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36412B -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6412B
CN111736412B CN202010206395.6A CN202010206395A CN111736412B CN 111736412 B CN111736412 B CN 111736412B CN 202010206395 A CN202010206395 A CN 202010206395A CN 111736412 B CN111736412 B CN 1117364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fluid
wavelength conversion
cooling
space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63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36412A (zh
Inventor
门谷典和
宫田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36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6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36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6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07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the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 controlling the colour, i.e. a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ght
    • G02B26/0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the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 controlling the colour, i.e. a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ght in the form of devices for effecting sequential colour changes, e.g. colour whe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54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提高荧光体的冷却效率。波长转换装置具备:旋转装置;通过旋转装置进行旋转的基材;波长转换元件;以及第一冷却装置,其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第一冷却装置(64)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空间从基材的外缘侧向旋转轴侧延伸。第一冷却装置在空间内具有蒸发部和冷凝部。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液体保持部设置在空间中的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Description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使用荧光体对从投影仪的光源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装置。在这种波长转换装置中,为了使投影仪投射的投射图像明亮,另外,为了将投射图像的白平衡维持得适当,需要冷却荧光体来抑制由于荧光体的发热引起的波长转换效率的下降。因此,将环状的荧光体配置于旋转体并使其转动,依次切换荧光体中的来自光源的光的照射位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高效地冷却荧光体而具备多个叶片的荧光体轮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60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荧光体轮装置中,存在难以提高荧光体的冷却效率的问题。详细地说,为了使投影仪投射的投射图像更加明亮而提高照明效率,必须提高向荧光体照射的光的密度。当照射的光的密度变高时,有时利用荧光体的转动、多个叶片引起的空气流动无法充分地冷却荧光体。另外,当增大环状的荧光体或旋转体的直径来提高荧光体的冷却效率时,荧光体轮装置容易大型化。即,需要一种比以往更能提高荧光体的冷却效率的波长转换装置。
本申请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装置;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旋转装置进行旋转;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空间从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第一冷却装置具有:蒸发部,其在空间内利用从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以及冷凝部,其在空间内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液体保持部设置于空间中的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是遵循波长转换元件的形状而设置的。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液体保持部在空间中未被设置于旋转轴侧的端部。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在设沿着旋转轴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时,第一冷却装置在位于第一方向的部位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空间的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随着从外缘侧朝向旋转轴侧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在设沿着旋转轴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时,第一冷却装置在位于第一方向的部位具有沿着基材的旋转方向配置的多个翅片,在多个翅片中从旋转轴侧向外缘侧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槽。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冷却装置分别从旋转轴侧向外缘侧延伸。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多个第一冷却装置是弯曲的。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多个第一冷却装置的旋转轴侧的端部向远离基材的方向弯曲。
优选的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第一导热部件,其连接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中的与蒸发部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导热部件,其连接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中的旋转轴侧的部位。
优选的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配置于第二导热部件的冷却翅片。
优选的是,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第一冷却装置具有冷却翅片。
优选的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设置于第一面的第二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具有:空间,其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蒸发部,其在空间内利用从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以及冷凝部,其在空间内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第二冷却装置配置成第二冷却装置的蒸发部与第一冷却装置的旋转轴侧的部位对应。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二冷却装置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配置于旋转轴侧。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冷却翅片。
本申请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射出具有第一波段的光的光源;以及将从光源射出的光的波长转换为与第一波段不同的第二波段的上述波长转换装置。
本申请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对从照明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投射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投射光学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投影仪还具备向第一冷却装置送风的冷却风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照明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7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的其它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6、602、603、604、605、606、607、608a、608b、609波长转换装置;9冷却风扇;41照明装置;44、44B、44G、44R光调制装置;46投射光学装置;51作为光源的光源部;63旋转装置;64、65、66、67a、67b、67c、68第一冷却装置;69第二冷却装置;611作为基材的支承体;611A第一面;611B第二面;641、651、661、681、691空间;642、652、662、682、692蒸发部;644、654、664、684、694液体保持部;646、656、666、686、696冷凝部;659倾斜面;667多个翅片;667a、667b、667c、667d翅片;669槽;671第一导热部件;672第二导热部件;680冷却翅片;Rx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发明。在此,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部件的尺寸与实际不同。
1.第一实施方式
1.1.投影仪的概要结构
参照图1、图2、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结构。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投影仪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照明装置41的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投射型图像表示装置,其对从后述的光源装置5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后述的被投射面PS上。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观的外装壳体2和后述的装置主体3。
1.1.1.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由上壳体2A、下壳体2B、前壳体2C以及后壳体2D组合而成,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外装壳体2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以及右侧面部26。
在底面部22,在多处设置有脚部221,在投影仪1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该脚部221与该载置面接触。在此,在图1中,仅图示了2个脚部221。
在正面部23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开口部231,该开口部231使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46的端部461露出而使由该投射光学装置46投射的图像通过。在正面部23中的左侧面部25侧的位置形成有排出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气体的排气口232。在右侧面部26形成有将外部的空气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到内部的导入口261。
1.1.2.装置主体的结构
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3收容在外装壳体2内。装置主体3除了具备图像投射装置4以外,还具备省略了图示的、对投影仪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向构成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以及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1.1.3.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像投射装置4形成与从上述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相应的图像,将该图像投射到被投射面PS上。该图像投射装置4具备照明装置41、颜色分离装置42、平行化透镜43、对从照明装置4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4、颜色合成装置45以及投射由光调制装置44调制后的光的投射光学装置46。其中的照明装置41用于射出对光调制装置44进行均匀地照明的照明光WL,将照明光WL向颜色分离装置42射出。在后面叙述该照明装置41的结构。
