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3637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3637A
CN112083637A CN202010522146.8A CN202010522146A CN112083637A CN 112083637 A CN112083637 A CN 112083637A CN 202010522146 A CN202010522146 A CN 202010522146A CN 112083637 A CN112083637 A CN 1120836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device
developing
image forming
unit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21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83637B (zh
Inventor
大桥广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083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3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83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3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图像担载体单元、显影装置、单元支撑框架、显影保持器。显影保持器设置于单元支撑框架,并对显影装置以能够在使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图像担载体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进行保持。显影保持器具备驱动齿轮、一对摆动轴部。驱动齿轮向显影装置传递动力。一对摆动轴部具有与显影剂担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旋转轴线,并相对于单元支撑框架可旋转地支撑。一对摆动轴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比从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到摆动轴部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长。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根据感光鼓(图像担载体)的寿命,例如当达到规定的印刷张数时,对包含感光鼓的鼓单元(图像担载体单元)进行更换的情况。另外,与鼓单元相邻配置的显影装置有时也需要进行维护、更换。因此,使鼓单元及显影装置分别构成为能够单独地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进行装卸。
例如,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位器,该定位器是设置于图像担载体单元及显影装置的前表面侧的开闭部件,并且通过关闭而将图像担载体单元及显影装置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并进行图像担载体的定位;通过打开而解除图像担载体的定位状态。另外,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显影装置移动机构,当利用定位器进行图像担载体的定位时,所述显影装置移动机构将显影装置配置于显影剂担载体与图像担载体接触或者接近的显影位置;当解除图像担载体的定位时,所述显影装置移动机构将显影装置配置于显影剂担载体从图像担载体远离的远离位置。由此,能够顺畅且可靠地进行图像担载体单元及显影装置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装卸操作。
具体而言,上述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连结于被单元支撑框架支撑的显影保持器。显影保持器在摆动支点可摆动地支撑于单元支撑框架。而且,就该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摆动支点的轴线方向长度比从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到摆动支点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短,所述驱动齿轮设置于显影保持器并向显影装置传递动力。由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安装显影装置时,有可能因为摆动支点的微小晃动而引起驱动齿轮的倾倒,从而导致驱动齿轮发生啮合不良。其结果为,有可能导致驱动齿轮发生旋转不均衡、磨损而在图像中发生抖动(日语:ジッ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抑制驱动齿轮的啮合不良,能够向显影装置适当地传递动力。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担载体单元、显影装置、单元支撑框架、显影保持器。图像担载体单元具有图像担载体。显影装置具有向图像担载体上供给调色剂的显影剂担载体,并与图像担载体单元相邻配置。单元支撑框架对图像担载体单元及显影装置以能够单独地进行装卸的方式进行支撑。显影保持器设置于单元支撑框架,并对显影装置以能够在使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图像担载体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进行保持。显影保持器具备驱动齿轮和一对摆动轴部。驱动齿轮向显影装置传递动力。一对摆动轴部具有与显影剂担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旋转轴线,并相对于单元支撑框架可旋转地进行支撑。一对摆动轴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比从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到摆动轴部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长。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一对摆动轴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比从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到摆动轴部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长,因此,在将显影装置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的显影保持器时,能够抑制驱动齿轮的倾倒。