该第二接纳部接纳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隔着所述液体导入部设置于在所述X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接纳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比所述第一接纳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接触面的法线矢量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具有所述-Z方向的矢量分量和所述+Y方向的矢量分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第一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所述第二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X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与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中,
所述第一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二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二开口部,
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
8.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具备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容纳体,其中,
将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和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时,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壳体收纳部;
壳体,其通过沿着所述+Y方向移动而被插入所述壳体收纳部;
装置侧固定构造,其在所述壳体安装到所述壳体收纳部的壳体收纳状态下,在对所述壳体施加了朝向所述-Z方向侧的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接合,而限制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的移动;
液体导入部,其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装置侧电连接部,其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以及第一定位部,其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朝向所述-Y方向侧延伸,
所述液体容纳体构成为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所述壳体能够装卸,
所述液体容纳体具备:
容纳部,其具有挠性,且容纳液体;
以及连接部件,其在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状态时,位于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
液体导出口,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向所述-Y方向插入该液体导出口;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电接触;以及
第一接纳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接纳所述第一定位部,
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形成于所述装置侧固定构造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在沿着所述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
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Z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Y方向上的宽度和所述X方向上的宽度小,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被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在+Z方向上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所述-Z方向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向所述-Z方向侧突出的空心的凸部被容纳于该凹部,
所述凹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形成于在沿着所述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第二接纳部,该第二接纳部接纳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隔着所述液体导入部设置于在所述X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接纳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下比所述第一接纳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接触面的法线矢量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具有所述-Z方向的矢量分量和所述+Y方向的矢量分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第一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所述第二接纳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位于所述+X方向侧。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的姿态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X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导出口与所述第一接纳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二接纳部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入并穿过的第二开口部,
在所述安装状态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姿态下,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
15.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
在所述装置侧固定构造和所述壳体侧固定构造处于彼此卡合的卡合状态时,通过将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推动,从而解除所述卡合状态,容许所述壳体向所述-Y方向的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06433A JP6819077B2 (ja) | 2016-05-27 | 2016-05-27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6106434A JP2017209946A (ja) | 2016-05-27 | 2016-05-27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6-106433 | 2016-05-27 | ||
JP2016-106434 | 2016-05-27 | ||
JP2016106435A JP2017209947A (ja) | 2016-05-27 | 2016-05-27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6-106435 | 2016-05-27 | ||
JP2016158399A JP6702077B2 (ja) | 2016-08-12 | 2016-08-12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2016-158399 | 2016-08-12 | ||
PCT/JP2017/018634 WO2017204072A1 (ja) | 2016-05-27 | 2017-05-18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CN201780031558.8A CN109153267B (zh) | 2016-05-27 | 2017-05-18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31558.8A Division CN109153267B (zh) | 2016-05-27 | 2017-05-18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06317A CN112406317A (zh) | 2021-02-26 |
CN112406317B true CN112406317B (zh) | 2022-07-05 |
Family
ID=604121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31558.8A Active CN109153267B (zh) | 2016-05-27 | 2017-05-18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CN202011292784.1A Active CN112406317B (zh) | 2016-05-27 | 2017-05-18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31558.8A Active CN109153267B (zh) | 2016-05-27 | 2017-05-18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148426B2 (zh) |
