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3829A -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3829A
CN111983829A CN202010427787.5A CN202010427787A CN111983829A CN 111983829 A CN111983829 A CN 111983829A CN 202010427787 A CN202010427787 A CN 202010427787A CN 111983829 A CN111983829 A CN 111983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ubstrate
crimping
tool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77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83829B (zh
Inventor
片野良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83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3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83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3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部件压接装置具备:基板保持部,保持基板;下承受部,从下方支承基板的压接对象部位;压接工具,将部件压接于被支承的压接对象部位;部件提供部,提供部件;第1部件移动部,使从部件提供部提供的部件向压接工具侧移动;和第2部件移动部,具有可动载物台,通过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使载置于可动载物台的部件向压接工具侧移动,在第1模式中,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被保持于压接工具并压接于压接对象部位,在第2模式中,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被保持于压接工具并压接于压接对象部位。

Description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将部件压接于基板的部件压接装置等。
背景技术
以往,提供一种在液晶面板基板压接电子部件(以下,简称为“部件”)的液晶驱动器安装机(参照专利文献1)。该液晶驱动器安装机在液晶面板基板的端部,作为粘合部件而贴附各向异性导电部件即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胶带。并且,液晶驱动器安装机在液晶面板基板的贴附有ACF胶带的部分搭载驱动电路等的部件,压接于液晶面板基板。由此,生产液晶面板。此外,这样的液晶驱动器安装机具备预压接装置,该预压接装置从TCP(带载封装Tape carrier package)冲裁部件,将该部件预压接于液晶面板基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5-3177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预压接装置即部件压接装置中,存在生产性可能降低的课题。
因此,在本公开中,提供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的部件压接装置等。
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热压接装置具备:基板保持部,保持基板;下承受部,从下方支承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所述基板中的被预先决定的部位即压接对象部位;压接工具,保持部件,将所述部件压接于被所述下承受部支承的所述压接对象部位;控制部,将向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的移交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部件提供部,提供部件;第1部件移动部,使从所述部件提供部提供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和第2部件移动部,是与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不同的部件移动部,具有可动载物台,通过所述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使载置于所述可动载物台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模式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的情况下,使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在将所述模式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的情况下,使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另外,这些概括性或者具体性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计算机可读取的CD-ROM等的记录介质而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以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而实现。此外,记录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
本公开的部件压接装置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
本公开的一方式中的进一步的优点以及效果根据说明书以及附图而清楚。该优点以及/或者效果通过几个实施方式以及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述的特征而分别提供,但未必为了得到一个或者其以上的相同特征而全部提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线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线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线中具备的计算机和被该计算机控制的各结构要素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压接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提供部的提供卷轴的图。
图6是表示从实施方式中的部件提供部经由第1部件移动部向压接工具移交部件的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从实施方式中的第2部件移动部向压接工具移交部件的工序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模式接受部的具体例的图。
图9是用于对基于实施方式中的自动模式以及手动模式的部件的移交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是沿着时间序列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从第2部件移动部向压接工具移交部件的工序的图。
图10B是沿着时间序列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从第2部件移动部向压接工具移交部件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11是沿着时间序列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从压接工具向第2部件移动部移交不合格的部件的工序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压接装置的整体处理工序的流程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部件安装线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部件安装线
1a、1b、1c 基台
2 计算机
2a 控制部
2b 存储部
3 基板
4 电极部
5 部件
10 基板搬入部
11、23、49、51 载物台
20 贴附部
21、31、41 基板移动机构
22 贴附机构
30 预压接部
32 部件安装机构
33 部件提供部
33aa 提供卷轴
33b 冲裁部
34 压接工具
35a 第1部件移动部
35b 第2部件移动部
35ba 轴驱动部
35bb 可动载物台
35bc 可动轴
36 下承受部
37 基板保持部(载物台)
38 模式接受部
40 正式压接部
42 压接机构
50 基板搬出部
100 部件压接装置
200 带状部件收纳体(TCP)
P1~P4 移交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认识)
本发明人针对“背景技术”一栏中记载的专利文献1的预压接装置,发现产生以下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的预压接装置从卷绕于卷轴的TCP通过金属模来依次冲裁并提供部件,通过压接工具来将该部件压接于液晶面板基板等的基板。这样的从部件的提供到压接的处理按照每个部件而被反复自动地执行。换句话说,多个部件分别被依次提供并压接的处理以自动模式执行。
