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072A -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2072A
CN107852072A CN201580081910.XA CN201580081910A CN107852072A CN 107852072 A CN107852072 A CN 107852072A CN 201580081910 A CN201580081910 A CN 201580081910A CN 107852072 A CN107852072 A CN 107852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motor
basket
integral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19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2072B (zh
Inventor
阿久津悟
浅尾淑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52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2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能减少构成要素、降低组装工时,并且实现小型、轻量化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本发明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将逆变器模块与马达沿上述马达的轴向排列并构成为一体,上述逆变器模块构成为由具有逆变器的功率部和具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形成一体的单一构件,上述马达包括转子、定子以及一对筐体,上述一对筐体具有对上述转子的轴进行支承的轴承。

Description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模块与马达沿马达的轴向排列并成为一体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由马达和控制单元构成,上述马达由定子、转子、马达壳体、前框架边端以及后框架边端构成,其中,上述马达壳体以内嵌状态对定子进行保持,上述前框架边端和上述后框架边端配设于马达壳体的轴向两侧,并将转子支承为能旋转,上述控制单元由功率部和控制部构成,其中,上述功率部通电有对马达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流,上述控制部对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单元是通过螺钉将控制基板、功率基板、功率模块以及连接器等螺合于散热器而构成的,其中,上述控制基板安装有构成控制部的微型计算机等零件,上述功率基板安装有构成功率部的电容器等零件。控制单元通过螺钉将散热器螺合于后框架边端,从而与马达组装成一体,盖构件安装成能收容控制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31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中,控制单元是通过螺钉将控制基板、功率基板、功率模块以及连接器等螺合于散热器而构成的,其中,上述控制基板安装有构成控制部的微型计算机等零件,上述功率基板安装有构成功率部的电容器等零件,因此,构成要素的个数多,其结构复杂。因而,存在装置大型化、重量变重、组装工时增加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减少构成要素、降低组装工时,并且实现小型、轻量化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将逆变器模块与马达沿上述马达的轴向排列并构成为一体,上述逆变器模块构成为具有逆变器的功率部和具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形成一体的单一构件,上述马达包括转子、定子以及一对筐体,上述一对筐体具有对上述转子的轴进行支承的轴承。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逆变器模块构成为功率部与控制部形成一体的单一构件,因此,构成要素的个数变少,能削减组装工时,且能实现小型、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侧视图。
图4是从反输出轴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侧视图。
图8是从反输出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侧视图。
图13是从反输出轴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侧视图,图4是从反输出轴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端视图。另外,纵剖视图是表示包括马达的轴的平面的图,在图1和图2中,去除了转子,图示出纵剖面。
在图1至图4中,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0是将马达1与逆变器模块25沿马达1的轴向排列并成为一体。
马达1是包括转子2、定子5以及作为筐体的前壳12和后壳15的永磁体同步马达,该马达1通过逆变器模块25控制电流供给和驱动。转子2包括:转子铁芯3,上述转子铁芯3埋设有永磁体(未图示);以及轴4,上述轴4插通转子铁芯3的轴心位置,并固接于转子铁芯3。
定子5包括:定子铁芯6,上述定子铁芯6是将电磁钢板层叠一体化制作而成的;以及定子线圈7,上述定子线圈7隔着树脂制的绝缘件8安装于定子铁芯6。在此,定子线圈7由两组三相线圈构成。两组三相线圈分别通过收纳于树脂制的端子保持件9的绕组端子10进行星形接线或三角形接线而构成两组三相交流绕组。在绕组端子10形成有作为两组三相交流绕组的引出线的马达端子11a、11b。另外,在图1和图2中,图示了各一根的马达端子11a、11b,但实际上,马达端子11a、11b各具有三根。
前壳12是铝合金的铸造成型品,在其轴心位置形成有收纳前轴承14的前轴承箱部13,上述前轴承14对轴4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后壳15是铝合金的铸造成型品,在其轴心位置形成有收纳后轴承17的后轴承箱部16,上述后轴承17对轴4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在后壳15形成有用于供马达端子11a、11b穿过的孔18a、18b。
转子2的轴4的两端支承于前轴承14和后轴承17,并被前壳12和后壳15保持为能旋转,其中,上述前轴承14收纳于前轴承箱部13,上述后轴承17收纳于后轴承箱部16。另外,前壳12和后壳15从轴向两侧对定子铁芯6的轴向两端进行夹持,并通过四根贯穿螺栓19固定。藉此,组装出转子2在定子5的内侧隔着微小的空隙配设成能旋转的马达1。此外,作为旋转传感器的被检测部的传感器磁体20安装于从后壳15突出的轴4的反输出侧端部。
逆变器模块25包括:功率部,上述功率部通电有对马达1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流;以及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对马达1的驱动进行控制。功率部由两组逆变器26a、26b和平滑电容器27等构成,并安装于基板28,其中,两组上述逆变器26a、26b分别由功率MOSFET等功率元件构成,并以三相为一组。控制部由微型计算机29、FET驱动电路(未图示)以及电路元件(未图示)等构成,并安装于基板28。此外,电源连接器30、信号连接器31设置于逆变器模块25,并经由端子(未图示)而与功率部及控制部连接。作为旋转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传感器IC32安装于基板28。逆变器端子33a、33b与逆变器26a、26b电连接,并安装于基板28。
