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6732A - 电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电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6732A
CN114846732A CN202080088021.7A CN202080088021A CN114846732A CN 114846732 A CN114846732 A CN 114846732A CN 202080088021 A CN202080088021 A CN 202080088021A CN 114846732 A CN114846732 A CN 114846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power supply
common mode
converter
ground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80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辻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46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67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电子电路(7)具备共模扼流圈(8)、作为一组线旁路电容器的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以及与电源线(A)连接并且与基板(5)的地线(5A)所连接的接地线(B)连接的DC/DC转换器(11)。第一电容器(9)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第一电容器(9)连接在电源线(A)与金属壳体(2)之间。第二电容器(10)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接地线(B)连接。第二电容器(10)连接在接地线(B)与金属壳体(2)之间。

Description

电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车载设备所使用的电子电路。
背景技术
在将基板和金属壳体用于车载设备的噪声对策用的电子电路中,已知有使基板的地线与金属壳体短路(short)的构成(非专利文献1)。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电路中,为了抑制传导发射,在电源线与接地线的中途设置有共模扼流圈。
非专利文献1:前野,饭田,“以抗噪声设计为目标的车载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设计和接地处理”,第26次电子安装学会春季演讲大会演讲论文集,电子安装学会,8A-08,2012年3月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电路中,使基板的地线与金属壳体直流(DC)地短路。该情况下,基板的地线通过金属壳体与成为基准电位的车体等连接,所以基板的接地电位稳定。然而,作为噪声对策,不能在基板的地线连接线旁路电容器(Line BypassCapacitor)(Y电容器)。因此,仅通过共模扼流圈降低共模噪声。
但是,在共模噪声较大的情况下,有不能充分地降低共模噪声的情况。另外,在由于电流、尺寸的制约而仅能够使用低电感的共模扼流圈的情况下,也有共模噪声的对策不充分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的电子电路。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具备基板、金属壳体以及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车载设备所使用的电子电路,上述金属壳体与基准地线连接,上述基板的地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不直接连接,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与电源线连接,并且与上述基板的地线所连接的接地线连接,在上述电源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器,在上述接地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的车载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子电路、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噪声降低效果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测定应用了图1的电子电路时的传导发射的测定系统的框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噪声电平的频率特性的特性线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噪声电平的频率特性的特性线图。
图7是表示应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的车载设备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应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的车载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是指电连接。
图1~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应用电子电路7的车载设备1的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车载设备1例如构成汽车导航系统等。如图1所示,在车载设备1设置有用于降低在成为电子电路7的输入侧的直流电源6与成为电子电路7的输出侧的负载16之间产生的共模噪声(噪声)的电子电路7。具体而言,车载设备1具备金属壳体2、基板5、直流电源6、电子电路7、构成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DC/DC转换器11、以及负载16。
金属壳体2例如通过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为箱状。金属壳体2例如与成为基准地线3的汽车的车体(车身)连接。金属壳体2与基准地线3通过导线4电连接。金属壳体2与基准地线3也可以通过固定用的螺栓等直接连接。由此,金属壳体2具有接地电位。在金属壳体2的内部收容有设置了电子电路7等的基板5。
