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155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6155B
CN111756155B CN202010099240.7A CN202010099240A CN111756155B CN 111756155 B CN111756155 B CN 111756155B CN 202010099240 A CN202010099240 A CN 202010099240A CN 111756155 B CN111756155 B CN 111756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tor
housing
wal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92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6155A (zh
Inventor
服部隆志
桑本裕
白川寒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690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16789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328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0159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6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6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具有转子以及定子的马达主体;控制部;机壳;以及连接器。机壳具有:保持马达主体的下部机壳;以及保持控制部以及连接器的上部机壳。上部机壳具有突出至比下部机壳的外周端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连接器保持部。连接器保持部具有供连接器沿轴向插入的连接器插入部。连接器插入部在径向上与连接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相对的内周侧壁面上具有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突出至比连结内周侧壁面的周向的两端的直线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那样在将控制装置容纳在机壳内的马达中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的结构。与控制装置连接的连接器沿上下方向被插入到凸缘部的贯通孔中。通过配置于贯通孔的周围的密封部件,连接器周边被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99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2719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在设置对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时,由于配置进行基板与外部电源的交换的连接器而导致马达大型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连接器插入部为长方形的马达单元。在该构造中,为了避免与圆筒形马达的干涉而在径向上大型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连接器的支承部为菱形形状的例。为了避免圆筒型马达的曲面与菱形的角发生干涉,导致马达单元整体在径向上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马达的大型化的连接器周边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转子以及定子;控制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以及所述控制部;以及连接器,其与所述控制部连接,所述机壳具有:下部机壳,其保持所述马达主体;以及上部机壳,其位于所述下部机壳的上侧,并保持所述控制部以及所述连接器,所述上部机壳具有连接器保持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突出至比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端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有供所述连接器沿轴向插入的连接器插入部,所述连接器插入部在径向上与所述连接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相对的内周侧壁面具有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突出至比连结所述内周侧壁面的周向的两端的直线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转子以及定子;控制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以及所述控制部;以及连接器,其与所述控制部连接,所述机壳具有:下部机壳,其保持所述马达主体;以及上部机壳,其位于所述下部机壳的上侧,并保持所述控制部以及所述连接器,所述上部机壳具有连接器保持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突出至比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端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有供所述连接器沿轴向插入的连接器插入部,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内嵌合有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式,提供具有能够抑制马达的大型化的连接器周边构造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卸下罩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连接器保持部以及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示出散热强化部的马达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了连接器保持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示出粘接剂的涂布区域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是连接器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连接器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下方观察连接器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1定位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2定位部以及第4定位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粘接剂的涂布区域的马达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粘接剂的涂布区域的马达的侧视图。
图15是连接器保持部的作用说明图。
图16是示出连接器保持部的变形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17A是示出连接器保持部的变形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17B是示出连接器保持部的变形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18是从下侧观察凸缘部和下部机壳的平面图。
图19是示出连接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示出连接器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21是示出连接器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概略侧视图。
图22是连接器保持部的臂部末端的局部剖视图。
图23是示出连接器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标号说明
1、1B…马达;20…机壳;24…下部机壳;24b、92、92A…凸缘部;25…上部机壳;26、226…连接器保持部;26f…面向下侧的面;26A…连接器插入部;30…转子;40…定子;50…马达主体;80…控制部;90、90A、90B…连接器;91、91A…连接器主体;91a、97、97A、97B…凹部;98、99…固定部件;124a、124b…固定部;130、131、132、133、134、135…粘接剂;200…内周侧壁面;201、201A、201B…隆起部;A1…直线状区域;F1…第1固定部;F2…第2固定部;J…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1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X轴方向设为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并且,除特别注明外,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表示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的机壳20的内外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环绕机壳20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马达1具有机壳20、马达主体50、上侧轴承33、下侧轴承34、罩60、控制部80以及连接器90。
马达主体50具有:转子30,所述转子30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以及定子40,所述定子40具有线圈41。机壳20具有:下部机壳24,所述下部机壳24容纳转子30以及定子40;以及上部机壳25,所述上部机壳25位于下部机壳24的上侧。
在上部机壳25的上表面配置有控制部8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是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控制基板。在作为控制部80的控制基板上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控制部80与从定子40延伸的未图示的线圈线电连接。控制部80与从连接器90延伸的未图示的连接端子电连接。
