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0695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40695U
CN215340695U CN202121271278.4U CN202121271278U CN215340695U CN 215340695 U CN215340695 U CN 215340695U CN 202121271278 U CN202121271278 U CN 202121271278U CN 215340695 U CN215340695 U CN 215340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optical system
holding portion
polygon motor
ligh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712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岛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40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40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9Details of projection optic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4Details of the optical system between the light source and the polygonal mirr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曝光装置具有扫描光束的多面镜马达、包括射出光束的光源站的入射前光学系统、将光束向感光体照射的后扫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多面镜马达、入射前光学系统以及后扫描光学系统的树脂制成的壳体。壳体具有保持光源站的第一保持部、保持多面镜马达的第二保持部、以及在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之间形成的狭缝。狭缝在光源站与多面镜马达之间的区域中使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分离。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小由于驱动中的多面镜马达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感光体上的曝光位置的变化。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光束曝光感光体以形成潜像,并使潜像显影以形成转印源图像,并将转印源图像转印到图像形成介质上。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扫描光束的多面镜马达、使来自光源的光束入射到多面镜马达的入射前光学系统、以及向感光体照射扫描后的光束的后扫描光学系统。为了降低成本,广泛采用了将多面镜马达以及入射前光学系统和后扫描光学系统的构成部件固定于一个树脂制的壳体的方式。
多面镜马达在驱动时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上升。该温度上升使树脂制的壳体变形。壳体的变形是导致使入射前光学系统和后扫描光学系统的构成部件移位并引起感光体上的曝光位置的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曝光位置的变化是导致形成图像的质量下降的原因,因此希望可以将曝光位置的变化抑制到较小的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减小由于驱动中的多面镜马达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感光体上的曝光位置的变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通过光束曝光感光体以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曝光装置具有多面镜马达,其包括扫描光束的可旋转的多面镜;入射前光学系统,其包括射出光束的光源站,并且入射前光学系统使光束入射到多面镜;后扫描光学系统,其将由多面镜扫描的光束向感光体照射;以及壳体,其保持多面镜马达、入射前光学系统以及后扫描光学系统,并且壳体由树脂制成。壳体具有保持光源站的第一保持部、保持多面镜马达的第二保持部、以及形成在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之间的狭缝。狭缝在光源站与多面镜马达之间的区域中使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分离。
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小由于驱动中的多面镜马达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感光体上的曝光位置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部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曝光装置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中拆下上部罩和下部罩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所示的曝光装置中拆下第二反射镜、第三反射镜、第四反射镜以及多面镜马达上部密封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6所示的曝光装置中拆下上部罩和下部罩的立体图;
图8是从图7所示的曝光装置中拆下多边形板的立体图;
图9是图4所示的曝光装置的A-A剖视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的B-B剖视图,是表示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四后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剖视图;
图11是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的B-B剖视图,是表示第二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三后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剖视图;
图12是与图4相对应的曝光装置的立体图,是表示壳体由于由多面镜马达的驱动所产生的热量而变形的状态;
图13是图12所示的曝光装置的C-C剖视图;
