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5457B -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5457B
CN111605457B CN202010106499.XA CN202010106499A CN111605457B CN 111605457 B CN111605457 B CN 111605457B CN 202010106499 A CN202010106499 A CN 202010106499A CN 111605457 B CN111605457 B CN 1116054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assenger
cover member
vehic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64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5457A (zh
Inventor
佐藤成伦
贞松太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05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5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5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5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外观良好,另外,能够使乘用工具用座椅和罩构件的位置高精度地对合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乘用工具用座椅(20)的下部构造在座椅坐垫(30)的下方具有下侧空间(23)。座椅坐垫(30)具有:坐垫主体部(31),其具有落座面(31A);以及伸出部(35),其形成为在坐垫主体部(31)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局部向乘用工具底板(11)侧延伸的形状。乘用工具用座椅(20)的下部构造在伸出部(35)的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配置有覆盖下侧空间(23)的罩构件(50),罩构件(50)固定于乘用工具用座椅(20)。

Description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构成车辆的后部座席的车辆用座椅和覆盖形成于其下方的下方空间的罩。在该下方空间以包围电池的形状配置有座椅框架。座椅框架成为固定于车底板件,支承车辆用座椅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46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罩以堵塞下方空间的开口部的形状固定于座椅框架。该罩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该罩的车宽方向两侧分别以堵塞下方空间的开口部的形状配置有另外的罩。并且,车辆用座椅的下部成为在车宽方向整个区域的范围被罩覆盖的结构。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结构中,软质的座椅坐垫前表面的下侧整个区域被硬质的质感的罩覆盖,因此座椅坐垫看起来较薄,存在给乘客带来乘坐感较差的印象的可能性。因此,从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的外观的观点来看,存在改良的余地。另外,在上述那样的结构中,罩固定于与车辆用座椅分开的座椅框架,因此存在因各构件的组装误差等而产生车辆用座椅和罩的位置错位的可能性。因此,从使乘用工具用座椅和罩构件的位置高精度地对合的观点来看,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良好,另外,能够使乘用工具用座椅和罩构件的位置高精度地对合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是在座椅坐垫的下方具有下侧空间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中,所述座椅坐垫具有:坐垫主体部,其具有落座面;以及伸出部,其形成为在所述坐垫主体部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局部向乘用工具底板侧延伸的形状,在所述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配置有覆盖所述下侧空间的罩构件,所述罩构件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
根据该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例如,与没有伸出部而座椅坐垫前表面的下侧整个区域被罩构件覆盖的结构相比,座椅坐垫因伸出部而看起来蓬松,能够给乘客带来乘坐感良好的印象。并且,对于配置于伸出部的侧方的罩构件而言,通过设为固定于乘用工具用座椅的构造,由此,例如,与罩构件固定于与乘用工具用座椅分开的构件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乘用工具用座椅和罩构件的位置的错位。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伸出部形成为在所述坐垫主体部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所述乘用工具底板侧延伸的形状,所述罩构件配置于所述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代替伸出部而进一步设定分开的罩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覆盖下侧空间的罩构件的部件个数。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侧方设有座椅侧装饰件,所述罩构件包括:板状的第1板部,其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板状的第2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侧面侧,从所述第1板部朝向座椅背面侧延伸设置;以及抵接部,其设于所述第2板部的座椅背面侧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座椅侧装饰件,所述抵接部在抵接于所述座椅侧装饰件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所述座椅侧装饰件向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的位移,所述第2板部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靠近和远离的方式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抵接部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在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定位,因此即使固定于乘用工具用座椅的第1板部跟随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位移而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移,也能够通过第2板部相对于乘用工具用座椅靠近或远离来吸收那样的位移。因此,能够将座椅侧装饰件与罩构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改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的外观。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座椅侧装饰件具有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抵接部插入所述开口部。