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2896B - 钓线导件 - Google Patents

钓线导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2896B
CN111742896B CN202010222603.1A CN202010222603A CN111742896B CN 111742896 B CN111742896 B CN 111742896B CN 202010222603 A CN202010222603 A CN 202010222603A CN 111742896 B CN111742896 B CN 1117428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tube
layer
fishing line
ring
line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226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2896A (zh
Inventor
渡边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eride Inc
Original Assignee
Globerid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eride Inc filed Critical Globeride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742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28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8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Abstract

本发明的钓线导件(1)由具有环安装孔(12)的环保持部(10)、竿管安装部(20)构成,环保持部(10)和竿管安装部(20)通过层叠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而一体形成而成。竿管安装部(20)的外径比环保持部(10)的外径更小。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由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中间层(44)构成,所述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在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的整体上延伸存在,所述中间层(44)以从最靠近竿管安装部(20)的被环安装孔(12)的端缘规定的区域起延伸存在至竿管安装部(20)的端缘的方式插入在前面侧层(42)和后面侧层(40)之间。

Description

钓线导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钓竿上以便对钓线进行导向的钓线导件。
背景技术
以往,上述钓线导件具有对钓线进行导向的导向环、保持该导向环的框架,且所述框架被固定在钓竿的外周面上。在这种钓线导件上,存在有通过束线固定等而固定在钓竿的表面上的类型(也称为固定导件)及可相对于钓竿的表面进行滑动且可固定在规定的位置上的类型(也称为游动导件)。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由下述部件构成钓线导件,即:框架,具有对穿通钓线的环进行保持的环保持部、使钓线从竿管表面离开的支脚部、安装部,由预浸胶片形成,所述预浸胶片是使合成树脂浸渍于强化纤维而成;及固定筒部,在通过嵌入等而与所述安装部一体化的同时,可相对于竿管滑动且可卡定在规定的位置上,或者固定在竿管的规定位置上。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同样由预浸胶片形成的钓线导件的固定结构。此时,钓线导件具备对钓线进行导向的开口、形成有穿通钓竿的穿通孔的环状部,且通过与环状部的前后抵接的2个固定管而被止转固定。此外,环状部及固定管的端面以相同角度倾斜于与钓竿的轴向正交的垂直面。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75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6-1897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钓线导件被形成为,环保持部侧仅以规定角度向竿头侧倾斜,因而随着向环保持部的顶部过渡而发生薄壁化。因此,在安装有环且穿通有钓线的环保持部的长孔周围的所述安装部的部位上,穿通的钓线与此处发生接触,由此,可能会导致损伤钓线或者接触阻力对钓线的穿通形成负荷。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形成开口及环状部的框架呈板状,因而,穿通于竿管并被固定管止转固定的倾斜的环状部也呈板状。因而,很难说在强度上是否足够。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会损伤钓线,可在顺利进行钓线的穿通的同时,可确保稳定的足够的强度的钓线导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钓线导件,由具有环安装孔的环保持部、具有竿管穿通孔的竿管安装部构成,所述环保持部和所述竿管安装部通过层叠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被一体形成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竿管安装部的外径比所述环保持部的外径更小,多个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层由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中间层构成,所述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在所述环保持部及所述竿管安装部的整体上延伸存在,所述中间层从最靠近所述竿管安装部的被所述环安装孔的端缘规定的区域起延伸存在至所述竿管安装部的端缘为止,所述中间层被插入在所述前面侧层和所述后面侧层之间,由所述前面侧层、所述中间层及所述后面侧层构成的所述竿管安装部的多个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层构成为,位于其整体的中央的所述中间层的中心层的纤维被定向于与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正交的导件宽度方向,且越是外侧的层,则所述纤维的定向角越以沿着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的方向的方式增大,所述中间层从所述竿管安装部的下端起至边界线为止,以渐细的方式延伸,所述边界线在通过最靠近所述竿管安装部的所述环安装孔的下端的同时,与连接所述环安装孔的中心和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的所述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正交。