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0450B -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0450B
CN112320450B CN202010755956.8A CN202010755956A CN112320450B CN 112320450 B CN112320450 B CN 112320450B CN 202010755956 A CN202010755956 A CN 202010755956A CN 112320450 B CN112320450 B CN 112320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bundle
tray
processing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59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20450A (zh
Inventor
古谷隆志
岩本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320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0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20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0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3/00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 B65H29/2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2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the nip between moving belt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81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acting on edge of the pile for moving it along a surface, e.g. by pus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3Forming a pil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cles, e.g. buffering, forming bu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70Other elements in edg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e.g. registering, orientating, guiding devices
    • B65H2404/73Means for sl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on a surface, e.g. pus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5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 B65H2405/11151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with surface inclined upwardly in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30Numbers, e.g. of windings or ro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处理托盘、后处理机构、排出辊对、束排出部件、装载托盘、片材按压部件、排出驱动部、托盘升降驱动部、片材按压驱动部、以及控制部。控制部在装载于处理托盘的片材束的张数A比规定张数A1少的情况下,在将装载托盘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使用排出辊对向装载托盘上排出片材束。在片材束的张数A为规定张数A1以上的情况下,在使装载托盘比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使用束排出部件向装载托盘上排出片材束。

Description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对通过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纸张等片材实施规定的后处理。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能够执行装订处理及穿孔形成处理等后处理,其中,所述装订处理是将通过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多张片材(纸张)堆叠,并使堆叠的片材束对齐而用订书钉进行装订;所述穿孔形成处理是利用穿孔形成装置来形成穿孔(穿孔)。
在这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具备:将实施了后处理的片材排出的排出辊对、以及装载通过排出辊对排出的片材的装载托盘。实施了后处理的片材或者片材束通过排出辊对排出到装载托盘上。
作为这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一例,已知有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其具备使主排纸托盘升降的升降机构、以及对该升降机构的升降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对升降机构进行控制,使主排纸托盘与纸张朝向主排纸托盘的排出同步地进行升降。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从装置主体排出的纸张形成有朝上或者朝下的卷曲,也能够防止对后续的纸张排出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作为向装载托盘上排出片材束的单元,已知有取代排出辊对而使用束排出部件的结构。具体而言,已知有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具有用于将装订后的片材束从处理托盘排出的束爪带和束爪(束排出部件)。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能够抑制排出片材束时的片材蜷曲、推出并且保持处理效率。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
处理托盘,其接收规定张数的片材进行装载;
后处理机构,其对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束实施规定的后处理;
排出辊对,其由驱动辊和随着所述驱动辊从动地进行旋转的从动辊构成,将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束排出;
束排出部件,其能够沿着所述处理托盘的装载面往复移动,将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束推出,进行排出;
装载托盘,其相对于所述片材束的排出方向而言配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下游侧,并装载通过所述排出辊对及所述束排出部件排出的所述片材束;
片材按压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排出辊对的下方,并能够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托盘的所述片材束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部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和解除对所述片材束的按压的退避位置之间摆动;
托盘升降驱动部,其使所述装载托盘升降;
排出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排出辊对及所述束排出部件;
片材按压驱动部,其使所述片材按压部件向所述按压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摆动;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托盘升降驱动部、所述排出驱动部、以及所述片材按压驱动部,
