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4470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4470A
CN111674470A CN202010112108.5A CN202010112108A CN111674470A CN 111674470 A CN111674470 A CN 111674470A CN 202010112108 A CN202010112108 A CN 202010112108A CN 111674470 A CN111674470 A CN 111674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nel
pillar
clip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21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74470B (zh
Inventor
田原大树
髙桥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74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4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4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44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乘员视野的车辆前部构造。第一柱(3)是包含位于车外侧的外板(11)、较外板(11)位于车内侧的内板(12)、位于内板(12)的车内侧的内侧柱饰板(13)、位于外板(11)的车外侧的外侧柱饰板(14)、及作为固定部(15)的夹片(20)而构成。内板(12)具有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朝车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12c)。并且,将夹片(20)的前端(21a)的一部分配置于由弯曲部(12c)所形成的车内侧的空间部(22)。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包括:前柱(front pillar),将外板(outer panel)及内板(inner panel)接合而形成为闭合剖面结构;柱饰板(pillargarnish),从前柱的内板朝向车厢内侧隔开能量吸收所需的间隔而配置;以及树脂制的格子状能量吸收材,与柱饰板独立地成形而配置在所述间隔内,且被安装于内板或柱饰板。
据此,能够防止格子状能量吸收材的滑动,充分呈现最初构想的能量吸收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2778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前柱朝帽状(hat)剖面的内板的内侧突出,相应地,柱饰板也变大。因此,前柱整体大型化,导致乘员的视野发生恶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乘员视野的车辆前部构造。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柱,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前柱包括:外板,位于车外侧;内板,较外板位于车内侧;以及内侧柱饰板,位于内板的车内侧,内板具有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朝车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在由弯曲部所形成的车内侧的空间部,配置有内侧柱饰板的固定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能够提升乘员视野的车辆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是从车两侧方观察适用了车辆前部构造的左侧前柱的侧面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位置处的第一柱的剖面图。
图3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在拆卸了内侧柱饰板的状态下从车辆内侧观察左侧前柱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辆
2:前柱
3:第一柱
4:第二柱
7:窗框部
11:外板
11a:基部
11b:延伸设置部
11c:加强筋部
12:内板
12a:内柱板
12c:弯曲部
13:引擎罩铰链座
14:螺栓构件(紧固构件)
15: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对于同一构成元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未特别明示,则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观察的前后、左右或者上下来进行说明。而且,“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图1是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1的左侧的前柱2附近的侧面图。
所述车辆1的前柱2具有第一柱3与第二柱4。
其中,第一柱3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朝向车辆后方倾斜。
而且,第二柱4配置于第一柱3的后方,使倾斜比第一柱3缓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这些第一柱3及第二柱4在车辆上下方向将各上端部3a、4a予以连接。并且,第二柱4将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车顶面板10的左前缘部、右前缘部,以从下方进行支撑而将载荷传递至车身下部的方式予以连接。
进而,在第一柱3及第二柱4的各下端部3b、4b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下侧饰板5。
并且,由这些第一柱3、第二柱4及下侧饰板5形成窗框部7的一部分。窗框部7侧视呈大致三角形状,沿着内周缘而以固定状态安装有侧前窗6。
而且,在第二柱4的后方,可朝上下方向升降地设有侧窗26。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位置处的第一柱3的剖面图。
第一柱3是包含位于车外侧的外板11、及位于外板11的车外侧的外侧柱饰板14而构成。
而且,第一柱3是包含较外板11位于车内侧的内板12、位于内板12的车内侧的内侧柱饰板13、及将内侧柱饰板13固定于内板12的固定部15而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内板12具有第一内柱板12a及第二内柱板(加强板)12b。这些第一内柱板12a及第二内柱板12b为大致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且具有大致相同的板厚。并且,第一内柱板12a及第二内柱板12b在车辆内外方向上重叠。
