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6147A - 加热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6147A
CN111886147A CN201980018375.1A CN201980018375A CN111886147A CN 111886147 A CN111886147 A CN 111886147A CN 201980018375 A CN201980018375 A CN 201980018375A CN 111886147 A CN111886147 A CN 111886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or
temperature
heat generating
detec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83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86147B (zh
Inventor
田中祐介
石川公威
关秀树
山抱弘和
土门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86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86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1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hea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6Electric heaters using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4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with heat radiated directly from the heating element
    • F24C7/043Stov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02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3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H05B1/0236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H05B3/26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2001/222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heaters
    • B60H2001/2231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heaters for proper or safe operation of the he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2001/226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2293Integration into other parts of a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加热器装置具备:发热部(12);外表面(14a);检测部(13),该检测部对物体(5a)与外表面的接触进行检测;第一控制部(S210、S220),在物体接触了外表面中的与检测部在连结发热部及外表面的第一方向(Z)上重合的第一区域(14c)的情况下,该第一控制部停止向发热部的通电,或减小通电量;温度传感器(15),该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检测部在与第一方向交差的第二方向(X)上错开配置,并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控制部(S100、S110、S120、S130、S101、S121),该第二控制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及第三控制部(S200、S220、S230、S221),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为物体接触了外表面中的与温度传感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二区域(14b)的情况下,该第三控制部减小向发热部的通电量,或停止向发热部的通电。

Description

加热器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发明基于2018年3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8-45704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通电而产生辐射热的加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加热器装置中,在检测部检测到物体与该加热器装置接触或接近的情况下,为了抑制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温度上升,使向发热部的加热器输出降低或停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067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提及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发热部的温度,并基于该检测出的温度来调整向发热部的加热器输出。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希望研究以设置温度传感器为前提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器装置,该加热器装置适当地设置温度传感器,从而对发热部进行控制,而不会妨碍对物体的接触的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加热器装置具备:
发热部,该发热部通过通电而产生热;
外表面,该外表面辐射来自发热部的热;
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物体与外表面的接触进行检测;
第一控制部,在以连结发热部及外表面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该第一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判定物体是否接触了外表面中的与检测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一区域,并且在检测到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的情况下,该第一控制部停止向发热部的通电,或使向发热部的通电量与没有检测到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
温度传感器,在以与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时,该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并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及
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物体是否接触了外表面中的与温度传感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二区域,并且在判定为物体接触了第二区域的情况下,该第三控制部使向发热部的通电量与判定为物体没有接触第二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或停止向发热部的通电。
根据上述观点,在判定为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的情况下,能够使发热部的发热量与判定为物体没有接触第一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或停止发热部的发热。
进而,在判定为物体接触了第二区域的情况下,能够使发热部的发热量与判定为物体没有接触第二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或停止发热部的发热。
由此,在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中的一方的区域时,能够使发热部的发热量与物体没有接触第二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或停止发热部的发热。因此,能够避免温度传感器妨碍物体的接触的检测。
进而,根据上述观点,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由此,与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检测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温度传感器与发热部之间的距离。因此,温度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检测发热部的温度。因此,能够精确地控制发热部的温度。
综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加热器装置,该加热器装置适当地设置温度传感器,从而对发热部进行控制,而不会妨碍物体的接触的检测。
除此之外,根据上述观点,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因此,加热器装置中的外表面不会因温度传感器而大幅地凸凹。因此,能够抑制对加热器装置的外表面的外观的损害。
除此之外,根据上述观点,检测部相对于发热部配置在与外表面相反的一侧。因此,与检测部配置于发热部及外表面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发热部与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使热从发热部良好地传递到外表面。由此,能够从外表面辐射更多的热量。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制热性能。
此外,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设置于汽车的车室内的例的图。
