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1216B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1216B
CN112041216B CN201880092223.1A CN201880092223A CN112041216B CN 112041216 B CN112041216 B CN 112041216B CN 201880092223 A CN201880092223 A CN 201880092223A CN 112041216 B CN112041216 B CN 112041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rack shaft
electric motor
conversion uni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2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1216A (zh
Inventor
榎本聪司
手塚太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41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1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1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1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电动马达(21);齿条轴(3),其在轴向上移动;转换单元(30),其将电动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齿条轴(3)的移动;第1壳体(110),其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固定于车辆的第1腿部(111);第2壳体(120),其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覆盖转换单元(30)的第4连结部(128),并且具有固定于车辆的第2腿部(121);以及中间壳体(130),其配置于第1壳体(110)与第2壳体(120)之间,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对电动马达(21)进行支承的马达支承部(132)。

Description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使用了带传动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该带传动机构使用带而将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转换为齿条轴的移动。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带传动机构,该带传动机构由以下部件构成:马达,其提供操舵辅助力;齿条轴,其使行驶车轮转向;输入带轮,其与上述马达的旋转轴同轴地一体构成,并被悬臂支承;输出带轮,其与转换为上述齿条轴的轴向移动的驱动转换装置结合;以及驱动带,其卷挂在上述输入带轮与输出带轮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4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需要对齿条轴进行支承使得其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并且在支承电动马达的壳体设置多个被固定部,该被固定部固定于安装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车辆的车辆主体。该多个被固定部的向车辆安装的安装座面的平行度(角度相位的偏差)优选较小。
另一方面,为了组装带或者能够调整带的张力,考虑了使带和挂带的带轮等在组装于支承它们的壳体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并且在组装了带之后用其他的壳体来覆盖带等。在使用两个壳体来收纳带和带轮等的情况下,确保两个壳体的连结部的密封性很重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减小多个被固定部的安装座面的平行度,并且能够确保收纳带等的两个壳体的连结部的密封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该目的,本发明提供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电动马达;齿条轴,其在轴向上移动;转换单元,其将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齿条轴的移动;第1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固定于车辆的第1被固定部;第2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和覆盖所述转换单元的覆盖部中的任意一方的部位,并且具有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2被固定部;以及第3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之间,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所述支承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任意另一方的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多个被固定部的安装座面的平行度,并且能够确保收纳带等的两个壳体的连结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的II-II部的剖视图,是传递机构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部的剖视图,是辅助部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部的剖视图,是沿轴向观察辅助部的图。
图5是示出组装第1壳体、中间壳体以及第2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下,有时也称为“转向装置”)1是用于任意地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的转向装置。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是齿条辅助型的助力转向装置。
转向装置1具有:横拉杆2,其经由转向节臂(未图示)分别与作为转动轮的左右车轮(未图示)连结;以及齿条轴3,其与横拉杆2连结。另外,转向装置1具有传递机构部10,该传递机构部10将来自设置于车辆的方向盘(未图示)的操舵力传递给齿条轴3。另外,转向装置1具有辅助部20,该辅助部20具有电动马达21,将电动马达21的驱动力作为操舵辅助力传递给齿条轴3而对齿条轴3的移动进行辅助。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齿条轴3的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将相对于齿条轴3的中心轴线的周向称为“周向”。
