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9999A - 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9999A
CN111929999A CN202010401025.8A CN202010401025A CN111929999A CN 111929999 A CN111929999 A CN 111929999A CN 202010401025 A CN202010401025 A CN 202010401025A CN 111929999 A CN111929999 A CN 111929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resin
magnetic body
cross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10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谅
福留航助
衣松徹哉
海野知浩
山下麻理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929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99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1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0833Oxi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1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5Magnetic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6Other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7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e.g. shape,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8Size of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03G9/087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G03G9/08711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调色剂。一种调色剂,其包括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磁性体的调色剂颗粒,其中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调色剂的截面观察中,在将在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小于200nm的区域中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1,和将在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截面的重心200nm至400nm的区域中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2的情况下,面积百分比A1为38%至85%,面积百分比A2为0%至37%,并且面积百分比A2与面积百分比A1的比A2/A1为0至0.75。

Description

调色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电子照相法等图像形成方法的调色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等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已要求高速化、长寿命化、节能化和小型化,并且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对于调色剂,需要进一步改善各种性能。特别地,对于调色剂,从长寿命化的观点,需要进一步改善品质稳定性。为了长寿命化,重要的是即使在长期耐久使用期间,品质也不会显著变化。
同时,要求进一步的节能化,并且特别地,对于调色剂,迫切要求低温定影性能的改善。
然而,在长期耐久使用期间品质稳定性能的改善和低温定影性能的改善倾向于处于折衷关系。添加具有大数均粒径的二氧化硅细颗粒或不规则形状的二氧化硅细颗粒的方法,和用硬质表面层覆盖调色剂颗粒表面的方法用于在长期耐久使用期间改善品质稳定性能。然而,这些方法有时阻碍调色剂在纸上的铺展并且降低低温定影性能。特别地,由于单色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能受到调色剂在纸上铺展的极大影响,因此在不妨碍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能的情况下,改善长期耐久使用期间的品质稳定性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此,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5232和2017-102398提出了如下调色剂,其中在调色剂内部使用例如结晶性聚酯等用于改善低温定影性能的材料,其中磁性体不均匀地分布在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从而实现低温定影性能和长期耐久使用期间的品质稳定性能两者。
发明内容
然而,即使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方法中,低温定影性能和长期耐久使用期间的品质稳定性能也是不充分的。特别地,已发现关于磁性体的存在状态仍然存在研究的空间,并且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调色剂。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对使用磁性体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能的阻碍,并且防止在苛刻的环境下长期使用期间的例如起雾等图像缺陷。
一种调色剂,其包括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磁性体的调色剂颗粒,其中
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调色剂的截面观察中,
其中将在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小于200nm的区域中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1,和
将在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截面的重心200nm至400nm的区域中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2,
面积百分比A1为38%至85%,
面积百分比A2为0%至37%,并且
面积百分比A2与面积百分比A1的比A2/A1为0至0.75。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使用磁性体的调色剂,其中可以防止对低温定影性能的阻碍,并且还可以防止在苛刻的环境下长期使用期间的例如起雾等图像缺陷。
参照附图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调色剂内部磁性体的存在状态的示意图的实例;
图2是由磁性体引起的应力传播的图像图;和
图3是用于图像处理的掩模的图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表示数值范围的“XX以上且YY以下”或“XX至YY”的描述是指包括作为端点的下限和上限的数值范围。
如上所述,例如,作为实现低温定影性能和长期耐久使用期间的品质稳定性能两者的方法,提出其中磁性体不均匀地分布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的调色剂。
然而,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当将例如粗糙纸等具有大的凹凸的纸与高速和轻压定影手段组合使用时,仅通过使用上述方法难以改善定影性。
揭示这是因为压力和热不容易传递至定影辊隙中纸的凹部中的调色剂,并且防止定影辊隙中纸的凹部中的调色剂的变形和熔融铺展,从而减少纸和调色剂之间的密着性。
因此,在以上述方式增加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的磁性体的密度的情况下,在纸的凹部中,阻碍了调色剂的熔融铺展,并且难以实现耐久性和低温定影性两者。
此外,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已发现仅通过上述方法难以改善在苛刻的环境中在长期耐久使用期间的品质稳定性能。
这是因为,在上述方法中,以高密度存在磁性体的区域在调色剂的厚度方向上广泛地分布,并且在一些部位,难以获得通过磁性体提高硬度的效果。结果,当具有改善的低温定影性能的调色剂的颗粒在苛刻的环境,即高温环境中重复地彼此摩擦或者与显影单元中的构件摩擦时,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存在的外部添加剂嵌入调色剂颗粒中。
嵌入有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颗粒更频繁地与其它调色剂颗粒或外部添加剂接触,调色剂的流动性降低,并且由于不充分的带电而导致图像品质下降,即发生例如起雾等图像缺陷。
作为考虑到这些现象进行的深入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想法:为了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必要的是磁性体在距离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的特定距离范围内密集地存在,并且在更内侧稀疏地存在。
此外,基于深入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已发现,可以通过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配置对外力具有响应性的层(下文中称为“响应层”),并且在响应层下方的层中配置容易熔融铺展的层(下文中称为“熔融层”),来实现低温定影性和品质稳定性两者。
本发明人认为该效果如下。
首先,将描述响应层。作为调色剂颗粒之间或者调色剂颗粒与显影单元中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的结果,沿朝向调色剂颗粒的内部的方向对固着至调色剂颗粒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施加外力,并且试图将外部添加剂向内推压。然而,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以高密度配置磁性体的情况下,由外部添加剂传递至调色剂颗粒的应力通过磁性体传播和反射。
因此,调色剂颗粒针对外部添加剂的嵌入而假硬化(quasi-hardened),并且防止外部添加剂的嵌入。当磁性体不直接存在于外部添加剂下方时,也显示该效果。这是因为从外部添加剂传递至调色剂颗粒的应力沿径向扩展,因此,在磁性体的密度高于特定值的情况下,周围的磁性体接收应力的反射,并且可以获得如上文所述的嵌入防止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熔融层。调色剂对纸的定影性取决于在纸上熔融铺展的程度。特别地,当在例如粗糙纸等具有大的凹凸的纸上,定影过程中的夹持时间短时,不施加压力时的熔融铺展是主要因素。此外,认为该效果取决于存在于距调色剂颗粒的表面约400nm的距离的部位的熔融铺展性能。
因此,改善在此类部位的熔融铺展性能导致改善上述低温定影性。然而,存在上述响应层会阻碍不施加压力时的调色剂的熔融铺展的担忧。因此,需要改善在相对于响应层的内侧的区域中以及对应于距调色剂颗粒的表面约400nm的距离的部位的熔融铺展。达到该目的的可想到的方法涉及在相对于响应层(磁性体层)的内侧的区域中和直至距离调色剂颗粒表面400nm的区域(熔融层)中,使磁性体密度等于或低于特定值,这使得可以改善不施加压力时的调色剂的熔融铺展。
