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1146A - 马达的冷却部件 - Google Patents

马达的冷却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1146A
CN112311146A CN202010690547.4A CN202010690547A CN112311146A CN 112311146 A CN112311146 A CN 112311146A CN 202010690547 A CN202010690547 A CN 202010690547A CN 112311146 A CN112311146 A CN 112311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otor
oil passage
coil
coo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905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中照美
鹿内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ho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ho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ho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ho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11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1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的冷却部件,能够实现从多个喷出口喷出的油量的均等化。该马达的冷却部件具有:供油口(31),其提供油;多个喷出口(60),它们朝向马达喷出油;主干油路(80),其与所述供油口(31)连接;以及多个派生油路(90),它们以分别与所述多个喷出口(60)对应的方式从所述主干油路(80)分支而形成,该多个派生油路(90)形成为连接所述主干油路(80)和所述喷出口(60),并且形成为形状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马达的冷却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向马达提供油来进行冷却的马达的冷却部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与向马达提供油来进行冷却的构造相关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的记载如下。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朝向马达的线圈喷射油来冷却该线圈的马达的油冷构造。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的壳体的内侧侧面形成有沿着马达的周向延伸的圆环状的周向油路。另外,在覆盖周向油路的部件(油路盖)上形成有朝向线圈喷射在该周向油路中流通的油的多个喷射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冷构造中,通过将在周向油路中流通的油从多个喷射孔向线圈喷出,对该线圈进行冷却。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从与周向油路的一部分连通的油入口提供的油在该周向油路中流通。该油的压力损失随着在周向油路中流通而变大。因此,喷射孔越远离油入口,油的喷射压力越低,进而油的喷出量越低。这样,一般来说,油的喷出量根据油的流通路径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任意地调整喷出量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3473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于,提供能够任意地调整从多个喷出口喷出的油量的马达的冷却部件。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具有:供油口,其提供油;多个喷出口,它们朝向马达喷出油;主干油路,其与所述供油口连接;以及多个派生油路,它们以分别与所述多个喷出口对应的方式从所述主干油路分支而形成,该多个派生油路形成为连接所述主干油路和所述喷出口,并且形成为形状互不相同。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所述多个派生油路形成为如下的形状:距所述供油口的距离越近,所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越大。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所述多个派生油路的油的流通方向上的长度、屈曲部的数量或者与油的流通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中的至少一个是不同的。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所述多个喷出口以与所述马达的轴向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于在所述马达的径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所述多个喷出口以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如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能够任意地调整从多个喷出口喷出的油量。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能够实现从多个喷出口喷出的油量的均等化。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能够对多个派生油路的压力损失设置差异。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能够对马达的任意位置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冷却部件中,能够从侧面冷却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马达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2是示出冷却部件的主视图。
图3的(a)是示出了冷却部件的侧视分解图。图3的(b)是示出冷却部件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形成于第二板部的油路和在该油路中流通的油的流动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派生油路的放大主视图。
图6是示出第二派生油路和第三派生油路的放大主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喷出口相对于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9是具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马达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标号说明