颜色分离装置42从自照明装置41入射的照明光WL中分离出蓝色光LB、绿色光LG以及红色光LR。颜色分离装置42具备分色镜421、422、反射镜423、424、425和中继透镜426、427以及将它们收容在内部的光学部件用壳体428。
分色镜421使照明光WL中包含的蓝色光LB透过,并反射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透过了分色镜421的蓝色光LB被反射镜423反射从而被引导至平行化透镜43中的蓝色光用的平行化透镜43B。
分色镜422将被分色镜421反射的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中的绿色光LG反射而引导至平行化透镜43中的绿色光用的平行化透镜43G,使红色光LR透过。红色光LR通过中继透镜426、反射镜424、中继透镜427以及反射镜425被引导至平行化透镜43中的红色光用的平行化透镜43R。作为平行化透镜43的各色光用平行化透镜43R、43G、43B使入射的光平行化。
光调制装置44对分别入射的上述色光LR、LG、LB进行调制,形成基于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相应的色光LR、LG、LB的图像。在此,在光调制装置44中,将红、绿和蓝的各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分别设为44R、44G、44B。这些光调制装置44各自例如构成为具备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液晶面板、分别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入射侧和出射侧的偏振板。此外,光调制装置不限于透射型液晶面板,也可以是反射型液晶面板、DMD(Digital MicromirrorDevice)等。
颜色合成装置45合成基于从各光调制装置44R、44G、44B入射的各色光LR、LG、LB的图像。颜色合成装置4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十字分色棱镜构成,但是也能够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投射光学装置46将由颜色合成装置45合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被投射面PS。作为这种投射光学装置46,例如能够采用由镜筒和配置在该镜筒内的多个透镜构成的组透镜。
1.1.4.照明装置的结构
如上所述,照明装置41向颜色分离装置42射出照明光WL。如图3所示,照明装置41具有光源装置5和均匀化装置7。
1.1.5.光源装置的结构
光源装置5向均匀化装置7射出作为光束的照明光WL。光源装置5具备作为光源的光源部51、远焦光学元件52、第一相位差元件53、均束光学装置54、光合成装置55、第二相位差元件56、第一会聚元件57、光扩散装置58、第二会聚元件59以及波长转换装置6。
这些部件中的光源部51、远焦光学元件52、第一相位差元件53、均束光学装置54、第二相位差元件56、第一会聚元件57以及光扩散装置58配置在第一照明光轴Ax1上。另一方面,第二会聚元件59及波长转换装置6以及均匀化装置7配置在与第一照明光轴Ax1交叉的第二照明光轴Ax2上。而且,光合成装置55配置在第一照明光轴Ax1与第二照明光轴Ax2的交叉部分。
1.1.6.光源部的结构
光源部51是射出作为蓝色光的激励光的光射出装置。该光源部51具有第一光源部511、第二光源部512以及光合成部件513。
第一光源部511具有多个LD(Laser Diode)即固体光源SS排列成矩阵状的固体光源阵列5111以及与各固体光源SS相应的多个未图示的平行化透镜。另外,第二光源部512也同样地具有多个固体光源SS排列成矩阵状的固体光源阵列5121以及与各固体光源SS相应的多个未图示的平行化透镜。这些固体光源SS射出例如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励光。即,光源部51射出具有第一波段的光。此外,固体光源也可以射出峰值波长为446nm的激励光或460nm的激励光。另外,也可以是,分别射出峰值波长不同的激励光的固体光源混合存在于各光源部511、512。从固体光源SS射出的激励光被作为平行化透镜的准直透镜平行化后向光合成部件513入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各固体光源SS射出的激励光是s偏振光。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射出s偏振的激励光的固体光源SS和射出p偏振的激励光的固体光源SS混合存在。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后述的第一相位差元件53。
光合成部件513使从第一光源部511沿第一照明光轴Ax1射出的激励光透过,使从第二光源部512沿与第一照明光轴Ax1交叉的方向射出的激励光反射成沿着该第一照明光轴Ax1,对这些激励光进行合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合成部件513构成为使来自第一光源部511的激励光通过的多个通过部与使来自第二光源部512的激励光反射的多个反射部交替地排列的板状体。经过这种光合成部件513后的激励光向远焦光学元件52入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光射出装置的光源部51设为具有第一光源部511、第二光源部512以及光合成部件513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光源部51既可以是仅具有第一光源部511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更多光源部的结构。
1.1.7.远焦光学元件的结构
远焦光学元件52对从光源部51入射的激励光的光束直径进行调整。换言之,远焦光学元件52使激励光的光束直径缩小。具体地说,远焦光学元件52具有使从光源部51作为平行光入射的激励光会聚而缩小光束直径的透镜521、以及将从该透镜521入射的激励光平行化后射出的透镜522。
1.1.8.第一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一相位差元件53是1/2波长板。通过经由该第一相位差元件53,从远焦光学元件52入射的s偏振的激励光的一部分被转换为p偏振的激励光,成为s偏振光和p偏振光混合存在的激励光。这种激励光向均束光学装置54入射。
1.1.9.均束光学装置的结构
均束光学装置54使向光扩散装置58和波长转换装置6中的被照明区域入射的激励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通过了均束光学装置54的激励光向光合成装置55入射。这种均束光学装置54具备第一多透镜541和第二多透镜542。
第一多透镜541具有在与第一照明光轴Ax1正交的面内多个第一透镜5411排列成矩阵状的结构,将入射的激励光分割为多个部分光束。
第二多透镜542具有在与第一照明光轴Ax1正交的面内与上述多个第一透镜5411对应的多个第二透镜5421排列成矩阵状的结构。而且,第二多透镜542与各会聚元件57、59协作而使分割后的多个部分光束在上述被照明区域重叠。由此,向该被照明区域入射的激励光的与中心轴正交的面内的照度均匀化。此外,这种均束光学装置54也可以配置在远焦光学元件52与第一相位差元件53之间。
1.1.10.光合成装置的结构
光合成装置55是具有形成为大致直角等边三角柱状的棱镜551的PBS(PolarizingBeam Splitter),与斜边对应的面552相对于第一照明光轴Ax1以及第二照明光轴Ax2分别倾斜大致45°,与各邻边对应的面553、554中的面553与第二照明光轴Ax2交叉,面554与第一照明光轴Ax1交叉。在这些面552到面554中的面552上形成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偏振分离层555。
偏振分离层555除了具有将入射的激励光中包含的s偏振光和p偏振光进行分离的特性以外,还具有使由波长转换装置6产生的荧光与该荧光的偏振状态无关地通过的特性。即,偏振分离层555具有如下的波长选择性的偏振分离特性:关于蓝色光区域的波长的光,对s偏振光与p偏振光进行分离,关于绿色光区域和红色光区域的波长的光,使s偏振光和p偏振光分别通过。
通过这样还作为光分离装置发挥功能的光合成装置55,从均束光学装置54入射的激励光中的p偏振光沿第一照明光轴Ax1通过第二相位差元件56侧,s偏振光沿第二照明光轴Ax2向第二会聚元件59侧反射。另外,光合成装置55对作为经由第二相位差元件56入射的激励光的蓝色光与经由第二会聚元件59入射的荧光进行合成,详情后述。
1.1.11.第二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二相位差元件56是1/4波长板,将从光合成装置55入射的p偏振的激励光转换为圆偏振的激励光,将作为从第一会聚元件57入射的激励光的与该圆偏振光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转换为s偏振光。
1.1.12.第一会聚元件的结构
第一会聚元件57是将通过了第二相位差元件56的激励光向光扩散装置58会聚的光学元件。即,第一会聚元件57使入射的激励光向光扩散装置58聚焦。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会聚元件57由3个拾取透镜571~573构成。然而,构成第一会聚元件57的透镜的数量不限于3。
1.1.13.光扩散装置的结构
光扩散装置58使入射的激励光以与由波长转换装置6生成并射出的荧光同样的扩散角扩散。光扩散装置58具有形成有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的环状的反射层的圆板状的光扩散元件581以及使该光扩散元件581旋转的旋转部582。此外,反射层使入射光进行兰伯特反射。
被这种光扩散元件581扩散反射后的激励光即扩散光经由第一会聚元件57再次向第二相位差元件56入射。在被该光扩散元件581反射时,入射到该光扩散元件581的圆偏振光成为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在通过第二相位差元件56的过程中,被转换为相对于通过光合成装置55的p偏振的激励光而言偏振方向旋转了90°的s偏振的激励光。该s偏振的激励光被上述偏振分离层555反射,沿着第二照明光轴Ax2作为蓝色光向均匀化装置7入射。
1.1.14.第二会聚元件的结构
通过均束光学装置54被上述偏振分离层555反射后的s偏振的激励光向第二会聚元件59入射。该第二会聚元件59除了如上述那样使入射的激励光向波长转换装置6的被照明区域即波长转换元件61的波长转换层612会聚和聚焦以外,还将从该波长转换装置6射出的荧光平行化后向上述偏振分离层555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会聚元件59由3个拾取透镜591~593构成,但与上述第一会聚元件57同样地,该第二会聚元件59具有的透镜的数量不限于3。
1.1.15.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
波长转换装置6具备旋转装置63、作为基材的支承体611、波长转换元件61以及第一冷却装置64。旋转装置63使支承体611旋转。支承体611具有作为上述激励光的入射侧的第一面611A以及配置于第一面611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611B。波长转换元件61设置于第一面611A,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波长转换元件61具有波长转换层612和反射层613。在波长转换元件61中,反射层613设置为与第一面611A接触,波长转换层612设置为与反射层613接触,反射层613和波长转换层612进行了层叠。即,上述激励光的一部分入射到波长转换层612之后到达反射层613。第一冷却装置64设置于第二面611B,对波长转换元件61进行冷却。第一冷却装置64具有后述的在内部封入工作流体的空间。在后面叙述波长转换装置6的详细结构。
波长转换层612是被上述均束光学装置54和第二会聚元件59照明的被照明区域。波长转换层612是包括荧光体的荧光体层,该荧光体被入射的激励光激励而射出作为非偏振光的荧光例如在500nm至700nm的波段具有峰值波长的荧光。即,波长转换层612将具有第一波段的激励光转换为具有与第一波段不同的第二波段的荧光。由这种波长转换层612产生的荧光的一部分向第二会聚元件59侧射出,另一部分向反射层613侧射出。
反射层613配置在波长转换层612与支承体611之间,将从波长转换层612入射的荧光向第二会聚元件59侧反射。
在激励光照射到波长转换层612时,通过该波长转换层612和反射层613,上述荧光向第二会聚元件59侧扩散射出。该荧光经由第二会聚元件59向上述偏振分离层555入射,沿着第二照明光轴Ax2通过该偏振分离层555后向均匀化装置7入射。即,该荧光通过经由偏振分离层555与被该偏振分离层555反射的蓝色光即激励光一起作为照明光WL向均匀化装置7入射。
波长转换层612由于激励光的入射而发热,所产生的热经由反射层613向支承体611传递。传递到该支承体611的热通过与该支承体611中的第一面611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611B连接的第一冷却装置64散出。
在此,投影仪1具备向第一冷却装置64送风的冷却风扇9。通过冷却风扇9的送风,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作为冷却风扇9,能够采用轴流风扇、离心风扇等。
波长转换装置6将从光源部51射出的具有第一波段的光的波长转换为与第一波段不同的第二波段。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源部51射出的第一波段的光设为作为蓝色激励光的s偏振激励光,将由波长转换装置6进行波长转换后的第二波段的光设为包括绿色光和红色光的荧光。
1.1.16.均匀化装置的结构
均匀化装置7使向各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44R、44G、44B的被照明区域即图像形成区域(调制区域)入射的照明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该均匀化装置7具备各自的光轴被配置成与第二照明光轴Ax2一致的第一透镜阵列71、第二透镜阵列72、偏振光转换元件73以及重叠透镜74。
第一透镜阵列71具有在与第二照明光轴Ax2正交的面内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小透镜711,将入射的照明光分割为多个部分光束。第二透镜阵列72与第一透镜阵列71同样,具有在与第二照明光轴Ax2正交的面内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小透镜721。这些小透镜721与对应的小透镜711具有1对1的关系。这些小透镜721与重叠透镜74一起将被各小透镜711分割后的多个部分光束重叠于各光调制装置44的上述图像形成区域。由此,向作为图像形成区域的调制区域入射的照明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偏振转换元件73配置在第二透镜阵列72与重叠透镜74之间,具有使入射的多个部分光束的偏振方向一致的功能。
1.2.波长转换装置的详细的结构