作为考虑到这些现象进行的深入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已发现可以通过形成其中在距离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的特定距离范围内以高密度存在磁性体的磁性体层,并且通过在相对于磁性体层的内侧稀疏地配置磁性体,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并且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色剂,其包括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磁性体的调色剂颗粒,其中
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调色剂的截面观察中,
其中将在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向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小于200nm的区域中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1,和
将在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向截面的重心200nm至400nm的区域中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2,
面积百分比A1为38%至85%,
面积百分比A2为0%至37%,并且
面积百分比A2与面积百分比A1的比A2/A1为0至0.75。
在将调色剂颗粒加工成切片之后,使用TEM观察调色剂颗粒内部的磁性体的存在状态。在通过TEM观察获得的调色剂的截面图像中,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向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小于200nm的区域(响应层)为如下获得的范围。
即,从TEM的倍率和分辨率计算每单位像素的长度,并且据此计算对应于200nm的像素数。接下来,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沿朝向截面的重心的方向,以与200nm对应的像素数的距离绘制边界线。将从边界线到调色剂颗粒表面的区域定义为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向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小于200nm的区域(下文中称为区域A)。
类似地确定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沿截面的重心方向200nm至400nm的区域(熔融层,下文中称为区域B)(参见图1)。详细过程将在后描述。
图1中的符号如下。
11:调色剂颗粒表面(轮廓线),12:磁性体,13:(虚线)从轮廓向重心200nm的位置的边界线,14:(点划线)从轮廓向重心400nm的位置的边界线,15:调色剂颗粒内部。
在将区域A的面积中磁性体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1的情况下,A1的值需要为38%至85%,并且优选为45%至85%。
当面积百分比A1为38%以上时,位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的磁性体分布在适当的距离内,并且以距表面非常短的距离存在。因此,由于对试图使外部添加剂嵌入的力的应力传播的效果,调色剂颗粒表面的附近假硬化(参见图2)。
结果,存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上的外部添加剂对由于在长期耐久使用期间调色剂颗粒之间以及调色剂颗粒与构件之间的摩擦而具有更高的抗嵌入性,并且可以防止外部添加剂的嵌入。该效果仅在外部添加剂接受外力时才会产生。即,该效果仅当在调色剂颗粒之间以及调色剂颗粒与构件之间发生摩擦时才产生,从而可以选择重视定影性的调色剂材料。
同时,在A1的值小于38%的情况下,存在于区域A中的磁性体之间的距离大,并且不能获得证明的由于应力向磁性体的传播而导致的防止嵌入的效果,并且在苛刻的环境下长期耐久使用期间可能发生起雾。
此外,在A1的值超过85%的情况下,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几乎不存在例如粘结剂树脂等树脂组分,从而使纸和调色剂之间的接触点变成磁性体,并且阻碍调色剂在纸上的熔融铺展。
图2中的符号如下。
21:外部添加剂,22:传播应力范围的图像,23:磁性体
在将区域B的面积中的磁性体的面积百分比定义为A2的情况下,A2的值需要为0%至37%,并且优选为0%至29%。
在面积百分比A2为37%以下的情况下,存在于区域B中的磁性体的量少,并且可以减小定影时的区域B的粘性。因此,区域A和B的组合区域中定影时的粘性降低,并且可以改善在纸上的熔融铺展。
同时,在A2超过37%的情况下,区域B中存在的磁性体的量大且密度高,使得区域A和B的组合区域中定影时的粘性增加。因此,调色剂不太可能在纸上熔融铺展。
此外,面积百分比A2与面积百分比A1之比(A2/A1)的值需要为0至0.75,并且优选为0至0.60。
在A2/A1为0.75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区域A中的应力传播的效果和改善区域B中的熔融铺展的效果两者。同时,在A2/A1的值大于0.75的情况下,存在于包括区域A和区域B的区域中的磁性体的量相对于存在于区域A中的磁性体的量增加。结果,定影辊隙中的调色剂颗粒表面附近的粘度增加,并且阻碍调色剂的熔融铺展。
在将从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轮廓向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大于400nm的区域(区域B的内侧的区域)中的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3的情况下,面积百分比A3优选为10%以下,并且更优选为5%以下。当面积百分比为10%以下时,当调色剂在定影辊隙中由于受到热和压力而变形时,调色剂容易变形,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定影性能。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以上。
调色剂的数均粒径D1优选为4.0μm至10.0μm,并且更优选为4.0μm至9.0μm。
在此范围内,由于存在于纸的凹部中的调色剂的界面张力而导致的粘性变形成为主要现象,并且可以改善通过A2的值改善定影性的上述效果。
粘结剂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并且可以使用调色剂用的已知树脂。此外,粘结剂树脂优选包含树脂B作为主要组分,并且更优选地,粘结剂树脂为树脂B。例如,粘结剂树脂中的树脂B的量优选为50质量%至100质量%,更优选为80质量%至100质量%,并且甚至更优选为90质量%至100质量%。
乙烯基系树脂是树脂B的具体实例。
在乙烯基系树脂的生产中可以使用以下单体。
脂肪族乙烯基烃:烯烃类,例如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戊烯、庚烯、二异丁烯、辛烯、十二碳烯、十八碳烯和其它α-烯烃;链二烯类,例如丁二烯、异戊二烯、1,4-戊二烯、1,6-己二烯和1,7-辛二烯。
脂环族乙烯基烃:单环或双环烯烃和链二烯类,例如环己烯、环戊二烯、乙烯基环己烯、乙叉基双环庚烯;萜烯类,例如蒎烯、柠檬烯和茚。
芳香族乙烯基烃:苯乙烯及其烃基(烷基、环烷基、芳烷基和/或烯基)取代物,例如,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2,4-二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异丙基苯乙烯、丁基苯乙烯、苯基苯乙烯、环己基苯乙烯、苄基苯乙烯、巴豆基苯、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甲苯、二乙烯基二甲苯和三乙烯基苯;和乙烯基萘。
含羧基的乙烯基系单体及其金属盐: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一元羧酸、不饱和二元羧酸、其酸酐和其单烷基(1至27个碳原子)酯。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马来酸酐、马来酸的单烷基酯、富马酸、富马酸的单烷基酯、巴豆酸、衣康酸、衣康酸的单烷基酯、衣康酸的二醇单醚、柠康酸、柠康酸的单烷基酯、和肉桂酸的含羧基乙烯基系单体。
乙烯基酯,例如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己二酸二烯丙酯、乙酸异丙烯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4-乙烯基苯甲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氧基乙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α-乙氧基丙烯酸乙酯,具有碳原子数为1至22的烷基(直链或支链)的丙烯酸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肉豆蔻酯、甲基丙烯酸肉豆蔻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丙烯酸山萮酯、和甲基丙烯酸山萮酯等),富马酸二烷基酯(富马酸的二烷基酯,两个烷基各自独立地为具有2至8个碳原子的直链、支链或脂环式基团),马来酸二烷基酯(马来酸的二烷基酯,两个烷基各自独立地为具有2至8个碳原子的直链、支链或脂环式基团),聚烯丙氧基烷烃类(二烯丙氧基乙烷、三烯丙氧基乙烷、四烯丙氧基乙烷、四烯丙氧基丙烷、四烯丙氧基丁烷和四甲基烯丙氧基乙烷),具有聚亚烷基二醇链的乙烯基系单体(聚乙二醇(分子量300)单丙烯酸酯、聚乙二醇(分子量300)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分子量500)单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分子量500)单甲基丙烯酸酯、甲醇环氧乙烷(以下将环氧乙烷简称为EO)10mol加合物丙烯酸酯、甲醇环氧乙烷10mol加合物甲基丙烯酸酯、月桂醇EO 30mol加合物丙烯酸酯和月桂醇EO 30mol加合物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多元醇的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含羧基的乙烯基酯:例如,具有碳原子数为3至20的烷基链的羧基烷基丙烯酸酯、和具有碳原子数为3至20的烷基链的羧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其中,芳香族乙烯基烃和乙烯基酯的共聚物是优选的,并且更优选的是树脂B包含苯乙烯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系树脂优选为选自由具有碳原子数为1至22的烷基(直链或支链)的丙烯酸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与苯乙烯的共聚物。
调色剂颗粒包含磁性体。
磁性体的实例包括例如磁铁矿、磁赤铁矿和铁氧体等磁性铁氧化物,以及包括其它金属氧化物的磁性铁氧化物;例如Fe、Co和Ni等金属,或者这些金属与例如Al、Co、Cu、Pb、Mg、Ni、Sn、Zn、Sb、Be、Bi、Cd、Ca、Mn、Se、Ti、W、V等金属的合金,及其混合物。
其中,磁铁矿是优选的,并且其形状可以为多面体、八面体、六面体、球形、针状、和薄片状等。从提高图像浓度的观点,例如多面体、八面体、六面体和球形等各向异性小的形状是优选的。
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优选为100nm至300nm,并且更优选为150nm至250nm。
调色剂颗粒中存在的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可以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来测量。
