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7392B -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7392B
CN112137392B CN202010532598.4A CN202010532598A CN112137392B CN 112137392 B CN112137392 B CN 112137392B CN 202010532598 A CN202010532598 A CN 202010532598A CN 112137392 B CN112137392 B CN 112137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seal
connection port
forming apparatus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25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7392A (zh
Inventor
松隈修
梁井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p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sp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pec Corp filed Critical Esp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37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7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7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7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6Lids or covers for cooking-vess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kers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 Commercial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具备该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烹调器。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包括:用于将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的密封件;以及用于让空气或蒸汽流通的通气管,该通气管连接于形成在所述密封件的连接口。烹调器具备烹调槽、开闭所述烹调槽的盖、以及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所述密封件被固定在所述烹调槽或所述盖,或者配置在所述烹调槽与所述盖之间,将所述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据此,能够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

Description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具备该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93947号(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知在烹调槽内被减压至低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下加热烹调食材的烹调器。在此种减压加热烹调器中,由于能够降低烹调液的沸点,因此,在低温的加热烹调中也通过使烹调液沸腾来发生对流,能够缩短烹调时间。
专利文献1记载的烹调器具备:收容食材及烹调液的槽主体;开闭自如地安装在槽主体的盖部;用于通过吸引槽主体内的空气来将该槽主体内减压的减压单元;用于通过使空气流入槽主体内来使该槽主体内复压至大气压的大气导入单元。减压单元具有连接于盖部的上面的减压配管,大气导入单元具有与减压配管排列而连接于盖部的上面的大气导入配管。
如专利文献1那样减压配管和大气导入配管连接于盖部的情况下,有时如下地发生烹调器的操作不方便的情况。例如,当放入或取出食材时进行盖部的掀开或盖上时盖部不易操作以及不易进行盖部的清扫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具备该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烹调器。
本发明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包括:密封件,为了将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配置在所述烹调槽和用于关闭所述烹调槽的盖之间;以及通气管,用于使空气或蒸汽流通,该通气管连接于形成在所述密封件的连接口。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烹调器包括:烹调槽;盖,用于开闭所述烹调槽;以及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所述密封件被固定在所述烹调槽或所述盖,或者被配置在所述烹调槽与所述盖之间,使所述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具备该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段II-II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线段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线段IV-IV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烹调器的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槽内用温度传感器的高度调整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及烹调器。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的结构。另外,图1至图4只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的主要的构成要素,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也可以还具备图1至图4中未示出的其他的构成要素。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是在减压加热烹调器中用于将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并进行烹调槽内的减压及复压的装置。如图1所示,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主要具备密封件10、减压用管11(通气管)、大气导入用管12(通气管)、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及减压用泵14。
密封件10是用于将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的部件。密封件10是由例如硅树脂的弹性材料形成的成型品,如图1所示具有环形状。在密封件10形成有:用于连接减压用管11的减压用连接口20(连接口);用于连接大气导入用管12的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连接口);以及用于插入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传感器插入口22。