图14是在壳体中未形成狭缝的比较例所涉及的曝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和比较例所涉及的曝光装置中的光源站内的光学元件的位移量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各附图中,有时适当改变各部的比例尺。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省略结构进行表示。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00是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图像形成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一体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以下,以图像形成装置100为MFP来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等。打印功能是使用调色剂等记录剂在图像形成介质P等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图像形成介质P例如是薄片状纸等。扫描功能是从形成有图像的原稿等读取图像的功能。复印功能是使用打印功能来将使用扫描功能从原稿等读取的图像打印在图像形成介质P上的功能。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供纸托盘101、手动供纸托盘102以及供纸辊103。
供纸托盘101收容用于打印的图像形成介质P。手动供纸托盘102是用于手动供给图像形成介质P的台。
供纸辊103通过马达的动作而旋转,以将收容于供纸托盘101或手动供纸托盘102的图像形成介质P从供纸托盘101或手动供纸托盘102运出。
供纸托盘101、手动供纸托盘102和供纸辊103构成供给图像形成介质的图像形成介质供给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多个调色剂盒1041、1042、1043、1044,多个图像形成部1051、1052、1053、1054,曝光装置106,转印带107以及二次转印辊108。
作为一个例子,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四个调色剂盒1041至1044和四个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调色剂盒1041至1044存储用于供给至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的调色剂。四个调色剂盒1041至1044存储分别与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CMYK的每种颜色相对应的调色剂。调色剂盒1041存储黄色(Yellow)调色剂。调色剂盒1042存储品红色(Magenta)的调色剂。调色剂盒1043存储青色(Cyan)的调色剂。调色剂盒1044存储黑色等定位套版色(Key Plate)的调色剂。
存储在调色剂盒1041至1044中的调色剂的颜色不限于CMYK的各种颜色,并且可以是其他颜色。此外,存储在调色剂盒1041至1044中的调色剂可以是特殊的调色剂。例如,调色剂盒1041至1044可以存储可消色的调色剂,所述可消色的调色剂通过在高于规定温度的温度下消色而变得不可见。
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分别接收从调色剂盒1041至1044供给的调色剂,并且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图像形成部1051形成黄色(Y)的图像。图像形成部1052形成品红色(M)的图像。图像形成部1053形成青色(C)的图像。图像形成部1054形成黑色(K)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除调色剂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在此,参照图2,代表性地对图像形成部1051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部1051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部1051具有感光鼓(即感光体)161、带电单元162、显影装置163、一次转印辊164、清洁器165以及除电灯166。
从曝光装置106照射的光束BY照射感光鼓161。由此,在感光鼓16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带电单元162使感光鼓161的表面带有规定的正电荷。
显影装置163使用从调色剂盒1041供给的调色剂D来使感光鼓16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由此,显影装置163在感光鼓161的表面上形成转印源图像,所述转印源图像是待转印到图像形成介质P上的调色剂D图像。
一次转印辊164配置在隔着转印带107与感光鼓161的相向的位置。一次转印辊164在一次转印辊164与感光鼓161之间产生转印电压。由此,一次转印辊164将形成在感光鼓161的表面上的转印源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与感光鼓161接触的转印带107上。
清洁器165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6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D。
除电灯166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61表面上的电荷。
在图1中,曝光装置106也被称为LSU(laser scanning unit:激光扫描单元)等。曝光装置106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图像形成部1051、1052、1053、1054分别照射光束BY、BM、BC、BK。光束BY、BM、BC、BK分别用于形成Y、M、C、K颜色的图像。
曝光装置106根据图像数据的Y分量控制光束BY,曝光图像形成部1051的感光鼓(即感光体)161,以在图像形成部1051的感光鼓16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同样地,曝光装置106根据图像数据的M分量、C分量、K分量控制光束BM、BC、BK,曝光图像形成部1052、1053、1054的感光鼓(即感光体)161,以在图像形成部1052、1053、1054的感光鼓16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输入的图像数据例如是由扫描部114从原稿等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输入的图像数据是从其他装置等发送并由图像形成装置100接收的图像数据。
转印带107例如是环状带,并且可以通过辊的动作而旋转。转印带107通过旋转来将从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转印的转印源图像(一次转印图像)输送至二次转印辊108的位置。
二次转印辊108具有彼此相向的两个辊。二次转印辊108将形成在转印带107上的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辊108之间的图像形成介质P上。
