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2479A - 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 Google Patents

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2479A
CN111572479A CN202010081706.0A CN202010081706A CN111572479A CN 111572479 A CN111572479 A CN 111572479A CN 202010081706 A CN202010081706 A CN 202010081706A CN 111572479 A CN111572479 A CN 111572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energy absorbing
bumper beam
extending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17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72479B (zh
Inventor
相泽辉明
石崎达也
绿川裕之
梅泽真辉
北条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72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2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72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2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48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obstacle sensors of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2019/026Buffers, i.e. bumpers of limited ext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并同时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的能量吸收部件。能量吸收部件(6)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后壁部(10);和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后壁部(10)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后壁部(10)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延伸壁部(21)以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趋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倾斜。

Description

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车辆的前碰撞载荷(能量)的构造,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在保险杠横梁的前侧配置发泡体,并且在保险杠横梁与发泡体之间、具体地在形成于发泡体后部的凹部内,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0562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中,发泡体的前后方向尺寸根据能量吸收所需要的长度与能量吸收后的压溃剩余的长度之和来决定。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存在无法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并同时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的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能量吸收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后壁部;和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所述后壁部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所述后壁部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所述延伸壁部以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趋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延伸壁部因前碰撞载荷而发生面外变形,所以能够确保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并同时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后壁部的后视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能量吸收部件及加强部件的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动作例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动作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前部构造(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第二能量吸收构造)
2 保险杠横梁
2b1 孔部(上下偏移防止部、定位部)
2c 中间上壁部(凹部)
2d 中间前壁部(凹部)
2e 中间下壁部(凹部)
2f1 孔部(上下偏移防止部、定位部)
6 能量吸收部件
10 后壁部
14 突起部(上下偏移防止部、定位部)
15 凸缘部(上下偏移防止部、加强部)
21 延伸壁部
22 前壁部
40 加强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为了吸收例如行人的碰撞能量而将本发明的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应用于车辆的前保险杠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具体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前后、上下、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表达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是用于在碰撞物(例如行人)碰撞到例如车辆的前部时吸收碰撞能量并检测该碰撞的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具备:设于车辆前部的保险杠横梁2与保险杠外观件3之间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压力产生管4;与压力产生管4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压力传感器5、5;能量吸收部件6;和加强部件40。在此,车辆前部构造1作为在碰撞物(例如行人)碰撞到例如车辆的前部时吸收碰撞能量的构造而具备第一能量吸收构造和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第一能量吸收构造具备能量吸收部件6和保险杠横梁2,防止它们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第二能量吸收构造具备能量吸收部件6和加强部件40,通过加强部件40使能量吸收量增大。
<保险杠横梁>