逆变器模块25是将这样构成的功率部和控制部模塑成型制作而成的模塑成型件。此时,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嵌件成型,并一体地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逆变器26a、26b在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露出。基板28在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中央部露出,传感器IC32安装于基板28的与从模塑树脂部34露出的露出部相反一侧。
接着,使逆变器26a、26b朝向后壳15,且使传感器IC32隔着基板28与传感器磁体20相对,将模塑树脂部34粘接固定于后壳15的反输出侧端面,将逆变器模块25大致同轴地安装于马达1,从而组装出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0。在此,逆变器26a、26b的从模塑树脂部34露出的露出面与后壳15的反输出侧端面接触。此外,马达端子11a、11b分别焊接于逆变器端子33a、33b,定子线圈8与控制部电连接。此外,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a、33b的焊接部被盖35a、35b封闭。
根据实施方式1,马达1构成为通过前壳12和后壳15从轴向两侧夹持并保持定子5,使转子2支承于前壳12和后壳15且能旋转地配置在定子5内。然后,将逆变器模块25的模塑树脂部34粘接固定于后壳15的反输出侧端面,以构成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0,其中,上述逆变器模块25将功率部和控制部模塑成型并构成为单个零件。因而,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0由转子2、定子5、前壳12、后壳15以及逆变器模块25这五个要素构成,因此,构成要素的个数变少,组装工时削减,能实现低成本,并且能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因此,本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0是适于电动动力转向的马达。
逆变器模块25以使作为发热零件的逆变器26a、26b的一面露出的方式模塑成型。此外,逆变器模块25以使逆变器26a、26b的从模塑树脂部34露出的露出面与后壳15的反输出侧端面接触的方式安装于后壳15。因而,由逆变器26a、26b产生的热量能传递至后壳15并从后壳15的表面散热,因此,可抑制逆变器26a、26b的温度过度上升。这样,后壳15作为将逆变器26a、26b中的发热散热的散热器发挥作用,因此,不需要在逆变器模块25中设置散热器,能削减逆变器模块25的零件数量,实现低成本化。
由于将作为旋转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传感器IC32与逆变器模块25一体化,因此,不需要组装传感器IC32的工序,能进一步削减组装工时,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由传感器磁体20和传感器IC32构成的磁传感器作为旋转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旋转变压器等其它方式的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a、33b进行焊接,但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a、33b的接合方法并不限定于焊接,也可以是卡扣配合、铆接、螺纹紧固以及锡焊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逆变器模块25粘接于后壳15,但逆变器模块25朝后壳15的安装方法并不限定于粘接,也可以是螺纹紧固、铆接以及热熔焊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的取出方向为马达1的半径方向,但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的取出方向也可以是从逆变器模块25的反输出侧端面沿轴向取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模塑成型将功率部和控制部一体化而构成为单一构件,但只要同样能获得效果,将功率部和控制部一体化的方法并不限于模塑成型。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侧视图,图8是从反输出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端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5和图6中,去除了转子,图示出纵剖面。图9表示与图5所示的剖面正交的剖面。
在图5至图9中,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1将马达1a与逆变器模块25a沿马达1a的轴向排列并成为一体。
马达1a是包括转子2、定子5以及作为筐体的前壳12a和马达外壳21的永磁体同步马达,该马达1a通过逆变器模块25a来控制电流供给和驱动。
转子2包括:转子铁芯3,上述转子铁芯3埋设有永磁体(未图示);以及轴4,上述轴4插通转子铁芯3的轴心位置,并固接于转子铁芯3。
定子5包括:定子铁芯6,上述定子铁芯6是将电磁钢板层叠一体化制作而成的;以及定子线圈7,上述定子线圈7隔着绝缘件8安装于定子铁芯6。定子线圈7通过绕组端子10将两组三相线圈中的每一个星形接线或三角形接线而构成两组三相交流绕组。在绕组端子10形成有作为两组三相交流绕组的引出线的马达端子11a、11b。
前壳12a是铝合金的铸造成型品,在其轴心位置形成有对前轴承14进行收纳的前轴承箱部13,上述前轴承14对轴4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作为旋转传感器的检测部的旋转变压器定子36在收纳于前轴承箱部13的前轴承14的输出侧同轴地安装于前壳12a。旋转变压器端子38与旋转变压器定子36电连接,并贯穿前壳12a朝反输出侧突出。
马达外壳21是冷轧钢板的冲压成型品,制作成有底圆筒状,在其底部的轴心位置形成有对后轴承17进行收纳的后轴承箱部16a,上述后轴承17对轴4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定子5通过压入或烧嵌将定子铁芯6插入并固定于马达外壳21的圆筒部内,从而保持于马达外壳21。
转子2的轴4的两端支承于前轴承14和后轴承17,并被前壳12和马达外壳21保持为能旋转,其中,上述前轴承14收纳于前轴承箱部13,上述后轴承17收纳于后轴承箱部16a。藉此,构成转子2在定子5的内侧隔着微小的空隙配设成能旋转的马达1a。
逆变器模块25a包括:功率部,上述功率部通电有驱动马达1a的驱动电流;以及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对马达1a的驱动进行控制。功率部由两组逆变器26a、26b和平滑电容器27等构成,并安装于基板28,其中,两组上述逆变器26a、26b分别由功率MOSFET等功率元件构成,并以三相为一组。控制部由微型计算机29、FET驱动电路(未图示)以及电路元件(未图示)等构成,并安装于基板28。此外,电源连接器30、信号连接器31设置于逆变器模块25a,并经由端子(未图示)而与功率部及控制部连接。逆变器端子33c、33d与逆变器26a、26b电连接,并安装于基板28。