第一内柱板12a及第二内柱板12b在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以朝车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12c。
本实施方式中,夹着弯曲部12c而在两侧形成有一对平面12e、12f。并且,将这些平面12e、12f间的角度α设为α=约120°。
而且,在第一内柱板12a的内侧面,沿长边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设有多个固定部15(参照图4)。
如图2所示,固定部15是包含支架(stay)17与夹片(clip)20而构成。
其中,支架17具有接合于第一内柱板12a的一对脚部17b、17b以及连结这些脚部17b、17b间的上表面部17a,且侧视呈帽状形状。
并且,脚部17b、17b将下表面17c、17c接合于第一内柱板12a的其中一个平面12e的车内侧侧面。
如图2所示,所述脚部17b朝向内板12的宽度方向中心倾斜。而且,在支架17的上表面部17a,开设形成有夹片插通孔18。因此,上表面部17a的夹片插通孔18与弯曲部12c相向地配置于大致正面。
而且,夹片20具有:尖头形状的前端21a,分别插通并卡止于对应的夹片插通孔18;以及圆缘形状的固接部21b,被固接于内侧柱饰板13。这些夹片20预先将固接部21b固接于与第一内柱板12a相向的内侧柱饰板13。
并且,将各个夹片20的前端21a插通至各夹片插通孔18。当夹片20卡止于支架17时,内侧柱饰板13配置于第一柱3的车内侧的所期望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柱饰板13具有:饰板本体13b,剖面呈大致山型且覆盖第一柱3的车内侧;内角空间13c,将饰板本体13b的柱侧设为凹状;以及夹片座13a,配置于内角空间13c,对夹片20进行固定。
夹片座13a是在内侧柱饰板13的车外侧侧面的内角空间13c内以呈台座状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夹片座13a的座面,开设形成有夹片固定孔13d。并且,当夹片20的固接部21b卡合于夹片固定孔13d时,前端21a朝向弯曲部12c固定。
在内侧柱饰板13配置于第一柱3的车内侧的状态下,内侧柱饰板13的固定部1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弯曲部12c所形成的车内侧的空间部22。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5中的、夹片20的前端21a的一部分及支架17的脚部17b、17b的一部分配置于空间部22内。
图3是说明空间部22的位置与形状的图,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的示意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空间部22如图3所示,呈如下所述的大致二等边三角形形状,即,将位于第一内柱板12a的弯曲部12c的两侧的平面12e、12f作为两边,将连结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12d、12d间的假想直线L作为底边。
即,空间部22是由位于弯曲部12c两侧的平面12e、12f以及连结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12d、12d间的假想直线L所围成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配置在两端12d、12d间的支架17及夹片20来将内侧柱饰板13安装于第一柱3。
首先,朝向形成于内板12的支架17的夹片插通孔18,使夹片20侵入空间部22。夹片20已被预先固定于内侧柱饰板13的内角空间13c的夹片座13a。
当使内侧柱饰板13接近内板12,并将夹片20的前端21a插入至夹片插通孔18时,夹片20分别卡止于支架17而受到固定。
由此,内侧柱饰板13经由夹片20及支架17而配置于第一柱3的车内侧的所期望的位置。
在此状态下,作为固定部15的支架17及夹片20配置于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12d、12d间(参照图3)。此时,固定部15的支架17及夹片20的前端21a的一部分重合于连结两端12d、12d间的假想直线L上。
并且,如图3所示,内板12的弯曲部12c配置于内侧柱饰板13的固定部15的车外侧。换言之,在内侧柱饰板13朝向前柱2的安装方向A上,设有内板12的弯曲部12c。
即,支架17的夹片插通孔18的位置及方向被设定为,内板12的弯曲部12c重合于夹片20的轴线a上。
进而,如图2所示,外板11具有:基部11a,从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端部12g延伸至弯曲部12c为止;延伸设置部11b,从基部11a的弯曲部12c侧延伸至车外侧;以及连接部11c,以固定的角度连接基部11a及延伸设置部11b间。
其中,基部11a接合于第二内柱板12b的车外侧的侧面。基部11a的其中一端部与内板12的其中一端部12g对齐地接合。
而且,延伸设置部11b是沿着内板12的上侧,朝向车外侧方向具有大致固定的高度而遍及全长地延伸设置。
并且,基部11a与延伸设置部11b之间通过连接部11c给予约90度的角度而一体地连接。由此,外板11将与第一柱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状设为大致L字形状。
并且,在第二内柱板12b的外侧面,经由密封材31而安装有配置在车辆1侧面的侧前窗6。
而且,在外板11的外侧面,经由密封材32而安装有配置在车辆1的驾驶席前方的前窗16。
进而,前柱2包含配置在外板11外侧的外侧柱饰板14。
外侧柱饰板14为树脂或橡胶制,且在外板11侧的内侧面,沿着第一柱3而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凹状的槽部35。外侧柱饰板14使槽部35嵌接至外板11的延伸设置部11b而固定于第一柱3。
并且,当外侧柱饰板14被固定于延伸设置部11b时,侧前窗6的端部6a及前窗面板16的端部16a由外侧柱饰板14予以覆盖。
外侧柱饰板14在背面侧安装有橡胶制的防水衬条(weather strip)33、34。并且,这些防水衬条33、34抵接于端部6a、16a的外侧面,保持第一柱3部分的水密状态。
而且,图1所示的第二柱4是将多片面板构件加以组合,将水平方向剖面设为闭合剖面。并且,第二柱4是以外径尺寸比第一柱3大的方式而形成。由此,不论第一柱的支撑强度如何,第二柱4均能够从下方支撑位于上方的车顶面板10的左前缘部、右前缘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前柱2将第一柱的内板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为弯曲部12c,使其以朝车外侧凸出的方式而弯曲。因此,在第一柱3的车内侧形成空间部22,不再需要设置像以往那样的闭合剖面。因而,与具有闭合剖面的柱结构相比,可使径向尺寸减少,能够抑制第一柱的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夹片20的前端21a的一部分及支架17的脚部17b、17b的一部分配置于空间部22内(参照图3)。