这里,在该自动模式的执行前,实施部件的冲裁的确认处理。换句话说,从预压接装置取出通过预压接装置而冲裁的部件,并确认该部件的被冲裁的位置等。另外,这样的确认或者确认处理也被称为冲裁确认。但是,即使该被确认的部件没有问题,也不能通过自动模式来将该部件压接于基板。换句话说,不能将确认完毕的单片状态的TCP压接于基板。因此,可能产生液晶面板等的产品的生产性的降低、TCP的部件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压接装置具备:基板保持部,保持基板;下承受部,从下方支承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所述基板中的被预先决定的部位即压接对象部位;压接工具,保持部件,将所述部件压接于被所述下承受部支承的所述压接对象部位;控制部,将向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的移交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部件提供部,提供部件;第1部件移动部,使从所述部件提供部提供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第2部件移动部,是与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不同的部件移动部,具有可动载物台,通过所述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使载置于所述可动载物台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模式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的情况下,使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在将所述模式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的情况下,使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由此,例如作为自动模式的第1模式与作为手动模式的第2模式被切换。因此,例如,即使是为了冲裁确认而从部件压接装置的部件提供部取出的单片状态的TCP等的部件,也能够通过手动模式来使其保持于压接工具,将该部件压接(例如预压接)于基板。由此,能够实现液晶面板等的产品的生产性的提高,能够没有浪费地使用部件。此外,也可以不将该取出的单片状态的TCP等的部件通过部件压接装置以外的其他设备压接于基板,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的稳定性。
此外,在所述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中,所述可动载物台也可以进入到在铅垂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压接工具与所述下承受部之间的空间。
由此,压接工具能够不在水平方向移动,吸附并保持在该可动载物台载置的部件。此外,第1部件移动部也与第2部件移动部同样地,也可以具有载置有部件的载物台,使该载物台进入到上述的空间。在该情况下,压接工具通过第1模式和第2模式,都能够不在水平方向移动地进行相同的动作,从而能够吸附并保持部件。因此,能够使压接工具的移动简单化。
此外,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移动方向与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移动方向也可以交叉。
由此,能够提高部件压接装置中的第1部件移动部以及第2部件移动部各自的配置的自由度,能够使部件压接装置的设计变得容易。此外,能够容易将部件载置于第2部件移动部的可动载物台。
此外,也可以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定是否避免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向所述基板的压接,在判定为避免的情况下,使所述可动载物台进入到在铅垂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压接工具与所述下承受部之间的空间,使所述可动载物台接受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的所述部件,在判定为不避免的情况下,使所述压接工具执行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向所述基板的压接。
由此,例如,在保持于压接工具的部件不合格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来判定为避免压接,该部件被可动载物台接受。因此,能够高效地回收不合格的部件。其结果,能够实现生产性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也可以所述部件提供部将TCP(Tape carrier package)中包含的多个部件分别依次提供给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在所述可动载物台,作为移交给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通过操作者来载置从TCP取出的部件。
由此,能够切换进行从TCP依次提供的部件的自动模式下的压接、和为了确认而从部件压接装置取出的单片状态的TCP即部件的手动模式下的压接。
此外,也可以所述部件提供部将载置于托盘的多个部件提供给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在所述可动载物台,作为移交给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通过操作者来载置从TCP(Tapecarrier package)取出的部件。换句话说,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种类与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种类也可以不同。
由此,能够切换进行从托盘提供的例如IC(Integrated Circuit)等的部件的自动模式下的压接、和单片状态的TCP即部件的手动模式下的压接。换句话说,由于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种类与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种类不同,因此能够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其结果,能够实现生产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实施方式。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概括性或者具体性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公开的主旨。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之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结构要素被说明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此外,各附图是示意图,未必严格地进行图示。此外,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实施方式)
[部件安装线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线的概略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线1是通过向作为液晶面板基板、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面板基板等显示器面板基板的基板3安装部件5来生产显示器面板的系统。另外,部件5例如是驱动电路等的电子部件。具体而言,部件安装线1如图1所示,具有基板搬入部10、贴附部20、预压接部30、正式压接部40、基板搬出部50。基板搬入部10、贴附部20、预压接部30、正式压接部40以及基板搬出部50被依次连结。
基板搬入部10接受从操作者或者上游侧的其他装置搬入的矩形的基板3。并且,该基板3被向下游侧的贴附部20搬出。
贴附部20接受从基板搬入部10搬出的基板3,在处于该基板3的周边的多个电极部4分别贴附粘合部件。并且,贴附有该粘合部件的基板3被向预压接部30搬出。另外,多个电极部4分别例如由多个电极构成。
预压接部30接受从贴附部20搬出的基板3,在该基板3的贴附有粘合部件的部位安装部件5并进行预压接。并且,该部件5被预压接的基板3被搬出到正式压接部40。
正式压接部40接受从预压接部30搬出的基板3,对预压接于该基板3的部件5进行正式压接(也称为热压接)。并且,进行了该正式压接的基板3被搬出到基板搬出部50。
基板搬出部50接受从正式压接部40搬出的基板3。被基板搬出部50接受的基板3被向下游侧搬出。
这样,部件安装线1执行在设置于被搬入的基板3的周边的多个电极部4分别安装部件5的部件安装作业,将安装有部件5的基板3从基板搬出部50搬出。
