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1969A - 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 Google Patents
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21969A CN111621969A CN202010102473.8A CN202010102473A CN111621969A CN 111621969 A CN111621969 A CN 111621969A CN 202010102473 A CN202010102473 A CN 202010102473A CN 111621969 A CN111621969 A CN 1116219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heater
- liquid
- plate
- flow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5/00—Hand irons
- D06F75/08—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 D06F75/10—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 D06F75/14—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the steam being produced from water in a reservoir carried by the iron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5/00—Hand irons
- D06F75/08—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 D06F75/10—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 D06F75/20—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ing the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5/00—Hand irons
- D06F75/08—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 D06F75/24—Arrangements of the heating means within the iron; Arrangements for distributing, conducting or storing the h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r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蒸汽喷射器具备汽化体(30),该汽化体(30)包括汽化室(31)和加热器单元(36),向该汽化室供给液体,该加热器单元(36)对汽化室(31)进行加热从而由汽化室(31)内的液体生成蒸汽。蒸汽喷射器包括:泵,其从贮存液体的罐向汽化室(31)供给液体;以及基座(21),其包含用于喷出利用汽化体(30)生成的蒸汽的喷出口(24)。加热器单元(36)包括加热器(37)和收纳加热器(37)的壳体(38)。而且,壳体(38)的导热率比基座(21)的导热率高。由此,能够提供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的蒸汽喷射器和具备该蒸汽喷射器的蒸汽熨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8-99420号公报(以下,记作“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能够喷出蒸汽的蒸汽喷射器。专利文献1公开以往的蒸汽喷射器的一例。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蒸汽喷射器包括:基座,其包含喷出蒸汽的喷出口;汽化体,其生成从喷出口喷出的蒸汽;以及泵,其从贮存液体的罐向汽化体供给液体。汽化体包括:汽化室,从泵向该汽化室供给液体;以及加热器,其对汽化室进行加热从而由汽化室内的液体生成蒸汽。
上述蒸汽喷射器随着泵的驱动而将罐内的液体向汽化室供给,利用加热器对汽化室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生成蒸汽。生成的蒸汽经由喷出口向外部喷出。
然而,以往的蒸汽喷射器根据搭载的加热器的种类,在加热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时,存在加热器的输出温度降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加热器的加热而生成蒸汽的生成效率降低。因此,有可能无法稳定地喷出蒸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的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本发明的蒸汽喷射器的一形态包括:汽化体,其包括汽化室和加热器单元,向该汽化室供给液体,该加热器单元对汽化室进行加热从而由汽化室内的液体生成蒸汽;泵,其从贮存液体的罐向汽化室供给液体;以及基座,其包含用于喷出利用汽化体生成的蒸汽的喷出口。加热器单元包括加热器和收纳加热器的壳体。而且,壳体的导热率比基座的导热率高。
另外,本发明的蒸汽熨斗的一形态包括上述蒸汽喷射器和对衣物施加热的作用面。
由此,能够提供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的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的正面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蒸汽熨斗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蒸汽熨斗中的第2部分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将罩安装于图1的蒸汽熨斗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蒸汽熨斗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的第1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6的汽化室的主视图。
图8是图5的第2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5的第3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5的第3块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Z部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蒸汽熨斗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蒸汽熨斗的正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所能够采取的形态的一例)
本发明的蒸汽喷射器的一形态包括:汽化体,其包括汽化室和加热器单元,向该汽化室供给液体,该加热器单元对汽化室进行加热从而由汽化室内的液体生成蒸汽;泵,其从贮存液体的罐向汽化室供给液体;以及基座,其包含用于喷出利用汽化体生成的蒸汽的喷出口。加热器单元包括加热器和收纳加热器的壳体。壳体的导热率比基座的导热率高。