密封件10的形状及大小可以根据烹调槽、盖的形状及大小而适当设计,并不特别限定。即,用户可以适当选择烹调槽、盖的种类,并采用适合于该烹调槽、盖的形状及大小的密封件10。此外,密封件10的材质只要具有密闭功能则并不特别限定。
减压用管11是让空气流通的通气管,用于从烹调槽内的空间吸引空气。减压用管11是在内部形成有空气能够流通的通气通道的中空圆筒形状,一端部11A连接(插入)于密封件10的减压用连接口20,另一端部11B连接于减压用泵14的吸引口。此外,在减压用管11设有切换空气的流通以及遮断的切换阀。
减压用管11能够安装于密封件10,且能够从密封件10拆卸(能够插入于减压用连接口20,且能够从减压用连接口20拔出),例如在清扫时从密封件10拆卸。减压用管11例如由硅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但是材质并不特别限定。
大气导入用管12与减压用管11同样是让空气流通的通气管,用于将被减压的烹调槽内的空间复压至大气压。大气导入用管12是在内部形成有空气能够流通的通气通道的中空圆筒形状,一端部12A连接(插入)于密封件10的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另一端部(未图示)开放于大气。此外,在大气导入用管12设有切换空气的流通以及遮断的切换阀。
大气导入用管12能够安装于密封件10,且能够从密封件10拆卸(能够插入于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且能够从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拔出),例如在清扫时从密封件10拆卸。大气导入用管12例如由硅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但是材质并不特别限定。
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是用于直接测量烹调槽内的食材及烹调液(例如,水、调味液等)的温度的传感器。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例如由铠装热电偶(sheathed thermocouple)构成,被插入于密封件10的传感器插入口22。而且,在无需直接测量食材及烹调液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传感器插入口22拔出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另外,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并不限定于铠装热电偶,可以使用任意的温度传感器。
图2是在形成有减压用连接口20的部分将密封件10沿厚度方向剖切时的剖视图(沿图1中的线段II-II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密封件10具有:形成有减压用连接口20且具有矩形剖面的环状的密封件主体15;连接于密封件主体15的上面15A并以其连接部为中心可动的上侧紧贴部16;以及连接于密封件主体15的下面15B并以其连接部为中心可动的下侧紧贴部17。
更具体而言,上侧紧贴部16连接于上面15A中径向内侧的部分,呈以从其连接部朝向径向外侧而离开上面15A的方式扩展的形状。此外,下侧紧贴部17连接于下面15B中径向内侧的部分,呈以从其连接部朝向径向外侧而离开下面15B的方式扩展的形状。上侧紧贴部16及下侧紧贴部17均在密封件主体15的周向整体范围设置成环状。
减压用连接口20由减压用管11被插入的孔形成,以将密封件10的周向的任意部分沿径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更具体而言,减压用连接口20由通过底部18而被规定的有底孔构成,从密封件10的外周面10A朝向径向内侧被插入的减压用管11的远端部(远端面)抵接于底部18。
如图2所示,减压用连接口20包含:在密封件10的外周面10A侧开口且用于插入减压用管11的外侧圆筒孔20A;以及在密封件10的内周面10B侧开口且与外侧圆筒孔20A连通的内侧圆筒孔20B。内侧圆筒孔20B的直径小于外侧圆筒孔20A,以贯穿底部18的中央的方式形成。
如图2所示,在外侧圆筒孔20A的内面设有朝向该外侧圆筒孔20A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9。突出部19以包围减压用管11的方式沿外侧圆筒孔20A的内面形成为圆环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9在密封件10的径向(减压用管11的插入方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图2中为2个),但也可以只设置1个。
突出部19的内径被设计成小于减压用管11的外径。据此,当将减压用管11插入到减压用连接口20(外侧圆筒孔20A)时,在减压用管11的外面与外侧圆筒孔20A的内面之间空出间隙的状态下突出部19的远端接触于减压用管11的外面,成为向径向外侧被压溃(被压缩)的状态。据此,确保密封件10和减压用管11的连接部的密闭度。另外,突出部19的内径也可以与减压用管11的外径相同。
图3是在形成有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的部分将密封件10沿厚度方向剖切时的剖视图(沿图1中的线段III-III的剖视图)。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基本上与减压用连接口20同样地形成。即,如图3所示,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是大气导入用管12被插入的孔,由通过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的远端部(远端面)抵接的底部32而被规定的有底孔构成,包含外侧圆筒孔21A和内侧圆筒孔21B。此外,在外侧圆筒孔21A的内面设有朝向该外侧圆筒孔21A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31。
图4是在形成有传感器插入口22的部分将密封件10沿厚度方向剖切时的剖视图(沿图1中的线段IV-IV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传感器插入口22是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被插入的孔,具有指定的内径且以将密封件10沿径向贯穿的方式形成。
在规定传感器插入口22的内面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3。突出部23以包围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方式沿传感器插入口22的内面形成为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3在密封件10的径向(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插入方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在图4中为2个),但是也可以只设有1个。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在被插入于传感器插入口22的状态下能够沿径向移动。