[部件安装线的详细结构]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线1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1表示从上方观察部件安装线1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板的搬运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纵深方向称为Y轴方向。此外,X轴方向的负侧以及正侧分别相当于基板的搬运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Z轴方向的负侧以及正侧分别相当于铅垂方向的下侧以及上侧,Y轴方向的负侧以及正侧分别相当于纵深方向的近前侧以及纵深侧、或者前侧以及后侧。
基板搬入部10具备用于载置被搬入的基板3的基台1a。在基板搬入部10的基台1a,设置载置有基板3的载物台11。载物台11相对于基台1a在Z轴方向升降。此外,在载物台11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吸附孔11a。这样的载物台11通过未图示的泵等的吸引器来从吸附孔11a真空吸附并保持从操作者或者上游侧的其他装置搬入并载置于载物台11上的基板3。
贴附部20具备进行在基板3的电极部4贴附作为粘合部件的ACF的贴附作业(换言之,贴附工序)的功能。贴附部20具备基板移动机构21和贴附机构22。
基板移动机构21是使基板3移动的机构。基板移动机构21例如具备:在X轴方向可动的X轴工作台、在Y轴方向可动的Y轴工作台、在Z轴方向可动的Z轴工作台、载物台23。在基板移动机构21,在基台1b上从下方依次重叠设置X轴工作台、Y轴工作台、Z轴工作台、载物台23。
Y轴工作台沿着Y轴方向而被设置,在X轴工作台上在X轴方向自由移动。Z轴工作台在Y轴工作台上在Y轴方向自由移动,将设置于上部的载物台23在Z轴方向升降并且使其围绕Z轴旋转。
此外,在载物台23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吸附孔23a,载物台23对载置于其上表面的基板3进行真空吸附并保持。这样,基板移动机构21对基板3进行吸附保持并使其在水平面内(具体而言,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使其在上下方向(具体而言,Z轴方向)升降并且围绕Z轴旋转。
贴附机构22在基台1b的上方,具备在X轴方向排列的例如两个贴附头。各贴附头分别具备提供ACF的提供部、用于将ACF贴附于基板3的贴附工具。两个贴附头分别在基板3上的多个电极部4所对应的位置贴附ACF。此外,在两个贴附头分别对应的下方的位置,具备贴附支承台。
预压接部30执行在基板3的贴附有ACF的区域(即压接对象部位)安装部件5并进行预压接的预压接工序。预压接部30具备基板移动机构31、部件安装机构32、部件提供部33、第1部件移动部35a、第2部件移动部35b。
基板移动机构31具有与贴附部20的基板移动机构21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基板移动机构31具有保持基板3的载物台(也称为基板保持部)37。在载物台37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吸附孔37a。基板移动机构31通过该多个吸附孔37a来对载置于该载物台37上的基板3进行真空吸附并保持。此外,基板移动机构31具备使吸附保持基板3的载物台37在水平面内移动、使其在上下方向升降并且围绕Z轴旋转的功能。基板移动机构31通过该载物台37的移动以及旋转,使被吸附保持的基板3的贴附有ACF的区域位于部件安装机构32的备用载物台即下承受部36的上方。
部件提供部33从基台1b的后部向部件安装机构32的纵深侧(即Y轴方向正侧)突出而设置。例如,部件提供部33具备:卷绕有TCP(Tape carrier package)等的带状部件收纳体的提供卷轴33aa、冲裁部33b、可动载物台33c、导轨33d。这样的部件提供部33通过这些结构要素的移动而从带状部件收纳体依次提供部件5。
第1部件移动部35a使从部件提供部33提供的部件5向部件安装机构32中包含的压接工具34侧移动。
第2部件移动部35b是与第1部件移动部35a不同的部件移动部,具有可动载物台35bb,通过该可动载物台35bb的移动,使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向压接工具34侧移动。换句话说,第2部件移动部35b不使从部件提供部33提供的部件5,而使例如通过操作者的手动作业而提供的部件5向压接工具34侧移动。
部件安装机构32被设置于基台1b上,具备压接工具34和下承受部36。
下承受部36从下方支承在作为基板保持部的载物台37保持的基板3中的预先决定的部位即压接对象部位。另外,该压接对象部位是基板3中贴附ACF的部位。
压接工具34保持部件5,在被下承受部36支承的压接对象部位压接部件5。具体而言,压接工具34在Z轴方向升降,从上方吸附(换句话说,拾取)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或者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5。并且,压接工具34将吸附的部件5搭载于ACF上并按照每个基板3来按压于下承受部36,从而在基板3预压接部件5。另外,预压接部30也可以具备使被基板移动机构31保持的基板3的方向旋转90度的机构。
正式压接部40执行将通过预压接部30而预压接于基板3的部件5正式压接(换句话说,热压接)于基板3的正式压接工序(换句话说,热压接工序)。这样,形成于基板3的电极部4与部件5经由ACF而电连接。这样的正式压接部40具备基板移动机构41和压接机构42。
基板移动机构41具有与贴附部20的基板移动机构21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基板移动机构41具有载物台49。在载物台49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吸附孔49a。基板移动机构41通过该多个吸附孔49a来对载置于该载物台49上的基板3进行真空吸附并保持。此外,基板移动机构41具备使对基板3进行吸附保持的载物台49在水平面内移动、使其在上下方向升降并且围绕Z轴旋转的功能。基板移动机构41通过该载物台49的移动以及旋转,使被吸附保持的基板3的预压接有部件5的区域位于压接机构42的压接支承部的上方。
压接机构42通过被加热的头部来将基板3的部件5向压接支承部侧按压。由此,部件5被正式压接,形成于基板3的电极部4与部件5经由ACF而电连接。
基板搬出部50具备将从正式压接部40搬运的基板3真空吸附并保持于载物台51上的功能。保持于基板搬出部50的基板3被向下游侧的其他装置搬出,或者被操作者从载物台51取出。
载物台51相对于基台1c在Z轴方向升降。此外,在载物台51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吸附孔51a,载物台51将从正式压接部40移送的基板3真空吸附并保持于其上表面。
搬运部60是搬运基板3的装置。具体而言,搬运部60具备将搬入到基板搬入部10的基板3依次移交(移送)给贴附部20、预压接部30、正式压接部40以及基板搬出部50的功能。搬运部60被配置于贴附部20、预压接部30以及正式压接部40的前方区域(即Y轴方向负侧)。
搬运部60遍及基台1a、基台1b以及基台1c而在X轴方向延伸的移动基体61上,具备从上游侧依次配置的基板搬运机构62A、基板搬运机构62B、基板搬运机构62C以及基板搬运机构62D。
基板搬运机构62A~62D分别具备基部63以及一个以上的臂单元64。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基板搬运机构62A~62D分别具备2个臂单元64的情况。
基部63被设置于移动基体61上,在X轴方向自由移动。在基部63上,2个臂单元64在X轴方向排列并设置。臂单元64从上方真空吸附基板3。
基板搬运机构62A~62D分别向从上方真空吸附载物台11、23、37、49、51所保持的基板3的基板移交位置移动,从升降的载物台11、23、37、49、51进行基板3的接受或者移交。例如,基板搬运机构62A接受载置于基板搬入部10的载物台11的基板3,移交给贴附部20的载物台23。此外,例如,基板搬运机构62B从贴附部20的载物台23接受基板3,移交给预压接部30的载物台37。此外,例如,基板搬运机构62C从预压接部30的载物台37接受基板3,移交给正式压接部40的载物台49。此外,例如,基板搬运机构62D从正式压接部40的载物台49接受基板3,移交给基板搬出部50的载物台51。
图3是表示部件安装线1中具备的计算机和被该计算机控制的各结构要素的图。
部件安装线1具备图3所示计算机2。该计算机2例如通过控制线,与例如贴附部20、预压接部30、正式压接部40以及搬运部60等可通信地连接,对这些各部进行控制。计算机2具备控制部2a和存储部2b。
存储部2b存储基板3的尺寸、安装于基板3的部件5的种类、安装位置、安装方向以及移送基板3的定时等的部件安装作业所需的各种数据、控制部2a所执行的控制程序等。存储部2b通过ROM(Read Only Memory)或者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而实现。
控制部2a对贴附部20的基板移动机构21、预压接部30的基板移动机构31、正式压接部40的基板移动机构41以及搬运部60进行控制,执行将基板3在各部间向下个工序移送的基板移送作业。基板移送作业中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的基板3的移送在各部间同步进行。
例如,控制部2a对贴附部20进行控制,从而使贴附部20执行贴附作业,该贴附作业中,变更被基板移动机构21保持的基板3的朝向以及位置,通过头部移动马达来变更多个贴附头的间隔,通过贴附机构22来在基板3贴附ACF。
此外,例如,控制部2a对预压接部30进行控制,从而变更被基板移动机构31保持的基板3的朝向以及位置,使部件安装机构32执行部件5向基板3的预压接。此外,控制部2a对第1部件移动部35a以及第2部件移动部35b进行控制,从而使预压接于基板3的部件5向部件安装机构32侧移动。
