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2340U -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 Google Patents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2340U
CN220952340U CN202322581708.8U CN202322581708U CN220952340U CN 220952340 U CN220952340 U CN 220952340U CN 202322581708 U CN202322581708 U CN 202322581708U CN 220952340 U CN220952340 U CN 220952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structural unit
yarns
fabric
knitted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817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全
刘冲
张欣淇
赵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urCott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urCot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urCott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urCot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8170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2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2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2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弹力针织面料为对纱线和弹性纤维进行纬编形成的单面针织面料;弹力针织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的每一横路均包括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若干个第一结构单元和若干个第二结构单元排列组合连接以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第一结构单元中,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成圈以共同形成第一成圈结构,第一成圈结构中纱线位于上侧且覆盖弹性纤维;第二结构单元中,纱线参与编织以形成纱线的第二成圈结构,弹性纤维不参与编织以形成位于第二成圈结构下侧的浮线结构。该弹力针织面料能在表面形成纹路时顶破强力较强,保型性优良。

Description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背景技术
目前的弹力针织面料,从外观风格来看,分为平纹、有机理这两大类,同时机理又分为竖纹、网眼两大类。通常,竖纹是通过抽针或经编织法来实现。抽针是指在制造工艺中,将织针按一定的规律抽除,通过抽针工艺形成的竖纹,面料会有几大问题:1、由于抽针会导致抽针处的纱线没有成圈,是一种浮线的状态,抽针会导致面料整体的顶破强力交叉,尤其是纱线越细时,风险越大。2、由于抽针会导致结构稳定性差,特别是抽针罗纹面料,洗后易变形。虽然通过经编织法形成的竖条纹理,不会存在顶破强力差、洗后易变形的问题,但经编织法形成的竖条纹理的弹性会较差。3、抽针影响面料的门幅,当抽针的针数越多时,门幅会很窄,难以进行上机操作;并且难以达到后续的定型工艺的基本要求,例如定型工艺通常会对门幅的最小尺寸有一定的要求,即便进行了定型,较窄的门幅会导致从面料到成衣的裁片工艺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的能保证顶破强力较高、保型性较好、弹力较强、门幅较宽的竖纹弹力针织面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能解决现有的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时顶破强力差、保型性较差以及门幅较窄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力针织面料,弹力针织面料为对纱线和弹性纤维进行纬编形成的单面针织面料;弹力针织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的每一横路均包括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若干个第一结构单元和若干个第二结构单元排列组合连接以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第一结构单元中,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成圈以共同形成第一成圈结构,第一成圈结构中纱线位于上侧且覆盖弹性纤维;第二结构单元中,纱线参与编织以形成纱线的第二成圈结构,弹性纤维不参与编织以形成位于第二成圈结构下侧的浮线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若干个第一结构单元和若干个第二结构单元排列组合连接以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竖纹。
在一种实施例中,最小花型循环的同一纵路的每个结构单元均相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最小花型循环包括三个纵路,三个纵路的第一纵路和第二纵路均为第一结构单元,第三纵路均为第二结构单元。
在一种实施例中,纱线为纯棉纱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弹性纤维为氨纶丝。
在一种实施例中,纱线的纱支为40S/1-80S/1;氨纶丝的细度为20D-40D。
在一种实施例中,纱线的纱长为22cm/100针-24cm/100针,氨纶丝的纱长为11cm/100针-12cm/100针。
