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7281A - 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线圈段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线圈段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7281A
CN111937281A CN201980020700.8A CN201980020700A CN111937281A CN 111937281 A CN111937281 A CN 111937281A CN 201980020700 A CN201980020700 A CN 201980020700A CN 111937281 A CN111937281 A CN 111937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ion hole
distal end
core
coil segment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07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7281B (zh
Inventor
宫胁伸郎
本多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dawara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dawara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dawara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dawara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37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7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7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7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H02K15/0087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twisting a plurality of hairpins open ends after insertion into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作为定位装置的示例的焊接端定位装置(2)具有:基座构件(10),其用于支撑定子铁芯(18);定位工具(4),其设置在基座构件的上表面上;以及驱动机构(16),用于驱动定位工具(4)。定位工具(4)具有第一板(6)和第二板(8)。第一板(6)具有内径环(32)和固定至内径环(32)上表面的环形板主体(36)。第二板(8)具有外径环(38)和固定至外径环(38)上表面的板主体(42)。板主体(36)和板主体(42)分别形成有插入孔(62、62'),端部对(22)通过单独分区而插入该插入孔中,并且通过使这些板主体(36、42)沿相反方向旋转来执行定位。在没有定位工具(4)的情况下使各端部对(22)的位置沿径向对准,然后设定定位工具(4)。

Description

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线圈段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定位线圈段的远端部的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和线圈段定位装置,该线圈段构成在诸如电动机或发电机等旋转电机或诸如变压器等电磁式机器中使用的线圈。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已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具有多个彼此串联连接的线圈段的线圈:将线圈段插入铁芯(芯部)的槽中,每个线圈段通过将矩形扁线弯曲成U型而形成;将沿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插入方向的远端部的沿铁芯的径向相邻的层在沿周向的相反方向上扭转;以及沿径向将彼此面对的远端部电连接。
沿线圈段的插入方向的远端部(即自由端侧)形成为剥离部,其中预先剥离了由搪瓷、聚酰亚胺树脂等制成的绝缘膜,并且剥离部在剥离部沿铁芯的径向彼此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电弧焊、激光焊接等彼此接合。
构成这种类型的线圈的线圈段包括:仅仅是线圈的构成单位的普通的线圈段;以及用于引线的线圈段,以电连接到电源端子、输出端子或共用导体。
普通的线圈段具有长度相同的呈U形的一对槽插入部(直线部),而用于引线的线圈段例如是这样的变体段:其中槽插入部中的仅一个槽插入部是长的。
在下文中,普通的线圈段被称为普通段,而用于引线的线圈段被称为变体段。
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一对远端部位于沿铁芯的径向彼此相邻的层中,并且沿铁芯的周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分别斜向弯曲(扭转处理)。在扭转处理中,剥离部沿铁芯的轴向保持直线形状。
通过在弯曲后使沿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剥离部(与焊接端同义)电连接,可以形成各线圈段串联连接并卷绕在铁芯上大致一匝的线圈。
此外,可以通过将第一匝结束处的线圈段与第二匝开始处的线圈段连接来进行所谓的层转移。通过重复该连接,可以形成这样的线圈:其中线圈段的环形布置体串联连接,在铁芯上卷绕有多匝。
在线圈段的剥离部之间的焊接之前,校正(对准)彼此面对的剥离部之间的沿铁芯的周向的未对准,并且校正(对接)彼此面对的剥离部之间的沿线圈的径向的未对准。
PTL1提出了一种段定位装置,该段定位装置使用具有插入窗口的两个环形板,每个插入窗口构造成接收彼此面对的段端对(一对剥离部)的插入,并且该段定位装置通过沿相反方向旋转相应板而沿铁芯的周向和径向同时执行多个段端对的定位,以约束段端对。
每个板的插入窗口具有与槽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开口,并且插入窗口以与槽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布置。因此,将由多个布置在一个槽中的段的端部构成的段端对组插入一个插入窗口中。
此外,当旋转板时构造成彼此接近的板的插入窗口的边缘在其相对位置处形成有突起,并且段端对被夹在并限制在由突起之间的重叠所分隔的区域中,从而执行定位。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No.4,114,58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根据PTL1的构造,由于每个插入窗口均敞开为单个孔,该单个孔构造成接收布置在一个槽中的段的所有端部的插入,因此即使在扭转处理之后某个沿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段端对的位置之间存在一些偏差,也可以插入待插入的线段端对组。
然而,当在段端对的位置之间存在一些偏差的状态下插入时,每个段端对将不总是精确地定位在由突起分隔的区域中,并且实际上常常存在突起侵入到待彼此焊接的段端对中并且因此该对的端部分离的问题。
因此,在将段端对组插入到插入窗口中之后,需要用于校正每个段端对的位置偏差以使得每个段端对位于由突起分隔的区域中的定位处理。
