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6475A - 双针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双针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6475A
CN111926475A CN201910393889.7A CN201910393889A CN111926475A CN 111926475 A CN111926475 A CN 111926475A CN 201910393889 A CN201910393889 A CN 201910393889A CN 111926475 A CN111926475 A CN 111926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ing
needle
section
stitch
p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938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3938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64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6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64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0Needle bars for multiple-needle sewing machines
    • D05B55/12Needle bars for multiple-needle sewing machines with provision for vary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5/00Applications of measuring devices for determining the length of threads used in sew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双针缝纫机,其适当进行角部的缝制。双针缝纫机具有:针棒机构,其保持两根针棒并能将各针棒单独切换为上下移动停止状态;进给调节机构,其调节为设定出的缝制间距,在双针缝纫机中具有:区间长度计算部,其基于线迹的角部的角度的设定值和双针间隔的设定值,求出从成为角部的内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为止之间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缝制控制部,其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是能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仅通过该缝制间距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不是能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Description

双针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选择性地使用两根针棒而进行缝制的双针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针缝纫机在沿具有角的形状进行缝制的情况下,为了内侧的线迹和外侧的线迹以相同的角度形成角,在角部中,停止成为内侧的针棒的上下移动,通过仅外侧的缝针的运针而形成外侧的角部的线迹,然后,再次通过双针继续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978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双针缝纫机中,在内侧的针棒停止于角处后直至外侧的针棒停止于角处为止的长度,并不限于成为设定间距的整数倍,在该情况下,难以在外侧的线迹的角处进行落针。
另外,为了在外侧的线迹的角处进行落针,还考虑在外侧的角部的缝制中对缝制间距进行变更调节而进行应对,但以进行角部的缝制的少量的时间决定适当的缝制间距并进行调整,这对于作业者来说要求高的技能,非常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通过双针缝纫机对角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在外侧的角适当地进行落针,具有下面的(1)~(6)的任意的特征。
(1)
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机构,其保持两根针棒,并且能够将各个所述针棒单独地切换为上下移动停止状态;以及
进给调节机构,其调节为设定出的缝制间距,
该双针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区间长度计算部,其基于线迹的角部的角度的设定值和双针的间隔的设定值,求出从成为角部的内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为止之间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以及
缝制控制部,其在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仅通过该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在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不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2)
在上述(1)记载的双针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校正设定部,该校正设定部设定针对由所述区间长度计算部求出的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的校正值,
所述缝制控制部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值校正后的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而决定缝制间距。
(3)