在一种实施例中,弹力针织面料采用提花机编织而成。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织造物,织造物采用上述所涉及的任一种弹力针织面料裁制而成。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力针织面料,弹力针织面料为对纱线和弹性纤维进行纬编形成的单面针织面料;弹力针织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的每一横路均包括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本申请的弹力针织面料的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的纱线均参与成圈,而第一结构单元的弹性纤维与纱线共同成圈,因此第一结构单元部分更加紧实,第二结构单元的纱线单独成圈,而弹性纤维不参与成圈形成浮线,使得第二结构单元部分较为松散,从而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排列组合即可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现有的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进线时,通过抽针只能形成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浮线的结构,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浮线的顶破强力较差、保型性也较差。而本申请的第二结构单元中仅弹性纤维形成浮线结构以区别于第一结构单元形成纹路,而纱线仍旧进行成圈以提高顶破强力以及保型性的能力,由于整体为纬编形成的结构,面料的弹力也会较好;尤其是第二结构单元的纱线成圈可以保证门幅不会过窄,相比现有的抽针后形成的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浮线的结构,门幅有大幅度的提高,以满足上机、定型对门幅的尺寸要求,提高裁片工艺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弹力针织面料的一种最小花型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考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力针织面料,该弹力针织面料为对纱线10和弹性纤维20进行纬编形成的单面针织面料。
弹力针织面料具有最小花型循环,例如图1所示的即为本申请一种弹力针织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最小花型循环中,每一横路均包括第一结构单元30和第二结构单元40,且每一横路均包括一根纱线10和一根弹性纤维20。
在第一结构单元30中,纱线10与弹性纤维20共同成圈以共同形成第一成圈结构,并且,第一成圈结构中纱线10位于上侧且覆盖弹性纤维20,即第一成圈结构中可以将纱线10和弹性纤维20看作一根编织线,且编织线中纱线10相对于弹性纤维20更靠近上侧设置,上下路的编织线彼此成圈形成第一结构单元30。第二结构单元40中,纱线10参与编织以形成纱线10的第二成圈结构,弹性纤维20不参与编织以形成位于第二成圈结构下侧的浮线结构。本申请中,上侧是指弹力针织面料靠近正面的一侧,下侧是指弹力针织面料靠近反面的一侧。
若干个第一结构单元30和若干个第二结构单元40排列组合连接以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排列组合连接采用纬编的方式,每一横路包括一根纱线10和一根弹性纤维20,在横路方向上编织出一横列的上下路成圈或浮线的横列。
该弹力针织面料需要采用提花机编织而成,在一种实施例中,弹力针织面料采用34英寸32G单面提花机编织而成。这是由于普通针织大圆机的纱线与弹性纤维在一根织针上只能有一种编织形态(具体包括:成圈、集圈或浮线),即弹性纤维要么共同成圈、要么共同集圈、要么共同浮线;而提花机的线跟织针都是独立控制,可以实现纱线10与弹性纤维20在一根织针上有多种编织形态(包括:成圈、集圈或浮线),从而可以编织出本申请的第二结构单元40的结构。
本申请的弹力针织面料的第一结构单元30和第二结构单元40的纱线10均参与成圈,而第一结构单元30的弹性纤维20与纱线10共同成圈,因此第一结构单元30部分更加紧实,第二结构单元40的纱线10单独成圈,弹性纤维20不参与成圈形成浮线,使得第二结构单元40部分较为松散,从而第一结构单元30和第二结构单元40排列组合连接即可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
现有的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进线时,通过抽针只能形成纱线10与弹性纤维20共同浮线的结构,纱线10与弹性纤维20共同浮线的顶破强力较差、保型性也较差。而本申请第二结构单元40的弹性纤维20的浮线结构与第一结构单元30的弹性纤维20的成圈结构按照一定规律排布形成纹路,而纱线10全部进行成圈以提高顶破强力以及保型性的能力,由于整体为纬编形成的结构,面料的弹力也会较好;尤其是第二结构单元40的纱线10成圈可以保证门幅不会过窄,相比现有的抽针后形成的纱线与弹性纤维共同浮线的结构,门幅有大幅度的提高,以满足上机、定型对门幅的尺寸要求,提高裁片工艺的利用率。
请参照下表1,发明人测试对比了形成同一种竖纹样式的本申请的竖纹弹力针织面料与现有的抽针弹力针织平纹的顶破强力,通过表1可以看出,竖纹弹力针织平纹的顶破强力相比于现有的抽针弹力针织平纹的顶破强力提升了16%。
表1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若干个第一结构单元30和若干个第二结构单元40排列组合连接以在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竖纹。其中,可以是最小花型循环的同一纵路的每个结构单元均相同以形成竖纹,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是最小花型循环包括三个纵路,三个纵路分别为第一纵路、第二纵路和第三纵路;第一纵路和第二纵路均为第一结构单元30,第三纵路均为第二结构单元4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最小花型循环包括七个纵路,七个纵路的一、二、五纵路均为第一结构单元30,七个纵路的三、四、六、七纵路均为第二结构单元40。
当然,若干个第一结构单元30和若干个第二结构单元40排列组合连接还可以形成其他的纹路,例如斜纹等。
在一种实施例中,纱线10为纯棉纱线,弹性纤维20为氨纶丝。纱线10的纱支可以为40S/1-80S/1,通常以中高支为主;氨纶丝的细度可以为20D-40D。纱线10的纱长可以为22cm/100针-24cm/100针,氨纶丝的纱长可以为11cm/100针-12cm/100针。
该弹力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流程为:织造-胚定-煮布-染色-烘干-定型。织造过程采用提花机,纯棉纱线每一横路都参加编织,氨纶丝每一横路都参加编织;纯棉纱线每一根针都参加编织,氨纶丝每根针按一定规律参与编织或不参与编织,根据纹路效果而定,例如可以采用氨纶丝每2根针编织,1根针不编织的方式,通过氨纶丝的织法变化,在面料外观上形成有规律的竖纹。
在胚定工艺中,胚定设备采用8箱或10箱定型机,胚定温度控制在190-195℃,采用这个温度区间为了保证不将氨纶丝融化,保证每根氨纶丝是完整的形态,尽可能保证氨纶丝的弹性最大化,从而保证面料的弹性。