然而,在将段端对插入到板的插入窗口中之后,从板的上表面突出的段端对的高度较低,并且由于板作为障碍存在,因此必须在狭窄的空间中进行定位操作,并且作业非常复杂和麻烦。
另外,由于根据由突起分隔的区域进行定位操作,因此该操作受到进一步限制,这使复杂性和麻烦性加剧。
此外,在这种定位中,考虑到板的功能,板的厚度不能太大。在PTL1中公开的构造具有机械强度低的问题,这是因为插入窗口的开口与板的面积之比较大。
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线圈段的远端部定位工作效率并提高用于定位的构件的强度。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如下状态执行粗略的位置调节:能够容易地执行由一对沿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远端部构成的远端对的位置调节,并且,通过利用对准特性,使用具有插入孔的构件使构成各远端对的远端部的位置对准,从而提高定位的工作效率并提高定位构件的强度,其中每个插入孔构造成分别接收各远端对的插入。
即,本发明的线圈段定位方法是一种用于定位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多个线圈段的远端对的线圈段定位方法,每个远端对由线圈段的远端部中沿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一对远端部构成,所述方法包括:准备具有第一插入孔的第一构件以及具有与第一构件的第一插入孔相对应的第二插入孔的第二构件,每个所述第一插入孔构造成分别接收远端对中的一个的插入,所述第一插入孔沿铁芯的周向成行布置,以沿径向形成多排;在将第二构件布置成与第一构件沿铁芯的轴向重叠的同时,将各远端对插入到第一构件的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构件的第二插入孔中,其中各远端对的位置调节到可以将远端对插入到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的程度;通过使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围绕铁芯的轴线旋转以使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沿铁芯的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来使构成要插入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的各远端对的远端部的位置沿周向对准。
在这种定位方法中,优选的是,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以使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沿铁芯的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的至少一个插入孔形成为这样:至少一个插入孔沿径向的宽度在沿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的取决于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后侧比在沿旋转方向的前侧更窄,并且在通过旋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使构成每个远端对的远端部沿周向的位置对准时,对准的远端部沿径向彼此接触。
此外,优选的是,在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包括不构成远端对的一个或更多个独立远端部,在第一构件上形成有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插入孔,每个第三插入孔构造成接收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在第二构件上形成有一个或更多个第四插入孔,每个第四插入孔构造成接收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并且当将位置被调节的各远端对插入到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各独立远端部插入到第三插入孔和第四插入孔中,各独立远端部的位置不受第一构件的旋转和第二构件的旋转的影响。
此外,优选的是,当将远端对插入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时,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任一插入孔的更靠近铁芯的内表面构造成在更靠近铁芯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任一插入孔的取决于第一个构件和/或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而向后扩展。
此外,本发明的定位工具包括:第一构件,其具有第一插入孔,每个所述第一插入孔构造成分别接收远端对中的一个的插入,每个所述远端对由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沿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一对远端部构成,所述第一插入孔沿铁芯的周向成行布置,以沿径向形成多排;以及第二构件,其具有与第一构件的第一插入孔相对应的第二插入孔,第二构件构造成在将各远端对插入到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布置成与第一构件沿铁芯的轴向重叠,其中,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围绕铁芯的轴线能旋转,以使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沿铁芯的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
在这种定位设备中,优选的是,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两者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可旋转,以使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沿铁芯的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的至少一个插入孔形成为这样:至少一个插入孔沿径向的宽度在沿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的取决于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后侧比在沿旋转方向的前侧更窄。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插入孔,每个第三插入孔构造成接收一个或更多个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该独立远端部是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不构成远端对的远端部,并且第二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四插入孔,每个第四插入孔构造成接收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