保险杠横梁2是在车辆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部件。保险杠横梁2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即,保险杠横梁2呈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随着向车宽方向端部转移而向后方后退的形状。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在该保险杠横梁2的后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辆的骨架部件(前侧构件)连结。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保险杠横梁2将被输入至该保险杠横梁的碰撞载荷(能量)传递至上述骨架部件。
如图2所示,保险杠横梁2在侧视时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上壁部2a、从上壁部2a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b、和从前壁部2b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中间上壁部2c。另外,保险杠横梁2在侧视时一体地具备从中间上壁部2c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中间前壁部2d、从中间前壁部2d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中间下壁部2e、从中间下壁部2e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f、和从前壁部2f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下壁部2g。
即,在保险杠横梁2的前表面形成有由中间上壁部2c、中间前壁部2d及中间下壁部2e构成的凹部。后述的压力产生管4、能量吸收部件6的管压缩部20及加强部件40配置于该凹部的前方,从而易于组装及分解。另外,在上下的前壁部2b、2f分别形成有孔部2b1、2f1。
<保险杠外观件>
保险杠外观件3是设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方并构成车辆的外表面(外观面)的树脂制部件或金属制部件。保险杠外观件3在侧视时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上壁部3a、从上壁部3a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3b、和从前壁部3b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下壁部3c。
<压力产生管>
压力产生管4在保险杠横梁2与保险杠外观件3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压力产生管4是具有挠性的树脂制部件,当因载荷而被压缩并被压溃时使内部的流体(例如空气)产生压力。
<压力传感器>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的压力传感器5、5分别与压力产生管4的两端部连接。压力传感器5检测因压力产生管4的压溃变形而产生的内部流体的压力,并将检测结果向控制部(未图示)输出。控制部基于左右一对的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结果来执行例如通过将设于车辆前部的动力室罩(发动机罩)升起而保护碰撞物(例如行人)的控制。
<能量吸收部件>
能量吸收部件6是设于保险杠横梁2与保险杠外观件3之间的树脂制部件(例如PP(聚丙烯制))。能量吸收部件6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具有无碰撞检测延迟的刚性。能量吸收部件6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吸收前碰撞载荷(能量),并且压缩压力产生管4而使该压力产生管4内的流体产生压力。如图2所示,能量吸收部件6一体地具备后壁部10、管压缩部20和铰链部30。
《后壁部》
后壁部10是配置于压力产生管4的后侧并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即沿前额面方向延伸)的长板状部。如图1所示,后壁部10以沿着保险杠横梁2的方式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即,后壁部10呈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随着向车宽方向端部转移而向后方后退的形状。如图3所示,在后壁部10沿车宽方向形成有多个组合,该组合是呈矩形的孔部11、从该孔部11的上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卡定部12、和从该孔部11的下缘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脱落防止部13的组合。卡定部12呈能够卡定于后述的孔部44a的周缘部的爪状。脱落防止部13呈在孔部11的下缘部的两端部留有空间并从中间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舌片形状。
如图2所示,在后壁部10形成有多个上下一对的突起部14、14。突起部14从后壁部10向后方突出。上侧的突起部14穿插在形成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壁部2b上的孔部2b1内。下侧的突起部14穿插在形成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壁部2f上的孔部2f1内。上侧的突起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及所对应的孔部2b1的上下方向尺寸、和下侧的突起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及所对应的孔部2f1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至少一个上下方向尺寸的组合相等。
突起部14及孔部2b1(或孔部2f1)的组合设于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车宽方向端部之间,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及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另外,突起部14及孔部2b1(或孔部2f1)的组合在能量吸收部件6被组装于保险杠横梁2上时也作为将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互相定位的定位部来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下偏移防止部的突起部14及孔部2b1(或孔部2f1)设于与车宽方向端部相距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尺寸的大致1/4距离的部位P(参照图1)。由于该位置是即使在载荷集中于保险杠横梁2的中央部的碰撞的情况下保险杠横梁2也不会后退的位置,所以在保险杠横梁1与能量吸收部件6之间不会产生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隙。保险杠横梁2及能量吸收部件6在部位P的附近比较大地弯曲。车辆前部构造1中的第一能量吸收构造通过在该部位P具备上下偏移防止部而能够恰当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并恰当吸收碰撞载荷(能量)。
在后壁部10形成有上下一对的凸缘部15、15。上侧的凸缘部15从后壁部10的上缘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并配置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壁部2a的上方。下侧的凸缘部15从后壁部10的下缘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并配置于保险杠横梁2的下壁部2g的下方。
下侧的凸缘部15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车宽方向端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为部位P)与保险杠横梁2的下表面即下壁部2g抵接。这样,凸缘部15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及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另外,凸缘部15也作为加强后壁部10的加强部来发挥功能。