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控制部,在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比规定张数A1少的情况下,在将所述装载托盘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排出辊对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
在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为规定张数A1以上的情况下,在使所述装载托盘比所述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束排出部件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具备:
上述结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与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连结,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形成图像后的所述片材向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输送。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结构,在片材束的张数多、重量重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束排出部件顺畅地排出片材束。另外,通过在使装载托盘从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从而能够抑制在片材束的张数多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的片材束的前端向下方蜷曲(卷曲)。另一方面,在片材束的张数少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排出辊对进行重视处理效率(生产率)的排出动作。另外,作为驱动排出辊对的驱动马达而能够使用驱动转矩小的廉价的马达,也有助于降低片材后处理装置的成本。另外,通过在将装载托盘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从而在片材束的张数少、不易发生片材束的前端向下方蜷曲(卷曲)的情况下,能够缩短装载托盘的升降动作所需的时间。
另外,通过具备上述结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从而获得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抑制了片材束的蜷曲并且缩短了装载托盘的升降动作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图像形成装置200及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图像形成系统S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3是图2中的处理托盘8附近的剖面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中的突出驱动部131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突出部件13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中的突出驱动部131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突出部件13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中的排出驱动部90及桨板驱动部16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排出辊对73附近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控制路径的一例的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片材束的张数与处理效率(生产率)的关系的图,是表示片材束的张数少的情况的图。
图9B是用于说明片材束的张数与处理效率(生产率)的关系的图,是表示片材束的张数多的情况的图。
图10是表示从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中的处理托盘8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的动作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处理托盘8附近的侧视剖面图,是表示使用束排出部件81排出片材束P2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处理托盘8附近的侧视剖面图,是表示使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束P2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包含图像形成装置200及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图像形成系统S的概要图。图像形成系统S具备图像形成装置200及片材后处理装置5。
图像形成装置200例如是具备打印(印刷)、扫描(图像读取)、传真发送等功能的单色对应的所谓的多功能一体机。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00在主体部201的上表面载置有原稿输送部203。在原稿输送部203的下方且主体部201的内部具备图像读取部204。装载于原稿输送部203的原稿的图像、或者在图像读取部204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接触玻璃上载置的原稿的图像被图像读取部204读取。
图像形成装置200还具备:片材供给部205、片材输送部206、曝光部207、图像形成部208、转印部209、定影部210、片材排出部211、中继部212以及主体控制部213。
片材供给部205收纳多张片材P,并在印刷时将片材P逐张分离并送出。片材输送部206将从片材供给部205送出的片材P向转印部209及定影部210输送,并且将定影后的片材P向片材排出部211或者中继部212分配。曝光部207向图像形成部208照射基于图像数据进行控制的激光。
图像形成部208具备:作为图像担载体的感光鼓2081、以及显影装置2082。在图像形成部208中,利用从曝光部207照射的激光在感光鼓2081的表面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082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并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209将图像形成部208所形成的感光鼓2081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片材P。定影部210对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P进行加热、加压而使调色剂像在片材P上定影。
定影后的片材P被输送至片材排出部211或者中继部212。片材排出部211配置于图像读取部204的下方。片材排出部211在正面具有开口,使印刷后的纸张(印刷物)从正面侧取出。中继部212配置于片材排出部211的下部。中继部212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端连结于片材后处理装置5。输送至中继部212的印刷后的纸张(印刷物)在中继部212内通过,并向片材后处理装置5输送。
主体控制部213包括未图示的CPU、图像处理部、存储部、其他的未图示的电子电路以及电子部件。CPU基于存储部中存储的控制用的程序、数据对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00的各结构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并执行与图像形成装置200的功能有关的处理。片材供给部205、片材输送部206、曝光部207、图像形成部208、转印部209以及定影部210分别独立地从主体控制部213接受指令并联动地对片材P进行印刷。存储部例如由未图示的程序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数据ROM等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等易失性的存储装置组合构成。
片材后处理装置5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0的侧面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进行连结。片材后处理装置5具备:后处理壳体50、配置于后处理壳体50内的后处理机构6、片材输送机构7、处理托盘8、片材装载装置10以及后处理控制部100。