因此,能够抑制驱动齿轮的啮合不良,并能够向显影装置适当地传递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剖面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附近的剖面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四个图像形成部的配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单元支撑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有显影装置的单元支撑框架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有显影装置的单元支撑框架的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从感光鼓远离的状态。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有显影装置的单元支撑框架的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近的状态。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有显影装置的单元支撑框架以及冷却单元的剖面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冷却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冷却单元内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移动机构附近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移动机构附近的局部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从感光鼓远离的状态。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移动机构附近的局部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近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概要剖面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20附近的剖面主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纸面进深方向设定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这些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时的朝向以及位置关系。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例,是使用中间转印带31向纸张P转印调色剂像的串列方式的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是具备例如打印(印刷)、扫描(图像读取)、传真机发送等功能的所谓的多功能一体机。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在其主体2上设置的供纸部3、纸张输送部4、曝光部5、图像形成部20、转印部30、定影部6、纸张排出部7以及控制部8。
供纸部3收纳多张纸张P并在印刷时将纸张P逐张地分离送出。纸张输送部4将从供纸部3送出的纸张P向二次转印部33和定影部6输送,进而将定影后的纸张P从纸张排出口4a向纸张排出部7排出。在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纸张输送部4利用分支部4b将第一面定影后的纸张P分配至翻转输送部4c,并再次将纸张P向二次转印部33和定影部6输送。曝光部5使基于图像数据进行控制的激光朝向图像形成部20照射。
图像形成部20包括:黄色图像形成部20Y、青色图像形成部20C、品红色图像形成部20M、以及黑色图像形成部20B。这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基本的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需要特别进行限定的情况之外,有时省略了表示各色的“Y”、“C”、“M”、“B”这些识别标记。
图像形成部20具备感光鼓(图像担载体)21,该感光鼓21以能够沿着规定的方向(在图1和图2中为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图像形成部20还在感光鼓21的周围沿着其旋转方向具备带电部22、显影装置40以及鼓清洁部23。此外,在显影装置40与鼓清洁部23之间配置有一次转印部32。
带电部22例如通过带电辊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带电为规定电位。另外,利用从曝光部5照射的激光在感光鼓21的外周面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0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来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四个图像形成部20分别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
转印部30具备:中间转印带31、一次转印部32Y、32C、32M、32B、二次转印部33以及带清洁部34。中间转印带31是以能够沿着规定的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中间转印体,其使由四个图像形成部20各自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叠加来进行一次转印。四个图像形成部20以从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排列成一列的所谓串列方式配置。
一次转印部32Y、32C、32M、32B配置于各色图像形成部20Y、20C、20M、20B的上方。二次转印部33配置于纸张输送部4的相对于定影部6而言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并且配置于转印部30的相对于各色图像形成部20Y、20C、20M、20B而言的中间转印带31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带清洁部34相对于各色图像形成部20Y、20C、20M、20B配置于中间转印带31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调色剂像通过各色一次转印部32Y、32C、32M、32B向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进行一次转印。并且,随着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在规定的时刻,将各图像形成部20的调色剂像连续叠加地向中间转印带31转印。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形成黄、青、品红、黑四色的调色剂像叠加的彩色调色剂像。鼓清洁部23在一次转印后将残留于感光鼓21外周面的调色剂等除去来进行清洁。
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的彩色调色剂像通过形成于二次转印部33的二次转印辊隙部向利用纸张输送部4进行同步输送的纸张P转印。带清洁部34在二次转印后将残留于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的调色剂等除去来进行清洁。
定影部6对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P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在纸张P上定影。
