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662B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6662B
CN111756662B CN202010161300.3A CN202010161300A CN111756662B CN 111756662 B CN111756662 B CN 111756662B CN 202010161300 A CN202010161300 A CN 202010161300A CN 111756662 B CN111756662 B CN 1117566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ircuit
resistor
voltage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13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6662A (zh
Inventor
真下诚
萩原刚志
咸元俊
小林伸行
岩田章人
川内伟博
泉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56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6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6Circuits for coupling, blocking, or by-passing of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H04B3/16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egative-impedance network us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38Electrical filters or coupl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5/005Reducing noise, e.g. humm, from the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5/02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lectric apparatus by means located at or near the interfer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0Reducing interference caused by unbalanced currents in a normally balanced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8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power on the line being DC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6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including resis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从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中的一个电路进入另一个电路的高频噪声小的通信装置。在通信装置(10)中,模拟电路(21)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对差动信号实施模拟处理。通信电路(23)经由连接电路(22)接收实施了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生成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信号。在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连接有电感器(25b)(连接元件)。连接电路(22)包括除电容器以外的电路元件。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搭载有多个通信装置相互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通信装置是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接收差动信号。在通信装置中,差动信号输入模拟电路。模拟电路以接地电位为基准,对输入的差动信号实施模拟处理。通信电路接收由模拟电路实施了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通信电路将接收到的差动信号转换为以接地电位为基准的单端信号,并将已变换的单端信号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19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那样的现有的通信装置中,输入模拟电路的高频噪声进入通信电路,输入通信电路的高频噪声进入模拟电路。在从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中的一个电路进入另一个电路的高频噪声大的情况下,在进入有高频噪声的电路中,可能进行错误的处理。而且,在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各自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输入自身的电路的高频噪声,还必须考虑从其他的电路输入的高频噪声。因此,存在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各自的电路设计困难的问题。
本公开是鉴于该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从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中的一个电路进入另一个电路的高频噪声小的通信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模拟电路,以所述第一导体的电位为基准对差动信号实施模拟处理;连接电路,包括除电容器以外的其他电路元件,与所述模拟电路连接;通信电路,经由所述连接电路接收由所述模拟电路实施了所述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生成以所述第二导体的电位为基准的信号;及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是与电容器不同的电路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方式,从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中的一个电路进入另一个电路的高频噪声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通信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框图。
