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4079B - 止血器具 - Google Patents

止血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4079B
CN112334079B CN201980042404.8A CN201980042404A CN112334079B CN 112334079 B CN112334079 B CN 112334079B CN 201980042404 A CN201980042404 A CN 201980042404A CN 112334079 B CN112334079 B CN 1123340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expansion
patient
hemostatic instrumen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24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4079A (zh
Inventor
渡边美
宫下正子
日置雄一
冈村辽
和田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34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4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5Tourniquets infla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22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 A61B17/1325Tourniquets comprising a flexible encircling member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local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902Material properties transparent or translucent
    • A61B2017/00907Material properties transparent or translucent for l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Abstract

【课题】提供一种止血器具,即使在患者于扩张部件扩张后的状态下移动了手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扩张部件相对于手的应止血部位错位,并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对手的应止血部位的压迫力。【解决方案】止血器具(100)所具备的覆盖部件(110)具有连接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从主体部突出的第1臂部(130)、和在与第1臂部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主体部突出的第2臂部(140),第1臂部在第1臂部的端部(133)具有沿第1臂部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凸部(133a),第2臂部比第1臂部长,在第2臂部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第2臂部固定于凸部且从患者的手指(f1、f2)之间穿过而固定于第2臂部。

Description

止血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止血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导管手术而已知如下手术:对患者的手臂的血管(例如桡动脉)进行穿刺,将各种医疗用长条体经由在患者的手臂的血管上形成的穿刺部位而导入血管内,从而进行对病变部位的处理或治疗(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利用桡动脉的导管手术被称为经桡动脉入路,例如被认为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或下肢动脉介入的有用技术。
位于人体的手臂的桡动脉与在手侧迂回的手掌动脉相连。因此,目前作为经桡动脉入路的新技巧正在尝试基于dTRA(distal transradial approach:经远端桡动脉入路)的导管手术,即,从位于手背侧的解剖学上的鼻烟窝或鼻烟窝周边的位置介入手掌动脉(包括远端桡动脉),并经由该血管介入部位进行治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9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位于手部的手掌动脉等血管位于手指等可动部位较多的部分。因此,手的穿刺部位周围的形状根据手的动作而变化。因此,当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时,配置于手部的按压部件优选为追随手的动作且能够简单地调整对穿刺部位的压迫力的扩张部件。
然而,在按压部件是扩张部件的情况下,扩张部件在扩张后的状态下作用从扩张部件的内侧朝向外侧扩张的力。因此,具有扩张部件的止血器具存在止血部位周围的形状根据手的动作而变化、扩张部件从穿刺部位偏移从而无法恰当维持扩张部件对穿刺部位的压迫力的情况。因此,在对手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的情况下,具有扩张部件的止血器具需要通过抑制由向远离穿刺部位的方向发挥作用的力造成的扩张部件的错位而相对于穿刺部位恰当地固定扩张部件。由此,可以认为,具有扩张部件的止血器具即使在穿刺部位周围的形状根据手的动作而变化了的情况下,也能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对穿刺部位的压迫力。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以提供一种止血器具为目的,该止血器具即使在患者于扩张部件扩张后的状态下移动了手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扩张部件相对于手的应止血部位错位,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对手的应止血部位的压迫力。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止血器具具备:覆盖部件,其以覆盖患者的手的应止血部位的方式配置;固定部件,其在所述覆盖部件覆盖着所述应止血部位的状态下固定所述覆盖部件;和扩张部件,其与所述覆盖部件连接,并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所述覆盖部件具有连接有所述扩张部件的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第1臂部、和在与所述第1臂部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第2臂部,所述第1臂部在所述第1臂部的端部具有沿所述第1臂部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凸部,所述第2臂部比所述第1臂部长,在所述第2臂部缠绕于所述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所述第2臂部固定于所述凸部且从所述患者的手指之间穿过而固定于所述第2臂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止血器具具备:覆盖部件,其以覆盖患者的手的应止血部位的方式配置;固定部件,其在所述覆盖部件覆盖着所述应止血部位的状态下固定所述覆盖部件;和扩张部件,其与所述覆盖部件连接,并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所述覆盖部件具有连接有所述扩张部件的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第1臂部、和在与所述第1臂部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第2臂部,所述扩张部件具有第1扩张部、和外形比所述第1扩张部小且位置偏向所述第1扩张部的一端侧的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所述覆盖部件在所述覆盖部件缠绕于所述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固定部件能够将所述第1臂部与所述第2臂部连结,所述辅助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臂部与所述第2臂部之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止血器具将第1臂部及第2臂部缠绕于患者的肢体,且将第2臂部的一部分配置于患者的相邻手指之间,并将凸部及第2臂部连结,由此,能够将配置有扩张部件的主体部相对于肢体固定。第1臂部及第2臂部通过使凸部及第2臂部连结而相对于肢体紧固,并将主体部相对于肢体固定。另外,第2臂部通过配置于患者的相邻手指之间而能够抑制配置于主体部的扩张部件相对于应止血部位错位。另外,上述止血器具具备通过使从主体部突出的两个臂部彼此连结而能够相对于患者的手紧固扩张部件的简便的固定构造。因此,上述止血器具能够谋求减少用于固定扩张部件的臂部的设置数量。由此,上述止血器具能够抑制在将止血器具装戴于患者的手的状态下可能对引导器等医疗器具产生干涉的臂部的增设,所以即使在装戴了止血器具之后也能容易地将医疗器具从应止血部位拔出。另外,手从手的手腕侧趋向指尖侧而可动范围变大。上述止血器具中,第1臂部及第2臂部形成钝角并从手的指尖侧向手腕侧延伸,由此能够将第1臂部及第2臂部在患者的手的手腕侧进行连结。因此,上述止血器具能够将第1臂部及第2臂部在可动范围较少的手腕侧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在维持手的指尖侧的可动范围的同时将主体部相对于肢体固定。此外,手在张开手的状态下从手的手腕侧趋向指尖侧而外周变大。因此,由于第1臂部及第2臂部朝向手的外周变大的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在装戴有上述止血器具的状态下将第1臂部及第2臂部在手的手腕侧可靠地连结。另外,上述止血器具即使在患者于扩张部件扩张后的状态下移动了手的情况下,通过将第1臂部和第2臂部在紧固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固定,也能抑制连接有扩张部件的主体部的前端侧(指尖侧)浮起,并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对在患者的手背形成的应止血部位的压迫力。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止血器具中,由于第1臂部与第2臂部以形成钝角的方式从主体部突出,所以在将止血器具装戴于患者的肢体时,能够以患者的手指不会被覆盖部件全部覆盖的方式连结各臂部。因此,患者即使在装戴有止血器具的状态下手的动作也难以被限制,从而能够提高指尖侧的自由度。另外,上述止血器具由于具有位于第1扩张部的前端侧的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所以在第1扩张部扩张时,通过辅助部件将第1扩张部按压于患者的肢体,抑制第1扩张部向远离患者的手的穿刺部位的方向浮起。由此,止血器具能够在提高指尖侧的自由度的同时维持对应止血部位的恰当的压迫力。另外,上述止血器具中,由于第1臂部及第2臂部形成钝角并从手的指尖侧向手腕侧延伸,所以能够将第1臂部及第2臂部在可动范围较少的手腕侧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在维持手的指尖侧的可动范围的同时将主体部相对于肢体恰当地固定。另外,上述止血器具由于能够通过由第1臂部和第2臂部构成的两个臂部以及辅助部件而在应止血部位固定第1扩张部,所以无需在第1臂部与第2臂部之间增设不同的臂部。因此,手术者等能够在止血器具的装戴后容易地进行引导器鞘管等医疗器具的拔出。另外,由于第1臂部及第2臂部在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连结,所以第1臂部和第2臂部将位于它们之间的主体部向主体部的两侧部侧拉拽并将其按压于患者的手。辅助部件由于位于第1臂部与第2臂部之间,所以能够通过第1臂部与第2臂部的连结将扩张部件可靠地按压于患者的手的身体表面。因此,上述止血器具利用辅助部件将第1扩张部按压于患者的肢体,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第1扩张部向远离患者的手的应止血部位的方向浮起。由此,上述止血器具能够在提高装戴止血器具时的指尖侧的自由度的同时将第1扩张部可靠地按压于患者的手,能够维持对穿刺部位的恰当的压迫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且是从覆盖部件的主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且是从覆盖部件的主体部的内表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止血器具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箭头4-4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且是表示扩张部件扩张后的状态的图。
