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6111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6111A
CN112236111A CN201980036443.7A CN201980036443A CN112236111A CN 112236111 A CN112236111 A CN 112236111A CN 201980036443 A CN201980036443 A CN 201980036443A CN 112236111 A CN112236111 A CN 112236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diaper
wearer
reg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64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6111B (zh
Inventor
吉田英聪
田代和泉
木村笙子
桑原悠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53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936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48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5197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36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6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6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6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可能地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的、容易穿戴和脱下的吸收性物品。本发明为一种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其配置于穿戴者的胯下;层叠体,其在层叠的多个片材之间夹有吸收体,并能够形成供穿戴者的躯干周围穿过的躯干开口部和供穿着者的下肢穿过的下肢开口部;以及收缩部,其在沿躯干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拉伸状态设置于层叠体的伸缩部件的作用下,使躯干开口部收缩,在收缩部中,在躯干开口部向撑开方向变形的情况下观测到的躯干开口部的收缩力与在躯干开口部向缩短方向变形的情况下观测到的躯干开口部的收缩力的差在1.2N以下。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尿垫、生理用品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纸浆(pul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s:SAP)作为吸收尿、体液等液体排泄物的吸收材料。例如,一次性尿布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背部以及胯部分,因此环绕穿戴者的躯干、下肢而具备根据身体的动作、体型而伸缩的弹性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61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吸收性物品,除了进行通过吸收材料来吸收液体排泄物的研究外,还进行用于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抑制闷热感、压迫感等不适感的各种研究。然而,例如,虽然减小弹性部件的收缩力便能够缓和给予穿戴者的压迫感,但收缩力的减小也可能会导致液体排泄物泄漏。另一方面,虽然增大收缩力有助于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但可能会使穿戴者感到闷热、压迫感,或者明显使得穿戴和脱下变得困难。即,由于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和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是互相制衡(trade-off,取舍)的关系,因此吸收性物品的弹性部件需要具有适当的收缩力。
然而,吸收性物品的各部分的伸缩性不仅受到设置于伸缩部分的弹性部件本身的物理性质的影响,还受到配置于弹性部件周围的其他结构部件的影响。例如,若在弹性部件的周围配置较厚的不织布、多张不织布,则弹性部件的收缩力受到周围的结构部件的影响而减小,伸缩部分的伸缩性变差。此外,由于弹性部件的滞后现象(hysteresis)、弹性部件周围的结构部件在结构上对于弹性部件的影响等,该伸缩部分向拉伸方向变形时和该伸缩部分向收缩方向变形时伸缩部分发挥的收缩力的大小可能会不同。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部分所被要求的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等各种功能基本上取决于伸缩部分向收缩方向变形时的收缩力。另一方面,穿戴和脱下吸收性物品的容易程度基本上取决于伸缩部分向拉伸方向变形时的收缩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可能地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的、容易穿戴和脱下的吸收性物品。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配置了穿戴者的躯干周围的躯干开口部中,在躯干开口部向撑开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所观测到的收缩力与在躯干开口部向缩短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所观测到的收缩力的差在1.2N以下。
详细而言,涉及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其配置于穿戴者的胯下;层叠体,其在层叠的多个片材之间夹有所述吸收体,并能够形成供所述穿戴者的躯干周围穿过的躯干开口部和供所述穿戴者的下肢穿过的下肢开口部;以及收缩部,其在沿所述躯干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拉伸状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伸缩部件的作用下,使所述躯干开口部收缩,在所述收缩部中,在所述躯干开口部向撑开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所观测到的所述躯干开口部的收缩力与在所述躯干开口部向缩短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所观测到的所述躯干开口部的收缩力的差在1.2N以下。
此外,在所述伸缩部的距所述躯干开口部的边缘26mm至31mm的范围内的区域中,以固定的间隔配置以与所述躯干开口部的边缘平行的方式配置的线状的所述伸缩部件,该间隔可以在6.5mm以上20mm以下。此外,更为优选地,该间隔也可以在6.5mm以上12mm以下。
此外,所述伸缩部件也可以是这样的橡胶线:将100mm的这种伸缩部件拉伸到四倍的长度的情况下所观测到的收缩力与收缩到原本长度的情况下所观测到的收缩力的差在0.25N以下。
此外,所述层叠体中的至少设置了所述收缩部的部位也可以由在根据JISL1069而在借助于悬臂梁来进行的刚度测定中为60mm以下的片材所形成。
此外,所述伸缩部件也可以固定于所述多个片材中的至少任一个片材。
(发明的效果)
若使用上述吸收性物品,则可以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并使穿戴和脱下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2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实施方式一的尿布进行展开、伸长后的状态的图。
图4为示出设置于比较例中尿布的橡胶线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5为示出橡胶线之间的间隔与出现于腰围褶裥的褶皱的大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个图。
图6为示出在各橡胶线之间形成的褶皱的样子的图。
图7为示出腰围褶裥伸缩时褶皱的变形的图。
图8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实施方式二的尿布进行展开、伸长后的状态的图。
图9为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10为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尿布进行展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12为对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尿布的通气路形成片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为示出对通气路形成片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部位的图。
图14为示出各收缩部的收缩力的大小的图。
图15为对在腰围褶裥的第二收缩部和腹部褶裥的第三收缩部形成的褶皱进行说明的图。
图16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变形例的尿布进行展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17为对在腰围褶裥的第一收缩部和第二收缩部和腹部褶裥的第三收缩部形成的褶皱进行说明的图。
图18为示出腰围褶裥收缩时在躯干开口部的开口部端缘形成的通气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方式。
(实施方式一)
图1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简称为“尿布”)的立体图。本申请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术语表示与穿戴者穿着尿布1的状态中的该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本申请中的左右方向是指与穿戴者穿着尿布1的状态中的该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个示例,示出了具有供穿戴者的腰腹进入的开口部和供穿戴者的左下肢和右下肢穿过的左右一对的开口部的筒状结构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示例,但本申请中所称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定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本申请中所称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包括:通过将固定于从身体前方到身体后方覆盖穿戴者的胯下(阴部)的片状的部件的一端部附近的带(tape)贴在该片状的部件的另一端部附近,从而形成筒状结构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等可以包裹腰腹和胯下的各种形态的吸收性物品。
尿布1具有:胯下区域1B,其是与穿戴状态中覆盖穿戴者的阴部(胯下)的胯下区域相对应的部位;身体前方区域1F,其是与穿戴者的躯干周围中身体前方相对应的部位,用于覆盖穿戴者的腹部侧;以及身体后方区域1R,其是与穿戴者的躯干周围中身体后方相对应的部位,且用于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侧。其中,身体前方区域1F位于胯下区域1B的前侧,身体后方区域1R位于胯下区域1B的后侧。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为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因此身体前方区域1F的左侧的边缘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左侧的边缘彼此接合,身体前方区域1F的右侧的边缘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右侧的边缘彼此接合。因此,在尿布1中,由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侧的边缘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上侧的边缘形成躯干开口部2T。此外,在尿布1中,左下肢开口部2L形成于没有进行上述接合的胯下区域1B的左侧的部位,右下肢开口部2R形成于胯下区域1B的右侧的部位。此外,若尿布1被穿戴成穿戴者的左下肢穿过左下肢开口部2L、穿戴者的右下肢穿过右下肢开口部2R、穿戴者的躯干部穿过躯干开口部2T,则尿布1以身体前方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部侧、身体后方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部侧、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环绕穿戴者的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1以这种方式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穿戴者可以在穿戴尿布1的状态下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主要以胯下区域1B附近为中心配置能够将液体吸收而保持的吸收体。此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作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环绕穿戴者的左下肢的大腿部的左下肢开口部2L设置立体褶裥3BL,在环绕穿戴者的右下肢的大腿部的右下肢开口部2R设置立体褶裥3BR,在环绕穿戴者的腰腹的部位设置腰围褶裥(waist gather)3R。立体褶裥3BL、3BR和腰围褶裥3R在橡胶线的弹力的作用下密接于穿戴者的皮肤。因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液体排泄物会被尿布1的吸收体吸收而几乎不会从尿布1泄漏。
图2为涉及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实施方式的尿布1进行展开、伸长后的状态的图。图3的(A)示意性地示出从左侧观察展开和伸长状态的尿布1时的内部结构。图3的(B)示意性地示出展开和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
