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0605B -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0605B
CN111940605B CN202010775226.4A CN202010775226A CN111940605B CN 111940605 B CN111940605 B CN 111940605B CN 202010775226 A CN202010775226 A CN 202010775226A CN 111940605 B CN111940605 B CN 1119406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erved
upper die
supporting seat
end part
ejecto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52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0605A (zh
Inventor
张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Ronghu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Rongh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Ronghu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Rongh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7522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406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40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0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0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06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0Die sets; Pillar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5/00Combined processes according to or processes combined with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B21D1/00 - B21D31/00
    • B21D35/002Processes combined with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B21D1/00 - B21D31/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0Die sets; Pillar guides
    • B21D37/12Particular guiding equipment, e.g. pliers;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cooperation of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5/00Ejecting or stripping-off devices arranged in machines or tools dealt with in this subclass
    • B21D45/02Eject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包括上模单元、下模单元及下模单元驱动装置;上模单元包括上模支撑座,上模支撑座的底端设置有上模中部凸起和两个端部凸起组件;上模中部凸起具有两个中部凸起段,两中部凸起段之间的区域为中部内凹预留区域;上模支撑座具有上模中部安装腔,上模支撑座的底端开设有上模中部预留开口;上模中部安装腔内设置有若干个中部预留顶件;上模中部安装腔内还设置有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本发明设计有中部预留顶件,它可适用于深度较浅且宽度较大的凹凸结构并为之预留足够量的待冲压材料;本发明设计有端部内凹预留组件,它可适用于深度较深且宽度较窄的凹凸结构并为之预留足够量的待冲压材料。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车动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背景技术
电池箱体主要承担对电池模组、电路设备及电子附件的承载和保护功能,它通常是由上壳体总成、密封系统和下壳体总成三部分组成。为满足高安全性及高可靠性的需求,电池箱体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抗碰撞和抗挤压性能;同时,为利于增加续航里程,电池箱体还应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上壳体总成主要作用是密封,它可选择用钣金冲压而成。
虽然上壳体总成并非承载部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上壳体总成中的顶盖依然会遭受冲击。通过对电池箱体进行随机振动(模拟车辆行驶过程中,凹凸不平的路面对电池箱体造成的振动)、机械冲击(模拟车辆在加速、减速、车轮经过凹凸不平路面对电池箱体造成的机械冲击)、仿真挤压(模拟电池箱体在运输、存储、使用,以及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对电池箱体造成的挤压)等实验分析、计算并迭代后,得到如图1所示的电池箱体顶盖形貌优化图,根据该图可在电池箱体顶盖的相应区域冲压出不同高度的加强筋来提高其强度,如图2所示。
现有的冲压装置应用于电池箱体顶盖时,会出现如下问题:1、由于未设置有预留凹区域的辅助结构,在冲压加强筋区域时,极易使得板材发生拉伸形变以适应凹凸结构,如此,形变变薄后的板材反而会影响顶盖的刚度,进而会影响电池箱体抗冲击、抗碰撞及抗挤压性能。2、当加强筋的成型位较深或者较窄时,顶盖半成品极易卡在模具上而出现难脱模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中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少电池箱体顶盖加强筋区域的拉伸形变度,提高顶盖的抗冲击、抗碰撞及抗挤压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包括上模单元、下模单元及用于驱动下模单元上下移动的下模单元驱动装置;
上模单元包括上模支撑座,上模支撑座的底端设置有位于中部区域的上模中部凸起和两个位于上模中部凸起两侧的端部凸起组件;
上模中部凸起具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中部凸起段,两中部凸起段之间的区域为中部内凹预留区域;
上模支撑座具有中空的上模中部安装腔,上模支撑座的底端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开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且与上模中部安装腔连通的上模中部预留开口,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前后排列于上模支撑座上;
上模中部安装腔内设置有若干个能贯穿上模中部预留开口的中部预留顶件;
上模中部安装腔内还设置有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作用于中部预留顶件,使得:中部预留顶件能下凸或者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内。
