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3402A -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 Google Patents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3402A
CN112313402A CN201980040675.XA CN201980040675A CN112313402A CN 112313402 A CN112313402 A CN 112313402A CN 201980040675 A CN201980040675 A CN 201980040675A CN 112313402 A CN112313402 A CN 112313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pring washer
peripheral portion
outer peripheral
valv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06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3402B (zh
Inventor
许宰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13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3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4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02B37/183Arrangements of bypass valves or actuator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40Application in turbochar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70Slinger plates or was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60Fluid transfer
    • F05D2260/606Bypassing the fl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Bolts, Nuts, And Washers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其包括阀体和从阀体突出的阀轴;止动部件,其在沿轴线方向离开阀体的位置固定于阀轴;安装部件,其配置于阀体与止动部件之间,并与止动部件一起保持阀;以及弹簧垫圈,其配置于止动部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或者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与止动部件或阀体、安装部件接触并对安装部件施加弹力。在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形成有面向径向内侧并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增压器的涡轮,公知有用于对形成于涡轮壳体的排出气体的旁通开口进行开闭的阀构造。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中,在供阀体的轴贯通的阀支承部件与垫圈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弹簧部件。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造中,弹性要素(弹簧部件)配置于挡板与杆之间、或者杆与盘之间。弹性要素减少或防止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触点可能产生的磨损。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912759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2-527575号公报
如上述的那样,弹簧部件(弹簧垫圈)配置于两个部件之间。弹簧垫圈受到轴向的力而变形,从而能够减少磨损或轴向的振动。然而,若弹簧垫圈的变形过大,则有可能使弹簧垫圈的弹性变差。即,弹簧垫圈受到轴向的力而存在沿径向延伸的趋势,那样的变形会导致弹性变差(所谓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用于减少磨损或振动的弹簧垫圈,对能够抑制弹簧垫圈的弹性变差的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其包括阀体和从阀体突出并具有轴线的阀轴;止动部件,其在沿轴线方向离开阀体的位置固定于阀轴;安装部件,其配置于阀体与止动部件之间,与止动部件一起保持阀;以及弹簧垫圈,其配置于止动部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或者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与作为止动部件或阀体的第一部件和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部件接触,对安装部件施加弹力,该弹簧垫圈包括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接触的外周部,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形成有面向径向内侧并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的内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关于用于减少磨损或振动的弹簧垫圈,能够抑制弹簧垫圈的弹性变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量可变阀机构的增压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增压器的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是表示在止动部件与安装部件之间配置有弹簧垫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配置有弹簧垫圈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其包括阀体和从阀体突出并具有轴线的阀轴;止动部件,其在沿轴线方向离开阀体的位置固定于阀轴;安装部件,其配置于阀体与止动部件之间,与止动部件一起保持阀;以及弹簧垫圈,其配置于止动部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或者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与作为止动部件或阀体的第一部件和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部件接触,对安装部件施加弹力,该弹簧垫圈包括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接触的外周部,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形成有面向径向内侧并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的内表面。