此外,优选的是,当将一对远端对插入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时,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中任一插入孔的更靠近铁芯的内表面构造成在更靠近铁芯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任一插入孔的取决于第一个构件和/或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而向后扩展。
本发明的定位装置包括上述定位工具中的任一个以及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构造成使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分别沿不同方向旋转。
在这样的定位装置中,优选的是,该装置还包括:基座构件,其构造成支撑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以能够旋转;第一可操作构件,其形成在第一构件上;以及第二可操作构件,其形成在第二构件上,并且该驱动机构构造成通过使第一可操作构件和第二可操作构件彼此更靠近或远离而使第一可操作构件和第二可操作构件沿不同方向旋转。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线圈段的远端部的定位工作效率,并且可以提高用于定位的构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定位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图2是图1所示的定位装置中的定位工具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图3是图2所示的定位工具中第一板的板主体的平面图。
[图4]图4是图2所示的定位工具中第二板的板主体的平面图。
[图5]图5是平面图,其示出了在定位之前的状态下图4所示的第二板的板主体叠加在图3所述的第一板的板主体上。
[图6]图6是示出了其中第一板和第二板从图5所示的状态沿相反方向旋转的定位状态的平面图。
[图7A]图7A是示出定位操作,并且示出了第一板中的插入孔与第二板中的对应插入孔之间的重叠状态的视图。
[图7B]图7B是示出了从图7A的状态执行定位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8A]图8A是示出了变体段的远端部与定位操作中的变体插入孔之间的关系,并且示出了第一板中的变体插入孔与第二板中对应的变体插入孔之间的重叠状态的视图。
[图8B]图8B是示出了从图8A的状态执行定位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图9]图9是示出了定位时第一板中的插入孔与第二板中的对应插入孔之间的重叠状态的剖视图。
[图10]图10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定位方法实施例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1]图11是另一示例中第一板的板主体的平面图。
[图12]图12是另一示例中第二板的板主体的平面图。
[图13]图13是用于说明线圈段的远端部的扭转处理的图。
[图14]图14是示出了线圈段的远端部在扭转处理之后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定位装置和定位工具。
定位装置2具有:定位工具4;基座构件10,其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定位工具4的第一板6和第二板8;第一可操作构件12,其用于旋转第一板6;第二可操作构件14,其用于旋转第二板8;以及驱动机构,其构造成通过使第一可操作构件12和第二可操作构件14移动成彼此靠近或远离而使第一可操作构件12和第二可操作构件14朝不同方向旋转。定位装置2和定位工具4分别是本发明的定位装置和定位工具的实施例。第一板6和第二板8分别是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示例。
在基座构件10上,支撑着作为工件的示例的定子铁芯18,使得线圈段从铁芯20的端面突出的远端对22定位成向上。
基座构件10具有:圆筒形的基座主体24,其构造成通过安装表面24a支撑铁芯20的下端;凸缘26,其固定至基座主体24的上表面;支撑环28,其支撑定位工具4;以及多个支柱30,其沿铁芯20的周向间隔地设置在凸缘26与支撑环28之间。
第一板6具有内侧环32和环形板主体36,环形板主体36通过螺钉34固定至内侧环32的上表面。
第二板8具有外侧环38和环形板主体42,环形板主体42通过螺钉40固定至外侧环38的上表面。
在外侧环38的下表面上,通过螺钉46固定有用于支撑内侧环32的下端的座圈44。
座圈44由基座构件10的支撑环28的阶梯面支撑,从而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中的每个相对于基座构件10被可旋转地支撑。
如图2所示,第一可操作构件12形成为L形,包括沿铁芯20的周向延伸的固定件12a和沿铁芯20的径向延伸的操作件12b。固定件12a通过两个螺钉50固定至图1所示的内侧环32。
第二可操作构件14类似地形成为L形,包括沿铁芯20的周向延伸的固定件14a和沿铁芯20的径向延伸的操作件14b。固定件14a通过两个螺钉50固定至图1所示的外侧环38。
驱动机构16具有:驱动件52,其固定至第一可操作部件12的操作件12b;驱动件54,其固定至第二可操作件14的操作件14b;以及驱动螺钉56,其由穿过驱动件54拧入驱动件52的长螺栓构成。
在驱动件52和驱动件54之间设置有固定至图1所示的支撑环28的间隔构件58。驱动件52和驱动件54与间隔构件58接触的位置是用于通过定位工具4进行定位的位置。
当旋转驱动螺钉56以增加向驱动件52中的拧入量(更深地拧入)时,第一板6的板主体36沿铁芯20的周向在一个方向(R1方向)上旋转,并且第二板8的板主体42同时沿相反方向(R2方向)旋转。当旋转驱动螺钉56以减小向驱动件52中的拧入量(更浅地拧入)时,板主体36和板主体42分别沿上述情况的相反方向旋转。
在第二板8的板主体42中,沿铁芯20的周向间隔地形成有细长孔42a,使得固定第一板6的板主体36的螺钉34的头部能够在细长孔42a中移动。因此,板主体36和板主体42布置成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重合,即布置成在铁芯20的轴向上重合,并且板主体36和板主体42围绕铁芯20的轴线可相对旋转与细长孔42a在周向上的范围对应的角度范围。
图2示出了这样的状态:驱动螺钉56已经旋转以增加向驱动件52中的拧入量,直到驱动件52和驱动件54与间隔构件58接触为止。这对应于这样的状态:其中分别形成在板主体36和42中的稍后描述的插入孔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并且已经执行了远端对22的定位。
驱动螺钉56的旋转可以由诸如电动机等驱动源自动地执行,或者可以利用工具等手动地执行。
如上所述,在通过将U形线圈段插入在沿铁芯20的周向放射状布置的槽中而形成的线圈中,沿周向逐层(这些层沿铁芯的径向彼此相邻)扭转从铁芯20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使得沿径向彼此面对的远端部电连接。
当将U形线圈段插入到槽中时,远端部的位置之间存在一些偏差,因此远端部不能原样插入到在扭转处理中使用的扭转夹具中。因此,通常,在执行扭转处理之前,执行使各层的远端部在径向上的位置对准的操作,然后执行扭转处理。
如果扭转装置的精度足够高,则在执行扭转处理时,可以将每个线圈段的对应远端部的位置同时调节到某个位置,使得每个远端部沿铁芯20的径向面向另一线圈段(其作为通过焊接等进行连接的配对部件)的另一远端部以形成远端对,并且该远端对可以插入下文描述的插入孔中。
即,在扭转处理之后,如图1所示,远端对22之间沿径向的间隙基本恒定。在图1中,附图标记23示出了变体段(用于引线的线圈段)的引线侧远端部。普通段的远端对22与变体段的引线侧远端部23之间沿径向的间隙在扭转处理的同时也可以基本保持恒定。顺便提及,如图1所示,引线侧远端部是独立远端部,其不与另一远端部构成远端对。
