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8985A - 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8985A
CN112018985A CN202010439526.5A CN202010439526A CN112018985A CN 112018985 A CN112018985 A CN 112018985A CN 202010439526 A CN202010439526 A CN 202010439526A CN 112018985 A CN112018985 A CN 112018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arm
fixed
curved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95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羽多野慎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18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8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致动器,其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振动,抑制可动体在与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致动器(1)具备固定体(2)、可动体(3)、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振动的磁驱动机构(6)、在轴线(L)方向的一端侧(L1侧)连接固定体和可动体的第一连接体(8A)以及在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L2侧)连接固定体和可动体的第二连接体(8B)。第一连接体及第二连接体是向与可动体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板簧,具备沿周向延伸的多个臂(83)。因为在臂上设置有弯曲部(87),所以刚性高。因此,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提高了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的刚性,因而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相对移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致动器,有一种致动器,其具备固定体及可动体和驱动可动体的磁驱动机构,并且通过连接体将可动体和固定体连接。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线性致动器)具备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弹簧部件及配置于可动体和固定体之间的凝胶状减振部件。可动体被弹簧部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体移动。另外,当可动体振动时,因为凝胶状减振部件沿压扁的方向发生变形,所以抑制了弹簧部件和可动体的共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32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在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弹簧部件中,圆环状的固定体侧连接部和配置于固定体侧连接部的外周侧的多个可动体侧连接部通过沿周向延伸的臂连接。在这种弹簧部件中,因为臂容易挠曲,所以存在以下问题:当可动体振动时,由于可动体的重心偏移等,可动体会向与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振动的致动器中,抑制可动体在与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体;可动体;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振动;以及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所述连接体具备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一端侧的第一连接体和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及所述第二连接体是向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板簧,所述板簧具备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抑制所述可动体向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作为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连接体,使用具备变形抑制部的板簧(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该变形抑制部能够抑制可动体向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另外,板簧配置于可动体的振动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这两个部位。因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的两端向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所以当使可动体振动时能够抑制可动体向不希望的方向移动。由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和固定体的碰撞,所以能够提高致动器的抗冲击性。另外,因为能够减小可动体和固定体之间的间隙,所以致动器的设计自由度高,还能够实现致动器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连接体具备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侧的第三连接体和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第四连接体,所述第三连接体及所述第四连接体是配置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在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彼此对置的部位的粘弹性部件。作为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连接体,不仅使用板簧,而且还使用粘弹性部件,由此,与仅用板簧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情况不同,通过粘弹性部件能够抑制可动体的过度振动。由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和固定体的碰撞,所以能够提高致动器的抗冲击性。