基板5例如是通过树脂材料那样的绝缘材料形成为平面状的柔性基板(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基板5以金属壳体2与基板5的地线5A(接地电极)不直接连接的状态固定于金属壳体2。此外,基板5既可以是由单个绝缘层形成的单层基板,也可以是层叠有多个绝缘层的多层基板。基板5并不限定于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基板5并不限定于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由陶瓷材料、玻璃基板、液晶聚合物形成。地线5A例如设置于基板5的第一主面或者第二主面。在由多层基板构成基板5的情况下,地线5A例如也可以形成在基板5的中间层。
在基板5设置有电子电路7、DC/DC转换器11以及负载16。DC/DC转换器11和负载16例如配置于基板5的第一主面。直流电源6经由输入侧电源线A1以及输入侧接地线B1对DC/DC转换器11供给直流输入电压。DC/DC转换器11例如输出使直流输入电压降压后的直流输出电压,并将该直流输出电压供给至负载16。基于来自DC/DC转换器11的直流输出电压驱动负载16。负载16经由输出侧电源线A2以及输出侧接地线B2与DC/DC转换器11连接。
此时,例如由连接直流电源6与车载设备1的线束的电线形成输入侧电源线A1以及输入侧接地线B1。例如由设置于基板5的第一主面的导体图案形成输出侧电源线A2以及输出侧接地线B2。
直流电源6配置在金属壳体2的外侧。直流电源6例如是搭载于汽车的电池,供给预先决定的恒定的直流输入电压。直流电源6的正侧端子经由输入侧电源线A1与基板5的电源线A连接。另一方面,直流电源6的负侧端子经由输入侧接地线B1与基板5的接地线B连接。
电子电路7与基板5的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连接。这里,例如通过设置于基板5的第一主面的导体图案形成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
另外,如图2所示,电子电路7具备作为噪声对策部件的共模扼流圈8(以下,称为CMCC8)、和作为噪声对策部件的一组线旁路电容器(Y电容器)亦即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此时,在电子电路7的输入侧连接有直流电源6。在电子电路7的输出侧连接有DC/DC转换器11。电子电路7通过CMCC8和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抑制在直流电源6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产生的共模噪声。
具体而言,CMCC8设置在直流电源6与DC/DC转换器11之间。CMCC8为了降低在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中传播的共模噪声,而配设在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的中途位置。CMCC8与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相比配置在靠输入侧(即,直流电源6侧)。CMCC8具备与电源线A连接的第一扼流圈8A、和与接地线B连接的第二扼流圈8B。这里,CMCC8的电感例如设定为2μH左右。
如图3所示,CMCC8利用CMCC8的阻抗(共模阻抗)与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中的共模特性阻抗、即布线的特性阻抗之差反射共模噪声或者转换为热。由此,CMCC8降低共模噪声。
更具体而言,对于在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流过相互不同的方向的电流的差模(常模),CMCC8不作为电感器进行工作。因此,对于差模,CMCC8的阻抗(常模阻抗)变低。
与此相对,对于在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流过相互相同的方向的电流的共模,CMCC8作为电感器进行工作。因此,对于共模,CMCC8的阻抗变高。由此,CMCC8降低共模噪声。
第一电容器9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第一电容器9连接(分流连接)在电源线A与金属壳体2之间。第一电容器9经由金属壳体2与基准地线3连接。第一电容器9降低在电源线A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第一电容器9使在电源线A中传播的共模噪声回流至基准地线3。
第二电容器10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接地线B连接。第二电容器10连接(分流连接)在接地线B与金属壳体2之间。第二电容器10经由金属壳体2与基准地线3连接。第二电容器10降低在接地线B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第二电容器10使在接地线B中传播的共模噪声回流至基准地线3。此外,第二电容器10也可以连接在基板5的地线5A与金属壳体2之间。
这里,第一电容器9的电容C1与第二电容器10的电容C2相同(C1=C2)。第一电容器9的电容C1和第二电容器10的电容C2例如设定为1000pF左右(10000pF~100pF左右)的值。此外,也可以使第一电容器9的电容C1与第二电容器10的电容C2不同(C1≠C2)。
DC/DC转换器11例如是搭载于汽车导航系统等车载设备1并与12V电池连接的DC/DC转换器。该情况下,DC/DC转换器11将直流电源6的电源电压(12V)降压为用于在控制器等那样的负载16中使用的驱动电压(例如,5V、3.3V等)。此外,DC/DC转换器11并不限定于与12V电池连接的降压DC/DC转换器,例如也可以是搭载于48V轻度混合动力(48V-Mild-HEV)的车辆的48V-12V的升压降压DC/DC转换器等。
DC/DC转换器11与电源线A连接,并且与接地线B连接。接地线B与基板5的地线5A连接。DC/DC转换器11配设在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的中途位置。DC/DC转换器11配置在CMCC8与负载16之间。DC/DC转换器11根据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的接通和断开的占空比,将从直流电源6输入的直流输入电压降压为直流输出电压。DC/DC转换器11将该直流输出电压作为负载16用的驱动电压供给至负载16。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DC/DC转换器11具备输入侧电容器12、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线圈14、以及输出侧电容器15。
输入侧电容器12与直流电源6并联连接。具体而言,输入侧电容器12的第一端与电源线A连接。输入侧电容器12的第二端与接地线B连接。
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例如由场效应晶体管(FET)构成。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例如也可以是双极晶体管等。