顺便提及,由于利用定位工具4对构成远端对的各远端部进行精确的位置调节,因此在该阶段的位置调节执行为具有如下程度的精度的相对粗略的位置调节就足够了:各远端对和引线侧远端部能够插入下文所述的插入孔中。
这样的扭转处理可以使用例如如图13所示的扭转夹具150至155进行,扭转夹具150至155分别对应于由线圈段的远端部形成的层(在图13的示例中为六层),扭转夹具150至155的直径分别为D1至D6,并且具有用于容纳对应层的线圈段的远端部的容纳部。例如,在两层的线圈段的各远端部插入与该两层的线圈段对应的两个扭转夹具的各容纳部的状态下,通过沿如箭头R11和R12所示的相反方向旋转两个扭转夹具,可以从内侧开始依次扭转每两层。
因此,在各层的线圈段的从铁芯20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在容纳于扭转夹具150至155的容纳部中的远端侧的预定长度的部分保持直立状态的同时,对于每一层可以沿相反方向扭转靠近铁芯20的端面的部分。另外,通过在扭转处理期间使引线侧远端部23向旁侧移动至不容纳于容纳部的特定位置,能够排除引线侧远端部23的扭转处理。
图14示出了线圈段的远端部在上述扭转处理之后的示例。
另外,扭转处理的方法不限于上述,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公开No.2003-259613中描述的方法。
然而,在任一种情况下,如果扭转装置的精度不足,则在扭转处理之后,在沿铁芯20的径向彼此面对并且构成远端对的远端部之间可能发生位置偏差。该位置偏差可以是在构成远端对的一对远端部彼此之间没有足够靠近的意义上的偏差,或者是远端对的位置与插入孔未对准的意义上的偏差,或两者皆有。
为了消除这样的位置偏差并且促进和确保将远端对插入到下文描述的插入孔中,可以在扭转处理之后,在利用定位工具4执行定位之前,对远端对22执行径向对准操作。可以适当地使用已知方法来执行该对准操作,例如,采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开No.2005-224028中描述的定位机构。优选地,根据扭转装置的特性,执行适于可能发生的可能的位置偏差的对准操作。例如,如果远端对之间的径向间隔有可能发生偏差,则优选执行径向间隔对准作为对准操作。
优选地,在设定定位工具4之前具有较少干涉的空间中执行扭转处理之后的这种对准操作。此外,对准操作可以执行为具有如下程度的精度的相对粗略的位置调节:可以将各远端对和引线侧远端部插入下文描述的插入孔中。可以包括周向对准。
定位工具4是用于在通过焊接等连接各远端对22之前对构成各远端对22的远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工具,远端对22分别由线圈段的从铁芯20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沿铁芯20的径向彼此面对的一对远端部构成。
下面将描述定位工具4的具体构造和操作。
图3是第一板6的板主体36的平面图。附图标记60A表示与仅普通段从铁芯20突出的部分相对应的有序区域,并且附图标记60B表示与普通段和变体段均从铁芯20突出的部分相对应的混合区域。
在有序区域60A中,沿铁芯20的周向成行地形成有插入孔62(第一插入孔),以沿铁芯20的径向形成多排(此处为三排),每个插入孔62构造成分别接收普通段的远端对22中的一个的插入。
插入孔62包括三种类型:沿径向的内排的插入孔62a;中央排的插入孔62b;以及外排的插入孔62c。内侧插入孔62a和外侧插入孔62c沿径向的宽度大于中央插入孔62b。考虑到插入插入孔中时远端对22的位置略微偏离正确位置的情况,这使得地将远端对22插入各插入孔62a至62c中变得容易(即使仅稍微地容易)。
此外,这些插入孔62a、62b、62c具有渐缩形状,使得这些插入孔沿铁芯20的径向的宽度在沿定位时板主体36的旋转方向(R1方向)的后端侧逐渐变窄。
在混合区域60B中,形成有插入孔62a、62b、62c和变体插入孔64(第三插入孔)两者,每个插入孔62a、62b、62c构造成分别接收普通段的远端对22中的一个的插入,而每个变体插入孔64构造成分别接收变体段的引线侧远端部23的插入。
变体插入孔64为矩形形状,并且包括两种类型:内侧变体插入孔64a,其具有沿径向较大的宽度;以及外侧变体插入孔64b,其沿周向伸长。由于变体插入孔64不具有定位功能,因此它们不具有渐缩形状。
图4是第二板8的板主体42的平面图。在板主体42中,形成有分别对应于板主体36的插入孔62(62a、62b、62c)的对应插入孔62'(62a'、62b'、62c')(第二插入孔),以及分别对应于变体插入孔64(64a、64b)的对应变体孔64'(64a'、64b')(第四插入孔)。对应插入孔62'是用于与插入孔62协作进行远端对的定位的插入孔,例如,对应插入孔62'具有与插入孔62相同的形状以及沿周向与插入孔62相反的取向。由于对应变体插入孔64'不具有定位功能,因此在方向上与插入孔64没有差异。
图5示出了第二板8的板主体42沿铁芯20的轴向(远端对22的插入方向)叠置在第一板6的板主体36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插入孔62和对应插入孔62'彼此重叠以及变体插入孔64和对应变体插入孔64'彼此重叠的区域较大。
在该状态下,远端对22和引线侧远端部23插入到定位工具4中。
例如,可以通过将具有图2所示的驱动机构16的定位工具4从定子铁芯18的上侧整体地安装到图1所示的定子铁芯18来执行插入。
在将远端对22和引线侧远端部23插入到定位工具4的板主体36、42的相应插入孔中,并且将定位工具4放置在基座构件10的上表面上之后,旋转驱动机构16的驱动螺钉56,使得板的插入孔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图6示出了旋转之后即完成定位之后的状态。
以插入孔62b为代表,将参照图7A和图7B描述远端对22等的插入操作和定位操作。
图7A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插入孔62b和对应插入孔62b'彼此重叠的区域较大的同时,远端对22(远端部22a、22b)插入到插入孔62b和对应插入孔62b'中。由于已经调节了每个远端对22的位置,因此可以将远端对22插入到其中插入孔62b和对应插入孔62b'彼此重叠的区域内,并留有余量。
在该状态下,在线圈段的远端部22a和远端部22b之间通常存在沿铁芯20的周向的位置偏差d1,并且存在沿径向的间隙d2。如果在该状态下通过焊接将远端部22a和远端部22b连接,则焊接质量低,容易产生问题,由此导致进行定位的质量低,容易产生问题。相反,由于在上述状态之后使用定位工具4进行精确定位,所以当将远端对22插入到插入孔62b和对应插入孔62b'中时,只要将对应的远端部22a、22b的位置调节到可以插入的程度就足够了,即使调节的精度仅在允许位置偏差d1和间隙d2的程度。顺便提及,各远端部22a、22b的位置调节不仅包括各远端部22a、22b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节,而且还包括远端对22与构造成接收远端对22的插入的插入孔62b和对应插入孔62b'之间的对准。
接下来,如图7B所示,当旋转图2所示的驱动螺钉56从而使第一板6和第二板8沿分别由箭头R1和R2指示的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时,插入孔62b和对应插入孔62b'彼此重叠的区域逐渐变窄,并且远端部22a、22b被插入孔62b的渐缩表面62b-1和对应插入孔62'的渐缩表面62b'-1径向地和周向地按压,从而消除了沿径向的间隙d2,并且远端部22a、22b彼此接触。
此外,远端部22a和22b受插入孔62b-2的后端表面62b和对应插入孔62'的后端表面62b'-2约束,从而远端部22a和22b对准成沿周向没有位置偏差d1的状态。即,同时执行远端对22沿周向和沿径向的定位。