另外,因为能够减小可动体和固定体的间隙,所以致动器的设计自由度高,还能够实现致动器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板簧具备内侧环状部、配置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外周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接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多个臂,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中的一方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上,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中的另一方固定于所述固定体上,所述多个臂分别具备:与所述内侧环状部连接的内侧连接部、与所述外侧环状部连接的外侧连接部以及从所述内侧连接部朝向所述外侧连接部向周向的一侧延伸的螺旋部,所述变形抑制部是设置于所述螺旋部的弯曲部。这样,通过设置弯曲部,能够提高臂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板簧的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向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弯曲部具备相对于周向倾斜的倾斜部分、从所述倾斜部分的一端向所述周向的一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以及从所述倾斜部分的另一端向周向的另一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这样,因为弯曲部是在板簧的面内弯曲的形状,所以在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能够提高臂的刚性。因此,因为能够在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提高板簧的刚性,所以能够抑制可动体向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从径向观察时,设置于彼此不同的所述臂上的多个所述螺旋部重叠。在本发明中,从径向观察时,使沿周向延伸的多个臂分别延伸到与其它臂的螺旋部重叠的位置。因此,因为在周向的整个范围内配置有多个臂,所以能够在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所有方向上提高板簧的刚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多个臂具备第一臂、配置于所述第一臂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二臂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二臂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三臂,所述第一臂、所述第二臂及所述第三臂分别具备设置于所述螺旋部的多个所述弯曲部,所述多个所述弯曲部具备第一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二弯曲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三弯曲部,设置于彼此不同的臂上的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及所述第三弯曲部为相似形,且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此顺序排列成一列。这样,因为三个臂分别具备三个部位的弯曲部,所以能够提高各臂的刚性。另外,因为弯曲部为相似形且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排列成一列,弯曲部的周向位置对齐,所以不需要将臂彼此之间的间隔增大设置弯曲部的量。因此,能够在不使板簧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刚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所述多个臂的每一个臂中,所述内侧连接部是从所述内侧环状部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且以弯曲的形状与所述螺旋部连接,所述外侧连接部是从所述外侧环状部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且以弯曲的形状与所述螺旋部连接,所述内侧连接部、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及所述外侧连接部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此顺序排列成一列。这样,因为五个部位的弯曲部的周向位置对齐,所以不需要将臂彼此之间的间隔增大设置弯曲部的量。因此,能够在不使板簧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作为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连接体,使用具备变形抑制部的板簧(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该变形抑制部能够抑制可动体向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另外,板簧配置于可动体的振动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这两个部位。因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的两端向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所以当使可动体振动时能够抑制可动体向不希望的方向移动。由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和固定体的碰撞,所以能够提高致动器的抗冲击性。另外,因为能够减小可动体和固定体之间的间隙,所以致动器的设计自由度高,还能够实现致动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从L1侧观察到的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L2侧观察到的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二连接体的俯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致动器;2…固定体;3…可动体;4…保持架;6…磁驱动机构;7…连接体;7A…第三连接体;7B…第四连接体;8…连接体;8A…第一连接体;8B…第二连接体;20…壳体;21…筒状壳体;22…第一盖部件;23…第二盖部件;24…凹部;25…卡止部;26…钩;27…钩;28…卡止凹部;29…环状突出部;30…配重;31…轴;32…第一磁轭;33…第二磁轭;34…第一磁性板;35…第二磁性板;36…第一承接部件;37…第二承接部件;38…第一部件;39…第二部件;42…环状部;43…线圈固定部;44…端子保持部;61…磁体;62…线圈;63…基板;64…端子引脚;81…内侧环状部;82…外侧环状部;83…臂;83A…第一臂;83B…第二臂;83C…第三臂;84…内侧连接部;85…外侧连接部;86…螺旋部;87…弯曲部;87A…第一弯曲部;87B…第二弯曲部;87C…第三弯曲部;221…对置面;231…对置面;341…端板部;342…侧板部;361…第一环状槽;371…第二环状槽;381…筒部;382…圆盘部;392…圆盘部;391…筒部;871…倾斜部分;872…第一弯曲部分;873…第二弯曲部分;CCW…周向的一侧;CW…周向的另一侧;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线L是可动体3的中心轴线。