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8110B - 儿童座椅 - Google Patents

儿童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8110B
CN112158110B CN202010977142.9A CN202010977142A CN112158110B CN 112158110 B CN112158110 B CN 112158110B CN 202010977142 A CN202010977142 A CN 202010977142A CN 112158110 B CN112158110 B CN 112158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member
engag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cylindrical
chil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771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8110A (zh
Inventor
柴田裕司
西川直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Original Assignee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filed Critical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of CN112158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8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8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8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84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with protection systems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的高度调节的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儿童座椅本体和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腿(12),支撑腿包含第一筒状构件(20)、第二筒状构件(30)、第三筒状构件(40)、抵接地板的抵接部(70)、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的第一调节机构(50)、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的第二调节机构(60)。第二调节机构具有设置在抵接部的操作部(67)。

Description

儿童座椅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10316275.4,申请日为2018年04月10日,发明名称为“儿童座椅”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支撑腿的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急刹车时或前方发生冲撞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儿童座椅前倾而不稳定,在儿童座椅的底座构件的前端安装有支撑腿。
由于从汽车的地板到座位的高度根据车型等不同,因此,支撑腿通常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
例如,日本特开2003-94994号公报(专利文献1)揭示了能够通过外管和内管两个构件形成并通过设置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长度调节构件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揭示了使内管相对于外管滑动,调节拉出长度。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16-7933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以下内容,即,通过第一筒状构件、第二筒状构件、第三筒状构件这三个构件形成,通过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和第二筒状构件之间的第一调节构件进行对第一筒状构件和第二筒状构件之间的长度调节,通过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和第三筒状构件之间的第二调节构件进行对第二筒状构件和第三筒状构件之间的长度调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4994号公报(特许4898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79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由于支撑腿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因此,能够向多种车型的汽车安装。专利文献1的支撑腿能够通过设置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长度调节构件调节高度。但是,由于专利文献2的支撑腿设置有两个长度调节构件,将会产生犹豫到底对哪一个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情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的高度调节的儿童座椅。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儿童座椅包括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和其上方端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支撑腿包含:上方筒状构件及下方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及调节机构,将上方筒状构件及下方筒状构件锁固在既定的高度位置,一方面容许下方筒状构件向下方的移动,一方面禁止下方筒状构件向上方的移动。
优选,调节机构包含:多个承接孔,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一方的筒状构件;卡合构件,设置在另一方的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承接孔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及操作部,控制卡合构件的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的切换。。
优选,卡合构件具有:倾斜部,承受来自上方的荷重而切换至非卡合位置。
优选,承接孔具有:倾斜部,承受来自上方的荷重而切换至非卡合位置。