控制部80被罩60包围,并容纳于马达1的内部,所述罩60从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的上侧覆盖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如图13所示,作为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与罩60的接合部的罩接合部100被作为防水部件的粘接剂130密封。
下部机壳2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部21;位于筒部21的下端的底壁部23;以及朝上侧开口的开口部24a。在机壳20的内表面固定有定子40。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2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筒状,例如也可以设成多边形的筒形。底壁部23位于定子40的下侧。底壁部23具有:保持下侧轴承34的轴承保持部23a;以及沿轴向贯通底壁部23的输出轴孔23b。
转子30具有轴31。轴31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转子30与轴31一同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31的下侧的端部通过输出轴孔23b向机壳20的下侧突出。
上侧轴承33以及下侧轴承34将轴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下侧轴承34在定子40的下侧被轴承保持部23a保持。上侧轴承33在定子40的上侧被上部机壳25保持。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线圈41。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机壳20的内周面。
上部机壳25是由铝等构成的金属部件。上部机壳25具有:位于下部机壳24的上侧的散热器部25a;以及从散热器部25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接器保持部26。
散热器部25a是厚壁的板状。在散热器部25a的上表面配置有控制部80。控制部80借助未图示的导热部件而与散热器部25a热连接。散热器部25a使从控制部80传递的热散出,对控制部80进行冷却。即,上部机壳25是马达1中的散热器。散热器部25a具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25d。在轴承保持部25d的内侧保持有上侧轴承33。
散热器部25a具有从下表面朝下侧突出的筒状部25e。筒状部25e从上侧被插入到下部机壳24的朝上方的开口部24a中。散热器部25a与下部机壳24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而被紧固。
连接器保持部26从散热器部25a突出至比筒部21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如图3以及图4所示,连接器保持部26具有:位于散热器部25a的X轴方向的径向外侧的基端部26a;以及从基端部26a的Y轴方向的两端朝向+X侧的径向外侧突出的2个臂部26b、26c。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基端部26a在径向上位于连接器90与散热器部25a之间。基端部26a位于控制部80的下侧。控制部80的连接器90侧的端部延伸至比基端部26a更靠连接器90侧的位置。从轴向观察时,控制部80的一部分与连接器90重合。
如图5所示,基端部26a在与臂部26c的连接部分具有局部向上侧突出的散热强化部7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位于基端部26a的散热强化部70呈大致矩形。散热强化部70位于控制部80的下侧。散热强化部70比基端部26a的其他部位更靠近控制部80的下表面而配置。因而,来自控制部80的热容易传递到散热强化部70。
如图4所示,在控制部80的与散热强化部70重合的区域配置有发热量较多的电子元件80a。通过在散热性优异的散热强化部70上配置高发热的电子元件80a,能够使电子元件80a的热高效地散出。也可以在控制部80与散热强化部70之间配置散热脂或导热片。散热强化部70能够以任意个数配置在上部机壳25的上表面的任意位置处。
2个臂部26b、26c在径向上从基端部26a的面向与散热器部25a相反的一侧的面朝向远离散热器部25a的方向突出。2个臂部26b、26c在与臂部26b、26c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
如图6所示,臂部26b具有:定位凹部71,所述定位凹部71由在臂部26b的下表面开口的孔构成;以及螺栓紧固孔73,所述螺栓紧固孔73位于定位凹部71的散热器部25a侧。臂部26c具有:定位凹部72,所述定位凹部72由在臂部26c的下表面以及侧面开口的缺口构成;以及螺栓紧固孔74,所述螺栓紧固孔74位于定位凹部72的散热器部25a侧。2个部位的定位凹部71、72沿着Y轴方向排列。两个部位的螺栓紧固孔73、74沿着Y轴方向排列。
在2个臂部26b、26c之间保持有连接器90。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2个臂部26b、26c在周向(Y轴方向)上固定连接器90。并且,在通过模铸成型来制造作为散热器的上部机壳25的情况下,由于臂部26b、26c是向大致一个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与将连接器保持部26成型为矩形框状的情况相比,模具的填充性良好,不容易产生铸造不良。
如图4所示,连接器90具有:连接器主体91,所述连接器主体9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凸缘部92,所述凸缘部92从连接器主体91的侧面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
连接器主体91是支承未图示的连接端子的箱形的部件。如图10所示,连接器主体91具有朝向下表面开口的多个凹部91a。在凹部91a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连接端子。
连接器90的面向+X侧的径向外侧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位于臂部26b、26c之间,且露出于马达1的外周面。如图1以及图3所示,从上侧观察时,连接器90和控制部80部分局部重合。连接器90的未图示的连接端子从连接器主体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连接器90和控制部80在彼此重合的区域借助未图示的连接端子而电连接。
连接器90在露出于2个臂部26b、26c之间的连接器外周面90a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98A。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接器90具有沿X轴方向观察时沿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外缘延伸的外周壁部198。外周壁部198具有:上部壁部198a,所述上部壁部198a沿连接器外周面90a的上端的边缘延伸;侧方壁部198b,所述侧方壁部198b沿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臂部26b侧的边缘延伸;以及侧方壁部198c,所述侧方壁部198c沿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臂部26c侧的边缘延伸。上部壁部198a的臂部26b侧的端部与侧方壁部198b的上端连接。上部壁部198a的臂部26c侧的端部与侧方壁部198c的上端连接。
连接器外周面90a的被外周壁部198包围的区域位于比外周壁部198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98A是将外周壁部198作为侧壁并将位于外周壁部198的下方的区域作为底面的凹部。通过具有凹部198A,由于连接器90被局部减重,因此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轻量化。并且,不易从外部环境与露出于马达1的外表面的连接器外周面90a接触,能够保护连接器90。
如图4所示,凸缘部92从连接器主体91的位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外周面沿水平方向扩展。凸缘部92包含:第1凸缘191,所述第1凸缘191从连接器主体91向基端部26a侧(-X侧)延伸;第2凸缘192,所述第2凸缘192从连接器主体91向臂部26b侧(-Y侧)延伸;以及第3凸缘193,所述第3凸缘193从连接器主体91向臂部26c侧(+Y侧)延伸。即,凸缘部92从连接器主体91的侧面向周向的两侧延伸。根据该结构,连接器90在连接器主体91的周向(Y轴方向)的两侧固定于连接器保持部26。由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90朝向径向外侧露出的结构中,也能够稳定地固定连接器90。
第2凸缘192具有嵌入衬套194,所述嵌入衬套19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2凸缘192的贯通孔。第2凸缘192具有从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朝向上侧延伸的销196。销196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Y侧的侧方。
第3凸缘193具有嵌入衬套195,所述嵌入衬套19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3凸缘193的贯通孔。第3凸缘193具有从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朝向上侧延伸的销197。销197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Y侧的侧方。
连接器90从下侧插入到连接器保持部26的2个臂部26b、26c之间。第2凸缘192的销196被插入于图6所示的定位凹部71中。第3凸缘193的销197被插入于定位凹部72中。由此,连接器90定位于连接器保持部26。
如图6所示,在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配置有粘接剂135。粘接剂135是固化之后具有防水性的防水部件。粘接剂135以包围连接器90的连接器主体91的方式配置。从轴向观察时,粘接剂135例如沿着基端部26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和臂部26b、26c各自的内周侧的边缘涂布成大致U字形状。
