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4316B -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 Google Patents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4316B
CN111684316B CN201980012031.XA CN201980012031A CN111684316B CN 111684316 B CN111684316 B CN 111684316B CN 201980012031 A CN201980012031 A CN 201980012031A CN 111684316 B CN111684316 B CN 1116843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index
transparent substrate
main surface
index layer
antiglar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20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4316A (zh
Inventor
一色真诚
池田彻
竹田洋介
下坂鹰典
村上贵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84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4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4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4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03Function characteristic scattering

Abstract

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防眩膜由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低折射率层中且折射率与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nlow为1.4~1.8,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比nlow高0.1以上,相对于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

Description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背景技术
各种机器(例如电视机、个人笔记本、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话、车辆等)中具备的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等)中,若荧光灯等室内照明、太阳光等外部光映入显示面,则辨识性因反射图像而降低。
作为抑制外部光的映入的方法,有将防眩膜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的方法。防眩膜是在表面具有凹凸,使外部光漫反射而使反射图像不清楚的膜。“漫反射”是指反射中以与相对于表面的入射角度不同的角度被反射(散射)的反射。这种防眩膜例如作为二氧化硅前体而将包含烷氧基硅烷的水解缩合物等水解性有机硅化合物的涂布液通过喷雾法涂布于透光性基材表面,之后进行煅烧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还有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配置低反射膜,抑制入射光向透明基材的反射本身,使反射图像不清楚的方法。作为低反射膜,已知有使由低折射率材料构成的单层膜、由低折射率材料构成的层和由高折射率材料构成的层组成的多层膜。并且,作为低反射膜,还已知有由含氟水解性有机硅化合物形成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5。)。
另外,作为用于得到高分辨率的表面形状参数之一,有在(H1-H2)/Ra≥0.25的条件下,表示平坦部分少的方法。在此,H1在凹凸面的粗糙曲面的轴承曲线中,面积率为70%时的高度,H2在凹凸面的粗糙曲面的轴承曲线中,面积率为99%时的高度(参照专利文献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215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4-1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44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79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05/121265号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15/137196号。
发明内容
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配置防眩膜,能够抑制外部光映入显示面而导致图像的辨识性的降低。然而,同时,防眩膜的防眩性越高,在防眩膜表面越产生不均而辨识性降低。
并且,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条件表示凹凸的谷底的平坦部分少,但对于平坦部分位于高度方向高的部分的平坦部分,不能任意规定。然而,位于高度方向高的部分的平坦部分也产生镜面反射,因此该规定不足以对所有部分求出倾斜度,评价平坦部比率。
如此以往的技术中,不能同时实现高防眩性、高辨识性以及低眩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高防眩性、高辨识性、和低眩光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上述防眩膜由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上述低折射率层中且折射率与上述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
将上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为1.4~1.8,
将上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比上述nlow高0.1以上,
上述高折射率层的相对于上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
上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中,上述高折射率层优选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为1.8以上。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中,上述高折射率层优选由2层以上的层构成。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中,将上述透明基体的第2主面涂黑,优选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2~8%。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中,优选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中减去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的合计而得到的值为0.2~4%。在此,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的值是根据JIS R3106测定的实测值,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是以相同膜厚、相同折射率和衰减系数的积nk的值层叠在理想平坦的面的构成的光学计算值。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上述防眩膜由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高折射率层、和形成在上述高折射率层中的折射率与上述高折射率层不同的低折射率层构成,
将上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为1.4~1.8,
将上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比上述nhigh低0.1以上,
上述低折射率层的相对于上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
上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中,优选上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nlow为1.4以下。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中,优选上述低折射率层的主成分为二氧化硅。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中,上述低折射率层优选由2层以上的层构成。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中,优选将上述透明基体的第2主面涂黑,从第1主面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2~8%。
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中,优选根据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中减去第2主面与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和第1主面与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的合计而成的值为0.2~4%。这里,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的值是根据JIS R3106测定的实测值,第2主面与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和第1主面与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是以相同膜厚、相同折射率和衰减系数的积nk的值层叠在理想平坦的面而成的构成的光学计算值。
优选是具有如下的结构的显示装置,将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和(2)作为覆盖部件,将上述透明基体的第2主面和显示面板隔着粘接剂层而粘贴。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3),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上述防眩膜由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上述低折射率层中且折射率与上述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
将上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为1.4~1.8,
将上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比上述nlow高0.1以上,
截面SEM图像中,对上述高折射率层,测定将倾斜度相对于主面为0.5度以下的部分投影在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的线上的长度,将它们合计时,相对于宽度400μm的合计长度的比例为15%以下,且由高折射率层的二维轮廓求出的算出平均粗糙度Ra为0.01μm~0.4μm,且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0.8μm~50μm。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能够同时实现高防眩性、高辨识性、以及低眩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2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3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4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7是说明正方形数据的反转·旋转的数据的排列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使用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透明基体的发光指标值S的测定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形成有具备第1主面11a和第2主面11b的透明基体11、和形成在第1主面11a上的防眩膜14。
