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2019B -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2019B
CN112112019B CN202011032019.6A CN202011032019A CN112112019B CN 112112019 B CN112112019 B CN 112112019B CN 202011032019 A CN202011032019 A CN 202011032019A CN 112112019 B CN112112019 B CN 1121120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road
lane
straight
la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320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2019A (zh
Inventor
解宇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03201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120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12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2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2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2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包括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所述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任意顺序分布,且上下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同向车道之间分别设有跃层匝道,从而实现上下层的同向车道的互通。本发明可以双层、多层修建,在现有城市道路面积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城市道路建筑面积的成倍增加,城市的汽车拥有量也可以成倍增加,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网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即使不拥堵的城市,行驶的平均车速也较低。经分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城市一定区域内,道路面积率一定,区域内人口与拥有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车均道路面积不断减小,当汽车拥有量超过道路的承载能力后,车均道路面积越小,交通越拥堵。
2.现在城市,红绿灯是维持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红绿灯需要车辆停车等待,还有加速与减速等环节,即使道路不拥堵,车辆出行平均速度也受到极大影响。另外红绿灯路口通行率较低。
3.现有的城市立交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通行速度与通行效率,修建立交桥需要一定的空间,但是城市的繁华区域,楼房较多,越是靠近道路与交叉路口,楼房越高越密集,极大地限制了立交桥的修建,所以很多繁华城市的路口无法用立交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另外,已经修建的大型立交桥,依然表现为拥堵,因为立交桥没有从根本上有效地增加车均道路面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包括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所述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任意顺序分布,且上下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同向车道之间分别设有跃层匝道,从而实现上下层的同向车道的互通。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交替顺序分布。
所述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一,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一的交叉路口为只允许右转弯路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右转弯路也可以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一的连接。
所述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一,且在双向行驶车道一的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从而实现交叉路口的直行、左转弯与右转弯。
所述跃层匝道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一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至少设有一组,且跃层匝道分别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二的交叉路口为只允许左转弯路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左转弯路也可以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二的连接。
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且在双向行驶车道二的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从而实现交叉路口的直行、左转弯与右转弯。
所述跃层匝道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二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至少设有两组,每组跃层匝道分别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所述直行路一或直行路二分别连接有匝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提供了高架相交而不用修建复杂立交桥的功能,从而可以在繁华的城市修建而不用拆迁,降低了修建高架前期的拆迁成本,保护了道路周围现有的建筑,在相同通行能力的情况下,本更发明节省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从结构上彻底克服了现有道路设计的不足,可以实现经过交叉路口直行、左拐与右拐均不用等红绿灯,相同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情况下,相较于纯红绿灯道路系统,每增加一个平面功能层,道路的通行能力每提高五倍;该靠右靠左混合布置型高架,让所有的三车道及以上的道路都可以修建高架,可以实现车辆全程高速行驶,提高出行的速度,减少出行的时间,对于10公里的道路,可以节省10-30分钟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可以双层、多层修建,在现有城市道路面积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城市道路建筑面积的成倍增加,城市的汽车拥有量也可以成倍增加,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的交叉路口具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的交叉路口具有红绿灯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主要包含主干道(直行路一1与直行路二2)、转向匝道(左转弯路3与右转弯路4)、跃层匝道5与普通匝道6。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交叉路口位置,图1、图2中的虚线表示在下方被遮挡的部分(为下方的隧道,也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下层高架桥)。参阅图2,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内,如果跃层匝道A1与上层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内的同向跃层匝道A1相连,则相邻的跃层匝道A2与下层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内的同向跃层匝道A2相连,反之,如果A1与下层A1相连,则在A2与上层的A2相连,以此类推,其它位置的跃层匝道5使用该布局方法设置。如果地面为带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该功能层内的跃层匝道5,也可以与相邻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内的同字母序号的同向跃层匝道5相连;反之,如果地面为带红绿灯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该功能层内的跃层匝道5,也可以与相邻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内的同字母序号的同向跃层匝道5相连。