另外,将轴线L延伸的方向(轴线L方向)的一侧设为L1,将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设为L2。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2是从L1侧观察到的图1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L2侧观察到的图1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具备固定体2及可动体3、连接固定体2和可动体3的连接体8以及使可动体3相对于固定体2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磁驱动机构6。磁驱动机构6具备配置于可动体3上的磁体61和配置于固定体2上的线圈62。此外,也可以将磁体61和线圈62的配置颠倒。
连接体8为弹性部件,在轴线L方向上分开的两个部位连接可动体3和固定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体8,具备配置于可动体3的L1侧的端部的第一连接体8A和配置于可动体3的L2侧的端部的第二连接体8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为板簧。第一连接体8A的内周部固定于可动体3的L1侧的端部,第一连接体8A的外周部固定于固定体2上。另外,第二连接体8B的内周部固定于可动体3的L2侧的端部,第二连接体8B的外周部固定于固定体2上。因此,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将可动体3支承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
(固定体)
固定体2具备树脂制的壳体20和保持于壳体20上的保持架4。壳体20具备筒状壳体21、固定于筒状壳体21的L1侧的端部的第一盖部件22、以及固定于筒状壳体21的L2侧的端部的第二盖部件23。如图2、图3所示,筒状壳体21具备从L1侧的端部的内周面突出的三个部位的卡止部25,第一盖部件22具备与卡止部25卡止的钩26。另外,筒状壳体21具备从L2侧的端部突出的三个部位的钩27,第二盖部件23具备供钩27卡止的卡止凹部28。
第一盖部件22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与可动体3的L1侧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面221。如图3所示,对置面221是设置于第一盖部件22的径向中央的圆形面。另外,第一盖部件22的外周部分向保持架4侧(L2侧)突出。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体8A以外周部分夹在第一盖部件22的外周部分和保持架4之间的方式固定在固定体2上。
第二盖部件23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与可动体3的L2侧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面231。如图2所示,对置面231是设置于第二盖部件23的径向中央的圆形面。如图3所示,在筒状壳体21的L2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突出部29。如图2所示,第二盖部件23的外周部分向环状突出部29侧(L2侧)突出。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体8B以外周部分夹在环状突出部29和第二盖部件23的外周部分之间的方式固定在固定体2上。
保持架4具备配置于第一盖部件22的外周部分的L2侧的环状部42和从环状部42的内周部分向L2侧突出的线圈固定部43。线圈62卷绕于线圈固定部43的外周侧。端子引脚64从设置于环状部42的端子保持部44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筒状壳体21上固定有经由端子引脚64与线圈线连接的基板63。基板63配置于设置在筒状壳体21的外周面的凹部24。
(可动体)
可动体3具备在固定体2的径向中心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轴31、固定于轴31的轴线L方向的大致中央的磁体61、在L1侧与磁体61重叠的第一磁轭32、在L2侧与磁体61重叠的第二磁轭33、从L1侧与第一磁轭32抵接的配重30、从L1侧与配重30抵接的第一承接部件36以及从L2侧与第二磁轭33抵接的第二承接部件37。在可动体3的L1侧的端部安装有从L1侧嵌入到轴31的L1侧的端部的第一部件38,在可动体3的L2侧的端部安装有从L2侧嵌入到轴31的L2侧的端部的第二部件39。
在第一承接部件36和轴31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向L1侧开口的第一环状槽361。第一部件38具备轴31的端部嵌入其中的筒部381和从筒部381的L1侧的端部向外周侧扩展的圆盘部382,筒部381嵌入到第一承接部件36的第一环状槽361。圆盘部382在轴线L方向上与设置于第一盖部件22的径向中央的对置面221对置。第一连接体8A被夹在第一承接部件36的L1侧的端部和圆盘部382的内周部分的间隙中并固定在可动体3上。
同样地,在第二承接部件37和轴31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向L2侧开口的第二环状槽371。第二部件39具备轴31的端部嵌入其中的筒部391和从筒部391的L2侧的端部向外周侧扩展的圆盘部392,筒部391嵌入到第二承接部件37的第二环状槽371。圆盘部392在轴线L方向上与设置于第二盖部件23的径向中央的对置面231对置。第二连接体8B被夹在第二承接部件37的L2侧的端部和圆盘部392的内周部分的间隙中并固定在可动体3上。
磁体61为圆筒状,且被磁化为使其在轴线L方向上极化为N极和S极。轴31在固定体2的径向中心沿轴线L方向延伸。在磁体61的外周侧,设置于保持架4上的线圈固定部43与磁体61同轴配置。因此,磁体61和线圈62同轴配置。
第一磁轭32为外径尺寸略大于磁体61的外径尺寸的磁性板。第一磁轭32的外周面从磁体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第一磁轭32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到磁体61的L1侧的表面。第二磁轭33由两张磁性板(第一磁性板34、第二磁性板35)构成。第一磁性板34具备配置于磁体61的L2侧的端板部341和从端板部341的外缘向L1侧延伸的圆筒状的侧板部342。侧板部342配置于线圈固定部43的外周侧。第二磁性板35为比第一磁性板34的端板部341略小的圆盘状。第二磁性板35在L2侧层叠于第一磁性板34的端板部341,并焊接到端板部341。第二磁轭33的第二磁性板35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到磁体61的L2侧的表面。
(连接体)
