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8826B - 保护器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保护器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8826B
CN112238826B CN202010686097.1A CN202010686097A CN112238826B CN 112238826 B CN112238826 B CN 112238826B CN 202010686097 A CN202010686097 A CN 202010686097A CN 112238826 B CN112238826 B CN 112238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air
portions
protecto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860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8826A (zh
Inventor
木村光利
铃木通仁
川口隆司
须山博正
太彬人
高桥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38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8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8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8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06Details thereof
    • H02G3/0418Covers or lids; Their faste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适当地组装的保护器和线束。保护器具备保护器主体、盖部件、卡定机构(30)和引导机构(40A、40B)。卡定机构具有:卡定孔部(31),其形成于盖部件且朝向高度方向的两侧开口;及卡定爪部(33),其位于对置壁部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且卡定于卡定孔部,卡定机构在标准位置将保护器主体与盖部件卡定。引导机构具有:引导片(41A、41B),其位于盖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且沿着高度方向延伸;和引导孔部(42A、42B),其位于对置壁部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且供引导片沿着高度方向分别插入。引导片的沿着高度方向的突出量(L1、L2)设定为使引导片相对于引导孔部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相对于卡定孔部的卡定的突出量。

Description

保护器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器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作为应用于车辆用线束等的现有的保护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桶形状的保护器主体和与保护器主体分体的盖的保护器。在保护器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的对置位置,沿着侧壁外表面的上端在两侧对置位置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锁定爪卡定框。在盖的宽度方向的对置位置,沿着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向下突出设置有多个在下端设置有锁定爪的锁定片。盖的锁定片的位置与保护器主体的锁定卡定框的位置互相对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4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护器期望例如是更可靠地进行组装的结构。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创造,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恰当地组装的保护器和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涉及的保护器具备保护器主体、盖部件、卡定结构以及一对引导机构。保护器主体具有:基部;以及一对对置壁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从基部突出且沿着对置方向互相对置。另外,保护器主体构成为包含:布线空间部,所述布线空间部由基部和一对对置壁部形成且供布线材料布线;以及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由一对对置壁部的与基部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且朝向对置壁部相对于基部的突出方向的一侧开口。盖部件封闭开口部。卡定机构具有:卡定孔部,所述卡定孔部形成于盖部件且朝向突出方向的两侧开口;以及卡定爪部,所述卡定爪部位于对置壁部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且卡定于卡定孔部,卡定机构在盖部件封闭开口部的标准位置将保护器主体与盖部件卡定。一对引导机构具有:一对引导片,所述一对引导片分别位于盖部件的对置方向上的两端部且沿着突出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引导孔部,所述一对引导孔部分别位于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且供一对引导片沿着突出方向分别插入。一对引导片的沿着突出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使引导片相对于引导孔部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相对于卡定孔部的卡定的突出量。
另外,优选地,在上述保护器中,在盖部件配置在封闭开口部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与突出方向和对置方向分别交叉的邻接方向上,一对引导孔部与卡定孔部分别邻接。
另外,在上述保护器中,一对引导孔部分别构成为包含:板状部,所述板状部沿着与突出方向和对置方向分别交叉的邻接方向延伸;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板状部的两端部;以及引导空间部,其位于对置方向上的对置壁部与板状部之间且供引导片插入。板状部的与对置壁部对置的内表面以引导空间部从基部侧朝向开口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突出方向倾斜。在一对引导机构中,优选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对置方向的宽度大于另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对置方向的宽度。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涉及的线束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以及安装于布线材料并保护该布线材料的保护器。保护器具备保护器主体、盖部件、卡定机构以及一对引导机构。保护器主体具有基部以及一对对置壁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从基部突出且沿着对置方向互相对置。另外,保护器主体构成为包含:布线空间部,所述布线空间部由基部和一对对置壁部形成且供布线材料布线;以及开口部,其由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与基部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且朝向对置壁部相对于基部的突出方向的一侧开口。盖部件封闭开口部。卡定机构具有:卡定孔部,所述卡定孔部形成于盖部件且朝向突出方向的两侧开口;以及卡定爪部,其位于对置壁部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且卡定于卡定孔部,卡定机构在盖部件封闭开口部的标准位置将保护器主体与盖部件卡定。一对引导机构具有:一对引导片,所述一对引导片分别位于盖部件的对置方向上的两端部且沿着突出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引导孔部,所述一对引导孔部分别位于一对对置壁部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且供一对引导片沿着突出方向分别插入。一对引导片的沿着突出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引导片相对于引导孔部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相对于卡定孔部的卡定的突出量。
发明效果
就本发明涉及的保护器和线束而言,由于卡定爪部位于对置壁部中的开口部侧的端部,因此能够容易从突出方向的一侧经由卡定孔部而进行卡定爪部相对于卡定孔部的卡定确认。在这样的结构中,一对引导片的沿着突出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使引导片相对于引导孔部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相对于卡定孔部的卡定的突出量。因此,保护器例如利用一对引导机构,能够在矫正一对对置壁部的形状的基础上将卡定爪部卡定于卡定孔部。由此,保护器能够使卡定爪部对卡定孔部的卡定确认变得容易,同时能够简单地进行卡定爪部相对于卡定孔部的卡定,能够适当地卡合。其结果,本发明能够将盖部件适当地组装于保护器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护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护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护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高度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从高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高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一对第1对置壁部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一对引导机构的引导孔部的剖视图。
