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92C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92C
CN1116192C CN 99101092 CN99101092A CN1116192C CN 1116192 C CN1116192 C CN 1116192C CN 99101092 CN99101092 CN 99101092 CN 99101092 A CN99101092 A CN 99101092A CN 1116192 C CN1116192 C CN 111619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mudguard
vehicle body
aforementioned
bead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10109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3947A (zh
Inventor
铃木达也
奥村英隆
藤井宏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23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3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19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9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托车用后挡泥板,能简便地进行该后挡泥板的安装,同时降低成形用模具的制造成本。在合成树脂制后挡泥板2的前端部整体地形成安装用突缘42,该安装用突缘42具有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在车架14的后端部设置与前述突缘42相对向的后挡泥板支持用突缘31,使前述两突缘31、42对接,利用穿过此两突缘的安装用螺栓32进行连结。

Description

摩托车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合成树脂形成的后挡泥板的摩托车。
以往,合成树脂制作的摩托车用后挡泥板是利用在上下方向或车身的前后方向分开的构造的成形用模具成形为薄板状。为了将这种后挡泥板固定在车架上,多半采取下述构造:在车架的左右一对的车座轨上各自向下方延伸地突出设置托架,同时在后挡泥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从车身的侧方看是在与前述托架重叠的部位上设置通孔,使通孔的轴线方向与车宽方向平行,利用穿过该通孔和前述托架的螺栓用孔的左侧安装用螺栓及右侧安装用螺栓,将后挡泥板固定在前述托架上。
由于前述通孔的轴线方向是与成形用模具的分开方向垂直的方向,该通孔要利用设置在成形用模具上的滑模来形成。
然而,以往的后挡泥板,如上述那样,是利用车身左侧与车身右侧的安装螺栓安装在车架上,因此,必须在车身左侧与本身右侧两方进行安装操作,向车架上的安装操作复杂。
另外,必须在成形该后挡泥板的成形用模具上设置滑模,因此还有模具的构造复杂,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是能简便地进行后挡泥板的安装,同时能降低成形用模具的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摩托车,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后挡泥板的前端部整体地形成安装用突缘,该安装用突缘具有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在车架的后端部设置与上述突缘相对向的后挡泥板支持用突缘,使前述两突缘对接,利用穿过此两突缘的安装用螺栓进行连结。
根据本发明,由车身的后方将安装用螺栓穿过后挡泥板的突缘与车架上的后挡泥板支持用突缘,并用该安装用螺栓将前述两突缘连结,即能将后挡泥板安装在车架上,因此能只从车身的后方进行后挡泥板的安装操作。
另外,为了将安装用螺栓穿过后挡泥板的突缘,所用的通孔能利用向车身的前后方向分开的构造的后挡泥板成形用模具不使用滑模地进行设置。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车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后挡泥板安装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后挡泥板安装在车架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后挡泥板的后视图,
图6是后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7是图5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表示后挡泥板的内侧的立体图,
图9是后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10是图4中的X-X剖视图。