图3是关于通信装置的构成部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4是模拟电路的说明图。
图5是检测电路的说明图。
图6是电阻的配置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 通信装置
11 电缆
12 诊断工具(外部装置)
12a、20 连接器
21 模拟电路
22 连接电路
23 通信电路
24 微型计算机(检测部)
25 共模扼流圈(除去器)
25a 第一电感器
25b 第二电感器(连接元件)
26 调节器
27 检测电路
30 共模扼流圈
30a 第一电感器
30b 第二电感器
40 终端电路
41、42、53 电容器
50、51、52、60、61、62 电阻
63 电容器(第一电容器)
64 电容器(第二电容器)
65 输入电路
70 双极型晶体管
71 电阻
B 电路基板
G1 第一导体
G2 第二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将下面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任意组合。
(1)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模拟电路,以所述第一导体的电位为基准对差动信号实施模拟处理;连接电路,包括除电容器以外的其他电路元件,与所述模拟电路连接;通信电路,经由所述连接电路接收由所述模拟电路实施了所述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生成以所述第二导体的电位为基准的信号;及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是与电容器不同的电路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模拟电路经由包括除电容器以外的其他电路元件、例如电感器或电阻等的连接电路,将实施了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向通信电路发送。在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连接有电感器或电阻等的连接元件。连接电路及连接元件分别抑制经由自身的高频噪声的传播。因此,在高频噪声进入模拟电路的情况下,从模拟电路进入通信电路的高频噪声小。同样地,在高频噪声进入通信电路的情况下,从通信电路进入模拟电路的高频噪声小。
(2)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电阻;输入电路,经由所述电阻被输入电压;第一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一导体之间;及第二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电阻及连接元件分别抑制经由自身的高频噪声的传播。因此,在高频噪声进入第一导体的情况下,按照第一电容器及电阻的顺序传播的高频噪声小,从第一导体进入第二导体的高频噪声也小。在高频噪声进入第二导体的情况下,按照第二电容器及电阻的顺序传播的高频噪声小,从第二导体进入第一导体的高频噪声也小。
(3)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连接器,以能够装拆的方式与外部装置连接;及检测部,基于输入所述输入电路的电压检测所述外部装置向所述连接器的连接,所述外部装置经由所述连接器及电阻向所述输入电路输出电压。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在外部装置例如诊断工具与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外部装置经由连接器及电阻向输入电路输出电压。基于输入到输入电路的电压来检测外部装置向连接器的连接。
(4)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所述电阻及第一导体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阻及第二导体之间的距离一致。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电阻配置为与第一导体的距离和与第二导体的距离一致。因此,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的距离长,防止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的静电耦合。在发生了静电耦合的情况下,在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形成电容器,经由该电容器传播高频噪声,连接元件不发挥抑制高频噪声的传播的作用。
(5)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所述模拟电路具有防止差动信号的反射的终端电路,所述终端电路与差动信号传播的两个导线的中途和所述第一导体连接。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终端电路与差动信号传播的两个导线的中途和第一导体连接。终端电路抑制差动信号的反射。
(6)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所述连接电路具有共模扼流圈,所述通信电路经由所述连接电路发送差动信号。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连接电路具有共模扼流圈。共模扼流圈具有两个电感器。两个电感器分别配置于将模拟电路及通信电路连接的两个导线的中途。差动信号经由两个导线传播。共模扼流圈从自模拟电路向通信电路传播的差动信号除去共模噪声,并且从自通信电路向模拟电路传播的差动信号除去共模噪声。
(7)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除去器,该除去器从以所述第一导体的电位为基准施加于电力线的直流电压除去噪声,所述除去器将除去了噪声的电压以所述第二导体的电位为基准施加于电力线,所述除去器具有电感器,所述电感器是所述连接元件。
在上述的一个方式中,除去器从以第一导体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除去噪声,将除去了噪声的电压以第二导体的电位为基准施加于电力线。除去器例如是共模扼流圈,具有电感器。该电感器作为连接元件连接于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具体例。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示,而由要求权利的范围表示,意图包括与要求权利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要求权利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通信装置的概要>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的概要的说明图。通信装置10是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或网关等,安装于车辆。通信装置10具备连接器20。连接器20与电缆11或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连接。
