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7841U -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7841U
CN217427841U CN202220748966.3U CN202220748966U CN217427841U CN 217427841 U CN217427841 U CN 217427841U CN 202220748966 U CN202220748966 U CN 202220748966U CN 217427841 U CN217427841 U CN 217427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housing
circuit board
convex portion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489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井友三
片冈慈裕
小林喜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329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5550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7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78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马达及电动泵。一种电动马达,包括:马达,其具有能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及卷绕绕组的定子;电路基板,其配置于马达的外侧;发热部件,其安装于电路基板;以及外壳,其收纳马达及电路基板。外壳具有凸部,其位于马达与发热部件之间,且以与马达及发热部件重叠的方式突出。

Description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结构,在马达单元的外侧设置散热器,用螺钉将FET等功率类电路部件固定于散热器,使在功率类电路部件处产生的热量散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939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单元中,不能快速使从马达产生的热量散发,存在马达变高温而损坏的可能性、无法在高输出的状态下长时间工作的可能性和马达的体格大型化等可能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包括:马达,该马达具有能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及卷绕绕组的环状的定子;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外侧;发热部件,该发热部件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外壳,该外壳收纳所述马达及所述电路基板;以及凸部,该凸部位于所述马达与所述发热部件之间,且以与所述马达及所述发热部件重叠的方式从所述外壳突出。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能提供在将电路基板的发热部件的热量以及马达的热量散发方面优异的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母线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第一连结部的电动泵的剖视图。
图5是外壳及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三收纳凹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Z方向的-侧向+侧观察第三收纳凹部的内部的图。
图8是在比第二连结部靠后侧处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一部分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9是在比第二连结部靠前侧处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一部分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10是沿轴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各流路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210:外壳
211:马达外壳
213:基板外壳
241:基板罩
220:马达
22:转子
23:定子
224a:母线
224d:母线保持件
210b:贯穿孔
30:泵机构
40:控制基板
43:发热部件
411:第一面
412:第二面
250:母线单元
251a~251c:接头母线
252:接头母线保持件
J:中心轴线
301:第一凸部
302:第二凸部
303:第三凸部
304:第四凸部
311:第一连结部
312:第二连结部
313:第三连结部
314:第四连结部
315:第五连结部
320:壁部
330:隔壁部
70:安装板部
71:安装面
711:第一安装面
715:吸入口安装面
716:排出口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电动马达及电动泵的本实施方式,以电动油泵为例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用于向装设于车辆等的设备供给油。
在以下参照的各附图中,适当地示出了XYZ坐标系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与图1和图5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中心轴线J是后述的马达220的轴21的中心轴线。Y轴方向是与X轴正交的方向中的与图1及图5的纵深方向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是与图1及图5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中的任一个中,图中所示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为+侧,相反的一侧为-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中心轴线J的绕轴方向(θ方向)简称为“周向”。
而且,有时将X轴方向的正侧(+X侧)称为“前侧”。同样地,有时将X轴方向的负侧(-X侧)称为“后侧”。前侧(+X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向一侧。后侧(-X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另一侧。
以下,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200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200包括外壳210、马达220、泵机构30及电路基板40。
外壳210具有:对马达220进行收纳的马达外壳211(马达收纳部);对泵机构30进行收纳的泵外壳212;对电路基板40进行收纳的基板外壳213(电路基板收纳部);将马达外壳211(马达收纳部)和基板外壳213(电路基板收纳部)隔开的隔壁部330;从隔壁部330突出的凸部300;连结部310;以及基板罩241。外壳210是具有马达外壳211和泵外壳212、基板外壳213等的外壳体。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泵外壳212、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隔壁部330及凸部300是单一构件的一部分。
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位于外壳210的后侧(-X侧)。马达外壳211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马达外壳211具有由在后侧开口的凹部构成的第一收纳凹部211a。第一收纳凹部211a由后述的轴承保持件226从后侧封闭。
泵外壳212位于外壳210的前侧(+X侧)。泵外壳212具有由在前侧开口的凹部构成的第二收纳凹部212a。电动油泵200具有将第二收纳凹部212a从前侧封堵的泵罩212b。
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位于在轴向上排列的马达外壳211(马达收纳部)及泵外壳212的侧面。基板外壳213位于马达外壳211和泵外壳212的图示下侧(-Z侧)。基板外壳213从径向外侧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基板外壳213是在轴向上具有长边且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短边的形状。基板外壳213具有朝向外壳210的图示下侧开口的第三收纳凹部213a。