[透明基体11]
作为透明基体11的材料,可举出玻璃、树脂等。作为树脂,可举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三乙酰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其中,从安全性、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透明板为玻璃。另外,从高耐热性、高耐候性的观点考虑,也优选玻璃在车载用显示部材中使用。
透明基体11为玻璃的情况下,确保例如作为车载用显示部材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所需要的机械强度和耐划伤性,因此优选强化处理的强化玻璃。作为强化处理,可以使用物理强化处理和化学强化处理,但从比较薄的玻璃也能够强化处理的观点考虑,优选经化学强化处理的化学强度玻璃。
能够用于透明基体11的玻璃在不实施化学强化处理的情况下可举出无碱玻璃、钠钙玻璃。并且,在进行化学强化处理的情况下,例如可举出钠钙硅酸盐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锂铝硅酸盐玻璃、硼硅酸玻璃。即使厚度薄也容易通过强化处理施加大的应力,即使薄也可得到高强度的玻璃,从适合用作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辨识侧配置的物品的观点考虑,优选为铝硅酸盐玻璃。
透明基体11优选表面压缩应力(CS)的最大值为400MPa以上,更优选为500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0MPa以上。并且压缩应力层深度(DOL)优选为10μm以上。通过将表面压缩应力和压缩应力层深度设在该范围,从而能够在透明板的主面赋予优异的强度和耐划擦伤性。
透明基体11的厚度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5mm以上。并且,透明基体11的厚度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mm以下。如果该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使最终产品不易开裂。
透明基体11可以具备至少1个以上的弯曲部。可举出组合弯曲部和平坦部的形状、整体成为弯曲部的形状等,只要具有弯曲部,该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最近,在将具有弯曲部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各种机器(电视机、个人笔记本、智能手机、汽车导航等)中,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成为曲面的产品上市。弯曲部可以结合显示面板的形状、显示面板的框体的形状等进行制作。应予说明,“平坦部”是指平均曲率半径超过1000mm的部分,“弯曲部”是指平均曲率半径为1000mm以下的部分。
若将透明基体11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sub时,优选nsub为1.45~1.62,更优选为1.45~1.55。这是因为如果在该折射率的范围,则作为量产的玻璃板、树脂板容易获得。并且,透明基体11的折射率nsub优选与后述的低折射率层12接近。这是因为透明基体11与低折射率层12的折射率差越小,透明基体11与低折射率层12的界面的镜面反射降低。透明基体11为玻璃的情况下,折射率nsub为下限值以上时,具备高密度的二氧化硅玻璃这样优异的强度、耐久性、耐候性。
应予说明,可见光波长区域中在波长550nm可见度最高,因此折射率为波长550nm的值。
[防眩膜14]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中,防眩膜14由形成在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上的低折射率层12、和形成在低折射率层12中的高折射率层13构成。高折射率层13为连续层。
本说明书中,连续层是指基底层表面完全被覆盖,在覆盖了层后基底没有露出的状态的层。优选为基底没有完全露出的状态,但因膜的裂纹、针孔等,基底稍稍露出的情况下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看成是连续层。
应予说明,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中,在低折射率层12中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形成有1层,但高折射率层13也可以形成2层以上。通过将高折射率层13设为折射率不同的2层以上的结构,通过膜构成能够容易任意设计反射率。通过进一步将高折射率层13设为多层结构,能够抑制反射率的波长依存性,将反射色设计成中性色。在此,中性色是指无彩色,是指将以D65光源观测的情况下的反射色的色坐标表记为CIE1976(L*,a*,b*)颜色空间时,a*、b*的值为±5以下。
将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低折射率层12的nlow为1.4~1.8。若低折射率层12的折射率nlow为上述范围,则与形成有低折射率层12的透明基体11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nsub的差小,不会产生在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与低折射率层12的界面发生的反射率增大等问题。并且,低折射率层12与空气之间形成界面,因此优选低折射率层12的折射率如上述范围那样小。这是因为空气界面的反射降低。
作为波长550nm的折射率nlow满足上述范围的低折射率层12的构成材料,可优选利用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铌(Nb2O5)、五氧化二钽(Ta2O5)、氮化硅(Si3N4)、氧化铝(Al2O3)、氮化铝(AlN)、氧化锌(ZnO)、二氧化锡(SnO2)和它们的混合物。
将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高折射率层13的折射率nhigh比折射率nlow高0.1以上。这是通过在低折射率层12与高折射率层13的界面具有折射率差,从而在界面发生反射,因而内部反射散射增大。另一方面,低折射率层12(折射率nlow)/高折射率层13(折射率nhigh)/低折射率层12(折射率nlow)这样的层叠构成,从低折射率层12入射的入射光在高折射率层13折射一次,但从高折射率层13向低折射率层12入射时,向与第一次折射相反方向折射,因此结果入射光几乎不折射(行进方向不发生改变)。因此,内部透射散射几乎不增大。即,通过使折射率nhigh比折射率nlow高0.1以上,与仅表面散射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内部透射散射的增大,同时可通过增加内部反射散射来增大反射散射的效果。这种效果通过后述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Reflection imagediffusiveness index)进行评价。
在此,光散射大致分为“表面散射”和“内部散射”。
“内部散射”是指不仅在与空气的界面,而且具有在附加于透明基体11、防眩膜14等图像显示元件表面的一系列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内部具有折射率差的界面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该界面,根据该界面形状产生的散射。内部散射分为“内部透射散射”和“内部反射散射”。“内部透射散射”是指透射光在通过与折射率不同的含有粒子或层的界面时发生的散射,若内部透射散射变大则辨识性恶化。“内部反射散射”是指入射光在与折射率不同的含有粒子、层的界面反射时发生的散射,内部反射散射变大时防眩性增大。
折射率nhigh与折射率nlow的差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为0.5以上。这是因为折射率nhigh与折射率nlow的折射率差大的一方容易设计任意的界面反射率。
并且,折射率nhigh与折射率nlow的差优选为1以下。这是为了防止低折射率层12与高折射率层13的界面的反射率过高。折射率nhigh与折射率nlow的差更优选为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以下。
作为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满足上述范围的高折射率层13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二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铌(Nb2O5)、五氧化二钽(Ta2O5)、氮化硅(SiN)、氧化铝(Al2O3)、氮化铝(AlN)、氧化锌(ZnO)、二氧化锡(SnO2)和它们的混合物。并且,如果折射率nhigh满足上述范围的范围,则可以包含二氧化硅(SiO2)等低折射率材料。
折射率nhigh优选为1.8以上。折射率nhigh更优选为1.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高折射率层13是平坦的区域(高折射率层13形成的面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平行的区域),更具体而言,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少。本申请发明人发现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高辨识性。在此,防眩性是指主要通过使反射光散射,从而降低因光源的映入所导致的反射光的炫光的性能,越具有高防眩性越能够降低炫光。辨识性是指在显示装置用覆盖部件的情况下,所显示的文字、图形等清楚可见的性能,透射光被散射的比例越少看得越清楚。即,越具有高辨识性越能够清楚地辨识。
本申请说明书中,作为在高折射率层13上平坦的区域少的指标,使用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应予说明,上述的面积比是将高折射率层13投影到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二次元投影形状的面积比。通过使用上述面积比,能够明确定义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高辨识性的表面凹凸的形状。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是通过在高折射率层13中,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高辨识性。
(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1)
应予说明,高折射率层13中,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可按以下的步骤求出。
对于透明基体11的形成防眩膜14的第1主面11a,使用激光显微镜(株式会社KEYENCE公司制,型号:VK-X210),以物镜100倍,对于(111~148)μm×(101~135)μm的观察区域,进行XYZ的测定。采样数是横2048×纵1536的合计3145728点。观察区域有时根据条件如上所述不同,这里,对该145.0μm×108.8μm的情况进行说明。
准备如上所述得到的采样数据横2048×纵1536的数据,删除横(1537~2048)×纵1536的数据,得到正方形数据。对得到的正方形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近似平面。通过从原始数据减去近似平面进行倾斜校正,得到倾斜校正正方形数据X0。对将得到的倾斜校正正方形数据如图7所示反转、旋转的数据X1,X2,X3进行配置,得到横3072×纵3072的合成正方形数据α。
在接着得到的合成正方形数据α应用移动平均滤波器。准备25×25的方阵且全要素为1/5的滤波器矩阵。对合成正方形数据α和滤波器矩阵进行2维循环卷积处理。得到滤波器处理后合成正方形数据3072×3072。对于该滤波器处理后合成正方形数据,将横3072×纵3072的各个数据点间以1/4间隔执行二维线性插值,得到横12285×纵12285的插值后数据。插值使用MathWorks公司制软件,MATLAB R2008b的interp2函数。interp2函数有指定插值方法的method,指定“linear”。