第一开关元件13A在CMCC8的第一扼流圈8A与线圈14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第一开关元件13A的漏极与CMCC8的第一扼流圈8A连接。第一开关元件13A的源极与线圈1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元件13B连接在第一扼流圈8A与线圈14的连接点和接地线B之间。第二开关元件13B的漏极与第一开关元件13A的源极连接,并且与线圈1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元件13B的源极与接地线B连接。此外,也可以代替第二开关元件13B而使用二极管。
另外,第一开关元件13A的栅极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的栅极与控制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的占空比的控制电路(未图示)连接。该控制电路根据该占空比,将从直流电源6输入的直流输入电压降压为直流输出电压。
线圈14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元件13A的源极和第二开关元件13B的漏极的连接点连接。线圈14的第二端与负载16连接。因此,直流输出电压经由线圈14供给至负载16。此时,直流输出电压通过输出侧电容器15进行平滑化,并供给至负载16。输出侧电容器15的第一端与电源线A连接。输出侧电容器15的第二端与接地线B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接下来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电子电路7的输入侧与直流电源6连接。电子电路7的输出侧与DC/DC转换器11连接。此时,直流电源6经由电子电路7朝向DC/DC转换器11供给直流输入电压。DC/DC转换器11根据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的接通和断开的占空比,将直流输入电压降压为直流输出电压。该直流输出电压通过输出侧电容器15进行平滑化,并供给至负载16。
这里,DC/DC转换器11的第一开关元件13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3B进行开关动作。因此,有在电源线A、接地线B混入高频的噪声信号的情况。此时,噪声信号存在在电源线A和接地线B中传播相互相同方向的信号的共模、和在电源线A和接地线B中传播相互相反方向的信号的常模(差模)。即,在共模时,在第一扼流圈8A和第二扼流圈8B中流过相互相同的方向的电流,在常模时,在第一扼流圈8A和第二扼流圈8B中流过相互不同的方向的电流。
与此相对,电子电路7具备CMCC8和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如图3所示,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反射或者回流在直流电源6与负载16之间产生的共模噪声。更具体而言,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配置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所以主要降低在DC/DC转换器11产生的共模噪声。并且,通过设置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能够降低布线(电源线A和接地线B)的特性阻抗。这里,布线的特性阻抗越低,基于CMCC8的噪声降低效果越高。因此,能够增大针对共模噪声的CMCC8与布线之间的阻抗之差,引起基于CMCC8的容易降低共模噪声这样的协同作用。即,通过设置CMCC8和第一电容器9及第二电容器10双方,能够提高共模噪声(噪声)的降低效果。
另外,在日本实开昭61-205290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绝缘DC/DC转换器的电源电路。这样的绝缘DC/DC转换器未在输入侧和输出侧将接地线共用化。因此,在绝缘DC/DC转换器的输入侧或者输出侧连接有具备线旁路电容器(Y电容器)的滤波器(噪声滤波器)。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设备1具备由非绝缘DC/DC转换器构成的DC/DC转换器11。这样的非绝缘DC/DC转换器在输入侧和输出侧使接地线共用化。因此,一般而言,接地线B与金属壳体直接连接。然而,若将接地线B与金属壳体连接,则金属壳体与基准地线在高频下也短路,不能使用Y电容器(没有Y电容器的连接目的地),所以仅通过CMCC8降低共模噪声,而有共模噪声的对策不充分的情况。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除了具备CMCC8之外,还具备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该电子电路7通过CMCC8和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来降低共模噪声(噪声)。
接下来,为了确认这样的基于CMCC8和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的噪声降低效果,测定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时的传导发射和使用了比较例的电子电路时的传导发射。这里,比较例的电子电路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省去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如非专利文献1那样使金属壳体2与基板5的地线5A短路的构成。
具体而言,在假定了48V轻度混合动力(48V-Mild-HEV)的48V-12V的DC/DC转换器的演示板中,使用CISPR25的电压法,测定传导发射。此时的测定系统如图4所示。使在该测定系统中使用的CMCC8的电感为2μH左右,并分别使第一电容器9的电容C1以及第二电容器10的电容C2为100pF左右。
如图4所示,为了测定传导发射,而设置有第一~第四伪电源电路网17A~17D(图4中的“AN”)和EMI接收器18。换句话说,对应用与直流电源6和DC/DC转换器11以及负载16连接的电子电路7的车载设备1增加第一~第四伪电源电路网17A~17D和EMI接收器18。
具体而言,第一伪电源电路网17A在直流电源6与基板5之间设置在输入侧电源线A1的中途位置。在第一伪电源电路网17A连接有EMI接收器18。EMI接收器18从第一伪电源电路网17A获取噪声波,测定传导发射。第二伪电源电路网17B在直流电源6与基板5之间设置在输入侧接地线B1的中途位置。第三伪电源电路网17C在基板5与负载16之间设置在输出侧电源线A2的中途位置。第四伪电源电路网17D在基板5与负载16之间设置在输出侧接地线B2的中途位置。此时,为了确保用于增加第三伪电源电路网17C以及第四伪电源电路网17D的空间,在负载16配置在远离基板5的位置的状态下,执行传导发射的测定。
接下来,对于比较例以及第一实施方式,将使用图4的测定系统测定传导发射而得到的结果作为噪声电平的频率特性示于图5以及图6。