在上述(1)或者(2)记载的双针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根据所述角部的缝制即将开始前的设定缝制间距而求出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中的预测针数和预测间距,
在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不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针对所述预测间距进行缝制间距的设定分辨率的整数倍的增减校正而求出的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4)
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双针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在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情况下,从数值大的缝制间距起依次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5)
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双针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基于针对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而求出的缝制间距,进行从成为所述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所述角部的内侧的线迹的缝制的重新开始位置为止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6)
在上述(4)记载的双针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基于针对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而求出的缝制间距,进行从成为所述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所述角部的内侧的线迹的缝制的重新开始位置为止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并且,
在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情况下,从数值小的缝制间距起依次进行所述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不对作业者要求高的技能,在通过双针缝纫机对角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能够在外侧的角适当地进行落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双针缝纫机的整体性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表示通过角缝制实现的缝制图案的说明图。
图5是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标号的说明
7 缝针
9 缝纫机架
10 针棒机构
11 缝纫机电动机
12 进给调节电动机
20 针棒
40 针棒支撑框
5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60 离合器机构
70 止动器机构
80 切换机构
90 控制装置
91 CPU(区间长度计算部、缝制控制部)
95 操作面板(校正设定部)
100 双针缝纫机
A 双针的间隔
E 校正值
E2 结束位置
F 预测针数
L1 成为角部的内侧的线迹
L2 成为角部的外侧的线迹
Pe 设定缝制间距
Pp 预测间距
Pp1、Pp2 缝制间距
T1 角
T2 角
θ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基于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针缝纫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双针缝纫机100的整体性的结构的概略图。
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双针缝纫机100设置于水平面为前提,将垂直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沿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此外,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彼此正交。
双针缝纫机100具有:缝纫机主体1;工作台2,其成为对缝纫机主体1进行设置的作业台;操作踏板3,其设置于工作台2的下部,对缝制的开始及停止进行输入;以及控制箱4,其收容有控制装置90。
缝纫机主体1具有:两根针棒20,其将两根缝针7各自单独地保持;针棒机构10,其使各针棒20以双针状态或由选择出的任一者的缝针7实现的单针状态进行上下移动;进给装置,其将工作台2上的被缝制物以设定出的缝制间距进行输送;以及缝纫机架9,其对上述各结构进行保持。
另外,缝纫机主体1还具有线调节器装置、布料压脚、挑线杆等在缝纫机整体中设置的通常的结构,但它们是公知的构造,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
[针棒机构]
图2是针棒机构10的正视图。针棒机构10设置于缝纫机架9的臂部的前端即面部内,使将两根缝针7各自单独地保持的一对针棒20同时或选择性地上下移动。
针棒机构10具有:一对针棒20,它们沿Y轴方向排列;作为针棒支撑体的针棒支撑框40,其将各针棒20能够上下移动地单独地支撑;缝针上下移动机构50,其经由对一对针棒20进行保持的针棒抱持部51而使各针棒20进行上下移动;离合器机构60,其能够对各针棒20的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进行切换;止动器机构70,其将设为离合器机构60的解除状态的针棒20保持于缝针上升位置;以及切换机构80,其通过能够由控制装置90控制的针棒选择用螺线管82(参照图3)对任意的针棒20进行选择而对离合器机构60中的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进行切换。
针棒支撑框40将两根针棒20能够单独上下移动地支撑,在针棒支撑框40的上部设置有止动器机构70,在其紧下侧设置有切换机构8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50如图2所示,具有:针棒抱持部51;缝纫机主轴52,其由缝纫机电动机11(参照图3)旋转驱动;旋转锤53,其固定装备于缝纫机主轴52的一端部;曲柄杆54,其将旋转锤53和针棒抱持部51之间进行连结;以及方形滑块55,其使曲柄杆54的下端部沿Z轴方向移动。