接着,将插值后数据切成LCD像素大小。LCD的像素假定为264ppi,形成96.2μm×96.2μm的尺寸,从插值后数据中切出横10856×纵10856(一边根据96.2/108.8×12285算出。)。将该切出的数据线性插值成横1024×纵1024,再此如图7所示排列,配置成反转、旋转的数据,得到横2048×纵2048的大小为384.8μm×384.8μm的合成正方形数据β。线性插值与上述同样地使用interp2函数,method中指定“linear”。
得到的横2048×纵2048的大小为384.8μm×384.8μm的合成正方形数据β包含与高度相关的数据。并且,各网格的间隔是384.8μm/2047=188nm。
计算得到的横2048×纵2048的大小为384.8μm×384.8μm的合成正方形数据β的面倾斜度。使用MATLAB R2008b的surfnorm函数,计算合成正方形数据β的法线向量。具体而言,将合成正方形数据β的2048×2048点的各点的X坐标、Y坐标、Z坐标各个矩阵设为Xa、Ya、Za时,得到surfnorm(Xa,Ya,Za),从而求出各点的法线向量。求出各点的法线向量和玻璃垂直面和法线向量所成的角度,以0.1度的刻度绘制直方图,计算相对于直方图的总数的角度为0~0.5°的总数的比例,求出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
(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2)
如下记载上述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比的求出方法的其它的例子。
使用日立高科技公司制备的超高分解能场致发射型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US8230,以1万倍拍摄截面SEM图像。此时的拍摄条件是加速电压:2kV,探针电流:Normal,发射电流:10μA,检测器条件:LA100(U)。在得到的截面SEM图像中,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观察到长度10μm的宽度,拍摄使观察区域连续在横向移动的SEM图像,将其并列40个以上并将采样长度设为400μm。接着,使用二值化软件将它们的截面SEM图像二值化。作为二值化软件,使用WinROOF2015(三谷商事株式会社制)。接着,将被二值化的高折射率层的对照形状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即相对于主面为0.5度以下的倾斜度的部分投影到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的线上的长度进行测定。接着,将相对于上述主面为0.5度以下的倾斜度的部分投影到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的线的长度合计,求出相对于宽度400μm的长度的比例,可得到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比。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在高折射率层13中,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比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下。
本申请中,作为在高折射率层13上平坦的区域少的指标,也可使用由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截面SEM图像得到的高折射率层13的2维轮廓得到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值。
使用日立高科技公司制超高分解能场致发射型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US8230,以1万倍拍摄截面SEM图像。此时的拍摄条件是加速电压:2kV,探针电流:Normal,发射电流:10μA,检测器条件:LA100(U)。在得到的截面SEM图像中,与透明基体表面平行观察到长度10μm的宽度,拍摄使观察区域连续在横向移动的SEM图像,将其在横向连续地排列40个以上并将采样长度设为400μm,使用二值化软件使得到的截面SEM图像二值化。作为二值化软件,使用WinROOF2015(三谷商事株式会社制)。接着,由二值化的截面SEM图像,根据同时显示的长度比例尺,将高折射率层13的2维轮廓数值化,求出Ra、RSm。上述Ra、RSm是以基准长度为80μm,评价长度为400μm进行测定。
根据高折射率层13的2维轮廓求出的Ra优选为0.01μm~0.4μm,进一步优选为0.02μm~0.2μm,更优选为0.02μm~0.1μm。若Ra为下限值以上,则镜面反射减少,因此与没有高折射率层的具有相同表面凹凸结构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相比,防眩性提高。若Ra为上限值以下,则在其上层叠低折射率层时,最表面的凹凸不会变得过大,耐划伤性提高。
由高折射率层13的二维轮廓求得的RSm优选为0.8μm~50μm,更优选为5μm~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μm~20μm。若RSm小于0.8μm则为可见光波长端以下,因此不显示防眩性。若RSm超过上限值,则高折射率层13表面的角度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平行地靠近,因此镜面反射增加,其结果是与没有进入高折射率层的、具有相同表面凹凸结构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相比,防眩性不提高。
作为形成在低折射率层12中平坦的区域少的高折射率层13的方法,可举出以下的步骤。
首先,图1中,将位于比高折射率层13更靠下侧的低折射率层形成在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上。低折射率层的形成可使用旋涂法、静电涂装法、喷雾法等湿式成膜法、真空蒸镀法、离子束辅助蒸镀法、离子电镀法、溅射法、等离子体CVD法等干式成膜法。其中特别优选使用静电涂装法。这是因为使用包含微粒和粘合剂的涂布液,能够容易控制表面凹凸形状,容易制作平坦的区域少的凹凸表面。
接着,对形成的低折射率层表面实施所谓的防眩处理,在低折射率层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出于该目的使用的防眩处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所谓的防冻处理这样的伴随蚀刻处理的化学的处理方法,也可以使用喷砂处理这样的物理处理方法。
接着,在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的低折射率层上形成高折射率层13。高折射率层13的形成也可以使用旋涂法、静电涂装法等湿式成膜法,但从以下的理由考虑,优选使用真空蒸镀法、离子束辅助蒸镀法、离子电镀法、溅射法、等离子体CVD法等干式成膜法。
高折射率层13需要在低折射率层的凹凸形状上以均匀的膜厚成膜,干式成膜法中原料粒子飞来而付着,因此容易匹配凹凸形状而形成为均匀的膜厚,从而可以优选地使用。
接着,在高折射率层13上形成低折射率层。在高折射率层13上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可以与在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上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同样地使用各种成膜法,也可以变更低折射率层的材料、成膜方法。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中,高折射率层1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5~80nm。
如上所述,可以在低折射率层12中形成2层以上的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作为在低折射率层12中形成2层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的构成,可举出在低折射率层12中依次层叠TiO2层(厚度11nm)、SiO2层(厚度28nm)、TiO2层(厚度11nm)的构成。
如图1所示,形成在高折射率层13上的低折射率层12也在该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即防眩膜14的最表面14a成为具有微细的凹凸的形状。本申请说明书中,作为防眩膜14的表面形状的指标,使用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如上所述,本申请发明者发现如果在高折射率层13上平坦的区域少且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的RSm小,则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低眩光。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即防眩膜14的最表面14a)的RSm为50μm以下。由此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低眩光。这里眩光(Sparkle)是指在将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用于像素矩阵型的显示装置用覆盖部件的情况下,观察在覆盖部件表面具有比像素矩阵大的周期的大量的光粒,由此辨识性被阻碍的程度。越是低眩光,越不易观察到光粒,辨识性提高。
应予说明,防眩膜14最表面14a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可以基于JIS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的RSm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并且,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的RSm优选为0.8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这是因为若可见光波长端小于0.8μm则不易显示可见光区域的散射,不易显示防眩性。
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即防眩膜14的最表面14a)的算术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μm~0.15μm,更优选为0.02μm~0.08μm,进一步优选为0.02μm~0.06μm。若Ra为下限值以上,则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的镜面反射不过度增加,可在抑制眩光的同时得到防眩性。若Ra为上限值以下,则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最表面的、来自防眩膜的凹凸结构能够确保耐磨损性。
即,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在高折射率层13中,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且防眩膜14表面的RSm为50μm以下,由此能够实现高防眩性、高辨识性和低眩光。
通过设置高折射率层13可得到高防眩性,但通过设置高折射率层13而反射率变得过高时,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透明性受损,因此优选可见光反射率为一定值以下。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I)中减去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或者透明基体11的第2主面11b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II)和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侧与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III)的合计而成的值为0.2~4%。在此,从第1主面11a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I)的值是基于JIS R3106测定的实测值,第2主面11b与空气界面和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II)和第1主面11a侧与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可见光反射率III)是在理想的平坦的透明基体11的面层叠有假设与低折射率层12相同的膜厚、相同的折射率和衰减系数的积nk的平坦层、并且假设与高折射率层13相同的膜厚、相同的nk的平坦层、进而假设与低折射率层12相同的膜厚、相同的nk的平坦层而成的4层构成的光学计算值。
并且,为了消除透明基体11的第2主面11b与空气界面的反射,将透明基体11的第2主面11b充分涂黑后,优选使用具备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从第1主面11a侧(辨识侧)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2~8%。