图2是从厚度方向的乘员侧看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图2中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温度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图4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接触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横轴为时间,并以纵轴为发热部的温度、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发热部的工作状态(即,打开、关闭)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第一对比例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剖面结构,且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对比例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剖面结构,且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对比例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剖面结构,且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从厚度方向的乘员侧看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中XII-XII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剖面结构,且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4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纵轴为发热部的温度以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并以横轴为时间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剖面结构,且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部位XVI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剖面结构,且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温度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接触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以纵轴为温度,并以横轴为时间的,发热部的温度控制范围ΔTW以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T1、T2的时序图。
图23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以纵轴为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并以横轴为时间的,乘员接触加热器装置的情况下的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变化的时序图。
图24是从厚度方向的乘员侧看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5是图24中XXV-XX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为了简化说明,对彼此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0,对加热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构成对汽车的车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装置的一部分。加热器装置1是汽车所搭载的电池、发电机等从电源被供电而发热的电加热器。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设置在支承车室内的方向盘3的转向柱2的下表面、仪表板4的下表面,并设置为与乘员5的大腿、膝盖、小腿等作为脚部的对象物相对。图1中的乘员5表示坐在驾驶座席6的状态。
加热器装置1在被供给电力时发热。加热器装置1为了加热位于与其外表面14a垂直的方向的对象物,而主要朝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放射辐射热。
接着,使用图2及图3,对加热器装置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及图3中,加热器装置1以Z方向为厚度方向,并且形成为沿X-Y平面扩大的薄板状,该X-Y平面是由与Z方向正交的X方向与Y方向规定的。X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
这里,Z方向相当于在加热器装置1中连结外表面14a与发热部12的方向。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Z方向中的作为对象物的乘员的脚部侧称作乘员侧,并将Z方向中的相对于乘员侧的相反侧称作反乘员侧。
从Z方向看时,加热器装置1形成为矩形状。加热器装置1具备: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检测部13、绝缘层14、温度传感器15以及电极16a、16b。
绝缘基部11通过例如树脂材料等电绝缘性材料形成为沿X-Y平面扩大的薄膜状。绝缘基部11搭载有温度传感器15、检测部13以及发热部12。发热部12配置于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的乘员侧。发热部12具备弯曲部12a、12b。
弯曲部12a、12b分别使形成为线状的发热体形成弯曲状。弯曲部12a、12b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弯曲部12a、12b通过连结部12c连结。连结部12c在弯曲部12a、12b之间的区域中配置于Y方向一方侧(具体而言,图2中的上侧)。
这里,弯曲部12a、12b之间的区域中的相对于连结部12c的Y方向另一方侧(具体而言,图2中的下侧)作为没有设置发热部12的区域而形成中间区域20。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部12通过对绝缘基部11进行蒸镀、印刷等而形成。发热部12通过铜和锡的合金(Cu-Sn)、银、锡、不锈钢、镍、镍铬合金等金属及含有这些的合金形成。
检测部13在Z方向上相对于发热部12配置在与外表面14a相反的一侧。即,检测部13配置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的反乘员侧。检测部13沿绝缘基部11形成为薄膜状形成。检测部13构成电容器,该电容器具备一对电极和夹在一对电极之间的绝缘体。
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3构成为静电容量型的近距离传感器,该静电容量型的近距离传感器通过静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被检测对象(例如,乘员的手指5a)接近其周围的情况。检测部13通过对绝缘基部11进行蒸镀、印刷等而成形。
这里,在检测部13中的X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孔部13a,该孔部13a向Z方向反乘员侧开口。即,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的反乘员侧中,在X方向中间部的没有形成检测部13的部位形成为孔部13a。孔部13a形成为相对于中间区域20在Z方向上重合。
温度传感器15在Z方向上相对于发热部12配置于与外表面14a相反的一侧。即,温度传感器15配置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的反乘员侧。温度传感器15在X方法上相对于检测部13错开配置。温度传感器15配置于孔部13a内。本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15使用例如热敏电阻。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基部11配置于温度传感器15及检测部13与发热部12之间。
电极16a、16b配置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的反乘员侧。电极16a、16b配置为在Z方向上与中间区域20重合。电极16a、16b由铜等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
电极16a、16b是通过对绝缘基部11进行蒸镀、印刷等而成形的图案。电极16a、16b与温度传感器15通过焊锡材料接合。
这里,电极16a、16b构成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即,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电极16a、16b配置于温度传感器15与绝缘基部11之间。
电极16a、16b构成用于将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信号通过配线16c、16d向电子控制装置30输出的配线的一部分。配线16c、16d相对于绝缘基部11配置于Z方向半乘员侧。
这里,配线16c与电极16a连接。配线16d与电极16b连接。配线16c、16d沿着绝缘基部11形成为薄膜状。配线16c、16d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配线16c、16d是通过蒸镀、印刷等而成形的图案。
这样,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乘员侧的面形成有发热部12,并且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反乘员侧的面形成有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配线16c、16d以及检测部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配线16c、16d以及检测部13构成一体成型品。即,构成了使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部13与绝缘基部11一体化的电路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基部11中的X方向中间部,且Y方向另一侧(具体而言,图2中的下侧)形成有连接器21,该连接器21用于将发热部12及配线16c、16d与电子控制装置30连接。
绝缘层14形成为从周围将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检测部13、温度传感器15以及电极16a、16b覆盖的薄膜状。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层14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绝缘层14中的Z方向乘员侧形成与乘员5的大腿、膝盖、小腿等作为脚部的对象物相对的外表面14a。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层14具有从Z方向反乘员侧将温度传感器15覆盖的传感器罩部14d。
接着,使用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的电结构进行说明。加热器装置1具备电子控制装置30及开关31。
