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12965U - 一种立体交通桥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体交通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12965U
CN211112965U CN201920939595.5U CN201920939595U CN211112965U CN 211112965 U CN211112965 U CN 211112965U CN 201920939595 U CN201920939595 U CN 201920939595U CN 211112965 U CN211112965 U CN 211112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traffic
bridge
lane
roundab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395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9395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12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12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12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交通桥,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解决了通过交警或红绿灯管理,容易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技术问题。该立体交通桥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直行和掉头、转向的车流进行了分流,不容易产生拥堵,也降低了交通事故。

Description

一种立体交通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交通桥。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多。在车辆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时,机动车的数量成倍增加,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也日益严重。由此出现了道路拓宽、车辆限行等措施,但交通拥堵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交通拥堵一般发生在路口,或学校、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出入口,通常采用红绿灯和交警进行管理疏导,对有序通行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这并不能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问题,因为车辆在此需要停下来等待另一个方向的人流或车辆通过,当人流量和车流量均较大的情况下,出现拥堵便在所难免,车辆在路口交汇或人流密集区域也容易发生车祸。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交通拥堵区域一般通过交警或红绿灯管理通行,容易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交通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交警或红绿灯管理交通通行,容易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交通桥,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机动车道均包括直行车道和环岛车道。
可选地,所述车辆在所述直行车道能够不中断通行。
可选地,所述车辆在所述环岛车道能够驶入或驶出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
可选地,所述环岛区域的外侧路面设置有掉头区域,所述车辆为小汽车时,所述小汽车能够直接通过所述掉头区域进行掉头。
可选地,所述立体交通桥还包括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
可选地,所述交通桥位置设置有停车区域,所述车辆能够通过所述直行车道或辅助车道驶入或驶出所述停车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所述机动车道均为四条以上,最外侧的两条所述机动车道为所述环岛车道,其他的所述机动车道为所述直行车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的所述直行车道为下坡道进入所述隧道,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所述直行车道为上坡道进入所述交通桥。
可选地,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通行区域或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在部分所述环岛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在其它所述环岛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交通桥不需要设置红绿灯或交警进行交通引导就能实现顺畅通行,节约了交警的成本和车辆及人员等待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通行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立体交通桥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立体交通桥的第一侧面示意图;
图3是立体交通桥的第二侧面示意图。
图中100、第一通行区域;110、隧道;200、第二通行区域;210、交通桥;300、环岛区域;400、机动车道;410、直行车道;420、环岛车道;500、掉头区域;600、停车区域;700、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提供了一种立体交通桥210,如图1-图3所示,包括第一通行区域100、第二通行区域200和环岛区域300,第一通行区域100、第二通行区域200和环岛区域300均能供车辆通行。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车辆双向通行保证了交通的顺畅,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在交汇处的车辆相互不产生干扰,车辆能够直接不间断地通行,提高了通行效率。环岛区域300位于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交汇处的路面700,环岛区域300结构与现有的环岛结构类似,也位于现有的路面700,降低了施工改造成本,车辆从第一通行区域100和第二通行区域200均能进入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向,通过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向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使用也较为方便,不容易发生事故。环岛区域300正下方设置有隧道110,环岛区域300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210,隧道110、环岛区域300和交通桥210形成三层立体结构,隧道110位于地下层,环岛区域300位于路面层,交通桥210位于地上层,隧道110与交通桥210形成空间的高度优选为5米,采用现有的隧道及交通桥施工技术即可,一般轿车及大型车辆均能顺利通过。第一通行区域100与隧道110连通,第二通行区域200与交通桥210连通。