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92888U - 车辆用排气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排气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92888U
CN203592888U CN201320825116.XU CN201320825116U CN203592888U CN 203592888 U CN203592888 U CN 203592888U CN 201320825116 U CN201320825116 U CN 201320825116U CN 203592888 U CN203592888 U CN 2035928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hicle
seat
exhaust
exhausr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251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田敬
铃木贵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928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928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能够抑制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的情况的车辆用排气构造。车辆用排气构造用于将对配置于后座椅(15)的下方的蓄电池(11A)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排出到后备箱(13)内,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排气构造具备排气通路,利用排气管道(25A)构成该排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该排气管道(25A)配置于蓄电池(11A)的车辆后方并且具有朝向蓄电池(11A)开口的管道进气口(26),该排气通路具有与后座椅(15)的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相对并且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台板箱排气口(43A),利用跨越后座椅(15)的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之间配置的表皮材料延长部(21)限定出该排气通路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车辆用排气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排气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装有作为动力源的蓄电池的车辆(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利用风扇将车厢内的空气送至蓄电池(电池组)来对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结构。送至电池的空气需要在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排出。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采用在车辆后备箱设置延伸至车辆外部的排气管道,向车辆外部排出来自蓄电池的空气的结构。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14964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来自蓄电池的空气排出到车辆外部的结构中,排气管道的长度容易增大。若排气管道较长,则车辆后备箱的空间相应地减小,不优选。因此,可考虑通过将产生于构成车辆后备箱的部件之间(例如,台板箱与车身之间)的空间用作排气路径的一部分(代替排气管道)来缩短排气管道的长度的结构。
然而,由于与排气管道相比,在将构成车辆后备箱的部件间的空间用作排气路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排气路径的封闭性较低,因此存在废气从部件的缝隙等没有预想的位置漏出的隐患。
漏出的废气有可能给乘坐人员带来不适感。可考虑到有如下情况:例如,车厢内的冷空气被漏出的废气推出到乘坐人员侧,其结果是使乘坐人员感到不适。另外,可考虑到例如在废气与设置于车辆后备箱的备用轮胎接触的情况下,备用轮胎的气味会附着于废气。若这样的排气从没有预想的位置漏出,则乘坐人员会闻到备用轮胎的气味,并不优选。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不会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的车辆用排气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排气构造设置于具备车辆用座椅和配置于上述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后方的车辆后备箱的车辆,该车辆用排气构造用于将在对配置于上述车辆用座椅的下方的蓄电池的冷却中中使用之后的气体排出到上述车辆后备箱内,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排气构造具备排气通路,利用排气管道构成该排气通路的至少一部,该排气管道配置于上述蓄电池的车辆后方并且具有朝向上述蓄电池开口的管道进气口,该排气通路具有与上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相对并且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排气口,且利用跨越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与上述排气口之间配置的部件限定出该排气通路的一部分。
在上述说明的结构中,从排气口朝向座椅靠背的背面排出空气。由此,能够抑制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的情况。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跨越座椅靠背的背面与排气口之间配置有部件。由此,在物品掉落到座椅靠背的背面与排气口之间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部件承接物品。其结果,能够防止物品掉落到座椅靠背的下方的情况。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部件配置在比上述排气口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由部件承接的物品配置于与排气口相同高度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物品堵塞排气口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是,由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与上述部件限定出下部空间的下端,该下部空间位于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与上述排气口之间且是比上述排气口靠下方的位置,上述排气通路包含上述下部空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物品掉落到座椅靠背的背面与排气口之间的情况下,容易利用部件来保持物品。