另外,转向装置1具有壳体100,该壳体100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周围,并且对齿条轴3进行支承使得其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壳体100在轴向上分割成三个部分,其具有:第1壳体110,其具有固定于的车辆的车辆主体(未图示)等的第1腿部111;第2壳体120,其具有第2腿部121;以及中间壳体130,其配置于第1壳体110与第2壳体120之间。
第1壳体110具有圆筒状的第1圆筒状部112,齿条轴3通过该第1圆筒状部112的内部。另外,第1壳体110具有对传递机构部10进行支承的传递机构支承部113(参照图2)。
第1腿部111设置为从第1圆筒状部112突出,该第1腿部111具有形成有供在固定于车辆主体(未图示)时所使用的螺栓通过的贯通孔的圆筒状的部位、以及连接该圆筒状的部位和第1圆筒状部112的部位。在将转向装置1固定于车辆主体时,第1腿部111的下端面(与后述的输入轴12突出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载置于车辆主体的安装座面111a(参照图5)。
后面对传递机构支承部113进行详细叙述。
第2壳体120具有供齿条轴3在内部通过的圆筒状的第2圆筒状部122。
第2腿部121设置为从第2圆筒状部122突出,该第2腿部121具有形成有供在固定于车辆主体(未图示)时所使用的螺栓通过的贯通孔的圆筒状的部位、以及连接该圆筒状的部位和第2圆筒状部122的部位。在将转向装置1固定于车辆主体时,第2腿部121的下端面(与输入轴12突出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载置于车辆主体的安装座面121a(参照图5)。
中间壳体130具有:圆筒状的中间圆筒状部131(参照图3),齿条轴3通过中间圆筒状部131的内部;以及马达支承部132,其对电动马达21进行支承。
后面对马达支承部132进行详细叙述。
(传递机构部10)
图2是图1的II-II部的剖视图,是传递机构部10的剖视图。
传递机构部10具有:小齿轮轴11,其形成有小齿轮11a,该小齿轮11a与形成于齿条轴3的齿条3a一同构成齿条小齿轮机构;以及输入轴12,其输入来自方向盘(未图示)的操舵力。另外,传递机构部10具有与小齿轮轴11和输入轴12连结的扭杆13。
另外,传递机构部10具有根据扭杆13的扭转量来检测方向盘的操舵扭矩的扭矩传感器14。扭矩传感器14将操舵扭矩的检测结果输出给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未图示)。ECU根据扭矩传感器14检测到的操舵扭矩而对电动马达21进行控制。
另外,传递机构部10具有:传感器壳体15,其覆盖扭矩传感器14的周围;以及罩16,其覆盖传感器壳体15的开口部。
传感器壳体15通过螺栓(未图示)而固定于第1壳体110的传递机构支承部113,罩16通过螺栓(未图示)而固定于传感器壳体15。
传递机构支承部113和传感器壳体15分别具有对小齿轮轴11进行支承使得其能够旋转的轴承113a、轴承15a。罩16具有对输入轴12进行支承使得其能够旋转的轴承16a。通过传感器壳体15和罩16固定于传递机构支承部113,能够在内部收纳小齿轮轴11和扭矩传感器14,并且使输入轴12和扭杆13的一个端部突出到外部。
(辅助部20)
图3是图1的III-III部的剖视图,是辅助部20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部的剖视图,是沿轴向观察辅助部20的图。
图5是示出组装第1壳体110、中间壳体130以及第2壳体120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辅助部20具有电动马达21和安装于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的驱动带轮22。另外,辅助部20具有多个滚珠23和滚珠螺母24,该滚珠螺母24隔着滚珠23安装于形成在齿条轴3的滚珠丝杠3b。另外,辅助部20具有:从动带轮25,其与滚珠螺母24一同旋转;以及锁紧螺母26,其将从动带轮25固定于滚珠螺母24的外周。另外,辅助部20具有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的一条无端状的带27。
驱动带轮22、滚珠23、滚珠螺母24、从动带轮25以及带27等构成将电动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齿条轴3的轴向的移动的转换单元30。
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具有将辅助部20的滚珠螺母2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131a。
中间壳体130的马达支承部132具有用于安装电动马达21的马达安装面133。为了确保电动马达21与中间壳体130之间的密封性,对马达安装面133实施加工以使表面粗糙度变小。另外,在马达支承部132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用于供固定电动马达21的螺栓通过的贯通孔134。
中间壳体130在比马达安装面133靠第1壳体110侧的位置不具有在轴向上与马达安装面133重叠的部位。例如,中间圆筒状部131设置在与马达安装面133在轴向上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需要确保与安装于马达安装面133的电动马达21之间的密封性的马达安装面133进行加工。
(关于第1壳体110与中间壳体130的连结部、以及中间壳体130与第2壳体120的连结部)
在第1壳体110的第1圆筒状部112的中间壳体130侧的端部具有与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的第1壳体110侧的端部连结的第1连结部116。在第1连结部116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用于供螺栓通过的贯通孔117。
在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的第1壳体110侧的端部具有与第1壳体110的第1圆筒状部112的第1连结部116连结的第2连结部136。第2连结部136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凸台137,该凸台137形成有供用于固定第1壳体110的第1连结部116的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
而且,在第1壳体110的第1连结部116设置有从与中间壳体130的第2连结部136的对置面突出的第1凸部116a。在沿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连结部116的第1凸部116a和第2连结部136的端部(中间圆筒状部131的第1连结部116侧的端部)为圆形状。在第1连结部116的第1凸部116a的外周部安装有O形环116b。在第1连结部116的第1凸部116a嵌入于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的内周面的状态下,第1连结部116和第2连结部136连结。第1连结部116的第1凸部116a与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之间的间隙被O形环116b密封。
另外,在中间壳体130的第2壳体120侧的端部设置有与第2壳体120的中间壳体130侧的端部连结的第3连结部138。