<第2实施方式>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2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形成有具备第1主面21a和第2主面21b的透明基体21、和形成在第1主面21a上的防眩膜24。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中,防眩膜24由形成在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上的低折射率层22、和形成在低折射率层22中的高折射率层23构成。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高折射率层23是不连续层。
本说明书中,不连续层是指基底层表面不完全被覆盖,在对层进行被覆后使基底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的层。
应予说明,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中,通过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多层状地分散在低折射率层22中,从而形成不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23。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低折射率层22与第1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12相同,波长550nm的折射率nlow为1.4~1.8。折射率nlow满足上述范围的低折射率层22的构成材料与低折射率层12相同。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中,形成不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23的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与第1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13相同,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比低折射率层22的折射率nlow高0.1以上。折射率nhigh满足上述范围的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的构成材料与高折射率层13同样。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中,作为形成不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23的高折射率粒子,使用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是因为成为高折射率粒子具有主面的构成,该主面相对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以倾斜的状态分布在低折射率层22中,从而减少相对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高折射率粒子。因此,高折射率粒子可以是扁平的形状,除了如语句意思的平板状的粒子以外,还包括所谓的鳞片状的粒子。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通过在形成高折射率层23的高折射率粒子中,相对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高折射率粒子的面积比为15%以下,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高辨识性。
应予说明,上述的面积比是将形成高折射率层23的高折射率粒子投影到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上的二维投影形状的面积比。
高折射率层23为不连续层时,上述的面积比可以按以下的步骤求出。
对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以能够观察厚度方向截面的方式制作样品。对于该样品,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对合计100μm以上的宽度观察粒子的截面。在样品表面,为了防止充电(Charge up)进行铂涂布5nm后,使用SEM进行观察。作为SEM,例如可以使用日立制作所制FE-SEM(型号S4300),在加速电压5kV、倍率5万倍的条件下观察样品。由通过SEM得到的观察图像,测定能够观察的全部粒子的相对于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的倾斜角度,通过直方图化而求出倾斜角度为0.5°以下的存在比率。认为该存在比率与面积比率等价,因此将该存在比率作为面倾斜度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中,形成高折射率层23的高折射率粒子中,相对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高折射率粒子的面积比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下。
以下,作为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的一例,可举出薄片状的氧化铝(Al2O3)和鳞片状氧化铝(Al2O3),作为薄片状的氧化铝,可举出1次粒子、或者多片薄片状的氧化铝1次粒子彼此面间平行地取向重叠而形成的氧化铝2次粒子。作为鳞片状氧化铝,可举出氧化铝1次粒子和氧化铝2次粒子。
氧化铝1次粒子的厚度优选为0.001~0.1μm。如果氧化铝1次粒子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彼此面间平行地取向而形成1片或多片重叠的鳞片状的氧化铝2次粒子。相对于氧化铝1次粒子的最小长度同样厚度的比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
氧化铝2次粒子的厚度优选为0.001~3μm,更优选为0.005~2μm。相对于氧化铝2次粒子的最小长度与厚度的比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优选氧化铝2次粒子不融合而彼此独立地存在。
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纵横比优选为30~200,更优选为40~160,进一步优选为50~120。如果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纵横比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则即使膜厚较厚也可充分抑制防眩膜的裂纹、膜剥离。如果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纵横比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则通过后述的步骤使高折射率粒子分散在低折射率层21中时,涂料组合物中的分散稳定性良好。
“纵横比”是指粒子的最长长度与厚度的比(最长长度/厚度),“平均纵横比”是随机选择的50个粒子的纵横比的平均值。粒子的厚度根据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最长长度根据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测定。
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0~500nm,更优选为100~300nm。如果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则可得到优异的低眩光性。并且,即使膜厚较厚也可充分抑制防眩膜的裂纹、膜剥离。如果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则雾度变得更低。并且,通过后述步骤中使高折射率粒子分散在低折射率层中时,涂料组合物中的分散稳定性良好。
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粒径与球状氧化铝粒子的平均粒径同样测定。
有时在粉体或者分散体中,不仅包含鳞片状氧化铝粒子,而且还包含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制造时产生的无定形氧化铝粒子。鳞片状氧化铝粒子例如通过将具有使鳞片状氧化铝粒子凝聚而不规则地重合而形成的间隙的凝聚体形状的氧化铝3次粒子(以下,也记为氧化铝凝聚体。)进行破碎、分散而得到。无定形氧化铝粒子是氧化铝凝聚体被某种程度微粒化的状态,但没有微粒化到各个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状态,是多个鳞片状氧化铝粒子形成块的形状。包含无定形氧化铝粒子时,所形成的防眩膜的致密性有可能降低而容易发生裂纹、膜剥离。因此,粉体或分散体的无定形氧化铝粒子的含量越少越优选。
无定形氧化铝粒子和氧化铝凝聚体在TEM观察下均是黑色状,薄片状的氧化铝1次粒子或氧化铝2次粒子在TEM观察下是浅黑色或半透明状。
鳞片状氧化铝粒子可以使用市售品或者制造。
作为鳞片状氧化铝粒子的市售品,例如可举出日产化学工业社制AS-520-A,日辉触媒化成株式会社制Cataloid-AS。
如图2所示,形成在不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23上的低折射率层在其表面也具有微细的凹凸,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侧最表面、即防眩膜24的最表面24a成为具有微细凹凸的形状。如上所述,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了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的主面以相对于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倾斜的状态分布在低折射率层22中,且如果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侧最表面的RSm小,则通过这种构成,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低眩光。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侧最表面(即防眩膜24的最表面24a)的RSm为50μm以下。由此能够实现高防眩性和低眩光。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侧最表面的RSm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这是因为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侧最表面的RSm越小,越抑制由表面形状引起的眩光。
并且,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第1主面21a侧最表面的RSm优选为0.8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这是小于可见光波长端即0.8μm,则可见光不易被衍射,不易显示防眩性。
应予说明,防眩膜24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可以根据JIS 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即,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中,在形成高折射率层23的高折射率粒子中,相对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高折射率粒子的面积比为15%以下,且防眩膜24表面的RSm为50μm以下,由此能够实现高防眩性、高辨识性和低眩光。
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防眩膜24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形成。
将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例如鳞片状氧化铝(Al2O3)粒子)和低折射率材料(例如二氧化硅(SiO2))的中实粒子与低折射率材料(例如氧化硅(SiO2))的基体剂一起混合而成的涂布液通过静电涂装法涂布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后,在预定的温度条件下煅烧。在此,通过适当选择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和低折射率材料的中实粒子的质量比、低折射率材料的中实粒子的直径、和相对于低折射率材料的基体剂的平板状高折射率粒子和低折射率材料的中实粒子的质量比,能够控制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在低折射率材料的基体中倾斜的角度的分布中心。