逆变器模块25a是将这样构成的功率部和控制部模塑成型制作而成的模塑成型件。此时,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嵌件成型,并一体地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逆变器26a、26b在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露出。此外,轴插通孔39以贯穿模塑树脂部34的轴心位置的方式形成。
这样构成的逆变器模块25a使逆变器26a、26b朝向前壳12a,将模塑树脂部34粘接固定于前壳12a的反输出侧端面,从而大致同轴地安装于前壳12a。逆变器26a、26b隔着作为热传递构件的散热脂22,与前壳12a的反输出侧端面接触。贯穿前壳12a并朝反输出侧突出的旋转变压器端子38插入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的插入孔,并与基板28按压配合,从而使旋转变压器定子36与控制部电连接。散热脂22是使高导热性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粒子均匀地分散于改性硅酮等脂中而形成的。
转子2将轴4的反输出侧端部插入后轴承17,并配置于定子5的内侧,上述定子5保持于马达外壳21内。然后,将轴4的输出侧贯穿模塑树脂部34的轴插通孔39并插入前轴承14,通过螺钉40将马达外壳21紧固固定于模塑树脂部34。藉此,马达端子11a、11b插入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的插入孔,并与逆变器端子33c、33d按压配合,从而使定子线圈8与控制部电连接。另外,将作为旋转传感器的被检测部的旋转变压器转子37安装于从前轴承14突出的轴4的输出侧端部附近,从而组装出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1。
在实施方式2中,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1由转子2、定子5、前壳12a、马达外壳21以及逆变器模块25a这五个要素构成。此外,以使逆变器26a、26b的从模塑树脂部34露出的露出面与前壳12a的反输出侧端面接触的方式,将逆变器模块25a安装于前壳12a,从而使由逆变器26a、26b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前壳12a。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将定子5通过压入或烧嵌而固定于马达外壳21,因此,不需要对定子5进行固定的构件,能实现进一步低成本化。
由于马达外壳21是冲压成型品,因此,能构成为薄壁,并能缩小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1的轴向长度。
旋转变压器端子38与基板28以及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c、33d分别通过按压配合而电连接,因此,不需要通过焊接等进行的连接工序,能进一步削减组装工时。
由于散热脂22配设于逆变器26a、26b与前壳12a之间,因此,能提高逆变器26a、26b与前壳12a之间的导热性,从而能使逆变器26a、26b的发热有效地传递至前壳12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用旋转变压器作为旋转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磁传感器等其它方式的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旋转变压器端子38与基板28以及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c、33d通过按压配合电连接,但电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按压配合,也可以是焊接、铆接、螺纹紧固以及锡焊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逆变器模块25a粘接于前壳12a,但逆变器模块25a朝前壳12a的安装方法并不限定于粘接,也可以是螺纹紧固、铆接以及热熔焊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散热脂22配设于逆变器26a、26b与前壳12a之间,但也可以将散热片配设于逆变器26a、26b与前壳12a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通过模塑成型将功率部和控制部一体化而构成单一构件,但只要同样能获得效果,将功率部和控制部一体化的方法并不限于模塑成型。
实施方式3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纵剖视图,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侧视图,图13是从反输出轴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的端视图。另外,在图10和图11中,去除了转子,图示出纵剖面。
在图10至图13中,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2将马达1b与逆变器模块25b沿马达1b的轴向排列并成为一体。
马达1b是包括转子2、定子5以及作为筐体的马达外壳41和后壳15b的永磁体同步马达,该马达1b通过逆变器模块25b来对电流供给和驱动进行控制。
转子2包括:转子铁芯3,上述转子铁芯3埋设有永磁体(未图示);以及轴4,上述轴4插通转子铁芯3的轴心位置,并固接于转子铁芯3。
定子5包括:定子铁芯6,上述定子铁芯6是将电磁钢板层叠一体化制作而成的;以及定子线圈7,上述定子线圈7隔着绝缘件8安装于定子铁芯6。定子线圈7通过绕组端子10将两组三相线圈中的每一个星形接线或三角形接线而构成两组三相交流绕组。在绕组端子10形成有作为两组三相交流绕组的引出线的马达端子11a、11b。
马达外壳41是铝合金的铸造成型品,制作成有底圆筒状,在其底部的轴心位置形成有对前轴承14进行收纳的前轴承箱部13,其中,上述前轴承14对轴4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密封用凹部42呈环状凹陷设置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的反输出侧端面。
后壳15b是铝合金的铸造成型品,制作成外径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的内径相同的圆盘状,在其轴心位置形成有对后轴承17进行收纳的后轴承箱部16,其中,上述后轴承17对轴4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在后壳15b形成有用于供马达端子11a、11b穿过的孔18a、18b。
定子5通过压入或烧嵌将定子铁芯6插入并固定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内,从而保持于马达外壳41。同时,后壳15b通过压入或烧嵌插入并固定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内,从而将马达外壳41封口。此时,马达端子11a、11b从形成于后壳15b的孔18a、18b朝反输出侧突出。转子2的轴4的两端支承于前轴承14和后轴承17,在定子5的内侧隔着微小的空隙配设成能旋转,从而组装出马达1b,其中,上述前轴承14收纳于前轴承箱部13,上述后轴承17收纳于后轴承箱部16a。另外,作为旋转传感器的被检测部的传感器磁体20安装于从后壳15b突出的轴4的反输出侧端部。
逆变器模块25b包括:功率部,上述功率部通电有对马达1b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流;以及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对马达1b的驱动进行控制。功率部由两组逆变器26a、26b和平滑电容器27等构成,并安装于基板28,两组上述逆变器26a、26b以分别由功率MOSFET等功率元件构成的三相为一组。控制部由微型计算机29、FET驱动电路(未图示)以及电路元件(未图示)等构成,并安装于基板28。此外,电源连接器30、信号连接器31设置于逆变器模块25,并经由端子(未图示)而与功率部及控制部连接。作为旋转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传感器IC32安装于基板28。逆变器端子33c、33d与逆变器26a、26b电连接,并安装于基板28。