在第2壳体120的中间壳体130侧的端部设置有与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连结的第4连结部128。第2壳体120的第2圆筒状部122相对于第4连结部128设置于与中间壳体130相反的一侧。
通过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和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连结,形成了收纳辅助部20的转换单元30的收纳部。如图4所示,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和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换言之收纳部的沿轴向观察到的形状沿着辅助部20的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的无端状的带27的外周面的形状。辅助部20的驱动带轮22、从动带轮25以及带27为从第3连结部138突出了外部的状态,带27的外周侧被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覆盖。
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凸台139,该凸台139形成有供用于固定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的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另一方面,在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形成有与凸台139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的用于供螺栓通过的贯通孔129。
在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设置有从与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的对置面突出的第4凸部128a。另一方面,在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形成有从与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的对置面凹陷的第3凹部138a。如图4所示,在沿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第4连结部128的第4凸部128a和第3连结部138的第3凹部138a为沿着带27的外周面的形状的形状。在第4连结部128的第4凸部128a的外周部安装有O形环128b。在第4连结部128的第4凸部128嵌入于第3连结部138的第3凹部138a的状态下,第3连结部138和第4连结部128连结。第4连结部128的第4凸部128a与第3连结部138的第3凹部138a之间的间隙被O形环128b密封。
[组装方法]
将电动马达21安装于中间壳体130的马达支承部132的马达安装面133,并且将驱动带轮22安装于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
将在形成于齿条轴3的滚珠丝杠3b安装有滚珠23和滚珠螺母24的齿条轴3嵌入于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然后,将从动带轮25安装于滚珠螺母24的外周面。
然后,将带27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并对带27的张力进行调节。
另外,安装于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的驱动带轮22和安装于滚珠螺母24的外周面的从动带轮25为从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突出到了外部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带27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并且能够容易地对带27的张力进行调节。
通过上述作业,组装了由中间壳体130、电动马达21、转换单元30(驱动带轮22、从动带轮25、滚珠23以及滚珠螺母24)等构成的中间壳体单元200。
使用通过了第1腿部111的贯通孔的螺栓而将第1壳体110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未图示)。另外,使用通过了第2腿部121的贯通孔的螺栓而将第2壳体120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未图示)。
然后,使第2组装治具在轴向上滑动,由此将中间壳体130的第3连结部138和第2壳体120的第4连结部128连结起来。在连结第3连结部138和第4连结部128时,以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的第2壳体120作为基准来确定中间壳体单元200的位置。即,通过使中间壳体单元200绕着齿条轴3的轴心旋转,使第3连结部138相对于第4连结部128旋转,使第3连结部138与第4连结部128嵌合。由此,形成于第3连结部138的凸台139处的内螺纹的位置与形成于第4连结部128的贯通孔129的位置对准。然后,将螺栓紧固于形成在第3连结部138的凸台139处的内螺纹,由此将中间壳体130和第2壳体120固定起来。
另一方面,使第1组装治具在轴向上滑动,由此使第1壳体110的第1圆筒状部112的第1连结部116与中间壳体130的中间圆筒状部131的第2连结部136嵌合,将第1连结部116和第2连结部136连结起来。形成于第1连结部116的贯通孔117的孔径大于螺栓的轴部的外径。第1连结部116与第2连结部136的嵌合部的形状为圆形。因此,形成于第2连结部136的凸台137处的内螺纹的位置与形成于第1连结部116的贯通孔117的位置易于对准。在使形成于第2连结部136的凸台137处的内螺纹的位置与形成于第1连结部116的贯通孔117的位置对准之后,将螺栓紧固于形成在第1连结部116的凸台处的内螺纹,由此将第1壳体110和中间壳体130固定起来。
接着,如图2所示,将传递机构部10组装于第1壳体110的传递机构支承部113。首先,使用螺栓将传感器壳体15固定于传递机构支承部113,并且将预先一体化的小齿轮轴11、输入轴12、扭杆13以及扭矩传感器14插入于传递机构支承部113和传感器壳体15。此时,一边使小齿轮轴11和齿条轴3中的至少任意轴旋转,一边使形成于小齿轮轴11的小齿轮11a与形成于齿条轴3的齿条3a啮合。然后,使用螺栓将罩16固定于传感器壳体15。