在将连接器90配置于连接器保持部26时,马达1被保持成上下倒置的状态,从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插入连接器90。如图6所示,通过在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涂布粘接剂135,作业者能够一边目视确认粘接剂135,一边将连接器90插入到连接器保持部26中。因而,提高马达1的组装作业性。
如图7所示,粘接剂135也可以涂布于凸缘部92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粘接剂135在凸缘部92的上表面涂布成从外侧包围连接器主体91的大致U字形。
另外,图6以及图7所示的粘接剂135的形状是涂布时的形状。在连接器90被安装于连接器保持部26时,粘接剂135通过凸缘部92而扩展。
在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也可以配置有粘接剂以外的防水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O形圈或垫圈对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进行密封。通过将粘接剂135用作防水部件,在凸缘部92的上表面和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为复杂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密封。
通过穿过凸缘部92的嵌入衬套194、195的螺栓被紧固在螺栓紧固孔73、74中,连接器90被螺栓紧固在连接器保持部26。位于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的粘接剂135通过螺栓紧固而被涂开,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的相对面的较大范围被作为防水部件的粘接剂135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位于比作为罩60的密封部的罩接合部100靠下侧的位置处,凸缘部92的上表面借助粘接剂而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接触。即,凸缘部92的上表面直接或借助其他部件而与臂部26b、26c的下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凸缘部92位于比罩接合部100靠下侧的位置处,因此从上侧入射到马达1的水被罩60阻断,不易到达至凸缘部92。因而,水不易进入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之间的边界处。并且,通过凸缘部92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下表面接触,能够加长从凸缘部92的外周端到连接器主体91的侧面的距离。由此,能够加长水进入马达1内部的路径,水不易进入。
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在上端部的外周面具有罩接合部100。罩接合部100在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的外周面沿周向延伸。罩接合部100绕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的外周面一周,从轴向观察时呈围绕控制部80的环状。如图3所示,罩接合部100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该四个部分分别是:沿散热器部25a的外周面延伸的圆弧状的第1部分100a;沿连接器保持部26的基端部26a以及臂部26b的外周面延伸的折线状的第2部分100b;沿连接器90的外周面延伸的直线状的第3部分100c;以及沿连接器保持部26的基端部26a以及臂部26c的外周面延伸的折线状的第4部分100d。
罩接合部100具有位于上部机壳25以及连接器90的外周面的台阶部10。台阶部10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该两个部分分别是:朝向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延伸的第1面101;以及从第1面10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朝上方的第2面102。第1面101以及第2面102分别包含位于上部机壳25的外周面的部分以及位于连接器90的外周面的部分。
在连接器90中,罩接合部100的第3部分100c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上端。在第3部分100c中,第1面101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上部壁90b的面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第2面102从第1面10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第2面102是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朝上方的壁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从轴向观察时,露出于两个臂部26b、26c之间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与连接两个臂部26b、26c的末端的假想线IML一致。更详细地说,从轴向观察时,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外缘的外周壁部198的面向径向外侧的端面的位置与假想线IML一致。另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观察连接器外周面90a与假想线IML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比臂部26b、26c的末端稍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表示假想线IML。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2个臂部26b、26c支承连接器90,使臂部26b、26c之间的局部露出,削减了配置于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的金属部件。由此,能够减小连接器保持部26朝径向突出的长度。能够减小作为散热器的上部机壳25,从而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
并且,由于在连接器90的周向的两侧配置有臂部26b、26c,因此能够通过臂部26b、26c阻止从臂部26b、26c的外侧入射的Y轴方向的冲击。由此,能够保护连接器90免受冲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连接器外周面90a整体位于比假想线IML靠内侧的位置处。根据该结构,进一步提高通过臂部26b、26c保护连接器90的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成从轴向观察时连接器外周面90a的端部与假想线IML一致的结构,但是还能够设成只有连接器外周面90a中的与臂部26b、26c相邻配置的周向端部95a、95b位于与假想线IML一致的位置处或比假想线IML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结构。只要至少周向端部95a、95b位于与假想线IML一致的位置处或比假想线IML靠内侧的位置处,则能够获得保护连接器90免受冲击的效果。
如图8所示,2个臂部26b、26c的面向+X方向的径向外侧的臂部末端面26d、26e在周向上与连接器外周面90a相邻配置。马达1在臂部末端面26d、26e与连接器外周面90a之间的边界处具有沿上述边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部16、17。槽部16、17朝向径向外侧开口。
在马达1中,如图14所示,在槽部16、17内配置有粘接剂131、132。即,槽部16、17被防水部件密封。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对连接器90与臂部26b、26c之间的边界进行密封。由于粘接剂131、132配置于槽部16、17内,因此不易向外侧溢出,抑制粘接剂131、132附着于马达1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6是以以下两个斜面部为侧面的V形槽,该两个斜面部分别是:位于臂部末端面26d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27a;以及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93a。臂部26b的斜面部27a位于臂部末端面26d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角部,随着朝向连接器外周面90a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连接器90的斜面部93a位于侧方壁部198b的臂部26b侧的端部。斜面部93a随着从侧方壁部198b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朝向臂部26b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槽部17是以以下两个斜面部为侧面的V形槽,该两个斜面部分别是:位于臂部末端面26e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27b;以及位于连接器外周面90a的周向端部的斜面部93b。臂部26c的斜面部27b位于臂部末端面26e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角部,随着朝向连接器外周面90a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连接器90的斜面部93b位于侧方壁部198c的臂部26c侧的端部。斜面部93b随着从侧方壁部198c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朝向臂部26c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槽部16、17朝向作为槽的深度方向的径向内侧变窄,因此涂布于槽部16、17的粘接剂131、132容易进入到槽部16、17的里侧。由此,遍及槽部16、17整体配置粘接剂131、132,提高连接器90与臂部26b、26c之间的边界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6的下侧的端部位于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并且,槽部17的下侧的端部位于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即,槽部16、17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凸缘部92的上表面。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涂布于槽部16、17的粘接剂131、132向下侧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凸缘部92的上表面阻挡粘接剂131、132。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131、132从槽部16、17溢出而附着于连接器90。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6、17的上端与罩接合部100连接。如图14所示,涂布于槽部16、17的粘接剂131、132与粘接罩接合部100和罩60的筒部62的粘接剂130连接。根据该结构,粘接剂130与粘接剂131、132之间无缝隙,提高马达1的密封性。