根据该流量可变阀机构,弹簧垫圈与作为止动部件或阀体的第一部件和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部件接触,对安装部件施加弹力。弹簧垫圈能够减少止动部件、安装部件以及阀体之间的接触部分的磨损或者阀等的振动。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缩短,则弹簧垫圈受到轴向的力能够变形。在弹簧垫圈欲沿径向延伸时,形成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的内表面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接触。因而,抑制弹簧垫圈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弹簧垫圈的弹性变差。
在几个方式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包括朝向形成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突出的凸部,在凸部形成有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的内表面。包括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或者接触)的内表面的凸部,能够可靠地抑制弹簧垫圈向径向外侧的变形。
在几个方式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另一方包括:座面,其供弹簧垫圈始终接触;以及凹陷部,其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与凸部相面对的位置并从座面凹陷,并且能够接受凸部。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被缩小而使弹簧垫圈变形时,凸部被凹陷部接受。因而,确保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距离。通过包含内表面的凸部抑制弹簧垫圈的变形,并且能够确保轴线方向的行程从而充分发挥弹簧垫圈的弹力。
在几个方式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另一方包括:座面,其供弹簧垫圈始终接触;以及平坦部,其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与凸部相面对的位置并与座面共面。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被缩小而使弹簧垫圈变形时,凸部与平坦部接触。该平坦部与座面共面,因此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距离变小。由此,能够防止弹簧垫圈变形到塑性变形的区域。
在几个方式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包括接受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的槽部,在槽部内形成有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的内表面。在槽部接受弹簧垫圈的外周部,在该槽部内形成有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相面对(或者接触)的内表面,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弹簧垫圈向径向外侧的变形。
在几个方式中,弹簧垫圈包括:外周部,其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始终接触;内周部,其位于比外周部靠近阀轴的位置并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始终接触;以及中间部,其形成于外周部与内周部之间并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另一方始终接触。在该情况下,在弹簧垫圈中,外周部和内周部(径向的两处)与任意一方的部件接触,外周部与内周部之间的中间部与任意另一方的部件接触。这样的拱形的接触构造适合用于减少磨损或者振动。另外,弹簧垫圈的制造容易。
本公开的另一方式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具备:阀,其包括阀体和从阀体突出并具有轴线的阀轴;止动部件,其在沿轴线方向离开阀体的位置固定于阀轴;安装部件,其配置于阀体与止动部件之间,与止动部件一起保持阀;以及弹簧垫圈,其配置于止动部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或者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与作为止动部件或阀体的第一部件和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部件接触,对安装部件施加弹力,该弹簧垫圈包括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接触的外周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包括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通过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接触,从而限制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根据该流量可变阀机构也起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即,限制单元通过与弹簧垫圈的外周部接触而限制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因此,抑制弹簧垫圈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弹簧垫圈的弹性的。