图8是在一对引导机构中在进行另一个引导机构的插入后进行一个引导机构的插入时的剖视图。
图9是在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护器中,引导机构的引导片与引导孔部为卡定状态且卡定机构的卡定孔部与卡定确认片为非卡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箭头IX-IX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箭头X-X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的箭头XII-XII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的箭头XIII-XIII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保护器
10:保护器主体
11a:第1基部(基部)
12a(12):第1对置壁部中的一个(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
12b(12):第1对置壁部中的另一个(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另一个)
12e:端部
12f:端部
13:布线空间部
15:开闭开口部(开口部)
20:盖部件
30:卡定机构
31:卡定孔部
33:卡定爪部
40A、40B:一对引导机构
41A、41B:一对引导片
42A、42B:一对引导孔部
42c、42d:板状部
42e、42f:支承部
42g、42h:内表面
42s1、42s2:引导空间部
W:布线材料
W1: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宽度
W2:另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宽度
WH1:线束
X:轴线方向(邻接方向)
Y:高度方向(突出方向)
Z:宽度方向(对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该发明并没有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此外,以下说明的图1、图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布线材料W,其他图中,省略布线材料W。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彼此交叉的第1方向、第2方向和第3方向中,将第1方向称为“轴线方向X”,将第2方向称为“高度方向Y”,将第3方向称为“宽度方向Z”。在此,轴线方向X和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彼此正交(交叉)。高度方向Y典型地相当于保护器主体10与盖部件20层叠的层叠方向,相当于对置壁部12a、12b、12c、12d相对于基部11进行突出的突出方向,相当于盖侧壁部22相对于盖部21进行突出的突出方向。宽度方向Z典型地相当于一对第1对置壁部(一对对置壁部)12a、12b对置的对置方向,相当于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对置的对置方向。轴线方向X典型地相当于卡定孔部31和引导孔部42A、42B进行邻接的方向,相当于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各自的延伸方向。另外,图7、图10、图11、图8、图12、图13是包含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在内的平面上的剖视图(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平面上的剖视图)。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以保护器1的各部已被组装的状态的方向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护器1组装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线束WH1中,外装于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W并保护该布线材料W。线束WH1例如是这样的部件:为了车辆所搭载的各设备间的连接,使电源供给、信号通信中使用的多条配线材料W成捆而作为集合元件,通过连接器等将多条配线材料W与各设备连接。线束WH1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W;以及安装于布线材料W并保护该布线材料的保护器1。配线材料W例如由金属棒、电线、电线束等构成。金属棒例如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覆盖具有导电性的棒状部件的外侧而成。电线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覆盖由多个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单丝形成的导体部(芯线)的外侧而成。电线束是将该电线束合而成。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1通过在组装于布线材料W的保护器1中设置卡定机构30、一对引导机构40A、40B,从而实现了能够适当地组装该保护器1的结构。以下,参照各图详细说明保护器1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线束WH1还可以构成为除此以外还包含电气连接箱、索环、固定件和连接器等。
保护器1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大致筒形状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中,布线材料W弯曲成大致L字状而布线,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该布线材料W直线状地布线。保护器1具备保护器主体10、盖部件20、卡定机构30、一对引导机构40A、40B以及盖体50。保护器1中,保护器主体10与盖部件20分体形成,利用卡定机构30将该保护器主体10与该盖部件20相互组装。通过将保护器主体10与盖部件20相互组装,从而保护器1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筒形状。而且,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实现了能够将盖部件20适当地组装到保护器主体10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保护器1还具备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之外另行设置的引导机构40C。以下,参照各图,详细说明保护器1的结构。
保护器主体10在内部插通、布线有布线材料W。在此,保护器主体10形成为轴线方向X的一端部、宽度方向Z的两端部以及高度方向Y的一端部开口的檐沟形状。保护器主体10供布线材料W沿着轴线方向X和宽度方向插通。
更详细而言,保护器主体10具有基部11和主体侧壁部12。而且,保护器主体10构成为包含由基部11和主体侧壁部12形成的布线空间部13、插通开口部14以及开闭开口部15。保护器主体10中,基部11和主体侧壁部12成为一体而如上所述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桶形状。
基部11是用于划分出布线空间部13以作为保护器主体10的内部空间部的底体。基部11形成为以高度方向Y为板厚方向的大致板状。基部11具有在轴线方向X上延伸的第1基部(基部)11a以及在宽度方向Z上延伸的第2基部11b。第1基部11a在宽度方向Z上具有规定宽度,以供布线材料W布线。第2基部11b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规定宽度,以供布线材料W布线。基部11中,第1基部11a与第2基部11b一体形成,形成为大致L字状。
主体侧壁部12是用于划分布线空间部13作为保护器主体10的内部空间部的壁体。主体侧壁部12从基部11沿着高度方向Y突出形成,具有互相对置的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一对对置壁部)以及互相对置的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
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均形成为以宽度方向Z为板厚方向的大致板状。各第1对置壁部12a、12b沿着轴线方向X和高度方向Y延伸。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在宽度方向Z上夹持第1基部11a而设置在两侧,并且位于沿着宽度方向Z隔开间隔而对置的位置。在此,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分别设置在第1基部11a的宽度方向Z的两边缘,并且沿着轴线方向X从第1基部11a的一个端部延伸至另一个端部。换言之,第1基部11a在宽度方向Z上位于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之间,宽度方向Z的两端部分别与各第1对置壁部12a、12b连接。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在第1基部11a上相对于高度方向Y而竖立设置在同侧。在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一个第1对置壁部12a与另一个第1对置壁部12b的沿着高度方向Y的长度分别大致相等,与一个第1对置壁部12a相比,另一个第1对置壁部12b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长度较长。