此外,例如,控制部2a对正式压接部40进行控制,从而变更由基板移动机构41保持的基板3的朝向以及位置,使预压接于基板3的部件5被正式压接于压接机构42。
这样的控制部2a例如通过用于控制部件安装线1所具有的各部以及各机构的、存储部2b中存储的控制程序、执行该控制程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的处理器而实现。
[部件压接装置的结构]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压接装置10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部件压接装置100包含部件安装线1中的预压接部30和计算机2的控制部2a。
具体而言,部件压接装置100具备:控制部2a、部件提供部33、第1部件移动部35a、第2部件移动部35b、压接工具34、下承受部36、载物台即基板保持部37、模式接受部38、照相机39。
照相机39从下侧(即Z轴方向负侧)拍摄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控制部2a基于这样拍摄的部件5的图像,判定该部件5是否不合格。
模式接受部38通过例如基于操作者的操作来接受模式,将该接受的模式通知给控制部2a。该模式是向压接工具34的部件5的移交模式。该模式中存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
控制部2a根据来自模式接受部38的通知,将向该压接工具34的部件5的移交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第1模式相当于自动模式,第2模式相当于手动模式。
换句话说,控制部2a在将模式切换为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将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而移动的部件5保持于压接工具34并压接于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另一方面,控制部2a在将模式切换为手动模式的情况下,将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5保持于压接工具34并压接于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
图5是表示部件提供部33的提供卷轴33aa的图。
部件提供部33如图5的(a)所示,具有卷绕了TCP即带状部件收纳体200的提供卷轴33aa。
卷绕于提供卷轴33aa的带状部件收纳体200如图5的(b)所示,具有带状树脂片201、和沿着该带状树脂片201的长边方向以预先决定的间距被连续配设的部件5。例如,部件5是包含在带状树脂片201的一部分的片的至少单面形成的布线图案、和安装于该布线图案的IC芯片的COF(Chip On Film)。
冲裁部33b从由提供卷轴33aa引出的带状部件收纳体200的前端侧依次对配设于该带状部件收纳体200的部件5进行冲裁。
图6是表示从部件提供部33经由第1部件移动部35a向压接工具34移交部件5的工序的图。
在部件提供部33中,从提供卷轴33aa引出带状部件收纳体200,从该带状部件收纳体200的带状树脂片201剥离盖板201a。盖板201a卷绕于回收卷轴33ab,带状部件收纳体200之中的除盖板201a以外的主体部分201b被插入到冲裁部33b。冲裁部33b从该主体部分201b冲裁部件5。部件5被冲裁的状态的主体部分201b作为使用完毕的带201c而卷绕于卷绕卷轴33ac。
从带状部件收纳体200的主体部分201b冲裁的部件5、即单片状态的TCP被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3c。载置有部件5的可动载物台33c沿着导轨33d移动到移交位置P1。另外,导轨33d在部件提供部33沿着X轴方向而被配设。
部件提供部33通过上述的各结构要素的移动,将TCP中包含的多个部件5分别依次提供给第1部件移动部35a。
第1部件移动部35a具有:导轨35aa、沿着该导轨35aa而移动的移动放置头35ab、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
移动放置头35ab对载置于到达移交位置P1的可动载物台33c的部件5进行吸附并保持,沿着导轨35aa移动到移交位置P2。并且,移动放置头35ab将部件5载置于在移交位置P2配置的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
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在保持被载置的部件5的状态下移动到移交位置P3。换句话说,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进入到在铅垂方向(即Z轴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
压接工具34对在处于移交位置P3的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载置的部件5进行吸附并保持。
这样,第1部件移动部35a使从部件提供部33提供的部件5移动并移交给压接工具34。换句话说,在部件5的移交模式是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部件5被从第1部件移动部35a移交到压接工具34。此外,从第1部件移动部35a移交给压接工具34并保持的部件5经由下承受部36而被照相机39拍摄。并且,若根据通过该拍摄而得到的图像,由控制部2a判定为该部件5并非不合格,则保持基板3的基板保持部37移动。通过该基板保持部37的移动,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从下方被下承受部36支承。并且,在该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预压接部件5。
图7是表示从第2部件移动部35b向压接工具34移交部件5的工序的图。另外,图7的(a)表示从上方(即Z轴方向正侧)观察载置部件5的第2部件移动部35b的可动载物台35bb的状态,图7的(b)表示从近前侧(即Y轴方向负侧)观察预压接部30的状态。
第2部件移动部35b具备轴驱动部35ba、可动轴35bc、以及可动载物台35bb。
轴驱动部35ba使可动轴35bc在X轴方向往复运动。可动载物台35bb构成为被安装于可动轴35bc的前端,载置部件5。
轴驱动部35ba将可动轴35bc导入到轴驱动部35ba内以使得可动载物台35bb被配置于移交位置P4。此时,操作者在该可动载物台35bb载置部件5。该部件5例如是在自动模式的执行前通过部件提供部33的冲裁部33b而被从TCP冲裁,从预压接部30取出并确认的部件5,是确认结束的单片状态的TCP。换句话说,在可动载物台35bb,作为移交给压接工具34的部件5,通过操作者来载置从TCP取出的部件5。
并且,轴驱动部35ba通过将可动轴35bc在X轴方向引出来使可动载物台35bb移动到移交位置P3。换句话说,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在铅垂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
压接工具34对在处于移交位置P3的可动载物台35bb载置的部件5进行吸附保持。
这样,第2部件移动部35b使从操作者提供的部件5移动并移交给压接工具34。换句话说,在部件5的移交模式是手动模式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部件5被从第2部件移动部35b移交给压接工具34。此外,从第2部件移动部35b移交并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经由下承受部36而被照相机39拍摄,尽管图7中并未表示。并且,若根据通过该拍摄而得到的图像,由控制部2a判定为该部件5并非不合格,则保持基板3的基板保持部37移动。通过该基板保持部37的移动,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从下方被下承受部36支承。并且,在该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预压接部件5。
[模式]
图8是表示模式接受部38的具体例的图。
模式接受部38例如图8所示,构成为触摸面板或者触摸屏幕。具体而言,模式接受部38与“请选择部件的移交模式”这一消息一起,显示图标38a和图标38b。在图标38a,记载“自动模式”的文字,在图标38b,记载“手动模式”的文字。
若图标38a被操作者的手指触碰,则模式接受部38检测手指向该图标38a的接触,接受自动模式。并且,模式接受部38将接受了该自动模式通知给控制部2a。
此外,若图标38b被操作者的手指触碰,则模式接受部38检测手指向该图标38b的接触,接受手动模式。并且,模式接受部38将接受了该手动模式通知给控制部2a。
图9是用于对基于自动模式以及手动模式的部件5的移交进行说明的图。
在作为第1模式的自动模式中,第1部件移动部35a使载置从部件提供部33提供的部件5的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在Y轴方向负侧移动。并且,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进入到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若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进入到该空间,则压接工具34对载置于该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的部件5进行吸附。