图5A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图5B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图5C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图5D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图5E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沿着图5E所示的箭头6-6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7A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其它使用例的图。
图7B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其它使用例的图。
图7C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其它使用例的图。
图7D是简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其它使用例的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止血器具的俯视图。
图9是沿着图8所示的箭头9-9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且是从覆盖部件的主体部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图,且是从覆盖部件的主体部的内表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12A是简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图12B是简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使用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记载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范围或用语的意义。另外,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夸张表示附图的尺寸比例,与实际的比例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的图,图5A~图6是用于说明止血器具100的使用例的图,图7A~图7D是用于说明止血器具100的其它使用例的图。
例如,如图5E、图6、图7D所示,止血器具100能够在将留置于穿刺部位t1(相当于应止血部位)的引导器200的鞘管拔出时,为了对该穿刺部位t1进行止血而使用,其中穿刺部位t1形成于在与患者的前臂部A相比位于手指侧的右手H1(或左手H2)的手背Hb侧流经的手掌动脉(掌深动脉)B1的桡动脉侧(例如解剖学上的鼻烟窝周边的动脉或在与鼻烟窝相比靠指尖侧流经的远端桡动脉)。此外,解剖学上的鼻烟窝是在患者展开右手H1或左手H2的大拇指f1时位于前臂部A的桡骨侧的手的空洞。
概括而言,如图1、图2、图6所示,止血器具100具备:以覆盖患者的右手H1的穿刺部位t1的方式配置的覆盖部件110;在覆盖部件110覆盖着穿刺部位t1的状态下固定覆盖部件110的多个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和与覆盖部件110连接并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的扩张部件160。
图1表示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100的俯视图,图2表示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内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100的俯视图。主体部120的内表面是连接有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时以面对患者的身体表面的方式配置的扩张部件160的一侧的面,主体部120的外表面是内表面的相反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配置有支承部件125的一侧的面)。另外,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前端侧”是指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右手H1的指尖所在的一侧(图1、图5E的左侧)。
<覆盖部件>
如图1、图2所示,覆盖部件110具有:连接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从主体部120突出的第1臂部130;和在与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主体部120突出的第2臂部140。
第1臂部130具有位于与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a连接的端部侧的倾斜部131、和在与配置有倾斜部131的一侧为相反侧的端部133沿第1臂部13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凸部133a。
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在如图1、图2所示未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并将第1臂部130拉直(展开)后的状态下是第1臂部130延伸的图1、图2的上下方向。另外,第1臂部130的宽度方向在图1、图2所示的俯视图上是与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是图1、图2的左右方向。同样地,第2臂部140的长度方向在未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并将第2臂部140拉直后的状态下是第2臂部140延伸的图1、图2的上下方向,第2臂部140的宽度方向在图1、图2所示的俯视图上是与第2臂部14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图1、图2的左右方向。
第1臂部130的倾斜部131及凸部133a由能够将第1臂部130缠绕于患者的右手H1的具备挠性的带状部件形成。
如图1所示,倾斜部131朝向远离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方向倾斜。凸部113a朝向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沿与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另外,凸部113a向朝向主体部120侧靠近的方向倾斜。凸部133a的宽度W3例如能够形成为25mm~40mm。
如图1、图2所示,第2臂部140比第1臂部130形成得长。另外,如图5B、图5C、图5D所示,第2臂部140在第2臂部14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固定于第1臂部130的凸部133a,且从患者的手指f1、f2之间穿过而固定于第2臂部140。
第2臂部140由能够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具备挠性的带状部件形成。此外,第2臂部140缠绕的肢体例如至少包括患者的右手H1的一部分、前臂部A的一部分及手腕的一部分。另外,第2臂部140穿过的手指之间(指间部)例如是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但是,第2臂部140缠绕的肢体的位置和第2臂部140穿过的指间部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也能与上述右手H1的各部位同样地装戴于左手H2(参照图7D)。
如图1所示,第1臂部130的长度L1与第2臂部140的长度L2的大小关系能够由不在患者的右手H1装戴止血器具100且将各臂部130、140拉直后的状态下的各臂部130、140的直线距离L1、L2定义。此外,第1臂部130的长度L1例如能够形成为80mm~400mm。另外,第2臂部140的长度L2例如能够形成为350mm~40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与第2臂部140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的钝角θ1能够由与第1臂部130的倾斜部13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线d1和与第2臂部140的第1倾斜部141a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线d2在主体部120上相交而形成的角度来定义。钝角θ1例如能够形成为120°~170°。
如上所述,止血器具100在图1、图3所示的俯视图上由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形成钝角。因此,第1臂部130朝向远离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方向倾斜并延伸。同样地,第2臂部140向远离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方向倾斜并延伸。因此,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从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以不相互交叉地呈八字状扩展的方式延伸。
此外,从主体部120的中心位置穿过的直线(相当于第1扩张部170的中央线)d3与沿着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的直线d1形成的角度、和从主体部120的中心部穿过的直线d3与沿着第2臂部140的长度方向的直线d2形成的角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1、图2所示,第2臂部140具有倾斜部141、和与倾斜部141连续地形成并形成第2臂部140的端部的第2臂端部143。
第2臂部140的倾斜部141具有与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a连接的第1倾斜部141a、和在第1倾斜部141a与第2臂端部143之间延伸的第2倾斜部141b。
第1倾斜部141a朝向远离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方向倾斜。第2倾斜部141b与第1倾斜部141a同样地朝向远离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方向倾斜。
第1倾斜部141a从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b侧趋向第2倾斜部141b侧而宽度递减。第2倾斜部141b从第1倾斜部141a侧趋向第2臂端部143侧而宽度递减。
第2臂端部143以大致恒定的宽度沿着第2臂部140的延伸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此外,第2臂端部143是从第2臂部140的端部(终端)起包括第2臂部140的延伸方向上的规定范围的部分。
如图1所示,倾斜部141的宽度W1比第2臂端部143的宽度W2大。上述宽度W1是倾斜部(第1倾斜部141a、第2倾斜部141b)140的任意部位处的宽度。
倾斜部141的宽度W1例如能够形成为15mm~45mm。另外,第2臂端部143的宽度W2例如能够形成为10mm~20mm。上述例示的倾斜部141的宽度W1的最大值是第1倾斜部141a的最大值,倾斜部141的宽度W1的最小值是第2倾斜部141b的最小值。此外,倾斜部141也能由从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b侧向第2臂端部143延伸的一个倾斜部形成。即使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采用上述例示的倾斜部141的宽度W1。
在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例如能够设置书写部,在使用止血器具100的手术中手术者等能够在该书写部书写注入到扩张部件160内的空气量、止血时间等。书写部例如能够由能够通过公知的笔所具备的墨水等来书写文字等的材料构成。
如图3所示,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具有第1区域121a、121b、和与第1区域121a、121b不同且配置扩张部件160的第2区域122。
第1区域121a配置于第2区域122与第1臂部130之间。第1区域121b配置于第2区域122与第2臂部140之间。