在电缆11与通信装置10的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电力经由电缆11向通信装置10供给,通信装置10进行动作。通信装置10经由电缆11与未图示的其他通信装置之间进行差动信号的接收发送。通信装置10进行基于被称为BroadR-Reach的通信标准或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的通信标准等的发送接收。
在通信装置10例如是对进行车辆的车门的上锁及解锁的马达的动作进行控制的ECU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在接收了指示车门的解锁的差动信号时,使马达将车门解锁。例如,在对车辆的车门是否上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与通信装置10连接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将表示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差动信号向其他的通信装置发送,通知检测结果。
在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与通信装置10的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诊断工具12向通信装置10供给电力。由此,通信装置10进行动作。通信装置10及诊断工具12相互进行通信。例如,通信装置10将包括在故障的检测中使用的数据、所谓的日志数据的差动信号向诊断工具12发送。另外,例如诊断工具12将包括用于对由通信装置10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更新的更新数据的差动信号向通信装置10发送。
<通信装置10的构成>
图2是示出通信装置10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框图。通信装置10除了连接器20之外,还具备模拟电路21、连接电路22、通信电路23、微型计算机(下面,称为微型计算机)24、共模扼流圈25、调节器26、检测电路27、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这些构件由导线连接。用粗的实线表示用于电力供给的导线即电力线。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分别是使电通过的物体,例如是金属。
连接电路22具有共模扼流圈30。共模扼流圈30具有第一电感器30a及第二电感器30b。在共模扼流圈30中,第一电感器30a及第二电感器30b卷绕于未图示的环状的磁性体。共模扼流圈25具有第一电感器25a及第二电感器25b。共模扼流圈25与共模扼流圈30同样地构成。
连接器20通过两个导线与模拟电路21连接。在模拟电路21还通过两个导线连接有共模扼流圈30的第一电感器30a及第二电感器30b的一端。模拟电路21还通过导线与第一导体G1连接。向第一导体G1的连接是所谓接地。共模扼流圈30的第一电感器30a及第二电感器30b的另一端通过两个导线与通信电路23连接。通信电路23还通过两个导线与微型计算机24及第二导体G2连接。向第二导体G2的连接也是所谓接地。
连接器20还通过导线与共模扼流圈25的第一电感器25a的一端连接。连接器20还通过导线与共模扼流圈25的第二电感器25b的一端和第一导体G1连接。第一电感器25a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调节器26连接。第二电感器25b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导体G2连接。调节器26还通过两根导线与微型计算机24及第二导体G2连接。微型计算机24还通过导线与第二导体G2连接。
连接器20还通过两个导线与检测电路27及第一导体G1连接。检测电路27还通过3个导线与微型计算机24、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连接。
在电缆11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电缆11与模拟电路21、共模扼流圈25及第一导体G1连接。在将连接器20及检测电路27连接的导线中,连接器20侧的一端开放。
在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与模拟电路21、共模扼流圈25、检测电路27及第一导体G1连接。
差动信号从电缆11或诊断工具12经由连接器20输入模拟电路21。差动信号是由两根导线的电压差而表示二进制值、例如“0”及“1”的信号,并经由两个导线传播。
模拟电路21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对从连接器20输入的差动信号实施模拟处理。通信电路23经由连接电路22的共模扼流圈30接收由模拟电路21实施了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
共模扼流圈30从由模拟电路21实施了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除去共模噪声,将除去了共模噪声的差动信号向通信电路23输出。共模噪声是在传播差动信号的两个导线上以同相重叠的噪声。连接电路22包括除电容器以外的其他的电路元件。
通信电路23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生成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单端信号,将所生成的单端信号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微型计算机24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读取从通信电路23输入的单端信号的电压。由此,微型计算机24获取单端信号所包括的数据。微型计算机24基于从通信电路23输入的单端信号中所包括的数据执行各种处理。
微型计算机24将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单端信号向通信电路23输出。通信电路23基于从微型计算机24输入的单端信号生成差动信号。通信电路23将所生成的差动信号经由连接电路22、模拟电路21及连接器20向未图示的通信装置或诊断工具12发送。连接电路22的共模扼流圈30从由通信电路23发送来的差动信号除去共模噪声。共模扼流圈30经由模拟电路21及连接器20输出除去了共模噪声的差动信号。
