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0803B -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50803B
CN111850803B CN202010662518.7A CN202010662518A CN111850803B CN 111850803 B CN111850803 B CN 111850803B CN 202010662518 A CN202010662518 A CN 202010662518A CN 111850803 B CN111850803 B CN 1118508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warp
digestible
knitted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625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50803A (zh
Inventor
何云贵
徐建锋
刘非
翁佛全
朱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Guowang High Technique Fi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Guowang High Technique Fi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Guowang High Technique Fi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Guowang High Technique Fi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6251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508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50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0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50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0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2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article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02G3/045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all components being made from artificial or synthetic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2Elastic yarns or threads ; Production of plied or cored yarns, one of which is elastic
    • D02G3/328Elastic yarns or threads ; Production of plied or cored yarns, one of which is elastic containing elastan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3/00Passing of textile materials through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 D06B3/28Passing of textile materials through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of fabrics propelled by, or with the aid of, jets of the treating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2Setting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2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amid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1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urethan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6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61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elast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其采用经编编织而成,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可消解单元连接;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及其在制备带状织物中的应用,具体是可以通过将上述经编面料经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掉可消解连接纱线而得;该经编面料可在带状织物分离前利用服装面料的染整设备进行染色和定型,使其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带状织物分离,也即间接实现了可同时编织多根结构稳定且能够染色的带状织物,且此带状织物的宽度在不更换设备的前提下可调。

Description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带状织物领域,带状织物包括口罩带以及各种服装用带状辅料,其具有一定宽度,一般在2.5-200mm,呈长条带状,具体涉及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带状织物作为纺织服行业重要的辅料,在服装、医用以及安全防护用途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用途广泛,目前对于带状织物的编织方法上,主要由机织和针织两种编织方法,针织又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种不同编织工艺,两种编织方法都可以编织弹性或非弹性带状织物,且都是在特定机器上实现的,其共同特点是目前每台设备可同时编织的带状织物根数有限,每台设备的产量低。
以针织编织方法为例,专用纬编机编织带状织物的主要缺点是:其一,纬编机编织不同宽度的带状织物需要配备不同针数的针筒,且对针筒的利用率低,其二,纬编机的一个针筒一次只能编织一根带状织物,且产量一般不超过2kg每天,效率低;
专用经编机编织带状织物的缺点:是设备宽度窄,可同时编织的带状织物根数少,产量低,经轴小,频繁更换盘头和穿纱,耗时费力。
