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0806B -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0806B
CN111830806B CN202010258420.5A CN202010258420A CN111830806B CN 111830806 B CN111830806 B CN 111830806B CN 202010258420 A CN202010258420 A CN 202010258420A CN 111830806 B CN111830806 B CN 111830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beam
scanning device
opening
optical sca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84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0806A (zh
Inventor
中尾笃夫
青木礼至
元山贵晴
山本弥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30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0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0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0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确保fθ透镜的安装部分的强度、且能使壳体薄型化的光扫描装置。光扫描装置(10)具有上部开口的下壳体(50)、覆盖下壳体(50)的上部的上壳体(40)、及供经旋转多面镜(85)反射的光束入射的fθ透镜(86)。下壳体(50)具有向下壳体底面(55)的更上部侧隆起的隆起部(70)。fθ透镜(86)朝向隆起部(70)的下侧而安装。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光束扫描被扫描体的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多个感光体及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串列式多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各感光体上形成的墨粉图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序转印(1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上。利用光扫描装置对感光体扫描光束,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影,并通过墨粉使其显影,由此形成墨粉图像。
光扫描装置中,在壳体内配置透镜、反射镜等,设定使光束折返而不妨碍光束的光路。并且,因透镜、反射镜等的位置偏离,会发生墨粉图像重叠等不良状况,因此提出了用于防止该情况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5-155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光扫描装置具有射出光束的发光元件、使光束偏转的偏转部、及包含将光束导向被扫描体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壳体,成像光学系统的fθ透镜固定在壳体上。上文所述的光扫描装置中,将设于fθ透镜的突起等从上方插入到设在壳体上的孔等内,而使彼此固定。并且,在fθ透镜下方的空间内,因存在遮蔽光束的壳体,所以未考虑用作光束的光路。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fθ透镜的安装部分的强度、且能使壳体薄型化的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具有:光源,射出光束;旋转多面镜,将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fθ透镜,供经所述旋转多面镜反射的光束入射;及反射镜,将从所述fθ透镜射出的光束导向被扫描体;光束对被扫描体进行扫描,该光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壳体是由上部开口的下壳体、及覆盖所述下壳体的上部的上壳体构成,所述下壳体具有向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的更上部侧隆起的隆起部,所述fθ透镜以位于所述隆起部的下面且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侧的方式安装。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下壳体具有将所述底面与所述隆起部连结的连结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连结部在光束的光路上位于所述fθ透镜、与所述fθ透镜射出的光束最初入射的反射镜之间,使光束通过设于所述连结部的连结开口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隆起部具有向下侧延伸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保持着所述fθ透镜的下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fθ透镜通过板弹簧及螺钉而保持在所述保持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隆起部具有向下侧延伸的零件固定部,在所述零件固定部,固定着供配置在光束的光路上的光学零件。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下壳体中,在沿着通过所述fθ透镜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上,在与所述底面开口部重叠的位置、且隔着所述隆起部的两侧,设有导出开口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导出开口部中的一个设于所述旋转多面镜与所述fθ透镜之间,且设有将经所述反射镜反射后的光束导向所述被扫描体的折返开口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导出开口部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fθ透镜与所述反射镜之间,且设有将已通过所述fθ透镜的光束导向所述反射镜的连结开口部。