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将竿管安装部的外径设定成比环保持部的外径更小,同时,形成环保持部及竿管安装部的纤维强化树脂层由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中间层构成,所述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在环保持部及竿管安装部的整体上延伸存在,所述中间层从竿管安装部侧的限定的区域起,具体而言从最靠近竿管安装部的被环安装孔的端缘规定的区域起,至竿管安装部的端缘为止,被插入在前面侧层和后面侧层之间,换言之,由于在将竿管安装部的外径设定成比环保持部的外径更小,以便不会妨碍钓线的顺利穿通的同时,在外径较小的竿管安装部侧,通过中间层强化(维持竿管安装部的强度)了钓线导件,并在环保持部侧,为了抑制沿着环安装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环保持部的厚度尺寸(使环保持部的厚度不容易扩大)而排除了中间层,因此可在整体上,在顺利进行钓线的穿通的同时,确保稳定的足够的强度,且不会损伤钓线。
另外,在上述构成上,“最靠近竿管安装部的被环安装孔的端缘规定的区域”是指,通过最靠近竿管安装部的在环安装孔的端缘上通过的边界线而划定的竿管安装部侧的钓线导件区域,所述边界线例如是指,在通过最靠近竿管安装部的环安装孔的端缘的同时,与连接环安装孔的中心和竿管穿通孔的中心的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正交的线。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环保持部和所述竿管安装部之间,设置有朝向沿着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而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前面侧层及所述后面侧层在所述竿管安装部及所述环保持部的整体上形成同一平面,所述环保持部的沿着所述环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厚度尺寸恒定,所述竿管安装部的沿着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厚度尺寸恒定。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弯曲部的存在、在竿管安装部及环保持部的整体上的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为同一平面的表面,可在抑制钓线缠线于钓线导件的同时,使环保持部及竿管安装部的各自的厚度尺寸恒定,因此可确保钓线导件的稳定的强度。
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竿管穿通孔的尺寸比所述环安装孔的尺寸更小,所述前面侧层及所述后面侧层分别通过从内侧朝向外侧层叠3层以上的层而构成,同时,形成所述前面侧层及所述后面侧层的纤维从所述竿管安装部朝向所述环保持部延伸存在,且所述纤维的定向角构成为,越是外侧的层,则越以沿着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的方向的方式变大,所述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通过所述环安装孔的中心和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将竿管安装部的外径设定成比环保持部的外径更小,并且使竿管穿通孔的尺寸比环安装孔的尺寸更小,由于可在确保钓线的更加顺利的穿通的同时,使纤维随着从内层朝向外层而逐渐延伸成沿着钓线导件的纵向方向,因此尤其在其纵向方向上,能够提高钓线导件的强度,因而可提供一种抗挠曲较强的钓线导件。
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优选由所述前面侧层、所述中间层及所述后面侧层构成的所述竿管安装部的多个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层构成为,位于其整体的中央的所述中间层的中心层的纤维被定向于与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正交的导件宽度方向,且越是外侧的层,则所述纤维的定向角越以沿着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的方向的方式增大。根据这样的构成,尤其在竿管安装部上,能够确保稳定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一种不会损伤钓线,可在顺利进行钓线的穿通的同时,可确保稳定的足够的强度的钓线导件。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线导件,(a)是从正面(前后方向)对钓线导件进行观察的立体图,(b)是表示纤维强化树脂层的前面侧层、中间层及后面侧层的层叠状态的钓线导件的侧剖视图,(c)是未明确表示层的层叠状态的钓线导件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钓线导件被安装在钓竿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详细表示纤维强化树脂层的前面侧层、中间层及后面侧层的层叠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线导件,(a)是从正面(前后方向)对钓线导件进行观察的立体图,(b)是表示纤维强化树脂层的前面侧层、中间层及后面侧层的层叠状态的钓线导件的侧剖视图,(c)是未明确表示层的层叠状态的钓线导件的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钓线导件;10-环保持部;12-环安装孔;14-竿管穿通孔;15-环;20-竿管安装部;40-后面侧层;42-前面侧层;44-中间层;50-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线导件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在图1及图4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此时,上下方向是指与钓线导件的纵向方向相对应,左右方向是指与钓线导件的宽度方向相对应,前后方向是指与钓线导件的厚度方向相对应。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导件1被构成为游动导件或固定导件,例如如图2所示,向钓竿100的竿稍节100a的顶端侧,沿着竿管方向可安装多个(图中为3个)。在竿稍节100a的顶端上固定有顶部导件2,在比竿稍节100a更靠根端侧的第2节100b的顶端上固定有固定导件3,在顶部导件2和固定导件3之间,各自的钓线导件(游动导件)1可在轴向上滑动并固定在任意的位置上或者固定在规定位置上。