外壳210具有第一贯穿孔210a,该第一贯穿孔210a在轴向上将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的第一收纳凹部211a与泵外壳212的第二收纳凹部212a相连。外壳210具有第二贯穿孔210b,该第二贯穿孔210b在径向上将第一收纳凹部211a与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的第三收纳凹部213a相连。即,第二贯穿孔210b在马达外壳211与基板外壳213之间沿径向延伸,是对后述的接头母线251a~251c进行收纳的收纳部。上述收纳部也可以是朝轴向开口并沿径向延伸的槽。
马达220包括:具有轴21的转子22;具有绕组的定子23;母线组件224;母线罩225;轴承保持件226;以及第一轴承27和第二轴承28。轴21的前侧的端部与泵机构30连接。
马达220的定子23从外壳210的后侧(-X侧)例如进行热装、压入或插入等而组装至外壳210。在热装的情况下,组装性良好,组装后外壳210对定子23的外周整体上进行保持,因此保持性好。即,外壳210的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和定子23处于接触的状态。
而且,在通过插入(间隙配合)来组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定子23的径向外侧设置贯穿孔,并在外壳210的轴向上设置螺纹孔,将定子23插入至外壳210(马达外壳211),利用螺栓等来螺纹紧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以填充粘接剂的方式对定子23与外壳210(马达外壳211)间的径向的间隙进行涂布,提高定子23的径向的保持性。即,外壳210的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和定子23经由粘接剂相连。
而且,在通过插入来组装时,也可以预先使用夹具使定子23成为向电路基板40侧(-Z侧)等靠拢的状态(与外壳210的马达外壳211接触的状态)而进行螺纹紧固。
电路基板40例如是包括马达驱动电路、对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和防止逆接用的电路等的控制基板。而且,电路基板40包括电源输入部及马达电源输出部。电路基板40具有多个发热部件43。电路基板40的板面具有:具有发热部件43的第一面411;以及第一面411的相反一侧的第二面4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40呈沿着轴向延伸的矩形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40是在轴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短边且圆角的长方形状。电路基板40位于比马达220及泵机构3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电路基板40的板面朝向马达220及泵机构3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40在轴向前侧端部具有电源输入部,在轴向后侧端部具有马达电源输出部。
发热部件43例如是多个晶体管431和微型计算机432等。多个晶体管431例如构成马达驱动电路,微型计算机432对马达驱动电路的通电进行控制。
发热部件43例如锡焊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发热部件43具有金属面434以及树脂制的树脂面435,该金属面由锡焊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的金属板构成,该树脂面未锡焊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当发热部件43的金属面434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相对地被锡焊时,金属面434的相反一侧的树脂面435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朝向相同的方向。
电路基板40在锡焊有发热部件43的金属面434的区域具有基板贯穿孔(通孔),该基板贯穿孔从第一面411贯穿至与第一面411相反的一侧的板面即第二面412。基板贯穿孔在孔的内表面以及第一面411及第二面412中的基板贯穿孔的开口部位的周围具有铜箔。铜箔连续,在第一面411侧和第二面412侧处相连。第一面411的基板贯穿孔的开口部位、基板贯穿孔的内表面以及第二面412的基板贯穿孔的开口部位通过连续的铜箔,能将发热部件43的热量从第一面411传递至第二面412。通过该结构,电路基板40能从第一面411侧(从发热部件43自身)将发热部件43的热量散发,也能从第二面412侧散发。
电路基板40在外壳210的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中,以使发热部件43与后述的外壳210的凸部300重叠的方式,安装成作为电路基板40的板面的第一面411或第二面412朝向凸部300侧(马达220侧)。即,发热部件43配置成与凸部300重叠。在第一面411朝向凸部300侧地安装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发热部件43的树脂面435与凸部300接触的方式组装,能将发热部件43的热量传递至凸部300。即,能将发热部件43的热量散发至凸部300。
而且,在第二面412朝向凸部300侧地安装的情况下,电路基板40以使发热部件43与凸部300重叠的方式组装于外壳210的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由于发热部件43与凸部300重叠,因而组装成位于锡焊有发热部件43的区域的基板贯穿孔也与凸部300重叠。也可以以在电路基板40的第二面412与凸部300之间夹着散热部件51的方式组装。
如图6所示,母线组件224具有三根母线224a、224b、224c以及树脂制的母线保持件224d,该母线保持件224d对母线224a~224c进行保持。母线保持件224d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环状。三根母线224a~224c与母线保持件224d的朝向后侧的面螺纹紧固。
母线组件224位于定子23的后侧。母线组件224从后侧插入马达外壳211的第一收纳凹部211a。
三根母线224a~224c的一侧的端部与从线圈23c向后侧延伸的线圈线23d连接。三根母线224a~224c从与线圈线23d连接的连接位置向基板外壳213侧延伸。三根母线224a~224c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母线保持件224d的基板外壳213侧(图示下侧)的端部。三根母线224a、224b、224c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后述的三根接头母线251a、251b、251c分别连接。
如图5所示,母线罩225位于母线组件224的后侧。母线罩225从后侧插入于第一收纳凹部211a。母线罩225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环状。母线罩225从后侧覆盖母线组件224。从母线罩225的后侧盖上轴承保持件226。轴承保持件226从后侧封堵第一收纳凹部211a。
母线罩225在朝向后侧的外周端具有台阶部225a。台阶部225a具有朝向后侧的面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在台阶部225a的内部配置有由O形环构成的弹性构件225b。弹性构件225b在轴向上被轴承保持件226和母线罩225夹持。轴承保持件226经由弹性构件225b将母线罩225向前侧按压。
母线罩225作为插入于母线组件224与轴承保持件226之间的间隔件起作用。母线罩225通过被弹性构件225b向前侧按压来将母线组件224向前侧按压。通过该结构,母线罩225在轴向上对母线组件224进行固定。母线罩225及母线组件224可以是单一构件的一部分。
轴承保持件226是从后侧覆盖母线罩225的圆板状的构件。轴承保持件226具有:圆筒部226a,上述圆筒部226a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以及保持件主体226b,上述保持件主体226b从圆筒部226a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226a在轴向的两侧开口。第一轴承27插入于圆筒部226a的前侧的开口部。第一轴承27由位于圆筒部226a内部的轴承支承面226c从后侧支承。
轴承保持件226在径向上扩展至母线罩225的外侧。轴承保持件226在母线罩225的径向外侧与外壳210螺纹紧固。通气器26b插入于圆筒部226a的后侧的端部。
第二轴承28从后侧插入将第一收纳凹部211a和第二收纳凹部212a连接的第一贯穿孔210a。在第一贯穿孔10a的内部从前侧依次配置有油密封件15、固定环16、波纹垫圈17和第二轴承28。
轴21穿过第二轴承28、波纹垫圈17、固定环16和油密封件15的内孔。轴21的前侧的端部与泵机构30连接。