应予说明,上述涂布液中,平板状的高折射率粒子的含量优选为5~50体积%。
第2实施方式的高折射率层23为不连续层。优选构成不连续的高折射率层23的材料为平板状,以不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平行的方式配置。高折射率层为连续层的情况下,形成连续层的凹凸部中,无法避免凸部的顶部和凹部的底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与透明基体的主面平行的部分。因此,第2实施方式可获得优异的光学特性。为了使平板状的高折射率材料不与透明基体21的第1主面21a平行,可以通过使涂布液中含有具有与低折射率层22相同的折射率、平均直径小于平板状的高折射率材料的平均直径(正圆换算)的微小粒子进行制备。
<第3实施方式>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3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3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30形成有第1主面31a和第2主面31b的透明基体31、和形成于形成在第1主面31a上的防眩膜34,防眩膜34由形成在透明基体31的第1主面31a上的高折射率层33、和形成在高折射率层33中的低折射率层32构成。
图3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30的低折射率层32为连续层。
即,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4的低折射率层12和高折射率层13进行替换的构成,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因此,除了与各层的折射率、相互的折射率差、和各层的构成材料相关的记载以外,可以将与第1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12和高折射率层13相关的记载分别解读为与高折射率层33和低折射率层32相关的记载。对于与各层的折射率、相互的折射率差、和各层的构成材料相关的记载,可以将与第1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12和高折射率层13相关的记载分别解读为与低折射率层32和高折射率层33相关的记载。
此时,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为1.8以下。这是因为若高折射率层33的折射率nhigh为上限值以下,则可见光透射率变高。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优选为1.6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为1.4以上。这是因为与低折射率层32的折射率nlow的差越大,越容易设计任意反射率。并且,作为其原因可举出高折射率层33小于1.4时,可用作低折射率层32的材料的MgF2(折射率1.38)等极其受限。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更优选为1.45以上。
波长550nm的折射率nlow越低越好,优选为1.4以下。
第3实施方式中,也显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高折射率层33与空气界面的折射率差变大,空气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30的第1主面31a侧最表面的入射光的散射即表面反射散射的绝对值变大。要抑制表面反射散射的情况下优选为第1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4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4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40形成有具备第1主面41a和第2主面41b的透明基体41、和形成在透明基体41的第1主面41a上的防眩膜44,防眩膜44由形成在透明基体41的第1主面41a上的高折射率层43、和形成在高折射率层43中的低折射率层42构成。
图4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40的低折射率层42为不连续层。
即,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24的低折射率层22和高折射率层23进行替换的构成。因此,除了与各层的折射率、彼此的折射率差、以及各层的构成材料相关的记载以外,可以将与第2实施方式的低折射率层22和高折射率层23相关的记载分别解读为与高折射率层43和低折射率层42相关的记载。对于与各层的折射率、相互的折射率差、以及各层的构成材料相关的记载而言,可以将与图2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的低折射率层22和高折射率层23相关的记载分别解读为与低折射率层42和高折射率层43相关的记载。
第4实施方式中,显示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第4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高折射率层43和空气界面的折射率差变大,表面反射散射的绝对值变大。在要抑制表面反射散射的情况下优选为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中低折射率层42为不连续层。优选构成不连续的低折射率层42的材料为平板状,以不与透明基体41的第1主面41a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低折射率层为连续层的情况下,形成连续层的凹凸部中,无法避免凸部的顶部和凹部的底部的一部分成为与透明基体的主面平行的部分。因此,第4实施方式中获得优异的光学特性。为了使平板状的低折射率材料不与透明基体41的第1主面41a平行,可以使涂布液中含有具有与低折射率层相同的折射率、平均直径小于平板状的高折射率材料的平均直径(正圆换算)的微小粒子而制备。
<显示装置>
图8是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用作覆盖部件160的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包括凹部130的框体120,在该凹部130配置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140、背光灯150等。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中透明基体11的第2主面11b侧介由粘接剂层170而贴合于显示面板140和框体120。在透明基体11的第2主面11b的外周部形成印刷有遮光油墨的印刷层180。应予说明,显示装置100可以具备偏置基板、像素基板、滤色器等。
另外,可以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20、第3实施方式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30、第4实施方式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40作为覆盖部件160。
如上所述,根据图1、2、3、4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20、30、40,可以实现高防眩性、高辨识性和低眩光。
(防眩性)
防眩性使用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Reflection Image Diffusiveness indexvalue)进行评价。
(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
以下,参照图5和图6,对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图5中示意性示出了测定覆盖部件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时使用的测定装置的一例。
如图5所示,测定装置501具有线性光源装置507和表面亮度测量仪515。
线性光源装置507具有光源511和其周围的黑色平板512。光源511在图5中是沿着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线性光源,设置于在黑色平板512的中央设置的裂缝状的开口部。
表面亮度测量仪515配置在与光源511的长轴正交的平面、即通过光源511的大致中央的平面上。因此,表面亮度测量仪515以在沿着长轴的光源511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与光源511对置的方式配置。表面亮度测量仪515与光源511之间的距离约为60mm。
另外,表面亮度测量仪515的焦点聚焦在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的外表面522反射的线性光源装置507的图像。
成为测定对象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以带防眩膜的外表面522成为线性光源装置507和表面亮度测量仪515的一侧的方式,配置在测定装置501内。在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的情况下,外表面522是带防眩膜的外表面。并且,与带防眩膜的面对置的相反侧的面使用三菱Paint Maker PX-30(三菱铅笔制)充分涂黑。这是用于消除测定时来自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的背面/空气界面的反射。
使用测定装置501测定覆盖部件52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时,从线性光源装置507的光源511朝向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的外表面522照射光。
从线性光源装置507照射的光以入射角θi入射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的外表面522。并且,该光以反射角θr在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的外表面522发射和/或散射,入射到表面亮度测量仪515。
例如,图5中示出了来自线性光源装置507的第1入射光531在外表面522被镜面反射,成为第1反射光532,入射到表面亮度测量仪515的情况。
此时,在第1入射光531的入射角θi与第1反射光532的反射角θr之间,θri=0°成立。
在这种镜面反射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入射角θi=反射角θr=5.7°的情况下,将在表面亮度测量仪515测定的第1反射光532的亮度设为R1。然而,实际上包括误差,因此亮度R1是在θri=5.7°±0.1°测定的第1反射光532的亮度。
另一方面,图6中示出了来自线性光源装置507的第2入射光533在外表面522散射、反射,成为第2反射光534,入射到表面亮度测量仪515的情况。
在此,特别是将在第2入射光533的入射角θi与第2反射光534的反射角θr之间,θri=0.5°±0.1°成立的情况下,表面亮度测量仪515中测定的、第2反射光534的亮度设为R2
并且,将在第2入射光533的入射角θi与第2反射光534的反射角θr之间,θri=-0.5°±0.1°成立的情况下,表面亮度测量仪515中测定的、第2反射光534的亮度设为R3
使用如此得到的各亮度R1、R2和R3,利用以下(1)式,算出覆盖部件52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
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R2+R3)/(2×R1) (1)式
确认这样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显示出与观察者目视观察的防眩性的判断结果良好的相关性。例如,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显示小的(接近于0)值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的防眩性差,反之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显示大的值(越接近1越大)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520具有良好的防眩性。