从电缆11或诊断工具12经由连接器20向共模扼流圈25输入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直流电压。共模扼流圈25从输入第一电感器25a及第二电感器25b的电压除去共模噪声。由共模扼流圈25除去了共模噪声的电压是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共模扼流圈25将除去了共模噪声的电压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基准施加于与调节器26连接的导线。由此,除去了共模噪声的电压被输出至调节器26。共模扼流圈25作为除去器发挥功能。如图2所示,连接于连接器20及第一电感器25a之间的导线、连接于第一电感器25a及调节器26之间的导线及连接于调节器26及微型计算机24之间的导线是电力线。
调节器26将从共模扼流圈25输入的直流电压转换为预先设定的设定电压。设定电压是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直流电压。调节器26将转换后的设定电压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由此,向微型计算机24供给电力。
此外,调节器26还可以向通信电路23输出设定电压,向通信电路23供给电力。
在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诊断工具12向检测电路27持续输出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直流电压。诊断工具12输出的电压为预先设定的阈值电压以上。在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不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向检测电路27输出零V。在此,零V是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
检测电路27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检测电路27输出零V或规定电压Vc(参照图5)。检测电路27在从连接器20输入的电压为阈值电压以上的情况下,即,在连接有诊断工具12的情况下,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零V。检测电路27在从连接器20输入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的情况下,即,在未连接有诊断工具12连接的情况下,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规定电压Vc。微型计算机24基于从检测电路27输入的电压来检测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向连接器20的连接。
<通信装置10的构成部的配置>
图3是关于通信装置10的构成部的配置的说明图。通信装置10还具备矩形状的电路基板B。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配置于电路基板B的内部。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分别形成为矩形板状。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的板面与电路基板B的板面相对。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沿着电路基板B的板面排列。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以相互不接触的状态被绝缘性的树脂覆盖。
在电路基板B的板面设置有未图示的通孔及导电路径。导电路径是所谓的电路图案。使用通孔及导电路径,实现向第一导体G1或第二导体G2的连接。具体地说,在通孔的面粘贴有导箔。导箔与导电路径导通。由导箔及导电路径这两者或者由导电路径形成导线。
如图3所示,与第一导体G1连接且不与第二导体G2连接的模拟电路21配置于第一导体G1的上侧。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这两者连接的共模扼流圈25及检测电路27配置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的上侧。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这两者不连接的连接电路22的共模扼流圈30也配置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的上侧。与第一导体G1不连接且与第二导体G2连接的通信电路23、微型计算机24及调节器26配置于第二导体G2的上侧。
<模拟电路21的构成>
图4是模拟电路21的说明图。模拟电路21具有终端电路40及电容器41、42。终端电路40与传播差动信号的两个导线的中途和第一导体G1连接。电容器41的一端与连接器20及终端电路40连接。电容器41的另一端与共模扼流圈30的第一电感器30a的一端连接。电容器42的一端与连接器20及终端电路40连接。电容器42的另一端与共模扼流圈30的第二电感器30b的一端连接。
终端电路40执行防止经由两个导线传播的差动信号的反射的模拟处理。模拟处理是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处理。终端电路40具有电阻50、51、52及电容器53。电阻50、51各自的一端与电容器41、42的一端连接。电阻50、51各自的另一端与电容器53的一端连接。电容器53的另一端与第一导体G1连接。电阻52连接于电容器53的两端之间。
电阻50的电阻值是考虑了在与电阻50的一端连接的导线中传播的信号的传播路径的特性阻抗的电阻值。电阻50的另一端经由电容器53接地。因此,防止在与电阻50的一端连接的导线中传播的信号的反射。同样地,电阻51的电阻值是考虑了在与电阻51的一端连接的导线中传播的信号的传播路径的特性阻抗的电阻值。电阻51的另一端经由电容器53接地。因此,防止在与电阻51的一端连接的导线中传播的信号的反射。结果是,电阻50、51防止在两个导线中传播的差动信号的反射。
如以上那样,模拟电路21进行的模拟处理是防止差动信号的反射的处理,是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处理。
电容器53为了除去在个根导线中传播的噪声而配置。噪声从两个导线经由电容器53传播至第一导体G1。电容器53将积蓄的电力经由电阻52释放。
电容器41、42分别用于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耦合。电容器41、42分别从经由导线从一端输入的信号除去直流成分,将除去了直流成分的信号从另一端输出。因此,电容器41、42从经由连接器20输入的差动信号除去直流成分,并且从由通信电路23发送来的差动信号除去直流成分。
<共模扼流圈25、30的效果>
高频噪声可能进入通信装置10。作为一个例子,高频噪声伴随着静电的产生而产生。作为另一个例子,高频噪声因信号在配置于通信装置10的附近的导线中传播的情况下产生的电磁场的干扰而产生。
在高频噪声进入第一导体G1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例如以地面的电位为基准的第一导体G1的电压高速地变动。经由电阻50、51流动的电流不能跟随第一导体G1的电压的变动。因此,在共模扼流圈30的模拟电路21侧的两个导线中,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伴随着第一导体G1的电压的变动而高速地变动。由此,高频噪声进入模拟电路21。