另外,也可以是,通过使覆盖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的表皮材料的一部分延长而构成上述部件。
通过设为使座椅靠背的表皮材料的一部分延长的结构,不需要具备其他部件来作为对排气通路的下部空间的下端进行限定的部件,能够形成更加简单的结构。另外,表皮部是外观部件,若采用利用表皮材料的一部分构成对排气通路的下部空间的下端进行限定的部件,则不会有损于美观度。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车辆后备箱具备盖板,上述排气口位于上述盖板的下方且是比上述盖板的车辆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来自排气口的空气穿过盖板的下方。由此,能够利用盖板抑制空气朝向上方去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排气口的下侧的开口边缘部由随着从上述开口边缘部朝向车辆前方去而下降倾斜的倾斜部限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物品掉落到倾斜部的上表面的情况下,物品移动到排气口侧(车辆后方)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车辆的上述后备箱配置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的台板箱,利用上述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来限定出上述排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作为用于收纳货物的部件而配置的台板箱的一部分来限定排气通路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准备用于构成排气通路的其他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排气管道的第1端部具有上述管道进气口,在上述排气管道的第2端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管道排气口,上述管道排气口位于比上述排气口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在上述台板箱的上述车辆前端部形成通孔,上述管道排气口与上述通孔相连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进入到排气管道的空气移动到位于比管道进气口靠上方的位置的管道排气口,穿过与管道排气口连通的通孔而向台板箱的上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
也可以是,上述台板箱还具有:后壁部,其从上述前端部的后端向上方延伸;上壁部,其从上述后壁部的上端延伸至比上述通孔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以及前壁部,其从上述上壁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利用上述后壁部、上述上壁部以及上述前壁部来限定上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排气管道与台板箱来限定排气通路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抑制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
也可以是,上述前壁部具有多个通孔,利用上述多个通孔限定出上述排气口。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物品掉落到排气口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物品从排气口进入到排气通路内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排气构造,能够抑制对蓄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侧观察设置有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排气构造的车辆的后部时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内饰的简要侧视图。
图3是排气管道以及台板箱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台板箱取下罩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排气管道以及台板箱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1A…蓄电池;13…后备箱(车辆后备箱);15…后座椅(车辆用座椅);15B…座椅靠背;15C…座椅靠背的背面;16…表皮材料;20…盖板;21…表皮材料延长部(跨越座椅靠背的背面与第1排气口之间配置的部件);21A…下部空间;25A…排气管道;26…管道进气口;43A…台板箱排气口(排气通路的排气口);121…延伸配置部(跨越座椅靠背的背面与第1排气口之间配置的部件);133A…倾斜部;H1…第1排气通路(排气通路);R1…管道排气通路部(排气通路的一部分);R2…台板箱排气通路部(排气通路的一部分);R4…座椅靠背的背面与排气口之间的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8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是从车辆前侧观察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排气构造的车辆10的后部时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是安装有蓄电池11的车辆(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在车辆10设置有前座椅(未图示)、后座椅15(参照图1)。
后座椅15(车辆用座椅)具备具有座面的座垫15A和座椅靠背15B。座面构成为能够供车辆10的乘坐人员落座,座椅靠背15B构成为能够承接落座于后座椅15的乘坐人员的后背、腰。座椅靠背15B形成为从座垫15A的座面后部向上方立起的形态。
另外,在后座椅15设置有用于自如调整座椅靠背15B的倾斜度的倾斜装置(未图示)。另外,在车辆10中,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后座椅15沿着车宽度方向排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后座椅15的座垫15A、15A彼此连结。另外,两个后座椅15的座椅靠背15B采用能够分别独立地调整倾斜角度的结构。此外,在图1中,没有图示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处于左侧的座椅靠背。
