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7888A -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 Google Patents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7888A
CN1677888A CNA2005100629245A CN200510062924A CN1677888A CN 1677888 A CN1677888 A CN 1677888A CN A2005100629245 A CNA2005100629245 A CN A2005100629245A CN 200510062924 A CN200510062924 A CN 200510062924A CN 1677888 A CN1677888 A CN 1677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signal
common
mode choke
cl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629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末永宽
柴田修
齐藤义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7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7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2017/067Core with two or more holes to lead through co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3)和传输相位与第1信号相反的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4),与共态扼流圈(5)串联。第3传输线路(6)及第4传输线路(7)分别与共态扼流圈(5)串联,传输第1及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8)与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串联,收/发第1及第2信号。第1终端元件的一端与第1传输线路(3)并联,另一端与述共态扼流圈(5)连接。第2终端元件的一端与第2传输线路(4)并联,另一端与共态扼流圈(5)连接。采用这种结构后,可以提高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除去能力。从而利用成本低、重量轻的差动传输的电路结构除去传输信号的杂波,防止半导体器件的损坏。

Description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动传输电路及被它使用共态扼流圈。
背景技术
进几年来,伴随着电子器件的多样化,传输高频信号的需要急剧增加。一般来说,在传输高频信号中,使用差动传输电路。
差动传输特别适合于传输高频信号,可以减轻对外部电子机器的不必要的电磁场幅射。进而,差动传输还能在被外部电子机器的不必要的电磁场幅射时减少其影响。
在这里,分析一下被外部电子机器的不必要的电磁场幅射时,差动传输受其影响,杂波混入两个传输信号的情形。当混入两个传输信号的杂波,是超过差动接收机的输入范围的大电平时,差动接收机有可能在两个传输信号的杂波的作用下,出现误动作。因此,为了去掉信号的杂波,通常在差动传输电路的差动接收机的输入端,连接共态扼流圈。共态扼流圈具有去掉杂波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杂波对差动接收机的侵入。
可是,共态扼流圈的杂波控制能力、即共态阻抗,具有频率特性。因此,不能在所有的频带中具有均匀的高共态阻抗。在共态扼流圈的共态阻抗低的频带中,其抑制杂波的能力下降,所以受到外部电子机器幅射的电磁场的影响,杂波混入传输信号后,共态扼流圈也难以有效地去掉信号的杂波。
另一方面,共态扼流产生与流入共态扼流圈的杂波的共态电流量成正比的磁场。可是,杂波的共态电流量较多时,共态扼流圈就产生磁通饱和。结果,使共态扼流圈的杂波抑制能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展示出使用终端元件,减少流入共态扼流圈的杂波的量的方法。图23是专利文献1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采用这种结构后,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被第1及第2终端元件710、711和共态扼流圈705分割后流动。这样,第1及第2信号是低频带时,即使共态扼流圈705的杂波抑制能力下降,也能减轻流入共态扼流圈705的杂波的量,所以能够去掉杂波。另外,由于流入共态扼流圈705的杂波的共态电流量变少,所以共态扼流圈705的磁通饱和现象也能减少。这样,未能被共态扼流圈705去掉而到达差动接收机709的杂波量也必然减少。
另外,为了防止共态扼流圈的杂波抑制能力下降,在专利文献2中,展示出使用终端元件,减少流入共态扼流圈的杂波的量,而且用被屏蔽物(shield)覆盖的电缆连接外部机器和传输线路的方法。图24是专利文献2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在这种结构中,流入屏蔽物762的杂波和第1及第2终端元件760、761的杂波,流入共态扼流圈755。因此,共态扼流圈755不仅对不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760、761而流入共态扼流圈755的剩余的杂波,而且对来自屏蔽物762和第1及第2终端元件760、761的杂波也产生反电动势。这样,共态扼流圈755的杂波抑制能力就比专利文献1的方法高。这样,未能被共态扼流圈755去掉而到达差动接收机759的杂波量也就进一步减少。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61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1]特开2003-46655号公报
可是,在这些差动传输中存在以下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当大到即使用第1及第2终端元件710、711和共态扼流圈705也不能去掉时,就无法去掉杂波至差动接收机709的容许范围。于是,在杂波的作用下,差动接收机709有可能出现误动作,有时还会使半导体器件受到损坏。在搭载到汽车上的机器之间使用差动传输进行信号的传输等时,需要特别注意这种现象。图25示出在搭载到汽车上的机器之间使用差动传输的例子。在图25的汽车上,除了发动机及制动器等装置外,还搭载着车载机器A及车载机器B。车载机器A及B,例如是车辆导航装置及音频机器等。而且,在车载机器A及B中,分别具备差动传输的收发装置C、D。车载机器A及车载机器B,使用差动传输的收发装置C、D进行信号的收发。另一方面,发动机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场幅射。因此,即使使用差动传输,在车载机器A及B之间传输的信号,也受到影响。结果,差动传输电路内的差动接收机在没能去掉的杂波的作用下,出现误动作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不去掉传输信号中的杂波时,差动传输对外部机器就会不必要地幅射电磁场,制动器装置受其影响还有可能引起误动作。所以,像汽车那样,在来自外部机器的不必要的电磁场幅射电平非常高的环境中,难以采用这种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用屏蔽物762覆盖传输线路752,所以重量大,成本高。特别在汽车上搭载专利文献2的差动传输电路时,屏蔽物的重量高达50~100Kg。所以屏蔽物762的重量及成本,不能忽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这些课题,提供利用成本低、重量轻的差动传输的电路结构除去杂波后,提高差动接收机的保护性能的差动传输电路及被其使用的共态扼流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1提供包含第1传输线路、第2传输线路、共态扼流圈、第3传输线路、第4传输线路、半导体器件、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的差动传输电路。第1传输线路传输第1信号。第2传输线路传输相位与所述第1信号相反的第2信号。共态扼流圈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及所述第2传输线路串联。第3传输线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传输由所述共态扼流圈输出的所述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传输由所述共态扼流圈输出的所述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与所述第3传输线路及所述第4传输线路串联,收/发所述第1信号及所述第2信号。第1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或所述第3传输线路并联,另一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第2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2传输线路或所述第4传输线路并联,另一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
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差动传输电路后,通过第1传输线路做媒介传输的第1信号,通过共态扼流圈。通过第2传输线路做媒介传输的第2信号,通过共态扼流圈。另外,混入通过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的第1及第2信号中的杂波,流入共态扼流圈。于是,在通过第1传输线路及第2传输线路做媒介传输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作用下,产生反电动势;进而在通过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做媒介流入共态扼流圈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作用下,产生反电动势。在共态扼流圈中,流过与产生的反电动势对应的电流,产生磁感应线,防止杂波。这样,与只有通过第1传输线路及第2传输线路做媒介传输的信号流入共态扼流圈的情况相比,共态扼流圈产生的反电动势大,磁感应线增强。因此,提高了共态扼流圈除去信号杂波的能力,能够防止较大的杂波输入半导体器件。这样,就能防止较大的杂波导致半导体器件的损坏,能够防止周围的其它机器由于信号杂波而受到影响。
发明2提供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1中,所述第1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并联;所述第2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2传输线路并联。
采用这种结构后,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中的大部分,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流入共态扼流圈。第1及第2信号的剩余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后被除去。就是说,由于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中的大部分经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被输入共态扼流圈,所以共态扼流圈产生的反电动势相应增大。因此,提高了共态扼流圈除去信号杂波的能力,能够防止较大的杂波输入半导体器件。
发明3提供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1中,所述第1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3传输线路并联;所述第2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4传输线路并联。
采用这种结构后,第1及第2信号首先被输入共态扼流圈后,去掉杂波。然后,未被去掉的剩余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被输入第3及第4传输线路,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被再次输入共态扼流圈。这时,在共态扼流圈中,进而产生与剩余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因此,共态扼流圈除去信号杂波的能力,与进而产生的反电动势的量相应地得到。所以能够防止较大的杂波输入半导体器件。进而,第1及第2终端元件还使整个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所以,在提高共态扼流圈的除去信号杂波的能力的同时,还能防止信号反射,可以不使信号失真地传输高品位的稳定的信号。
发明4提供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3中,所述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的另一端,从和第1及第2信号的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与共态扼流圈连接。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差动传输电路的共态扼流圈中,可以使用1根具有反绕结构的线圈。采用这种结构后,可以缩短从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的各自的另一端起到共态扼流圈为止的布线距离。所以,差动传输电路的印刷电路基板的设计变得很容易。
发明5提供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2中,还包括与所述第3传输线路并联的第3终端元件,和与所述第4传输线路并联的第4终端元件。