图4是连接体8的俯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为相同的部件。连接体8(第一连接体8A、第二连接体8B)为圆形的板簧,相对于轴线L垂直配置(参照图1)。当可动体3沿轴线L方向振动时,连接体8在轴线L方向上弹性变形。如图4所示,连接体8具备内侧环状部81及外侧环状部82和配置于内侧环状部81和外侧环状部82之间的多个臂83。内侧环状部81固定于可动体3,外侧环状部82固定于固定体2。连接体8具备第一臂83A、相对于第一臂83A配置于周向的一侧CCW的第二臂83B及相对于第二臂83B配置于周向的一侧CCW的第三臂83C这三者。
三个臂83(第一臂83A、第二臂83B、第三臂83C)分别具备与内侧环状部81连接的内侧连接部84、与外侧环状部82连接的外侧连接部85、以及从内侧连接部84朝向外侧连接部85向周向的一侧CCW延伸的螺旋部86。内侧连接部84为从内侧环状部81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内侧连接部84和螺旋部86以弯曲的形状连接。另外,外侧连接部85为从外侧环状部82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外侧连接部85和螺旋部86以弯曲的形状连接。
三个臂83的螺旋部86在大于一周的角度范围(360°)的角度范围内沿周向延伸。因此,从径向观察时,无论从哪个角度位置,连接体8的四个螺旋部86都重叠。因此,在连接体8中,因为在与轴线L方向交叉的所有方向上配置有四个螺旋部86,所以在与轴线L方向交叉的所有方向上提高了连接体8(板簧)的刚性。
各臂83的螺旋部86具备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弯曲部8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臂83的螺旋部86,作为多个弯曲部87设置有在周向上最靠近内侧连接部84的第一弯曲部87A、位于第一弯曲部87A的周向的一侧CCW的第二弯曲部87B及位于第二弯曲部87B的周向的一侧CCW的第三弯曲部87C。
设置于各臂83的三个部位的弯曲部87分别具备相对于周向倾斜的倾斜部分871、从倾斜部分871的一端(外周侧的端部)向周向的一侧CCW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872以及从倾斜部分871的另一端(内周侧的端部)向周向的另一侧CW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873。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及第三弯曲部87C为相似形,倾斜部分871的长度按照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第三弯曲部87C的顺序依次增大。
如上所述,因为弯曲部87是在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面内弯曲的形状,所以通过设置弯曲部87,各臂83的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刚性高。因此,连接体8的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刚性高。
三个臂83(第一臂83A、第二臂83B、第三臂83C)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另外,在各臂83中,三个部位的弯曲部87(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第三弯曲部87C)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臂83在周向上以120°间隔配置,并且在各臂83上,三个部位的弯曲部87(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第三弯曲部87C)沿周向以120°间隔配置。而且,内侧连接部84和第一弯曲部87A以120°间隔配置,第三弯曲部87C和外侧连接部85以120°间隔配置。
通过这样的配置,在连接体8中,设置于彼此不同的臂83上的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第三弯曲部87C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排列成一列。而且,因为在第一弯曲部87A的内周侧配置有内侧连接部84,在第三弯曲部87C的外周侧配置有外侧连接部85,因此五个部位的弯曲部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排列成一列。五个部位的弯曲部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排列成一列的结构在连接体8中以等角度间隔设置于三个部位。
(实施方式1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具有固定体2、可动体3、使可动体3相对于固定体2振动的磁驱动机构6以及连接固定体2和可动体3的连接体。连接体具备配置于可动体3的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上的一端侧(L1侧)的第一连接体8A和配置于可动体3的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上的另一端侧(L2侧)的第二连接体8B。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是向与可动体3的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板簧,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具备变形抑制部(臂83的弯曲部87),该变形抑制部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通过具备变形抑制部的板簧(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来支承可动体3的振动方向的两端,该变形抑制部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因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3的两端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所以当使可动体3振动时,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由此,因为能够抑制可动体3和固定体2的碰撞,所以能够提高致动器1的抗冲击性。另外,因为能够减小可动体3和固定体2之间的间隙,所以致动器1的设计自由度高,还能够实现致动器1的小型化。而且,因为使用作为薄型部件的板簧支承可动体3,所以能够使支承结构小型化。因此,致动器1的设计自由度高。
在实施方式1中,连接体8(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具备内侧环状部81、配置于内侧环状部81的外周侧的外侧环状部82及连接内侧环状部81和外侧环状部82的多个臂83,内侧环状部81固定于可动体3,外侧环状部82固定于固定体2。多个臂83分别具备与内侧环状部81连接的内侧连接部84、与外侧环状部82连接的外侧连接部85以及从内侧连接部84朝向外侧连接部85向周向的一侧延伸的螺旋部86,作为变形抑制部,具备设置于螺旋部86的弯曲部87。这样,通过设置弯曲部87,能够提高臂83的刚性。由此,能够在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提高连接体8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固定体2配置于可动体3的外周侧,所以内侧环状部81固定于可动体3,外侧环状部82固定于固定体2,但在采用将可动体3和固定体2的配置互换的结构的情况下,将内侧环状部81固定于固定体2,将外侧环状部82固定于可动体3即可。