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均形成为以轴线方向X为板厚方向的大致板状。各第2对置壁部12c、12d沿着宽度方向Z和高度方向Y延伸。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在轴线方向X上夹持第2基部11b而设置在两侧,并且位于沿着轴线方向X隔开间隔而对置的位置。在此,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分别设置在第2基部11b的轴线方向X两边缘,沿着宽度方向Z从第2基部11b的一个端部延伸至另一个端部。换言之,第2基部11b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之间,轴线方向X的两端部分别与各第2对置壁部12c、12d连接。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在第2基部11b上相对于高度方向Y而竖立设置在同侧。在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中,一个第2对置壁部12c与另一个第2对置壁部12d的沿着高度方向Y的长度分别大致相等,与一个第2对置壁部12c相比,另一个第2对置壁部12d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长度较长。
如上所述构成的保护器主体10中利用基部11和主体侧壁部12而形成有布线空间部13、多个插通开口部14和开闭开口部15。布线空间部13是供布线材料W沿着轴线方向X并且沿着宽度方向Z布线的空间部。布线空间部13形成为由基部11和主体侧壁部12围成的内部空间部。插通开口部14是使布线材料W插通在布线空间部13中的开口部。插通开口部14包含由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和第1基部11a在轴线方向X的一端部形成的第1插通开口部14a。如图1所示,第1插通开口部14a沿着宽度方向Z和高度方向Y开口。插通开口部14包含由一对第2对置壁部12c、12d和第2基部11b在宽度方向Z的两端部形成的第2插通开口部14b和第3插通开口部14c。第2插通开口部14b位于宽度方向Z的一个端部,沿着轴线方向X和高度方向Y开口。第3插通开口部14c位于宽度方向Z的另一个端部,沿着轴线方向X和高度方向Y开口(参照图2)。如图3所示,开闭开口部15是使布线空间部13对外部开放的开口部,是被盖部件20封闭的开口部。开闭开口部15例如在使布线材料W插通于布线空间部13时开放,在使布线材料W插通于布线空间部13后被盖部件20封闭。开闭开口部15由各对置壁部12a、12b、12c、12d的与基部11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开闭开口部15相对于各对置壁部12a、12b、12c、12d沿着高度方向Y在一侧、即与基部11侧相反的相反侧开口。
盖部件20组装于保护器主体10并封闭在该保护器主体10形成的开闭开口部15(封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盖部件20具有盖部21和盖侧壁部22。盖部件20中,盖部21和盖侧壁部22成为一体,形成为与保护器主体10的形状对应的大致L字状的板形状。
盖部21是用于封闭保护器主体10的开闭开口部15并划分布线空间部13的盖体。盖部21形成为以高度方向Y为板厚方向的大致板状。盖部21具有:第1盖部21a,其在高度方向Y上与第1基部11a对置并在轴线方向X上延伸;和第2盖部21b,其在高度方向Y上与第2基部11b对置并且在宽度方向Z上延伸。第1盖部21a在宽度方向Z上具有规定宽度,以能够封闭布线空间部13。第2盖部21b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规定宽度,以能够封闭布线空间部13。盖部21中,第1盖部21a与第2盖部21b一体形成,形成为大致L字状。
盖侧壁部22是与保护器主体10的主体侧壁部12重叠的重叠体,具有互相对置的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和互相对置的一对第2侧壁部。
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从第1盖部21a沿着高度方向Y突出形成。在此,第1盖侧壁部22a、22b均形成为以宽度方向Z为板厚方向的大致板状。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沿着轴线方向X和高度方向Y延伸。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在宽度方向Z上夹持第1盖部21a而设置在两侧,并且位于沿着宽度方向Z隔开间隔而对置的位置。在此,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分别设置在第1盖部21a的宽度方向Z的两边缘,沿着轴线方向X从第1盖部21a的一个端部延设至另一个端部。换言之,第1盖部21a在宽度方向Z上位于这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之间,宽度方向Z的两端部分别与各第1盖侧壁部22a、22b连接。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在第1盖部21a上相对于高度方向Y而竖立设置在同侧。第1盖侧壁部22a、22b从第1盖部21a沿着高度方向Y朝向保护器主体10侧突出形成。在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中,一个第1盖侧壁部22a与另一个第1盖侧壁部22b的沿着高度方向Y的长度分别大致相等,与一个第2盖侧壁部22c相比,另一个第1盖侧壁部22b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长度较长。
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从第2盖部21b沿着高度方向Y突出形成。在此,第2盖侧壁部22c、22d均形成为以轴线方向X为板厚方向的大致板状。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沿着宽度方向Z和高度方向Y延伸。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在轴线方向X上夹着第2盖部21b设置在两侧,并且位于沿着轴线方向X隔开间隔而对置的位置。在此,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分别设置在第2盖部21b的轴线方向X的两边缘,沿着宽度方向Z从第2盖部21b的一个端部延伸至另个一端部。换言之,第2盖部21b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这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之间,轴线方向X的两端部分别与各第2盖侧壁部22c、22d连接。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在第2盖部21b上相对于高度方向Y而竖立设置在同侧。第2盖侧壁部22c、22d从第2盖部21b沿着高度方向Y朝向保护器主体10侧突出形成。在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中,一个第2盖侧壁部22c与另一个第2盖侧壁部22d的沿着高度方向Y的长度分别大致相等,与一个第2盖侧壁部22c相比,另一个第2盖侧壁部22d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长度较长。
如图4所以,盖部件20形成有肋部23。更详细而言,在盖部件20的第1盖部21a形成有第1肋部23a,在盖部件20的第2盖部21b形成有第2肋部23b。第1肋部23a以在宽度方向Z上与后述的侧壁部框状部31d和由侧壁部框状部31d形成的侧壁部贯通部31b对置的方式形成为矩形板状。第1肋部23a在宽度方向Z上位于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之间,配置在布线空间部13侧。第2肋部23b以在轴线方向X上与侧壁部框状部31d和由侧壁部框状部31d形成的侧壁部贯通部31b对置的方式形成为矩形板状。第2肋部23b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一对第2盖侧壁部22c、22d之间,配置在布线空间部13侧。
如图1、图2、图12、图13所示,卡定机构30是在盖部件20封闭(堵塞)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时将保护器主体10与盖部件20卡定的机构。在此,标准位置是盖部件20的盖部21封闭保护器主体10的开闭开口部15并且主体侧壁部12与盖侧壁部22对置重叠的位置。在该保护器1中,在盖部件20配置在标准位置的封闭状态下,如图12所示,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与位于盖部21的布线空间部13侧的接触部21e、21f互相接触。另外,在盖部件20配置在标准位置的状态下,盖侧壁部22位于在主体侧壁部12的外侧、即与布线空间部13侧相反的相反侧且与该主体侧壁部12对置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上述封闭状态下,第1盖侧壁部22a、22b在宽度方向Z上位于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外侧,并且沿着宽度方向Z与第1对置壁部12a、12b对置重叠。另外,在上述封闭状态下,第2盖侧壁部22c、22d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第2对置壁部12c、12d的外侧,并且沿着轴线方向X与第2对置壁部12c、12d对置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具有9个卡定机构30。各卡定机构30形成为同一结构,分别具有卡定孔部31和卡定爪部3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以下说明了在第1盖部21a和第1盖侧壁部22a、22b设置的卡定孔部31,省略了在第2盖部21b和第2盖侧壁部22c、22d设置的卡定孔部31的说明,但两者的结构是同样的。同样地,在本说明书中,说明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设置的卡定爪部33,省略了在第2对置壁部12c、12d设置的卡定爪部33的说明,但两者的结构是同样的。
在保护器主体10和盖部件20位于标准位置的封闭状态下,卡定孔部31与卡定爪部33卡定。卡定孔部31形成在盖部件20,朝向高度方向Y的两侧开口。根据卡定爪部33的数量而设置有多个卡定孔部31。各卡定孔部31分别形成在沿着高度方向Y与卡定爪部33对置的位置。
卡定孔部31由构成盖部件20的一部分的部分形成,如图4、图5所示,是在盖部21与盖侧壁部22延伸形成的贯通孔。卡定孔部31分别贯通盖部21和盖侧壁部22。即,卡定孔部31设置在盖部21与盖侧壁部22相交而形成的角部,沿着高度方向Y贯通盖部21,沿着宽度方向Z贯通盖侧壁部22。本实施方式的卡定孔部31构成为包含盖部贯通部31a和侧壁部贯通部31b。
盖部贯通部31a是卡定孔部31中的沿着高度方向Y贯通盖部21的部分,由构成第1盖部21a的一部分的盖部框状部31c形成。盖部框状部31c由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的第1部分31e和位于第1部分31e的两端部的第2部分31f形成为C字状。