在作为第2模式的手动模式中,第2部件移动部35b通过操作者的手动作业来使载置部件5的可动载物台35bb在X轴方向正侧移动。并且,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若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该空间,则压接工具34对载置于该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进行吸附。
吸附部件5的压接工具34在基板3的被下承受部36支撑的压接对象部位,搭载并预压接该部件5。另外,在该压接对象部位,通过上述的贴附部20来贴附ACF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而移动的部件5的移动方向与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
[手动模式]
图10A是沿着时间序列表示从第2部件移动部35b向压接工具34移交部件5的工序的图。另外,图10A表示从纵深侧(即Y轴方向正侧)观察预压接部30的状态。
首先,第2部件移动部35b如图10A的(a)所示,处于可动轴35bc收敛于轴驱动部35ba的内部的状态。此时,安装于可动轴35bc的前端的可动载物台35bb是上述的移交位置P4即原点位置,在该可动载物台35bb载置部件5。
接下来,第2部件移动部35b如图10A的(b)所示,从轴驱动部35ba引出可动轴35bc,使可动载物台35bb在X轴方向正侧移动。由此,载置部件5的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可动载物台35bb到达上述的移交位置P3。此时,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在Z轴方向与压接工具34对置。
接下来,压接工具34如图10A的(c)所示,沿着Z轴方向下降,与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接触。
接下来,压接工具34如图10A的(d)所示,吸附并保持该部件5并且沿着Z轴方向上升。
并且,第2部件移动部35b如图10A的(e)所示,使可动轴35bc导入到轴驱动部35ba的内部,使可动载物台35bb在X轴方向负侧移动。其结果,可动载物台35bb从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退回并返回到上述的原点位置。
图10B是表示从第2部件移动部35b向压接工具34移交部件5的工序的流程图。
首先,操作者打开预压接部30的前盖,在处于第2部件移动部35b的原点位置的可动载物台35bb载置部件(步骤S11)。由此,可动载物台35bb成为图10A的(a)所示的状态。然后,操作者关闭该前盖,指示通过手动模式的预压接的开始(步骤S12)。该预压接的开始的指示例如可以通过操作者按下设置于预压接部30的开关而进行,也可以通过基于操作者的计算机2的操作而进行。
若进行预压接的开始的指示,则可动载物台35bb如图10A的(b)所示,从原点位置移动到压接工具吸附位置(步骤S13)。该压接工具吸附位置是上述的移交位置P3。
若可动载物台35bb到达压接工具吸附位置,则压接工具34如图10A的(c)所示,下降并吸附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步骤S14)。
然后,压接工具34如图10A的(d)所示,吸附并保持部件5并且上升(步骤S15)。
接下来,可动载物台35bb如图10A的(e)所示,返回到原点位置(步骤S16)。
并且,在附在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的标记被照相机39识别后,压接工具34下降并将该部件5预压接于基板3(步骤S17)。
接下来,控制部2a判定是否满足通过手动模式的预压接的结束条件(步骤S18)。例如,结束条件可以是通过手动模式来预压接的部件5的数量达到规定量这一条件,也可以是接受基于操作者的结束指示这一条件。这里,若判定为不满足结束条件(步骤S18的否),则反复执行从步骤S11起的工序。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满足结束条件(步骤S18的是),则通过手动模式的预压接结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自动模式的第1模式与作为手动模式的第2模式被切换。因此,例如,即使是为了冲裁确认而从部件压接装置100的部件提供部33取出的单片状态的TCP等的部件5,也能够通过手动模式来保持于压接工具34,将该部件5压接于基板3。由此,能够实现液晶面板等的产品(即显示器面板)的生产性的提高,能够没有浪费地使用部件5。此外,由于可以不通过部件压接装置100以外的其他设备来将该取出的单片状态的TCP等的部件5压接于基板3,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件移动部35b的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因此,压接工具34能够不在水平方向(即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而吸附并保持载置于该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此外,第1部件移动部35a也与第2部件移动部35b同样地,具有载置部件5的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使该移动放置载物台35ac进入到上述的空间。因此,压接工具34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下,都能够不在水平方向移动而进行相同的动作,从而吸附并保持部件5。因此,能够将压接工具34的移动简单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而移动的部件5的移动方向与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5的移动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提高部件压接装置100中的第1部件移动部35a以及第2部件移动部35b各自的配置的自由度,能够使部件压接装置100的设计容易。此外,能够容易将部件5载置于第2部件移动部35b的可动载物台35bb。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提供部33将TCP中包含的多个部件分别依次提供给第1部件移动部35a,在可动载物台35bb,作为移交给压接工具34的部件5,由操作者载置从TCP取出的部件5。因此,能够切换进行从TCP依次提供的部件5的自动模式下的压接、和为了确认而从部件压接装置100取出的单片状态的TCP即部件5的手动模式下的压接。
[废弃]
这里,在吸附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不合格的情况下,部件压接装置100也可以将该部件5废弃。此时,为了废弃,第2部件移动部35b也可以从压接工具34接受该部件5。
图11是沿着时间序列表示从压接工具34向第2部件移动部35b移交不合格的部件5的工序的图。另外,图11表示从纵深侧(即Y轴方向正侧)观察预压接部30的状态。
首先,压接工具34如图11的(a)所示,吸附并保持部件5。此外,第2部件移动部35b处于可动轴35bc收敛于轴驱动部35ba的内部的状态。换句话说,可动载物台35bb处于原点位置。此时,照相机39经由下承受部36对保持于该压接工具34的部件5进行拍摄。控制部2a基于通过该拍摄而得到的部件5的图像,判定该部件5是否不合格。例如,在部件5的尺寸与规定的尺寸不同的情况下,控制部2a判定为该部件不合格。这里,控制部2a判定为该部件5不合格。
若判定为部件5不合格,则控制部2a为了废弃部件5而控制第2部件移动部35b。第2部件移动部35b通过基于控制部2a的控制,如图11的(b)所示,从轴驱动部35ba引出可动轴35bc,使可动载物台35bb在X轴方向正侧移动。由此,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此时,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在Z轴方向与可动载物台35bb对置。
接下来,压接工具34如图11的(c)所示,沿着Z轴方向下降。其结果,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与可动载物台35bb接触。
接下来,压接工具34如图11的(d)所示,通过停止该部件5的吸附来释放部件5,沿着Z轴方向上升。由此,部件5被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
并且,第2部件移动部35b如图11的(e)所示,使可动轴35bc导入到轴驱动部35ba的内部,使可动载物台35bb在X轴方向负侧移动。其结果,可动载物台35bb从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退回,返回到上述的原点位置。因此,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也与可动载物台35bb一起移动,从该空间退回,到达原点位置。操作者将在处于该原点位置的可动载物台35bb载置的部件5取出到预压接部30的外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a基于照相机39的图像,判定是否避免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向基板3的压接。换句话说,判定部件5是否不合格。在判定为避免的情况下,控制部2a使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在铅垂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使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被可动载物台35bb接受。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不避免的情况下,控制部2a使压接工具34执行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向基板3的压接。