实施例一
当路网系统采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交叉路口具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呈上下组合使用时,请参阅图1、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包括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所述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分布,且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同向车道之间设有跃层匝道5,从而实现上下层的同向车道的互通。图1与图3中对应相同字母的匝道,为向上相邻匝道,无对应相同字母的匝道,本实施例中不修路。
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7,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二7的交叉路口8为只允许左转弯路3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2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2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左转弯路3也可以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二2的连接。
所述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一9,且在双向行驶车道一9的交叉路口10设置红绿灯,从而实现交叉路口10的直行、左转弯与右转弯,我们将设计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定义为常规的地面道路,处于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下方。
为了便于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进入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或者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进入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时,更方便快捷的驶入同向车道,特别将跃层匝道5设计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一9、双向行驶车道二7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5至少设有一组,且跃层匝道5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而且,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8或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10之间的距离较短时,则可以没有跃层匝道5,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的路程距离,我们可以调整跃层匝道5的数量。另外,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或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具有红绿灯的马路结合使用时,则跃层匝道5等其他匝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减少数量。
所述直行路二2连接有普通匝道6。
行驶时,车辆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双向行驶车道二7上行驶,在经过交叉路口时,可实现直行与左转弯,若需要右转弯行驶,则需要通过跃层匝道5进入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地面道路),在地面道路的交叉路口实现左转弯、直行或者右转弯,从而满足不同需求。例如:车辆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M3位置,前往并到达M1位置,此时,车辆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M3朝向M2的直行路二上行驶,在经过第一个交叉路口8时,直行,则车辆在下一个交叉路口8需要左转弯,左转弯后,车辆进入又一条直行路二2,在这条直行路二2上通过跃层匝道A7进入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地面道路),在地面道路的交叉路口右转弯,从而到达M1路口。
相反的,若车辆在地面道路上行驶,在经过交叉路口8时,可实现左转弯、直行或者右转弯,但是需要停车等待红绿灯,此时,需要直行或左转弯时,为节省时间,可通过其中一个最近的跃层匝道5进入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从而实现无红绿灯等待的直行与左转弯。
实施例二
当路网系统采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交叉路口具有红绿灯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呈上下组合使用时,请参阅图2、图4,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包括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所述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分布,且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同向车道之间设有跃层匝道5,从而实现上下层的同向车道的互通。
所述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一9,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一9的交叉路口10为只允许右转弯路4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1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1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右转弯路4也可以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一1的连接。
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7,且在双向行驶车道二7的交叉路口8设置红绿灯,从而实现交叉路口8的直行、左转弯与右转弯,我们将设计有红绿灯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定义为常规的地面道路,处于没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下方。
为了便于没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进入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时,更方便快捷的驶入同向车道,特别的,所述跃层匝道5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一9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5至少设有一组,且所述跃层匝道5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而且,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8或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10之间的距离较短时,则可以没有跃层匝道5,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的路程距离,我们可以调整跃层匝道5的数量。另外,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或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具有红绿灯的马路结合使用时,则跃层匝道5等其他匝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减少数量。
所述直行路一1连接有普通匝道6。
行驶时,车辆在没有红绿灯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双向行驶车道一9上行驶,在经过交叉路口10时,可实现直行与右转弯,若需要左转弯行驶,则需要通过跃层匝道5进入具有红绿灯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地面道路),在地面道路的交叉路口8实现左转弯、直行或者右转弯,从而满足不同需求。请参阅图2、图4,例如:车辆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M3位置,前往并到达M1位置,此时,车辆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M3朝向M2的直行路一上行驶,在经过第一个交叉路口时,直行,则车辆在进入下一个交叉路口前,通过跃层匝道B6,进入有红绿灯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也就是地面道路,然后在地面道路的交叉路口左转弯,左转弯后,车辆可以沿着地面道路在下一个交叉路口通过红绿灯交通指示右转弯到达M1位置,也可以通过跃层匝道E3重新进入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继而在下一个交叉路口右转弯,从而进入M1位置。