安装于车辆10的蓄电池11具备两组蓄电池。如图2所示,两组蓄电池中的一者在左侧的后座椅15的座垫15A的下方位置载置在地板面板12上。另一者在右侧的后座椅15的座垫15A的下方位置载置在地板面板12上。各蓄电池例如是连接多个电池(单位电池)而形成的电池组,被金属制的罩所覆盖。
作为构成各蓄电池的电池,例如能够例示出铅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此外,蓄电池的结构以及种类不限定于上述内容,能够适当地变更。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左侧的蓄电池设为左侧蓄电池11A,将配置于右侧的蓄电池11设为右侧蓄电池11B。
在后座椅15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后备箱13(车辆后备箱)。在图2中示出后备箱13的简要结构。在地板面板12的、构成后备箱13的底面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凹部12A。在该凹部12A形成能够容纳备用轮胎14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后备箱13设置有能够收纳货物的台板箱17A、17B、30(收纳箱)。台板箱17A、17B、30在俯视时配置于备用轮胎14的周边。如图2所示,台板箱17A设置在高于备用轮胎14的位置。同样,台板箱17B也设置在高于备用轮胎14的位置。
具体而言,台板箱17A、17B在后备箱13的后部分别配置于后备箱13的车宽度方向的各端部,台板箱30配置于后备箱13的前部。如图2所示,台板箱30配置在与座椅靠背15B的下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
台板箱3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容纳凹部31。能够将货物容纳于该容纳凹部31内。另外,台板箱17A、17B分别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容纳凹部18A、18B。
如图2所示,在后备箱13中,两个盖板19、20沿车辆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排列。相对地配置于车辆后方的盖板19以跨越台板箱17A、17B的形态载置。
另外,盖板20以从上方覆盖台板箱30的容纳凹部31的形态配置,由台板箱30的容纳凹部31的开口边缘部附近的部位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设置有将对蓄电池11A、11B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分别排出到后备箱13内的排气构造。接下来,对该排气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排气构造将对蓄电池11A(或者蓄电池11B)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盖板20的前端部与座椅靠背15B之间排出到后备箱13内,且构成为以利用排气管道25A(或者排气管道25B)、台板箱30的车辆前端部和盖板20的车辆前端部而限定出的排气通路作为主体。
此外,如图3所示,台板箱30由沿车宽度方向排列的两个部件构成。在以下说明中,将构成台板箱30的左侧(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为左侧)部分的部件称作台板箱构成构件30A,将构成台板箱30的右侧(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为右侧)部分的部件称作台板箱构成构件30B。
用于排出来自蓄电池11A的空气的排气构造构成为以利用排气管道25A、台板箱构成构件30A的车辆前端部和盖板20的车辆前端部而限定出的排气通路作为主体。另外,用于排出来自蓄电池11B的空气的排气构造构成为以利用排气管道25B、台板箱构成构件30B的车辆前端部和盖板20的车辆前端部而限定出的排气通路作为主体。
此外,蓄电池11A的排气构造和蓄电池11B的排气构造虽然在排气管道25A与排气管道25B呈左右对称形状的这一点上不同,但除此之外采用大体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主要说明蓄电池11A的排气构造。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排气管道25A配置于蓄电池11A的车辆后方。排气管道25A在其一端部具有朝向蓄电池11A开口的管道进气口26。
如图2所示,排气管道25A以朝向车辆后方上侧倾斜的形态延伸,在其上端部(另一端部)具有向上方开口且呈大致方形的管道排气口27。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台板箱构成构件30A由构成容纳凹部31的一部分的台板箱主体部32和安装于台板箱主体部32的前端壁部33的罩构件40构成。
台板箱主体部32的前端壁部33(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从容纳凹部31的前端壁的上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出去,形成为在车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以从上方覆盖管道排气口27的形态配置。在前端壁部33的、与管道排气口27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呈方形且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通孔33A,在通孔33A周围设置有孔边缘部33B。
在排气管道25A的上端部(另一端部)以包围管道排气口27的形态形成有凸缘部28。如图7所示,在凸缘部28的上表面配置有呈方形框状的密封构件28A。
在凸缘部28的上表面配置密封构件28A,该密封构件28A从下方与孔边缘部33B接触。也就是说,凸缘部28被孔边缘部33B阻挡,孔边缘部33B成为用于支承凸缘部28的凸缘支承部。
如图3以及图7所示,罩构件40构成台板箱30的车辆前端部,并形成为与车辆前后方向相比在车宽度方向较长且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罩构件40从上方覆盖管道排气口27以及通孔33A。另外,利用前端壁部33与罩构件40来限定排气路径(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
如图7所示,罩构件40具备上壁部41、后壁部42(侧壁部)和前壁部43。后壁部42立起设置于前端壁部33的上表面,成为容纳凹部31的前壁部的一部分。前壁部43在通孔33A的前端附近以与后壁部42相对的方式立起设置。上壁部41的后端与后壁部42相连,前端与前壁部43的上端部相连。也就是说,在图7中,上壁部41从位于车辆后侧的后壁部42的上端向车辆前方延伸,前壁部43从上壁部4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前端壁部33(下壁部)在上壁部41的下方与上壁部41相对配置。由此,利用上壁部41、后壁部42、前壁部43和前端壁部33来限定出台板箱排气通路R2。
如图8所示,安装爪41A从上壁部41的下表面朝向前端壁部33突出。以与该安装爪41A相对应的方式,在前端壁部33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4。突出部34在其上壁部具有作为通孔的安装孔34A,且插入有安装爪41A。插入至安装孔34A的安装爪41A从下方卡止于安装孔34A的孔边缘部。