尿布1具有:覆盖片4F、4R,其在穿戴者的穿戴尿布1的状态中形成外表面;以及垫片覆盖片6。覆盖片4F主要形成尿布1的身体前方区域1F的外表面。此外,垫片覆盖片6主要形成尿布1的胯下区域1B的外表面。此外,覆盖片4R主要形成尿布1的身体后方区域1R的外表面。设置覆盖片4F、4R和垫片覆盖片6是为了加固尿布1的外表面、改善外表面的手感,例如,能够使用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不织布来作为覆盖片4F、4R和垫片覆盖片6的材料,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其中,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举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此外,为了发挥液体不透过性和透湿性,也可以在液体不透过性的片材形成多个0.1~数μm左右的微小的孔。
此外,尿布1具有:内侧覆盖片5F,其层叠于覆盖片4F的穿戴者侧的面;以及内侧覆盖片5R,其层叠于覆盖片4F的穿戴者侧的面。内侧覆盖片5F是具有与覆盖片4F中的比将于下文叙述的折叠线4F6更靠近胯下区域1B侧的部分一致的形状的片状的部件。与内侧覆盖片5F相同地,内侧覆盖片5R也是具有与覆盖片4F中的比将于下文叙述的折叠线4R6更靠近胯下区域1B侧的部分一致的形状的片状的部件。
此外,尿布1在垫片覆盖片6的穿戴者侧的面具有顺次层叠的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垫片覆盖片6是大致长方形的片材,其在长度方向具有从穿戴者的身体前方经过胯下而到达身体后方的长度,在正交于该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具有规定的宽度。此外,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都是具有与垫片覆盖片6相同的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部件,以长度方向与垫片覆盖片6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顺次层叠于垫片覆盖片6。底部片7是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材料而形成的片材,用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此外,中心片9是配置在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并覆盖吸收体8的吸水面的片状的部件。该中心片9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在穿戴了尿布1的状态中,穿戴者排泄的液体经过可以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中心片9而渗入吸收体8,在此被吸收。作为液体透过性的片材,例如,包括织物、不织布、多孔膜。此外,中心片9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吸收体8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结构的亲水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在纸浆(pulp)纤维、人造丝(rayon)纤维或者棉纤维等纤维素(cellulose)类纤维的短纤维、对于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合成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结构。因此,当垫片覆盖片6吸收穿戴者排泄的液体时,会使保持于短纤维内的间隙的吸收性树脂膨胀,从而将该液体保持于短纤维内。吸收体8可以是由一张垫子(mat)形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是由多张垫子重叠而成的叠层结构。此外,吸收体8能够根据目的而采用适当的形状。作为吸收体8的形状,例如可举出矩形、中央部附近收缩的沙漏型、其他各种形状。
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都从身体前方区域1F延伸到身体后方区域1R。因此,若通过层叠了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的垫片覆盖片6来覆盖穿戴者的阴部(胯下),则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会变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会变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被吸收体8所覆盖的状态。因此,不论穿戴者以腹部朝下的姿势还是背部朝下的姿势将液体排出体外,排出的液体都会通过中心片9而接触吸收体8。
此外,尿布1具有用于形成上述立体褶裥3BL、3BR的细长带状的侧片10L、10R。侧片10L、10R设置于中心片9的长边的部分。此外,橡胶线10L1、10R1沿长度方向粘着于侧片10L、10R。因此,若通过使成为身体前方区域1F的左侧的边缘的覆盖片4F的边缘4F7和成为身体后方区域1R的左侧的边缘的覆盖片4R的边缘4R7彼此接合并且使成为身体前方区域1F的右侧的边缘的覆盖片4F的边缘4F8和成为身体后方区域1R的右侧的边缘的覆盖片4R的边缘4R8彼此接合,成为如图1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尿布1,则侧片10L、10R在橡胶线10L1、10R1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在长度方向拉近,从而沿折叠线10L2、10R2而从中心片9立起。结果,形成防止液体从左下肢开口部2L以及右下肢开口部2R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此外,不特别限定覆盖片4F的边缘4F7以及覆盖片4R的边缘4R7、覆盖片4F的边缘4F8以及覆盖片4R的边缘4R8的接合方法,例如,能够通过加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来进行。
此外,尿布1具有夹着垫片覆盖片6、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侧片10L、10R而层叠于覆盖片4F的穿戴者侧的面的通气路形成片11F和层叠于覆盖片4R的穿戴者侧的面的通气路形成片11R。通气路形成片11F在中心片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覆盖片4F重叠。此外,通气路形成片11R在中心片9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与覆盖片4R重叠。此外,本申请中的片材重叠的状态并不限定于重叠的片材彼此之间以全面接触的状态来重叠的方式,还包括片材的一部分彼此重叠的方式。例如,通气路形成片11F在垫片覆盖片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一部分接触覆盖片4F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进行重叠。
多个通气用的微小的通气孔11F1排列在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沿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侧的边缘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区域。与通气路形成片11F相同地,多个通气孔11R1也排列在通气路形成片11R。其中,通气孔是指将片材的一个面侧的空间和另一个面侧的空间连通的开口部,并不特别限定其形状。因此,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四角形等)等形状的开口部能够适用于通气孔11F1、11R1。在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通气孔11F1、11R1并不意味着该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为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该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可以是具有通气性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优选为具有通气性、液体透过性的材料,但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通气孔11F1、11R1的大小、个数并不做特别限定,但例如,若开口面积为0.5~10mm2的孔,则优选形成5~200个左右。
如上所述,由于除了将吸收体8夹在中间的底部片7以及中心片9外,还层叠了覆盖片4F、4R、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垫片覆盖片6、侧片10L、10R而形成尿布1,因此可以说尿布1具有将这些多个片材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在此,如图3所示,覆盖片4F的一端侧在折叠线4F6处折叠。通过将橡胶线(线状的橡胶)4F2、4F3粘着于覆盖片4F并将橡胶线(线状的橡胶)4R2、4R3粘着于覆盖片4R来形成上述腰围褶裥3R。沿着折叠线4F6,从折叠线4F6侧,以橡胶线4F2、4F3的顺序依次设置粘着于覆盖片4F的橡胶线4F2、4F3,所述折叠线4F6折叠后会形成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侧的边缘。此外,与橡胶线4F2、4F3相同地,沿着折叠线4R6,从折叠线4R6侧,以橡胶线4R2、4R3的顺序依次设置粘着于覆盖片4R的橡胶线4R2、4R3,所述折叠线4R6折叠后会形成身体后方区域1R的上侧的边缘。因此,橡胶线4F2、4F3以伸缩方向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覆盖片4F。此外,橡胶线4R2、4R3以作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覆盖片4R。因此,若边缘4F7和边缘4R7彼此接合,边缘4F8和边缘4R8彼此接合,则橡胶线4F2、4F3和橡胶线4R2、4R3形成沿腰躯干口部2T环绕的实质上为环状的伸缩部件,发挥使躯干开口部2T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的功能。即,橡胶线4F2、4F3和橡胶线4R2、4R3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防止尿布1和穿戴者的腰腹之间形成间隙。
更进一步地,橡胶线4F4、4F5粘着于覆盖片4F,橡胶线4R4、4R5粘着于覆盖片4R。橡胶线4F4、4F5是设置在覆盖片4F中比折叠线4F3更靠胯下区域1B侧的区域的伸缩部件。然而,与不间断地从覆盖片4F的左端粘着到右端的橡胶线4F2、4F3不同,橡胶线4F4、4F5中,作为与吸收体8相对应的部位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被切断规定的宽度。覆盖片4F具有作为与吸收体8相对应的部位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被切断的橡胶线4F4、4F5,由此不会妨碍吸收体8的因吸水而导致的膨胀,会给予穿戴者的下腹部适当的贴附感。与覆盖片4F同样地,覆盖片4R也通过粘着有作为与吸收体8相对应的部位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被切断规定的宽度的橡胶线4R4、4R5,来给予穿戴者的下腹部适当的贴附感。
然而,由图3可知,橡胶线4F2设置为沿图1示出的成为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侧边缘的部分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相隔规定的间隔(以下,称为“间隔A”)而平行地设置三条橡胶线4F2。此外,在三条橡胶线4F2的附近,以与橡胶线4F2相同地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多条橡胶线4F3。在穿戴尿布1的状态中,橡胶线4F3通过位于穿戴者的骨盆的左右两端部所处的部位的附近,来主要承担将尿布1保持在穿戴者的腰部的功能。此外,在穿戴尿布1的状态中,橡胶线4F2通过在相对于橡胶线4F3的上侧包围穿戴者的腰腹,来承担防止液体从尿布1泄漏的功能、缓和因橡胶线4F3的收缩力而给予穿戴者的压迫感的功能、排出尿布1内的湿气的功能。此外,如图3所示,在橡胶线4F3的附近,以与橡胶线4F3相同地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多条橡胶线4F4和橡胶线4F5。此外,如上所述般,橡胶线4F4、4F5中与吸收体8相对应的部位被切断。
图4为示出设置于比较例的尿布的橡胶线的安装状态的图。比较例的尿布101除橡胶线4F2、4R2的条数及间隔与尿布1不同外,其余都相同。因此,在示出尿布101的图4中,对于与尿布1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尿布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由图4可知,在比较例的尿布101中,橡胶线4F2设置为沿成为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侧边缘的部分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相隔规定的间隔(以下,称为“间隔B”)而平行地设置五条橡胶线4F2。比较图3和图4可知,在比较例的尿布101中,橡胶线4F2的间隔比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小。换言之,间隔A比间隔B大。因此,相比于比较例的尿布101,实施方式的尿布1可以发挥如下效果。
图5为示出橡胶线4F2彼此的间隔和出现于腰围褶裥3R的褶皱的大小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个图。图5中的(A)示出的图为从接触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观察腰围褶裥3R时的图。此外,图5中的(B)示出的图为示出从尿布1的侧方观察时腰围褶裥3R内的内部结构的图。此外,图5中的(C)示出的图为示出从尿布1的上方观察腰围褶裥3R时的样子的图。此外,图5中的(D)示出的图为示出在腰围褶裥3R处于收缩状态时,从尿布1的上方观察腰围褶裥3R时的状态的图。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与腰围褶裥3R中的身体前方区域1F的部分相对应的附图标记,但对于腰围褶裥3R中的身体后方区域1R的部分也同样。即,为了方便说明,在下文中,使用与腰围褶裥3R中的身体前方区域1F的部分相对应的附图标记来对实施例的尿布1和比较例的尿布101之间的不同点进行说明,但对于位于身体前方区域1F的腰围褶裥3R的部分和位于身体后方区域1R的腰围褶裥3R的部分这两者来说,下述不同点是共通的。
如图5所示,不论是实施方式的尿布1还是比较例的尿布101,覆盖片4F都在图2示出的折叠线4F6处折叠,进而重叠而接合于通气路形成片11F。在各橡胶线和片材伸长的状态下进行接合。在图5中的(A)示出的图中附图标记为S的虚线是接合的部分。此外,在图5中的(C)和(D)示出的图中附图标记为S的位置是接合的部分。