作为本公开的其他方式,能够提供具备上述任一流量可变阀机构的增压器,该增压器具备:涡轮;以及压缩机,其借助基于涡轮的旋转驱动力而被驱动,流量可变阀机构的阀体构成为对形成于涡轮的旁通通路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该情况下,在流量可变阀机构中,能够抑制弹簧垫圈的弹性变差,因此涡轮的可靠性提高。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周向”和“径向”是指以轴线X为基准的方向。
图1~图3所示的增压器1例如是车辆用的增压器,利用从未图示的发动机排出的排出气体,对向发动机供给的空气进行压缩。如图1所示,增压器1具备涡轮2和压缩机3。涡轮2具备涡轮壳体4和收纳于涡轮壳体4的涡轮叶轮6。压缩机3具备压缩机壳体5和收纳于压缩机壳体5的压缩机叶轮7。
涡轮叶轮6设置于旋转轴14的第一端,压缩机叶轮7设置于旋转轴14的第二端。在涡轮壳体4与压缩机壳体5之间设置有轴承壳体13。旋转轴14经由轴承15可旋转地支承于轴承壳体13。增压器1具备涡轮转子轴16。涡轮转子轴16具备旋转轴14和涡轮叶轮6。涡轮转子轴16和压缩机叶轮7作为一体的旋转体进行旋转。
在涡轮壳体4设置有排出气体流入口8和排出气体流出口10。从发动机排出的排出气体通过排出气体流入口8而流入涡轮涡旋流路4a,使涡轮叶轮6旋转,然后,通过排出气体流出口10而向涡轮壳体4外流出。
在压缩机壳体5设置有吸入口9以及排出口11。如上述的那样,若涡轮叶轮6旋转,则涡轮转子轴16和压缩机叶轮7旋转。旋转的压缩机叶轮7对从吸入口9吸入的空气进行压缩。压缩空气通过压缩机涡旋流路5a,从排出口11被排出。从排出口11排出的压缩空气向发动机供给。这样,压缩机3借助基于涡轮2的旋转驱动力而被驱动。
在涡轮壳体4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从排出气体流入口8导入的排出气体的一部分绕过涡轮叶轮6而向排出气体流出口10侧导出的旁通通路(参照图3)17。旁通通路17是用于改变向涡轮叶轮6侧供给的排出气体的流量的气体流量可变通路。
如图2和图3所示,增压器1具备设置于涡轮壳体4内部的排气泄压阀20(流量可变阀机构的一个例子)。排气泄压阀20构成为对旁通通路17的开口部进行开闭。排气泄压阀20具备:相对于涡轮壳体4的外壁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阀杆21;从阀杆21的第一端21a沿阀杆21的径向伸出的阀安装部件22;保持在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的阀23;固定于阀23的一端、与阀安装部件22一起保持阀23的止动件(止动部件)26;以及配置于阀安装部件22与止动件26之间的弹簧垫圈30(参照图4)。
在涡轮壳体4的外壁形成有沿外壁的板厚方向贯通的支承孔(贯通孔)4b。在支承孔4b内插通有圆筒状的轴承41。轴承41相对于涡轮壳体4的外壁固定。轴承41也可以在轴线方向上从第一端侧到第二端侧具有一定的直径。位于涡轮壳体4内的轴承41的第一端面41a形成为平坦状。位于涡轮壳体4外的轴承41的第二端面41b形成为平坦状。轴承4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何形状。轴承41也可以具有:形成于涡轮壳体4内的第一端侧的小径部、和形成于涡轮壳体4外的第二端侧的大径部。轴承41也可以具有从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侧扩径的倾斜部。
阀杆21插通于轴承41且相对于涡轮壳体4的外壁被支承为能够旋转。阀杆21的配置于涡轮壳体4内的第一端21a插通于形成于阀安装部件22的基端部22a的筒状部。阀安装部件22的基端部22a通过焊接等与阀杆21的第一端21a接合。形成于阀安装部件22的基端部22a的筒状部的轴承41侧的端面与轴承41的第一端面41a平行,并与第一端面41a相面对。阀杆21绕阀杆21的轴线旋转,使阀安装部件22摆动。在阀安装部件22的板状的前端部22b设置有用于安装阀23的贯通孔22c(参照图4)。
在阀杆21的配置于涡轮壳体4的外部的第二端21b固定有向阀杆21的径向突出的板状的连杆部件42。阀杆21的第二端21b贯通形成于连杆部件42的贯通孔。连杆部件42的里面42a与轴承41的第二端面41b平行,与第二端面41b相面对。
在连杆部件42的前端部形成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插通有连结销43。另外,连结销43插通于形成于致动器50的动作杆51的前端部51a的贯通孔。连结销43的第一端部通过铆接固定于动作杆51。在连结销43的第二端部安装有夹具44,防止连结销43从贯通孔的脱落。动作杆51的前端部51a和连结销43能够相对于连杆部件42旋转。伴随动作杆51的移动,连杆部件42的前端部以阀杆21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换言之,阀杆21经由连杆部件42和连结销43而与致动器50的动作杆51连结。
致动器50固定于从压缩机壳体5向侧方突出的托架18。致动器50例如具备动作杆51、驱动动作杆51的膜片、在动作杆51的轴线方向上隔着膜片而邻接的低压室59及高压室58、以及配置于低压室59内并对膜片施力的复位弹簧。在致动器50中,若压缩机3的出口侧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则使动作杆51向前端侧移动,并且若压缩机3的出口侧的压力小于设定压,则使动作杆51向基端侧移动。
接下来,对排气泄压阀2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阀23能够与旁通通路17的开口部17a的周缘部17b抵接、分离。阀23具有阀体24和从阀体24突出的阀轴25。阀体24例如形成圆盘状。阀体24包括:与周缘部17b相面对的密封面24a、与密封面24a相反侧的背面24b、以及从背面24b突出的支承面24c。阀体24构成为对形成于涡轮2的旁通通路17的开口部17a进行开闭。阀轴25向阀体24的与旁通通路17相反侧突出。阀轴25从阀体24的支承面24c突出。阀轴25具有轴线X,例如形成圆柱状。阀轴25例如与阀体24一体地形成。
阀轴25插通于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的贯通孔22c。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配置在阀体24与止动件26之间。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包括与阀体24相面对的第一表面22d和与第一表面22d相反侧的第二表面22e。第一表面22d和第二表面22e例如为平行。即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具有一定的厚度。阀安装部件22的第一表面22d与阀体24的支承面24c抵接。