另外,竿稍节(以下仅称为竿管)100a的外侧面被形成为,随着向根端侧过渡而外径逐渐增大,由此,在游动导件的情况下,滑动的钓线导件1的竿管安装部可卡定在规定的位置上。此外,钓竿100的竿管100a、100b由纤维强化合成树脂形成,既可以将竿管100a形成为中空状,也可以形成为实心状。
如图1所明确表示,钓线导件1具有:环保持部10,具有对穿通钓线的导向环15进行安装的圆形的环安装孔12;及竿管安装部20,具有穿通竿管100a的竿管穿通孔14,由此可安装在竿管100a上。而且,这些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由层叠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一体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竿管穿通孔14形成非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圆弧部和直线部构成的形状),以便使竿管安装部20可止转嵌合于圆形截面的竿管100a。此外,与环安装孔12一体安装的导向环15被形成为圆环状,并由下述材料形成,即,导向环15的内周面即钓线导向面部分上的滑动阻力较小的材料例如钛、铝、SUS(不锈钢)、陶瓷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保持部10具有圆形部分,竿管安装部20具有半圆形部分,钓线导件1在所述圆形部分和所述半圆形部分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发生弯曲,且在其左右(宽度方向)两侧具有用于轻量化的凹部30。在所述圆形部分和所述半圆形部分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弯曲的弯曲部50在环保持部10和竿管安装部20之间,朝向沿着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轴线O4的方向(也为竿管100a的轴向的前后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前侧)以规定的角度(例如30~60度)弯曲并延伸,以便使环保持部10从竿管100a的表面离开。
如图1(a)所明确表示,竿管安装部20的(半圆形部分的)外径R1被设定成比环保持部10的(圆形部分的)外径R2更小,由此,钓线导件1从竿管安装部20朝向环保持部10逐渐扩宽。此外,竿管穿通孔14的尺寸被设定成比环安装孔12的尺寸更小。并且,环保持部10在其整体上,沿着环安装孔12的中心轴线O3的方向的厚度尺寸T1恒定,竿管安装部20在其整体上,沿着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轴线O4的方向的厚度尺寸T2恒定(参照图1(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层叠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形成的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从环保持部10介由弯曲部50至竿管安装部20的钓线导件1的整体)是通过将纤维强化预浸胶片(以下仅称为预浸胶片)层叠而形成的,所述纤维强化预浸胶片在强化纤维中浸渍有合成树脂。此时,预浸胶片例如为下述构成,即,将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强化纤维构成为在规定的方向上拉齐的状态或者编成的片状,而后以热固化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热塑性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为基体树脂来进行浸渍的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b)及图3所明确表示,预浸胶片(纤维强化树脂层)的层叠结构由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中间层44构成,所述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在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的整体(钓线导件1的整体)上延伸存在,所述中间层44以下述方式插入在前面侧层42和后面侧层40之间,即,从最靠近竿管安装部20的被环安装孔12的端缘规定的区域起,延伸存在至竿管安装部20的下端缘的方式。即,钓线导件1在环保持部10侧由前面侧层42和后面侧层40构成,在竿管安装部20侧由前面侧层42和中间层44及后面侧层40构成。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层44从竿管安装部20的下端起延伸存在至最靠近竿管安装部20的环安装孔12的下端12a,更详细而言,如图1(b)所示,从竿管安装部20的下端起,至边界线L为止,以渐细的方式延伸,所述边界线L在通过最靠近竿管安装部20的环安装孔12的下端12a的同时,与连接环安装孔12的中心O1和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O2的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1正交。另外,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在竿管安装部20及环保持部10的整体(钓线导件1的整体)上不带有台阶,而形成同一平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明确表示,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在分别通过从内侧朝向外侧层叠了3层以上的层(本实施方式中为4层)而构成,同时,优选其纤维从竿管安装部20朝向环保持部10连续延伸存在,且纤维的定向角构成为,越是外侧的层,则越以沿着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的方向的方式而增大,所述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通过环安装孔12的中心O1和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O2。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后面侧层40的构成最外侧的第1层40a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钓线导件1的宽度方向)呈-7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构成第2层40b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7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所述第2层40b邻接并位于第1层40a内侧,构成第3层40c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4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所述第3层40c邻接并位于第2层40b内侧,构成第4层40d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4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所述第4层40d邻接并位于第3层40c内侧。