母线单元250将马达220和电路基板40连接。母线单元250连接到电路基板40的后侧的端部。母线单元250收纳于将第三收纳凹部213a和第一收纳凹部211a相连的第二贯穿孔210b的内部。此外,也可以不使用母线单元250,而是通过三根母线224a~224c直接将马达220和电路基板40连接。例如,也可以用树脂将三根母线224a~224c和作为固定件的构件一体成型,在固定件的固定部位与外壳210螺纹紧固。此时,三根母线224a~224c的一侧的端部可以与线圈线23d连接,三根母线224a~224c的另一侧的端部可以穿过第二贯穿孔210b,与电路基板40连接。通过上述结构,母线保持件224d无需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环状,通过使树脂制的母线罩225的从轴向观察时的圆环状沿轴向延伸并且也设为筒状,能担任母线保持件224d的圆环状,将外壳210与母线224a~224c隔开。
接头母线251a~251c的一方的端部从接头母线保持件252向马达220延伸。接头母线251a~251c的另一方的端部从接头母线保持件252向电路基板40延伸。
三根接头母线251a~251c的另一方的端部将电路基板40沿厚度方向贯穿。三根接头母线251a~251c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电路基板40上的配线图案锡焊接合。而且,在不使用三根接头母线251a~251c而是通过三根母线224a~224c直接将马达220和电路基板40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按同样的方式使三根母线224a~224c的另一方的端部贯穿电路基板40的厚度方向,并与电路基板40上的配线图案锡焊接合。
外壳210还具有用于在例如汽车的油盘等安装电动油泵200的被安装体上安装电动油泵200的板状的安装板部70。安装板部70具有沿轴向扩展的安装面71,电动油泵200以安装面71与被安装体接触的状态通过固定构件安装于被安装体。即,外壳210具有沿轴向扩展并与被安装体接触的安装面71。此外,外壳210包括沿轴向延伸并具有安装面71的安装板部70。安装面71无需在安装板部70的轴向整体上连续地连着,也可以分成多个部位地构成。作为固定构件,例如可使用螺栓、压入销、铆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分解容易性等,采用螺栓作为固定构件。
安装板部70位于在轴向上排列的马达外壳211(马达收纳部)及泵外壳212的侧面。安装板部70位于在轴向上排列的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的径向外侧。安装板部70在离开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的方向上具有厚度。安装板部70的安装面71在安装板部70中从马达220及泵机构30侧(中心轴线J侧)经过该厚度,朝+Y轴方向离得最远。安装面71在安装板部70中不限于从马达220及泵机构30侧(中心轴线J侧)经过该厚度的+Y轴方向。例如,安装面71也可以在安装板部70中设置于马达220及泵机构30侧(中心轴线J侧)即-Y轴方向(参照图2)。通过将与被安装体接触的安装面71设置于中心轴线J侧,能在将安装板部70配置于电动油泵200的外侧的状态下将电动油泵200安装于被安装体,安装板部70能起到保护马达和泵机构免受来自外部的不良影响的作用。通过从被安装体设置柱状的突起部等,安装面71在安装板部70中即便是中心轴线J侧即-Y轴方向也能安装于被安装体。
安装板部70位于安装面71与电路基板40的板面411、412交叉的关系的位置。即,安装板部70及安装面71以及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及电路基板40的板面(411或412)位于在轴向上排列的马达外壳211和泵外壳212的侧面,安装板部70及安装面71相对于基板外壳213及电路基板40的板面处于朝向彼此交叉的位置关系。因此,安装面71的延长面与电路基板40的板面的延长面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2所示,安装板部70朝+Z方向延伸,电路基板40朝-Y方向延伸。当安装面71和电路基板40的板面(411或412)彼此或单方进行假想延长时,以Z方向和Y方向抵碰,产生Z方向与Y方向的角落部。马达220(马达外壳211)及泵机构30(泵外壳212)位于安装面71和电路基板40的板面(411或412)彼此或单方进行假想延长而产生的角落部的内角β侧。即,马达220(马达外壳211)及泵机构30(泵外壳212)位于使安装面71假想延长而得的第三面与使电路基板40的板面假想延长而得的第四面相交的角的内角侧。或者马达220(马达外壳211)及泵机构30(泵外壳212)位于使安装面71假想延长而得的第三面与电路基板40的板面相交的角的内角侧、或安装面71与使电路基板40的板面假想延长而得的第四面相交的角的内角侧。
通过上述结构,与在沿着安装面71且从安装面71离开的方向上以安装板部70、马达220及泵机构30、电路基板40的顺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径向上变小型。而且,与电路基板40将板面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变小型。例如在作为控制基板的电路基板40将板面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结构中,电路基板40的长边可能比马达220和泵机构30的径向更长,无法在径向上变小型。若无法在径向上变小型,则安装于汽车的油盘等的电动油泵200可能与邻近的汽车的变速器、车身相关构件发生干扰。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40在轴向前侧端部具有电源输入部,在轴向后侧端部具有马达电源输出部。向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轴向前侧端部的电源输入部输入的电源经由设置于电路基板40的基板配线图案而从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轴向后侧端部的马达电源输出部输出。即,电源在电路基板40的轴向前侧端部处输入至基板配线图案之后,从电路基板40的轴向后侧端部向马达220的母线输出。在上述结构中,电路基板40能采用如下的基板配线图案。即,针对输入至电源输入部的电源在电路基板40内的流动,在到达马达电源输出部为止的过程中,不设置从轴向后侧朝轴向前侧返回的路线、或将上述路线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基板配线图案。因此,根据电动油泵200,与马达电源输出部配置于与电路基板40的轴向后侧端部不同的部位的结构相比,能缩短基板配线图案的总长以谋求电路基板40的小型化(缩小面积)。由于未设置从轴向后侧朝轴向前侧返回的路线,电路基板4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无需基板配线图案,从而能使电路基板40的短边方向(第二短边方向)变小型,能使电动油泵200整体在径向上变小型。通过使电路基板40的长边沿轴向配置、或配置于在轴向上排列的马达220和泵机构30的侧面,能使电动油泵200在径向上变小型。
在从安装板部70的安装面71侧水平地观察轴向时,安装板部70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Z方向)上比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小。通过上述结构,安装板部70与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的外形相比未突出至外侧,因此能使电动油泵200在径向上变小型。
安装板部70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孔721、722,安装孔721、722位于比泵外壳212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以及比马达外壳211靠轴向外侧的位置。而且,安装孔721、722在Z方向上位于基板外壳213至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之间。通过上述结构,安装孔721、722未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在径向上变小型。
安装板部70在前侧安装孔721(第一安装孔721)至后侧安装孔722(第二安装孔722)的轴向的范围内具有对由泵机构30吸入和排出的流体进行吸入的吸入口731、进行排出的排出口734以及供流体流动的流路73。通过上述结构,安装板部70具有吸入口731、排出口734及流路73,因此,与在安装板部70的周围存在具有吸入口731、排出口734及流路73等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变小型。
在安装板部70的第一安装孔721至第二安装孔722的轴向的范围内具有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通过上述结构,在位于比马达外壳211靠轴向外侧处以及比泵外壳212靠轴向外侧处的第一安装孔721和第二安装孔722之间的轴向的范围内具有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因此,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不位于比安装孔721、722更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因而在轴向上变小型。