以下,按照图1~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车架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后挡泥板安装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后挡泥板安装在车架上的状态的侧视图,该图将后挡泥板的一部进行剖切,以表示露出后挡泥板内部的状态。图5是后挡泥板的后视图,图6是后挡泥板的侧视图。图7是图5中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后挡泥板内侧的立体图,该图表示将后挡泥板的外侧部剖开的状态。图9是后挡泥板的立体图,图10是图4中的X-X线剖视图。
在这些图中,标记1表示该实施例的摩托车。该摩托车1利用合成树脂形成车身后端部的后挡泥板2,在该后挡泥板2上安装有尾灯3与后转向信号闪光灯4。
在图1与图2中,标记5表示前轮,6是前叉,7是转向车把,8是燃料箱,9是发动机。另外,10是车座,11是后轮,12是覆盖存在于前述车座10与后轮11之间的零件的尾罩,13是靠背。前述后挡泥板2安装在图2中以标记14表示的车架的后端部。
车架14的构成包括:头管15、由该头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主管16、由前述头管15靠近发动机9在车身的前方向后下方延伸的下管17、焊接在前述主管16的下端部的后臂托架18、由前述主管16的中途向车身后方延伸的车座轨19、连结该车座轨19的中途与前述后臂托架18的后拉杆20等。车座10与后挡泥板2支持在前述车座轨19上。连结前述后拉杆20的中途与前述后臂托架18的以标记21表示的是放脚架用撑杆,用以安装同乘者用的放脚架22(参照图1)。
前述头管15、主管16与下管17各自以1根管形成,后臂托架18、车座轨19与后拉杆20各自在车宽方向成对的形成。前叉6转动自如地支持在头管15内,发动机9安装在下管17与后臂托架18上。
在图1中以标记23表示的后臂摆动自如地通过枢轴(未予图示)支持在前述后臂托架18上。前述后轮11回转自如地支持在该后臂23的后端部。在后臂23与车架14的后部加强构件24(参照图2、图3)之间夹装有后缓冲装置25。
该车架14的车座轨19如图2与图3所示,支承车座10所用的剖面门形的横向构件26~28横架于3处。这些横向构件之中最位于车身前侧的第1横向构件26,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突出设置托架29,用于固定尾罩12的侧罩12a(参照图1)的前部,位于中间的第2横向构件27设置突出部27a,用以对图3中以标记30表示的挡泥板进行止动。
最位于车身后侧的第3横向构件28采用的构造是:在其上端部设置门状的结合片28a,用于使车座10的未予图示的突出部卡入,并且在车身后侧的端部整体形成凸缓31,用于安装前述后挡泥板2,将图1与图3中以标记13表示的靠背的支持板32安装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部。
关于前述凸缘31,其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配合面31a指向车身后方地形成,对应于车身左侧的车座轨19和车身右侧的车座轨19配设于车宽方向的两侧。另外,在该凸缘31上钻出通孔31b,用于使后挡泥板安装用螺栓32(参照图3与图4)穿过,并且如图4所示,将与前述安装用螺栓32旋合的螺母32焊接在前述凸缘31的车身前侧的面上。
关于前述挡泥板30,使第2横向构件27的突出部27a由车身前侧卡入图3中以标记30a表示的上端部的结合座内,并且将其车身前侧的端部的连结座30b用螺钉固定在车架14的后拉杆20上所设置的挡泥极用托架34(参照图2)上。该挡泥板用托架34是架设在一对后拉杆20之间。
另外,该挡泥板30,为了在使图1中以标记35表示的主支撑立起而停车时能作为直立把手使用,如下地形成侧部。详细讲则如图10所示,在挡泥板3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形成向车身外侧水平延伸的侧部突缘36,并且为使手指能挂在该侧部突缘36上,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凸部36a。在与该凸部36a相对应的侧部突缘36上,整体地形成支承体,该支承体是由与车架的前述后部加强构件24相对向的支柱37和加强用筋38构成。
就是说,将手指由前述凸部36a的下侧插入而把持侧部突缘36并向上方提起,则前述支承体推压前述后部加强构件24而将车身后部抬起。这样将车身后部抬起后,即能使主支撑35立起。再者,在图10中由左侧包围前述支承体的构件是尾罩12的侧罩12a。
另外,在该挡泥板30的后端部形成纵壁39,用于将该挡泥板30面向后述的后挡泥板2的内侧地连接在后挡泥板2上。该纵壁39是使挡泥板30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地形成,并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分别形成缺口40。该缺口40是用于使后述的尾灯3与转向信号闪光灯4的接线通过。再者,在比该缺口40位于车身前侧的前述突缘36的上面,竖立设置导片41,用予防止前述接线由侧部突缘36向外侧脱落。
前述后挡泥板2如图5~图9所示,是将车身前侧的端部安装用突缘42、尾灯安装部43、除泥部分44利用合成树脂整体形成,使前述突缘42与第3横向构件28的前述突缘31对接,将贯穿此两突缘31、42的安装用螺栓32旋入第3横向构件28上的螺母33内,而将两突缘31、42连结,从而固定在车架14上。