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抵接部插入开口部,能够将罩构件与座椅侧装饰件组装起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利用座椅侧装饰件限制罩构件的位移。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包括作为所述座椅坐垫的骨架构件的线材框架和固定于所述线材框架的支架,所述罩构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线材框架和座椅坐垫经由支架吸收罩构件从乘用工具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承受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将乘用工具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与罩构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改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的外观。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架中的固定于所述线材框架的部位与所述线材框架一起埋设于构成所述坐垫主体部的软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线材框架和座椅坐垫经由支架适当地吸收罩构件从乘用工具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承受的反作用力。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车辆底板的正上方。根据这样的结构,座椅坐垫因伸出部而看起来蓬松,能够进一步给乘客带来乘坐感良好的印象。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下侧空间配置有电池和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通道,所述罩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板状的第1板部,所述第1板部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第1开口部,所述第1开口部是用于将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空气从车厢内吸入并向所述通道引导的开口。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侧空间,并且改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外观。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罩构件包括:板状的第2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侧面侧,从所述第1板部朝向座椅背面侧延伸设置;以及延伸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2板部的下端朝向座椅前方和车厢外侧延伸的形状,所述延伸部在前端部具有向前方开口的第2开口部,所述第2开口部是用于将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空气从车厢内吸入并向所述通道引导的第2开口。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侧空间,并且改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外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外观良好,另外,能够使乘用工具用座椅和罩构件的位置高精度地对合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座椅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Ⅱ-Ⅱ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Ⅲ-Ⅲ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从斜前方观察罩构件固定于座椅的状态而得到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5是省略座椅坐垫,从斜后方观察罩构件固定于座椅的状态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4的Ⅵ-Ⅵ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的第2板部的缘部附近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辆底板(乘用工具底板);13、113、座椅侧装饰件;14、槽部(开口部);15、孔部(开口部);20、座椅(乘用工具用座椅);30、座椅坐垫;31、坐垫主体部;31A、落座面;35、伸出部;37、线材框架;40、支架;50、罩构件;51、第1板部;53、第2板部;55、155、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利用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座椅(乘用工具用座椅)20的下部构造。此外,在附图中示出X轴、Y轴以及Z轴。X轴方向对应于座椅20的座椅前后方向,Y轴方向对应于座椅20的座椅宽度方向,Z轴方向对应于座椅20的上下方向。本实施例的设于车辆(乘用工具)的座椅20的下部构造以车辆左侧与车辆右侧对称的方式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于车辆右侧的构造进行说明,省略对于车辆左侧的构造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座椅20的下方设有车辆底板(乘用工具底板)11。车辆底板11包括构成车身板件的车底板件11A和铺设于车底板件11A的上方的具有挠性的底板地毯11B(参照图2)。在座椅20的侧方(座椅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座椅侧装饰件13(参照图4)和门槛板17。门槛板17是板状的树脂制构件,在比座椅侧装饰件13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于门开口的下缘部。
座椅20作为设于混合动力车的车厢后侧的后部座席而构成。详细而言,座位20作为能够供3人并列乘坐的所谓的长椅而构成。座椅20以使座椅前方朝向车辆前方,使座椅宽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姿态配置。在座椅20的下方未设置作为底座的座椅框架,座椅20以在未图示的部位固定于金属制的车身板件的状态设置。
座椅20包括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等的座椅坐垫30和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21。座椅20在座椅坐垫30的下方具有下侧空间23(参照图3)。在该下侧空间23配置有物体O。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物体O而例示作为混合动力车的动力源的电池和用于冷却电池的通道等。
如图1所示,座椅坐垫30具有坐垫主体部31和伸出部35,该坐垫主体部31具有落座面31A。坐垫主体部31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块状。伸出部35形成为在坐垫主体部31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车辆底板11侧延伸的形状。换言之,座椅坐垫30的前部成为中央部的厚度尺寸比座椅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厚度尺寸大的结构。该伸出部3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车辆底板11的正上方。另外,伸出部35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于从与左侧的就座者的腿部对应的位置到与右侧的就座者的腿部对应的位置的范围。