感光鼓161、一次转印辊164、转印带107和二次转印辊108构成将转印源图像转印到图像形成介质上的转印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定影部109。定影部109对转印有图像的图像形成介质P进行加热和加压。由此,转印到图像形成介质P上的图像被定影。定影部109具有彼此相向的加热部110和加压辊111。
加热部110例如是具有用于加热加热部110的热源的辊。热源例如是加热器。由热源加热的辊加热图像形成介质P。加压辊111对通过加压辊111与加热部110之间的图像形成介质P加压。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排纸托盘112、双面单元113、扫描部114、原稿输送装置115和控制面板116。
排纸托盘112是排出结束了打印的图像形成介质P的台。
双面单元113使图像形成介质P进入可以在背面上进行打印的状态。例如,双面单元113通过使用辊等使图像显影介质P转向,以使图像形成介质P的正面和背面反转。
扫描部114从原稿读取图像,并将其图像数据供给至曝光装置106。扫描部114相当于用于从原稿读取图像的扫描仪。扫描仪是具有例如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的光学缩小方式。或者,扫描仪是具有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的接触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 sensor))方式。或者,扫描仪是其他的公知方式。
原稿输送装置115例如也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装置)等。原稿输送装置115依次输送载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通过扫描部114读取输送的原稿的图像。此外,原稿输送装置115可以具有用于从原稿的背面读取图像的扫描仪。
控制面板116具有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者执行操作的按钮或触摸面板等。触摸面板例如是由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器与触摸输入的定位装置层叠而成。因此,按钮和触摸面板作为接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者的操作的输入装置发挥作用。此外,触摸面板所具有的显示器作为用于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者通知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发挥作用。
接着,参照图3至图11,对曝光装置106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相对于曝光装置106,当将曝光装置106组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00时,将面向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的一侧称为上侧,并将面向供纸托盘101的一侧称为下侧。此外,上部、上方、下部、下方等以该上侧和下侧为基准。
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曝光装置106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图4是从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106拆下上部罩201和下部罩202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4所示的曝光装置106拆下第二反射镜2341、2343,第三反射镜2351、2352、2353、2354,第四反射镜2361、2362、2363、2364,以及多面镜上部密封件265的立体图。图3至图5是将曝光装置106的上侧配置在纸面的上侧进行绘制的。
图6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到的曝光装置106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6所示的曝光装置106拆下上部罩201和下部罩202的立体图。图8是从图7所示的曝光装置106拆下作为多面镜马达250的固定部件的多边形板261的立体图。图6至图9是在将曝光装置106的下侧配置在纸面的上侧进行绘制的。
图9是沿图4所示的曝光装置106的A-A剖视图。图10是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106的B-B剖视图,并且是表示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四后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剖视图。图11是图3所示的曝光装置106的B-B剖视图,并且是表示第二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三后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剖视图。
如图3和图6所示,曝光装置106具有壳体270、上部罩201和下部罩202,以作为用于收纳曝光装置106的构成部件的箱体。壳体270保持曝光装置106的构成部件。曝光装置106的构成部件通过粘接或通过使用弹簧或螺钉等固定于壳体270。上部罩201安装于壳体270的上部,并且覆盖曝光装置106的构成部件的上侧。下部罩202安装到壳体270的下部,并且覆盖曝光装置106的构成部件的下侧。
壳体270具有横向于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板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以及固定有曝光装置106的构成部件的固定部等。壳体270由树脂制成,并且这些板部、壁部、固定部等一体地形成。
上部罩201设置有狭缝玻璃2011、2012、2013、2014,其中入射到图像形成部1051、1052、1053、1054中的光束BY、BM、BC、BK分别穿过狭缝玻璃2011、2012、2013、2014。
如图8至图11所示,曝光装置106具有一个多面镜马达250,所述多面镜马达250共通地扫描分别入射到四个图像形成部1051、1052、1053、1054中的光束BY、BM、BC、BK。
多面镜马达250具有可旋转的多面镜251。多面镜251在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外周上具有多个反射面。多面镜251通过反射入射的光束BY、BM、BC、BK来偏转光束BY、BM、BC、BK。另外,多面镜251通过旋转来扫描光束BY、BM、BC、BK。
如图7至图9所示,多面镜马达250收纳在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中。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保持于壳体270。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具有多边形板261和多边形遮光罩262。