由此,在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不合格的情况下,该部件5被可动载物台35bb接受,因此能够高效地回收不合格的部件5。其结果,能够实现生产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部件压接装置的处理流程]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压接装置100的整体处理工序的流程图。
部件压接装置100的基板保持部37首先对从贴附部20搬运并载置的基板3进行保持(步骤S101)。
接下来,控制部2a通过控制基板移动机构31,使下承受部36从下方支承在该基板保持部37保持的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步骤S102)。
接下来,控制部2a根据通过模式接受部38而接受的操作者的操作来切换模式(步骤S103),判定该模式是第1模式还是第2模式(步骤S104)。第1模式是上述的自动模式,第2模式是上述的手动模式。
这里,若通过控制部2a来判定为第1模式(步骤S104的“第1模式”),则第1部件移动部35a使从部件提供部33提供的部件5移动,移交给压接工具34(步骤S105)。
另一方面,若通过控制部2a来判定为第2模式(步骤S104的“第2模式”),则第2部件移动部35b通过例如操作者来使载置于可动载物台35bb的部件5移动,移交给压接工具34(步骤S106)。
压接工具34在步骤S105或者步骤S106中对移交的部件5进行吸附并保持。照相机39对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进行拍摄(步骤S107)。并且,控制部2a基于通过该拍摄而得到的图像,判定该部件5是否不合格,即是否应避免该部件5的压接(步骤S108)。
这里,若判定为应避免(步骤S108的是),则控制部2a使第2部件移动部35b执行用于避免该压接的处理。换句话说,第2部件移动部35b基于控制部2a的控制,使可动载物台35bb进入到压接工具34与下承受部36之间的空间(步骤S109)。并且,进入到该空间的可动载物台35bb从该压接工具34接受保持于压接工具34的部件5(步骤S110)。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不应避免(步骤S108的否),则控制部2a使压接工具34执行部件5的压接。换句话说,压接工具34根据控制部2a的控制,在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压接部件5(步骤S111)。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压接部30的部件提供部33从TCP等的带状部件收纳体200冲裁并提供部件5,但也可以提供载置于托盘的部件5。
图13是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部件安装线1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13表示从上方观察部件安装线1的结构。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部件安装线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备基板搬入部10、贴附部20、正式压接部40、基板搬出部50以及搬运部60,进一步地,取代预压接部30而具备预压接部30A。换句话说,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部件压接装置100由预压接部30A和计算机2的控制部2a构成。
预压接部30A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部件提供部33,具备部件提供部33H。
在部件提供部33H,两个托盘组沿着X轴方向而被配置。托盘组包含多个托盘7,这些托盘7沿着Z轴方向而被堆积。此外,在这些托盘7,多个部件5例如被载置为矩阵状。部件提供部33H按照每个托盘7而提供多个部件5。
本变形例中的第1部件移动部35a使从部件提供部33H提供的载置多个部件5的托盘7在Y轴方向负侧移动。
此外,本变形例中的部件安装机构32具备压接工具34、移动机构35和下承受部36。移动机构35使压接工具34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因此,压接工具34通过移动机构35来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在载置于托盘7的压接对象的部件5的上方停止。然后,压接工具34下降并吸附并保持该压接对象的部件5并且上升。并且,压接工具34通过移动机构35来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在下承受部36的上方停止。压接工具34下降,在被下承受部36支承的基板3的压接对象部位压接该部件5。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部件提供部33H将载置于托盘7的多个部件5提供给第1部件移动部35a,在可动载物台35bb,作为移交给压接工具34的部件5,由操作者载置从TCP取出的部件5。换句话说,在本变形例中,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而移动的部件5的种类与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5的种类不同。
通过这样的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部件压接装置10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因此,能够切换进行从托盘7提供的例如IC(Integrated Circuit)等的部件5的自动模式下的压接、和单片状态的TCP即部件5的手动模式下的压接。换句话说,由于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而移动的部件5的种类与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5的种类不同,因此能够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其结果,能够实现生产性的进一步提高。
(其他的变形例)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来对一个或者多个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压接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对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实施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的方式、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结构要素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可以包含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基板3是显示器面板基板,在该显示器面板基板预压接以及正式压接部件5,但基板3也可以是显示器面板基板以外的基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通过第1部件移动部35a而移动的部件5的移动方向是Y轴方向,通过第2部件移动部35b而移动的部件5的移动方向是X轴方向,这些移动方向正交。但是,这些移动方向也可以不正交,也可以是相同的方向。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第2部件移动部35b的可动载物台35bb载置部件5,但可动载物台35bb也可以将该被载置的部件5吸附保持。例如,也可以在可动载物台35bb,形成与基板搬入部10的载物台11以及贴附部20的载物台23相同的多个吸附孔,可动载物台35bb通过该多个吸附孔来将部件5真空吸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单片状态的TCP作为部件5而被载置于第2部件移动部35b的可动载物台35bb,但也可以搭载除此以外的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也可以计算机2的结构要素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由专用的硬件构成,或者也可以通过执行适合于各结构要素的软件程序而实现。各结构要素也可以通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者处理器等的程序执行部读取并执行HDD(Hard Disk Drive)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的记录介质中记录的软件程序而实现。例如,程序执行部使预压接部30执行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包含的各步骤。