由图5中的(A)示出的图可知,在覆盖片4F于折叠线4F6处折叠的状态下,接合覆盖片4F和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接合部分S为沿相对于图1示出的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侧的边缘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态。多个接合部分S平行地设置,并设置为使得接合部分S的各间隔的大小交替。因此,由图5可知,接合部分S成为双划线等间隔地排列的形态。如图5中的(D)所示,通过采用由接合部分S构成的双划线等间隔地排列的形态,来使褶皱大小交替地形成于收缩后的腰围褶裥3R。其原因在于:在将各橡胶线和片材伸长的状态下进行接合,之后解除伸长状态而腰围褶裥3R在橡胶线4F2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收缩时,在构成双划线的两个接合部分S之间这间隔小的部分通过片材的弯曲而形成小的褶皱,在双划线之间这间隔大的部分通过片材的弯曲而形成大的褶皱。
通过形成双划线等间隔地排列的形态的接合部分S,而在收缩后的腰围褶裥3R通过片材的弯曲来形成大小交替的波形的褶皱。如此,例如,相比于等间隔地形成接合部分S的情况,形成更大的不透过通气路形成片11F而直接从穿戴者的皮肤连接到尿布1的外部的换气路径,可进一步抑制穿着者的闷热感。
此外,如图5的虚线图像所示,各接合部分S成为没有接合的非接合部分离散地存在的间断性的虚线状的形态。这是为了提高由各褶皱形成的多个换气路径之间的通气性,旨在抑制局部的闷热感。这种离散的接合,例如,能够通过超声波接合(熔接)来实现。
然而,比较图5中的示出为“实施方式”的图和示出为“比较例”的图可知,实施方式的尿布1和比较例的尿布101的腰围褶裥3R在橡胶线4F2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收缩时形成的褶皱的大小不同。此外,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褶皱大于比较例的尿布101的褶皱。其原因如下。
图6为示出在各橡胶线4F2之间形成的褶皱的样子的图。由于橡胶线4F2粘着于覆盖片4F,因此形成于橡胶线4F2之间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褶皱距离橡胶线4F2越近,则越被橡胶线4F2所约束。然而,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橡胶线4F2彼此的间隔(间隔A)大于比较例的尿布101的橡胶线4F2彼此的间隔(间隔B)。因此,可以说相比于比较例的尿布101,在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形成于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褶皱在整体上不易受到橡胶线4F2的约束力。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褶皱大于比较例的尿布101的褶皱。
若形成于腰围褶裥3R的褶皱大,则腰围褶裥3R的收缩力由于以下的理由而变化。图7为示出腰围褶裥3R伸缩时褶皱的变形的图。形成于腰围褶裥3R的多个褶皱通过细密地折叠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而形成。此外,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折叠部分的个数根据褶皱的个数而增减。因此,若形成于腰围褶裥3R的各个褶皱的大小减小,则从腰围褶裥3R的整体来看,形成褶皱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折叠部分的个数会增加。另一方面,若形成于腰围褶裥3R的各个褶皱的大小增大,则从腰围褶裥3R的整体来看,形成褶皱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折叠部分的个数会减少。因此,在橡胶线4F2的条数较比较例的尿布101为少的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由于形成于腰围褶裥3R的各个褶皱大于比较例的尿布101的褶皱,因此形成于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折叠部分的个数少于比较例的尿布101。
腰围褶裥3R的伸缩性不仅受到橡胶线4F2本身的物理性质的影响,还受到配置于橡胶线4F2的周围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等结构部件的影响。例如,若在配置于橡胶线4F2的周围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形成多个形成褶皱的折叠部分,则橡胶线4F2的收缩力将使得该折叠部分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恢复力作为反作用力而承受,因此收缩力减小,腰围褶裥3R的伸缩性降低。因此,由于橡胶线4F2的滞后现象及存在于橡胶线4F2周围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在结构上对于橡胶线4F2的影响等,腰围褶裥3R向拉伸方向变形时和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发挥的收缩力的大小不同。
然而,由于相比于比较例的尿布101,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形成褶皱的覆盖片4F、通气路形成片11F的折叠部分的个数少于比较例的尿布101,因此橡胶线4F2将使得该折叠部分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恢复力作为反作用力而承受的大小也小。因此,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腰围褶裥3R向拉伸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中发挥的收缩力与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中所发挥的收缩力之间的差变得小于比较例的尿布101。
若腰围褶裥3R向拉伸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中发挥的收缩力与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中发挥的收缩力之间的差小,则由于以下原因,可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且穿戴和脱下变得容易。
即,对于尿布1、101,不仅要求其通过吸收体8来吸收液体排泄物,还要求其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抑制闷热感、压迫感等不适感。然而,如上所述般,由于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和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是互相制衡的关系,因此腰围褶裥3R需要具有适当的收缩力。关于该问题,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使橡胶线4F2之间的间隔和橡胶线4R2之间的间隔变为上述“间隔A”,来使得腰围褶裥3R向拉伸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中发挥的收缩力与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中发挥的收缩力之间的差与比较例的尿布101相比受到抑制。即,实施方式的腰围褶裥3R收缩时的滞后现象小于比较例。腰围褶裥3R收缩时的滞后现象小意味着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橡胶线4F2的收缩力更能够发挥。此外,由于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所发挥的橡胶线4F2的收缩力有助于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因此,腰围褶裥3R收缩时的滞后现象变小意味着可以在设计尿布1时选择在保持腰围褶裥3R向收缩方向变形时所发挥的收缩力的同时,使腰围褶裥3R向拉伸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3R所发挥的收缩力变小的橡胶线4F2。因此,相比于比较例的尿布101,实施方式的尿布1可以同时兼顾实现防止液体排泄物泄漏和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这两种处于制衡(取舍)关系的功能,可以在抑制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的同时使穿戴和脱下变得容易。
(实验数据)
在下文中,准备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一个示例的尿布和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尿布,并对各尿布的腰围褶裥的收缩力进行测定,其结果如下所示。在下文中,将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一个示例的样品的尿布称为“实施例”。此外,在下文中,将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比较品的尿布称为“比较例”。
此外,在本实验中,不论是实施例还是比较例都使用旭化成株式会社的商品名为“ROICA”(注册商标)的商品作为相当于橡胶线4F2、4R2的橡胶线。但是,实施例使用“ROICAHS 470dtex”,而比较例使用“ROICA CR 470dtex”。
首先,对“ROICA HS 470dtex”和“ROICA CR 470dtex”的不同之处进行如下说明。以如下方式进行“ROICA HS 470dtex”和“ROICA CR 470dtex”的比较。即,在本比较中,将一条橡胶线夹在相隔100mm的间隔的状态的卡盘(chuck),以每分钟300mm的试验速度将该橡胶线拉伸到400mm(即,位移量为300mm),而后,以相同的速度返回100mm,比较将该操作往复两次时观测到的应力。如下的表1示出该比较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2806776500000121
由上述表1可知,用于实施例的“ROICA HS 470dtex”伸长时发挥的收缩力(即,橡胶线伸长时的应力(在表中为“去程”的应力))减去收缩时发挥的收缩力(即,橡胶线收缩时的应力(在表中为“回程”的应力))的差(在表中为“应力差”)比用于比较例的“ROICA CR470dtex”小。例如,在第一次试验中,用于实施例的“ROICA HS 470dtex”的去程(位移从0mm变化到300mm时)中的位移为200mm时的应力与回程(位移从300mm变化到0mm时)中的位移为200mm时的应力的差为0.25N,与此相对地,用于比较例的“ROICA CR 470dtex”的差为0.33N,用于实施例的“ROICA HS 470dtex”的伸长时与收缩时的应力的差较小。此外,例如,在第二次试验中,用于实施例的“ROICA HS 470dtex”的去程的位移为200mm时的应力与回程的位移为200mm时的应力的差为0.06N,与此相对地,用于比较例的“ROICA CR 470dtex”的差为0.11N,用于实施例的“ROICA HS 470dtex”的伸长时与收缩时的应力的差较小。由此,可以说用于实施例的“ROICA HS 470dtex”的收缩力的滞后现象小于用于比较例的“ROICA CR 470dtex”。
在本试验中,准备了大尺寸、L尺寸和M尺寸这三个种类的使用了上述橡胶线“ROICA”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这些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腰围褶裥都是在由根据JISL1069而借助于悬臂梁(cantilever)来进行的刚度测定中为60mm以下的片材所构成。此外,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腰围褶裥由三张这种片材形成,但只要这种片材在六张以下,便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腰围褶裥都将橡胶线4F2、4F3、4R2、4R3配置于距离躯干开口部2T的边缘(折叠线4F6、4R6的位置)26mm到31mm的范围内的区域。如下示出的表示出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尺寸中,相当于橡胶线4F2、4R2的橡胶线的条数、间隔、拉伸比(draftratio)。由于M尺寸的比较例的各部的尺寸较小,因此相当于橡胶线4F2、4R2的橡胶线变为四条,比尿布101少一条。
[表2]
Figure BDA0002806776500000141
对使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腰部褶裥伸缩时的收缩力进行了测定。在本测定中,将仅切下相当于腰部褶裥3R的部位而取得的环状的切片夹在具备测压元件(load cell)的卡盘,采集被撑开时和撑开后的切片返回原状时的测压元件的测定值。如下示出的表3示出使腰围褶裥的宽度增加时,即,撑开切片时观测到的测压元件的测定值(宽度增加强度)。此外,如下示出的表4示出使腰围褶裥的宽度减小时,即,使撑开后的切片返回原状时观测到的测压元件的测定值(宽度减小强度)。
[表3]
伸长时n=30
Figure BDA0002806776500000151
单位:N
[表4]
收缩时n=30
Figure BDA0002806776500000152
单位:N
即,上述表3和表4示出的测定值中,实施例的位移量的中间值(M尺寸时为44cm,L尺寸和大尺寸时为48cm)的测定值的差(即,宽度增加强度和宽度减小强度之间的差)的情况为:M尺寸为1.2N,L尺寸为1.2N,大尺寸为1.2N。此外,比价例的情况为:M尺寸为1.3N,L尺寸为1.5N,大尺寸为1.4N。即,比较例的腰围褶裥向撑开方向变形时观测到的收缩力与腰围褶裥向缩短方向变形时观测到的收缩力的差在1.3N以上,与此相对地,实施例在1.2N以下。根据该结果,可以说实施例的腰围褶裥向拉伸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中发挥的收缩力与腰围褶裥向收缩方向变形时腰围褶裥中发挥的收缩力的差小于比较例。因此,如上所述般,可以说相比于比较例,实施例抑制了给予穿戴者的不适感且穿戴和脱下容易。此外,虽然在实施例中将橡胶线的间隔设定为6.5mm或者10mm,但其间隔的上限优选为在20mm以下。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对涉及实施方式二的尿布进行说明。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与涉及上述实施方式一的尿布相同的构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与涉及上述实施方式一的尿布1同样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连接地设置有:身体前方区域1F,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后方区域1R,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以及胯下区域1B,其位于身体前方区域1F和身体后方区域1R之间,并配置有吸收体8(参照图2)。
图8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实施方式二的尿布1进行展开、伸长后的状态的图。图8的(A)示意性地示出从左侧观察展开及伸长状态的尿布1时的内部结构。图8的(B)示意性地示出展开及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