共模扼流圈25的第二电感器25b连接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因此,即使在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一导体G1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二导体G2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第二电感器25b作为连接元件发挥功能。
另外,共模扼流圈30的第一电感器30a配置在将模拟电路21及通信电路23之间进行连接的一个导线的中途。共模扼流圈30的第二电感器30b配置在将模拟电路21及通信电路23之间进行连接的另一个导线的中途。因此,即使在共模扼流圈30的模拟电路21侧两个导线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在共模扼流圈30的通信电路23侧,两个导线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如以上那样,共模扼流圈25、30分别抑制经由自身的高频噪声的传播。从模拟电路21进入通信电路23的高频噪声小。
在高频噪声进入第二导体G2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例如以地面的电位为基准的第二导体G2的电压高速地变动。经由通信电路23流入第二导体G2的电流不能跟随第二导体G2的电压的变动。因此,在共模扼流圈30的通信电路23侧的两个导线中,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伴随着第二导体G2的电压的变动而高速地变动。由此,高频噪声进入通信电路23。
如前述那样,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通过共模扼流圈25的第二电感器25b连接。因此,即使在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二导体G2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一导体G1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另外,共模扼流圈30的第一电感器30a配置在将模拟电路21及通信电路23之间进行连接的一个导线的中途。共模扼流圈30的第二电感器30b配置在将模拟电路21及通信电路23之间进行连接的另一个导线的中途。因此,即使在共模扼流圈30的通信电路23侧两个导线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在共模扼流圈30的模拟电路21侧,两个导线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如以上那样,共模扼流圈25、30分别抑制经由自身的高频噪声的传播。从通信电路23进入模拟电路21的高频噪声小。
<检测电路27的构成>
图5是检测电路27的说明图。检测电路27具有电阻60、61、62、电容器63、64及输入电路65。输入电路65具有NPN型的双极型晶体管70及电阻71。电阻60的一端与连接器20、电阻61及电容器63的一端连接。电阻61及电容器63的另一端与第一导体G1连接。电阻60的另一端与输入电路65具有的双极型晶体管70的基极和电阻62及电容器64的一端连接。电阻62及电容器64的另一端与第二导体G2连接。
如以上那样,电容器63连接于电阻60的一端及第一导体G1之间。电容器64连接于电阻60的另一端及第二导体G2之间。电容器63、64分别作为第一电容器及第二电容器发挥功能。
在输入电路65中,双极型晶体管70的集电极与电阻71的一端连接。电阻71的另一端被施加规定电压Vc。规定电压Vc是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恒定的电压。规定电压Vc例如可以是调节器26输出的设定电压。在该情况下,调节器26将规定电压Vc施加于电阻71的另一端。双极型晶体管70的集电极还与微型计算机24连接。双极型晶体管70的发射极与第二导体G2连接。
双极型晶体管70作为开关发挥功能。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在电流按照基极及发射极的顺序流动的情况下,双极型晶体管70切换为导通。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为导通的情况下,集电极及发射极之间的电阻值足够小,电流依次按照电阻71及双极型晶体管70的顺序流动。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在经由基极及发射极的电流的通流停止的情况下,双极型晶体管70切换为截止。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为截止的情况下,集电极及发射极之间的电阻值足够大,电流不会按照电阻71及双极型晶体管70的顺序流动。
在从连接器20输入的电压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为前述的阈值电压以上的情况下,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电流按照基极及发射极的顺序流动,双极型晶体管70导通。在从连接器20输入的电压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小于前述的阈值电压的情况下,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电流不按照基极及发射极的顺序流动,双极型晶体管70截止。
如前述那样,在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诊断工具12将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为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向检测电路27输出。此时,电流从诊断工具12的正端子按照电阻60、双极型晶体管70的基极及发射极、第二导体G2、第二电感器25b及第一导体G1的顺序流动,返回诊断工具12的负端子。由此,双极型晶体管切换为导通,在输入电路65中,电流按照电阻71、双极型晶体管70及第二导体G2的顺序流动。结果是,输入电路65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零V。零V是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
如以上那样,诊断工具12在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经由连接器20及电阻60向输入电路65的双极型晶体管70的基极输出直流电压。此时,输入电路65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零V。