第一通行区域100包括与隧道连通的车道,也包括与环岛区域300连通车道;第二通行区域200包括与交通桥210连通的车道,也包括与环岛区域210连通的车道。立体交通桥通过设置隧道110、环岛区域300和交通桥210三层结构将直接通行、掉头或转向的车流进行分流,不产生相互干扰。通过隧道110和交通桥210能够让直接通行的车辆继续通行,不与环岛区域300掉头或转向的车头发生汇合,直行和掉头、转向的车流进行了分流,不容易产生拥堵,也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通行车辆的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同时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向按照现有交通规则就可顺利通行不需要进行外部引导,整个立体交通桥不需要设置红绿灯或交警进行交通引导就能实现顺畅通行,节约了交警的成本和车辆及人员等待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通行效率,同时车辆直接通行不需要进行启停也节约了能源,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的机动车道400均包括直行车道410和环岛车道420,机动车道供汽车行驶。车辆在直行车道410能够不中断通行,第一通行区域100的直行车道410与隧道110连通,为下坡道进入隧道110,并通过上坡驶出隧道110;第二通行区域200的直行车道410与交通桥210连通,为上坡道进入交通桥210,并通过下坡驶出交通桥210。车辆在环岛车道420能够驶入或驶出环岛区域300。车辆在环岛区域300向右转时车辆进行转向,切入另一个通行区域通行。如车辆在第一通行区域100的环岛车道420通行,进入环岛区域300时,向右转进入环岛区域3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的交汇处,然后汇入第二通行区域200的环岛车道,当第二通行区域200的直行车道的坡道结束后就能直接汇入第二通行区域200的直行车道410,从而完成转向,并可在下一个立体交通桥的位置实现掉头。如果车辆为大货车等进行掉头,汽车进入环岛区域300后继续向前通行,直到通过环岛区域300的环岛,再进行转掉头,与现有公路的环岛操作方法相同。直行车道410和环岛车道420对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通行的车辆进行了分流,直接通行的车辆与掉头或转向的车辆均不需要等待通过,直接提高了通行效率。优选地,在环岛区域300的外侧路面设置有掉头区域500,车辆为小汽车时,小汽车能够直接通过掉头区域500进行掉头,不需要通过环岛区域300的环岛再进行掉头,使用更为方便。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立体交通桥还包括非机动车道(图中未画出)和人行通道(图中未画出),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平板车、三轮车、电动车行驶,非机动车道可以设置为单独一条,也可设置为相向的两条,人行通道主要供人通行。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一并设置,即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在同一高度并相邻,划出一部分为非机动车道,另一部分为人行通道,并与机动车道400分开,实现与机动车道400的车流进行分流,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通行都较为顺畅,也能够降低车祸的发生。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可以采用现有的隧道技术和人行天桥技术,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施工成本、周边现有设施进行选择。可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设置在隧道110的下方,即为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二层的高度设为3米左右即可,通过下行坡道进入地下第二层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出来即为上行坡道。也也可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设置在交通桥210上方,即为地上第二层,通过上行坡道进入地上第二层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出来即为下行坡道。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交通桥210位置设置有停车区域600,停车区域600与交通桥210的平面连通或部分隔离,部分隔离时只保留车辆驶入或驶出的通道,车辆能够通过直行车道410或辅助车道(图中未画出)驶入或驶出停车区域600。停车区域600与交通桥210的平面优选为同一高度,并根据路面700宽度和使用需要设置停车区域600的大小,避免车辆临时停在路面700两侧造成的交通拥挤。在一般区域,车辆通过直行车道410进入停车区域600,停车区域在直行车道的两个外侧均有设置,从而两个方向的直行车道能进入各自一侧的停车区域600进行停车,使用更为方便。在学校、医院、商场等密集区域,需要进行停车的车辆较多,设置专用的辅助车道进行停车,辅助车道可以设置在机动车道400的最外侧,相当于增加了机动车道的车道数,车辆在一侧通过上坡的辅助车道驶入停车区域500,在另一侧通过下坡的辅助车道驶出停车区域500。还要根据需要增加供人通过的坡道或台阶,坡道可设置在辅助坡道旁边并进行适当隔离,方便人员进入停车区域500。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的机动车道400均为四条以上,如双向四车道、双向六车道、双向八车道。最外侧的两条机动车道400为环岛车道420,环岛车道420设置在最外侧具有更宽的路面,方便车辆在环岛区域300进行掉头或转弯,也符合人们现有环岛的使用习惯,掉头区域500也更好操作,其他的机动车道400为直行车道410。一般直接通行的车辆较掉头或转弯灯车辆更多,这样设置也更有利于进行车辆分流,避免发生拥堵。如果第一通行区域100或第二通行区域200中有一条仅为双向两车道,可以在两个通行区域交汇位置增加环岛区域300,同时在非双向两车道(如四车道、六车道等)通行区域的环岛上方再设置交通桥210,非双向两车道的直行车流进入交通桥210通过,其他车流在环岛区域300进行转弯或掉头,同时双向两车道利用现有路面进行直接通行,因此在地下第一层就能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进行非机动车和人的通行,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地上第二层,从而不使用红绿灯或交警引导通行,不易发生交通拥堵。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隧道110、环岛区域300和交通桥210包括多个,隧道110、环岛区域300和交通桥210的数量相同,第一通行区域100或第二通行区域200在部分环岛区域300与交通桥210连通,在其它环岛区域300与隧道110连通。如第一通行区域100在第一个交汇位置设置隧道110,就可在第二个交汇位置设置交通桥210;与此对应,第二通行区域200在第一交汇位置设置交通桥210,在第二个交汇位置设置隧道110。由于交通桥210位置能够设置停车区域600,因此,在第一通行区域100或第二通行区域200可根据需要间隔设置若干交通桥210,从而设置停车区域600便于进行停车。第一通行区域100与第二通行区域200之间可以形成十字路口交汇、T字路口交汇或Y字路口交汇等。在T字路口交汇时,横向通行方向为车流的主要通行方向,因此在横向通行方向的交汇位置设置交通桥210,便于横向方向通行的直行车流直接通过进行分流,也便于车辆进入与交通桥210连通的停车区域600,同时在交汇位置设置环岛区域300,便于T字路口两个方向的车流进行掉头或转向,竖向方向通行车流一般较少,如果仅为双向两车道时,该方向可以直接利用现有路面通行,从而在地下第一层就能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进行非机动车和人的通行,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地上第二层,从而不使用红绿灯或交警引导也能顺畅通行,不易发生交通拥堵。