优选,上方筒状构件为第一筒状构件;下方筒状构件包含第二筒状构件及第三筒状构件,第二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第一筒状构件内,第三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第二筒状构件内;调节机构包含第一调节机构及第二调节机构,第一调节机构用以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第二调节机构用以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儿童座椅包括: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及其上方端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其中,支撑腿包含:上方筒状构件及下方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调节机构,将上方筒状构件及下方筒状构件锁固在既定的高度位置;及抵接部,连接下方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且抵接地板;调节机构包含:多个承接孔,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一方的筒状构件;卡合构件,设置在另一方的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承接孔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操作部,设置在抵接部,控制卡合构件的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的切换;及连结构件,将卡合构件与操作部以可操作的方式连结。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儿童座椅中,连结构件为: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而使卡合构件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的第一移动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的高度调节的儿童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固定在汽车的座位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最大长度的支撑腿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向将第三筒状构件收容至第二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支撑腿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状态向将第二筒状构件收容至第一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的主视图。
图6是图3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
图7是放大并表示图6的VII部分的剖面图。
图8是放大并表示图6的VIII部分的剖面图。
图9是放大并表示图6的IX部分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3的线X-X观察的剖面图。
图11是放大并表示图10的XI部分的剖面图。
图12是放大并表示图10的XII部分的剖面图。
图13是图4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
图14是沿着图4的线XIV-XIV观察的剖面图。
图15是图5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
图16是沿着图5的线XVI-XVI观察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操作操作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7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
图19是放大并表示图18的XIX部分的剖面图。
图20是放大并表示图18的XX部分的剖面图。
图21是沿着图17的线XXI-XXI观察的剖面图。
图22是放大并表示图21的XXII部分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状态操作操作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3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
图25是放大并表示图24的XXV部分的剖面图。
图26是沿着图23的线XXVI-XXVI观察的剖面图。
图27是放大并表示图26的XXVII部分的剖面图。
图28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拉出第三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支撑腿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座位
10、儿童座椅本体
10a、底座构件
10b、座位本体
12、支撑腿
13、地板下收纳部
14、15、地板
20、第一筒状构件
21、22、第一承接孔
23、33、挡止
30、第二筒状构件
31、32、第二承接孔
33、34、41、42、贯通孔
40、第三筒状构件
45、第三轴
50、第一调节机构
51、52、第一卡合构件
53、第一移动构件
54、第一固定构件
55、56、第一弹性构件
60、第二调节机构
61、62、第二卡合构件
63、上方移动构件
64、第二固定构件
65、上方弹性构件
66、下方移动构件
67、操作部
68、下方弹性构件
70、抵接部
80、指示器
100、儿童座椅
201、301、401、前侧面
202、302、402、左侧面
203、303、403、右侧面
204、304、404、侧面
510、520、第一底座体
511、521、第一长孔
512、522、第一卡合部
513、523、第一倾斜部
530、第一移动本体部
531、第一开口部
532、第一轴
540、支承部
541、本体部
542、543、突起部
610、620、第二底座体
611、621、第二长孔
612、622、第二卡合部
613、623、第二倾斜部
630、上方移动本体部
631、第二开口部
632、第二轴
633、外方突出部
634、上端部
640、上方筒状部
641、下方筒状部
643、内方突出部
660、棒状构件
661、凹部
662、上下方向长孔
664、674、左侧平坦部
665、675、右侧平坦部
666、突起部
670、手柄部
671、旋转轴
672、旋转部
673、凸部
677、左角部
678、右角部
679、下方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不作反复的说明。
(儿童座椅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概要。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对应汽车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从汽车的前方观察的左右方向。
儿童座椅100包括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1上的儿童座椅本体10和其上方端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的支撑腿12。儿童座椅本体10也可以包括汽车的座位1上的底座构件10a和安装在底座构件10a上的座位本体10b。
支撑腿12具有对应从底座构件10a到汽车地板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高度的功能。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能够对应从底座构件10a的前方下端面到地板14之间的距离h1从而变更支撑腿12的长度。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汽车的后方座位1的地板下具有地板下储物空间13时,支撑腿12能够伸展至对应从底座构件10a的前方下端面到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底面15的距离h2的长度地构成。由此,能够在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底面15上设置支撑腿12。
(支撑腿的构成)
进一步参照图3~图16,详细说明支撑腿12的构成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下储物空间13的底面15也作为“地板”定义。因此,在下述中,也称底面15为地板15。