具体地,将待观察的调色剂充分地分散在环氧树脂中之后,将调色剂在大气中在40℃的温度下固化2天以获得固化产物。将固化产物用作用切片机获得的薄片状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文中也称为TEM)捕获放大倍率为10,000至40,000倍的图像,并且测量图像中100个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投影面积。将与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当量直径定义为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粒径,并且将100个颗粒的平均值定义为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
磁性体的量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优选为40质量份至180质量份。当磁性体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可以容易地控制面积百分比A1和A2。
调色剂中磁性体的量可以使用由Perkin Elmer Corp.制造的热分析仪TGAQ5000IR来测量。在测量中,将调色剂在氮气氛中以25℃/min的升温速度从常温加热至900℃,将从100℃至750℃损失的质量取作从调色剂中除去磁性体之后的组分的质量,并且将剩余质量取作磁性体的质量。
作为磁性体的制造方法,可以示例以下。
将例如氢氧化钠等碱以等于或大于铁组分的量添加至亚铁盐水溶液以制备包含氢氧化亚铁的水溶液。在将所制备的水溶液的pH维持在pH 7以上的同时吹送空气,并且在将水溶液加热至70℃以上的同时进行氢氧化亚铁的氧化反应,以产生用作磁性体的核的晶种。
接下来,将包含基于之前碱的添加量为一当量的硫酸亚铁的水溶液添加至包含晶种的浆状液体中。在吹送空气的同时在将液体的pH维持在5至10的同时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反应,并且以晶种为核使磁性铁氧化物颗粒生长。此时,磁性体的形状和磁特性可以通过选择任意的pH、反应温度和搅拌条件来控制。随着氧化反应进行,液体的pH向酸性侧移动,但是优选的是液体的pH为5以上。可以通过借助常规方法将获得的磁性铁氧化物颗粒过滤、洗涤和干燥来获得磁性体。
磁性体优选为使用由下式(I)表示的烷基三烷氧基硅烷偶联剂作为疏水化处理剂疏水化处理的疏水化的磁性体A。疏水化的磁性体A具有磁性体和在磁性体的表面上的疏水化处理剂。
CpH2p+1-Si-(OCqH2q+1)3 (I)
在式(I)中,p表示4至16的整数,和q表示1至3的整数。
优选的是以上式中的p为4以上,因为可以赋予充分的疏水性。同时,优选的是p为16以下,因为可以在磁性体的表面上均匀地进行处理,并且可以防止磁性体的聚结。
疏水化处理剂的添加量基于100质量份未处理的磁性体优选为0.3质量份至2.0质量份、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下、并且甚至更优选为1.3质量份以下。
当使用以上硅烷偶联剂时,可以用一种硅烷偶联剂或者用其多种的组合进行处理。当组合使用多种硅烷偶联剂时,可以用各偶联剂单独地或同时进行处理。另外,可以组合使用钛偶联剂等。
疏水化处理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以下方法是优选的。
为了使疏水化处理剂在磁性体的颗粒表面上均匀地反应以表现出高的疏水性,同时,使羟基部分地残留在磁性体的颗粒表面上而没有完全的疏水化的目的,优选使用轮式混炼机或研磨机以干燥方式进行表面处理。
此处,作为轮式混炼机,可以采用Mix-Muller、Multi-Mul、Stotts磨机、回流式混炼机、或Erich磨机等,并且优选使用Mix-Muller。
当使用轮式混炼机或研磨机时,可以显示压缩作用、剪切作用和刮刀作用的三种功能。
通过压缩作用使存在于磁性体的颗粒之间的疏水化处理剂压靠磁性体的表面,从而可以提高与颗粒表面的密着性和反应性。通过借助剪切作用对疏水化处理剂和磁性体各自施加剪切力,可以使疏水化处理剂伸长,并且可以使磁性体的颗粒破碎以破坏聚集。此外,利用刮刀作用,存在于磁性体颗粒表面上的疏水化处理剂可以如同通过刮刀一样均匀地铺展。
作为连续且重复地证明以上三个作用的结果,可以在使颗粒聚集体破碎并且分离成单个颗粒而不会再聚集的同时,均匀地处理各磁性体颗粒的表面。
通常,由式(I)表示并且具有相对大量的碳原子的疏水化处理剂由于处理剂的分子大且体积大,因此不太可能在分子水平上均匀地处理磁性体的颗粒表面,但是通过以上方法的处理是优选的,因为可以稳定地进行处理。
当通过使用由式(I)表示的疏水化处理剂通过轮式混炼机或研磨机进行磁性体的表面处理时,可以实现其上与疏水化处理剂反应的部分与残余的未反应的羟基交替地存在并且共存的磁性体的颗粒表面。
通过使磁性体的颗粒表面处于此类状态,可以在提高疏水性的同时赋予一定的吸水性,并且可以控制磁性体的极性。
调色剂颗粒优选包含树脂C。
树脂C优选为非结晶性聚酯。
树脂C的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剂树脂优选为1质量份至50质量份、更优选为1质量份至20质量份、并且甚至更优选为2质量份至10质量份。
对于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生产,可以使用已知的单体。例如,可以使用二元、三元以上的羧酸和二元、三元以上的醇。这些单体的具体实例在下文中列出。
二元羧酸的实例包括二元酸,例如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二羧酸、1,10-癸二羧酸、1,11-十一烷二羧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3-十三烷二羧酸、1,14-十四烷二羧酸、1,16-十六烷二羧酸、1,18-十八烷二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十二碳烯基琥珀酸,其酸酐或其低级烷基酯,以及脂肪族不饱和二羧酸,例如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和柠康酸等。也可以使用这些二羧酸的低级烷基酯和酸酐。
三元以上的羧酸的实例包括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其酸酐、和其低级烷基酯等。
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
二元醇的实例包括亚烷基二醇(1,2-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1,12-十二烷二醇、1,13-十三烷二醇、1,14-十四烷二醇、1,18-十八烷二醇和1,20-二十烷二醇);亚烷基醚二醇(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脂环族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双酚类(双酚A);脂环族二醇的氧化烯(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加合物,和双酚类的氧化烯(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加合物(双酚A的氧化烯加合物)。
亚烷基二醇和亚烷基醚二醇的烷基部分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也可以优选使用具有支链结构的亚烷基二醇。
另外,可以使用具有双键的脂肪族二醇。具有双键的脂肪族二醇的实例包括以下化合物。
2-丁烯-1,4-二醇、3-己烯-1,6-二醇和4-辛烯-1,8-二醇。
另外,三元以上的醇的实例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等。
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
为了调整酸值和羟基值的目的,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例如乙酸、和苯甲酸等一元酸,以及例如环己醇、和苯甲醇等一元醇。
优选的是例如双酚类等醇组分。
此外,优选非结晶性聚酯具有其中使异山梨醇缩合的结构。其中使异山梨醇缩合的结构由下式(A)表示。在非结晶性聚酯包括此类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使更多的磁性体均匀地布置于区域A中。推测由于通过包括其中使异山梨醇缩合的结构,容易适当地维持磁性体、粘结剂树脂和树脂C之间的关系,而产生此类效果。
例如通过使二元羧酸或其酸酐与异山梨醇和二元醇缩合来制备非结晶性聚酯。具体地,可以通过在氮气氛中在180℃至260℃的反应温度下以残留有羧基的组成比的脱水缩合法来制备非结晶性聚酯。如果需要,可以组合使用除异山梨醇以外的一元或二元以上的醇。此外,可以使用一元或三元以上的羧酸组分或其酸酐。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141
调色剂优选包含结晶性材料。
从低温定影性的观点,结晶性材料优选包括酯系结晶性材料。结晶性材料的量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粘结剂树脂优选为1.0质量份至35.0质量份、并且更优选为2.0质量份至30.0质量份。
具有结晶性是指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中观察到清晰的吸热峰(熔点)。
从低温定影性的观点,结晶性材料可以包括蜡(脱模剂)。
可以使用已知的蜡作为蜡。蜡的具体实例包括以下。
烃蜡(例如,如石蜡、微晶蜡和矿脂等石油系蜡及其衍生物,褐煤蜡及其衍生物,通过费-托法获得的烃蜡及其衍生物,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蜡及其衍生物),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和其它天然蜡及其衍生物,和酯蜡等。
此处,衍生物包括氧化物、与乙烯基系单体的嵌段共聚物、和接枝改性产物。
酯蜡的实例包括在一分子中具有一个酯键的单酯化合物,和多官能酯化合物,例如在一分子中具有两个酯键的二酯化合物、在一分子中具有四个酯键的四官能酯化合物、和在一分子中具有六个酯键的六官能酯化合物等。
蜡优选包括选自由单酯化合物和二酯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其中,由于酯化合物倾向于是直链状的并且与苯乙烯系树脂具有高相容性,因此单酯化合物在低温定影性方面更优异。
单酯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例如巴西棕榈蜡、和褐煤酸酯蜡等主要包含脂肪酸酯的蜡类;通过从此类脂肪族酯类中部分或完全地除去酸组分而获得的化合物,例如脱酸的巴西棕榈蜡等;通过使植物油进行氢化等而获得的化合物;具有羟基的甲酯化合物;以及饱和脂肪酸单酯类,例如硬脂酸硬脂酯、和山萮酸山萮酯等。
二酯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癸二酸二山萮酯、壬二醇二山萮酸酯、对苯二甲酸山萮酸酯、和对苯二甲酸硬脂酯等。
蜡可以包括除以上化合物以外的其它已知的蜡。另外,可以单独使用一种蜡,或者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从低温定影性的观点,结晶性材料可以包括结晶性聚酯。
结晶性聚酯优选通过使脂肪族二醇与脂肪族二羧酸反应而获得。其中,包含具有2至12个碳原子的脂肪族二醇和/或具有2至12个碳原子的脂肪族二羧酸的单体的缩聚物是优选的。
具有2至12个碳原子的脂肪族二醇的实例包括以下化合物。
1,2-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和1,12-十二烷二醇。
此外,可以使用具有双键的脂肪族二醇。具有双键的脂肪族二醇的实例包括以下化合物。
2-丁烯-1,4-二醇、3-己烯-1,6-二醇和4-辛烯-1,8-二醇。
具有2至12个碳原子的脂肪族二羧酸的实例包括以下化合物。
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二羧酸、1,10-癸二羧酸、1,11-十一烷二羧酸和1,12-十二烷二羧酸。也可以使用这些脂肪族二羧酸的低级烷基酯和酸酐。
其中,癸二酸、己二酸和1,10-癸二羧酸、以及它们的低级烷基酯和酸酐是优选的。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作为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使用。
