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9532B - 车门把手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门把手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9532B
CN112049532B CN202010336648.1A CN202010336648A CN112049532B CN 112049532 B CN112049532 B CN 112049532B CN 202010336648 A CN202010336648 A CN 202010336648A CN 112049532 B CN112049532 B CN 1120495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andle
handle
lever
rotation center
press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66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9532A (zh
Inventor
佐佐木康祐
富士原泰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 ltd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49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9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9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9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E05B85/16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a longitudinal grip part being pivoted at one end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grip part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位置精度的要求少、并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的展开速度的车门把手构造。在致动杆(8)的前端设有抵接销(8b)。抵接销(8b)为大致圆柱状朝着车辆内侧方向凸设。抵接销(8b)一边从第一转动轴(8a)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9)的下缘(9h)抵接。抵接销(8b)以将把手杆(9)的输入臂部(9b)顶起的方式按压把手杆(9)并使其转动。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使移动量逐渐减少并在展开状态下停止。

Description

车门把手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门把手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中构成为,车门把手能够在车门把手收纳于形成在车门面板的凹部内的收纳状态和从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
当用户用大拇指按下解锁按钮时,相关的车门被解锁。在车门把手与使车门把手向展开状态移动的致动器之间设有偏心凸轮机构。并且,车门把手被致动器的驱动付与所希望的展开速度而向展开状态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6259
发明内容
以往的车门把手构造对偏心凸轮要求高加工精度。另外,针对与偏心凸轮连接的连杆部件等也要求高加工精度,并且也需要连杆部件相对于偏心凸轮的位置精度,难以获得所期望的展开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位置精度的要求少、且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的展开速度的车门把手构造。
本发明的车门把手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车门把手,其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内的收纳状态和从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致动杆,其通过致动器绕着第一转动中心转动;和把手杆,其夹在车门把手与致动杆之间通过绕着第二转动中心转动,而将致动杆的动作向车门把手传递,致动杆具有一边从第一转动中心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抵接的滑动按压部,滑动按压部通过按压把手杆而使把手杆转动,并使车门把手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位置精度的要求少、且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的展开速度的车门把手构造。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说明整体构成的从车辆外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从图1中箭头II方向观察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3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说明沿着图2中III-III线的位置处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4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说明假想线与滑动按压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伴随致动杆的转动变长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5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是表示展开前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是表示展开后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是说明在供连结突部卡合的卡合开口所设的罩部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车门面板
2a 外侧面