以下,将在尿布1的覆盖片4F、4R中配置有橡胶线4F2、4R2以及橡胶线4F3、4R3的区域称为“腰围区域RW”。尿布1的腰围区域RW位于形成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附近,是形成腰围褶裥3R的区域。更进一步地,将腰围区域RW中的配置有橡胶线4F2、4R2的区域称为“腰围第一区域RW1”(第一区域),配置有橡胶线4F3、4R3的区域称为“腰围第二区域RW2”(第二区域)。第一收缩部S1设置于接近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腰围第一区域RW1,并包含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橡胶线4F2、4R2,使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第二收缩部S2设置于比第一收缩部S1更靠近胯下区域1B侧的与胯下区域1B侧相邻的腰围第二区域RW2,并包含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橡胶线4F3、4F3,使腰部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形成腰部褶裥3R的第一收缩部S1沿连接身体前方区域1F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长度方向延伸,距离躯干开口部2T的延伸长度设定为26mm以上31mm以下。据此,由于在撑开躯干部开口部2T时,手指的第二关节附近恰好卡在躯干开口端缘4F9、4R9,因此存在穿戴者穿戴或者脱下尿布1时容易撑开躯干开口部2T这一优点。更具体地,在撑开躯干开口部2T时,在比手指的第一关节更靠近指尖侧的部位位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情况下,手指变得容易在撑开躯干开口部2T期间突然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滑开。另一方面,撑开躯干开口部2T时,在比手指的第二关节更靠近手指根部侧的部位处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情况下,会撑开位于第一收缩部S1下方的第二收缩部S2,从而变得难以高效地撑开躯干开口部2T。与之相对地,通过将沿尿布1长度方向的第一收缩部S1的延伸长度设定为26mm以下31mm以上,能够增加尿布1的穿戴和脱下的容易程度。此外,第一收缩部S1的向横向拉伸所需要的力(宽度增加强度)比第二收缩部S2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尿布1的穿戴和脱下的容易程度。此外,还具有在撑开尿布1时,手指的尖端不会插入于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能够抑制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损坏的优点,所述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尿布1的腰围褶裥G2的皮肤抵接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第一收缩部S1的片材部件具有至少层叠了三层的层叠结构。据此,在将尿布1穿戴于婴儿(穿戴者)时,即使在操作者的手指伸入于配置于第一收缩部S1的橡胶线4F2、4R2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形成第一收缩部S1的覆盖片4F、4R发生损坏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就形成腰部褶裥3R的第二收缩部S2中的橡胶线4F3、4R3而言,相隔规定的间隔(以下,称为“间隔A2“)平行地设置四条。由于将间隔A2设定为比第一收缩部S1中的橡胶线4F2、4R2的间隔A1小的尺寸,因此能够在第二收缩部S2良好地发挥抑制尿布1的滑落的滑落抑制功能。即,从腰围褶裥3R的整体来看,能够在发挥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排出到外部的湿气排出功能的同时,相当适当地抑制尿布1的滑落。
此外,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二收缩部S2沿尿布长度方向(与躯干周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宽度尺寸优选为20mm以上。通过如上所述般设定第二收缩部S2的延伸宽度,可以在操作者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更容易地抑制第二收缩部S2陷入于穿戴者的皮肤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二收缩部S2的向尿布长度方向的延伸宽度优选为40mm以下。例如,第一收缩部S1向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范围为31mm时,第二收缩部S2向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范围在31mm以上71mm以下。此外,第一收缩部S1向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范围为26mm时,第二收缩部S2向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范围在26mm以上66mm以下。即,第二收缩部S2向尿布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尺寸在20mm以上40mm以下,第二收缩部S2向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范围在26mm以上71mm以下。此时,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可以相邻。由此,关于尿布1,使第二收缩部S2与抵接于穿戴者(例如,婴儿)的骨盆的骨盆抵接位置相对应,使橡胶线4F3位于穿戴者的骨盆的左右两端部所处的部位的附近,由此,能够将第二收缩部S2保持在穿戴者的腰部。
(实验)
在下文中,准备相当于实施方式二的尿布1的一个示例的尿布和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比较例的尿布101的尿布,对尿布的滑落抑制功能进行评价。在下文中,将相当于的实施方式二的尿布1的一个示例的样品的尿布称为“实施例”。此外,在下文中,将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比较品的尿布称为“比较例”。
在本实验中,不论实施例还是比较例都使用“ROICA HS 470dtex”作为相当于橡胶线4F2、4R2的橡胶线,使用“ROICA CR 470dtex”作为相当于橡胶线4F3、4R3、4F4、4R4的橡胶线。在实施例中,相当于橡胶线4F2、4R2的橡胶线的拉伸比为345%,相当于橡胶线4F3、4R3的橡胶线的拉伸比为315%,相当于橡胶线4F4、4R4的橡胶线的拉伸比为330%。在比较例中,相当于橡胶线4F2、4R2的橡胶线的拉伸比为345%,相当于橡胶线4F3、4R3的橡胶线的拉伸比为285%,相当于橡胶线4F4、4R4的橡胶线的拉伸比为285%。
(实验一)
在实验一中,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尿布穿戴于五名婴幼儿被实验对象A~E并使婴幼儿自由玩耍两个小时,而后确认尿布的滑落(脱落)情况。如下示出的表5示出实验一的结果。此外,在表5中的“腹围(cm)”栏记载各被实验对象的腹围的大小。
[表5]
腹围(cm) 实施例 比较例
被实验对象A 48
被实验对象B 46
被实验对象C 44
被实验对象D 43 ×
被实验对象E 42 ×
在表5中,记载于“实施例”栏的记号“○”表示没有滑落的结果。此外,记载于“实施例”和“比较例”栏的记号“△”表示几乎没有滑落的结果。此外,记载于“比较例”栏的记号“×”表示存在滑落的结果。如表5所示,涉及实施例的尿布具有比涉及比较例的尿布更强的滑落抑制功能。
(实验二)
在实验二中,对婴儿腹爬时的滑落抑制功能进行评价。具体地,将穿戴了尿布的座姿的假人偶放置于EVA(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的垫子上,并使该尿布吸收而保持150cc的人工尿液。假人偶重4kg,相当于幼儿的L尺寸的大小。通过将20g尿素、8g氯化钠、0.8g七水硫酸镁、0.3g二水氯化钙溶解于1000mL蒸馏水来调制人工尿液。
在假人偶的腹部周围的腹部和侧腹部的上端部标注印记,以1分钟进行了60次使假人偶在EVA制的垫子上沿前后方向滑动5cm的往复动作,而后确认腹部和侧腹部的尿布的滑落情况。
涉及实施例的尿布在腹部的滑落幅度为5cm,在侧腹部的滑落幅度为0cm。另一方面,涉及比较例的尿布在腹部的滑落幅度为20cm,在侧腹部的滑落幅度为10cm。如上所述般,涉及实施例的尿布具有比涉及比较例的尿布更强的滑落抑制功能。由此,即使在身为穿戴者的幼儿进行腹爬时,也能够抑制尿布1滑落。如上所述般,涉及实施方式二的尿布1容易穿戴和脱下,并能够抑制滑落。因此,涉及实施方式二的尿布1有效地适用于双足行走前的婴儿。
(实施方式三)
下面,对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尿布进行说明。
在穿戴吸收性物品时,由吸收于吸收体的尿、体液等产生的湿气容易滞留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空间(形成于穿戴者的皮肤和吸收性物品的皮肤抵接面之间的空间),由于该湿气会导致皮肤发炎等皮肤问题,此外,还会引起闷热、发粘等不适感,因此是不希望的。
因此,为了将穿戴吸收性物品时滞留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空间的湿气排出到外部,提出了种种用于提高吸收性物品的通气性的提案(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5573806号公报)。例如,已知通过弹性部件来使外层片以及内层片朝向腰围周向收缩而形成围绕腰围的褶皱,将湿气从褶皱和穿戴者的皮肤之间的间隙排出到外部的一次性尿布。
如上所述,虽然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于提高吸收性物品的通气性的提案,但实际情况是期望提供通气性更好的吸收性物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通气性比现有的吸收性物品更好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连接地设置有:身体前方区域,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后方区域,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以及胯下区域,其位于身体前方区域与身体后方区域之间,并配置有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其在身体前方区域和身体后方区域中的可以供穿戴者的躯干部穿过的躯干开口部,至少包括从与穿戴者的髋骨相对应的部位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伸缩部件,使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以及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其在躯干开口部的开口部端缘和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之间包括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收缩部件,使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其中,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之间的间隔比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的间隔大。
此外,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在6.5mm以上12mm以下。
此外,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也可以设置在包含距离开口边缘20mm以上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
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包括通气路形成片,所述通气路形成片层叠配置为覆盖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和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中的皮肤相对面,通气路形成片通过多个沿躯干周围方向间断性地设置的接合部来接合于皮肤相对面,位于接合部之间的非接合区域在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和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的收缩的作用下弯曲而变形为波形,由此形成通气路。
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其在开口部端缘和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之间包括沿开口部端缘朝向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伸缩部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比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大。
此外,也可以包括:覆盖片,其将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伸缩部件内包于形成躯干开口部的部分,覆盖片在开口部端缘的部分折叠,并在折叠部分的折痕处具有贯通覆盖片的连续的通气孔。
根据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可以获得比现有的吸收性物品更好的通气性。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进行说明。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方式。
图9为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简称为“尿布”)1的立体图。图10为涉及实施方式三的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11为示意性地示出将涉及实施方式的尿布1展开后的状态的图。图11的(A)示意性地示出从左侧观察展开时的尿布1时的内部结构。图11的(B)示意性地示出展开时的尿布1的俯视结构。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术语表示与穿戴者穿戴尿布1的状态中的该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本说明书中的左右方向表示与穿戴者穿戴尿布1的状态中的该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尿布1的“身体前方区域”是指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前方)的部分。尿布1的“胯下区域”是指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覆盖穿戴者的胯下的部分。尿布1的“身体后方区域”是指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身体后方)的部分。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长度方向”是指连接尿布1的身体前方区域和身体后方区域的方向。即,尿布1的长度方向与连接地设置身体前方区域、胯下区域和身体后方区域的连接设置方向一致。此外,“宽度方向”是指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个示例,示出了具有供穿戴者的腰腹进入的开口部和供穿戴者的左下肢和右下肢穿过的左右一对的开口部的筒状结构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示例,但本说明书中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定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例如,包括:通过将固定于从身体前方到身体后方覆盖穿戴者的胯下(阴部)的片状的部件的一端部附近的带(tape)贴在该片状的部件的另一端部附近来形成为筒状结构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等可以包住腰腹和胯下的各种形态的吸收性物品。