另外,也可以使用芳香族羧酸。芳香族二羧酸的实例包括以下化合物。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和4,4'-联苯二羧酸。其中,对苯二甲酸由于其容易获得并且容易形成具有低熔点的聚合物而是优选的。
也可以使用具有双键的二羧酸。具有双键的二羧酸可以适当地用于防止定影时的热污损,因为整个树脂可以使用双键而交联。
此类二羧酸的实例包括富马酸、马来酸、3-己烯二酸和3-辛烯二酸。其它实例包括其低级烷基酯和酸酐。其中,富马酸和马来酸是更优选的。
结晶性聚酯的生产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并且可以通过其中使二羧酸组分与二醇组分反应的一般的聚酯聚合法来生产结晶性聚酯。例如,可以根据单体的种类通过使用直接缩聚法或酯交换法来生产结晶性聚酯。
结晶性材料优选包括选自由烃蜡、酯蜡和结晶性聚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更优选包括烃蜡和选自由酯蜡和结晶性聚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调色剂颗粒的截面观察中,结晶性材料的域(domains)存在于区域B中,并且该域的数均直径优选为20nm至300nm、并且更优选为20nm至100nm。区域B中的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量优选为10至100、并且更优选为10至80。
当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均直径为20nm以上时,可以维持结晶状态并且有效地发挥定影性。当数均直径为300nm以下时,可以增加结晶性材料与粘结剂树脂之间的界面的数量,并且在定影期间可以瞬时地进行塑化,从而可以改善低温定影性并且可以防止光泽不均匀。
结晶性材料的平均直径可以通过如下来控制:结晶性材料的种类,和其中从调色剂生产期间结晶性材料与粘结剂树脂可相容的状态使结晶性材料瞬时地冷却且结晶化的制造方法等。
当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量为10以上时,可以增加结晶性材料与粘结剂树脂之间的界面,并且在定影时可以瞬时地进行塑化,从而可以改善低温定影性并且可以防止光泽不均匀。当域的数量为100以下时,可以降低除定影时以外的粘结剂树脂塑化的可能性,并且可以改善贮存性。
域的数量可以通过如下来控制:结晶性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其中从调色剂生产期间结晶性材料与粘结剂树脂相容的状态使结晶性材料瞬时地冷却且结晶化的制造方法等。
接下来,将描述构成调色剂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优选的是磁性体包括疏水化的磁性体A,粘结剂树脂包括树脂B,并且调色剂颗粒包括树脂C。
当将疏水化的磁性体A的汉森溶解度参数(Hansen solubility parameter)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取作a(MPa1/2),将树脂B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取作b(MPa1/2),以及将树脂C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取作c(MPa1/2)时,优选满足由以下不等式(1)表示的关系:
b<a<c(1)。
此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是指表示由于构成汉森溶解度参数的三个参数之间的偶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的极化项δp。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a、b和c的单位是MPa1/2
在控制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以满足不等式(1)的关系的情况下,包含树脂B的粘结剂树脂、疏水化的磁性体和树脂C可以配置在调色剂颗粒中的最佳位置。由于材料之间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的大小以不等式(1)的顺序,引起材料之间的极化,并且防止材料一体地配置,因此显然发挥了该效果。此外,认为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温度:32.5℃,湿度:80%)下长期使用调色剂时,也可以在改善后端污损的同时防止起雾的发生。
优选“a”为1.0至3.0。优选“b”为1.0至3.0,并且更优选为1.0至2.4。另外,“c”优选为4.0至8.0。
“a”的值可以通过磁性体的表面处理材料及其处理方法来控制。此外,“b”和“c”可以通过树脂的主要组分和侧链的分子结构等来控制。
考虑到以上三种组分之间的关系,将描述通过悬浮聚合法来生产调色剂颗粒的情况。优选地,通过将包括树脂C、疏水化的磁性体A和能够形成树脂B的聚合性单体的磁性调色剂组合物在水系介质中造粒,并且使聚合性单体聚合来获得调色剂颗粒。因此,存在将这些材料混合、溶解和造粒的步骤。然而,由于疏水性和比重的差异,树脂或聚合性单体和磁性体倾向于不均匀,并且即使提高溶解强度也难以控制调色剂结构。
因此,本发明人认为,通过维持形成调色剂颗粒的结构的树脂B、疏水化的磁性体A和树脂C之间的亲和性的平衡,可以获得其中将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控制为特定结构的良好的调色剂。具体地,调色剂颗粒的最外表面为树脂C的层,并且第二层具有由包含疏水化的磁性体A的层形成的壳结构。
当以上三个组分满足不等式(1)的关系时,容易形成特定的壳结构,使得调色剂颗粒表面的硬度变得充分,并且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期使用调色剂时,可以防止外部添加剂的嵌入。因此,可以防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期使用时的起雾。结果,即使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期使用调色剂时,也可以进一步防止显影性的降低。
调色剂可以包括外部添加剂。
外部添加剂的实例包括例如二氧化硅细颗粒、氧化铝细颗粒、二氧化钛细颗粒、氧化锌细颗粒、钛酸锶细颗粒、氧化铈细颗粒和碳酸钙细颗粒等金属氧化物细颗粒(无机细颗粒)。此外,可以使用利用两种以上金属的复合氧化物细颗粒,并且也可以使用选自这些细颗粒组中任意组合的两种以上。
另外,也可以使用树脂细颗粒、或者树脂细颗粒和无机细颗粒的有机-无机复合细颗粒。
外部添加剂更优选具有选自由二氧化硅细颗粒和有机-无机复合细颗粒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颗粒。
二氧化硅细颗粒可以示例为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溶胶-凝胶二氧化硅细颗粒、水性胶体二氧化硅细颗粒、醇性二氧化硅细颗粒、通过气相法获得的热解法二氧化硅细颗粒、和熔融二氧化硅细颗粒。
树脂细颗粒的实例包括乙烯基系树脂、聚酯树脂和硅酮树脂的树脂颗粒。
有机-无机复合细颗粒的实例包括由树脂细颗粒和无机细颗粒组成的有机-无机复合细颗粒。
外部添加剂的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调色剂颗粒优选为0.1质量份至20.0质量份。
可以用疏水化处理剂对外部添加剂进行疏水化处理。
疏水化处理剂的实例包括氯硅烷类,例如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和乙烯基三氯硅烷等;烷氧基硅烷类,例如四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邻甲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甲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癸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γ-(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硅氮烷类,例如六甲基二硅氮烷、六乙基二硅氮烷、六丙基二硅氮烷、六丁基二硅氮烷、六戊基二硅氮烷、六己基二硅氮烷、六环己基二硅氮烷、六苯基二硅氮烷、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硅氮烷、和二甲基四乙烯基二硅氮烷等;硅油类,例如二甲基硅油、甲基氢硅油、甲基苯基硅油、烷基改性的硅油、氯烷基改性的硅油、氯苯基改性的硅油、脂肪酸改性的硅油、聚醚改性的硅油、烷氧基改性的硅油、甲醇改性的硅油、氨基改性的硅油、氟改性的硅油、和末端反应性硅油等;硅氧烷类,例如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六甲基二硅氧烷、和八甲基三硅氧烷等;脂肪酸及其金属盐,例如十一烷酸、月桂酸、十三烷酸、十二烷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十五烷酸、硬脂酸、十七烷酸、花生酸、褐煤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长链脂肪酸,以及上述脂肪酸与例如锌、铁、镁、铝、钙、钠、和锂等金属的盐。
其中,优选使用烷氧基硅烷类、硅氮烷类和硅油类,因为可以容易地进行疏水化。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疏水化处理剂中的一种,或者可以组合使用其两种以上。
调色剂可以包含多种外部添加剂,以改善调色剂的流动性和带电性。
以下将描述调色剂的生产方法的实例,但是该实例不是限制性的。
在本发明中,用于将面积百分比A1、A2和A3以及A2/A1保持在上述范围内的生产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通过分散聚合法、缔合聚集法、溶解悬浮法、悬浮聚合法、和乳化聚合法等在水系介质中生产调色剂颗粒。悬浮聚合法是更优选的,因为可以容易地将磁性体配置为存在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从而可以容易地获得满足合适的物理性质的调色剂。即,调色剂颗粒优选为悬浮聚合调色剂颗粒。
在悬浮聚合法中,例如,将能够形成粘结剂树脂(树脂B)的聚合性单体,磁性体,和根据需要的树脂C、结晶性材料、着色剂、聚合引发剂、交联剂、电荷控制剂和其它添加剂均匀地分散以获得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然后,通过使用适当的搅拌器,在包含分散稳定剂的连续层(例如水相)中将获得的聚合性单体组合物分散和造粒,然后使用聚合引发剂进行聚合反应以获得具有期望粒径的调色剂颗粒。
作为聚合性单体,可以使用作为乙烯基系树脂的单体的以上记载的那些。下文中列出优选的实例。
苯乙烯系单体,例如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和对乙基苯乙烯等。
丙烯酸酯类,例如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丙烯酸硬脂酯等),丙烯酸2-氯乙酯,和丙烯酸苯酯等。
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等。
其它单体,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和丙烯酰胺。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合物使用。
在上述单体中,苯乙烯系单体单独使用、或者与例如丙烯酸酯类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等其它单体组合使用是优选的,因为容易控制调色剂结构并且可以容易地改善调色剂的显影特性和耐久性。特别地,优选的是粘结剂树脂包含50质量%以上的苯乙烯丙烯酸系树脂。
作为在通过聚合法的调色剂颗粒的生产中使用的聚合引发剂,在聚合反应时半衰期为0.5h至30h的那些是优选的。另外,优选的是以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聚合性单体为0.5质量份至20质量份的量使用聚合引发剂。在此类情况下,可以获得最大分子量为5000至50000的聚合物,并且调色剂可以具有优选的强度和适当的熔融特性。