另外,在上壁部41的上表面载置盖板20的车辆前端部。也就是说,上壁部41设为能够从下方支承盖板20的支承壁部。后壁部42的下端配置于前端壁部33的上表面,后壁部42由前端壁部33支承。
前壁部43的下端配置于前端壁部33的上表面,由前端壁部33支承。另外,如图7所示,在罩构件40的内表面形成有肋部45。肋部45形成于前壁部43、上壁部41和后壁部42。通过设置这样的肋部45,能够进一步提高罩构件40的刚性。
前壁部43(相对壁部)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相对。如图3所示,前壁部43具有呈矩形状的台板箱排气口43A(设置于台板箱的排气口)。如图8所示,台板箱排气口43A位于比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车厢后侧的面)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并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台板箱排气口43A由贯通形成于前壁部43的多个通孔限定。也就是说,在台板箱排气口43A设置有呈格子状的格子部43B。由此,能够抑制物体穿过台板箱排气口43A而进入到罩构件40内部的情况。
根据以上结构,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形成为从通孔33A(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的进气口)接收从排气管道25A排出的空气并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排出该空气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从排气管道25A的管道排气口27排出的空气穿过通孔33A并穿过被罩构件40(上壁部41、后壁部42、前壁部43)与前端壁部33包围而成的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排出。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台板箱排气口43A相对于管道排气口27位于车辆前方(图6的下方)。前壁部43具有两个台板箱排气口43A。
两个台板箱排气口43A、43A沿着车宽度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排列形成。两个台板箱排气口43A、43A中的一个台板箱排气口43A相对于管道排气口27向车宽度方向的一侧偏离。与此相对,另一个台板箱排气口43A相对于管道排气口27向车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偏离。
在座椅靠背15B的与台板箱排气口43A相对的背面15C以覆盖该背面15C的形态安装有表皮材料16。表皮材料16使用例如合成树脂、牛皮等兽皮(真皮)、纺布、无纺布等,其材质能够适当地变更。
表皮材料16具有从座椅靠背15B的下端延伸出的表皮材料延长部21(跨越座椅靠背的背面与第1排气口之间配置的构件)。如图8所示,表皮材料延长部21从座椅靠背15B的下端松弛地架设至前端壁部33的车辆前端部,前端部(跨越座椅靠背的背面与第1排气口之间配置的构件的端部)借助销22等固定手段固定于前端壁部33的车辆前端部。表皮材料延长部21以从座椅靠背15B的下端朝向位于车辆后侧上方的前端壁部33的车辆前端部弯曲的方式延伸。
表皮材料延长部21从下方覆盖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与台板箱排气口43A之间的空间R4。由此,能够抑制废气、物品从空间R4朝向后座椅15的下方移动。
另外,直立姿势下的座椅靠背15B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前端壁部33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以连结座椅靠背15B的下端部与前端壁部33的形态配置的表皮材料延长部21配置于比台板箱排气口43A靠下方的位置。将被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与表皮材料延长部21包围而成的空间设为下部空间21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改变座椅靠背15B的倾斜度,则表皮材料延长部21的基端部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在座椅靠背15B处于前倾姿势的状态下,表皮材料延长部21的基端部配置于高于前端壁部33的位置。表皮材料延长部21在座椅靠背15B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配置于比前端壁部33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改变座椅靠背15B的倾斜度时,表皮延长部21不会阻碍座椅靠背15B的动作。此外,在图7以及图8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座椅靠背15B处于前倾姿势时的表皮材料延长部21。
台板箱排气口43A位于盖板20的下方且是比盖板20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并且,盖板20的车辆前端的前表面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以隔开间隔的方式面对,在盖板20的前端的前表面和与其相对的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的部分之间限定出间隙S2。
接下来,对蓄电池11A的排气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从设置于车辆10的风扇等送风装置(未图示)送至蓄电池11A的空气在进行对蓄电池11A的冷却之后,从排气管道25A的管道进气口26导入到排气管道25A内。在图2中利用箭头F1示出此时的空气流。
空气穿过排气管道25A内(管道排气通路部R1)而上升,从管道排气口27穿过通孔33A导入到罩构件40的内部(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在图7中利用箭头F2示出此时的空气流。
导入到罩构件40的内部的空气从两个台板箱排气口43A朝向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排出。在图6中利用箭头F3示出此时的空气流。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朝向座椅靠背15B的背面排出对蓄电池11A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的第1排气通路H1(排气通路)由排气管道25A的管道排气通路部R1和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形成。
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排气通路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穿过形成于盖板20与前端壁部33之间的空间R3而到达座椅靠背15B与台板箱30之间的空间R4。