在后处理壳体50的与图像形成装置200对置的侧面设置有片材输入口41。通过了中继部212的片材P通过片材输入口41输入到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内部。
片材输送路径42沿着远离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方向(图1中的左方向)从片材输入口41延伸到处理托盘8的上方。
后处理机构6对沿着片材输送路径42输送的片材P实施规定的后处理。后处理机构6包括穿孔处理部61及订书钉处理部62。
穿孔处理部61配置于片材输送路径42的从片材输送方向(图2的箭头H11方向)的上游端即片材输入口41到下游端的中间部。穿孔处理部61对沿着片材输送路径42输送的片材P实施穿孔处理,并进行形成穿孔(装订孔)的穿孔处理。在此,沿着与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端缘穿设形成穿孔。
订书钉处理部62在片材输送路径42的下方且配置于处理托盘8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片材后处理装置5使用订书钉处理部62实施订书钉处理(装订处理),即利用订书钉对载置于处理托盘8的片材P的束(以下简称为片材束)进行装订,从而能够装订片材束。在此进行所谓的端部装订处理,即利用订书钉对片材束的角部或者端部进行装订。
片材输送机构7在沿着片材输送路径42的片材输送方向上输送片材。片材输送机构7具有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依次排列设置的输送辊对71(参照图2)、中间辊对72、排出辊对73。
处理托盘8配置于片材输送路径42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部的下方。换言之,处理托盘8相较于中间辊对72而言位于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下方。通过片材输送路径42进而输送到处理托盘8的多个片材P载置于处理托盘8,并通过订书钉处理部62实施订书钉处理。
片材装载装置10具有装载托盘11,该装载托盘11与处理托盘8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相邻配置。在处理托盘8完成了订书钉处理的片材P通过排出辊对73排出到装载托盘11进行装载。此外,在不通过订书钉处理部62实施订书钉处理的情况下,片材P不会被装载于处理托盘8而是被输送到装载托盘11。对于片材装载装置10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面记述。
后处理控制部100包括未图示的CPU、存储部、其他的未图示的电子电路以及电子部件。后处理控制部100与主体控制部213可通信地连接。后处理控制部100从主体控制部213接受指令,使用CPU并基于在存储部中存储的控制用的程序、数据,对设置于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各结构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进行与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功能有关的处理。后处理机构6、片材输送机构7、处理托盘8、片材装载装置10各自独立地从后处理控制部100接受指令,并联动地对片材P进行后处理。存储部例如由未图示的程序ROM、数据ROM、RAM等存储装置组合构成。对于后处理控制部100的详细的控制路径将在后面记述。
图2是表示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剖面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处理托盘8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输送辊对71相对于穿孔处理部61在片材输送方向(箭头H11方向)的下游侧相邻地配置。输送辊对71将穿孔处理后的片材、或者未进行穿孔处理的片材向片材输送方向H11的下游侧输送。
中间辊对72在片材输送路径42上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与下游侧端部之间。中间辊对72由第一驱动辊721和第一从动辊722构成,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辊721被从输送驱动部70(参照图8)赋予驱动力而进行旋转;所述第一从动辊722随第一驱动辊721从动地进行旋转。第一驱动辊721和第一从动辊722以规定的辊隙压抵接,形成了夹持输送片材的第一辊隙部72N。
在中间辊对72的下游侧紧邻处配置有第一片材检测部S1。第一片材检测部S1是以光学方式检测片材的传感器,其检测通过输送辊对71进行输送的片材的前端进入中间辊对72的情况。另外,第一片材检测部S1检测通过中间辊对72进行输送的片材通过中间辊对72的情况。
排出辊对73配置于片材输送路径42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出辊对73由第二驱动辊731和第二从动辊732构成,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辊731被从排出驱动部90(参照图8)赋予驱动力而进行旋转;所述第二从动辊732随着第二驱动辊731从动地进行旋转。第二驱动辊731和第二从动辊732以规定的辊隙压抵接,形成了夹持输送片材的第二辊隙部73N。第二辊隙部73N在利用订书钉处理部62进行订书钉处理时被辊隙解除机构74(参照图8)解除。
在排出辊对73的下游侧紧邻处配置有第二片材检测部S2。第二片材检测部S2由致动器和光电传感器构成,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供通过排出辊对73排出的片材接触的接触片和检测片;所述光电传感器具有以夹持检测片的方式对置配置的发光部及受光部。当通过中间辊对72输送的片材的前端与接触片接触时,则致动器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检测片位于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的光路的外侧。由此,检测:片材的前端进入排出辊对73的情况、以及正在利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的情况。另一方面,当片材的后端通过接触片时,则致动器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检测片位于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的光路上。由此,检测片材的后端通过排出辊对73的情况。
在片材输送路径42的下方配置有处理托盘8。处理托盘8在排出辊对73的第二辊隙部73N解除的状态下,接收通过中间辊对72进行输送的片材并进行装载。装载于处理托盘8的片材束通过订书钉处理部62实施订书钉处理。处理托盘8以如下方式倾斜,即:其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图2的左端部)位于排出辊对73的附近,且上游侧端部(图2的右端部)位于中间辊对72的下方,从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朝向上游侧端部为下坡。
在处理托盘8上设置有对片材束的上游侧端部(后端)进行支撑的束排出部件81。束排出部件81固定于在处理托盘8的背面侧配置的驱动带(未图示),且一部分从处理托盘8的载置面突出为侧视呈L字状。利用排出驱动部90(参照图8)使驱动带转动,从而使束排出部件81沿着处理托盘8的载置面在片材输送方向上往复移动。
装载于处理托盘8并通过订书钉处理部62实施了订书钉处理的片材束通过恢复了第二辊隙部73N的排出辊对73、或者束排出部件81向片材装载装置10排出。
片材装载装置10对通过后处理机构6实施了后处理的片材进行装载。片材装载装置10具备装载托盘11、一对指示器部件12、突出部件13、片材按压部件14以及桨板部件15。
装载托盘11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以下也称为片材排出方向)而言配置于排出辊对73的下游侧,是片材后处理装置5中的片材的最终排出位置。装载托盘11具有片材装载面11a,所述片材装载面11a装载:通过穿孔处理部61实施了穿孔处理的片材、或者通过订书钉处理部62实施了订书钉处理的片材束等通过排出辊对73或者束排出部件81排出的片材。片材装载面11a以如下方式倾斜,即:其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最高,朝向上游侧端部为下坡。
片材装载面11a的上游侧端部位于排出辊对73的下方。在片材装载面11a的上游侧紧邻处立设有片材接受壁11b。片材接受壁11b接住沿着片材装载面11a滑落的片材的上游侧端部(后端)。