如图2所示,伸出部35以构成坐垫主体部31的软质件32向车辆底板11侧突出的形状形成。伸出部35与坐垫主体部31一起被包覆件33覆盖。在伸出部35的后方形成有下侧空间23。
在本实施例的座椅20的下部构造中,在伸出部35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有覆盖下侧空间23的罩构件50。该座椅20的下部构造成为罩构件50和伸出部35沿着座椅宽度方向排列的结构。该罩构件50固定于座椅20。在本实施例中,罩构件50固定于设于座椅20的支架40(参照图3)。
如图3所示,座椅20包括作为座椅坐垫30的骨架构件的线材框架37和固定于线材框架37的支架40。线材框架37形成为沿着座椅坐垫30的前后左右的周缘部延伸的大致矩形状,嵌入软质件32。另外,支架40的固定于线材框架37的部位与线材框架37一起埋设于软质件32。支架40不直接固定于车身板件,能够与线材框架37联动地位移。
如图4和图5所示,支架40包括沿着线材框架37延伸的第1延伸设置部41和从第1延伸设置部41的一端(车厢内侧端)朝向车辆底板11侧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43。支架40整体形成为大致L字状,以沿着罩构件50的上缘部和车厢内侧缘部延伸的姿态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0由金属制的第1部件40A和配置于第1部件40A的内侧的树脂制的第2部件40B相互组装而构成。第1部件40A在第1延伸设置部41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例中为3个部位)焊接于线材框架37。第2部件40B具有供罩构件50紧固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3个)紧固孔45。紧固孔45位于第1延伸设置部41的中央部附近和第2延伸设置部43的上部和下部。支架40由第1部件40A和第2部件40B构成,由此将金属制的第1部件40A焊接于线材框架37而确保支架40的固定强度,并且在树脂制的第2部件40B设置紧固孔45而易于适当设计罩构件50与支架40的紧固构造。例如,易于设为将罩构件50能够装卸地固定于支架40的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罩构件50包括:板状的第1板部51;板状的第2板部53,其从第1板部51朝向座椅背面侧延伸设置;以及抵接部55,其设于第2板部53的座椅背面侧的端部,抵接于座椅侧装饰件13。而且,罩构件50包括延伸部57,该延伸部57形成为从第1板部51和第2板部53的下端朝向座椅前方和车厢外侧延伸的形状。罩构件50是由上述的各构件一体地成形而成的树脂成形品。
第1板部51和第2板部53由随着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而朝向座椅背面侧弯曲且延伸的一系列的板状部分构成。第1板部51和第2板部53沿着坐垫主体部31的前表面和侧表面配置,堵塞下侧空间23的开口部。第1板部51是主要从前方堵塞下侧空间23的开口部的部分,第2板部53是主要从侧方堵塞下侧空间23的开口部的部分。
第1板部51固定于座椅20。详细而言,在第1板部51的背面侧设有紧固于座椅20的紧固部52(参照图3)。紧固部52形成为从第1板部51突出的形状,与支架40的紧固孔45对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3个)。夹持件59卡定于紧固部52。并且,当紧固部52以夹持件59卡定于紧固部52的状态插入紧固孔45时,成为紧固部52借助夹持件59紧固于紧固孔45的状态。这样,罩构件50在3个部位的紧固部位固定于座椅20。在座椅20整体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罩构件50、50在共计6个部位的紧固部位固定于座椅20。
第1板部51具有朝向前方(车厢内侧)开口的第1开口部51A。第1开口部51A设为用于将用于冷却电池的空气从车厢内吸入并向通道引导的第1开口。另外,在第1板部51的背面形成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51B。
第2板部53配置于座椅20的侧面侧。第2板部53以堵塞坐垫主体部31的下表面与门槛板17及座椅侧装饰件13之间的形状形成为随着朝向座椅背面侧而宽度尺寸变小的形状。
延伸部57延伸至前端部在底板地毯11B的上方与底板地毯11B重叠,并且侧端部在门槛板17的下方与门槛板17重叠的位置。利用这样的结构,即使罩构件50跟随座椅20的位移而在座椅宽度方向和座椅前后方向上位移,也能够抑制在底板地毯11B和门槛板17与罩构件50之间意外地产生间隙的状况。延伸部57在前端部具有向前方(车厢内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57A。第2开口部57A设为用于将用于冷却电池的空气从车厢内吸入并向通道引导的第2开口。
如图6所示,座椅侧装饰件13是板状的树脂制构件,以堵塞座椅20与门开口之间的形状配置。座椅侧装饰件13具有朝向座椅前方开口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槽部14和在槽部14的上部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孔部15。槽部14的开口和孔部15的开口是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开口部的一例。槽部14以板状的座椅侧装饰件13弯曲的形状形成。孔部15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状,以贯通座椅侧装饰件13的形状形成。
抵接部55在抵接于座椅侧装饰件13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3向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的位移。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55包括第2板部53的座椅背面侧的缘部55A和从缘部55A朝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55B。缘部55A插入座椅侧装饰件13的槽部14的开口。抵接部55通过缘部55A抵接于槽部14的内表面而被限制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3向车厢外侧的位移。另外,突出部55B插入座椅侧装饰件13的孔部15的开口。抵接部55通过突出部55B抵接于孔部15的内表面而被限制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3向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移。
第2板部53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座椅20靠近和远离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第2板部53由树脂制的罩构件50的局部构成,被允许预定量的弹性变形。该第2板部53设为在未固定于座椅20而第1板部51固定于座椅20的状态下以座椅背面侧作为自由端侧而从第1板部51呈悬臂状延伸的结构。另外,在第2板部53的背面未形成加强肋51B,成为在向座椅背面侧的端部作用外力的情况下应力容易集中在设于第1板部51的加强肋51B的车厢外侧的端部附近的结构。利用这样的结构,在座椅侧装饰件13与座椅20(第1板部51)的位置错位的情况下,通过第2板部53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座椅侧装饰件13与座椅20的位置的错位。此外,在第2板部53的背面侧与配置于下侧空间23的物体O之间配置有缓冲件19,第2板部53与物体O不直接接触。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座椅20的下部构造在座椅坐垫30的下方具有下侧空间23。座椅坐垫30具有:坐垫主体部31,其具有落座面31A;以及伸出部35,其在坐垫主体部31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局部向车辆底板11侧延伸。在伸出部35的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配置有覆盖下侧空间23的罩构件50。并且,罩构件50固定于座椅20。
