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186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6186B
CN111756186B CN202010085994.7A CN202010085994A CN111756186B CN 111756186 B CN111756186 B CN 111756186B CN 202010085994 A CN202010085994 A CN 202010085994A CN 111756186 B CN111756186 B CN 1117561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arm
cover
moto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59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6186A (zh
Inventor
服部隆志
西川裕一
滨田佑基
桑本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6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6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5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bearing-shields or end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壳体、散热器、控制部、连接器以及罩。散热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2条臂部。连接器被保持在2条臂部之间。罩沿周向环绕散热器和连接器的表面一周,与在沿轴向观察时包围控制部的环状的罩接合部接合。在2条臂部之间露出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周面中的与臂部相邻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位于与连结2条臂部的前端而成的假想线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假想线靠内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使控制装置收纳于壳体内的马达中,公知有散热器具有沿径向突出的连接器保持部的结构。与控制装置连接的连接器被保持于连接器插入孔,该连接器插入孔沿上下方向贯通连接器保持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6445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马达中,连接器保持部包围连接器的周围,因此使马达在径向上大型化。另一方面,存在如下的课题:如果只是为了小型化而去除连接器保持部的一部分,则保护连接器不受外部冲击的功能降低。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转子和定子;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主体;散热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控制部,其位于所述散热器上;连接器,其与所述控制部连接;以及罩,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控制部和连接器。所述散热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2条臂部。所述连接器被保持在所述2条臂部之间。所述罩沿周向环绕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连接器的表面一周,与在沿轴向观察时包围所述控制部的环状的罩接合部接合。在所述2条臂部之间露出的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周面中的与所述臂部相邻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位于与连结所述2条臂部的前端而成的假想线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假想线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在径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够保护连接器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卸下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连接器保持部和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示出散热强化部的马达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连接器保持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示出粘接剂的涂覆区域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是连接器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连接器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下方观察连接器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1定位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2定位部和第4定位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粘接剂的涂覆区域的马达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粘接剂的涂覆区域的马达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马达;10:台阶部;16、17、18、19:槽部;20:壳体;62:筒部;26:连接器保持部;26b、26c:臂部;26d、26e:臂部前端面;27a、27b、93a、93b、111c、112c、113c:斜面部;30:转子;40:定子;50:马达主体;60:罩;62a:内周面;92:凸缘部;75、77:上臂部;76、78:前臂部;80:控制部;90:连接器;90a:连接器外周面;91:连接器主体;198A:凹部;95a、95b:周向端部;100:罩接合部;101:第1面;102:第2面;111、112、113、141、151:第1壁部;115、116、117、142、152:第1凹部;121、122、143、153:第2壁部;125、126、144、154:第2凹部;130、131、132、133、134、135:粘接剂;J: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1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
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是仅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表示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的壳体20的内外的方向简称为“径向”,有时将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绕壳体20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1具有壳体20、马达主体50、上侧轴承33、下侧轴承34、罩60、控制部80以及连接器90。
马达主体50具有:转子30,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以及定子40,其具有线圈41。壳体20具有:下部壳体24,其收纳转子30和定子40;以及上部壳体25,其位于下部壳体24的上侧。
在上部壳体25的上表面配置有控制部8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是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控制基板。在作为控制部80的控制基板上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控制部80与从定子40延伸的未图示的线圈线电连接。控制部80与从连接器90延伸的未图示的连接端子电连接。
控制部80被上部壳体25和罩60包围,被收纳在马达1的内部,该罩60从连接器90的上侧覆盖。如图13所示,作为上部壳体25和连接器90与罩60的接合部的罩接合部100被作为防水部件的粘接剂130密封。