通常,作为对加热器的温度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的因素之一,能够举出收纳加热器的壳体的导热率。壳体的导热率越高,则热从加热器向壳体传导的传导性越高。由此,加热器的温度分布难以变得不均匀。因此,根据上述蒸汽喷射器,壳体由导热率比基座的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由此,加热器的输出温度稳定。因此,蒸汽喷射器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汽化室包括具有供从泵供给的液体流动的流路的板,壳体的导热率比板的导热率高。
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壳体的导热率比板的导热率高,因此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由此,加热器的输出温度稳定。因此,蒸汽喷射器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汽化室还包括堰板,该堰板以使在流路流动的蒸汽通过并遮挡在流路流动的液体的方式设于板。
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在流路流动的液体被堰板遮挡,因此未汽化的液体容易滞留于汽化室内。由此,能够降低液体从喷出口喷出的可能。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堰板的导热率为壳体的导热率以上。
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被堰板遮挡的液体容易在堰板的热的作用下汽化。由此,汽化室内的蒸汽的生成效率提高。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板包括:基础板,其包含用于供给从泵供给的液体的供水口;以及划分板,其以形成与供水口相连的流路的方式设于基础板。流路以包围供水口的周围的方式设置。
通常,从泵供给的液体从供水口供给,在通过流路的过程中汽化,成为蒸汽而从喷出口喷出。因此,板的供水口附近的温度最低,对加热器的温度分布造成影响。因此,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将流路设为包围供水口的周围。由此,抑制对板的温度分布造成的影响,温度分布接近均匀。因此,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其结果,蒸汽喷射器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加热器是PTC加热器(正温度系数加热器)。
在此,作为PTC加热器的特性之一,能够举出加热器的输出温度依赖于加热器的温度分布这方面。也就是说,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越降低,则加热器的输出温度越降低。另一方面,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越提高,则加热器的输出温度越稳定。因此,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设定壳体的导热率以提高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即使采用加热器的输出温度依赖于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PTC加热器,也能够通过PTC加热器的加热而稳定地喷出蒸汽。
并且,PTC加热器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电阻增大。因此,即使在与PTC加热器连接的电源电压的电压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经由变压器地从电源电压向PTC加热器供给电力。也就是说,采用搭载PTC加热器作为热源的上述蒸汽喷射器,即使与电压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环境的商用电源的电压的商用电源直接连接,PTC加热器也能够正常地动作。因此,使用者不需要另外准备变压器。由此,能够有助于便利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基座还包括包含作用面的基座主体和相对于作用面凹陷的凹部。喷出口以贯通基座主体的方式设于凹部。
通常,通过加热器的加热而生成的蒸汽在从喷出口喷出时,存在附着于喷出口附近的情况。附着于喷出口附近的蒸汽在集合时成为液体。因此,根据上述蒸汽喷射器,将喷出口设于凹部。由此,附着于喷出口附近的蒸汽和液体贮存于凹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自蒸汽喷射器滴落于未然。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凹部在基座主体中以沿着横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在倾斜蒸汽喷射器时,贮存于凹部的液体沿着基座的横向流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去除贮存于凹部的液体。
另外,根据蒸汽喷射器的一例,凹部包括第1端部、第2端部以及将第1端部与第2端部相连的中间部分。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部分向斜上方抬起。喷出口设于中间部分。
采用上述蒸汽喷射器,附着于喷出口附近的蒸汽和液体容易滞留于中间部分。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自蒸汽喷射器滴落。
另外,本发明的蒸汽熨斗的一形态包括上述蒸汽喷射器和对衣物施加热的作用面。
根据上述蒸汽熨斗,壳体的导热率比基座的导热率高。因此,加热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由此,加热器的输出温度稳定。其结果,蒸汽喷射器能够稳定地喷出蒸汽。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的外观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的正面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蒸汽熨斗1的背面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蒸汽熨斗1中的第2部分11B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将罩CV安装于图1所示的蒸汽熨斗1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3表示在侧视蒸汽熨斗1时省略一对第2部分11B中的一者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用于展平衣物C(参照图12)的褶皱(皱纹)。蒸汽熨斗1例如具有熨斗功能和蒸汽功能。熨斗功能是对衣物C施加热和压力,展平衣物C的褶皱的功能。蒸汽功能是对衣物C施加蒸汽,展平衣物C的褶皱的功能。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蒸汽熨斗1是专用于蒸汽功能的衣物蒸汽发生器(轻巧蒸汽熨斗)。另外,蒸汽熨斗1也可以是专用于熨斗功能的通常的蒸汽熨斗。