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可构成为,所述连结开口部包含上侧连结开口部及下侧连结开口部,在利用所述旋转多面镜扫描光束的主扫描方向上,所述上侧连结开口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下侧连结开口部的宽度。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fθ透镜悬吊在隆起部的下方,能确保向上方配置的fθ透镜的安装部分的强度,且能使壳体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从上侧所见的光扫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下侧所见的光扫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卸下上壳体后的下壳体的从上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卸下底板部件后的下壳体的从上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卸下上壳体及底板部件后的下壳体的从上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俯视图。
图7是表示卸下上壳体及底板部件后的下壳体的从下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俯视图。
图8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从fθ透镜的出射侧所见的隆起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从fθ透镜的入射侧所见的隆起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将保持部附近放大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光扫描装置中光束的光路的说明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光扫描装置中光束的光路的说明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有扫描功能、复印功能、打印功能、及传真功能等的复合机,其将设在上部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发送到外部(相当于扫描功能),使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或从外部接收的图像以彩色或单色形成在纸张上(相当于复印功能、打印功能、及传真功能)。
在图像读取装置上侧,设有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可开闭地支撑的原稿搬送装置(ADF)。原稿搬送装置自动地将所载 置的原稿搬送到图像读取装置上。图像读取装置对原稿搬送装置所搬送的原稿进行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光扫描装置10、显影装置12、感光鼓 13、鼓清洁装置14、带电器15、中间转印带21、定影装置17、纸张搬送路径31、供纸匣18、堆放托盘39等。
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对与采用黑(K)、青(C)、品红(M)、黄(Y)等各色的彩色图像、或采用单色(例如,黑)的黑白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图像形成装置1中,各设有4个用于形成4种墨粉图像的显影装置12、感光鼓13、鼓清洁装置14、及带电器15,它们分别对应于黑、青、品红及黄,构成4个图像站Pa、Pb、Pc、Pd。
鼓清洁装置14除去并回收感光鼓13表面的残留墨粉。带电器15使感光鼓13的表面均匀地带有规定的电 位。光扫描装置 10使感光鼓13的表面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12使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从而在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墨粉图像。通过上文所述的一系列动作,在各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各色的墨粉图像。另外,对于光扫描装置10的详细构造,将参照后述的图2及图3进行说明。
中间转印带21环绕移动,通过皮带清洁装置22除去并回收残留墨粉,使各感光鼓13表面上形成的各色的墨粉图像依序转印而重叠,从而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形成彩色的墨粉图像。
2次转印装置23的转印辊23a与中间转印带21之间形成夹持区域,并将经过纸张搬送路径31搬送来的纸张夹在夹持区域而进行搬送。纸张通过夹持区域时,被转印有中间转印带21 表面的墨粉图像后被搬送到定影装置17。
定影装置17具有夹着纸张旋转的定影辊24及加压辊25。定影装置17将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纸张夹在定影辊24及加压辊 25之间进行加热及加压,从而将墨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
供纸匣18用来储集用于形成图像的纸张,且设在光扫描装置10的下侧。纸张被纸张搓纸辊33从供纸匣18中抽出,并经过纸张搬送路径31而搬送,通过2次转印装置23、定影装置17 后被出纸辊36搬出到堆放托盘39。纸张搬送路径31上配置着:纸张定位辊34,使纸张暂时停止,并在使纸张前端对齐后,配合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内的彩色墨粉图像的转印时机而开始搬送纸张;纸张搬送辊35,促使纸张搬送;及出纸辊36。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不仅可在纸张表面形成图像,还可在背面形成图像,且设有将纸张从出纸辊36逆向搬送的路径。纸张在表面背面反转的状态下再次被导向纸张定位辊34,且与表面同样地在背面形成图像后,将纸张搬出到堆放托盘39。