突出部23的内径小于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外径。据此,当将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插入到传感器插入口22时,在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外面与传感器插入口22的内面之间空出间隙的状态下突出部23的远端接触于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外面,成为向径向外侧被压溃(被压缩)的状态。据此,确保密封件10和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连接部的密闭度。另外,突出部23的内径也可以与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外径相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压用连接口20、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及传感器插入口22在密封件10的周向上形成在互相接近的部分。具体而言,减压用连接口20和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优选在密封件10的周向上形成在错开90°以下的位置,更优选形成在错开45°以下的位置,进一步优选形成在错开30°以下的位置。此外,如图1所示,传感器插入口22被形成在减压用连接口20与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之间的部分,即周向的距离短的部分。
(实施方式2)
接着,主要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烹调器2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器2是在烹调槽40内的空间S1被减压至低于大气压的规定的压力的状态下加热烹调食材100的减压加热烹调器。如图5所示,烹调器2主要具备烹调槽40、盖50、加热部60、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控制部70以及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
烹调槽40是在内部形成有收容食材100及烹调液101的空间S1的锅。如图5所示,烹调槽40呈在上侧形成有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具有底壁41以及以包围空间S1的方式从底壁41立起的侧壁42。烹调槽40是由例如铝、铜或铁素体系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的烹调槽,但烹调槽40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此外,烹调槽40的形状以及大小也不并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长方体形状的托盘等。
盖50用于开闭烹调槽40的开口部,由例如玻璃或聚碳酸酯等耐热材料形成。如图5所示,盖50是覆盖烹调槽40的上侧开口部整体的大小的圆板状部件,在其上面中央部设有把手51。
密封件10呈沿烹调槽40的开口缘部43的环形状。密封件10以内周面10B面向空间S1的方式配置在烹调槽40与盖50之间,将烹调槽40内的空间S1密闭。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密封件10被烹调槽40的开口缘部43和盖50的下面52的周缘部夹住,上侧紧贴部16紧贴于下面52的周缘部(密封部),并且,下侧紧贴部17紧贴于烹调槽40的开口缘部43(密封部)。减压用连接口20、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及传感器插入口22在与密封件10的紧贴方向(密封件10被夹住的方向,即、开口缘部43和下面52的周缘部相向的方向)交叉(垂直)的方向上贯穿密封件10。另外,密封件10既可以固定在烹调槽40的开口缘部43,也可以固定在下面52的周缘部,也可以不固定在任何部位。
减压用管11用于从烹调槽40内的空间S1吸引空气来减压,大气导入用管12用于将空气导入到烹调槽40内的空间S1来复压。更具体而言,如图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烹调槽40内的空气在依次通过内侧圆筒孔20B以及减压用管11的通气通道11D后被减压用泵14吸引。此外,如图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依次通过大气导入用管12的通气通道12D以及内侧圆筒孔21B的空气被导入烹调槽40内的空间S1。
此外,如图5所示,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以L字状弯曲,通过沿径向贯穿密封件10,从而被插入至烹调槽40内的空间S1。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用于直接测量食材100及烹调液101的温度。如图5中虚线所示,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可以相对于烹调槽40的中央进退移动。而且,通过让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在插入于密封件10的状态下旋转,从而如图6所示,能够调整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的远端部13A(感温部)的高度位置。
加热部60用于加热烹调槽40,被配置在烹调槽40被载置的载置面40A的下侧。具体而言,加热部60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加热烹调槽40的线圈,由控制部70控制向加热部60的电流供给。
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是用于烹调槽40的加热控制的传感器,被配置在载置面40A的下侧。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例如是热敏电阻等,测量烹调槽40的底部附近的温度,并将其测量结果发送到控制部70。并且,以使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的测量温度接近规定的设定温度的方式,由控制部70控制向加热部60的电流供给。
控制部70是控制烹调器2中的各种动作(烹调槽40的加热、烹调槽40内的减压以及烹调槽40内的复压等)的控制器。具体而言,控制部70控制向加热部60的电流供给,控制减压用泵14的动作的进行/停止,而且控制被设置在减压用管11的减压用阀11C(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切换阀)以及被设置在大气导入用管12的大气导入用阀12C(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切换阀)的开闭。
接着,说明烹调器2的使用方法的例子。
首先,说明利用加热模式的食材100的烹调。在加热模式下,首先,开始向加热部60的电流供给,并且在关闭大气导入用阀12C的状态下打开减压用阀11C且让减压用泵14进行动作。据此,烹调槽40的温度朝向预先决定的设定温度(例如60℃)上升,并且,烹调槽40内的空气通过减压用管11而被吸引,从而烹调槽40内被减压。然后,如果烹调槽40内的压力达到低于大气压的规定的压力,具体而言达到设定温度的饱和蒸汽压力以下,则关闭减压用阀11C并让减压用泵14的动作停止。
接着,在烹调槽40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控制向加热部60的电流供给来将烹调槽40的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并且,在将烹调槽40内的压力维持在该饱和蒸汽压力的状态下,在规定时间进行食材100的加热烹调。由此,通过将烹调槽40内减压,即使在低于100℃的低温烹调下,烹调液101也沸腾而在烹调槽40内发生对流,因此,能够缩短烹调时间。
接着,说明利用含浸模式的食材100的烹调。在含浸模式下,首先,分别设定食材100的加热温度、减压烹调槽40内的时间、将烹调槽40内开放于大气的时间以及减压和大气开放的反复次数。并且,基于所述设定条件,通过反复烹调槽40内的减压和大气开放,使调味液等尽快地浸透到食材100的内部。减压过程中,在关闭大气导入用阀12C的状态下打开减压用阀11C并让减压用泵14进行动作,大气开放过程中打开大气导入用阀12C。另外,并不限定于一边加热食材100一边反复减压和复压的情况,也可以在常温下反复减压和复压。