安装板部70还具有前侧安装孔723(第三安装孔723)。在从正面观察安装面71时,第三安装孔723相对于第一安装孔721在中心轴线J的径向(Z方向)上错开。通过安装板部70还具有第三安装孔723,向被安装体的固定改善,电动油泵200的固定稳定。通过第一~第三安装孔这三个部位的固定,电动油泵200的固定改善,稳定,因此,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向被安装体的固定改善,稳定。在安装板部70的第一安装孔721至第三安装孔723的径向(Z方向)的范围内具有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在上述结构中,在Z方向上,安装板部70位于基板外壳213至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之间,在安装板部70的第一安装孔721至第三安装孔723的径向(Z方向)的范围内具有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因此,与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位于比安装孔721、72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在径向上变小型。而且,吸入口731及排出口734未相对于安装板部70的外形沿Z方向突出,因此是小型的。
在从安装面71侧观察时(从Y方向的+侧向-侧观察时),吸入口731和排出口734彼此在轴向上错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731位于比排出口734更靠轴向后侧的位置。并且,在将Z方向的+侧设为上地观察时,吸入口731位于比排出口734更靠Z方向下侧的位置。通过上述结构,与吸入口731和排出口734位于相同的轴向部位且从Z方向下侧依次配置吸入口731、排出口734的情况相比,能在径向上变小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面71无需在整个安装板部70范围内连续,也可以局部地构成。安装面71也可以仅设于与被安装体相接的部位。安装面71例如也可以仅形成于第一安装孔721~第三安装孔723、吸入口731以及排出口734的周边。安装面71也可以位于定位部位的周围。
安装面71也可以在吸入口731的周围具有吸入口面部715,且在排出口734的周围具有排出口面部716。吸入口731和吸入口面部715相对于排出口734和排出口面部716在轴向上错开配置,由此,与以在轴向的相同部位沿Z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吸入口731和吸入口面部715以及排出口734和排出口面部716的情况相比,能进一步在径向上变小型。
流路73具有吸入侧流路732及排出侧流路733。吸入侧流路732例如具有:第一吸入流路7321,该第一吸入流路7321从吸入口731朝向泵机构30侧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三吸入流路7323,该第三吸入流路7323从泵机构30侧及泵外壳212向安装板部70侧延伸;以及第二吸入流路7322,该第二吸入流路7322与第一吸入流路7321及第三吸入流路7323相连。而且,例如,排出侧流路733具有第一排出流路7331,该第一排出流路7331从泵机构30侧及泵外壳212向安装板部70侧延伸。排出侧流路733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流路73具有泄压流路735,该泄压流路735从第一排出流路7331分岔,连接于第一吸入流路7321的远离第二吸入流路7322侧的位置。泄压流路735是用于使从泵机构30排出的流体向吸入侧流路732回流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泄压流路735具有沿轴向的流路以及朝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吸入流路7323是在以吸入口731为基准到泵机构30为止的流路(路径)中与泵机构30及泵外壳212连接的最终吸入流路。最终吸入流路不限于第三吸入流路7323。
第三吸入流路7323(最终吸入流路7323)及第一排出流路7331沿着彼此的流路通向安装板部70及泵外壳212。在本实施方式中,最终吸入流路7323及第一排出流路7331从安装板部70到泵外壳212以直线相连。最终吸入流路7323及第一排出流路7331例如在模具成型时或通过切削加工等从安装面71侧成型。与泵外壳212相连的最终吸入流路7323及第一排出流路7331为直线,因此,泵机构30吸入及排出流体时的阻力得以抑制,能抑制作为泵的性能降低。而且,由于与泵外壳212相连的最终吸入流路7323及第一排出流路7331为直线,因此易于制作外壳210。
第三吸入流路7323通过从安装板部70的安装面71侧用钻头等加工而制作。此时,在安装板部70处开设的开口部位通过压入或螺纹嵌合等而安装有盖构件或帽构件等,以将第三吸入流路7323和外部的连接封闭。
第三吸入流路7323位于比吸入口731及吸入口周围的安装面(吸入口面部)715靠轴向前侧且比排出口734靠Z方向下侧的位置。通过上述结构,能在安装板部70的、吸入口731及吸入口周围的安装面(吸入口面部)715的轴向前侧以及排出口734的Z方向下侧的区域配置无需安装面的第三吸入流路7323(最终吸入流路7323),因此,即便在轴向上邻近的部位配置排出口734及第三吸入流路7323(最终吸入流路7323),也能使安装板部70在Z方向上变小型。即在径向上变小型。而且,如上所述,第三吸入流路7323(最终吸入流路7323)及第一排出流路7331到泵外壳212以直线相连,因此无需使泵外壳212成为复杂的形状,能使泵外壳212及外壳210在轴向及径向上变小型。第三吸入流路7323(最终吸入流路7323)无需处于与排出口734完全相同的轴向部位,可以从排出口734的中心向轴向错开。也可以考虑外壳210内的结构、或是考虑泵机构30的性能而适当地对第三吸入流路7323(最终吸入流路7323)的配置部位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吸入流路7322及泄压流路735沿轴向延伸,从基板外壳213侧向马达外壳211和泵外壳212侧(在Z方向上)错开,配置成彼此至少一部分在径向(Y方向)上重叠。通过上述结构,在径向上小型化。即,设置于安装板部70的第二吸入流路7322和泄压流路735在Z方向上重叠,因而安装板部70在Y方向上的厚度变小,因此能在径向上变小型。能以安装板部70的该厚度变薄的方式变小型,因而从被安装体到电动油泵200的外形的长度能变短,因此,有助于被安装体整体的小型化,或能对与可能存在于电动油泵200的周围的构件发生干扰进行抑制。而且,由于安装板部70的该厚度变薄,因而电动油泵200在与安装面71垂直的方向上从被安装体突出的距离变短。由于电动油泵200的突出距离变短,因此与突出距离及电动油泵200的重量相关的力矩变小,电动油泵200动作时的振动和噪音降低,或者能减少电动油泵200从被安装体通过振动而受到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油泵200具有从基板外壳213的前侧沿轴向延伸的连接器部2135。连接器部2135是将外部与电动油泵200连接的部位。如图4和图6所示,连接器部2135包括与电路基板40的轴向前侧端部的未图示的电源输入部连接的端子。连接器部2135的接受外部连接的部位位于基板外壳213与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之间。即,连接器部2135在Z方向上位于从基板外壳213到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之间的位置。通过上述结构,与连接器部2135在Z方向上从基板外壳213向与马达外壳211及泵外壳212分离的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在径向上变小型。
外壳210在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与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之间具有隔壁部330。隔壁部330将马达外壳211和基板外壳213隔开,且与马达220的定子23的外周相接。隔壁部330在离开定子23的方向上具有厚度,与定子23相接的相反侧的面位于基板外壳的内侧。隔壁部330从定子23向泵外壳212侧延伸。隔壁部330在后侧局部延伸,构成将第三收纳凹部213a和第一收纳凹部211a相连的第二贯穿孔210b的区域。隔壁部330的从轴向观察的截面的形状沿着定子23呈圆弧状。
外壳210具有从隔壁部330向电路基板40侧突出的凸部300。凸部300在马达220的定子23与电路基板40的发热部件43之间位于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在电路基板40的第二面412朝向凸部300侧而组装时,以从中心轴线J朝向径向外侧的顺序使马达220的定子23、凸部300(包括隔壁部330)、散热部件51、电路基板40及发热部件43依次相接。
凸部300例如呈台状,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Z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凸部300的电路基板40侧的端呈沿着电路基板40的第二面412的面形状。
凸部300具有在马达220的后侧突出的第一凸部301以及在马达220的前侧突出的第二凸部302。第一凸部301和第二凸部302在轴向上排列,且配置在马达的轴向的范围内。例如,第一凸部301以与马达220及作为发热部件的晶体管431重叠的方式位于马达220的后侧。例如,第二凸部302以与马达220及作为发热部件的微型计算机432重叠的方式位于马达220的前侧。
例如,第一凸部301呈在轴向上具有长边的长方形的形状,呈沿轴向延伸的形状。第二凸部302例如呈大致正方形。