控制部8包含:未图示的CPU、图像处理部、存储部、以及其它未图示的电子电路和电子部件。CPU按照存储部中存储的用于控制的程序、数据,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的各结构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进行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有关的处理。供纸部3、纸张输送部4、曝光部5、图像形成部20、转印部30以及定影部6各自独立地从控制部8接收指令并联动地对纸张P进行印刷。存储部例如可由未图示的程序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数据ROM等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等易失性的存储装置的组合构成。
接着,对图像形成部20及其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鼓单元50的立体图。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装置40的立体图。此外,各色图像形成部20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除了需要特别进行限定的情况之外,有时对结构要素省略了表示各色的识别标记的记载和说明。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部20具备图2所示的感光鼓21、带电部22、显影装置40以及鼓清洁部23。在这些结构要素中,将感光鼓21、带电部22以及鼓清洁部23单元化而构成鼓单元(图像担载体单元)50。即,图像形成部20具有鼓单元50、显影装置40。
鼓单元50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2进行装卸。如图2和图3所示,鼓单元50具有设置于其壳体部51的感光鼓21、带电部22以及鼓清洁部23。
感光鼓21是具有旋转中心轴即鼓轴211的圆筒形状且旋转轴线水平配置。感光鼓21经由鼓轴211被在鼓单元50的壳体部51设置的未图示的轴承部可旋转地支承。
带电部22具有带电辊221和带电清洁辊222。带电辊221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向感光鼓21的外周面施加规定的带电偏压。带电清洁辊222与带电辊221的外周面接触,对带电辊221的外周面进行清洁。
鼓清洁部23具有清洁辊231、清洁刮片232以及回收螺杆233。清洁辊231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清洁辊231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向该清洁辊231与感光鼓21的接触区域和感光鼓21同向移动的朝向旋转。清洁刮片232配置于清洁辊231的鼓旋转方向下游侧。清洁刮片232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清洁辊231及清洁刮片232在一次转印后将残留于感光鼓21外周面的调色剂等除去来进行清洁。回收螺杆233将从感光鼓21的外周面除去的废调色剂等向设置于鼓清洁部23外部的未图示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输送。
鼓清洁部23还具有废调色剂排出部234。废调色剂排出部234配置于鼓清洁部23的背面部并向后方突出。从感光鼓21的外周面除去的废调色剂等利用回收螺杆233的旋转从废调色剂排出部234排出,并输送到未图示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
显影装置40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2进行装卸。显影装置40与鼓单元50相邻配置。如图2和图4所示,显影装置40具有显影容器41、分隔部42、搅拌输送室43、供给输送室44、搅拌输送部件45、供给输送部件46、显影辊(显影剂担载体)47以及限制刮片48。
显影容器41收纳例如包含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作为从显影装置40向感光鼓21的外周面供给的显影剂。显影容器41是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在图2中是纸面进深方向,以下称为轴线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且长度方向水平配置。
显影容器41具有图4所示的显影剂补给口411和显影剂排出部412。显影剂补给口411和显影剂排出部412配置于显影容器41的背面部并向后方突出。显影剂补给口411与后述的搅拌输送室43连通。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主体2时,显影剂补给口411与后述的显影保持器70的显影剂补给路径713连接。显影装置40经由显影剂补给路径713和显影剂补给口411从配置于主体2的未图示的显影剂容器接受显影剂的补给。显影剂排出部412与后述的供给输送室44连通。显影装置40使显影容器41内部剩余的显影剂从显影剂排出部412向显影容器41的外部排出。
显影容器41还具备图4所示的输入齿轮413。输入齿轮413配置于显影容器41的、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的后端侧。输入齿轮413设置为能够绕与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轴线旋转。与输入齿轮413同轴地设置有未图示的输入从动齿轮,该输入从动齿轮随着输入齿轮413的旋转而旋转。另外,与显影辊47同轴地设置有未图示的显影齿轮,该显影齿轮与输入从动齿轮啮合。当输入齿轮413旋转时,显影辊47经由输入从动齿轮及显影齿轮进行旋转。
显影容器41还具备图2和图4所示的显影支承轴部414。显影支承轴部414在与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显影容器41的感光鼓21侧。显影支承轴部414配置于显影容器41的前侧的、显影辊47的下侧。显影支承轴部414沿着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延伸。显影支承轴部414能够相对于后述的单元支撑框架60进行旋转。
分隔部42设置于显影容器41内部的下部。分隔部42设置于显影容器41下部的、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图2中为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沿着轴线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分隔部42将显影容器41的内部沿着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划分。分隔部42具备分别配置于轴线方向两端部的未图示的显影剂连通口。
搅拌输送室43和供给输送室44设置于显影容器41的内部。搅拌输送室43和供给输送室44通过利用分隔部42划分显影容器41的内部而形成。供给输送室44与显影容器41内部的、显影辊47的配置区域的下方相邻配置。搅拌输送室43配置于显影容器41内部的、相对于供给输送室44而言远离显影辊47的区域。搅拌输送室43从显影剂补给口411接受显影剂的补给。