第3终端元件及第4终端元件,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所以,能防止第1及第2信号的反射现象,可以不使信号失真地传输高品位的稳定的第1及第2信号。另外,这种结构在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很大,用第2发明的结构不能完全去掉时,也很有效。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很大,用第1及第2终端元件和共态扼流圈不能完全去掉时,没有去掉的剩余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通过第3及第4传输线路被输入半导体器件。因此,将第1及第4终端元件分别与第3及第4传输线路并联。于是,通过共态扼流圈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通过第1及第4终端元件后流入稳定电位。这样,采用这种结构后,在除去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同时,还能传输高品位的稳定的信号。
发明6提供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3中,还包括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并联的第3终端元件,和与所述第2传输线路并联的第4终端元件。
这种结构在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作用下,共态扼流圈的磁通饱和时很有效。这时,与第1及第2传输线路并联,插入第3及第4终端元件。于是,首先由于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大部分流入第3及第4终端元件,所以能够防止共态扼流圈的磁通饱和。然后,第1及第2信号的剩余的杂波流入共态扼流圈,用共态扼流圈也未能去掉的剩余的杂波,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在共态扼流圈中,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被输入第1及第2信号的剩余的杂波。共态扼流圈进而产生与其对应的反电动势,所以相应提高了共态扼流圈的杂波清除能力。进而,第1乃至第4终端元件,使整个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所以,采用这种结构后,在能够去掉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同时,还能传输高品位的稳定的信号。
发明7提供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1乃至6中的任一项中,用第1屏蔽物覆盖将所述第1传输线路及所述第2传输线路作为一对的第1传输线路对,所述第1屏蔽物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
在第1传输线路对上流动的信号的杂波混入第1屏蔽物。由于第1屏蔽物与共态扼流圈连接,所以第1屏蔽物的杂波被输入共态扼流圈。于是,又产生与从第1屏蔽物流入共态扼流圈的信号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所以,与发明1~6的情况相比,又增强了与来自第1屏蔽物的杂波的量相应的反电动势,所以进一步提高共态扼流圈的杂波清除能力。就是说,在这种结构中,有效地利用了第1屏蔽物的杂波。这样,就能防止较大的杂波输入半导体器件,防止周围的其它机器受到信号杂波的影响。
发明8在所述发明7中,提供具有以下特点的差动传输电路。第5传输线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传输第3信号。第6传输线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传输与所述第3信号具体相反相位的第4信号。第7传输线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及所述半导体器件串联,传输由共态扼流圈输出的第3信号。第8传输线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及所述半导体器件串联,传输由共态扼流圈输出的第4信号。另外,用第1屏蔽物覆盖将所述第5传输线路及所述第6传输线路作为一对的第2传输线路对。用第2屏蔽物覆盖将所述第1传输线路对及所述第2传输线路对。然后,所述第2屏蔽物再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
在第1传输线路对及第2传输线路对上流动的信号杂波混入第1屏蔽物及第2屏蔽物。由于第2屏蔽物又与共态扼流圈连接,所以第2屏蔽物的信号杂波被输入共态扼流圈。于是,又产生与从第2屏蔽物流入共态扼流圈的信号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所以,又增强了与来自第2屏蔽物的杂波的量相应的反电动势,所以进一步提高共态扼流圈的杂波清除能力。就是说,在这种结构中,有效地利用了第1屏蔽物及第2屏蔽物的杂波。这样,就能防止较大的杂波输入半导体器件,防止周围的其它机器受到信号杂波的影响。
另外,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发明9提供权利要求1所示的差动传输电路中使用的以包含磁性体和被所述磁性体卷绕的N根(N为正整数)导线为特征的共态扼流圈。
这种结构,可以获得和所述发明1同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10提供的共态扼流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9中,所述N根导线是3根;所述导线中的2根,在所述磁性体的表面上卷绕,形成第1层;所述导线中剩下的1根,在形成所述第1层的导线上卷绕,形成第2层;所述2根导线,传输相位互相相反的第1信号及第2信号;形成所述第2层的所述1根导线,与稳定电位连接;形成所述第2层的导线的截面的中心,到形成所述第1层的2根导线的截面的中心的距离相等。
例如,稳定电位是地线时,各导线对地线而言的阻抗相等而且稳定。这样,可以将信号的质量保持良好的状态输送。另外,由于特性阻抗的平衡稳定,所以还能适用于传输高频信号。
发明11提供的共态扼流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9中,所述导线中的1根和剩下的所述导线,以相互相反的方向卷绕。
具有这种结构的共态扼流圈,可以在发明4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的共态扼流圈中使用。由于1根导线从信号的输出侧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连接,所以可以缩短第1及第2终端元件和共态扼流圈之间的布线。
另外,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发明12提供包含磁性体和被所述磁性体卷绕的4根导线的共态扼流圈。该共态扼流圈,所述导线中的2根,与传输差动信号的信号线连接;剩下的2根导线,与稳定电位连接;与所述信号线连接的2根导线,在与稳定电位连接的2根导线之间成为被夹持的状态;4根导线在所述磁性体的表面上卷绕。
例如,稳定电位是地线。采用这种导线的卷绕方法后,与传输相位互相相反的差动信号的2根信号线连接的导线,始终彼此相邻。进而,与信号线连接的2根导线,在与地线连接的2根导线之间成为被夹持的状态排成1列。因此,与地线连接的导线和与1对信号线连接的导线之间的阻抗的平衡稳定。这样,可以将信号的质量保持良好的状态输送。
另外,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发明13提供包含磁性体和被所述磁性体卷绕的4根导线的共态扼流圈。该共态扼流圈,所述导线中的2根,与传输差动信号的信号线连接;剩下的2根导线,与稳定电位连接;与所述信号线连接的导线,和与稳定电位连接的导线成为交替排列的状态;4根导线在所述磁性体的表面上卷绕。
这种结构,适合于HDMI(High-Definiton Multimedia Interfce)等的进行模拟差动传输时。所谓模拟差动传输,是差动驱动器交替输出差动信号的正相侧和负相侧的信号的传输方法。将稳定电位例如作为地线后,与信号线连接的各个导体,和与地线连接的各个导体就彼此相邻。因此,与信号线连接的各个导体,就能够和互为反相的差动信号的反馈路径——地线牢固地连接,能够抑制不需要的电磁场幅射。另外,在与地线连接的导线和与一对信号线连接的导线之间的阻抗稳定,所以能够将信号的质量保持为良好的状态下传输。
另外,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发明14提供车辆搭载用的音象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与输出装置连接的车辆搭载用的音象收发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和将所述差动传输电路传输的信号向所述输出装置输出的控制单元。
本发明1的差动传输电路,提高除去共态扼流圈的信号杂波的能力,能够传输除去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另外,本发明1的差动传输电路,不用屏蔽物覆盖传输线路,就能防止不需要的电磁场幅射其它机器。所以可以在汽车上搭载的AV机器之间等的音像收发装置中应用。这样,例如,即使被发动机等其它机器幅射电磁场受到影响时,也能除去杂波,所以能够收发画质及音质均佳的音象信号。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向其它机器幅射不必要的电磁场,所以不会对汽车的发动机装置及制动器装置产生不良影响,是安全的。进而,因为使用不用屏蔽的差动传输电路,所以能够使汽车轻量化。
采用本发明的差动传输电路后,可以利用成本低及重量轻的电路结构,增大共态扼流圈产生的反电动势。这样,即使来自外部机器的不必要的电磁场幅射较大时,也能除去共态杂波,提高差动接收机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2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3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4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5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6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7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8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9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10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11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
图12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缆的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电缆和差动传输电路的详细的布线图。
图14其它差动传输电路图的例1。
图15其它差动传输电路图的例2。
图16是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图形。
图17是图16的共态扼流圈的剖面图。
图18是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图形。
图19是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其它例子。
图20是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图形。
图21是图20的共态扼流圈的剖面图的一例。
图22是图20的共态扼流圈的剖面图的其它例。
图23是专利文献1涉及的的信号接收电路图。
图24是专利文献2涉及的的信号接收电路图。
图25是表示将差动传输电路搭载到车辆上时现有技术的课题的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差动传输电路)
下面,使用图1~图15,详细讲述本发明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
(1)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该差动传输电路,例如被车辆导航系统及音频机器等车辆搭载机器使用,传输车辆搭载机器之间的信号。
(1-1)结构
图1的差动传输电路1,包括:第1传输线路3、第2传输线路4、第3传输线路6、第4传输线路7、共态扼流圈5、半导体器件8、第1终端元件10及第2终端元件11。第1传输线路3及第2传输线路4,在差动传输电路1的外部与呈绞线形状的传输线路对连接,将差动传输电路1与外部的电子机器连接。第1传输线路3传输外部机器发送来的第1信号,第2传输线路4传输外部机器发送来的第2信号。此外,第1信号和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共态扼流圈5具有3根导线5a、5b、5c,它们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卷绕。导线5a的一端与第1传输线路3串联,导线5b的一端与第2传输线路4串联。导线5a的另一端与第3传输线路6串联,导线5b的另一端与第4传输线路7串联。导线5c的一端与第1终端元件10及第2终端元件11连接,另一端与地线连接。另外,半导体器件8包括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9。差动接收机9,与第3传输线路6及第4传输线路7串联。因此,第1信号通过第1传输线路3、导线5a及第3传输线路6做媒介被输入差动接收机9。第2信号通过第2传输线路4、导线5b及第4传输线路7做媒介被输入差动接收机9。
第1终端元件10的一端,与第1传输线路3并联。第2终端元件11的一端,与第2传输线路4并联。第1终端元件10及第2终端元件11的另一端,与共态扼流圈5的导线5c并联。