参照图4、图5、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的详细结构。图4和图5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6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64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在此,在以下的各图中,附加了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YZ轴。另外,将XYZ轴中的各个箭头所指的方向设为+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设为-方向。此外,在图6中,示出从-Y方向观察图4和图5所示的分断面VL1的截面。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波长转换装置6中,在大致圆盘状的支承体611的中央配置有旋转装置63。旋转装置63例如是电机,使支承体611以旋转轴Rx为旋转轴进行旋转运动。在此,支承体611相对于旋转轴Rx的旋转可以是从+X方向俯视时的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中的任意一个。支承体611具有关于旋转轴Rx旋转对称的形状。支承体611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采用铝或铜等金属、陶瓷等。
如图4所示,在支承体611的第一面611A,波长转换元件61配置为环状。波长转换元件61以关于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旋转对称的方式配置于支承体611。波长转换元件61在从-X方向俯视时呈环状,该环的宽度形成为比通过上述均束光学装置54和第二会聚元件59对波长转换元件61进行照明的被照明区域大。因而,当支承体611通过旋转装置63而转动时,上述被照明区域在环状的波长转换元件61上相对地以圆状的轨迹移动。
如图5所示,在支承体611的第二面611B,第一冷却装置64配置成环状。第一冷却装置64以关于旋转轴Rx旋转对称的方式配置于支承体611。第一冷却装置64在从+X方向俯视时呈环状,该环的宽度形成为比波长转换元件61的环的宽度大。
如图6所示,第一冷却装置64在支承体611上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位置。详细地说,第一冷却装置64在±X方向上隔着支承体611与波长转换元件61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一冷却装置64是遵循波长转换元件61的形状而设置的。换言之,在从+X方向透视的情况下,第一冷却装置64设置成与波长转换元件61的整体重叠。
波长转换元件61包括波长转换层612和反射层613。在激励光的入射侧配置有波长转换层612,在支承体611侧配置有反射层613。波长转换层612例如由含有作为YAG(YttriumAluminum Garnet)系荧光体的(Y,Gd)3(Al,Ga)5O12:Ce的层构成。反射层613被设计成以较高的效率反射作为第二波段的光的荧光。
波长转换元件61将从-X方向入射的激励光转换为荧光后向-X方向射出。此时,在波长转换元件61中产生的热H经由支承体611传递到第一冷却装置64。
第一冷却装置64具有在壳体的内部封入工作流体的空间641,对波长转换元件61进行冷却。空间641从大致圆盘状的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向旋转轴Rx侧延伸。在图6的截面中,空间641的沿XZ平面的截面形状是±Z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大致矩形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空间641是沿着环状的第一冷却装置64的外形呈环状地连通地设置的。第一冷却装置64的壳体的形成材料采用具有导热性的例如铜等金属。
在空间641中以减压状态封入了工作流体。因此,该工作流体在空间641中以比大气压下的沸点低的沸点蒸发。作为工作流体,能够采用水。
第一冷却装置64在空间641内具有蒸发部642和冷凝部646。蒸发部642通过从波长转换元件61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蒸发部642具有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644,是包括配置有该液体保持部644的区域的部位。冷凝部646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使得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冷凝部646是空间641中的包括旋转轴Rx侧的区域的部位。
液体保持部644设于空间641中的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位置。换言之,液体保持部644配置成在±X方向上与波长转换元件61相对。液体保持部644在从+X方向俯视时具有环状的外形。
液相的工作流体浸透并保持于液体保持部644。因此,液体保持部644采用具有多个孔的多孔质体、纤维的成形体,以供液相的工作流体浸透。多孔质体的形成材料能够采用不锈钢或铜等金属、玻璃或陶瓷等无机物。纤维的形成材料能够采用不锈钢或铜等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作为成形体,能够列举出对该纤维进行压缩成形而成为无纺布的成形体、编织为网格状的成形体等。
此外,除了液体保持部644,蒸发部642的部位和冷凝部646的部位的位置根据第一冷却装置64的工作状态等而发生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体保持部644的配置设为仅在空间641内的-X方向侧的壁面,但是液体保持部644的配置不限于此。
根据这些结构,向第一冷却装置64传递的热H经由支承体611传递到空间641内。蒸发部642通过热H使液体保持部644中保持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此时,借助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气化热,经由支承体611吸收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从而使其冷却。此外,在液体保持部644以外的蒸发部642中,也有时产生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
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保持来自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主要作为流体G向-Z方向移动并到达冷凝部646。冷凝部646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使得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此时,气相的工作流体放热而冷凝。从气相的工作流体放出的热从冷凝部646散出到第一冷却装置64的外部。
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主要作为流体L向+Z方向的蒸发部642移动。在第一冷却装置64工作时,旋转装置63使支承体611转动,因此,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即图6中的+Z方向产生离心力。由此,该离心力作用于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而促进其向+Z方向的移动。移动到蒸发部642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被液体保持部644保持。这样,第一冷却装置64是所谓的蒸汽室(vapour chamber),通过连续且重复地呈现工作流体的蒸发和冷凝,能够通过热的输送进行冷却。
此外,流体G、L示出工作流体的主要运动路线,工作流体的流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液体保持部644中产生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空间641中的、在±X方向上与液体保持部644相对的内壁冷凝。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保持部644不设置于空间641中的旋转轴Rx侧的端部。另外,液体保持部644也不设置于空间641中的+X方向侧的内壁。并且,液体保持部644也不设置于空间641中的-X方向侧的内壁中的从旋转轴Rx侧的端部到第一冷却装置64的±Z方向上的大致中间的部分之间。如上所述,波长转换装置6在工作时通过旋转装置63而进行旋转,因此,在支承体611中向外缘侧产生离心力,通过该离心力,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向位于外缘侧的蒸发部642、即液体保持部644移动。此时,在液相的工作流体受到离心力而移动的路径中不存在液体保持部,因此,与在该路径中存在液体保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更快地向处于与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位置的蒸发部642的液体保持部644移动。另一方面,在该路径中设置有液体保持部的情况下,到达液体保持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液体保持部内由于毛细管力而逐渐向液体保持部644移动。因而,工作流体的从气相到液相再到气相的变化的循环能够高效地进展,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4对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
如以上所述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照明装置41和投影仪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比以往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详细地说,在隔着作为基材的支承体611与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冷却装置64。在第一冷却装置64中,液体保持部644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位置。因而,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主要传递到液体保持部644。在液体保持部644中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通过传递的热H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并变成气相的工作流体。利用此时的工作流体的气化热吸收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从而使其冷却。
在第一冷却装置64中,在液体保持部644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向冷凝部646移动。此时,从波长转换元件61传递的热H也通过气相的工作流体从蒸发部642向冷凝部646传递。在冷凝部646中,气相的工作流体放热而冷凝,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然后,由于工作流体的冷凝而放出的热从第一冷却装置64散出。
第一冷却装置64的空间641从外缘侧向旋转轴Rx侧延伸,液体保持部644设置于空间641中的外缘侧。因此,在空间641的旋转轴Rx侧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通过由支承体611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从旋转轴Rx侧向外缘侧移动。即,与没有离心力作用的情况相比,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之后更快地向液体保持部644回流。因而,工作流体的从气相到液相再到气相的变化的循环高效地进展,由此,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提高,能够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因而,能够提供比以往提高了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的波长转换装置6。
第一冷却装置64的形状遵循波长转换元件61的形状,因此,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H易于向第一冷却装置64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
在第一冷却装置64的空间641的端部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通过由支承体611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向液体保持部644移动。因此,能够使第一冷却装置64中的工作流体的从气相到液相再到气相的变化的循环更高效地进展。
由于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提高,因此,能够使支承体611比以往更小型。另外,波长转换装置6由于未装备冷却翅片之类的部件,因此,不易产生风切音等,与具备冷却翅片等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工作时的噪音。并且,由于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热引起的波长转换装置6中的故障的产生。
此外,波长转换装置6的第一冷却装置64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凝部646散热,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冷却翅片既可以与第一冷却装置64分体地安装于第一冷却装置64,也可以构成为与第一冷却装置64一体。
在照明装置41中,能够针对伴随从作为光源的光源部51射出的光的波长转换的发热提高冷却效率来抑制波长转换效率下降。另外,由于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热引起的照明装置41中的故障的产生。
在投影仪1中,能够抑制波长转换效率的下降而使照明效率稳定。另外,投影仪1还具备向第一冷却装置64送风的冷却风扇9,因此,能够使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使投影仪1的照明效率更稳定。并且,由于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热引起的投影仪1中的故障的产生。
