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984B -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2984B
CN112172984B CN202010635041.3A CN202010635041A CN112172984B CN 112172984 B CN112172984 B CN 112172984B CN 202010635041 A CN202010635041 A CN 202010635041A CN 112172984 B CN112172984 B CN 112172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radiator
saddle
tank passage
cool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50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2984A (zh
Inventor
池边庆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72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2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1/00Arrangements of radiators, coolant hoses or pipes on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能从上部水箱高效地移除空气且其远离动力单元的其他部分以增加布局自由度。该散热器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在鞍乘型车辆上的动力单元中的散热器,且包括设置在矩形的主散热器本体的上边缘侧上的上部水箱,上部水箱具有进水口。主散热器本体设置为当动力单元安装在车辆上时,上部水箱所连接的上边缘侧在车辆的后下方向上倾斜。上部水箱包括用于连接到动力单元的内燃机的冷却水接头和从底侧向上延伸并连接到冷却水接头的分支的第一水箱通路。第一水箱通路在其上端具有进水口,且散热器包括第二水箱通路,其互连上部水箱和冷却水接头,且平行于第一水箱通路延伸且相对于第一水箱通路向上或横向偏移。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上的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存在这样的结构,其中包括散热器芯的主散热器本体在具有带散热器的动力单元的踏板型车辆上向后倾斜,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取决于动力单元安装在车辆上的角度,在主散热器本体倾斜时,该结构允许在将空气截留在主散热器本体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5593274B(图1至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能够从连接到容纳散热器的散热器芯的主散热器本体的上部区域的上部水箱高效地移除空气,且远离动力单元的其他部分以增加布局自由度。
[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根据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在鞍乘型车辆上的动力单元中的散热器,且包括矩形的主散热器本体和设置在主散热器本体的至少上边缘侧上的上部水箱,上部水箱具有进水口和安装在进水口上的进水口盖,其中,主散热器本体设置为使得,当动力单元安装在车辆上时,连接上部水箱的上边缘侧在车辆的后下方向上倾斜,上部水箱包括冷却水接头,其从上部水箱延伸以连接到动力单元的内燃机,以及第一水箱通路,其从连接到主散热器本体的上边缘侧的底侧向上延伸且连接到冷却水接头的分支,第一水箱通路在其上端具有进水口,并且,散热器包括第二水箱通路,其平行于第一水箱通路延伸,并且相对于第一水箱通路向上或横向偏移,且其互连上部水箱和冷却水接头。
通过上述布置,散热器结构能够从上部水箱高效地移除空气,且当散热器主体向后和向下倾斜时远离动力单元的其他部分,以增加布局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用于连接到内燃机的冷却水连接管连接到冷却水接头,且冷却水连接管设置当车辆站立使得后轮抬离地面时是水平的,或使使其冷却水接头侧向上定位。
因此,允许冷却水连接管中的空气流向进水口且防止其流回冷却水泵。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上部水箱包括第一水箱通路,其垂直于底侧从进水口盖向下延伸,还包括扩大的渐扩部分,其从第一水箱通路横向或向下扩展。
由此,由于上部水箱包括扩大的渐扩部分,与上部水箱具有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截留在上部水箱中的空气,增加了布局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扩大的渐扩部分具有在第二水箱通路侧的上侧,该上侧具有保持与第一水箱通路接触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该上侧倾斜以使得,当车辆站立且后轮抬离地面时,所述另一端部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为高于所述端部。