如图4所示,主体部120的第2区域122具有支承部件125,该支承部件125具备比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a、121b大的刚性。在图3所示的俯视图上,支承部件125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侧与第1区域121a、121b邻接。
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125被插入至配置于第2区域122的外表面侧(在第2区域122中与配置有各扩张部170、180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面,图4的上侧的面)的插入部128a。
插入部128a是形成在以覆盖主体部12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的罩部件128与主体部120之间的空间。
在主体部120的基端侧(图3的下侧、图4的左侧)形成有与插入部128a连通的插入口128b。支承部件125能够经由插入口128b而插入至插入部128a内。
罩部件128例如能够通过粘接或熔接而与覆盖部件11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128的除了形成有插入口128b的部分以外的三个边与覆盖部件110连接。
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125具有形成于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弯曲部125a。弯曲部125a在图4所示的剖视图上具有以远离主体部120的方式向上方侧突出的截面形状。此外,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是指以图3所示的扩张部件160的俯视图上的中心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配置有标记部105的位置)为基准相对于上述中心位置而言的上侧。
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在扩张部件160扩张时通过将扩张部件160的前端侧的端部(第1扩张部170的端部173、第2扩张部180的端部183)附近包围而将扩张部件160的压迫力朝向支承部件125的中央侧(图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侧)定向,因此会抑制扩张部件160的压迫力向支承部件125的外侧逸出。由此,止血器具100能够抑制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降低,从而能够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
此外,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的顶点125c(弯曲部125a的距扩张部件160最远的部分)例如能够与扩张部件160的中心位置相比配置于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支承部件125通过在上述那样的位置配置弯曲部125a的顶点125c,能够在扩张部件160扩张时将扩张部件160的前端侧的端部附近更可靠地包围,因此能够有效抑制扩张部件160的压迫力向支承部件125的外侧逸出。
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125具有从弯曲部125a向主体部120的基端侧延伸的倾斜部125b。倾斜部125b朝向主体部120的基端侧呈大致直线状延伸。
支承部件125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图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在如图4所示将支承部件125的前端配置于辅助部件180的前端附近的状态下,优选为能够将支承部件125的基端配置于主体部120的基端附近的尺寸。另外,支承部件125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图3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并无特别限定,但例如在主体部120上形成第1区域121a、121b的情况下,优选为能够在主体部120的两侧部侧形成所希望的大小的第1区域121a、121b的尺寸。
此外,支承部件125例如也可以配置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内表面侧(配置有各扩张部170、180的一侧的面,图4的下侧的面)。在像这样配置支承部件125的情况下,能够省略罩部件128向主体部120的连接并将各扩张部170、180固定于支承部件12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a、121b及第2区域122由一个部件一体地构成。但是,第1区域121a、121b及第2区域122也可以将不同的部件连接而构成。
主体部120的第2区域122、罩部件128、支承部件125、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中与标记部105在图1、图3所示的俯视时重叠的部分及其周围优选为是透明的(包括有色透明、无色透明及半透明)。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手术者即使在使标记部105与穿刺部位t1重合的状态下也能从主体部120的外表面侧视觉辨认穿刺部位t1。
此外,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a、121b优选由伸缩性比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高的材料形成。由此,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通过将各臂部130、14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第1区域121a被向第1臂部130侧拉拽而伸长,且第1区域121b被向第2臂部140侧拉拽而伸长。由此,主体部120在与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之间的各个边界部物性改变而易于变形,因此能够在形成于患者的右手H1的穿刺部位t1配置了主体部120的状态下,在患者的右手H1简便地配置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
另外,支承部件125的材料优选为与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各自的材料相比更具有刚性。由此,支承部件125能够在扩张部件160扩张时通过支承部件125的刚性来抑制由扩张部件160引起的主体部120的浮起。另外,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通过构成为与支承部件125相比更具有柔软性,从而能够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时沿着患者的肢体容易地进行装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覆盖部件110,主体部120、第1臂部130、第2臂部140各自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在像这样用不同的部件构成覆盖部件110的各部的情况下,主体部120、第1臂部130、第2臂部140各自例如能够通过粘接或熔接等而连接。但是,覆盖部件110也可以是主体部120、第1臂部130、第2臂部140中的任意部分由一个部件一体地构成。
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使用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这样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聚偏二氯乙烯、硅树脂、聚氨酯、聚酰胺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尼龙、尼龙弹性体、或将它们任意组合而成的材料(混合树脂、聚合物合金、层叠体等)。
罩部件128使用的材料也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与作为覆盖部件110而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支承部件125使用的材料优选为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第1区域121a、121b使用的材料相比刚性更大。作为这种材料,例如能够列举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尤其是硬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这样的聚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戊烯-1)、聚碳酸酯、ABS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醛、聚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离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芳香族或脂肪族聚酰胺、聚四氟乙烯等氟系树脂等。
覆盖部件110的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使用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与作为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而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机织布、无纺布、毛毡、针织品、编织品、纸。
<固定部件>
如图1、图2所示,止血器具100具有第1固定部件151、第2固定部件152、第3固定部件153、第4固定部件154、第5固定部件155、以及第6固定部件156这六个固定部件。
如图1所示,在第1臂部130的外表面配置有第1固定部件151。第1固定部件151配置于倾斜部131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及整个端部133。
如图1所示,在第2臂部140的外表面配置有第2固定部件152及第3固定部件153。第2固定部件152配置于第1倾斜部141a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及第2倾斜部141b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第3固定部件153配置于整个第2臂端部143。
如图2所示,在第1臂部130的内表面配置有第4固定部件154。第4固定部件154配置于倾斜部131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及整个端部133。
如图2所示,在第2臂部140的外表面配置有第5固定部件155及第6固定部件156。第5固定部件155配置于第1倾斜部141a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及第2倾斜部141b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第6固定部件156配置于整个第2臂端部143。
第1固定部件151、第2固定部件152由粘扣的阳侧构成。第3固定部件153、第4固定部件154、第5固定部件155、第6固定部件156由粘扣的阴侧构成。粘扣是能够以面进行装拆的紧固件,例如是Magic Tape(注册商标)或Velcro(注册商标)。
此外,各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只要能够将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第2臂部140相对于凸部133a固定、且能够将从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穿过的第2臂部140的一部分相对于第2臂部140固定即可,并不限定具体结构。例如,能够适当进行一部分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的省略、在各臂部130、140上配置固定部件的位置的变更等。另外,在由粘扣构成各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将粘扣的阳侧与阴侧互换。另外,例如各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也可以是按扣、纽扣、夹子、形成有孔部的框部件等。
<扩张部件>
如图3、图4所示,扩张部件160具有第1扩张部170、和外形(图3的俯视图上的外形)比第1扩张部170小且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180。
辅助部件180以在主体部120的前端侧与第1扩张部170重叠的方式配置。
第1扩张部170具有能够注入流体的内腔171、和形成在与辅助部件180相对的位置处的连通孔172。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部件180是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的第2扩张部。以下,辅助部件180作为第2扩张部。