2.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2。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冷却装置的形态。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2.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2中的第一冷却装置65的结构。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5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65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从-Y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分断面VL2的截面。
如图7所示,第一冷却装置65具有倾斜面659。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4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冷却装置的壳体具有倾斜面659。
如图8所示,第一冷却装置65具有倾斜面659,在内部具有形状遵循倾斜面659的形状的空间651。在空间651中封入了工作流体。第一冷却装置65在空间651内具有蒸发部652和冷凝部656。在配置于空间651的外缘侧的蒸发部652,设置有液体保持部654。冷凝部656包括空间651的旋转轴Rx侧的区域。工作流体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物质。液体保持部654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在此,在将沿着旋转轴Rx从第一面611A朝向第二面611B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时,第一方向为+X方向。倾斜面659在位于+X方向的部位,以空间651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随着从外缘侧朝向旋转轴Rx侧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详细地说,通过倾斜面659,空间651的沿XZ平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梯形。上述大致梯形的相对的1对底边中的与支承体611接触的下底的长度比上底的长度大。因此,空间651的设置有液体保持部654的外缘侧的区域较窄,包括冷凝部656的旋转轴Rx侧的区域较宽。
此外,波长转换装置602的第一冷却装置65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65的冷凝部656散热,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5的冷却效率。冷却翅片既可以与第一冷却装置65分体地安装于第一冷却装置65,也可以构成为与第一冷却装置65一体。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2,除了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空间651中,相比于旋转轴Rx侧的区域,外缘侧的区域形成得较窄。因此,相比于包括液体保持部654的蒸发部652,冷凝部656更宽,气相的工作流体易于冷凝。也就是说,气相的工作流体易于散热。另外,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通过离心力沿着倾斜面659向液体保持部654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5的冷却效率。
3.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对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3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冷却装置的形态。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3.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3中的第一冷却装置66的结构。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6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66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此外,在图10中示出了从-Y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分断面VL3的截面。
如图9所示,第一冷却装置66具有多个翅片667a、667b、667c、667d。在此,以下也将多个翅片667a、667b、667c、667d简称为多个翅片667。在多个翅片667中设置有多个槽669。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4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多个翅片667,在多个翅片667中设置有多个槽669。
在此,在将沿着旋转轴Rx从第一面611A朝向第二面611B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时,第一方向为+X方向。多个翅片667配置于第一冷却装置66中的位于+X方向的部位。换言之,多个翅片667设置于+X方向侧,且沿着支承体611的旋转方向配置。详细地说,在从+X方向俯视时,沿着支承体611的外缘呈大致圆状地配置翅片667d。在翅片667d的旋转轴Rx侧即内侧呈大致圆状地配置翅片667c,在翅片667c的内侧呈大致圆状地配置翅片667b,在翅片667b的内侧呈大致圆状地配置翅片667a。即,从支承体611的外缘向旋转轴Rx依次配置翅片667d至翅片667a。
以对多个翅片667各自进行分割的方式,在多个翅片667中设置有多个槽669。从第一冷却装置66中的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12个)槽669。多个槽669在从+X方向俯视时相对于将旋转轴Rx与支承体611的外缘连结的直线换言之支承体611的外缘的法线弯曲。
多个槽669的弯曲被设计成:在从+X方向俯视时当支承体611逆时针转动时,空气通过多个槽669流动而从旋转装置63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排出。由此,被加热的空气不易向旋转装置63流动,能够抑制旋转装置63的过热。此外,多个槽669的弯曲根据支承体611转动的方向进行设计即可,不限于上述方式。另外,多个翅片667和多个槽669的个数不限于上述个数。
如图10所示,第一冷却装置66具有形状遵循多个翅片667的形状的空间661。在空间661中封入了工作流体。第一冷却装置66在空间661内具有蒸发部662和冷凝部666。在配置于空间661的外缘侧的蒸发部662,设置有液体保持部664。冷凝部666包括空间661的旋转轴Rx侧的区域。工作流体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物质。液体保持部664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多个翅片667分别形成为+X方向侧尖的形状。多个翅片667被多个槽669分割,与此相对,空间661未被多个槽669分割,是连通的。
此外,波长转换装置603的第一冷却装置66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66的冷凝部666散热,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6的冷却效率。冷却翅片既可以与第一冷却装置66分体地安装于第一冷却装置66,也可以是构成为与第一冷却装置66一体。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3,除了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支承体611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沿着多个翅片667侧的空间661的内表面向液体保持部664移动。另外,通过多个槽669,多个翅片667被分割而使多个翅片667的表面积扩大,并且空气易于通过支承体611的旋转而流向多个槽669。因此,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66散热。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6的冷却效率。
4.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4。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冷却装置的形态。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4.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4中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的结构。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7a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沿旋转方向排列而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分别从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延伸。详细地说,在波长转换装置604中,在支承体611的第二面611B中从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呈放射状地配置有8个第一冷却装置67a。各第一冷却装置67a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未图示的空间,对波长转换装置604进行冷却。在第一冷却装置67a中,也可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4,采用大致棒状的热管。此外,第一冷却装置67a的个数不限于8个。
通过按压加工而将第一冷却装置67a的±X方向压扁,第一冷却装置67a的沿YZ平面的面成形为扁平。因此,与未实施按压加工的情况相比,第一冷却装置67a与支承体611的第二面611B的接触面积增大。由此,能够在支承体611与第一冷却装置67a之间促进热的交换。此外,第一冷却装置67a中的按压加工不是必需的,在支承体611与第一冷却装置67a之间可充分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按压加工。
第一冷却装置67a的形成材料采用具有导热性的例如铜等金属。在第一冷却装置67a的空间中以减压状态封入了工作流体。因此,工作流体以比大气压下的沸点低的沸点蒸发。工作流体能够采用水。此外,第一冷却装置67a能够采用公知的热管。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第一冷却装置67a在内部的空间具有蒸发部和冷凝部。在空间的外缘侧配置有蒸发部,在空间的旋转轴Rx侧配置有冷凝部。蒸发部具有液体保持部。液体保持部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位置。即,第一冷却装置67a的蒸发部配置在第一面611A的与未图示的波长转换元件61对应的部位。因此,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经由支承体611传递到蒸发部。通过该热,主要在蒸发部的液体保持部中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此时,利用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气化热,经由支承体611吸收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而使其冷却。
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主要向旋转轴Rx侧移动并到达冷凝部。冷凝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此时,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而冷凝。从气相的工作流体散出的热从冷凝部散向第一冷却装置67a的外部散出。
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主要向蒸发部移动。在第一冷却装置67a工作时旋转装置63使支承体611转动,因此,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产生离心力。由此,该离心力作用于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促进其向上述外缘侧的移动。这样,各第一冷却装置67a通过连续且重复地呈现工作流体的蒸发和冷凝,能够通过热的输送进行冷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X方向俯视时,大致棒状的各第一冷却装置67a的长度方向配置成与支承体611的外缘的法线一致,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大致棒状的各第一冷却装置67a的长度方向配置成与上述法线交叉。
此外,波长转换装置604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也可以分别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各自的各冷凝部散热,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的冷却效率。冷却翅片既可以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各自分体地安装于各第一冷却装置67a,也可以构成为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a各自成一体。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4,除了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并且使第一冷却装置67a小型化。