因此,空气易于截留在扩大的渐扩部分的设置有第二水箱通路的上侧中,且空气被引导到第二水箱通路中以实现最大的空气移除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相对于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第二水箱通路侧的扩大的渐扩部分的上侧、冷却水接头、第一水箱通路和第二水箱通路设置为形成四边形,且用于将散热器紧固到动力单元的紧固部分设置在四边形中。
因此,有效地利用了散热器周围的空间,且由于将散热器紧固在靠近其中心的位置,因此提高了紧固散热器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第二水箱通路在扩大的渐扩部分的第二水箱通路侧靠近其上端连接到上侧。
因此,可以尽可能多地减少上部水箱中的残留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相对于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上部水箱具有与后轮重叠的至少一部分。
因此,允许主散热器本体大幅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相对于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进水口盖是暴露的。
因此,可以更加容易地维修进水口盖。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相对于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进水口盖设置在后座踏板的一侧上。
因此,消除了后座踏板对布局的限制。当使用后座踏板时,进水口盖受到突出的后座踏板的保护。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能够从上部水箱高效地移除空气。由于主散热器本体向车辆的后方倾斜,主散热器本体远离动力单元的其他部分,增加了布局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动力单元的两轮摩托车的右侧视图,该动力单元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散热器,两轮摩托车通过主支架站立在直立位置,使后轮抬离地面。
图2是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主要结构的右侧视图,从图示中省略了车身盖等,视图示出了车身框架、前轮和后轮、动力单元等的布局。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动力单元的右侧视图,此时两轮摩托车处于图1所示的姿态,即,此时两轮摩托车通过主支架站立在直立位置,使后轮抬离地面。
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IV所示的上部右前视点观察的动力单元的主要后部的透视图。
图5是沿着图3和图6的线V–V截取的动力单元的竖直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5的线VI–VI截取的图3所示的动力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7是沿着图5的线VII–VII截取的侧视图,示出了图6所示的动力单元的变速器箱盖的右内表面。
图8是当从右下视点观察时,示出了图7所示的变速器箱盖的右内表面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至8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图1是两轮摩托车1(即,本发明中的鞍乘型车辆)的右侧视图,其包括动力单元3,动力单元3包括根据实施例1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两轮摩托车1通过主支架27站立在直立位置,后轮14抬离地面。
在图1中,GL表示地面,即地面线。在图1中,GL由水平线H表示。
图2是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1的主要结构的右侧视图,图中省略了车身盖15等,该视图示出了车身框架2、前轮12和后轮14、动力单元3等的布局。
根据本实施例,鞍乘型车辆代表两轮摩托车1。
动力单元3是摆动型的,其可竖直摆动地悬挂在车身框架2上。
在本说明书和专利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方向与两轮摩托车1的通常标准一致,该两轮摩托车1在向前方向上直线前进,并且包括根据实施例1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在附图中,相对于两轮摩托车1,箭头FR表示向前方向,箭头LH表示向左方向,箭头RH表示向右方向,箭头UP表示向上方向。
参考图1和图2,车身框架2提供了两轮摩托车1的车身骨架,其包括一对主框架21,其左右分支并在车身框架2的前部中从头管20向下延伸。主框架21包括:相应的前竖直部分21a,其具有接合到头管20的上端;相应的中心水平部分21b,其从前竖直部分21a的下部向后弯曲且水平向后延伸;以及相应的后升高部分21c,其倾斜地向上弯曲且从中心水平部分21b的后端向后延伸。
一对中心框架22从主框架21的相应的前竖直部分21a向后延伸且包括相应的后部,所述后部向下弯曲并接合到主框架21的中心水平部分21b的相应的后部。
一对座椅轨道23从中心框架22的相应的弯曲的后部向后并略微倾斜地向上延伸。座椅轨道23通过向上倾斜地延伸的后升高部分21c的相应的后端分别在中间部分处支撑。
在如此构造的车身框架2的前部,转向杆10成角度地可移动地延伸穿过头管20且其下端一体地接合至前叉11,前叉11具有两个下端,前轮12可旋转地支撑在这两个下端上。车把13在其中心处连接至转向杆10的上端,并且延伸到稍微向下延伸的左右车把部分。
