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7858U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77858U
CN211377858U CN202020082030.2U CN202020082030U CN211377858U CN 211377858 U CN211377858 U CN 211377858U CN 202020082030 U CN202020082030 U CN 202020082030U CN 211377858 U CN211377858 U CN 211377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pring
coil
axial direction
damping member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20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良行
大井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77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778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振动马达。降低在振动马达动作时由伸缩的线圈弹簧产生的噪声。振动马达(1)具有:固定体(2);线圈弹簧(4),其是将线材(3)呈螺旋状卷绕而得的;振动体(5),其经由线圈弹簧(4)被固定体(2)支承;磁驱动机构(6),其使振动体(5)沿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振动;以及减振部件(7),其安装于线圈弹簧(4)。线圈弹簧(4)具有线材(3)的周向相对于与轴线方向(L)垂直的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θ1)为恒定的螺旋部(41)、以及线材(3)的周向相对于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θ2)比螺旋部(41)小的第1座绕部(42A)和第2座绕部(42B)。减振部件(7)配置在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该第1圈的螺旋部(41A)在轴线方向(L)上与第1座绕部(42A)相邻。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向使用各种设备的用户给予基于触觉的反馈,使用使设备振动的振动马达。例如,具有触摸面板的便携设备具备使触摸面振动的振动马达。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搭载于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振动马达。
专利文献1的振动马达具有静止部和可动体(振动体)。静止部具有圆筒状的壳体、固定于壳体的两端的盖部以及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的圆筒状的线圈。可动体具有在壳体的中央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以及固定于轴的配重和磁铁。磁铁配置于线圈的内周侧。轴的两端被设置于盖部的中央的轴承部支承。
在固定于壳体的一端的盖部与磁铁之间以及固定于壳体的另一端的盖部与配重之间,分别配置有卷簧(线圈弹簧)。因此,可动体被卷簧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弹性支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815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振动马达中,在可动体因向线圈的通电而沿轴线方向振动时,卷簧(线圈弹簧)沿轴线方向弹性变形。当停止向线圈通电时,可动体复位至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卷簧的弹力与另一侧的卷簧的弹力平衡的中立位置。在这样的构造中,存在当卷簧沿轴线方向收缩时,呈螺旋状卷绕的线材彼此在轴线方向上发生碰撞而产生噪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马达,降低在振动马达动作时由伸缩的线圈弹簧产生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该振动马达具有:固定体;线圈弹簧,其是将线材呈螺旋状卷绕而得的;振动体,其经由所述线圈弹簧被所述固定体支承;磁驱动机构,其使所述振动体沿所述线圈弹簧的轴线方向振动;以及减振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线圈弹簧,所述线圈弹簧具有所述线材的周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方向垂直的假想面的倾斜角度为恒定的螺旋部、以及所述线材的周向相对于所述假想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螺旋部小的座绕部,所述减振部件配置于所述座绕部与第1圈的螺旋部之间,该第1圈的螺旋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座绕部相邻。
根据例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振动马达,在线圈弹簧收缩时能够限制线材彼此接触。因此,能够降低在振动马达驱动时由线圈弹簧产生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安装了减振部件的线圈弹簧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3是安装了减振部件的线圈弹簧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振动马达;2:固定体;3:线材;4:线圈弹簧;5:振动体;6:磁驱动机构;7:减振部件;8A、8B:轴承部件;9:粘接剂;10:壳体;11:外壳;12A:第1罩;12B:第2罩;13A、13B:基部;14:轴部;15:凹部;16:轴承保持部;17:轴孔;18:环状槽;20:线圈绕线架;21:体部;22A:第1凸缘部;22B:第2凸缘部;23A:第1筒部;23B:第2筒部;24:布线用凹部;30:线材的端部;41:螺旋部;41A:第1圈的螺旋部;41B: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2:座绕部;42A:第1座绕部;42B:第2座绕部;51:轴;52:磁铁部;53:极片;54A、54B:背轭;55:环状槽;61、61A、61B:磁铁;62:线圈;D:线材的直径;d1:向外周侧的突出尺寸;d2:向内周侧的突出尺寸;H、H1、H2: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线材的间隔;L:轴线方向;P1:第1位置;P2:第2位置;R1、R2:以线材的端部为基准的旋转角度;S:振动体配置空间;V: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假想面;W:减振部件的宽度;W1:长度方向;W2:宽度方向;θ1、θ2:线材的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振动马达的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振动马达1具有:固定体2;线圈弹簧4,其是将线材3呈螺旋状卷绕而得的;振动体5,其经由线圈弹簧4被固定体2支承;磁驱动机构6,其使振动体5沿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振动;以及减振部件7,其安装于线圈弹簧4。