专用纬编机和经编机编织的带状织物,相互独立,同时由于宽度太窄,也不能用常规面料用染色机和定型机进行染色和热定型;具体地,染色定型都需要专用连续扎染机配套,染整设备通用性低,导致对此类带状织物的后整理难度加大,同时只能以独立的带状形式在连续扎染机上常温染色(染色温度低于100℃),每次进行染色的根数有限且效率低。以口罩耳带为例,由于其宽度太窄,目前很多不具备硬件实力的工厂编织后,没有经过水洗、去油去污和热定型等工艺流程,直接用作口罩耳带上,给整个口罩的卫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同时没有经过热定型,口罩耳带的弹力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该经编面料可在带状织物分离前利用服装面料的染整设备(例如溢流染色机)进行染色和定型,使其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带状织物分离,也即间接实现了可同时编织多根结构稳定且能够染色的带状织物的目的,且此带状织物的宽度在不更换设备的前提下可调。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包括口罩耳带、各种服装用的带状辅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其中,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带状织物采用至少两把导纱梳栉进行编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导纱梳栉中,其中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的针背横移量满足使相邻两纵行线圈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纵行线圈由所述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且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在一个完整花型循环范围内是成圈编织。
根据本发明,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有且仅由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方面,所述带状织物的宽度与每种所述纱线的根数成正比。在本发明中,每个带状织物的宽度可以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所述纱线为聚酯纤维和/或聚酰胺纤维,或,氨纶纤维与聚酯纤维和/或聚酰胺纤维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相邻织针或间隔多针间以交替成圈或者衬纬形式编织来连接相邻所述带状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独立地卷绕在一组经轴上,然后独立地穿在一把导纱梳栉上;或,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与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其中一种所述纱线按照工艺要求的纱线排列规律卷绕在同一组经轴上,然后共同穿在同一把导纱梳栉上,所述的同一把导纱梳栉需满足在相邻织针或间隔多针间以交替成圈或者衬纬形式编织来连接相邻所述带状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为碱溶性聚酯纱线。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一种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通过将上述所述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面料经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掉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而得。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中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与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所述纱线具有不同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能,利用物理和/或化学性能上的差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将带状织物间的连接纱即可消解连接纱溶解,使连接在一起的若干带状织物分离成独立的带状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上述消解掉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的过程可以优选在对面料的后整理过程中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带状织物为口罩耳带或各种服装用的带状辅料。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带状织物的不同用途,在编织带状织物部分时使用弹性纱线,使带状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回复性,特别适合用作口罩类耳带和领口、袖口、弹性腰带及有弹性需求的各种带状服装辅料。
根据本发明,根据带状织物的应用场景不同,可通过调整编织带状织物的纱线根数来调节其宽度,其带状织物最小宽度可在1.5mm。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其中,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
(2)将制成的所述经编面料与底布上下叠加固定;
(3)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经编面料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获得至少两根且分别独立地叠加固定在所述底布上的所述带状织物,然后使所述带状织物与所述底布相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加工方法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步骤(1)与步骤(2)之间的如下工序:对步骤(1)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定型处理、染色处理和烘干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方面,所述预缩处理为将所述经编面料置于精炼处理溶液中进行处理以使所述经编面料的经纬密度收缩和去除表面油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控制所述定型处理在160-180℃下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染色处理采用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进行。