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20的下部构造,例如,与没有伸出部35而座椅坐垫前表面的下侧整个区域被罩构件覆盖的结构相比,座椅坐垫30因伸出部35而看起来蓬松,能够给乘客带来乘坐感良好的印象。
并且,对于配置于伸出部35的侧方的罩构件50而言,通过设为固定于座椅20的构造,例如,与罩构件50固定于与座椅20分开的构件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座椅20与罩构件50的位置的错位。将该效果与具备座椅框架作为与座椅20分开的构件的比较例进行比较并具体地说明。在比较例中,例示座椅框架固定于车身板件,罩构件固定于该座椅框架的构造。在这样的比较例中,座椅与罩构件的位置的错位根据罩构件与座椅框架的组装误差和座椅框架与座椅的组装误差而变大。而且,在座椅相对于车身板件位移的情况下,固定于车身板件的座椅框架不与座椅一起位移,存在座椅与罩构件位置错位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罩构件50固定于座椅20,因此与罩构件50固定于座椅框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因组装误差而导致的座椅20与罩构件50的位置的错位。而且,即使在座椅20相对于车身板件位移的情况下,由于罩构件50与座椅20一起位移,因此能够减少座椅20与罩构件50的位置的错位。
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外观良好,另外,能够使座椅20和罩构件50的位置高精度地对合的座椅20的下部构造。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伸出部35由软质件32形成,因此在就座者的腿等与伸出部35接触的情况下,产生柔软的触感。另外,在代替那样的伸出部35而安装与座椅分开的罩构件的结构中,另外需要用于安装分开的罩构件的紧固部,但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坐垫30自身设置伸出部35,因此不需要那样的紧固部。因此,作为座椅20整体,能够减少用于紧固覆盖下侧空间23的罩构件50、50的紧固部的个数。
另外,在比较例中,在具有在座椅坐垫的下方收纳物体O的下侧空间的构造中,考虑设为将座椅框架设为包围物体O的周围的高台型的底座,在其上固定座椅的构造。在这样的构造中,座椅框架具有能够支承座椅的刚度,并且成为具有与物体O的大小相应的大小的大型的构造体。而且,需要用于座椅框架和车身板件的固定的固定部和用于座椅框架与座椅的固定的固定部,固定部的个数增多。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取消那样的大型的座椅框架,设为将罩构件50固定于座椅20(在本实施例中是在罩构件50的周围局部地设置的小型的支架40)的构造,因此能够减少固定部的个数,并且有助于减轻车辆的重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伸出部35设于座椅坐垫3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罩构件50设于伸出部35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代替伸出部35而进一步设定分开的罩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覆盖下侧空间23的罩构件的部件个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20的侧方设有座椅侧装饰件13。罩构件50包括:板状的第1板部51,其固定于座椅20;板状的第2板部53,其配置于座椅20的侧面侧,从第1板部51朝向座椅背面侧延伸设置;以及抵接部55,其设于第2板部53的座椅背面侧的端部,抵接于座椅侧装饰件13。抵接部55在抵接于座椅侧装饰件13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3向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的位移。第2板部53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座椅20靠近和远离的方式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抵接部55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3在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定位,因此即使固定于座椅20的第1板部51跟随座椅20的位移而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移,也能够通过第2板部53相对于座椅20靠近或远离来吸收那样的位移。因此,能够将座椅侧装饰件13与罩构件50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改善座椅20的下部的外观。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座椅侧装饰件13具有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槽部14,罩构件50的缘部55A插入槽部14。而且,座椅侧装饰件13具有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孔部15,罩构件50的突出部55B插入孔部15。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突出部55B插入孔部15,将缘部55A插入槽部14,从而能够将罩构件50与座椅侧装饰件13组装起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利用座椅侧装饰件13限制罩构件50的位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座椅20包括作为座椅坐垫30的骨架构件的线材框架37和固定于线材框架37的支架40。罩构件50固定于支架40。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线材框架37和座椅坐垫30经由支架40吸收罩构件50从座椅20的周边的部件(例如,底板地毯11B、门槛板17等)承受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将座椅20的周边的部件与罩构件50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改善座椅20的下部的外观。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7等说明实施例2的座椅20的下部构造。在实施例2中,座椅侧装饰件的开口部和罩构件的抵接部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在实施例2的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抵接部155在抵接于座椅侧装饰件113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13向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的位移。在本实施例中,座椅侧装饰件113具有朝向座椅前方开口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槽部14。此外,座椅侧装饰件113不具有实施例1的孔部15。槽部14的开口是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开口部的一例。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155作为第2板部53的座椅背面侧的收纳于槽部14的开口的缘部而构成。并且,抵接部155的车厢外侧的面抵接于槽部14的内表面,由此抵接部155相对于座椅侧装饰件113向车厢外侧的位移被限制。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利用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罩构件配置于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构造,但罩构件的位置和个数不限于此。座椅的下部构造也可以设为在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配置有1个罩构件的构造,其位置也能够根据收纳于下部空间的物体等而适当变更。