在本说明书中,将轴线方向L的一侧设为L1,将另一侧设为L2。线圈弹簧4在振动体5的L1侧和L2侧各配置有一个。振动体5被线圈弹簧4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L振动。在振动体5停止时,振动体5位于L1侧的线圈弹簧4的弹力与L2侧的线圈弹簧4的弹力平衡的中立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
磁驱动机构6具有磁铁61和线圈62。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体2具有线圈62,振动体5具有磁铁61。磁驱动机构6利用向线圈62的通电而产生磁场,并借助洛伦兹力使磁铁61相对于线圈62沿轴线方向L相对移动。由此,使具有磁铁61的振动体5相对于具有线圈62的固定体2相对移动,从而使振动体5振动。振动马达1通过控制对线圈62的通电模式,控制振动体5的振动频率。
在将振动马达1搭载于具备触摸面板的设备的情况下,将固定体2固定于触摸面板的背面。由此,振动体5的振动经由固定体2传递至触摸面板,因此能够向操作触摸面板的用户给予基于触觉的反馈。
<固定体>
如图1所示,固定体2具有壳体10、线圈绕线架20以及轴承部件8A、8B。在线圈绕线架20上卷绕有线圈62。壳体10具有沿轴线方向L延伸的筒状的外壳11、固定于外壳11的L1侧的端部的第1罩12A以及固定于外壳11的L2侧的端部的第2罩12B。
第1罩12A具有:基部13A,其配置于外壳11的L1侧的端部的内侧;以及轴部14,其从基部13A的中央向L1侧突出。第1罩12A的基部13A具有向L1侧凹陷的凹部15。第1罩12A具有设置于凹部15的底部中央的轴承保持部16、沿轴线方向L贯穿轴部14的轴孔17以及包围轴承保持部16的环状槽18。环状槽18向L1侧凹陷。在环状槽18中配置有从L1侧支承振动体5的线圈弹簧4。环状槽18的槽宽是能够收纳固定于线圈弹簧4的减振部件7的宽度。线圈弹簧4的L2侧的端部向第1罩12A的凹部15内延伸,并与振动体5接触。
第2罩12B具有基部13B和轴部14、凹部15、轴承保持部16、轴孔17、环状槽18。除了基部13B的外周端部的形状与第1罩12A的基部13A不同之外,第2罩12B与第1罩12A为相同形状。因此,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2罩12B的环状槽18中配置有从L2侧支承振动体5的线圈弹簧4。线圈弹簧4的L1侧的端部向第2罩12B的凹部15内延伸,并与振动体5接触。
线圈绕线架20具有在外周面卷绕有线圈62的筒状的体部21、设置于体部21的L1侧的端部的第1凸缘部22A、从第1凸缘部22A的外周缘向L1侧延伸的第1筒部23A、设置于体部21的L2侧的端部的第2凸缘部22B、以及从第2凸缘部22B的外周缘向L2侧延伸的第2筒部23B。在第1筒部23A的外周面设置有布线用凹部24,该布线用凹部24用于配置对线圈62供电用的FPC(省略图示)。
线圈绕线架20配置于外壳11的轴线方向L的中央,并固定于外壳11的内周面。第1罩12A的凹部15从L1侧与线圈绕线架20的第1筒部23A对置。另外,第2罩12B的凹部15从L2侧与线圈绕线架20的第2筒部23B对置。在固定体2的内部,在从第1罩12A的凹部15至第2罩12B的凹部15的范围内设置有沿轴线方向L延伸的振动体配置空间S。
<振动体>
振动体5具有沿轴线方向L延伸的轴51和固定于轴51的磁铁部52。磁铁部52配置于固定体2的内部的振动体配置空间S。从磁铁部52向L1侧突出的轴51的端部被配置于第1罩12A的轴承保持部16的轴承部件8A支承,从磁铁部52向L2侧突出的轴51的端部被配置于第2罩12B的轴承保持部16的轴承部件8B支承。轴51的L1侧的端部从轴承部件8A向第1罩12A的轴孔17内突出。另外,轴51的L2侧的端部从轴承部件8B向第2罩12B的轴孔17内突出。
磁铁部52固定于轴51的轴线方向L的中央。磁铁部52具有由磁性部件构成的极片53、从轴线方向L的两侧夹持极片53的两个磁铁61A、61B、从L1侧与L1侧的磁铁61A接触的背轭54A以及从L2侧与L2侧的磁铁61B接触的背轭54B。背轭54A、54B的与轴线方向L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大于磁铁61A、61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驱动机构6的磁铁61,具有磁铁61A、61B这两个部件。
极片53和磁铁61A、61B配置于线圈绕线架20的体部21的内侧。L1侧的磁铁61A从体部21向第1筒部23A的内周侧突出,L1侧的背轭54A配置于第1筒部23A的内侧。另外,L2侧的磁铁61B从体部21向第2筒部23B的内周侧突出,L2侧的背轭54B配置于第2筒部23B的内侧。
在振动体5沿轴线方向L振动时,L1侧的背轭54A在第1筒部23A的内部空间与第1罩12A的凹部15之间移动。另外,L2侧的背轭54B在第2筒部23B的内部空间与第2罩12B的凹部15之间移动。在背轭54A的L1侧的面和背轭54B的L2侧的面分别设置有环状槽55。背轭54A的环状槽55与第1罩12A的环状槽18对置,并与从第1罩12A的环状槽18向L2侧突出的线圈弹簧4的端部接触。另外,背轭54B的环状槽55与第2罩12B的环状槽18对置,并与从第2罩12B的环状槽18向L1侧突出的线圈弹簧4的端部接触。
<线圈弹簧>
图2是安装了减振部件7的线圈弹簧4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3是安装了减振部件7的线圈弹簧4的立体图。线圈弹簧4是将线材3呈螺旋状卷绕而得的部件,沿轴线方向L延伸。如图2所示,线圈弹簧4具有线材3的周向相对于与轴线方向L垂直的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θ1为恒定的螺旋部41、以及线材3的周向相对于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θ2比螺旋部41小的座绕部。