此外,计算机2的结构要素也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电子电路构成。一个或者多个电子电路也可以分别是通用的电路,也可以是专用的电路。也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电子电路中例如包含半导体装置、IC(Integrated Circuit)或者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等。IC或者LSI也可以集成于一个芯片,也可以集成于多个芯片。这里,被称为IC或者LSI,但可能根据集成的程度而改变称呼,被称为系统LSI、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或者ULSI(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此外,LSI的制造后被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也能够以相同的目的而使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例如能够利用于生产显示器面板的部件安装线等所具有的部件压接装置。

Claims (8)

1.一种部件压接装置,具备:
基板保持部,保持基板;
下承受部,从下方支承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所述基板中的被预先决定的部位即压接对象部位;
压接工具,保持部件,将所述部件压接于由所述下承受部支承的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控制部,将向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的移交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
部件提供部,提供部件;
第1部件移动部,使从所述部件提供部提供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和
第2部件移动部,是与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不同的部件移动部,具有可动载物台,通过所述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使载置于所述可动载物台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模式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的情况下,
使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模式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的情况下,
使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在所述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中,
所述可动载物台进入到在铅垂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压接工具与所述下承受部之间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移动方向与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定是否避免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向所述基板的压接,
在判定为避免的情况下,
使所述可动载物台进入到在铅垂方向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压接工具与所述下承受部之间的空间,使所述可动载物台接受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的所述部件,
在判定为不避免的情况下,
使所述压接工具执行保持于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向所述基板的压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提供部将带载封装TCP中包含的多个部件分别依次提供给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
在所述可动载物台,作为移交给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由操作者来载置从TCP取出的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提供部将载置于托盘的多个部件提供给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
在所述可动载物台,作为移交给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由操作者来载置从带载封装TCP取出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种类与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的种类不同。
8.一种部件压接方法,包含:
基板保持工序,基板保持部保持基板;
下承受工序,下承受部从下方支承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部的所述基板中的被预先决定的部位即压接对象部位;
压接工序,压接工具保持部件,将所述部件压接于由所述下承受部支承的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切换控制工序,将向所述压接工具的部件的移交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
部件提供工序,部件提供部提供部件;
第1部件移动工序,第1部件移动部使从所述部件提供部提供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和
第2部件移动工序,与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不同的部件移动部即具有可动载物台的第2部件移动部通过所述可动载物台的移动,使载置于所述可动载物台的部件向所述压接工具侧移动,
在所述压接工序中,
在所述模式被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的情况下,
所述压接工具保持通过所述第1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在所述模式被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的情况下,
所述压接工具保持通过所述第2部件移动部而移动的部件并压接于所述压接对象部位。
CN202010427787.5A 2019-05-23 2020-05-19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Active CN111983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7221 2019-05-23
JP2019097221A JP7340774B2 (ja) 2019-05-23 2019-05-23 部品圧着装置および部品圧着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3829A true CN111983829A (zh) 2020-11-24
CN111983829B CN111983829B (zh) 2024-03-08

Family

ID=73441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7787.5A Active CN111983829B (zh) 2019-05-23 2020-05-19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40774B2 (zh)
CN (1) CN111983829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7404A (ja) * 1996-09-30 1998-04-24 Toshiba Mechatronics Kk 部品実装装置
JP2003043518A (ja) * 2001-07-31 2003-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06093515A (ja) * 2004-09-27 2006-04-06 Seiko Epson Corp 圧着機構および圧着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06118016A1 (ja) * 2005-04-28 2006-11-09 Toray Engineering Co., Ltd. ボンディン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ボンディングシステム
JP2009099832A (ja) * 2007-10-18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方法
JP2009099775A (ja) * 2007-10-17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装置