另一方面,前面侧层42的构成最外侧的第1层42a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钓线导件1的宽度方向)呈+7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构成第2层42b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7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所述第2层42b邻接并位于第1层42a内侧,构成第3层42c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4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所述第3层42c邻接并位于第2层42b内侧,构成第4层42d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45°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所述第4层42d邻接并位于第3层42c内侧。
另外,也可以在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的最外层(第1层42a、40a的外侧)上配设(层叠)由编织有强化纤维的预浸胶片构成的织布层80。此时,织布层80例如可通过织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0°倾斜角(定向角)(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纤维和相对于左右方向呈90°倾斜角(定向角)(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纤维而形成。此外,由于图3对竿管安装部20的部位进行了放大表示,因此在前面侧层42和后面侧层40之间插入有中间层44,但在环保持部10的部位上不存在有中间层44,前面侧层42和后面侧层40在依然维持图3所示的层叠形态的同时延伸存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面侧层42、中间层44及后面侧层40构成的竿管安装部20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构成为,位于其整体的中央的中间层44的中心层44b的纤维被定向于与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正交的导件宽度方向,且越是外侧的层,则纤维的定向角越以沿着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的方向的方式增大。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形成前述的层叠形态,此外,插入在后面侧层40和前面侧层42之间的中间层44由3个层44a、44b、44c构成,构成夹在两侧的第1及第2外侧层44a、44c间的中心层44b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0°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构成与后面侧层40的第4层40d邻接的第1外侧层44a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30°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构成与前面侧层42的第4层42d邻接的第2外侧层44c的纤维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30°倾斜角(定向角)的方式延伸存在。
如此,在形成纤维强化树脂制的钓线导件1时,在对钓线导件1自身进行俯视时,优选选择强化纤维指向至少三个方向的状态的预浸胶片来进行层叠。即,通过使强化纤维的指向方向为三个方向以上,可形成高效、轻量且强度优异的钓线导件。
此外,像前述的层叠形态那样,在最外层配设织布层80是有效的。这样因为下述原因,即,由于钓线导件1的表面是容易与其他物体接触并容易产生剥离等的部分,以及在实际钓鱼时,存在有钓线导件1因钓线的张力而产生挠曲等,导致强化纤维从钓线导件1的端部剥离或是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因而通过预先在该表面区域中配设编织有强化纤维的织布层80,能够有效地防止强化纤维的破裂、剥离,进而可实现强度的提高及稳定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竿管安装部20的外径R1设定成比环保持部10的外径R2更小,同时,形成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的纤维强化树脂层由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中间层44构成,所述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在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的整体上延伸存在,所述中间层44从竿管安装部20侧的限定的区域起,具体而言从最靠近竿管安装部20的被环安装孔12的端缘规定的区域起,至竿管安装部20的端缘为止,被插入在前面侧层42和后面侧层40之间,换言之,由于在将竿管安装部20的外径R1设定成比环保持部10的外径R2更小,以便不会妨碍钓线的顺利穿通的同时,在外径较小的竿管安装部20侧,通过中间层44强化(维持竿管安装部20的强度)了钓线导件1,并在环保持部10侧,为了抑制沿着环安装孔12的中心轴线O3方向的环保持部10的厚度尺寸T1(使环保持部10的厚度不容易扩大)而排除了中间层44,因此可在整体上,在顺利进行钓线的穿通的同时,确保稳定的足够的强度,且不会损伤钓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保持部10和竿管安装部20之间设置有朝向沿着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轴线O4的方向而弯曲的弯曲部50,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在竿管安装部20及环保持部10的整体上形成同一平面,同时,环保持部10在其整体上,沿着环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O3的方向的厚度尺寸T1恒定,竿管安装部20在其整体上,沿着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轴线O4的方向的厚度尺寸T2恒定。