5.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5。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4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冷却装置的形态。因此,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5.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中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的结构。图1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7b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波长转换装置605具有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在从+X方向俯视时,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各自是弯曲的。详细地说,在波长转换装置605中,在支承体611的第二面611B中,从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呈放射状地配置有8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在第一冷却装置67b中,代替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7a,采用了实施了弯曲加工的热管。另外,通过上述按压加工,各第一冷却装置67b的±X方向成形为扁平。
第一冷却装置67b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未图示的空间,对波长转换装置605进行冷却。此外,第一冷却装置67b的个数不限于8个。第一冷却装置67b的形成材料采用具有导热性的例如铜等金属。在第一冷却装置67b的空间中以减压状态封入了工作流体。因此,工作流体以比大气压下的沸点低的沸点蒸发。工作流体能够采用水。此外,第一冷却装置67b能够采用公知的热管。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一冷却装置67b在内部的空间具有蒸发部和冷凝部。蒸发部具有液体保持部。在空间的外缘侧配置有蒸发部,在空间的旋转轴Rx侧配置有冷凝部。
通过上述弯曲加工,各第一冷却装置67b在沿着YZ平面的面内弯曲,在从+X方向透视的情况下,第一面611A的波长转换元件61与各第一冷却装置67b中的外缘侧的部位斜着交叉。由此,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易于向各第一冷却装置67b的各蒸发部传递。此外,以在从+X方向俯视时使支承体611顺时针转动的方式使用波长转换装置605。
此外,第一冷却装置67b中的按压加工不是必需的,在支承体611与各第一冷却装置67b之间可充分地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按压加工。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除了能够得到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从+X方向俯视波长转换装置605的情况下,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7a相比,扩大了波长转换元件61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重叠的区域。即,能够易于将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传递到第一冷却装置67b。
此外,波长转换装置605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也可以分别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各自的各冷凝部散热,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的冷却效率。冷却翅片既可以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各自分体地安装于各第一冷却装置67b,也可以构成为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各自成一体。
6.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6。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6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冷却装置的设置姿势。因此,对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6.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6中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的结构。图13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7c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606具有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的旋转轴Rx侧的端部向在+X方向上与支承体611的第二面611B分离的方向弯曲。详细地说,在第一冷却装置67c中,使用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7b相同的装置,以相对于扁平的面的侧面与第二面611B接触的姿势设置。因而,在第一冷却装置67c中,通过在第一冷却装置67c的外缘侧使上述侧面与第二面611B接触,使得在第一冷却装置67c的旋转轴Rx侧,端部与第二面611B分离。该设置姿势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此外,以在从+X方向俯视时使支承体611逆时针转动的方式使用波长转换装置606。
此外,波长转换装置606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也可以各自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各自的各冷凝部散热,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的冷却效率。冷却翅片既可以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各自分体地安装于各第一冷却装置67c,也可以构成为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c各自成一体。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6,除了能够得到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不易从支承体611向旋转轴Rx侧的各第一冷却装置67c的端部传播热。因此,在第一冷却装置67c的内部的空间中的上述端部附近,促进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第一冷却装置67c的冷却效率。
7.第七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7。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7是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追加了第一导热部件671和第二导热部件672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7.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7的结构。图14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7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波长转换装置607具备第一导热部件671和第二导热部件672。详细地说,第一导热部件671和第二导热部件672呈环状地配置在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与第二面611B之间。第一导热部件671和第二导热部件672为环状,配置成关于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旋转对称。第一导热部件671和第二导热部件672的形成材料采用具有导热性的例如铜、铝等金属。第一导热部件671和第二导热部件672使用钎焊、粘接剂等安装于支承体611和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
第一导热部件671连接于各第一冷却装置67b中的与未图示的蒸发部对应的位置。换言之,第一导热部件671与各第一冷却装置67b的外缘侧连接。第二导热部件672连接于各第一冷却装置67b中的旋转轴Rx侧的部位。即,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不与支承体611的第二面611B直接连接,而是经由第一导热部件671以及第二导热部件672连接。换言之,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与第一导热部件671及第二导热部件672连接,并且配置成在第一冷却装置67b与第二面611B之间空出间隙。在此,在组装波长转换装置607时,如果首先将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安装于第一导热部件671及第二导热部件672而形成子单元、之后再安装于支承体611,则能够提高组装性。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波长转换装置607也可以还具备配置于第二导热部件672的冷却翅片。
另外,波长转换装置607的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也可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同样地分别具有未图示的冷却翅片。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各自的各冷凝部散热,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的冷却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7,除了能够得到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降低了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具有的各个蒸发部之间的热分布的不均。另外,也降低了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具有的各个冷凝部之间的热分布的不均。因此,易于使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均等地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
在第二导热部件672上配置冷却翅片时,能够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各自的各冷凝部散热,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冷却装置67b的冷却效率。
8.第八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8a。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8a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4追加了冷却翅片680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8.1.第一冷却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8a中的第一冷却装置68的结构。图15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8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68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此外,图16示出从-Y方向观察图15所示的分断面VL4的截面。
如图15和图16所示,波长转换装置608a具备第一冷却装置68。第一冷却装置68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681以及多个冷却翅片680。多个冷却翅片680设置于第一冷却装置68的+X方向侧。
如图15所示,在旋转装置63的外周侧从支承体611的旋转轴Rx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12个)冷却翅片680。多个冷却翅片680分别倾斜地配置成在从+X方向俯视时与支承体611的外缘的法线交叉。
多个冷却翅片680被设计成:在从+X方向俯视时支承体611逆时针转动时,空气通过多个冷却翅片680流动而从旋转装置63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排出。由此,被加热的空气不易向旋转装置63流动,能够抑制旋转装置63的过热。此外,多个冷却翅片680的配置根据支承体611转动的方向进行设计即可,不限于上述配置。另外,多个冷却翅片680的个数不限于上述个数。
如图16所示,第一冷却装置68在内部具有空间681。空间681的沿XZ平面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状,其长边方向与支承体611接触地配置。空间681是环状地连通的空间,第一冷却装置68在空间681内具有蒸发部682和冷凝部686。在配置于空间681的外缘侧的蒸发部682设置有液体保持部684。冷凝部686包括空间681的旋转轴Rx侧的区域。因此,当空气通过多个冷却翅片680从旋转装置63侧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排出时,旋转装置63侧被冷却而促进冷凝部686中的放热。工作流体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物质。液体保持部684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多个冷却翅片680被设计成截面形状弯曲而使在支承体611转动时排出的空气的量增多。关于这种多个冷却翅片680的形状,能够通过对第一冷却装置68的主体进行旋刮加工来形成。
在此,参照图17说明作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波长转换装置608a的其它结构的波长转换装置608b。图17是示出第一冷却装置68的其它结构的立体图。
第八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8b与上述波长转换装置608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冷却装置68上安装有环。因此,对与波长转换装置608a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在波长转换装置608b中,在第一冷却装置68上安装有平板状的环689。详细地说,环689配置于多个冷却翅片680的+X方向侧。在从+X方向俯视时,环689的外缘与支承体611的外缘大致重叠。在作为环689内侧的旋转装置63侧,旋转装置63和多个冷却翅片680的一部分向+X方向侧露出。