板状的止动件26固定于阀轴25的与阀体24相反侧的端部25a。止动件26在沿轴线X方向离开阀体24的位置,例如通过铆接等固定于阀轴25。止动件26以阀安装部件22配置于阀体24与止动件26之间的方式固定于阀轴25。止动件26包括与阀安装部件22相面对的第一止动面26a、和与第一止动面26a相反侧的第二止动面26b。第一止动面26a和第二止动面26b例如为平行。
阀轴25的外径比贯通孔22c的内径小。止动件26的第一止动面26a与阀体24的支承面24c的距离比阀安装部件22的厚度大。即,在止动件26的第一止动面26a与阀安装部件22的第二表面22e之间形成有间隙S。这样,阀安装部件22配置在阀体24与止动件26之间并安装于阀轴25,与止动件26一起保持阀23。
弹簧垫圈30配置在阀安装部件22与止动件26之间,对阀安装部件22和阀23施加弹力。弹簧垫圈30以阀轴25的轴线X(参照图4)为中心形成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垫圈30配置于作为止动件26的第一部件与作为阀安装部件22的第二部件之间。弹簧垫圈30与止动件26的第一止动面26a始终接触,并且与阀安装部件22的第二表面22e始终接触。
如图5所示,弹簧垫圈3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具有拱形的截面。弹簧垫圈30包括与止动件26的第一止动面26a始终接触的环状的外周部31、位于比外周部31更靠近阀轴25并与止动件26的第一止动面26a始终接触的环状的内周部32、以及形成在外周部31与内周部32之间并与阀安装部件22的第二表面22e始终接触的中间部33。外周部31位于比内周部32靠径向外侧。换言之,外周部31的直径比内周部32的直径大。中间部33例如形成于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中间部33对弹簧垫圈30赋予弹簧特性。用包含轴线X的平面切断的弹簧垫圈30的截面形状例如在外周侧和内周侧形成为对称。对称的形状的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中心线例如通过中间部33。
在此,止动件26在其外周部包括朝向间隙S突出的凸部26c。凸部26c也可以在周向上连续。一个凸部26c也可以形成为遍布整周连续的环状。或者多个凸部26c也可以在周向上分离而形成。即,凸部26c也可以仅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形成有一个连续的环状的凸部26c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止动件26的凸部26c形成有形成于径向内侧的环状的内表面26d。该内表面26d例如与轴线X平行,形成圆筒状。内表面26d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相面对,例如与外周部31接触。外周部31卡止于凸部26c的内表面26d。另外,外周部31仅通过弹簧垫圈30的弹性与凸部26c的内表面26d接触,而不接合、固定。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均为自由端。内周部32与阀轴25分离,不与阀轴25接触。外周部31是不固定于内表面26d的自由端,但也可以说是始终与内表面26d接触并卡合的卡合端。
另一方面,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包括作为始终与弹簧垫圈30的中间部33接触的座面的第二表面22e、和形成于在轴线X方向上与凸部26c相面对的位置并与第二表面22e共面的平坦面(平坦部)22f。即,在与前端部22b的止动件26相面对的表面未形成有凹凸。该平坦面22f与凸部26c的端面26e相面对。平坦面22f与端面26e大致平行,在这些之间形成有比间隙S小的环状的间隙。
形成于止动件26的内表面26d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接触并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换言之,包含内表面26d的凸部26c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接触而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通过该凸部26c,抑制弹簧垫圈30向径向外侧延伸,抑制弹簧垫圈30的弹性变差(所谓的“变形”)。该限制单元包括以下两个构造:始终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接触的构造、和平常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分离,但在弹簧垫圈30变形时最终接触(即仅在弹簧垫圈30变形时暂时接触)的构造。
平坦面22f与端面26e之间的间隙设定为在平坦面22f与端面26e接触的情况下,弹簧垫圈30不塑性变形的程度的大小。即,止动件26能够相对于阀安装部件22在轴线X方向上相对移动的距离在弹簧垫圈30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小于弹性极限)。为了即使在弹簧垫圈30变形、凸部26c与第二表面22e接触的情况下,弹簧垫圈30也不会失去弹性而设定凸部26c与阀安装部件22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气泄压阀20,弹簧垫圈30与作为止动件26的第一部件和作为阀安装部件22的第二部件接触,对阀安装部件22施加弹力。弹簧垫圈30能够减少止动件26、阀安装部件22以及阀体24之间的接触部分的磨损或者阀23等的振动。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缩短,则弹簧垫圈30受到轴向的力而能够变形。在弹簧垫圈30欲向径向延伸时,形成于止动件26的凸部26c的内表面26d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接触。因而能够抑制弹簧垫圈30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弹簧垫圈30的弹性变差。在弹簧垫圈30变形时,内周部32在第一止动面26a上向径向内侧滑动而靠近阀轴25。另外,在弹簧垫圈30变形时,内周部32也可以与阀轴25接触。
包含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相面对(或者接触)的内表面26d的凸部26c,能够可靠地抑制弹簧垫圈30向径向外侧的变形。