JP2010123771A (ja) * 2008-11-20 2010-06-03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US20100206458A1 (en) * 2007-10-03 2010-08-19 Akira Yamada Adhesive tape applying apparatus and tape splicing method
JP2011061242A (ja) * 2009-01-08 2011-03-24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12123134A (ja) * 2010-12-08 2012-06-28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
CH705802A1 (de) * 2011-11-25 2013-05-31 Esec Ag Einrichtung für die Montage von Halbleiterchips.
JP2014041890A (ja) * 2012-08-22 2014-03-06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15177086A (ja) * 2014-03-17 2015-10-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US20170251578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WO2017187586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機及びパレット入替方法
CN109491111A (zh) * 2017-09-12 2019-03-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4919B2 (ja) 2013-06-20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トレイ交換方法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6767625B2 (ja) 2016-11-04 2020-10-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搭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7404A (ja) * 1996-09-30 1998-04-24 Toshiba Mechatronics Kk 部品実装装置
JP2003043518A (ja) * 2001-07-31 2003-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06093515A (ja) * 2004-09-27 2006-04-06 Seiko Epson Corp 圧着機構および圧着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06118016A1 (ja) * 2005-04-28 2006-11-09 Toray Engineering Co., Ltd. ボンディン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ボンディングシステム
US20100206458A1 (en) * 2007-10-03 2010-08-19 Akira Yamada Adhesive tape applying apparatus and tape splicing method
JP2009099775A (ja) * 2007-10-17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装置
JP2009099832A (ja) * 2007-10-18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方法
JP2010123771A (ja) * 2008-11-20 2010-06-03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11061242A (ja) * 2009-01-08 2011-03-24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12123134A (ja) * 2010-12-08 2012-06-28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
CH705802A1 (de) * 2011-11-25 2013-05-31 Esec Ag Einrichtung für die Montage von Halbleiterchips.
JP2014041890A (ja) * 2012-08-22 2014-03-06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15177086A (ja) * 2014-03-17 2015-10-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US20170251578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WO2017187586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機及びパレット入替方法
CN109491111A (zh) * 2017-09-12 2019-03-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UDIPTA KUMAR SARKAR: "Critical behavior of optical birefringence at the nematic–smectic A phase transition in a binary liquid crystal system",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
殷苏民;郑昌俊;徐启祥;孙骏;邹浩;胡泽黎;: "基于Sysmac自动化平台的Delta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机床与液压, no. 0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3829B (zh) 2024-03-08
JP2020191428A (ja) 2020-11-26
JP7340774B2 (ja) 2023-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24457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US6618937B2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and display devices
JP5302773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KR20090028542A (ko) Acf 부착 장치 및 acf 부착 방법
JP2017183378A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JPH10163276A (ja) ワークの熱圧着装置
JP3275743B2 (ja) チップの実装装置
JPH0675199A (ja) 液晶パネル製造装置、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加工装置
JPH08114812A (ja) 液晶パネル製造装置
CN111983829B (zh)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JP4518257B2 (ja) 半導体装置実装装置
JP7398651B2 (ja) 部品圧着装置および部品圧着方法
JP5026220B2 (ja)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装置
JPH10163265A (ja) チップの実装装置
JP3744451B2 (ja) 電子部品搭載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搭載方法
JP2020123630A (ja)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H1012662A (ja) Tab部品の圧着装置
JP2020021892A (ja) 熱圧着装置及び熱圧着方法
JP2020021891A (ja) 熱圧着装置及び熱圧着方法
CN115236884A (zh)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CN115474425A (zh) 部件压接系统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JP7262008B2 (ja) Acf貼付装置及びacf貼付方法
JP6942829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CN114690459A (zh)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输送方法
JP2003282642A (ja) 電子部品搭載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搭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