由此,在支承体611转动时,从旋转装置63侧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均匀,促进空气的排出。
如上所述,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8a、608b,除了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通过多个冷却翅片680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68的冷凝部686散热,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8的冷却效率。
通过在第一冷却装置68上安装环689,促进从旋转装置63侧排出空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8的冷却效率。
9.第九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投影仪1的照明装置41具备的波长转换装置609。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9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装置64追加了第二冷却装置69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9.1.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8、图19和图2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9的结构。图18和图19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9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波长转换装置609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此外,图20示出从-Y方向观察图18和图19所示的分断面VL5的截面。
如图18和图19所示,波长转换装置609还具备设置于第一面611A的第二冷却装置69。第二冷却装置69呈环状地配置于波长转换元件61的旋转轴Rx侧。第二冷却装置69在从-X方向俯视时呈环状。第二冷却装置69与波长转换元件61及第一冷却装置64同样地,以关于旋转轴Rx旋转对称的方式配置于支承体611的第一面611A。
第二冷却装置69具有在壳体的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691,从第一冷却装置64接收热。如图20所示,第二冷却装置69在空间691内具有包括液体保持部694的蒸发部692以及冷凝部696。第二冷却装置69配置成蒸发部692与第一冷却装置64的旋转轴侧的部位对应。换言之,第二冷却装置69的液体保持部694配置于在±X方向上不与第一冷却装置64的液体保持部644所配置的部位重叠的部位。
空间691从大致圆盘状的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向旋转轴Rx侧延伸。空间691的沿XZ平面的截面形状在图20中为±Z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大致矩形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空间691沿着环状的第二冷却装置69的外形呈环状地连通设置。第二冷却装置69采用与第一冷却装置64同样的形成材料。
在空间691中以减压状态封入了工作流体。因此,工作流体以比大气压下的沸点低的沸点蒸发。工作流体能够采用水。
蒸发部692通过从波长转换元件61经由第一冷却装置64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蒸发部692具有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694,是包括配置有该液体保持部694的区域的部位。冷凝部696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使得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冷凝部696包括空间691中的旋转轴Rx侧的区域。
液体保持部694具有环状的外形。液相的工作流体浸透并保持于液体保持部694。因此,液体保持部694采用具有多个孔的多孔质体或纤维的成形体,以供液相的工作流体浸透。液体保持部694能够采用与第一冷却装置64的液体保持部644同样的结构。
此外,除了液体保持部694,蒸发部692的部位和冷凝部696的部位的位置根据第二冷却装置69的工作状态等而发生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体保持部694的配置设为仅在空间691内的+X方向侧的壁面,但液体保持部694的配置不限于此。
根据这些结构,从波长转换元件61传递到第一冷却装置64的热H1在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凝部646释放后,作为热H3经由支承体611向第二冷却装置69传递。另外,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的一部分作为热H2经由支承体611直接向第二冷却装置69传递。
传递到第二冷却装置69的热H2、H3向空间691内的蒸发部692传递。蒸发部692通过从波长转换元件61传递的热H2、H3使液体保持部694所保持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此时,利用空间691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气化热来吸收热H2、H3。由此,除了促进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凝部646中的散热以外,还经由支承体611直接对波长转换元件61进行冷却。
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保持来自波长转换元件61的热H2、H3,主要作为流体G3向-Z方向移动并到达冷凝部696。冷凝部696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使得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此时,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而冷凝。从气相的工作流体散出的热从冷凝部696散出到第二冷却装置69的外部。
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主要作为流体L3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即在图20中为+Z方向的蒸发部692移动。在第二冷却装置69工作时,旋转装置63使支承体611转动,因此,向支承体611的外缘侧、换言之图20的+Z方向产生离心力。由此,该离心力作用于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促进其向+Z方向的移动。移动到蒸发部692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被液体保持部694保持。这样,第二冷却装置69与第一冷却装置64同样地是所谓的蒸汽室,通过连续且重复地呈现工作流体的蒸发和冷凝,能够通过热的输送进行冷却。
在此,流体G3、L3示出工作流体的主要的运动路线,工作流体的流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液体保持部694中产生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空间691中的与液体保持部694在±X方向上相对的内壁处冷凝。
此外,液体保持部694与第一冷却装置64的液体保持部644同样地未设置于空间691中的旋转轴Rx侧的端部。另外,液体保持部694也未设置于空间691中的-X方向侧的内壁。并且,液体保持部694也未设置于空间691中的+X方向侧的内壁中的从旋转轴Rx侧的端部到第二冷却装置69的±Z方向上的大致中间的部分之间。由于波长转换装置609的旋转产生朝向外缘侧的离心力,由于该离心力,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向位于外缘侧的蒸发部692、即向液体保持部694移动。此时,液体保持部不存在于液相的工作流体受到离心力而移动的路径中,因此,与在该路径中存在液体保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更快地向蒸发部692的液体保持部694移动。因而,在第二冷却装置69中,工作流体的从气相到液相再到气相的变化的循环高效地进展,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4对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9中,第一冷却装置64和第二冷却装置69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具有冷却翅片。通过冷却翅片,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作为该冷却翅片,能够列举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冷却翅片680。
如上所述,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9,除了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第二冷却装置69,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详细地说,来自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凝部646的热H3易于传递到第二冷却装置69的蒸发部692。因此,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凝部646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64的冷却效率。
从波长转换元件61向第二冷却装置69不经由第一冷却装置64而直接传递热H2。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61的冷却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波长转换装置609的第二冷却装置69能够应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波长转换装置。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第二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2、第三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3、第四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4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装置605也可以还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装置69。由此,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凝部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以下记载从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
波长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装置;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旋转装置进行旋转;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空间从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第一冷却装置具有:蒸发部,其在空间内利用从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以及冷凝部,其在空间内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液体保持部设置于空间中的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使波长转换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比以往提高作为荧光体的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详细地说,第一冷却装置设置于隔着基材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在第一冷却装置中,液体保持部配置在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因而,波长转换元件的热主要传递给液体保持部。在液体保持部中保持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由于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变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利用此时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气化热吸收波长转换元件的热而使其冷却。
在第一冷却装置中,在液体保持部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向冷凝部移动。此时,从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也利用气相的工作流体从蒸发部向冷凝部传递。在冷凝部中,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而冷凝,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然后,通过工作流体的冷凝而散出的热从第一冷却装置散出。