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被缩小而弹簧垫圈30变形时,凸部26c与平坦面22f接触。该平坦面22f与作为弹簧垫圈30的座面的第二表面22e共面,因此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轴线X方向的相对移动距离变小。由此,能够防止弹簧垫圈30变形到塑性变形的区域。这在保护弹簧垫圈30的观点上是有效的。
在弹簧垫圈30中,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径向的两处)与止动件26接触,外周部31与内周部32之间的中间部33与阀安装部件22接触。这样的拱形的接触构造适用于减少磨损或者振动。另外,弹簧垫圈30的制造容易。
作为限制单元的凸部26c通过与弹簧垫圈30的外周部31接触而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因此,抑制弹簧垫圈30向径向外侧的变形。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弹簧垫圈30的弹性变差。
在增压器1中,在排气泄压阀20中能够抑制弹簧垫圈30的弹性变差,因此涡轮2的可靠性提高。
本公开的排气泄压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采用各种变形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也适合于以下的变形方式(关于构造的说明等),在以下的记载中省略。
如图6所示,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也可以包括凹陷部22g,该凹陷部22g形成于在轴线X方向上与凸部26c相面对的位置并从作为座面的第二表面22e凹陷。凹陷部22g形成为能够接受凸部26c的形状和大小。即,如果凸部26c是环状,则凹陷部22g是与凸部26c相同的大小或者比凸部26c大的环状。也可以形成有多个凹陷部22g,以与多个凸部26c对应。
凹陷部22g的深度(即从第二表面22e到凹陷部22g的底面的长度)可以比凸部26c的突出长度(即从第一止动面26a到端面26e的长度)大,也可以比其小。这些也可以相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呈与轴线X垂直的环状的弹簧垫圈30A,以使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以平面与第一止动面26a接触。包含内表面26d的凸部26c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A的外周部31接触而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另外,在排气泄压阀20A中,也可以使用与排气泄压阀20同样的弹簧垫圈30。
根据这样的排气泄压阀20A,也能起到与排气泄压阀20同样的作用效果。但是在形成有凹陷部22g的排气泄压阀20A中,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被缩小而弹簧垫圈30A变形时,在凹陷部22g接受凸部26c。因而,能够确保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轴线X方向的相对移动距离。通过包含内表面26d的凸部26c抑制弹簧垫圈30A的变形,并且确保轴线X方向的行程,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弹簧垫圈30A的弹力。
如图7所示,也可以采用排气泄压阀20B,该排气泄压阀20B具备由从外周部31到内周部32具有一定的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的弹簧垫圈30B来代替排气泄压阀20A的弹簧垫圈30A。在该情况下,包含内表面26d的凸部26c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B的外周部31接触来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根据这样的排气泄压阀20B也能起到与排气泄压阀20A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图8所示,也可以使用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呈与轴线X垂直的环状的弹簧垫圈30C,以使外周部31以平面与第一止动面26a接触,内周部32以平面与第二表面22e接触。在弹簧垫圈30C中,中间部33由具有一定的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在该情况下,包含内表面26d的凸部26c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C的外周部31接触来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根据这样的排气泄压阀20C也能起到与排气泄压阀20A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图9所示,也可以使用具有与弹簧垫圈30同样的结构的拱形的弹簧垫圈30D,在止动件26形成有接受弹簧垫圈30D的外周部31的环状的槽部26g、和接受弹簧垫圈30D的内周部32的环状的槽部26h。在槽部26g接受弹簧垫圈30D的外周部31,与槽部26g的内表面26d相面对。在槽部26h接受弹簧垫圈30D的内周部32,并与面向径向外侧的槽部26h的外表面26j相面对。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分别在径向上与内表面26d和外表面26j分离。另外,外周部31和内周部32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与内表面26d和外面26j的至少一方接触。在该情况下,包含内表面26d的槽部26g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D的外周部31接触而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根据这样的排气泄压阀20D也能起到与排气泄压阀20A同样的作用效果。在弹簧垫圈30D变形时,外周部31在槽部26g内向径向外侧移动,从而接近内表面26d(然后与内表面26d接触),以及/或者内周部32在槽部26h内向径向内侧移动,从而接近外表面26j(然后与外表面26j接触)。在槽部26g接受弹簧垫圈30D的外周部31,在其槽部26g内形成有与弹簧垫圈30D的外周部31相面对(或者接触)的内表面26d,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弹簧垫圈30D向径向外侧的变形。