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具有电动马达21、在轴向上移动的齿条轴3、以及作为将电动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齿条轴3的移动的转换单元30的一例的驱动带轮22、滚珠23、滚珠螺母24、从动带轮25、带27。另外,转向装置1具有:第1壳体110,其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固定于车辆的第1被固定部的一例的第1腿部111;以及第2壳体120,其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覆盖转换单元30的覆盖部的一例的第4连结部128,并且具有作为固定于车辆的第2被固定部的一例的第2腿部121。另外,转向装置1具有作为第3壳体的一例的中间壳体130,该中间壳体130配置于第1壳体110与第2壳体120之间,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对电动马达2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的一例的马达支承部132。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转向装置1中,在连结第1壳体110、第2壳体120以及中间壳体130之前,经由第1腿部111将第1壳体110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经由第2腿部121将第2壳体120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然后,通过使中间壳体130(中间壳体单元200)相对于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的第1壳体110和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的第2壳体120沿周向旋转,确定中间壳体130的周向上的位置。通过减小第1组装治具与第2组装治具的角度相位的偏差,能够减小第1腿部111向第1组装治具安装的安装座面111a与第2腿部121向第2组装治具安装的安装座面121a之间的平行度。换言之,能够减小两个安装座面(安装座面111a和安装座面121a)的绕轴心的角度相位。另外,能够在先连结了覆盖转换单元30的第2壳体120和中间壳体130之后,连结中间壳体130和第1壳体110。由此,能够确保覆盖具有带27等的转换单元30的第2壳体120与中间壳体130之间的密封性。例如,如果在第2壳体120和中间壳体130的周向上的位置发生了偏移的状态下进行连结,则安装于第2壳体120的O形环128b的压缩率(压缩量)变得不均匀,密封功能有可能局部地损坏。与此相对,在转向装置1中,能够使中间壳体130相对于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的第2壳体120沿周向旋转,因此能够抑制第2壳体120与中间壳体130的位置偏移。其结果为,能够确保第2壳体120与中间壳体130之间的密封性。
这里,第1壳体110和中间壳体130优选具有作为能够使各自的相对位置在齿条轴3的周向上发生变化的连结部的一例的第1连结部116和第2连结部136。由此,能够使中间壳体单元200的中间壳体130相对于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的第1壳体110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在先连结了第2壳体120和中间壳体130之后连结第1壳体110和中间壳体130。
另外,具有马达支承部132的中间壳体130与转换单元30和被马达支承部132支承的电动马达21一同构成作为壳体单元的一例的中间壳体单元200,其中,该转换单元30具有:驱动带轮22,其安装于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滚珠23,其嵌入于形成在齿条轴3的滚珠丝杠3b;滚珠螺母24,其与滚珠丝杠3b一同形成滚珠23的移动通路;从动带轮25,其安装于滚珠螺母24;以及带27,其挂在驱动带轮22与从动带轮25之间。由此,能够在与第1壳体110或第2壳体120连结之前,容易地将带27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并且能够容易地对带27的张力进行调节。
另外,中间壳体130优选在齿条轴3的一个端部侧具有作为能够使该中间壳体130与第1壳体11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连结部的一例的第2连结部136,在齿条轴3的另一端部侧对电动马达21和转换单元30进行支承。由此,能够通过使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的第1壳体110和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的第2壳体120相对于将电动马达21和转换单元30组装于中间壳体130而构成的中间壳体单元200在轴向上滑动而组装转向装置1。
另外,中间壳体130的马达安装面133优选在齿条轴3的轴向上与中间壳体130的其他部位不重叠。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需要确保与安装于马达安装面133的电动马达21之间的密封性的马达安装面133进行加工。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10的剖视图。
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10具有在轴向上分割成三个部分的壳体300,该壳体300具有:第1壳体310,其具有第1腿部111(参照图1);第2壳体320,其具有第2腿部121(参照图1);以及中间壳体330,其配置于第1壳体310与第2壳体320之间。而且,第2壳体320具有对电动马达21进行支承的马达支承部322,由第2壳体320、电动马达21以及转换单元30等构成第2壳体单元400,该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不同。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和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10中,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中间壳体330的第2壳体320侧的端部具有与第2壳体320的中间壳体330侧的端部连结的第3连结部338。
在第2壳体320的中间壳体330侧的端部具有与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连结的第4连结部328。
通过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和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连结,形成了收纳转换单元30的收纳部。被第2壳体320支承的驱动带轮22、从动带轮25以及带27为从第4连结部328突出到了外部的状态,带27的外周侧被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覆盖。
如图4所示,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和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换言之收纳部的沿轴向观察到的形状是沿着辅助部20的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的无端状的带27的外周面的形状的形状。辅助部20的驱动带轮22、从动带轮25以及带27为从第4连结部128向外部突出的状态,带27的外周侧被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138覆盖。
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凸台(未图示),该凸台形成有供用于固定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的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另一方面,在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形成有与凸台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的用于供螺栓通过的贯通孔(未图示)。