1:马达;4:线圈;4a:线圈端;10:冷却部件;31:供油口;60:喷出口;80:主干油路;90:派生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图中的箭头U、箭头D、箭头F、箭头B、箭头L以及箭头R所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以及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对本发明的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0的马达1的结构的概略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用于汽车(混合动力汽车(HV)或电动汽车(EV)等)的驱动装置。马达1主要具有壳体2、定子3、线圈4、转子5、旋转轴6以及冷却部件10。
壳体2收纳构成马达1的其他部件(定子3等)。在壳体2的内侧固定有定子3。定子3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定子3以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定子3上通过卷绕导线而形成有线圈4。线圈4形成为与定子3同心的圆筒形状。线圈4的前后两端部(以下,称为“线圈端4a”)以分别从定子3的前后两端部突出的方式配置。
转子5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转子5配置于定子3的内侧。转子5以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旋转轴6以轴线朝向前后方向且贯通转子5的中心的方式设置。旋转轴6经由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转子5和旋转轴6与定子3和线圈4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同心上)。
冷却部件10通过向马达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线圈4)提供油,对该线圈4进行冷却。冷却部件10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冷却部件10以与马达1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由此,冷却部件10配置成板面沿着大致铅垂方向(板面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冷却部件10以与线圈4的轴向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冷却部件10配置于前侧的线圈端4a的紧前方(正面)。
在这样构成的马达1中,当线圈4通电时,在定子3上产生磁场。当在定子3上产生磁场时,通过该磁场在转子5上产生旋转力,转子5和旋转轴6进行旋转。
另外,当线圈4通电时,线圈4由于内部电阻而发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冷却部件10向线圈4提供油来对线圈4进行冷却,从而抑制不良情况(效率降低等)的产生。
以下,使用图2至图6对冷却部件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冷却部件10用于向线圈4提供油。冷却部件10是通过将第一板部20和第二板部40相互固定而形成的。以下,对该第一板部20和第二板部40进行具体说明。
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板部20是形成冷却部件10的前侧部分的部件。第一板部20形成为板面朝向前后方向的大致圆环板状。在第一板部20上主要形成有突出部30。
突出部30是从第一板部20朝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突出部30形成于第一板部20的上端部。突出部30形成为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大致圆柱状。在突出部30上形成有供油口31。
供油口31是将提供来的油收进冷却部件10内的部分。供油口31形成为前后贯通突出部30的中心。
图3所示的第二板部40是形成冷却部件10的后侧部分的部件。第二板部40形成为板面朝向前后方向的大致圆环板状。第二板部40的主视观察(后视观察)时的外形形成为与第一板部20大致相同。在第二板部40上主要形成有固定部50、喷出口60、连通油路70、主干油路80以及派生油路90。另外,以下有时将第二板部40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第二板部40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固定部50是用于将第二板部40固定于壳体2的部分。固定部50形成为从第二板部40朝向后方突出。固定部50在第二板部40的外周部等间隔地(在主视观察(后视观察)时每隔120度)形成有三个。固定部50形成为呈大致L字状屈曲的板状。
喷出口60是将经由后述的油路(连通油路70等)提供的油朝向线圈端4a喷出的部分。喷出口60形成为前后贯通第二板部40。喷出口60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在同一圆周上(中心与第二板部40一致的假想圆C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口60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每隔45度地形成有八个。多个喷出口60形成于第二板部40的径向宽度的大致中央(第二板部40的外周部与内周部的大致中间)。多个喷出口60隔着后述的连通油路70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多个喷出口60中的配置于最上方的左右一对喷出口60称为第一喷出口61,将配置于第一喷出口61的下方的左右一对喷出口60称为第二喷出口62,将配置于第二喷出口62的下方的左右一对喷出口60称为第三喷出口63,将配置于最下方的左右一对喷出口60称为第四喷出口64。
对形成于第二板部40的右侧的喷出口60的位置进行更具体的说明,第一喷出口61形成于以第二板部40的铅垂上方为基准绕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位移了22.5度的位置。第二喷出口62形成于从第一喷出口61进一步绕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位移了45度的位置。第三喷出口63形成于从第二喷出口62进一步绕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位移了45度的位置。第四喷出口64形成于从第三喷出口63进一步绕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位移了45度的位置。