逆变器模块25b是将这样构成的功率部和控制部模塑成型制作而成的模塑成型件。此时,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嵌件成型,并一体地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逆变器26a、26b在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露出。模塑树脂部34制作成外径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的外径相同的圆盘状。此外,凸部43呈环状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外周缘部。基板28在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中央部露出,传感器IC32安装于基板28的与从模塑树脂部34露出的露出部相反一侧。
接着,使逆变器26a、26b朝向后壳15b,且使传感器IC32隔着基板28而与传感器磁体20相对,将模塑树脂部34粘接固定于后壳15b的反输出侧端面,将逆变器模块25b大致同轴地安装于马达1b,从而组装出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2。在此,凸部43插入到密封用凹部42内,硅酮树脂等防水密封件44填充在密封用凹部42与凸部43之间,从而构成防水密封部。此外,马达端子11a、11b分别插入到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和基板28的孔,并与逆变器端子33c、33d按压配合,从而使定子线圈8与控制部电连接。另外,逆变器26a、26b隔着散热脂22而与马达外壳41的反输出侧端面接触。
在实施方式3中,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2由转子2、定子5、马达外壳41、后壳15b以及逆变器模块25b这五个要素构成。此外,以使逆变器26a、26b的从模塑树脂部34露出的露出面与后壳15b的反输出侧端面接触的方式将逆变器模块25b安装于后壳15b,从而使由逆变器26a、26b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后壳15b。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3,通过将定子5压入或烧嵌于马达外壳41进行固定,因此,不需要对定子5进行固定的构件,能实现进一步低成本化。
通过压入或烧嵌将后壳15b固定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并将逆变器模块25b粘接固定于后壳15b,因此,不需要在通过贯穿螺栓或螺钉将构成要素紧固固定时所需的、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能抑制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2的径向尺寸增大。
由于将作为旋转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传感器IC32与逆变器模块25b一体化,因此,不需要对传感器IC32进行组装的工序,能进一步削减组装工时,实现低成本化。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c、33d通过按压配合电连接,因此,不需要焊接等连接工序,能进一步削减组装工时。由于散热脂22配设于逆变器26a、26b与后壳15b之间,因此,能提高逆变器26a、26b与后壳15b之间的导热性,从而能使逆变器26a、26b的发热有效地传递至后壳15b。
呈环状形成于模塑树脂部34的一个面外周缘部的凸部43被插入到呈环状形成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的端面的密封用凹部42内,防水密封件44填充在密封用凹部42与凸部43之间,从而构成防水密封部。因而,不安装防滴盖等零件,就能防止水滴等从外部进入逆变器一体型马达102的内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使用由传感器磁体20和传感器IC32构成的磁传感器作为旋转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旋转变压器等其它方式的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逆变器模块25b粘接于后壳15b,但逆变器模块25b朝后壳15b的安装方法并不限定于粘接,也可以是螺纹紧固、铆接以及热熔焊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散热脂22配设于逆变器26a、26b与后壳15b之间,但也可以将散热片配设于逆变器26a、26b与后壳15b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通过按压配合将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c、33d连接,但马达端子11a、11b与逆变器端子33c、33d的接合方法并不限定于按压配合,也可以是焊接、铆接、螺纹紧固以及锡焊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的取出方向为马达1b的半径方向,但电源连接器30和信号连接器31的取出方向也可以是从逆变器模块25b的反输出侧端面朝轴向取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通过压入或烧嵌将后壳15b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结合,但后壳15b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粘接、螺纹紧固等进行结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使逆变器模块25b的模塑树脂部34形成的环状的凸部43嵌入到形成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的端面的环状的密封用凹部42,并将防水密封件44填充在凸部43与密封用凹部42之间,从而构成防止密封部,但也可以在逆变器模块25b的模塑树脂部34与马达外壳41的圆筒部的端面之间配置O形环或垫圈来构成防水密封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通过模塑成型将功率部和控制部一体化而构成单一构件,但只要同样能获得效果,将功率部和控制部一体化的方法并不限于模塑成型。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将逆变器模块与马达沿所述马达的轴向排列并构成为一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模块构成为具有逆变器的功率部和具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形成一体的单一构件,