如图9~11所示,尿布1具有:胯下区域1B,其在穿戴状态中覆盖穿戴者的胯下(阴部);身体前方区域1F,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以及身体后方区域1R,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胯下区域1B在位于身体前方区域1F和身体后方区域1R之间,并设置为连接于身体前方区域1F和身体后方区域1R,在胯下区域1B设置有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部本体15(吸收体8)。
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为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因此,通过使身体前方区域1F的左侧缘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左侧缘彼此接合,使身体前方区域1F的右侧缘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右侧缘彼此接合,来组成图9示出的状态。如图9所示,由身体前方区域1F的上端缘和身体后方区域1R的上端缘形成躯干开口部(腰围开口部)2T。此外,在尿布1中,左下肢开口部2L形成于没有进行上述接合的胯下区域1B的左侧部,右下肢开口部2R形成于胯下区域1B的右侧部。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为在穿戴尿布1时供穿戴者的腿部穿过的开口部。
若尿布1被穿戴为穿戴者的左下肢穿过左下肢开口部2L、穿戴者的右下肢穿过右下肢开口部2R、穿戴者的躯干进入(穿过)躯干开口部2T,则尿布1以在身体前方区域1F与穿戴者的腹部接触的同时身体后方区域1R与穿戴者的背部侧接触、胯下区域1B紧贴穿戴者的胯部、更进一步地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环绕穿戴者的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通过如上所述地将尿布1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便可以在穿戴尿布1的状态下行走。
在尿布1中,主要以胯下区域1B附近为中心配置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8。此外,在尿布1中,分别在左下肢开口部2L、右下肢开口部2R、躯干开口部2T设置立体褶裥G1L、立体褶裥G1R、腰围褶裥G2,以抑制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作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立体褶裥G1L、G1R和腰围褶裥G2在橡胶线的弹力的作用下密接于穿戴者的皮肤,由此,穿戴者排出的液体排泄物会被吸收部本体15(吸收体8)吸收而不会从尿布1泄漏。
如图10和图11所示,尿布1具有:覆盖片4F、4R,其在穿戴者的穿戴状态中形成外表面;以及垫片覆盖片6。覆盖片4F是主要形成尿布1的身体前方区域1F的外表面的片材部件。此外,垫片覆盖片6是主要用于形成尿布1的胯下区域1B的外表面的片材部件。此外,覆盖片4R是主要用于形成尿布1的身体后方区域1R的外表面的片材部件。
设置覆盖片4F、4R和垫片覆盖片6是为了例如加固尿布1的外表面、改善外表面的手感。此外,覆盖片4F、4R和垫片覆盖片6能够由例如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不织布形成,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此处,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举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此外,为了发挥液体不透过性和透湿性,也可以在液体不透过性的片材形成多个0.1~数μm左右的微小的孔。
此外,尿布1具有:内侧覆盖片5F,其层叠于覆盖片4F的皮肤相对面侧;内侧覆盖片5R,其层叠于覆盖片4R的皮肤相对面侧。在本说明书中,“皮肤相对面”指的是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面对穿戴者皮肤的面。内侧覆盖片5F是在与覆盖片4F的层间夹有作为线状伸缩部件的橡胶线的状态下贴合于覆盖片4F的片材部件,其详细说明将于下文叙述。内侧覆盖片5F是具有与覆盖片4F中的除将于下文叙述的折叠部4F11、外装覆盖部4F10中的腰围第一区域RW1以外的部分相对应的形状及大小的片材部件。此外,内侧覆盖片5R是在与覆盖片4R的层间夹有作为线状伸缩部件的橡胶线的状态下贴合于覆盖片4F的片材部件。内侧覆盖片5R是具有与覆盖片4R中的除将于下文叙述的折叠部4R11、外装覆盖部4R10中的腰围第一区域RW1以外的部分相对应的形状及大小的片材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吸收部本体15。吸收部本体15以架桥于身体前方区域1F和身体后方区域1R之间的状态保持,在穿戴尿布1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胯下,用于吸收并保持穿戴者排泄的尿等液体。如图10和图11所示,吸收部本体15包含垫片覆盖片6、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侧片10L、10R等,并由这些部件一体地形成。
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顺次层叠于垫片覆盖片6的皮肤相对面。垫片覆盖片6是具有矩形平面的片材部件,其在长度方向具有从穿戴者的身体前方经过胯下而到达身体后方的长度,在正交于该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具有规定的宽度。此外,底部片7、吸收体8、中心片9都是具有与垫片覆盖片6相同的矩形平面的片材部件,以长度方向与垫片覆盖片6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顺次层叠于垫片覆盖片6。
吸收体8为用于吸收尿等液体并保持吸收到的液体的部件。吸收体8配置于液体不透过性的底部片7和液体透过性的中心片9之间。吸收体8也可以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结构的亲水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在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或者棉纤维等纤维素类纤维的短纤维、对于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合成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结构。由此,吸收体8吸收穿戴者排泄的液体时,能够使保持于短纤维内的间隙的吸收性树脂膨胀,从而将该液体保持于短纤维内。此外,吸收体8可以是由一张垫子(mat)形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是由多张垫子重叠而成的层叠结构。此外,吸收体8能够根据目的而采用适当的形状。作为吸收体8的形状,例如可举出矩形、中央部附近收缩的沙漏型、其他各种形状。
中心片9是直接接触穿戴者的胯下的皮肤的、用于使尿等液体透过至吸收体8的片材部件,其以覆盖吸收体8的吸水面的方式层叠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中心片9由柔软性好的液体透过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中心片9的液体透过性材料,例如可举出织物、不织布、多孔膜等。此外,中心片9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底部片7是片材部件,其用于对透过中心片9并被吸收体8吸收的液体泄漏到尿布1的外侧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底部片7由液体不透过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底部片7的液体不透过性材料,可举出由聚乙烯树脂制成的液体不透过性的膜等。此外,为了确保通气性,底部片7也可以由形成有多个微小的孔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形成。
垫片覆盖片6是用于加固底部片7,并改善底部片7的皮肤触感的部件,其贴合于底部片7。作为形成垫片覆盖片6的材料,可举出织物、不织布。此外,垫片覆盖片6也可以是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Polyester)等热塑性树脂所制成的不织布或者湿式不织布。
吸收部本体15中的侧片10L、10R是用于形成上述立体褶裥G1L、G1R的细长带状部件。侧片10L、10R沿中心片9的长边部分而延伸设置。此外,侧片10L、10R沿长度方向粘着于橡胶线10L1、10R1。若通过使形成身体前方区域1F左侧缘的覆盖片4F的左侧缘4F7和形成身体后方区域1R左侧缘的覆盖片4R的左侧缘4R7彼此接合,且使形成身体前方区域1F右侧缘的覆盖片4F的右侧缘4F8和形成身体后方区域1R右侧缘的覆盖片4R的右侧缘4R8彼此接合,来组成如图9所示的尿布1,则侧片10L、10R在橡胶线10L1、10R1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在长度方向拉紧,从而沿折叠线10L2、10R2而从中心片9立起。
由此,可形成防止液体从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流出的立体褶裥G1L、G1R。虽然不特别限定覆盖片4F、4R的侧缘彼此的接合方法,但例如可举出加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此外,吸收部本体15从身体前方区域1F延伸到身体后方区域1R。
下面,对尿布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将覆盖片4F的前端侧以折叠线4F6为边界向内侧折叠,形成折叠部4F11。以下,将覆盖片4F中除折叠部4F11以外的部分称为外装覆盖部4F10。覆盖片4F的外装覆盖部4F10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覆盖片4F的折叠线4F6在尿布1组装完毕的状态中形成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
覆盖片4F的折叠部4F11在其与外装覆盖部4F10的层间配置伸长状态的橡胶线4F2。此外,覆盖片4F的折叠部4F11的前端侧以其重叠于吸收体8的一端部并将内侧覆盖片5F、垫片覆盖片6、底部片7以及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夹在其与外装覆盖部4F10的层间的状态粘着于吸收体8的一端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重叠这一表达时的方式并不限定于部件彼此以全面接触的状态重叠的方式,还包括一个部件的一部分与另一个部件的整体重叠的方式,或者,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之间重叠的方式等。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橡胶线4F3、橡胶线4F4、橡胶线4F5从折叠线4F6侧顺次配置于覆盖片4F中的外装覆盖片4F10与内侧覆盖片5F的层间,并以夹在外装覆盖片4F10与内侧覆盖片5F之间的状态被粘着。如图11所示,覆盖片4F中的橡胶线4F2~橡胶线4F5各自配置为多条平行的形态,并都沿覆盖片4F的宽度方向(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
另一方面,关于覆盖片4R,也通过以折叠线4R6为边界而将前端侧折叠向内侧,来形成折叠部4R11。以下,将覆盖片4R中除折叠部4R11以外的部分称为外装覆盖部4R10。覆盖片4R的外装覆盖部4R10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覆盖片4R的折叠线4R6在尿布1组装完毕的状态中形成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R9。覆盖片4R中的折叠部4R11在其与外装覆盖部4R10的层间配置伸长状态的橡胶线4R2。此外,覆盖片4R中的折叠部4R11的前端侧以其重叠于吸收体8的另一端部并将内侧覆盖片5R、垫片覆盖片6、底部片7以及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夹在其与外装覆盖部4R10的层间的状态粘着于吸收体8的另一端部。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橡胶线4R3、橡胶线4R4、橡胶线4R5从折叠线4R6侧顺次配置于覆盖片4R的外装覆盖片4R10与内侧覆盖片5R的层间,并以夹在外装覆盖片4R10与内侧覆盖片5R之间的状态被粘着。如图11所示,覆盖片4R的橡胶线4R2~橡胶线4R5各自配置为多条平行的形态,并都沿覆盖片4R的宽度方向(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
以下,将尿布1的覆盖片4F、4R中配置有橡胶线4F2、4R2以及橡胶线4F3、4R3的区域称为“腰围区域RW”。尿布1的腰围区域RW位于形成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附近,是形成腰围褶裥G2的区域。更进一步地,将腰围区域RW中的配置有橡胶线4F2、4R2的区域称为“腰围第一区域RW1”(第一区域),将配置有橡胶线4F3、4R3的区域称为“腰围第二区域RW2”(第二区域)。
此外,将尿布1的覆盖片4F、4R中配置有橡胶线4F4、4R4和橡胶线4F5、4R5的区域称为“腹部区域RT”。腹部区域RT是位于腰围区域RW的下方的区域。将腹部区域RT中的配置有橡胶线4F4、4R4的区域称为“腹部第一区域RT1”,将配置有橡胶线4F5、4R5的区域称为“腹部第二区域RT2”)。
在此,例如在尿布1的组装过程中,腰围第一区域RW1中的橡胶线4F2、4R2在伸长的状态下涂布了粘合剂后,通过夹在外装覆盖部4F10、4R10与折叠部4F11、4R11之间而粘着于它们的层间。同样地,例如在尿布1的组装过程中,腰围第二区域RW2中的橡胶线4F3、4R3和腹部区域RT中的橡胶线4F4、4R4以及橡胶线4F5、4R5在伸长的状态下涂布了粘合剂后,通过夹在覆盖片4F、4R的外装覆盖部4F10、4R10与内侧覆盖片5F、5R之间而粘着于它们的层间。
在此,若以伸长状态夹持并粘着于覆盖片4F、4R的外装覆盖部4F10、4R10与内侧覆盖片5F、5R的层间的腰围第一区域RW1中的橡胶线4F2、4R2收缩,则外装覆盖部4F10、4R10和折叠部4F11、4R11中,与腰围第一区域RW1相对应的部分随之连续地弯曲为褶皱状,由此,形成沿躯干周围方向收缩腰围第一区域RW1的第一收缩部S1。