在座椅靠背15B与台板箱30之间的空间R4的下方配置有表皮材料延长部21。因此,到达空间R4的废气不会朝向下方流动,而是向上方流动。其结果,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排出的空气穿过盖板20的车辆前端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之间的间隙S2向后备箱13内(更具体而言是座椅靠背15B的后方,且是盖板20上方的空间)排出。在图8中利用箭头F4示出此时的空气流。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排出的空气排出到后备箱13内的第2排气通路H2(将来自台板箱排气口43A的废气引导至间隙S2的排气通路)由利用盖板20与前端壁部33限定出的空间R3和利用座椅靠背15B、台板箱30、表皮材料延长部21限定出的空间R4提供。
也就是说,第2排气通路H2位于台板箱排气口43A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之间,该第2排气通路H2的一端部与台板箱排气口43A连通,另一端部为间隙S2(作为第2排气通路H2的排气口的第2排气口)。
如以上所述,设为对蓄电池11A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第1排气通路H1以及第2排气通路H2而从台板箱排气口43A引导至后备箱13。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朝向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排出空气。由此,能够抑制对蓄电池11A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下方覆盖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与台板箱排气口43A之间的空间R4的形态延伸的表皮材料延长部21限定出排气通路下端的一部分。由此,例如,在物品穿过间隙S2(盖板20的车辆前端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之间)掉落至该空间R4的情况下,利用表皮材料延长部21承接物品。其结果,能够防止物品掉落到空间R4的下方(进而掉落到座椅靠背15B的下方)的情况。
另外,表皮材料延长部21配置于比台板箱排气口43A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被表皮材料延长部21承接的物品处于与台板箱排气口43A相同高度的位置的情况,能够抑制物品堵塞台板箱排气口43A。
另外,排气构造构成为包含利用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与表皮材料延长部21限定出的下部空间21A。下部空间21A位于比第1空间排气通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物品掉落到下部空间21A内的情况下,容易利用下部空间21A保持物品。
另外,表皮材料延长部21通过延长用于覆盖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的表皮材料16的一部分而构成。
通过将座椅靠背15B的表皮材料16的一部分设为表皮材料延长部21(对排气通路的下部空间的下端进行限定的构件),不需要将对排气通路的下部空间21A的下端进行限定的构件配备为其他构件,能够使结构更简单。另外,表皮材料16是外观构件,若利用表皮材料16的一部分构成对排气通路的下部空间21A的下端进行限定的构件,则不会有损美观性。
另外,后备箱13具备盖板20,台板箱排气口43A位于盖板20的下方且是比盖板20的车辆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来自台板箱排气口43A的空气穿过盖板20的下方。由此,能够利用盖板20抑制废气朝向上方移动。
另外,蓄电池11A的排气构造的一部分由台板箱30的车辆前端部的罩构件40以及前端壁部33限定。能够利用该结构形成更加简单的排气构造。
另外,台板箱30的前端壁部33采用从上方覆盖管道排气口27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管道排气口27被台板箱30遮掩,能够防止被乘坐人员从上方看到的情况,不会有损美观度。
另外,台板箱30的车辆前端部具备上壁部41、后壁部42和前壁部43。后壁部42立设于前端壁部33的上表面,成为容纳凹部31的前壁部的一部分。前壁部43在通孔33A的前端附近以与后壁部42相对的方式立设。上壁部41的后端与后壁部42相连,前端与前壁部43的上端部相连。前壁部43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相对配置。上壁部41从下方支承配置于后备箱13的盖板20。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是利用后壁部42、上壁部41以及前壁部43限定出的空间,台板箱排气口43A是形成于前壁部43的通孔。
通过利用用于支承盖板20的壁部即上壁部41来限定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能够形成更简单的排气构造。
另外,在排气管道25A的另一端部设置凸缘部28,在前端壁部33贯通形成作为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的进气口的通孔33A,通孔33A的孔边缘部33B设为用于支承凸缘部28的凸缘支承部。
通过设为利用进气口即通孔33A的孔边缘部33B来支承凸缘部28的结构,能够可靠地将排气管道25A固定于前端壁部33。其结果,能够更加可靠地连接管道排气通路部R1与台板箱排气通路部R2。
另外,能够将来自台板箱排气口43A的空气从盖板20的车辆前端部与后座椅15的座椅靠背15B之间的间隙S2排出到后备箱13内。由此,能够抑制来自台板箱排气口43A的空气从没预想的位置漏出的情况。
另外,若设为从盖板20的车辆前端部与后座椅15的座椅靠背15B之间的间隙S2排出空气的结构,则排气被座椅靠背15B遮挡的结果,抑制了空气向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排气向乘坐人员移动的情况。
另外,通过将间隙S2设为排气口,能够使从蓄电池11A到排气口(间隙S2)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另外,不需要利用其它部件构成排气口。因此,能够形成更加简单的排气构造。
另外,台板箱排气口43A朝向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开口,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若设为这样的结构,则从台板箱排气口43A朝向空间R4(第2排气通路)流动的空气与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碰撞,其势头减低。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排气越过后座椅15而向乘坐人员侧移动的情况。
另外,排气管道25A的一端部设为管道进气口26,另一端部设为向上方开口的管道排气口27。台板箱排气口43A相对于管道排气口27位于车辆前方,向车宽度方向上的任一侧偏离。
若设为这样的结构,从管道排气口27排出的空气与前壁部43的没有形成台板箱排气口43A的部分碰撞。其结果,相比于管道排气口27和台板箱排气口43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结构,能够使从管道排气口27经由台板箱排气口43A而向车辆前方移动的空气的势头减弱。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弱从台板箱排气口43A向座椅靠背15B的背面15C移动的空气的势头。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利用图9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台板箱130,该台板箱130包含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台板箱构成构件30A不同的台板箱构成构件130A。