所述马达包括转子、定子以及一对筐体,所述一对筐体具有对所述转子的轴进行支承的轴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模块是将所述功率部和所述控制部设为一体的模塑成型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筐体中的一方的筐体制作成有底筒状,所述定子配设于所述一方的筐体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模块安装于所述一对筐体中的、具有对所述轴的反输出侧进行支承的轴承的筐体的反输出侧的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模块安装于所述一对筐体中的、具有对所述轴的输出侧进行支承的轴承的筐体的反输出侧的面。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从所述逆变器模块的模塑树脂部露出,
所述逆变器的从所述模塑树脂部露出的露出面与安装有所述逆变器模块的所述筐体的反输出侧的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热传递构件配设于所述逆变器的从所述模塑树脂部露出的露出面与所述筐体的反输出侧的面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筐体中的、具有对所述轴的输出侧进行支承的轴承的一方的筐体制作成有底筒状,
所述一对筐体中的、具有对所述轴的反输出侧进行支承的轴承的另一方的筐体制作成平板状,且以内嵌状态安装于所述一方的筐体的反输出侧的开口端部,
所述定子配设于所述一方的筐体内,
所述转子配设于所述定子的内侧,
所述逆变器模块安装于所述另一方的筐体的反输出侧的面,
防水密封部在所述一方的筐体与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构成为围绕所述一方的筐体的反输出侧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旋转传感器检测部,所述旋转传感器检测部配设于所述逆变器模块;以及旋转传感器被检测部,所述旋转传感器被检测部配设于所述转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一体型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定子线圈与上述逆变器模块的端子被彼此按压配合进行接合。
CN201580081910.XA 2015-08-05 2015-08-05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Active CN1078520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2216 WO2017022094A1 (ja) 2015-08-05 2015-08-05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2072A true CN107852072A (zh) 2018-03-27
CN107852072B CN107852072B (zh) 2020-08-18

Family

ID=57942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1910.XA Active CN107852072B (zh) 2015-08-05 2015-08-05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3309B2 (zh)
EP (1) EP3334015B1 (zh)
JP (1) JPWO2017022094A1 (zh)
CN (1) CN107852072B (zh)
WO (1) WO201702209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919A (zh) * 2019-01-31 2020-08-07 上海盘毂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盘式电机
CN111756158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756186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756159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9359B2 (ja) 2015-10-20 2019-05-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一体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096710A1 (ja) * 2016-11-23 2018-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9064896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19235077A1 (ja) * 2018-06-06 2019-1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電動駆動装置
JP2020056335A (ja) * 2018-09-28 2020-04-09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装置
JP6983338B2 (ja) * 2018-11-29 2021-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
CN209150811U (zh) * 2018-12-10 2019-07-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元件、定子组件、马达和机电设备
US11973374B2 (en) 2019-04-24 2024-04-30 Black & Decker Inc. Outer rotor brushless motor having an axial fan
CN112018928B (zh) * 2019-05-31 2023-06-2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及包含该马达的电气设备
WO2021255839A1 (ja) * 2020-06-16 2021-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装置を備えた電動機、および、電動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EP3944476A1 (en) 2020-07-22 2022-01-26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verter and electric motor comprising an inverter of this type
US20230387673A1 (en) * 2022-05-27 2023-11-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able gland
FR3140222A1 (fr) * 2022-09-27 2024-03-29 Safran Electrical & Power Moteur électrique intelligent modulaire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1370A (en) * 1994-01-28 1996-02-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AC machine
JP2002120739A (ja) * 2000-10-18 2002-04-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30200761A1 (en) * 2002-04-26 2003-10-30 Denso Corporation Inverter-integrated motor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20040050155A1 (en) * 2002-09-17 2004-03-18 Isao Okazaki Flow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s apparatus