另外,以下,以图中所示的后述的基座21的作用面22A侧为前方,以盖56侧为后方,以把持部12侧为下方,以基座21侧为上方,来进行说明。并且,以在从蒸汽熨斗1的作用面22A观察时的右侧为右方,以在从蒸汽熨斗1的作用面22A观察时的左侧为左方,来进行说明。另外,作用面22A的上下方向相当于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长度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包括蒸汽喷射器10和对衣物C施加热的作用面22A等。蒸汽喷射器10具有蒸汽功能。作用面22A具有熨斗功能。蒸汽喷射器10构成为轻量,从而例如提高便携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蒸汽喷射器10包括外壳11、锁定操作部14、电源操作部15、泵操作部16、电源线17以及基座21等。
外壳11构成蒸汽喷射器10的外廓。外壳11例如通过将多个部件结合而构成。在一例中,外壳11包括一对第1部分11A和一对第2部分11B。一对第1部分11A收纳构成蒸汽喷射器10的各种要素。具体而言,通过将一对第1部分11A相互结合而收纳构成蒸汽喷射器10的各种要素。一对第1部分11A在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例如具有前方开口的吊钟形状。构成第1部分11A的材料例如是聚碳酸酯等树脂。
一对第2部分11B作为用于把持蒸汽喷射器10的把持部12发挥功能。具体而言,通过将一对第2部分11B相互结合而构成把持部12。构成第2部分11B的材料例如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
而且,外壳11通过将一对第1部分11A与一对第2部分11B相互结合而构成。此时,一对第1部分11A和一对第2部分11B例如借助铰链13(参照图3)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的方式结合。
本实施方式的蒸汽喷射器10构成为能够切换适于使用的第1姿态和适于收纳的第2姿态。第1姿态例如是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所成的较小的角度最大的姿态。第2姿态例如是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所成的较小的角度最小的姿态。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蒸汽喷射器10表示适于使用的第1姿态。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蒸汽喷射器10表示适于收纳的第2姿态。另外,上述较小的角度相当于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折叠的方向的角度。
锁定操作部14构成为能够锁定蒸汽喷射器10的姿态。锁定操作部14例如包括滑动式的开关。锁定操作部14设于外壳11。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锁定操作部14设于第2部分11B的背面。也就是说,在使用者操作锁定操作部14以锁定蒸汽喷射器10的姿态时,蒸汽喷射器10的姿态锁定于上述第1姿态或第2姿态。另一方面,在使用者操作锁定操作部14以解锁蒸汽喷射器10的姿态时,成为蒸汽喷射器10的姿态能够切换的解锁状态。
电源操作部15构成为能够切换蒸汽熨斗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电源操作部15例如包括滑动式的开关。电源操作部15设于外壳1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电源操作部15设于第2部分11B的正面11C。在该情况下,电源操作部15在蒸汽喷射器10的第2姿态下以面对第1部分11A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参照图2)。因此,在不使用蒸汽喷射器10的第2姿态下,能够抑制使用者对电源操作部15进行的误操作。具体而言,在操作电源操作部15,蒸汽熨斗1的电源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时,后述的加热器37(参照图6)开始动作。另一方面,在操作电源操作部15,蒸汽熨斗1的电源从接通切换为断开时,加热器37的动作停止。
另外,如图3所示,电源操作部15包括开关主体15A、结合部15B、突出部15C以及滑动部15D等。开关主体15A从外壳11向外部暴露。结合部15B将开关主体15A和滑动部15D相互结合。例如,结合部15B从开关主体15A延伸设置,以覆盖滑动部15D的方式与滑动部15D结合。
突出部15C例如在蒸汽熨斗1的前后方向上以从结合部15B的背面突出的方式设于结合部15B。滑动部15D根据使用者对开关主体15A进行的操作而滑动,从而切换蒸汽熨斗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利用上述结构,即使例如液体等的飞沫从相互结合的一对第2部分11B的间隙S进入,也能够利用结合部15B和突出部15C防止液体的进入。因此,能够抑制进入的液体对收纳于一对第2部分11B内的各种电气要素造成的影响。
泵操作部16构成为能够利用使用者的操作驱动后述的泵60(参照图9)。泵操作部16例如包括按钮式的开关。泵操作部16设于外壳11。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泵操作部16设于第1部分11A的背面。具体而言,在使用者操作泵操作部16时,泵60根据操作而动作。由此,从蒸汽熨斗1喷出蒸汽。此时,泵60以每当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操作时从蒸汽熨斗1喷出预定量的蒸汽的方式动作。
电源线17向构成蒸汽喷射器10且电连接的各种电气要素供给例如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外部电源的一例是商用电源。电源线17例如从外壳11的第2部分11B的端部11D延伸。在电源线17与外部电源连接时,向构成蒸汽喷射器10的各种电气要素供给外部电源的电力。
另外,如图1所示,基座21具有能够规定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形状。
基座21包括包含对衣物C施加热的作用面22A的基座主体22、相对于作用面22A凹陷的凹部23、用于喷出蒸汽的喷出口24等。另外,构成基座主体22的材料例如是铝合金压铸件12(ADC12)等铝合金。基座主体22例如以嵌入外壳11的一对第1部分11A的开口11E的方式设置。作用面22A例如被传递加热器37的热。作用面22A的形状具有与开口11E的形状相似的形状。在一例中,作用面22A例如具有大致椭圆形状(包括椭圆柱形状)。
凹部23在基座主体22中具有预定的宽度(上下方向),沿着横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例如,凹部23以在作用面22A上配置于基座21的宽度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并且沿着基座21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基座主体22。凹部23包括第1端部23A、第2端部23B以及将第1端部23A与第2端部23B相连的中间部分23C。第1端部23A和第2端部23B中的至少一者朝向作用面22A的外缘22B延伸设置。具体而言,第1端部23A和第2端部23B朝向作用面22A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侧方的外缘22B延伸设置。另外,第1端部23A和第2端部23B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构成为与作用面22A的外缘22B相连。