线圈弹簧4在两处具有座绕部42。两处的座绕部42是设置于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一端的第1座绕部42A和设置于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另一端的第2座绕部42B。各个座绕部42(第1座绕部42A、第2座绕部42B)分别具有线材3的端部30。各个座绕部42的线材3相对于与轴线方向L垂直的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θ2在线材3的端部30处最小,倾斜角度θ2随着相对于线材3的端部30的周向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座绕部42(第1座绕部42A和第2座绕部42B)分别是将线材3卷绕一周而得的部分。另外,各个座绕部42可以是将线材3在小于一周的角度范围内卷绕而得的部分,也可以是将线材3在大于一周的角度范围内卷绕而得的部分。例如,各个座绕部42可以是将线材3卷绕半周而得的部分,也可以是将线材3卷绕3/4周而得的部分。另外,各个座绕部42也可以具有线材3的倾斜角度θ2恒定的部分。例如也可以是,在从线材3的端部30起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线材3相对于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θ2为0°。
螺旋部41具有在轴线方向L上与第1座绕部42A相邻的第1圈的螺旋部41A以及在轴线方向L上与第2座绕部42B相邻的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螺旋部41是将线材3以恒定的倾斜角度θ1卷绕而得的部分,因此在螺旋部41的范围内,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H是恒定的。与此相对,第1座绕部42A和第2座绕部42B的线材3的倾斜角度θ2均满足θ2<θ1的条件式。因此,在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H1小于螺旋部41中的线材3的间隔H。同样地,在第2座绕部42B与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之间,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H2小于螺旋部41中的线材3的间隔H。
<减振部件>
为了抑制振动马达1的噪声,在线圈弹簧4安装有减振部件7。减振部件7配置于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之间。减振部件7配置于靠近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一端的第1位置P1和靠近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另一端的第2位置P2这两处。如图2所示,第1位置P1是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的位置,是以线材3的端部30为基准的旋转角度R1大于90°的角度位置。另外,第2位置P2是第2座绕部42B与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之间的位置,是以线材3的端部30为基准的旋转角度R2为90°的角度位置。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是在线圈弹簧4的周向上分开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是在线圈弹簧4的径向上处于相反侧的位置。
减振部件7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处分别配置于座绕部42的线材3与螺旋部41的线材3之间的间隙。因此,在振动体5发生振动从而线圈弹簧4沿轴线方向L收缩时,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处,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彼此的接触被减振部件7限制。配置有减振部件7的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是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H1、H2小于螺旋部41中的线材3的间隔H的位置。即,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是在线圈弹簧4沿轴线方向L收缩时,在螺旋部41的线材3彼此在轴线方向L上接触之前,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彼此接触的位置。
因此,若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配置减振部件7,则能够在线材3彼此在比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靠螺旋部41侧的位置处接触从而产生噪声之前,在比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靠线材3的端部30侧的位置限制因线材3彼此接触而产生噪声。由此,在线圈弹簧4沿轴线方向L收缩时,能够抑制因线材3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噪声。
减振部件7是轴线方向L的厚度t恒定的部件。若减振部件7的轴线方向L的厚度t较薄,则能够将减振部件7配置于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较小的部位。例如,第2位置P2是以线材3的端部30为基准的旋转角度R2为90°的位置。如果是这样的位置,则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较小。只要将减振部件7配置于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较小的位置,则能够限制线材3彼此接触,并且,能够减少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位移的限制。因此,成为能够通过减振部件7来实现噪声的降低的构造,并且线圈弹簧4的弹力不容易损失。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P1是以线材3的端部30为基准的旋转角度R1大于90°的位置,但旋转角度R1是接近90°的角度。因此,成为能够通过减振部件7来实现噪声的降低的构造,并且线圈弹簧4的弹力不容易损失。
减振部件7是具有衰减性的弹性体,例如,由硅橡胶构成。这样,通过使用弹性体作为减振部件7,在线圈弹簧4沿轴线方向L伸缩时,减振部件7根据线材3彼此的间隙的变化而进行伸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7的轴线方向L的厚度t是未对线圈弹簧4施加载荷的状态下的、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处的线材3彼此的间隔H1、H2以上的尺寸。