本发明中,上模中部凸起的形状及位置可根据顶盖加强筋的设计需求而设置。下模单元与上模单元相匹配,两者结合则可在板材上冲压出所需形状,以满足电池箱体顶盖的强度需求。中部凸起段的设置是根据顶盖形貌优化图而设计,从图2可看出,中部内凹预留区域所要加工的区域深度较浅且宽度(左右方向来看)较大,为此,本发明设计有中部预留顶件,它可为顶盖中部区域的凹凸结构提前预留足够量的待冲压材料,并以此减少该区域板材的拉伸形变,进而可提高顶盖中部的强度。
本发明零位状态时,通过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驱动中部预留顶件下凸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该下凸长度根据顶盖的形状提前设计好。下模单元在下模单元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位于上模单元的下方并与上模单元保持足够的间距。将待加工板材放置在下模单元上,再启动下模单元驱动装置使其驱动下模单元上移,在该过程中,上模支撑座上中部区域正对的待加工板材则会先接触中部预留顶件的底端,随着下模单元的上移,中部预留顶件两侧的待加工板材则会继续上移,这时,待加工板材则在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预留了足够量的待加工板材。当下模单元与上模单元结合完成对待加工板材的冲压操作后,再通过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上移中部预留顶件使其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内,接着通过下模单元的活动中部冲压结构上移对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待加工板材进行冲压操作。
其中,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的间隔设置,除能与中部预留顶件配合外,还可以在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底端形成可与下模单元配合的冲压接触面。
为实现中部预留顶件对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板材预留工作,进一步地,所述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可相对所述上模支撑座上下移动的中部预留连接架,中部预留连接架上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中部预留顶件,若干个中部预留顶件能分别与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对应。
本发明中,中部预留顶件的长度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的长度相适应。若干个中部预留顶件设置,可实现中部内凹预留区域板材的预留工作,同时,可有效避免该板材发生痕迹较深的折叠现象,如此,可有效避免损伤板材。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支撑座上前后对称设置有位于所述上模中部安装腔内的上模限位槽,上模限位槽具有左滑动槽段、与左滑动槽段对应的右滑动槽段、垂直于左滑动槽段并位于左滑动槽段与右滑动槽段之间的上滑动槽段;
左滑动槽段内滑动设置有左滑动块,右滑动槽段内滑动设置有右滑动块,上滑动槽段内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块,两上模限位槽中的上滑动块共同连接有同一上滑动支撑杆,两上模限位槽中的左滑动块共同连接有同一左滑动支撑杆,两上模限位槽中的右滑动块共同连接有同一右滑动支撑杆;
若干个所述中部预留顶件划分为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左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的顶端部铰接在上滑动支撑杆上,左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的中部铰接在左滑动支撑杆上,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的顶端部铰接在上滑动支撑杆上,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的中部铰接在右滑动支撑杆上;
所述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与上滑动块相连,并作用于上滑动块,使得:上滑动块能沿着上滑动槽段上下移动。
本发明中,上滑动块与上滑动槽段的配合以及左滑动块与左滑动槽段的配合,当上下移动上滑动块时,可使得左中部预留顶件组中的中部预留顶件作轨迹为椭圆弧形的移动。上滑动块与上滑动槽段的配合以及右滑动块与右滑动槽段的配合,当上下移动上滑动块时,可使得右中部预留顶件组中的中部预留顶件作轨迹为椭圆弧形的移动。
如图2所示,本发明适用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深度较浅且宽度较大的情形。本发明零位状态时,通过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使其驱动上滑动块上移至最高位,这时,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均外凸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并位于最低位。将待加工板材放置在下模单元上,再启动下模单元驱动装置使其驱动下模单元上移,在该过程中,上模支撑座上中部区域正对的待加工板材则会先接触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中的中部预留顶件的底端,随着下模单元的上移,中部预留顶件两侧的待加工板材则会继续上移,这时,待加工板材则在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预留了足够量的待加工板材。与此同时,启动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使其驱动上滑动块逐步下移,这个过程中,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则会向左并作轨迹为椭圆弧形的移动直至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内,右中部预留顶件组则会向右作轨迹为椭圆弧形的移动直至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如此,可对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预留的待加工板材进行平整作用,避免其在预留过程中发生痕迹较深的弯折现象。当下模单元与上模单元结合完成对待加工板材的冲压操作后,再通过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上移中部预留顶件使其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内,接着通过下模单元的活动中部冲压结构上移对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待加工板材进行冲压操作。
其中,椭圆弧形的运动轨迹较普通圆弧形轨迹而言,在同样宽度(左右向)的覆盖区域下,可缩小中部预留顶件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凸起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上模端部凸起,两相邻上模端部凸起之间的区域为端部内凹预留区域;