在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设置有从与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的对置面突出的第3凸部338a。另一方面,在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形成有从与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的对置面凹陷的第4凹部328a。如图4所示,在沿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第3连结部338的第3凸部338a和第4连结部328的第4凹部328a为沿着带27的外周面的形状的形状。在第3连结部338的第3凸部338a的外周部安装有O形环338b。在第3连结部338的第3凸部338a嵌入于第4连结部328的第4凹部328a的状态下,第3连结部338和第4连结部328连结。第3连结部338的第3凸部338a与第4连结部328的第4凹部328a之间的间隙被O形环338b密封。
[组装方法]
将电动马达21安装于第2壳体320的马达支承部322的马达安装面323,并且将驱动带轮22安装于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
将在形成于齿条轴3的滚珠丝杠3b安装有滚珠23和滚珠螺母24的齿条轴3嵌入于第2壳体320的第2圆筒状部122。然后,将从动带轮25安装于滚珠螺母24的外周面。
然后,将带27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并对带27的张力进行调节。
另外,安装于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的驱动带轮22和安装于滚珠螺母24的外周面的从动带轮25为从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突出到了外部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带27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并且能够容易地对带27的张力进行调节。
通过上述作业,组装了由第2壳体320、电动马达21、转换单元30(驱动带轮22、从动带轮25、滚珠23以及滚珠螺母24)等构成的第2壳体单元400。
使用通过了第1腿部111的贯通孔的螺栓将第1壳体310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未图示)。另外,使用通过了第2腿部121的贯通孔的螺栓将第2壳体320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未图示)。另外,也可以在将电动马达21、转换单元30等组装于第2壳体320之前将第2壳体320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
然后,使第2组装治具在轴向上滑动,由此将中间壳体330的第3连结部338和第2壳体320的第4连结部328连结起来。在连结第3连结部338和第4连结部328时,以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的第2壳体320作为基准来确定中间壳体330的位置。即,通过使中间壳体330绕着齿条轴3的轴心旋转,使第3连结部338相对于第4连结部328旋转,使第3连结部338和第4连结部328嵌合。由此,形成于第4连结部328的凸台(未图示)处的内螺纹的位置与形成于第3连结部338的贯通孔(未图示)的位置对准。然后,将螺栓紧固于形成在第4连结部328的凸台处的内螺纹,由此将中间壳体330和第2壳体320固定起来。
以下,由于连结第1壳体310和中间壳体330的方法以及将传递机构部10组装于第1壳体310的传递机构支承部113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10具有:电动马达21;齿条轴3,其在轴向上移动;以及转换单元30,其将电动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齿条轴3的移动。另外,转向装置210具有:第1壳体310,其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固定于车辆的第1被固定部的一例的第1腿部111;以及第2壳体320,其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对电动马达2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的一例的马达支承部322,并且具有作为固定于车辆的第2被固定部的一例的第2腿部121。另外,转向装置210具有作为第3壳体的一例的中间壳体330,该中间壳体330配置于第1壳体310与第2壳体320之间,覆盖齿条轴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作为覆盖转换单元30的覆盖部的一例的第3连结部338。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转向装置210中,在连结第1壳体310、第2壳体320以及中间壳体330之前,经由第1腿部111将第1壳体310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经由第2腿部121将第2壳体320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然后,通过使中间壳体330相对于固定于第1组装治具的第1壳体310和固定于第2组装治具的第2壳体320沿周向旋转,确定中间壳体330的周向上的位置。通过减小第1组装治具与第2组装治具的角度相位的偏差,能够减小第1腿部111向第1组装治具安装的安装座面111a与第2腿部121向第2组装治具安装的安装座面121a之间的平行度。换言之,能够减小两个安装座面(安装座面111a和安装座面121a)的绕轴心的角度相位。另外,能够在先连结了覆盖转换单元30的中间壳体330和第2壳体320之后,连结中间壳体330和第1壳体310。由此,能够确保覆盖具有带27等的转换单元30的中间壳体330与第2壳体320之间的密封性。
这里,第2壳体320优选在比第2腿部121靠中间壳体330侧的位置对电动马达21和转换单元30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在连结中间壳体330和第2壳体320之前,容易地将带27架设于驱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5,并且能够容易地对带27的张力进行调节。
另外,第2壳体320的马达安装面323优选在齿条轴3的轴向上与第2壳体320的其他部位不重叠。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需要确保与安装于马达安装面323的电动马达21之间的密封性的马达安装面323进行加工。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410的概略结构的图。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和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10中,在中间壳体130的第2连结部136的凸台137形成有供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在第1壳体110的第1连结部116形成有供螺栓通过的圆柱状的贯通孔117。但是,形成于第1壳体110的第1连结部116处的贯通孔117不限于圆柱状(沿轴向观察到的形状为正圆)。