图4所示的连通油路70、主干油路80以及派生油路90是用于将从第一板部20的供油口31提供的油引导至喷出口60的油路。连通油路70、主干油路80以及派生油路90是通过使第二板部40的前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70、主干油路80以及派生油路90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和深度(相同的剖面形状)。以下,对各油路进行具体说明。
连通油路70是将第一板部20的供油口31和主干油路80连通起来的油路。连通油路70形成为从第二板部40的上端部(与供油口31对置的位置)朝向第二板部40的内周部附近呈上下直线状延伸。
图4和图5所示的主干油路80是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引导从连通油路70提供的油的油路。主干油路80形成为从连通油路70的下端向左右分支。主干油路80形成为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的大致圆弧状。主干油路80形成为通过第一喷出口61、第二喷出口62以及第三喷出口63的内侧。另外,主干油路80的左右下端形成为分别与左右的第四喷出口64连通。主干油路80的左右下端形成为互不连通。由此,主干油路80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主视时的大致C字状。主干油路80形成为隔着连通油路70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参照图2和图3)。
派生油路90形成为从主干油路80分支,连接该主干油路80和喷出口60。派生油路90以与多个喷出口60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派生油路90与第一喷出口61、第二喷出口62以及第三喷出口63对应地形成有六个(参照图2和图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与第一喷出口61连接的左右一对派生油路90称为第一派生油路91,将与第二喷出口62连接的左右一对派生油路90称为第二派生油路92,将与第三喷出口63连接的左右一对派生油路90称为第三派生油路93。以下,对各派生油路90进行具体说明。
另外,左右一对派生油路90形成为隔着连通油路70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以下对右侧的派生油路90进行具体说明,对左侧的派生油路90适当省略说明。
图4和图5所示的第一派生油路91连接主干油路80和第一喷出口61。以下,将该第一派生油路91分为多个部分(导入部91a、第一圆弧状部91b、第二圆弧状部91c、弯曲部91d、第三圆弧状部91e以及连通部91f)来进行说明。
导入部91a是从主干油路80朝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导入部91a的一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主干油路80的右上部(在周向上处于第一喷出口61与第二喷出口62之间)连接。导入部91a的另一端侧(径向外侧)延伸设置到第二板部40的径向宽度的大致中央。
第一圆弧状部91b是从导入部91a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一圆弧状部91b的一端部与导入部91a的另一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第一圆弧状部91b的另一端侧朝向与第一喷出口61相反的一侧(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侧)延伸设置。第一圆弧状部91b形成为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
第二圆弧状部91c是在第一圆弧状部91b的外侧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二圆弧状部91c的一端部以折返的方式与第一圆弧状部91b的另一端部(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侧的端部)连接。第二圆弧状部91c的另一端侧朝向主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圆弧状部91c形成为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
弯曲部91d是形成为弯曲成适当的形状的部分。弯曲部91d形成为在主视观察时弯曲成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弯曲部91d的一端部与第二圆弧状部91c的另一端部(主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部)连接。
第三圆弧状部91e是从弯曲部91d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第三圆弧状部91e的一端部与弯曲部91d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三圆弧状部91e的另一端侧朝向主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延伸设置。第三圆弧状部91e形成为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
连通部91f是与第一喷出口61连通的部分。连通部91f的一端部与第三圆弧状部91e的另一端部连接。连通部91f的另一端侧朝向第一喷出口61呈直线状延伸,并与该第一喷出口61连接。
第一派生油路91在各部(导入部91a等)相互连接的部分中形成有屈曲部(屈曲的部分)。即,在第一派生油路91上,在多个部位处形成有屈曲部。
图4和图6所示的第二派生油路92与主干油路80和第二喷出口62连接。以下,将该第二派生油路92分为多个部分(导入部92a和圆弧状部92b)来进行说明。
导入部92a是从主干油路80朝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导入部92a的一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主干油路80的右下部(在周向上处于第二喷出口62与第三喷出口63之间)连接。导入部92a的另一端侧(径向外侧)延伸设置到第二板部40的径向宽度的大致中央。
圆弧状部92b是从导入部92a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圆弧状部92b的一端部与导入部92a的另一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圆弧状部92b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喷出口62连接。圆弧状部92b形成为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
第二派生油路92在各部(导入部92a和圆弧状部92b)相互连接的部分中形成有屈曲部。即,在第二派生油路92上,在一个部位处形成有屈曲部。
第三派生油路93连接主干油路80和第三喷出口63。以下,将该第三派生油路93分为多个部分(导入部93a和圆弧状部93b)来进行说明。
导入部93a是从主干油路80朝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导入部93a的一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主干油路80的右下部(在周向上比第三喷出口63靠顺时针方向侧的位置)连接。导入部93a的另一端侧(径向外侧)延伸设置到第二板部40的径向宽度的大致中央。