装载托盘11构成为,能够利用托盘升降驱动部113(参照图8)对应于片材装载面11a上的片材装载量而沿着上下方向升降。在装载托盘11的比上游侧端部稍微靠向下游侧的部位配置有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3。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3是对片材装载面11a或者装载于片材装载面11a上的片材的上表面进行检测的光电传感器。根据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来控制装载托盘11通过托盘升降驱动部113进行的升降动作(定位)。装载托盘11的升降动作按照规定的张数(例如10张)或者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几秒间隔)来执行。由此,可使片材装载面11a上的片材的最上面的位置保持于恒定的高度。
在后处理壳体50的下方配置有下限检测传感器S4,该下限检测传感器S4检测装载托盘11的下限位置。下限检测传感器S4是与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3同样的光电传感器,当检测部的光路被在装载托盘11上突出设置的标志11c遮断时,能够检测装载托盘11下降到下限位置的情况。此外,作为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3及下限检测传感器S4,也可以使用光电传感器以外的其他传感器。另外,对于装载托盘11的具体的升降动作将在后面记述。
一对指示器部件12被插通有轴122的保持器121支撑。轴122以在排出辊对73的上方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撑于后处理壳体50。保持器121以能够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轴122。保持器121以一对指示器部件12的前端部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撑一对指示器部件12。
突出部件13是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片材排出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的棒形状的部件,且配置于片材排出口2的下方。具体而言,突出部件13在处理托盘8的下方且沿着处理托盘8比从排出辊对73排出的片材的排出路径靠向下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件13例如相对于装载托盘11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规定的间隔,并沿着片材宽度方向配置有两个。此外,突出部件13关于片材宽度方向配置在不同于桨板部件15的位置。
突出部件13被如图4及图5所示的突出驱动部131支撑,可通过突出驱动部131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移位。突出驱动部131具备:导轨801、驱动传动齿轮组802、驱动传动轴803、驱动轴804、驱动传动带805、驱动带806以及驱动马达807。
导轨801、驱动传动齿轮组802、驱动传动轴803以及驱动传动带805对应于两个突出部件13分别设置有两个。驱动轴804、驱动带806以及驱动马达807分别设置有一个。
导轨801比排出辊对73靠向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配置。导轨801是与突出部件13同样地沿着片材排出方向呈圆弧状延伸且上表面开口的导水槽形状的部件。导轨801在其内侧收纳并支撑突出部件13。
驱动传动齿轮组802配置于导轨801的下方。驱动传动齿轮组802由相互啮合的多个齿轮组构成,包括导轨801侧的末端的小齿轮8021、驱动传动轴803侧的末端的驱动传动齿轮8022。
小齿轮8021配置于导轨801的正下方。在突出部件13的下表面侧形成有齿轮齿条机构的齿条(未图示)。该齿条具有沿着片材排出方向排列的多个齿。小齿轮8021与突出部件13的齿条啮合。此外,在导轨801的与小齿轮8021相邻的部位设置有用于供小齿轮8021与突出部件13的齿条啮合的未图示的窗部。
驱动传动轴803配置于驱动传动齿轮组802的下部。驱动传动轴803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驱动传动齿轮组802的驱动传动齿轮8022与驱动传动轴803同轴地配置,并与驱动传动轴803一起旋转。
驱动轴804配置于驱动传动轴803的下方。驱动轴804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
驱动传动带805经由带轮卷绕于驱动传动轴803和驱动轴804。具体而言,相对于一个驱动轴804卷绕有两个驱动传动带805,各驱动传动带805卷绕于各自独立的驱动传动轴803。驱动传动带805将驱动轴804的旋转动力向驱动传动轴803传递。
驱动带806经由带轮卷绕于驱动轴804和驱动马达807的旋转轴。驱动带806利用驱动马达807而旋转。
在突出驱动部131中当驱动马达807旋转时,则驱动马达807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带806传递至驱动轴804,驱动轴804旋转。当驱动轴804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驱动传动带805传递至驱动传动轴803。当驱动传动轴803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驱动传动齿轮组802传递至小齿轮8021。由此,两个突出部件13同时地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移位。突出部件13的移位、即突出驱动部131的操作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00进行控制。
参照图3,片材按压部件14配置于装载托盘11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片材按压部件14比排出辊对73的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靠向下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按压部件14例如沿着装载托盘11的片材宽度方向设置规定的间隔,并沿着片材宽度方向配置有两个。此外,片材按压部件14关于片材宽度方向配置在不同于桨板部件15的位置。
片材按压部件14是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并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棒形状的部件。片材按压部件14在下端部被支撑为能够以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的摆动轴14a为支点进行旋转。片材按压部件14通过片材按压驱动部142(参照图8)绕摆动轴14a并以上侧的一端部为自由端在片材排出方向上进行摆动。片材按压部件14在按压位置(参照图11、12)和退避位置(参照图3)之间移位,其中,所述按压位置是片材按压部件14从上方对装载于装载托盘11的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部进行按压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解除对片材P的按压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片材的排出动作开始前,片材按压部件14在不向装载托盘11侧突出的退避位置停止。由此,片材按压部件14在不使用时不妨碍片材P的排出。
接着,桨板部件15旋转,在桨板部件15通过装载托盘11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端之前,开始片材按压部件14的摆动。而且,片材按压部件14如图11及图12所示移位到从上方对装载于装载托盘11的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部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片材按压部件14从上方对卷曲的片材的后端进行按压。由此,即使在片材相对于装载托盘11的排出、装载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能够从上方对装载于装载托盘11的片材的排出方向上游部进行按压,能够使装载托盘11上的片材P适当地对齐。
桨板部件15与排出辊对73同轴地配置。具体而言,桨板部件15与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同轴地配置。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两个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各自同轴地设置有两个,即总共设置有四个桨板部件15。
图6是表示片材装载装置10中的排出驱动部90及桨板驱动部161的结构的立体图。两个第二驱动辊731利用排出驱动部90同时地进行旋转驱动。如图6所示,排出驱动部90具备:驱动传动轴301、第一驱动传动带302、驱动轴303、第二驱动传动带304、驱动传动齿轮305、驱动齿轮306以及驱动马达307。