侧壁部贯通部31b是在卡定孔部31中沿着宽度方向Z贯通盖侧壁部22的部分,由构成第1盖侧壁部22a的一部分的侧壁部框状部31d形成。侧壁部框状部31d由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的第3部分31g和支承第3部分31g的两端部的第4部分31h形成为C字状。
如图4、图11所示,侧壁部框状部31d的第3部分31g在一对互相对置的卡定机构30中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的顶端侧(远离盖部21的一侧)具有框状部尖细部31i。框状部尖细部31i由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的平坦的平面构成。第3部分31g形成为:由于框状部尖细部31i的存在,远离盖部21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比接近该盖部21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薄。
如图6所示,各卡定爪部33位于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在保护器主体10和盖部件20位于标准位置的封闭状态下,各卡定爪部33卡定于卡定孔部31。各卡定爪部33分别形成在沿着高度方向Y而与卡定孔部31对置的位置。各卡定爪部33分别具有突出片33a和卡定爪33b。
各突出片33a以从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朝向高度方向Y矩形板状地突出的方式形成。
一对卡定机构30的突出片33a在互相对置的对置面具有突出片尖细部33e。突出片尖细部33e由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的平坦的平面形成。突出片33a形成为:由于突出片尖细部33e的存在,远离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端部12e、12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比接近该端部12e、12f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薄。
卡定爪33b设置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外表面侧(与布线空间部13侧相反的相反侧)。各卡定爪33b在各对置壁部12a、12b、12c、12d爪状地形成。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各卡定爪部33从第1对置壁部12a、12b朝向外表面侧突出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爪部33具有基端部33c、顶端部33d和卡定爪尖细部33f。基端部33c位于第1对置壁部12a、12b侧。顶端部33d在宽度方向Z上朝向与基端部33c在宽度方向Z相反的相反侧(从布线空间部13远离的一侧)突出。卡定爪尖细部33f在基端部33c与顶端部33d之间位于接近开闭开口部15的一侧。卡定爪尖细部33f由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的平坦的平面形成。卡定爪33b形成为:由于卡定爪尖细部33f的存在,接近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比远离该端部12e、12f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薄。
就如上所述构成的卡定机构30而言,在盖部21封闭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下,突出片33a被插入到盖部贯通部31a中,并且卡定爪33b被插入到侧壁部贯通部31b中,由此卡定爪部33卡定于各卡定孔部31。因此,保护器1能够利用卡定机构30将保护器主体10与盖部件20卡定在该标准位置。
一对引导机构40A、40B是在将盖部件20向保护器主体10的标准位置引导的同时将卡定爪部33向卡定孔部31引导的机构。一对引导机构40A、40B设置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外表面侧(与布线空间部13侧相反的相反侧),分别具有一对引导片41A、41B和一对引导孔部42A、42B。
如图4、图10所示,各引导片41A、41B配置在邻接于卡定孔部31的位置,分别位于盖部件20的宽度方向Z上的两端部并沿着高度方向Y延伸。更详细而言,各引导片41A、41B通过在高度方向Y上延伸,从而先于卡定爪部33与卡定孔部31的卡定地被插入到引导孔部42A、42B。在此,各引导片41A、41B均形成为以宽度方向Z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与卡定爪部33不同,不具有卡定爪33b。更具体而言,各引导片41A、41B除了高度方向Y的顶端部41c、41d以外,与宽度方向Z正交的各面平坦,不具有相对于宽度方向Z突出的部分。
引导片41A、41B在高度方向Y的顶端部41c、41d具有引导尖细部41e、41f。引导尖细部41e、41f位于一对引导片41A、41B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由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的平坦的平面形成。引导片41A、41B的顶端部41c、41d形成为:由于引导尖细部41e、41f的存在,远离盖部21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比接近该盖部21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薄。另外,引导片41A、41B的高度方向Y上的顶端部41c、41d以轴线方向X上的两边缘e1、e2之间的宽度向顶端侧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
在图12所示的一对引导片41A、41B从盖部21中的布线空间部13侧的内表面沿着高度方向Y的突出量L1、L2中,另一个引导片41B的到顶端部41d为止的突出量L2大于一个引导片41A的到顶端部41c为止的突出量L1。另外,在该保护器1中,在上述封闭状态下,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在盖部21中的布线空间部13侧的内表面的接触部21e、21f进行接触。另外,引导片41A、41B从上述接触部21e、21f沿着高度方向Y的突出量L1、L2大于卡定爪部33从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沿着高度方向Y的突出量L3(参照图6)。因此,在组装后述的保护器1时,引导片41A、41B相对于引导孔部42A、42B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而进行。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对引导孔部42A、42B分别位于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是将一对引导片41A、41B分别沿着高度方向Y插入的部分,朝向高度方向Y的两侧开口。在轴线方向X上,一对引导孔部42A、42B位于与卡定爪部33邻接的位置。各引导孔部42A、42B分别形成在沿着高度方向Y与引导片41A、41B对置的位置。
如图2所示,一个引导孔部42A构成为包含:板状部42c、一对支承部42e和引导空间部42s1(参照图7)。板状部42c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一对支承部42e支承板状部42c的轴线方向X的两端部。如图7所示,引导空间部42s1位于宽度方向Z上的第1对置壁部12b与板状部42c之间,供引导片41A插入。另外,板状部42c的与第1对置壁部12b对置的内表面42g以引导空间部42s1从第1基部11a侧朝向开闭开口部15侧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换言之,引导空间部42s1由于板状部42c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配置,从而在宽度方向Z上,开闭开口部15侧的开口比第1基部11a侧的开口大。
如图3所示,另一个引导孔部42B构成为包含:板状部42d、一对支承部42f和引导空间部42s2(参照图7)。板状部42d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一对支承部42f支承板状部42d的轴线方向X的两端部。如图7所示,引导空间部42s2位于宽度方向Z上的第1对置壁部12a与板状部42d之间,供引导片41B插入。另外,板状部42d的与第1对置壁部12a对置的内表面42h以引导空间部42s2从第1基部11a侧朝向开闭开口部15侧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换言之,引导空间部42s2由于板状部42d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配置,从而在宽度方向Z上,开闭开口部15侧的开口比第1基部11a侧的开口。
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中,一个引导机构40A中的倾斜的内表面42g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宽度w1大于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的倾斜的内表面42h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宽度w2。另外,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板状部42c插入引导片41A的一侧的端部42i与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板状部42d中的插入引导片41B的一侧的端部42j相比,更接近开闭开口部15而配置。
如图6、图7所示,在配置有一个引导孔部42A的第1对置壁部12b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f设置有对置壁部尖细部12g。对置壁部尖细部12g位于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相反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由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的平坦的平面形成。在高度方向Y上形成为:由于对置壁部尖细部12g的存在,第1对置壁部12b的远离第1基部11a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比接近该第1基部11a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薄。