聚合引发剂的具体实例包括偶氮系或重氮系聚合引发剂,例如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异丁腈、1,1'-偶氮双(环己烷-1-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和偶氮双异丁腈等;以及过氧化物系聚合引发剂,例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碳酸二异丙酯、氢过氧化枯烯、过氧化2,4-二氯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基)酯等。
其中,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是优选的。
当通过聚合法生产调色剂时,可以添加交联剂。
从容易地获得应力传播效果的观点,优选的是交联剂为不包含例如如亚苯基等芳香族烃基等高刚性结构的交联剂。
交联剂的添加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聚合性单体优选为0.05质量份至15.00质量份,并且更优选为0.10质量份至3.00质量份。更优选地,该量为0.20质量份至2.50质量份。
要在其中分散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的水系介质可以包含分散稳定剂。作为分散稳定剂,可以使用已知的表面活性剂、有机分散剂和无机分散剂。其中,无机分散剂是优选的,因为它们由于其空间位阻而具有分散稳定性,使得即使改变反应温度,也几乎不丧失稳定性,容易洗涤,并且因此几乎不会不利地影响调色剂。
此类无机分散剂的实例包括多价金属磷酸盐,例如磷酸三钙、磷酸镁、磷酸铝、磷酸锌、和羟基磷灰石等;碳酸盐,例如碳酸钙、和碳酸镁等;无机盐,例如偏硅酸钙、硫酸钙、和硫酸钡等;以及无机化合物,例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等。
无机分散剂的添加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聚合性单体优选为0.2质量份至20质量份。分散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此外,可以组合使用0.001质量份至0.1质量份的表面活性剂。
当使用无机分散剂时,可以原样使用,但是为了产生更微细的颗粒,可以在水系介质中产生并且使用无机分散剂的细颗粒。
例如,在磷酸三钙的情况下,可以在高速搅拌下将磷酸钠的水溶液和氯化钙的水溶液混合以产生水不溶性磷酸钙的细颗粒,这使得能够更均匀和更微细的分散。
表面活性剂的实例包括十二烷基苯硫酸钠、十四烷基硫酸钠、十五烷基硫酸钠、辛基硫酸钠、油酸钠、月桂酸钠、硬脂酸钠、和硬脂酸钾等。
在使聚合性单体聚合的步骤中,通常将聚合温度设定为40℃以上,优选为50℃至90℃。当在该温度范围内进行聚合时,例如,通过相分离使要密封在内部的脱模剂等析出,并且包封变得更完全。
在使聚合性单体聚合之后,优选进行以下冷却步骤。将其中使调色剂颗粒分散在水系介质中的分散体加热至超过结晶性材料的熔点的温度。然而,如果聚合温度超过熔点,则该操作是不必要的。
在升高温度后,将分散体以3℃/min至200℃/min(优选为3℃/min至150℃/min)的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附近,以提高结晶性材料的结晶度。
在冷却步骤之后,可以将分散体加热至约50℃并且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优选进行约1小时至24小时,更优选进行约2小时至10小时。
将获得的聚合物颗粒通过已知的方法过滤、洗涤和干燥以获得调色剂颗粒。调色剂颗粒可以原样用作调色剂。可以通过将外部添加剂与调色剂颗粒混合并且将外部添加剂附着至调色剂颗粒的表面来获得调色剂。也可以将分级步骤引入生产过程中,以切分包含在调色剂颗粒中的粗粉末和细粉末。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调色剂的各种物理性质的测量方法。
<调色剂的数均粒径(D1)的测量方法>
如下计算调色剂的数均粒径(D1)。
作为测量装置,使用基于孔电阻法并且配备有100μm口管的精密粒度分布测量设备"Coulter Counter Multisizer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241
"(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将专用软件"Beckman Coulter Multisizer 3版本3.51"(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用于设定测量条件和分析测量数据。用25,000个有效测量通道进行测量。
作为用于测量的电解质水溶液,可以使用通过将特级氯化钠溶解在离子交换水中至约1质量%的浓度而制备的溶液,例如"ISOTON II"(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
在测量和分析之前,以如下方式设定专用软件。
在专用软件的“改变标准操作方法(SOM)”画面上,将控制模式中的总计数设定为50000个颗粒,将测量次数设定为1,并且将使用“标准颗粒10.0μm”(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获得的值设定为Kd值。通过按下“阈值/测量噪音水平”自动地设定阈值和噪音水平。此外,将电流设定为1600μA,将增益设定为2,将电解质溶液设定为ISOTON II,并且检查“每次运行后”的“冲洗口管”。
在专用软件的“脉冲向粒径的转换设定”画面中,将面元间隔设定为对数粒径,将粒径面元设定为256个粒径面元,并且将粒径范围设定为2μm至60μm。
下文中描述具体的测量方法。
(1)将约200mL的电解质水溶液放入Multisizer 3专用的玻璃制250mL圆底烧杯中,将烧杯置于样品架中,并且用搅拌棒的搅拌以24转/秒逆时针进行。通过专用软件的“冲洗口管”功能除去口管中的污物和气泡。
(2)将约30ml的电解质水溶液放入玻璃制100mL平底烧杯中。然后,向其添加作为分散剂的约0.3mL通过用离子交换水约3倍质量稀释"CONTAMINON N"(由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和有机助洗剂组成的pH 7的精密测量仪器洗涤用中性清洗剂的10质量%水溶液,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而获得的稀释溶液。
(3)准备电力输出为120W的超声波分散器"Ultrasonic Dispersion SystemTetora 150"(由Nikkaki Bios Co.,Ltd.制造),其中以180度的相位移内置有两个振荡频率为50kHz的振荡器。将总计约3.3L的离子交换水放入超声波分散器的水槽中,并且将约2mL的CONTAMINON N添加至水槽。
(4)将上述(2)的烧杯置于超声波分散器的烧杯固定孔中,并且启动超声波分散器。然后,调整烧杯的高度位置,以使烧杯中的电解质水溶液的液面的共振状态最大化。
(5)在其中用超声波照射上述(4)的烧杯中的电解质水溶液的状态下,将约10mg的调色剂一点一点地添加至电解质水溶液并且分散在其中。然后,进一步继续超声波分散处理60秒。在超声波分散处理中,将水槽中的水温适当地调整为10℃至40℃的温度。
(6)通过使用移液管将分散有调色剂的上述(5)的电解质水溶液滴入已经置于样品架中的上述(1)的圆底烧杯中,并且将测量浓度调整为约5%。然后,进行测量直至待测量的颗粒数达到50,000。
(7)用装置附带的专用软件分析测量数据,并且计算数均粒径(D1)。将当在专用软件中设定图表/(个数%)时获得的“分析/个数统计(算术平均)”画面上的“平均直径”取作数均粒径(D1)。
<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直径>
在将要观察的磁性体充分地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后,在温度为40℃的气氛中进行固化2天,以获得固化产物。将获得的固化产物用切片机切片以获得薄片状样品,并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40,000倍的放大倍率测量视野中的100个磁性铁氧化物颗粒的粒径。然后,基于与磁性体的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当量直径来计算数均直径。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测量作为原料的磁性体,而且可以用于通过使用调色剂作为样品来测量存在于调色剂内部的磁性体。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钌染色的调色剂的截面的方法>
可以如下进行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调色剂的截面观察。通过用钌染色来观察调色剂的截面。例如,调色剂中所包含的结晶性树脂等比诸如粘结剂树脂等非结晶性树脂更多地被钌染色,从而使对比度变得清晰并且便于观察。由于钌原子的量取决于染色的强弱而不同,因此强染色的部分包括许多这些原子,无法使电子束透过,在观察的图像上成为黑色,并且弱染色的部分容易使电子束透过,在观察的图像上成为白色。
首先,将调色剂撒在盖玻片(Matsunami Glass Co.,Ltd.,角盖玻片,正方形No.1)上以形成单层,并且通过使用锇等离子体涂布机(filgen,Inc.,OPC80T)涂布Os膜(5nm)和萘膜(20nm)作为保护膜。
接着,将PTFE管(φ1.5mm(内径)×φ3mm(外径)×3mm)填充有光固化性树脂D800(JEOL,Ltd.),并且将盖玻片以使调色剂接触光固化性树脂D800的取向静置在管上。在该状态下通过用光照射使树脂固化之后,除去盖玻片和管,以形成其中在最外表面嵌有调色剂的圆柱型树脂。
通过使用ULTRASONIC ULTRAMICROTOME(Leica Microsystems Inc.,UC7)以0.6mm/s的切削速度从最外表面以等于调色剂的半径(当重均粒径(D4)为8.0μm时为4.0μm)的距离切割圆柱型树脂,从而切出调色剂的截面。接下来,进行切割以获得250nm的膜厚度并且制备具有调色剂截面的切片样品。通过以此方式切割,获得调色剂中心部的截面。
使用真空电子染色设备(filgen,Inc.,VSC4R1H)在RuO4气体中在500Pa的气氛下将获得的切片样品染色15分钟,并且使用TEM(JEOL,Ltd.,JEM2800)进行TEM观察。
获取TEM探针尺寸为1nm和图像尺寸为1,024像素×1,024像素的图像。另外,将亮图像视野的检测器控制面板(Detector Control panel)的对比度(Contrast)调整为1425,亮度(Brightness)调整为3750,将图像控制面板的对比度调整为0.0,亮度调整为0.5,并且Gamma调整为1.00。
<结晶性材料的域的鉴定>
基于调色剂的截面的TEM图像,通过以下过程鉴别结晶性材料的域。在结晶性材料(结晶性聚酯和脱模剂)作为原料可获得的情况下,以与上述在钌染色的情况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调色剂截面的方法相同的方式观察其晶体结构,并且获得原料的各晶体的薄片结构的图像。将它们与调色剂截面中的域的薄片结构进行比较,并且在薄片的层间隔为10%以下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在调色剂的截面中形成域的原料。
<结晶性材料的分离>
在结晶性材料(结晶性聚酯和脱模剂)的原料不可获得的情况下,如下进行分离操作。首先,将调色剂分散在作为调色剂的不良溶剂的乙醇中,并且将温度升高至超过结晶性聚酯和脱模剂的熔点的温度。此时,可以根据需要施加压力。此时,将已超过其熔点的结晶性聚酯和脱模剂熔融。之后,通过进行固液分离,可以从调色剂中收集结晶性聚酯和脱模剂的混合物。通过按各分子量对该混合物进行分级,可以将结晶性材料分离。
<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均直径的测量>
基于TEM图像,由结晶性材料的域的长径来确定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均直径。
基于通过在钌染色的情况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调色剂的截面而获得的TEM图像来测量结晶性材料的域的长径。此时,观察100个以上调色剂颗粒的截面。测量所有域并且计算数均直径。
<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量的测量>