圆弧状部93b是从导入部93a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圆弧状部93b的一端部与导入部93a的另一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圆弧状部93b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喷出口63连接。圆弧状部93b形成为沿着第二板部40的周向。第三派生油路93的圆弧状部93b形成得比第二派生油路92的圆弧状部92b短。
第三派生油路93在各部(导入部93a和圆弧状部93b)相互连接的部分中形成有屈曲部。即,在第三派生油路93上,在一个部位处形成有屈曲部。
如上所述,第一派生油路91、第二派生油路92以及第三派生油路93形成为互不相同的形状。
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部件10是通过将上述的第一板部20的背面和第二板部40的前表面相互固定而形成的。由此,形成于第二板部40的前表面的油路(连通油路70、主干油路80以及派生油路90)被第一板部20从前方覆盖。
接着,对使用上述的冷却部件10来冷却线圈4的情形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冷却部件10以沿着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状态配置于线圈4(前侧的线圈端4a)的正面。冷却部件10与线圈4配置在同一轴线上。通过这样配置冷却部件10,形成于冷却部件10的喷出口60被配置成与线圈端4a前后对置。
通过油泵(未图示)向冷却部件10的供油口31提供油。如图4所示,该油经由连通油路70而被引导至主干油路80的上端部,并沿着该主干油路80向左右分支而流通。在主干油路80内流通的油分别向与主干油路80连接的多个派生油路90(第一派生油路91、第二派生油路92以及第三派生油路93)分支而流通。这样,油经由多个派生油路90而被引导至第一喷出口61、第二喷出口62以及第三喷出口63。另外,流通至主干油路80的下游端部(下端部)的油被引导至第四喷出口64。被引导至各喷出口60的油经由该喷出口60朝向后方喷出。由此,能够向配置于冷却部件10的后方的线圈端4a提供油,从而能够通过该油对线圈4进行冷却(参照图1)。
这里,一般来说,流通的距离越长,在油路内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越大。例如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沿着周向油路形成有多个喷出口(喷射孔)的情况下,由于从油入口到各喷出口的距离存在差异,因此喷出口越接近油入口,油的喷出压越高,喷出口越远离油入口,油的喷出压越低。这样,如果各喷出口的喷出压不同,则来自各喷出口的油的喷出量也不同,因此有可能无法如愿地冷却线圈端4a。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0通过形成形状不同的多个派生油路90来任意地调整来自各喷出口60的油的喷出量。
具体而言,派生油路90中的与主干油路80的最上游侧(最接近供油口31的部分)连接的第一派生油路91与其他派生油路90(第二派生油路92和第三派生油路93)相比,形成为多次屈曲且全长最长。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一派生油路91中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比在其他派生油路90中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大。
另外,在主干油路80中,连接在第一派生油路91的下游侧的第二派生油路92形成为与接着连接在下游侧的第三派生油路93比较相似的形状,但形成为全长比第三派生油路93长。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二派生油路92中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比在第三派生油路93中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大。
进而,直接从主干油路80向第四喷出口64提供油而不经由上述那样的派生油路90。即,对于向距供油口31最远的第四喷出口64提供的油,没有设置使压力损失增加的派生油路9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状不同的派生油路90对提供到各喷出口60的油的压力损失设置差异,从而任意地调整来自各喷出口60的油的喷出量。具体而言,派生油路90越靠近供油口31,越形成使在内部流通的油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的形状,由此实现各喷出口60处的油的喷出压的均等化。由此,能够实现来自各喷出口60的油的喷出量的均等化。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冷却部件10具有:
供油口31,其提供油;
多个喷出口60,它们朝向马达1(更具体而言是马达1的线圈4)喷出油;
主干油路80,其与所述供油口31连接;以及
多个派生油路90,它们以分别与所述多个喷出口60对应的方式从所述主干油路80分支而形成,该多个派生油路90形成为连接所述主干油路80和所述喷出口60,并且形成为形状互不相同。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任意地调整从多个喷出口60喷出的油量。即,通过形状不同的派生油路90,能够调整向各喷出口60提供的油的压力损失。例如,通过根据喷出口60和各油路的位置等来适当决定派生油路90的形状,能够实现从该喷出口60喷出的油量(喷出量)的均等化。
另外,所述多个派生油路90形成为如下的形状:距所述供油口31的距离越近,所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越大。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实现从多个喷出口60喷出的油量的均等化。即,一般来说,从供油口31到喷出口60的距离越近,压力损失越小,从喷出口60喷出的油量越多。因此,通过形成为派生油路90越接近供油口31而压力损失越大的形状,能够实现压力损失的均等化,进而能够实现油的喷出量的均等化。
另外,所述多个派生油路90的油的流通方向上的长度、屈曲部的数量或者与油的流通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中的至少一个是不同的。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对多个派生油路90的压力损失设置差异。
接着,使用图7和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10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0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喷出口60的配置。因此,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10的喷出口60的配置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7所示,冷却部件110的各喷出口60配置于在径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喷出口61配置在中心与第二板部40一致的半径R1的假想圆C1上。另外,第二喷出口62配置在中心与第二板部40一致的半径R2的假想圆C2上。假想圆C2的半径R2比假想圆C1的半径R1小。