在配置有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第1对置壁部12a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设置有对置壁部尖细部12h。对置壁部尖细部12h位于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相反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由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的平坦的平面形成。在高度方向Y上形成为:由于对置壁部尖细部12h的存在,第1对置壁部12a的远离第1基部11a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比接近该第1基部11a的一侧在宽度方向Z上的厚度薄。
如图1、图2所示,在盖部件20配置在封闭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的封闭状态下,一对引导孔部42A、42B在轴线方向X上与卡定孔部31分别邻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上述封闭状态下,一对引导孔部42A、42B和卡定孔部31在卡定孔部31的侧壁部框状部31d与引导孔部42A、42B的支承部42e、42f不接触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接近分别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保护器1还具有除引导机构40A、40B以外的引导机构40C。引导机构40C与引导机构40B是相同结构,但是相对于保护器1的配置不同。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引导机构40C具有:引导片41C,其设置在第2盖侧壁部22d且沿着高度方向Y延伸;以及引导孔部42C,其设置在第2对置壁部12d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引导片41C的结构与引导片41B的结构相同,引导孔部42C的结构与引导孔部42B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布线材料W被布线在布线空间部13后并且将盖部件20配置在保护器主体10的标准位置前的状态下,图3所示的盖体50限制该布线材料W从布线空间部13上浮。盖体5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在轴线方向X和宽度方向Z上延伸的板状。盖体50经由铰链51安装在第2对置壁部12c,被一体地支承在保护器主体10。
就如上所述构成的保护器1而言,以下,如图3、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将盖部件20组装在保护器主体10,从而将盖部件20适当地组装在保护器主体10。
首先,作业者在使盖体50以铰链51为中心地相对于图3所示的保护器主体10旋转后,在保护器主体10的布线空间部13配置布线材料W。接着,作业者使盖体50以铰链51为中心地旋转,利用盖体50限制布线材料W从布线空间部13上浮。
接着,作业者在高度方向Y上在保护器主体10的基部11与盖部件20的盖部21之间设置空间,使第1基部11a与第1盖部21a对置,并且使第2基部11b与第2盖部21b对置。接着,作业者使盖部件20的盖部21在高度方向Y上接近保护器主体10的基部11。
利用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的接近,一对引导片41A、41B的顶端部41c、41d接近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端部12e、12f。然后,例如,在相对于标准位置的高度方向Y上的一侧,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而在宽度方向Z上从标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如果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图8所示的引导尖细部41e、41f接触对置壁部尖细部12g、12h。利用引导尖细部41e、41f与对置壁部尖细部12g、12h的接触,一对引导片41A、41B分别配置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外表面侧。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标准位置的高度方向Y上的一侧,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符合标准位置的情况下,如果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引导尖细部41e、41f不与对置壁部尖细部12g、12h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一对引导孔部42A、42B的板状部42c、42d的内表面42g、42h相对于高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倾斜。因此,在相对于标准位置的高度方向Y上的一侧,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在宽度方向Z上从标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如果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引导尖细部41e、41f接触内表面42g、42h。然后,利用引导尖细部41e、41f与内表面42g、42h的接触,一对引导片41A、41B的顶端部41c、41d各自被插入一对引导孔部42A、42B的各自中。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标准位置的高度方向Y上的一侧,在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符合标准位置的情况下,如果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引导尖细部41e、41f不与内表面42g、42h接触。
如上所述,如图9、图10所示,作业者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时,成为一对引导片41A、41B的顶端部41c、41d分别被插入到一对引导孔部42A、42B的状态。另外,如果作业者在引导机构40B中将引导片41B插入到引导孔部42B中,则在引导机构40C中,引导片41C被插入到引导孔部42C中。然而,在该状态下,如图9、图11所示,在卡定爪部33与卡定孔部31之间,在高度方向Y上存在空间,卡定爪部33未卡定于卡定孔部31。换言之,就该保护器1而言,一对引导片41A、41B被插入一对引导孔部42A、42B的步骤(引导机构40A、40B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而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可以同时进行一个引导机构40A的插入以及另一个引导机构40B的插入,也可以先进行另一个引导机构40B的插入,然后进行一个引导机构40A的插入。以下,说明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中作业者先进行另一个引导机构40B的插入的组装方法。
就该保护器1而言,如图12所示,从盖部21中的布线空间部13侧的内表面沿着高度方向Y到另一个引导片41B的到顶端部41c为止的突出量L2大于到一个引导片41A的顶端部41d为止的突出量L1。因此,若作业者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如图8所示,首先在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另一个引导片41B的顶端部41d接触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内表面42h。在该状态下,作业者使盖部件20以该引导片41B的顶端部41d为中心进行旋转(使盖部件20向图8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旋转)。于是,该保护器1中,一个引导机构40A中的引导片41A的顶端部41c抵接于一个引导孔部42A的内表面42g。在该保护器1中,在上述作业中,图7所示的一个引导机构40A中的倾斜的内表面42g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宽度W1比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的倾斜的内表面42h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宽度W2宽。因此,就保护器1而言,如图8所示,在盖部件20以另一个引导片41B的顶端部41d为中心进行的旋转中,即使顶端部41d相对于内表面42h稍微偏移,也能够将一个引导片41A的顶端部41c插入到引导孔部42A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能够使一个引导片41A相对于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插入容易进行。另外,就该保护器1而言,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板状部42c中的插入引导片41A的一侧的端部42i与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板状部42d中的插入引导片41B的一侧的端部42j相比,更接近开闭开口部15地配置。因此,保护器1能够尽可能减小盖部件20以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的另一个引导片41B的顶端部41d为中心进行的旋转中的周向的旋转长度。其结果为,该保护器1能够使一个引导片41A相对于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插入更容易进行。