外壳210的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具有覆盖电路基板40的周围的壁部320。壁部320在与电路基板40的板面交叉的方向、沿着板面的方向上具有面。与电路基板40的板面交叉的壁部321、322以对电路基板40的厚度的周围进行围绕的方式朝-Z方向立起。沿着电路基板40的板面的壁部323例如以与板面相对的方式在轴向的前侧延伸。壁部320的外侧是电动油泵200的外部,从外部观察时的壁部具有外表面。即,壁部320面向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的内部以及电动油泵200的外部。
基板外壳213的壁部320具有两处带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具有两处与轴向交叉的壁部322。
基板外壳213的壁部320具有将带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的角(端部)和角(端部)连接的壁部322。基板外壳213的壁部320具有将与轴向交叉的壁部322的角(端部)和角(端部)连接的壁部321。
(存在第三凸部)
凸部300在第一凸部301与壁部320之间具有第三凸部303。第三凸部303例如位于从第一凸部301起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第三凸部303位于第一凸部301与壁部320之间,从隔壁部330突出。第三凸部303的形状与第一凸部301同样地呈台状,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Z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在将凸部300的从隔壁部330向电路基板40侧(-Z方向)的方向设为凸部300的高度的情况下,第三凸部303的、电路基板40侧的端部例如位于与第一凸部301的电路基板40侧的端部相同的高度。
在从轴向观察的截面中,隔壁部33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弧状。在从轴向观察的截面中,隔壁部的外侧(壁部侧)越接近壁部320则成为在凸部300的高度方向上越低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301在从轴向观察的截面中从隔壁部330的中央突出,第三凸部303在从轴向观察的截面中从隔壁部330的、第一凸部301与壁部320之间突出。通过上述结构,第三凸部303的高度比第一凸部301的高度高。第一凸部301和第三凸部303呈同样的外形形状,因此,第三凸部303的体积大出比第一凸部301高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301在从轴向观察的截面中位于隔壁部330的中央。而且,第三凸部303在从轴向观察的截面中在第一凸部301的左侧和右侧各有一个。第一凸部301和第三凸部303分别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Z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在轴向上延伸的长度也相同。
凸部300还具有从前侧的壁部323突出的第四凸部304。第四凸部304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Z方向)观察时与泵机构30在径向上重叠。对于由泵机构30吸入和排出的流体,能使通过上述结构传递至第四凸部304的热量向由泵机构30吸入和排出的流体传递。因此,能使传递至第三连结部313的发热部件43(用于防止逆接用电路的晶体管431)的热量向流体散发。
(存在连结部)
外壳210具有将凸部300和壁部320连接的连结部310。连结部310将凸部300和壁部320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10从隔壁部330向电路基板40侧突出,且呈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或沿着轴向的方向上具有面的板状。连结部310也可以不与隔壁部330相连。
(第一连结部)
连结部31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311以及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3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311从第一凸部301的前侧沿轴向延伸,将第一凸部301和第四凸部304连接。而且,第二凸部302位于第一连结部311的、第一凸部301和第四凸部304之间。第二凸部302经由第一连结部311与第一凸部301及第四凸部304连接并相连。
(第二连结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部312从第一凸部301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延伸,将第一凸部301和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连接。而且,第三凸部303位于第二连结部312的、第一凸部301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第三凸部303经由第二连结部312与第一凸部301及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连接并相连。从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的一方的壁部321到另一方的壁部321为止,第二连结部312呈直线地连接第一凸部301和第三凸部303。
连结部310还具有:第三连结部313,该第三连结部313从第一连结部311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壁部320连接;以及第四连结部314,该第四连结部314从第二连结部312沿轴向延伸,并与壁部320连接。
第三连结部313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将第一连结部311和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连接。第三连结部313呈直线地对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的一方到另一方进行连接。在沿轴向观察时将从隔壁部330向电路基板40侧(-Z方向)的方向设为高度的情况下,第三连结部313具有高度发生变化的带阶梯形状。
第三连结部313例如位于前侧。第三连结部313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Z方向)观察时与泵外壳212在径向上重叠。外壳210具有供由泵机构30吸入和排出的流体流动的流路31,流路31的外壁位于基板外壳213的第三收纳凹部213a的内侧。第三连结部313的至少一部分从流路31的外壁突出。通过上述结构,能使传递至第三连结部313的热量向流路31的外壁传递。流路31的内部有流体流动,因此流路31的外壁所接收的热量能传递至在流路31的内部流动的流体。即,能将传递至第三连结部313的发热部件43的热量以及马达220的热量散发至流体。
第四连结部314沿轴向延伸,将第二连结部312和具有与轴向交叉的面的壁部322连接。第四连结部314呈直线地对具有与轴向交叉的面的壁部322的一方到另一方(前侧到后侧)进行连接。第四连结部314位于第三凸部303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在轴向上的前侧及后侧呈直线地延伸。而且,第四连结部314的一部分在基板外壳213的前侧还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323)连接。
连结部310还具有第五连结部315,该第五连结部315将第二凸部302和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连接。第五连结部315从第二凸部302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延伸,连接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的一方及另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10的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在轴向上具有长边(第一长边)且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短边(第一短边),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Z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电路基板40在轴向上具有长边(第二长边)且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短边(第二短边),呈矩形板状。电路基板40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进入基板外壳213,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经由螺钉固定于马达220、泵机构30及隔壁部330侧。