另一方面,图8A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插入孔64b和对应变体插入孔64b'彼此重叠的区域较大的同时,变体段的引线侧远端部23插入到变体插入孔64b和对应变体插入孔64b'中。由于已经调节了引线侧远端部23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引线侧远端部23插入到其中变体插入孔64b和对应变体插入孔64'彼此重叠的区域内,并留有余量。上述情况同样也适用于变体插入孔64a和对应变体插入孔64a'。
如图8B所示,变体插入孔64b和对应变体插入孔64b'的尺寸确定为使得即使在第一板6和第二板8沿相反方向旋转至图7B所示的位置以执行远端对22定位的状态下,引线侧远端部23也不受约束。因此,在远端对22的定位期间,引线侧远端部23的位置不变。
即,由于变体段的引线侧远端部23不是焊接的对象,所以不需要执行其定位。引线侧远端部23插入到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中,以便不干涉远端对22的定位操作,并且引线侧远端部23在远端对22的整个定位操作中处于非约束状态。保持为非约束状态的原因是,由于引线侧远端部23的在其他线圈段将被约束的高度处的部分由绝缘膜覆盖,因此可以避免与其他部件的碰撞导致的绝缘膜上的划痕,从而避免产生缺陷。
如图9所示,构成远端对22的远端部22a、22b在通过扭转操作弯曲之后的状态下沿径向彼此相对。因此,在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中第一板6的板主体36中插入孔62b的后端面62b-2的更靠近铁芯20的下端处形成有沿远端部22b的弯曲部的弯曲表面62b-3,使得在构成远端对22的远端部(此处为远端部22b)的弯曲部处的定位不受阻碍。即,在插入孔62b的内周部中,后端表面62b-2相对于定位操作期间的第一板6的旋转方向R1而向后扩展。因此,远端部22b的弯曲部不会与插入孔62b干涉,因此不会妨碍定位操作。
上述情况也适用于插入孔62a和62c。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段的远端部的定位方法中,作为示例,如图10所示,在线圈段的远端部的扭转处理期间或在扭转处理之后,将扭转的远端对22的位置粗略地调节到能够将扭转的远端对22插入到第一板6和第二板8的插入孔中的程度(S11),然后将扭转的远端对22插入到第一板6的插入孔62和第二板8的对应插入孔62'中(S12)。此时,将引线侧远端部23插入到第一板6的变体插入孔64和第二板8的对应变体插入孔64'中。之后,通过驱动机构16使第一板6和第二板8分别沿不同方向旋转,以使第一板6的插入孔62和第二板8的对应插入孔62'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从而执行远端对22的定位(S13)。
根据该方法,由于在步骤S11中将远端对22在其远端部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插入到每个插入孔中,因此可以容易地将远端对22逐对插入到插入孔中。
此外,由于形成在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中的插入孔彼此独立,因此插入孔的开口与板的面积之比小于PTL1所示的装置的插入孔的开口与板的面积之比,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板6和第二板8的机械强度。
此外,由于可以将远端对的位置调节到在不存在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且易于接近线圈段的远端部的情况下能够将远端对插入到插入孔中的特定位置,因此容易进行作业,并且由此能够提高定位操作的工作效率。
上面的实施例示出了定位工具的示例,该定位工具具有用于接收普通段的远端对的插入的插入孔和用于接收变体段的远端部的插入的插入孔。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1和图12描述仅具有用于接收普通段的远端对的插入的插入孔的定位工具的另一示例。
在该实施例中,变体段从与普通段从铁芯突出的端面侧相反的另一端面突出。因此,执行定位的一侧的线圈段仅是普通段,并且不需要变体插入孔。
图11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板的内侧环的上表面上的环形板主体66的平面图。在图11中,附图标记66a表示螺钉插入孔。
在板主体66中,沿铁芯20的周向成行地形成有插入孔68,以沿铁芯20的径向形成多排(此处为四排),每个插入孔62构造成分别接收远端对22中的一个的插入。在该示例中,线圈段的插入到铁芯20中的一个槽中的远端部的数量为八个。
插入孔68从铁芯20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依次包括四种类型的插入孔68a、68b、68c和68d。这些插入孔具有相似的形状,并且径向宽度和周向宽度从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增大。这是基于与径向位置有关的旋转所引起的周向的位移量的差异。
如图3和图4的情况,插入孔68a、68b、68c、68d具有渐缩形状,使得沿径向的宽度在沿定位时板主体66的旋转方向(R1方向)的后端侧逐渐变窄。
图12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板的外侧环的上表面上的环形板主体70的平面图。在图12中,附图标记70a表示螺钉插入孔,而附图标记70b表示细长孔,固定第一板的板主体66的螺钉的头部可在细长孔中移动。
在板主体70中形成有分别对应于板主体66的插入孔68(68a、68b、68c、68d)的对应插入孔68'(68a'、68b'、68c'、68d')。
板主体70设置在板主体66的上表面上,以便与板主体66沿铁芯20的轴向重叠,并且板主体70以与参照图1至图10描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使用。通过使插入孔和对应插入孔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而进行的定位功能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每个实施例中,板主体为具有开口的中心部的环形形状,但是板主体可以为盘形。此外,只要能够形成用于接收作为定位对象的线圈段的远端部的插入的插入孔,就可以使用具有板状以外的形状的构件来代替第一板和第二板。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可以想到各种修改和变化。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这样的构造:其中插入孔62及对应插入孔62'的宽度在沿旋转方向的后端侧逐渐变窄,但是,这不是必须的,并且插入孔在旋转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通过第一板6和第二板8的旋转来执行远端对22沿径向的定位,但是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来执行远端对22沿周向的定位。
另外,图9所示的弯曲表面62b-3不是必须的。
此外,在定位操作期间,不必使第一板6和第二板8都移动。即使对于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中的一个固定而另一个移动的构造,当第一板6和第二板8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上述移动而沿围绕铁芯20的轴线旋转的方向改变时,插入孔62和对应插入孔62'沿铁芯20的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能够变窄,从而能够执行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基本相同的定位。