另外,如图1所示,第1端部23A和第2端部23B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部分23C向斜上方抬起。具体而言,第1端部23A和第2端部23B在蒸汽熨斗1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以相对于中间部分23C向斜上方抬起的方式朝向作用面22A的外缘22B延伸设置。凹部23的第1端部23A的深度(前后方向)形成为随着从中间部分23C朝向作用面22A的外缘22B而变浅。同样,凹部23的第2端部23B的深度(前后方向)形成为随着从中间部分23C朝向作用面22A的外缘22B而变浅。另外,凹部23的中间部分23C的深度例如形成为恒定。
喷出口24由贯通基座主体22的贯通孔形成,例如设于基座主体22的凹部23的中间部分23C。喷出口24的数量例如为5个。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喷出口24以在基座2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设于凹部23的中间部分23C。另外,喷出口24的数量也可以为4个以下或6个以上。
通常,在蒸汽熨斗中,通过加热器的加热而生成的蒸汽从喷出口喷出。此时,存在喷出的蒸汽附着于喷出口附近的情况。附着于喷出口附近的蒸汽在集合时成为液体。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中,将喷出口24设于凹部23。因此,附着于喷出口24附近的蒸汽和液体贮存于凹部23。另外,将第1端部23A和第2端部23B以相对于中间部分23C向斜上方抬起的方式设于基座主体22。因此,附着于喷出口24附近的蒸汽和液体容易滞留于凹部23的中间部分23C。由此,蒸汽和液体的流动朝向被凹部23限制。因此,液体难以从蒸汽熨斗1沿着作用面22A直接向下方滴落。其结果,能够降低贮存的液体滴落而弄湿衣物C的可能。另外,贮存于凹部23的液体通过使蒸汽熨斗1的基座21例如向前方下方倾斜而朝向作用面22A的外缘22B流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去除贮存于凹部23的液体。
另外,如图4所示,蒸汽喷射器10构成为能够安装于罩CV。罩CV例如具备支架功能,构成为能够包覆基座21。另外,支架功能是使蒸汽熨斗1自主立起的功能。此时,由外壳11的第2部分11B形成的把持部12构成为能够在蒸汽喷射器10的第2姿态下与罩CV的被卡合部PE卡合。具体而言,第2部分11B的端部11D构成为能够与罩CV的被卡合部PE卡合。也就是说,罩CV安装于基座21,第2部分11B的端部11D与罩CV的被卡合部PE卡合。由此,基座21保持于罩CV。另外,图4所示的双点划线表示第2部分11B的端部11D自用实线表示的非卡合状态与罩CV的被卡合部PE卡合的状态。由此,蒸汽熨斗1紧凑地收纳保持于罩CV。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的外观。
接着,参照图5~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的内部结构。
图5是蒸汽熨斗1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第1块2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汽化室31的主视图。图8是图5所示的第2块40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5所示的第3块50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3块50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Z部的放大图。
如图5所示,蒸汽喷射器10还包括一体地收纳于外壳11的包括基座21的第1块20、第2块40、包括泵操作部16的第3块50等。一体化的第1块20、第2块40以及第3块50以第1块20的基座21从外壳11的由相互结合的一对第1部分11A形成的开口11E暴露的方式收纳。
第1块20在蒸汽熨斗1的前后方向上设于最前方。第2块40在蒸汽熨斗1的前后方向上设于第1块20与第3块50之间。而且,第2块40将第1块20和第3块50相互结合。第3块50在蒸汽熨斗1的前后方向上设于最后方。
另外,如图6所示,第1块20以基座21和汽化体30为主要的要素而构成。汽化体30用于生成蒸汽。生成的蒸汽从形成于基座主体22的作用面22A的喷出口24喷出。汽化体30还包括由泵60(参照图9)供给液体的汽化室31和加热器单元36。加热器单元36对汽化室31进行加热,由贮存于汽化室31内的液体生成蒸汽。加热器单元36在蒸汽熨斗1的前后方向上配设于基座21与汽化室31之间。由此,加热器单元36构成为能够对基座21和汽化室31进行加热。
加热器单元36包括加热器37和收纳加热器37的壳体38等。加热器37将经由电源线17供给的电能转换为热能。加热器37的温度例如由恒温器(未图示)调节。加热器37例如是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另外,即使在PTC加热器的情况下,也优选具备恒温器的结构。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干烧时的温度上升。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7的数量例如是2个。另外,加热器37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
壳体38由具有较高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将加热器37所输出的热向其他要素传递。此时,壳体38由导热率比基座21的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壳体38例如由A6063等铝合金构成。
壳体38包括壳体主体38A、能够收纳加热器37的收纳部38B、将喷出口24与汽化室31相连的连通孔38C等。收纳部38B形成于壳体主体38A内,例如构成能够收纳加热器37的空间。本实施方式的收纳部38B的数量与加热器37的数量一致,如图6所示,例如是2个。两个收纳部38B例如在基座21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连通孔38C例如在基座2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一收纳部38B与另一收纳部38B之间。图6所示的连通孔38C的数量例如为2个。两个连通孔38C例如在基座2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另外,连通孔38C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
另外,如图7所示,构成汽化体30的汽化室31包括板32等。板32具有供从泵60供给的液体流动的流路32A。
板32具有能够规定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形状。板32的长度方向与基座21的长度方向一致。板32的宽度方向与基座21的宽度方向一致。
板32例如具有向前方开放的开口32B。板32经由开口32B与加热器单元36的壳体38结合。由此,板32的开口32B封闭,在板32与壳体38之间的空间形成流路32A。此时,以板32的相当于流路32A的部分的面积例如成为壳体38的面积的一半以上的方式形成流路32A。另外,板32的相当于流路32A的部分的面积更优选为壳体38的面积的四分之三左右。由此,在流路32A流动的液体更易于被加热器单元36加热。
板32例如由ADC12等铝合金构成。由此,壳体38形成为具有比板32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具体而言,构成板32的ADC12的导热率为100(W/m·K)左右。另一方面,构成壳体38的A6063的导热率为200(W/m·K)左右。