下部壳体24具有:筒部21,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底壁部23,其位于筒部21的下端;以及开口部24a,其向上侧开口。在壳体20的内表面固定有定子40。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21的形状不限于圆筒状,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的筒形。底壁部23位于定子40的下侧。底壁部23具有:轴承保持部23a,其对下侧轴承34进行保持;以及输出轴孔23b,其沿轴向贯通底壁部23。
转子30具有轴31。轴3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转子30与轴31一起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3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输出轴孔23b,并向壳体20的下侧突出。
上侧轴承33和下侧轴承34将轴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下侧轴承34在定子40的下侧被轴承保持部23a保持。上侧轴承33在定子40的上侧被上部壳体25保持。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线圈41。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20的内周面。
上部壳体25是由铝等构成的金属部件。上部壳体25具有:散热部25a,其位于下部壳体24的上侧;以及连接器保持部26,其从散热部25a向径向外侧延伸。
散热部25a呈厚壁的板状。在散热部25a的上表面配置有控制部80。控制部80经由未图示的传热部件与散热部25a热连接。散热部25a使从控制部80传递的热散热,对控制部80进行冷却。即,上部壳体25是马达1的散热器。散热部25a具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25d。在轴承保持部25d的内侧保持有上侧轴承33。
散热部25a具有从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筒状部25e。筒状部25e从上侧插入于下部壳体24的朝向上侧的开口部24a。散热部25a与下部壳体24被未图示的螺栓紧固。
连接器保持部26从散热部25a比筒部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的位置突出。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器保持部26具有:基端部26a,其位于散热部25a的X轴方向的径向外侧;以及2条臂部26b、26c,它们从基端部26a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X侧的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3和图5所示,基端部26a在径向上位于连接器90与散热部25a之间。基端部26a位于控制部80的下侧。控制部80的连接器90侧的端部比基端部26a向连接器90侧延伸。在沿轴向观察时,控制部80的一部分与连接器90重叠。
如图5所示,在基端部26a与臂部26c的连接部分具有局部向上侧突出的散热强化部7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位于基端部26a的散热强化部70呈大致矩形状。散热强化部70位于控制部80的下侧。散热强化部70配置为比基端部26a的其他部位更靠近控制部80的下表面。因此,来自控制部80的热容易传递至散热强化部70。
如图4所示,在与控制部80的散热强化部70重叠的区域中配置有发热量较多的电子元件80a。通过在散热性优异的散热强化部70上配置高发热的电子元件80a,能够高效地使电子元件80a的热进行散热。也可以为,在控制部80与散热强化部70之间配置散热润滑脂或传热片。散热强化部70能够以任意的个数配置于上部壳体25的上表面的任意位置。
2条臂部26b、26c在径向上从基端部26a的朝向散热部25a的相反侧的面朝向远离散热部25a的方向突出。2条臂部26b、26c在与臂部26b、26c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如图6所示,臂部26b具有:定位凹部71,其由在臂部26b的下表面开口的孔构成;以及螺栓紧固孔73,其位于定位凹部71的散热部25a侧。臂部26c具有:定位凹部72,其由在臂部26c的下表面和侧面开口的切口构成;以及螺栓紧固孔74,其位于定位凹部72的散热部25a侧。2个部位的定位凹部71、72沿Y轴方向排列。2个部位的螺栓紧固孔73、74沿Y轴方向排列。
在2条臂部26b、26c之间保持有连接器90。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2条臂部26b、26c将连接器90在周向(Y轴方向)上固定。另外,在通过压铸成型来制作作为散热器的上部壳体25的情况下,臂部26b、26c为大致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与将连接器保持部26成型为矩形框状的情况相比,模具的液体流动性良好,不容易产生铸造不良。
如图4所示,连接器90具有:连接器主体91,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凸缘部92,其从连接器主体91的侧面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
连接器主体91是对未图示的连接端子进行支承的箱形的部件。如图10所示,连接器主体91具有朝向下表面开口的多个凹部91a。在凹部91a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连接端子。
连接器90的朝向+X侧的径向外侧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位于臂部26b、26c之间,向马达1的外周面露出。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器90与控制部80从上侧观察时局部重叠。连接器90的未图示的连接端子从连接器主体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连接器90和控制部80在相互重叠的区域中经由未图示的连接端子电连接。
连接器90在连接器外周面90a上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98A,该连接器外周面90a在2条臂部26b、26c之间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沿X轴方向观察时,连接器90具有沿着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外缘延伸的外周壁部198。外周壁部198具有:上部壁部198a,其沿着连接器外周面90a的上端的边缘延伸;侧方壁部198b,其沿着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臂部26b侧的边缘延伸;以及侧方壁部198c,其沿着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臂部26c侧的边缘延伸。上部壁部198a的臂部26b侧的端部与侧方壁部198b的上端连接。上部壁部198a的臂部26c侧的端部与侧方壁部198c的上端连接。
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被外周壁部198包围的区域位于比外周壁部198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98A是将外周壁部198作为侧壁并将位于外周壁部198的下方的区域作为底面的凹部。通过具有凹部198A,连接器90被部分减重,因此实现了马达1的小型轻量化。另外,向马达1的外表面露出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不容易发生来自外部环境的接触,从而能够保护连接器90。
如图4所示,凸缘部92从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外周面沿水平方向扩展。凸缘部92包含:第1凸缘191,其从连接器主体91向基端部26a侧(-X侧)延伸;第2凸缘192,其从连接器主体91向臂部26b侧(-Y侧)延伸;以及第3凸缘193,其从连接器主体91向臂部26c侧(+Y侧)延伸。即,凸缘部92从连接器主体91的侧面向周向的两侧延伸。根据该结构,在连接器主体91的周向(Y轴方向)的两侧,连接器90固定于连接器保持部26。由此,即使在连接器90朝向径向外侧露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能够稳定地固定连接器90。
第2凸缘192具有插入衬套194,该插入衬套194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2凸缘192的贯通孔。第2凸缘192具有从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销196。销196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Y侧的侧方。
第3凸缘193具有插入衬套195,该插入衬套195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3凸缘193的贯通孔。第3凸缘193具有从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销197。销197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Y侧的侧方。