第2扩张部180具有能够注入流体的内腔181、和配置在与第1扩张部170的连通孔172相对的位置处的连通孔182。
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经由第2扩张部180的连通孔182及第1扩张部170的连通孔172而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连通。
如图3所示,第2扩张部180相对于第1扩张部170(扩张部件160)的中央线d3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在隔着主体部120相对的第1臂部130的外表面及第2臂部140的外表面配置有前述的第1固定部件151、第2固定部件152、第3固定部件15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扩张部180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因此,第2扩张部180的正方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配置于主体部120的中心位置。另外,在第2扩张部180的中心位置配置有后述的标记部105。
第2扩张部180固定于覆盖部件110的内表面(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内表面)。具体而言,第2扩张部180的位于前端侧的端部183固定于覆盖部件110的内表面。
关于第1扩张部170,第1扩张部170的连通孔172的周围与第2扩张部180的连通孔182的周围固定。具体而言,关于第1扩张部170,仅位于第2扩张部180的中心部附近的各连通孔172、182周围的一定范围固定于第2扩张部。这样,第1扩张部170并非直接连接于覆盖部件110,而是经由第2扩张部180间接地与覆盖部件110连接。由此,对于第2扩张部180,由于第2扩张部180的周缘部并未相对于第1扩张部170固定,所以第2扩张部180的外形自由地变形。因此,止血器具100即使在患者进行了将手指(例如大拇指f1)或手腕向上侧(手背Hb侧)弯曲的动作时,也能将第2扩张部180压迫第1扩张部170的面积维持为较大状态。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从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有效地施加压迫力。此外,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将第1扩张部170与第2扩张部180连接的状态下将第2扩张部180的端部183固定于覆盖部件110,从而将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与覆盖部件110一体地连接。
扩张部件160只要在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侧固定于覆盖部件110即可,也可以在与图3不同的位置固定于覆盖部件110的内表面。具体而言,也可以是第2扩张部180的外表面侧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侧固定于覆盖部件110的内表面。即使是这种结构,止血器具100也能通过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将扩张部件160的压迫方向朝向第1扩张部170的中心侧(图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侧)定向。因此,即使因患者的手指的动作或手腕的弯曲而在主体部120与手H的身体表面之间产生了间隙,止血器具100也能抑制基于扩张部件160的压迫力降低。
另外,第2扩张部180优选位于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的内侧,并以与第1扩张部170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由于第2扩张部180位于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的内侧,所以基于第2扩张部180的压迫力通过弯曲部125a而朝向支承部件125的中央侧被定向,从而抑制压迫力向支承部件125的外侧逸出。另外,通过将第2扩张部180以在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侧与第1扩张部170重叠的方式配置,第2扩张部180能够在防止第1扩张部170错位的同时防止第1扩张部170在右手H1或左手H2的前端侧浮起。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扩张部件160浮起,能够抑制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施加的压迫力降低。
第1扩张部170在图2所示的俯视图上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状。第2扩张部18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该长方形具备具有与第1扩张部170的一个边大致相同的长度的一组长边、和具有第1扩张部170的一个边的大致一半长度的一组短边。
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与用于向第1扩张部170供给空气等流体的管193的内腔连通。如图1、图3所示,管193在第1扩张部170的基端侧与第1扩张部170连接。管193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内表面侧穿过并被引出到主体部120的外侧。将管193从第1扩张部170引出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但通过如图3所示将管193向主体部120的基端侧引出,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时,管193配置于右手H1的侧方(与右手H1的手指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侧(参照图5B)。因此,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时,能够防止管193与引导器200相互干扰。
此外,管193也可以与第2扩张部180连接。另外,将管193向主体部120的外侧引出的位置等能够适当变更。
如图3、图4所示,止血器具100具有用于使扩张部件160相对于穿刺部位t1对位的标记部105。
标记部105配置在与第1扩张部170的大致中心位置(图2所示的俯视图上的中心位置)对应的位置。
如图4所示,标记部105例如能够配置于第1扩张部170的面对体表面配置的一侧的面(内面)的内表面。但是,标记部105例如也能配置于第1扩张部170的与面对身体表面配置的一侧的面为相反侧的面(外面)的内表面或其外表面、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支承部件125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罩部件128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等。另外,当在图4所示的剖视图上以第1扩张部170的中心位置与第2扩张部180的端部(基端侧的端部、图4的左侧的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标记部105也可以配置于第2扩张部180的上述端部的外表面。
标记部105例如优选由透明的中心部和包围该中心部的有色的线状框部构成。由此,手术者能够经由标记部105的透明的中心部来确认穿刺部位t1,并在穿刺部位t1配置标记部105。因此,手术者能够利用标记部105在穿刺部位t1简单地配置第1扩张部170的中心位置。此外,标记部105例如也可以不具有框部而是仅由有色的中心部形成。另外,标记部105的具体形状、颜色、针对止血器具100的各部的形成方法等并无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扩张部170由两个片状部件形成。第1扩张部170例如能够通过在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两个片状部件之间形成有内腔171的状态下将两个片状部件的外周缘接合而形成。第2扩张部180也与第1扩张部170同样地能够由被接合的大致矩形形状的两个片状部件形成。
形成第1扩张部170的片状部件的接合方法和形成第2扩张部180的片状部件的接合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或熔接。另外,将第2扩张部180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进行连接的方法也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或熔接。另外,将第1扩张部170和第2扩张部180进行固定的方法也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或熔接。
此外,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并不限定于将多个片状部件接合而成的构造。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例如也可以由内部形成有能够供流体流入的空间的一个袋状部件形成。
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使用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与作为覆盖部件110而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注入部>
如图1所示,止血器具100具有用于向扩张部件160(第1扩张部170、第2扩张部180)注入流体的注入部191。
注入部191由内置有止回阀(未图示)的连接器构成。在注入部191能够连接注射器(未图示)。
在注入部191与扩张部件160之间配置有具有能够扩张的空间的缓冲部件192。缓冲部件192由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具备挠性的袋状部件构成。此外,在缓冲部件192上也可以设置表示注射器向注入部191的插入方向的箭头状标记。
在缓冲部件192的一端侧连接有注入部191。注入部191的内腔与缓冲部件192的空间连通。但是,在内置于注入部191的止回阀关闭的期间,注入部191的内腔与缓冲部件192的空间之间的连通被阻断。
在缓冲部件192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具备挠性的管193。管193的内腔与缓冲部件192的空间连通。另外,管193的与缓冲部件192连接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与第1扩张部170连接。管193的内腔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连通。
管193的另一端部例如能够在被夹入至形成第1扩张部170的两个片状部件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粘接材料等与第1扩张部170连接。此外,在形成第1扩张部170的片状部件上,例如也可以在将管193夹入的部分形成有向片状部件的外方侧局部突出的凸部。
手术者在使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扩张时在注入部191插入注射器(未图示)的筒顶部并打开止回阀。手术者通过在将注入部191的止回阀打开的状态下推压注射器的推压件,从而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注入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
当空气被注入到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时,第1扩张部170扩张。另外,被注入到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的空气经由第1扩张部170的连通孔172及第2扩张部180的连通孔182而流入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当空气流入到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时,第2扩张部180扩张。当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扩张时,经由管193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连通的缓冲部件192膨胀。
缓冲部件192的空间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经由管193始终连通。注入部191在注射器未被插入注入部191的状态下维持于将内置于注入部191的止回阀关闭的状态,以防止空气从注入部191泄漏。因此,当扩张部件160的内压因患者的右手H的动作等而增加时,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及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的空气向未由覆盖部件110按压在穿刺部位t1上的缓冲部件192侧移动。由此,能够调整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施加的压迫力,从而能够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