5 车门把手
8 致动杆
8a 第一转动轴
8b 抵接销(滑动按压部)
9 把手杆
9a 第二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同一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当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看到的前后、左右或上下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图1表示适用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的车辆1。
在车辆1的车门面板2,作为开闭车门的装置的一部分而设有车门把手机构3。
车门把手机构3具有:沿着车门面板2的把手开口内侧安装的厚板状的把手基部4;经由转动轴6转动自如地设于把手基部4的车门把手5;和安装于把手基部4的前侧下方并使车门把手5开闭运动的致动器11。
图2是从图1中箭头II方向观察把手基部4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车门把手机构3还具有:通过致动器11的驱动而绕着作为第一转动中心的第一转动轴8a转动的致动杆8;夹在车门把手5与致动杆8之间并绕着作为第二转动中心的第二转动轴9a转动的把手杆9;和在上缘具有受压部18并通过以旋转轴部17a为旋转中心的转动而进行闩锁操作的闩锁切换杆17。
其中,把手杆9具有:与设于致动杆8的作为滑动按压部的抵接销8b抵接的输入臂部9b;开口形成有与车门把手5卡合的卡合开口9g的把手操作臂部9c;隔着第二转动轴9a位于相反侧的闩锁操作臂部9d;设于把手基部4与把手杆9之间的未图示的弹簧部件;和安装于把手基部4并与使把手杆9的旋转力减衰的阻尼齿轮9f啮合的扇形的齿轮部9e,把手杆9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倒T字型。
其中,弹簧部件将一端固定于把手杆9,并将另一端固定于把手基部4,由此向使把手杆9与抵接销8b抵接的方向弹压。
图3是沿着图2中III-III线的位置处的车门把手机构3的水平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把手基部4,凹设有朝着车外侧开放的把手凹部4a。在把手凹部4a,经由转动轴6轴支承有为长圆形且平板状的车门把手5并将其收纳(参照图1)。
本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5的外侧面5a在收纳状态下以与车门面板2的外侧面2a成为一个面的方式形成。
另外,车门把手5以转动轴6为转动中心使后端部5c朝着外侧方展开。由此,车门把手5构成为,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2内的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参照图3中假想线)之间移动。
在展开状态下,用户能够使车门把手5向由图3中箭头F3所示的方向进一步转动。由此,闩锁切换杆17的受压部18被闩锁操作臂部9d按压而转动,未图示的闩锁机构的闩锁状态被解除。
从车门把手5中的、前端部5b侧的转动轴6的背面侧,一体地突出设置有连结突部15。另外,在把手基部4的把手凹部4a,开口形成有穿插孔4b。连结突部15的前端穿插于穿插孔4b,向设有把手杆9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突出设置,与卡合开口9g卡合。
连结突部15通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以转动轴6为转动中心使车门把手5在收纳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转动。
如图2所示,在致动杆8的前端设有抵接销8b。抵接销8b为大致圆柱状并朝着车辆内侧方向凸设。抵接销8b的外径设定为,充分得小于以第一转动轴8a为转动中心的抵接销8b的旋转半径。
抵接销8b一边从第一转动轴8a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9抵接。
即,抵接销8b一边与设在把手杆9的输入臂部9b上的下缘9h抵接,一边以将把手杆9顶起的方式对其按压。
并且,抵接销8b一边使与下缘9h抵接的位置向从第二转动轴9a远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把手杆9转动。通过把手杆9的转动,与把手操作臂部9c的卡合开口9g卡合的连结突部1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
由此,致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能够使转动轴方向变换90度,并使车门把手5以转动轴6为旋转中心展开。
另外,在闩锁操作臂部9d的前端的下缘9i侧,朝向下方凸设有按压部19。在本实施方式中,闩锁操作臂部9d的下缘9i以及输入臂部9b的下缘9h几乎形成于一条直线上。
并且,通过把手杆9的转动,闩锁操作臂部9d的按压部19将闩锁切换杆17的受压部18按下,进行闩锁机构的闩锁开放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时,按压部19移动至开始闩锁解除操作的紧前的位置或与受压部18抵接的位置。
因此,用户若使从车门面板2突出的车门把手5进一步向拉出的方向展开,则通过把手杆9的转动,闩锁操作臂部9d的按压部19将受压部18按下,进行闩锁机构的闩锁开放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为了比较抵接销8b的两个位置,在致动杆8的旋转方向上,将位于左下侧的抵接销8b规定为收纳状态侧,将与收纳状态侧相比位于右上侧的抵接销8b规定为展开状态侧。
由此,如图4所示,在设想了将第一转动轴8a以及第二转动轴9a相连的假想线L的情况下,以使展开状态侧的抵接销8b与假想线L之间的最短距离L2比收纳状态侧的抵接销8b与假想线L之间的最短距离L1长的方式设定抵接销8b的移动范围。
因此,能够使致动杆8的单位旋转角度下的把手杆9的移动量逐渐减少,并使车门把手5的展开速度逐渐降低。另外,当致动杆8的转动发展时,推压把手杆9的力逐渐降低。因此,能够降低车门把手5的展开完成时的振动。
此外,在抵接销8b设于把手杆9侧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在把手杆9的转动前期,致动杆8的旋转驱动力成为使把手杆9转动的成分F1,高效地向车门把手5传递。
并且,如图6所示,当车门把手5的展开发展时,抵接销8b与假想线L之间的最短距离变长。因此,将致动杆8推起的成分F2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减少。
而且,如图7所示,在卡合开口9g的内周缘安装有环状的罩部件20。罩部件20为树脂制,设有一对长边部21、21和短边部22、22,通过将这些边部的端部间分别连结而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环状。