电子控制装置30由存储器、微型计算机构成,并且根据预先存储于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后述的发热部12的温度控制处理、接触控制处理。存储器是非瞬态的实体存储介质。
电子控制装置30在执行温度控制处理、接触控制处理时,根据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值、检测部13的检测值,经由开关31对发热部12进行控制。
开关31由晶体管、继电器开关等构成,并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连接或断开。开关31及发热部12在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接地之间串联连接。
电子控制装置30交替执行温度控制处理及接触控制处理。以下,分别对温度控制处理及接触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温度控制处理)
电子控制装置30按照图5的流程图执行温度控制处理。
首先,在步骤S100中,根据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判定发热部12的温度是否在A温度以下。
此时,当发热部12的温度在A温度以下从而在步骤S100判定为是时,在步骤S110中,控制开关31而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连接。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打开。
因此,电流从电池Ba通过开关31、发热部12的弯曲部12a、连结部12c、弯曲部12b流向接地。与此相伴,从弯曲部12a、连结部12c、弯曲部12b产生热。
即,发热部12通过通电而发热。该产生的热从外表面14a作为辐射热而向乘员5的大腿、膝盖,小腿等辐射。此时,随着发热部12产生热,发热部12的温度上升。
接着,在步骤S120中,根据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判定发热部12的温度是否在B温度以上。作为B温度,是设定为比A温度(<B温度)高的温度。
此时,当发热部12的温度小于B温度而在步骤S120判定为否时,使开关31保持为开而返回步骤S100。
此时,当发热部12的温度比A温度高,且发热部12的温度小于B温度的状态持续时,步骤S100的否判定以及步骤S120的否判定反复进行。因此,通过开关31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连接的状态持续。由此,发热部12被持续通电,从而发热部12持续发热。
之后,当发热部12的温度成为B温度以上时,控制开关31而使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断开。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因此,电流停止从电池Ba通过开关31、发热部12流向接地。与此相伴,发热部12停止产生热。因此,停止从外表面14a辐射辐射热。与此相伴,发热部12的温度降低。
通过像这样根据发热部12的温度将开关31接通、断开,从而控制发热部12的通电。与此相伴,从发热部12间歇地产生辐射热。由此,使发热部12的温度收敛于规定范围。
(接触控制处理)
电子控制装置30按照图6的流程图执行接触控制处理。
首先,在步骤S200中,判定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是否在恒定期间内降低了恒定温度Ta以上。即,判定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是否急剧下降。
换言之,在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在恒定期间内降低的情况下,判定作为温度传感器15的最大检测温度T1与最小检测温度T2之差的变化量ΔT(=T1-T2)是否在恒定温度Ta以上。
例如,当乘员的手指5a接触外表面14a中的在Z方向上与孔部13a重合的区域14b时,热从孔部13a内(例如,温度传感器15)通过外表面14a的区域14b向乘员的手指5a移动。区域14b是外表面14a中的与温度传感器15在Z方向上重合的区域。因此,当乘员的手指5a接触区域14b时,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急剧下降(参照图7的(b))。
图7的(b)以纵轴为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且以横轴为时间,并且表示在乘员的手指5a接触外表面14a的区域14b时,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急剧下降。
此时,在恒定期间内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的变化量ΔT成为恒定温度Ta以上,从而在步骤S200中判定为是。与此相伴,在步骤S220中,控制开关31而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断开。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因此,电流停止从电池Ba通过开关31、发热部12流向接地。与此相伴,停止从发热部12产生热。因此,停止从外表面14a辐射辐射热。与此相伴,发热部12的温度降低。
另一方面,在下述的(a)(b)(c)中的任一个情况下,在步骤S200中,判定为否。
(a)是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在恒定期间内上升的情况。(b)是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在恒定期间内恒定的情况。(c)是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在恒定期间内下降,且温度传感器15的变化量ΔT小于恒定温度Ta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进入步骤S210,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值判定乘员的手指5a是否与外表面14a中的在Z方向上与检测部13重合的区域14c接触(或接近)。区域14c对应于第一区域。
这里,当乘员的手指5a与外表面14a中的在Z方向上与检测部13重合的区域14c接触(或接近)时,检测部13的静电容量急剧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在恒定期间内,检测部13的静电容量是否变化了规定值Cs以上。
当恒定期间内的检测部13的静电容量变化了规定值Cs以上时,在步骤S210判定为是。
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220中,控制开关31而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断开。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由此,能够使发热部12的温度降低(参照图7的(a)(c))。
这里,步骤S210、S220对应于第一控制部。步骤S100、S110、S120、S130对应于第二控制部。步骤S200、S220对应于第三控制部。
此外,图7的(a)是以纵轴为发热部12的温度、以横轴为时间的时序图。图7的(c)是以纵轴为发热部12的工作状态(具体而言,打开、关闭)、以横轴为时间的时序图。
这样,乘员的手指5a可能会与外表面14a中的与检测部13重合的区域14c接触或接近,或者乘员的手指5a也可能会与外表面14a中的与孔部13a重合的区域14b接触。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220中,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另一方面,在乘员的手指5a从外表面14a中的与检测部13重合的部位离开时,检测部13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小于规定值Cs。因此,在步骤S210判定为否,从而结束接触检测处理。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加热器装置1具备:通过通电而产生辐射热的发热部12和朝向使用者辐射来自发热部12的辐射热的外表面14a。以连结发热部12及外表面14a的方向作为Z方向。Z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
加热器装置1具备检测部13和电子控制装置30,该检测部13相对于发热部12配置在外表面14a的相反一侧,并对作为被检测对象的乘员的手指5a与外表面14a中的与检测部13自身在Z方向上重合的区域14c的接触进行检测。
电子控制装置30在基于检测部13的检测信号而判定乘员的手指5a接触到区域14c时,停止向发热部12的通电(步骤S210)。
加热器装置1具备温度传感器15,在将与Z方向交差的方向设为Y方向、X方向时,该温度传感器15配置为,相对于发热部12在与外表面14a相反的一侧,且相对于检测部13在X方向上错开,该温度传感器15对发热部12的温度进行检测。电子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对发热部12的温度进行控制(步骤S100~步骤S130)。
将发热部12的弯曲部12a、12b之间的区域中的相对于连结部12c的X方向另一侧的区域设为中间区域20。温度传感器15配置为相对于中间区域20在Z方向上重合。
电子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判定乘员的手指5a是否与外表面14a中的与温度传感器15在Z方向上重合的区域14b接触。
在判定被检测对象接触到区域14b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30停止向发热部12的通电(步骤S200)。
这里,本发明的申请人以上述的专利文献1为基础,研究了像(d)(e)(f)那样设置温度传感器15。
(d)如图8所示,在将检测部13配置于Z方向的乘员侧,并相对于检测部13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设置发热部12的情况下,由于检测部13夹在发热部12与传递来自发热部12的辐射热的乘员侧的外表面14a之间,因此温度降低、制热性能降低。
在图8中,相对于发热部12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5。因此,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15精确地检测发热部12的温度。因此,能够确保发热部12的温度控制性良好。除此之外,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15的配置来确保良好的外观。
(e)图9表示相对于发热部12在Z方向的乘员侧设置温度传感器15。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15精确地检测发热部12的温度。因此,虽然能够确保发热部12的温度控制性良好,但是由于温度传感器15的厚度,外观因外表面14a侧的凹凸而恶化。
在图9中,发热部12相对于外表面14a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经由绝缘层14而配置。因此,能够缩短发热部12与外表面14a之间的距离。因此,抑制了温度降低,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制热性能。