后挡泥板2的前述突缘42,其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42a指向车身前方地形成,并穿设多个通孔42b,用于使安装用螺栓32贯穿。另外,该突缘42如图5所示,从车身后侧看,成为向下方开放的コ字状,由后挡泥板2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中途不间断地连续地形成。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前述突缘42与由该后挡泥板2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后挡泥板外侧壁45之间设置多个加强用筋46。
前述尾灯安装部43是由第1有底筒47与第2有底筒48构成,该第1有底筒47是在前述后挡泥板外侧壁45的后端向后方开口地形成;该第2有底筒48是使该第1有底筒47的底向车身前侧凹入地形成。采取将尾灯3嵌插安装在该第1与第2有底筒47、48内的构造。尾灯3是使未予图示的刹车灯用电灯泡与位置灯用电灯泡的部分面向第2有底筒48的内侧,以未予图示的3条安装螺栓固定在第1有底筒47的底上。
在图5、图8与图9中以标记49表示使这些安装螺钉穿过的通孔。连接在尾灯3的前述电灯泡上的接线3a如图4所示,通过形成于第2有底筒48的侧壁上的开口50而引导到第2有底筒48的外侧。在该实施例中采取的构造。如图4与图8所示,形成由第2有底筒48的侧壁向车身左侧沿着第1有底筒47的底延伸的剖面コ字状的框体51,借助该框体51从上下方向的两侧与车身的前方包围前述开口50。由于采取该构造,能阻止后轮11带起的泥水与沿着第2有底筒48的侧壁流下来的泥水等由前述开口50流入电灯泡侧。
该后挡泥板的除泥部分44如图3所示,在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安装用于支持车牌照52的支持板53,并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分别安装转向信号闪光灯4。前述车牌照用支持板53是利用穿过除泥部分的通孔54(参照图5、图9)的安装螺钉55(参照图3)固定在除泥部分44上。关于转向信号闪光灯4,是将其根端部的螺纹筒(未予图示)穿过除泥部分44的侧部的通孔56(参照图6、9),使该螺纹筒在后挡泥板2的内侧旋装在螺母(未予图示)上,从而固定在除泥部分44上。位于转向信号闪光灯安装用的通孔56的两侧的小孔57是用于决定转向信号闪光灯的方向的,该小孔57也作成为贯穿除泥部分44。
该转向信号闪光灯4的接线(未予图示)与前述尾灯3的接线3a,在后挡泥板2的内侧插入前述挡泥板30的缺口40内,通过挡泥板30的导片41的车身内侧而引导到侧部突缘36上,与未予图示的控制器连接。再者,尾灯3的接线3a与车身左侧的转向信号闪光灯4的接线通过挡泥板30的车身左侧;车身右侧的转向信号闪光灯4的接线通过挡泥板30的车身右侧。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后挡泥板2是用向车身的前后方向分开的构造的成形用模具(未予图示)进行成形。详细地讲,该成形用模具采取的构造是,由位于后挡泥板2的里面侧的车身前侧的模具以及位于后挡泥板2的表面侧并与前述车身前侧的模具接合分离的车身后侧的模具构成,将成形用树脂充填到这两个模具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而使后挡泥板2成形。
形成于后挡泥板2上的通孔(突缘42的通孔42b、尾灯安装部43的通孔49、除泥部分44的通孔54)与尾灯安装部43的开口50可通过注入树脂时预先使前述两模具的一方与另一方对接来形成。再者,在后挡泥板2上的安装转向信号闪光灯4的部分的通孔56与小孔57,可使用滑模来形成。
如此成形的后挡泥板2向车架14上的安装如下进行:将前端部的突缘42与车架14上的突缘31对接之后,将安装用螺栓32由车身后方穿过此两个凸缘31、42,利用该安装用螺栓32将前述两个凸缘31、42连结。再者,在将该后挡泥板2固定在车架14上以前,要先分别安装好尾灯3与转向信号闪光灯4。
在将后挡泥板2固定在车架14上之后,将挡泥板30利用上端部的结合座30a与车身前侧的连结座30b固定在车架14上。在将挡泥板30固定在车架14上时,要把尾灯3与转向信号闪光灯4的接线穿过挡泥板30的纵壁39的缺口40而引出到车身前侧。在将挡泥板30固定在车架14上之后,将挡泥板30的侧部突缘36的后端部与形成于后挡泥板2的前端部的连结板58(参照图3、6、9)利用图4中以标记59表示的连结螺钉进行连结。为了使前述侧部突缘36上的前述连结螺钉59穿过的通孔在图3中是以标记60表示。再者,该连结螺钉59也将尾罩12的侧罩12a的后下部连结在后挡泥板2上。
因此,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后挡泥板2向车架14上安装的操作,能只从车身后方进行,故安装操作简便。而且,为了向车身14等上面安装后挡泥板2而形成于后挡泥板2上的通孔或开口,可以通过向车身前后方向分开的构造的后挡泥板成形用模具并且不使用滑模地进行设置,因此后挡泥板成形用模具可以采取简单的构造。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后挡泥板2的突缘42是由车宽方向的一方向另一方不间断地连续地形成,因此能由突缘42阻止水沿着后挡泥板2的尾灯安装部43的上面流向车身前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车身的后方将安装用螺栓穿过后挡泥板的突缘与车架上的后挡泥板支持用突缘,并用该安装螺栓将前述两突缘连结,即能将后挡泥板安装在车架上,因此能只从车身的后方进行后挡泥板的安装操作。