手术者在使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收缩时,在注入部191插入注射器的筒顶部并拉拽注射器的推压件。手术者通过进行上述操作而能够使第1扩张部170内的空气及第2扩张部180内的空气向注射器排出。
此外,当手术者等使扩张部件160扩张时,手术者等通过确认缓冲部件192的膨胀,也能用于目视确认正在对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加压而空气未泄漏这一情况。
接着,参照图5A~图5E来说明止血器具100的使用例。以下,对止血器具100向形成有穿刺部位t1的患者的右手H1的装戴步骤例进行说明。
图5A示出了经由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背Hb形成的穿刺部位t1(参照图6)向手掌动脉B1的远端桡动脉侧插入引导器200的鞘管并实施完成了各种手术后的状态。另外,图5A中示出了在完成上述手术之后从穿刺部位t1将引导器200的鞘管的一部分拔出后的状态。
如图5A所示,手术者等在开始止血时将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以重叠于右手H1的手背Hb侧的方式配置。此时,将配置于第1扩张部170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标记部105配置于穿刺部位t1。
接着,如图5B、图5C所示,手术者等将第1臂部130的凸部133a缠绕于患者的右手H1,并且将第2臂部140的倾斜部(第1倾斜部141a、第2倾斜部141b)141沿着患者的右手H1缠绕。此时,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心Hp侧使配置于倾斜部141的内表面的第5固定部件155(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第1臂部130的凸部133a的外表面的第1固定部件151(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5将凸部133a和第2臂部140固定。
手术者等在将第2臂部140固定于凸部133a时,能够以手指的触感来确认凸部133a的位置及凸部133a的形状。因此,手术者等能够向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手心Hp侧的凸部133a引导第2臂部140,且能识别在凸部133a上配置第2臂部140的方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2臂部140相对于凸部133a的固定。
接着,如图5D所示,手术者等将第2臂部140从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穿过,并将第2臂端部143配置于患者的手H的手背Hb侧。接着,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背Hb侧使配置于第2臂端部143的内表面的第6固定部件156(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第1倾斜部141a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件152(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2、156将第1倾斜部141a和第2臂端部143固定。
接着,手术者等通过将第2臂端部143中未相对于第1倾斜部141a固定的部分(剩余部分)沿着患者的右手H1的周向缠绕,从而使第2臂端部143相对于凸部133a进一步固定。由此,止血器具100能够在手术者等装戴了止血器具100的状态下防止第2臂端部143挂在周围的物品等上。
手术者等能够通过以上的步骤将止血器具100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固定。图5E表示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此外,图5E中示出了将引导器200从穿刺部位t1拔出后的状态。
接着,手术者等通过在注入部191连接注射器并向第1扩张部170注入空气而使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扩张。止血器具100中,当第1扩张部170及第2扩张部180扩张时,第1扩张部170对穿刺部位t1施加压迫力。手术者等在使各扩张部170、180扩张之后,如图5E所示,将引导器200的鞘管从穿刺部位t1拔出。此时,止血器具100如图5D所示第2臂部140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因此在主体部120中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和第2扩张部180所在的区域不具有从主体部120突出的臂部。因此,手术者等在使各扩张部170、180扩张之后,如图5E所示,能够将引导器200的鞘管从穿刺部位t1拔出。
手术者等在使用止血器具100进行止血的过程中,确认没有从穿刺部位t1出血。手术者等在有从穿刺部位t1出血的情况下调整向各扩张部170、180注入的空气的注入量。
手术者等在开始止血且经过了一定时间之后,使各扩张部170、180逐渐减压,并确认正在恰当地进行穿刺部位t1的止血。手术者等在穿刺部位t1的止血结束之后使各扩张部170、180充分减压。然后,手术者等解除基于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进行的止血器具100的固定,并将止血器具100从患者的手H上取下。
如图5E所示,止血器具100在进行止血的期间,通过缠绕于患者的肢体并从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穿过的第2臂部140而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牢固地固定。因此,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右手H1的状态下,患者的各手指不会被覆盖部件110覆盖,从而能够在进行止血的期间内使手指自由可动。
手术者等通过按照利用图5A~图5E所说明的步骤进行装戴作业,能够使用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在短时间内相对于患者简单地装戴止血器具100。另外,止血器具100能够利用配置于各臂部130、140的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将覆盖部件110固定于患者的右手H1。因此,与利用设有粘接材料的密封部件等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或前臂部A进行固定的止血器具相比较,止血器具100能够减轻在装戴时对患者的皮肤造成的负担。
另外,止血器具100由于具备第1扩张部170作为对穿刺部位t1施加压迫力的部件,所以通过调整第1扩张部170的内压而能够容易地调整压迫力。另外,就止血器具100而言,即使第1扩张部170在患者移动了右手H1时追随右手H1的动作而以使内压变化的方式变形,能够变形的第2扩张部180也会缓和第1扩张部170的内压变化。因此,第1扩张部170对患者的右手H1的动作的追随性高,且能够恰当地维持第1扩张部170对穿刺部位t1的压迫。
另外,止血器具100以由覆盖部件110仅覆盖患者的右手H1的一部分的方式构成,而不是以覆盖整个右手H1的方式构成。因此,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当患者使右手H1动作时,能够防止患者的右手H1的动作传递至整个止血器具100。因此,当患者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使右手H1动作时,能够抑制止血器具100从患者的右手H1错位。
止血器具100例如也能够在不变更止血器具100的结构本身的情况下装戴于患者的左手H2。以下,对止血器具100向形成有穿刺部位t1的患者的左手H2的装戴步骤例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前述的止血器具100向右手H1的装戴步骤例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
如图7A所示,手术者等将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以重叠于左手H2的手背Hb侧的方式配置。
接着,如图7B所示,手术者等将第1臂部130的凸部133a缠绕于患者的左手H2,并将第2臂部140的倾斜部(第1倾斜部141a、第2倾斜部141b)141沿着患者的左手H2缠绕。此时,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左手H2的手心Hp侧使配置于倾斜部141的内表面的第5固定部件155(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第1臂部130的凸部133a的外表面的第1固定部件151(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5将凸部133a和第2臂部140固定。
接着,如图7C所示,手术者等将第2臂部140配置于患者的左手H2的手背Hb侧。此时,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左手H2的手背Hb侧使配置于倾斜部141的内表面的第5固定部件155(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第1臂部130的倾斜部131的外表面的第1固定部件151(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5将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在左手H2的手背Hb侧固定。
接着,如图7D所示,手术者等将第2臂部140从患者的左手H2的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穿过,并将第2臂端部143配置于患者的左手H2的手心Hp侧。此时,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左手H2的手心Hp侧使配置于第2臂端部143的内表面的第6固定部件156(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倾斜部141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件152(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2、156将第1倾斜部141a和第2臂端部143固定。
手术者等通过以上的步骤能够将止血器具100相对于患者的左手H2固定。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具备:覆盖部件110,其以覆盖患者的右手H1(或左手H2)的穿刺部位t1的方式配置;多个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其在覆盖部件110覆盖着穿刺部位t1的状态下固定覆盖部件110;和扩张部件160,其与覆盖部件110连接,并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覆盖部件110具有连接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从主体部120突出的第1臂部130、和在与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主体部120突出的第2臂部140。另外,第1臂部130在第1臂部130的端部133具有沿第1臂部13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凸部133a。另外,第2臂部140比第1臂部130长,在第2臂部14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该第2臂部140固定于凸部133a且从患者的手指f1、f2之间穿过而固定于第2臂部140。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止血器具100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将第2臂部140的一部分配置于患者的相邻手指f1、f2之间,并将凸部133a及第2臂部140连结,由此,能够将配置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固定。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通过使凸部133a及第2臂部140连结,从而相对于肢体紧固并将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固定。另外,第2臂部140通过配置于患者的相邻手指f1、f2之间而能够抑制配置于主体部120的扩张部件160相对于穿刺部位t1错位。另外,止血器具100具备通过使从主体部120突出的两个臂部130、140彼此连结而能够相对于患者的手H1紧固扩张部件160的简便的固定构造。