参考图1和图2,一对支撑托架24从主框架21的后升高部分21c伸出,且一对吊架36从摆动型动力单元3的曲柄箱30的上前部分伸长。支撑托架24和吊架36通过连杆25联接在一起,使得动力单元3竖直地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身框架2上。
因此,两轮摩托车1的摆动型动力单元3向上连结且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身框架2上。
动力单元3在其前部包括SOHC单缸四冲程水冷内燃机,其在下文中简称为“内燃机”32。动力单元3还包括容纳在曲柄箱30中的变速器机构,例如带式无级变速器90。
内燃机32包括曲轴31,其在宽度方向上或横向地跨越两轮摩托车1取向,即,在左右方向上取向,且可旋转地支撑在曲柄箱30中。内燃机32还包括缸体33、缸盖34和缸盖覆盖件35,它们连续地堆叠在曲柄箱30上且从其向前突出。内燃机32的姿态为其气缸轴线C大幅向前倾斜接近水平方向。
从缸盖34向下延伸的排气管55弯曲并在曲柄箱30下方向后延伸。排气管55具有后端部分,其在后轮14的前方向右上倾斜地弯曲,且连接到设置在后轮14横向侧的消声器56。
动力单元3的曲柄箱30是可水平分离的结构,其包括可分离地接合在一起的左曲柄箱构件30L和右曲柄箱构件30R(参见图4)。左曲柄箱构件30L向后延伸到变速器箱30La中,变速器箱30La在限定在其左侧的空间中容纳带式无级变速器90且在限定在其后部的右侧的空间中容纳齿轮传动装置95。右曲柄箱构件30R向后延伸到摆臂37中。后轮14可旋转地支撑在变速器箱30La和摆臂37的后部上。
当内燃机32工作时,来自曲轴31的旋转动力通过容纳在变速器箱30La中的带式无级变速器90和齿轮传动装置95传递至后轮14的后轮轴14a,从而驱动后轮14。
一对后缓冲器16插设在变速器箱30La和摆臂37的后端与座椅轨道23的后端之间。
燃料箱17安装在主框架21上且设置在由主框架21和中心框架22围绕的空间中。
座椅轨道23在其上支撑储物箱18,储物箱18沿着两轮摩托车1纵向地伸长,即,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储物箱18可被打开地由从上方放置在其上的乘员座椅19覆盖。
乘员座椅19是两乘员双人座椅,包括骑乘者座椅19a和乘客座椅19b,它们分别布置在前后位置。
参考图1和图2,覆盖两轮摩托车1的车身框架2的车身盖15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车身框架2的前部的头管20和转向杆10由前盖15a覆盖。储物箱18在其周向侧由车身盖15b覆盖,其从车身框架2的中心部分延伸到车身框架2的后部。车身框架2的中心部分在其左右侧由底板侧盖15c覆盖,底板侧盖15c从车身盖15b向下延伸且连续地接合到车身盖15b。底板裙部15d从底板侧盖15c向下延伸且连续地接合到底板侧盖15c,且具有前部和后部,它们相对于车身框架2的下部以覆盖关系倾斜地升高。
底板侧盖15c在乘员座椅19的前部位置设置在骑乘者座椅19a的左右侧的下方,且向前延伸直到前轮12。沿着两轮摩托车1纵向伸长的踏板底板15e从底板侧盖15c的下部横向向外地左右突出,为骑乘者的脚提供脚踏板。
底板裙部15d向下悬挂,与踏板底板15e的从底板侧盖15c横向向外地突出的外侧边缘接触。
用于坐在乘客座椅19b上的乘客的脚的后座踏板26可缩回地设置在底板裙部15d的后端和车体盖15b的下边缘之间。
动力单元3的内燃机32设置在储物箱18下方,即在乘员座椅19下方,且内燃机32的曲柄箱30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乘员座椅19的大致中心区域的下方。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动力单元3的右侧视图,此时两轮摩托车1处于图1所示的姿态,即,此时两轮摩托车1通过主支架27站立在直立位置,其中后轮14抬离地面。
在图3中,H表示图1中的水平线,其用作参考线,指示图3所示的动力单元3具有与图1所示的动力单元3相同的姿态。
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IV所示的上部右前视角观察的动力单元3的主要后部的透视图。图5是沿着图3和图6的线V–V截取的动力单元3的竖直截面图。
如图5所示,在宽度方向上或横向地跨越(即在左右方向上)两轮摩托车1定向的曲轴31通过左右主轴承38L和38R可旋转地支撑在曲柄箱30中。将曲轴31连接至未示出的活塞的连接杆39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曲柄销31a上的较大的端部。
曲轴31包括右曲轴部分31R,其向右延伸穿过右主轴承38R。驱动链轮40装配在右曲轴部分31R上。用于将动力从右曲轴部分31R传递到阀操作机构的凸轮链条40a设置在右主轴承38R附近的驱动链轮40周围。右曲轴部分31R包括外部,其延伸穿过右曲柄箱构件30R的侧壁中的开口,该开口由保持器41封闭。AC发电机42安装在右曲轴部分31R的外部和保持器41上。
曲轴31包括左曲柄部分31L,其向左延伸穿过左主轴承38L。将动力从左曲柄部分31L传递到后轮14的带式无级变速器90包括驱动滑轮91,其装配在左主轴承38L附近的左曲柄部分31L上。
如图3、5和6所示,从左曲柄箱构件30L向后延伸的变速器箱30La具有向左敞开的盒形空间,其由向左延伸的周向壁30Laa限定。带式无级变速器90容纳在盒形空间中。具有限定向右开口的向右延伸的周向壁51f的盒形的变速器箱盖51相对于左曲柄箱构件30L中的盒形空间的左开口以覆盖关系紧固到变速器箱30La。盒形的变速器箱盖51和变速器箱30La共同限定带式变速器室50,在其中容纳带式无级变速器90(参见图5)。
变速器箱盖51具有限定在其中的围绕曲轴轴线X的进气口51a。其中限定有入口端口52a的外盖52相对于进气口51a以覆盖关系安装到变速器箱盖51的外表面,即左表面。
因此,通过入口端口52a流入外盖52的环境空气流经进气口51a到带式变速器室50中,在其中空气用于冷却带式无级变速器90。