此外,图1示出分别只使用一个第1终端元件10及第2终端元件11的差动传输电路1。但是也可以是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1中,半导体器件8具有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9。但也可以是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还有,导线5c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另外,终端元件不限于是电阻,也可以是电容器及线圈。
进而,在终端元件10、11和共态扼流圈的导线5c之间,或导线5c和地线之间,还可以串入电容器。这样,可以抑制在传输线路上传播的消耗电流。
(1-2)杂波的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1的差动传输电路1中,如何去掉第1信号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从以下起,将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输入传输电路内的信号的杂波量、即共态电流量的整体,作为100%。
首先,第1及第2信号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被分别输入差动传输电路1内的第1传输线路3及第2传输线路4。第1及第2信号在第1传输线路3及第2传输线路4内流动。第1信号到达第1传输线路3和第1终端元件10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2传输线路4和第2终端元件11的分岔点。于是,第1信号的杂波大部分流向第1终端元件10。第2信号的杂波大部分流向第2终端元件11。在这里,将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10、11的第1信号及第2信号的杂波,例如假定分别为80%。于是,第1信号的杂波中剩下的20%,被输入共态扼流圈5。另外,第2信号的杂波中剩下的20%,也被输入共态扼流圈5。
另一方面,流入第1终端元件10及第2终端元件11的第1及第2信号的80%的杂波,经过第1终端元件10及第2终端元件11后被输入共态扼流圈5。
一般来说,共态扼流圈5在输入的杂波的作用下,产生反电动势后,除去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越多,产生的反电动势就越大,除去杂波的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第1及第2终端元件10、11除去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5,所以输入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较多。具体地说,输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及其输入路径,可以列举下述两个。
(a)不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10、11,而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3、4直接输入共态扼流圈的杂波;20%
(b)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10、11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80%
即在共态扼流圈5中,由路径(a)和路径(b)被输入100%的杂波。这意味着与只用上述路径(a)输入杂波相比,可以产生5倍的反电动势。
另一方面,在差动接收机9中,输入被共态扼流圈5除去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尽管在输入共态扼流圈5的第1及第2信号中,只混入20%的杂波,但在共态扼流圈5中却产生与100%的杂波对应的电动势。因此,共态扼流圈5能够除去被输入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
这样,共态扼流圈5将除去杂波的第1信号向第3传输线路6输出,第2信号向第4传输线路7输出。然后,除去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分别经过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被输入差动接收机9。
现在分析一下假如输入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的量超过容许量,磁通饱和时的情况。具体地说,假如共态扼流圈5对输入的杂波的100%而言要产生反电动势,但由于共态扼流圈5的磁通饱和了,所以只产生与80%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可是,由于共态扼流圈5进行杂波除去的该杂波是20%,所以在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除去能力上还有60%的富余。这样,即使共态扼流圈5饱和了,也能除去杂波。
(1-3)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后,由于将由第1及第2终端元件10、11除去的杂波,再输入共态扼流圈5,所以在共态扼流圈5中,产生与原先混入第1及第2信号的总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因此,共态扼流圈5的杂波除去能力得到提高,能够防止超过差动接收机9的容许范围的杂波输入差动接收机9后,引起差动接收机9的误动作。
这样,能够除去输入半导体器件的第1及第2信号的剩余的杂波,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9的误动作和半导体器件的破损。另外,还防止外部的其它电子机器由于信号杂波而受到影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2,可以尽量缩短共态扼流圈5和差动接收机9之间的布线,即可以尽量缩短第3传输线路6及第4传输线路7。通过尽量缩短共态扼流圈5和差动接收机9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忽略第3传输线路6及第4传输线路7的连接布线产生的阻抗不匹配的影响。所以,即使不进行第3传输线路6及第4传输线路7的阻抗匹配,也能够使信号的反射不多出现,能够不使信号波形失真地稳定地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2)第2实施方式
(2-1)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21,可以适用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更长的情况。
图2的差动传输电路21中,第1终端元件30及第2终端元件3 1的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26及第4传输线路27并联。第1终端元件30及第2终端元件31的另一端,从信号的传输方向一侧,与共态扼流圈25具有的导线25c的一端连接。导线25c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该差动传输电路21的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即: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23和传输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24,分别与共态扼流圈25具有的导线25a、25b的一端串联。共态扼流圈25具有的导线25a、25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26及第4传输线路27串联。第1信号和传输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另外,导线25a、25b、25c,全部朝相同的方向卷绕。第3传输线路26,传输由共态扼流圈25输出的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27,传输由共态扼流圈25输出的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28具有的差动接收机29,与第3传输线路26及第4传输线路27串联。
此外,图2示出分别只使用一个第1终端元件30及第2终端元件31的差动传输电路21。但是也可以是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21中,半导体器件28具有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29。但也可以是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还有,导线25c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2-2)杂波的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2的差动传输电路21中,如何去掉第1信号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从以下起,将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输入传输电路内的信号的杂波量、即共态电流量的整体,作为100%。
首先,第1及第2信号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被分别输入差动传输电路21内的第1传输线路23及第2传输线路24。第1及第2信号在第1传输线路23及第2传输线路24内通过,被输入共态扼流圈25。于是,在共态扼流圈25中,产生与输入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100%对应的反电动势,产生除去杂波的能力。假设在该共态扼流圈25的作用下,混入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80%被除去。包含剩下的20%的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由共态扼流圈25输出,被输入第3传输线路26和第4终端元件27。
第1信号到达第3传输线路26和第1终端元件30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4传输线路27和第2终端元件31的分岔点。于是,第1信号中剩下的20%的杂波,流向第1终端元件30,被输入共态扼流圈25。同样,第2信号中剩下的20%的杂波,流向第2终端元件31,被输入共态扼流圈25。
这时,输入共态扼流圈25的杂波及其输入路径,可以列举下述两个。
(a)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23、24直接输入的杂波;100%
(b)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30、31做媒介输入的杂波;20%
共态扼流圈25,产生与在路径(a)的基础上再加上来自路径(b)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即共态扼流圈25,被路径(a)和路径(b)输入120%的杂波。这意味着与只用路径(a)输入杂波相比,可以产生1.2倍的反电动势。
这样,即使有反电动势的损失,也由于共态扼流圈25的杂波除去能力得到提高,所以与直接将第1及第2终端元件30、31与稳定电位连接时相比,能够减少输入差动接收机29的杂波。
(2-3)阻抗的匹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所以,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阻抗不能够忽视,对信号产生影响。于是,在信号中出现反射现象,信号波形失真,具有失真的波形的信号被输入差动接收机29。这和信号的杂波一样,有可能引起差动接收机29的误动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终端元件30的电阻值,被调整成使包含第3传输线路26在内的第1信号传输用的传输线路的整个阻抗匹配。另外,第2终端元件31的电阻值,被调整成使包含第4传输线路27在内的第2信号传输用的传输线路的整个阻抗匹配。这样,即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长度较长时,也能够防止反射现象,传输不失真的信号波形。
这样,除去杂波、防止反射现象后的第1及第2信号,就被输入差动接收机29。
(2-4)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时,利用第1及第2终端元件30、31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阻抗匹配。将通过共态扼流圈25后也剩余的第1及第2信号的剩余的杂波,经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30、31,输入共态扼流圈25,提高共态扼流圈25的杂波除去能力。这样,与不设置第1及第2终端元件30、31的情况相比,杂波减少的第1及第2信号被输入差动接收机29,所以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29的误动作,防止半导体器的破损。另外,还防止外部的其它电子机器由于信号杂波而受到影响。进而,能够不使信号波形失真地稳定地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3)第3实施方式
(3-1)结构
图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41,和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21一样,可以适用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的时候。
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在以下两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第1,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50、51从与信号的传输方向相反的一侧,与共态扼流圈45具有的导线45c的一端连接。第2,共态扼流圈45的导线c,与其它导线a、b反向卷绕。导线45c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