如前述那样,在诊断工具12的连接器12a不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向检测电路27输出零V。在此,零V是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在向检测电路27输出零V的情况下,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经由基极及发射极的电流的通流停止,双极型晶体管70切换为截止。此时,在电阻71中不流过电流,所以向微型计算机24输入规定电压Vc。
如以上那样,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或零V输入输入电路65的双极型晶体管70的基极。在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输入至输入电路65的情况下,输入电路65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零V。在向输入电路65输入零V的情况下,输入电路65向微型计算机24输出规定电压Vc。
微型计算机24基于从输入电路65输入的电压,即经由电阻60输入输入电路65的电压,检测诊断工具12向连接器20的连接。诊断工具12及微型计算机24分别作为外部装置及检测部发挥功能。
电阻60限制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按照基极及发射极的顺序流动电流的大小。因此,电阻60的电阻值比较大。电阻61使从连接器20输入的电压稳定。电阻62在双极型晶体管70中使发射极及基极之间的电压稳定。电容器63使从连接器20朝向电阻60输出的电压平滑。电容器64使从连接器20经由电阻60输出的电压平滑。
<共模扼流圈25及电阻60的效果>
如前述那样,高频噪声可能进入通信装置10。在高频噪声输入第一导体G1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一导体G1的电压高速地变动。经由电容器63流动的电流不能跟随第一导体G1的电压的变动。因此,在电阻60的连接器20侧的一端,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随着第一导体G1的电压的变动而高速地变动。
如前述那样,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通过共模扼流圈25的第二电感器25b连接。因此,即使在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一导体G1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二导体G2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另外,电阻60的连接器20侧的一端经由电阻61与第一导体G1连接。电阻60的输入电路65侧的一端经由电阻62与第二导体G2连接。因此,即使在电阻60的连接器20侧的一端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电阻60的输入电路65侧的一端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在高频噪声输入第二导体G2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二导体G2的电压高速地变动。经由电容器64流动的电流不能跟随第二导体G2的电压的变动。因此,在电阻60的连接器20侧的一端,以第二导体G2的电位为基准的电压随着第二导体G2的电压的变动而高速地变动。
如前述那样,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通过共模扼流圈25的第二电感器25b连接。因此,即使在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二导体G2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规定电位为基准的第一导体G1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如前述那样,电阻60的连接器20侧的一端经由电阻61与第一导体G1连接。电阻60的输入电路65侧的一端经由电阻62与第二导体G2连接。因此,即使在电阻60的输入电路65侧的一端的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电阻60的连接器20侧的一端的电压也几乎不变动。
如以上那样,共模扼流圈25及电阻60分别抑制经由自身的高频噪声的传播。因此,在高频噪声进入第一导体G1的情况下,按照电容器63及电阻60的顺序传播的高频噪声小,从第一导体G1进入第二导体G2的高频噪声也小。另外,在高频噪声进入第二导体G2的情况下,按照电容器64及电阻60的顺序传播的高频噪声小,从第二导体G2进入第一导体G1的高频噪声也小。
<检测电路27的电阻60的配置>
图6是电阻60的配置的说明图。图6的上侧示出电路基板B的板面的一部分。图6的下侧示出电路基板B的截面的一部分。电阻60呈长方体状,在俯视观察下,电阻60配置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的中央。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的端面沿着电阻60的长度方向相互相对。在俯视观察下,电阻60及第一导体G1之间的距离和电阻60及第二导体G2之间的距离一致。在此,“一致”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一致,而是意味着实质上的一致。
另外,如图6的下侧所示,在截面中,电阻60及第一导体G1之间的距离与电阻60及第二导体G2之间的距离一致。在此,“一致”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一致,而是意味着实质上的一致。
如以上那样,电阻60配置为与第一导体G1的距离和与第二导体G2的距离一致。因此,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的距离长,防止在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发生静电耦合。
在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可能在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发生静电耦合。在发生了静电耦合的情况下,在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形成未图示的电容器。在该情况下,经由因静电耦合而形成的电容器传播高频噪声,第二电感器25b不发挥抑制高频噪声的传播的作用。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电缆11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在诊断工具12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通信电路23也进行差动信号的发送接收。但是,在诊断工具12与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进行发送接收的通信电路可以是与通信电路23不同的通信电路。在该情况下,通信电路还具有与模拟电路21、连接电路22及通信电路23同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诊断工具12进行的通信的通信标准可以与经由电缆11进行的通信的通信标准不同。