相反的,若车辆在地面道路上行驶,在经过交叉路口时,可实现左转弯、直行或者右转弯,但是需要停车等待红绿灯,此时,需要直行或右转弯时,为节省时间,可通过其中一个最近的跃层匝道进入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从而实现无红绿灯等待的直行与右转弯。
实施例三
当路网系统采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与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呈上下组合使用时,而且,在路网系统具有多层设计时,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与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为交替设计,请参阅图1、图2,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包括两组或多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两组或多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所述两组或多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两组或多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任意顺序分布,且上下相邻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同向车道之间分别设有跃层匝道5,从而实现上下层的同向车道的互通。
所述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一9,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一9的交叉路口10为只允许右转弯路4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1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1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右转弯路4也可以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一1的连接。
所述跃层匝道5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一9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5至少设有一组,且所述跃层匝道5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7,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二7的交叉路口8为只允许左转弯路3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2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2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左转弯路3也可以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二2的连接。
所述跃层匝道5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二7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5至少设有一组,且所述跃层匝道5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而且,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8或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10之间的距离较短时,则可以没有跃层匝道5,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的路程距离,我们可以调整跃层匝道5的数量。另外,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或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具有红绿灯的马路结合使用时,则跃层匝道5等其他匝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减少数量。
所述直行路一1或直行路二2分别连接有普通匝道6。
行驶时,车辆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双向行驶车道一9上行驶,在经过交叉路口10时,可实现无需红绿灯等待的直行与右转弯,若需要左转弯行驶,则需要通过跃层匝道5进入上层或下层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交叉路口8实现无需红绿灯等待的左转弯或直行,从而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参阅图1、图2,车辆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M3位置,前往并到达M1位置,此时,车辆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M3朝向M2的直行路一上行驶,在经过第一个交叉路口时,直行,则车辆在进入下一个交叉路口前,通过跃层匝道F2或者B6,进入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然后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下一个交叉路口左转弯,左转弯后,车辆可以沿着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的直行路二行驶,在进入下一个交叉路口之前,通过跃层匝道E3或A7重新进入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并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的交叉路口右转弯到达M1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双、多层路网系统包括“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内,4个方向所有右拐车辆可以在交叉路口直接右拐,4个方向主干道直接通行;在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内,4个方向所有车辆可以在交叉路口直接左拐,4个方向主干道直接通行。
本发明提供的双、多层路网系统,该处的双层、多层立体路网是指靠右行驶的功能层与靠左行驶的功能层位于不同的层面上,这个层面可以是地面、地下(隧道)及地上(高架),或者三者的不同组合。
在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或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内,交叉路口,主干道上下交叉分布,右转弯路4或左转弯路3,可以设置在主干道外侧,也可以设置在主干道内侧,还可以主干道内外混合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双、多层路网系统,可以用普通匝道6连接外界。在该路网系统中,除了主干道、转向匝道、与外界相连的普通匝道6之外,还有跃层匝道5。
本发明所提供的路网系统的跃层匝道,在相邻的两个交叉路口的主干道中间,跃层匝道5分上层、下层驶入本功能层匝道,本功能层驶入上层、下层的匝道。跃层匝道5,主要作用是让车辆在上下不同的靠右、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内,从一个功能层开到另一个功能层。另外,中间的跃层匝道5可以与其它辅助设施、其它各种匝道相连。
本发明所提供的路网系统的辅道,当直行路中间是高速车道时,靠近外侧可以设置辅助车道,主要作用之一是降低车速,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情况下与各种外界道路或桥自身的配套设施相连。主干道和辅助车道通过匝道,可以与地面同向道路,地面上与辅道相交的道路,社区、企业等内部道路相连;主干道和辅助车道通过匝道,可以与各种停车场、广场以及其它广阔地带相连;主干道和辅助车道与其它高架桥之间,可以通过匝道相连或直接相连;主干道和辅助车道可以通过匝道与第四代楼房内的道路相连。
需要特别注明,本发明所提供的路网系统,虽然靠右行驶与靠左行驶道路系统并存,但所有车道都为单行道,靠左行驶与靠右行驶,只是车道的布置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路网系统为双、多层立体路网系统,该处的双、多层立体路网是指靠右行驶的道路与靠左行驶的道路系统位于不同的层面上。其可能的情况有:①靠左、靠右的道路系统都位于地上层,比如采用双、多层高架;②靠左、靠右的道路系统有一层位于地面层,其它层位于地上层,比如采用单、双、多层高架;③靠左、靠右道路系统,采用地面层、地上层、地下层混合方式,比如同时采用单、双、多层地下隧道与高架;④靠左、靠右的道路系统分别位于地上层与地下层,比如同时采用单、双、多层地下隧道与高架;⑤靠左、靠右的道路系统有一层位于地面层,其它层位于地下层,比如采用单、双、多层地下隧道;⑥靠左、靠右道路系统均位于地下层,比如采用双、多层地下隧道;⑦靠左、靠右道路系统,有一层借用地面道路,并采用红绿灯,设定靠右行驶道路系统红绿灯右拐不用等待,或靠左行驶道路系统红绿灯左拐不用等待,则交叉路口依然可以实现三个方向不用等待。