同样地,在腰围第二区域RW2中,若以伸长状态夹持并粘着于外装覆盖部4F10、4R10与内侧覆盖片5F、5R的层间的橡胶线4F3、4R3收缩,则外装覆盖部4F10、4R10和内侧覆盖片5F、5R中,与腰围第二区域RW2相对应的部分随之连续地弯曲为褶皱状,由此,形成沿躯干周围方向收缩腰围第二区域RW2的第二收缩部S2(本申请中所称的“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的一个示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形成于腰围第一区域RW1的第一收缩部S1和形成于腰围第二区域RW2的第二收缩部S2形成腰围褶裥G2。腰围褶裥G2利用橡胶线4F2、4R2以及橡胶线4F3、4R3的收缩力来提高穿戴者的腰围周围的尿布1的合身(fit)性。多个橡胶线4F2、4R2彼此平行且相隔规定的间隔A1地配置于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此外,多个橡胶线4F3、4R3彼此平行且相隔规定的间隔A2地设置于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此外,在此所称的橡胶线彼此的间隔是指相邻的橡胶线彼此在尿布的长度方向(连接身体前方区域和身体后方区域的方向)相距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围第一区域RW1的橡胶线4F2、4R2以及腰围第二区域RW2的橡胶线4F3、4R3跨覆盖片4F、4R的整个宽度区间而延伸。因此,尿布1完成后,橡胶线4F2、4R2和橡胶线4F3、4R3形成沿躯干开口部2T环绕的实质上为环状的伸缩部件。换言之,尿布1完成后,腰围褶裥G2(第一收缩部S1、第二收缩部S2)跨躯干周围方向的整个一周(一圈)而形成。
在腹部第一区域RT1中也同样地,若以伸长状态夹持并粘着于覆盖片4F、4R中的外装覆盖部4F10、4R10与内侧覆盖片5F、5R的层间的橡胶线4F4、4R4收缩,则覆盖片4F、4R的外装覆盖部4F10、4R10和内侧覆盖片5F、5R中,与腹部第一区域RT1相对应的部分随之连续地弯曲为褶皱状,由此,形成沿躯干周围方向收缩腹部第一区域RT1的第三收缩部S3(本申请中所称的“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的一个示例)。第三收缩部S3是在穿戴尿布1时与穿戴者的髋骨的高度附近贴合的区域,设置于包含距离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20mm以上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
此外,在腹部第二区域RT2中也同样地,若以伸长状态夹持并粘着于覆盖片4F、4R中的外装覆盖部4F10、4R10和内侧覆盖片5F、5R的层间的橡胶线4F5、4R5收缩,则覆盖片4F、4R的外装覆盖部4F10、4R10和内侧覆盖片5F、5R中,与腹部第二区域RT2相对应的部分随之连续地弯曲为褶皱状,由此,形成沿躯干周围方向收缩腹部第二区域RT2的第四收缩部S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形成于腹部第一区域RT1的第三收缩部S3和形成于腹部第二区域RT2的第四收缩部S4形成腹部褶裥G3。腹部褶裥G3利用橡胶线4F4、4R4以及橡胶线4F5、4R5的收缩力来提高例如穿戴者的下腹部周围的尿布1的贴合性。
橡胶线4F4、4R4设置为彼此平行且相隔规定的间隔A3,所述橡胶线4F4、4R4配置于腹部褶裥(tummy gather)G3的第三收缩部S3。此外,橡胶线4F5、4R5也设置为彼此平行且相隔规定的间隔A4,所述橡胶线4F5、4R5配置于腹部褶裥G3的第四收缩部S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中的橡胶线4F4、4R4的间隔A3的尺寸设定为比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中的橡胶线4F3、4R3的间隔A2的尺寸大,由此,撑开躯干开口部2T而穿戴尿布1时,撑开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比撑开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相对容易,所述腹部褶裥G3成为抵接于穿戴者的髋骨的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第一收缩部S1~第四收缩部S4,沿覆盖片4F、4R的宽度方向(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各橡胶线4F2、4R2、4F3、4R3、4F4、4R4、4F5、4R5,但并不限定于橡胶线,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形态,只要是线状的伸缩部件即可。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线状”表示细长的沿特定的方向延伸的形态,是包括带状、细长方形状的形状在内的概念。此外,作为橡胶线的材料,可举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材料。
下面,对尿布1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进行说明。如图10和图11所示,尿布1在覆盖片4F、4R中的折叠部4F11、4R11和吸收部本体15中的垫片覆盖片6、中心片9等的长度方向端部区域中具备层叠于该折叠部4F11、4R11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尿布1的腰围褶裥G2和腹部褶裥G3中的皮肤抵接面。“皮肤抵接面”是指穿戴尿布1时,直接抵接穿戴者的皮肤的面,即,尿布1的最内面。
图12为对涉及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图12的(A)为示出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侧观察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时的状态的图。此外,图12的(B)为示意性地示出从尿布1的侧方观察时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内的内部结构的图。此外,图12的(C)为示出从尿布1的上方(即,(B)的A箭头方向)观察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时的状态的图。为了方便,图12的(A)和(C)示出腰围褶裥G2中的第一收缩部S1收缩前的状态。此外,图12的(D)为示出从上方观察收缩后的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时的状态的图。
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至少配置于与第一收缩部S1、第二收缩部S2以及第三收缩部S3相对应的部位,经由以附图标记S表示的接合部来接合于垫片覆盖片6中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区域以及折叠部4F11、4R11等。图13为示出对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进行接合的接合部S的部位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超声波焊接来接合重叠于由热塑性树脂所形成的覆盖片4F、4R的折叠部4F11、4R11以及垫片覆盖片6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由此形成接合部S。如图12的(A)、图13所示,通过从覆盖片4F、4R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沿与躯干周围方向(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间断性地设置多个接合部S,来形成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状接合部SL。换言之,一个线状接合部SL形成为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间断性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S的集合体。在此,“间断性地”配置是指非连续性地,或者断续地配置的方式。
如图12的(A)所示,多条线状接合部SL沿覆盖片4F、4R的躯干周围方向(宽度方向)间断性地配置于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图12的(A)示出的示例中,各线状接合部SL设置为彼此平行,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设定为大小交替。即,以由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的双划线在躯干周围方向(宽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状态来间断性地配置线状接合部SL。此外,图11的(A)以剖面线(hatching)示出线状接合部SL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范围。如图所示,线状接合部SL跨越形成第一收缩部S1的腰围第一区域RW1以及形成第二收缩部S2的腰围第二区域RW2而延伸。
可在腰围褶裥G2的橡胶线4F2、4R2以及橡胶线4F3、4R3和腹部褶裥G3的橡胶线4F4、4R4以及橡胶线4F5、4R5处于伸长状态时进行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以及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中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超声波接合。此外,在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以及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中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接合完毕后,将夹持并固定于片材层间的橡胶线4F2、4R2、橡胶线4F3、4R3、橡胶线4F4、4R4以及橡胶线4F5、4R5的伸长状态解除。结果,腰围褶裥G2和腹部褶裥G3收缩,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减小。由此,非接合区域110因弯曲而变形为波形,所述非接合区域110位于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线状接合部SL之间。
结果,位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110分离,由此,如图12的(D)所示,形成由折叠部4F11、4R11等和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非接合区域110所围成的第一通气路111。此外,在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抵接面11a侧形成第二通气路112。图12的(D)中以附图标记SS示出的双点划线作为虚拟线示出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抵接于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面。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第二通气路112形成为在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抵接面11a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的间隙。尿布1的内部空间中的湿气能够通过第一通气路111以及第二通气路112来排出到外部,所述第一通气路111以及所述第二通气路112形成于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以及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第一通气路111是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透过了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湿气通过的通气路。另一方面,第二通气路112是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直接连通至外部空间的通气路径,能够更顺畅地排出尿布1内的湿气。
如图12的(D)所示,腰围褶裥G2和腹部褶裥G3收缩后,形成第一收缩部S1的、相对较大的第一褶皱41和相对较小的第二褶皱42交替地形成。此外,弯曲变形为波形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也交替形成相对较大的第一褶皱113和相对较小的第二褶皱114。这是由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大小交替。即,借助于间隔大的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大的第一褶皱41、113,借助于间隔小的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小的第二褶皱42、114。
在此,弯曲变形为波形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一褶皱113与形成第一收缩部S1的第一褶皱41共同作用而为了确保大的第一通气路111而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二褶皱114在与形成第一收缩部S1的第二褶皱42共同作用而形成第一通气路111的同时,适当地将在躯干周围方向(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一褶皱113彼此分离,从而确保第二通气路112的通气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随着腰围褶裥G2和腹部褶裥G3的收缩而变形为波形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所形成的凹槽(flute)结构设置于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以及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的皮肤抵接面侧,由此能够通过第一通气路111和第二通气路112而将尿布1内的湿气高效地排出到外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状接合部SL形成为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间断性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S的集合体,因此相邻的第一通气路111彼此通过接合部S之间的间隙来连通。因此,能够提高相邻的第一通气路111彼此的通气性,使穿戴者不易感受到局部的闷热感。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设置有多个通气用的微小的通气孔11F1、11R1。在此,通气孔是指将片材的一面侧的空间与另一个侧的空间连通的开口部,并不特别限定其形状。因此,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四角形等)等形状的开口部也能够适用于通气孔11F1、11R1。在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通气孔11F1、11R1并不意味着该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为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该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可以是具有通气性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优选为具有通气性、液体透过性的材料,但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通气孔11F1、11R1的大小、个数并不做特别限定,但例如,若开口面积为0.5~10mm2的孔,则优选为形成5~200个左右。