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将减压用管11和大气导入用管12分别连接于形成在密封件10的连接口(减压用连接口20及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所以不需要将这些管连接于烹调器2的盖50。因此,与减压用管11和大气导入用管12连接于盖50的情况不同,能够将盖50在独立于这些管的状态下操作。据此,在放入或取出食材100时,当安装盖50或取下盖50时盖50的操作容易,而且在清扫盖50时,所述管及其连接器等不会造成妨碍,能够改善烹调器2的操作性。此外,由于不需要管连接用的连接器,因此,能够减少烹调器2的故障原因,且能够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7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基本上具备与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同样的结构且实现同样的效果,但是在还具备密封件加强部件的点上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只说明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
图7是在形成有减压用连接口20的部分将密封件10沿厚度方向切断时的剖视图(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具备配置在密封件10的减压用连接口20内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0。密封件加强部件80由比密封件10硬的材料形成,例如是由比密封件10硬的硅树脂形成的成型品。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0是插入于减压用连接口20的外侧圆筒孔20A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密封件10的外周面10A侧开口,并且,在底部80B的中央形成有底孔80A。底孔80A贯穿底部80B,与密封件10的内侧圆筒孔20B重叠。如图7所示,减压用管11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插入于密封件加强部件80内,且其远端部(远端面)抵接于底部80B。
在密封件加强部件80的内周面81设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82。突出部82以包围减压用管11的方式沿内周面81形成为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82在密封件10的径向(减压用管11的插入方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在图7中为2个),但也可以只设置1个。
突出部82的内径被设计成小于减压用管11的外径。据此,当将减压用管11插入到密封件加强部件80内时,在减压用管11的外面与内周面81之间空出间隙的状态下突出部82的远端接触于减压用管11的外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被压溃(被压缩)的状态。据此,确保减压用管11的连接部的密闭度。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硬质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0插入于减压用连接口20,能够弥补伴随减压用连接口20的形成的密封件10的强度下降。据此,抑制在密封件10的周向整体上的强度不均,能够抑制密闭功能的下降。另外,密封件加强部件80可以不仅配置在减压用连接口20内,而且还配置在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内,也可以只配置在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内。
图8及图9分别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3、88的结构。如图8所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3具有:插入于减压用连接口20的加强部85;插入于减压用管11内(减压用管11被外嵌)的管连接部87;以及减压用管11的远端部(远端面)抵接的凸缘部86。在密封件加强部件83,在长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形成有贯穿孔83A,空气可以在该贯穿孔83A内流通。
加强部85是插入于减压用连接口20内的柱状的部分,在其外周面设有多个突出部85A。突出部85A沿加强部85的外周面形成为环状,并接触于减压用连接口20的内面。突出部85A在加强部85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在图8中为2个),但也可以只设置1个。
管连接部87是与加强部85同样呈柱状的部分,在其外周面设有多个突出部87A。突出部87A沿管连接部87的外周面形成为环状,并接触于减压用管11的内周面。突出部87A在管连接部87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在图8中为2个),但也可以只设置1个。
凸缘部86是位于减压用连接口20的径向外侧并将加强部85的基端部和管连接部87的基端部连接的圆板状的部分,呈沿减压用连接口20的径向扩展的形状。凸缘部86的外径大于加强部85和管连接部87的外径。如图8所示,凸缘部86的其中一个凸缘面86A(朝向密封件10的径向内侧的凸缘面)抵接于密封件10的外周面10A,减压用管11的远端面抵接于另一凸缘面86B(朝向密封件10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面)。
由此,密封件加强部件83不仅是弥补密封件10的强度下降的部件,而且作为将密封件10和减压用管11连接的接头(连接器)部件而发挥作用。根据第一变形例,无需将减压用连接口20设为有底孔,因此,密封件10的成型变得更容易。另外,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3可以不仅配置在减压用连接口20,而且还配置在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内,也可以只配置在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内。
图9表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8的结构。如图9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8基本上具备与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3(图8)同样的结构,但是在加强部89的外周面没有设置突出部,该外周面紧贴于密封件10的减压用连接口20的内面。在该结构中,优选将密封件10和加强部件88一体成型。该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件加强部件88也可以不仅配置在减压用连接口20,而且还配置在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内,也可以只配置在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内。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具备基本上与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1同样的结构且实现同样的效果,但是在还具备堵塞传感器插入口22的栓部件90的点上不同于所述实施方式1。以下,只说明不同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点。