驱动传动轴301、第一驱动传动带302以及第二驱动传动带304对应于两个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分别设置有两个。驱动轴303、驱动传动齿轮305、驱动齿轮306以及驱动马达307分别设置有一个。
驱动传动轴301配置于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的下方。驱动传动轴301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
第一驱动传动带302经由带轮卷绕于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和驱动传动轴301。第一驱动传动带302将驱动传动轴301的旋转动力向旋转轴731a传递。
驱动轴303配置于驱动传动轴301的下方。驱动轴303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
第二驱动传动带304经由带轮卷绕于驱动传动轴301和驱动轴303。具体而言,相对于一个驱动轴303卷绕有两个第二驱动传动带304,各第二驱动传动带304卷绕于各自独立的驱动传动轴301。第二驱动传动带304将驱动轴303的旋转动力向驱动传动轴301传递。
驱动传动齿轮305设置于驱动轴303。驱动传动齿轮305与驱动轴303同轴地配置,并与驱动轴303一起旋转。
驱动齿轮306设置于驱动马达307的旋转轴。驱动齿轮306利用驱动马达307而旋转。驱动齿轮306与驱动传动齿轮305啮合。
在排出驱动部90中当驱动马达307旋转时,则驱动马达307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齿轮306及驱动传动齿轮305传递至驱动轴303,驱动轴303旋转。当驱动轴303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第二驱动传动带304传递至驱动传动轴301。当驱动传动轴301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动带302传递至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由此,两个第二驱动辊731同时地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即排出驱动部90的动作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00进行控制。
四个桨板部件15利用桨板驱动部161同时地进行旋转驱动。如图6所示,桨板驱动部161具备:第一驱动传动轴501、第一驱动传动带502、第二驱动传动轴503、第二驱动传动带504、驱动轴505、第三驱动传动带506、驱动传动齿轮507、驱动齿轮508以及驱动马达509。
第一驱动传动带502对应于四个桨板部件15而设置有四个。第一驱动传动轴501、第二驱动传动轴503、第二驱动传动带504以及第三驱动传动带506对应于两个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分别设置有两个。驱动轴505、驱动传动齿轮507、驱动齿轮508以及驱动马达509分别设置有一个。
如图7所示,桨板部件15具备桨板主体部51及轴部52。轴部52固定于桨板主体部51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侧方。桨板主体部51及轴部52分别构成为中心轴线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旋转轴731a的轴线重合的圆筒形状。桨板主体部51的直径比第二驱动辊731的直径小。轴部52的直径比桨板主体部51的直径小。旋转轴731a沿着片材宽度方向贯通桨板主体部51及轴部52的径向中心部。桨板主体部51及轴部52能够相对于旋转轴731a独立地旋转。
第一驱动传动轴501配置于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731a的下方。第一驱动传动轴501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
第一驱动传动带502经由带轮卷绕于桨板部件15的轴部52和第一驱动传动轴501。具体而言,相对于一个第一驱动传动轴501卷绕有两个第一驱动传动带502,各第一驱动传动带502卷绕于各自独立的桨板部件15的轴部52。第一驱动传动带502将第一驱动传动轴501的旋转动力向桨板部件15的轴部52传递。
第二驱动传动轴503配置于第一驱动传动轴501的下方。第二驱动传动轴503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
第二驱动传动带504经由带轮卷绕于第一驱动传动轴501和第二驱动传动轴503。第二驱动传动带504将第二驱动传动轴503的旋转动力向第一驱动传动轴501传递。
驱动轴505配置于第二驱动传动轴503的下方。驱动轴505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延伸。
第三驱动传动带506经由带轮卷绕于第二驱动传动轴503和驱动轴505。具体而言,相对于一个驱动轴505卷绕有两个第三驱动传动带506,各第三驱动传动带506卷绕于各自独立的第二驱动传动轴503。第三驱动传动带506将驱动轴505的旋转动力向第二驱动传动轴503传递。
驱动传动齿轮507设置于驱动轴505。驱动传动齿轮507与驱动轴505同轴地配置,并与驱动轴505一起旋转。
驱动齿轮508设置于驱动马达509的旋转轴。驱动齿轮508利用驱动马达509而旋转。驱动齿轮508与驱动传动齿轮507啮合。
在桨板驱动部161中当驱动马达509旋转时,则驱动马达509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齿轮508及驱动传动齿轮507传递至驱动轴505,驱动轴505旋转。当驱动轴505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第三驱动传动带506传递至第二驱动传动轴503。当第二驱动传动轴503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第二驱动传动带504传递至第一驱动传动轴501。当第一驱动传动轴501旋转时,则旋转动力经由第一驱动传动带502传递至桨板部件15的轴部52。由此,四个桨板部件15同时地进行旋转驱动,并能够绕第二驱动辊731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二驱动辊731独立地旋转。桨板部件15的旋转、即桨板驱动部161的动作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00进行控制。
如图7所示,桨板部件15具备桨板主体部51和桨板弹性部53。桨板主体部51具备基部511和臂部512,其中,所述基部511形成有供旋转轴731a插入的轴孔;所述臂部512设置于基部511的外周面。
臂部512与基部511的旋转轴线交叉并向远离轴线中心的方向突出。具体而言,臂部512从基部511的外周面沿着该外周面的大致切线方向朝向外侧突出。臂部512与基部511一体形成。臂部512由刚性模量比桨板弹性部53高的材料构成。
桨板弹性部53与桨板主体部51的旋转轴线交叉并向远离轴线中心的方向比臂部512长地突出。具体而言,桨板弹性部53安装于臂部512,并向与臂部512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比臂部512长地突出。桨板弹性部53由弹性模量比臂部512(桨板主体部51)高的材料例如橡胶构成。
图8是表示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控制路径的一例的框图。后处理控制部100(以下简称为控制部100)由对包含片材装载装置10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控制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作为CPU的工作区域使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100通过使CPU执行ROM所存储的控制程序,从而对包含片材装载装置10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控制部100对以下动作进行控制,即:后处理机构6的穿孔处理部61进行的穿孔处理动作、以及订书钉处理部62进行的订书钉处理动作。控制部100通过控制输送驱动部70的驱动,从而控制输送辊对71及中间辊对72的旋转及停止。控制部100通过控制排出驱动部90的驱动,从而控制排出辊对73的旋转及停止、或者束排出部件81的往复移动。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辊隙解除驱动部91的驱动,从而控制辊隙解除机构74进行的排出辊对73的第二辊隙部73N的解除动作及恢复动作。例如,在通过订书钉处理部62对规定张数的片材束进行订书钉处理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在第一张片材被送入处理托盘8之后,通过辊隙解除驱动部91使辊隙解除机构74动作,解除第二辊隙部73N。而且,在第二张以后的片材被送入处理托盘8并且执行了订书钉处理之后,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时恢复第二辊隙部73N。