CN101006633A (zh) * 2005-01-28 2007-07-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1331667A (zh) * 2005-12-16 2008-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动发电机
JP2009224707A (ja) * 2008-03-18 2009-10-01 Hitachi Ltd 発熱部品の放熱構造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並びに発熱部品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10269693A (ja) * 2009-05-21 2010-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10273042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utomotive controlling apparatus-integrated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O2012029706A1 (ja) * 2010-08-30 2012-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駆動モジュール
CN102545518A (zh) * 2010-12-28 2012-07-0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JP2013062923A (ja) * 2011-09-13 2013-04-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電子回路装置
CN103066787A (zh) * 2011-10-21 2013-04-24 株式会社美姿把 无刷电动机
CN103210571A (zh) * 2010-11-02 2013-07-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式动力转向用电源模块及使用其的电动式动力转向驱动控制装置
CN103402853A (zh) * 2011-04-07 2013-1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塑模块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3548246A (zh) * 2011-05-20 2014-0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US20140152130A1 (en) * 2012-12-04 2014-06-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ntrol apparatus-integrated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N103931086A (zh) * 2012-01-25 2014-07-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JP2014143841A (ja) * 2013-01-24 2014-08-07 Nissan Motor Co Ltd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モータ
CN103987611A (zh) * 2012-01-25 2014-08-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4137396A (zh) * 2012-04-16 2014-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4604115A (zh) * 2013-05-21 2015-05-0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104704717A (zh) * 2012-10-01 2015-06-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
CN104724162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用的马达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6212B2 (ja) * 2006-04-21 2009-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029706A (ja) * 2010-07-28 2012-02-16 Tomomi Harada ネイルフォームとネイルチップ形成方法
JP5518108B2 (ja) * 2012-01-25 2014-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69033B2 (ja) 2012-11-30 2015-08-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1370A (en) * 1994-01-28 1996-02-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AC machine
JP2002120739A (ja) * 2000-10-18 2002-04-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30200761A1 (en) * 2002-04-26 2003-10-30 Denso Corporation Inverter-integrated motor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20040050155A1 (en) * 2002-09-17 2004-03-18 Isao Okazaki Flow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s apparatus
CN101006633A (zh) * 2005-01-28 2007-07-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1331667A (zh) * 2005-12-16 2008-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动发电机
JP2009224707A (ja) * 2008-03-18 2009-10-01 Hitachi Ltd 発熱部品の放熱構造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並びに発熱部品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10269693A (ja) * 2009-05-21 2010-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10273042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utomotive controlling apparatus-integrated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O2012029706A1 (ja) * 2010-08-30 2012-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駆動モジュール