(f)图10表示相对于发热部12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设置检测部13与温度传感器15。由此,由于检测部13介于发热部12与温度传感器15之间,从而基于温度传感器15的发热部12的检测温度偏离实际温度,因此不能确保温度控制性的精度。
在图10中,发热部12相对于外表面14a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经由绝缘层14而配置。因此,与上述的(e)相同地,确保了良好的制热性能。
由此,在图8~图10的结构中,在发热部12的整个区域中,难以同时满足不妨碍对被检测对象的接触的检测、温度控制性、制热性能、外观。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部12相对于外表面14a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经由绝缘层14而配置。因此,能够缩短发热部12与外表面14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使来自发热部12的热良好地传递到外表面14a。因此,能够确保从外表面14a辐射的辐射热的热量。因此,确保了良好的制热性能。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发热部12在Z方向反乘员侧配置有检测部13。在检测部13的孔部13a内(即,未配置检测部13的区域)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5。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缩短发热部12与温度传感器15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精确地检测发热部12的温度。因此,能够确保发热部12的温度控制性良好。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相对于发热部12在Z方向的反乘员侧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5,因此外表面14a侧不会因温度传感器15而变得凸凹。因此,在从Z方向乘员侧看加热器装置1的外表面14a时,能够确保良好的外观。
由以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适当地设置温度传感器15来全部满足温度控制性、性能、外观,而不会妨碍对被检测对象的接触或接近的检测的加热器装置1。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部13构成一体成型品。因此,与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部1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温度传感器15配置为相对于发热部12的弯曲部12a、12b之间的中间区域20在Z方向上重合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代替,参照图11,对像如下那样配置温度传感器15的本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中,温度传感器15配置为相对于发热部12在Z方向上重合。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缩短发热部12与温度传感器15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15精确地检测发热部12的温度。由此,能够通过电子控制装置30高精度地控制发热部12的温度。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部12由一个弯曲部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绝缘层14中形成将温度传感器15从Z方向反乘员侧覆盖的传感器罩部14d的例进行了说明,而作为代替,使用图13对删除传感器罩部14d的本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中,删除了图2中的传感器罩部14d。因此,如图13所示,以温度传感器15向Z方向反乘员侧露出的方式形成绝缘层14。
在该情况下,加热器装置1的孔部13a内(即,温度传感器15的周围)的热容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变小。因此,当乘员的手指5a与外表面14a中的与孔部13a重合的区域14b接触时,热在短时间内大量地从外表面14a的区域14b向乘员的手指5a移动。
由此,如图14中的曲线Ka、Kb所示,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因此,能够提高对乘员的手指5a与外表面14a中的区域14b接触的检测的敏感度。
这里,图14中的曲线Ka、Kb表示乘员的手指5a与外表面14a的区域14b接触之后,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的变化。曲线Ka表示设置了传感器罩部14d的情况下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曲线Kb表示未设置传感器罩部14d的情况下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通过静电容量的变化来对被检测对象的接触/接近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3的例进行了说明,而作为代替,对使用了通过开关的接通、断开来对被检测对象的接触、非接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3的本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图1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的检测部13的具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3具备固定基板130、固定接点131以及可动接点132。
可动接点132具备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分别配置于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反乘员侧。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分别沿着绝缘基部11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
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分别通过焊锡与检测电极部133接合。检测电极部133配置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反乘员侧。检测电极部133是构成用于将检测部13的检测信号向电子控制装置30输出的配线的一部分的检测部用电极部。
检测电极部133由铜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以沿着绝缘基部11的方式形成为薄膜状。检测电极部133是通过对绝缘基部11进行蒸镀、印刷等而形成的图案。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电极部133构成一体成型品。即,构成了将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电极部133与绝缘基部11一体化的电路基板。
固定基板130相对于绝缘基部11在Z方向反乘员侧与绝缘基部11隔开间隔配置。固定基板130由电绝缘性材料以沿着绝缘基部11的方式形成为薄膜状。
固定接点131具备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分别配置于固定基板130中的Z方向乘员侧。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分别被固定基板130支承。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以与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中的对应的分割可动接点132a隔开间隔相对的方式排列。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接点131(具体而言,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与可动接点132(具体而言,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构成了开关,该开关根据乘员5的手指5a是否与外表面14a接触而接通、断开(参照图17)。固定基板130及绝缘基部11以在固定基板130及绝缘基部11之间形成间隔的方式被绝缘层14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基板130设置有收纳温度传感器15的贯通孔134。因此,像后述那样,在乘员5的手指5a与加热器装置1的外表面14a接触,从而绝缘层14与绝缘基部11一起弹性变形时,能够防止温度传感器15干涉固定基板130。
在像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中,在乘员5没有接触外表面14a中的区域14c时,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与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之间的间隔是隔开的。由此,作为开关的检测部13被断开。
另一方面,当乘员5的手指5a接触加热器装置1的外表面14a中的区域14c时,力从乘员5的手指5a通过外表面14a及发热部12而传递到绝缘基部11。与此相伴,绝缘基部11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中的任一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向Z方向反乘员侧位移,从而与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中的对应的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接触。由此,作为开关的检测部13被接通。
接着,当乘员5的手指5a从外表面14a中的区域14c离开时,来自乘员5的手指5a的力停止向绝缘基部11传递。与此相伴,绝缘基部11的弹性变形恢复。因此,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中的任一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向Z方向乘员侧位移。因此,多个分割固定电极部131a与多个分割可动接点132a之间的间隔被隔开。由此,作为开关的检测部13被断开。