上述方法具有如下优点:相比于传统带状织物只能以独立的带状形式在连续扎染机上常温染色(如果采用溢流染色机染色,由于染色前是独立的带状形式,则极易使得各带状织物之间发生缠解,且容易造成染色不均),本发明是将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带状织物连接纱溶解前以面料的形式采用溢流染色机染色,染色方法不仅可以常温染色,也可以高温染色,对需要高温染色的纱线,传统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是先纱线染色,后带状织物编织,本发明可以对带状织物高温染色,克服了传统带状织物先编织后染色的原料选择限制。
相比于传统带状织物只能在连续扎染机上染色,每次进行染色的根数有限,染色效率低;本发明方法使带状织物可在用于面料染色的溢流染色机上染色,每次进行染色的数量更多,染色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相比于传统带状织物在连续扎染机上染色和烘干时每条带状织物的张力单独控制,张力均匀性控制难度大,本发明方法中对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精炼预缩后通过高温定型时整幅面料内若干带状织物张力同时控制,带状织物张力控制更均匀、控制精度更高、控制难度更低。
对于需要高温染色的纱线,传统带状织物获得颜色的方法是先进行纱线染色,后进行编织带状织物,对单纤细度低于0.5旦尼尔的纱线,染色难度大,染色均匀性差,本发明采用直接对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染色,使得分离后的带状织物颜色均匀性更好,色差更小。
根据本发明,与目前带状织物的主要编织方式不同,此编织方式是先在经编机上编织成一定宽的面料,通过后整理后将较宽的面料分离若干较窄的带状织物,此编织方式编织的经编面料可分离的带状织物更多,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具体地,以经编机机号为28针,工作幅宽为218英寸的三梳经编机编织3mm宽度的口罩耳带为例,4根经纱可以编织一根3mm宽度口罩耳带,一台经编机可以最多穿6000根经纱,同时编织的面料可以最多分离成1500根独立的口罩耳带,而编织速度最快可以达到2800转/分,以编织密度为15个线圈/厘米,设备正常运行效率为90%为例,每24小时可产面料2688米,经过染色定型后面料密度为35个线圈/厘米,面料可分离的口罩耳带总长度为172.8万米,以每个口罩使用0.35米耳带计算,此编织方法形成的口罩耳带每天可产满足493万个口罩的使用量。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利用纱线不同化学或者物理性能的差异设计,特别是利用不同化学或者物理性能纱线和织物结构设计组合,使特定区域的纱线在后整理过程中溶解,而使面料分离成若干根带状织物,特定区域纱线溶解前经编面料可以在常规染色设备和定型机上染色和定型,后整理操作更方便、设备通用性更高,克服了常规带状织物先纱线高温染色后编织或先编织后通过连续扎染机常温染色定型的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
(2)可根据设计要求,在不增加任何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只需改变穿纱工艺来改变形成带状织物的纱线根数,即可完成不同宽度带状织物的改变,操作更方便,也可以通过穿纱工艺的改变,同时编织不同宽度的带状织物。
(3)本发明制成的带状织物,在溶解两相邻带状织物之间的连接纱时,同时对纱线表面油污进行去除,在特定使用场景下更加干净卫生,如一次性口罩耳带,目前主要采用的工艺流程是编织后直接使用,没有经过水洗去污去油工艺。存在一定的卫生风险。
(4)本发明制成的带状织物当含有氨纶弹力纤维时,在染色和后整理过程中,可以主动调节织物的经向张力,可以根据弹力要求对带状织物的弹性进行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示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c分别代表一个独立的带状织物且两者相邻,b代表可消解连接纱编织后所示的可消解单元,用于连接a和c;1、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第三纱线,4、可消解连接纱;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示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c'分别代表一个独立的带状织物且两者相邻,b'代表可消解连接纱编织后所示的可消解单元,用于连接a'和c';1'、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第三纱线,4'、可消解连接纱;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示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c"分别代表一个独立的带状织物且两者相邻,b"代表可消解连接纱编织后所示的可消解单元,用于连接a"和c";1"、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第三纱线,4"、可消解连接纱;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示经编面料与底布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c"'分别代表一个独立的带状织物且两者相邻;1"'、底布,2'"、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3"'、固定底布与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的固定线,4"'代表a"'与c"'两相邻带状织物间的由可消解纱线经编编织而成的可消解单元,用于连接a"'和c"'。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而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例的范围限制;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下述中,如无特殊说明,所有的原料基本为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或商购获得。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单针床经编机上编织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包括带状织物a、带状织物c、连接a与c两相邻带状织物的可消解单元b(本例中带状织物a与带状织物c宽度相同),带状织物a和c是由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第三纱线3沿经向编织而成,连接a与c两带状织物部分是由可消解连接纱4沿经向编织而成。纱线分别为:第一纱线1:140D氨纶;第二纱线2:75D/36F PBT DTY;第三纱线3:75D/36F PBT DTY;可消解连接纱4:75D/36F碱溶性聚酯FDY;编织机型为28针4梳经编机,工作幅宽为218英寸,编织密度为15个线圈/厘米,编织工艺如下: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061
本例中第二纱线2和可消解连接纱4分别卷绕在GB2和GB3经轴上。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纱线2和可消解连接纱4也可以整经卷绕在同一经轴GB2上,整经时纱线排列规律为3根第二纱线2与1根可消解连接纱4循环排列。穿纱工艺为满穿,编织时使用GB1、GB2和GB4三梳编织。