另外,为了将安装用螺栓穿过后挡泥板的突缘所用的通孔能利用向车身前后方向分开的构造的后挡泥板成形用模具形成,因此可以不使用滑模地穿设前述通孔。
因此,能简便地进行后挡泥板的安装,并且能降低成形用模具的制造成本。

Claims (1)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合成树脂制成的后挡泥板的车身前侧的端部整体地形成安装用突缘,该安装用突缘具有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同时在车架的车身后侧的端部设置与前述突缘相对向的后挡泥板支持用突缘,使前述两突缘对接,利用穿过此两突缘的安装用螺栓进行连结。
CN 99101092 1998-01-16 1999-01-15 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619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966/1998 1998-01-16
JP6966/98 1998-01-16
JP696698A JPH11198880A (ja) 1998-01-16 1998-01-16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3947A CN1223947A (zh) 1999-07-28
CN1116192C true CN1116192C (zh) 2003-07-30

Family

ID=11652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10109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6192C (zh) 1998-01-16 1999-01-15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H11198880A (zh)
CN (1) CN111619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8195B1 (ja) * 2008-11-28 2010-06-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615652B2 (ja) * 2010-09-29 2014-10-2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配線構造
CN102161360A (zh) * 2010-12-31 2011-08-2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挡泥板及摩托车
WO2015045111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1198880A (ja) 1999-07-27
CN1223947A (zh) 1999-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6247C (zh) 摩托车以及该摩托车的后车体结构
CN1228208C (zh) 摩托车的后组合灯安装结构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229255C (zh) 摩托车的后部照明装置
CN102343956B (zh) 车辆用的后挡泥板
CN1269682C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罩安装构造
CN1116192C (zh) 摩托车
CN101519091B (zh) 车辆的速度表壳体的配置结构
CN1095344A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灯安装构造
CN1120104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架
CN1084691C (zh) 摩托车的后翼子板装置
CN1121328C (zh) 小型两轮摩托车
CN1597423A (zh) 载物架装置
CN1119257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
CN103221298B (zh) 自动两轮车的前部结构
CN1090120C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架护罩结构
CN1123473C (zh) 摩托车用尾罩
CN1091045C (zh) 机动二轮车喇叭的安装结构
CN1080220C (zh) 头灯支承用托架装置
CN1265994C (zh) 自动二轮车的灯具支撑装置
CN1090122C (zh) 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
JPS603028Y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H0431910Y2 (zh)
CN1118400C (zh) 摩托车用靠背
CN1108252C (zh) 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