用作启动机/发电机装置的AC发电机42包括:杯状的外转子43,其由ACG凸台42a固定到曲轴31的右曲轴部分31R的端部,以及内定子44,其固定到保持器41的中心中空圆柱形部分并由其保持。内定子44包括定子线圈的阵列44a,该定子线圈的阵列44a设置在布置在外转子43的内周向表面上的磁体43a的周向阵列的径向内侧。
另外,如图4所示,在AC发电机42的杯状外转子43的右侧表面,与曲轴X同轴地安装冷却风扇45。
换句话说,冷却风扇45安装在曲轴31的一端。
AC发电机42的外转子43具有被右曲柄箱构件30R围绕的外周。安装在外转子43的右侧表面上的冷却风扇45被与右曲柄箱构件30R接合的护罩46围绕。
散热器6包括主散热器本体60,其在沿着曲轴轴线X的方向上连接到冷却风扇45的右侧的护罩46。主散热器本体60具有矩形的冷却空气通路表面,即散热器芯空气通路表面,60a。主散热器本体60也是矩形形状的。这里使用的矩形形状是指整体上基本上矩形的形状,例如,包括具有圆角的矩形形状,在其中间区域具有分隔部的矩形形状等。
动力单元3包括散热器6作为内置散热器。
散热器6的主散热器本体60具有矩形侧表面,除了诸如安装凸台等的凸起之外,与矩形的冷却空气通路表面60a一致。
散热器6包括连接到主散热器本体60的上边缘侧60b的树脂的上部水箱61和连接到主散热器本体60的下边缘侧60c的下部水箱69。上部水箱61和下部水箱69将冷却空气通路表面60a竖直地夹在其之间。
当相对于两轮摩托车1在右侧视图观察时,散热器6安装在动力单元3的右曲柄箱构件30R上,使得散热器6的姿态逆时针倾斜,其中主散热器本体60的后部比其前部低。换言之,主散热器本体60的上边缘侧60b从水平面向后向下倾斜,允许散热器6远离从曲柄箱30的上前部分凸出的吊架36和安装在右曲柄箱构件30R的后部上的油量计47。
散热器6的右侧覆盖有散热器盖70(参见图5)。
在图1至图3中,散热器盖70的总体外轮廓由双点划线表示。
如图3所示,相对于曲轴31的旋转联动运行的冷却水泵80设置在内燃机32的缸盖34和缸盖覆盖件35的右侧表面上。从冷却水泵80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供给管81a供给,并被引入限定在缸体33中的未示出的水套中。
从与缸体33中的水套流体连通的限定在缸盖34中的未示出的水套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连接管81b和冷却水接头64被引导至散热器6的上部水箱61中(参见图4)。从上部水箱61流入主散热器本体60的冷却水被主散热器本体60冷却并流入下部水箱69,冷却水从下部水箱69通过冷却水返回管81c被引出。
恒温器85设置在缸体33的右侧。从下部水箱69引导冷却水的冷却水返回管81c连接到恒温器85。
从缸盖34中的水套引出的冷却水可以通过旁通冷却水管81d引导至恒温器85。恒温器85连接到冷却水泵80的入口管81e。
还参照图4,散热器6的上部水箱61具有进水口62,在其上安装有进水口盖63。散热器6还包括冷却水接头64,该冷却水接头64从上部水箱61延伸以连接至内燃机32。冷却水连接管81b连接到冷却水接头64,该冷却水接头64与缸盖34中的水套流体连通。
在将动力单元3安装在两轮摩托车1上的情况下,主散热器本体60具有位于两轮摩托车1的侧面的冷却空气通路表面60a,并且其与冷却风扇45相反的表面面向两轮摩托车1的侧面。如图3所示,连接上部水箱61的主散热器本体60的上边缘侧60b向两轮摩托车1后下方倾斜。
因此,由于主散热器本体60向两轮摩托车1的后下方倾斜,主散热器本体60远离动力单元3的其他部件,包括吊架36、油量计47等,增加了布局自由度。
上部水箱61包括垂直于其底侧61a延伸的第一水箱通路61b,该第一水箱通路61b连接到主散热器本体60的上边缘侧60b。冷却水接头64具有连接到第一水箱通路61b的分支。进水口62限定在第一水箱通路61b的上端。
根据本实施例,第二水箱通路66互连上部水箱61和冷却水接头64,其平行于第一水箱通路61b延伸,且相对于第一水箱通路61b向上或横向地偏移(参见图4)。因此,第二水箱通路66可以从上部水箱61高效地移除空气。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动力单元3,此时两轮摩托车1处于图1所示的姿态,即,此时两轮摩托车1站立且后轮14抬离地面,如图1所示,(参见图1和图3中的水平线H),用于连接到内燃机32的冷却水连接管81b连接到冷却水接头64。冷却水连接管81b被设置成是水平的或使其冷却水接头64侧向上设置。
因此,冷却水连接管81b中的空气被允许流向进水口62,并防止流回冷却水泵80。
另外,上部水箱61包括第一水箱通路61b,其垂直于底侧61a从进水口盖63向下延伸,并且,上部水箱61还包括扩大的渐扩部分61c,其从第一水箱通路61b横向或向下扩展。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上部水箱61包括扩大的渐扩部分61c,与上部水箱是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截留在上部水箱61中的空气,增加了布局自由度。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水箱通路66侧的扩大的渐扩部分61c的上侧61ca具有保持与第一水箱通路61b接触的端部ca1和与端部ca1相反的另一端部ca2。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动力单元3,此时两轮摩托车1处于图1所示的姿态,即,此时两轮摩托车1直立且后轮14抬离地面,如图1所示,(参见图1和图3中的水平线H),上侧61ca倾斜以使得所述另一端部ca2被设置成在重力方向上高于所述端部ca1。
因此,空气易于截留在扩大的渐扩部分61c的设置第二水箱通路66的上侧61ca,且空气被引导到第二水箱通路66中以实现最大的空气移除效果。
第二水箱通路66在扩大的渐扩部分61c的第二水箱通路66侧靠近其上端连接到上侧61ca,因此尽可能多地减少上部水箱61中的残留空气。