然而,由于在将远端对插入每个板的插入孔中时需要一些间隙,因此如果通过仅移动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中的一个来执行定位,则远端对22的位置将由于定位而沿铁芯20的周向移动与间隙对应的量(距离)。如果通过移动第一板6和第二板8两者来进行定位,则能够防止这种移动,这是更优选的。
本发明的上述构造可以通过仅选取其一部分来实现,并且上述解释中描述的变型例可以以任何组合应用,只要它们彼此不冲突即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仅是由本发明产生的最优选效果的示例,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
[附图标记列表]
2……定位装置,4……定位工具,6……第一板,8……第二板,12……第一可操作构件,14……第二可操作构件,16……驱动机构,20……铁芯,22……远端对,22a、22b……线圈段的远端部,23……引线侧远端部,62、62a、62b、62c……插入孔,62'、62a'、62b'、62c'……对应插入孔,64、64a、64b……变体插入孔,64'、64a'、64b'……对应变体插入孔

Claims (12)

1.一种线圈段定位方法,其用于定位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多个远端对,每个所述远端对由所述线圈段的远端部中沿所述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一对远端部构成,所述方法包括:
准备具有第一插入孔的第一构件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插入孔相对应的第二插入孔的第二构件,每个所述第一插入孔构造成分别接收所述远端对中的一个的插入,所述第一插入孔沿所述铁芯的周向成行布置,以沿所述径向形成多排;
在将所述第二构件布置成与所述第一构件沿所述铁芯的轴向重叠的同时,将各远端对插入到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二插入孔中,其中所述各远端对的位置调节到能够将所述远端对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的程度;以及
通过使所述第一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围绕所述铁芯的轴线旋转以使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沿所述铁芯的所述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来使构成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的所述各远端对的所述远端部的位置沿周向对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段定位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沿所述铁芯的所述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段定位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的至少一个插入孔形成为这样: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沿所述径向的宽度在沿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的取决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后侧比在沿所述旋转方向的前侧更窄,并且在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使构成每个远端对的远端部沿所述周向的位置对准时,所对准的远端部沿所述径向彼此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段定位方法,
其中,在所述线圈段的从所述铁芯的端面突出的所述远端部中包括不构成所述远端对的一个或更多个独立远端部,
在所述第一构件上形成有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插入孔,每个所述第三插入孔构造成接收所述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并且在所述第二构件上形成有一个或更多个第四插入孔,每个所述第四插入孔构造成接收所述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
当将位置被调节的各远端对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时,将各独立远端部插入到所述第三插入孔和所述第四插入孔中,并且
所述各独立远端部的位置不受所述第一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的旋转的影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段定位方法,
其中,当将所述远端对插入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时,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任一插入孔的更靠近所述铁芯的内表面构造成在更靠近所述铁芯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任一插入孔的取决于所述第一个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而向后扩展。
6.一种线圈段定位工具,其包括:
第一构件,其具有第一插入孔,每个所述第一插入孔构造成分别接收远端对中的一个的插入,每个所述远端对由线圈段的从铁芯的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沿所述铁芯的径向彼此面对的一对远端部构成,所述第一插入孔沿所述铁芯的周向成行布置,以沿所述径向形成多排;以及
第二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插入孔相对应的第二插入孔,所述第二构件构造成在将各远端对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布置成与所述第一构件沿所述铁芯的轴向重叠,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围绕所述铁芯的轴线能够旋转,以使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沿所述铁芯的所述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段定位工具,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两者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沿所述铁芯的所述轴向彼此重叠的区域变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线圈段定位工具,