如图8至图10所示,马达1在臂部26b与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之间具有朝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槽部18。臂部26b在面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28a。槽部18是以倾斜面28a和第2凸缘192的上表面为侧面的V形槽。槽部18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端部与槽部16的下端连接。
马达1在臂部26c与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之间具有朝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槽部19。臂部26c在面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28b。槽部19是以倾斜面28b和第3凸缘193的上表面为侧面的V形槽。槽部19的连接器外周面90a侧的端部与槽部17的下端连接。
在马达1中,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槽部18、19内配置有粘接剂133、134。即,槽部18、19被防水部件密封。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对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与臂部26b、26c之间的边界进行密封。由于粘接剂配置于槽部18、19内,因此不易向外侧溢出,抑制粘接剂133、134附着于马达1的外周面。
配置于槽部18内的粘接剂133与配置于槽部16内的粘接剂131连接。配置于槽部19内的粘接剂134与配置于槽部17内的粘接剂134连接。根据该结构,由于粘接剂131、133无缝隙地相连,粘接剂132、134无缝隙地相连,因此提高连接器90与臂部26b、26c之间的边界的密封性。并且,由于能够在槽部16和槽部18连续地涂布粘接剂131、133,能够在槽部18和槽部19连续地涂布粘接剂132、134,因此使粘接剂131~134的涂布工序高效化。
罩接合部100具有第1定位部11、第2定位部12、第3定位部13、第4定位部14以及第5定位部15。
从上侧观察时,第1定位部11位于隔着中心轴线J而与连接器90相反的一侧。第1定位部11位于罩接合部100的第1部分100a的周向上的中间点。第1定位部11位于上部机壳25的-X侧的端部。罩接合部100具有相对于通过第1定位部11和中心轴线J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基准线L线对称的形状。
如图3以及图11所示,第1定位部11具有第1壁部111、第1凹部115、第2壁部121、122以及第2凹部125、126。
第1壁部111具有从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壁面111a。壁面111a是面向-X侧的面。第1壁部111具有突出至比第1面101更靠上侧的位置的引导突起部111b。即,罩接合部100具有引导突起部111b。壁面111a延伸至比第1面101靠上侧的位置。如图1所示,引导突起部111b的上端位于比控制部80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处。如图11所示,第1壁部111在引导突起部111b的上端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的斜面部111c。
第1凹部115位于第1壁部111的下侧。第1凹部115是朝上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5也可以是只朝上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5的周向宽度比第1壁部111的壁面111a的周向宽度大。
第2壁部121、122位于第1凹部115的周向的两侧。第2壁部121、122具有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的壁面121a、122a。在第2壁部121与第1凹部115之间以及在第2壁部122与第1凹部115之间配置有第2面102的一部分。即,第2壁部121、122在周向上隔着第1凹部115和第2面102而相邻。
第2凹部125、126分别在第2壁部121、122的径向内侧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凹部125、126是朝径向外侧以及上侧开口的凹部。第2凹部125、126也可以是只朝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第2凹部125的周向宽度比壁面121a的周向宽度大。第2凹部126的周向宽度比壁面122a的周向宽度大。
第2凹部125、126位于第1壁部111的周向的两侧。在第2凹部125、126与第1壁部111之间配置有第1面101的一部分。即,第2凹部125、126在周向上隔着第1面101而与第1壁部111相邻。
如图3所示,第2定位部12以及第3定位部13分别位于罩接合部100的第2部分100b和第4部分100d。第2定位部12位于第2部分100b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边部。第3定位部13位于第4部分100d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边部。从上侧观察时,第2定位部12和第3定位部13配置在相对于基准线L线对称的位置处。
如图3以及图12所示,第2定位部12具有第1壁部112和第1凹部116。第1壁部112具有从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壁面112a。壁面112a是面向-Y侧的面。
第1壁部112具有突出至比第1面101靠上侧的位置的突起部112b。突起部112b的上端的位置比控制部80的上表面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12b的上端是与控制部80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壁面112a延伸至比第1面101靠上侧的位置处。第1壁部112在第1壁部112的上端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的斜面部112c。
第2定位部12具有从突起部112b的面向周向的侧面朝侧方延伸的2个上侧突出部101a。即,上侧突出部101a在周向上跟作为与罩60之间的接触部的第1壁部112相邻。
上侧突出部101a位于第1面101的上侧。上侧突出部101a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与第1面101连续。即,上侧突出部101a位于比第1壁部11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上侧突出部101a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相对。马达1通过在第1壁部112的侧方具有上侧突出部101a,能够抑制通过罩60与第1壁部112摩擦而产生的微粒进入控制部80侧。
第1凹部116位于第1壁部112的下侧。第1凹部116是朝上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6也可以是只朝上侧开口的凹部。第1凹部116的周向宽度比第1壁部112的壁面112a的周向宽度大。
如图3所示,第3定位部13具有第1壁部113和第1凹部117。第1壁部113以及第1凹部117分别具有相对于第2定位部12的第1壁部112以及第1凹部116以基准线L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形状,并配置于以基准线L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处。即,第3定位部13具有相对于第2定位部12线对称的结构。如图3所示,第1壁部113具有:面向径向外侧的壁面113a;以及在第1壁部113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下降的斜面部113c。
第4定位部14位于臂部26b所延伸的方向的末端部。第4定位部14具有第1壁部141、第1凹部142、第2壁部143以及第2凹部144。
第1壁部141在臂部26b的末端部从第1面101向+X侧的径向外侧突出。第1凹部142位于第1壁部141的下侧。第1凹部142从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
第2壁部143在周向上位于第1凹部142与第2定位部12的第1凹部116之间的位置处。第2壁部143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第2凹部144位于第2壁部143的径向内侧。第2凹部144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凹部144在周向上位于第1壁部141与第1壁部112之间的位置处。
第5定位部15位于臂部26c所延伸的方向的末端部。第5定位部15具有第1壁部151、第1凹部152、第2壁部153以及第2凹部154。
第1壁部151在臂部26c的末端部从第1面101向+X侧的径向外侧突出。第1凹部152位于第1壁部151的下侧。第1凹部152从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
第2壁部153在周向上位于第1凹部152与第3定位部13的第1凹部117之间的位置处。第2壁部153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第2凹部154位于第2壁部153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第2凹部154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凹部154在周向上位于第1壁部151与第1壁部113之间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位于臂部26b、26c的第1壁部141、151突出至比连接器90的第1面10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臂部26b、26c在第1壁部141、151的下侧具有比臂部26b、26c的第2面102更向下侧凹陷的第1凹部142、152。