应予说明,这样的测定例如可以通过使用DM&S公司制的装置SMS-1000而实施。在使用该装置的情况下,以光圈5.6使用摄像机透镜的焦距为16mm的C1614A透镜。并且,从外表面522到摄像机透镜的距离约为300mm,Imaging Scale设定在0.0276~0.0278的范围。
并且,该装置中形成在线性光源装置507的黑色平板512的狭缝的开口部的尺寸是101mm×1mm。
图1、2、3、4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20、30、40中,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2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为0.1以上,从而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发挥优异的防眩性。
并且,从增大防眩性的观点考虑,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优选接近1.0。
本申请说明书中,作为眩光的指标,使用按照以下步骤测定的眩光指标值(Anti-Sparkle):S。
眩光指标值(Anti-Sparkle)是表示检测到多少来自显示图像的光(图像)透过玻璃板时被玻璃板表面散射,经散射的光相互干涉而产生的亮点的不均的指标值,确认了显示出与通过观察者的目视观察得到的眩光的判断结果良好的相关关系。例如眩光指标值S小的玻璃板的眩光显著,反之眩光指标值S大的玻璃板有眩光被抑制的趋势。
(眩光指标值S)
接着,使用图9对透明基体的眩光指标值(Anti-Sparkle):S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测定眩光指标值S时,首先,准备显示装置806(iPad第3代(注册商标);分辨率264ppi)。可以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具备防破损目的等的盖。
接着,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配置被测定试样、即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803(或者实施了防眩加工的具有防眩功能的透明基体)。应予说明,在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803的一个主面即第1主面804形成有防眩膜的情况下,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803以该第1主面804成为显示装置806的相反侧(检测器802侧)的方式配置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即,将另一主面即第2主面805配置在显示装置806上。
接着,在将显示装置设为ON而显示图像的状态下,使用解析装置(SMS-1000;Display-Messtechnik&Systeme[DM&S]公司制),对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803的眩光程度进行图像解析。由此求出以Sparkle值表示的眩光Sa
应予说明,测定时优选由RGB(0,255,0)构成的绿单色的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806的整个显示画面。这是为了极力减少因显示色差异导致的外观差异等的影响。固定摄像元件与具有防眩功能的透明基体之间的距离d为540mm。该距离d以距离指数r表示时相当于r=10.8。
在此,距离指数r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的焦距f和固体摄像元件与透明基体之间的距离d,由以下公式表示:
距离指数r=(固体摄像元件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之间的距离d)/(固体摄像元件的焦距f)
接着,在参照试样中实施同样的测定。参照试样是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803相同厚度的玻璃基板(VRD140玻璃;AGC Glass Europe公司制)。
将得到的Sparkle值作为眩光Ss
由得到的Sa和Ss,利用以下式(2)算出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803的眩光指标值S。
眩光指标值S=1-(Sa/Ss) 式(2)
确认了该眩光指标值(Anti-Sparkle)S显示与由观察者的目视观察得到的眩光的判断结果良好的相关关系。例如,眩光指标值S小的透明基体的眩光显著,反之眩光指标值S大的透明基体有抑制眩光的趋势。
应予说明,该测定中,作为摄像机透镜,优选以光圈5.6使用焦距为50mm的23FM50SP透镜。
(辨识性指标值T)
本申请说明书中,作为辨识性的指标,使用按照以下的步骤测定的辨识性指标值(Clarity):T。
辨识性(Clarity)是表示透过玻璃板识别显示图像时,得到与显示图像等何种程度一致的图像,确认了显示出与由观察者的目视观察得到的辨识性(分辨率)的判断结果良好的相关关系。例如辨识性指标值T显示小的(接近于0)值的玻璃板的辨识性差,反之辨识性指标值T显示大的值的玻璃板具有良好的辨识性。因此,该辨识性指标值T可以作为判断玻璃板的辨识性时的定量的指标。
辨识性指标值T的测定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变角光度计、GC5000L,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首先,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与形成有防眩膜的主面的相反的一侧,将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角度θ=0°时,在角度θ=0°±0.5°的方向(以下,也称为“角度0°的方向”)照射第1光。第1光是透过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接受来自形成有防眩膜的主面的透射光,测定其亮度,作为“0°透射光的亮度”。
接着,使接受从形成有防眩膜的主面射出的光的角度θ在-30°~30°的范围内变化,实施同样的操作。由此,测定透过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而从形成有防眩膜的主面出射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合计,作为“总透射光的亮度”。
接着,根据以下式(3),算出辨识性指标值(Clarity):T。
辨识性指标值(Clarity):T=0°透射光的亮度/总透射光的亮度…式(3)
确认该辨识性指标值(Clarity):T与由观察者的目视观察得到的分辨率的判断结果相关,表现出与人的视觉感近似的动作。例如辨识性指标值T显示小的(近似0)值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分辨率差,反之辨识性指标值T显示大的值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因此,该辨识性指标值T可以用作判断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分辨率时的定量的指标。
实施例
以下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低折射率层12的构成材料为二氧化硅(SiO2,nlow=1.46),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的构成材料为二氧化钛(TiO2,nhigh=2.47)。
作为透明基体11,准备化学强化用玻璃(未强化的旭硝子公司制Dragontrail(注册商标),折射率:1.51,尺寸:纵100mm×横100mm,厚度:1.1mm的玻璃基板。)。用碳酸氢钠水清洗该玻璃的表面后,用离子交换水冲洗,使其干燥。
作为低折射率层12的二氧化硅(SiO2)层利用静电涂装法形成。
二氧化硅(SiO2)层形成用的涂布液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制备。
将四乙氧基硅烷和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乙烷、AGC SITECH公司制SUNLOVELY以SiO2换算固体成分比计为87.6:6.4:6,且SiO2换算固体成分浓度为3.11质量%的方式添加到使用电磁式搅拌器进行搅拌的SOLMIX(注册商标)AP-11(日本醇销售公司制)。接着,使纯水以成为10.86%的方式进行添加后,在25℃下混合30分钟。之后,向上述四乙氧基硅烷、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乙烷和液态介质(AP-11和纯水)的混合液量中,滴加浓度60质量%的硝酸水溶液0.54质量%,另外在60℃下混合60分钟,得到二氧化硅(SiO2)层形成用的涂布液的前体溶液。通过将该前体溶液以成为0.25质量%的方式利用AP-11进行稀释而得到二氧化硅(SiO2)层形成用的涂布液。
将静电涂装装置的涂布室内的温度调节在25±3℃的范围内、将湿度调节在50%±5%的范围内。在静电涂装装置的链式输送机上,将预先加热到25℃±3℃的完成清洗的透明基体11隔着不锈钢板而放置。一边利用链式输送机以3.0m/分钟等速输送,一边利用静电涂装法,在透明基体11的顶面(基于浮法的制造时与熔融锡接触的面的相反的一侧的面),以旋杯转速35krpm、施加电压60kV、排出液量19g/分钟、刮刀气压0.7MPa涂布25±3℃的范围内的温度的涂布液后,在大气中,在300℃下煅烧60分钟,形成以二氧化硅(SiO2)为主成分的层。这里所述的主成分是指层中将该成分包含50%以上。利用东京精密社制SURFCOM测定形成后的表面形状,其结果是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4μm。并且,最大高度粗糙度Rz为0.32μm,均方根粗糙度Rq为0.06μm,RSm为18μm。
接着,在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的二氧化硅(SiO2)层上利用溅射法形成二氧化钛(TiO2)层(厚度15nm)作为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这里所说的二氧化钛(TiO2)层的厚度是利用Alback公司制表面形状测定装置Dektak 6M测定同时制膜的平坦的玻璃上制成的平坦膜的膜厚。并且,通过使用日立制作所制FE-SEM(型号S4300)对制膜后样品进行截面SEM观察来确认是连续膜。
接着,按照与上述同样的步骤,利用静电涂装法,在二氧化钛(TiO2)层上形成二氧化硅(SiO2)层,制作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利用东京精密公司制SURFCOM1500SD3-12按照JIS 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制作后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RSm,结果Ra为0.07μm,RSm为18μm。
按照上述的(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1)中记载的步骤进行测定,结果,作为高折射率层12的二氧化钛(TiO2)层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2.9%。
为了消除第2主面11b与空气界面的反射,将透明基体11的没有形成防眩膜14的第2主面11b利用三菱铅笔制油漆笔PX-30充分涂黑后,从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第1主面11a侧测定可见光反射率。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6.6%。
并且,按照上述(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中记载的步骤测定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为0.26。
并且,按照上述(眩光指标值S)中记载的步骤测定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眩光指标值S为0.84。
另外,按照上述(辨识性指标值T)中记载的步骤测定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辨识性指标值T为0.97。
并且,按照上述(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2)中记载的步骤根据截面SEM测定的0.5°以下的部位的比为2.8%。
并且,按照上述(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2)中记载的步骤,利用截面SEM测定的Ra、Rsm分别为0.04μm、18μm。
(比较例1)
在透明基体11上利用静电涂装法形成二氧化硅(SiO2)层后,不形成作为高折射率层13的二氧化钛(TiO 2)层,除此之外,实施与实施例同样的步骤。