上模支撑座上安装有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对应的端部内凹预留组件;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包括位于上模支撑座内的上模端部安装腔,上模支撑座的底端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与上模端部安装腔连通的上模端部预留开口,至少两个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左右向排列于上模支撑座上;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对应的端部预留顶杆,端部预留顶杆上开设有条形限位口,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位于上模端部安装腔内的预留支撑杆,预留支撑杆贯穿至少两个端部预留顶杆的条形限位口,且预留支撑杆的左右两端均与上模支撑座相连,条形限位口内设置有预留弹性件,预留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预留支撑杆的底端和条形限位口的底端,使得:端部预留顶杆的下端部穿过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并位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的下方,当上移端部预留顶杆,可使端部预留顶杆压缩预留弹性件并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内;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能锁定若干个端部预留顶杆高度位置的高度锁定组件。
本发明中,上模端部凸起的形状及位置可根据顶盖加强筋的设计需求而设置。从图2可看出,端部内凹预留区域所要加工的区域的深度较深、宽度(前后向来看)较窄,为此,本发明设计有端部内凹预留组件,它可为顶盖端部区域的凹凸结构提前预留足够量的待冲压材料,并以此减少该区域板材的拉伸形变,进而可提高顶盖端部的强度。
本发明零位状态时,在预留弹性件的作用下,若干个端部预留顶杆的底端部伸出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并通过高度锁定组件锁定端部预留顶杆的高度位置,端部预留顶杆的伸出长度应根据顶盖的形状提前设计好。下模单元在下模单元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位于上模单元的下方并与上模单元保持足够的间距。将待加工板材放置在下模单元上,再启动下模单元驱动装置使其驱动下模单元上移,在该过程中,上模支撑座上端部区域正对的待加工板材则会先接触端部预留顶杆的底端,随着下模单元的上移,端部预留顶杆两侧(前后两侧)的待加工板材则会继续上移,这时,待加工板材则在端部内凹预留区域预留了足够量的待加工板材。当下模单元与上模单元结合完成对待加工板材的冲压操作后,再通过高度锁定组件解除对端部预留顶杆的高度锁定,接着通过下模单元的活动端部冲压结构上移对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待加工板材进行冲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端部预留顶杆则会压缩预留弹性件收纳于上模预留开口内。
其中,至少两个端部上模预留开口的间隔设置,除能让位端部预留顶杆外,还可以在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底端形成可与下模单元配合的冲压接触面。若干个端部预留顶杆的独立设置,可对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板材进行平缓地预留操作,避免其发生痕迹较深的弯折现象。
另外,在退出下模单元的活动端部冲压结构时,端部预留顶杆可在预留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这时,即可将冲压后的顶盖半成品顶出以便于实现顶盖半成品的下料工作。
为实现高度锁定组件对端部预留顶杆的快速锁定和快速解除操作,进一步地,所述高度锁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端部预留顶杆上的顶杆抵接件;
高度锁定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上模支撑座上的高度锁定驱动装置,高度锁定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高度锁定块,高度锁定驱动装置作用于高度锁定块,使得:高度锁定块能作用于顶杆抵接件的外表面,并且相邻两顶杆抵接件能紧密抵接在所述上模端部安装腔内。
本发明中,当需要锁定端部预留顶杆时,则通过高度锁定驱动装置移动高度锁定块使其抵接在端部预留顶杆的外表面上,这时,则会给予各个端部预留顶杆一压紧力,使得各个端部预留顶杆密集抵接在上模端部安装前腔内,并以此进行高度位置的锁定。
进一步地,所述顶杆抵接件和高度锁定块均选用弹性材质。
本发明中,弹性材质可通过自身形变提高各个端部预留顶杆的抵接强度,进而提高锁定的稳定性。
为防止端部预留顶杆在上下移动时发生意外偏移,进一步地,所述上模支撑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端部预留顶杆对应的上模导向槽;
端部预留顶杆的顶端延伸有能与上模导向槽滑动配合的上模导向段。
为防止端部预留顶杆在上下移动时发生意外偏移,进一步地,所述端部预留顶杆上设置有与所述条形限位口连通的顶杆导向槽;
所述预留支撑杆上设置有能与顶杆导向槽滑动配合的顶杆导向柱。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预留顶杆底端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顶杆通风缺口;
所述上模支撑座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处开设有与上模端部安装腔连通的支撑座通风缺口,上模支撑座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上模端部安装腔连通的上模进气口;
顶杆通风缺口与支撑座通风缺口的位置配置为:当所述预留弹性件作用于端部预留顶杆,使得端部预留顶杆位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下方时,顶杆通风缺口与支撑座通风缺口不连通;当所述端部预留顶杆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内时,顶杆通风缺口与支撑座通风缺口连通。
本发明中,上模进气口可连通有气体发生器。端部预留顶杆的下端部应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相适应。当需要吹气时,则连通顶杆通风缺口与支撑座通风缺口。反之,则阻断连通顶杆通风缺口与支撑座通风缺口的连通,如此,可有效防止过多杂质进入上模端部安装腔内。
在应用中,端部内凹预留区域通常深度较深且宽度狭窄,在退出下模单元时,冲压后的顶盖半成品极易因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卡在端部预留顶杆上,为此,本发明设计有吹气结构以解决该问题。
具体地,当进行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冲压操作时,端部预留顶杆是在下模单元中活动端部冲压结构的配合下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内,这时,顶杆通风缺口与支撑座通风缺口连通,启动气体发生器,则可向上模端部安装腔内注入气体,该气体会沿着支撑座通风缺口和顶杆通风缺口吹出,这样,即可给予顶盖半成品向下作用力以便于脱离端部预留顶杆。
其中,由于顶杆抵接件和高度锁定块的设置,可在上模端部安装腔内隔离出较小的空间以避免前述气体过度流通,如此,保证了吹气操作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单元包括下模支撑座;
下模支撑座上开设有与所述上模中部凸起相匹配的下模中部凹槽,下模中部凹槽正对所述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区域还开设有下模中部让位缺口,下模中部让位缺口处活动设置有能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配合的下模中部顶件,下模支撑座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中部顶件上下移动的下模中部顶件驱动装置;