多面镜马达250具有搭载有驱动器IC等的基板252。多面镜马达250的基板252固定于多边形板261。多边形板261固定于多边形遮光罩262,以封堵多边形遮光罩262的下部。多边形板261由金属制成。多边形遮光罩262包围多面镜马达250的周围,并由壳体270保持。壳体270封堵多边形遮光罩262的顶部。
如图7所示,多边形遮光罩262具有入射侧罩玻璃2631、2632、2633、2634,其中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Y、BM、BC、BK分别入射到入射侧罩玻璃2631、2632、2633、2634。
如图8所示,多边形遮光罩262还具有供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Y、BM射出的射出侧罩玻璃2641、以及供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C、BK通过的射出侧罩玻璃2643。
如图5所示,壳体270中的多面镜马达250的上方部分开口。如图4和图9所示,该开口由多面镜马达上部密封件265封堵。
这些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的构成要素(即多边形板261、多边形遮光罩262、入射侧罩玻璃2631至2634、射出侧罩玻璃2641、2643以及多面镜马达上部密封件265)与壳体270协作以构成密闭结构。
如图4至图5、图7至图8以及图10至图11所示,对应于四个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曝光装置106还具有使光束BY、BM、BC、BK入射到多面镜251的四系统的入射前光学系统,以及使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Y、BM、BC、BK入射到图像形成部1051至1054的感光鼓(即感光体)161的四系统的后扫描光学系统。入射前光学系统的构成部件和后扫描光学系统的构成部件均保持于壳体270中。入射侧罩玻璃2631、2632、2633、2634设置在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上。射出侧罩玻璃2641、2643设置在后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上。
在本说明书中,光束BY的入射前光学系统和后扫描光学系统分别被称为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和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光束BM的入射前光学系统和后扫描光学系统分别被称为第二入射前光学系统和第二后扫描光学系统。光束BC的入射前光学系统和后扫描光学系统分别被称为第三入射前光学系统和第三后扫描光学系统。光束BK的入射前光学系统和后扫描光学系统分别被称为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和第四后扫描光学系统。
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具有射出光束BY的光源站2111。第二入射前光学系统具有射出光束BM的光源站2112。第三入射前光学系统具有射出光束BC的光源站2113。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具有射出光束BK的光源站2114。光源站2111至2114均保持于壳体270中。
光源站2111至2114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分别具有激光二极管2121、2122、2123、2124,准直透镜2131、2132、2133、2134,光圈2141、2142、2143、2144以及柱面透镜2151、2152、2153、2154。
激光二极管2121至2124发射光束。准直透镜2131至2134将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光圈2141至2144对光束的形状进行整形。柱面透镜2151至2154在将光束转换为扁平的光束的同时,使该光束在多面镜251的反射面上聚光。
如图8所示,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还具有两个多面镜入射前镜2161、2171。另外,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具有两个多面镜入射前镜2164、2174。多面镜入射前镜2161、2171、2164、2174配置在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中。
两个多面镜入射前镜2161、2171被配置为使得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长度与第二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长度相一致。另外,两个多面镜入射前镜2161、2171被配置为使得光束BY相对于多面镜251的入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与光束BM相对于多面镜251的入射位置对准。
同样地,两个多面镜入射前镜2164、2174被配置为使得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长度与第三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长度相一致,同时使得光束BK和光束BC相对于多面镜251的上下方向上的入射位置对准。
在图8中,从光源站2112射出的光束BM穿过入射侧罩玻璃2632,进入到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中。然后,光束BM穿过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多面镜入射前镜2171下方(图8中的上侧),并入射到多面镜251。
从光源站2111射出的光束BY穿过入射侧罩玻璃2631,进入到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中。然后,光束BY由两个多面镜入射前镜2161、2171依次反射。由此,光束BY的光路与光束BM的光路上下对准。然后,光束BY入射到多面镜251。
同样地,从光源站2113射出的光束BC穿过入射侧罩玻璃2633,穿过多面镜入射前镜2174的下方(图8中的上侧),并入射到多面镜251。
从光源站2114射出的光束BK穿过入射侧罩玻璃2634,由两个多面镜镜入射前镜2164、2174依次反射,并入射到多面镜251。
入射到多面镜251的光束BY、BM、BC、BK通过多面镜251的反射面反射并偏转。另外,通过多面镜251的旋转,光束BY、BM、BC、BK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被扫描。
如图10至图11所示,光束BY的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一fθ透镜2311、第一反射镜2321、第二fθ透镜2331、第二反射镜2341、第三反射镜2351以及第四反射镜2361。