本发明者等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形成第三收缩部S3的橡胶线4F4、4R4彼此的间隔A3大于形成第二收缩部S2的橡胶线4F3、4R3彼此的间隔A2,来将第三收缩部S3引导至穿戴者的髋骨,以使尿布1处于恰当的穿戴状态,且随着穿戴者的动作而伸缩的第三收缩部S3的第一通气路111和第二通气路112的伸缩所导致的变形而引起的泵送效应(Pumping Effects)会促进湿气从尿布1内部的排出。通过实际观察可知,特别地,通过将间隔A3设定为6.5mm以上12mm以下,则相比于将间隔A3设定为更小的间隔的情况,可以降低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被橡胶线4F4、4R4约束的程度,而约束的程度降低导致第一通气路111和第二通气路112变大,第三收缩部S3中的泵送效果增强。
图14为示出各收缩部的收缩力的大小的图。图14中示出的空心箭头表示收缩力的大小。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形成第三收缩部S3的橡胶线4F4、4R4彼此的间隔A3大于形成第二收缩部S2的橡胶线4F3、4R3彼此的间隔A2。因此,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第三收缩部S3的收缩力比第一收缩部S1以及第二收缩部S2的收缩力小。此外,第三收缩部S3设计为在尿布1穿戴于恰当的位置的状态中抵接于穿戴者的髋骨,此外,如图14所示,髋骨为穿戴者的躯干周围中宽度最大的部位。此外,第三收缩部S3设置于包含距离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20mm以上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以与普通成年人的食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到手指尖端的距离、即20mm以上40mm以下的范围内一致。因此,在第三收缩部S3的收缩力比第一收缩部S1以及第二收缩部S2的收缩力小的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由于在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用手撑开躯干开口部2T时,第三收缩部S3被撑得最大,因此变为这样的状态:进行穿戴操作的人的食指的第二关节卡在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附近,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位于食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食指的尖端卡在比第一收缩部S1和第二收缩部S2易于更大地撑开的第三收缩部S3。此外,穿戴成穿戴者的躯干周围中宽度最大的髋骨被自然地容纳于被撑得最大的第三收缩部S3。结果,设计为第三收缩部S3抵接于穿戴者的髋骨的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恰当的位置。
图15为对形成于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和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的褶皱进行说明的图。形成于橡胶线彼此之间的褶皱距离橡胶线越近的位置,被橡胶线所约束的程度越高。因此,形成于橡胶线4F4、4R4彼此之间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一褶皱113以及第二褶皱114的被约束程度小于形成于橡胶线4F3、4R3彼此之间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一褶皱113以及第二褶皱114,所述橡胶线4F3、4R3以间隔比橡胶线4F4、4R4彼此的间隔A3小的间隔A2排列。因此,在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形成的褶皱变得比在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形成的褶皱大。因此,根据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腹部褶裥G3的部分中由第一褶皱113和第二褶皱114所形成第一通气路111和第二通气路112的大小变得比其他的部位大。由于腹部褶裥G3是根据穿戴者的动作而伸缩的部分,因此形成于腹部褶裥G3部分的第一通气路111和第二通气路112随着穿戴者的动作而扩张、收缩,由此发挥泵送功能,更顺畅地排出尿布1内的湿气。此外,由于穿戴者的髋骨的部分是穿戴者的躯干周围中宽度最大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接触穿戴者周围的物体而受到外部压力的施加的位置,因此,在与髋骨的部分相对应的腹部褶裥G3中,也可期待第一通气路111和第二通气路112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的扩张、收缩所产生的泵送效果。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环境更加舒适。
此外,根据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由于在腹部褶裥G3部分形成的褶皱比在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形成的褶皱大,因此腹部褶裥G3部分的褶皱比其他的褶皱显眼,能够使穿戴者自然地意识到要将腹部褶裥G3抵接于穿戴者的躯干周围中宽度最大的髋骨。此外,由于在腹部褶裥G3部分形成的褶皱比在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形成的褶皱大,因此,撑开躯干开口部2T时容易撑开腹部褶裥G3的部分。因此,穿戴尿布1时,尿布1容易自然地定位为比较容易撑开的腹部褶裥G3的部分抵接于髋骨。
然而,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变形。图16为示意性地示出对涉及变形例的尿布1展开后的状态的图。在本变形例中,第一收缩部S1中的橡胶线4F2、4R2的间隔A1的尺寸设定为比第二收缩部S2中的橡胶线4F3、4R3的间隔A2的尺寸大,由此,第一收缩部S1保证了排出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的湿气排出功能、使躯干开口部2T容易撑开的功能。另一方面,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的向躯干周围方向的收缩力比第一收缩部S1高,由此,保证了穿戴尿布1时的抑制滑落的位置保持功能(滑落抑制功能)。
图17为对形成于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以及第二收缩部S2和腹部褶裥G3的第三收缩部S3的褶皱进行说明的图。如上所述般,形成于橡胶线彼此之间的褶皱距离橡胶线越近的位置,被橡胶线所约束的程度越高。因此,形成于橡胶线4F2、4R2彼此之间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一褶皱113以及第二褶皱114的被约束程度小于形成于橡胶线4F3、4R3彼此之间的通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一褶皱113以及第二褶皱114,所述橡胶线4F3、4R3以间隔比橡胶线4F2、4R2彼此之间的间隔A1小的间隔A2排列。因此,在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形成的褶皱变得比在腰围褶裥G2的第二收缩部S2形成的褶皱大。因此,根据涉及本变形例的尿布1,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的部分中由第一褶皱113和第二褶皱114所形成的第一通气路111以及第二通气路112的大小变得比第二收缩部S2的部分大。此外,由于腰围褶裥G2是根据穿戴者的动作而伸缩的部分,因此第一通气路111以及第二通气路112中,在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的部分和腹部褶裥G3的部分这两处各自发挥泵送功能,更顺畅地排出尿布1内的湿气(双泵送功能)。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环境更加舒适。
在上述尿布1的覆盖片4F、4R的折叠线4F6、4R6也可以虚线状地排列通过直线状地切入的细小缝隙来贯通形成的通气孔。此时,形成于折叠线4F6、4R6的虚线状的通气孔优选为穿戴者的手指不能进入的大小。例如,若为由5mm以下的长度的缝隙所形成的通气孔,则一般的婴幼儿的手指不能进入。此外,为了不使覆盖片4F、4R因尿布1的正常使用状态而以折叠线4F6、4R6为边界发生断裂,在折叠线4F6、4R6中,形成虚线状的通气孔的缝隙之间的间隔优选为具有规定的长度。虽然也与构成覆盖片4F、4R的材料的强度有关,但若为不降低躯干周围所要求的伸缩性和穿戴感的基重为8~50g/m2左右的片材,则缝隙之间的间隔优选为2mm以上。
图18为示出在腰围褶裥G2收缩时在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形成的通气孔的图。虽然在图18中示出了覆盖片4F的部分,但对于覆盖片4R也相同。由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覆盖片4F、4R的折叠线4F6、4R6是由直线状地切入的细小缝隙所形成的虚线状的通气孔,因此若腰围褶裥3R在橡胶线4F2、4F3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收缩,则形成折叠线4F6、4R6的细小的缝隙扩张,除存在于缝隙彼此之间的接缝4F6T以外部分的通气孔4F6K扩张。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不仅形成在通气路形成片11F、11R和覆盖片4F、4R之间形成的通气路(在图18中以半色调(halftone)示出的空间),还形成通过覆盖片4F、4R以折叠线4F6、4R6为边界而折叠来形成于覆盖片4F、4R内的通气路(图18中以剖面线示出的空间)。因此,相比于没有在折叠线4F6、4R6的部分形成通气孔4F6K的尿布,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腰围褶裥3R的通气性好。特别地,若与作为上述变形例而示出的具有双泵送功能的方式,即,腰围褶裥G2的第一收缩部S1的部分和腹部褶裥G3的部分这两处各自可发挥泵送功能的方式进行组合,则还可以增加经过通气孔4F6K的通气,更顺畅地排出尿布1内的湿气。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环境更加舒适。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设置了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但也可以省略通气路形成片11F、11R。虽然省略通气路形成片11F、11R会失去第一通气路111以及第二通气路112,但由于橡胶线4F4、4R4所导致的约束的程度维持在较低的程度,因此形成于第三收缩部S3的褶皱的大小变得比周围大的状态不变,从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维持第三收缩部S3的泵送效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01:尿布;1B:胯下区域;1F:身体前方区域;1R:身体后方区域;
2T:躯干开口部;2L:左下肢开口部;2R:右下肢开口部;
3BL、3BR:立体褶裥;3R:腰围褶裥;4F、4R:覆盖片;
4F1、4R1:开口;
4F2、4F3、4F4、4F5、4R2、4R3、4R4、4R5、10L1、10R1:橡胶线;
4F6、4R6、10L2、10R2:折叠线;4F7、4F8、4R7、4R8:边缘;
5F、5R:内侧覆盖片;6:垫片覆盖片;7:底部片;8:吸收体;
9:中心片;10L、10R:侧片;11F、11R:通气路形成片;
11F1、11R1:通气孔;S:接合部分。

Claims (16)

1.一种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体,其配置于穿戴者的胯下;
层叠体,其在层叠的多个片材之间夹有所述吸收体,并能够形成躯干开口部和供所述穿戴者的下肢穿过的下肢开口部,所述穿戴者的躯干周围配置于所述躯干开口部;以及
收缩部,其在沿所述躯干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拉伸状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伸缩部件的作用下,使所述躯干开口部收缩,
在所述收缩部中,在所述躯干开口部向撑开方向变形的情况下观测到的所述躯干开口部的收缩力与在所述躯干开口部向缩短方向变形的情况下观测到的所述躯干开口部的收缩力的差在1.2N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收缩部的距离所述躯干开口部的边缘26mm至31mm的范围内的区域中,以规定的间隔配置以与所述躯干开口部的边缘平行的方式配置的线状的所述伸缩部件,该间隔为6.5mm以上20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伸缩部件为这样的橡胶线:将100mm的该伸缩部件拉伸到四倍的长度的情况下观测到的收缩力与收缩到原本长度的情况下观测到的收缩力的差为0.25N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层叠体中的至少设置了所述收缩部的部位由弯曲弹性率在遵照JISL1069而借助于悬臂梁所进行的刚度测定中为60mm以下的片材所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伸缩部件固定于所述多个片材中的至少任一个片材。
6.一种吸收性物品,其连续地设置有:身体前方区域,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后方区域,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以及胯下区域,其位于所述身体前方区域和所述身体后方区域之间,吸收体配置于所述胯下区域,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第一收缩部,其包括设置于在所述身体前方区域和所述身体后方区域中的靠近躯干开口端缘的第一区域的、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伸缩部件,使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所述躯干开口端缘形成能够供穿戴者的躯干部穿过的所述躯干开口部;以及