在振动体5停止在中立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线圈弹簧4与自由长度相比是收缩的,从而线圈弹簧4的座绕部42(第2座绕部42B)被背轭54A、54B按压。在该状态下,减振部件7以稍微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彼此的间隙。因此,减振部件7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处与螺旋部41侧的线材3和座绕部42侧的线材3这两者接触。
通过振动体5的振动,线圈弹簧4变化为沿轴线方向L收缩的压缩状态以及沿轴线方向L伸长的伸长状态。在线圈弹簧4处于伸长状态时,减振部件7与座绕部42和螺旋部41这两者接触。即,在线圈弹簧4处于伸长状态时,在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一端侧,减振部件7与第1座绕部42A和第1圈的螺旋部41A这两者接触。另外,在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另一端侧,减振部件7与第2座绕部42B和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这两者接触。
为了实现这样的状态,只要使减振部件7的厚度t为即使在振动体5振动时线圈弹簧4变化为最为伸长的伸长状态时,也能够保持减振部件7与螺旋部41侧的线材3和座绕部42侧的线材3这两者接触的状态的尺寸即可。由此,在振动体5振动时,减振部件7不会从线材3离开,因此能够抑制因减振部件7与线材3碰撞而产生的噪声。
另外,减振部件7是具有衰减性的弹性体。因此,在振动体5振动时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因此,能够加快振动体5的振动的衰减,因此能够提高振动体5的停止性。
减振部件7通过粘接剂9固定于线材3。粘接剂9是弹性粘接剂,例如是弹性体类的粘接剂。粘接剂9配置于座绕部42的线材3与减振部件7之间,而不配置于螺旋部41的线材3与减振部件7之间。因此,减振部件7固定于座绕部42的线材3,但不固定于螺旋部41的线材3。因此,在线圈弹簧4伸缩时施加于粘接剂9的应力较少,因此减振部件7不容易从线材3脱落。
如图2所示,在从轴线方向L观察时,减振部件7为长方形。减振部件7的长度方向W1与安装有减振部件7的位置(第1位置P1、第2位置P2)处的线材3的切线方向一致。另外,与长度方向W1垂直的宽度方向W2与第1位置P1、第2位置P2处的线圈弹簧4的径向一致。减振部件7在线圈弹簧4的径向上的宽度W大于线材3的直径D。另外,减振部件7的长度方向W1的中央部分相对于与减振部件7在轴线方向L上重叠的线材3,向线圈弹簧4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各突出相同的尺寸。即,减振部件7配置为长度方向W1的中央部分处的、向线圈弹簧4的外周侧的突出尺寸d1与向线圈弹簧4的内周侧的突出尺寸d2满足d1=d2的条件式。
另外,减振部件7的从轴线方向L观察的形状也可以与图2所示的形状不同。例如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以为包含正方形在内的各种多边形。另外,也可以使减振部件7呈圆弧状,并沿弯曲状的线材3配置减振部件7。无论为哪种形状,均优选减振部件7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与减振部件7在轴线方向L上重叠的线材3,向线圈弹簧4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各突出相同的尺寸。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具有:固定体2;线圈弹簧4,其是将线材3呈螺旋状卷绕而得的;振动体5,其经由线圈弹簧4被固定体2支承;磁驱动机构6,其使振动体5沿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振动;以及减振部件7,其安装于线圈弹簧4。线圈弹簧4具有线材3的周向相对于与轴线方向L垂直的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为恒定的螺旋部41、以及线材3的周向相对于假想面V的倾斜角度比螺旋部41小的座绕部42(第1座绕部42A、第2座绕部42B)。减振部件7配置于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该第1圈的螺旋部41A在轴线方向L上与第1座绕部42A相邻。另外,减振部件7配置于第2座绕部42B与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之间,该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在轴线方向L上与第2座绕部42B相邻。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在线圈弹簧4中,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彼此的间隔较窄的位置配置减振部件7。因此,在振动体5振动时,能够限制线圈弹簧4的线材3彼此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动作中的噪声。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减振部件7的变形来吸收振动能量,因此能够提高振动衰减性。因此,能够加快振动体5的振动的衰减,能够提高振动停止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7在线圈弹簧4的径向上的宽度W大于线材3的直径(直径D)。因此,在从轴线方向L观察时,能够将减振部件7以从线材3向线圈弹簧4的外周侧和内周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减振部件7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线材3,因此减振部件7不容易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7的长度方向W1的中央部分相对于与减振部件7在轴线方向L上重叠的线材3,向线圈弹簧4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各突出相同的尺寸。这样,若减振部件7的至少一部分从线材3向线圈弹簧4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均等地突出,则能够通过减振部件7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线材3。因此,减振部件7不容易从线圈弹簧4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7通过作为弹性粘接剂的粘接剂9固定于线圈弹簧4。