由此,构成了作为开关的检测部13,该开关根据乘员5的手指5a是否接触外表面14a中的区域14c来接通、断开。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检测部13构成开关,该开关根据乘员5对外表面14a的接触、非接触来进行接通、断开。因此,电子控制装置30能够通过检测部13的接通、断开来对乘员5对外表面14a的接触、非接触进行检测。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电极部133构成一体成型品。因此,与由单独的部件构成绝缘基部11、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检测电极部13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一个发热部12使用一个温度传感器15的例进行了说明,而作为代替,使用图18~图23,对对于一个发热部12使用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15的本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15中的一方对应于第一温度传感器,另一方对应于第二温度传感器。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的两个温度传感器15分别相对于绝缘基部11及发热部12配置于Z方向反乘员侧。两个温度传感器15分别相对于发热部12配置于与外表面14a相反的一侧,且相对于检测部13在X方向上错开。两个温度传感器15分别被绝缘基部11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3设置有向Z方向反乘员侧开口的两个孔部13a。即,在两个孔部13a各自的内侧形成有检测部13。
两个温度传感器15中的一方的温度传感器15收纳于两个孔部13a中的一方的孔部13a,另一方的温度传感器15收纳于两个孔部13a中的一方的孔部13a以外的孔部13a。
因此,两个温度传感器15相对于检测部13在X方向及Y方向上错开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表面14a中形成有分别与两个孔部13a重合的两个区域14b。
由此,两个温度传感器15相对于检测部13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是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中,代替一个温度传感器15而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中的1两个温度传感器15以外的其他结构实质上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对像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装置30交替执行温度控制处理及接触控制处理。以下,分别对温度控制处理及接触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温度控制处理)
代替图5,电子控制装置30按照图20的流程图执行温度控制处理。
首先,在步骤S101中,根据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判定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高的检测温度(以下,称作MAX值)是否在A温度以下。
此时,当MAX值在A温度以下而在步骤S101判定为是时,在步骤S110中,控制开关31而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连接。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打开。
因此,电流从电池Ba通过开关31、发热部12流向接地。与此相伴,从发热部12产生热。该热从外表面14a作为辐射热向乘员5的大腿、膝盖、小腿等辐射。与此相伴,发热部12的温度上升。
接着,在步骤S121中,根据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判定MAX值是否在B温度以上。作为B温度,被设定为比A温度高的温度。
此时,当MAX值小于B温度而在步骤S120判定为否时,使开关31保持为开而返回步骤S101。
此时,当MAX值比A温度高,且发热部12的温度小于B温度的状态持续时,步骤S100的否判定以及步骤S120的否判定反复进行。因此,通过开关31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连接的状态持续。由此,发热部12被持续通电,从而发热部12持续发热。
之后,当MAX值成为B温度以上时,控制开关31而使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断开。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因此,电流停止从电池Ba通过开关31、发热部12流向接地。与此相伴,发热部12停止产生射热。与此相伴,发热部12的温度降低。
通过像这样将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高的检测温度作为发热部12的代表温度使开关31进行接通、断开,从而控制发热部12的通电。
另一方面,当电子控制装置30将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低的检测温度作为发热部12的代表温度来控制发热部12时,会产生如下问题。
即,为了方便说明,将两个温度传感器15中检测低的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称作低温检测温度传感器。这样,在因加热器装置1的使用状況、外部环境而在外表面14a产生温度不均的情况下,发热部12中的由低温度检测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实际的温度上升。
由此,发热部12中的一部分区域的实际温度成为超过规定温度。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控制装置30通过将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高的检测温度作为发热部12的代表温度来使开关31接通、断开,从而对发热部12进行控制。
因此,使发热部12的实际温度收敛于温度控制范围ΔTW(参照图22)内,从而能够防止发热部12的实际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由此,在发热部12中,能够防止因超过规定温度的高温化而给乘员带来温度上的不快感。
(接触控制处理)
代替图6,电子控制装置30按照图21的流程图执行接触控制处理。
首先,在步骤S230中,判定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以下,称作检测温度差)是否在恒定温度Tb以上。
例如,当乘员的手指5a接触外表面14a中的两个区域14b中的一方的区域14b时,热从外表面14a的区域14b向乘员的手指5a移动。在该情况下。热从相对于上述一方的区域14b在Z方向上重合的温度传感器15通过外表面14a的区域14b向乘员的手指5a移动。因此,相对于上述一方的区域14b在Z方向上重合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急剧下降。
此时,乘员的手指5a没有接触两个区域14b中的上述一方的区域14b以外的另一方的区域14b。因此,相对于另一方的区域14b在Z方向上重合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不受乘员的手指5a的影响。
由此,由于检测温度差成为恒定温度Tb以上,因此在步骤S230中判定为是。与此相伴,在步骤S221中,控制开关31而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断开。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因此,电流停止从电池Ba通过开关31、发热部12流向接地。与此相伴,发热部12停止产生热。与此相伴,发热部12的温度降低。
接着,在步骤240中,判定检测温度差成为恒定温度Tb以上的状态是否持续恒定时间Tw以上。
此时,在检测温度差成为恒定温度Tb以上的状态持续了恒定时间Tw以上时,在步骤240中,视作加热器装置1发生故障而判定为否。与此相伴,进入步骤S250,使加热器装置1的工作停止。除此之外,在存储器中存储加热器装置1发生了故障。
另一方面,在检测温度差持续成为恒定温度Tb以上的持续时间小于恒定时间Tw时,在步骤240中,视作加热器装置1未发生故障而判定为是。与此相伴,返回步骤S230。
另外,在乘员的手指5a没有接触外表面14a中的两个区域14b的情况下,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分别不受乘员的手指5a的影响。因此,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差小于恒定温度Tb。与此相伴,在步骤230中判定为否。与此相伴,向步骤S210转移。
此时,存在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值而判定乘员的手指5a接触或接近外表面14a中的与检测部13重合的区域14c,从而在步骤S210中判定为是的情况。此时,在步骤S220中,控制开关31而将电池Ba的正侧电极与发热部12之间断开。
即,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由此,能够使发热部12的温度降低。与此相伴,返回步骤S230。
此外,步骤S101、S110、S121、S1130对应于第三控制部。步骤S230、S221对应于第三控制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电子控制装置30通过判定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的检测温度差是否在恒定温度Tb以上,从而判定乘员的手指5a是否接触外表面14a的区域14b。因此,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乘员的手指5a是否接触了第二区域14B。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乘员侧及Z方向反乘员侧这两面形成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配线16c、16d以及检测部13的例进行了说明。
作为代替,参照图24、图25,对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反乘员侧这一面形成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配线16c、16d以及检测部13的本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24、图25中,与图2、图3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发热部12、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配线16c、16d以及检测部13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部12、检测部13、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配线16c、16d配置于同一层。发热部12、检测部13、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配线16c、16d分别在X方向及Y方向上错开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层14相对于绝缘基部11配置于Z方向反乘员侧。绝缘层14形成为从Z方向反乘员侧覆盖发热部12、检测部13、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配线16c、16d。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层14中的X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向Z方向反乘员侧开口的孔部13a。孔部13a作为未形成检测部13的部位相对于绝缘基部11形成于Z方向反乘员侧。在孔部13a内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5。即,温度传感器15相对于发热部12及检测部13在X方向及Y方向上错开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3以沿着发热部12弯曲的方式形成。检测部13构成具备夹在一对电极之间的绝缘体的电容器。即,检测部13构成静电容量型的近距离传感器,该静电容量型的近距离传感器通过静电容量的变化对被检测对象(例如,乘员的手指5a)接近其周围进行检测。