本例还提供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ⅰ)采用上述制成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作为起始原料;
(ⅱ)对步骤(ⅰ)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在90℃左右的水溶液中保温30分钟;
(ⅲ)经编面料高温定型: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80℃、18米/分钟的速度定型;
(ⅳ)将经步骤(ⅲ)处理的经编面料与底布上下叠加,然后在面料上相隔一定距离用缝纫机将面料与底布缝纫固定在一起,避免在溶解两相邻带状织物间可消解连接纱线后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相互缠结在一起,利于带状织物的分离和定型烘干;本例中的底布要轻薄为宜,可为网眼面料;
(ⅴ)碱减量处理:使可消解连接纱4溶解,而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第三纱线3不会被溶解,使得带状织物a和带状织物c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别独立地叠加固定在所述底布上的带状织物。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的碱减量处理工艺为:3%的液碱(NaOH)以1℃每分的升温速度,到110℃时保温60分钟,使得如图1所示的可消解连接纱4(75D/36F碱溶聚酯FDY)溶解,从而使带状织物a和带状织物c之间相互分离,形成3mm宽的带状织物。
(ⅵ)将排列在底布上的带状织物与底布一起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60℃、15米/分钟的速度进行烘干;
(ⅶ)带状织物与底布分离:将底布与带状织物间用来固定的缝纫线拆除,使其底布与带状织物分离,并使相邻带状织物彻底分离独立,即可。
如图4所示,该示意图示意了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2”'以缝纫的方式叠加固定在底布1”'上,3”'即为缝纫线,其中带状织物a”'和c”'由可消解纱线经编编织而成的可消解单元4”'连接。
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没有经过碱减量处理前,上述进行预缩等操作,可以清除面料中的油污,减少面料的预应力,使带状织物弹性更好,在湿热条件下经过定型机定型后,结构更稳定。
本例制成的成品带状织物的纬向密度为38个线圈/厘米,主要用作医用一次性口罩耳带。
本例中的PBT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简称,属于聚酯纤维范畴。
本例制成的带状织物可以作为3mm医用一次性口罩耳带,其性能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071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单针床经编机上编织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包括带状织物a'、带状织物c'、连接a'与c'两相邻带状织物的可消解单元b'(本例中带状织物a'与带状织物c'宽度相同),带状织物a'和c'是由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第三纱线3'沿经向编织而成,连接a'与c'两带状织物部分是由可消解连接纱4',沿经向编织而成;纱线分别为:第一纱线1':280D氨纶;第二纱线2':150D/96F锦纶DTY;第三纱线3':75D/36F锦纶DTY;可消解纱线4':75D/24F碱溶性聚酯FDY;编织机型为28针4梳经编机,工作幅宽为218英寸,编织密度为15个线圈/厘米,编织工艺如下: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081
本案例中第二纱线2'和可消解纱线4'分别整经卷绕在GB2和GB3经轴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纱线2'和可消解纱线4'也可以同时整经卷绕在GB2经轴上,整经时纱线排列规律为4根第二纱线2'和1根可消解纱线4'循环排列,然后按照5穿1空的穿纱工艺穿在GB2梳栉上,编织时使用GB1、GB2和GB4三梳编织。
本例还提供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ⅰ)采用上述制成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作为起始原料;
(ⅱ)对步骤(ⅰ)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在90℃左右的水溶液中保温30分钟;
(ⅲ)经编面料高温定型: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80℃、17米/分钟速度定型;
(ⅳ)将经步骤(ⅲ)处理的经编面料与底布上下叠加,然后在面料上相隔一定距离用缝纫机将面料与底布缝纫固定在一起,避免在溶解两相邻带状织物间可消解连接纱线后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相互缠结在一起,利于带状织物的分离和定型烘干;本例中的底布要轻薄为宜,可为网眼面料;
(ⅴ)碱减量处理:使可消解连接纱4'溶解,而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第三纱线3'不会被溶解,使得带状织物a'和带状织物c'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别独立地叠加固定在所述底布上的带状织物。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经编面料的碱减量处理工艺为:3%的液碱(NaOH)以1℃每分的升温速度,到110℃时保温60分钟,使得如图2所示的可消解纱线4'(75D/24F碱溶性聚酯FDY)溶解,从而使带状织物a'和带状织物c'之间相互分离,形成5mm宽的带状织物。
(ⅵ)将排列在底布上的带状织物与底布一起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60℃、13米/分钟的速度进行烘干;
(ⅶ)带状织物与底布分离:将底布与带状织物间用来固定的缝纫线拆除,使其底布与带状织物分离,并使相邻带状织物彻底分离独立,即可。
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没有经过碱减量处理前,上述进行预缩等操作,可以清除面料中的油污,减少面料的预应力,使带状织物弹性更好,在湿热条件下经过定型机定型后,结构更稳定。
本例制成的成品带状织物的纬向密度为40个线圈/厘米,主要用作KN95标准口罩耳带。
本例制成的带状织物可以作为5mmKN95标准口罩耳带,其性能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091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单针床经编机上编织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包括带状织物a"、带状织物c"、连接a"与c"两相邻带状织物的可消解单元b"(本例中带状织物a"与带状织物c"宽度相同),带状织物a"与c"是由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第三纱线3"沿经向编织而成,连接a"与c"两带状织物部分是由可消解连接纱4"沿经向编织而成,原料分别为:第一纱线1":210D氨纶;第二纱线2":75D/36F涤纶DTY;第三纱线3":75D/36F涤纶DTY;可消解纱线4":75D/36F碱溶性聚酯FDY;编织机型3梳28针经编机,工作幅宽为218英寸,编织密度为18个线圈/厘米,编织工艺如下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101