该差动传输电路41的其它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即: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43和传输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44,分别与共态扼流圈45具有的导线45a、45b的一端串联。此外,第1信号和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共态扼流圈45具有的导线45a、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46及第4传输线路47串联。第3传输线路46,传输由共态扼流圈45输出的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47,传输由共态扼流圈45输出的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48具有的差动接收机49,与第3传输线路46及第4传输线路47串联。第1终端元件50及第2终端元件51,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46及第4传输线路47并联。
此外,图3示出分别只使用一个第1终端元件50及第2终端元件51的差动传输电路41。但是也可以是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41中,半导体器件48具有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49。但也可以是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还有,导线45c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3-2)杂波的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中,如何去掉第1信号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涉及的杂波除去,和第2实施方式一样。即在共态扼流圈45中,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43、44输入第1及第2信号。按照输入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量,在共态扼流圈45中产生反电动势,形成杂波除去能力。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大部分被共态扼流圈45除去,在共态扼流圈45中未被除去的剩余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被第3传输线路46及第4传输线路47输出,经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流入共态扼流圈45的导线45c。于是,共态扼流圈45对流入导线45c杂波也又产生反电动势。因此,共态扼流圈45中产生的总反电动势,与只有经过第1及第2传输线路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45时相比,增加相当于经过导线45c的杂波的量。所以,就提高了除去共态扼流圈45的信号杂波的能力。这样,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被共态扼流圈45除去。
(3-3)阻抗的匹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和第2实施方式一样,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所以,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的阻抗不能够忽视,对信号产生影响。因此,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的电阻值,被调整成使包含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在内的传输线路的整个阻抗匹配。这样,即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的长度较长时,也能够防止反射现象,传输不失真的信号波形。
这样,除去杂波、防止反射现象后的第1及第2信号,就被输入差动接收机29。
(3-4)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和第2实施方式一样的。即:第3及第4传输线路24、4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时,利用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的阻抗匹配。与只有通过第1及第2传输线路42、43做媒介传输的信号流入共态扼流圈45时相比,共态扼流圈45中产生的反电动势增大,所以杂波除去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除去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被输入差动接收机49,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49的误动作,防止半导体器件的破损。另外,还能够不使信号波形失真地稳定地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的另一端的布线52,从第3及第4传输线路的一侧与导线45c连接。导线45c和导线45a、b是反卷的。这样,与第2实施方式时相比,可以缩短从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的另一端到共态扼流圈的距离。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的印刷电路基板的设计就很容易。
(4)第4实施方式
(4-1)结构
图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61,在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可以应用与将在传输线路上传播的差动信号的质量保持在更高的品位上的时候。图4的差动传输电路61,包括第3终端元件72及第4终端元件73。第3终端元件72的一端,与第3传输线路66并联;第4终端元件73的一端,与第4传输线路67并联。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该差动传输电路61的其他结构,与可以适用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26、2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的时候。图4的差动传输电路61,包括第3终端元件72及第4终端元件73。第3终端元件72的一端,与第3传输线路66并联,第4终端元件73的一端,与第4传输线路67并联。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的另一端〖,从信号的传输方向一侧,与共态扼流圈25具有的导线25c的一端连接。导线25c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该差动传输电路61的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即: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63和传输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64,分别与共态扼流圈65具有的导线65a、b的一端串联。共态扼流圈65具有的导线65a、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66及第4传输线路67串联。共态扼流圈65具有的导线65c的一端,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70、71并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导线65a、b、c,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卷绕。此外,第1信号和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另外,第1终端元件70及第2终端元件7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1传输线路63及第2传输线路64并联。第3传输线路66,传输由共态扼流圈65输出的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67,传输由共态扼流圈65输出的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68具有的差动接收机69,与第3传输线路66及第4传输线路67串联。
此外,图4示出分别只使用一个第1及第2终端元件70、71、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的差动传输电路61。但是也可以是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61中,半导体器件68具有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69。但也可以是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还有,导线65c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4-2)杂波的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4的差动传输电路61中,如何去掉第1信号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在这里,将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输入传输电路内的信号的杂波量、即共态电流量的整体,作为100%。
首先,第1及第2信号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被分别输入差动传输电路61内的第1传输线路63及第2传输线路64。第1信号到达第1传输线路63和第1终端元件70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2传输线路64和第2终端元件71的分岔点。于是,第1信号的杂波的一部分,流向第1终端元件70。第2信号的杂波的一部分,流向第2终端元件71。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杂波大得用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能去掉时,将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70、71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例如分别作为40%。于是,第1信号及第2信号剩下的杂波就分别是60%。第1及第2信号的剩下的60%杂波就分别输入共态扼流圈65。
另一方面,流入第1终端元件70及第2终端元件71的第1及第2信号的40%杂波,经过第1终端元件70及第2终端元件71,输入共态扼流圈65。
这时,输入共态扼流圈65的杂波及其输入路径,可以列举下述两个。
(a)不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70、71,而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63、64直接输入共态扼流圈的杂波;60%
(b)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70、71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40%
就是说,共态扼流圈65,被路径(a)和路径(b)输入100%的杂波。这意味着与只用路径(a)输入杂波相比,可以产生2.5倍的反电动势。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很大,不共态扼流圈65能完全除去。假设共态扼流圈65未能除去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分别20%。第1及第2信号的剩下的20%杂波就向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输出。第1信号到达第3传输线路66和第3终端元件72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4传输线路67和第4终端元件73的分岔点。于是,第1及第2信号的剩下的20%杂波经过第3终端元件72及第4终端元件73,流向地线。即第1及第2信号的剩下的20%杂波,被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除去。
(4-3)阻抗的匹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所以,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的阻抗不能够忽视,对信号产生影响。因此,第1及第4终端元件50、51的电阻值,被调整成使包含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在内的传输线路的整个阻抗匹配。这样,即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的长度较长时,也能够防止反射现象,传输不失真的信号波形。
进而,第1乃至第4终端元件的合成的值,使整个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因此以防止反射现象的高品位的状态传输第1及第2信号。