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谋求减少用于固定扩张部件160的臂部的设置数量。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抑制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手H1的状态下可能与引导器200等医疗器具发生干涉的臂部的增设,即使在装戴了止血器具100之后也能容易地将医疗器具从穿刺部位t1拔出。另外,右手H1(或左手H2)从右手H1的手腕侧朝向指尖侧而可动范围变大。上述止血器具100中,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形成钝角的同时从右手H1的指尖侧向手腕侧延伸,由此能够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腕侧进行连结。因此,上述止血器具100能够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可动范围较少的手腕侧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在维持右手H1的指尖侧的可动范围的同时将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固定。此外,右手H1在张开右手H1的状态下从右手H1的手腕侧趋向指尖侧而外周变大。因此,由于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朝向右手H1的外周变大的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所以在装戴了上述止血器具100的状态下,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能够在右手H1的手腕侧可靠地连结。另外,上述止血器具100即使在患者于扩张部件160扩张后的状态下移动了手H的情况下,通过将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在紧固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固定,也能防止连接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指尖侧)的浮起,并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160对在患者的手H1的手背Hb形成的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
另外,主体部120具有第1区域121a、121b、和与第1区域121a、121b不同且配置扩张部件160的第2区域122。第1区域121a配置于第2区域122与第1臂部130之间,第1区域121b配置于第2区域122与第2臂部140之间。另外,第2区域122具有支承部件125,该支承部件125具备比第1区域121a、121b大的刚性。因此,止血器具100在进行止血的期间能够通过支承部件125防止扩张部件160从患者的手H的手背Hb浮起。由此,止血器具100能够在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从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良好地施加压迫力。
另外,支承部件125具有形成于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弯曲部125a。因此,支承部件125在扩张部件160扩张时,将扩张部件160对患者的右手H1施加压迫力的方向定向为朝向穿刺部位t1的倾斜方向。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对穿刺部位t1更有效地施加压迫力。另外,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在扩张部件160扩张时将扩张部件160的前端侧的端部包围,由此将扩张部件160的压迫力朝向支承部件125的中央侧定向,从而抑制扩张部件160的压迫力向支承部件125的外侧逸出。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抑制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降低,从而能够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
另外,扩张部件160具有第1扩张部170、和外形比第1扩张部170小且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180,辅助部件180以在主体部120的前端侧与第1扩张部170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止血器具100中,第2扩张部180在第1扩张部170扩张时抑制第1扩张部170从患者的身体表面浮起。因此,第1扩张部170能够在第1扩张部170扩张时对穿刺部位t1有效地施加压迫力。另外,止血器具100在患者进行了将手指(例如大拇指f1)或手腕向下侧(手心Hp侧)弯曲的动作时,辅助部件180追随手指或手腕的动作而变形,维持辅助部件180对穿刺部位t1施加压迫力的状态。
另外,辅助部件是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的第2扩张部180,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连通。由于辅助部件180由能够扩张的第2扩张部180构成,所以能够提高第2扩张部180对右手H1的动作的追随性。另外,由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与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连通,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扩张部170和第2扩张部180的扩张。
另外,辅助部件180相对于第1扩张部170的中央线d3左右对称地配置,在隔着主体部120相对的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的外表面配置有固定第2臂部140的固定部件151、152。因此,手术者等在对患者的右手H1装戴止血器具100时,能够以穿刺部位t1位于辅助部件180的中央线d3上的方式将第1扩张部170配置于穿刺部位t1、并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2将第2臂部140相对于凸部133a固定。同样地,手术者等在对患者的左手H2装戴止血器具100时,能够以穿刺部位t1位于辅助部件180的中央线d3上的方式将第1扩张部170配置于穿刺部位t1、并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2将第2臂部140相对于凸部133a固定。因此,手术者等能够将止血器具100对患者的右手H1及左手H2这两者进行装戴。
另外,凸部133a朝向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沿与第1臂部13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手术者等在将第2臂部140固定于凸部133a时能够通过手的触感等来确认配置于手H的手心Hp侧的凸部133a的位置及凸部133a的形状,从而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凸部133a固定第2臂部140。
另外,第2臂部140具有倾斜部141、和与倾斜部141连续地形成并形成第2臂部140的端部的第2臂端部143,倾斜部141的宽度比第2臂端部143的宽度大。因此,手术者等在将第2臂部140固定于凸部133a时,通过将倾斜部141缠绕于患者的手H而能够相对于凸部133a更可靠地配置倾斜部141,能够容易地固定第2臂部140。
另外,止血器具100具有用于向扩张部件160注入流体的注入部191。在注入部191与扩张部件160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192,该缓冲部件192具有能够扩张的空间。就止血器具100而言,在将止血器具100装戴于患者的状态下,当患者移动右手H1时,压迫右手H1的穿刺部位t1的扩张部件160(第1扩张部170、第2扩张部180)变形。当扩张部件160变形时,若处于扩张部件160的内腔(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的空气没有可以逸出的地方,则会妨碍扩张部件160的变形。因此,患者的右手H1的可动范围受到限制。止血器具100所具备的缓冲部件192使得在患者移动了右手H1时空气能够从扩张部件160的内腔向缓冲部件192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患者在使右手H1动作时可动范围因扩张部件160而受到限制。此外,当患者将右手H1从变形后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由于空气从缓冲部件192向扩张部件160移动,所以能够从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有效地施加压迫力。
(变形例)
接着,对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等有关的详细说明。另外,关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说明的内容,能够设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
图8是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100A的俯视图,图9是沿着图8所示的箭头9-9的止血器具100A的剖视图。
变形例的止血器具100A中,扩张部件160仅由第1扩张部170构成。也就是说,扩张部件160不具备第2扩张部180。另外,在止血器具100A中,如图9所示,构成扩张部件160的第1扩张部170的前端侧的端部173直接固定于覆盖部件110的内表面。止血器具100A的其它结构与前述的止血器具100实质上相同。
变形例的止血器具100A与前述的止血器具100同样地,将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凸部133a与第2臂部140连结,并将从患者的手指f1、f2之间穿过后的第2臂部140的一部分相对于第2臂部140固定,由此,能够抑制配置于主体部120的扩张部件160相对于穿刺部位t1错位。另外,由于止血器具100A具备通过使从主体部120突出的两个臂部130、140彼此连结而能够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紧固扩张部件160的简便的固定构造,所以止血器具100A能够谋求减少用于固定扩张部件160的臂部的设置数量。因此,止血器具100A能够抑制在将止血器具100A装戴于患者的手H1的状态下可能与引导器200等医疗器具发生干涉的臂部的增设,即使在装戴了止血器具100A之后也能容易地将医疗器具从穿刺部位t1拔出。另外,患者的右手H1(或左手H2)从右手H1的手腕侧朝向指尖侧而可动范围变大。上述止血器具100A中,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形成钝角的同时从右手H1的指尖侧向手腕侧延伸,由此能够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腕侧进行连结。因此,上述止血器具100A能够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固定在可动范围较少的手腕侧,从而能够在维持右手H1的指尖侧的可动范围的同时将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固定。此外,右手H1在张开右手H1的状态下从右手H1的手腕侧趋向指尖侧而外周变大。因此,由于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朝向右手H1的外周变大的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所以在装戴了上述止血器具100A的状态下,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能够在右手H1的手腕侧可靠地连结。另外,上述止血器具100A即使在患者于扩张部件160扩张后的状态下移动了右手H1的情况下,通过将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在紧固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固定,也能防止连接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的前端侧(指尖侧)的浮起,并恰当地维持扩张部件160对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背Hb形成的穿刺部位t1的压迫力。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等有关的详细说明。另外,关于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没有特别说明的内容,能够设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