EP (2) | EP3466694B1 (zh) |
KR (1) | KR102377576B1 (zh) |
CN (2) | CN109153267B (zh) |
AU (1) | AU2017270304A1 (zh) |
BR (1) | BR112018073874A2 (zh) |
CA (1) | CA3024829A1 (zh) |
MX (1) | MX2018014319A (zh) |
RU (1) | RU2731075C2 (zh) |
TW (1) | TWI757295B (zh) |
WO (1) | WO20172040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148426B2 (en) | 2016-05-27 | 2021-10-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
JP7388002B2 (ja) | 2019-05-29 | 2023-11-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装着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7532239B2 (ja) | 2020-02-28 | 2024-08-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 |
US11524501B2 (en) | 2020-02-28 | 2022-12-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storage unit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9786A (zh) * | 2003-08-08 | 2005-02-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585265A (zh) * | 2008-05-23 | 2009-11-25 | 精工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墨袋转接器、配备有转接器的墨袋以及打印装置 |
CN102381043A (zh) * | 2010-09-03 | 2012-03-2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固定器、相对于固定器可装卸的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
CN104442008A (zh) * | 2013-09-20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CN104442001A (zh) * | 2013-09-17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CN104512119A (zh) * | 2013-10-07 | 2015-04-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的再生方法及液体容纳容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0131943T2 (de) | 2000-10-17 | 2008-12-18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sack und damit versehenes Aufzeichnungsgerät |
JP3546870B2 (ja) | 2000-10-17 | 2004-07-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収容袋及びそれを装着する記録装置 |
JP4432025B2 (ja) | 2003-08-08 | 2010-03-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JP4631253B2 (ja) | 2002-06-17 | 2011-0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US7438401B2 (en) | 2002-06-17 | 2008-10-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
ES2546277T3 (es) | 2002-10-23 | 2015-09-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Bolsa de almacenamiento de líquido y aparato de expulsión de líquido |
US7806523B2 (en) | 2003-08-08 | 2010-10-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ontainer holder thereof |
ES2325371T3 (es) | 2003-08-08 | 2009-09-0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parato de expulsion de liquido y su portarrecipiente de liquido. |
JP4403560B2 (ja) | 2003-08-29 | 2010-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4946751B2 (ja) | 2006-11-06 | 2012-06-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容器ホルダ、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
EP2298557B1 (en) | 2006-11-06 | 2014-03-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
MY147941A (en) | 2006-11-06 | 2013-02-15 | Seiko Epson Corp | Liquid container, container holder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
US8192003B2 (en) * | 2007-12-28 | 2012-06-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
JP2013179307A (ja) | 2008-05-13 | 2013-09-09 | Ricoh Co Ltd | 面発光レーザ素子、面発光レーザアレイ、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08038A (ja) * | 2009-03-06 | 2010-09-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
JP4900446B2 (ja) | 2009-10-22 | 2012-03-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EP2397334B1 (en) | 2010-06-17 | 2013-01-0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 |
TWI590335B (zh) | 2010-08-18 | 2017-07-0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膜形成設備及膜形成方法 |
KR20120095790A (ko) | 2011-02-21 | 2012-08-2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광전 변환 장치 |
GB2509789B (en) * | 2012-01-13 | 2018-05-30 | Seiko Epson Corp | Cartridge,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liquid accomodation container, a printing system, and a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
US8931887B2 (en) | 2012-01-13 | 2015-01-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
US9440755B2 (en) * | 2012-01-13 | 2016-09-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
WO2013162595A1 (en) | 2012-04-27 | 2013-10-3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movable guide element |
JP5887295B2 (ja) * | 2013-03-28 | 2016-03-1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コンテナ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画像形成装置 |
JP6476551B2 (ja) | 2013-05-15 | 2019-03-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
JP2015058542A (ja) | 2013-09-17 | 2015-03-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 |
JP6311251B2 (ja) | 2013-09-20 | 2018-04-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2015101008A (ja) | 2013-11-26 | 2015-06-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6454970B2 (ja) | 2014-03-14 | 2019-01-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装置 |