搅拌输送部件45配置于搅拌输送室43的内部。供给输送部件46配置于供给输送室44的内部。搅拌输送部件45和供给输送部件46以能够绕与感光鼓21平行地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显影容器41。搅拌输送部件45和供给输送部件46通过绕其轴线旋转,从而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对显影剂一边进行搅拌一边进行输送。
通过搅拌输送部件45和供给输送部件46的旋转,显影剂通过设置于分隔部42的轴线方向两端的显影剂连通口,在搅拌输送室43与供给输送室44之间循环。在搅拌输送室43和供给输送室44中,从外部补给的调色剂(带正电调色剂)与磁性载体混合并进行搅拌而带电。
显影辊47配置于显影容器41内部的、供给输送部件46的上方。显影辊47以能够绕与感光鼓21平行地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显影容器41。显影辊47具有:如图2所示逆时针旋转的圆筒状的显影套筒、以及固定在显影套筒内的显影辊侧磁极(均未图示)。显影辊47可被施加规定的直流电压(以下称为VslvDC)和交流电压(以下称为VslvAC)的偏压。显影辊47外周面的一部分从显影容器41露出并与感光鼓21对置。显影辊47在与感光鼓21对置的区域担载向感光鼓21的外周面供给的调色剂。
限制刮片48与显影辊47接近并对置,并在限制刮片48的前端与显影辊47的外周面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限制刮片48配置于显影辊47与感光鼓21的对置区域的、显影辊4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限制刮片48在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在图2中是纸面进深方向)的全域延伸。限制刮片48限制担载于显影辊47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
显影剂在搅拌输送室43和供给输送室44中通过搅拌输送部件45和供给输送部件46进行搅拌、循环而带电,并通过供给输送部件46向显影辊47输送。在显影辊47的外周面可形成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的未图示的磁刷。磁刷在通过限制刮片48限制了层厚之后,利用显影辊47的旋转而向显影辊47与感光鼓21的对置区域输送。而且,可利用向显影辊47施加的规定的偏压(VslvDC和VslvAC)与感光鼓21之间的电位差,从显影辊47向感光鼓21转移调色剂,使感光鼓21外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
图5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配置结构的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5所示的单元支撑框架60。
单元支撑框架60配置在主体2的正面侧框架2a与背面侧框2b之间。单元支撑框架60对四个图像形成部20各自的、鼓单元50及显影装置40以能够单独地进行装卸的方式进行支撑。
在正面侧框架2a的前方配置有开闭罩2c。开闭罩2c以设置于其下端部且沿着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未图示的铰链部为支点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正面侧框架2a向上下方向旋转。开闭罩2c对设置于正面侧框架2a的开口部2d进行开闭。鼓单元50和显影装置40能够通过使开闭罩2c打开并穿过开口部2d而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取出、放入。
图6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单元支撑框架60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单元支撑框架60具备显影装置支撑部61、鼓单元支撑部62、显影保持器70以及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
显影装置支撑部61是单元支撑框架60的、四个显影装置40各自下方的区域。显影装置支撑部61具备保持器连接部611。
保持器连接部611在与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显影装置支撑部61的鼓单元50侧。保持器连接部611相对于四个显影装置40分别配置有显影装置40的前侧和后侧的一对。
前侧的保持器连接部611例如具有在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正面观察为圆形的孔部6111。后侧的保持器连接部611例如具有在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轴部6112。一对保持器连接部611的孔部6111和轴部6112同轴配置,并能够绕其轴线旋转地连接有显影保持器70。
鼓单元支撑部62是单元支撑框架60的、四个鼓单元50各自下方的区域。鼓单元支撑部62构成为配置于鼓单元50下方的基座。鼓单元支撑部62沿着鼓单元50在感光鼓21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鼓单元50载置于鼓单元支撑部62上。鼓单元支撑部62支撑鼓单元50的底部。
显影保持器70安装于显影装置支撑部61的保持器连接部611。即,显影保持器70能够绕保持器连接部611的孔部6111及轴部6112的轴线旋转。显影保持器70保持显影装置40。对于显影保持器7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相对于四个显影装置40分别配置于显影装置40的前侧及后侧各自的下方。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在与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显影装置40的鼓单元50侧的相反侧的区域。
两个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分别具备接触远离凸轮81。配置于单元支撑框架60的前侧及后侧的一对接触远离凸轮81安装于凸轮轴82并同向且同时地进行旋转,所述凸轮轴82与显影辊47平行地延伸。接触远离凸轮81与显影容器41的下表面接触。接触远离凸轮81能够一边与显影装置40接触一边旋转,使显影装置4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位移,变更感光鼓21与显影辊47的间隔。即,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使显影装置40以后述的显影保持器70的摆动轴部73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使显影辊47相对于感光鼓21接近或者远离。
接着,对显影保持器70及其附近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保持器70的立体图。图8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保持器70的侧视图。图9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安装有显影装置40的单元支撑框架60的侧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显影保持器70具备:后部连接部71、底部支撑部72以及摆动轴部73。