基板外壳213具有对固定电路基板40的螺钉进行紧固的螺纹孔2133。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外壳213的螺纹孔2133形成于从隔壁部330向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突出的筒部2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311~第五连结部315在从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向+Z方向观察时呈格子状。如图7所示,在以轴向为纵向的情况下,在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中,第一连结部311在中央附近沿轴向延伸,且连接于与马达220重叠的第一凸部301及第二凸部302以及与泵机构30重叠的第四凸部304。第四连结部314在第三凸部303与壁部320之间沿轴向延伸,从具有与轴向交叉的面的壁部322的一方连接到另一方。第二连结部312、第三连结部313及第五连结部315以与沿轴向延伸的一个第一连结部311以及两个第四连结部314交叉的方式,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的一方连接到另一方。第一连结部311及第二连结部312的从第一凸部301和第二凸部302到壁部320为止的距离中,第二连结部312的该距离较短。
筒部2132设置于壁部320、第一连结部311~第五连结部315的中途、或者第一连结部311~第五连结部315中任意一个彼此交叉的部位。
<效果>
外壳210的凸部300按以下方式与马达220及电路基板40的发热部件43重叠。即,在电路基板40的第二面412朝向马达220和泵机构30而组装于基板外壳213时,从中心轴线J向径向外侧依次以马达220、凸部300、散热部件51、电路基板40及发热部件43的顺序相接。而且,在从沿着轴向的截面观察时,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在径向上(从中心轴线J朝径向外侧)重叠。而且,在从与轴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在径向上(从中心轴线J朝径向外侧)重叠。无论在从沿着轴向的截面观察时,还是在从与轴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各自的中心部位彼此无需重叠,即便想使各自的中心部位一致,只要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通过上述结构,凸部300接收发热部件43的热量以及马达220的热量,并能将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的热量散发。接收了热量的凸部300能从未与发热部件43相接的侧面向外侧散热。凸部300不仅能将发热部件43的热量散发,还能将马达220的热量散发,因此散热优异。由于散热优异,因此例如马达220以高输出的状态工作的时间能够较长。而且,能够在不使马达220的体格大型化的状态下进行高输出的工作。在散热不佳的情况下,例如可能造成发热部件43、马达220达到规格上限温度而毁坏。
而且,电路基板40也可以以第一面411朝向马达220及泵机构30的方式组装于基板外壳213。在该情况下,在沿轴向观察的截面中,从中心轴线J朝向径向外侧依次以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的顺序相接而重叠。凸部300相对于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面向相同方向的发热部件43的树脂面435相接。而且,凸部300与发热部件43之间也可以夹有散热部件51。
外壳21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树脂。在外壳21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用基材由硅酮构成的散热部件51,将该散热部件51夹于电路基板40的第二面412与外壳210的凸部300之间,能够将电路基板40与外壳210绝缘。在外壳210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无需由一个构件形成,也可以适当地与金属制的构件一体成型。也可以用树脂来形成马达外壳211及基板外壳213,泵外壳212设为金属制,通过一体成型来做成外壳210。而且,也可以仅将凸部300设为金属制或树脂制。
外壳210具有将凸部300和壁部320连接的连结部310。通过具有连结部310,能使凸部300从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接收的热量经由连结部310向壁部320散发。壁部320具有面向外壳210的外侧的外表面,因此能使从连结部310传递的热量向外表面的外侧散发。即,能使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的热量从电动油泵200向外散发。另外,根据安装的环境不同,外壳210(电动油泵200)的外侧有被安装体等对方部件、外部气体(空气、气体等)、油(冷却油、润滑油、润滑脂)或其他流体等各种情况。传递至壁部320的热量向对方部件、外部气体、油或其他流体等散发,能使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的热量从电动油泵200散发。
外壳210具有将作为马达收纳部的马达外壳211和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隔开的隔壁部330。隔壁部330与马达220的定子23的外周相接。隔壁部330在马达220的整个轴向范围内相接。通过从隔壁部330突出的凸部300与连结部310在轴向上连接,能在马达220的整个轴向上接收马达220的热量,散热优异。
连结部310具有从凸部300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311以及从凸部300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312。通过上述结构,能将热量传递至壁部320的多个部位。由于能将热量传递至壁部320的多个部位,因此散热优异。而且,通过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311与马达220重叠,马达220的热量不仅能向凸部300散发,还能向第一连结部311散发,能够进一步散热。而且,通过第二连结部312也与马达220重叠,马达220的热量还能向第二连结部312散发,能够进一步散热。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311使热量向具有与轴向交叉的面的壁部322散发,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312使热量向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散发。因此,通过外壳210具有第一连结部311及第二连结部312,能够在整个壁部320散热,散热优异。
凸部300具有从隔壁部330的后侧突出的第一凸部301以及在比第一凸部301靠前侧处从隔壁部330突出的第二凸部302。而且,电路基板40在轴向后侧端部具有马达电源输出部,从马达电源输出部向前侧依次具有马达驱动电路、控制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凸部301接收构成马达驱动电路的晶体管431的热量,第二凸部302接收对马达驱动电路的通电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432的热量。通过多个凸部300,安装于电路基板40的多个发热部件43分别能将热量散发至第一凸部301及第二凸部302,散热优异。
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凸部301及第二凸部302在轴向上排列地配置,并与马达220重叠。不仅第一凸部301,第二凸部302也与马达220重叠,因此,马达220能将热量散发至第一凸部301及第二凸部302,散热优异。
凸部300还在第一凸部301与壁部320之间具有第三凸部303。如图8所示,第三凸部303从隔壁部330突出。第三凸部303与构成马达驱动电路的晶体管431的一部分及马达220重叠。通过还具有第三凸部303,能有进一步将发热部件43的热量以及马达220的热量散发。
而且,第一凸部301从隔壁部330的Y轴方向的中央朝作为电路基板收纳部的基板外壳213的开口侧突出。第三凸部303在第一凸部301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从隔壁部330突出。即,第三凸部303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凸部301错开,位于比第一凸部301更靠基板外壳213的外侧的位置。如图8、图9所示,隔壁部330呈圆弧状,隔壁部330的Y轴方向外侧越接近壁部320则成为在凸部300的高度方向上越低的位置。与第一凸部301相比朝Y轴方向外侧错开而从隔壁部330突出的第三凸部303从比第一凸部301低的位置突出,且到与第一凸部301相同的高度位置为止具有电路基板40侧的端部,因此体积比第一凸部301大。通过上述结构,第三凸部303的体积能变大,能进一步对发热部件43的热量及马达220的热量进行散发。