第二收缩部,其包括设置于在所述身体前方区域和所述身体后方区域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而与所述胯下区域侧相邻的第二区域的、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伸缩部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
所述第一伸缩部件粘着于形成所述第一收缩部的片材部件,
所述第二伸缩部件粘着于形成所述第二收缩部的片材部件,
所述第一收缩部在连接所述身体前方区域和所述身体后方区域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所述躯干开口端缘的范围在26mm以上31mm以下,
所述第二收缩部向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所述躯干开口端缘的范围为31mm以上71mm以下,
所述第一收缩部的宽度增加强度比所述第二收缩部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二收缩部对应于与所述穿戴者的骨盆抵接的骨盆抵接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在6.5mm以上13m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二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设定为比所述第一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小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收缩部具有片材部件层叠了至少三层的层叠结构。
1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连续地设置有:身体前方区域,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后方区域,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以及胯下区域,其位于所述身体前方区域和所述身体后方区域之间,吸收体配置于所述胯下区域,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其在所述身体前方区域和所述身体后方区域中的可供穿戴者的躯干部穿过的躯干开口部处至少包括从与穿戴者的髋骨相对应的部位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伸缩部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以及
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其在所述躯干开口部的开口部端缘和所述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之间包括沿躯干周围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伸缩部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
所述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比所述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在6.5mm以上12m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设置于包含距离所述开口部端缘20mm以上40mm以下的范围在内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包括:通气路形成片,其层叠配置为覆盖所述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和所述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中的皮肤相对面,
所述通气路形成片通过多个沿躯干周围方向间断性地设置的接合部来接合于所述皮肤相对面,位于所述接合部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在所述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和所述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的收缩作用下弯曲而变形为波形,由此形成通气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其在所述开口部端缘和所述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之间包括沿所述开口部端缘而延伸设置于躯干周围方向的多个伸缩部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向躯干周围方向收缩,
所述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比所述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部件彼此的间隔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包括:覆盖片,其将所述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伸缩部件包括于形成所述躯体开口部的部分内,
所述覆盖片在所述开口部端缘的部分折叠,并在折叠部分的折痕处具有贯通所述覆盖片的连续的通气孔。
CN201980036443.7A 2018-05-31 2019-05-31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122361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5358A JP6793681B2 (ja) 2018-05-31 2018-05-31 吸収性物品
JP2018-105358 2018-05-31
JP2018244832A JP7519757B2 (ja) 2018-12-27 2018-12-27 吸収性物品
JP2018-244832 2018-12-27
PCT/JP2019/021885 WO2019230981A1 (ja) 2018-05-31 2019-05-31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6111A true CN112236111A (zh) 2021-01-15
CN112236111B CN112236111B (zh) 2022-06-28

Family

ID=68698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6443.7A Active CN112236111B (zh) 2018-05-31 2019-05-31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36111B (zh)
WO (1) WO2019230981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4423A (en) * 1991-06-13 1993-08-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elastic waist feature and enhanced absorbency
JP2001095838A (ja) * 1999-09-29 2001-04-10 Daio Paper Corp 使い捨て紙おむつ
CN1461634A (zh) * 2002-05-31 2003-12-17 花王株式会社 内裤型尿布和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CN1757386A (zh) * 2004-10-05 2006-04-12 花王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CN101541284A (zh) * 2006-11-27 2009-09-23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2010017339A (ja) * 2008-07-10 2010-01-28 Oji Nepia Co Ltd 使い捨ておむつ
WO2013046703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Unicharm Corporatio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CN103313685A (zh) * 2010-12-27 2013-09-18 花王株式会社 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US20140358110A1 (en) * 2011-12-28 2014-12-04 Livedo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CN105101923A (zh) * 2014-03-31 2015-11-25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短裤型的穿着物品
CN105455963A (zh) * 2014-09-29 2016-04-06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JP2016067433A (ja) * 2014-09-26 2016-05-0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7106376A (zh) * 2014-12-26 2017-08-2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4423A (en) * 1991-06-13 1993-08-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elastic waist feature and enhanced absorbency
JP2001095838A (ja) * 1999-09-29 2001-04-10 Daio Paper Corp 使い捨て紙おむつ
CN1461634A (zh) * 2002-05-31 2003-12-17 花王株式会社 内裤型尿布和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CN1757386A (zh) * 2004-10-05 2006-04-12 花王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CN101541284A (zh) * 2006-11-27 2009-09-23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2010017339A (ja) * 2008-07-10 2010-01-28 Oji Nepia Co Ltd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3313685A (zh) * 2010-12-27 2013-09-18 花王株式会社 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WO2013046703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Unicharm Corporatio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US20140358110A1 (en) * 2011-12-28 2014-12-04 Livedo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CN105101923A (zh) * 2014-03-31 2015-11-25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短裤型的穿着物品
JP2016067433A (ja) * 2014-09-26 2016-05-0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5455963A (zh) * 2014-09-29 2016-04-06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CN107106376A (zh) * 2014-12-26 2017-08-2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30981A1 (ja) 2019-12-05
CN112236111B (zh)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504058A (ja) 漏れ安全性および適合性が改善された吸収用品
JP5097570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の製造方法
JP5885933B2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08179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3924073A (zh) 裤衩型吸收性物品
JP2009178383A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913868B2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12243369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2236111B (zh) 吸收性物品
JP735878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793681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17908184U (zh) 尿布
JP735878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519757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3164301B (zh) 吸收性物品
JP666240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66241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10720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322590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17723900U (zh) 吸收性物品
JP7424811B2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211750498U (zh) 短裤形一次性尿布
WO2023100521A1 (ja) パンツ式おむつ
JP2024031148A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オムツ
JP2024011866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