因此,与夹片20的前端21a收容于空间部22内的尺寸相应地,能够减少突出至车厢内侧的尺寸。
因此,能够使安装于第一内柱板12a的车内侧的内侧柱饰板13偏靠车外侧而配置。
而且,如图2所示,在由弯曲部12c所形成的车内侧的空间部22,配置内侧柱饰板13的固定部15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将内侧柱饰板13从乘员的视线尽可能配置到车外侧,以提升视野。
进而,由于可获得所期望的强度,因此第一柱3的大型化得到抑制。通过将位于车厢内侧且靠近乘员的位置处的内侧柱饰板13小型化,从而能够提升乘员的视野。
并且,对第一柱3进行加强的外板11及外侧柱饰板14位于第一柱3的车外侧,且被内板12及内侧柱饰板13掩盖。因此,外板11及外侧柱饰板14不会进入乘员的视野,第一柱3能够通过剖面大致L字等形状的自由度增大的外板11而有效地加强。
并且,通过在内板12设置弯曲部12c,从而能够提高对正面碰撞等载荷输入的强度。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大致相同板厚的加强板的第二内柱板12b位于车外侧而重叠于第一内柱板12a。
由此,能够增大第一柱3的剖面二次力矩(second moment)。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正面碰撞等载荷输入的强度。
而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内板12的两端12d、12d间配置有固定部15的支架17及夹片20。
夹片20重合于连结内板12的两端12d、12d间的假想直线L。并且,使前端21a的一部分进入形成在第一内柱板12a车内侧的空间部22。
因此,夹片20能够使残存的朝车内方向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量比前端21a未进入空间部22的情况减少。因此,能够使柱饰板从乘员的视线尽可能配置于车外侧,从而能够提升视野。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夹片20的固接部21b被配置于内侧柱饰板13的车外侧侧面的内角空间13c。
内角空间13c形成有夹片座13a,所述夹片座13a将固接部21b固接于以朝车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凹状的底部。
因此,在使夹片20的前端21a的一部分进入空间部22的状态下,夹片20的残存部分及固接部21b配置于内角空间13c内。由此,内侧柱饰板13内侧的空间效率更加良好,内侧柱饰板13的外形尺寸的增大得到抑制,因此难以妨碍到乘员的视野。
并且,如图3所示,内板12的弯曲部12c配置于内侧柱饰板13的固定部15的车外侧。换言之,在夹片20朝向前柱2的安装方向A上配置有弯曲部12c。
因此,在安装时,当分别使夹片20沿着轴线a而插通至开设形成于支架17的上表面部17a的夹片插通孔18时,因安装而产生的力被设在车外侧的内板12的弯曲部12c挡止。
由此,能够抑制将内侧柱饰板13固定于第一柱3时的强度下降。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外板11位于内板12的车外侧,对第一柱3进行加强。并且,大致相同板厚的第二内柱板12b重叠于第一内柱板12a。
因此,固定内侧柱饰板13时的强度下降得到进一步抑制。
而且,如图2所示,外板11具有:基部11a,从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端部12g延伸至弯曲部12c为止;以及延伸设置部11b,从基部11a的弯曲部12c侧延伸至车外侧。
并且,在具有弯曲部12c的内板12的外侧,设有具有延伸设置部11b的外板11。外板11是沿着内板12的上侧,一边将延伸设置部11b固定地保持规定的高度方向尺寸,一边遍及大致全长而延伸设置。
因此,外板11能够从上方抑制使上方凸出的内板12的变形。因此,能够通过外板11来抑制因正面碰撞时的载荷而朝向内板12的剖面使角度α增大而扩开的方向的变形。
而且,基部11a接合于第二内柱板12b的车外侧的侧面。并且,从基部11a的弯曲部12c侧设置约90°的角度,朝向车外侧而一体地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11b。
因此,如图3所示,外板11将与第一柱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状设为大致L字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曲方向的强度。
进而,内板12中,以弯曲部12c为中心而位于两侧的一对平面12e、12f被设定为约120°的角度。而且,外板11的延伸设置部11b相对于平面12e而设有约150°的角度,相对于平面12f而设有约90°的角度。
因此,平面12e、12f及延伸设置部11b以分别具有约90°、120°、150°的角度而朝三方向呈辐射状打开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第一柱3无论对于哪个方向均可获得同样的强度。并且,即使将第一柱3的外径尺寸设定得小以提升乘员的视野,也能够发挥充分的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前柱2包含配置在外板11外侧的外侧柱饰板14。本实施方式的外侧柱饰板14为树脂或橡胶制。并且,外侧柱饰板14使槽部35嵌接至外板11的延伸设置部11b,从而能够容易地固定于第一柱3。
这样,使用延伸设置部11b来将外侧柱饰板14固定于第一柱3。因此,不需要设置在外板11形成安装座面的闭合剖面。即,也可不开设与在背面侧存在空间的棘爪相应的卡止开口。因而,第一柱3不再需要设置闭合剖面,因此既能抑制大型化,又能将外侧柱饰板14切实地固定于第一柱3。
而且,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侧前窗6的端部6a及前窗面板16的端部16a在接近板状的延伸设置部11b的状态下,由外侧柱饰板14予以覆盖。
外侧柱饰板14使槽部35嵌接于延伸设置部11b。因此,通过减少公差,提高尺寸精度,从而能够将外观品质保持为良好的状态。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例示,未必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者。而且,可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也可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追加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可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删除或者其他结构的追加、置换。对所述实施方式可进行的变形例如以下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车内侧的空间部22内,配置有内侧柱饰板13的固定部15的至少一部分,即,夹片20的前端21a的一部分以及支架17的脚部17b、17b的一部分。但是,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也可构成为,夹片20整体配置于车内侧的空间部22内。