而且,第三凸部303位于第一凸部301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与第二连结部312连接。由于与第二连结部312连接,因此第三凸部303能将从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接收的热量散发至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
第三凸部303位于第一凸部301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通过第二连结部312而连接于第一凸部301及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第三凸部303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的第二连结部312从隔壁部330朝向电路基板40侧突出。对于第二连结部312的凸部300的高度方向的大小,从第三凸部303至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的该大小大于从第一凸部301至第三凸部303之间的该大小。而且,对于第二连结部312的Y轴方向的距离的大小,从第三凸部303至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的该大小大于从第一凸部301至第三凸部303之间的该大小。第一凸部301及第三凸部303接收的热量在第二连结部312传递,向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侧散发。靠近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的第二连结部312、即从第三凸部303至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的第二连结部312比从第一凸部301至第三凸部303之间的第二连结部312大,因此表面积宽,散热优异。而且,在用沿着轴向的面将第二连结部312截断时,从第三凸部303至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之间的截面积的大小较大。由于截面积较大,因而能进一步向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散热。
连结部310具有从第一连结部311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相连的第三连结部313。第三连结部313接收第一连结部311所接收的热量,也能向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散热,散热更加优异。
连结部310具有从第二连结部312沿轴向延伸且与壁面320相连的第四连结部314。第四连结部314接收第二连结部312所接收的热量,也能向壁面320散热,散热更加优异。
连结部310还具有将第二凸部302和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连接的第五连结部315。通过第五连结部315,能将第二凸部302所接收的热量散发至具有沿着轴向的面的壁部321。
凸部300也可以在电路基板40侧的端部设置散热部件51,经由散热部件51接收发热部件43的热量。即便在相对于凸部300的端部而言比较小的发热部件43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散热部件51,也能在凸部300的整个端部接收热量,发热部件43的散热良好。也可以在各凸部300分别设置散热部件51,也可以以共用的方式对集中于后侧的第一连结部311~第三连结部313一并设置较大的一个散热部件51。另外,在使电路基板40的第二面412朝向马达220侧组装的情况下,能经由电路基板40的基板贯穿孔(通孔)从发热部件43向散热部件51传递热量。
第一连结部311~第五连结部315也可以设置带阶梯形状。通过将各连结部310适当设为带阶梯形状,能够避免与安装于电路基板40的电容器等电子部件发生干扰,并能将从凸部300接收的热量散发至壁部320。
也可以在基板外壳213的第三收纳凹部213a处,以从凸部300连至壁部320的方式用润滑脂、树脂材料、基材为硅酮的物质等进行填充。通过填充润滑脂、树脂材料等,不仅经由连结部310,还能经由填充的润滑脂、树脂材料等使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的热量从电动油泵200向外散发。
在以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朝向凸部300的方式组装的情况下,从中心轴线J朝向径向外侧,可以按马达220的定子23、隔壁部330、凸部300、发热部件43的顺序相接。与电路基板40的第一面411朝向相同方向的发热部件43的树脂面435可以与凸部300相接,将热量散发至凸部300。
外壳210与从前侧将第二收纳凹部212a封堵的泵罩212b以及从后侧将第一收纳凹部211a封堵的轴承保持件226相接。由于外壳210与泵罩212b及轴承保持件226相接,因此能使发热部件43及马达220的热量从外壳210(凸部300、连结部310)向泵罩212b及轴承保持件226传递,能进一步从泵罩212b及轴承保持件226的外表面向外部散热。通过将泵罩212b及轴承保持件226设为金属制,热传导优异,散热更加优异。而且,通过将作为外壳210的一部分的基板罩241也设为金属制,能进一步散热。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凸部300及连结部310所接收的热量不仅从壁部320的外表面向外部散发。即,由于具有壁部320的基板外壳213是外壳210的一部分,因而凸部300及连结部310所接收的热量从壁部320向整个外壳210传递,能在外壳210的整个外表面散热。由于在外壳210的整个外表面散热,因此散热优异。
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基板的面沿着轴向且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在径向上重叠的方式,但不限于此。基板的面也可以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配置,也可以是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即,也可以是以下方式:在从沿着轴向的截面观察时,从轴向一方至轴向另一方,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重叠,从与轴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在轴向上,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重叠。在马达220、凸部300及发热部件43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时,隔壁部330无须为圆弧状,也可以具有凹部和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路基板40收纳于基板外壳213,在基板外壳213上设置凸部300及连结部310,但也可以将外壳210的基板罩241设置为朝向基板外壳213(+Z侧)开口的箱形,在基板罩241的内侧也设置凸部300及连结部310。通过在基板罩241上也设置凸部300及连结部310,能够进一步将热量散发。
另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将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和附注等中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组合,且能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母线单元250具有接头母线保持件252,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包括接头母线保持件252。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沿着轴向的方向上配置电路基板40的第二长边(长边)的结构,但也可以在沿着轴向的方向上配置电路基板40的第二短边(短边)。也可以通过设计电路结构使电路基板40自身小型化,电路基板40的第二长边(长边)以电动油泵200不会对邻近的汽车的变速器、车身相关构件等被安装体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与轴向交叉。而且,在电路基板40的第二短边(短边)沿轴向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多个电路基板40,通过对多个电路基板40的配置进行设计来在径向上变小型。例如,也可以在一个电路基板40的第二长边(长边)沿轴向配置时的范围内,以第二短边(短边)沿轴向配置的状态配置多个电路基板40,也可以在第二短边(短边)沿轴向配置的状态下以使板面重叠的方式配置多个电路基板40。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安装板部70包括吸入口731、排出口734及流路73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包括吸入口731、排出口734及流路73。例如也可以以板面与泵外壳212不重叠的方式将电路基板40向马达220侧配置,在泵外壳212的周围形成吸入口731、排出口734及流路73。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安装板部70具有安装孔的结构,但也可以在外壳210的其他部位设置安装孔。