通过该结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50能够将缝纫机电动机11作为驱动源,使经由离合器机构60保持于针棒抱持部51的各个针棒20相对于针棒支撑框40进行上下移动。
离合器机构60通过将在针棒抱持部51设置的两个离合器部件61单独地插入至在针棒20形成的卡合孔而进行针棒20的保持。另外,离合器机构60设置有两个连杆部件62,它们通过在针棒抱持部51的上升时与切换机构80的切换部件81的凸起81a碰撞,从而将离合器部件61的卡合状态解除。
止动器机构70具有止动器部件,该止动器部件与针棒20的凹部嵌合,该针棒20的凹部与供离合器部件61卡合的卡合孔相比设置于上侧。
针棒20构成为在内侧内置有未图示的杠杆部件,在离合器机构60的离合器部件61与卡合孔卡合的情况下,从凹部压出止动器部件而使得不进行嵌合。
因此,仅在切换机构80的切换部件81的凸起81a与连杆部件62碰撞而将离合器部件61的卡合状态解除时,进行通过止动器部件实现的针棒20的保持。
切换机构80具有:能够向三个位置移动的切换部件81,该三个位置由凸起81a相对于离合器机构60的两个连杆部件62单独地碰撞的两个切换位置和与两个连杆部件62均不碰撞的中立位置构成;以及针棒选择用螺线管82,其使切换部件81移动至上述各位置。
针棒选择用螺线管82经由驱动电路822而通过控制装置90对其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切换部件81中的两个切换位置是使由离合器机构60实现的两个针棒20各自的保持状态解除的位置,中立位置是使切换部件81的凸起81a与离合器机构60所具有的解除销66碰撞的位置。解除销66是将解除了保持状态的两个离合器部件61再次返回为保持状态的部件。因此,在切换部件81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两根针棒20两者都保持于针棒抱持部51的状态。
[进给机构]
进给机构从将缝纫机电动机11作为驱动源而进行旋转驱动的下轴获得动力,将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沿Z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同步地赋予给进给齿。
由此,进给齿能够沿长圆状的进给轨迹进行绕转移动,在进行该进给轨迹中的沿进给方向的移动时进给齿从被缝制物的下侧相接,以恒定的进给间距将被缝制物间歇地输送。
另外,进给机构具有进给调节电动机12(参照图3),该进给调节电动机12对从下轴将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赋予给进给齿的多个传递部件进行操作,对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的振幅进行变更。该进给调节电动机12由控制装置90控制,能够对赋予给进给齿的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的振幅进行调节,将进给间距调节为任意的大小。由包含进给调节电动机12的这些结构构成进给调节机构。
此外,控制装置90实际上,能够以0.1[mm]单位对进给间距进行调节。
[控制装置]
图3是表示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缝纫机100具有作为用于对上述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90。而且,控制装置90具有:ROM 92,其储存有用于进行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的程序;RAM 93,其成为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部分;作为存储单元的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94,其对缝制数据等各种数据进行存储;以及CPU 91,其执行ROM 92内的程序。
另外,CPU 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111、进给调节电动机驱动电路121连接,经由它们对缝纫机电动机11、进给调节电动机12的驱动进行控制。
缝纫机电动机11是附设有未图示的编码器的伺服电动机,其检测角度输出至CPU91。
另外,上述进给调节电动机12为步进电动机,它们的未图示的原点检索单元与CPU91连接,CPU 91能够根据其输出对进给调节电动机12的原点位置进行识别。
并且,CPU 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使针棒选择用螺线管82工作的驱动电路822连接。
另外,在CPU 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而连接有操作面板95。操作面板95具有触摸面板96和液晶面板97。
触摸面板96配置于液晶面板97的显示画面上,具有对相对于液晶面板97的显示画面的接触位置进行检测的功能。
液晶面板97具有下述功能,即,对具有各种键、按钮的操作键组、各种缝制数据、各种显示画面进行显示。
从操作面板95被输入各种设定数据等。例如,被输入后面记述的缝制形状即角部的角度θ的设定值、双针(两根缝针7)的间隔A的值、缝制时的缝制间距Pe的设定值等。这些数值储存于数据存储器94。
另外,从操作面板95被输入来自缝纫机的作业者的、从双针缝制向任一者的单针缝制的切换、或者从单针缝制向双针缝制的切换的操作。
另外,在CPU 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而连接有操作踏板3。从操作踏板3被输入缝纫机100的缝制的开始和停止等操作。
[角缝制控制]
对由控制装置90执行的角缝制时的动作控制及处理进行说明。在控制装置90中,CPU 91基于在ROM 92中储存的角缝制控制程序而执行下面的动作控制及处理。
图4是表示通过角缝制实现的缝制图案的说明图。如图所示,在角缝制中以下述方式进行缝制,即,成为角的内侧的线迹L1和成为角的外侧的线迹L2两者都以角度θ弯折,两者的线迹L1、L2平行且维持均一间隔。此外,在图4的例子中,例示出角的角度θ为锐角的情况,但角度θ也可以为直角或钝角。
在角缝制时,如图4所示,通过两根缝针7朝向图的左方形成两根线迹L1、L2,到达内侧的线迹L1的角T1。此时,关于外侧的线迹L2还未到达角T2,因此由针棒机构10切换为仅通过外侧的针棒20实现的单针缝制状态,直至外侧的线迹L2的角T2为止继续缝制。将仅通过该外侧的针棒20实现的单针缝制的从开始位置S2至角T2为止的缝制区间设为“第一独针缝制区间”,将其长度设为D。
并且,在直至角T2为止形成了外侧的线迹L2的时刻停止缝制,使被缝制物回转而对缝制的行进路线进行变更。