(2)除了上述实施例以外,罩构件的位置、形状、大小也能够根据收纳于下部空间的物体等而适当变更。另外,紧固部的个数也能够根据罩构件的形状、大小而适当变更。
(3)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伸出部形成为在坐垫主体部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车辆底板侧延伸的形状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伸出部的位置和形状能够根据罩构件的位置和形状而适当设计。
(4)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伸出部延伸至车厢底板正上方的结构,但伸出部只要形成为延伸至比周围靠近车辆底板侧的位置的形状即可。
(5)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罩构件包括第1板部、第2板部以及抵接部的结构,但罩构件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罩构件也可以是不抵接于座椅侧装饰件的结构。
(6)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罩构件固定于设于座椅的支架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座椅中供罩构件固定的构件能够根据罩构件的位置而适当变更。
(7)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座椅作为车辆的后部座席而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座椅也可以作为车辆的前排座椅、次排座椅而构成。
(8)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座椅而例示了车辆用座椅,但不限于此。座椅也能够应用于车辆以外的例如用于船舶、飞机等乘用工具所使用的座椅。
前述的例子的目的仅在于说明,不解释为限定本发明。举出典型的实施方式的例子来说明本发明,但理解为在本发明的记述和图示中使用的用语不是限定性的用语而是说明性和示例性的用语。如在此所详细记述那样,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或本质的前提下在附记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在此,在本发明的详细记述中参照了特定的构造、材料以及实施例,但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定于此处的公开事项,而是本发明涉及在附记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所有的在功能上同等的构造、方法、使用。

Claims (7)

1.一种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在座椅坐垫的下方具有下侧空间,其中,
所述座椅坐垫具有:坐垫主体部,其具有落座面;以及伸出部,其形成为在所述坐垫主体部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局部向乘用工具底板侧延伸的形状,
所述伸出部以构成所述坐垫主体部的软质件向所述乘用工具底板侧突出的形状形成,在所述伸出部的后方形成有所述下侧空间,
在所述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配置有覆盖所述下侧空间的罩构件,
所述罩构件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
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包括作为所述座椅坐垫的骨架构件的线材框架和固定于所述线材框架的支架,
所述罩构件固定于所述支架,
在所述下侧空间配置有电池和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通道,
所述罩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板状的第1板部,
所述第1板部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第1开口部,
所述第1开口部是用于将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空气从车厢内吸入并向所述通道引导的开口,
所述罩构件包括:
板状的第2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侧面侧,从所述第1板部朝向座椅背面侧延伸设置;以及
延伸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2板部的下端朝向座椅前方和车厢外侧延伸的形状,
所述延伸部在前端部具有向前方开口的第2开口部,
所述第2开口部是用于将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空气从车厢内吸入并向所述通道引导的第2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中,
所述伸出部形成为在所述坐垫主体部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所述乘用工具底板侧延伸的形状,
所述罩构件配置于所述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中,
所述支架包括沿着所述线材框架延伸的第1延伸设置部和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部的一端朝向所述乘用工具底板侧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中,
所述支架中的固定于所述线材框架的部位与所述线材框架一起埋设于构成所述坐垫主体部的软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中,
所述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车辆底板的正上方。
6.一种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在座椅坐垫的下方具有下侧空间,其中,
所述座椅坐垫具有:坐垫主体部,其具有落座面;以及伸出部,其形成为在所述坐垫主体部的前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局部向乘用工具底板侧延伸的形状,
在所述伸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配置有覆盖所述下侧空间的罩构件,
所述罩构件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
在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侧方设有座椅侧装饰件,
所述罩构件包括:
板状的第1板部,其固定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
板状的第2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侧面侧,从所述第1板部朝向座椅背面侧延伸设置;以及
抵接部,其设于所述第2板部的座椅背面侧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座椅侧装饰件,
所述抵接部在抵接于所述座椅侧装饰件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所述座椅侧装饰件向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的位移,
所述第2板部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乘用工具用座椅靠近和远离的方式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其中,