上侧的凸缘部15及保险杠横梁2的上壁部2a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端部与该端部侧的孔部2b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等而被互相固定。
同样地,下侧的凸缘部15及保险杠横梁2的下壁部2g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端部与该端部侧的孔部2f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等而被互相固定。
《管压缩部》
如图2所示,管压缩部20是如下部位,其配置于压力产生管4的前侧,且平时不压缩压力产生管4,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与后壁部10协作来压缩压力产生管4。管压缩部20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从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2、从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附近以与前壁部22相对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设置的相对壁部23、和从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压缩壁部24。延伸壁部21在后壁部10的整个车宽方向上从后壁部10的相同高度位置延伸,并与后壁部10同样地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即,延伸壁部21呈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随着向车宽方向端部转移而向后方后退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壁部21是以随着向前方转移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的长板状部。即,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顶端部)与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基端部)相比位于下方。也就是说,延伸壁部21的顶端部相对于延伸壁部21的基端部向上下方向中的压力产生管4侧发生了偏置。另外,延伸壁部21在侧视时以向下凸出的方式弯曲形成。这样,由于延伸壁部21从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的后壁部10向斜前下方延伸设置,所以如图4所示,延伸壁部21的轮廓(用粗框突出显示)在侧视时呈大致平行四边形。
如图2所示,在前壁部22形成有孔部22a。在孔部22a的周缘部卡定有后述的加强部件40的卡定部45。相对壁部23的长度(上下方向尺寸)与前壁部22相比设定得短。在该相对壁部23抵接有后述的加强部件40的卡定部45。压缩壁部24设于从后壁部10仅以压力产生管4的直径离开的位置。
《铰链部》
铰链部30在压力产生管4的上方将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基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后壁部10转动的方式连结。铰链部30一体地具备从后壁部10向前方延伸设置的上壁部(第一壁部)31、和从上壁部3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第二壁部)32。前壁部32的下端部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连结。
<加强部件>
加强部件40以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相对的方式设置,是与该延伸壁部21协作来保持压力产生管4的树脂制部件(例如PP(聚丙烯)制)。加强部件40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并与管压缩部20同样地具有无碰撞检测延迟的刚性。加强部件40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41、从延伸壁部4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中间片部42、从中间片部4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下片部43、从下片部43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后片部44、和从延伸壁部4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卡定部45。
中间片部42及下片部43作为对于延伸壁部41而言的铰链部而具有与铰链部30同样的功能。在后片部44形成有呈矩形的孔部44a。在孔部44a的周缘部卡定有后壁部10的卡定部12。即,加强部件40在保险杠横梁2的凹部的前侧(凹部内)卡定于后壁部10的后侧。卡定部45呈能够卡定于孔部22a的周缘部的爪状。
<加强部件向能量吸收部件的组装>
作业人员在能量吸收部件6的后壁部10与压缩壁部24之间配置有压力产生管4的状态下将加强部件40向能量吸收部件6组装。在此,作业人员将加强部件40的后片部44从前方插入后壁部10的孔部11内,并使后壁部10的卡定部12卡定于后片部44的孔部44a。同样地,作业人员使加强部件40的卡定部45与相对壁部23抵接,并且使其卡定于前壁部22的孔部22a。
在此,当后片部44被插入孔部11内时,脱落防止部13以向后方避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允许后片部44向孔部11内的插入。另一方面,在卡定部12被卡定于孔部44a之后,脱落防止部13防止后片部44从后壁部10的脱落。
<能量吸收部件向保险杠横梁的组装>
接着,作业人员将压力产生管4、能量吸收部件6及加强部件40的组装体向保险杠横梁2组装。在此,作业人员通过使能量吸收部件6的突起部14穿插于保险杠横梁2的孔部2b1、2f1内来进行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定位。接着,作业人员通过螺栓紧固等使定位后的保险杠横梁2及能量吸收部件6互相固定。
<碰撞时的压力产生管的压缩>
如图5所示,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前碰撞载荷F相对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作为以铰链部30(尤其是上壁部31与前壁部32的连结部位)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力矩M来发挥作用。同样地,前碰撞载荷F相对于加强部件40的延伸壁部41作为以延伸壁部41的基端部(延伸壁部41与中间片部42的连结部位)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力矩M来发挥作用。通过该力矩M,管压缩部20的压缩壁部24在与后壁部10之间夹入压力产生管4,并将压力产生管4以向后方压溃的方式压缩。另外,在侧视时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的轮廓的延伸壁部41因前碰撞载荷F而发生面外变形。
在此,加强部件40的延伸壁部41的前后方向长度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的前后方向长度相比设定得较大。另外,上壁部31与前壁部32的连结部位成为延伸壁部21的转动中心,延伸壁部41与中间片部42的连结部位成为延伸壁部41的转动中心。延伸壁部41的转动中心处于压力产生管4的正下方,与延伸壁部21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后方。因此,当延伸壁部21、41向下方转动时,延伸壁部21、41的前端部彼此互相靠近,能够防止延伸壁部21、41的卡定的解除。另外,由于卡定部45从后侧卡定于前壁部22,所以在延伸壁部21以转动的方式变形后的情况下,加强部件40成为难以从延伸壁部21脱离的构造。
另外,当延伸壁部21向下方转动时,对于后壁部10作用向上的力Fa。在此,下侧的凸缘部15由于从下侧与保险杠横梁2的下壁部2g抵接,所以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