图2是表示从上侧所见的光扫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 是表示从下侧所见的光扫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光扫描装置10中,壳体由上部开口的下壳体50、及覆盖下壳体50的上部的上壳体40构成。光扫描装置10的壳体成为厚度薄的大致长方体状。
上壳体40的大致整体由不透明的材料形成,其上表面的一部分开口,且设有覆盖开口的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出射窗40a。出射窗40a在从上表面观察的状态下呈长矩形,长边方向的长度为端部到达上壳体40的外缘的程度。而且,出射窗40a对应于4 个感光鼓13而设在4处,且在自身的短边方向上分别相离地配置。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出射窗40a的短边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X,将出射窗40a的长边方向称为主扫描方向Y。
下壳体50成为内部收容光学零件的容器,且沿下壳体底面 55的外周设有侧壁。就下壳体50的侧壁而言,下壳体第1侧壁 51与下壳体第2侧壁52在副扫描方向X上相向,下壳体第3侧壁53与下壳体第4侧壁54在主扫描方向Y上相向。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副扫描方向X上的、设有下壳体第1侧壁51之侧称为第1副扫描方向X1,将设有下壳体第2侧壁52之侧称为第2副扫描方向X2。
下壳体底面55的一部分开口而设有底面开口部56(例如,图7),以覆盖底面开口部56的方式利用螺钉等安装着金属制的底板部件60。底板部件60上,也可在与下壳体50相接的部分粘贴由海绵等形成的聚脂泡绵(Moltopren)来提高密闭性。关于底面开口部56与底板部件60的位置关系,将参照后述的图 8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4至图8说明下壳体50的内部构造。
图4是表示卸下上壳体后的下壳体的从上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表示卸下底板部件后的下壳体的从下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表示卸下上壳体及底板部件后的下壳体的从上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俯视图,图7是表示卸下上壳体及底板部件后的下壳体的从下侧所见的状态的外观俯视图,图8 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截面示意图。另外,关于图6及图7,考虑到附图的易见性,表示设于隆起部70附近的一部分反射镜87及出射透镜88已卸下的状态。
下壳体50上安装着光源81、偏转前1次反射镜82、偏转前2次反射镜83、柱面透镜84、旋转多面镜85、fθ透镜86、反射镜87、及出射透镜88。
光源81安装于下壳体第1侧壁51,且配置在靠近下壳体第3侧壁53的部分。偏转前1次反射镜82设于在副扫描方向X 上与光源81相向的位置,将光源81射出的光束导向偏转前2次反射镜83。
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4个感光鼓13而设有4个光源81,光源81射出的光束分别照射到对应的感光鼓13。而且,4个光源81分别配置在高度方向Z上的不同位置,4个偏转前1次反射镜82设在与4个光源81相应的高度,且以使一部分光束通过偏转前1次反射镜82上方的方式调整高度。另外,光源81及偏转前1次反射镜82相对于偏转前2次反射镜83的位置可适当调整,只要以使多个光源81射出的光束入射到1个偏转前2次反射镜83的方式配置即可,也可改变偏转前1次反射镜82的数量。
偏转前2次反射镜83使经反射的光束通过柱面透镜84后入射到旋转多面镜85。关于偏转前2次反射镜83及柱面透镜84 的安装构造,将参照后述的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旋转多面镜85例如为具有6个面的多面镜(详细而言,参照图12),且具有通过马达等驱动部而旋转的旋转轴,通过使入射的光束一面旋转一面反射,而使光束对感光鼓13表面进行扫描。旋转多面镜85沿下壳体第1侧壁51而设,其在下壳体 50中,位于主扫描方向Y上的大致中央。旋转多面镜85的下表面被支撑平板85a覆盖,包含旋转轴的轴承85b从支撑平板85a 向下方突出。下壳体底面55上设有用于收容旋转多面镜85的凹凸,在供光束通过的部分,设有透明的防尘玻璃91。
fθ透镜86是以朝向比下壳体底面55更向上部侧隆起的隆起部70的下侧的方式安装。隆起部70设在下壳体50的、在副扫描方向X上位于下壳体第1侧壁51附近的位置,且隆起部70 的主扫描方向Y上的端部与下壳体第3侧壁53及下壳体第4侧壁54相连。fθ透镜86位于下壳体50的、主扫描方向Y上的大致中央,且设于在副扫描方向X上与旋转多面镜85相向的位置,旋转多面镜85射出的光束入射到该fθ透镜86。关于隆起部70 附近的构造,参照后述的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反射镜87适当地配置在下壳体50的各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8个反射镜87。反射镜87上入射有由4个光源81射出的光束中的任一光束,且使其入射到对应的出射透镜88。出射透镜88设在朝向出射窗40a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设有4个出射透镜88。另外,1个光束所对应的反射镜87的数量可适当变更,可使光束发射2次以上。
下壳体50上设有向外部开口的管道54a,管道54a呈方筒状,从下壳体第4侧壁54中的、靠近下壳体第1侧壁51的部分向外侧延伸。管道54a上连接着具有设于光扫描装置10外部的风扇等的配管,可使空气经过管道54a而流通。
在下壳体底面55的下表面,设有沿管道54a的侧壁延伸的管道延长部54b。上文所述的底板部件60形成为沿下壳体50的下表面的大致面状,端部的一部分向上方弯折而设有流路构成部 61。如图3所示,当在下壳体50安装有底板部件60时,构成为:流路构成部61位于沿管道延长部54b的位置,流路构成部61使管道延长部54b延长。旋转多面镜85的旋转轴位于沿流路构成部61的位置,旋转轴的下方被底板部件60覆盖。也就是说,通过组合下壳体50与底板部件60,使与管道54a相连的散热流路延长,旋转轴朝向散热流路。具体而言,旋转多面镜85的旋转轴由轴承85b支撑,包含旋转轴的轴承85b位于散热流路内部。由此,形成使旋转多面镜85的旋转轴冷却的气流。此时,将容易因动作而产生热的旋转轴设在散热流路上进行空冷,由此,能进一步使热散逸。