如图9所示,台板箱构成构件130A具有台板箱主体部132,该台板箱主体部132包含随着朝向车辆前方去而下降倾斜的前端部133。前端部133在比台板箱排气口43A靠车辆前侧的部分具有下降倾斜的倾斜部133A。
前端部133限定出台板箱排气口43A的下侧的开口边缘部。由于前端部133下降倾斜,位于比台板箱排气口43A靠车辆前侧处的倾斜部133A也下降倾斜,因此在物品掉落到倾斜部133A的上表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物品向台板箱排气口43A侧(车辆后方)移动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具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表皮材料延长部21。代替该情况,在设置位于比台板箱排气口43A靠车辆前侧处的倾斜部133A的基础上,设置有从倾斜部133A的顶端延伸出的延伸配置部121(跨越座椅靠背的背面与第1排气口之间配置的部件)。延伸配置部121对座椅靠背15B的背面与空间排气口43A之间的空间R4的下端进行限定。根据这一结构,能够防止空气、物品从空间R4向后座椅15的下方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利用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例示了具备前座椅以及后座椅的车辆,并例示了后座椅作为车辆用座椅,但不限定于此。作为车辆,也可以例示仅具备前座椅(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这一列的车辆,在那样的车辆中,能够例示前座椅作为车辆用座椅。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例示了台板箱排气口43A配置于比盖板20的车辆前端靠车辆后方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台板箱排气口43A也可以与盖板20的车辆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3)也可以设为以随着朝向车辆前方去而下降倾斜的形态延伸配置上述实施方式1的台板箱主体部32的前端壁部33的结构。
(4)排气管道25A的形状、延伸配置方向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情况,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排气管道25A的一部分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排气构造,该车辆用排气构造设置于具备车辆用座椅和配置于上述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后方的车辆后备箱的车辆,该车辆用排气构造用于将在对配置于上述车辆用座椅的下方的蓄电池的冷却中使用之后的气体排出到上述车辆后备箱内,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排气构造具备排气通路,利用排气管道构成该排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该排气管道配置于上述蓄电池的车辆后方并且具有朝向上述蓄电池开口的管道进气口,该排气通路具有与上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相对并且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排气口,且利用跨越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与上述排气口之间配置的部件限定出该排气通路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部件配置在比上述排气口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与上述部件限定出下部空间的下端,该下部空间位于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与上述排气口之间且是比上述排气口靠下方的位置,
上述排气通路包含上述下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覆盖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背面的表皮材料的一部分延长而构成上述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辆后备箱具备盖板,
上述排气口位于上述盖板的下方且是比上述盖板的车辆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气口的下侧的开口边缘部由随着从上述开口边缘部朝向车辆前方去而下降倾斜的倾斜部限定。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车辆的上述后备箱配置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的台板箱,利用上述台板箱的车辆前端部来限定出上述排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排气管道的第1端部具有上述管道进气口,在上述排气管道的第2端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管道排气口,上述管道排气口位于比上述排气口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在上述台板箱的上述车辆前端部形成通孔,
上述管道排气口与上述通孔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台板箱还具有:后壁部,其从上述前端部的后端向上方延伸;上壁部,其从上述后壁部的上端延伸至比上述通孔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以及前壁部,其从上述上壁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利用上述后壁部、上述上壁部以及上述前壁部来限定上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排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壁部具有多个通孔,利用上述多个通孔限定出上述排气口。
CN201320825116.XU 2012-12-27 2013-12-13 车辆用排气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928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4913A JP5928821B2 (ja) 2012-12-27 2012-12-27 車両用排気構造
JP2012-284913 2012-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92888U true CN203592888U (zh) 2014-05-14