支撑腿12包含第一筒状构件20、第二筒状构件30、第三筒状构件40、抵接部70,其中,所述第一筒状构件20连接底座构件10a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筒状构件30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第一筒状构件20内,所述第三筒状构件40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第二筒状构件30内,所述抵接部70连接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下方端。进而,支撑腿12包含第一调节机构50和第二调节机构60,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机构50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30的拉出长度,所述第二调节机构60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40的拉出长度。
也可向抵接部70的底面设置一对确认支撑腿12是否确实地被设置在地板14、15上的指示器(Indicator)80。
在图3中表示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双方被拉出的最大长度的支撑腿12,在图5中表示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双方被收容的状态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12。在图4中表示仅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的拉出长度(以下称为“中间长度”)的支撑腿12。此外,在图28中表示第二筒状构件30被收容在第一筒状构件20内的状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该状态作为中间长度。支撑腿12的高度(长度)优选至少能够在270mm~525mm的范围内调节。另外,由于支撑腿12会存在相对于地板14、15后倾地被设置的情况,因此,所述范围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对应垂直长度的范围内。
第一~三筒状构件20、30、40例如具有大致矩形的剖面。在该情况下,第一~三筒状构件20、30、40的构成例如下所述。
第一筒状构件20具有前侧面201、左侧面202、右侧面203和后侧面204。在第一筒状构件20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例如8对第一承接孔21、22。一侧的第一承接孔21在左侧面202被设置成一排,另一侧的承接孔22在右侧面203被设置成一排。第一承接孔21、22在左侧面202和右侧面203上向前后方向仅错开后述的第一卡合构件51、52的厚度大小地被设置。
第二筒状构件30具有前侧面301、左侧面302、右侧面303和后侧面304。在第二筒状构件30中,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例如8对第二承接孔31、32。一侧的第二承接孔31在左侧面302被设置成一排,另一侧的承接孔32在右侧面303被设置成一排。第二承接孔31、32在左侧面302和右侧面303中以向前后方向仅错开后述的第二卡合构件61、62的厚度大小的方式被设置。另外,如图7所示,在左侧面302和右侧面303的上端部的相互对向的位置上设置有一对贯通孔33、34。
第三筒状构件40具有前侧面401、左侧面402、右侧面403和后侧面404。如图8所示,左侧面402和右侧面403的上端部的相互对向的位置上设置有一对贯通孔41、4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承接孔21、22、31、32是贯通孔。
第一调节机构50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之间,用于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30的拉出长度。也就是说,第一调节机构50具有调节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之间的高度的功能。第一调节机构50在第三筒状构件40被承接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状态下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第一调节机构50在支撑腿12如图4所示的中间长度的情况下以及如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的情况下发挥其作用,在如图3所示的最大长度和如图28所示的中间长度的情况下不发挥其作用。有关第一调节机构50的构成例将于后述。
第二调节机构60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之间,用于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40的拉出长度。也就是说,第二调节机构60具有调节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之间的高度的功能。第二调节机构60在支撑腿12如图3所示的最大长度的情况下、如图4或图28所示的中间长度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的情况下中的任意一种情况下都将发挥其作用。有关第二调节机构60的构成例将于后述。
首先,特别参照图6、7、10、11并详细说明第一调节机构50的构成例。第一调节机构50包含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20的多个第一承接孔21、22、一对第一卡合构件51、52、第一移动构件53、第一固定构件54。第一调节机构50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端。
第一卡合构件51、52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内,在卡合第一承接孔21、22的卡合位置(图7、图11)和从第一承接孔21、2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图25、图27)之间切换。第一卡合构件51、52左右对称的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设置。第一卡合构件51、52对应第一移动构件53的变位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7、11所示,第一卡合构件51具有平板状的第一底座体510、设置在第一底座体510的第一长孔511、贯通第一承接孔22的第一卡合部512。
第一长孔511设置在第一底座体510的大致中央部分。第一长孔511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的左侧面302地向斜下方倾斜。此外,“斜方向”是指相对于鉛直方向具有一定角度的方向。第一卡合部512是例如销的形状,从第一底座体510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的右侧面303突出。第一卡合部512的上方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卡合部512的下方具有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513。第一卡合部512对应后述的第一移动构件53的变位在嵌入第一承接孔22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一承接孔2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一卡合部512即使在非卡合状态下也贯通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的贯通孔34。与此相对地,第一卡合部512仅在卡合状态下贯通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20的第一承接孔22。
如上所述,第一卡合构件52与第一卡合构件51左右对称地配置并在前后方向重叠地设置。第一卡合构件52与第一卡合构件51相同地具有平板状的第一底座体520、设置在第一底座体520的第一长孔521、贯通第一承接孔21的第一卡合部522。