连接器90从下侧插入于连接器保持部26的2条臂部26b、26c之间。第2凸缘192的销196插入于图6所示的定位凹部71。第3凸缘193的销197插入于定位凹部72。由此,连接器90相对于连接器保持部26被定位。
如图6所示,在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配置有粘接剂135。粘接剂135是在固化后具有防水性的防水部件。粘接剂135配置为包围连接器90的连接器主体91。粘接剂135例如沿着基端部26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和臂部26b、26c各自的内周侧的边缘,在沿轴向观察时呈大致U形状涂覆。
在将连接器90配置于连接器保持部26时,马达1被保持为上下翻转的状态,连接器90从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插入。如图6所示,通过在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涂覆粘接剂135,作业人员能够一边视认粘接剂135一边将连接器90插入于连接器保持部26。因此,马达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如图7所示,粘接剂135也可以涂覆在凸缘部92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粘接剂135在凸缘部92的上表面呈从外侧包围连接器主体91的大致U形涂覆。
另外,图6和图7所示的粘接剂135的形状是涂覆时的形状。在将连接器90安装于连接器保持部26时,粘接剂135被凸缘部92推开。
也可以为,在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配置粘接剂以外的防水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O型圈或垫圈来密封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通过使用粘接剂135来作为防水部件,即使在凸缘部92的上表面和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为复杂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密封。
通过将穿过凸缘部92的插入衬套194、195的螺栓拧入螺栓紧固孔73、74,将连接器90螺栓紧固于连接器保持部26。通过螺栓紧固使位于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的粘接剂135涂覆展开,从而使作为防水部件的粘接剂135密封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对置面的较大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位于比罩60的作为密封部的罩接合部100靠下侧的位置,凸缘部92的上表面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经由粘接剂接触。即,凸缘部92的上表面与臂部26b、26c的下表面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接触。
根据该结构,凸缘部92位于比罩接合部100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从上侧向马达1入射的水被罩60阻断,不容易到达凸缘部92。因此,水不容易侵入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边界。另外,通过使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接触,能够延长从凸缘部92的外周端至连接器主体91的侧面的距离。由此,能够延长水向马达1内部的侵入路径,从而使水不容易侵入。
上部壳体25和连接器90在上端部的外周面具有罩接合部100。罩接合部100在上部壳体25和连接器90的外周面沿周向延伸。罩接合部100环绕上部壳体25和连接器90的外周面一周,在沿轴向观察时,呈包围控制部80的环状。如图3所示,罩接合部100由沿着散热部25a的外周面延伸的圆弧状的第1部分100a、沿着连接器保持部26的基端部26a和臂部26b的外周面延伸的折线状的第2部分100b、沿着连接器90的外周面延伸的直线状的第3部分100c以及沿着连接器保持部26的基端部26a和臂部26c的外周面延伸的折线状的第4部分100d构成。
罩接合部100具有位于上部壳体25和连接器90的外周面的台阶部10。台阶部10由朝向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的第1面101和从第1面10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朝向上侧的第2面102构成。第1面101和第2面102分别包含位于上部壳体25的外周面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0的外周面的部分。
在连接器90中,罩接合部100的第3部分100c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上端。在第3部分100c处,第1面101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上部壁90b的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第2面102从第1面10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第2面102是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朝向上侧的壁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2条臂部26b、26c之间露出的连接器外周面90a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将连结2条臂部26b、26c的前端而成的假想线IML一致。更详细而言,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外缘的外周壁部198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面的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假想线IML一致。另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观察连接器外周面90a与假想线IML的位置关系,将假想线IML表示为比臂部26b、26c的前端稍靠径向外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2条臂部26b、26c对连接器90进行支承,使臂部26b、26c之间的部分露出,从而削减配置在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的金属部件。由此,能够减小连接器保持部26向径向的突出长度。能够减小作为散热器的上部壳体25,从而能够使马达1小型化。
另外,在连接器90的周向的两侧配置有臂部26b、26c,因此能够利用臂部26b、26c承受从臂部26b、26c的外侧入射的Y轴方向的冲击。由此,能够保护连接器90不受冲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连接器外周面90a整体位于比假想线IML靠内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进一步提高臂部26b、26c对连接器90的保护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沿轴向观察时连接器外周面90a的端部与假想线IML一致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仅连接器外周面90a中的与臂部26b、26c相邻配置的周向端部95a、95b位于与假想线IML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假想线IML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只要至少周向端部95a、95b与假想线IML一致或位于内侧,则能够得到保护连接器90不受冲击的效果。
如图8所示,2条臂部26b、26c的朝向+X方向的径向外侧的臂部前端面26d、26e与连接器外周面90a在周向上相邻配置。马达1在臂部前端面26d、26e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边界具有沿着上述边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部16、17。槽部16、17朝向径向外侧开口。