后部连接部71配置于显影保持器70的后部,且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时,位于显影容器41的后方(参照图9)。后部连接部71具备:连接凹部711、连接销712、显影剂补给路径713以及驱动齿轮714。
连接凹部711在后部连接部71的正面部开口并向后方凹陷。连接凹部711具有在后部连接部71的背面部从内侧向外侧贯通的未图示的孔部。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时,连接凹部711收纳显影装置40的后端部。此时,显影容器41的显影剂排出部412插入连接凹部711的孔部,并向后部连接部71的后方突出(参照图9)。
连接销712设置于后部连接部71的正面部并向前方突出。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时,连接销712插入到设置于显影容器41的未图示的孔部。此外,连接销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也可以设置于显影装置40侧。
显影剂补给路径713设置于后部连接部71的上部。显影剂补给路径71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且在下端与连接凹部711的内部连通。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时,显影剂补给路径713的下端与显影容器41的显影剂补给口411连接。
驱动齿轮714设置于后部连接部71的正面侧的上部。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时,驱动齿轮714配置于与显影装置40的输入齿轮413啮合的位置。驱动齿轮714设置为能够绕与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轴线旋转。输入齿轮413通过与驱动齿轮714啮合,从驱动齿轮714传递动力。即,驱动齿轮714向显影装置40传递动力。
底部支撑部72配置于显影保持器70的比后部连接部71更靠前侧的底部,且当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时,位于显影容器41的下方(参照图9)。底部支撑部72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底部支撑部72具备凸轮出入口721。
凸轮出入口721在底部支撑部72的底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配置。凸轮出入口721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的接触远离凸轮81相同的位置。凸轮出入口721沿上下方向贯通底部支撑部72的底面,供旋转的接触远离凸轮81出入。
摆动轴部73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比底部支撑部72更靠鼓单元50侧。摆动轴部73配置有底部支撑部72的前侧和后侧的一对。
前侧的摆动轴部73例如具有在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轴部731。后侧的摆动轴部73例如具有在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的孔部732。一对摆动轴部73的轴部731和孔部732同轴配置,并能够绕其轴线旋转地与单元支撑框架60的一对保持器连接部611连接。即,摆动轴部73具有在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且相对于单元支撑框架60可旋转地进行支撑。
具体而言,前侧的摆动轴部73的轴部731插入到前侧的保持器连接部611的孔部6111中进行连接。在后侧的摆动轴部73的孔部732中插入后侧的保持器连接部611的轴部6112进行连接。此外,在前侧的摆动轴部73连接有显影容器41的显影支承轴部414。具体而言,显影支承轴部414比前侧的保持器连接部611更靠前侧地连接于前侧的摆动轴部73。由此,可与前侧的保持器连接部611同轴地配置前侧的摆动轴部73和显影支承轴部414。
根据上述结构,显影保持器70对显影装置40以能够在使显影辊47相对于感光鼓21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进行保持。显影装置40和显影保持器70同向且同时地绕摆动轴部73的轴线进行摆动。
图10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安装有显影装置40的单元支撑框架60的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47从感光鼓21远离的状态。如图10所示,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的接触远离凸轮81在处于倒伏状态时不与显影装置40的下表面接触。由此,显影装置40和显影保持器70会在重力作用下绕摆动轴部73的轴线向图10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为,显影辊47从感光鼓21远离。
图11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安装有显影装置40的单元支撑框架60的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47与感光鼓21接近的状态。如图11所示,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的接触远离凸轮81在处于立起状态时与显影装置40的下表面接触。由此,显影装置40和显影保持器70被接触远离凸轮81推举上升,并绕摆动轴部73的轴线向图1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为,显影辊47与感光鼓21接近。
如图8所示,一对摆动轴部73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L1比从驱动齿轮714的旋转中心到摆动轴部73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L2长。根据该结构,在将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的显影保持器70时,能够抑制驱动齿轮714的倾倒。因此,能够抑制驱动齿轮714的啮合不良,并能够向显影装置40适当地传递动力。即,能够抑制在图像中产生抖动。
另外,如图9所示,一对摆动轴部73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L1比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的长度L3长。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一对摆动轴部73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L1具有足够的长度。因此,能够提高在将显影装置40安装于单元支撑框架60的显影保持器70时抑制驱动齿轮714的倾倒的效果。
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显影保持器70具备冷却管道722。
冷却管道72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底部支撑部72的鼓单元50侧。冷却管道722位于显影容器41的供给输送室44的下侧。冷却管道722在底部支撑部72的上表面部开口并向下方凹陷,且构成为与显影辊47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槽形状。