第一长孔521设置在第一底座体520的大致中央部分。第一长孔521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的右侧面303且向斜下方倾斜。第一卡合部522是例如销的形状,从第一底座体520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的左侧面302突出。第一卡合部522的上方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卡合部522的下方具有朝向第二筒状构件30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523。第一卡合部522对应后述的第一移动构件53的变位,在贯通第一筒状构件20而嵌入第一承接孔21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一承接孔21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一卡合部522即使在非卡合状态下也贯通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的贯通孔33。与此相对地,第一卡合部522仅在卡合状态下贯通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20的第一承接孔21。
第一移动构件53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卡合构件51、52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一移动构件53具有第一移动本体部530和被第一移动本体部530支承的第一轴532。
图10、11所示,第一移动本体部530的侧视图为“口”字形状,在其大致中央部分具有朝向左右方向开口的第一开口部531。在第一开口部531内、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配置有第一卡合构件51、52。如图7所示,第一轴532分别向前后方向貫通第一长孔511、521。由于第一移动本体部530支承第一轴532,因此,第一轴532也随着第一移动本体部530的移动从而向上下方向移动。如图25所示,当第一移动本体部530被下述的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上端部634推压并向上方移动时,第一轴532沿着第一卡合构件51、52的第一长孔511、52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一卡合部512从第一承接孔22被拔出,第一卡合部522从第一承接孔21被拔出,切换至非卡合位置。
像这样,第一卡合构件51、52的第一长孔511、521和第一移动构件53的第一轴532具有作为第一运动转换元件的功能。第一运动转换元件将第一移动构件53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转换成第一卡合构件51、52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并传递至第一卡合构件51、52。
第一固定构件54被固定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端。如图7、11所示,第一固定构件54具有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方端的支承部540、被支承在支承部540的本体部541、从本体部541向下方突出的一对突起部542、543。特别如图11所示,在突起部542、543和第一轴532之间设置有一对第一弹性构件55、56。由此,第一移动构件53朝向下方偏置。此外,第一弹性构件55、56优选为例如螺旋弹簧。
如图7、11所示,在第一筒状构件20的下端缘固定有挡止23。挡止23为了防止第二筒状构件30从第一筒状构件20脱落而设置。
接着,特别参照图6、8、9、10、12详细说明有关第二调节机构60。第二调节机构60包含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多个第二承接孔31、32、一对第二卡合构件61、62、上方移动构件63、第二固定构件64、上方弹性构件65、下方移动构件66、设置在抵接部70的操作部67、下方弹性构件68。第二调节机构60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端。
第二卡合构件61、62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内,在卡合第二承接孔31、32的卡合位置(图8、图12)和从第二承接孔31,3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图19、图22)之间切换。第二卡合构件61、62左右对称的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设置。第二卡合构件61、62对应上方移动构件63、下方移动构件66、操作部67的变位,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8、12所示,第二卡合构件61具有平板状的第二底座体610、设置在第二底座体610的第二长孔611、贯通第二承接孔32的第二卡合部612。
第二长孔611设置在第二底座体610的大致中央部分。第二长孔611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左侧面402且向斜下方倾斜。第二卡合部612为例如销的形状,从第二底座体610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右侧面403突出。第二卡合部612的上方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卡合部612的下方具有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613。第二卡合部612对应后述的上方移动构件63和下方移动构件66的变位,在嵌入第二承接孔32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二承接孔3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卡合部612即使在非卡合状态下也贯通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的贯通孔42。与此相对地,第二卡合部612仅在卡合状态下贯通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第二承接孔32。
如上所述,第二卡合构件62与第二卡合构件61左右对称地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设置。第二卡合构件62与第二卡合构件61相同地,具有平板状的第二底座体620、设置在第二底座体620的第二长孔621、贯通第二承接孔31的第二卡合部622。
第二长孔621设置在第二底座体620的大致中央部分。第二长孔621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右侧面403且向斜下方倾斜。第二卡合部622为例如销的形状,从第二底座体620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左侧面402突出。第二卡合部622的上方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卡合部622的下方具有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623。第二卡合部622对应后述的上方移动构件63和下方移动构件66的变位,在嵌入第二承接孔32的卡合位置和从第二承接孔3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卡合部622即使在非卡合状态下也贯通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方的贯通孔41。与此相对地,第二卡合部622仅在卡合状态下贯通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第二承接孔31。
如图6、8、10、12所示,上方移动构件63位于后述的下方移动构件66的上方,随着下方移动构件66向上方的移动从而移动。上方移动构件63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40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卡合构件61、62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上方移动构件63具有上方移动本体部630和被上方移动本体部630支承的第二轴632。