光束BM的第二后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一fθ透镜2311、第一反射镜2321、第二fθ透镜2331、第二反射镜2341、第三反射镜2352以及第四反射镜2362。
即,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二后扫描光学系统共同包含第一fθ透镜2311、第一反射镜2321、第二fθ透镜2331以及第二反射镜2341。然而,光束BY和光束BM穿过这些光学元件的不同区域。
光束BC的第三后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一fθ透镜2313、第一反射镜2323、第二fθ透镜2333、第二反射镜2343、第三反射镜2353以及第四反射镜2363。
光束BK的第四后扫描光学系统为第一fθ透镜2313、第一反射镜2323、第二fθ透镜2333、第二反射镜2343、第三反射镜2354以及第四反射镜2364。
与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二后扫描光学系统同样地,第三后扫描光学系统和第四后扫描光学系统共同包含第一fθ透镜2313、第一反射镜2323、第二fθ透镜2333以及第二反射镜2343。然而,光束BC和光束BK穿过这些光学元件的不同区域。
第一fθ透镜2311和第二fθ透镜2331是彼此协作以分别使光束BY、BM入射到图像形成部1051、1052的感光鼓161的表面并聚光的光学元件。同样地,第一fθ透镜2313和第二fθ透镜2333是彼此协作以分别使光束BC、BK入射到图像形成部1053、1054的感光鼓161的表面并聚光的光学元件。
第一反射镜2321,第二反射镜2341,第三反射镜2351、2352以及第四反射镜2361、2362是用于分别将光束BY、BM引导到图像形成部1051、1052的偏转元件。同样地,第一反射镜2323,第二反射镜2343,第三反射镜2353、2354和第四反射镜2363、2364是用于分别将光束BC、BK引导到图像形成部1053、1054的偏转元件。
第一fθ透镜2311、2313,第一反射镜2321、2323,第二fθ透镜2331、2333,第二反射镜2341、2343,第三反射镜2351、2352、2353、2354以及第四反射镜2361、2362、2363、2364均保持于壳体270中。
如图10所示,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Y穿过射出侧罩玻璃2641,穿过第一fθ透镜2311并受到光学作用,被第一反射镜2321向上方反射,穿过第二fθ透镜2331并受到光学作用,并且被第二反射镜2341朝侧向内侧反射。然后,光束BY被第三反射镜2351和第四反射镜2361依次反射,并穿过狭缝玻璃2011射向图像形成部1051。
另外,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K穿过射出侧罩玻璃2643,穿过第一fθ透镜2313并受到光学作用,被第一反射镜2323向上方反射,穿过第二fθ透镜2333并受到光学作用,并且被第二反射镜2343朝侧向内侧反射。然后,光束BK被第三反射镜2354和第四反射镜2364依次反射,并穿过狭缝玻璃2014射向图像形成部1054。
如图11所示,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M穿过射出侧罩玻璃2641,经过第一fθ透镜2311、第一反射镜2321和第二fθ透镜2331,然后被第二反射镜2341朝侧向内侧反射。然后,光束BM被第三反射镜2352和第四反射镜2362依次反射,并穿过狭缝玻璃2012射向图像形成部1052。
另外,由多面镜251扫描的光束BC穿过射出侧罩玻璃2643,经过第一fθ透镜2313、第一反射镜2323和第二fθ透镜2333,然后被第二反射镜2343朝侧向内侧反射。然后,光束BC被第三反射镜2353和第四反射镜2363依次反射,并穿过狭缝玻璃2013射向图像形成部1053。
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270具有保持光源站2111至2114的第一保持部271、保持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具体为多面镜马达250)(参照图6)的第二保持部272、以及形成在第一保持部271与第二保持部272之间的狭缝273。
如上所述,壳体270具有横向于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板部。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由壳体270的板部的一部分形成。狭缝273形成在壳体270的板部中的第一保持部271与第二保持部272之间的部分。
狭缝273在光源站2111至2114与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具体为多面镜马达250)之间的区域中使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在机械上或结构上分离。即,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在光源站2111至2114与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之间的区域中是不连续的。因此,在光源站2111至2114与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具体为多面镜马达250)之间的区域中,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中断,基于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的变形的应力的影响减弱。
在光源站2111至2114与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之间,狭缝273形成在使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至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露出的位置。
换句话说,在光源站2111至2114与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之间,穿过狭缝273并横切壳体270的面横切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至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
也就是说,在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至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在壳体270上的投影中,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至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与狭缝273相交,即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在壳体270上的投影与狭缝273相交。