下模支撑座上开设有与所述上模端部凸起相匹配的下模端部凹槽,下模支撑座上还开设有正对所述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下模端部让位缺口,下模端部让位缺口处活动设置有能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配合的下模端部顶件,下模支撑座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端部顶件上下移动的下模端部顶件驱动装置。
本发明中,下模中部让位缺口可让位下模中部顶件的位置,下模端部让位缺口可让位预留顶杆的位置,如此可避免下模支撑座在上移过程中影响中部预留顶件和端部预留顶杆的预留工作。下模中部顶件为下模单元中的活动中部冲压结构,下模端部定件为下模单元中的活动端部冲压结构。当下模支撑座与上模支撑座匹配后,再通过下模中部顶件驱动装置驱动下模中部顶件上完成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冲压工作,通过下模端部顶件驱动装置驱动下模端部顶件上移完成对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冲压工作。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设计有中部预留顶件,它可适用于深度较浅且宽度较大的凹凸结构并为之预留足够量的待冲压材料;本发明设计有端部内凹预留组件,它可适用于深度较深且宽度较窄的凹凸结构并为之预留足够量的待冲压材料。因此,较传统模具而言,本发明可有效减少加强筋区域板材的拉伸形变,进而提高顶盖的强度。
2、本发明中,通过中部预留顶件的设置,可对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预留的待加工板材进行平整作用,避免其在预留过程中发生痕迹较深的弯折现象;通过若干个端部预留顶杆的独立设置,可对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板材进行平缓地预留操作,避免其发生痕迹较深的弯折现象。
3、本发明中,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的间隔设置,除能与中部预留顶件配合外,还可以在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底端形成可与下模单元配合的冲压接触面;若干个上模端部预留开口的间隔设置,除能让位端部预留顶杆外,还可以在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底端形成可与下模单元配合的冲压接触面。
4、本发明中,在退出下模单元时,端部预留顶杆可在预留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如此可将冲压后的顶盖半成品顶出以便于实现顶盖半成品的下料工作。其中,通过支撑座通风缺口和顶杆通风缺口的配合,可根据需求给予顶盖半成品向下作用力以便于使其脱离端部预留顶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电池箱体顶盖形貌优化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电池箱体顶盖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前后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中部预留顶件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左右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上模支撑座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前后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中部预留顶件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左右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端部内凹预留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前后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端部内凹预留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前后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上模支撑座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左右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上模支撑座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左右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端部预留顶杆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中下模支撑座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上模支撑座,2、上模端部凸起,3、上模端部安装腔,4、上模端部预留开口,5、预留支撑杆,6、端部预留顶杆,7、条形限位口,8、预留弹性件,9、顶杆抵接件,10、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1、高度锁定块,12、上模导向槽,13,上模导向段,14、顶杆导向槽,15,顶杆导向柱,16、顶杆通风缺口,17、支撑座通风缺口,18、下模支撑座,19、下模端部凹槽,20、下模端部顶件,21、上模中部凸起,22、中部凸起段,23、上模中部安装腔,24、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5、中部预留顶件,26、中部预留连接架,27、左滑动槽段,28、右滑动槽段,29、上滑动槽段,30、左滑动块,31、右滑动块,32、上滑动块,33、上滑动支撑杆,34、左滑动支撑杆,35、右滑动支撑杆,36、下模中部凹槽,37、下模中部让位缺口,38、下模中部顶件,39、下模中部顶件驱动装置,40、下模端部让位缺口,41、下模端部顶件驱动装置,42、支撑底座,43、下模单元驱动装置,44、下模支撑座限位条,45、下模支撑座限位槽,46、锁定块安装槽,47、连接架导向杆,48、电池箱体顶盖,49、中部内凹预留区域所对应加工的区域,50、端部内凹预留区域所对应加工的区域,51、顶盖加强筋,52、待加工板材,53、椭圆弧形轨迹,54、顶盖半成品,55、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56、上模进气口,57、顶盖密封槽段,58、顶盖连接边,59、密封槽上模缺口,60、密封槽下模凸起,61、连接边上模缺口,62、连接边下模凸起,63、左中部预留顶件组,64、右中部预留顶件组,65、中部凹槽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至图12所示,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包括上模单元、下模单元及用于驱动下模单元上下移动的下模单元驱动装置;
上模单元包括上模支撑座1,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设置有位于中部区域的上模中部凸起21和两个位于上模中部凸起21两侧的端部凸起组件;
上模中部凸起21具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中部凸起段22,两中部凸起段22之间的区域为中部内凹预留区域;