另外,当相对于两轮摩托车1在侧视图中观察时,第二水箱通路66侧的扩大的渐扩部分61c的上侧61ca、冷却水接头64、第一水箱通路61b和第二水箱通路66设置为形成四边形。
用于将散热器6紧固到动力单元3的曲柄箱30的一个紧固部分67设置在该四边形中,从而有效地利用散热器6周围的空间。由于散热器6在靠近其中心的位置处紧固,因此提高了紧固散热器6的强度。
如图1所示,当相对于两轮摩托车1在侧视图中观察时,上部水箱61具有与后轮14重叠的至少一部分,这允许主散热器本体60按照需要大幅倾斜。
此外,当相对于两轮摩托车1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进水口盖63暴露且不被车身盖15覆盖,因此,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维修。
当相对于两轮摩托车1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进水口盖63设置在后座踏板26的侧面,从而消除了对布局的限制,以避免物理上干涉用于可缩回地支撑后座踏板26的机构。当使用后座踏板26时,进水口盖63受到突出的后座踏板26的保护。
图6是沿着图5的线VI–VI截取的动力单元3的左侧视图。如图6所示,通过延伸穿过变速器箱盖51的周边上的紧固凸台51b的紧固螺栓51c,将变速器箱盖51紧固到动力单元3的左曲柄箱构件30L的左表面,即变速器箱30La。变速箱30La具有紧固凸台,该紧固凸台具有与紧固凸台51b对准的未示出的螺纹孔。
具有进气口52a的外盖52附接至变速器箱盖51的外表面。
图7是沿着图5的线VII–VII截取的侧视图,示出了动力单元3的变速器箱盖51的右内表面。图8是当从右下视点观察时示出了变速器箱盖51的右内表面的透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变速器箱盖51具有:内表面,其上设置有弧形肋51d,其竖立以围绕带式无级变速器90的驱动滑轮91(参见图5),环形肋51e,其竖立以围绕与未示出的驱动滑轮同轴地设置的离合器,以及侧壁肋51h,其竖立并连接变速器箱盖51的周向壁51f,该周向壁51f在紧固凸台51的内侧延伸到变速器箱盖51的侧壁51g。
根据本实施例,在变速器箱盖51的周向壁51f的相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形成加强厚壁部分53。加强厚壁部分53在变速器箱盖51的一些紧固凸台51b之间和上方延伸。
紧固未示出,加强厚壁部分53还形成在与变速器箱盖51结合的变速器箱30La的周向壁30Laa上。
加强厚壁部分53使得变速器箱盖51足够刚性以减少变速器箱盖51和变速器箱30La的侧壁上的肋。
因此,防止动力单元3增加重量以及在两轮摩托车1的宽度方向上方向上增加尺寸。此外,由于加强厚壁部分53在将变速器箱盖51紧固到变速器箱30La的紧固凸台51b中的一些之间和上方延伸,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在紧固凸台51b之间产生的振动。
上面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例如,根据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不仅适用于两轮摩托车,还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鞍乘型车辆。
为了说明的目的,已经根据所示的实施例描述了散热器结构的左右部件的布局。本发明不限于所示的左右部件的布局,并且左右部件的布局可以颠倒。
[附图标记列表]
1···两轮摩托车(本发明中的鞍乘型车辆),2···车身框架,3···动力单元,6···散热器,14···后轮,15···车身盖,19···乘员座椅,19a···骑乘者座椅,19b···乘客座椅,20···头管,21···主框架,21c···后升高部分,24···支撑托架,25···连杆,26···后座踏板,27···主支架,30···曲柄箱,30L···左曲柄箱构件,30La···变速器箱,30R···右曲柄箱构件,31···曲轴,32···内燃机,33···缸体,34···缸盖,36···吊架,37···摆臂,42···AC发电机,45···冷却风扇,46···护罩,47···油量计,51···变速器箱盖,60···主散热器本体,60a···冷却空气通路表面,60b···上边缘侧,60c···下边缘侧,61···上部水箱,61a···底侧,61b···第一水箱通路,61c···扩大的渐扩部分,61ca···上侧,ca1···端部,ca2···另一端部,62···进水口,63···进水口盖,64···冷却水接头,66···第二水箱通路,67···紧固部分,69···下部水箱,70···散热器盖,80···冷却水泵,81b···冷却水连接管,X···曲轴轴线,C···气缸轴线,GL···地面(地面线),H···水平线。

Claims (9)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在鞍乘型车辆(1)上的动力单元(3)中的散热器(6),且包括矩形的主散热器本体(60)和设置在所述主散热器本体(60)的至少上边缘侧(60b)上的上部水箱(61),所述上部水箱(61)具有进水口(62)和安装在所述进水口(62)上的进水口盖(63),其中,
所述主散热器本体(60)被设置为使得,当所述动力单元(3)安装在所述车辆上时,连接所述上部水箱(61)的所述上边缘侧(60b)在所述车辆的后下方向上倾斜,
所述上部水箱(61)包括冷却水接头(64),其从所述上部水箱(61)延伸以连接到所述动力单元(3)的内燃机(32),所述上部水箱(61)还包括第一水箱通路(61b),其从连接到所述主散热器本体(60)的上边缘侧(60b)的底侧(61a)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冷却水接头(64)的分支,