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可以作为壳体270的板部的一部分而一体形成,或者分别作为单独的部件而形成。狭缝273可以开口以使得在第一保持部271与第二保持部272之间使第一入射前光学系统至第四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露出于壳体270的外部,或者可以被封堵以使所述光路不露出。狭缝273可以具有使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结构。狭缝273及其周围的结构可以是二维结构或者三维结构,只要是能够减弱在狭缝273的两侧的第一保持部271和第二保持部272中一方的变形对另一方的影响的结构即可。
在图4和图5所示的壳体270中,在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与四个光源站2111至2114之间仅形成一个狭缝273,但是可以与四个光源站2111至2114中的每一个相对应地形成四个狭缝。也就是说,代替一个狭缝273,壳体270可以具有与四系统的入射前光学系统分别对应的四个狭缝。
以下,参照图12至图15对形成于壳体270的狭缝273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2是与图4相对应的曝光装置106的立体图,是表示壳体270由于由多面镜马达250的驱动产生的热量而变形的状态的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曝光装置106的C-C剖视图。图14是壳体270中未形成狭缝的比较例所涉及的曝光装置106的剖视图,是与图13的剖视图相对应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和比较例所涉及的曝光装置106中的光源站内的光学元件的位移量的曲线图。
如上所述,收纳多面镜马达250的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参照图6)保持于壳体270,以形成密闭结构。在多面镜马达250的驱动中,通过多面镜251与空气之间的摩擦热以及来自搭载在多面镜马达250的基板252上的驱动器IC的热量,多面镜马达250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环境温度的上升使多面镜马达250周围的壳体270和多边形板261的温度上升。
由于壳体270由树脂制成,因此导热性低。因此,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附近的温度上升。结果,如图12所示,壳体270由于热膨胀而发生变形。具体地,如通过曲线La和曲线Lb概念性地所示,壳体270如箭头A所示地那样以保持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的第二保持部272向上方移位并且端部向下方移位的方式变形。这样的现象在多个图像连续形成的情况下特别明显。
壳体270的这样的变形使保持光源站2111至2114的第一保持部271倾斜。第一保持部271的倾斜使得光源站2111至2114的光学元件(即激光二极管2121至2124、准直透镜2131至2134、光圈2141至2144、以及柱面透镜2151到2154)之间的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的位置发生移位。
在光源站2111至2114的光学元件之间发生高度方向的位置移位使得从光源站2111至2114射出的光束BY、BM、BC、BK的高度位置和射出方向变化,并使位于第一后扫描光学系统至第四后扫描光学系统的最下游的感光鼓161的表面上的曝光位置变化。这是导致最终形成在图像形成介质上的图像的质量下降的原因。此外,使用光束BY、BM、BC、BK的曝光位置之间的偏差是成为形成在感光鼓161的表面上的CMYK的每种颜色的图像之间的颜色偏差的原因。
在图14所示的比较例所涉及的曝光装置106中,壳体270上未形成狭缝。也就是说,保持光源站2111至2114的第一保持部271和保持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的第二保持部272在机械上或结构上是连续的。因此,第二保持部272的变形容易传递到第一保持部271,并且第一保持部271容易受到第二保持部272的变形的影响。结果,保持光源站2111至2114的第一保持部271容易发生倾斜。
与此相对地,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曝光装置106中,壳体270上形成有狭缝273。也就是说,保持光源站2111至2114的第一保持部271和保持多面镜马达收纳部260的第二保持部272在机械上或结构上是分离的。因此,壳体270的第二保持部272的变形不容易传递到壳体270的第一保持部271,并且第一保持部271不容易受到第二保持部272的变形的影响。结果,保持光源站2111至2114的第一保持部271不容易发生倾斜。
图15示出了在实施方式和比较例所涉及的曝光装置106中的光源站内的光学元件相对于相同的温度上升的位移量。具体地,示出了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光圈以及柱面透镜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移量。
从图15可以明显地看出,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壳体270相比,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270中,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光圈以及柱面透镜的位移量之间的变化被抑制到较小的程度。例如,激光二极管的高度方向的位移量减少了约30%。另外,连接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光圈以及柱面透镜的位移量的折线的总倾斜度也成为一半的程度。
这减少了从光源站射出的光束的高度位置和射出方向的变化。由此,可以将感光鼓表面上的曝光位置的变化抑制到较小的程度。另外,可以将形成在感光鼓表面上的CMYK的每种颜色的图像之间的颜色偏差抑制到较小的程度。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减小由于驱动中的多面镜马达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感光体上的曝光位置的变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将形成在感光鼓161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07上,然后将转印带107上的一次转印图像二次转印到图像形成介质P上的结构的转印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转印装置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将形成在感光鼓161上的图像直接转印到图像形成介质P上的结构。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图像形成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