本例还提供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ⅰ)采用上述制成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作为起始原料;
(ⅱ)对步骤(ⅰ)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在90℃左右的水溶液中保温30分钟;
(ⅲ)经编面料高温定型: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80℃、20米/分钟速度定型;
(ⅳ)经编面料染色处理:分散染料:1%owf,染色酸:1g/L,匀染剂:0.5g/L.温度:130℃,时间30min;
(ⅴ)将经步骤(ⅳ)处理的经编面料脱水后与底布上下叠加,然后在面料上相隔一定距离用缝纫机将面料与底布缝纫固定在一起,避免在溶解两相邻带状织物间可消解连接纱线后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相互缠结在一起,利于带状织物的分离和定型烘干;本例中的底布要轻薄为宜,可为网眼面料;
(ⅵ)碱减量处理:使可消解连接纱4"溶解,而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第三纱线3"不会被溶解,使得带状织物a"和带状织物c"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别独立地叠加固定在所述底布上的带状织物。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经编面料的碱减量处理处理工艺为:3%的液碱(NaOH)以1℃每分的升温速度,到110℃时保温60分钟,使可消解纱线4"(75D/36F碱溶聚酯FDY)溶解,从而使带状织物a"和带状织物c"之间相互分离,形成20mm宽的带状织物。
(ⅶ)将排列在底布上的带状织物与底布一起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60℃、17米/分钟的速度进行烘干;
(ⅷ)带状织物与底布分离:将底布与带状织物间用来固定的缝纫线拆除,使其底布与带状织物分离,并使相邻带状织物彻底分离独立,即可。
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没有经过碱减量处理前,上述进行预缩等操作,可以清除面料中的油污,减少面料的预应力,使带状织物弹性更好,在湿热条件下经过定型机定型后,结构更稳定。
本例制成的成品带状织物的纬向密度为38个线圈/厘米。主要用作弹力腰带;比如内裤、运动裤的弹性腰带。
本例制成的20mm宽度弹力腰带,其性能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111
实施例4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除了可以利用单针床经编机编织外,也可以利用双针床经编机编织,编织机型为RD6/1-24E双针床经编机,前针床梳栉GB1和GB2导纱梳栉编织带状织物面料正面,后针床梳栉GB5和GB6导纱梳栉编织带状织物面料反面,GB3导纱梳栉分别在前后两个针床编织,将正面和反面面料连接在起来。前针床GB2和后针床GB5导纱梳栉中包含两种纱线,一种是编织带状织物纱线,另一种是连接两相邻带状织物的碱溶性聚酯纱线,按照工艺设计要求的排列规律排列。
编织工艺如下:
前后两针床间隔的隔距为1.8mm,编织密度:15个线圈/厘米,纱线A;75D/36F涤纶DTY;纱线B;75D/24F碱溶性聚酯FDY;纱线C;210D/1F氨纶。
Figure BDA0002579140320000112
本例还提供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ⅰ)采用上述制成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作为起始原料;
(ⅱ)对步骤(ⅰ)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在90℃左右的水溶液中保温30分钟;
(ⅲ)经编面料高温定型: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80℃、18米/分钟的速度定型;
(ⅳ)将经步骤(ⅲ)处理的经编面料与底布上下叠加,然后在面料上相隔一定距离用缝纫机将面料与底布缝纫固定在一起,避免在溶解两相邻带状织物间可消解连接纱线后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相互缠结在一起,利于带状织物的分离和定型烘干;本例中的底布要轻薄为宜,可为网眼面料;
(ⅴ)碱减量处理:3%的液碱(NaOH)以1℃每分的升温速度,到110℃时保温60分钟,纱线B(75D/24F碱溶聚酯FDY)溶解,从而使相邻的带状织物分离,形成5mm宽的带状织物。
(ⅵ)将排列在底布上的带状织物与底布一起在意大利UNITECH公司RED EV07/10K/240型拉幅烘干定型机上以160℃、13米/分钟的速度进行烘干;
(ⅶ)带状织物与底布分离:将底布与带状织物间用来固定的缝纫线拆除,使其底布与带状织物分离,并使相邻带状织物彻底分离独立,即可。
本例所述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没有经过碱减量处理前,上述进行预缩等操作,可以清除面料中的油污,减少面料的预应力,使带状织物弹性更好,在湿热条件下经过定型机定型后,结构更稳定。
本例制成的成品带状织物的纬向密度为38个线圈/厘米,主要用作KN95一次性口罩耳带。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加工方法制备所述带状织物:
(1)制备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其中,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有且仅由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
(2)将制成的所述经编面料与底布上下叠加固定;
(3)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经编面料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获得至少两根且分别独立地叠加固定在所述底布上的所述带状织物,然后使所述带状织物与所述底布相分离;所述带状织物包括口罩耳带、各种服装用的带状辅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带状织物采用至少两把导纱梳栉进行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导纱梳栉中,其中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的针背横移量满足使相邻两纵行线圈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纵行线圈由所述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且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在一个完整花型循环范围内是成圈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带状织物的宽度与每种所述纱线的根数成正