上模支撑座1具有中空的上模中部安装腔23,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开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且与上模中部安装腔23连通的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前后排列于上模支撑座1上;
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设置有若干个能贯穿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的中部预留顶件25;
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还设置有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作用于中部预留顶件25,使得:中部预留顶件25能下凸或者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内。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下模单元移动的稳定性,还可设置有支撑底座42,下模单元驱动装置43安装在支撑底座42上,下模单元驱动装置43的输出端与下模支撑座18的底端相连。下模支撑座18的两侧面可设置有下模支撑座限位条44,支撑底座42上可设置有可与下模支撑座限位条44滑动配合的下模支撑座限位槽45。
以加工如图2所示的电池箱体顶盖为例,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面应与该电池箱体顶盖的形状相匹配。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可设置有4-5个。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可选用气缸。为提高顶盖的密封性能,可在顶盖上设置有位于加强筋外围的顶盖密封槽段57,并形成有顶盖连接边58,相对应地,上模支撑座1可开设有能冲压出顶盖密封槽段57的密封槽上模缺口59和能冲压出顶盖连接边58的连接边上模缺口61,下模单元上设置有与密封槽上模缺口59配合的密封槽下模凸起60和与连接边上模缺口61配合的连接边下模凸起6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可相对所述上模支撑座1上下移动的中部预留连接架26,中部预留连接架26上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中部预留顶件25,若干个中部预留顶件25能分别与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对应。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中部预留顶件25可呈板状,中部预留顶件25的底端在左右向上可呈弧面设置。
为提高中部预留连接架26上下移动的稳定性,可在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设置有贯穿中部预留连接架26的连接架导向杆4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上模支撑座1上前后对称设置有位于所述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的上模限位槽,上模限位槽具有左滑动槽段27、与左滑动槽段27对应的右滑动槽段28、垂直于左滑动槽段27并位于左滑动槽段27与右滑动槽段28之间的上滑动槽段29;
左滑动槽段27内滑动设置有左滑动块30,右滑动槽段28内滑动设置有右滑动块31,上滑动槽段29内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块32,两上模限位槽中的上滑动块32共同连接有同一上滑动支撑杆33,两上模限位槽中的左滑动块30共同连接有同一左滑动支撑杆34,两上模限位槽中的右滑动块31共同连接有同一右滑动支撑杆35;
若干个所述中部预留顶件25划分为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左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顶端部铰接在上滑动支撑杆33上,左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中部铰接在左滑动支撑杆34上,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顶端部铰接在上滑动支撑杆33上,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中部铰接在右滑动支撑杆35上;
所述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与上滑动块32相连,并作用于上滑动块32,使得:上滑动块32能沿着上滑动槽段29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左滑动槽段27与左滑动块30配合的稳定性、右滑动槽段28与右滑动块31配合的稳定性以及上滑动槽段29与上滑动块32配合的稳定性,可将左滑动槽段27、右滑动槽段28以及上滑动槽段29设计为开口小且内腔大的设置。左滑动块30、右滑动块31及上滑动块32则与之相配。左滑动槽段27、右滑动槽段28、上滑动槽段29可彼此连通。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底端面均可呈弧面设置。
同样,取代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有与左滑动块30相连的左滑动驱动装置,与右滑动块31相连的右滑动驱动装置,如此来实现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相向或者相背移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端部凸起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上模端部凸起2,两相邻上模端部凸起2之间的区域为端部内凹预留区域;
上模支撑座1上安装有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对应的端部内凹预留组件;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包括位于上模支撑座1内的上模端部安装腔3,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与上模端部安装腔3连通的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至少两个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左右向排列于上模支撑座1上;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对应的端部预留顶杆6,端部预留顶杆6上开设有条形限位口7,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位于上模端部安装腔3内的预留支撑杆5,预留支撑杆5贯穿至少两个端部预留顶杆6的条形限位口7,且预留支撑杆5的左右两端均与上模支撑座1相连,条形限位口7内设置有预留弹性件8,预留弹性件8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预留支撑杆5的底端和条形限位口7的底端,使得:端部预留顶杆6的下端部穿过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并位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的下方,当上移端部预留顶杆6,可使端部预留顶杆6压缩预留弹性件8并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内;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能锁定若干个端部预留顶杆6高度位置的高度锁定组件。