若粘接剂9具有弹性,则不仅减振部件7弹性变形,粘接剂9也弹性变形。因此,由于减振部件7不容易从线材3脱落,因此耐久性提高。另外,由于粘接剂9具有衰减性,因此,通过粘接剂9的变形,能够提高振动衰减性。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停止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7固定于座绕部42,而未固定于螺旋部41。若将减振部件7固定于座绕部42,则在固定作业时固定部位不容易移动,因此固定作业容易。另外,由于固定于座绕部42,而未固定于螺旋部41,因此在振动时施加于粘接剂9的应力较少。因此,减振部件7不容易脱落,耐久性高。此外,线圈弹簧4伸缩时的减振部件7的轴线方向的移动量较少。因此,能够提高振动静止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振动体5的振动,线圈弹簧4变化为沿轴线方向L收缩的压缩状态以及与压缩状态相比沿轴线方向L伸长的伸长状态,从而在线圈弹簧4处于伸长状态时,减振部件7与第1座绕部42A和第1圈的螺旋部41A这两者接触,并且与第2座绕部42B和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这两者接触。因此,即使在振动马达1的动作中,线圈弹簧4最为伸长时,也能保持减振部件7与螺旋部41(第1圈的螺旋部41A、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的线材3接触的状态,因此不会产生在振动中由螺旋部41(第1圈的螺旋部41A、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与减振部件7碰撞引起的噪声。因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动作中的噪声。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部件7配置于第2座绕部42B中的、作为以线材3的周向的端部30为基准旋转90°的角度位置的第2位置P2。若是接近线材3的端部30的位置,则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线材3的间隔较窄,因此能够限制线材3彼此的接触,并且能够减少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位移的限制。因此,成为能够通过减振部件7来实现噪声的降低的构造,并且线圈弹簧4的弹力不容易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配置减振部件7的位置为以线材3的端部30为基准旋转规定的角度的角度位置时,优选为旋转90°以内的规定的角度的位置。在这样的位置,线材3彼此的间隔较小。因此,能够限制线材3彼此接触从而提高噪声抑制效果,并且线圈弹簧4的弹力不容易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弹簧4具有第1座绕部42A和第2座绕部42B,该第1座绕部42A是设置于轴线方向L的一侧的端部的座绕部42,该第2座绕部42B是设置于轴线方向L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座绕部42,减振部件7配置于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的第1位置P1以及与第2座绕部42B在轴线方向L上相邻的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与第2座绕部42B之间的第2位置P2。这样,在座绕部42(第1座绕部42A、第2座绕部42B)分别设置于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两端的情况下,在轴线方向L的两端分别存在线材3彼此的间隙较窄的部位(第1位置P1、第2位置P2)。因此,通过在这两个部位双方安装减振部件7,能够抑制在振动马达动作时由线材3彼此接触引起的噪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是在线圈弹簧4的周向上分开的位置。这样,在安装有两个减振部件7的情况下,若将两个减振部件7配置于在周向上分开的位置,则能够减少整个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位移的限制。因此,线圈弹簧4的弹力不容易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是在线圈弹簧4的径向上处于相反侧的位置。这样,通过将两个减振部件7配置于在周向上最远离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减少整个线圈弹簧4的轴线方向L的位移的限制。因此,线圈弹簧4的弹力更加不容易损失。
<变形例>
在上述方式中,在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以及第2座绕部42B与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之间分别各配置有一个减振部件7,但也可以在第1座绕部42A与第1圈的螺旋部41A之间,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位置配置减振部件7。同样地,也可以在第2座绕部42B与最后一圈的螺旋部41B之间,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位置配置减振部件7。这样,通过增加减振部件7的数量,能够提高振动衰减性。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停止性。另外,若减振部件7的数量为多个,则即使一部分的减振部件7从线圈弹簧4脱落,只要其余的减振部件7还有一个,就能够得到噪声抑制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振动马达具有:
固定体;
线圈弹簧,其是将线材呈螺旋状卷绕而得的;
振动体,其经由所述线圈弹簧被所述固定体支承;
磁驱动机构,其使所述振动体沿所述线圈弹簧的轴线方向振动;以及
减振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线圈弹簧,
所述线圈弹簧具有所述线材的周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方向垂直的假想面的倾斜角度为恒定的螺旋部、以及所述线材的周向相对于所述假想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螺旋部小的座绕部,