连接电路22具有的电路元件不限于共模扼流圈30,只要是与电容器不同的电路元件即可。例如,在连接电路22中,可以在将模拟电路21及通信电路23进行连接的两个导线各自的中途配置两个电阻。另外,连接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的连接元件不限于第二电感器25b,只要是与电容器不同的电路元件即可。例如,电阻可以连接于第一导体G1及第二导体G2之间。在该情况下,调节器26经由电感器与连接器20连接。该电感器从电压除去噪声。
诊断工具12经由电阻60向输入电路65输出的电压不限于表示连接的直流电压,也可以与通信信号有关的电压。即,诊断工具12可以经由输入电路65向微型计算机24发送通信信号。
模拟电路21进行的模拟处理只要是以第一导体G1的电位为基准的模拟处理即可,所以不限于防止差动信号的反射的处理。模拟电路21进行的模拟处理例如可以是除去噪声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例如在模拟电路21内,两个电容器的一端与差动信号传播的两个导线各自的中途连接,两个电容器的另一端与第一导体G1连接。
应认为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意思表示,而由要求权利的范围表示,意图包括与要求权利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要求权利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6)

1.一种通信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具备:
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
模拟电路,以所述第一导体的电位为基准对差动信号实施模拟处理;
连接电路,包括除电容器以外的其他电路元件,与所述模拟电路连接;
通信电路,经由所述连接电路接收由所述模拟电路实施了所述模拟处理的差动信号,基于接收到的差动信号生成以所述第二导体的电位为基准的信号;
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是与电容器不同的电路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之间;
电阻;
输入电路,经由所述电阻被输入电压;
第一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一导体之间;及
第二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具备:
连接器,以能够装拆的方式与外部装置连接;及
检测部,基于输入到所述输入电路的电压来检测所述外部装置向所述连接器的连接,
所述外部装置经由所述连接器及电阻向所述输入电路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电阻及第一导体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阻及第二导体之间的距离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模拟电路具有防止差动信号的反射的终端电路,
所述终端电路与差动信号传播的两个导线的中途和所述第一导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电路具有共模扼流圈,
所述通信电路经由所述连接电路发送差动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具备除去器,该除去器从以所述第一导体的电位为基准施加于电力线的直流电压除去噪声,
所述除去器将除去了噪声的电压以所述第二导体的电位为基准施加于电力线,
所述除去器具有电感器,
所述电感器是所述连接元件。
CN202010161300.3A 2019-03-29 2020-03-10 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756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6626A JP7226021B2 (ja) 2019-03-29 2019-03-29 通信装置
JP2019-066626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662A CN111756662A (zh) 2020-10-09
CN111756662B true CN111756662B (zh) 2023-04-07

Family

ID=72607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1300.3A Active CN111756662B (zh) 2019-03-29 2020-03-10 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2973B2 (zh)
JP (1) JP7226021B2 (zh)
CN (1) CN1117566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0659B2 (ja) * 2020-03-09 2023-07-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通信装置
WO2022209845A1 (ja) * 2021-03-30 2022-10-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WO2022209843A1 (ja) * 2021-03-30 2022-10-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通信器及び通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7888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CN104170268A (zh) * 2012-03-16 2014-11-26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7005499A (zh) * 2014-11-14 2017-08-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通信系统及通信装置
CN108092641A (zh) * 2016-11-21 2018-05-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搭载无线电路的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4053A (ja) 2001-05-22 2002-12-06 Canon Inc 信号伝送回路の構成方法および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JP2003046655A (ja) 2001-08-03 2003-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2線式給電通信装置