所述座椅侧装饰件具有朝向座椅前方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抵接部插入所述开口部。
CN202010106499.XA 2019-02-22 2020-02-21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Active CN111605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0103 2019-02-22
JP2019030103A JP7205287B2 (ja) 2019-02-22 2019-02-22 乗物用シートの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5457A CN111605457A (zh) 2020-09-01
CN111605457B true CN111605457B (zh) 2023-02-24

Family

ID=72195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6499.XA Active CN111605457B (zh) 2019-02-22 2020-02-21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05287B2 (zh)
CN (1) CN11160545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9048A (ja) * 2005-06-02 2006-12-14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CN103405061A (zh) * 2012-12-29 2013-11-27 泰铂(上海)实业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用座椅
JP2014084044A (ja) * 2012-10-25 2014-05-1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電源装置
CN203592888U (zh) * 2012-12-27 2014-05-1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排气构造
JP2015024678A (ja) * 2013-07-24 2015-02-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CN108290493A (zh) * 2015-12-04 2018-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1731154A (zh) * 2019-01-25 2020-10-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48283A (ja) * 2013-02-04 2014-08-21 Panasonic Corp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6094273B2 (ja) * 2013-03-06 2017-03-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376596B2 (ja) * 2014-11-25 2018-08-22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組付け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7171053A (ja) * 2016-03-23 2017-09-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車両用シート
JP7157300B2 (ja) * 2017-07-31 2022-10-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9048A (ja) * 2005-06-02 2006-12-14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JP2014084044A (ja) * 2012-10-25 2014-05-1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電源装置
CN203592888U (zh) * 2012-12-27 2014-05-1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排气构造
CN103405061A (zh) * 2012-12-29 2013-11-27 泰铂(上海)实业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用座椅
JP2015024678A (ja) * 2013-07-24 2015-02-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CN108290493A (zh) * 2015-12-04 2018-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1731154A (zh) * 2019-01-25 2020-10-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5457A (zh) 2020-09-01
JP7205287B2 (ja) 2023-01-17
JP2020132029A (ja)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6566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201909810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151655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16373707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11605457B (zh)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JP2015074290A (ja) シートバック連結構造
JP2001233101A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シート設置構造
JP664227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1845371B2 (en) Vehicle seat
US20210213859A1 (en) Headrest,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CN111212759B (zh) 物品的保持构造
US20230347802A1 (en) Conveyance seat
JP660982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30302969A1 (en) Conveyance seat
CN113365532B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2024058228A (ja) 乗物内装構造
US11548413B2 (en) Reinforcement bracket with integrated end stop
JP2019026130A (ja) 車両用荷物保持構造
JP712840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3176520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7487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191819B (zh) 车用座椅及盖部件
JP5085980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保護構造
JP202317922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3134380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