此外,在利用束排出部件81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以解除了第二辊隙部73N的状态,使束排出部件81向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移动,将片材束推出到装载托盘11上进行排出。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托盘升降驱动部113的驱动来控制装载托盘11的升降动作。控制部100通过控制突出驱动部131的驱动,从而控制突出部件13在沿着导轨801的突出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的移动。控制部100通过控制片材按压驱动部142的驱动,从而控制片材按压部件14通过绕摆动轴14a转动而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的摆动动作。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桨板驱动部161的驱动来控制敲击动作和按压动作,其中,所述敲击动作是通过桨板部件15的以旋转轴731a为中心的旋转而朝向装载托盘11对通过了排出辊对73的片材的后端进行敲击的动作;所述按压动作是与敲击动作连续地从上方与向装载托盘11落下的片材的后端部接触并且在使片材的后端部送入上游侧的同时对其进行按压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使用排出辊对73向装载托盘11上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当片材束的张数增多时则片材束的重量也会增大,因此作为驱动排出辊对73的驱动马达307而需要使用驱动转矩大的价格高昂的马达。
另外,随着片材束的张数增多(重量增大),容易发生片材束的前端蜷曲、已经装载于装载托盘11上的片材的推出。
另一方面,在使用束排出部件81向装载托盘11上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即使在片材束的张数多(重量重)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但是与排出辊对73相比排出速度低,因此处理效率(生产率)降低。
图9是用于说明片材束的张数与处理效率(生产率)的关系的图。图9A表示片材束的张数少的情况(在此是3张的束),当将各片材间的间隔设定为t、并将片材束间的间隔设定为2t时,处理效率(生产率)为实质处理时间(3t)/每1束的处理时间(4t)×100=75%。
图9B表示片材束的张数多的情况(在此是50张的束),处理效率(生产率)为实质处理时间(50t)/每1束的处理时间(51t)×100≒98%。即,由于片材束的张数越少则生产率就越低,因此缩短片材束间的间隔来提高生产率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处理托盘8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根据片材束的张数来选择是利用排出辊对73进行排出、或者是利用束排出部件81进行排出。具体而言,在片材束的张数少时选择利用排出辊对73进行排出,在片材束的张数多时选择利用束排出部件81进行排出。而且,在选择利用束排出部件81进行排出时,在使装载托盘11比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进行片材束的排出。
图10是表示从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5中的处理托盘8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的动作的控制例的流程图。根据需要一并参照图1~图8以及后述的图11、图12对按照图10的步骤从处理托盘8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的动作进行说明。
最初,片材后处理装置5设定为对装载于处理托盘8的片材束实施订书钉处理的模式(束处理模式),片材装载装置10的装载托盘11配置于基准位置。
当从该状态起开始向装载托盘11上排出片材束时(步骤S1),则控制部100检测片材束的张数A(步骤S2)。片材束的张数A可通过例如对通过第一片材检测部S1(或者第二片材检测部S2)的片材的张数进行计数来进行检测。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排出的片材束的张数A是否为规定张数A1(例如50张)以下(步骤S3)。在A≧A1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为是),使装载托盘11从基准位置上升(步骤S4),使片材按压部件14从退避位置向按压位置移动(步骤S5)。而且,利用束排出部件81从处理托盘8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步骤S6)。
图11是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处理托盘8附近的侧视剖面图,是表示使用束排出部件81排出片材束P2的状态的图。如图11所示,排出辊对73的第二辊隙部73N被辊隙解除驱动部91解除,束排出部件81利用排出驱动部90从处理托盘8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如图11所示从右向左)移动,从而将处理托盘8上的片材束P2向装载托盘11上排出。
另外,装载托盘11从基准位置(如图11中的单点划线所示)向上方移动,与处理托盘8的高低差变小。由此,从处理托盘8排出的片材束P2的前端迅速地与装载于装载托盘11上的片材束P1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片材束P2的前端向下方蜷曲(卷曲)。另外,由于配置于按压位置的片材按压部件14对片材束P1的后端进行按压,因此也能够抑制片材束P1被片材束P2推出。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片材束的排出是否结束(步骤S7)。在片材束的排出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S7中为是),使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步骤S8)。之后,使装载托盘11下降到基准位置(步骤S9),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是A<A1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为否),使片材按压部件14从退避位置向按压位置移动(步骤S10)。而且,使用排出辊对73从处理托盘8向装载托盘11排出片材束(步骤S11)。
图12是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处理托盘8附近的侧视剖面图,是表示使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束P2的状态的图。如图12所示,通过在排出辊对73的第二辊隙部73N压接的状态下,利用排出驱动部90使排出辊对73旋转,从而将处理托盘8上的片材束P2向装载托盘11上排出。
由于通过排出辊对73进行排出的片材束P2张数少,因此不易发生片材束P2的前端向下方蜷曲(卷曲)。因此,装载托盘11配置于基准位置。另外,由于配置于按压位置的片材按压部件14对装载于装载托盘11上的片材束P1的后端进行按压,因此也能够抑制片材束P1被片材束P2推出。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片材束的排出是否结束(步骤S12)。在片材束的排出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S12中为是),使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步骤S13),结束处理。
根据上述的控制例,在片材束的张数A是规定张数A1(=50张)以上的情况下,使用束排出部件81排出片材束。因此,在片材束的张数多、重量重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束排出部件81顺畅地排出片材束。另外,通过在使装载托盘11从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从而能够抑制在片材束的张数多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的片材束的前端向下方蜷曲(卷曲)。
另一方面,在片材束的张数A比规定张数A1少的情况下,使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束。因此,在片材束的张数少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排出辊对73进行重视处理效率(生产率)的排出动作。另外,作为驱动排出辊对73的驱动马达307而能够使用驱动转矩小的廉价的马达,也有助于降低片材后处理装置5的成本。另外,由于片材束的张数少、不易发生片材束的前端向下方蜷曲(卷曲),因此能够在将装载托盘11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由此,不需要进行装载托盘11的升降动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生产率)。