根据该结构,通过位于连接器90的周向两侧的第1壁部141、151来对罩60的筒部的X轴方向位置进行定位。并且,由于第1壁部141、151上的多余的粘接剂130排出到第1凹部142、152,因此在第1壁部141、151上只配置有适量的粘接剂130,第1壁部141、151与筒部62以适当的间隔配置。由此,能够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中使第1面101与筒部62之间的间隔均等。由此,能够将连接器90与罩60在良好地密封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并且,还能够抑制粘接剂130溢出到马达1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位于臂部26b的罩接合部100具有:第2壁部143,所述第2壁部143突出至比臂部26b的第2面102更靠上侧的位置;以及第2凹部144,所述第2凹部144位于第2壁部143的径向内侧,且比臂部26b的第1面101更向径向内侧凹陷。
位于臂部26c的罩接合部100具有:第2壁部153,所述第2壁部153突出至比臂部26c的第2面102更靠上侧的位置;以及第2凹部154,所述第2凹部154位于第2壁部153的径向内侧,且比臂部26c的第1面101更向径向内侧凹陷。
根据该结构,由于罩60和上部机壳25在连接器90的附近沿轴向定位,因此能够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使第2面102与凸缘部63之间的间隔均等。由此,能够将连接器90与罩60在良好地密封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并且,还能够抑制粘接剂130溢出到马达1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臂部26b具有:上臂部75,所述上臂部75通过连接器90的侧面沿径向延伸;以及前臂部76,所述前臂部76从上臂部75的末端绕到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臂部26b的第1壁部141以及第1凹部142位于前臂部76。
臂部26c具有:上臂部77,所述上臂部77通过连接器90的侧面沿径向延伸;以及前臂部78,所述前臂部78从上臂部77的末端绕到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臂部26c的第1壁部151以及第1凹部152位于前臂部76。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马达1具有弯曲的臂部26b、26c,能够通过前臂部76、78在径向上按压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的面。并且,通过在位于连接器90的径向外侧的前臂部76、78配置有第1壁部141、151,容易准确地定位连接器90的第1面101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之间的间隔。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26b的第2壁部143以及第2凹部144位于前臂部76。臂部26c的第2壁部153以及第2凹部154位于前臂部78。通过在位于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的附近的前臂部76、78配置有第2壁部143、153,容易准确地定位连接器90的第2面102与凸缘部63之间的间隔。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作为散热器的上部机壳25的罩接合部100具有:第1壁部111~113,所述第1壁部111~113从第1面101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接触;第1凹部115~117,所述第1凹部115~117在第1壁部111~113的下侧从第2面102向下侧凹陷;第2壁部121、122,所述第2壁部121、122从第2面102向上侧突出而与筒部62的作为面向下侧的端面的下表面63a接触;以及第2凹部125、126,所述第2凹部125、126在第2壁部121、122的径向内侧从第1面101向径向内侧凹陷。根据该结构,在上部机壳25的罩接合部100中,也能够在径向以及轴向上对罩60与上部机壳25进行定位。由此,能够使第1面101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之间的间隔以及第2面102与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之间的间隔在周向上均等化。由于粘接剂130的厚度均等,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粘接力和密封性。
罩60从上侧覆盖上部机壳25。罩60在自身与上部机壳25之间容纳控制部80。罩60具有:顶板部61,所述顶板部61在上下方向上与控制部80相对配置;以及筒部62,所述筒部62从顶板部61的外周端向下侧延伸。罩60的筒部62从径向外侧包围控制部80。筒部62具有从筒部62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63。
如图13所示,罩60在通过第1定位部11~第5定位部15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130而与罩接合部100粘接。
以下,表示罩60的安装工序的同时对罩60与上部机壳25之间的接合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罩60的安装工序是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安装方法。例如,也可以变更粘接剂130的涂布位置。
在罩60的安装工序中,首先在台阶部10的第1面101、第1壁部111、112、113、141、151涂布粘接剂130。即,粘接剂130被涂布成沿周向绕罩接合部100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一周的环状。
可以在上述的粘接剂130的涂布工序中,在槽部16~19中涂布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粘接剂131~134,也可以在结束罩60的安装工序之后,涂布粘接剂131~134。
在第1壁部111~113中,粘接剂130只涂布在壁面111a~113a中的作为与第1面101相同的轴向位置的范围的下侧部分。因而,粘接剂130不涂布于第1壁部111的引导突起部111b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以及第1壁部112的突起部112b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第1壁部113也同样地只在下侧部分涂布粘接剂130。
组装工序的作业者将罩60在使筒部62的开口部朝向下侧的状态下配置于上部机壳25的上方。如图1所示,在上部机壳25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部中,第1定位部11的引导突起部111b最高地向上侧突出。作业者通过使罩60的筒部62的内周面62a与引导突起部111b的壁面111a接触,使罩60和上部机壳25在X轴方向上对齐。
此时,第1壁部111在引导突起部111b的上端部具有斜面部111c,因此若作业者进行使罩60的筒部62覆盖上部机壳25的操作,则筒部62的下端部在斜面部111c上滑动,筒部62被引导到壁面111a。
作业者使罩60在与引导突起部111b接触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罩60的筒部62与第2定位部12的第1壁部112以及第3定位部13的第1壁部113接触。
另外,由于在引导突起部111b的径向外侧的面未涂布有粘接剂130,因此即使作业者为了调整位置而挪动罩60,粘接剂130也不会附着于不需要的部位或从应粘接的部位去除。
作业者在罩60与第1定位部11、第2定位部12以及第3定位部13这3个部位对齐的状态下,将罩60向下侧推入。由于第1壁部112在上端部具有斜面部112c,第1壁部113在上端部具有斜面部113c,因此与第1壁部112、113接触的筒部62的下端部通过斜面部112c以及斜面部113c而分别引导到壁面112a以及壁面113a。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壁部112和第1壁部113隔着控制部80而彼此朝向相反侧。壁面112a与壁面113a之间的Y轴方向的间隔比与第1壁部112、113接触的部分中的罩60的内周面彼此之间的间隔大。
通过上述结构,罩60在第1壁部112以及第1壁部113中被压入到罩接合部100。即,罩60在径向上按压第1壁部112、113的状态下固定于罩接合部100。根据该结构,无需使用螺钉或搭扣配合就能够固定罩60和上部机壳25。由于不需要凸缘、爪等从罩6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大型化。
由于成为与罩60之间的接触部的第1壁部112、113突出至比成为粘接接合部的第1面101更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在第1壁部112、113的上侧部分未涂布有粘接剂130。因而,在罩60被压入到第1壁部112、113的上侧部分的时点,粘接剂130不附着于罩60。作业者能够在粘接剂130不接触罩60的状态下进行罩60的定位,因此容易进行组装作业。
作业者将罩60在压入到第1壁部112、113的上侧部分的状态下保持水平姿势,将罩60再向下侧推入。罩60将与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接触的粘接剂130向下侧推入的同时移动,在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与第2壁部121~124、143、153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停止。
由于在罩接合部100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中,第1壁部111~113、141、151突出至比第1面10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筒部62的内周面62a只与第1壁部111~113、141、151接触。即,筒部62的内周面62a与第1面101隔着间隙而相对。
因而,在罩60向下侧移动时,第1面101上的粘接剂130的只有一部分通过凸缘部63的下表面63a被推入到下侧,并附着于第2面102。由此,如图13所示,作为筒部62的面向下侧的端面的凸缘部63的下表面与第2面102借助粘接剂130而被粘接。另一方面,筒部62的内周面62a与第1面101借助残留在第1面101上的粘接剂130而被粘接。