本实施例中,以加工图2所示的电池箱顶盖为例,可在上模支撑座1上设置有两个端部凸起组件,每个端部凸起组件均设置两个上模端部凸起2,上模支撑座1上则具有两个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相应地,上模支撑座1上安装有两个端部内凹预留组件。
根据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形状,端部预留顶杆的下端部可呈方柱状。多个端部预留顶杆6的尺寸可不一,具体地,可根据所需预留材料量来设计各个端部预留顶杆6的尺寸。端部预留顶杆6在前后向上可呈如图7所示的弧面设置。
预留弹性件8可选用压缩弹簧。下模单元驱动装置可选用气缸、液压缸等驱动装置。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高度锁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上的顶杆抵接件9;
高度锁定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上模支撑座1上的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连接有高度锁定块11,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作用于高度锁定块11,使得:高度锁定块11能作用于顶杆抵接件9的外表面,并且相邻两顶杆抵接件9能紧密抵接在所述上模端部安装腔3内。
本实施例中,端部预留顶杆6、顶杆抵接件9可呈方柱状,顶杆抵接件9可设置在端部预留顶杆6的上端部区域。在预留弹性件8的作用下,顶杆抵接件9的底端可抵接在预留支撑杆5的顶端。
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可设置在上模支撑座1外侧,上模支撑座1内设置有与上模安装腔连通的锁定块安装槽46,高度锁定块11滑动设置在锁定块安装槽46内。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贯穿上模支撑座1的内外壁与高度锁定块11相连。
优选地,所述顶杆抵接件9和高度锁定块11均选用弹性材质。
顶杆抵接件9和高度锁定块11可选用硅胶、橡胶材质。高度锁定块11同样可呈方块状。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上模支撑座1上设置有与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对应的上模导向槽12;
端部预留顶杆6的顶端延伸有能与上模导向槽12滑动配合的上模导向段13。
本实施例中,上模导向槽12的截面可呈方形,相应地,上模导向段13的截面亦呈方形。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上设置有与所述条形限位口7连通的顶杆导向槽14;
所述预留支撑杆5上设置有能与顶杆导向槽14滑动配合的顶杆导向柱15。
本实施例中,顶杆导向柱15的截面可呈方形。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底端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顶杆通风缺口16;
所述上模支撑座1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处开设有与上模端部安装腔3连通的支撑座通风缺口17,上模支撑座1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上模端部安装腔3连通的上模进气口56;
顶杆通风缺口16与支撑座通风缺口17的位置配置为:当所述预留弹性件8作用于端部预留顶杆6,使得端部预留顶杆6位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下方时,顶杆通风缺口16与支撑座通风缺口17不连通;当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内时,顶杆通风缺口16与支撑座通风缺口17连通。
本实施例中,端部预留顶杆6上可设置有多个顶杆通风缺口16,且顶杆通风缺口16贯穿端部预留顶杆6的底端。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8中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下模单元包括下模支撑座18;
下模支撑座18上开设有与所述上模中部凸起21相匹配的下模中部凹槽36,下模中部凹槽36正对所述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区域还开设有下模中部让位缺口37,下模中部让位缺口37处活动设置有能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配合的下模中部顶件38,下模支撑座18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中部顶件38上下移动的下模中部顶件驱动装置39;
下模支撑座18上开设有与所述上模端部凸起2相匹配的下模端部凹槽19,下模支撑座18上还开设有正对所述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下模端部让位缺口40,下模端部让位缺口40处活动设置有能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配合的下模端部顶件20,下模支撑座18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端部顶件20上下移动的下模端部顶件驱动装置41。
本实施例中,下模中部顶件驱动装置39和下模端部顶件驱动装置41可选用气缸。下模中部顶件38上端部的形状应设置为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相适应的块状,下模端部顶件20上端部的形状应设置为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相适应的条状。
下模中部凹槽36上设置有与中部凸起段22配合的中部凹槽段65。
以上仅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作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单元、下模单元及用于驱动下模单元上下移动的下模单元驱动装置;
上模单元包括上模支撑座(1),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设置有位于中部区域的上模中部凸起(21)和两个位于上模中部凸起(21)两侧的端部凸起组件;
上模中部凸起(21)具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中部凸起段(22),两中部凸起段(22)之间的区域为中部内凹预留区域;
上模支撑座(1)具有中空的上模中部安装腔(23),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开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且与上模中部安装腔(23)连通的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前后排列于上模支撑座(1)上;
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设置有若干个能贯穿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的中部预留顶件(25);
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还设置有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作用于中部预留顶件(25),使得:中部预留顶件(25)能下凸或者收纳于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可相对所述上模支撑座(1)上下移动的中部预留连接架(26),中部预留连接架(26)上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中部预留顶件(25),若干个中部预留顶件(25)能分别与若干个上模中部预留开口(24)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支撑座(1)上前后对称设置有位于所述上模中部安装腔(23)内的上模限位槽,上模限位槽具有左滑动槽段(27)、与左滑动槽段(27)对应的右滑动槽段(28)、垂直于左滑动槽段(27)并位于左滑动槽段(27)与右滑动槽段(28)之间的上滑动槽段(29);