在马达1中,如图14所示,在槽部16、17内配置有粘接剂131、132。即,槽部16、17被防水部件密封。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密封连接器90与臂部26b、26c的边界。由于粘接剂131、132配置在槽部16、17内,因此不容易向外侧溢出,抑制粘接剂131、132向马达1的外周面附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6是将位于臂部前端面26d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27a和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93a作为侧面的V槽。臂部26b的斜面部27a位于臂部前端面26d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角部,随着朝向连接器外周面90a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连接器90的斜面部93a位于侧方壁部198b的臂部26b侧的端部。斜面部93a随着从侧方壁部198b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朝向臂部26b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槽部17是将位于臂部前端面26e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27b和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93b作为侧面的V槽。臂部26c的斜面部27b位于臂部前端面26e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角部,随着朝向连接器外周面90a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连接器90的斜面部93b位于侧方壁部198c的臂部26c侧的端部。斜面部93b随着从侧方壁部198c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朝向臂部26c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槽部16、17朝向作为槽的深度方向的径向内侧而变窄,因此涂覆于槽部16、17的粘接剂131、132容易进入槽部16、17的里侧。由此,在槽部16、17的整体范围内配置有粘接剂131、132,提高连接器90与臂部26b、26c的边界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6的下侧的端部位于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另外,槽部17的下侧的端部位于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即,槽部16、17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凸缘部92的上表面。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涂覆于槽部16、17的粘接剂131、132向下侧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凸缘部92的上表面阻挡粘接剂131、132。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131、132从槽部16、17溢出而附着于连接器90。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6、17的上端与罩接合部100连接。如图14所示,涂覆于槽部16、17的粘接剂131、132与使罩接合部100与罩60的筒部62粘接的粘接剂130连接。根据该结构,粘接剂130与粘接剂131、132之间的缝隙消失,马达1的密封性提高。
如图8至图10所示,马达1在臂部26b与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之间具有朝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槽部18。臂部26b在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28a。槽部18是将倾斜面28a和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作为侧面的V槽。槽部18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端部与槽部16的下端连接。
马达1在臂部26c与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之间具有朝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槽部19。臂部26c在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28b。槽部19是将倾斜面28b和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作为侧面的V槽。槽部19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端部与槽部17的下端连接。
在马达1中,如图13和14所示,在槽部18、19内配置有粘接剂133、134。即,槽部18、19被防水部件密封。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密封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与臂部26b、26c的边界。粘接剂配置在槽部18、19内,因此不容易向外侧溢出,抑制粘接剂133、134向马达1的外周面附着。
配置在槽部18内的粘接剂133与配置在槽部16内的粘接剂131连接。配置在槽部19内的粘接剂134与配置在槽部17内的粘接剂134连接。根据该结构,粘接剂131、133无缝隙地相连,粘接剂132、134无缝隙地相连,因此提高连接器90与臂部26b、26c的边界的密封性。另外,能够在槽部16和槽部18连续地涂覆粘接剂131、133,能够在槽部18和槽部19连续地涂覆粘接剂132、134,因此使粘接剂131~134的涂覆工序高效化。
罩接合部100具有第1定位部11、第2定位部12、第3定位部13、第4定位部14以及第5定位部15。
在从上侧观察时,第1定位部11隔着中心轴线J位于连接器90的相反侧。第1定位部11位于罩接合部100的第1部分100a的周向的中间点。第1定位部11位于上部壳体25的-X侧的端部。罩接合部100具有相对于基准线L线对称的形状,该基准线通过第1定位部11和中心轴线J,沿X轴方向延伸。
如图3和图11所示,第1定位部11具有第1壁部111、第1凹部115、第2壁部121、122以及第2凹部125、126。
第1壁部111具有从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壁面111a。壁面111a是朝向-X侧的面。第1壁部111具有比第1面101向上侧突出的引导突起部111b。即,罩接合部100具有引导突起部111b。壁面111a延伸至比第1面101靠上侧的位置。如图1所示,引导突起部111b的上端位于比控制部80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如图11所示,第1壁部111在引导突起部111b的上端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的斜面部111c。
第1凹部115位于第1壁部111的下侧。第1凹部115是向上侧和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5也可以是仅向上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5的周向宽度比第1壁部111的壁面111a的周向宽度大。
第2壁部121、122位于第1凹部115的周向的两侧。第2壁部121、122具有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的壁面121a、122a。在第2壁部121与第1凹部115之间和第2壁部122与第1凹部115之间配置有第2面102的一部分。即,第2壁部121、122与第1凹部115隔着第2面102在周向上相邻。
第2凹部125、126分别在第2壁部121、122的径向内侧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凹部125、126是向径向外侧和上侧开口的凹部。第2凹部125、126也可以是仅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第2凹部125的周向宽度比壁面121a的周向宽度大。第2凹部126的周向宽度比壁面122a的周向宽度大。
第2凹部125、126位于第1壁部111的周向的两侧。在第2凹部125、126与第1壁部111之间配置有第1面101的一部分。即,第2凹部125、126隔着第1面101与第1壁部111在周向上相邻。
如图3所示,第2定位部12和第3定位部13分别位于罩接合部100的第2部分100b和第4部分100d。第2定位部12位于第2部分100b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边部。第3定位部13位于第4部分100d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边部。在从上侧观察时,第2定位部12和第3定位部13配置于相对于基准线L线对称的位置。