这样,除去杂波、防止反射现象后的第1及第2信号,就被输入差动接收机69。
(4-4)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适合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在传输线路上传输的差动信号的质量保持到更高的品位上的时候。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时,利用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的阻抗匹配。而且,第1乃至第4终端元件70、71、72、73的合成的值,使整个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进而,本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用共态扼流圈5未能去掉时也有效。就是说,由于将由第1及第2终端元件70、71除去的杂波,再输入共态扼流圈65,所以在共态扼流圈65中产生与原来混入第1及第2信号的总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另外,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在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66、67的阻抗匹配的同时,还具有除去杂波的效果。因此,就在提高共态扼流圈65的杂波除去能力的同时,还用第3及第4终端元件72、73除去用共态扼流圈65未能除去的杂波。这样,即使杂波很大,只用第1及第2终端元件不能去掉时,也能进一步减少杂波,将减少了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输入差动接收机69。因此,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69的误动作,防止半导体器件的损坏。进而,能够不使信号波形失真地稳定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5)第5实施方式
(5-1)结构
图5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81,适合于在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磁通饱和的时候。进而,和第2实施方式一样,差动传输电路81可以适用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83、84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的长度长的时候。
图5的差动传输电路81,包含第3终端元件92及第4终端元件93。第3终端元件92的一端,与第1传输线路83并联;第4终端元件93的一端,与第4传输线路84并联。第3及第4终端元件92、93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该差动传输电路81的其它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即: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83和传输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84,分别与共态扼流圈85具有的导线85a、b的一端串联。此外,第1信号和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共态扼流圈85具有的导线85a、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86及第4传输线路87串联。共态扼流圈85具有的导线85c的一端,从信号的输出侧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的一端并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导线85a、b、c都向同一个方向卷绕。第1终端元件90及第2终端元件9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86及第4传输线路87并联。第3传输线路86传输由共态扼流圈85输出的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87传输由共态扼流圈85输出的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88具有的差动接收机89,与第3传输线路86及第4传输线路87串联。
此外,图5示出分别只使用1个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第3及第4终端元件92、93的差动传输电路81,但也可以是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81中,在半导体器件88中具有旨在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89,但也可以是旨在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另外,对导线85c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5-2)杂波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5的差动传输电路81中,如何除去第1信号及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在这里,和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一样,将由外部的电子机器向传输电路内输入的信号的杂波量、即共态电流量的整体作为100%。
首先,第1及第2信号由外部的电子机器分别输入差动传输电路81内的第1传输线路83及第2传输线路84。第1信号及第2信号分别到达第1传输线路83和第3终端元件92的分岔点及第2传输线路84和第4终端元件93的分岔点。于是,第1信号的杂波,经过第3终端元件92流向地线。第2信号的杂波,经过第4终端元件93流向地线。在这里,使流入第3及第4终端元件92、93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例如各为60%,第1信号及第2信号剩下的杂波分别为40%。这样,第1及第2信号的剩下的40%的杂波就被输入共态扼流圈85。因此,由于输入共态扼流圈85的杂波的量减少,所以能够防止共态扼流圈85的磁通饱和。
这时,共态扼流圈85产生与输入的第1及第2信号的40%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假设在共态扼流圈85的作用下,第1及第2信号被除去20%的杂波。具有剩下20%的杂波的由输出,分别输入。第1信号到达分岔点,于是,剩下的20%的杂波第1及第2信号,由共态扼流圈85输出,被输入第3传输线路86及第4传输线路87。
第1信号到达第3传输线路86及第1终端元件90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4传输线路87及第2终端元件91的分岔点。于是,第1及第2信号剩下的20%的杂波,经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被输入共态扼流圈85。
这时,输入共态扼流圈85的杂波及其输入路径,可以举出下述2个。
(a)不流入第3及第4终端元件92、93而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83、84输入的杂波;40%
(b)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做媒介输入的杂波;20%
60%的杂波由路径(a)和路径(b)输入共态扼流圈85。这意味着,与只由路径(a)输入杂波时相比,约产生1.5倍的反电动势。
这样,即使反电动势有损失,也能使共态扼流圈85的杂波除去能力得到提高,所以与将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直接与稳定电位连接时相比,可以减少输入差动接收机89的杂波。
(5-3)阻抗的匹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传输线路86、8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这样,第3及第4传输线路86、87的阻抗对信号产生影响,就不能忽视。因此,调整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的电阻值,使包括第3及第4传输线路86、87在内的整个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这样,即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86、87的长度较长时,也能防止反射现象,传输不失真的信号波形。进而,第1乃至第4终端元件的合成的值,使整个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因此,能够在保持高品位的状态下传输第1及第2信号。
这样,除去杂波、防止反射现象的第1及第2信号,就被输入差动接收机89。
(5-4)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81,适合于在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杂波的作用下共态扼流圈出现磁通饱和的时候。进而,还可以适用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86、8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6、7的长度长的时候。即:第3及第4终端元件92、93除去原来混入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大部分,防止共态扼流圈85出现磁通饱和。然后,通过共态扼流圈85后也剩下的第1及第2信号的剩余杂波,经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输入共态扼流圈85,提高共态扼流圈85的杂波除去能力。因此,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被除去。而且,第1及第2终端元件90、91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86、87的阻抗匹配,进而第1~第4终端元件90、91、92、93的合成的值,使传输线路整体的阻抗匹配。这样,由于杂波被进一步减少的第1及第2信号输入差动接收机89,所以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89的误动作,防止半导体器件的损坏。进而,能够不使信号波形失真地稳定地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6)第6实施方式
(6-1)结构
本发明在使用用屏蔽物覆盖将第1及第2传输线路作为1对的第1传输线路对的电缆时,也能够适用。
图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101,用第1屏蔽物113覆盖将第1传输线路103及第2传输线路104作为1对的第1传输线路对102。由第1屏蔽物113延长的布线114,与共态扼流圈105具有的导线105c的一端连接。导线105c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此外,共态扼流圈105具有的4根导线105a、b、c、d,都向同一个方向卷绕。该差动传输电路101的其它结构,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103和传输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104,分别与共态扼流圈105具有的导线105a、b的一端串联。另外,导线105d,一端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110、111并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此外,第1信号和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共态扼流圈105具有的导线105a、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106和第4传输线路107串联。第3传输线路106传输由共态扼流圈105输出的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107传输由共态扼流圈105输出的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108具有的差动接收机109,与第3传输线路106和第4传输线路107串联。第1终端元件110及第2终端元件111,分别与第1传输线路103及第2传输线路104并联。
此外,图6示出分别只用1个第1终端元件110及第2终端元件111的差动传输电路101。但也可以采用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101中,半导体器件108具有旨在接收信号的的差动接收机109,但也可以是旨在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另外,对导线105c、d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6-2)杂波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6的差动传输电路101中,如何去掉第1信号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在这里,和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一样,将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输入传输电路内的信号的杂波量、即共态电流量的整体,作为100%。