另外,板32还包括基础板33和划分板34等。基础板33包括用于供给从泵60供给的液体的供水口33A。划分板34例如竖立设置于基础板33,形成与供水口33A相连的流路32A。
基础板33例如由平板形成,具有形成于基础板33的中央的供水口33A。具体而言,供水口33A设于基础板33的在板3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流路32A以包围供水口33A的周围的方式设置。由此,供温度比从供水口33A供给的液体的温度高的液体流动的流路32A包围供水口33A的周围。流路32A例如在下游侧包围供水口33A的周围。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流路32A的最下游包围供水口33A的周围。
从图9所示的泵60供给的液体从汽化室31的供水口33A向流路32A内供给。供给的液体在通过流路32A的过程中被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37加热而汽化,成为蒸汽。蒸汽通过覆盖板32的前面的加热器单元36的连通孔38C。通过的蒸汽从基座21的喷出口24喷出。在该情况下,板32的供水口33A附近的温度最低,因此对加热器37的温度分布造成影响。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中,如上所述,将流路32A配设为包围供水口33A的周围。由此,板32的温度分布接近均匀。因此,加热器37自身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
另外,划分板34以流路32A包围供水口33A的周围的方式设于基础板33。划分板34包括第1划分板34A和第2划分板34B等。第1划分板34A例如以自基础板33的外缘33B立起的方式设置。第2划分板34B例如在第1划分板34A之间和第2划分板34B的另外的部分之间竖立设置于基础板33。由此,形成流路32A。第1划分板34A和第2划分板34B相互连续地设置。
板32例如借助粘接剂AD固定于图6所示的加热器单元36的壳体38。例如在图7中用点所示,粘接剂AD形成于划分板34上。而且,板32和壳体38借助粘接剂AD结合。由此,板32固定于壳体38。此时,板32的流路32A例如在板32固定于壳体38的状态下与加热器单元36的壳体38的连通孔38C相连。具体而言,板32的流路32A在下游侧与壳体38的连通孔38C相连。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流路32A在最下游与连通孔38C相连。由此,从供水口33A供给的液体在通过流路32A的过程中被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37加热。加热的液体汽化而生成蒸汽。生成的蒸汽经由壳体38的连通孔38C从形成于基座主体22的喷出口24向外部喷出。
汽化室31还包括设于板32的堰板35。堰板35以将气液分离的方式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堰板35以使在流路32A流动的蒸汽通过而另一方面遮挡在流路32A流动的液体的方式发挥功能。也就是说,堰板35例如在流路32A中以遮挡在流路32A的比与壳体38的连通孔38C相连的部分靠上游侧的部分流动的液体的方式设置。此时,堰板35自基础板33竖立设置,以不在与基础板33和划分板34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设于板32。
也就是说,堰板35以在板32固定于壳体38的状态下在与壳体38之间形成蒸汽能够通过的间隙的方式设置。由此,在流路32A流动的液体被堰板35遮挡。因此,未汽化的液体容易滞留于汽化室31内。其结果,能够降低液体从喷出口24向外部喷出的可能。
此时,堰板35由具有壳体38的导热率以上的导热率的材料构成。具体而言,堰板35由例如A1100等铝合金形成。由此,被堰板35遮挡的液体容易利用堰板35的热汽化。其结果,汽化室31的蒸汽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8所示,第2块40以框体41、衬垫42、连接部43以及阀44等为主要的要素而构成。框体41收纳第1块20的汽化体30,例如隔断来自加热器37的热。框体41由具有较低的导热率的例如聚丙烯等构成。也就是说,框体41作为隔热件发挥功能。衬垫42将第1块20的基座21与第2块40的框体41气密地密封。
连接部43例如设于框体41,将第1块20和第3块50以流体能够通过的方式连接。连接部43包括连接部主体43A、供水口43B以及排水口43C等。连接部主体43A例如通过将两个部件结合而构成。供水口43B和排水口43C设于连接部主体43A。具体而言,供水口43B设于构成连接部主体43A的一部件。排水口43C设于构成连接部主体43A的另一部件。
供水口43B向连接部主体43A内供给从泵60供给的液体。供给的液体通过连接部主体43A内,向排水口43C流入。排水口43C用于排出从供水口43B供给的液体。排水口43C例如与汽化室31的供水口33A连接。由此,从泵60供给的液体经由连接部43向汽化体30的汽化室31内供给。
阀44构成为能够切换能够向汽化室31供给从泵60供给的液体的状态和不能向汽化室31供给从泵60供给的液体的状态。阀44例如设于连接部43的供水口43B。构成阀44的材料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阀44例如利用双金属(未图示)开闭。双金属具有能够利用汽化室31的热变形的结构。双金属在汽化室31成为能够生成蒸汽的温度时,例如以开放阀44的方式变形。在阀44开放时,从泵60供给的液体经由连接部43向汽化室31供给。另一方面,双金属在汽化室31成为不能生成蒸汽的温度时,例如以封闭阀44的方式变形。在阀44封闭时,阀44遮挡从泵60供给的液体。因此,不向汽化室31供给液体。
另外,如图9所示,第3块50以罐51、泵60以及送水部70等为主要的要素而构成。罐51构成为能够贮存例如水等蒸汽生成用的液体。
罐51包括贮存液体的罐主体52和能够向罐主体52注入液体的注水口55等。罐主体52例如由聚碳酸酯等树脂构成。罐主体52包括第1罐53和第2罐54。第1罐53包括能够贮存液体的空间。第2罐54包括能够贮存液体的空间。第1罐53和第2罐54相互结合。由此,第1罐53内的空间与第2罐54内的空间相连,构成罐主体52。
注水口55例如设于罐主体52的第1罐53。从注水口55注入的液体贮存于罐主体52内。注水口55例如被盖56(参照图2)覆盖。盖56构成为能够开闭注水口55。注水口55在盖56开放的状态下向外部暴露。如图2所示,盖56例如形成为在封闭注水口55的状态下构成外壳11的第1部分11A的外观的局部。
泵60例如是手动泵。泵60构成为能够向汽化体30供给罐51内的液体。泵60包括活塞61和缸62等。活塞61例如在缸62内往复运动。活塞61例如与泵操作部16一体地设置,与泵操作部16结合。泵操作部16例如在泵操作部16未被操作的状态下被弹簧63朝向外方施力。由此,泵操作部16将活塞61相对于缸62的位置保持为初始位置。另外,活塞61的初始位置例如相当于在蒸汽熨斗1的前后方向上泵操作部16突出至最后方的位置(参照图2)。
缸62构成为能够收纳活塞61。缸62包括缸主体62A、图10所示的供水口62B和排水口62C等。缸主体62A例如由聚缩醛等树脂构成。
供水口62B设于缸主体62A。供水口62B例如构成为能够供给罐51内的液体。从供水口62B供给的液体贮存于缸主体62A。
排水口62C设于缸主体62A。排水口62C例如构成为能够排出缸主体62A内的液体。
另外,泵60例如借助阀(未图示)安装于罐主体52。阀包括供水阀和排水阀(未图示)。供水阀与缸62的供水口62B相连。排水阀与缸62的排水口62C相连。