本实施方式的外表面14a不形成于绝缘层14中的Z方向乘员侧,而是相对于绝缘基部11形成于Z方向乘员侧。即,外表面14a由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乘员侧的面构成。
进而,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反乘员侧(即,厚度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5、检测部13以及发热部12。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电子控制装置3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执行接触控制处理。
即,当乘员的手指5a接触外表面14a中的在Z方向上与孔部13a重合的区域14b时,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急剧降低。因此,在步骤S200中判定为是,而向步骤S220转移,从而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另一方面,存在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值而判定乘员的手指5a接触或接近外表面14a中的在Z方向上与检测部13重合的区域14c,从而在步骤S210判定为是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30在步骤S220中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这样,当乘员的手指5a接触外表面14a中的区域14b或区域14c时,电子控制装置30经由开关31将发热部12关闭。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装置3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执行温度控制处理。省略该温度控制处理的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发热部12相对于外表面14a配置于Z方向的反乘员侧。因此,能够缩短发热部12与外表面14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使来自发热部12的热良好地传递到外表面14a。因此,能够确保从外表面14a辐射的辐射热的热量。因此,确保了良好的制热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部12与温度传感器15配置于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反乘员侧。因此,能够缩短发热部12与温度传感器15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精确地检查发热部12的温度。因此,能够确保发热部12的温度控制性良好。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温度传感器15相对于外表面14a配置于Z方向的反乘员侧,因此外表面14a侧不会因温度传感器15而变得凸凹。因此,在从Z方向乘员侧看加热器装置1的外表面14a时,能够确保良好的外观。
由以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适当地设置温度传感器15来全部满足温度控制性、性能、外观,而不会妨碍对被检测对象的接触或接近的检测的加热器装置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部12、检测部13、温度传感器15的电极16a、16b以及配线16c、16d配置于同一层。因此,能够缩小加热器装置1的Z方向尺寸。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乘员的手指5a接触(或接近)外表面14a中的与检测部13在Z方向重合的区域14c的情况下,停止向发热部12的通电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像如下那样。
即,在乘员的手指5a接触或接近区域14c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30也可以进行如下控制。即,也可以对开关31进行开关控制,从而使得与没有检测到乘员的手指5a接触或接近区域14c的情况相比,减小从电池Ba流向发热部12的电流(即,通电量)。
(2)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乘员的手指5a接触了外表面14a中的与温度传感器15在Z方向上重合的区域14b的情况下,停止向发热部12的通电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像如下那样。
即,也可以是,在乘员的手指5a接触了区域14b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30对开关31进行开关控制,从而使得与没有检测到乘员的手指5a接触了区域14b的情况相比,减小从电池Ba流向发热部12的电流(即,通电量)。
(3)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电子控制装置30将两个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高的检测温度作为代表温度来控制发热部12的温度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代替,也可以像如下那样。
即,相对于一个发热部12采用三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15,电子控制装置30将三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最高的检测温度作为代表温度来控制发热部12的温度。
进而,电子控制装置30将三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中的最高的检测温度与最低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作为检测温度差而算出,并判定该算出的检测温度差是否在恒定温度Tb以上。
这里,电子控制装置30通过判定检测温度差是否在恒定温度Tb以上,从而判定乘员的手指5a是否接触了外表面14a的区域14b。
(4)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根据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与阈值(即,A温度、B温度)的比较来将开关31接通、断开,从而控制发热部12的温度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代替,也可以像如下那样。
即,根据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与阈值(即,A温度、B温度)的比较对开关31进行开关控制,从而控制发热部12的温度。
具体而言,根据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与阈值(即,A温度、B温度)的比较来控制表示开关31的接通期间Ton与开关31的断开期间Toff的比率的占空比。因此,对流向发热部12的平均电流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发热部12发热量。占空比通过Ton/(Ton+Toff)来设定。
(5)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对检测部13构成静电容量型的近距离传感器,该静电容量型的近距离传感器根据静电容量的变化来对被检测对象接近其周围进行检测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代替,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通过开关的接通、断开来对被检测对象的接触、非接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3。
(6)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乘员侧的面构成外表面14a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代替,也可以是,在绝缘基部11中的Z方向乘员侧形成绝缘层,并通过该形成的绝缘层构成外表面14a。
(7)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相互无关,出了明显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毋庸置疑并非是必要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到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地明示了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了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记载的第一观点,加热器装置具备:发热部,该发热部通过通电而产生热;外表面,该外表面辐射来自发热部的热;以及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物体与外表面的接触进行检测。
加热器装置具备第一控制部,在以连结发热部及外表面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该第一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判定物体是否接触了外表面中的与检测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一区域(14c)。在检测到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停止向发热部的通电,或使向发热部的通电量与没有检测到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