其中,在短边部22、22,一体地形成有分别与卡合开口9g的内周缘卡定的朝外的外卡爪部24、24。该外卡爪部24以不会使罩部件20从卡合开口9g脱落的方式卡定,并且以能够使罩部件20沿着短边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
另外,在罩部件20的外周缘,在整周范围内一体地设有厚度尺寸比长边部21以及短边部22薄的凸缘部23。
而且,从卡合开口9g的内周缘,离开固定尺寸地突出设置有一对卡定爪部9j、9j。
卡定爪部9j与一个长边部21的侧面抵接。由此,罩部件20的另一个长边部21被相反侧的开口周缘按压。
并且,这些一对卡定爪部9j、9j以从凸缘部23的上侧覆盖的方式卡定并与凸缘部23叠搭(lap)。
因此,能够使连结突部15与位于一对卡定爪部9j、9j之间的间隙30内的罩部件20的一个长边部21弹性接触,具备缓冲性。
另外,另一个长边部21被相反侧的开口周缘按压,能够将连结突部15的按压力高效地转换为把手杆9的旋转力。
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闩锁切换杆17具有:能够以旋转轴部17a为旋转中心转动的长板状的杆主体17b;设于杆主体17b的上缘侧大致中央的受压部18;和设于杆主体17b的转动前端并与未图示的闩锁机构连结的连结部17c。
其中,转动的按压部19首先所抵接的受压部18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以与第二转动轴9a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几乎相同的方式齐平。即,受压部18的待机位置以与第二转动轴9a相同地处于水平线H上的方式配置。
并且,杆主体17b的旋转轴部17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设定为比第二转动轴9a的位置低的位置。由此,闩锁操作臂部9d的除了按压部19以外的部分不会与闩锁切换杆17干涉。
闩锁操作臂部9d当转动角度几乎成为水平时,使按压部19向将受压部18按下的方向抵接。因此,当用户向手边拉拽成为展开状态的车门把手5而使其进一步转动时,拉拽后能够高效地向按压部19传递。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的作用效果。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机构3,用户接近车辆1的车门面板2而接近传感器工作,或者车门遥控开关等被操作。由此,图2所示的致动器11的致动杆8以第一转动轴8a为转动中心,以等角速度开始转动。
如图4所示,致动杆8的抵接销8b一边从第一转动轴8a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输入臂部9b的下缘9h抵接,并对其按压。在车门把手5的收纳状态或从收纳状态开始展开的展开前期,如图5所示,致动杆8的转动驱动力的成分F1与把手杆9的转动方向一致,几乎以直角与下缘9h抵接而将其推起。
因此,致动器11的转动驱动力高效地向输入臂部9b传递,对抗弹簧部件的弹压力而使把手杆9在图2中向左绕着转动。
当把手杆9的转动发展时,如图6所示,与下缘9h抵接的抵接销8b的位置一边滑动一边向从第二转动轴9a远离的方向移动。因此,对于致动杆8的旋转量的、把手杆9的旋转量逐渐减少。
并且,把手杆9逐渐使旋转速度减速,使车门把手5在展开状态下停止(参照图1中假想线)。
本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5一边减速一边停止。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设于卡合开口9g的罩部件20使连结突部15与位于一对卡定爪部9j、9j间的间隙30内的一个长边部21弹性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付与缓冲性,减少振动和噪音,提高商品性。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中,仅调整第一转动轴8a以及第二转动轴9a间的距离,就能够容易地变更车门把手5的展开速度。
此时,由于位置精度的要求少,所以例如不会如偏心凸轮或使用连接的连杆部件的结构等那样地要求高加工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销8b的外径设定为,充分地小于以第一转动轴8a为转动中心的抵接销8b的旋转半径。因此,不会如偏心凸轮那样地要求加工精度。
并且,当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时,与此伴随地,使闩锁操作臂部9d转动到开始基于闩锁机构的闩锁解除的紧前的位置,能够使按压部19与受压部18抵接。
受压部18以使其上下方向位置与第二转动轴9a相同的方式在相同的水平线H上齐平配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设于卡合开口9g的罩部件20将另一个长边部21按压至相反侧的开口周缘而将连结突部15的按压力高效地转换为把手杆9的旋转力。
因此,用户能够在车门把手5的拉拽之后高效地将解除闩锁的操作力向按压部19传递。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具有:车门把手5,其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2内的收纳状态和从车门面板2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致动杆8,其通过致动器11绕着第一转动轴8a转动;和把手杆9,其夹在车门把手5与致动杆8之间通过绕着第二转动轴9a转动,而将致动杆8的动作向车门把手5传递。致动杆8具有一边从第一转动轴8a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9抵接的抵接销8b,抵接销8b通过按压把手杆9而使把手杆9转动,并使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
因此,提供一种车门把手构造,其位置精度的要求少,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5的展开速度,加工性以及安装性良好。
例如,通过仅规定把手杆9的第二转动轴9a和致动杆8的第一转动轴8a,就能够实现规定的展开速度。即,本实施方式为了使车门把手5的展开速度可变,不需要要求高加工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偏心凸轮和连杆部件等。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加工和安装的工时和费用。
另外,如图4所示,设想将第一转动轴8a以及第二转动轴9a中心相连的假想线L,以与收纳状态下的抵接销8b与假想线L之间的最短距离相比,使展开状态侧的抵接销8b与假想线L之间的最短距离更长的方式设定抵接销8b的移动范围。
即,与使收纳状态或从收纳状态开始展开的展开前期的位置(收纳状态侧:参照图5)的把手杆9旋转的方向上的旋转驱动力的成分F1相比,在展开状态的位置(展开状态侧:参照图6)上,使把手杆9旋转的方向上的旋转驱动力的成分F2减少。