下壳体50具有使与隆起部70相向的部分开口的底面开口部56。也就是说,下壳体底面55大概沿侧壁的下端而设,且在底面开口部56的部分中断。被底面开口部56中断的部分被底板部件60覆盖。旋转多面镜85射出的光束通过设在与隆起部70 重叠的位置的fθ透镜86后沿第2副扫描方向X2行进并入射到反射镜87。因此,底面开口部56位于旋转多面镜85与反射镜 87之间。
图9是从fθ透镜的出射侧所见的隆起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从fθ透镜的入射侧所见的隆起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
与图7及图8相同,图9及图10中表示卸下一部分零件后的状态。隆起部70的从第2副扫描方向X2侧的端部延伸的连结部78的下端与下壳体底面55连结,且隆起部70具有从第1 副扫描方向X1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入射侧壁面72。入射侧壁面72的下端未到达下壳体底面55,且不与下壳体底面55相连。而且,隆起部70具有向下侧延伸的保持部74,保持部74保持着fθ透镜86的下部。如上文所述,通过设置将下壳体底面55 与隆起部70相连的连结部78,能进一步提升壳体的强度。另外,关于保持部74的详细构造,将参照后述的图11进行说明。
在隆起部70的下侧的靠近下壳体第3侧壁53的位置,安装有偏转前2次反射镜83及柱面透镜84(光学零件的一例)。具体而言,在隆起部70设有向下侧延伸的零件固定部70d。零件固定部70d的前端形成为爪状,供偏转前2次反射镜83的下端钩挂。另外,偏转前2次反射镜83也可并不仅由零件固定部 70d保持,而是粘接于隆起部70、零件固定部70d。本实施方式中,柱面透镜84位于偏转前2次反射镜83附近,在隆起部70 设有凹部,而成为可从上方插入的构造。另外,并不限于此,也可构成为:还设有保持柱面透镜84的零件固定部70d,并将柱面透镜84固定在隆起部70的下侧。这样,通过在隆起部70安装fθ透镜86等其他光学零件,能提升壳体内的零件的配置自由度,并能节省空间。
隆起部70的上表面上设有上表面加强肋70a,下表面上设有下表面加强肋70b。这样,通过在隆起部70的表面上形成加强肋,而确保隆起部70附近的强度。上表面加强肋70a及下表面加强肋70b可根据隆起部70的尺寸设定为适当形状,例如,从下壳体第3侧壁53至下壳体第4侧壁54形成为直线状。而且,上表面加强肋70a及下表面加强肋70b既可设有多个,也可设置将彼此连结的部分等。另外,下表面加强肋70b是避开安装于隆起部70下侧的零件而设置的,且以不妨碍光束通过的方式形成。而且,下表面加强肋70b向下方延伸的长度设为与fθ透镜86大约相同,并在fθ透镜86的更下侧设置广泛空间,且提升隆起部 70附近的下壳体50的强度。
在连结部78,沿主扫描方向Y使一部分开口而形成连结开口部71。连结开口部71是由设在与fθ透镜86相向的部分的上侧连结开口部71a、及位于上侧连结开口部71a下方的下侧连结开口部71b构成。上侧连结开口部71a在主扫描方向Y上的宽度形成为比fθ透镜86略大,下侧连结开口部71b在主扫描方向Y 上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上侧连结开口部71a。上侧连结开口部71a 及下侧连结开口部71b的宽度是根据要通过的光束的扩展程度设置的,关于光束的照射方向与扩展程度的关系,将参照后述的图12进行说明。
在入射侧壁面72,使一部分开口,从而形成壁面开口部72a、反射镜入射口72b、及透镜射出口72c。与上侧连结开口部71a 大致相同,壁面开口部72a设在与fθ透镜86相向的部分。反射镜入射口72b设在与偏转前2次反射镜83相向的部分,使从偏转前1次反射镜82射向偏转前2次反射镜83的光束通过。透镜射出口72c设在将柱面透镜84与旋转多面镜85相连的直线上,使从偏转前2次反射镜83射向旋转多面镜85的光束通过。
如上文所述,入射侧壁面72的向下方延伸的长度与fθ透镜86大约相同,其更下方成为开口形状。也就是说,在与下侧连结开口部71b相向的部分,沿主扫描方向Y,形成比下侧连结开口部71b更大的开口。而且,如图8所示,入射侧壁面72在副扫描方向X上并不与旋转多面镜85侧的下壳体底面55相连,其与旋转多面镜85之间,设有在高度方向Z上开口的折返开口部73。
如上文所述的图8所示,多个反射镜87中的任一个(开口部反射镜87a)位于底面开口部56的上方且折返开口部73的下方。而且,与开口部反射镜87a对应的出射透镜88(开口部出射透镜88a)隔着折返开口部73而与开口部反射镜87a相向。
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开口部71及折返开口部7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X上与底面开口部56重叠的位置,成为隔着隆起部70 的导出开口部。
连结开口部71在副扫描方向X上位于fθ透镜86与最初入射的反射镜87之间,且以从底面开口部56贯通到下壳体50 的上表面侧的方式设置。如上文所述,fθ透镜86安装于隆起部 70的下表面,且位于下壳体50的下表面侧。也就是说,从fθ透镜86射出的光束经由连结开口部71从下壳体50的下表面侧穿透到上表面侧,并射向反射镜87。
折返开口部73在副扫描方向X上位于旋转多面镜85与fθ透镜86之间,且以从底面开口部56贯通到下壳体50的上表面侧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经开口部反射镜87a反射后的光束经由折返开口部73而从下壳体50的下表面侧穿透到上表面侧,并射向感光鼓13。
图11是将保持部附近放大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保持部74设在与fθ透镜86的主扫描方向Y上的两端重叠的部分。图12中,将设于2处的保持部74中的一个放大表示。保持部74以包围fθ透镜86的端部的方式形成,fθ透镜86从保持部74下方插入。在fθ透镜86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从表面突出的轮毂86a。在保持部74,形成有沿高度方向Z延伸的沟槽 74a,轮毂86a沿沟槽74a而插入。沟槽74a的宽度与轮毂86a的尺寸大约相同,通过使轮毂86a钩挂于沟槽74a,而使fθ透镜 86在主扫描方向Y上定位。而且,保持部74是以沿fθ透镜86 的入射侧的面与出射侧的面包围的方式形成,因此,通过将fθ透镜86插入到保持部74,使fθ透镜86在副扫描方向X上定位。