加热器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控制部,在以与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时,该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并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该第二控制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控制。
加热器装置具备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物体是否接触了外表面中的与温度传感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二区域。在判定为物体接触了第二区域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部使向发热部的通电量与判定为物体没有接触第二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或停止向发热部的通电。
根据第二观点,检测部相对于发热部配置在与外表面相反的一侧。
根据第三观点,温度传感器配置为,相对于发热部在第一方向上重合。由此,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精确地检测发热部的温度。
根据第四观点,温度传感器向第一方向中的外表面相反的一侧露出。因此,温度传感器的周围的热容量变小,因此能够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提高对物体与第二区域的接触的检测的敏感度。
根据第五观点,加热器装置具备电子控制装置和绝缘基部,该电子控制装置构成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以及第三控制部,该绝缘基部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并搭载有温度传感器、检测部以及发热部。
加热器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和检测部用电极部,该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用于将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电子控制装置传递,该检测部用电极部用于将检测部的检测信号向电子控制装置传递。绝缘基部、发热部、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以及检测部用电极部构成一体成形件。
根据第六观点,检测部构成开关,该开关在物体接触了第一区域时接通,并且在物体从第一区域离开时断开。
根据第七观点,加热器装置具备电子控制装置和绝缘基部,该电子控制装置构成第二控制部、第二控制部以及第三控制部,该绝缘基部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并搭载有温度传感器、检测部以及发热部。
加热器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该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用于将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电子控制装置传递。绝缘基部、发热部、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以及检测部构成一体成形件。
根据第八观点,检测部通过静电容量的变化对物体与第一区域的接触进行检测。
根据第九观点,将温度传感器作为第一温度传感器,加热器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该第二温度传感器相对于第一温度传感器及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并对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三控制部通过判定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是否在阈值以上来判定物体是否接触了第二区域。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物体是否接触了第二区域。
根据第十观点,绝缘基部配置于温度传感器及检测部与发热部之间。
根据第十一观点,绝缘基部形成为薄膜状,在绝缘基部中的厚度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温度传感器、检测部以及发热部。

Claims (11)

1.一种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热部(12),该发热部通过通电而产生热;
外表面(14a),该外表面辐射来自所述发热部的热;
检测部(13),该检测部对物体(5a)与所述外表面的接触进行检测;
第一控制部(S210、S220),在以连结所述发热部及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Z)时,该第一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判定所述物体是否接触了所述外表面中的与所述检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一区域(14c),并且在检测到所述物体接触了所述第一区域的情况下,该第一控制部停止向所述发热部的通电,或使向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与没有检测到所述物体接触了所述第一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
温度传感器(15),在以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为第二方向(X)时,该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所述检测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并对所述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控制部(S100、S110、S120、S130、S101、S121),该第二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控制;以及
第三控制部(S200、S220、S230、S221),该第三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所述物体是否接触了所述外表面中的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合的第二区域(14b),并且在判定为所述物体接触了所述第二区域的情况下,该第三控制部使向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与判定为所述物体没有接触所述第二区域的情况相比减小,或停止向所述发热部的通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发热部配置在与所述外表面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发热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向所述第一方向中的与所述外表面相反的一侧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子控制装置(30),该电子控制装置构成所述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二控制部以及所述第三控制部;
绝缘基部(11),该绝缘基部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并搭载有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检测部以及所述发热部;
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16a、16b),该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用于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所述电子控制装置传递;以及
检测部用电极部(133),该检测部用电极部用于将所述检测部的检测信号向所述电子控制装置传递,
所述绝缘基部、所述发热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以及所述检测部用电极部构成一体成形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构成开关,该开关在所述物体接触了所述第一区域时接通,并且在所述物体从所述第一区域离开时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子控制装置(30),该电子控制装置构成所述第二控制部、所述第二控制部以及所述第三控制部;
绝缘基部(11),该绝缘基部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并搭载有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检测部以及所述发热部;以及
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16a、16b),该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用于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所述电子控制装置传递,
所述绝缘基部、所述发热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电极部以及所述检测部构成一体成形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通过静电容量的变化对所述物体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接触进行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温度传感器作为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器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该第二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及所述检测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开配置,并对所述发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第三控制部通过判定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是否在阈值以上来判定所述物体是否接触了所述第二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基部配置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及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发热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基部形成为薄膜状,