此外,在图10所示的控制例中,仅在使用束排出部件81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在使装载托盘11比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但是在利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片材束的张数多的情况下(例如是规定张数A2(A2<A1)以上的情况下),在使装载托盘11比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
而且,通过在使片材按压部件14移动到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进行片材束的排出,并在片材束的排出结束后使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如下的不良情况,即:排出到装载托盘11上的片材束被后续的片材束推出、装载托盘11上的整齐性受损、片材束从装载托盘11落下。
在此,使处于按压位置的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时机越晚,则在使用束排出部件81进行排出的情况下,装载托盘11向基准位置移动的时机就越晚。因此,从抑制片材束的推出的观点出发,优选尽量延迟片材按压部件14移动的时机。另一方面,在重视处理效率(生产率)的情况下,优选使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时机尽早并尽快使装载托盘11开始向基准位置移动。
因此,优选地,在使用束排出部件81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与使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束的情况相比,延迟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时机。根据该结构,在片材束的张数多的利用束排出部件81进行的排出时,片材按压部件14能够较长时间地对装载托盘11上的片材束进行按压,能够有效地抑制片材束的推出。另一方面,在片材束的张数少的利用排出辊对73进行的排出时,能够通过使片材按压部件14尽早地退避,从而尽快使装载托盘11开始向基准位置移动,能够提高处理效率(生产率)。
此外,在使用排出辊对73排出片材束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片材束的张数多的情况下(例如是规定张数A2(A2<A1)以上的情况下),与片材束的张数少的情况(比A2少的情况)相比,延迟片材按压部件14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时机。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突出部件13,但是也可以采用不设置突出部件13的结构,所述突出部件13在其上表面与通过排出辊对73排出的片材接触的突出位置和向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位。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图像形成系统S的图像形成装置200设定为单色印刷用的多功能一体机,但是不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200例如也可以是单色复印机、单色打印机等,也可以是彩色复印机、彩色打印机等彩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6)

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具备:
处理托盘,其接收规定张数的片材进行装载;
后处理机构,其对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束实施规定的后处理;
排出辊对,其由驱动辊和随着所述驱动辊从动地进行旋转的从动辊构成,将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束排出;
束排出部件,其能够沿着所述处理托盘的装载面往复移动,将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束推出,进行排出;
装载托盘,其相对于所述片材束的排出方向而言配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下游侧,并装载通过所述排出辊对及所述束排出部件排出的所述片材束;
片材按压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排出辊对的下方,并能够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托盘的所述片材束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部进行按压的按压位置和解除对所述片材束的按压的退避位置之间摆动;
托盘升降驱动部,其使所述装载托盘升降;
排出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排出辊对及所述束排出部件;
片材按压驱动部,其使所述片材按压部件向所述按压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摆动;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托盘升降驱动部、所述排出驱动部、以及所述片材按压驱动部,
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控制部,在装载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比规定张数A1少的情况下,在将所述装载托盘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排出辊对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
在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为规定张数A1以上的情况下,在使所述装载托盘比所述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束排出部件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控制部,在使用所述排出辊对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的情况下,并且在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为比所述规定张数A1少的规定张数A2以上的情况下,在使所述装载托盘比所述基准位置上升的状态下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片材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
在使所述装载托盘比所述基准位置上升的情况下,使所述片材按压部件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之后,使所述装载托盘下降到所述基准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控制部,在使用所述束排出部件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的情况下,与使用所述排出辊对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的情况相比,延迟使所述片材按压部件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时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控制部,在使用所述排出辊对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装载托盘上排出的情况下,并且在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为比所述规定张数A1少的规定张数A2以上的情况下,与所述片材束的张数A比A2少的情况相比,延迟使所述片材按压部件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时机。
6.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与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连结,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形成图像后的所述片材向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输送。