而且,重新开始仅通过外侧的针棒20实现的单针缝制,在单针缝制的结束位置E2(内侧的线迹L1的缝制的重新开始位置)处,通过针棒机构10切换为双针缝制状态,使内侧的线迹L1和外侧的线迹L2平行地形成而进行缝制。将从该外侧线迹L2的角T2至单针缝制的结束位置E2(内侧的线迹L1的缝制的重新开始位置)为止的缝制区间设为“第二独针缝制区间”。此外,“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是与“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相同的长度D。
在上述角缝制中,为了形成缝制品质高的线迹,需要在外侧的线迹L2的角T2处准确地进行落针,控制装置90的CPU 91执行下面的处理。
图5是表示CPU 91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CPU 91根据预先设定的角T2的角度θ及双针的间隔A并基于下式(1)对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进行计算(步骤S1)。
即,CPU 91作为求出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的“区间长度计算部”起作用。另外,进行此后的步骤S3~S27为止的处理的CPU 91作为“缝制控制部”起作用。
D=A/{tan(θ/2)}…(1)
此外,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是计算得到的值,因此有时需要考虑被缝制物的材质、厚度、重量、滑动性等的影响而进行校正。因此,在此后的处理中,可以将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加上校正值E而得到的值(E有时为负的值)视作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而执行处理。校正值E能够从操作面板95任意地设定,其数值存储于数据存储器94。在该情况下,操作面板95作为校正设定部起作用。
接下来,CPU 91计算应该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形成的针数的大致的预想值即预测针数F(步骤S3)。预测针数F是将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除以针对角部以外的缝制设定的缝制间距Pe,并将小于1的数值舍去后的值(F=D/Pe)。
并且,CPU 91根据预测针数F,计算应该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确定的缝制间距的大致的预想值即预测间距Pp(步骤S5)。预测间距Pp是将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除以预测针数F而得到的值Pp=D/F)。
在由此求出的预测间距Pp超过能够在缝纫机100中设定的缝制间距的上限值的情况下(步骤S7),将预测针数F加上一针(步骤S9),返回至步骤S5而重新计算预测间距Pp。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S5求出的预测间距Pp没有超过能够在缝纫机100中设定的缝制间距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在将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除以预测针数F而求出预测间距Pp时,对商是否除尽进行判定(步骤S11)。
此外,是否除尽,通过商是否处于缝纫机100中的缝制间距的能够设定的分辨率的范围进行判定。例如,在缝纫机100能够以至0.1[mm]为止的分辨率设定缝制间距的情况下,在前述的商是小数点后面1位为止的数值的情况下,判定为除尽,在包含比小数点后面1位小的数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除尽。
此外,“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由预测针数F除尽”,与技术方案1中的“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意思相同。
在步骤S11中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由预测针数F除尽的情况下,对进给调节电动机12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外侧的针棒20开始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时刻,自动地成为预测间距Pp(步骤S13)。
CPU 91根据来自操作面板95的向仅外侧的针棒20的单针缝制的切换指示的输入,对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开始进行判断。此外,可以在缝纫机架的外侧设置单针切换操作杆,通过单针切换操作杆的操作进行向单针缝制的切换指示。单针切换操作杆,例如能够例示出在日本特开2007-075253号公报中记载的图2中所记载的切换操作杆(2)相同的构造(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所述公报内的标号)。但是,在该公报中记载的切换操作杆(2)是经由切换操作杆轴(3)、切换腕(4)、切换板(5)而机械地对切换部件81赋予移动动作的结构。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双针缝纫机100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具有切换操作杆(2)、切换操作杆轴(3),设置对切换操作杆(2)或切换操作杆轴(3)中的绕切换操作杆轴(3)的位置或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CPU 91根据传感器输出对操作为表示单针(左)缝制、单针(右)缝制、双针缝制的位置或转动角度进行识别。
接下来,如果缝纫机的作业者踏入操作踏板3而开始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则CPU 91对从缝制的开始算起的针数进行计数,如果达到预测针数F,则使缝纫机电动机11停止(步骤S15)。该停止位置成为角T2。
在这里,如果缝纫机的作业者使被缝制物回转,朝向新的缝制方向将操作踏板3再次踏入而输入缝制的重新开始,则CPU 91启动缝纫机电动机11而重新开始缝制(步骤S17)。
而且,以与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相同的预测间距Pp进行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同时地,CPU 91对从缝制的开始算起的针数进行计数。