首先,第1及第2信号由外部的电子机器通过第1屏蔽物113内的第1传输线路对102,被分别输入差动传输电路101内的第1传输线路103及第2传输线路104。第1及第2信号在第1传输线路103及第2传输线路104内流动。第1信号到达第1传输线路103和第1终端元件110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2传输线路104和第2终端元件111的分岔点。于是,第1信号的杂波大部分流向第1终端元件110。第2信号的杂波大部分流向第2终端元件111。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110、111的第1信号及第2信号的杂波,例如假定分别为80%。于是,第1信号及第2信号的杂波中剩下的20%,被输入共态扼流圈105。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中的80%,经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110、111输入共态扼流圈105。
另一方面,在第1屏蔽物113中,混入在第1传输线路对102中流动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以及来自外部的电子机器的电磁场辐射所产生的杂波等。混入第1屏蔽物113的杂波,通过布线114被输入共态扼流圈105。
这时,流入共态扼流圈105的杂波及其输入路径,可以列举下述3个。
(a)不流入第1及第2终端元件110、111,而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103、104直接输入共态扼流圈105的杂波;20%
(b)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110、111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80%
(c)来自第1屏蔽物113的杂波;100%
在这里,将路径(c)的杂波例如做为100%。如上所述,在共态扼流圈105中,产生与路径(a)、路径(b)加上来自路径(c)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这意味着与只输入路径(a)及路径(b)的杂波相比,可以产生大约2倍以上的反电动势。
另一方面,在差动接收机109中,输入被共态扼流圈105除去杂波的信号。尽管在输入共态扼流圈105的第1及第2信号中,只混入20%的杂波,但在共态扼流圈105中却产生与200%以上的杂波对应的电动势。因此,在共态扼流圈105中能够除去被输入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
这样,共态扼流圈105将除去杂波的第1信号向第3传输线路106输出,第2信号向第4传输线路107输出。然后,除去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分别经过第3及第4传输线路106、107,被输入差动接收机109。
现在分析一下假如输入共态扼流圈105的杂波的量超过共态扼流圈105的容许量,从而出现磁通饱和时的情况。具体地说,假如共态扼流圈105对输入的杂波的200%而言要产生反电动势,但由于共态扼流圈105的磁通饱和了,所以只产生与140%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可是,由于共态扼流圈105进行杂波除去的该杂波是20%,所以在共态扼流圈105的杂波除去能力上还有120%的富余。这样,即使共态扼流圈105饱和了,也能除去杂波。
(6-3)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后,能够适用于用第1屏蔽物113覆盖将第1及第2传输线路103、104作为一对的第1传输线路对的电缆。具体地说,将利用第1及第2杂波除去电阻110、111除去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105。再将混入第1屏蔽物113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105。因此,在共态扼流圈105中产生与原来混入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和经过第1屏蔽物113输入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因此,与不使用第1屏蔽物113时相比,共态扼流圈105的杂波除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防止超过差动接收机109的容许范围的杂波输入差动接收机109,引起差动接收机109的误动作。
这样,能够除去输入差动接收机109的剩下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109的误动作,防止半导体器件的损坏。另外,还防止外部的其它电子机器在信号杂波的作用下受到影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101,可以尽量缩短共态扼流圈105和差动接收机109之间的布线、即第3传输线路106及第4传输线路107。尽量缩短共态扼流圈105和差动接收机109之间的距离后,就可以忽视由第3传输线路106及第4传输线路107的连接布线产生的阻抗不匹配的影响。这样,即使不进行第3及第4传输线路106、107的阻抗匹配,信号的反射也不太产生,可以使信号波形不失真地稳定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1的结构中,使用第1屏蔽物提高共态扼流圈105的杂波除去能力。但也可以不局限于此。图7~图10,示出在第2~第5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用第1屏蔽物的差动传输电路。图7的差动传输电路121,是适用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126、127比本实施方式长的时候的结构。这样,由于不仅有效利用第1屏蔽物133的杂波,而且还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126、127的阻抗匹配,所以能够传输高质量的信号。的差动传输电路141,第1及第2终端元件150、151的布线,从第3及第4传输线路146、147的一侧与共态扼流圈145连接。这样,能够缩短布线152。图9的差动传输电路161,适合于第3及第4传输线路166、167的长度,比本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长时,而且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很大,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不能完全除去时。另外,图10的差动传输电路181,在想防止共态扼流圈的磁通饱和时,而且想不反射地高品位地传输传输信号时有效。这样,使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屏蔽物的结构,可以按照共态扼流圈的能力、除去对象的杂波量以及第3及第4传输线路的长度,适度使用。比本实施方式长的时候的结构。
(7)第7实施方式
(7-1)结构
图11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201,用第1屏蔽物213覆盖将第1传输线路203及第2传输线路204作为1对的第1传输线路对202。进而,这种传输线路对,存在多个,再用第2屏蔽物214覆盖用第1屏蔽物213覆盖的多个传输线路对。
在图12中,示出用第1屏蔽物213覆盖多个传输线路对中的每一个,再第2屏蔽物214用覆盖的电缆的剖面图。在图12的电缆中,具有第1乃至第3传输线路对,各自的传输线路对为了传输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的信号,而包含十和一的传输线路。而且,该传输线路对,分别用第1屏蔽物231、232、233覆盖。进而,再用第2屏蔽物230覆盖用第1屏蔽物231、232、233覆盖的3个传输线路对,形成1根电缆。
在这里,为了简单起见,在图11中,示出图12的多个传输线路对中的一个第1传输线路对。在图11的差动传输电路201中,由第1屏蔽物213及第2屏蔽物214延长的布线215,与共态扼流圈205具有的导线205d的一端连接。导线205d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该差动传输电路205的其它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即: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203和传输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204,分别与共态扼流圈205具有的导线205a、b的一端直接连接。此外,第1信号和第2信号具有互相相反的相位。共态扼流圈205具有的导线205a、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206及第4传输线路207串联。导线205c的一端,分别以第1及第4传输线路206、207的一侧,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210、211串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导线205a、b、d和导线205c相互反绕。第3传输线路206,传输由共态扼流圈205输出的第1信号。第4传输线路207,传输由共态扼流圈205输出的第2信号。半导体器件208具有的差动接收机209,与第3传输线路206及第4传输线路207串联。第1终端元件210及第2终端元件211,分别与第3传输线路206及第4传输线路207并联。
此外,图11示出分别只使用一个第1及第2终端元件210、211的差动传输电路201。但是也可以是将它们使用多个的结构。另外,在该差动传输电路201中,半导体器件208具有接收信号的差动接收机209。但也可以是发送信号的差动驱动器。还有,导线205c、d的另一端连接的电位,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像地线那样是稳定的电位就行。
(7-2)杂波的除去
下面,讲述在图11的差动传输电路201中,如何去掉第1信号及第2信号包含的杂波。在这里,和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一样,将由外部的电子机器输入传输电路内的信号的杂波量、即共态电流量的整体,作为100%。
首先,第1及第2信号由外部的电子机器通过第1屏蔽物213内的第1传输线路对202,被分别输入差动传输电路201内的第1传输线路203及第2传输线路204。第1信号及第2信号在第1传输线路203及第2传输线路204内通过,被输入共态扼流圈205。
于是,共态扼流圈205产生与输入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的100%对应的反电动势,产生杂波清除能力。假设在共态扼流圈205的作用下,混入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中的80%被除去。包含剩下的20%的杂波的第1及第2信号,由共态扼流圈205输出,被分别输入第3传输线路206及第4传输线路207。
第1信号到达第3传输线路206和第1终端元件210的分岔点,第2信号到达第4传输线路207和第2终端元件211的分岔点。于是,第1信号剩下的20%的杂波,流入第1终端元件210后被输入共态扼流圈205。
另一方面,在第1屏蔽物213中,混入在第1传输线路对202中流动的第1及第2信号的杂波等。在第2屏蔽物214中,混入来自外部的电子机器的电磁场辐射所产生的杂波等。混入第1屏蔽物213及第2屏蔽物214的杂波,通过布线215被输入共态扼流圈205。
这时,流入共态扼流圈205的杂波及其输入路径,可以列举下述4个。
(a)由第1及第2传输线路203、204直接输入的杂波;100%
(b)通过第1及第2终端元件210、211做媒介输入的杂波;80%
(c)来自第1屏蔽物213的杂波;100%
(d)来自第2屏蔽物213的杂波;100%
在这里,将路径(c)及路径(d)的杂波例如做为100%。如上所述,在共态扼流圈205中,产生与路径(a)、路径(b)、路径(c)再加上来自路径(d)的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这意味着与只输入路径(a)、(b)、(c)的杂波相比,可以产生大约1.4倍以上的反电动势。
因此,即使有反电动势的损失,也由于共态扼流圈205的杂波除去能力得到提高,所以与没有第2屏蔽物214时相比,能够减少输入差动接收机209的杂波。
(7-3)阻抗的匹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3及第4传输线路206、207的长度长得不能忽视时有效。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及第4传输线路206、207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及第6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传输线路长。因此,第1终端元件210,被调整成使包含第3传输线路206在内的传输线路的整个阻抗匹配。第2终端元件211,被调整成使包含第4传输线路207在内的传输线路的整个阻抗匹配。这样,即使第3及第4传输线路206、207的长度较长时,也能够防止差动信号的反射现象,传输不失真的信号波形。
这样,除去杂波、防止反射现象后的第1及第2信号,就被输入差动接收机209。
(7-4)多个传输线路对的布线
下面,讲述存在多个传输线路对时,电缆与差动传输电路201的布线。图13是在图11的差动传输电路201中使用具有图12的剖面图的电缆的布线图。图13的差动传输电路201,采用将图11的差动传输电路201与各个传输线路对连接的结构。这样,各个差动传输电路的结构就和图11一样。
即:第1传输线路对,具有传输十的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a1和传输-的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b1,传输相位互相相反的第1及第2信号。第2传输线路对,具有传输十的信号的第5传输线路a2和传输-的信号的第6传输线路b2,传输相位互相相反的第3及第4信号。第3传输线路对,具有传输十的信号的第9传输线路a3和传输-的信号的第10传输线路b3,传输相位互相相反的第5及第6信号。第1乃至第3传输线路对,分别用第1屏蔽物覆盖,再用第2屏蔽物250覆盖多个第1屏蔽物251。各第1屏蔽物及第2屏蔽物,通过布线283,与共态扼流圈258连接。另外,各传输线路对及共态扼流圈等的其它结构,和在(7-1)中讲述的图儿结构一样,所以不再赘述。