其中煮布工艺采用常规工艺即可(烧碱除杂、双氧水漂白),染色工艺采用常规工艺即可(采用活性染料染色,浴比:1:8,染色温度:60℃);在烘干和定型工艺中,需要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控制在150℃左右,不能高于160℃,超喂正常范围即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织造物,织造物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弹力针织面料裁制而成。该织造物例如可以是衣物、袜子、帽子、围巾、毛毯等各种服装和家居用品。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针织面料为对纱线和弹性纤维进行纬编形成的单面针织面料;所述弹力针织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的每一横路均包括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若干个所述第一结构单元和若干个所述第二结构单元排列组合连接以在所述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纹路;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中,所述纱线与所述弹性纤维共同成圈以共同形成第一成圈结构,所述第一成圈结构中所述纱线位于上侧且覆盖所述弹性纤维;所述第二结构单元中,所述纱线参与编织以形成纱线的第二成圈结构,所述弹性纤维不参与编织以形成位于所述第二成圈结构下侧的浮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第一结构单元和若干个所述第二结构单元排列组合连接以在所述弹力针织面料表面形成竖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花型循环的同一纵路的每个结构单元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三个纵路,所述三个纵路的第一纵路和第二纵路均为第一结构单元,第三纵路均为第二结构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为纯棉纱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纤维为氨纶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的纱支为40S/1-80S/1;所述氨纶丝的细度为20D-40D。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的纱长为22cm/100针-24cm/100针,所述氨纶丝的纱长为11cm/100针-12cm/100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针织面料采用提花机编织而成。
10.一种织造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造物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弹力针织面料裁制而成。
CN202322581708.8U 2023-09-21 2023-09-21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Active CN220952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1708.8U CN220952340U (zh) 2023-09-21 2023-09-21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1708.8U CN220952340U (zh) 2023-09-21 2023-09-21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2340U true CN220952340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6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81708.8U Active CN220952340U (zh) 2023-09-21 2023-09-21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23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72667B (zh) 双衬纬贾卡提花多梳经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5386230A (zh) 双针床无底提花三明治织物的生产方法
CN104452075A (zh) 一种经编双色成形鞋面的制作方法
CN113584697A (zh) 隔针技术编织全成形产品的工艺方法
CN110273223A (zh) 一种经编提花网布的编织方法
CN107164876A (zh) 一种贾卡提花网布的编织方法
CN203834103U (zh) 一种多组织复合无缝拼接型立体床品面料
CN108866791A (zh)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CN220952340U (zh) 弹力针织面料和织造物
CN111041696A (zh) 一种间隔纱不成圈的经编间隔织物
CN209211026U (zh) 一种柔软毛圈纬编针织物
CN114059221B (zh) 纬编针织衬衫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WO2020133617A1 (zh)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CN110512342A (zh) 一种纬编单面褶皱高弹面料及生产工艺
CN103510264A (zh) 一种跨线毛圈结构针织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CN214244786U (zh) 一种具有良好通透性且不脱散的蕾丝织物
CN211848370U (zh) 一种间隔纱不成圈的经编间隔织物
JP3229526U (ja) 回復性に優れた経編伸縮性織布
WO2022095292A1 (zh) 一种具有良好通透性且不脱散的蕾丝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210506711U (zh) 四贾卡系统及其经编间隔织物
CN210394719U (zh) 一种自由裁纬编面料
CN210237968U (zh) 一种双贾卡提花网布
CN111648021A (zh) 一种多变化底纹的蕾丝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55534A (zh) 一种纬编双面提花针织物的编织工艺
CN217459765U (zh) 一种春秋服装用高弹针织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