以与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均直径的测量相同的方式测量调色剂截面中包含的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量。对100个以上的调色剂截面进行该操作,并且将每一个调色剂截面的域的数量取作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量。
<面积百分比A1、A2和A3的测量>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的调色剂颗粒的截面中的磁性体的表面分布不均匀度的测量方法如下。
接下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J”(从https://imagej.Nih.gov/ij/可得)对获得的TEM图像二值化。此后,由截面的二值化图像获得圆当量直径(投影面积圆当量直径),并且选择其中圆当量直径的值包含在调色剂的数均粒径(D1)(μm)的±5%的范围内的截面。
从对应颗粒的TEM图像,使用“ImageJ”掩盖除了测量所需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并且计算调色剂轮廓内部的未掩盖区域的面积和存在于未掩盖区域中的磁性体的总面积。下文中将具体描述使用该方法获得面积百分比A1的方法。
首先,以使调色剂颗粒截面轮廓的所获得的TEM图像(下文中,称为图像1)的轮廓和内部为白色,并且其它背景部分为黑色的方式进行二值化(下文中,称为图像2)。
接下来,为了计算掩模的放大倍率,计算图像1中的每单位像素的长度。接下来,根据计算的值,计算与从调色剂颗粒的轮廓到区域A的边界线的距离即200nm适合的像素数(下文中,称为x1)。类似地,同样计算与通过使用上述方法测量的调色剂粒径适合的像素数(下文中,称为x2)。然后,由(x2-x1)/x2计算掩模的放大倍率M。
接下来,将图像2缩小至计算的放大倍率M(缩小后的图像称为图像3)。此时,与图像2不同,设定为使得调色剂颗粒轮廓和内部为黑色,并且其它背景部分为白色(变为透明)。
接下来,将图像2和图像3相加。此时,使用作为“ImageJ”的功能的“ImageCalculator”将图像2和图像3相加,并且如图3所示,创建其中从调色剂颗粒的轮廓到朝向调色剂颗粒的重心200nm的区域是白色、且其它部分是黑色的图像4。测量图像4中的白色区域的面积S1。
接下来,类似地使用“Image Calculator”将创建的图像4和上述TEM图像相加以创建其中将测量部位以外的区域被掩盖的图像5。将图像5二值化,并且测量掩模中的磁性体面积S2。
最后,通过S2/S1×100计算区域A中由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A1。
关于面积百分比A2和A3,除了将区域的范围改变为对于A2朝向重心200nm至400nm、对于A3从400nm到重心以外,通过相同的过程进行计算。观察100个调色剂颗粒的截面,并且采用算术平均值。
<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的测量方法>
如下计算疏水化的磁性体A、树脂B和树脂C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
当原料可获得时,首先,由SDS等确定疏水化处理剂的原料的分子结构,以及树脂B和树脂C的各原料的分子结构。基于结构式,由计算软件HSPiP(由http://pirika.com/JP/ HSP/index.html可得)进行计算。
此外,当不能直接获得原料时,或者当对可获得的调色剂进行测量时,可以通过借助使用例如核磁共振设备(NMR)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GC/MS)等分析仪器鉴别构成材料来进行计算。
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以下配方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份均以重量计。
<树脂C1的生产例>
将总计100份的通过将除偏苯三酸酐以外的原料单体以下表1中所示的投入量混合而获得的混合物、和0.52份的作为催化剂的二(2-乙基己酸)锡放入配备有氮气引入管、脱水管和搅拌机的聚合罐中。接着,在将聚合罐的内部设定为氮气氛后,在200℃下加热的同时经6小时进行缩聚反应。
在将温度进一步升高至210℃后,添加偏苯三酸酐,将聚合罐中的压力降低至40kPa,然后进一步进行缩合反应。表1示出获得的树脂C1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c。
<树脂C2和C3的生产例>
通过以下表1所示的原料单体的投入量进行与树脂C1相同的操作来生产树脂C2和C3。表1示出所得树脂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c。
[表1]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311
表中的缩写如下。
BPA(2摩尔PO):双酚A氧化丙烯2摩尔加合物
EG:乙二醇
TPA:对苯二甲酸
TMA:偏苯三酸酐
此外,包括下表,汉森偶极子相互作用项的单位为(MPa1/2)。
<结晶性材料D1的生产例>
-癸二酸 100.0份
-1,9-壬二醇 100.0份
-二丁基氧化锡 0.1份
将以上材料放入加热并干燥的二颈烧瓶中,将氮气引入容器中以维持惰性气氛,并且在搅拌的同时升高温度。此后,在180℃下进行搅拌6小时。此后,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在减压下将温度逐渐升高至230℃,并且进一步维持2小时。当混合物变得粘稠时,将混合物空气冷却以停止反应,从而获得结晶性材料D1。
<结晶性材料D2至D4>
表2中示出与结晶性材料D2至D4有关的数据。
[表2]
结晶性材料No. 材料名
D1 结晶性聚酯
D2 癸二酸二山萮酯
D3 山萮酸山萮酯
D4 硬脂酸山萮酯
<结晶性材料E1>
使用烃蜡(HNP-51:由Nippon Seiro Co.,Ltd.制造)作为结晶性材料E1。
<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例>
将总计55升的4.0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与50升的包含2.0mol/L的Fe2+的硫酸亚铁的水溶液混合并搅拌,以获得包含氢氧化亚铁胶体的亚铁盐的水溶液。将该水溶液维持在85℃,并且在以20L/min吹送空气的同时进行氧化反应,以得到包含核颗粒的浆料。
在用压滤机将获得的浆料过滤并洗涤后,将核颗粒再次分散在水中并且再浆化。向该再浆化液体,以相对于100份核颗粒以硅计0.20质量%的量添加硅酸钠,将浆液的pH调整为6.0,并且进行搅拌,以得到具有富含硅的表面的磁性铁氧化物颗粒。用压滤机将所得的浆液过滤并洗涤,并且进一步用离子交换水再浆化。
将总计500g(相对于磁性铁氧化物为10质量%)的离子交换树脂SK110(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添加至该再浆化液体中(固成分50g/L),并且将混合物搅拌2h以进行离子交换。之后,通过经筛网过滤除去离子交换树脂,然后用压滤机过滤,洗涤,干燥并且粉碎,从而得到数均直径为200nm的磁性铁氧化物1。
<磁性铁氧化物2的生产例>
通过改变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例中的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条件,来获得作为球状磁铁矿颗粒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160nm的磁性铁氧化物2。
<磁性铁氧化物3的生产例>
通过改变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例中的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条件,来获得作为球状磁铁矿颗粒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300nm的磁性铁氧化物3。
<磁性铁氧化物4的生产例>
通过改变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例中的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条件,来获得作为球状磁铁矿颗粒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350nm的磁性铁氧化物4。
<磁性铁氧化物5的生产例>
通过改变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例中的磁性铁氧化物1的生产条件,来获得作为球状磁铁矿颗粒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260nm的磁性铁氧化物5。
<硅烷化合物1的生产>
在搅拌的同时,将总计30份的正癸基三甲氧基硅烷滴加至70份的离子交换水。此后,将水溶液维持在pH为5.5和温度为55℃,并且使用分散叶片以0.46m/s的圆周速度分散120分钟以进行水解。此后,将水溶液的pH调整为7.0,并且将溶液冷却至10℃以停止水解反应。因此,获得包含硅烷化合物1的水溶液。
<硅烷化合物2至5的生产>
使用表3中所示的烷氧基硅烷,以与硅烷化合物1的生产方法相同的方式获得包含硅烷化合物2至5的水溶液。
[表3]
硅烷化合物No. 硅烷化合物的原料
1 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
2 正辛基三甲氧基硅烷
3 正癸基三甲氧基硅烷
4 正十四烷基三甲氧基硅烷
5 正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
<疏水化的磁性体A1的生产>
将总计10.0kg的磁性铁氧化物1装入Simpson Mix-Muller(MSG-0L型,由SINTOKOGIO,LTD.制造)中并且粉碎30分钟。
之后,将95g包含硅烷化合物1的水溶液作为硅烷偶联剂添加至设备,并且将该设备操作1小时以用硅烷偶联剂将磁性铁氧化物1的颗粒表面疏水化,从而获得疏水化的磁性体A1。物理性质示于表4中。
<疏水化的磁性体A2至A7的生产>
在疏水化的磁性体A1的生产方法中,如表4所示,适当地改变硅烷化合物的种类,并且适当地改变硅烷化合物的喷雾量。结果,获得调整为期望的“源自硅烷化合物的碳的量”的期望的疏水化的磁性体A2至A7。物理性质示于下表4中。
关于处理方法,FM表示使用Mitsui Henschel Mixer(Mitsui Miike Kakoki Co.,Ltd.)的干式处理方法,并且湿式处理表示在液体中的处理。
[表4]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341
源自硅烷化合物的碳的量的单位为“质量%”。
<疏水化的磁性体A8的生产>
在将磁性铁氧化物1放入亨舍尔混合机(Mitsui Miike Kakoki Co.,Ltd.)后,在以34.5m/s的旋转速度分散磁性铁氧化物1的状态下喷雾的同时,添加硅烷化合物1(以构成磁性铁氧化物1的1.12质量%的量)。
接下来,在以相同的状态分散10分钟后,将吸附有硅烷化合物1的磁性体取出,并且在使其在160℃下静置2小时的同时干燥,并且进行硅烷化合物1的缩合反应。之后,获得通过开口为100μm的筛的磁性体作为疏水化的磁性体A8。物理性质示于表4中。
<疏水化的磁性体A9的生产>
将总计1.50份的硅烷化合物1作为硅烷偶联剂添加至磁性铁氧化物5(100份),然后充分地搅拌。将生产的磁性铁氧化物颗粒通过常规方法洗涤、过滤和干燥。之后,获得通过开口为100μm的筛的磁性体作为疏水化的磁性体A9。物理性质示于表4中。
<调色剂颗粒1的生产>
将总计450份的0.1mol/L-Na3PO4水溶液添加至720份离子交换水,然后加热至60℃的温度,然后添加67.7份1.0mol/L-CaCl2水溶液以获得包含分散稳定剂的水系介质。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351
使用磨碎机(Nippon Coke Industry Co.,Ltd.)将以上材料均匀地分散和混合。将该单体组合物加热至60℃的温度,并且将以下材料混合并溶解于其中,以得到聚合性单体组合物。
-结晶性材料D1 10.0份
-结晶性材料E1 5.0份
-聚合引发剂 10.0份
(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25质量%甲苯溶液))