然后,作业者使盖部件20的盖部21进一步接近保护器主体10的基部11。利用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的接近,卡定爪部33从高度方向Y上的另一侧接近卡定孔部31。具体而言,图11所示的卡定爪部33的突出片33a接近卡定孔部31的侧壁部框状部31d和第1肋部23a。然后,在相对于标准位置的高度方向Y上的一侧,盖部件20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在宽度方向Z上从标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如果使盖部件20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突出片33a接触侧壁部框状部31d的框状部尖细部31i。然后,利用突出片33a与框状部尖细部31i的接触,在一对第1盖侧壁部22a、22b之间,引导第1对置壁部12a、12b。然后,突出片33a的突出片尖细部33e接触肋部23。然后,利用突出片尖细部33e与肋部23的接触,突出片33a配置在肋部23与侧壁部框状部31d之间。
然后,如果使盖部件20进一步接近保护器主体10,则卡定爪33b的卡定爪尖细部33f与框状部尖细部31i的侧壁部框状部31d接触。如果两者接触,则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以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互相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然后,卡定爪33b的顶端部33d越过侧壁部框状部31d的第3部分31g,如图13所示,卡定爪部33与卡定孔部31被卡定时,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彼此分开而恢复原本的状态,并且盖部件20在标准位置卡定于保护器主体10。在该状态下,在保护器1中,如图12所示,维持一对引导片41A、41B被插入到一对引导孔部42A、42B的状态。
在盖部件20配置在封闭保护器主体10的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卡定爪部33的突出片33a和卡定爪33b从卡定孔部31露出。因此,作业者通过从高度方向Y的一侧目视确认在卡定孔部31中是否存在突出片33a或卡定爪部33,从而容易地知道盖部件20是否相对于保护器主体10配置在标准位置。
该保护器1能够利用引导机构40A、40B、40C将盖部件20引导到封闭保护器主体10的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而且,在将盖部件20向标准位置引导时,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在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发生了变形时,能够在矫正该变形的基础上将卡定爪部33卡定于卡定孔部31。
就以上说明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而言,由于卡定爪部33位于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因此能够从高度方向Y的一侧经由卡定孔部31容易地进行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确认。就具有这样的结构的保护器1而言,由于卡定机构30的卡定爪部33位于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因此在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发生了变形时,有可能难以将卡定爪部卡定于卡定孔部。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引导片41A、41B的沿着高度方向Y的突出量L1、L2被设定为引导片41A、41B相对于引导孔部42A、42B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的突出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能够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在矫正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形状的基础上将卡定爪部33卡定于卡定孔部31。由此,该保护器1不仅能够容易地进行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确认,并且,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即使在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进行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能够适当地卡合。其结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盖部件20适当地组装于保护器主体10。尤其是,就从第1基部11a向高度方向Y突出的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高度为20cm以上的保护器主体10而言,在组装盖部件20时,第1对置壁部12a、12b可能向布线空间部13的内侧或外侧倾倒。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即使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暂时向布线空间部13的内侧或外侧倾倒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在矫正了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形状的基础上将卡定爪部33卡定于卡定孔部31。
另外,该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等中,如图13所示,在盖部件20配置在封闭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卡定爪部33的突出片33a从卡定孔部31的在盖部21中的盖部贯通部31a露出。另外,卡定爪部33的卡定爪33b从卡定孔部31的在盖侧壁部22中的侧壁部贯通部31b露出。由此,保护器1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确认。
进而,该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在盖部件20配置在封闭开闭开口部15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引导孔部42A、42B在轴线方向X上与卡定孔部31邻接。因此,能够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可靠地将卡定爪部33朝向卡定孔部31引导。其结果为,本实施方式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即使在一对第1对置壁部12a、12b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卡定爪部33相对于卡定孔部31的卡定,能够更适当地进行卡合。其结果,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盖部件20更适当地组装于保护器主体10。
另外,该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一对引导孔部42A、42B分别构成为包含:板状部42c、42d,其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支承部42e、42f,其支承板状部42c、42d的两端部;以及引导空间部42s1、42s2,其位于宽度方向Z上的第1对置壁部12a、12b与板状部42c、42d之间而将引导片41A、41B插入。板状部42c、42d的与第1对置壁部12a、12b对置的内表面42g、42h以引导空间部42s1、42s2从基部11侧朝向开闭开口部15侧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高度方向Y倾斜。一个引导机构40A中的倾斜的内表面42g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宽度W1大于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的倾斜的内表面42g的沿着宽度方向Z的宽度W2。因此,在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在使另一个引导片41B插入到引导孔部42B中的状态下,如果使盖部件20以该引导片41B的顶端部41d为中心进行旋转,则一个引导片41A的顶端部41c抵接于引导孔部42A的内表面42g。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能够使一个引导片41A相对于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插入容易进行。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板状部42c中的插入引导片41A的一侧的端部42i与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板状部42d中的插入引导片41B的一侧的端部42j相比,更接近开闭开口部15而配置。因此,该保护器1能够尽可能减小盖部件20以另一个引导机构40B中的另一个引导片41B的顶端部41d为中心进行的旋转中的周向的旋转长度。其结果,能够使一个引导片41A相对于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插入更容易进行。
另外,该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在上述封闭状态下,引导片41A、41B从盖部件20的与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接触的接触部21e、21f沿着高度方向Y的突出量L1、L2(参照图12参照)大于卡定爪部33从第1对置壁部12a、12b中的开闭开口部15侧的端部12e、12f沿着高度方向Y的突出量L3(参照图3、图6)。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使引导片41A、41B相对于引导孔部42A、42B的插入先于卡定爪部33对卡定孔部31的卡定而进行。
另外,该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卡定爪33b设置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外表面侧(与布线空间部13侧相反的相反侧)。因此,保护器1能够利用卡定爪33b来抑制布线空间部13的体积变小。