Claims (15)

1.一种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该马达具有能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及卷绕绕组的环状的定子;
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外侧;
发热部件,该发热部件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
外壳,该外壳收纳所述马达及所述电路基板;以及
凸部,该凸部位于所述马达与所述发热部件之间,且以与所述马达及所述发热部件重叠的方式从所述外壳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
壁部,该壁部在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板面交叉的方向或沿着所述板面的方向上覆盖所述电路基板,且具有外表面;以及
连结部,该连结部将所述壁部和所述凸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
电路基板收纳部,该电路基板收纳部具有所述壁部,且收纳所述电路基板;
马达收纳部,该马达收纳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隔壁部,该隔壁部将所述电路基板收纳部和所述马达收纳部隔开,并与所述马达相接,
所述凸部和所述连结部从所述隔壁部突出并在轴向上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
第一连结部,该第一连结部沿轴向延伸,并将所述凸部和所述壁部连接;以及
第二连结部,该第二连结部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将所述凸部和所述壁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发热部件有多个,
所述凸部具有与多个所述发热部件分别对应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的板面朝向径向,且所述电路基板位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在轴向上排列且配置成与所述马达的轴向范围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壁部,该壁部在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板面交叉的方向或沿着所述板面的方向上覆盖所述电路基板,且具有外表面,
所述外壳具有:
电路基板收纳部,该电路基板收纳部具有所述壁部,且收纳所述电路基板;
马达收纳部,该马达收纳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隔壁部,该隔壁部将所述电路基板收纳部和所述马达收纳部隔开,并与所述马达相接,
所述隔壁部在沿所述轴向观察时呈圆弧状,
所述凸部还具有第三凸部,该第三凸部从所述隔壁部突出,且配置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壁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三凸部的从所述隔壁部突出的高度为
在沿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三凸部的所述高度比所述第一凸部的所述高度高。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凸部配置于将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壁部连接的第二连结部的中途,
所述第二连结部的面积为
所述第三凸部与所述壁部之间的所述面积比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三凸部之间的所述面积大。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第三连结部,该第三连结部从所述第一连结部沿与所述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壁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第四连结部,该第四连结部从所述第二连结部沿所述轴向延伸,且与所述壁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供所述发热部件安装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任一方朝向所述凸部侧,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发热部件之间具有散热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至所述第四连结部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具有带阶梯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收纳部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壁部之间填充有油或树脂材料。
15.一种电动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以及
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的泵部。
CN202220748966.3U 2021-03-30 2022-03-29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Active CN2174278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8304 2021-03-30
JP2021058304 2021-03-30
JP2022-032957 2022-03-03
JP2022032957A JP2022155502A (ja) 2021-03-30 2022-03-03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7841U true CN217427841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2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48966.3U Active CN217427841U (zh) 2021-03-30 2022-03-29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55506A (zh)
CN (1) CN21742784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5506A (ja) 2022-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8639B1 (ko) 전력 변환 장치
JP2013020991A (ja) 電子制御装置
WO2018159471A1 (ja) ポンプ装置
KR102191420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의 전기 압축기용 모터 하우징
CN209908756U (zh) 电动油泵
JP5691397B2 (ja) 電動ポンプ
JP7029437B2 (ja) 内部能動冷却機能付き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モータ内蔵ポンプアセンブリ
CN217427841U (zh) 电动马达及电动泵
JP7306282B2 (ja) 電動圧縮機
CN115143068A (zh) 电动泵
JP2010121449A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US20220170457A1 (en) Electric pump
CN213425978U (zh) 马达和泵装置
CN113054785B (zh) 电动压缩机
JP2022155495A (ja)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US11462963B2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device
CN116529487A (zh) 电动油泵
JP6984181B2 (ja) 電子装置
CN217481528U (zh) 电动泵
EP3456982A1 (en) Blower comprising a holder for receiving and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217558539U (zh) 电动泵
CN114542479B (zh) 泵装置
JP2016151260A (ja) 電動過給器
CN216290565U (zh) 电动致动器
JP7042688B2 (ja) 電動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