所述减振部件配置于所述座绕部与第1圈的螺旋部之间,该第1圈的螺旋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座绕部相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在所述线圈弹簧的径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线材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与所述减振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重叠的所述线材,向所述线圈弹簧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各突出相同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通过弹性粘接剂固定于所述线圈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固定于所述座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振动体的振动,所述线圈弹簧变化为沿所述轴线方向收缩的压缩状态以及沿所述轴线方向伸长的伸长状态,
在所述线圈弹簧处于所述伸长状态时,所述减振部件与所述座绕部和所述第1圈的螺旋部这两者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配置于所述座绕部中的以所述线材的周向的端部为基准旋转了90°以内的规定的角度的角度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在所述座绕部与所述第1圈的螺旋部之间配置于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弹簧具有第1座绕部和第2座绕部,该第1座绕部是设置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所述座绕部,该第2座绕部是设置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所述座绕部,
所述减振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座绕部与所述第1圈的螺旋部之间的第1位置以及最后一圈的螺旋部与所述第2座绕部之间的第2位置,该最后一圈的螺旋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2座绕部相邻,
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是在所述线圈弹簧的周向上分开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是在所述线圈弹簧的径向上处于相反侧的位置。
CN202020082030.2U 2019-01-29 2020-01-15 振动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3778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3154A JP2020121240A (ja) 2019-01-29 2019-01-29 振動モータ
JP2019-013154 2019-0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77858U true CN211377858U (zh) 2020-08-28

Family

ID=71993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2030.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377858U (zh) 2019-01-29 2020-01-15 振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21240A (zh)
CN (1) CN21137785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356413U (zh) 2020-07-10 2022-04-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及触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21240A (ja)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3419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746372B2 (ja)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と能動型防振装置
KR101090428B1 (ko) 선형 진동자
JP5923797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KR102013737B1 (ko) 진동발생장치
TW202033283A (zh) 振動致動器以及電子機器
EP3121946A1 (en) Linear actuator
US20140132089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6754480B2 (ja) 振動モータ
US20110101798A1 (en) Spring for linear vibration motors
CN105556814A (zh) 线性振动产生装置
JP7039751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169544A (ja) 振動発生装置
US20220329139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666787B2 (ja)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US20110062801A1 (en) Linear vibrator
WO2009104476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211377858U (zh) 振动马达
JP7088604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644632B2 (ja)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と能動型防振装置
KR20140032863A (ko) 진동발생장치
JP5742860B2 (ja) 振動発電機
CN115210006A (zh) 振动致动器及电子设备
JP5839260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150141798A (ko) 진동 발생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8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