图10是在形成有传感器插入口22的部分将密封件10沿厚度方向剖切时的剖视图(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从传感器插入口22拔出的状态。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具备堵塞传感器插入口22的栓部件90。栓部件90呈外径大于突出部23的内径的圆柱形状,且插入于传感器插入口22内。突出部23在朝向径向外侧被压溃(被压缩)的状态下接触于栓部件90的外周面,据此确保密闭度。另外,栓部件90的外径也可以与突出部23的内径相同。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在栓部件90也可以设有以接触于密封件10的外周面10A的方式沿传感器插入口22的径向扩展的凸缘部。据此,能够抑制在烹调槽40内的减压过程中,因烹调槽40的内外的压力差而栓部件90进入到烹调槽40内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在不需要直接测量食材100及烹调液101的温度的情况下,在将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从传感器插入口22拔出的状态下也能确保烹调槽40内的密闭度。具体而言,由于食材100及烹调液101的温度与烹调槽40的温度之间发生差,所以有时起初利用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直接测量食材100及烹调液101的温度。并且,在两个温度的差明确之后,有时在不使用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而只使用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的加热控制下将食材100烹调至目标加热温度。在此种情况下,将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从传感器插入口22拔出而插入栓部件90,从而在烹调过程中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不会成为妨碍。
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上为例示,不应解释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所述的说明来表示而是通过权利要求来表示,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还包含如下所述的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1、3、4的密封件中,也可以省略分别设置多个的突出部19、23、31、82、85A、87A的任意一方或双方。
在所述实施方式1、3、4的密封件中,减压用连接口20及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并不限定于有底孔,也可以省略底部18、32的任意一方或双方。
在所述实施方式1、3的密封件中,也可以省略传感器插入口22。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3、4的密封件中,也可以省略减压用连接口20和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的任一方。
在所述实施方式1、3、4的密封件中,也可以省略上侧紧贴部16和下侧紧贴部17的任一方或双方。
在所述实施方式1、3、4的密封件中,减压用连接口20和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也可以形成于在密封件10的周向上错开超过90°的角度的位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减压用管11和大气导入用管12被连接于减压用连接口20和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而与密封件10成一体的结构,但是减压用管11和大气导入用管12也可以从密封件10分离。
在所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烹调器2,但是烹调槽40的加热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煤气炉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烹调器2具备作为电磁感应加热用线圈的加热部60,利用该加热部60加热烹调槽40并烹调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进行利用加热部60的烹调槽40的加热而进行烹调。此外,本发明的烹调器并不限定于具备烹调槽的加热及减压两个功能的烹调器(减压加热烹调器),可以为省略了加热部60的结构的减压烹调器。此时,可以只执行利用常温下的烹调槽40内的减压和大气开放的反复的含浸模式。进一步,也可以将减压烹调器载置在另外准备的各种加热器(例如,煤气炉或IH加热器等,不是该减压烹调器的构成要素)上,通过将减压烹调器和该加热器组合使用,不仅可以进行常温下的含浸烹调,还可以进行加热烹调。
在所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食材100直接配置在烹调槽40内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例如将托盘等容器配置在烹调槽40内,在该容器内配置食材100。
在所述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在减压用连接口20和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的内部设置密封件加强部件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传感器插入口22的内部设置密封件加强部件。
在所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基于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检测出的温度进行烹调槽40的加热控制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基于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检测出的温度进行该加热控制。此外,烹调器可以不具备槽外用温度传感器61,烹调器也可以不具备槽内用温度传感器13。
在所述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使用密封件加强部件来改善密封件整体的强度的均匀性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如图1所示将减压用连接口20、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及传感器插入口22形成于在周向上靠近的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相对于这些位于径向的相反侧的部分的厚度缩小来实现强度平衡。此外,在形成有减压用连接口20、大气导入用连接口21及传感器插入口22的部分,也可以将密封件10的厚度增大。
在所述实施方式1、2、3中,作为使空气流通的通气管说明了减压用管11及大气导入用管12,但是通气管也可以使蒸汽流通。即,通气管连接于蒸汽源(未图示),从蒸汽源经由通气管将蒸汽供给到烹调槽内。据此,能够一边对烹调槽内进行加湿一边加热烹调食材。
此外,也可以在密封件10只形成1个连接口,在密封件10只连接有1根通气管。此时,一根通气管在中途分支为2个,其中一个分支管用于减压,另一个分支管用于导入大气。并且,在通气管的分支部设置例如阀等切换机构,可以切换减压和大气导入。此外,也可以利用设置在通气管的分支部的切换机构来切换空气的流通(减压或大气导入)和蒸汽的供给。