JP2015214040A (ja) | 2014-05-08 | 2015-12-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包装トレイ、包装体 |
WO2015199703A1 (en) * | 2014-06-26 | 2015-12-30 |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tainer assembly |
JP2016043595A (ja) | 2014-08-25 | 2016-04-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保持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6074124A (ja) * | 2014-10-06 | 2016-05-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液体供給装置 |
JP6531424B2 (ja) | 2015-02-25 | 2019-06-19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電源制御用半導体装置 |
JP5980391B1 (ja) | 2015-08-28 | 2016-08-31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6819077B2 (ja) | 2016-05-27 | 2021-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6702077B2 (ja) | 2016-08-12 | 2020-05-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US11148426B2 (en) * | 2016-05-27 | 2021-10-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
JP2018161759A (ja) * | 2017-03-24 | 2018-10-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2017
- 2017-05-18 US US16/303,870 patent/US111484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5-18 WO PCT/JP2017/018634 patent/WO20172040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5-18 AU AU2017270304A patent/AU201727030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5-18 BR BR112018073874-3A patent/BR112018073874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7-05-18 CA CA3024829A patent/CA302482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5-18 EP EP17802664.7A patent/EP3466694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5-18 CN CN201780031558.8A patent/CN109153267B/zh active Active
- 2017-05-18 EP EP21179477.1A patent/EP3912821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5-18 RU RU2018140992A patent/RU2731075C2/ru active
- 2017-05-18 CN CN202011292784.1A patent/CN112406317B/zh active Active
- 2017-05-18 MX MX2018014319A patent/MX2018014319A/es unknown
- 2017-05-18 KR KR1020187033576A patent/KR10237757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5-25 TW TW106117342A patent/TWI757295B/zh active
-
2021
- 2021-09-20 US US17/479,839 patent/US11679595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5-04 US US18/143,392 patent/US1206497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9786A (zh) * | 2003-08-08 | 2005-02-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919614A (zh) * | 2003-08-08 | 2007-02-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585265A (zh) * | 2008-05-23 | 2009-11-25 | 精工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墨袋转接器、配备有转接器的墨袋以及打印装置 |
CN102381043A (zh) * | 2010-09-03 | 2012-03-2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固定器、相对于固定器可装卸的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
CN104442001A (zh) * | 2013-09-17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CN104442008A (zh) * | 2013-09-20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CN104512119A (zh) * | 2013-10-07 | 2015-04-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的再生方法及液体容纳容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MX2018014319A (es) | 2019-03-14 |
EP3466694A4 (en) | 2020-03-04 |
CN112406317A (zh) | 2021-02-26 |
US20220016895A1 (en) | 2022-01-20 |
TWI757295B (zh) | 2022-03-11 |
BR112018073874A2 (pt) | 2019-02-26 |
RU2018140992A (ru) | 2020-06-29 |
KR20190010559A (ko) | 2019-01-30 |
WO2017204072A1 (ja) | 2017-11-30 |
EP3466694A1 (en) | 2019-04-10 |
RU2731075C2 (ru) | 2020-08-28 |
EP3466694B1 (en) | 2021-06-16 |
US12064972B2 (en) | 2024-08-20 |
KR102377576B1 (ko) | 2022-03-22 |
RU2018140992A3 (zh) | 2020-06-29 |
CN109153267A (zh) | 2019-01-04 |
US11679595B2 (en) | 2023-06-20 |
US20230271422A1 (en) | 2023-08-31 |
US20210197574A1 (en) | 2021-07-01 |
CA3024829A1 (en) | 2017-11-30 |
TW201742756A (zh) | 2017-12-16 |
EP3912821A1 (en) | 2021-11-24 |
AU2017270304A1 (en) | 2018-12-06 |
US11148426B2 (en) | 2021-10-19 |
CN109153267B (zh) | 2020-1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18891B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8621583B (zh) | 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 |
CN112406317B (zh)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系统 | |
JP6922251B2 (ja) | 液体収容体 | |
JP6702077B2 (ja)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CN109562624B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8621584B (zh) | 容器和液体供给单元 | |
JP7287586B2 (ja) | 装着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JP7207481B2 (ja) | 装着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JP6950783B2 (ja) | 装着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CN112009108B (zh) | 液体容器、安装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JP6614391B2 (ja) | 装着体 | |
JP2023099749A (ja)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CN115610109A (zh) | 液体收纳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