图10是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外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100B的俯视图,图11是从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的内表面侧观察到的止血器具100B的俯视图。图12A及图12B是简略表示止血器具100B的使用例的图。
如图10、图11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B中,第1臂部130不具备凸部133a(参照图1、图2)。在该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不同。
止血器具100B的第1臂部130的端部133与倾斜部131连续地相连,并沿着与倾斜部13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10所示,在第1臂部130的外表面的前端侧的一部分配置有第1固定部件151。另外,如图11所示,在第1臂部130的内表面的前端侧的一部分配置有第4固定部件154。
图12A示出了在患者的肢体上装戴止血器具100B之前的状态,图12B示出了在患者的肢体上装戴了止血器具100B的状态。止血器具100B能够通过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的装戴步骤大致相同的步骤装戴于形成有穿刺部位t1的患者的右手H1或左手H2。以下,对将止血器具100B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的装戴步骤进行概括说明。
如图12A所示,手术者等将覆盖部件110的主体部120以重叠于右手H1的手背Hb侧的方式配置。接着,手术者等将第1臂部130的端部133缠绕于患者的右手H1,并将第2臂部140的倾斜部(第1倾斜部141a、第2倾斜部141b)141沿着患者的右手H1缠绕。此时,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心Hp侧使配置于倾斜部141的内表面的第5固定部件155(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第1臂部130的端部133的外表面的第1固定部件151(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5将端部133和第2臂部140固定。
接着,手术者等将第2臂部140从患者的右手H1的大拇指f1与食指f2之间穿过,并将第2臂端部143配置于患者的右手H1的手背Hb侧。此时,手术者等在患者的右手H1的手背Hb侧使配置于第2臂端部143的内表面的第6固定部件156(粘扣的阴侧)相对于配置在倾斜部141的外表面的第2固定部件152(粘扣的阳侧)进行接触,由此,经由各固定部件152、156将第1倾斜部141a和第2臂端部143固定。
手术者等通过以上的步骤能够如图12B所示将止血器具100相对于患者的右手H1固定。
以上,第2实施方式的止血器具100B具备:覆盖部件110,其以覆盖患者的右手H1(或左手H2)的穿刺部位t1的方式配置;多个固定部件151、152、153、154、155、156,其在覆盖部件110覆盖着穿刺部位t1的状态下固定覆盖部件110;和扩张部件160,其与覆盖部件110连接,并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另外,覆盖部件110具有连接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从主体部120突出的第1臂部130、和在与第1臂部130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主体部120突出的第2臂部140。另外,扩张部件160具有第1扩张部170、和外形比第1扩张部170小且位置偏向第1扩张部170的前端侧(一端侧)的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180。覆盖部件110在覆盖部件11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通过固定部件151、155能够将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连结,辅助部件180配置于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之间。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止血器具100B由于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以形成钝角的方式从主体部120突出,所以在将止血器具100B装戴于患者的右手H1时,能够以患者的手指不会被覆盖部件110全部覆盖的方式连结各臂部130、140。因此,患者即使在装戴有止血器具100B的状态下右手H1的动作也难以被限制,从而能够提高指尖侧的自由度。另外,止血器具100B由于具有位于第1扩张部170的前端侧的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180,所以在第1扩张部170扩张时,由辅助部件180将第1扩张部170按压于患者的肢体,从而抑制第1扩张部170向远离患者的右手H1的穿刺部位t1的方向浮起。由此,止血器具100B能够在提高指尖侧的自由度的同时维持对穿刺部位t1的恰当的压迫力。另外,止血器具100B由于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形成钝角并从右手H1的指尖侧向手腕侧延伸,所以能够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可动范围较少的手腕侧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在维持右手H1的指尖侧的可动范围的同时将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恰当地固定。另外,止血器具100B由于能够通过由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构成的两个臂部以及辅助部件180而在穿刺部位t1固定第1扩张部170,所以无需在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之间增设不同的臂部。因此,手术者等能够在止血器具100B的装戴后容易地进行引导器200等医疗器具的拔出。另外,由于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在缠绕于患者的右手H1的状态下连结,所以第1臂部130和第2臂部140将位于它们之间的主体部120向其两侧部侧(图10的上下方向)拉拽并并将其按压于患者的右手H1。由于辅助部件180位于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之间,所以能够通过第1臂部130与第2臂部140的连结将扩张部件160可靠地按压于右手H1的身体表面。因此,止血器具100B利用辅助部件180将第1扩张部170按压于患者的肢体,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第1扩张部170向远离患者的右手H1的穿刺部位t1的方向浮起。由此,止血器具100B能够在提高装戴止血器具100B时的指尖侧的自由度的同时将第1扩张部170可靠地按压于患者的右手H1,并能维持对穿刺部位t1的恰当的压迫力。
另外,主体部120具有第1区域121a、121b、和与第1区域121a、121b不同且配置扩张部件160的第2区域122。第1区域121a配置于第2区域122与第1臂部130之间,第1区域121b配置于第2区域122与第2臂部140之间。另外,第2区域122具有支承部件125,该支承部件125具备比第1区域121a、121b大的刚性。因此,止血器具100B在进行止血的期间能够通过支承部件125防止扩张部件160从患者的手H的手背Hb浮起。由此,止血器具100能够在装戴于患者的手H的状态下从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恰当地施加压迫力。
另外,支承部件125具有形成于主体部120的前端侧的弯曲部125a。因此,支承部件125在扩张部件160扩张时,将扩张部件160对患者的右手H1施加压迫力的方向定向为朝向穿刺部位t1的倾斜方向。因此,止血器具100能够对穿刺部位t1更有效地施加压迫力。另外,支承部件125的弯曲部125a通过将扩张部件160的前端侧的端部包围,以使扩张部件160朝向支承部件125的中央侧的方式定向压迫力,从而抑制第2扩张部180的压迫力向支承部件125的外侧逸出。由此,即使是在第1臂部130与患者的右手H1之间产生了间隙的情况下,通过由弯曲部125a将第2扩张部180按压于患者的右手H1的皮肤,也能防止第1扩张部170浮起,能够抑制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施加的压迫力降低。
辅助部件是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的第2扩张部180,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连通。这样,由于辅助部件180由能够扩张的第2扩张部180构成,所以能够提高第2扩张部180对右手H1的动作的追随性。另外,由于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与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连通,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扩张部170和第2扩张部180的扩张。
另外,第2臂部140比第1臂部130长,并且在第2臂部14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第2臂部140从患者的手指f1、f2之间穿过而固定于第2臂部140。因此,止血器具100B将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缠绕于患者的肢体,将第2臂部140的一部分配置于患者的相邻手指f1、f2之间,并将第2臂部140彼此连结,由此,能够将配置有扩张部件160的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固定。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通过第2臂部140彼此连结而相对于肢体紧固,并将主体部120相对于肢体固定。第2臂部140通过配置于患者的相邻手指f1、f2之间而能够有效抑制配置于主体部120的扩张部件160相对于穿刺部位t1错位。
另外,辅助部件180相对于第1扩张部170的中央线d3左右对称地配置,在隔着主体部120相对的第1臂部130及第2臂部140的外表面配置有固定第2臂部140的固定部件151、152。因此,手术者等在对患者的右手H1装戴止血器具100时,能够以穿刺部位t1位于辅助部件180的中央线d3上的方式将第1扩张部170配置于穿刺部位t1、并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2固定各臂部130、140。同样地,手术者等在对患者的左手H2装戴止血器具100时,能够以穿刺部位t1位于辅助部件180的中央线d3上的方式将第1扩张部170配置于穿刺部位t1、并经由各固定部件151、152固定各臂部130、140。因此,手术者等能够将止血器具100对患者的右手H1及左手H2这两者进行装戴。
另外,第2臂部140具有倾斜部141、和与倾斜部141连续地形成并形成第2臂部140的端部的第2臂端部143,倾斜部141的宽度比第2臂端部143的宽度大。因此,手术者等在将倾斜部141缠绕于患者的手H时能够更可靠地在第2臂端部143配置倾斜部141,能够容易地固定第2臂部140。
另外,止血器具100B具有用于向扩张部件160注入流体的注入部191。在注入部191与扩张部件160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192,该缓冲部件192具有能够扩张的空间。止血器具100B在将止血器具100B装戴于患者的状态下,当患者移动右手H1时,压迫右手H1的穿刺部位t1的扩张部件160(第1扩张部170、第2扩张部180)变形。当扩张部件160变形时,若处于扩张部件160的内腔(第1扩张部170的内腔171、第2扩张部180的内腔181)的空气没有可以逸出的地方,则会妨碍扩张部件160的变形。因此,患者的右手H1的可动范围受到限制。止血器具100B所具备的缓冲部件192在患者移动了右手H1时使得空气能够从扩张部件160的内腔向缓冲部件192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患者在使右手H1动作时因扩张部件160而可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当患者将右手H1从变形后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空气从缓冲部件192向扩张部件160移动,因此能够从扩张部件160对穿刺部位t1有效地施加压迫力。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止血器具,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内容,而是能够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适当变更。