而且,如果达到预测针数F,则CPU 91对进给调节电动机12进行控制,返回至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开始前的设定缝制间距,结束角缝制控制。
此外,在脱离第二独针缝制区间后,仍继续通常的缝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没有由预测针数F除尽的情况下,CPU 91对大小不同的两种缝制间距Pp1、Pp2(Pp1>Pp2)进行设定(步骤S21)。
此外,“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没有由预测针数F除尽”,与技术方案1中的“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不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意思相同。
即,CPU 91对针对预测间距Pp进行缝制间距的设定分辨率即0.1[mm]的整数倍的增减校正而求出的两种缝制间距Pp1、Pp2进行设定。
在这里,例示出针对预测间距Pp进行0.1[mm]的1倍的加法校正而对缝制间距Pp1进行计算,针对预测间距Pp进行0.1[mm]的0倍的加法校正而对缝制间距Pp2进行计算的情况,但如果相加时的倍率为整数,则能够变更。另外,加法倍率也可以为负的数值。
在这里,对基于具体的数值例而决定缝制间距Pp1、Pp2的过程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数值全部为例示,并不限定于此。
在设为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4.1[mm]、预测针数F=3、预测间距Pp=1.3[mm]的情况下,成为4.1÷1.3=1.3666…,没有除尽。因此,CPU 91设定为缝制间距Pp1=Pp+0.1=1.4[mm]、缝制间距Pp2=Pp=1.3[mm]。
如果将缝制间距Pp1的针数设为x,则缝制间距Pp1的针数成为(预测针数F-x),能够表示为1.4×x+1.3×(3-x)=4.1,因此x计算为2。因此,决定为按照缝制间距Pp1以2针、按照缝制间距Pp2以1针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此外,关于两种缝制间距Pp1、Pp2各自的相加倍率的值,构成为预先准备多个数值的组合,直至求出整数的针数x为止,反复进行缝制间距Pp1、Pp2的计算。
此外,以间距宽度大的缝制间距Pp1先进行缝制。
对进给调节电动机12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外侧的针棒20开始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时刻,自动地成为缝制间距Pp1,如果以求出的针数进行落针,则切换为缝制间距Pp2,以求出的针数进行落针。
此外,在该情况下,CPU 91根据来自操作面板95的向仅外侧的针棒20的单针缝制的切换指示的输入,对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开始进行判断。
接下来,CPU 91使缝纫机电动机11停止(步骤S23)。该停止位置成为角T2。
在这里,缝纫机的作业者如果使被缝制物回转,朝向新的缝制方向将操作踏板3再次踏入而输入缝制的重新开始,则CPU 91启动缝纫机电动机11而重新开始缝制(步骤S25)。
而且,以与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相同的缝制间距Pp1、Pp2进行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在该情况下,以间距宽度小的缝制间距Pp2先进行落针,接下来,以缝制间距Pp1进行落针而进行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而且,如果以针对各个缝制间距Pp1、Pp2确定的针数进行缝制,则CPU 91对进给调节电动机12进行控制,返回至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开始前的设定缝制间距,结束角缝制控制。
此外,在脱离第二独针缝制区间后,仍继续通常的缝制。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缝纫机100中,控制装置90的CPU 91作为区间长度计算部起作用,其如图5的步骤S1所示,基于线迹的角部的角度的设定值θ和双针的间隔的设定值A,求出从成为角部的内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为止之间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
并且,CPU 91作为缝制控制部起作用,其如图5的步骤S11所示,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为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即预测间距Pp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仅通过该预测间距Pp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不是预测间距Pp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Pp1、Pp2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因此,不对作业者要求高的技能,在通过双针缝纫机100对角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能够在外侧的角T2适当地进行落针。
因此,能够以高的缝制品质进行缝制。
另外,在缝纫机100中,具有校正设定部,该校正设定部设定针对由CPU 91求出的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的校正值,在CPU91构成为基于通过校正进行校正后的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而决定缝制间距的情况下,能够与多种多样的被缝制物的性质相应地进行适当的角缝制的缝制。
另外,CPU 91根据角部的缝制的即将开始前的设定缝制间距Pe而求出第一独针缝制区间中的预测针数F和预测间距Pp,在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不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即预测间距Pp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针对预测间距Pp进行缝制间距的设定分辨率(0.1[mm])的整数倍的增减校正而求出的两种缝制间距Pp1、Pp2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因此,如果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D确定,则能够容易地对适当的两种缝制间距Pp1、Pp2进行计算,能够更适当地针对角T2进行落针。