在实施方式1中,弯曲部87具备相对于周向倾斜的倾斜部分871、从倾斜部分871的一端向周向的一侧CCW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872及从倾斜部分871的另一端向周向的另一侧CW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873。这样,通过在螺旋部86的中途设置在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面内弯曲的弯曲部87,能够在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提高臂83的刚性。因此,能够在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提高连接体8的刚性,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就实施方式1的连接体8而言,从径向观察时,设置于不同的臂83上的多个螺旋部86彼此重叠。在实施方式1中,将多个臂83分别延伸到配置其它臂83的周向位置,从径向观察时,多个臂83的螺旋部86重叠。这样,通过在周向的整个范围内配置多个臂83,能够在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所有方向上提高连接体8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弯曲部87(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及第三弯曲部87C)为相似形,且设置于彼此不同的臂83上的多个弯曲部87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排列成一列。这样,通过将弯曲部87设为相似形,且排列成一列并将其周向的位置对齐,不需要将臂83彼此的间隔增大设置弯曲部87的量。因此,能够在不使连接体8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刚性。
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体8中,作为多个臂83,具备第一臂83A、配置于第一臂83A的周向的一侧的第二臂83B及配置于第二臂83B的周向的一侧的第三臂83C。第一臂83A、第二臂83B及第三臂83C分别具备设置于螺旋部86的多个弯曲部87,多个弯曲部87具备第一弯曲部87A、位于第一弯曲部87A的周向的一侧的第二弯曲部87B及位于第二弯曲部87B的周向的一侧的第三弯曲部87C。而且,设置于不同的臂83上的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及第三弯曲部87C彼此为相似形,且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此顺序排列成一列。这样,如果三个臂83分别具备三个部位的弯曲部87,则各臂83的刚性高。另外,因为彼此不同的臂83的弯曲部87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排列成一列,所以能够在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所有方向上提高连接体8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3向与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将弯曲部87设为相似形且排列成一列并使其周向位置对齐,不需要使臂83彼此之间的间隔增大设置弯曲部87的量。因此,能够在不使连接体8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刚性。
在实施方式1中,在多个臂83的每一个臂中,内侧连接部84是从内侧环状部81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且以弯曲的形状与螺旋部86连接,外侧连接部85是从外侧环状部82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且以弯曲的形状与螺旋部86连接,内侧连接部84、第一弯曲部87A、第二弯曲部87B、第三弯曲部87C及外侧连接部85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此顺序排列成一列。这样,通过将五个部位的弯曲部的周向的位置对齐,不需要使臂83彼此的间隔增大设置弯曲部87的量。因此,能够在不使连接体8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刚性。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为圆形的板簧,但板簧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矩形。另外,板簧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质。例如,也可以是树脂。
[实施方式2]
(整体结构)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1A的剖视图。下面,仅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省略相同点的说明。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1A具备固定体2及可动体3、使可动体3沿轴线L方向振动的磁驱动机构6以及连接固定体2和可动体3的连接体8及连接体7。连接体8为板簧,连接体7为粘弹性部件。致动器1A具备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作为连接体8。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第一连接体8A及第二连接体8B将可动体3支承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
连接体7配置于可动体3和固定体2在轴线L方向上对置的位置,且夹在可动体3和固定体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体7,具备配置于可动体3的L1侧的端部的第三连接体7A和配置于可动体3的L2侧的端部的第四连接体7B。第三连接体7A配置于第一盖部件22的对置面221和安装在轴31的L1侧的端部的第一部件38的圆盘部382之间。第三连接体7A的L1侧的端部通过粘接等固定在对置面221上。另外,第三连接体7A的L2侧的端部通过粘接等固定在圆盘部382。第四连接体7B配置于第二盖部件23的对置面231和安装在轴31的L2侧的端部的第二部件39的圆盘部392之间。第四连接体7B的L2侧的端部通过粘接等固定在对置面231上。另外,第四连接体7B的L1侧的端部通过粘接等固定在圆盘部392。
第三连接体7A及第四连接体7B为圆柱状的凝胶状减振部件。例如,作为第三连接体7A及第四连接体7B,可以使用针入度为90度至110度的硅凝胶。此外,第三连接体7A及第四连接体7B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例如,也可以将第三连接体7A及第四连接体7B制成长方体状。