图12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安装有显影装置40的单元支撑框架60以及冷却单元90的剖面侧视图。图13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冷却单元90的外观立体图。图14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冷却单元90内部的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12、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冷却单元90。
冷却单元90配置于单元支撑框架60的前端部侧的下侧。冷却单元90具备设置于其壳体91的送风扇92、进气管道93以及排气管道94。此外,冷却单元90在单一的壳体91上各自独立地具备用于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送风扇92、进气管道93以及排气管道94。
送风扇92例如由具有涡旋状的流路的多叶片式风扇构成且配置于壳体91的内部。在送风扇92的进气侧连接有进气管道93,并在排气侧连接有排气管道94。当使送风扇92驱动时,则会在壳体91内产生从进气管道93吸入空气并从排气管道94排出空气的气流。
进气管道93连接于送风扇92的进气侧。进气管道93在壳体91的下表面具有未图示的进气口。当使送风扇92驱动时,则从进气口吸入冷却单元90外部的空气而产生从进气口到送风扇92流通于进气管道93的气流。
排气管道94连接于送风扇92的排气侧。排气管道94在壳体91的上表面具有排气口941。当使送风扇92驱动时,则产生从送风扇92到排气口941流通于排气管道94的气流,并从排气口941向冷却单元90的外部排出空气。
如图12所示,显影保持器70的冷却管道722具有流入口7221以及流出口7222。
流入口7221配置于冷却管道722的前端部的底面且开口于上下方向。在流入口7221中插入冷却单元90的排气管道94的设置有排气口941的前端部。
流出口7222配置于冷却管道722的后端部的背面且开口于前后方向。在流出口7222连接有未图示的其它管道,该管道例如延伸到主体2的外装的未图示的排气口。
当使冷却单元90的送风扇92驱动时,则从冷却单元90的排气口941排出的空气从流入口7221向冷却管道722内输送。该空气在冷却管道722内从流入口7221流通至流出口7222。沿着冷却管道722流通的气流与显影装置40的下部接触。即,冷却管道722流通气流来冷却显影装置40。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不论显影辊47从感光鼓21远离,还是显影辊47与感光鼓21接近,显影保持器70都会与显影装置40一起绕摆动轴部73的轴线进行位移。由此,能够避免在显影装置40与冷却管道722的对置区域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抑制流通于冷却管道722的空气的泄漏,并能够高效地冷却显影装置40。
图15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附近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附近的局部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47从感光鼓21远离的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附近的局部剖面主视图,示出了显影辊47与感光鼓21接近的状态。
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显影装置移动机构80除了上述的接触远离凸轮81和凸轮轴82之外,还具备接触远离齿轮83和罩联动齿轮84。
接触远离齿轮83安装于凸轮轴82。接触远离齿轮83配置于凸轮轴82的比接触远离凸轮81更靠前侧。接触远离齿轮83是仅在其周向的一部分排列有多个齿的所谓缺齿齿轮。接触远离齿轮83与罩联动齿轮84啮合。接触远离齿轮83经由凸轮轴82向接触远离凸轮81传递旋转力。
罩联动齿轮84配置于接触远离齿轮83的下侧。罩联动齿轮84设置有一个以上,并与未图示的罩齿轮啮合,该罩齿轮设置于开闭罩2c的旋转轴。即,罩联动齿轮84进行开闭罩2c的开闭并且从罩齿轮传递旋转力,而且向接触远离齿轮83传递旋转力。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的锁定机构100。锁定机构100具备钩部101以及卡合部102。
钩部101设置于接触远离齿轮83。钩部101配置于接触远离齿轮83的缺齿部分。钩部101从接触远离齿轮83的齿底部起沿着接触远离齿轮83的周向呈弧状延伸。钩部101随着接触远离齿轮83的旋转而沿着接触远离齿轮83的周向旋转。接触远离齿轮83在钩部101的径向内侧具有空间。
卡合部102设置于显影保持器70的底部支撑部72。卡合部102在接触远离齿轮83的上侧且配置于与接触远离齿轮83对置的部位。卡合部102具备插通口1021以及卡合片1022。
插通口1021沿着上下方向贯通显影保持器70的底部支撑部72。插通口1021是钩部101能够插通的形状、大小。卡合片1022沿着接触远离齿轮83的周向(左右方向)与插通口1021相邻配置。卡合片1022由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薄板形状构成。
如图16所示,当显影辊47是从感光鼓21远离的状态时,接触远离凸轮81是倒伏状态,与处于立起状态时相比,如图16所示顺时针旋转。由此,钩部101通过插通口1021而到达卡合片1022的上侧,并与卡合部102啮合。即,锁定机构100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进行锁定。
如图17所示,当显影辊47是与感光鼓21接近的状态时,接触远离凸轮81是立起状态,与处于倒伏状态时相比,如图17所示逆时针旋转。由此,钩部101从卡合片1022远离,解除与卡合部102的啮合。即,锁定机构100解除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的锁定。
如上所述,锁定机构100与显影辊47相对于感光鼓21的远离联动地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进行锁定,并与显影辊47相对于感光鼓21的接近联动地解除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的锁定。根据该结构,当显影装置40相对于显影保持器70进行装卸时,能够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进行锁定并抑制显影装置40的绕摆动轴部73的轴线的摆动。因此,当显影装置40相对于显影保持器70进行装卸时,能够抑制显影装置40随意地摆动而与感光鼓21接触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破损。