所述第一水箱通路(61b)具有在其上端的所述进水口(62),并且
所述散热器(6)包括第二水箱通路(66),其与所述第一水箱通路(61b)平行地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水箱通路向上或横向偏移,且互连所述上部水箱(61)和所述冷却水接头(6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用于连接到所述内燃机(32)的冷却水连接管(81b)连接到所述冷却水接头(64),并且
当所述车辆站立且后轮(14)抬离地面时,所述冷却水连接管(81b)被设置为水平的,或其冷却水接头(64)一侧向上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所述上部水箱(61)包括第一水箱通路(61b),其垂直于所述底侧(61a)从所述进水口盖(63)向下延伸,以及扩大的渐扩部分(61c),其从所述第一水箱通路(61b)横向或向下扩展。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所述扩大的渐扩部分(61c)具有在所述第二水箱通路(66)一侧的上侧(61ca),所述上侧(61ca)具有保持与所述第一水箱通路(61b)接触的端部(ca1)和与所述端部(ca1)相反的另一端部(ca2),所述上侧(61ca)倾斜以使得,当所述车辆站立且所述车辆的后轮(14)抬离地面时,所述另一端部(ca2)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为高于所述端部(ca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当相对于所述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第二水箱通路(66)侧的所述扩大的渐扩部分(61c)的上侧(61ca)、所述冷却水接头(64)、所述第一水箱通路(61b)和所述第二水箱通路(66)被设置为形成四边形,并且
用于将所述散热器(6)紧固到所述动力单元(3)的紧固部分(67)被设置在所述四边形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水箱通路(66)在所述扩大的渐扩部分(61c)的第二水箱通路(66)侧靠近所述上侧(61ca)的上端连接到所述上侧(61ca)。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当相对于所述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上部水箱(61)具有与所述车辆的后轮(14)重叠的至少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当相对于所述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进水口盖(63)是暴露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其中
当相对于所述车辆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进水口盖(63)设置在后座踏板(26)的侧面。
CN202010635041.3A 2019-07-05 2020-07-03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Active CN112172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6404 2019-07-05
JP2019126404A JP6870035B2 (ja) 2019-07-05 2019-07-05 鞍乗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2984A CN112172984A (zh) 2021-01-05
CN112172984B true CN112172984B (zh) 2022-03-01

Family

ID=73919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5041.3A Active CN112172984B (zh) 2019-07-05 2020-07-03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70035B2 (zh)
CN (1) CN1121729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9079B2 (ja) * 2021-03-30 2023-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支持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9094A (zh) * 2004-09-13 2006-03-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01240737A (zh) * 2007-01-16 2008-08-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散热器
EP2116704A2 (en) * 2008-04-14 2009-11-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4564300A (zh) * 2013-10-23 2015-04-29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
EP3121047A1 (en) * 2015-07-23 2017-01-25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system