如图10、12所示,上方移动本体部630向上下方向延伸,在其上方具有朝向左右方向开口的第二开口部631。在第二开口部631内部重叠地配置有第二卡合构件61、62。如图8所示,第二轴632分别向前后方向貫通第二长孔611、621。如图8所示,由于上方移动本体部630支承第二轴632,因此,伴随着上方移动本体部630的移动,第二轴632也沿着第二卡合构件61、62的第二长孔611、62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二卡合部612从第二承接孔32被拔出,第二卡合部622从第二承接孔31被拔出,切换至非卡合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上方移动本体部630的上端部634从第三筒状构件40向上方突出。
像这样,第二卡合构件61、62的第二长孔611、621和上方移动构件63具有作为第二运动转换元件的作用。第二运动转换元件将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转换成第二卡合构件61、62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并向第二卡合构件61、62传递。
如图8所示,在上方移动本体部630的下方形成有朝向第三筒状构件40的侧面突出的外方突出部633。在外方突出部633的上方配置有下述的上方弹性构件65。
参照图6、8、10、12,第二固定构件64被固定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端。第二固定构件64具有上方筒状部640、比上方筒状部640更薄的下方筒状部641、设置在下方筒状部641的下端的内方突出部643。在由下方筒状部641、上方移动本体部630、外方突出部633形成的間隙642内设置有使上方移动构件63向下方位置偏置的上方弹性构件65。由此,上方移动构件63朝向下方偏置。内方突出部643通过与上方移动构件63的外方突出部633相抵接,禁止上方移动构件63向比内方突出部643的更下方移动。此外,上方弹性构件65优选为例如螺旋弹簧。
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下端固定有挡止33。挡止33为了防止第三筒状构件40从第二筒状构件30脱落而设置。
特别参照图6、9、10,下方移动构件66位于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下方。下方移动构件66对应操作部67的操作从而向上下方向移动。下方移动构件66被收容于第三筒状构件40内,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660、设置在棒状构件660的下方位置的上下方向长孔662、使棒状构件660向下方位置偏置的下方弹性构件68。下方移动构件66和抵接部70通过图10所示的第三轴45固定。
如图9所示,在棒状构件660的下端缘形成有凹部661、左侧平坦部664、右侧平坦部665,其中,所述凹部661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朝向上方凹陷,所述左侧平坦部664从凹部661朝向左侧面402延伸,所述右侧平坦部665从凹部661朝向右侧面403延伸。如图10所示,棒状构件660的后方侧下端部形成向前后方向貫通的空洞,在其下端部的突起部666和第三轴45之间配置有下方弹性构件68。由此,下方弹性构件68向下方偏置。也就是说,操作部67向如图3、4、5所示的状态偏置。下方弹性构件68优选为例如螺旋弹簧。下方弹性构件68的偏置力具有能够承受向车身施加的振动的一定以上的偏置力。由此,能够防止下方移动构件66由于向车身施加的振动从而向上方移动。
特别参照图6、9、10,操作部67具有以旋转轴671为中心旋转的手柄部670和随着手柄部670旋转的旋转部672。
手柄部670是操作者通过手动使其旋转的部分。旋转部672位于下方移动构件66的下方端。如图9所示,旋转部672的主视图为半圆形状,其具有凸部673、左侧平坦部674、右侧平坦部675、下方突出部679,其中,所述凸部673对应下方移动构件66的凹部661,所述左侧平坦部674从凸部673朝向左侧面402延伸,所述右侧平坦部675从凸部673朝向右侧面403延伸,所述下方突出部679连接左侧平坦部674和右侧平坦部675。在旋转部672,左侧平坦部674和下方突出部679相交叉并形成左角部677,右侧平坦部675和下方突出部679相交叉并形成右角部67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一个操作部67操作第一调节机构50和第二调节机构60,因此,不会对支撑腿12的操作产生犹豫,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12的高度调节。另外,在设置支撑腿12时,抵接部70是必须通过手动操作的部分,因此,向抵接部70设置操作部67是有效的设置。另外,由于无须在最细的第三筒状构件40设置贯通孔,进而,在最细的第三筒状构件40内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下方移动构件66,因此,能够使第三筒状构件40具有充分的强度。由此,能够使支撑腿12的高度调节范围较广并且提高安全性。
如上所述,第一卡合部512、522和第二卡合部612、622的上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卡合部512、522和第二卡合部612、622的下方具有第一倾斜部513、523和第二倾斜部613、623。由此,当不对操作部67进行操作时,无法将本实施方式的支撑腿12从最大长度收缩至最小长度或者中间长度,但能够将其从最小长度或中间长度拉伸至最大长度,也就是说,具有单向锁定功能。通过具有单向锁定功能,操作者只要用手抓住抵接部70并施加向下方的力,就能够拉伸支撑腿12。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支撑腿12的操作性良好,能够简单地进行向地板14、15上的设置。另外,通过上方弹性构件65的偏置力使第一弹性构件55的偏置力也变大,由此,比起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更为简单。
假设即使第二调节机构60发生故障,只要不对操作部67进行操作,第二卡合构件61、62将维持在卡合位置的状态。因此,即使在第二调节机构60产生故障的状态下再对车身施加冲击、第三筒状构件40如图4所示地完全进入第二筒状构件30内的情况下,只要不对操作部67进行操作,第二卡合构件61、62和第一卡合构件51、52将维持在卡合位置的状态,因此,在安全性方面更优秀。另外,即使在第一调节机构50产生故障的状态下再对车身施加冲击、第二筒状构件30如图28所示地完全进入第一筒状构件20内的情况下也相同。
参照图17~图26说明有关第二调节机构60的动作。
首先,当使操作部67的手柄部670向图17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如图20所示,旋转部672以旋转轴671为中心旋转,如图18、20所示,旋转部672的右角部678抵接下方移动构件66的右侧平坦部665,下方移动构件66向上方移动。如图18所示,由于下方移动构件66向上方移动,下方移动构件66的上端部抵接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下端部,上方移动构件63被向上方顶起。由此,如图19所示,第二轴632沿着第二长孔611、62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第二卡合构件61、62从第二承接孔32、31被拔出。像这样,第二卡合构件61、62与第二承接孔32、31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也就是说,第二筒状构件30和第三筒状构件40成为非卡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上端部634向上方移动,从第二筒状构件30向上方突出。
当从手柄部670松开手时,操作部67和下方移动构件66通过下方弹性构件68的偏置力复位至图6、10所示的位置,第二卡合构件61、62通过上方弹性构件65的复位力贯通第一承接孔22、21。由此,第一调节机构50成为卡合状态。
参照图17~图26说明第一调节机构50的动作。