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所述纱线为聚酯纤维和/或聚酰胺纤维,或,氨纶纤维与聚酯纤维和/或聚酰胺纤维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在相邻织针或间隔多针间以交替成圈或者衬纬形式编织连接相邻所述带状织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独立地卷绕在一组经轴上,然后独立地穿在一把导纱梳栉上;或,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与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其中一种所述纱线卷绕在同一组经轴上,然后共同穿在同一把导纱梳栉上,所述的同一把导纱梳栉需满足在相邻织针或间隔多针间以交替成圈或者衬纬形式编织来连接相邻所述带状织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为碱溶性聚酯纱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步骤(1)与步骤(2)之间的如下工序:对步骤(1)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定型处理、染色处理和烘干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缩处理为将所述经编面料置于精炼处理溶液中进行处理以使所述经编面料的经纬密度收缩和去除表面油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定型处理在160-180℃下进行。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处理采用溢流染色机进行。
CN202010662518.7A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Active CN111850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2518.7A CN111850803B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2518.7A CN111850803B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0803A CN111850803A (zh) 2020-10-30
CN111850803B true CN111850803B (zh) 2022-02-01

Family

ID=7315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2518.7A Active CN111850803B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5080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818B2 (ja) * 1978-11-04 1984-02-21 株式会社タケダレ−ス 経編細幅レ−ス地の製法
US4307496A (en) * 1979-02-19 1981-12-29 Takeda Lace Co., Ltd. Warp-knitted lace strip, material fabric,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E3304326A1 (de) * 1983-02-09 1984-08-09 VEB Plauener Spitze, DDR 9900 Plau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kettengewirkter schmalspitze
DE19836447B4 (de) * 1998-03-13 2006-05-11 Weiss, Albert Rolloherstellung
CN102978825B (zh) * 2012-11-26 2015-01-21 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 经编流苏花边制作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0803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0617B (zh) 具有多根弹性纱的可拉伸圆形针织织物
CN103541145A (zh) 一种氨纶法兰绒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7956037A (zh) 一种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织物成型方法以及经编机
CN107164876A (zh) 一种贾卡提花网布的编织方法
TW522187B (en) Seamless warp knit fabric, production of seamless warp knit fabric, and garment using seamless warp knitted fabric
JPS59179852A (ja) 両弾性、たて編み編地およびその製法
CN111850803B (zh)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CN111850804B (zh) 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
CN113981594B (zh) 纬编罗纹双面组织的制造方法及织物
WO2022006834A1 (zh)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CN111041696A (zh) 一种间隔纱不成圈的经编间隔织物
WO2022006835A1 (zh) 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
TW202016383A (zh) 圓編織物
WO2020133617A1 (zh)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CN214244786U (zh) 一种具有良好通透性且不脱散的蕾丝织物
CN109338586A (zh) 一种吸湿发热经编割绒面料生产工艺
WO2022095292A1 (zh) 一种具有良好通透性且不脱散的蕾丝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KR102003247B1 (ko) 스판덱스를 포함하는 원단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20952340U (zh)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CN221052109U (zh) 一种纬编针织汗布布边防卷边提花结构
CN216074211U (zh) 一种莱赛尔羊毛面蚕蛹蛋白底双层随型裁针织布
CN216885662U (zh) 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
CN219153885U (zh) 一种储热保暖的起绒面料
CN219059301U (zh) 一种增强纬向开度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CN113755999B (zh) 一种三平循环针织组织及其采用其组织编织的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