如图3和图12所示,第2定位部12具有第1壁部112和第1凹部116。第1壁部112具有从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壁面112a。壁面112a是朝向-Y侧的面。
第1壁部112具有比第1面101向上侧突出的突起部112b。突起部112b的上端的位置比控制部80的上表面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12b的上端与控制部80的下表面高度大致相同。壁面112a延伸至比第1面101靠上侧的位置。第1壁部112在第1壁部112的上端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的斜面部112c。
第2定位部12具有从突起部112b的朝向周向的侧面向侧方延伸的2个上侧突出部101a。即,上侧突出部101a与第1壁部112在周向上相邻,该第1壁部112是与罩60的接触部。
上侧突出部101a位于第1面101的上侧。上侧突出部101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与第1面101连续。即,上侧突出部101a位于比第1壁部11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侧突出部101a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马达1在第1壁部112的侧方具有上侧突出部101a,从而能够抑制由罩60与第1壁部112摩擦而产生的颗粒进入控制部80侧。
第1凹部116位于第1壁部112的下侧。第1凹部116是向上侧和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6也可以是仅向上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6的周向宽度比第1壁部112的壁面112a的周向宽度大。
如图3所示,第3定位部13具有第1壁部113和第1凹部117。第1壁部113和第1凹部117相对于第2定位部12的第1壁部112和第1凹部116分别具有以基准线L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形状,配置于以基准线L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即,第3定位部13相对于第2定位部12具有线对称的结构。如图3所示,第1壁部113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壁面113a和在第1壁部113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下降的斜面部113c。
第4定位部14位于臂部26b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第4定位部14具有第1壁部141、第1凹部142、第2壁部143以及第2凹部144。
第1壁部141在臂部26b的前端部从第1面101向+X侧的径向外侧突出。第1凹部142位于第1壁部141的下侧。第1凹部142从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
第2壁部143在周向上位于第1凹部142与第2定位部12的第1凹部116之间。第2壁部143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第2凹部144位于第2壁部143的径向内侧。第2凹部144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凹部144在周向上位于第1壁部141与第1壁部112之间。
第5定位部15位于臂部26c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第5定位部15具有第1壁部151、第1凹部152、第2壁部153以及第2凹部154。
第1壁部151在臂部26c的前端部从第1面101向+X侧的径向外侧突出。第1凹部152位于第1壁部151的下侧。第1凹部152从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
第2壁部153在周向上位于第1凹部152与第3定位部13的第1凹部117之间。第2壁部153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第2凹部154位于第2壁部153的径向内侧。第2凹部154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凹部154在周向上位于第1壁部151与第1壁部113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位于臂部26b、26c的第1壁部141、151比连接器90的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臂部26b、26c在第1壁部141、151的下侧具有比臂部26b、26c的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的第1凹部142、152。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位于连接器90的周向的两侧的第1壁部141、151对罩60的筒部的X轴方向位置进行定位。另外,第1壁部141、151上的多余的粘接剂130溢出至第1凹部142、152,因此在第1壁部141、151上仅配置适量的粘接剂130,第1壁部141、151和筒部62以适当的间隔配置。由此,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处,能够使第1面101与筒部62之间的间隔均匀。由此,能够以良好密封的状态使连接器90与罩60粘接。另外,也能够抑制粘接剂130向马达1的外周面溢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位于臂部26b的罩接合部100具有:第2壁部143,其比臂部26b的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以及第2凹部144,其位于第2壁部143的径向内侧,比臂部26b的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
位于臂部26c的罩接合部100具有:第2壁部153,其比臂部26c的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以及第2凹部154,其位于第2壁部153的径向内侧,比臂部26c的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器90的附近,罩60和上部壳体25在轴向上被定位,因此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处,能够使第2面102与凸缘部63之间的间隔均匀。由此,能够以良好密封的状态使连接器90与罩60粘接。另外,也能够抑制粘接剂130向马达1的外周面溢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臂部26b具有:上臂部75,其通过连接器90的侧面,并沿径向延伸;以及前臂部76,其从上臂部75的前端绕至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臂部26b的第1壁部141和第1凹部142位于前臂部76。
臂部26c具有:上臂部77,其通过连接器90的侧面,并沿径向延伸;以及前臂部78,其从上臂部77的前端绕至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臂部26c的第1壁部151和第1凹部152位于前臂部76。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马达1具有弯曲的臂部26b、26c,能够利用前臂部76、78沿径向按压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的面。另外,通过在位于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的前臂部76、78配置第1壁部141、151,容易准确地定位连接器90的第1面101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之间的间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26b的第2壁部143和第2凹部144位于前臂部76。臂部26c的第2壁部153和第2凹部154位于前臂部78。通过在位于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附近的前臂部76、78配置第2壁部143、153,容易准确地定位连接器90的第2面102与凸缘部63之间的间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作为散热器的上部壳体25的罩接合部100具有:第1壁部111~113,其从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接触;第1凹部115~117,其在第1壁部111~113的下侧从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第2壁部121、122,其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与筒部62的作为朝向下侧的端面的下表面63a接触;以及第2凹部125、126,其在第2壁部121、122的径向内侧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根据该结构,在上部壳体25的罩接合部100处,也能够将罩60和上部壳体25在径向和轴向上定位。由此,能够使第1面101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之间的间隔以及第2面102与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之间的间隔在周向上均匀化。粘接剂130的厚度均匀,因此得到良好的粘接力和密封性。