而且,并不限于夹片20的前端21a,只要将固定部15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构成固定部15的夹片20或支架17的其他部分等配置于车内侧的空间部22内即可。
进而,只要是如下所述者即可,即,通过在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12d、12d间配置夹片20等的固定部15,从而内侧柱饰板1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具有闭合剖面的柱的情况小。
而且,如图3所示,内侧柱饰板13在固定部15的车外侧且夹片20朝向前柱2的安装方向A上,配置有内板12的弯曲部12c。但是,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前柱2只要位于夹片20的安装方向A上即可。并且,只要是可获得固定时的强度的方向,则在任何方向上安装夹片20皆可。
外板11具有从内板12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端部12g延伸至弯曲部12c为止的基部11a,但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只要是一体地设有从弯曲部12c侧附近延伸至车外侧的延伸设置部11b的基部11a即可,基部11a向内板12的连接尺寸并无特别限定。而且,延伸设置部11b延伸至车外侧的尺寸也无特别限定。
进而,实施方式中,将树脂制的外侧柱饰板14固定于外板11的延伸设置部11b。但是,外侧柱饰板14并不特别需要为树脂制。例如,也可为金属制或碳原材料的外侧柱饰板。
而且,将外板11固定于延伸设置部11b的结构也不限于使槽部35嵌接的方式,也可使用夹片构件或或者粘合材来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内板12是将第一内柱板12a及第二内柱板12b予以重叠而构成。但是,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第一内柱板12a或第二内柱板12b中的任一片,进而,还可将三片以上重叠而构成。即,内板12的板间的接合部位或形状、数量及材质并无特别限定。
而且,弯曲部120c的角度α也不限于α=约120°,例如也可为90°~170°等任何角度。进而,外板11的延伸设置部11b及基部11a间的角度也不限于约90度,例如也可为45°~180°等任何角度。

Claims (5)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柱,所述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包括:
外板,位于车外侧;
内板,较所述外板位于车内侧;以及
内侧柱饰板,位于所述内板的车内侧,
所述内板具有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朝车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
在由所述弯曲部所形成的车内侧的空间部,配置有所述内侧柱饰板的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柱饰板具有被固定于所述前柱的固定部,在所述内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间配置所述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被配置在所述内侧柱饰板的所述固定部的车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板具有:
基部,从所述内板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端部延伸至所述弯曲部为止;以及
延伸设置部,从所述基部的所述弯曲部侧延伸至车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包含配置在所述外板外侧的外侧柱饰板,所述外侧柱饰板被固定于所述延伸设置部。
CN202010112108.5A 2019-03-11 2020-02-24 车辆前部构造 Active CN111674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293A JP6941635B2 (ja) 2019-03-11 2019-03-11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9-044293 2019-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4470A true CN111674470A (zh) 2020-09-18
CN111674470B CN111674470B (zh) 2022-07-19

Family

ID=72431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2108.5A Active CN111674470B (zh) 2019-03-11 2020-02-24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41635B2 (zh)
CN (1) CN11167447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74146A (ko) * 2003-02-17 2004-08-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착 차량의 필러트림 설치 구조
JP2010047135A (ja) * 2008-08-22 2010-03-04 Mazd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材取付け構造
CN202557444U (zh) * 2011-12-15 2012-11-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安全气帘的前柱内饰结构
CN103863404A (zh) * 2012-12-12 2014-06-1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柱上部结构
JP2016068729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CN206679085U (zh) * 2017-04-26 2017-11-2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驾驶室组件
CN207860269U (zh) * 2017-12-22 2018-09-1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储物功能的汽车a柱饰板