对于阀而言,在活塞61以缸主体62A内的容积变小的方式移动时,供水阀封闭,排水阀开放。另一方面,对于阀而言,在活塞61以缸主体62A内的容积变大的方式移动时,供水阀开放,排水阀封闭。具体而言,根据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的操作,当活塞61在缸主体62A内向前方移动时,利用作用于缸主体62A内的压力,排水阀开放。由此,缸主体62A内的液体经由排水口62C和排水阀排出。另一方面,在解除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的操作时,利用弹簧63的作用力,活塞61在缸主体62A内向后方移动。由此,利用作用于缸主体62A内的负压,供水阀开放。然后,罐51内的液体经由供水阀和供水口62B向缸主体62A内供给。
送水部70构成为能够输送从泵60供给的液体。送水部70包括第1送水部71和第2送水部72。第1送水部71例如设于第1罐53与第2罐54之间,将第1罐53的第1流路53A与第2罐54的流路54A相连。
送水部70的第1送水部71包括第1流路71A和第2流路71B。
第1送水部71的第1流路71A形成向第2罐54的流路54A输送从第1罐53的第1流路53A供给的液体的流路。也就是说,第1流路71A构成为将第1罐53的第1流路53A与第2罐54的流路54A相连。由此,第1罐53的第1流路53A不与能够贮存第1罐53内的液体的空间相连而是将排水阀与第1送水部71的第1流路71A相连。另外,第2罐54的流路54A不与能够贮存第2罐54内的液体的空间相连而是将第1送水部71的第1流路71A与第2送水部72相连。
第1送水部71的第2流路71B形成使从第1罐53的第2流路53B供给的液体向罐51内返回的流路。也就是说,第1送水部71的第2流路71B构成为将第1罐53的第2流路53B与罐51内相连。由此,第1罐53的第2流路53B不与能够贮存第1罐53内的液体的空间相连而是将排水阀与第1送水部71的第2流路71B相连。另外,第1送水部71也作为衬垫发挥功能。
送水部70的第2送水部72例如设于第2罐54,将第2罐54的流路54A与连接部43的供水口43B相连。第2送水部72向图8所示的第2块40的连接部43输送从第2罐54的流路54A供给的液体。
另外,如图10所示,贮存于构成第3块的罐51内的液体根据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的操作而在第1路线或第2路线流动。
具体而言,在第2块40的阀44开放的情况下,贮存于罐51内的液体经由第1路线向汽化体30供给。另外,第1路线例如是依次经过供水阀、供水口62B、缸主体62A内、排水口62C、排水阀、第1罐53的第1流路53A、第1送水部71的第1流路71A以及第2送水部72的路线。也就是说,在液体经由第1路线流动的情况下,根据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的操作,蒸汽从喷出口24喷出。
另一方面,在第2块40的阀44封闭的情况下,贮存于罐51内的液体经由第2路线循环。另外,第2路线例如是依次经过供水阀、供水口62B、缸主体62A内、排水口62C、排水阀、第1罐53的第2流路53B、第1送水部71的第2流路71B以及罐51内的路线。在液体经由第2路线流动的情况下,即使使用者操作泵操作部16,蒸汽也不从喷出口24喷出。
如上所述,根据汽化室31内的温度,利用阀44的开闭动作,选择液体的流动的路线。而且,仅在以恰当的温度生成蒸汽的情况下,蒸汽从喷出口24喷出。
另外,如图11所示,在送水部70的第1送水部71与第1罐53密封时,第1流路71A与第1罐53的第1流路53A相连。同时,第2流路71B与第1罐53的第2流路53B相连。另一方面,在送水部70的第1送水部71与第2罐54密封时,第2流路71B与第2罐54的流路54A相连。
此时,构成为第1送水部71与第2罐54的密封强度比第1送水部71与第1罐53的密封强度弱。具体而言,在贮存于罐51内的液体经由第2路线循环的情况下,第1送水部71与第2罐54弱密封以在第1送水部71与第2罐54之间产生间隙。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密封强度较弱的部分,实现沿着第2路线的循环。由此,在阀44封闭时,水从密封强度较弱的部分泄漏,能够使水向罐内返回。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的内部。
接着,参照图12说明蒸汽熨斗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
蒸汽熨斗1由使用者例如按照以下所示的步骤来使用。
首先,在第1步骤中,由使用者开放罐51的盖56,从注水口55向罐主体52内注入例如水等液体。另外,在足够的量的液体预先贮存于罐主体52内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1步骤。
接着,在第2步骤中,使用者把持蒸汽熨斗1的把持部12。此时,使用者将蒸汽熨斗1的姿态从第2姿态切换为图1所示的适合于使用的第1姿态。
接着,在第3步骤中,使用者操作电源操作部15,将蒸汽熨斗1的电源从断开切换为接通。在电源接通时,未图示的控制部开始加热器37的控制动作。
接着,在第4步骤中,使用者设置为将蒸汽熨斗1的基座21的作用面22A压靠于衣物C的状态和使作用面22A从衣物C分开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然后,在上述任一状态下,使用者操作泵操作部16,从基座21的作用面22A的喷出口24向衣物C喷出蒸汽。
具体而言,当在汽化室31能够生成蒸汽的温度下且阀44开放时,根据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的操作,蒸汽经由上述的第1路线从喷出口24喷出。
另一方面,当在汽化室31不能生成蒸汽的温度下且阀44封闭时,由于液体经由第2路线流动,因此即使使用者操作泵操作部16,蒸汽也不从喷出口24喷出。
在利用上述使用者对泵操作部16进行的操作,从蒸汽熨斗1喷出的蒸汽施加于衣物C时,衣物C的褶皱展平。
然后,反复执行第4步骤,直到衣物C的熨烫结束。另外,在第4步骤中,使用者也可以在利用蒸汽熨斗1的熨斗功能展平衣物C的褶皱的同时操作泵操作部16而执行蒸汽功能。在衣物C的熨烫结束时,转移至第5步骤。
接着,在第5步骤中,使用者操作电源操作部15,将蒸汽熨斗1的电源从接通切换为断开。在电源断开时,加热器37的动作停止。
接着,在第6步骤中,使用者将罩CV安装于蒸汽熨斗1的基座21。然后,使用者将蒸汽熨斗1的姿态从图1所示的第1姿态切换为用图4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第2姿态。
经过以上的步骤,蒸汽熨斗1的使用结束,并且蒸汽熨斗1载置收纳于罩CV。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而言,利用上述的结构,轻量化为使用者能够在单手拿起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因此,蒸汽熨斗1具有较高的便携性。
也就是说,蒸汽熨斗1有时被携带到与日常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其他环境而使用。另外,其他环境的一例是旅行时的住宿地或商务中的出差时的住宿地等。在日常的生活环境和例如海外等其他环境中,有时商用电源的电压不同。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使用PTC加热器作为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PTC加热器随着温度的上升,电阻增大。因此,即使在与PTC加热器连接的电源电压不同的电压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经由变压器地直接从电源电压向PTC加热器供给电力。也就是说,搭载PTC加热器作为热源的蒸汽熨斗1即使与电压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环境的商用电源的电压的商用电源直接连接,也能够正常地动作。因此,使用者不需要另外准备并携带变压器。其结果,蒸汽熨斗1的便利性同便携性一起提高。