第一冷却装置的空间从基材的外缘侧向旋转轴侧延伸,液体保持部设置于空间的外缘侧。因此,在冷凝部中的空间的旋转轴侧冷凝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通过由基材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从旋转轴侧向外缘侧移动。即,与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后没有离心力作用的情况相比,液相的工作流体更快地向液体保持部回流。因而,工作流体的从气相到液相再到气相的变化的循环高效地进展,由此,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能够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换言之,能够提供比以往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的波长转换装置。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是遵循波长转换元件的形状而设置的。
根据该结构,第一冷却装置的形状遵循波长转换元件的形状,因此,波长转换元件的热易于向第一冷却装置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液体保持部在空间中未被设置于旋转轴侧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冷却装置的空间的端部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通过由基材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向与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第一冷却装置中的工作流体的从气相到液相再到气相的变化的循环更高效地进展。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在设沿着旋转轴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时,第一冷却装置在位于第一方向的部位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空间的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随着从外缘侧朝向旋转轴侧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在空间中,相对于基材的旋转轴侧,基材的外缘侧形成得较窄。因此,相对于包括液体保持部的蒸发部,冷凝部较宽,气相的工作流体易于冷凝。也就是说,气相的工作流体易于散热。另外,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沿着倾斜面向液体保持部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在设沿着旋转轴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时,第一冷却装置在位于第一方向的部位具有沿着基材的旋转方向配置的多个翅片,在多个翅片中从旋转轴侧向外缘侧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槽。
根据该结构,通过由基材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液相的工作流体易于沿着翅片的空间侧的内表面向液体保持部移动。另外,通过槽,对翅片进行分割而使翅片的表面积扩大,并且易于通过基材的旋转而向槽流动空气。因此,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散热。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冷却装置分别从旋转轴侧向外缘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并能够使第一冷却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多个第一冷却装置是弯曲的。
根据该结构,在从第一方向俯视波长转换装置的情况下,波长转换元件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重叠的区域扩大。即,能够使波长转换元件的热易于向第一冷却装置传递。
在上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多个第一冷却装置的旋转轴侧的端部向远离基材的方向弯曲。
根据该结构,不易从基材向第一冷却装置的旋转轴侧的端部传播热。因此,在第一冷却装置的空间中的上述端部附近,促进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向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变化。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第一导热部件,其连接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中的与蒸发部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导热部件,其连接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中的旋转轴侧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在多个第一冷却装置具有的各蒸发部之间,降低了热分布的不均。另外,在多个第一冷却装置具有的各冷凝部之间,也降低了热分布的不均。因此,多个第一冷却装置易于均等地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配置于第二导热部件的冷却翅片。
根据该结构,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多个第一冷却装置的各冷凝部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具有冷却翅片。
根据该结构,通过冷却翅片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凝部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设置于第一面的第二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具有:空间,其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蒸发部,其在空间内利用从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以及冷凝部,其在空间内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第二冷却装置配置成第二冷却装置的蒸发部与第一冷却装置的旋转轴侧的部位对应。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二冷却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详细地说,来自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凝部的热易于向第二冷却装置的蒸发部传递。因此,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凝部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二冷却装置相对于波长转换元件配置于旋转轴侧。
根据该结构,从波长转换元件向第二冷却装置不经由第一冷却装置地直接传递热。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冷却翅片。
根据该结构,通过冷却翅片,能够促进从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一方的冷凝部散热。
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射出具有第一波段的光的光源;以及将从光源射出的光的波长转换为与第一波段不同的第二波段的上述波长转换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照明装置中,能够针对伴随从光源射出的光的波长转换的发热,提高冷却效率,抑制波长转换效率的下降。
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对从照明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投射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投射光学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投影仪中,能够抑制波长转换效率的下降而使照明效率稳定。
优选的是,所述投影仪还具备向第一冷却装置送风的冷却风扇。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波长转换元件的冷却效率,使投影仪的照明效率更稳定。

Claims (12)

1.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旋转装置;
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所述旋转装置进行旋转;
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
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空间从所述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在所述空间内利用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冷凝部,其在所述空间内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
所述液体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在设沿着所述旋转轴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时,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部位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所述空间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随着从所述外缘侧朝向所述旋转轴侧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2.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旋转装置;
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所述旋转装置进行旋转;
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
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空间从所述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在所述空间内利用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冷凝部,其在所述空间内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
所述液体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在设沿着所述旋转轴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时,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部位具有沿着所述基材的旋转方向配置的多个翅片,
在所述多个翅片中从所述旋转轴侧向所述外缘侧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槽。
3.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旋转装置;
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所述旋转装置进行旋转;
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
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空间从所述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在所述空间内利用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冷凝部,其在所述空间内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
所述液体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多个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所述旋转轴侧的端部向远离所述基材的方向弯曲。
4.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旋转装置;
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所述旋转装置进行旋转;
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
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空间从所述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在所述空间内利用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冷凝部,其在所述空间内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
所述液体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
第一导热部件,其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中的与所述蒸发部对应的位置;以及
第二导热部件,其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中的所述旋转轴侧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配置于所述第二导热部件的冷却翅片。
6.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旋转装置;
基材,其具有第一面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通过所述旋转装置进行旋转;
波长转换元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以及