在Y字路口交汇时,在交汇处的设置环岛区域300或利用现有的环岛进行车辆掉头和转向,并在交汇位置设置交通桥210和隧道110,三个方向均能进入交通桥210和隧道110,但交通桥210和隧道110的直行车道410均设置为单向,且交通桥210和隧道110的直行方向相反,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均一并设置在地下二层或地上二层,从而提高通行效率,不易发生交通拥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行区域、第二通行区域和环岛区域;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相互交汇,两个相向方向的车辆均能不中断地通行;所述环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交汇处的路面,所述车辆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和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均能进入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所述环岛区域正下方设置有隧道,所述环岛区域的正上方设置有交通桥,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形成三层立体结构;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所述第二通行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机动车道均包括直行车道和环岛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在所述直行车道能够不中断通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在所述环岛车道能够驶入或驶出所述环岛区域,进行掉头或转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岛区域的外侧路面设置有掉头区域,所述车辆为小汽车时,所述小汽车能够直接通过所述掉头区域进行掉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交通桥还包括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桥位置设置有停车区域,所述车辆能够通过所述直行车道或辅助车道驶入或驶出所述停车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所述机动车道均为四条以上,最外侧的两条所述机动车道为所述环岛车道,其他的所述机动车道为所述直行车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的所述直行车道为下坡道进入所述隧道,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的所述直行车道为上坡道进入所述交通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立体交通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所述环岛区域和所述交通桥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通行区域或所述第二通行区域在部分所述环岛区域与所述交通桥连通,在其它所述环岛区域与所述隧道连通。
CN201920939595.5U 2019-06-21 2019-06-21 一种立体交通桥 Active CN211112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9595.5U CN211112965U (zh) 2019-06-21 2019-06-21 一种立体交通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9595.5U CN211112965U (zh) 2019-06-21 2019-06-21 一种立体交通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12965U true CN211112965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19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39595.5U Active CN211112965U (zh) 2019-06-21 2019-06-21 一种立体交通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129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3554A (zh) * 2019-06-21 2019-11-15 武磊 一种立体交通桥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3554A (zh) * 2019-06-21 2019-11-15 武磊 一种立体交通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9063B2 (en) Multi-story crossroad and its traffic method with intensive land us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CN1249302C (zh) 一种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CN100425768C (zh) 一种公交车零换乘站点结构及零换乘快速公交系统
US20150043969A1 (en) Overpass
KR20120005894A (ko) 복층구조 지하도로의 입체교차로
CN111074706A (zh) 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
CN211112965U (zh) 一种立体交通桥
CN204530358U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CN100383340C (zh)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CN202099708U (zh) 一种新型式道路十字路口的低立交桥
CN204509921U (zh) 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CN108978384A (zh) 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
CN104562880A (zh) 人走平地车走上下仅本路车互让立交路口
CN203049395U (zh) 准轨道交通道路系统
CN204676382U (zh) 人走平地车走上下仅本路车互让立交路口
CN101487214A (zh)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CN104612011A (zh) 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472000U (zh) 城市十字路口无红绿灯全方向无障碍通行立交桥
CN110453554A (zh) 一种立体交通桥
CN203639771U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210797135U (zh) 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
CN207987647U (zh) 一种模块拼装型多层立交路桥
CN202194042U (zh) 应用变道方式的交通路口
CN202830668U (zh) 紧凑型高架快速机动车道及混合交通互通式立交桥
CN104612012A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