另外,概括说明所述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包括:密封件,用于将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以及通气管,用于使空气或蒸汽流通,该通气管连接于形成在所述密封件的连接口。
本发明人为了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而对通气管的连接位置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本发明人构思了在具有密闭功能的密封件上设置通气管的连接口,使密封件具有密闭功能和管连接功能这一彼此相反的功能的结构,并想到了本发明。
在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中,能够将使空气或蒸汽流通的通气管连接于形成在密封件的连接口,因此,无需将通气管连接于烹调器的盖上。因此,不同于以往那样减压配管和大气导入配管等通气管连接于盖的情况,能够将盖在独立于通气管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因此,当将盖卸下或安装时容易操作盖,而且,在清扫盖时通气管及其连接器等不会成为妨碍,能够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
在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中,所述连接口也可以用插入所述通气管的孔来构成。在所述孔的内面也可以设有朝向所述孔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在保持通气管的外面与孔的内面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能够使突出部接触于该外面。据此,与孔的内面整体接触于通气管的外面的情况相比较密闭度提高,进一步能够降低插入通气管时的摩擦。
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也可以还包括:密封件加强部件,由比所述密封件硬的材料形成,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连接口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密封件加强部件来补充伴随连接口的形成的密封件的局部强度下降。据此,能够改善密封件整体的强度均匀性。
在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中,所述连接口是插入所述通气管的孔,用由底部而规定的有底孔来构成,所述通气管的远端部抵接于该底部。
根据该结构,在烹调槽内被减压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因烹调槽的内外的压力差而通气管进入到烹调槽内的情况。
在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密封件形成有用于插入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插入口。
根据该结构,在直接测量收容在烹调槽内的食材以及烹调液的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温度传感器从传感器插入口插入到烹调槽内。因此,无需将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盖,能够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
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也可以还包括:栓部件,用于堵塞所述传感器插入口。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温度传感器没有被插入于传感器插入口的状态下,也能确保烹调槽内的密闭度。
在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中,所述密封件也可以包含:密封件主体,被形成有所述连接口;以及紧贴部,是连接于所述密封件主体并以该连接部为中心可动的部分,能够紧贴于烹调器的密封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连接通气管时密封件发生变形,也能利用紧贴部来吸收该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密封件对烹调器的密封部的良好的紧贴性。
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器包括:烹调槽;盖,用于开闭所述烹调槽;以及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所述密封件被固定在所述烹调槽或所述盖,或者被配置在所述烹调槽与所述盖之间,使所述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
在所述烹调器中,由于能够将通气管连接于形成在密封件的连接口,因此,不同于以往那样减压配管和大气导入配管等通气管连接于盖的情况,能够将盖在独立于通气管的状态下操作。据此,能够改善烹调器的操作性。

Claims (8)

1.一种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件,为了将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配置在所述烹调槽和用于关闭所述烹调槽的盖之间;以及,
通气管,用于使空气或蒸汽流通,该通气管连接于形成在所述密封件的连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口用插入所述通气管的孔来构成,
在所述孔的内面设有朝向所述孔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件加强部件,由比所述密封件硬的材料形成,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连接口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口是插入所述通气管的孔,用由底部而规定的有底孔来构成,所述通气管的远端部抵接于该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件形成有用于插入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插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栓部件,用于堵塞所述传感器插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含:
密封件主体,被形成有所述连接口;以及,
紧贴部,是连接于所述密封件主体并以连接部为中心可动的部分,能够紧贴于烹调器的密封部。
8.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调槽;
盖,用于开闭所述烹调槽;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环境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烹调环境形成装置的所述密封件被固定在所述烹调槽或所述盖,或者被配置在所述烹调槽与所述盖之间,使所述烹调槽内的空间密闭。
CN202010532598.4A 2019-06-28 2020-06-11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Active CN112137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2044A JP7312041B2 (ja) 2019-06-28 2019-06-28 調理環境形成装置及び調理器
JP2019-122044 2019-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7392A CN112137392A (zh) 2020-12-29
CN112137392B true CN112137392B (zh) 2023-05-30