如图10所示,也可以使用具有与弹簧垫圈30B同样的结构的弹簧垫圈30E,在止动件26形成有接受弹簧垫圈30E的外周部31的环状的槽部26g。在槽部26g接受弹簧垫圈30E的外周部31,与槽部26g的内表面26d相面对。弹簧垫圈30E的内周部32与第二表面22e接触。外周部31与内表面26d接触。另外,外周部31也可以在径向上与内表面26d分离。在该情况下,包含内表面26d的槽部26g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E的外周部31接触而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根据这样的排气泄压阀20E也能起到与排气泄压阀20A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图11所示,也可以采用排气泄压阀20F,该排气泄压阀20F使用具有与弹簧垫圈30同样的结构的弹簧垫圈30F,该弹簧垫圈30F配置于阀安装部件22的前端部22b与阀体24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弹簧垫圈30F配置于作为阀体24的第一部件与作为阀安装部件22的第二部件之间。弹簧垫圈30F与阀体24的支承面24c始终接触,并且与阀安装部件22的第一表面22d始终接触。阀体24包括朝向间隙S而突出的凸部24e。在该凸部24e形成有与弹簧垫圈30F的外周部31接触的(相面对的)内表面24d。在阀安装部件22可以形成有与第一表面22d共面的平坦面(平坦部)22h,也可以形成有从第一表面22d凹陷并接受凸部24e的凹陷部。在该情况下,包含内表面24d的凸部24e是通过与弹簧垫圈30F的外周部31接触而限制外周部3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单元。根据这样的排气泄压阀20F也能起到与排气泄压阀20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弹簧垫圈的外形不限于环状的情况。弹簧垫圈的外形也可以形成外周缘为齿轮那样的凸凹形状。弹簧垫圈的形状、型式没有特别限定。
在图5~图10所示的各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凸部、槽部或者凹陷部形成于与上述方式相反的部件、将弹簧垫圈反转的构造。如图11所示,在将弹簧垫圈配置于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各种方式以及变形例。在任何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外周部均可以在径向上与内表面分离。在弹簧垫圈变形时,只要弹簧垫圈的外周部能够与内表面接触即可。本发明可以包括在配置于止动部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或者安装部件与阀体之间的弹簧垫圈的外周部包含能够从径向的外侧接触的内表面的所有方式。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几个方式,关于用于减少磨损或者振动的弹簧垫圈,能够抑制弹簧垫圈的弹性变差。
附图标记说明
1…增压器;2…涡轮;17…旁通通路;17a…开口部;20…排气泄压阀(流量可变阀机构);22…阀安装部件(安装部件);22d…第一表面(座面);22e…第二表面(座面);22f…平坦面(平坦部);22g…凹陷部;22h…平坦面(平坦部);23…阀;24…阀体;24d…内表面;24e…凸部;25…阀轴;26…止动件(止动部件);26c…凸部;26d…内表面;26g…槽部;30、30A、30B、30C、30D、30E、30F…弹簧垫圈;31…外周部;32…内周部;33…中间部;S…间隙;X…轴线。

Claims (8)

1.一种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阀,其包括阀体和从所述阀体突出并具有轴线的阀轴;
止动部件,其在沿所述轴线方向离开所述阀体的位置固定于所述阀轴;
安装部件,其配置于所述阀体与所述止动部件之间,与所述止动部件一起保持所述阀;以及
弹簧垫圈,其配置于所述止动部件与所述安装部件之间、或者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阀体之间,与作为所述止动部件或者所述阀体的第一部件和作为所述安装部件的第二部件接触,对所述安装部件施加弹力,该弹簧垫圈包括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接触的外周部,
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形成有面向径向内侧并与所述弹簧垫圈的所述外周部相面对的内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包括朝向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间隙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凸部形成有与所述弹簧垫圈的所述外周部相面对的所述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另一方包括:
座面,其供所述弹簧垫圈始终接触;以及
凹陷部,其形成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凸部相面对的位置并从所述座面凹陷,并且能够接受所述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另一方包括:
座面,其供所述弹簧垫圈始终接触;以及
平坦部,其形成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凸部相面对的位置并与所述座面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包括接受所述弹簧垫圈的所述外周部的槽部,
在所述槽部内形成有与所述弹簧垫圈的所述外周部相面对的所述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垫圈包括:
所述外周部,其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始终接触;
内周部,其位于比所述外周部靠近所述阀轴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始终接触;以及
中间部,其形成于所述外周部与所述内周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另一方始终接触。
7.一种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阀,其包括阀体和从所述阀体突出并具有轴线的阀轴;
止动部件,其在沿所述轴线方向离开所述阀体的位置固定于所述阀轴;
安装部件,其配置于所述阀体与所述止动部件之间,与所述止动部件一起保持所述阀;