如上所述,在马达1中,台阶部10的第1面101以及第2面102跟与该两者相对的罩60的相对面借助粘接剂130而被牢固地粘接。根据该结构,由于台阶部10的两个面被粘接,因此能够加长水分等的进入路径,能够在罩接合部100中获得良好的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包围连接器90和上部机壳25的罩接合部100固定有罩60,通过粘接剂130对罩接合部100进行密封,因此即使连接器90的一部分从臂部26b、26c之间露出,也能够对罩60的端部进行防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损坏防水性的情况下实现马达的小型化。并且,由于在密封罩接合部100时使用粘接剂130,因此即使是具有复杂的凹凸形状的罩接合部100,也能够容易地对罩接合部100与筒部62之间进行密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粘接有罩60,能够保护控制部80与连接器90之间的连接部分。在连接器90的下侧的凹部91a插入有搭载设备侧的连接器时,朝上方的力作用于连接器90。在本实施方式中,罩60借助连接器主体91阻止该朝上方的力。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连接器主体91内的连接端子与控制部8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力。由此,能够保护连接器90与控制部80之间的连接部分。
另外,在获得充分的密封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粘接剂130只粘接第1面101与筒部62之间或第2面102与筒部62之间中的任一方来密封罩接合部100。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虽然设成了通过粘接剂130对罩接合部100与罩60之间进行密封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使用粘接剂以外的防水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O形圈或衬垫对罩接合部100与罩60之间进行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通过第1定位部11的第1壁部111、第4定位部14的第1壁部141以及第5定位部15的第1壁部151,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上部机壳25定位罩60。第1定位部11的第1壁部111、第4定位部14的第1壁部141以及第5定位部15的第1壁部151在X轴方向上彼此朝向相反侧。由此,能够在X轴方向上更高精度地定位罩60。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成了第1定位部11~第5定位部15均配置于上部机壳25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设置有罩60的定位机构。例如,也可以设成与第4定位部14的第1壁部141、第1凹部142、第2壁部143以及第2凹部144相同的结构配置于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的结构。通过在连接器90具有定位机构,能够在连接器90的罩接合部100使粘接剂130的厚度均等化,并且能够提高与罩60之间的粘接力以及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如图4以及图6所示,连接器保持部26具有供连接器90沿轴向插入的连接器插入部26A。在马达1中,连接器插入部26A是沿轴向贯通散热器部25a的贯通孔。连接器插入部26A被基端部26a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以及2个臂部26b、26c彼此相对的面包围。
连接器插入部26A具有在径向上与连接器90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相对的内周侧壁面200。内周侧壁面200是基端部26a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内周侧壁面200具有隆起部201,该隆起部201比连结内周侧壁面200的周向的两端的直线向径向外侧突出。内周侧壁面200在臂部26b、26c排列的方向(Y轴方向)上从臂部26b侧依次具有第1平坦部202、隆起部201以及第2平坦部203。第1平坦部202、隆起部201以及第2平坦部203排列的方向是大致沿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的方向。
隆起部201在臂部26b、26c排列的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内周侧壁面200的中央部。第1平坦部202以及第2平坦部203是沿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面(YZ面)扩展的平坦面。隆起部201比第1平坦部202以及第2平坦部203向径向外侧(+X侧)突出。即,隆起部201比连结内周侧壁面200的周向的两端的直线向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具有隆起部201,能够将连接器90和下部机壳24在径向上靠近配置。以下,参照图15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图1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机壳25和作为用于比较的参考结构的上部机壳REF。上部机壳REF具有沿轴向贯通散热器的连接器插入部H。从轴向观察时,上部机壳REF的连接器插入部H呈大致矩形状,在内部不具有隆起部。另外,图15是用于说明的概略图。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机壳25中,能够在从轴向观察时与隆起部201重合的位置处配置下部机壳24的一部分。或者,即使在下部机壳24与隆起部201不重合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隆起部201的侧方的第1平坦部202以及第2平坦部203的附近配置连接器90的一部分。
与此相对,在上部机壳REF中,需要将连接器插入部H配置于在径向上远离下部机壳24的位置处,以免连接器与下部机壳24发生干涉。因而,根据上部机壳25,能够与上部机壳REF相比减小下部机壳24与连接器90之间的径向距离。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马达1在径向上大型化。
图16是示出连接器保持部的变形例的图。从轴向观察时,图16所示的连接器保持部226呈大致矩形框状。即,图16所示的上部机壳25是臂部26b、26c的末端部通过连接部26B而彼此连接的结构。连接器保持部226具有由沿轴向贯通上部机壳25的贯通孔构成的连接器插入部26A。在连接器插入部26A的内周面中的面向径向外侧的内周侧壁面200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隆起部201。
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的结构中,也在连接器插入部26A具有隆起部201,由此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抑制马达的大型化的效果。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马达1中,连接器9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连接器主体91;以及从连接器主体91的外周面沿径向扩展的凸缘部92。凸缘部92隔着粘接剂135而与位于连接器插入部26A的外周的上部机壳25的下表面相对。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92隔着粘接剂135而与上部机壳25的下表面中的位于连接器插入部26A与下部机壳24之间的区域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连接器插入部26A与下部机壳24之间配置有隆起部20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在连接器插入部26A与下部机壳24之间确保空间。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在上部机壳25的下表面涂布连成一体的粘接剂135。能够容易地确保连接器90周边的防水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了凸缘部92隔着粘接剂135而与上部机壳25的下表面相对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凸缘部92与上部机壳25的上表面相对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位于连接器插入部26A的周围的上部机壳25的上表面与凸缘部92的下表面隔着粘接剂而相对。即,能够设成凸缘部92隔着粘接剂而与上部机壳25的面向轴向的面相对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上部机壳25具有隆起部201,也容易地在上部机壳25的上表面确保粘接剂涂布区域。
从轴向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隆起部201呈圆弧状。隆起部201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面。隆起部201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是与下部机壳24的外周面相匹配的曲面形状。根据该结构,容易在隆起部201的径向内侧确保空间。由此,容易在连接器90的径向内侧配置例如线圈、汇流条保持架等。能够抑制马达1在径向上大型化。
隆起部201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弧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如图17A、17B所示,也可以是具有从轴向观察时呈直线状的部位的隆起部201A、201B。
从轴向观察时,图17A所示的隆起部201A为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窄的梯形。通过隆起部201A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为平坦面,连接器插入部26A的内部形状为接近长方体的形状。由此,应相对于隆起部201A确保的绝缘距离成为从隆起部201A的平坦面固定的距离。因而,例如在连接器90具有多个销96的情况下,能够使多个销96排列在与隆起部201A分离固定的距离的位置处。通过排列有多个销96,容易地使多个销96与控制部80的连接部小型化。