罩60从上侧覆盖上部壳体25。在罩60与上部壳体25之间收纳控制部80。罩60具有:顶板部61,其配置为与控制部8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以及筒部62,其从顶板部61的外周端向下侧延伸。罩60的筒部62从径向外侧包围控制部80。筒部62具有从筒部62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63。
如图13所示,罩60在被第1定位部11~第5定位部15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被粘接剂130粘接于罩接合部100。
以下,示出罩60的安装工序,对罩60与上部壳体25的接合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罩60的安装工序是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安装方法。例如,也可以变更粘接剂130的涂覆位置。
在罩60的安装工序中,首先,在台阶部10的第1面101以及第1壁部111、112、113、141、151上涂覆粘接剂130。即,粘接剂130被涂覆为沿周向环绕罩接合部100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一周的环状。
在上述的粘接剂130的涂覆工序中,可以在槽部16~19中涂覆图13和图14所示的粘接剂131~134,也可以在罩60的安装工序结束之后涂覆粘接剂131~134。
在第1壁部111~113中,粘接剂130仅涂覆于壁面111a~113a中的与第1面101轴向位置相同的范围(即,下侧部分)。因此,在第1壁部111的引导突起部111b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和第1壁部112的突起部112b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上没有涂覆粘接剂130。同样,第1壁部113也仅在下侧部分涂覆有粘接剂130。
组装工序的作业人员将罩60以使筒部62的开口部朝向下侧的状态配置于上部壳体25的上方。如图1所示,在上部壳体25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部,第1定位部11的引导突起部111b向上侧突出得最高。作业人员通过使罩60的筒部62的内周面62a与引导突起部111b的壁面111a接触,使罩60与上部壳体25在X轴方向上对齐。
此时,第1壁部111在引导突起部111b的上端部具有斜面部111c,因此当作业人员进行将罩60的筒部62覆盖于上部壳体25的操作时,筒部62的下端部在斜面部111c上滑动,将筒部62被向壁面111a引导。
作业人员使罩60以与引导突起部111b接触的状态沿水平方向移动,使罩60的筒部62与第2定位部12的第1壁部112和第3定位部13的第1壁部113接触。
另外,在引导突起部111b的径向外侧的面上未涂覆粘接剂130,因此即使作业人员为了进行调整位置而移动罩60,也不会使粘接剂130附着于不需要的部位或者从应粘接的部位去除。
作业人员在罩60与第1定位部11、第2定位部12以及第3定位部13这3个部位对齐的状态下,将罩60向下侧压入。第1壁部112在上端部具有斜面部112c,第1壁部113在上端部具有斜面部113c,因此与第1壁部112、113接触的筒部62的下端部分别被斜面部112c和斜面部113c引导至壁面112a和壁面113a。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壁部112和第1壁部113隔着控制部80相互朝向相反侧。壁面112a与壁面113a在Y轴方向上的间隔比与第1壁部112、113接触的部分的罩60的内周面彼此的间隔大。
根据上述结构,罩60在第1壁部112和第1壁部113处被压入于罩接合部100。即,罩60在沿径向按压第1壁部112、113的状态下被固定于罩接合部100。根据该结构,不使用螺钉或卡扣配合而能够对罩60和上部壳体25进行固定。不需要凸缘、爪等从罩6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大型化。
作为与罩60的接触部的第1壁部112、113比作为粘接接合部的第1面101向上侧突出,因此在第1壁部112、113的上侧部分没有涂覆粘接剂130。因此,在将罩60压入第1壁部112、113的上侧部分的时刻,粘接剂130不会附着于罩60。作业人员能够在粘接剂130不与罩60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罩60的定位,因此容易进行组装作业。
作业人员将罩60以压入第1壁部112、113的上侧部分的状态保持为水平的姿态,并将罩60进一步向下侧压入。罩60将与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接触的粘接剂130向下侧压入并且进行移动,在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与第2壁部121~124、143、153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停止。
在罩接合部100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上,第1壁部111~113、141、151比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筒部62的内周面62a仅与第1壁部111~113、141、151接触。即,筒部62的内周面62a与第1面101隔着间隙对置。
因此,在罩60向下侧移动时,针对第1面101上的粘接剂130,仅该第1面101上的粘接剂130的一部分被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向下侧压入,而附着于第2面102。由此,如图13所示,作为筒部62的朝向下侧的端面的凸缘部63的下表面与第2面102经由粘接剂130而粘接。另一方面,筒部62的内周面62a与第1面101经由残留在第1面101上的粘接剂130而粘接。
如上所述,在马达1中,台阶部10的第1面101和第2面102与罩60的与该第1面101和该第2面102对置的对置面经由粘接剂130而牢固地粘接。根据该结构,台阶部10的2个面被粘接,因此能够使水分等的侵入路径较长,从而能够在罩接合部100中得到良好的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罩60固定于包围连接器90和上部壳体25的罩接合部100,利用粘接剂130密封罩接合部100,因此即使连接器90的一部分从臂部26b、26c之间露出,也能够使罩60的端部防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不损害防水性而能够使马达小型化。另外,将粘接剂130使用于罩接合部100的密封中,因此即使是具有复杂的凹凸形状的罩接合部100,也能够容易地使罩接合部100与筒部62之间密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罩60粘接于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能够保护控制部80与连接器90的连接部分。在将搭载设备侧的连接器插入于连接器90的下侧的凹部91a时,朝向上侧的力作用于连接器90。在本实施方式中,罩60经由连接器主体91承受该朝向上侧的力。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连接器主体91内的连接端子与控制部80的连接部分的力。由此,能够保护连接器90与控制部80的连接部分。
另外,在得到充分的密封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粘接剂130仅粘接第1面101与筒部62之间或第2面102与筒部62之间中的任意一方而密封罩接合部100。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利用粘接剂130将罩接合部100与罩60之间密封的结构,但也可以使用粘接剂以外的防水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O型圈或垫圈将罩接合部100与罩60之间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利用第1定位部11的第1壁部111、第4定位部14的第1壁部141以及第5定位部15的第1壁部151,将罩60相对于上部壳体25在X轴方向上定位。第1定位部11的第1壁部111、第4定位部14的第1壁部141以及第5定位部15的第1壁部151在X轴方向上相互朝向相反侧。由此,在X轴方向上,能够更高精度地定位罩60。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1定位部11~第5定位部15均配置于上部壳体25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处设置罩60的定位机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将与第4定位部14的第1壁部141、第1凹部142、第2壁部143以及第2凹部144相同的结构配置于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在连接器90具有定位机构,从而能够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处使粘接剂130的厚度均匀化,能够提高与罩60的粘接力和密封性。