左滑动槽段(27)内滑动设置有左滑动块(30),右滑动槽段(28)内滑动设置有右滑动块(31),上滑动槽段(29)内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块(32),两上模限位槽中的上滑动块(32)共同连接有同一上滑动支撑杆(33),两上模限位槽中的左滑动块(30)共同连接有同一左滑动支撑杆(34),两上模限位槽中的右滑动块(31)共同连接有同一右滑动支撑杆(35);
若干个所述中部预留顶件(25)划分为左中部预留顶件组和右中部预留顶件组,左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顶端部铰接在上滑动支撑杆(33)上,左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中部铰接在左滑动支撑杆(34)上,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顶端部铰接在上滑动支撑杆(33)上,右中部预留顶件组的中部预留顶件(25)的中部铰接在右滑动支撑杆(35)上;
所述中部预留顶件驱动装置与上滑动块(32)相连,并作用于上滑动块(32),使得:上滑动块(32)能沿着上滑动槽段(29)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凸起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上模端部凸起(2),两相邻上模端部凸起(2)之间的区域为端部内凹预留区域;
上模支撑座(1)上安装有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对应的端部内凹预留组件;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包括位于上模支撑座(1)内的上模端部安装腔(3),上模支撑座(1)的底端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开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与上模端部安装腔(3)连通的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至少两个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左右向排列于上模支撑座(1)上;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对应的端部预留顶杆(6),端部预留顶杆(6)上开设有条形限位口(7),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位于上模端部安装腔(3)内的预留支撑杆(5),预留支撑杆(5)贯穿至少两个端部预留顶杆(6)的条形限位口(7),且预留支撑杆(5)的左右两端均与上模支撑座(1)相连,条形限位口(7)内设置有预留弹性件(8),预留弹性件(8)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预留支撑杆(5)的底端和条形限位口(7)的底端,使得:端部预留顶杆(6)的下端部穿过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并位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的下方,当上移端部预留顶杆(6),可使端部预留顶杆(6)压缩预留弹性件(8)并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内;
端部内凹预留组件还包括能锁定若干个端部预留顶杆(6)高度位置的高度锁定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锁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上的顶杆抵接件(9);
高度锁定组件还包括设置在上模支撑座(1)上的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连接有高度锁定块(11),高度锁定驱动装置(10)作用于高度锁定块(11),使得:高度锁定块(11)能作用于顶杆抵接件(9)的外表面,并且相邻两顶杆抵接件(9)能紧密抵接在所述上模端部安装腔(3)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抵接件(9)和高度锁定块(11)均选用弹性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支撑座(1)上设置有与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对应的上模导向槽(12);
端部预留顶杆(6)的顶端延伸有能与上模导向槽(12)滑动配合的上模导向段(1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上设置有与所述条形限位口(7)连通的顶杆导向槽(14);
所述预留支撑杆(5)上设置有能与顶杆导向槽(14)滑动配合的顶杆导向柱(15)。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底端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顶杆通风缺口(16);
所述上模支撑座(1)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处开设有与上模端部安装腔(3)连通的支撑座通风缺口(17),上模支撑座(1)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上模端部安装腔(3)连通的上模进气口(56);
顶杆通风缺口(16)与支撑座通风缺口(17)的位置配置为:当所述预留弹性件(8)作用于端部预留顶杆(6),使得端部预留顶杆(6)位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下方时,顶杆通风缺口(16)与支撑座通风缺口(17)不连通;当所述端部预留顶杆(6)收纳于上模端部预留开口(4)内时,顶杆通风缺口(16)与支撑座通风缺口(17)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意一项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单元包括下模支撑座(18);
下模支撑座(18)上开设有与所述上模中部凸起(21)相匹配的下模中部凹槽(36),下模中部凹槽(36)正对所述中部内凹预留区域的区域还开设有下模中部让位缺口(37),下模中部让位缺口(37)处活动设置有能与中部内凹预留区域配合的下模中部顶件(38),下模支撑座(18)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中部顶件(38)上下移动的下模中部顶件驱动装置(39);
下模支撑座(18)上开设有与所述上模端部凸起(2)相匹配的下模端部凹槽(19),下模支撑座(18)上还开设有正对所述端部内凹预留区域的下模端部让位缺口(40),下模端部让位缺口(40)处设置有能与端部内凹预留区域配合的下模端部顶件(20),下模支撑座(18)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端部顶件(20)上下移动的下模端部顶件驱动装置(41)。
CN202010775226.4A 2020-08-04 2020-08-04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Active CN1119406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5226.4A CN111940605B (zh) 2020-08-04 2020-08-04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5226.4A CN111940605B (zh) 2020-08-04 2020-08-04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0605A CN111940605A (zh) 2020-11-17