另外,第三喷出口63配置在中心与第二板部40一致的半径R3的假想圆C3上。假想圆C3的半径R3比假想圆C2的半径R2小。另外,第四喷出口64配置在中心与第二板部40一致的半径R4的假想圆C4上。假想圆C4的半径R4比假想圆C3的半径R3小。
这样,冷却部件110的喷出口60被配置成越位于下方,越位于第二板部40的径向内侧。
接着,对使用上述的冷却部件110来冷却线圈4的情形进行说明。
图8示出线圈4(线圈端4a)的轴向端面与该端面所相对的冷却部件110的各喷出口6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所述,喷出口60被配置成越位于下方,越位于第二板部40的径向内侧。因此,喷出口60相对于线圈4的端面也被配置成越位于下方,越位于径向内侧。
例如,第一喷出口61在线圈4的上部以位于线圈4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因此,从第一喷出口61喷出的油被提供到线圈4的外周部附近,然后,基于重力而沿着线圈4的端面向下方(即,内周侧)流下。这样,从第一喷出口61喷出的油被提供到从线圈4的端面的外周部附近到内周部附近的较大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线圈4。
另外,第四喷出口64在线圈4的下部以位于线圈4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因此,从第四喷出口64喷出的油被提供到线圈4的内周部附近,然后,基于重力而沿着线圈4的端面向下方(即,外周侧)流下。这样,从第四喷出口64喷出的油被提供到从线圈4的端面的内周部附近到外周部附近的较大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线圈4。
这样,通过考虑重力的方向来调整各喷出口60的径向位置,能够向线圈4的端面的较大的范围提供油。即,通过分别配置成与线圈4的上半部对置的喷出口60位于该线圈4的外周部附近,与线圈4的下半部对置的喷出口60位于该线圈4的内周部附近,能够向线圈4的端面的较大的范围提供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10中,
所述多个喷出口60以与所述马达1(更具体而言是马达1的线圈4)的轴向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于在所述马达1的径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对马达1(线圈4)的任意位置进行冷却。即,通过根据目的(期望的冷却位置等)来任意地调整多个喷出口60的径向位置,能够任意地冷却线圈4。
接着,使用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210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2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0不同,不向线圈4的轴向端面而向侧面(径向外侧的侧面)喷出油。
具体而言,冷却部件210形成为从外侧包围线圈4(线圈端4a)的圆筒状。在冷却部件21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喷出口60。通过这样构成,经由喷出口60朝向冷却部件210的内侧喷出油。从冷却部件210喷出的油被提供到线圈4的侧面,从而能够对该线圈4进行冷却。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0相同,在冷却部件210上也形成有将油向喷出口60引导的主干油路80和派生油路90。通过形成派生油路90越接近供油口31而产生越大的压力损失的形状,能够实现来自各喷出口60的油的喷出量的均等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210中,
所述多个喷出口60以与所述马达1(更具体而言是马达1的线圈4)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从侧面对马达1(线圈4)进行冷却。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冷却部件10配置于线圈4的前方,对前侧的线圈端4a进行冷却,但也可以将冷却部件10配置于线圈4的后方,对后侧的线圈端4a进行冷却。另外,也可以将冷却部件10配置于线圈4的前方和后方,对前后的线圈端4a双方进行冷却。
另外,主干油路80和派生油路90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为任意的形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派生油路90形成为长度(全长)和屈曲部的数量不同,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通过形成为与油的流通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不同,也能够调节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
另外,喷出口60和派生油路90的个数和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分别设置马达1的壳体2和冷却部件10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马达1的壳体2上一体地形成冷却部件10。具体而言,也可以在壳体2上形成引导油的油路(主干油路80、派生油路90等)和喷出口(喷出口6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4以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线圈4的配置方向也可以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部件10的板面配置成沿着大致铅垂方向,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能够根据线圈4的方向等而将冷却部件10配置在任意的方向上。
另外,也可以为,同时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0(参照图1)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210(参照图9),从多个方向向线圈4提供油。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冷却部件10和冷却部件2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向马达1的线圈4提供油来对该马达1(线圈4)进行冷却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本发明只要能够冷却马达1即可,油的提供目的地不限于线圈4。例如,也可以向构成马达1的线圈4以外的部件提供油来进行冷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1用于汽车的驱动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用于任意的用途。