其中,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的至少一个插入孔形成为这样: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沿所述径向的宽度在沿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的取决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后侧比在沿所述旋转方向的前侧更窄。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段定位工具,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插入孔,每个所述第三插入孔构造成接收一个或更多个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所述独立远端部是所述线圈段的从所述铁芯的所述端面突出的远端部中不构成所述远端对的远端部,并且
所述第二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四插入孔,每个所述第四插入孔构造成接收所述独立远端部中的一个的插入。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段定位工具,
其中,当将所述远端对插入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时,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中任一个插入孔的更靠近所述铁芯的内表面构造成在更靠近所述铁芯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任一插入孔的取决于所述第一个构件和/或所述第二构件的旋转的旋转方向而向后扩展。
11.一种线圈段定位装置,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
驱动机构,其构造成分别使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沿不同方向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段定位装置,包括:
基座构件,其构造成支撑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
第一可操作构件,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构件上;以及
第二可操作构件,其形成在所述第二构件上,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构造成通过使所述第一可操作构件和所述第二可操作构件移动成彼此靠近或远离而使所述第一可操作构件和所述第二可操作构件沿不同方向旋转。
CN201980020700.8A 2018-03-22 2019-03-22 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线圈段定位装置 Active CN111937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5374 2018-03-22
JP2018-055374 2018-03-22
PCT/JP2019/012226 WO2019182144A1 (ja) 2018-03-22 2019-03-22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位置決め方法、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位置決め具及び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位置決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7281A true CN111937281A (zh) 2020-11-13
CN111937281B CN111937281B (zh) 2023-06-27

Family

ID=6798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0700.8A Active CN111937281B (zh) 2018-03-22 2019-03-22 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线圈段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721B2 (zh)
EP (1) EP3761490B1 (zh)
JP (1) JP6667869B2 (zh)
CN (1) CN111937281B (zh)
WO (1) WO2019182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03100A1 (de) 2017-07-04 2019-01-10 Grob-Werke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ositionieren und Spannen von Drahtenden für elektrische Maschinen
CN115004526A (zh) * 2020-01-22 2022-09-02 小田原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圈段的扭转方法、扭转夹具和扭转装置
DE102020119587A1 (de) 2020-07-24 2022-01-27 Pro-Beam Gmbh & Co. Kgaa Positionie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Positionieren von Drahtenden bei de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DE102022208704A1 (de) 2022-08-23 2024-02-29 Vitesco Technologies Germany Gmbh Spannvorrichtung für das Schweißen von Haarnadelwicklunge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6880A (ja) * 2002-07-18 2004-02-19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2005130577A (ja) * 2003-10-22 2005-05-19 Toyota Motor Corp セグメント位置決め装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
CN103518316A (zh) * 2011-03-07 2014-01-15 阿拓普股份公司 在焊接前使电机芯部中的线圈构件的导体对准的设备和方法
US20140013592A1 (en) * 2012-07-12 2014-01-16 Honda Motor Co., Ltd. Inser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