首先,使支撑腿12成为如图4所示的中间长度,当使操作部67的手柄部670向图23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如图20所示,旋转部672以旋转轴671为中心旋转,旋转部672的右角部678抵接下方移动构件66的右侧平坦部665,下方移动构件66向上方移动。如图24~图27所示,由于下方移动构件66向上方移动,下方移动构件66的上端部抵接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下端部,上方移动构件63的上端部634被向上方顶起,第一移动构件53的第一移动本体部530向上方移动。由此,如图25所示,第一轴532沿着第一长孔511、521的倾斜向上方移动,第一卡合构件51、52从第一承接孔22,21被拔出。像这样,第一卡合构件51、52与第一承接孔21、22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也就是说,第一筒状构件20和第二筒状构件30成为非卡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卡合构件61、62与第二承接孔31、32的卡合状态也被解除。
当从手柄部670松开手时,操作部67和下方移动构件66通过下方弹性构件68的偏置力复位至图6、10所示的位置,第二卡合部612、622通过上方弹性构件65的偏置力贯通第二承接孔31、32,第一卡合部512、522通过第一弹性构件55、56的偏置力贯通第一承接孔21、22。由此,第一调节机构50成为卡合状态。
(使支撑腿从最大长度移动至最小长度时的动作)
使支撑腿12从图3所示的最大长度移动至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时的动作如下所述。
首先,当使最大长度的支撑腿12的手柄部670向图1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如图19所示,使第二卡合部612、622变位至从第二承接孔31、3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在该状态下,向上方施加力,使第三筒状构件40被收容于第二筒状构件30并变位至图4所示的中间长度。进而,当使最大长度的支撑腿12的手柄部670向图2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如图24~图27所示,上方移动构件63向上方移动,与此同时,第一移动构件53向上方移动,使第一卡合部512、522变位至从第一承接孔21、22脱出的非卡合位置。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向上方施加力,能够使支撑腿12移动至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
(使支撑腿从最小长度移动至最大长度时的动作)
使支撑腿12从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移动至图3所示的最大长度时的动作如下所述。
用手抓住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12的抵接部70并向下方施加力,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在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端固定有第二调节机构60,但如图18所示,由于与第二筒状构件30的第二承接孔31、32卡合的第二卡合部612、622具有第二倾斜部613、623,因此,通过比上方弹性构件65的偏置力更强的力向下方的牵引,能够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使其移动至图28所示的中间长度。进而,用手抓住图28所示的中间长度的支撑腿12的抵接部70并向下方施加力,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端固定有第一调节机构50,但由于与第一筒状构件20的第一承接孔21、22卡合的第一卡合部512、522也还具有第一倾斜部513、523,因此,通过比第一弹性构件55的偏置力更强的力向下方的牵引,能够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使其移动至图3所示的最大长度。
当将儿童座椅100设置在汽车的座位1时,将底座构件10a设置在座位1上,配合从汽车的地板14、15到座位1的座面为止的高度,用手抓住图5所示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12的抵接部70,向下方施加力,从第二筒状构件30拉出第三筒状构件40即可。若长度不够时,只要从第一筒状构件20拉出第二筒状构件30即可。万一拉出过多时,对操作部67的手柄部670进行操作,在理想的拉出长度位置锁固即可。通过指示器80确认支撑腿12是否确实地设置在地板14、15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构成第一运动转换元件的第一长孔511、521设置于第一卡合构件51、52,构成第二运动转换元件的第二长孔611、621设置于第二卡合构件61、62。但是,第一长孔511、521和第二长孔611、621无需设置在第一卡合构件51、52和第二卡合构件61、62,只要第一卡合构件51、52和第二卡合构件61、62通过不同的构件构成即可。
另外,说明了第一运动转换元件设置于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上端部,第二运动转换元件设置于第三筒状构件40的上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运动转换元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第二运动转换元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30的下端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三筒状部材20、30、40的剖面形状是大致矩形的形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等其它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构成支撑腿的三个棒状构件是筒状体(筒状构件),但也可以是剖面为“U”字形状的构件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承接孔21、22、31、32为贯通孔,但第一承接孔21、22只要能够与第一卡合部512、522卡合、第二承接孔31、32只要能够与第二卡合部612、622卡合即可,也可以是凹部等。
另外,说明了第一卡合部512、522貫通第一筒状构件20的承接孔22、21的方向被设置在对向的面、第二卡合部612、622貫通第二筒状构件30的承接孔32、31的方向被设置在对向的面,但也可以将其设置在直交的位置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方移动构件63和下方移动构件66是不同的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构件(第二移动构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分别设置上方弹性构件65和下方弹性构件68,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构件(第二弹性构件)形成。
另外,说明了在第一卡合部512、522形成有第一倾斜部513、523,在第二卡合部612、622形成有第二倾斜部613、623。但是,也可以不在第一卡合部512、522和第二卡合部612、622设置倾斜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只要在第一承接孔21、22和第二承接孔31、32设置朝向内部方向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即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在与本发明的相同范围或均等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修改或变形。

Claims (2)

1.一种儿童座椅,其包括:
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及
其上方端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所述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其中,
所述支撑腿包含:
第一筒状构件;
第二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且以可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内;