图5针对比较例示出使用图4的测定系统测定传导发射而得到的结果作为噪声电平的频率特性。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中,噪声电平例如在100MHz(例如,FM无线电频带)的频带处为30dBμV左右。
此外,以30MHz的频带为边界,特性因检测带宽的差而不同。例如,在30MHz以下的频带中,带宽为9kHz左右。与此相对,在30MHz以上的频带中,带宽为100kHz左右。
图6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示出使用图4的测定系统测定传导发射而得到的结果作为噪声电平的频率特性。如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噪声电平例如在100MHz的频带处为20dBμV以下。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与比较例相比,在100MHz的频带处,将噪声电平抑制10dBμV以上。这样,通过使用电子电路7,能够降低在直流电源6与负载16之间产生的共模噪声(噪声)。
换句话说,在仅利用CMCC8进行共模噪声的对策的比较例中,仅原来的布线的特性阻抗与CMCC8的阻抗之差有助于噪声降低。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了基于CMCC8的噪声降低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通过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降低共模噪声这样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能够降低布线的特性阻抗,引起提高基于CMCC8的噪声降低效果这样的协同作用。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中,金属壳体2与基准地线3连接,基板5的地线5A与金属壳体2不直接连接。DC/DC转换器11与电源线A连接,并且与基板5的地线5A所连接的接地线B连接。在电源线A与金属壳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器9。在接地线B与金属壳体2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器10。
根据该构成,第一电容器9能够回流或者反射在电源线A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第二电容器10能够回流或者反射在接地线B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由此,在具备DC/DC转换器11的车载设备1中,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另外,在电源线A以及接地线B的中途位置配设有CMCC8。根据该构成,通过设置CMCC8,对于共模,CMCC8的阻抗变高。因此,能够降低共模噪声。除此之外,通过设置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布线的特性阻抗变低。因此,能够引起基于CMCC8的容易降低共模噪声这样的协同作用。根据以上,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另外,第一电容器9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第二电容器10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接地线B连接。根据该构成,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能够主要降低在DC/DC转换器11产生的共模噪声。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另外,第一电容器9的电容C1与第二电容器10的电容C2相同。根据该构成,能够使在第一电容器9和第二电容器10中传播的共模噪声为同等程度。因此,与第一电容器9的电容C1和第二电容器10的电容C2不同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接下来,图7示出应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的车载设备。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的共模扼流圈与两个线旁路电容器的位置关系相反。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与CMCC8的输出侧(DC/DC转换器11侧)连接。即,第一电容器9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另外,第二电容器10在CMCC8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接地线B连接。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与CMCC8的输入侧(直流电源6侧)连接。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CMCC8与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反。
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21中,第一电容器9在直流电源6与CMCC8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另外,第二电容器10在直流电源6与CMCC8之间与接地线B连接。CMCC8与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相比配置在靠输出侧(即,负载16侧)。此时,在电子电路21中,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主要降低在直流电源6产生的共模噪声。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器9也可以经由作为线束的电线的输入侧电源线A1与电源线A连接。同样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容器10也可以经由作为线束的电线的输入侧接地线B1与接地线B连接。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接下来,图8示出应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的车载设备。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省去共模扼流圈。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构成为在电子电路7具备CMCC8。但是,第三实施方式构成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7省去CMCC8。