CN202010755956.8A 2019-08-05 2020-07-31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12320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3595A JP7306146B2 (ja) 2019-08-05 2019-08-05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9-143595 2019-08-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0450A CN112320450A (zh) 2021-02-05
CN112320450B true CN112320450B (zh) 2022-12-16

Family

ID=71948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5956.8A Active CN112320450B (zh) 2019-08-05 2020-07-31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1745B2 (zh)
EP (1) EP3778458B1 (zh)
JP (1) JP7306146B2 (zh)
CN (1) CN1123204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825B (zh) * 2021-12-02 2022-1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文件整理功能的列印裝置及應用於其上之文件整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1234B1 (en) * 1996-12-27 2001-06-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3685994B2 (ja) * 2000-12-18 2005-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4298360B2 (ja) * 2003-03-07 2009-07-1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8325A (ja) 2005-01-05 2006-07-20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511458B2 (ja) * 2005-12-29 2010-07-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914076B2 (ja) 2006-02-06 2012-04-11 株式会社東芝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US20090166946A1 (en) 2007-12-27 2009-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JP4956523B2 (ja) 2008-07-10 2012-06-20 株式会社東芝 用紙処理装置、用紙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5141265A1 (ja) 2014-03-17 2015-09-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51528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製本装置、用紙搬送装置、及び裁断装置
JP6128098B2 (ja) * 2014-11-05 2017-05-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153330A (ja) * 2015-02-20 2016-08-2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引渡装置及び媒体集積受渡機構
JP6704619B2 (ja) * 2015-12-24 2020-06-03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7030419B2 (ja) 2017-04-06 2022-03-07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7064299B2 (ja) * 2017-09-05 2022-05-10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834875B2 (ja) * 2017-09-20 2021-02-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81274B2 (ja) * 2018-01-24 2021-12-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06146B2 (ja) 2023-07-11
EP3778458B1 (en) 2022-09-14
JP2021024692A (ja) 2021-02-22
CN112320450A (zh) 2021-02-05
EP3778458A1 (en) 2021-02-17
US10981745B2 (en) 2021-04-20
US20210039911A1 (en) 2021-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95341B2 (ja) シート積載整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4228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3735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6302389B1 (en)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845695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2320450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JP2018043843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CN112299105B (zh) 片材装载装置、具备该片材装载装置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2002362818A (ja) シート排出制御方法、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08321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5556161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用紙搬送異常検出方法、及び用紙搬送異常検出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610384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686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79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07335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4208609B2 (ja) シート積載整合装置
JP372081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5405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155915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31737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310305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2002226128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073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87451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2010189135A (ja) 用紙検知装置、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