CN208530703U (zh) * 2018-06-27 2019-02-22 博也汽车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汽车a柱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379Y2 (ja) * 1979-10-09 1985-02-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ピラ−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JPH08301022A (ja) * 1995-05-11 1996-11-1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部材の衝撃緩衝構造
JP2001026248A (ja) * 1999-07-13 2001-01-30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搭載車両における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JP4720449B2 (ja) * 2005-11-14 2011-07-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周辺の内装材の取付け構造
JP4776362B2 (ja) * 2005-12-07 2011-09-21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グリップ構造
JP6183687B2 (ja) * 2013-05-23 2017-08-2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JP5799978B2 (ja) * 2013-06-06 2015-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およ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JP6276342B2 (ja) * 2016-07-29 2018-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74146A (ko) * 2003-02-17 2004-08-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착 차량의 필러트림 설치 구조
JP2010047135A (ja) * 2008-08-22 2010-03-04 Mazd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材取付け構造
CN202557444U (zh) * 2011-12-15 2012-11-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安全气帘的前柱内饰结构
CN103863404A (zh) * 2012-12-12 2014-06-1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柱上部结构
JP2016068729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CN206679085U (zh) * 2017-04-26 2017-11-2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驾驶室组件
CN207860269U (zh) * 2017-12-22 2018-09-1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储物功能的汽车a柱饰板
CN208530703U (zh) * 2018-06-27 2019-02-22 博也汽车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汽车a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4470B (zh) 2022-07-19
JP2020147085A (ja) 2020-09-17
JP6941635B2 (ja) 202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5175B2 (en) Vehicle body
JP5545124B2 (ja) 車両のルーフ骨格構造
JP2006327284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US10189504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KR20080037557A (ko) 차량용 시트백의 프레임 구조
JP6610595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19093802A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6664281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020079023A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10215092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CN111824263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167447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7110952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US1118000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CN111746660B (zh) 前围上盖板构造
CN111824264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1674467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7260377B2 (ja) 車両用フード
JP2018149945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507871B2 (ja) オープンカー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9987151B (zh) 车身构造
US11608026B2 (en) Energy absorbing member beneath vehicle hood
JP7204936B2 (ja) 車体構造
CN112172923B (zh) 前柱构造
JP735892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