此外,在图13中,传输线路对是3对,但也可以是3对以上。这时,也最好和图13一样地连接。
另外,第3信号及第5信号,既可以是和第1信号相同的信号,也可以是不同的信号。第4信号及第6信号,既可以是和第2信号相同的信号,也可以是不同的信号。
(7-5)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后,能够采用用第2屏蔽物214覆盖多个传输线路对的电缆。具体地说,将混入第1屏蔽物213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205。再将混入第2屏蔽物214的杂波,输入共态扼流圈205。所以,在共态扼流圈205中产生与原来混入传输信号的杂波和经过第1及第2屏蔽物213、214输入的杂波的总杂波对应的反电动势。因此,与不使用第2屏蔽物214时相比,共态扼流圈205的杂波除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防止超过差动接收机209的容许范围的杂波输入差动接收机209,引起差动接收机209的误动作。
另外,由于终端元件使传输线路整体的阻抗匹配,所以能够使信号波形不失真地稳定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这样,能够防止差动接收机的误动作,防止半导体器件的损坏。另外,还能防止外部的其它电子机器受信号杂波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中使用第2屏蔽物214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图6~7)及第4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图9~10)的差动传输电路中,也同样能够使用包含第2屏蔽物的电缆。
(其它的差动传输电路示例)
下面,讲述本发明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图的应用示例。图14是本发明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的应用示例之一。在图14的差动传输电路301中,半导体器件308,具有差动接收机309的和差动驱动器310。就是说,差动传输电路301是差动收发装置,可以接收和发送信号。这样,半导体器件不限于差动接收机,也可以是差动驱动器。
图15是本发明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的应用示例之二。图15是差动传输系统的一个示例。图15的差动传输系统,用具有传输线路对的电缆连接2台差动传输电路321、334。2台差动传输电路321、334中,差动传输电路321是在半导体器件328内包含差动驱动器的差动信号发送电路。另外,差动传输电路334是在半导体器件340内包含差动接收机341的差动信号接收电路。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差动传输系统后,因为是对杂波具有很高的承受性能的结构,所以在差动信号发送电路321及差动信号接收电路334之间,能够传输高质量的信号。
进而,虽然没有图示,但在第1乃至第7实施方式及其它差动传输电路示例中,还可以与第1乃至第4传输线路并联,使用吸收浪涌电压的部件。另外,还可以与第1乃至第4传输线路串联,使用低通滤波器。这样,可以进一步除去杂波。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差动传输电路,由于不用屏蔽物覆盖传输线路,也能防止向其它机器不必要地辐射电磁场,所以可以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AV机器之间等的音像收发装置。具体地说,是车辆搭载用的音像收发装置,与外部的输出装置连接。该音像收发装置,包括本发明的差动传输电路和控制单元。差动传输电路传输信号,控制单元将差动传输电路传输的信号向外部的输出装置输出。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音像收发装置后,例如即使被发动机等其它外部机器幅射电磁场而受到影响也能除去杂波,所以能够收发画质、音质具佳的图象及声音。另外,因为能够防止向其它机器不必要地幅射电磁场,所以不会对汽车的发动机及制动器带来不良影响,是安全的。进而,采用不使用屏蔽物的差动传输电路,从而可以实现汽车的轻量化。
(共态扼流圈)
下面,使用图16乃至图22,详细讲述本发明涉及的共态扼流圈。(8)第8实施方式
(8-1)结构
图16是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图形。图16的共态扼流圈400,可以在上述第1、2、4、5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1、21、61、81(图1、2、4、5)中使用。
图16的共态扼流圈400,包括磁性体410和3根导线401、402、403。3根导线401、402、403,在磁性体410上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卷绕。
图17是图16的共态扼流圈400的剖面图。即图17是图16的共态扼流圈400对导体401、402、403的卷绕方向而言的垂直剖面图。由图1 7可知:共态扼流圈400,其+的导线421和-的导线422交替卷绕,在磁性体430的表面上形成第1层。另外,在第1层上,导线423位于第1层的+的导线和-的导线中间,卷绕形成第2层。从与第2层的导线423相接的同一的第1层的导线421、422的中心,到所述导线423的中心的距离相等。
此外,+的导线521与第1传输线路连接,-的导线与第2传输线路连接。另外,+的导线421和-的导线422传输互为反相的信号。即:+的导线421传输正相的信号,-的导线422传输负相的信号。另外,导线423与地线等的稳定电位连接。
(8-2)效果
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共态扼流圈后,从传输反相的信号的导线421、422到稳定电位的导线423的距离相等。因此,各导线对稳定电位而言的阻抗,相等而且稳定。这样,可以将信号的质量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传输。另外,由于特性阻抗的平衡非常稳定,所以还适合于传输高频信号。
(9)第9实施方式
(9-1)结构
图18是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图形。图18的共态扼流圈450,可以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41(图3)中使用。
图18的共态扼流圈450,包括磁性体460和3根导线451、452、453。3根导线451、452、453中,2根导线451和452在磁性体460上朝着相同的方向卷绕。剩下的1根导线453,朝着与2根导线451和452相反的方向,在磁性体460上卷绕。
另外,在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中使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450时,差动传输电路41的共态扼流圈450具有的导线45a及导线45b,与图18涉及的共态扼流圈450具有的导线451、452对应。然后,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的共态扼流圈450具有的导线45c,与图18涉及的共态扼流圈450具有的导线453对应。
这样,在差动传输电路中使用共态扼流圈450时,差动传输电路中的哪个布线和共态扼流圈450的哪个布线连接,就取决于流入共态扼流圈450的各导线的共态电流的流向。就是说,在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中,共态电流的流向相同的第1乃至第4传输线路43、44、46、47,与图18的导线451、452连接,布线52与导线453连接。具体地说,图18的共态扼流圈450的导线的一端4511、4521,分别与图3的第1及第2传输线路43、44连接。图18的共态扼流圈450的导线的另一端4512、4522,分别与第3及第4传输线路46、47连接。另外,共态扼流圈450的导线的一端4531的一端,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连接,另一端与地线连接。另外,图3的第1乃至第4传输线路43、44、46、47,和来自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的另一端的布线52,共态电流的流向相反。因此,图3的布线52,与图18的导线的一端4532连接。图18的导线的一端4531,与稳定电位连接。
此外,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450的导线,1根和数根可以相互反绕。例如,图19示出1根和3根相互反绕的例子。
(9-2)效果
可以在图3的差动传输电路41中使用这种结构涉及的共态扼流圈450。由于导线45c从信号的输出侧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连接,所以能够缩短第1及第2终端元件50、51和共态扼流圈450之间的布线。
(10)第10实施方式
(10-1)结构
图20是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态扼流圈的图形。图19的共态扼流圈500,可以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路101、121、161、181(图6、7、9、10)中使用。
图20的共态扼流圈500,包括磁性体5 10和4根导线501、502、503、504。4根导线501、502、503、504,在磁性体510上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卷绕。
(10-2-1)导线的截面形状1
图21是图20的共态扼流圈500的剖面图。即图21是图20的共态扼流圈500对导体501、502、503、504的卷绕方向而言的垂直剖面图。由图21可知:共态扼流圈500,其+的导线522和-的导线523相邻卷绕。而且,+的导线522和-的导线523,以被与稳定电位连接的导线521、524夹持的状态卷绕。
此外,+的导线522和-的导线523传输互为反相的信号。即:+的导线522传输正相的信号,-的导线523传输负相的信号。这样,+的导线522最好与第1及第3传输线路连接,-的导线523最好与第2及第4传输线路连接。另外,导线521、524与地线等的稳定电位连接。这样,导线521及524,可以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和第1及第2屏蔽物等连接。
(10-2-2)效果
采用导线象图21那样地卷绕的共态扼流圈后,与传输线路连接,流过相位互相相反的信号的+的导线和-的导线,就始终互相相邻。而且,十、-的导线,被夹在与地线等的稳定电位连接的导线之间排列。因此,与地线等的稳定电位连接的导线和与传输线路连接的各个导线之间的阻抗的平衡,就很稳定。这样,就能将信号的质量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传输信号。
(10-3-1)导线的截面形状2
图22是图20的共态扼流圈500的剖面图。即图22是图20的共态扼流圈500对导体501、502、503、504的卷绕方向而言的垂直剖面图。由图22可知:共态扼流圈500,其+的导线542及-的导线544和与稳定电位连接的导体541、543交替排列的状态,在磁性体550的表面上卷绕。即传输信号的导线互不相邻。
此外,+的导线542和-的导线544传输互为反相的信号。即:+的导线542传输正相的信号,-的导线544传输负相的信号。这样,+的导线522最好与第1及第3传输线路连接,-的导线544最好与第2及第4传输线路连接。另外,导线541、543与地线等的稳定电位连接。这样,导线541及544,可以与第1及第2终端元件和第1及第2屏蔽物等连接。
(10-3-2)效果
导线象图22那样地卷绕的共态扼流圈,适合于HDMI(High-DefinitonMultimedia Interfce)等的进行模拟差动传输时。所谓模拟差动传输,是差动驱动器交替输出差动信号的正相侧和负相侧的信号的传输方法。将稳定电位例如作为地线。于是,与差动传输电路的第1及第2传输线路连接的各个导线,和与地线连接的各个导线就彼此相邻。因此,与第1传输线路及第2传输线路连接的各个导线,就能够和第1及第2信号的反馈路径——地线牢固地连接,能够抑制不需要的电磁场幅射。另外,在与地线连接的导线和与第1及第2传输线路连接的导线之间的阻抗平衡稳定,所以能够将信号的质量保持为良好的状态下传输。
此外,在本发明中,对共态扼流圈的导线为3根及4根的情况进行了讲述。但导线是5根也行。即本发明涉及的共态扼流圈,可以包含N根导线。
采用本发明的差动传输电路,能够应用于民用机器领域的LAN。特别是可以在车载LAN等外来的杂波是高能级的环境中使用采用本发明的差动传输电路。

Claims (14)

1、一种差动传输电路,包含:传输第1信号的第1传输线路;
传输相位与所述第1信号相反的第2信号的第2传输线路;
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及所述第2传输线路串联连接的共态扼流圈;
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连接、传输由所述共态扼流圈输出的所述第1信号的第3传输线路;
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连接、传输由所述共态扼流圈输出的所述第2信号的第4传输线路;以及
与所述第3传输线路及所述第4传输线路串联连接、收/发所述第1信号及所述第2信号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端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或所述第3传输线路并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第1终端元件;和
一端与所述第2传输线路或所述第4传输线路并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的第2终端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并联连接;
所述第2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2传输线路并联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3传输线路并联连接;