在此,作为PTC加热器的特性之一,能够举出加热器37的输出温度依赖于加热器37的温度分布这方面。例如,加热器37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越降低,则加热器37的输出温度越降低。加热器37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越提高,则加热器37的输出温度越稳定。也就是说,在加热器37的输出温度稳定时,通过加热器37的加热而生成蒸汽的生成效率提高。
另一方面,作为对PTC加热器的温度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的因素之一,能够举出收纳加热器37的壳体38的导热率。也就是说,壳体38的导热率越高,则热从加热器37向壳体38传导的传导性越高。因此,加热器37的温度分布难以变得不均匀。
在以往的蒸汽熨斗中,热源的壳体具有富于包含大量的凹凸的起伏的形状。因此,热源的壳体例如通过压铸来制造。而且,以往,作为壳体的材料,使用适于压铸的ADC12。ADC12的导热率比A6063的导热率低。然而,与ADC12相比,A6063不适于通过压铸进行制造。因此,以往,作为热源的壳体的材料,不使用A6063。
然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而言,为了提高壳体38的导热率而使用A6063作为壳体38的材料。此时,壳体38设计为能够通过挤出成形而形成的形状。挤出成形与压铸不同,即使使用A6063,也能够恰当地制造成形品。
也就是说,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蒸汽熨斗1而言,与以往的蒸汽熨斗的壳体的形状相比,以凹凸较少的形状形成壳体38。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壳体38的外表面在整体上由平面构成。
另外,在蒸汽熨斗1中,收纳PTC加热器的壳体38由具有比基座21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并且,壳体38由具有比汽化体30的板32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
也就是说,PTC加热器收纳于由导热率较高的A6063成形的壳体38。因此,PTC加热器的温度分布难以变得不均匀。由此,PTC加热器的输出温度稳定,易于保持恒定的水准。并且,汽化室31的每单位时间的蒸汽的产生量稳定。
利用以上的结构,蒸汽熨斗1能够将适量的蒸汽稳定地向衣物C供给。因此,使用者能够利用蒸汽熨斗1迅速地展平衣物C的褶皱。
(变形例)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所能够采取的形态的例示。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旨在限定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例如能够采取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所示的变形例和由不相互矛盾的至少两个变形例组合而成的形态。
例如,泵60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泵60也可以是电动泵。
另外,壳体38的导热率与其他要素的导热率的关系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壳体38的导热率也可以比堰板35的导热率高。另外,壳体38的导热率也可以小于板32的导热率。并且,壳体38的导热率也可以小于基座21的导热率。
另外,汽化室31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供水口33A也可以设于基础板33的外缘33B。另外,板32的相当于流路32A的部分的面积也可以小于壳体38的面积的一半。板32也可以省略划分板34而构成。并且,汽化室31也可以省略堰板35而构成。
另外,基座21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如图13所示,基座21也可以设为包括包含对衣物C施加热的作用面22A的基座主体22、相对于作用面22A凹陷的凹部25、用于喷出蒸汽的喷出口24等的结构。凹部25的深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大致梯形形状(包括梯形形状)。凹部25的上底25A也可以构成作用面22A的外缘22B。凹部25的下底25B也可以在作用面22A上设于基座21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凹部25也可以是在基座2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上底25A比下底25B长。期望的结构是,喷出口24例如以贯通基座主体22的方式设于凹部25。具体而言,喷出口24设于凹部25的下底25B附近即可。如图13所示,喷出口24的数量也可以为5个。喷出口24也可以以在基座2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设于凹部25。喷出口24的数量也可以为4个以下或6个以上。凹部25也可以设置沿着基座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肋26。如图13所示,肋26的数量也可以为4根。肋26也可以以在基座2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设于凹部25。在该情况下,优选的结构是,在肋26之间配置有喷出口24。
另外,蒸汽喷射器10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蒸汽喷射器10也可以设为内置电池(未图示)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蒸汽喷射器10也可以省略电源线17。由此,从内置的电池向构成蒸汽喷射器10的各种电气要素供给电力。另外,蒸汽喷射器10也可以具有与以往的蒸汽喷射器实质相同的外观或类似的外观。并且,基座21也可以包括包含不对衣物C积极地施加热的作用面的基座主体22和对衣物C喷出蒸汽的喷出口24。也就是说,加热器37也可以构成为仅对汽化室31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蒸汽喷射器10构成主要具有蒸汽功能的蒸汽熨斗1。
Claims (10)
1.一种蒸汽喷射器,其中,
该蒸汽喷射器包括:
汽化体,其包括汽化室和加热器单元,向该汽化室供给液体,该加热器单元对所述汽化室进行加热从而由所述汽化室内的液体生成蒸汽;
泵,其从贮存液体的罐向所述汽化室供给液体;以及
基座,其包含用于喷出利用所述汽化体生成的蒸汽的喷出口,
所述加热器单元包括:
加热器;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加热器,
所述壳体的导热率比所述基座的导热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汽化室包括具有供从所述泵供给的液体流动的流路的板,
所述壳体的导热率比所述板的导热率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汽化室还包括堰板,该堰板以使在所述流路流动的蒸汽通过并遮挡在所述流路流动的液体的方式设于所述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堰板的导热率为所述壳体的导热率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板包括:
基础板,其包含用于供给从所述泵供给的液体的供水口;以及
划分板,其以形成与所述供水口相连的所述流路的方式设于所述基础板,