JP2004128629A (ja) 2002-09-30 2004-04-22 Nec Engineering Ltd 信号伝送回路
JP2005318539A (ja) 2004-03-30 2005-1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差動伝送回路及び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9111911A (ja) 2007-10-31 2009-05-21 Toyota Motor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方法
JP5347608B2 (ja) 2009-03-17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KR20110082641A (ko) * 2010-01-12 2011-07-20 주식회사 아모텍 공통 모드 필터
JP5665455B2 (ja) 2010-09-24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回路、伝送装置及び回路基板
US10601616B2 (en) 2015-06-02 2020-03-24 Andrew Joo Kim Cabl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mpacts of common-mode noise
KR102362810B1 (ko) 2016-10-17 2022-02-16 마이크로칩 테크놀로지 인코포레이티드 감소된 emi를 갖는 동축 데이터 통신
WO2018168282A1 (ja) * 2017-03-15 2018-09-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回路モジュール、ネットワークモジュール、及び車載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7888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CN104170268A (zh) * 2012-03-16 2014-11-26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7005499A (zh) * 2014-11-14 2017-08-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通信系统及通信装置
CN108092641A (zh) * 2016-11-21 2018-05-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搭载无线电路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6021B2 (ja) 2023-02-21
JP2020167536A (ja) 2020-10-08
US20200313724A1 (en) 2020-10-01
CN111756662A (zh) 2020-10-09
US11152973B2 (en)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6662B (zh) 通信装置
US7804188B2 (en) Termination circuit, vehicle-mounted control apparatus, and vehicle-moun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22380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emission associated with computer network interfaces
CN110419160A (zh) 电路模块、网络模块以及车载电子设备
US8952250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connection method for suprressing radiation of common noise in a superimposed wiring member
JP2008244701A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80370473A1 (en) Capacitive sensor device with emi-robust capacitive measurement circuit
CN115152186B (zh) 通信装置
JP2022119716A (ja) 電子制御装置
JP6954472B2 (ja) バイアスt回路および信号伝送装置
US10592458B1 (en) Bimodal impedance matching terminators
US86645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ignal noise
JP2014083932A (ja) Can通信装置
US20230238942A1 (en) Receiving apparatus
JP2007312046A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0679084B (zh) 受控的负载设备和用于受控的负载设备的制造方法
US20240031204A1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US11258208B2 (en) Module for a high-current plug and/or a high-current cable, high-current plug, and method of influencing the EMC behaviour
US6052050A (en) Two-wire signal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integrit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US20090058559A1 (en) Microprocessor common-mode emissions reduction circuit
US20240121138A1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WO2004079933A2 (en) Bondwire decoupling filter for filtering rf noise from a transceiver bus
GB2429317A (en) Security system using an AC primary line
CN114846732A (zh) 电子电路
JPH0639475Y2 (ja) プリント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