本说明书所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其具有:
马达主体,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转子和定子;
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主体;
散热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
控制部,其位于所述散热器上;
连接器,其与所述控制部连接;以及
罩,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控制部和连接器,
所述散热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2条臂部,
所述连接器被保持在所述2条臂部之间,
所述罩沿周向环绕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连接器的表面一周,与在沿轴向观察时包围所述控制部的环状的罩接合部接合,
在所述2条臂部之间露出的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周面中的与所述臂部相邻配置的周向两端部位于与连结所述2条臂部的前端而成的假想线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假想线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罩具有:
顶板部,其配置为与所述控制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以及
筒部,其从所述顶板部的外周端向下侧延伸,
位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罩接合部位于连接器外周面的上端且位于连接器主体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并且位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罩接合部具有与所述筒部的朝向下侧的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朝向上侧的第2面,
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筒部的朝向下侧的端面的径向外侧的边缘、位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所述第2面的径向外侧的边缘和所述连接器外周面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面的整体都位于与所述假想线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假想线靠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接合部具有朝向径向的第1面,
所述罩的所述筒部还与所述第1面在径向上对置,
该马达具有密封所述筒部与所述第1面之间或者密封所述筒部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粘接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位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罩接合部和位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罩接合部这两方具有所述第1面,
位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罩接合部具有:
与所述筒部的朝向下侧的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朝向上侧的第2面;
第1壁部,其比位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所述第1面在径向上突出;以及
第1凹部,其位于所述第1壁部的下侧,比位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第2面向下侧凹陷,
该马达具有密封所述筒部与位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第2面之间的粘接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2条臂部分别具有:
上臂部,其通过所述连接器的侧面而沿径向延伸;以及
前臂部,其从所述上臂部的前端绕至所述连接器的径向外侧,
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1凹部位于所述前臂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位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罩接合部具有:
朝向径向的所述第1面;
第2壁部,其比位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第2面向上侧突出;以及
第2凹部,其位于所述第2壁部的径向内侧,比位于所述臂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所述第1面向径向内侧凹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2条臂部分别具有:
上臂部,其通过所述连接器的侧面而沿径向延伸;以及
前臂部,其从所述上臂部的前端绕至所述连接器的径向外侧,
所述第2壁部和所述第2凹部位于所述前臂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罩接合部具有:
与所述筒部的朝向下侧的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朝向上侧的第2面;
第1壁部,其从所述第1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接触;
第1凹部,其在所述第1壁部的下侧从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罩接合部的第2面向下侧凹陷;
第2壁部,其从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罩接合部的第2面向上侧突出,与所述筒部的朝向下侧的端面接触;以及
第2凹部,其在所述第2壁部的径向内侧从所述第1面向径向内侧凹陷,
该马达具有密封所述筒部与位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罩接合部的第2面之间的粘接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器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所述连接器外周面在所述2条臂部之间露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有:
所述连接器主体,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凸缘部,其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侧面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
所述凸缘部位于比所述罩接合部靠下侧的位置,
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臂部的下表面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有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臂部在所述臂部的下表面具有供所述突起部插入的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的朝向上侧的面与所述罩的朝向下侧的面直接或经由粘接剂连接。
CN202010085994.7A 2019-03-29 2020-02-11 马达 Active CN1117561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004A JP7259488B2 (ja) 2019-03-29 2019-03-29 モータ
JP2019-069004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186A CN111756186A (zh) 2020-10-09