具体而言,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31中,第一电容器9在直流电源6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电源线A连接。另外,第二电容器10在直流电源6与DC/DC转换器11之间与接地线B连接。这样,即使是未设置CMCC8的构成,也能够通过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来降低共模噪声。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列举构成为分别使用第一电容器9以及第二电容器10作为一组线旁路电容器的情况来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用两组线旁路电容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这两组线旁路电容器夹着共模扼流圈这样的位置关系。即,也可以在与共模扼流圈相比靠输入侧(更具体而言,在直流电源与共模扼流圈之间)连接一组线旁路电容器,并且在与共模扼流圈相比靠输出侧(更具体而言,在共模扼流圈与非绝缘DC/DC转换器之间)连接另一组线旁路电容器。
另外,布线的特性阻抗越高,设置线旁路电容器所带来的噪声降低效果越高。因此,在输入侧和输出侧中的布线的特性阻抗较高的一方连接线旁路电容器的情况下,噪声降低效果提高。布线的特性阻抗根据各设备的状态、噪声的标准等而改变。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数值示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值。
上述各实施方式为例示,当然能够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的部分的置换或者组合。
接下来,作为上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电子电路,例如考虑以下所述的方式的电子电路。
作为第一方式,是具备基板、金属壳体以及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车载设备所使用的电子电路,上述金属壳体与基准地线连接,上述基板的地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不直接连接,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与电源线连接,并且与上述基板的地线所连接的接地线连接,在上述电源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器,在上述接地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器。
根据第一方式,第一电容器能够回流或者反射在电源线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第二电容器能够回流或者反射在接地线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由此,在具备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车载设备中,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作为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中,在上述电源线以及上述接地线的中途位置配设有共模扼流圈。根据第二方式,通过设置共模扼流圈,对于共模,共模扼流圈的阻抗变高。因此,能够降低共模噪声。除此之外,通过设置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布线的特性阻抗变低。因此,能够引起基于共模扼流圈的容易降低共模噪声这样的协同作用。根据以上,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作为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中,上述第一电容器在上述共模扼流圈与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之间与上述电源线连接,上述第二电容器在上述共模扼流圈与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之间与上述接地线连接。根据第三方式,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能够主要降低在非绝缘DC/DC转换器产生的共模噪声。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作为第四方式,在第一~第三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上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与上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相同。根据第四方式,能够使在第一电容器9和第二电容器10中传播的共模噪声为同等程度。因此,与第一电容器的电容与第二电容器的电容不同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共模噪声的降低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1…车载设备,2…金属壳体,3…基准地线,5…基板,5A…地线,7、21、31…电子电路,8…CMCC(共模扼流圈),9…第一电容器,10…第二电容器,11…DC/DC转换器(非绝缘DC/DC转换器),A…电源线,B…接地线,C1、C2…电容。

Claims (4)

1.一种电子电路,是具备基板、金属壳体以及非绝缘DC/DC转换器的车载设备所使用的电子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壳体与基准地线连接,
上述基板的地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不直接连接,
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与电源线连接,并且与上述基板的地线所连接的接地线连接,
在上述电源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器,
在上述接地线与上述金属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源线以及上述接地线的中途位置配设有共模扼流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容器在上述共模扼流圈与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之间与上述电源线连接,