所述第2终端元件,一端与所述第4传输线路并联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终端元件及第2终端元件的另一端,从和第1及第2信号的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与共态扼流圈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3传输线路并联连接的第3终端元件;和
与所述第4传输线路并联连接的第4终端元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1传输线路并联连接的第3终端元件;和
与所述第2传输线路并联连接的第4终端元件。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用第1屏蔽物覆盖将所述第1传输线路及所述第2传输线路作为一对的第1传输线路对,所述第1屏蔽物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连接、传输第3信号的第5传输线路;
与所述共态扼流圈串联连接、传输与所述第3信号具有相反相位的第4信号的第6传输线路;
与所述共态扼流圈及所述半导体器件串联连接、传输由共态扼流圈输出的第3信号的第7传输线路;以及
与所述共态扼流圈及所述半导体器件串联连接、传输由共态扼流圈输出的第4信号的第8传输线路,
用第1屏蔽物覆盖将所述第5传输线路及所述第6传输线路作为一对的第2传输线路对,
用第2屏蔽物覆盖所述第1传输线路对及所述第2传输线路对,
所述第2屏蔽物还与所述共态扼流圈连接。
9、一种共态扼流圈,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包括:磁性体和所述磁性体上卷绕的N根导线,其中,N为正整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态扼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N根导线是3根;
所述导线中的2根,在所述磁性体的表面上卷绕而形成第1层;所述导线中剩下的1根,在形成所述第1层的导线上卷绕而形成第2层;
所述2根导线,传输相位互相相反的第1信号及第2信号;形成所述第2层的所述1根导线,与稳定电位连接;
形成所述第2层的导线的截面的中心,到形成所述第1层的2根导线的截面的中心的距离相等。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态扼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中的1根和剩下的所述导线,以相互相反的方向卷绕。
12、一种共态扼流圈,包含:磁性体和所述磁性体上卷绕的4根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中的2根,与传输差动信号的信号线连接;剩下的2根导线,与稳定电位连接;
与所述信号线连接的2根导线,以被夹持在与稳定电位连接的2根导线之间的状态;将4根导线在所述磁性体的表面上卷绕。
13、一种共态扼流圈,包含:磁性体和所述磁性体上卷绕的4根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中的2根,与传输差动信号的信号线连接;剩下的2根导线,与稳定电位连接;
与所述信号线连接的导线,和与稳定电位连接的导线以交替排列的状态;将4根导线在所述磁性体的表面上卷绕。
14、一种车辆搭载用的音象收发装置,与输出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传输电路;和
将所述差动传输电路传输的信号向所述输出装置输出的控制单元。
CNA2005100629245A 2004-03-30 2005-03-30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Pending CN16778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98930 2004-03-30
JP2004098930 2004-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7888A true CN1677888A (zh) 2005-10-05

Family

ID=34879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629245A Pending CN1677888A (zh) 2004-03-30 2005-03-30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85466B2 (zh)
EP (1) EP1583305A3 (zh)
CN (1) CN16778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66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2630B2 (ja) 2004-06-08 2008-10-08 Tdk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回路並びに同回路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ケーブル
JP4349422B2 (ja) 2007-02-28 2009-10-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終端回路、車載制御装置、車載通信システム
US20090058559A1 (en) * 2007-08-31 2009-03-05 Pakkala William F Microprocessor common-mode emissions reduction circuit
US8693151B2 (en) 2009-01-29 2014-04-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698571B2 (en) * 2011-03-30 2014-04-15 Hitachi, Ltd. Circuit for improving the immunity performance of a vehicle network
AU2012311815A1 (en) * 2011-09-21 2014-04-03 Cassidian Airborne Solutions Gmbh Airworthy CAN bus system
US8903009B2 (en) * 2012-01-06 2014-12-02 Broadcom Corporation Common-mode termination with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4044138A1 (en) * 2012-09-19 2014-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gher-ord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in ethernet
US9130650B1 (en) 2013-10-31 2015-09-08 Pmc-Sierra Us, Inc. Transformer based circuit for reducing EMI radiation in high speed CMOS SERDES transmitters
JP5993886B2 (ja) * 2014-03-04 2016-09-14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ノイズフィルタ
US9473205B2 (en) * 2014-05-01 2016-10-18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Coaxial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reduced EMI
US9866270B2 (en) 2014-05-01 2018-01-09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Coaxial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reduced EMI
JP6685044B2 (ja) * 2016-05-11 2020-04-22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電気回路
US10209328B2 (en) 2016-05-27 2019-02-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on mode traps in MRI systems
US10379181B2 (en) * 2016-05-27 2019-08-1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on mode traps in MRI systems
WO2020003565A1 (ja) * 2018-06-28 2020-0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11290291B2 (en) * 2018-07-31 2022-03-29 Analog Devices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Power over data lines system with combined dc coupling and common mode termination circuitry
CN109743474B (zh) * 2019-03-18 2023-04-25 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高抗扰性单端摄像头信号处理电路
CN110190367B (zh) * 2019-05-23 2020-11-20 复旦大学 一种超宽带差分线共模噪声滤波器
US11418369B2 (en) * 2019-08-01 2022-08-16 Analog Devices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Minimizing DC bias voltage difference across AC-blocking capacitors in PoDL system
US11728778B2 (en) 2020-12-29 2023-08-15 Analog Devices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Differential signal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3095A (en) * 1987-10-30 1989-04-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mote connection of termination network
US5095291A (en) 1990-11-08 1992-03-10 North Hill Electronics, Inc. Communication filter for 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
JPH11505677A (ja) * 1994-08-03 1999-05-21 マッジ・ネットワークス・リミテッド 電磁妨害アイソレータ
JP4468602B2 (ja) 2001-02-28 2010-05-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平衡伝送終端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受信装置
JP2003046655A (ja) 2001-08-03 2003-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2線式給電通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66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通信装置
CN111756662B (zh) * 2019-03-29 2023-04-0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19006A1 (en) 2005-10-06
EP1583305A2 (en) 2005-10-05
EP1583305A3 (en) 2007-08-22
US7385466B2 (en) 2008-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7888A (zh) 差动传输电路及共态扼流圈
CN1394387A (zh) 电力线噪声信号滤波器
CN1409577A (zh) 台词分量强调装置
CN101051550A (zh) 信号传输装置
CN1240087C (zh) 平面线圈及平面变压器
CN1306700C (zh) 脉冲整形电路、脉冲发生电路、光电脉冲转换电路
CN1692551A (zh) 差动放大器及运算放大器
CN1841592A (zh) 叠层电容器
CN1434539A (zh) 带定向耦合器的滤波器及通信装置
CN1445926A (zh) 平衡高频器件,平衡特性的改进方法和采用此类器件的平衡高频电路
CN1311622A (zh) 头戴耳机系统
CN1143490C (zh) 一种终接电路中的耦合装置
CN1756446A (zh) 音频信号处理装置及用于其的方法
CN1816956A (zh) 电动机
CN1702640A (zh) 发送电路、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825972A (zh) 图像信号处理装置
CN101044410A (zh) 旋转电机的局部放电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CN1723453A (zh) 用于处理声场表现的方法和系统
CN1675834A (zh) 共模信号抑制电路及常模信号抑制电路
CN1741370A (zh) 放大器系统和方法
CN1551498A (zh) 声表面波装置和通信装置
CN1575030A (zh) 扬声器装置
CN1776830A (zh) 信号传输电缆及信号传输电缆的制造方法
CN1203617C (zh) 高频信号接收装置
CN1075289C (zh) 调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