因此,使致动杆8的单位旋转角度下的把手杆9的移动量逐渐减少,能够使车门把手5的展开速度逐渐降低。另外,若致动杆8的转动发展,则推压把手杆9的力逐渐降低。由此,能够降低车门把手5的展开完成时的振动,能够提高车门把手的商品性。
而且,如图5所示,抵接销8b在收纳状态下配置于假想线L上。
因此,致动杆8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抵接销8b向把手杆9高效传递。另外,将把手杆9的长边方向尺寸设定得短,能够提高配置于周边的其他部件的设计自由度。
并且,如图7所示,具有:连结突部15,其从车门把手5的内侧面朝着车辆内侧突出设置;卡合开口9g,其形成于把手杆9并与连结突部15卡合;环状的罩部件20,其安装于卡合开口9g的内周缘;和卡定爪部9j,其从卡合开口9g的内周缘突出设置,将罩部件20卡定并与其叠搭。
连结突部15与位于设置多个的卡定爪部9j、9j之间的间隙内的罩部件20的长边部21弹性接触。
因此,从卡合开口9g的内周缘突出设置的卡定爪部9j能够填埋形成于罩部件20与连结突部15之间的间隔而减少晃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车门把手5的振动。
另外,连结突部15与位于卡定爪部9j、9j之间的间隙内的罩部件20的长边部21弹性接触。因此,能够吸收连结突部15以及把手杆9之间的组装的偏差。
如图2所示,把手杆9具有:供抵接销8b抵接的输入臂部9b;和隔着第二转动轴9a位于水平方向的相反侧的闩锁操作臂部9d,在闩锁操作臂部9d,设有将来自致动器11的驱动力对未图示的闩锁机构进行闩锁操作的闩锁切换杆17的受压部18传递的按压部19。
并且,受压部18的上下方向位置与第二转动轴9a的上下方向位置相同。
对于这样构成的车门把手机构3,经由设于闩锁操作臂部9d的按压部19,致动器11的驱动力高效地传递至上下方向位置与第二转动轴9a相同地设置的受压部18。另外,使用与车门把手5连结的把手杆9,进行闩锁操作。因此,不需要分别设置部件,部件效率良好。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例举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包括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某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置换,另外,也能够向某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针对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能够删除、或进行其他构成的追加、置换。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能的变形例如为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抵接销8b抵接的下缘9h以直线状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下缘9h可以为弯曲的曲线状,也可以为多个曲率不同的曲线组合成的形状。即,下缘9h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杆为板状部件,但例如可以为圆盘状部件。另外,作为滑动按压部而将抵接销8b设于致动杆8,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把手杆9设置抵接销,致动杆8经由滑动按压部按压把手杆9,由此把手杆9转动,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只要是这种构成,可以在任何位置设置任何形状的滑动按压部。即,致动杆8以及滑动按压部的形状、数量以及材质没有特别限定。

Claims (5)

1.一种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门把手,其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内的收纳状态和从所述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
致动杆,其通过致动器绕着第一转动中心转动;和
把手杆,其夹在所述车门把手与所述致动杆之间、通过绕着第二转动中心转动,而将所述致动杆的动作向所述车门把手传递,
所述车门把手构造具有滑动按压部,其配置于所述致动杆或所述把手杆的某一方,一边从所配置的部件的转动中心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转动,
所述致动杆通过经由所述滑动按压部按压所述把手杆而使所述把手杆转动,并使所述车门把手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
所述滑动按压部为大致圆柱状并从所述致动杆凸设,且一边从第一转动轴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所述把手杆抵接并进行按压,
所述车门把手在所述收纳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下变更样态时,所述致动杆以所述第一转动轴为转动中心,以等角速度转动,
在设想了将所述第一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连结的假想线的情况下,
以使展开状态侧的所述滑动按压部与所述假想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收纳状态侧的所述滑动按压部与所述假想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的方式设定所述滑动按压部的移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按压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配置于所述假想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连结突部,其从所述车门把手的内侧面朝着车辆内侧突出设置;
卡合开口,其形成于所述把手杆并与所述连结突部卡合;
环状的罩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卡合开口的内周缘;和
卡定爪部,其从所述卡合开口的内周缘突出设置,将所述罩部件卡定并与其叠搭,
所述连结突部与位于设有多个的所述卡定爪部之间的间隙内的罩部件弹性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杆具有:
供所述滑动按压部抵接的输入臂部;和
隔着所述第二转动中心位于水平方向的相反侧的闩锁操作臂部,
在所述闩锁操作臂部,设有将来自所述致动器的驱动力对进行闩锁操作的受压部传递的按压部,
设置所述受压部,使得其上下方向位置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杆具有:
供所述滑动按压部抵接的输入臂部;和