将聚合性单体组合物投入水系介质中,并且通过在60℃的温度下在N2气氛中用T.K.HOMOMIXER(Tokushu Kika Kogyo Co.,Ltd.)以10000rpm的转速搅拌15分钟而造粒。之后,用桨式搅拌叶片搅拌混合物,并且在70℃的反应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300分钟。
反应结束后,将温度升高至98℃并且进行蒸馏3小时以获得反应浆料。之后,作为冷却步骤,将0℃的水倒入悬浮液中,并且将悬浮液以100℃/min的速度从100℃冷却至30℃,然后加热至50℃并且使其静置6小时。
然后将悬浮液在室温下自然冷却至25℃。此时的冷却速度为1℃/min。之后,将盐酸添加至悬浮液以进行充分的洗涤,从而溶解分散稳定剂,然后过滤和干燥以获得调色剂颗粒1。配方示于表5中。
[表5]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371
<调色剂颗粒2至31的生产>
除了如表5所示改变磁性体A、构成树脂B的单体、树脂C、结晶性材料D和结晶性材料E的种类和量,以及冷却步骤中的冷却速度以外,通过进行与调色剂颗粒1的生产相同的操作来获得调色剂颗粒2至31。
<调色剂1的生产例>
将总计0.3份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115nm的溶胶-凝胶二氧化硅细颗粒添加至100份调色剂颗粒1,并且使用FM混合机(由Nippon Coke Industries,Ltd.制造)进行混合。
此后,进一步添加0.9份通过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12nm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细颗粒、然后用硅油处理而获得的、并且处理后的BET比表面积值为120m2/g的疏水性二氧化硅细颗粒,随后同样地使用FM混合机(由Nippon CokeIndustries,Ltd.制造)混合以获得调色剂1。物理性质示于表6中。
<调色剂2至31的生产例>
除了使用表6中所示的调色剂颗粒以外,以与调色剂1的生产例相同的方式获得调色剂2至31。所得调色剂的物理性质示于表6中。
[表6]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391
<实施例1>
通过改造HP打印机(HP LaserJet Pro M506dn)以将处理速度提高1.3倍,来获得评价用电子照相设备。
此外,将CF287X用作调色剂盒,填充680g调色剂1,并且进行以下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7中。
<评价1:摩擦定影性的评价>
在对于评价低温定影性是苛刻的环境的低温低湿环境(温度15℃,相对湿度10%)下进行摩擦定影性的评价。这是因为在定影装置的低温低湿环境下升温速度低。
通过使用粗糙纸COTTON BOND LIGHT COCKLE(基重90g/m2)作为评价纸,并且在相对于纸输送方向的后端部配置具有半色调部分的图像来进行评价。以使半色调部分的图像浓度变为0.70的方式进行输出。接着,将获得的图像在4.9kPa的负荷下用silbon纸来回摩擦5次,并且测量摩擦前后的图像浓度降低率。浓度降低率越低,定影性越好。以下示出判定摩擦定影性的标准。评价结果示于表7中。
使用麦克白反射浓度计(由Macbeth Co.制造)测量图像浓度。
A:浓度降低率小于5.0%
B:浓度降低率为5.0%以上且小于10.0%
C:浓度降低率为10.0%以上且小于15.0%
D:浓度降低率为15.0%以上
<评价2:起雾的评价>
假定长期耐久试验,将打印率为1%的横线图案设定为2张/作业,并且在使机器在两次作业之间停止一次之后开始下一次作业。在该模式下,对总计20000张进行图像输出试验,之后输出白色图像,并且使用由Tokyo Denshoku Co.,Ltd制造的REFLECTMETER MODELTC-6DS测量其反射率。在可能嵌入外部添加剂的苛刻的高温高湿环境(40.0℃/80%Rh)下评价耐久性。
同时,以相同的方式测量形成白色图像之前转印纸的反射率。使用以下等式由输出白色图像前后的反射率计算起雾。
起雾(反射率)(%)=转印纸的反射率(%)-白色图像的反射率(%)。
以下示出起雾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示于表7中。
A:小于1.0%
B:1.0%以上且小于1.5%
C:1.5%以上且小于2.5%
D:2.5%以上
<实施例2至26和比较例1至5>
表7示出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的、与实施例2至26对应的调色剂2至26和与比较例1至5对应的调色剂27至31的评价结果。
[表7]
Figure BDA0002489476680000421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从而涵盖所有此类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3)

1.一种调色剂,其包括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磁性体的调色剂颗粒,其特征在于
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所述调色剂的截面观察中,
将在从所述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所述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小于200nm的区域中所述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1,和
将在从所述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所述截面的重心200nm至400nm的区域中所述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2的情况下,
所述面积百分比A1为38%至85%,
所述面积百分比A2为0%至37%,并且
所述面积百分比A2与所述面积百分比A1的比A2/A1为0至0.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
将从所述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所述截面的重心等于或大于400nm的区域中的所述磁性体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取作A3的情况下,所述面积百分比A3为1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的数均粒径D1为4.0μm至1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磁性体的一次颗粒的数均粒径为100nm至3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
所述磁性体包括疏水化的磁性体A,
所述粘结剂树脂包括树脂B,和
所述调色剂颗粒包括树脂C,并且
在将所述疏水化的磁性体A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取作a,其单位为MPa1/2
将所述树脂B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取作b,其单位为MPa1/2,和
将所述树脂C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取作c,其单位为MPa1/2的情况下,
满足由以下不等式(1)表示的关系:
b<a<c (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树脂B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b为1.0至3.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树脂B为乙烯基系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树脂C的汉森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子相互作用项c为4.0至8.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色剂,其中
所述树脂C为非结晶性聚酯,并且
所述非结晶性聚酯包含其中使异山梨醇缩合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
所述调色剂颗粒包含结晶性材料,并且
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所述调色剂的截面观察中,
从所述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的轮廓向所述截面的重心200nm至400nm的区域中存在的所述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均直径为20nm至300nm,并且
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所述结晶性材料的域的数量为10至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性材料包括选自由烃蜡、酯蜡和结晶性聚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包括所述调色剂颗粒和外部添加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颗粒为悬浮聚合调色剂颗粒。
CN202010401025.8A 2019-05-13 2020-05-13 调色剂 Pending CN1119299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0557 2019-05-13
JP2019090557A JP7341718B2 (ja) 2019-05-13 2019-05-13 トナ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9999A true CN111929999A (zh) 2020-11-13

Family

ID=73019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1025.8A Pending CN111929999A (zh) 2019-05-13 2020-05-13 调色剂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1840B2 (zh)
JP (1) JP7341718B2 (zh)
CN (1) CN111929999A (zh)
DE (1) DE102020112517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6881A (ja) * 2020-11-30 2022-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22181048A (ja) * 2021-05-25 2022-12-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5305A (zh) * 2003-09-12 2005-03-16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及磁性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JP2016200662A (ja) * 2015-04-08 2016-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7040845A (ja) * 2015-08-21 2017-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及び磁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7102398A (ja) * 2015-12-04 2017-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9032465A (ja) * 2017-08-09 2019-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3446A (ja) * 1988-06-01 1989-12-07 Asahi Chem Ind Co Ltd 磁性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4182663A (ja) * 1990-11-17 1992-06-30 Seiko Epson Corp 磁性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20142241A1 (en) * 2001-03-07 2002-10-03 Palmer Donald J. Microencapsulate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particles having colored shells