弹簧垫圈,其配置于所述止动部件与所述安装部件之间、或者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阀体之间,与作为所述止动部件或者所述阀体的第一部件和作为所述安装部件的第二部件接触,对所述安装部件施加弹力,该弹簧垫圈包括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接触的外周部,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任意一方包括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通过与所述弹簧垫圈的所述外周部接触,从而限制所述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8.一种增压器,具备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量可变阀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涡轮;以及
压缩机,其借助基于所述涡轮的旋转驱动力而被驱动,
所述流量可变阀机构的所述阀体构成为对形成于所述涡轮的旁通通路的开口部进行开闭。
CN201980040675.XA 2018-07-05 2019-04-15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Active CN112313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8330 2018-07-05
JP2018128330 2018-07-05
PCT/JP2019/016193 WO2020008697A1 (ja) 2018-07-05 2019-04-15 流量可変バルブ機構および過給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3402A true CN112313402A (zh) 2021-02-02
CN112313402B CN112313402B (zh) 2022-05-31

Family

ID=69059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0675.XA Active CN112313402B (zh) 2018-07-05 2019-04-15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3065B2 (zh)
JP (2) JP7028321B2 (zh)
CN (1) CN112313402B (zh)
DE (1) DE112019003424B4 (zh)
WO (1) WO20200086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1407A1 (en) 2018-09-21 2020-03-26 Borgwarner Inc. Wastegate assembly
US11203970B2 (en) 2018-09-21 2021-12-21 Borgwarner Inc. Wastegate assembly
CN214036915U (zh) * 2019-09-20 2021-08-24 博格华纳公司 废气门组件和涡轮增压器
DE112021002198T5 (de) * 2020-09-03 2023-03-09 Ihi Corporation Ventilstruktur und Turbolad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426U (zh) * 1986-07-03 1988-01-22
WO2017125240A1 (de) * 2016-01-20 2017-07-27 Ihi Charg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abgasturbolader und abgasturbolader
US20170248071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Feinguss Blank Gmbh Valve element
CN108027074A (zh) * 2015-10-07 2018-05-11 株式会社Ihi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4957Y2 (zh) * 1976-06-10 1981-10-21
JPS56954U (zh) * 1979-06-18 1981-01-07
JPS639426A (ja) 1986-06-30 1988-01-16 ジーイー横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DE4434453C2 (de) * 1994-09-27 1996-07-18 Bayer Ag Ventilhaube
WO2010135104A2 (en) 2009-05-18 2010-11-25 Borgwarner Inc. Turbocharger
DE102011077766A1 (de) 2011-06-17 2012-12-20 Elringklinger Ag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Abgasstrom-Steuerelement eines Abgasturboladers
KR101908619B1 (ko) 2011-08-08 2018-12-18 보르그워너 인코퍼레이티드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
KR101251536B1 (ko) 2011-12-01 2013-04-05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소음 감소용 와셔 및 이를 이용한 웨이스트 게이트 밸브 장치의 소음 감소 시스템
WO2013098884A1 (en) 2011-12-27 2013-07-04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Wastegate valve and exhaust gas turbocharger equipped with wastegate valve
JP2013185552A (ja) 2012-03-09 2013-09-19 Ihi Corp 流量可変バルブ機構及び車両用過給機
DE112013001949B4 (de) * 2012-03-09 2021-09-16 Ihi Corporation Ventilvorrichtung zur variablen Durchflussgestaltung und Fahrzeug-Turbolader
US9869238B2 (en) * 2012-07-11 2018-01-16 Borgwarner Inc. Exhaust-gas turbocharger