Family

ID=73891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2598.4A Active CN112137392B (zh) 2019-06-28 2020-06-11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12041B2 (zh)
CN (1) CN11213739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82555U (zh) * 2010-03-12 2011-04-06 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蒸汽烹饪装置及带有蒸汽烹饪功能的电水壶
CN204318374U (zh) * 2013-10-17 2015-05-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6030212A (zh) * 2014-04-09 2016-10-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具备烹调容器的加热烹调器
CN107847063A (zh) * 2015-06-09 2018-03-27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8289559A (zh) * 2015-11-02 2018-07-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16140B2 (de) * 1971-04-02 1973-07-12 Daempfgeraet zum garen von speisen im ueberdruck- oder unterdruckbereich
JPS5935161Y2 (ja) * 1981-03-11 1984-09-28 ダイヤ魔法瓶工業株式会社 加熱保温容器の発熱体支持装置
JPH0542831U (ja) * 1991-11-06 1993-06-11 エヌオーケー株式会社 パツキン
JP3370788B2 (ja) * 1994-07-14 2003-01-27 エムケー精工株式会社 餅つき機
JP3818942B2 (ja) 2002-06-10 2006-09-06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炊飯器におけるセンサー構造
KR20050027460A (ko) * 2003-09-15 2005-03-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과열증기 조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598389B1 (ko) * 2004-08-19 2006-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과열증기조리기
JP4274121B2 (ja) 2004-12-28 2009-06-03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2008151442A (ja) * 2006-12-19 2008-07-03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JP4807333B2 (ja) 2007-07-24 2011-11-02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4586111B1 (ja) * 2009-04-16 2010-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6204326B2 (ja) 2014-11-10 2017-09-27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6589127B2 (ja) * 2015-06-09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6496657B2 (ja) 2015-11-27 2019-04-03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CN109770705B (zh) * 2017-11-13 2024-04-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82555U (zh) * 2010-03-12 2011-04-06 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蒸汽烹饪装置及带有蒸汽烹饪功能的电水壶
CN204318374U (zh) * 2013-10-17 2015-05-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6030212A (zh) * 2014-04-09 2016-10-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具备烹调容器的加热烹调器
CN107847063A (zh) * 2015-06-09 2018-03-27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8289559A (zh) * 2015-11-02 2018-07-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7514A (ja) 2021-01-28
CN112137392A (zh) 2020-12-29
JP7312041B2 (ja)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49787B2 (ja) 過熱蒸気調理器
US7935914B2 (en) Pressure cooker
US6906291B2 (en) Overheated steam oven
JP6496657B2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US11022321B1 (en) Cooking appliance accessory and method of use
US11412879B2 (en) Apparatus for brewing a beverage
KR20100030667A (ko) 증기 조리기
CN109199063B (zh) 烹饪器具及其烹饪控制方法
JP6694912B2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CN112137392B (zh)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KR101987887B1 (ko) 조리 기구 및 이것의 진공 펌핑 제어 방법
JP2019084373A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JP6453559B2 (ja) 真空調理器
KR101626414B1 (ko) 진공저온조리기
JP6419009B2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CN215650498U (zh) 烹饪系统
JP6267309B2 (ja) 蒸気調理器
WO2018062063A1 (ja) 加熱調理器
CN209235715U (zh) 烹饪器具
WO2006050527A2 (en) Pressure cooker
KR101794174B1 (ko) 진공저온조리기
JP2019037815A (ja) 真空調理器
JP7422097B2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JP712637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421969B2 (ja) 蒸気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