Family

ID=5067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511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92888U (zh) 2012-12-27 2013-12-13 车辆用排气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28821B2 (zh)
CN (1) CN20359288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6267A (zh) * 2013-10-31 2016-06-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冷却结构
CN106505275A (zh) * 2015-09-04 2017-03-15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包的冷却结构
CN111605457A (zh) * 2019-02-22 2020-09-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7366B2 (ja) * 2015-09-01 2019-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359Y2 (zh) * 1987-12-14 1993-01-21
JPH0710948Y2 (ja) * 1989-11-06 1995-03-15 日野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
JP3501006B2 (ja) * 1999-02-26 2004-02-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ダクトの配設構造
JP4780050B2 (ja) * 2007-07-04 2011-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JP5131182B2 (ja) * 2008-12-24 2013-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の温度調節構造
KR101180954B1 (ko) * 2010-12-03 2012-09-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고전압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JP5928822B2 (ja) * 2012-12-27 2016-06-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排気構造
JP5827615B2 (ja) * 2012-12-27 2015-12-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排気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6267A (zh) * 2013-10-31 2016-06-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冷却结构
US9893395B2 (en) 2013-10-31 2018-02-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CN105706267B (zh) * 2013-10-31 2018-07-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冷却结构
CN106505275A (zh) * 2015-09-04 2017-03-15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包的冷却结构
CN106505275B (zh) * 2015-09-04 2019-06-0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包的冷却结构
CN111605457A (zh) * 2019-02-22 2020-09-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CN111605457B (zh) * 2019-02-22 2023-02-2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乘用工具用座椅的下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25158A (ja) 2014-07-07
JP5928821B2 (ja)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92887U (zh) 车辆排气构造
CN104884290A (zh) 车辆用排气构造
CN203592888U (zh) 车辆用排气构造
US8042637B2 (en) Vehicle-mounted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CN107199869B (zh) 车辆
CN100420595C (zh) 车辆中的电气设备的冷却结构
CN107199868B (zh) 车辆
CN104097494B (zh) 车用电池包装置
CN101090838B (zh) 用于二次电池的冷却结构
CN107199866B (zh) 车辆
CN104040785B (zh) 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组温度调节构造
US9126477B2 (en) Ductless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power storage unit
JP5277362B1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US20100071980A1 (en) Electric power storage apparatus and car
EP2368740B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e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US6502900B1 (en) Removable and vertically adjustable storage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backrest
US8821225B2 (en)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CN103481760A (zh) 电池包的车载结构
CN103568805A (zh) 电池包的车载结构
CN102050009A (zh) 车辆电气设备的冷却构造
CN207374249U (zh) 汽车多功能副仪表板及汽车
CN102555922A (zh) 用于仪表板的箱支撑结构
CN103579545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
CN107199867B (zh) 车辆
CN102848984A (zh) 乘用车辆的储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