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弯曲部50的存在、在竿管安装部20及环保持部10的整体上的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的同一平面的表面,可在抑制钓线缠绕于钓线导件1的同时,使环保持部10及竿管安装部20的各自的厚度尺寸恒定,因此可确保钓线导件1的稳定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竿管穿通孔14的尺寸比环安装孔12的尺寸更小,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分别通过从内侧朝向外侧层叠了3层以上的层而构成,同时,前面侧层42及后面侧层40的纤维从竿管安装部20朝向环保持部10延伸存在,且纤维的定向角构成为,越是外侧的层,则越以沿着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的方向的方式增大,所述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通过环安装孔12的中心O1和竿管穿通孔14的中心O2。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将竿管安装部20的外径R1设定成比环保持部10的外径R2更小,并且使竿管穿通孔14的尺寸比环安装孔12的尺寸更小,由于可在确保钓线的更加顺利的穿通的同时,使纤维随着从内层朝向外层而逐渐延伸成沿着钓线导件1的纵向方向,因此尤其在其纵向方向上,能够提高钓线导件1的强度,因而可提供一种抗挠曲较强的钓线导件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面侧层42、中间层44及后面侧层40构成的竿管安装部20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构成为,位于其整体的中央的中间层44的中心层44b的纤维被定向于与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正交的导件宽度方向,且越是外侧的层,则纤维的定向角越以沿着钓线导件1的纵向中心轴O的方向的方式增大。因此,尤其在竿管安装部20上,能够确保稳定的强度。
在图4中表示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线导件1A。如图所示,为了防止缠线,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导件1A在弯曲部50的两侧不存在有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凹部30。此外,竿管穿通孔14A的形状为矩形(菱形)的止转形状。并且,如图4(c)所示,在安装于钓竿100的竿管的状态下,竿管安装部20通过位于其轴向两侧的绕线固定部而被止脱,以便阻止其轴向的移动。此时,绕线固定部由卷绕在竿管的外周上的线90、浸渍于线90的树脂92构成。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线90和浸渍于其中的树脂92构成的绕线固定部的外表面与竿管安装部20的下端面形成同一平面。另外,在此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可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对于形成钓线导件的预浸胶片,也可以为织布层的单层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如前所述的层叠结构,并另外形成弯曲部。此外,虽然如前所述,只要构成钓线导件的预浸胶片在层叠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强化纤维的指向方向为三个方向以上,即可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强度,但对构成各层的预浸胶片的强化纤维的指向方向或其层叠位置不做特别限制,可进行适当变形。

Claims (3)

1.一种钓线导件,由具有环安装孔的环保持部、具有竿管穿通孔的竿管安装部构成,所述环保持部和所述竿管安装部通过层叠的多个纤维强化树脂层被一体形成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竿管安装部的外径比所述环保持部的外径更小,
多个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层由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中间层构成,所述前面侧层及后面侧层在所述环保持部及所述竿管安装部的整体上延伸存在,所述中间层从最靠近所述竿管安装部的被所述环安装孔的端缘规定的区域起延伸存在至所述竿管安装部的端缘为止,
所述中间层被插入在所述前面侧层和所述后面侧层之间,
由所述前面侧层、所述中间层及所述后面侧层构成的所述竿管安装部的多个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层构成为,位于其整体的中央的所述中间层的中心层的纤维被定向于与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正交的导件宽度方向,且越是外侧的层,则所述纤维的定向角越以沿着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的方向的方式增大,
所述中间层从所述竿管安装部的下端起至边界线为止,以渐细的方式延伸,所述边界线在通过最靠近所述竿管安装部的所述环安装孔的下端的同时,与连接所述环安装孔的中心和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的所述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导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保持部和所述竿管安装部之间,设置有朝向沿着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而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前面侧层及所述后面侧层在所述竿管安装部及所述环保持部的整体上形成同一平面,
所述环保持部的沿着所述环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厚度尺寸恒定,