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410具有在轴向上分割成三个部分的壳体500,该壳体500具有:第1壳体510,其具有第1腿部111;第2壳体520,其具有第2腿部121;以及中间壳体530,其配置于第1壳体510与第2壳体520之间。而且,如图7所示,形成于第1壳体510的贯通孔517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和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10的贯通孔的形状不同。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和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410中,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沿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410的形成于第1壳体510的第1连结部516处的贯通孔517呈以齿条轴3的轴心作为中心的圆弧状。由此,在将中间壳体530和第2壳体520固定之后,形成于第2连结部136的凸台137处的内螺纹的位置与形成于第1连结部516的贯通孔517的位置易于对准。其结果为,即使第1腿部111向第1组装治具安装的安装座面111a与第2腿部121向第2组装治具安装的安装座面121a之间的平行度较大(即使两个安装座面的绕轴心的角度相位较大),也能够将第1壳体510和中间壳体530固定起来。
另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2连结部136的凸台137形成有供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在第1连结部116形成有供螺栓通过的贯通孔117(或者贯通孔517),但不特别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第1连结部116形成有供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在第2连结部136形成有供螺栓通过的贯通孔117(或者贯通孔517)。
标号说明
1、210、410:电动助力转向装置;3:齿条轴;100、300、500:壳体;111:第1腿部;110、310、510:第1壳体;121:第2腿部;120、320、520:第2壳体;130:中间壳体;22:驱动带轮;25:从动带轮;27:带。

Claims (13)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
电动马达;
齿条轴,其在轴向上移动;
转换单元,其将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齿条轴的移动;
第1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固定于车辆的第1被固定部;
第2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覆盖所述转换单元的覆盖部,并且具有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2被固定部;以及
第3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之间,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安装面,并且在所述支承部形成有多个用于供固定所述电动马达的多个螺栓通过的贯通孔,
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1连结部,
所述第3壳体具有第2连结部和第3连结部,
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4连结部,
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以能够使各自的相对位置在所述齿条轴的周向上发生变化的方式连结,
在所述第1连结部与所述第2连结部之间安装有O形环,
在所述第3连结部与所述第4连结部之间安装有另一O形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中的任意一个连结部设置有内螺纹,并且,在设置在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中的另一个连结部上的凸缘部,形成有圆弧状的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3壳体与所述转换单元和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电动马达一同构成壳体单元,所述转换单元具有:驱动带轮,其安装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从动带轮,其安装于所述齿条轴;以及带,其挂在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3壳体在所述齿条轴的一个端部侧具有所述第2连结部,在所述齿条轴的另一个端部侧对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转换单元进行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2壳体在比所述第2被固定部靠所述第3壳体侧的位置对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转换单元进行支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安装面在所述齿条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第3壳体的其他部位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安装面在所述齿条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第3壳体的其他部位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安装面在所述齿条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第3壳体的其他部位不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安装面在所述齿条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第3壳体的其他部位不重叠。
10.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
电动马达;
齿条轴,其在轴向上移动;
转换单元,其将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齿条轴的移动;
第1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固定于车辆的第1被固定部;