CN111940605B true CN111940605B (zh) 2022-09-23

Family

ID=73339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5226.4A Active CN111940605B (zh) 2020-08-04 2020-08-04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4060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7592A (ja) * 1995-03-31 1996-10-15 Sintokogio Ltd 加飾体貼着装置
JP2001150031A (ja) * 1999-11-30 2001-06-05 Matsuo Kogyosho:Kk 円筒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の製造に必要な円環成形法、又、それらの加工方法
CN201079810Y (zh) * 2007-09-13 2008-07-02 济南铸锻所捷迈机械有限公司 数控转塔冲床冲孔翻边复合成形模具
CN101767147B (zh) * 2008-12-26 2012-01-11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冰箱后背板的拉延折弯成型工艺及其模具
DE102010052738A1 (de) * 2010-11-26 2012-05-31 Daiml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Bauelementen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Zelle, insbesondere eine Brennstoffzelle, oder einen elektrochemischen Energiespeicher
CN102240691A (zh) * 2011-03-31 2011-11-16 中北大学 一种轻合金阶梯形工件的精确挤压模具和方法
CN103286204B (zh) * 2012-10-26 2016-03-02 青岛嘉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钣金件复合加工模具及其方法
CN203695767U (zh) * 2014-01-03 2014-07-09 漳州精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模多用多规格屏蔽罩加工板材冲孔翻边加工模具
EP3100797B1 (en) * 2014-01-28 2021-06-16 JFE Steel Corporation Press forming metho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ss-formed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eform shape used in these methods
CN204603014U (zh) * 2015-05-08 2015-09-02 苏州先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角度成型模具
JP6659380B2 (ja) * 2016-01-29 2020-03-0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CN206779243U (zh) * 2017-05-19 2017-12-22 李新 气动连杆式旋切模具
CN107138619A (zh) * 2017-06-29 2017-09-08 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 餐盘盖拉伸成型模
CN109967604B (zh) * 2019-03-07 2021-03-26 北京中益宏宇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钣金件成型的冲压复合模及成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0605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97298B1 (ko) 배터리 하우징 부품
KR101285094B1 (ko) 차량의 크래시 박스용 노치 성형장치
CN109731994B (zh) 一种具有自动脱模功能的冰箱生产制造用钣金模具
CN103551448A (zh) 汽车吸能盒铝型材侧向冲孔模具
CN111940605B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顶盖成型结构
CN205629136U (zh) 一种汽车纵梁冲压成型模具
CN213763896U (zh) 一种用于开放式型腔型材的铆接支撑装置
CN110816714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铰链装具及其装配方法
CN105817535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冲压成型模具
CN111940604B (zh) 电池仓底板用冲压模具
CN111940628B (zh) 电池仓顶盖定位用旋转台及具有该旋转台的加工装置
CN112829357B (zh) 一种液压成型机
CN213195284U (zh) 一种汽车叶子板互动悬吊模具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114147885A (zh) 格栅产品模具的内抽芯与协同顶出的脱模结构
CN115214780A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5279366U (zh) 一种锂电池配件加工装置
CN218693534U (zh) 一种齿轮锻件用新型锻模
CN216941685U (zh) 一种注塑模具仪表气囊区域加强筋限位顶出结构
CN211758009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冲压用模具
CN220177986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冲压用模具
CN220970506U (zh) 一种安全的汽车顶篷压合模
CN218055385U (zh) 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车身及车辆
CN215745904U (zh) 一种冲压模具用切换机构
CN218021831U (zh)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8

Address after: Dazhou First Industrial Zone, Liboshui Village, Shiwan Town, Boluo Count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6127

Applicant after: Huizhou Ronghu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6, 27 / F, Atlantic international building, No.2, Keyuan 1st Road,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Applicant before: Chongqing sailigke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