辅助部件并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能够扩张的部件。辅助部件例如还能由如下部件构成: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或凝胶等构成的部件、将含水率随着时间经过而下降从而使压迫力逐渐减少的凝胶包含在内的部件、海绵状物质等弹性材料、像棉(棉花)那样的纤维的集合体、金属、具备规定的立体形状的部件(球状、椭圆体、三棱锥等)、或者将它们适当组合而成的部件等。
另外,止血器具的各部分的形状或尺寸等只要能够相对于肢体缠绕第1臂部及第2臂部、并在穿刺部位配置扩张部件即可,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变更。
本申请基于2018年8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45366号,并通过参照而整体引用其公开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100B 止血器具,
105 标记部,
110 覆盖部件,
120 主体部,
121a、121b 第1区域,
122 第2区域,
125 支承部件,
125a 弯曲部,
128 罩部件,
128a 插入部,
130 第1臂部,
131 倾斜部,
133 端部,
133a 凸部,
140 第2臂部,
141 倾斜部,
141a 第1倾斜部,
141b 第2倾斜部,
143 第2臂端部,
151 第1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152 第2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153 第3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154 第4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155 第5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156 第6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160 扩张部件,
170 第1扩张部,
171 第1扩张部的内腔,
180 第2扩张部(辅助部件),
181 第2扩张部的内腔,
191 注入部,
192 缓冲部件,
200 引导器,
A 前臂部,
B1 手掌动脉,
H1 右手(手),
H2 左手(手),
Hb 手背,
Hp 手心,
f1 大拇指(手指),
f2 食指(手指),
t1 穿刺部位(应止血部位)。

Claims (8)

1.一种止血器具,具备:
覆盖部件,其以覆盖患者的手的应止血部位的方式配置;
固定部件,其在所述覆盖部件覆盖着所述应止血部位的状态下固定所述覆盖部件;和
扩张部件,其与所述覆盖部件连接,并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
所述覆盖部件具有连接有所述扩张部件的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第1臂部、和在与所述第1臂部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并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第2臂部,
所述扩张部件具有第1扩张部、和外形比所述第1扩张部小且位置偏向所述第1扩张部的一端侧的能够变形的辅助部件,
所述覆盖部件在所述覆盖部件缠绕于所述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固定部件能够将所述第1臂部与所述第2臂部连结,
所述辅助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臂部与所述第2臂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第1区域、和与所述第1区域不同且配置所述扩张部件的第2区域,
所述第1区域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第1臂部之间以及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第2臂部之间,
所述第2区域具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备比所述第1区域大的刚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辅助部件是通过流体的注入而扩张的第2扩张部,
所述第2扩张部的内腔与所述第1扩张部的内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第2臂部比所述第1臂部长,并在所述第2臂部缠绕于所述患者的肢体的状态下从所述患者的手指之间穿过而固定于所述第2臂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辅助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扩张部的中央线左右对称地配置,
在隔着所述主体部相对的所述第1臂部及所述第2臂部的外表面配置有固定所述第2臂部的所述固定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第2臂部具有倾斜部、和与所述倾斜部连续地形成并形成所述第2臂部的端部的第2臂端部,
所述倾斜部的宽度比所述第2臂端部的宽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具有用于向所述扩张部件注入流体的注入部,
在所述注入部与所述扩张部件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该缓冲部件具有能够扩张的空间。
CN201980042404.8A 2018-08-01 2019-07-30 止血器具 Active CN112334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5366 2018-08-01
JP2018-145366 2018-08-01
PCT/JP2019/029820 WO2020027123A1 (ja) 2018-08-01 2019-07-30 止血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4079A CN112334079A (zh) 2021-02-05
CN112334079B true CN112334079B (zh) 2023-11-10

Family

ID=69231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2404.8A Active CN112334079B (zh) 2018-08-01 2019-07-30 止血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45451A1 (zh)
EP (1) EP3818951A4 (zh)
JP (1) JP7236440B2 (zh)
CN (1) CN112334079B (zh)
WO (1) WO2020027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63299B1 (en) * 2018-03-30 2023-12-27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Tourniquet instrument
JPWO2022239826A1 (zh) * 2021-05-14 2022-11-17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7495A (en) * 1995-04-08 1999-12-07 Novamedix Distribution Ltd Medical device for the hand
CN102256554A (zh) * 2008-10-20 2011-11-23 脊柱诊察公司 用于进入和察看脊柱的牵开器套管系统及相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12708A2 (en) * 1991-12-17 1993-07-08 Kinetic Concepts, Inc.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 for medical use
KR20070055754A (ko) * 2005-11-28 2007-05-31 비앤알(주) 지혈장치
KR100892736B1 (ko) * 2007-04-11 2009-04-15 주식회사 솔빛메디칼 압박 지혈밴드
JP4624434B2 (ja) * 2008-02-12 2011-02-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JP5200901B2 (ja) * 2008-12-08 2013-06-05 ニプロ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US9308000B2 (en) * 2013-07-12 2016-04-12 Vasoinnovations, Inc. Method of transradial catheterization, device for ulnar artery compression, and method of use
CA2962240A1 (en) * 2014-09-23 2016-03-31 Health Research, Inc. Pressurized anatomical compressor for kidney device
WO2016163326A1 (ja) * 2015-04-07 2016-10-13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WO2018008606A1 (ja) * 2016-07-06 2018-01-11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JP2018145366A (ja) 2017-03-09 2018-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共重合体、分散体、インク組成物、および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CN106963445A (zh) * 2017-03-14 2017-07-21 顾晓民 一种止血带
RU2733046C1 (ru) * 2017-03-29 2020-09-28 Терумо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Гемостат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гемостатический способ
WO2019090104A2 (en) * 2017-11-03 2019-05-09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Hemostasis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7495A (en) * 1995-04-08 1999-12-07 Novamedix Distribution Ltd Medical device for the hand
CN102256554A (zh) * 2008-10-20 2011-11-23 脊柱诊察公司 用于进入和察看脊柱的牵开器套管系统及相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36440B2 (ja) 2023-03-09
WO2020027123A1 (ja) 2020-02-06
EP3818951A4 (en) 2021-11-24
JPWO2020027123A1 (ja) 2021-08-02
EP3818951A1 (en) 2021-05-12
CN112334079A (zh) 2021-02-05
US20210145451A1 (en)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55752B1 (ja) 止血器具
JP6806669B2 (ja) 止血器具
WO2020111184A1 (ja) 止血器具
CN111655173B (zh) 止血器具
JP6959219B2 (ja) 止血器具
JP2018166724A (ja) 処置方法
CN111655174B (zh) 止血器具
US20210145452A1 (en) Hemostatic device
CN112334079B (zh) 止血器具
JP2020022679A (ja) 止血器具
CN112638291B (zh) 止血器具
JP2012010825A (ja) 止血器具
JP2020116313A (ja) 止血器具、および被覆部材
JP2020116314A (ja) 止血器具
JP2022035820A (ja) 止血器具
CN112351744B (zh) 止血器具
JP2022035819A (ja) 止血器具
WO2020067164A1 (ja) 止血器具
WO2023176668A1 (ja) 止血器具
JP7295848B2 (ja) 止血器具
WO2022039274A1 (ja) 止血器具
JP2022175655A (ja) 止血器具
JP2022121821A (ja) 止血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