所述流路以包围所述供水口的周围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加热器是PTC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基座还包括:
基座主体,其包含作用面;以及
凹部,其相对于所述作用面凹陷,
所述喷出口以贯通所述基座主体的方式设于所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凹部在所述基座主体中以沿着横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第1端部、第2端部以及将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相连的中间部分,
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中间部分向斜上方抬起,
所述喷出口设于所述中间部分。
10.一种蒸汽熨斗,其中,
该蒸汽熨斗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喷射器和对衣物施加热的作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33931A JP7236661B2 (ja) | 2019-02-27 | 2019-02-27 | スチーム噴出器および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JP2019-033931 | 2019-02-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1969A true CN111621969A (zh) | 2020-09-04 |
Family
ID=72257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02473.8A Pending CN111621969A (zh) | 2019-02-27 | 2020-02-19 | 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36661B2 (zh) |
CN (1) | CN11162196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35962B2 (ja) | 2020-03-31 | 2024-02-21 | 株式会社アーミス | 駆動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搬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44798U (ja) * | 1983-09-05 | 1985-03-29 | 株式会社 星和電機 | スチ−ムアイロン |
JP3056996U (ja) * | 1998-08-25 | 1999-03-09 | 俊亮 林 | 簡易式ハンディータイプアイロン |
JP2008093087A (ja) * | 2006-10-10 | 2008-04-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EP2251482A1 (en) * | 2009-05-14 | 2010-11-17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Steam discharge unit for use in a soleplate of a steam iron |
JP2014067661A (ja) * | 2012-09-27 | 2014-04-17 | Zojirushi Corp | ヒータ装着具および布団乾燥機 |
JP6782099B2 (ja) * | 2016-05-30 | 2020-11-11 |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衣類スチーマーおよびアイロン |
JP6887137B2 (ja) * | 2016-12-21 | 2021-06-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スチーム噴出器および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
2019
- 2019-02-27 JP JP2019033931A patent/JP723666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19 CN CN202010102473.8A patent/CN11162196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37620A (ja) | 2020-09-03 |
JP7236661B2 (ja) | 2023-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17294B2 (ja) | 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
JP2007260058A (ja) | スチーム式美容器 | |
KR100641843B1 (ko) | 물 유출 방지 환수구조를 갖는 스팀청소기 | |
CN111621969A (zh) | 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 |
CN100523361C (zh) | 具有垂直熨烫功能的熨斗 | |
KR20100120347A (ko) | 전기스팀 다리미용 순간가열히터모듈 | |
CN112716053A (zh) | 一种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 |
AU2010316585B2 (en) | Cordless iron | |
JPS6034498A (ja) | スチ−ムアイロン | |
KR101253246B1 (ko) | 스팀발생기 | |
KR20100120349A (ko) | 전기스팀 다리미 | |
JP7111954B2 (ja) | 電気ケトル | |
JP6567465B2 (ja) | アイロン | |
FR2704246A1 (fr) | Chambre de distribution d'un fer à repasser électrique à vapeur. | |
EP3559332B1 (en) | Steam iron with increased water head | |
JP2018094124A (ja) | アイロン | |
CN216274897U (zh) | 一种香薰挂烫机 | |
JP4583278B2 (ja) | 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
JP6668572B2 (ja) | アイロン | |
JP7570022B2 (ja) | スチーム噴出器および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
CN111621970A (zh) | 蒸汽喷射器和蒸汽熨斗 | |
CN109056291A (zh) | 高效的稳定蒸汽发生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蒸汽电熨斗 | |
JP3430947B2 (ja) | 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 |
JP7138255B2 (ja) | スチーマー | |
CN213696008U (zh) | 一种电热饭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