在所述绝缘基部中的厚度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检测部以及所述发热部。
CN201980018375.1A 2018-03-13 2019-03-07 加热器装置 Active CN1118861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5704A JP6919605B2 (ja) 2018-03-13 2018-03-13 ヒータ装置
JP2018-045704 2018-03-13
PCT/JP2019/009086 WO2019176721A1 (ja) 2018-03-13 2019-03-07 ヒ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6147A true CN111886147A (zh) 2020-11-03
CN111886147B CN111886147B (zh) 2023-02-17

Family

ID=67907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8375.1A Active CN111886147B (zh) 2018-03-13 2019-03-07 加热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406712A1 (zh)
JP (1) JP6919605B2 (zh)
CN (1) CN111886147B (zh)
DE (1) DE112019001265T5 (zh)
WO (1) WO20191767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99988A (ja) * 2019-06-13 2020-1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暖房装置
JP7268559B2 (ja) * 2019-09-26 2023-05-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給電制御装置
JP2022150761A (ja) * 2021-03-26 2022-10-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0798A (zh) * 2007-10-26 2009-04-29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电热装置以及发热单元的制造方法和压力夹具
US20140021916A1 (en) * 2012-07-23 2014-01-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w Cost Charger Circuit with Precharge
JP2014190674A (ja) * 2013-03-28 2014-10-06 Denso Corp ヒータ装置
US20160229298A1 (en) * 2015-02-09 2016-08-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Battery power integration apparatus and hev power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7269549A (zh) * 2016-03-31 2017-10-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流体机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0849A (ja) * 1999-05-13 2000-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採暖具
JP2002039561A (ja) * 2000-07-26 2002-02-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面状発熱装置
JP2009087928A (ja) * 2007-09-13 2009-04-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WO2009049271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Augustine Biomedical And Design Llc Multi-zone electric warming blanket
JP5446327B2 (ja) * 2009-03-04 2014-03-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ヒータ温度調節装置
US8362398B2 (en) * 2009-11-30 2013-01-2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radiant heating control system
WO2012004971A1 (ja) * 2010-07-05 2012-0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輻射暖房装置
JP2012056531A (ja) * 2010-09-13 2012-03-22 Denso Corp 車両用輻射熱暖房装置
US20120234932A1 (en) * 2011-03-16 2012-09-20 Denso Corporation Vehicular heating system
JP2012228896A (ja) * 2011-04-25 2012-11-22 Denso Corp 車両用輻射熱暖房装置
JP5724768B2 (ja) * 2011-09-03 2015-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895805B2 (ja) * 2012-05-23 2016-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JP6127913B2 (ja) * 2013-03-29 2017-05-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JP6011430B2 (ja) * 2013-04-12 2016-10-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空調システム
JP6245101B2 (ja) * 2014-07-22 2017-12-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JP6447245B2 (ja) * 2014-07-25 2019-0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WO2016117375A1 (ja) * 2015-01-22 2016-07-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装置
CN107531127B (zh) * 2015-04-15 2020-05-05 株式会社电装 加热器装置
US10946722B2 (en) * 2015-08-27 2021-03-16 Denso Corporation Heater device
CN107926081B (zh) * 2015-09-15 2021-07-09 株式会社电装 加热器装置
JP6310439B2 (ja) * 2015-11-06 2018-04-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接触判定処理装置
JP6687127B2 (ja) * 2016-12-20 2020-04-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0798A (zh) * 2007-10-26 2009-04-29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电热装置以及发热单元的制造方法和压力夹具
US20140021916A1 (en) * 2012-07-23 2014-01-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w Cost Charger Circuit with Precharge
JP2014190674A (ja) * 2013-03-28 2014-10-06 Denso Corp ヒータ装置
US20160229298A1 (en) * 2015-02-09 2016-08-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Battery power integration apparatus and hev power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7269549A (zh) * 2016-03-31 2017-10-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流体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56162A (ja) 2019-09-19
CN111886147B (zh) 2023-02-17
JP6919605B2 (ja) 2021-08-18
US20200406712A1 (en) 2020-12-31
DE112019001265T5 (de) 2021-04-22
WO2019176721A1 (ja)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6147B (zh) 加热器装置
US9381789B2 (en) Heater apparatus
JP6288310B2 (ja) ヒータ装置
US20220001720A1 (en) Heater device
US11565738B2 (en) Heating and capacitive sens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wheel of a vehicle
CN107531127B (zh) 加热器装置
CN109643832B (zh) 车载用蓄电部的控制装置及车载用蓄电装置
US20210206230A1 (en) Heater device
CN106576399B (zh) 辐射加热器装置
US11497084B2 (en) Heater device
US20230389133A1 (en) Heater device
US20230031830A1 (en) Heater device
CN113613531A (zh) 加热器装置
CN112513531B (zh) 加热器装置
JP6863387B2 (ja) 輻射ヒータ装置
JP6669271B2 (ja) 輻射ヒータ装置
WO2022202227A1 (ja) ヒータ装置
KR102665686B1 (ko) 차량용 면상 발열체
JP2019207753A (ja) ヒータ装置
CN117598026A (zh) 电加热和电容式感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21106117A (ja) ヒ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