而且,锁定机构100与显影辊47相对于感光鼓21的远离联动地使钩部101与卡合部102啮合,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进行锁定,并与显影辊47相对于感光鼓21的接近联动地解除钩部101与卡合部102的啮合,解除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的锁定。根据该结构,通过用于向接触远离凸轮81传递旋转力的接触远离齿轮83的旋转,能够实现钩部101与卡合部102的啮合、啮合解除,进行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的锁定、锁定解除。因此,不必新设用于对显影装置40的位移进行锁定、解除锁定的传动机构,即能够抑制显影装置40的随意摆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进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是依次叠加形成多种颜色的图像的所谓串列型的彩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类型。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非串列型的彩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单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图像担载体单元,其具有图像担载体;
显影装置,其具有向所述图像担载体的外周面供给调色剂的显影剂担载体,并与所述图像担载体单元相邻配置;
单元支撑框架,其对所述图像担载体单元及所述显影装置以能够单独地进行装卸的方式进行支撑;以及
显影保持器,其设置于所述单元支撑框架,并对所述显影装置以能够在使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所述图像担载体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进行保持,
所述显影保持器具备:
驱动齿轮,其向所述显影装置传递动力;以及
一对摆动轴部,其具有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旋转轴线,并相对于所述单元支撑框架可旋转地进行支撑,
所述一对摆动轴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比从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到所述摆动轴部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摆动轴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距离比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的轴线方向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保持器具备冷却管道,该冷却管道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并用于流通气流来冷却所述显影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显影装置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显影装置以所述摆动轴部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并使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所述图像担载体接近或者远离;以及
锁定机构,其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所述图像担载体的远离联动地对所述显影装置的位移进行锁定,并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所述图像担载体的接近联动地解除对所述显影装置的位移的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移动机构具备:
接触远离凸轮,其能够一边与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一边旋转,使所述显影装置位移,变更所述图像担载体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的间隔;以及
接触远离齿轮,其向所述接触远离凸轮传递旋转力,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
钩部,其设置于所述接触远离齿轮,并随着所述接触远离齿轮的旋转而沿着所述接触远离齿轮的周向旋转;以及
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显影保持器的与所述接触远离齿轮对置的位置,
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所述图像担载体的远离联动地,所述钩部与所述卡合部啮合,对所述显影装置的位移进行锁定;与所述显影剂担载体相对于所述图像担载体的接近联动地解除所述钩部与所述卡合部的啮合,解除对所述显影装置的位移的锁定。
CN202010522146.8A 2019-06-13 2020-06-10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2083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0508 2019-06-13
JP2019110508A JP7255378B2 (ja) 2019-06-13 2019-06-1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3637A true CN112083637A (zh) 2020-12-15
CN112083637B CN112083637B (zh) 2023-08-18

Family

ID=73735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2146.8A Active CN112083637B (zh) 2019-06-13 2020-06-1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5059B2 (zh)
JP (1) JP7255378B2 (zh)
CN (1) CN112083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02265A (ja) 2021-06-22 2023-01-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8673A (ja) * 2005-01-27 2006-08-10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9619A (ja) * 2010-03-30 2011-10-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63808A1 (en) * 2010-09-14 2012-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137582A (ja) * 2013-04-11 2013-07-1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10A (zh) * 2012-10-31 2014-05-1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362889A1 (en) * 2014-06-13 2015-12-1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18107957A1 (zh) * 2016-12-14 2018-06-21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影盒、处理盒及使用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8103B2 (ja) * 2000-12-08 2004-03-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現像ユニットの支持機構