从轴向观察时,图17B所示的隆起部201B为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窄的三角形状。通过隆起部201B,也能够与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弧状的隆起部201同样地得到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的大型化的效果。隆起部201、201A以及201B能够按照连接器插入部26A的附近的下部机壳24的形状来选择。例如,在下部机壳24具有从圆筒状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的情况下,优选按照所突出的部位的形状来选择隆起部201A或隆起部201B。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如图7所示,连接器90在凸缘部9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97。如图18所示,在连接器90安装于上部机壳25的状态下,凹部97在径向上与下部机壳24的凸缘部24b相对。即,连接器90在径向上与机壳20相对的部位具有凹部97。
如图6所示,凸缘部24b是从下部机壳24的上端沿径向扩展的板状部。凸缘部24b的面向连接器插入部26A的边缘具有:圆弧状突出部24c,其位于从轴向观察的中央部;以及直线部24d、24e,它们位于圆弧状突出部24c的两侧,并沿连接器插入部26A的第1平坦部202以及第2平坦部203延伸。
如图18所示,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的凹部97与下部机壳24的凸缘部24b的圆弧状突出部24c相对。从轴向观察时,凹部97呈圆弧状,圆弧状突出部24c与凹部97隔着一定宽度的间隙而相对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90的凹部97内嵌合有下部机壳24的外周面。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连接器插入部26A与下部机壳24靠近配置,因此能够使马达1在径向上小型化。通过将圆弧状突出部24c和凹部97设成大致相同的形状,能够将下部机壳24与连接器90最靠近,省空间化的效果最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成了凹部97与下部机壳24的凸缘部24b嵌合的结构,但是能够变更结构。例如,凹部97也可以与下部机壳24的筒部21的外周面嵌合。
并且,也可以使用图19所示的连接器90A。连接器90A具有:连接器主体91A;以及从连接器主体91A的外周面朝外侧扩展的凸缘部92A。从轴向观察时,连接器主体91A具有与图19所示的上部机壳25的连接器插入部26A大致相同的形状。连接器主体91A从下侧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26A中。
连接器主体91A在面向径向内侧的面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97A。通过连接器主体91A被插入于连接器插入部26A中,连接器插入部26A的隆起部201嵌合到连接器主体91A的凹部97A中。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连接器主体91A与下部机壳24在径向上靠近。由此,能够使马达1在径向上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凹部97A是与隆起部201对应的圆弧状的凹部,能够减小连接器主体91A与连接器插入部26A的侧面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连接器插入部26A内的空间来配置连接器主体91A。
并且,凸缘部92A在位于径向内侧的边缘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97B。凹部97B也可以与下部机壳24的外周面嵌合。在该情况下,凹部97可以与下部机壳24的圆弧状突出部24c嵌合,也可以与筒部21的外周面嵌合。另外,连接器90A也可以是不具有凹部97B的结构。
如图7所示,连接器90在位于连接器主体91的周向两侧的凸缘部92具有与上部机壳25固定起来的第1固定部F1以及以及第2固定部F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固定部F1是嵌入衬套194,第2固定部F2是嵌入衬套195。第1固定部F1以及第2固定部F2可以是沿厚度方向贯通凸缘部92的贯通孔,也可以是从凸缘部92突出的销或爪。
如图7所示,在连接器90中,连接器插入部26A的隆起部201在从轴向观察时与连结第1固定部F1与第2固定部F2的直线状区域A1重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直线状区域A1是具有嵌入衬套194、195的径向的宽度并呈直线状连结嵌入衬套194、195之间的区域。直线状区域A1沿与连接器保持部26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第1固定部F1以及第2固定部F2配置于连接器插入部26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附近。由此,将连接器90固定于上部机壳25的部位配置在下部机壳24的附近,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大型化。
第1固定部F1以及第2固定部F2也可以在连接器保持部26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比隆起部201的末端靠马达主体50侧的位置处。即,隆起部201的一部分也可以比直线状区域A1的径向外侧的端缘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如图20所示,隆起部201整体也可以位于比直线状区域A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根据上述结构,第1固定部F1以及第2固定部F2配置在更靠马达主体50的位置处,因此进一步容易地使马达1小型化。
图21是图20所示的马达1B的侧视图。在马达1B中,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下部机壳24的凸缘部24b具有与上部机壳25固定起来的固定部124a、124b。固定部124a、124b例如是沿轴向贯通凸缘部24b的贯通孔。从轴向观察时,连接器90B的第1固定部F1以及第2固定部F2分别与下部机壳24的固定部124a、124b重合配置。第1固定部F1和固定部124a以及第2固定部F2和固定部124b分别通过共同的固定部件98而固定于上部机壳2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固定部件98是紧固于上部机壳25的螺纹孔中的螺钉。根据该结构,能够削减将连接器90B以及下部机壳24固定于上部机壳25的固定部件的个数以及用于固定的空间。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如图7所示,连接器90在连接器主体91的上表面具有在轴向上与臂部26b、26c相对的相对面91b、91c。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机壳25在臂部26c的末端部具有臂部26c的上侧部分向径向内侧(-X侧)局部突出的后退部26C。后退部26C具有位于连接器插入部26A内并面向下侧的面26f。并且,如图3所示,臂部26b也具有与臂部26c相同的后退部26C。臂部26b的后退部26C也具有在连接器插入部26A内面向下侧的面26f。
图22是图7所示的位置处的臂部26b以及连接器9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示,在连接器90被插入于连接器插入部26A中的状态下,连接器主体91的相对面91b与后退部26C的面向下侧的面26f在轴向上彼此分离配置。尤其是,相对面91b为连接器主体91的上表面中的局部向下侧凹陷的凹部的底面。通过设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借助粘接剂135而可靠地粘接凸缘部92与臂部26b的下表面。省略图示,在臂部26c和相对面91c中也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不易产生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与上部机壳25之间的边界的密封不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设成了连接器90、90A、90B与上部机壳25通过螺钉而紧固的结构,但是如图23所示,也可以使用铆钉状的固定部件99进行紧固。固定部件99具有:被压入到在上部机壳25的下表面开口的孔中的主体部99a;以及位于主体部99a的下端部的铆接部99b。铆接部99b是在紧固前从主体部99a向下侧延伸的多个突出片,通过利用从下侧插入的工具进行扩宽,如图23所示那样对连接器90的凸缘部92进行铆接固定。在连接器90A、90B的固定中也同样地能够使用固定部件99。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Claims (13)

1.一种马达,其具有:
马达主体,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转子以及定子;
控制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
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以及所述控制部;以及
连接器,其与所述控制部连接,
所述机壳具有:
下部机壳,其保持所述马达主体;以及
上部机壳,其位于所述下部机壳的上侧,并保持所述控制部以及所述连接器,
所述上部机壳具有连接器保持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突出至比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端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有连接器插入部,所述连接器插入部供所述连接器沿轴向插入,