上述第二电容器在上述共模扼流圈与上述非绝缘DC/DC转换器之间与上述接地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与上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相同。
CN202080088021.7A 2019-12-17 2020-11-16 电子电路 Pending CN1148467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7510 2019-12-17
JP2019227510 2019-12-17
PCT/JP2020/042640 WO2021124758A1 (ja) 2019-12-17 2020-11-16 電子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6732A true CN114846732A (zh) 2022-08-02

Family

ID=76477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8021.7A Pending CN114846732A (zh) 2019-12-17 2020-11-16 电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2832A1 (zh)
JP (1) JP7331946B2 (zh)
CN (1) CN114846732A (zh)
DE (1) DE112020005305T5 (zh)
WO (1) WO20211247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5290A (ja) 1985-03-08 1986-09-11 Hitachi Ltd 新規ジ(9−アントリル)ジメチルゲルマン系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88653B2 (ja) * 2010-07-06 2013-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
WO2015056321A1 (ja) * 2013-10-17 2015-04-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ノイズフィルタ
EP3273585B1 (en) * 2015-03-16 2023-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ircuit device
WO2016194050A1 (ja) * 2015-05-29 2016-12-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184391A (ja) * 2016-03-29 2017-10-05 三菱重工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圧縮機制御回路、圧縮装置及び車両
JP6451681B2 (ja) * 2016-04-01 2019-01-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004634A (ja) * 2017-06-16 2019-01-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力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0005305T5 (de) 2022-09-15
JPWO2021124758A1 (zh) 2021-06-24
US20220302832A1 (en) 2022-09-22
WO2021124758A1 (ja) 2021-06-24
JP7331946B2 (ja)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6566B2 (en) Driver IC with HV-isolation, especiall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motor drive concept
CN111656660B (zh) 车辆用的电磁干扰抑制
CN108631292A (zh) 有源滤波器
WO2018168282A1 (ja) 回路モジュール、ネットワークモジュール、及び車載電子機器
US10770954B2 (en)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apparatus, electronic subassembly, and use of an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apparatus
JP2008244701A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50097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1502670B2 (en) Active filter for bipolar voltage sources
WO2016194050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4846732A (zh) 电子电路
JP2016046927A (ja) 車載用電力変換装置
JP5692903B2 (ja) 車載機器用高周波ノイズフィルタおよびフィルタ結線方法
CN115299184A (zh) 电路基板及电子设备
US8916998B2 (en) Control circuit for an electrical drive device, having confined current loops and reduced interference emissions
US11211912B2 (en) Noise filter
JP2006310435A (ja) 多層プリント基板
JP5672277B2 (ja) 電子装置
JP5890195B2 (ja) 車載電子装置
US11601162B2 (en) Capacitive coupling circuit device provided with capacitive coupling circuit demodulating modulated signal transmitted through coupling capacitor
US9069913B2 (en) Circuit topology for multiple loads
US20230256924A1 (en) Circuit filter network
US20240136925A1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vice
CN113812077A (zh) 包括限定电压转换器的板的组件
JP2014183703A (ja) 回路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