CN111756186B true CN111756186B (zh) 2022-11-04

Family

ID=72603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5994.7A Active CN111756186B (zh) 2019-03-29 2020-02-11 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8334B2 (zh)
JP (1) JP7259488B2 (zh)
CN (1) CN111756186B (zh)
DE (1) DE102020104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6076B (zh) * 2017-11-01 2022-05-2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
JP7259488B2 (ja) * 2019-03-29 2023-04-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622617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7852072A (zh) * 2015-08-05 2018-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4459B2 (ja) * 2011-10-19 2015-08-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EP2975738A1 (en) * 2014-07-16 2016-01-20 Askoll Holding S.r.l. a socio unico Electric connector adapter assembly for circulator pumps with synchronous motor,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JP6160575B2 (ja) * 2014-07-31 2017-07-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68936B2 (ja) * 2014-09-30 2018-08-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15200866A1 (de) * 2015-01-20 2016-07-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otoranordnung
WO2017033917A1 (ja) * 2015-08-27 2017-03-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639962B2 (ja) * 2016-03-09 2020-02-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6209617A1 (de) * 2016-06-01 2017-12-07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mit einem Gehäuse
JP7124699B2 (ja) * 2016-08-12 2022-08-2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8123880A1 (ja) * 2016-12-28 2018-07-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637406B (zh) * 2017-05-17 2021-11-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867245B2 (ja) * 2017-06-28 2021-04-2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8564960U (zh) * 2017-07-31 2019-03-01 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电动油泵
JPWO2019064765A1 (ja) * 2017-09-28 2020-10-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634168B2 (en) * 2017-09-28 2023-04-25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includ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pi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DE102019107523A1 (de) * 2018-05-24 2019-11-28 Hanon Systems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der Vorrichtung
JP2020167761A (ja) * 2019-03-28 2020-10-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11258331B2 (en) * 2019-03-29 2022-02-22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JP7259488B2 (ja) * 2019-03-29 2023-04-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0188655A (ja) * 2019-05-17 2020-1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28792B2 (ja) * 2019-05-17 2023-08-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622617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7852072A (zh) * 2015-08-05 2018-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13515A1 (en) 2020-10-01
JP7259488B2 (ja) 2023-04-18
JP2020167895A (ja) 2020-10-08
DE102020104056A1 (de) 2020-10-01
CN111756186A (zh) 2020-10-09
US11258334B2 (en) 202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6186B (zh) 马达
JP6330679B2 (ja) 電子装置
EP1569505B1 (en) Electronic unit casing
US9101066B2 (en) Casing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casing
JP5901725B1 (ja) 防水型制御ユニットとその組立方法
EP2645839A2 (en) Liquid cooled electronics assembly suitable to us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olant
CN111756155B (zh) 马达
JP6866261B2 (ja) シール構造
US11677291B2 (en) Motor including sealing structure between a cover and a housing
CN111756159B (zh) 马达
JP2017157769A (ja) 樹脂封止型車載制御装置
US20030147217A1 (en) Electronic circuit board cas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electronic circuit unit
CN111064879A (zh) 摄像头模组制造方法及电子产品制造方法
JP6790903B2 (ja) 電子装置
CN111756158B (zh) 马达
JP2021101599A (ja) モータ
US20210392772A1 (en) Driver
JP2013033784A (ja) 電子制御装置
US11910544B2 (en) Assembly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overmolded epoxy to baseplate
CN217558539U (zh) 电动泵
CN217481528U (zh) 电动泵
JP2002319780A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のパワートランジスタ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14542479A (zh) 泵装置
JP7105061B2 (ja) 電子制御装置
JP2005235975A (ja) 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