进而,该保护器1和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一对引导机构40A、40B设置在第1对置壁部12a、12b的外表面侧(与布线空间部13侧相反的相反侧)。因此,保护器1能够利用一对引导机构40A、40B来抑制布线空间部13的体积变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具有9个卡定机构30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保护器1和线束WH1例如只要仅具有1个卡定机构30即可。不过,如果以在宽度方向Z上互相对置的方式配置一对卡定机构30,则能够抑制盖部件20从保护器主体10脱离。
另外,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而言,说明了保护器主体10具有第1对置壁部12a、12b和第2对置壁部12c、12d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保护器主体10也可以仅具有第1对置壁部12a、12b。
进一步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中,说明了盖部21具有第1盖部21a和第2盖部21b,盖侧壁部22具有第1盖侧壁部22a、22b和第2盖侧壁部22c、22d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盖部21也可以仅具有第1盖部21a和第1盖侧壁部22a、22b。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中,说明了另一个引导片41B的从接触部21e到顶端部41d为止的突出量L2大于一个引导片41A的从接触部21f到顶端部41c为止的突出量L1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两者的突出量L1、L2也可以相同。另外,另一个引导片41B的从接触部21e到顶端部41d为止的突出量L2也可以小于一个引导片41A的从接触部21f到顶端部41c为止的突出量L1。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中,说明了一个引导机构40A的形状与另一个引导机构40B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一对引导机构40A、40B为同一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和线束WH1中,说明了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板状部42c的端部42i的位置与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板状部42d端部42j的位置在高度方向Y不同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一个引导孔部42A的板状部42c的端部42i的位置与另一个引导孔部42B的板状部42d的端部42j在高度方向Y上相同。

Claims (4)

1.一种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护器主体,所述保护器主体具有基部以及一对对置壁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从所述基部突出且沿着对置方向互相对置,所述保护器主体被构成为包含:布线空间部,所述布线空间部由所述基部和一对所述对置壁部形成且供布线材料布线;和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由一对所述对置壁部的与所述基部一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且朝向所述对置壁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突出方向的一侧开口;
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部;
卡定机构,所述卡定机构具有:卡定孔部,所述卡定孔部形成于所述盖部件且朝向所述突出方向的两侧开口;和卡定爪部,所述卡定爪部位于所述对置壁部中的所述开口部一侧的端部且卡定于所述卡定孔部,在所述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部的标准位置所述卡定机构将所述保护器主体和所述盖部件卡定;以及
一对引导机构,所述一对引导机构具有:一对引导片,所述引导片分别位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对置方向的两端部且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延伸;和一对引导孔部,所述引导孔部分别位于一对所述对置壁部中的所述开口部一侧的端部且供一对所述引导片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分别插入,
一对所述引导片的沿着所述突出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使所述引导片相对于所述引导孔部的插入先于所述卡定爪部相对于所述卡定孔部的卡定的突出量,
一对所述引导孔部分别被构成为包含:板状部,所述板状部沿着与所述突出方向和所述对置方向分别交叉的邻接方向延伸;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板状部的两端部;以及引导空间部,所述引导空间部位于所述对置方向上的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板状部之间且将所述引导片插入,
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对置壁部对置的内表面以所述引导空间部从所述基部侧朝向所述开口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突出方向倾斜,
在一对所述引导机构中,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对置方向的宽度大于另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对置方向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被配置在封闭所述开口部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和所述对置方向分别交叉的邻接方向上,一对所述引导孔部与所述卡定孔部分别邻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引导孔部的所述板状部中的插入所述引导片的一侧的端部与另一个所述引导孔部的所述板状部中的插入所述引导片的一侧的端部相比,更接近所述开口部地配置。
4.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
布线材料,所述布线材料具有导电性;以及
保护器,所述保护器被安装于布线材料并保护所述布线材料,
所述保护器具备:
保护器主体,所述保护器主体具有基部以及一对对置壁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从所述基部突出且沿着对置方向互相对置,所述保护器主体被构成为包含:布线空间部,所述布线空间部由所述基部和一对所述对置壁部形成且供布线材料布线;和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由一对所述对置壁部的与所述基部一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且朝向所述对置壁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突出方向的一侧开口;
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部;
卡定机构,所述卡定机构具有:卡定孔部,所述卡定孔部形成于所述盖部件且朝向所述突出方向的两侧开口;和卡定爪部,所述卡定爪部位于所述对置壁部中的所述开口部一侧的端部且卡定于所述卡定孔部,在所述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部的标准位置所述卡定机构将所述保护器主体和所述盖部件卡定;以及
一对引导机构,所述一对引导机构具有:一对引导片,所述引导片分别位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对置方向的两端部且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延伸;和一对引导孔部,所述引导孔部分别位于一对所述对置壁部中的所述开口部一侧的端部且供一对所述引导片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分别插入,
一对所述引导片的沿着所述突出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使所述引导片相对于所述引导孔部的插入先于所述卡定爪部相对于所述卡定孔部的卡定的突出量,
一对所述引导孔部分别被构成为包含:板状部,所述板状部沿着与所述突出方向和所述对置方向分别交叉的邻接方向延伸;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板状部的两端部;以及引导空间部,所述引导空间部位于所述对置方向上的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板状部之间且将所述引导片插入,
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对置壁部对置的内表面以所述引导空间部从所述基部侧朝向所述开口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突出方向倾斜,
在一对所述引导机构中,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对置方向的宽度大于另一个引导机构中的倾斜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对置方向的宽度。
CN202010686097.1A 2019-07-19 2020-07-16 保护器以及线束 Active CN112238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3686A JP7102374B2 (ja) 2019-07-19 2019-07-19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9-133686 2019-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8826A CN112238826A (zh) 2021-01-19