另外,根据JIS 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的防眩膜14表面的RSm为18μm,与实施例相同。
另外,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为0.097。
另外,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眩光指标值S为0.92。
另外,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辨识性指标值T为0.98。
另外,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由截面SEM测定的Ra、RSm分别为0.04μm、18μm。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低折射率层12的构成材料是二氧化硅(SiO2,nlow=1.46),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的构成材料是二氧化钛(TiO2,nhigh=2.47)。
作为透明基体11,准备化学强化用玻璃(未强化的旭硝子公司制Dragontrail(注册商标),折射率:1.51,尺寸:纵100mm×横100mm,厚度:1.1mm的玻璃基板。)。用碳酸氢钠钠水溶液清洗该玻璃的表面后,利用离子交换水冲洗,使其干燥。
接着,利用蚀刻法对玻璃单面在玻璃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具体而言,在玻璃基板背面贴合保护膜后,将玻璃基板浸渍在包含2wt%氢氟酸和3wt%氟化钾的防冻液3分钟后,清洗玻璃基板,在包含7.5wt%氢氟酸和7.5wt%氯氢酸的水溶液中浸渍7分钟,在玻璃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对形成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RSm利用京东精密社制SURFCOM1500SD3-12基于JIS 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结果Ra为0.064μm,RSm为14μm。
接着,在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的玻璃基板上,作为连续层的高折射率层13,利用溅射法形成二氧化钛(TiO2)层(厚度15nm)。
接着,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利用静电涂装法在二氧化钛(TiO2)层上形成二氧化硅(SiO2)层,制备图1所示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利用京东精密社制SURFCOM1500SD3-12按照JIS 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制作后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RSm,结果Ra为0.10μm,RSm为15μm。
按照上述(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1)中记载的步骤进行测定,结果,作为高折射率层12的二氧化钛(TiO2)层相对于透明基体11的第1主面11a的面倾斜度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2.9%。
为了消除第2主面11b和空气界面的反射,将透明基体11的未形成防眩膜14的第2主面11b利用三菱铅笔制油漆笔PX-30充分涂黑后,测定可见光透射率。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6.1%。
按照上述(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中记载的步骤测定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为0.42。
按照上述(眩光指标值S)项中记载的步骤测定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眩光指标值S为0.87。
按照上述(辨识性指标值T)项中记载的步骤测定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辨识性指标值T为0.98。
另外,按照上述(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2)项中记载的步骤利用截面SEM测定的0.5°以下的部位的比为2.9%。
另外,按照上述(相对于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计算方法2)项中记载的步骤利用截面SEM测定的Ra、RSm分别为0.06μm、14μm。
(比较例2)
通过按与实施例2相同的条件利用蚀刻法对玻璃单面进行蚀刻而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后,不形成TiO2层,除此之外,实施与实施例2同样的步骤。
利用东京精密公司制SURFCOM1500SD3-12根据JIS B0601-200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制作后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RSm,结果Ra为0.101μm,RSm为15μm。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反射图像扩散性指标值R为0.19。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眩光指标值S为0.91。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辨识性指标值T为0.97。
另外,通过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10的截面SEM测定的Ra、RSm分别为0.10μm、15μm。
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基础上能够实施各种变更、修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申请基于2018年2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8-020733)而完成,该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符号说明
10、20、30、40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11、21、31、41 透明基体
11a、21a、31a、41a 第1主面
11b、21b、31b、41b 第2主面
12、22、32、42 低折射率层
13、23、33、43 高折射率层
14、24、34、44 防眩膜
14a、24a、34a、44a 防眩膜最表面
100 显示装置
120 框体
130 凹部
140 显示面板
150 背光灯
160 覆盖部件
170 粘接剂层
180 印刷层
X0 正方形数据
X1、X2、X3 反转·旋转数据
501 测定装置
507 线性光源装置
511 光源
512 黑色平板
515 表面亮度测量仪
520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材
522 外表面
531 第1入射光
532 第1反射光
533 第2入射光
534 第2反射光
803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804 第1主面
805 第2主面
806 显示装置

Claims (14)

1.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所述防眩膜由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中且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
将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为1.4~1.8,
将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比所述nlow高0.5以上,
所述高折射率层的相对于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
所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
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中减去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的合计而得的值为0.2~4%,
这里,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的值是根据JIS R3106测定的实测值,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是以相同膜厚、相同折射率与衰减系数的积nk的值层叠于理想的平坦的面的构成的光学计算值。
2.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所述防眩膜由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中且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
将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为1.4~1.8,
将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比所述nlow高0.5以上,
所述高折射率层的相对于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
所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所述高折射率层是不连续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nhigh为1.8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所述高折射率层由2层以上的层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将所述透明基体的第2主面涂黑,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2~8%。
6.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所述防眩膜由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高折射率层、和形成在所述高折射率层中的折射率与所述高折射率层不同的低折射率层构成,
将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为1.4~1.8,
将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比所述nhigh低0.5以上,
所述低折射率层的相对于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
所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
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中减去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的合计而得的值为0.2~4%,
这里,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的值是根据JIS R3106测定的实测值,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是以相同膜厚、相同折射率与衰减系数的积nk的值层叠于理想的平坦的面的构成的光学计算值。
7.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所述防眩膜由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高折射率层、和形成在所述高折射率层中的折射率与所述高折射率层不同的低折射率层构成,
将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为1.4~1.8,
将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比所述nhigh低0.5以上,
所述低折射率层的相对于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的面倾斜度成为0.5°以下的部位的面积比为15%以下,
所述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50μm以下,