CN103210571A (zh) * 2010-11-02 2013-07-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式动力转向用电源模块及使用其的电动式动力转向驱动控制装置
CN102545518A (zh) * 2010-12-28 2012-07-0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3402853A (zh) * 2011-04-07 2013-1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塑模块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3548246A (zh) * 2011-05-20 2014-0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JP2013062923A (ja) * 2011-09-13 2013-04-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電子回路装置
CN103066787A (zh) * 2011-10-21 2013-04-24 株式会社美姿把 无刷电动机
CN103931086A (zh) * 2012-01-25 2014-07-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CN103987611A (zh) * 2012-01-25 2014-08-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4137396A (zh) * 2012-04-16 2014-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4704717A (zh) * 2012-10-01 2015-06-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
US20140152130A1 (en) * 2012-12-04 2014-06-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ntrol apparatus-integrated dynamoelectric machine
JP2014143841A (ja) * 2013-01-24 2014-08-07 Nissan Motor Co Ltd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モータ
CN104604115A (zh) * 2013-05-21 2015-05-0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104724162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用的马达驱动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919A (zh) * 2019-01-31 2020-08-07 上海盘毂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盘式电机
CN111756158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756186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756159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756186B (zh) * 2019-03-29 2022-11-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98351A1 (en) 2018-07-12
EP3334015B1 (en) 2020-07-15
US10673309B2 (en) 2020-06-02
EP3334015A1 (en) 2018-06-13
WO2017022094A1 (ja) 2017-02-09
JPWO2017022094A1 (ja) 2017-10-19
EP3334015A4 (en) 2019-01-02
CN107852072B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2072A (zh)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US7588444B2 (en) Busbar unit,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o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furnished with the busba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busbar unit
US9531232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incorporating drive device
EP2571147B1 (e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US8704417B2 (en) Motor control unit and brushless motor
JP5927836B2 (ja) 駆動装置
JP4697597B2 (ja)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JP5957713B2 (ja) モータ
JP4623430B2 (ja) ブスバーユニット、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ブ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972268B2 (ja) 効率的な熱輸送が行われる、電力出力段を備えたモータ、および方法
EP3200286B1 (en) Vehicular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and motor drive device
EP2701287B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KR102466610B1 (ko) 제어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조립체
CN111373637B (zh) 接合设备和电动马达
US9293970B2 (en) Control device and motor unit including the control device
CN113924718A (zh) 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JP2009540780A (ja) 電動機を有する駆動装置、および回路担体を有する駆動制御電子回路
CN111033977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3210569B (zh) 电动动力转向用电动机
CN111201699A (zh) 控制器和包括该控制器的马达部件
KR102466611B1 (ko) 제어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조립체
CN106849488B (zh) 密封盖及具有该密封盖的致动器
WO2023199463A1 (ja) 駆動装置
US11293456B2 (en) Electric pump
CN113316882A (zh) 包括带有中间环形式的插接连接结构的电机的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