隔着所述第二转动中心位于水平方向的相反侧的闩锁操作臂部,
在所述闩锁操作臂部,设有将来自所述致动器的驱动力对进行闩锁操作的受压部传递的按压部,
设置所述受压部,使得其上下方向位置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相同。
CN202010336648.1A 2019-06-05 2020-04-24 车门把手构造 Active CN1120495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5045A JP7316101B2 (ja) 2019-06-05 2019-06-05 ドアハンドル構造
JP2019-105045 2019-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9532A CN112049532A (zh) 2020-12-08
CN112049532B true CN112049532B (zh) 2022-02-25

Family

ID=73608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6648.1A Active CN112049532B (zh) 2019-06-05 2020-04-24 车门把手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16101B2 (zh)
CN (1) CN11204953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12202A (ja) * 2010-11-26 2012-06-14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開閉扉の開閉操作装置
CN104110182A (zh) * 2013-04-22 2014-10-22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门的外把手装置
CN105683468A (zh) * 2013-11-06 2016-06-15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门的外把手装置
CN107429530A (zh) * 2015-03-12 2017-12-01 株式会社阿尔发 车用把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7498B2 (ja) * 2015-09-28 2019-12-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JP7019550B2 (ja) * 2018-12-06 2022-02-15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12202A (ja) * 2010-11-26 2012-06-14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開閉扉の開閉操作装置
CN104110182A (zh) * 2013-04-22 2014-10-22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门的外把手装置
CN105683468A (zh) * 2013-11-06 2016-06-15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门的外把手装置
CN107429530A (zh) * 2015-03-12 2017-12-01 株式会社阿尔发 车用把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9532A (zh) 2020-12-08
JP7316101B2 (ja) 2023-07-27
JP2020197096A (ja) 2020-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14994B2 (en) Retractable out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
JP6617498B2 (ja)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JP4755528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5288314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11060328B2 (en) Latching device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CN112431490B (zh) 车辆用的盖体开闭装置
JP4673797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598668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6199937A (ja)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CN112049532B (zh) 车门把手构造
JP2009517280A (ja) 2つの向かい合った側部からカバーを開ける機構
JPH064129Y2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15559621A (zh) 一种内翻式车门把手、车门和车辆
US11499348B2 (en) Power child lock device
JP3363035B2 (ja) リッドのロック装置
JP6078881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WO2017199500A1 (ja)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JP7413920B2 (ja) ロック装置
JP6089299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CN219468836U (zh) 载具内部
KR102663985B1 (ko)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KR20110101617A (ko) 자동차용 글로브박스의 개폐장치
JP5236859B2 (ja) 電動式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JP2021031961A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JP2021183784A (ja) 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after: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