Claims (7)

1.一种马达的冷却部件,其具有:
供油口,其提供油;
多个喷出口,它们朝向马达喷出油;
主干油路,其与所述供油口连接;以及
多个派生油路,它们以分别与所述多个喷出口对应的方式从所述主干油路分支而形成,该多个派生油路形成为连接所述主干油路和所述喷出口,并且形成为形状互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派生油路形成为如下的形状:距所述供油口的距离越近,所流通的油的压力损失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派生油路的油的流通方向上的长度、屈曲部的数量或者与油的流通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中的至少一个是不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喷出口以与所述马达的轴向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于在所述马达的径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喷出口以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喷出口以与所述马达的轴向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于在所述马达的径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的冷却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喷出口以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CN202010690547.4A 2019-07-30 2020-07-17 马达的冷却部件 Pending CN1123111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9428 2019-07-30
JP2019139428A JP7178332B2 (ja) 2019-07-30 2019-07-30 モータの冷却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146A true CN112311146A (zh) 2021-02-02

Family

ID=74174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90547.4A Pending CN112311146A (zh) 2019-07-30 2020-07-17 马达的冷却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632018B2 (zh)
JP (1) JP7178332B2 (zh)
CN (1) CN112311146A (zh)
DE (1) DE1020200041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8332B2 (ja) * 2019-07-30 2022-11-25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冷却部材
US20240072603A1 (en) * 2022-08-24 2024-02-2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Cooling end turns in high power density electric generators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0856A (ja) * 1994-10-31 1996-05-21 Aisin Aw Co Ltd モ−タの冷却回路
CN102165673A (zh) * 2009-01-15 2011-08-2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
JP2012138986A (ja) * 2010-12-24 2012-07-19 Daimler Ag モータの冷却通路構造
CN102859846A (zh) * 2010-04-23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3069695A (zh) * 2010-10-05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081312A (zh) * 2011-03-02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电动机的冷却结构及电动机
CN103620924A (zh) * 2011-06-07 2014-03-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4107905A (ja) * 2012-11-26 2014-06-0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回転電機
CN106255810A (zh) * 2014-05-21 2016-12-21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
CN106574526A (zh) * 2014-08-27 2017-04-19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部件以及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
CN107864691A (zh) * 2016-07-22 2018-03-30 Ntn株式会社 润滑油的供给结构
CN109391087A (zh) * 2017-08-02 2019-02-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09565225A (zh) * 2016-08-09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WO2019131417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31243A1 (de) * 1993-09-15 1995-03-16 Abb Management Ag Luftgekühlte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5374902B2 (ja) 2008-03-28 2013-12-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油冷構造
JP5347380B2 (ja) 2008-08-28 2013-11-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油冷構造
JP4857327B2 (ja) 2008-11-27 2012-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706793B2 (ja) 2011-09-20 2015-04-2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発電電動機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動車両