这样,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1A不仅使用板簧(连接体8)而且还使用粘弹性部件(连接体7)作为连接可动体3和固定体2的连接体。粘弹性部件(连接体7)被夹在可动体3和固定体2在振动方向(轴线L方向)上对置的部位,因而当可动体3振动时作为减振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除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外,还可以获得以下作用效果。
与仅通过板簧(连接体8)连接可动体3和固定体2的情况不同,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1A可以通过粘弹性部件(连接体7)抑制可动体3的过度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可动体3和固定体2的碰撞,所以能够提高致动器1A的抗冲击性。另外,能够减小可动体3和固定体2之间的间隙,致动器1A的设计自由度高,还能够实现致动器1A的小型化。而且,通过调节粘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或形状,还能够调节可动体3的共振频率。

Claims (7)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体;
可动体;
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振动;以及
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
所述连接体具备: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一端侧的第一连接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第二连接体,
所述第一连接体及所述第二连接体是向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板簧,
所述板簧具备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抑制所述可动体向与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具备: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侧的第三连接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第四连接体,
所述第三连接体及所述第四连接体是配置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在所述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彼此对置的部位的粘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具备:内侧环状部;配置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外周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接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多个臂,
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中的一方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上,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外侧环状部中的另一方固定于所述固定体上,
所述多个臂分别具备:与所述内侧环状部连接的内侧连接部;与所述外侧环状部连接的外侧连接部;以及从所述内侧连接部朝向所述外侧连接部向周向的一侧延伸的螺旋部,
所述变形抑制部是设置于所述螺旋部的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具备:相对于周向倾斜的倾斜部分;从所述倾斜部分的一端向所述周向的一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以及从所述倾斜部分的另一端向周向的另一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从径向观察时,设置于彼此不同的所述臂上的多个所述螺旋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臂具备:第一臂;配置于所述第一臂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二臂;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二臂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三臂,
所述第一臂、所述第二臂及所述第三臂分别具备设置于所述螺旋部的多个所述弯曲部,
所述多个所述弯曲部具备:第一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二弯曲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所述周向的一侧的第三弯曲部,
设置于彼此不同的臂上的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及所述第三弯曲部为相似形,且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此顺序排列成一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臂的每一个臂中,
所述内侧连接部是从所述内侧环状部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且以弯曲的形状与所述螺旋部连接,
所述外侧连接部是从所述外侧环状部向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且以弯曲的形状与所述螺旋部连接,
所述内侧连接部、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及所述外侧连接部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此顺序排列成一列。
CN202010439526.5A 2019-05-30 2020-05-22 致动器 Pending CN1120189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0967A JP7339021B2 (ja) 2019-05-30 2019-05-30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100967 2019-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8985A true CN112018985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9526.5A Pending CN112018985A (zh) 2019-05-30 2020-05-22 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39021B2 (zh)