JP4689750B2 (ja) * 2008-09-29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65667B2 (ja) * 2008-09-29 2010-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54158B2 (ja) * 2012-1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5862B2 (ja) * 2013-04-04 2016-02-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746797B2 (en) * 2015-06-26 2017-08-2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body, a photoreceptor unit, and a developing unit
JP6287984B2 (ja) * 2015-07-15 2018-03-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65906B2 (ja) * 2016-02-29 2019-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39774B2 (en) * 2016-04-27 2018-1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219580A (ja) * 2016-06-03 2017-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36500B2 (ja) * 2016-07-04 2019-07-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1059A (ja) * 2017-09-27 2019-04-1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6507B2 (ja) * 2018-05-18 2019-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8673A (ja) * 2005-01-27 2006-08-10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9619A (ja) * 2010-03-30 2011-10-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63808A1 (en) * 2010-09-14 2012-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92810A (zh) * 2012-10-31 2014-05-1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137582A (ja) * 2013-04-11 2013-07-1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62889A1 (en) * 2014-06-13 2015-12-1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18107957A1 (zh) * 2016-12-14 2018-06-21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影盒、处理盒及使用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3637B (zh) 2023-08-18
US10915059B2 (en) 2021-02-09
JP7255378B2 (ja) 2023-04-11
US20200393789A1 (en) 2020-12-17
JP2020201459A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02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llecting and distributing untransferred developer
CN112305879B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2753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rocess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a developing device
JP4416025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79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4661A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現像剤補給容器
CN11208363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874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20003530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570A (ja) 可視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262A (ja) 現像装置
JP6090026B2 (ja)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
JP20230022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3289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218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67132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42301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5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6249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1598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17817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670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4003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794956A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7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