CN104362783A (zh) * 2010-03-11 2015-02-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JP2015171260A (ja) * 2014-03-07 2015-09-28 平田機工株式会社 位置決め部材、位置決め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170047826A1 (en) * 2014-04-29 2017-02-16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Winding Of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6953480A (zh) * 2015-12-22 2017-07-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旋转电机的制造装置和用于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1226380A (zh) * 2017-07-04 2020-06-02 格劳博-沃克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定位和夹紧电机导线端部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9613A (ja) 2002-02-27 2003-09-12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2005224028A (ja) 2004-02-06 2005-08-18 Toyota Motor Corp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接合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681973B2 (ja) 2016-03-18 2020-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ケータ付きクランプ治具、固定子製造装置、及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6880A (ja) * 2002-07-18 2004-02-19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2005130577A (ja) * 2003-10-22 2005-05-19 Toyota Motor Corp セグメント位置決め装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
CN104362783A (zh) * 2010-03-11 2015-02-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03518316A (zh) * 2011-03-07 2014-01-15 阿拓普股份公司 在焊接前使电机芯部中的线圈构件的导体对准的设备和方法
US20140013592A1 (en) * 2012-07-12 2014-01-16 Honda Motor Co., Ltd. Inser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
JP2015171260A (ja) * 2014-03-07 2015-09-28 平田機工株式会社 位置決め部材、位置決め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170047826A1 (en) * 2014-04-29 2017-02-16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Winding Of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6953480A (zh) * 2015-12-22 2017-07-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旋转电机的制造装置和用于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1226380A (zh) * 2017-07-04 2020-06-02 格劳博-沃克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定位和夹紧电机导线端部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1490A1 (en) 2021-01-06
JPWO2019182144A1 (ja) 2020-04-30
EP3761490B1 (en) 2023-02-22
WO2019182144A1 (ja) 2019-09-26
EP3761490A4 (en) 2021-05-26
JP6667869B2 (ja) 2020-03-18
US11387721B2 (en) 2022-07-12
CN111937281B (zh) 2023-06-27
US20210006140A1 (en) 2021-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7281B (zh) 线圈段定位方法、线圈段定位工具以及线圈段定位装置
JP3196738B2 (ja) ステータ製造装置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EP2800246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624995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C-generator's stator for vehicle
US8638019B2 (en) Electric motor
US11557931B2 (en) Stator with dual jig arrangement
EP3675330B1 (en) Sta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coi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JP2020182339A (ja) 整列装置および整列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EP390016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ends of at least first pair of legs of hairpin conductors
US20210408849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co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6141865A (en) Winding method and wind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tators for electric motors
CN110299805B (zh) 扭曲装置
US1095109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JP2001069731A (ja) 回転電機の巻線製造方法
WO2021144900A1 (ja) 固定子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2022035822A (ja) 捻り加工装置および捻り加工方法
JP2021175337A (ja) ステータ製造装置
CN217669111U (zh) 用于拼块式定子的装配工装
US20230035540A1 (en) Hold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tator
JP6848129B1 (ja) 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装置
JP2020028183A (ja)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位置決め方法と位置決め具及び位置決め装置
JP2019187072A (ja) 捻り加工装置
CN114678974A (zh) 定子以及拼块式电机
JP2019146432A (ja) 捻り加工装置
JP2021197841A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コイル巻装用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