在保持部74附近,设有螺钉固定部75。螺钉固定部75延伸到隆起部70的下侧,且前端设有供螺钉76插入的孔。螺钉 76在隔着板弹簧77的状态下安装于螺钉固定部75。板弹簧77 的前端与fθ透镜86的下端相接,且以推顶fθ透镜86的方式施力。也就是说,fθ透镜86被板弹簧77推挤而与设在隆起部70 的下表面的加强肋(突起:未图示)接触,从而在高度方向Z上得到定位。另外,也可在保持部74的朝向板弹簧77的部分设置凹部来供板弹簧77套装,由此,抑制松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板弹簧77及螺钉76,从而无须对fθ透镜86施加紧固部分等的复杂加工便能实现保持构造。而且,图12中表示平坦的板弹簧77,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板弹簧77的前端设置凹凸,从而减小与fθ透镜86相接的面积。
图12是表示光扫描装置中光束的光路的说明俯视图,图13是表示光扫描装置中光束的光路的说明侧视图。另外,图12 及图13中,考虑到附图的易见性,选取光扫描装置10中的光学零件的一部分进行表示。而且,图13中,对于4个光源81射出的光束LB中的、1个光源81射出的光束LB的光路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文所述,光扫描装置10中,由光源81射出光束LB。并且,光束LB经旋转的旋转多面镜85反射后进行扫描,由此,沿光路行进,随之,主扫描方向Y上的照射范围扩大。也就是说,当光束LB穿过壁面开口部72a而通过fθ透镜86时,与旋转多面镜85的距离较近,因此,主扫描方向Y上的照射范围并不那么广。并且,当光束LB穿过上侧连结开口部71a而到达最初入射的反射镜87时,主扫描方向Y上的照射范围扩大。光束 LB经反射镜87反射后通过下侧连结开口部71b并开口部反射镜 87a而穿过折返开口部73后到达开口部出射透镜88a。此时,光束LB在光路上行进的距离变长,因此,主扫描方向Y上的照射范围扩大,因此,理想的是下侧连结开口部71b及折返开口部 73的宽度形成得较宽。也就是说,在主扫描方向Y上,连结开口部71(尤其是上侧连结开口部71a)的宽度优选为小于折返开口部73的宽度。这样,根据要通过的光束而使开口范围变窄,由此,能提升隆起部70的强度。
而且,设有连结开口部71,因此光束LB的光路不会受到妨碍。另外,通过设置折返开口部73而确保光束LB的光路,且利用了因设有底面开口部56而空置的空间,能使零件汇集而实现壳体的小型化。
光扫描装置10中,根据感光鼓13决定了光束LB的出射位置,出射窗40a彼此的间隔的缩小受到限制。因此,若使壳体在副扫描方向X上变长,则光学零件的配置上较为轻松,但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副扫描方向X上比fθ透镜86更靠近旋转多面镜85的位置上配置出射窗40a(出射透镜88),而确保与其他出射窗40a的间隔,使壳体缩短。
而且,若在fθ透镜86的下方设置安装部分,则能避开其而使光束LB的光路向下方降低,因此增加了壳体的厚度。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将fθ透镜86悬吊在隆起部70下方,由此,能确保朝上方配置的fθ透镜86的安装部分的强度,且使壳体薄型化。
光扫描装置10中,作为驱动源的旋转多面镜85附近的温度有升高的倾向。若壳体热膨胀,则所保持的透镜、反射镜的位置会产生偏离,从而,射出的光束可能发生位置偏离等。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壳体底面55设置底面开口部56,从而其一部分被中断,所以,能使因旋转多面镜85的动作而产生并传递到壳体的热散逸,能防止因热膨胀引起的被扫描位置的偏离。并且,通过以覆盖底面开口部56的方式安装底板部件60,能防止灰尘等进入,且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也就是说,热是从旋转多面镜85侧传递到朝向底面开口部56的底板部件60,但能从导热率高的底板部件60高效散热。
而且,在因设有底面开口部56而中断的部分配置隆起部 70,且在隆起部70安装fθ透镜86,所以能有效利用壳体内的空间。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不得作为限定性解释的依据。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由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解释,而是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划定。而且,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价的涵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10 光扫描装置
13 感光鼓(被扫描体的一例)
40 上壳体
50 下壳体
51 下壳体第1侧壁
52 下壳体第2侧壁
53 下壳体第3侧壁
54 下壳体第4侧壁
54a 管道
54b 管道延长部
55 下壳体底面
56 底面开口部
60 底板部件
61 流路构成部
70 隆起部
70d 零件固定部
71 连结开口部(导出开口部的一例)
71a 上侧连结开口部
71b 下侧连结开口部
72 入射侧壁面
72a 壁面开口部
72b 反射镜入射口
72c 透镜射出口
73 折返开口部(导出开口部的一例)
74 保持部
76 螺钉
77 板弹簧
78 连结部
81 光源
82 偏转前1次反射镜
83 偏转前2次反射镜(光学零件的一例)
84 柱面透镜(光学零件的一例)
85 旋转多面镜
85a 支撑平板
85b 轴承
86 fθ透镜
87 反射镜
88 出射透镜

Claims (11)

1.一种光扫描装置,具有:
光源,射出光束;
旋转多面镜,将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
fθ透镜,供经所述旋转多面镜反射的光束入射;及
反射镜,将从所述fθ透镜射出的光束导向被扫描体;
且光束对被扫描体进行扫描;该光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
壳体是由上部开口的下壳体及覆盖所述下壳体的上部的上壳体构成,
所述下壳体具有向所述下壳体的底面的更上部侧隆起的隆起部,