第三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且以可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
第一调节机构,将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及所述第二筒状构件锁固在既定的高度位置,一方面容许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向下方的移动,一方面禁止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向上方的移动,且用以调节从所述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及
第二调节机构,将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及所述第三筒状构件锁固在既定的高度位置,一方面容许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向下方的移动,一方面禁止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向上方的移动,且用以调节从所述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
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含:多个承接孔,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及卡合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所述承接孔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调节机构的卡合构件具有底座体及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底座体朝向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的侧面突出,且所述卡合部的上方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卡合部的下方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且承受来自下方的荷重而切换至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倾斜部;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含:多个承接孔,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卡合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所述承接孔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及操作部,控制所述卡合构件的所述卡合位置和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切换;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的卡合构件具有底座体及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底座体朝向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侧面突出,且所述卡合部的上方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卡合部的下方具有朝向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且承受来自下方的荷重而切换至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倾斜部。
2.一种儿童座椅,其包括:
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及
其上方端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所述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其中,
所述支撑腿包含:
第一筒状构件;
第二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内;
第三筒状构件,以可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
第一调节机构,将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及所述第二筒状构件锁固在既定的高度位置,
第二调节机构,将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及所述第三筒状构件锁固在既定的高度位置,
抵接部,连接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且抵接所述地板;
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含:多个承接孔,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及卡合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所述承接孔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调节机构的卡合构件具有底座体及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底座体朝向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的侧面突出,且所述卡合部的上方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卡合部的下方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且承受来自下方的荷重而切换至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倾斜部;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含:多个承接孔,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卡合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承接孔的卡合位置和从所述承接孔脱出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控制所述卡合构件的所述卡合位置和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切换;及连结构件,将所述卡合构件与所述操作部以可操作的方式连结;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的卡合构件具有底座体及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底座体朝向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侧面突出,且所述卡合部的上方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卡合部的下方具有朝向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部且向斜下方倾斜且承受来自下方的荷重而切换至所述非卡合位置的倾斜部。
CN202010977142.9A 2017-05-29 2018-04-10 儿童座椅 Active CN1121581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5350A JP6850197B2 (ja) 2017-05-29 2017-05-29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2017-105350 2017-05-29