CN (1) CN11201898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8582A (ja) * 2020-12-22 2022-07-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92244A1 (fr) * 2001-05-17 2002-11-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ssort a lame et vibreur utilisant ce ressort a lame
CN104791404A (zh) * 2014-01-16 2015-07-2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WO2016104349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6575913A (zh) * 2014-07-30 2017-04-1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
CN107534374A (zh) * 2015-06-01 2018-01-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CN109236913A (zh) * 2017-07-10 2019-01-18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消音弹片、消音弹簧和线性振动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4914A (ja) * 1998-05-19 1999-1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ニア圧縮機
JP2000316268A (ja) * 1999-03-03 2000-11-14 Tokin Corp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1055974A (ja) * 1999-08-16 2001-02-27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振動式圧縮機
KR100945711B1 (ko) * 2007-07-03 2010-03-05 한국과학기술원 전자기 액츄에이터
JP5462646B2 (ja) * 2010-01-28 2014-04-02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能動型防振装置
JP6688681B2 (ja) * 2016-05-27 2020-04-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制振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866032B2 (ja) * 2017-04-28 2021-04-2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錠剤定量取出容器
JP7050448B2 (ja) * 2017-09-29 2022-04-08 フォスター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92244A1 (fr) * 2001-05-17 2002-11-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ssort a lame et vibreur utilisant ce ressort a lame
CN104791404A (zh) * 2014-01-16 2015-07-2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6575913A (zh) * 2014-07-30 2017-04-1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
WO2016104349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534374A (zh) * 2015-06-01 2018-01-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CN109236913A (zh) * 2017-07-10 2019-01-18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消音弹片、消音弹簧和线性振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5249A (ja) 2020-12-03
JP7339021B2 (ja)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03362B2 (ja) ボイスコイルモーター
KR100446156B1 (ko) 증가된 컴플라이언스를 가지며 나선형 댐퍼에 의해탄성적으로 지지되는 마그네틱 회로를 가지는 진동액추에이터
JP483875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152843B2 (e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US11031857B2 (e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US11632030B2 (e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with magnets and end cores into electrical energy
US11626787B2 (e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with biasing device between mast and magnetic core, the biasing device having folded sheet spring structure
EP2450110A1 (en) Structure of vibration actuator
KR20110056519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JP5272441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4883675B2 (ja) 振動体
CN112018985A (zh) 致动器
CN112018986B (zh) 致动器
US7595944B2 (en) Optical actuator
CN211377858U (zh) 振动马达
KR101624241B1 (ko)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JP2019106580A (ja) 加振器およびこれを構成する弾性連結部材
JP7330761B2 (ja) ばね部材、アクチュエータ、ならびに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329102B1 (ko) 탄성부재, 이를 구비한 선형 진동발생장치
JP6980877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507477B1 (ko)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