所述竿管安装部的沿着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厚度尺寸恒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竿管穿通孔的尺寸比所述环安装孔的尺寸更小,
所述前面侧层及所述后面侧层分别通过从内侧朝向外侧层叠3层以上的层而构成,同时,形成所述前面侧层及所述后面侧层的纤维从所述竿管安装部朝向所述环保持部延伸存在,
所述纤维的定向角构成为,越是外侧的层,则越以沿着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的方向的方式变大,所述钓线导件的纵向中心轴通过所述环安装孔的中心和所述竿管穿通孔的中心。
CN202010222603.1A 2019-03-29 2020-03-26 钓线导件 Active CN1117428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6847 2019-03-29
JP2019066847A JP7038077B2 (ja) 2019-03-29 2019-03-29 釣糸ガイ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2896A CN111742896A (zh) 2020-10-09
CN111742896B true CN111742896B (zh) 2022-02-18

Family

ID=72673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22603.1A Active CN111742896B (zh) 2019-03-29 2020-03-26 钓线导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8077B2 (zh)
CN (1) CN11174289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05770A1 (de) * 1980-09-16 1982-06-09 Jean Werner 8000 München Dequet Rutenangel mit angelschnur-fuehrungsring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2909044B2 (ja) * 1997-03-13 1999-06-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中通し竿
JP5606858B2 (ja) * 2010-09-30 2014-10-1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JP5809938B2 (ja) * 2011-11-15 2015-11-11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
CN103826450B (zh) * 2011-11-15 2015-06-24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线导件的骨架及具备具有其骨架的钓线导件的钓竿
JP5814845B2 (ja) * 2012-03-28 2015-11-17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及び、その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
JP5838127B2 (ja) * 2012-05-30 2015-12-2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JP6422106B2 (ja) * 2014-12-26 2018-11-1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竿及び当該釣竿を穂先竿として先端に使用した継竿
JP6433310B2 (ja) * 2015-01-23 2018-12-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釣竿、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66352B2 (ja) * 2015-03-30 2019-02-0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の固定構造、及び釣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2491A (ja) 2020-10-08
JP7038077B2 (ja) 2022-03-17
CN111742896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1414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including the same
EP2371213B1 (en) Fishing line gui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ishing line guide
US11452284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with the same
TWI540959B (zh) A fishing line top guide and a fishing rod provided with a top runner for the fishing line
JP2010148523A (ja) 釣り竿用ラインガイド及び釣り竿
JP5555441B2 (ja) 釣り糸ガイド及び釣り竿
CN111742896B (zh) 钓线导件
JP5308368B2 (ja) 釣糸ガイド
JP5431283B2 (ja) 釣糸ガイド
CN110934115B (zh) 钓竿及竿体
JP6161672B2 (ja) 振出竿用ラインガイド及び振出竿
JP2012000078A (ja) 釣竿
JP6738756B2 (ja) 釣竿用の竿体
JP5128439B2 (ja) 釣竿
JP5171607B2 (ja) 釣り用スプ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478351B2 (ja) 釣り糸ガイド
JP5112284B2 (ja) 釣り用スプール
JP2013031466A (ja) 釣り糸ガイド及び釣り竿
JP7272930B2 (ja) 釣竿及び釣糸ガイド
JP5376594B2 (ja) インロー継合構造を有する釣竿
JP4040771B2 (ja) 釣竿
JP2021129512A (ja) 釣竿
JP2021023140A (ja) 釣糸ガイド、該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及び釣糸ガイドの成型方法
JP2020048501A (ja) 釣竿
JP2012139141A (ja) 釣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