第2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覆盖所述转换单元的覆盖部,并且具有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2被固定部;以及
第3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之间,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安装面,并且在所述支承部形成有多个用于供固定所述电动马达的多个螺栓通过的贯通孔,所述第3壳体与所述转换单元和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电动马达一同构成壳体单元,所述转换单元具有:驱动带轮,其安装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从动带轮,其安装于所述齿条轴;以及带,其挂在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
所述第3壳体在所述齿条轴的一个端部侧具有能够使自身位置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的第1连结部发生变化的第2连结部,并且在所述齿条轴的另一个端部侧对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转换单元进行支承,
在所述第1连结部与所述第2连结部之间安装有O形环,
所述第3壳体具有第3连结部,
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4连结部,
在所述第3连结部与所述第4连结部之间安装有另一O形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安装面在所述齿条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第3连结部的其他部位不重叠。
12.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
电动马达;
齿条轴,其在轴向上移动;
转换单元,其将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齿条轴的移动;
第1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固定于车辆的第1被固定部;
第2壳体,其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覆盖所述转换单元的覆盖部,并且具有固定于所述车辆的第2被固定部;以及
第3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之间,覆盖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对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安装面,并且在所述支承部形成有多个用于供固定所述电动马达的多个螺栓通过的贯通孔,
在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3壳体的连结部分处安装有O形环,
在所述第2壳体与所述第3壳体的连结部分处安装有另一O形环,
所述第3壳体与所述转换单元和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电动马达一同构成壳体单元,所述转换单元具有:驱动带轮,其安装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从动带轮,其安装于所述齿条轴;以及带,其挂在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安装面在所述齿条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第3壳体的其他部位不重叠。
CN201880092223.1A 2018-05-17 2018-05-17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12041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9192 WO2019220603A1 (ja) 2018-05-17 2018-05-17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1216A CN112041216A (zh) 2020-12-04
CN112041216B true CN112041216B (zh) 2023-06-13

Family

ID=64269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223.1A Active CN112041216B (zh) 2018-05-17 2018-05-17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5425B2 (zh)
JP (1) JP6423571B1 (zh)
CN (1) CN112041216B (zh)
WO (1) WO2019220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38757A1 (ja) * 2018-01-11 2019-07-1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8222832A1 (de) * 2018-12-21 2020-06-25 Thyssenkrupp Ag Hilfskraftantrieb für eine Lenksäule und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18279A1 (ja) * 2002-08-22 2004-03-04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4142684A (ja) * 2002-10-25 2004-05-20 Koyo Seiko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5324708A (ja) * 2004-05-14 2005-11-24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88462A (ja) * 2009-10-20 2011-05-06 Kyb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93565A (ja) * 2012-03-19 2013-09-30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524605A (en) * 2014-03-27 2015-09-30 Showa Corp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80375C (en) 1986-01-14 1991-02-19 Yasuo Shimizu Motor-driv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JP2559369B2 (ja) * 1986-04-17 1996-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3011674A1 (en) * 2001-07-31 2003-02-1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US20050133297A1 (en) 2002-08-22 2005-06-23 Nsk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5349884A (ja) * 2004-06-08 2005-12-22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6027489A (ja) 2004-07-20 2006-02-02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070042632A (ko) * 2005-10-19 2007-04-24 주식회사 만도 벨트식 전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자동차의 전기식 동력보조 조향장치