所述fθ透镜以位于所述隆起部的下表面且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侧的方式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体具有将所述底面与所述隆起部连结的连结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在光束的光路上位于所述fθ透镜、与所述fθ透镜射出的光束最初入射的反射镜之间,
使光束通过设于所述连结部的连结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具有向下侧延伸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保持着所述fθ透镜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fθ透镜通过板弹簧及螺钉而保持在所述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具有向下侧延伸的零件固定部,
在所述零件固定部,固定着供配置在光束的光路上的光学零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体中,在沿着通过所述fθ透镜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上,在与底面开口部重叠的位置、且隔着所述隆起部的两侧,设有导出开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开口部中的一个设于所述旋转多面镜与所述fθ透镜之间,且设有将经所述反射镜反射后的光束导向所述被扫描体的折返开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开口部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fθ透镜与所述反射镜之间,且设有将已通过所述fθ透镜的光束导向所述反射镜的连结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开口部包含上侧连结开口部及下侧连结开口部,
在利用所述旋转多面镜扫描光束的主扫描方向上,所述上侧连结开口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下侧连结开口部的宽度。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
CN202010258420.5A 2019-04-18 2020-04-03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1830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9073A JP7202961B2 (ja) 2019-04-18 2019-04-18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79073 2019-04-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0806A CN111830806A (zh) 2020-10-27
CN111830806B true CN111830806B (zh) 2022-12-27

Family

ID=72832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8420.5A Active CN111830806B (zh) 2019-04-18 2020-04-03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2625B2 (zh)
JP (1) JP7202961B2 (zh)
CN (1) CN11183080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8001A (en) * 1996-01-31 1998-11-1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canning optical device and polygon mirror cover
JP2000241733A (ja) * 1999-02-17 2000-09-0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2156595A (ja) * 2000-11-20 2002-05-31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25768A (zh) * 2009-03-04 2010-09-08 株式会社理光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032863A (ja) * 2015-08-04 2017-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JP2017223833A (ja) * 2016-06-15 2017-1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前記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8608A (ja) * 1988-03-18 1989-09-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学ユニット
JP2001100133A (ja) * 1999-09-30 2001-04-13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
JP2001166247A (ja) * 1999-12-09 2001-06-22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4226203B2 (ja) * 2000-09-12 2009-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2077A (ja) * 2005-02-03 2005-07-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ビーム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76487B2 (en) * 2006-05-31 2011-01-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ptical beam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5009573B2 (ja) * 2006-09-15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69467B1 (ko) * 2008-01-09 2013-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0048957A (ja) * 2008-08-20 2010-03-0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光走査装置