CN112238826B true CN112238826B (zh) 2023-09-05

Family

ID=71465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86097.1A Active CN112238826B (zh) 2019-07-19 2020-07-16 保护器以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45293B2 (zh)
EP (1) EP3766740B1 (zh)
JP (1) JP7102374B2 (zh)
CN (1) CN112238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5972B2 (ja) * 2020-07-14 2024-02-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カバー
JP7297806B2 (ja) 2021-03-29 2023-06-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
JP2023018196A (ja) 2021-07-27 2023-0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4843A (ja) * 2004-08-31 2006-03-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プロテクタ
DE102005055169A1 (de) * 2004-12-08 2006-06-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Kabelbaumschutz
CN103779814A (zh) * 2012-10-17 2014-05-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容纳保护器
EP3260332A1 (en) * 2016-06-22 2017-12-2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CN107735915A (zh) * 2015-08-24 2018-02-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收纳保护器
CN108352687A (zh) * 2015-11-18 2018-07-3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保护器
CN108736403A (zh) * 2017-04-17 2018-11-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938Y2 (zh) * 1987-12-17 1992-05-07
JP3412803B2 (ja) * 1997-12-02 2003-06-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H11299053A (ja) * 1998-04-08 1999-10-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JP4469648B2 (ja) * 2004-04-02 2010-05-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4360392B2 (ja) * 2006-09-29 2009-11-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
US7413479B1 (en) * 2007-02-16 2008-08-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ver lock
US7581564B2 (en) * 2007-05-07 2009-09-0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otector
JP2016119740A (ja) * 2014-12-18 2016-06-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648661B2 (ja) * 2015-10-07 2020-02-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943649B2 (ja) * 2017-07-07 2021-10-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分岐プロテ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762285B2 (ja) * 2017-10-20 2020-09-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US10236618B1 (en) * 2017-12-07 2019-03-1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dress cover
US10434963B2 (en) * 2018-01-04 2019-10-0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ower distribution box assembly with alignment features
US10666031B1 (en) * 2019-07-02 2020-05-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ower distribution box assembly with blind installation featu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4843A (ja) * 2004-08-31 2006-03-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プロテクタ
DE102005055169A1 (de) * 2004-12-08 2006-06-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Kabelbaumschutz
CN103779814A (zh) * 2012-10-17 2014-05-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容纳保护器
CN107735915A (zh) * 2015-08-24 2018-02-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收纳保护器
CN108352687A (zh) * 2015-11-18 2018-07-3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保护器
EP3260332A1 (en) * 2016-06-22 2017-12-2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CN108736403A (zh) * 2017-04-17 2018-11-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与保护器的连接构造以及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9424A (ja) 2021-02-15
US11345293B2 (en) 2022-05-31
EP3766740B1 (en) 2022-09-07
US20210016727A1 (en) 2021-01-21
CN112238826A (zh) 2021-01-19
JP7102374B2 (ja) 2022-07-19
EP3766740A1 (en)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38826B (zh) 保护器以及线束
US974354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wire harness
US9124079B2 (en) Electric junction box
CN108352654B (zh) 连接器用导线罩
JP6527896B2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1843197B2 (en) Connector
JP6248058B2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8093671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34792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699924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374370B2 (en) Electronic unit attaching structure
CN113471895B (zh) 保护器以及线束
JP6984971B2 (ja)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EP3822127A1 (en)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JP2008108660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コネクタ
JP2014139907A (ja) 後入れ端子用部品
JP7130500B2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4048962B2 (ja) 電気接続箱に付設するプロテクタ
CN114175867B (zh) 电子模块
KR20080103003A (ko) 커넥터
CN114792911B (zh) 线束
US20240006802A1 (en) Connector Rear Cover, Connector System, and Assembly Method
JP7301594B2 (ja)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230369802A1 (en) Cable holding member and cable connector device including cable holding member
JP2021136807A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