DE102006042387B4 (de) * 2006-09-08 2019-11-07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Servolenkung
JP5397657B2 (ja) * 2008-03-31 2014-01-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1945797B (zh) 2008-02-12 2013-01-3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用操舵装置
JP2014004981A (ja) * 2012-06-27 2014-01-16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61754A (ja) * 2012-09-20 2014-04-10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35179B2 (ja) * 2013-02-25 2017-05-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転舵装置
JP2016013798A (ja) * 2014-07-03 2016-01-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68009B2 (ja) 2015-03-16 2019-02-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18279A1 (ja) * 2002-08-22 2004-03-04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4142684A (ja) * 2002-10-25 2004-05-20 Koyo Seiko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5324708A (ja) * 2004-05-14 2005-11-24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88462A (ja) * 2009-10-20 2011-05-06 Kyb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93565A (ja) * 2012-03-19 2013-09-30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524605A (en) * 2014-03-27 2015-09-30 Showa Corp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1216A (zh) 2020-12-04
WO2019220603A1 (ja) 2019-11-21
US20210016822A1 (en) 2021-01-21
JP6423571B1 (ja) 2018-11-14
JPWO2019220603A1 (ja) 2020-06-11
US11685425B2 (en)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7596B2 (en) Actuator for vehicle
KR101381047B1 (ko)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JP4253017B2 (ja)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040221668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1977951A2 (en)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US11332182B2 (en)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CN112041216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9311508B (zh) 转向装置用促动器
JP546748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97121B2 (ja) 電動回転継手
US9809244B2 (en) Housing structure and steering apparatus
WO2018055807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13821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10096816A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JP2006027577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993295B1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JP2020044854A (ja) 操舵装置
JP200433845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11720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035346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230311976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220241524U (zh) 机器人关节及机器人
JP4747032B2 (ja) 舵角比可変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230406403A1 (en) Steering actuator and initial free play adjustment method between reducer gears of steering actuator
JP2008215572A (ja)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9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