所述低折射率层是不连续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nlow为1.4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所述低折射率层的主成分为二氧化硅。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所述低折射率层由2层以上的层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其中,将所述透明基体的第2主面涂黑,从第1主面测定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2~8%。
12.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将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作为覆盖部件、将所述透明基体的第2主面和显示面板介由粘接剂层进行贴合的结构。
13.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所述防眩膜由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中的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
将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为1.4~1.8,
将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比所述nlow高0.5以上,
截面SEM图像中,对所述高折射率层测定将倾斜度相对于主面为0.5度以下的部分投影在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的线上的长度,将它们合计时,相对于宽度400μm的合计长度的比例为15%以下,且由高折射率层的二维轮廓求出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1μm~0.4μm,且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0.8μm~50μm以下,
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中减去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的合计而得的值为0.2~4%,
这里,从第1主面侧测定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的值是根据JIS R3106测定的实测值,第2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与第1主面和空气界面的波长380~780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即可见光反射率是以相同膜厚、相同折射率与衰减系数的积nk的值层叠于理想的平坦的面的构成的光学计算值。
14.一种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具有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透明基体和形成在第1主面上的防眩膜,
所述防眩膜由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第1主面上的低折射率层、和形成在所述低折射率层中的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率层不同的高折射率层构成,
将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low时,nlow为1.4~1.8,
将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波长550nm的折射率设为nhigh时,nhigh比所述nlow高0.5以上,
截面SEM图像中,对所述高折射率层测定将倾斜度相对于主面为0.5度以下的部分投影在与透明基体主面平行的线上的长度,将它们合计时,相对于宽度400μm的合计长度的比例为15%以下,且由高折射率层的二维轮廓求出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1μm~0.4μm,且第1主面侧最表面的粗糙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0.8μm~50μm以下,
所述高折射率层是不连续的。
CN201980012031.XA 2018-02-08 2019-02-05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Active CN1116843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0733 2018-02-08
JP2018-020733 2018-02-08
PCT/JP2019/004077 WO2019156076A1 (ja) 2018-02-08 2019-02-05 防眩膜付き透明基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4316A CN111684316A (zh) 2020-09-18
CN111684316B true CN111684316B (zh) 2023-06-20

Family

ID=67548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2031.XA Active CN111684316B (zh) 2018-02-08 2019-02-05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63571A1 (zh)
JP (1) JP7298071B2 (zh)
CN (1) CN111684316B (zh)
DE (1) DE112019000737T5 (zh)
WO (1) WO2019156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57616A1 (en) * 2019-07-31 2022-11-1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Medical observ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2506A (ja) * 2002-02-08 2003-10-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271666A (ja) * 2003-03-06 2004-09-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8102511A (ja) * 2007-10-04 2008-05-01 Fujifilm Corp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5426B2 (ja) * 1999-05-28 2004-04-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04904A (ja) * 2001-06-25 2003-01-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高屈折率化した防眩層を有する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低反射表示装置
JP2003026734A (ja) * 2001-07-16 2003-01-29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多層フィルム
JPWO2008020587A1 (ja) * 2006-08-14 2010-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EP1962110A1 (en) * 2007-02-14 2008-08-27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8216538A (ja) * 2007-03-02 2008-09-1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5163943B2 (ja) * 2008-02-26 2013-03-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20268A (ja) * 2008-06-09 2010-01-28 Sony Corp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10079101A (ja) * 2008-09-26 2010-04-08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75672B2 (ja) * 2008-09-26 2013-04-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352316B2 (ja) * 2009-03-30 2013-11-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透過型/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TWI454753B (zh) * 2010-04-19 2014-10-01 Tomoegawa Co Ltd 光學積層體、偏光板、顯示裝置及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JP6078938B2 (ja) * 2012-03-15 2017-02-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6018068A (ja) * 2014-07-08 2016-02-01 旭硝子株式会社 防眩膜付き基材および物品
WO2017138644A1 (ja) * 2016-02-10 2017-08-17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2506A (ja) * 2002-02-08 2003-10-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271666A (ja) * 2003-03-06 2004-09-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8102511A (ja) * 2007-10-04 2008-05-01 Fujifilm Corp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4316A (zh) 2020-09-18
JP7298071B2 (ja) 2023-06-27
US20200363571A1 (en) 2020-11-19
DE112019000737T5 (de) 2020-10-22
JPWO2019156076A1 (ja) 2021-02-12
WO2019156076A1 (ja) 2019-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7422B (zh) 透光性结构体
US11772356B2 (en) Translucent structure
CN110054418B (zh) 玻璃板和显示装置
CN107918167B (zh) 带防眩膜的基体、用于形成防眩膜的液态组合物和带防眩膜的基体的制造方法
US10677963B2 (en) Curved substrate with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7326702B2 (ja) 防汚膜付き透明基板および静電容量型インセルタッチパネル式液晶表示装置
JP7117165B2 (ja) 防眩膜付基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サイネージ
JP2020118992A (ja) 防眩膜付基体
CN111684316B (zh) 带防眩膜的透明基体
CN110546118B (zh) 带有膜的玻璃基板、物品以及带有膜的玻璃基板的制造方法
WO2019138751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7140134B2 (ja) カバー部材
JP2004352524A (ja) 低反射物品及びその製法
CN110856441B (zh) 具有漫反射的透明元件
WO2022024744A1 (ja) カバーガラス
CN112154062B (zh) 具有漫反射的透明元件
TW202406873A (zh) 玻璃積層體、覆蓋玻璃、及顯示裝置
CN116282938A (zh) 基于纹理化玻璃的制品
JP2021092693A (ja) カバーガラ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