另外,CPU 91在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Pp1、Pp2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数值大的缝制间距起依次进行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因此,能够以相对于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即将开始前的设定缝制间距而缝制间距的大小逐渐减小的方式进行缝制,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另外,CPU 91进行控制,以使得基于针对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而求出的缝制间距,进行从成为角部的外侧的线迹L2到达角T2至成为角部的内侧的线迹L1的缝制的结束位置E2为止的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因此,关于第二独针缝制区间而赋予用于计算缝制间距的单独的运算,能够实现处理负担的减轻。
另外,在该情况下,CPU 91在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Pp1、Pp2进行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数值小的缝制间距起依次进行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因此,能够经过第二独针缝制区间后朝向设定缝制间距而以缝制间距的大小逐渐增加的方式进行缝制,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Claims (6)

1.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机构,其保持两根针棒,并且能够将各个所述针棒单独地切换为上下移动停止状态;以及
进给调节机构,其调节为设定出的缝制间距,
该双针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
区间长度计算部,其基于线迹的角部的角度的设定值和双针的间隔的设定值,求出从成为角部的内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为止之间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以及
缝制控制部,其在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仅通过该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在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不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校正设定部,该校正设定部设定针对由所述区间长度计算部求出的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的校正值,
所述缝制控制部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值校正后的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而决定缝制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根据所述角部的缝制即将开始前的设定缝制间距而求出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中的预测针数和预测间距,
在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长度不是能够设定的一种缝制间距的整数倍的情况下,以针对所述预测间距进行缝制间距的设定分辨率的整数倍的增减校正而求出的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在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情况下,从数值大的缝制间距起依次进行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基于针对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而求出的缝制间距,进行从成为所述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所述角部的内侧的线迹的缝制的重新开始位置为止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控制部基于针对所述第一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而求出的缝制间距,进行从成为所述角部的外侧的线迹到达角至成为所述角部的内侧的线迹的缝制的重新开始位置为止的单针缝制区间即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并且,
在以大于或等于两种缝制间距进行所述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的情况下,从数值小的缝制间距起依次进行所述第二独针缝制区间的缝制。
CN201910393889.7A 2019-05-13 2019-05-13 双针缝纫机 Pending CN1119264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3889.7A CN111926475A (zh) 2019-05-13 2019-05-13 双针缝纫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3889.7A CN111926475A (zh) 2019-05-13 2019-05-13 双针缝纫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6475A true CN111926475A (zh) 2020-11-13

Family