JP2008015232A (ja) 2006-07-06 2008-01-24 Canon Inc トナー
JP5865032B2 (ja) 2010-11-29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034549B2 (en) 2010-12-24 2015-05-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N105739255A (zh) 2011-06-03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CN103562799B (zh) 2011-06-03 2016-08-31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JP6053336B2 (ja) 2011-06-03 201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836888B2 (ja) 2011-06-03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N104428718B (zh) 2012-06-22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US9116448B2 (en) 2012-06-22 2015-08-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WO2013190819A1 (ja) 2012-06-22 2013-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N104395836B (zh) 2012-06-22 2018-12-25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US9429860B2 (en) 2013-05-22 2016-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production method
US9261806B2 (en) 2013-08-01 2016-0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2015045849A (ja) 2013-08-01 2015-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300508B2 (ja) * 2013-12-17 2018-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335582B2 (ja) 2014-03-28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606462B2 (en) 2014-08-07 2017-03-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ner
US9470993B2 (en) 2014-08-07 2016-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US9798262B2 (en) 2014-12-26 2017-10-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US9857713B2 (en) 2014-12-26 2018-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sin part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resin particle, and ton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toner
US10101683B2 (en) 2015-01-08 2018-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external additive for toner
JP6727837B2 (ja) 2015-03-25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658554B2 (en) 2015-03-30 2017-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resin particle
US9823595B2 (en) 2015-06-30 2017-1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9798256B2 (en) 2015-06-30 2017-10-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JP2017083822A (ja) 2015-10-29 2017-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US9971263B2 (en) 2016-01-08 2018-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904801B2 (ja) 2016-06-30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該トナーを備えた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97364B2 (ja) * 2016-07-21 2019-04-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2成分現像剤
US10295921B2 (en) 2016-12-21 2019-05-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289016B2 (en) 2016-12-21 2019-05-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409180B2 (en) 2017-02-13 2019-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sin fine particles, method of producing resin fine particles, method of producing resin partic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US10295920B2 (en) 2017-02-28 2019-05-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303075B2 (en) 2017-02-28 2019-05-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545420B2 (en) 2017-07-04 2020-0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CN110998458A (zh) 2017-08-04 2020-04-10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JP7091033B2 (ja) 2017-08-04 2022-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9032365A (ja) 2017-08-04 2019-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747136B2 (en) 2018-04-27 2020-08-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267706B2 (ja) 2018-10-02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7267705B2 (ja) 2018-10-02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JP2020095083A (ja) 2018-12-10 2020-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224885B2 (ja) 2018-12-10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207981B2 (ja) 2018-12-10 2023-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5305A (zh) * 2003-09-12 2005-03-16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及磁性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JP2016200662A (ja) * 2015-04-08 2016-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7040845A (ja) * 2015-08-21 2017-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及び磁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7102398A (ja) * 2015-12-04 2017-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9032465A (ja) * 2017-08-09 2019-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1718B2 (ja) 2023-09-11
US11181840B2 (en) 2021-11-23
DE102020112517A1 (de) 2020-11-19
JP2020187224A (ja) 2020-11-19
US20200363745A1 (en) 2020-11-19
DE102020112517B4 (de)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8133B2 (ja) トナー
CN106842840B (zh)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CN106959593B (zh) 调色剂
US9946181B2 (en) Toner
CN109212923B (zh) 磁性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JP6873796B2 (ja) トナー
US10859933B2 (en) Magnetic toner
US11003103B2 (en) Toner
JP6708400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EP3633456B1 (en) Magnetic toner
US11181840B2 (en) Toner
US11181839B2 (en)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US11181846B2 (en) Toner
JP7337538B2 (ja) トナー
CN114578663A (zh) 调色剂
JP2021005051A (ja) 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