CN201810316275.4A CN108928269B (zh) 2017-05-29 2018-04-10 儿童座椅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16275.4A Division CN108928269B (zh) 2017-05-29 2018-04-10 儿童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8110A CN112158110A (zh) 2021-01-01
CN112158110B true CN112158110B (zh) 2023-03-10

Family

ID=644490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77142.9A Active CN112158110B (zh) 2017-05-29 2018-04-10 儿童座椅
CN201810316275.4A Active CN108928269B (zh) 2017-05-29 2018-04-10 儿童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16275.4A Active CN108928269B (zh) 2017-05-29 2018-04-10 儿童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50197B2 (zh)
CN (2) CN1121581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004343A1 (de) 2021-12-06 2023-06-07 Mercedes-Benz Group AG Verbesserter Kindersicherheitssitz für Fahrzeug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238A (zh) * 2010-10-06 2012-05-09 高田株式会社 儿童座椅
CN102582479A (zh) * 2011-01-06 2012-07-18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CN105313728A (zh) * 2014-06-24 2016-02-10 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 儿童座椅
CN105329123A (zh) * 2014-07-11 2016-02-17 宝钜儿童用品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机构及具有该调整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994922A (zh) * 2015-12-10 2017-08-01 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 儿童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7732B2 (ja) * 2000-08-09 2010-05-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用ベース及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2007055433A (ja) * 2005-08-24 2007-03-08 Takata Corp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DE102013017351B4 (de) * 2012-10-17 2017-04-13 Wonderland Nurserygoods Co., Ltd. Unterteil für eine kindersicherheitssitzanordnung
CN203666434U (zh) * 2013-12-19 2014-06-25 宝钜(中国)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儿童汽车安全椅
CN103950398A (zh) * 2014-04-18 2014-07-30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汽车座的支撑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238A (zh) * 2010-10-06 2012-05-09 高田株式会社 儿童座椅
CN102582479A (zh) * 2011-01-06 2012-07-18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CN105313728A (zh) * 2014-06-24 2016-02-10 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 儿童座椅
CN105329123A (zh) * 2014-07-11 2016-02-17 宝钜儿童用品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机构及具有该调整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994922A (zh) * 2015-12-10 2017-08-01 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 儿童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28269A (zh) 2018-12-04
CN112158110A (zh) 2021-01-01
JP6850197B2 (ja) 2021-03-31
CN108928269B (zh) 2021-12-07
JP2018199440A (ja) 2018-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5152B (zh) 儿童座椅
CN112622714B (zh) 儿童安全座椅
JP3866115B2 (ja) 折り畳み式の背もたれを備えた乗物用シート
CN106994922B (zh) 儿童座椅
KR101774793B1 (ko) 워크인 메모리 기능을 가지는 차량용 시트레일
EP3395608B1 (en) Automobile seat
US9004602B2 (en) Latching device for a head restraint
KR101709354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시트레일 록킹 장치
KR101391858B1 (ko) 잠금 푸시 버튼을 갖는 충돌 반응성 머리 받침
KR101607103B1 (ko) 진입 간편화 기능을 갖는 차량 시트용 잠금 해제 장치 및 잠금 해제 장치의 작동 방법
EP3335931B1 (en) Deployable foot rest assembly
CN112158110B (zh) 儿童座椅
US20090250987A1 (en) Motor vehicle seat having lockable wing rest and seating configuration having such a motor vehicle seat
KR101560986B1 (ko) 차량용 시트
US10821869B2 (en) Headrest assembly
JP614054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EP3315355B1 (en) A vehicle seat and a head rest for a vehicle seat
KR20140071699A (ko) 차량용 링크 형 헤드레스트
US20150232003A1 (en) Motor-vehicle headrest
JP6974559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201210156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1417883B1 (ko) 차량용 핀 슬라이드 형 헤드레스트
EP1970248B1 (en) Motor-vehicle seat with means for disabling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thereof
JP2016150710A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
JP6467199B2 (ja) シートレー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