JP5604498B2 (ja) 2012-11-08 2014-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体
ITBO20120681A1 (it) * 2012-12-18 2014-06-19 Ferrari Spa Macchina elettrica rotante per autotrazione con raffreddamento a liquido
GB201512663D0 (en) 2015-07-20 2015-08-26 Rolls Royce Plc Electrical machines
KR101846921B1 (ko) 2016-10-24 2018-04-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구동모터의 냉각유닛
JP6436200B1 (ja) 2017-08-25 2018-12-12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冷却構造
JP7178332B2 (ja) 2019-07-30 2022-11-25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冷却部材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0856A (ja) * 1994-10-31 1996-05-21 Aisin Aw Co Ltd モ−タの冷却回路
CN102165673A (zh) * 2009-01-15 2011-08-2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
CN102859846A (zh) * 2010-04-23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03069695A (zh) * 2010-10-05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JP2012138986A (ja) * 2010-12-24 2012-07-19 Daimler Ag モータの冷却通路構造
CN103081312A (zh) * 2011-03-02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电动机的冷却结构及电动机
CN103620924A (zh) * 2011-06-07 2014-03-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4107905A (ja) * 2012-11-26 2014-06-0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回転電機
CN106255810A (zh) * 2014-05-21 2016-12-21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
CN106574526A (zh) * 2014-08-27 2017-04-19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部件以及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
CN107864691A (zh) * 2016-07-22 2018-03-30 Ntn株式会社 润滑油的供给结构
CN109565225A (zh) * 2016-08-09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109391087A (zh) * 2017-08-02 2019-02-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
WO2019131417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36581A1 (en) 2021-02-04
DE102020004124A1 (de) 2021-02-04
JP2021023064A (ja) 2021-02-18
US11824426B2 (en) 2023-11-21
JP7178332B2 (ja) 2022-11-25
US11632018B2 (en) 2023-04-18
US20230208254A1 (en)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7238B2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及び冷却方法
US8269382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stator
CN108233566B (zh) 用于车辆的直接冷却驱动电动机
JP2009022145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CN112311146A (zh) 马达的冷却部件
JP6648167B2 (ja) 回転電機
US20220360133A1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rotor cooling
JP6934489B2 (ja) 回転電機
CN111641281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CN113498572B (zh) 具有内部冷却通路的电机
JP6455375B2 (ja) 冷媒供給装置
CN111641284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KR20220157098A (ko) 로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KR102076756B1 (ko) 전동기
CN218124431U (zh) 电机转子、电机和车辆
NL2028054B1 (en) Cooling of an electric motor
JP2022046271A (ja) モータの冷却部材及び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CN115051486A (zh) 定子、旋转电机、驱动装置和移动体
CN116458037A (zh) 转子、旋转电机
US20240313598A1 (en) Electric machine, componen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achine
JP2019134573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20220209603A1 (en) Motor including cooling channel
US20240088751A1 (en) Motor having cooling flow path
US20230336049A1 (en)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 powertrain assembley and an electrified vehicle
KR20240044496A (ko) 전기 회전 기계 및 그 방법과 전기 기계를 포함하는 차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