曝光装置,其通过光束曝光感光体以形成潜像,
所述曝光装置具有
多面镜马达,其包括扫描所述光束的可旋转的多面镜;
入射前光学系统,其包括射出所述光束的光源站,并且所述入射前光学系统使所述光束入射到所述多面镜;
后扫描光学系统,其将由所述多面镜扫描的所述光束向所述感光体照射;以及
壳体,其保持所述多面镜马达、所述入射前光学系统以及所述后扫描光学系统,并且所述壳体由树脂制成,
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保持部,其保持所述光源站;
第二保持部,其保持所述多面镜马达;以及
狭缝,其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之间形成,并且在所述光源站与所述多面镜马达之间的区域中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在所述光源站与所述多面镜马达之间的区域中被中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保持收纳所述多面镜马达的多面镜马达收纳部,并且所述多面镜马达收纳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上的入射侧罩玻璃、以及设置在所述后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上的射出侧罩玻璃,
所述狭缝位于所述光源站与所述多面镜马达收纳部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穿过所述狭缝并横切所述壳体的的面横切所述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射前光学系统的光路在所述壳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狭缝相交。
CN202121271278.4U 2020-12-18 2021-06-0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153406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0258A JP2022096957A (ja) 2020-12-18 2020-12-1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210258 2020-1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40695U true CN215340695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56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71278.4U Active CN215340695U (zh) 2020-12-18 2021-06-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7180A1 (zh)
JP (1) JP2022096957A (zh)
CN (1) CN21534069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97180A1 (en) 2022-06-23
JP2022096957A (ja)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80274B2 (ja) 結像素子ア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10016B2 (en) Optical unit assembly with height adjusting member, image rea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606209B2 (en) Hous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459410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217979B2 (en) Optical scanner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24186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for reading document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215340695U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9937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698383B (zh) 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读取装置
JP636178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677581B2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前記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615536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182368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830807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071914B2 (ja)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11830806B (zh)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7747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901337B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31122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908526B1 (en) Optical array, optical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25258B2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970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1873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53843A (ja) 走査光学装置
JP2007057707A (ja) 光走査装置、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