JP2011039306A (ja) * 2009-08-11 2011-02-24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16816B2 (ja) * 2010-06-30 2013-06-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0284B2 (ja) 2014-02-20 2017-10-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8001A (en) * 1996-01-31 1998-11-1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canning optical device and polygon mirror cover
JP2000241733A (ja) * 1999-02-17 2000-09-0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2156595A (ja) * 2000-11-20 2002-05-31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25768A (zh) * 2009-03-04 2010-09-08 株式会社理光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032863A (ja) * 2015-08-04 2017-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JP2017223833A (ja) * 2016-06-15 2017-1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前記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2961B2 (ja) 2023-01-12
US10972625B2 (en) 2021-04-06
US20200336619A1 (en) 2020-10-22
JP2020177120A (ja) 2020-10-29
CN111830806A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44182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531367B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avoiding an adverse temperature effect to an optical scanning system
JP2008275960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268131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219549B2 (ja) 光走査装置
CN111830806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830807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220224800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511161U (ja) 走査光学系ユニツト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CN111698383B (zh) 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读取装置
JP48288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2021A (ja) 光学ビーム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215340695U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370831B2 (ja) 画像読取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87215B2 (en) Optical deflector,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46245B2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75138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525258B2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64853A1 (en) Image read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1216981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873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30169A (ja) 画像通信装置
JP20060762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8000A (ja) 光学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24945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送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