本发明所提供的路网系统,在实际修建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例如,①纵向车道与横向车道不垂直,同向车道不平行;②小范围内三角形、五边形及其它多边形;③各种非直线道路的交叉路网系统;④本发明的路网系统可以和其它靠左靠右混合布置路网系统结合使用。里面的部分道路或一段道路可以换成其它靠右靠左混合布置道路系统;⑤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路网系统的原理的各种变化,都在本发明范围内。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所述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任意顺序分布,且上下分布的行驶平面功能层的同向车道之间设有跃层匝道,从而实现上下层的同向车道的互通;所述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一,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一的交叉路口为只允许右转弯路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所述跃层匝道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一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至少设有一组,且跃层匝道分别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一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右转弯路也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一的连接,所述直行路一连接有匝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所述双向行驶车道二的交叉路口为只允许左转弯路和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的无冲突点交叉路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交叉的直行路二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无冲突通行,且左转弯路也通过地面、高架或者隧道实现与直行路二的连接,所述直行路二分别连接有匝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包括多条相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二,且在双向行驶车道二的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从而实现交叉路口的直行、左转弯与右转弯。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跃层匝道处于双向行驶车道二的中间车道,且同一行驶方向上的跃层匝道至少设有一组,且所述跃层匝道包括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靠右行驶平面功能层与至少一组靠左行驶平面功能层在垂直空间方向呈上下层交替顺序分布。
CN202011032019.6A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Active CN1121120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2019.6A CN112112019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2019.6A CN112112019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2019A CN112112019A (zh) 2020-12-22
CN112112019B true CN112112019B (zh) 2022-04-01

Family

ID=73797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2019.6A Active CN112112019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20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05646A (zh) * 2020-12-23 2023-01-13 都快通(北京)交通疏导设备有限公司(Cn) 紧凑型复合道路模块、单元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84A (zh) * 1994-06-07 1995-07-12 阴继庞 4/4(4/3)车道地上双层无交叉立交桥
JP2005315042A (ja) * 2004-04-30 2005-11-10 Suehiko Iwai 空中バイパス用単車線昇降桟橋と多層高架橋
CN102154964B (zh) * 2011-03-30 2012-10-31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一种路网系统
CN102425090B (zh) * 2011-12-28 2014-12-03 陈清伟 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CN202730575U (zh) * 2012-08-14 2013-02-13 刘亚明 小型机动车专用双层高架路网
CN103061222A (zh) * 2013-01-25 2013-04-24 龙跃君 一种两层面不占地的互通式立交桥及其通行方法
CN203639769U (zh) * 2013-09-18 2014-06-11 袁哲 一种无障碍连续流多层全立体快速交通系统
CN103898822A (zh) * 2014-03-27 2014-07-0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简易立交桥
CN107587396B (zh) * 2017-10-09 2023-08-04 广东南海城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免设红绿灯的网状错层布置的城市道路及区域复合系统
CN108755315A (zh) * 2017-10-18 2018-11-06 李智 城市经高地纬立体道路系统架构及功能
CN111676745A (zh) * 2019-03-11 2020-09-18 都快通(北京)交通疏导设备有限公司 双模式城市道路系统及其行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2019A (zh) 202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5768C (zh) 一种公交车零换乘站点结构及零换乘快速公交系统
JP4689575B2 (ja) 都心地域へ増強される交通システム
CN102505594B (zh) 高架式城市公交专用道
WO2014071543A1 (zh) 一种城市十字路口结构
WO2011140926A1 (zh) 左行制两个"y"字形单元的组合桥或组合隧道
US10465343B2 (en) Overpass structure with vertical interchange arrangement for crossroads
CN200985480Y (zh) 无障碍十字路口道路结构
CN103213583A (zh) 双层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2296505B (zh) 曲线式无匝道立交桥
CN112112019B (zh)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CN103498394A (zh) 一种机动车用平面路网系统
CN103485250A (zh) 一种无需红绿灯斑马线的立体城市道路
CN110158510A (zh) 一种行人安全过街设施及控制方法
CN202865713U (zh) 市中心立交桥
CN112112020B (zh) 一种靠右与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麻花状路网系统
CN106223149A (zh) 一种十字路口垂直换乘立交桥
CN101709573A (zh) 并联高架路岛式车站的阶梯形站台
CN210797135U (zh) 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
CN101487214A (zh)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CN212152985U (zh) 一种集成式无障碍城市立交桥
CN211112965U (zh) 一种立体交通桥
CN104612012B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373068U (zh) 十字路口快速通行交通系统
CN203639771U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110029548A (zh) 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