所述连接器插入部在径向上与所述连接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相对的内周侧壁面具有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突出至比连结所述内周侧壁面的周向的两端的直线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连接器主体;以及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沿径向扩展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隔着粘接剂而与位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外周的所述上部机壳的面向轴向的面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凸缘部隔着粘接剂而与所述上部机壳的下表面中的位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与所述下部机壳之间的区域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隆起部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隆起部具有从轴向观察时呈直线状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在径向上与所述机壳相对的部位处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的凹部内嵌合有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的凹部内嵌合有所述隆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器在位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周向两侧的所述凸缘部具有与所述上部机壳固定起来的第1固定部以及第2固定部,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所述隆起部与连结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的直线状区域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固定部以及所述第2固定部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突出方向上位于比所述隆起部的末端更靠所述马达主体侧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下部机壳具有从所述下部机壳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
所述下部机壳的凸缘部具有与所述上部机壳固定起来的固定部,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固定部以及第2固定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下部机壳的固定部重合配置,
所述下部机壳的固定部和所述第1固定部以及第2固定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共同的固定部件而被固定于所述上部机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上部机壳具有:
散热器,其位于所述下部机壳的上侧;以及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其从所述散热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13.一种马达,其具有:
马达主体,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转子以及定子;
控制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
机壳,其容纳所述马达主体以及所述控制部;以及
连接器,其与所述控制部连接,
所述机壳具有:
下部机壳,其保持所述马达主体;以及
上部机壳,其位于所述下部机壳的上侧,并保持所述控制部以及所述连接器,
所述上部机壳具有连接器保持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突出至比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端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有供所述连接器沿轴向插入的连接器插入部,
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在所述凹部内嵌合有所述下部机壳的外周面。
CN202010099240.7A 2019-03-29 2020-02-18 马达 Active CN1117561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003 2019-03-29
JP2019069003A JP2020167894A (ja) 2019-03-29 2019-03-29 モータ
JP2019-232812 2019-12-24
JP2019232812A JP2021101599A (ja) 2019-12-24 2019-12-24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155A CN111756155A (zh) 2020-10-09
CN111756155B true CN111756155B (zh) 2022-11-01

Family

ID=72605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9240.7A Active CN111756155B (zh) 2019-03-29 2020-02-18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8331B2 (zh)
CN (1) CN111756155B (zh)
DE (1) DE1020201041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9488B2 (ja) * 2019-03-29 2023-04-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11942853B2 (en) * 2020-10-01 2024-03-26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Electric motor contact adapt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6789A (zh) * 2014-09-30 2017-05-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78600A (zh) * 2014-09-30 2017-08-1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8150964A1 (ja) * 2017-02-14 2018-08-2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7637A (en) * 1971-04-28 1972-12-2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ith lint guard for terminals
US4851725A (en) * 1988-02-12 1989-07-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erminal block assembly for a leadless motor
US20080164784A1 (en) * 2007-01-04 2008-07-10 Hsiu-Ming Huang Step-by-step motor able to carry out up-and-down motion
JP6099915B2 (ja) 2012-09-21 2017-03-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CA2895591C (en) 2012-12-28 2020-08-25 Masaki Ishizeki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ump
EP2824014B1 (en) * 2013-07-08 2015-10-21 Fagor, S. Coop. Electric driv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6789A (zh) * 2014-09-30 2017-05-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78600A (zh) * 2014-09-30 2017-08-1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8150964A1 (ja) * 2017-02-14 2018-08-2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13503A1 (en) 2020-10-01
DE102020104103A1 (de) 2020-10-01
US11258331B2 (en) 2022-02-22
CN111756155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0679B2 (ja) 電子装置
CN111756155B (zh) 马达
JP5074935B2 (ja) 振動モータ
EP3313157B1 (en) Waterproof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US20190372420A1 (en) Motor
US11677291B2 (en) Motor including sealing structure between a cover and a housing
JP2017157769A (ja) 樹脂封止型車載制御装置
CN111756186B (zh) 马达
US8064191B2 (en) Capacitor un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1756159B (zh) 马达
US10729021B1 (en) Capped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CN113853837A (zh) 电子控制装置
JP2007179812A (ja) バッテリー及びバッテリーの製造方法
US20210392772A1 (en) Driver
JP2021101599A (ja) モータ
CN111033965B (zh) 马达
CN111756158B (zh) 马达
CN219068017U (zh) 旋转电机以及泵
CN215682074U (zh) 电动泵
US11910544B2 (en) Assembly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overmolded epoxy to baseplate
CN216596157U (zh) 电脑水冷散热装置
CN217427841U (zh)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CN115143068A (zh) 电动泵
JP2021150202A (ja) コネクタ取付部材及びリアクトル
JP2017212107A (ja) アース端子の取付構造、及び、電線収容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