US10208647B2 (en) * 2015-10-27 2019-02-19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CN110206656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1525U (ja) * 1991-03-13 1992-09-2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水圧力制御機構
JP4812636B2 (ja) * 2007-01-16 2011-1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JP5862412B2 (ja) * 2012-03-28 2016-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JP6038844B2 (ja) * 2014-06-26 2016-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6687651B2 (ja) * 2018-02-09 202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9094A (zh) * 2004-09-13 2006-03-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01240737A (zh) * 2007-01-16 2008-08-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散热器
EP2116704A2 (en) * 2008-04-14 2009-11-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4564300A (zh) * 2013-10-23 2015-04-29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
EP3121047A1 (en) * 2015-07-23 2017-01-25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system
US10208647B2 (en) * 2015-10-27 2019-02-19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CN110206656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1850A (ja) 2021-02-04
JP6870035B2 (ja) 2021-05-12
CN112172984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57901B1 (ko) 저바닥식 차량의 엔진 탑재 구조
JP3696508B2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US7044253B2 (en) Exhaust pipe structure of vehicle with low floor
KR100370671B1 (ko) 스쿠터형 자동 이륜차
CA2441637C (en) Rear cush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JP2001328583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3675894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12172984B (zh)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结构
JP571584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内燃機関下部の保護構造
JPH091194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装置
JP3819700B2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CN110126950B (zh) 鞍乘型车辆
CN110131027B (zh) 鞍乘型车辆
JP3777298B2 (ja) 車両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搭載構造
JPH0911962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59470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
JPH0911952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JP2020097311A (ja) 電動鞍乗型車両
JPH0911966A (ja) 自動二輪車の走行風導入構造
CN110131028B (zh) 鞍乘型车辆
CN110131023B (zh) 鞍乘型车辆
JPH091195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構造
JP3686077B2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2016070149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冷却装置
JPH0911944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