JP2014105843A (ja) * 2012-11-29 2014-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ワッシャ
JP2015166621A (ja) * 2014-03-04 2015-09-24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ボルト締結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ボルト締結方法
JP2016205252A (ja) 2015-04-23 2016-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バルブ機構
DE102015209042A1 (de) * 2015-05-18 2016-11-24 Bosch Mahle Turbo Systems Gmbh & Co. Kg Ventileinrichtung
DE102015108284A1 (de) * 2015-05-26 2016-12-01 Elringklinger Ag Turbolader
DE102015209823A1 (de) * 2015-05-28 2016-12-01 Bosch Mahle Turbo Systems Gmbh & Co. Kg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DE102016100901A1 (de) 2016-01-20 2017-07-20 Ihi Charg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Abgasturbolader und Abgasturbolader
DE102016104840A1 (de) * 2016-03-16 2017-09-21 Elringklinger Ag Ventilvorrichtung für einen Turbolader
JP2018091275A (ja) 2016-12-06 2018-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過給機
JP6551430B2 (ja) 2017-02-07 2019-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バルブ装置
JP6627798B2 (ja) * 2017-02-16 2020-01-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バルブ
DE102017221403A1 (de) 2017-11-29 2019-05-29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ntilklappeneinrichtung für ein Bypass-Ventil eines Abgasturboladers sowie Abgasturbolader
KR102066563B1 (ko) * 2017-12-21 2020-01-15 동아공업 주식회사 터보차저의 스프링와셔
US11203970B2 (en) * 2018-09-21 2021-12-21 Borgwarner Inc. Wastegate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426U (zh) * 1986-07-03 1988-01-22
CN108027074A (zh) * 2015-10-07 2018-05-11 株式会社Ihi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WO2017125240A1 (de) * 2016-01-20 2017-07-27 Ihi Charg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abgasturbolader und abgasturbolader
US20170248071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Feinguss Blank Gmbh Valve 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5720B2 (ja) 2023-04-11
US20210108558A1 (en) 2021-04-15
JP7028321B2 (ja) 2022-03-02
US11333065B2 (en) 2022-05-17
WO2020008697A1 (ja) 2020-01-09
DE112019003424T5 (de) 2021-03-18
DE112019003424B4 (de) 2023-12-14
JPWO2020008697A1 (ja) 2021-08-12
JP2022081500A (ja) 2022-05-31
CN112313402B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3402B (zh) 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CN108397280B (zh) 涡轮增压器的废气旁通阀装置
JP6847965B2 (ja) 排気タービン式過給機のための制御装置
JP6610647B2 (ja) 流量可変バルブ機構及び過給機
KR101998534B1 (ko) 유량 가변 밸브 기구 및 과급기
CN111819366B (zh) 弹簧垫圈、流量可变阀机构以及增压器
EP3252285B1 (en) Turbocharger waste gate poppet valve with flexible sheet metal sealing member
JP6533283B2 (ja) 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バルブ及び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US11085543B2 (en) Butterfly valve including a valve body, shaft, groove portion and seal ring
CN110291280B (zh) 波形垫片以及流量可变阀机构
US20190284990A1 (en) Turbocharger
JP6566134B2 (ja) 流量可変バルブ機構及び過給機
JP6590081B2 (ja) 流量可変バルブ機構及び過給機
JP4424060B2 (ja) 過給機
US12007043B2 (en) Valve structure and turbocharger
US20230074193A1 (en) Valve structure and turbocharger
US11225903B2 (en) Turbocharger
JP2021071074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