ID=73282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3889.7A Pending CN111926475A (zh) 2019-05-13 2019-05-13 双针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6475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2084A (ja) * 1985-05-25 1986-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JPS63270090A (ja) * 1987-04-28 1988-11-0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多本針ミシンの糸繰り出し装置
JPH0489087A (ja) * 1990-07-31 1992-03-23 Juki Corp ジグザグミシンにおける円縫い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615077A (ja) * 1992-06-30 1994-01-25 Juki Corp 車輪送りミシンの曲線縫い方法及び曲線縫い装置
DE19528152C1 (de) * 1995-08-01 1996-11-07 Zimmermann Jos Gmbh & Co Kg Paarung von Tuftingnadeln für die Drei-Achsen-Tuftingtechnik
CN1776066A (zh) * 2004-11-19 2006-05-24 重机公司 双针缝纫机的针杆机构
CN2900576Y (zh) * 2006-05-31 2007-05-16 浙江宝石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角缝缝纫机的角缝控制装置
CN101454494A (zh) * 2004-03-19 2009-06-10 L&P产权管理公司 多水平针绗缝机和绗缝方法
CN202865566U (zh) * 2012-11-01 2013-04-10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 缝纫机针距自动调节机构
CN106968055A (zh) * 2016-12-13 2017-07-21 阮晨航 一种双针缝纫机的转角缝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2084A (ja) * 1985-05-25 1986-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JPS63270090A (ja) * 1987-04-28 1988-11-0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多本針ミシンの糸繰り出し装置
JPH0489087A (ja) * 1990-07-31 1992-03-23 Juki Corp ジグザグミシンにおける円縫い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615077A (ja) * 1992-06-30 1994-01-25 Juki Corp 車輪送りミシンの曲線縫い方法及び曲線縫い装置
DE19528152C1 (de) * 1995-08-01 1996-11-07 Zimmermann Jos Gmbh & Co Kg Paarung von Tuftingnadeln für die Drei-Achsen-Tuftingtechnik
CN101454494A (zh) * 2004-03-19 2009-06-10 L&P产权管理公司 多水平针绗缝机和绗缝方法
CN1776066A (zh) * 2004-11-19 2006-05-24 重机公司 双针缝纫机的针杆机构
CN2900576Y (zh) * 2006-05-31 2007-05-16 浙江宝石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角缝缝纫机的角缝控制装置
CN202865566U (zh) * 2012-11-01 2013-04-10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 缝纫机针距自动调节机构
CN106968055A (zh) * 2016-12-13 2017-07-21 阮晨航 一种双针缝纫机的转角缝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东生、袁小红: "服装材料学实验教程", 东华大学出版社, pages: 17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8241B1 (ko) 상하 이송 재봉기
KR101398075B1 (ko) 자동 바느질 재봉기
KR101453038B1 (ko) 재봉기
TWI534319B (zh) Automatic sewing machine
JP2006187417A (ja) ミシン
KR100778187B1 (ko) 휘감치기 미싱 및 휘감치기 바늘땀 형성 방법
JP6232894B2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EP1473398B1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button sewing machine and button sew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KR100782631B1 (ko) 재봉기
JP2010124865A (ja) ミシンの縫い速度データ作成方法
CN111926475A (zh) 双针缝纫机
KR101296280B1 (ko) 웰팅 재봉기
JP4220882B2 (ja) 自動縫製ミシン
JP2005130888A (ja) 自動縫製装置
EP1905879A2 (en) Sewing machine and controller therefor
KR20100037004A (ko) 패턴 바느질 재봉기
JP2008086370A (ja) ミシン
CN108796850B (zh) 缝纫机
JP4576547B2 (ja) ミシン
CN107916501B (zh) 缝纫机
JP4790456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7195682A (ja) ミシン
KR20030022048A (ko) 재봉기
JP2010179014A (ja) ミシン及び糸張力設定プログラム
KR100801343B1 (ko) 재봉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