第一冷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具有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的空间,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进行冷却,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空间从所述基材的外缘侧延伸到旋转轴侧,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在所述空间内利用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冷凝部,其在所述空间内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蒸发部具有保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液体保持部,
所述液体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外缘侧,且配置在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对应的位置,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冷却装置,
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具有:
空间,其在内部封入了工作流体;
蒸发部,其在所述空间内利用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冷凝部,其在所述空间内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配置成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所述蒸发部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所述旋转轴侧的部位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相对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冷却翅片。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是遵循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形状而设置的。
10.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射出具有第一波段的光的光源;以及
将从所述光源射出的所述光的波长转换为与所述第一波段不同的第二波段的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
1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对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
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投射光学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向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送风的冷却风扇。
CN202010206395.6A 2019-03-25 2020-03-23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Active CN1117364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6101 2019-03-25
JP2019056101A JP6996040B2 (ja) 2019-03-25 2019-03-25 波長変換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6412A CN111736412A (zh) 2020-10-02
CN111736412B true CN111736412B (zh) 2023-06-02

Family

ID=72605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6395.6A Active CN111736412B (zh) 2019-03-25 2020-03-23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48947B2 (zh)
JP (1) JP6996040B2 (zh)
CN (1) CN1117364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8395B (zh) * 2020-11-19 2022-06-21 无锡视美乐激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的波长转换装置及光源
CN116724197A (zh) * 2021-01-26 2023-09-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荧光体轮
CN115167066A (zh) * 2021-04-07 2022-10-1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元件及投影装置
JP2022185236A (ja) * 2021-06-02 2022-1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装置、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42703A (ja) * 2007-07-18 2009-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908627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6324956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散热系统及激光投影设备
JP2017027685A (ja) * 2015-07-16 2017-02-0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及び蛍光体ホイールを備えた光源装置
JP2017207673A (ja) * 2016-05-19 2017-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蛍光発生装置、光源装置、画像投射装置
JP2018055054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回転冷却装置、波長変換装置、光拡散装置、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81728B1 (en) * 2003-10-15 2018-11-21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5240521B2 (ja) 2009-02-23 2013-07-1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光源装置並びにこの光源装置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GB2493135A (en) 2011-07-14 2013-01-30 Barco Nv Orbit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
JP6079130B2 (ja) 2012-10-24 2017-02-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この光源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US9664893B2 (en) * 2014-09-17 2017-05-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hosphor wheel device, phosphor wheel device accommodating housing and projection-type image display device
JP6617274B2 (ja) 2014-09-17 2019-1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装置、蛍光体ホイール装置収納筐体、およ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9982867B2 (en) 2015-05-29 2018-05-29 Nichia Corporation Wavelength converting member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having the wavelength converting member
JP2017072672A (ja) 2015-10-06 2017-04-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9970643B2 (en) * 2016-05-12 2018-05-15 Christie Digital Systems Usa, Inc. Rotatable heat sink with internal convection
US20200109899A1 (en) * 2017-07-06 2020-04-09 Maxell, Ltd. Heat transport device and projec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12585534B (zh) * 2018-08-27 2022-10-04 索尼公司 波长转换元件、光源模块及投影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42703A (ja) * 2007-07-18 2009-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908627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6324956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散热系统及激光投影设备
JP2017027685A (ja) * 2015-07-16 2017-02-0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及び蛍光体ホイールを備えた光源装置
JP2017207673A (ja) * 2016-05-19 2017-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蛍光発生装置、光源装置、画像投射装置
JP2018055054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回転冷却装置、波長変換装置、光拡散装置、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6412A (zh) 2020-10-02
JP6996040B2 (ja) 2022-01-17
US20200310233A1 (en) 2020-10-01
US20220299851A1 (en) 2022-09-22
US11644738B2 (en) 2023-05-09
US11448947B2 (en) 2022-09-20
JP2020160117A (ja)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36412B (zh)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JP5673247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874058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US9804485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JP2022093391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836132B2 (ja) 光学装置、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05691B2 (ja) 回転冷却装置、波長変換装置、光拡散装置、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8121139B (zh) 波长转换元件、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JP6777075B2 (ja) 光変換装置および光源装置ならびに投影型表示装置
WO2016167110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投影型表示装置
US9817303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09298586B (zh) 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JP6801698B2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6153878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18004668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08773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JP2012078537A (ja) 光源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7236642B2 (ja) 光源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17015966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8054780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23595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565365B2 (ja)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8055055A (ja) 回転冷却装置、波長変換装置、光拡散装置、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8061897A1 (ja) 波長変換装置、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215536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