此外,如图6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中的第一能量吸收构造也可以呈能量吸收部件6及加强部件40上下颠倒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当延伸壁部21向上方转动时,对于后壁部10作用向下的力Fa。在此,上侧的凸缘部15由于从上侧与保险杠横梁2的上壁部2a抵接,所以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能量吸收部件6的特征在于,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后壁部10;和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上述后壁部10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上述后壁部10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上述延伸壁部21以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趋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倾斜。
因此,由于能量吸收部件6能够通过延伸壁部21在前碰撞时发生面外变形来增加能量吸收量,所以能够确保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并同时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
在此,在碰撞物碰撞到延伸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情况下,延伸壁部21的前后方向的位移量在车宽方向上并不固定,而是在碰撞部位附近较大并随着向侧方(车宽方向端部)转移而变小。因此,延伸壁部21的因碰撞而形成的变形部分的棱线呈大致圆弧状。其原因是由于后壁部10及从该后壁部10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的形状在俯视时呈弓型形状,所以车宽方向端部的刚性与中央部的刚性相比变高。因此,在碰撞物碰撞到延伸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情况下,会在延伸壁部21的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端部之间发生扭曲,且延伸壁部21会发生面外变形。由此,能够增大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
同样地,在碰撞物碰撞到延伸壁部21的车宽方向端部附近的情况下,也会在延伸壁部21的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端部之间发生扭曲,且延伸壁部21也会发生面外变形。由此,能够增大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
另外,能量吸收部件6的特征在于,上述延伸壁部21的轮廓在侧视时呈大致平行四边形。
因此,能量吸收部件6由于延伸壁部21因前碰撞而适当地发生面外变形,所以能够使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更大。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和设于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的后侧的保险杠横梁2,在上述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车宽方向端部之间,具有防止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及上述保险杠横梁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
因此,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由于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向上下偏移,所以能够使延伸壁部21适当地变形来进行能量吸收。
另外,第一能量吸收构造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集中承受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在横梁面不会后退的位置设定上下偏移防止部,所以能够恰当地防止上下方向的偏移。
另外,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偏移防止部设于与上述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端部相距该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尺寸的大致1/4距离的部位P。
因此,第一能量吸收构造能够恰当地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并恰当地吸收碰撞载荷(能量)。
另外,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偏移防止部具备形成于上述保险杠横梁2上的孔部2b1、2f1和从上述后壁部10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部14,上述突起部14穿插于上述孔部2b1、2f1内。
因此,第一能量吸收构造能够以抑制了成本及重量的简单构造来实现上下偏移防止部。
另外,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孔部2b1、2f1及上述突起部14是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及上述保险杠横梁2彼此组装时的定位部。
因此,第一能量吸收构造与另行设置定位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成本及重量、并且提高周边零件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偏移防止部是从上述后壁部10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5,上述凸缘部15在上述延伸壁部21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向下方倾斜的情况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2的下表面抵接,并在上述延伸壁部21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向上方倾斜的情况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2的上表面抵接。
因此,第一能量吸收构造不在保险杠横梁2侧进行特别对应就能实现上下偏移防止部,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第一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凸缘部15是上述后壁部10的加强部。
因此,第一能量吸收构造与另行设置加强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成本及重量、并且提高周边零件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和与上述延伸壁部21相对的加强部件40,上述加强部件40卡定于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
因此,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能够通过延伸壁部21及加强部件40的组合来吸收更多的能量。
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具备从上述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2,上述加强部件40从后侧卡定于上述前壁部22。
因此,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能够恰当地防止因延伸壁部21的变形而导致的加强部件40的脱离。
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由上述后壁部10、上述延伸壁部21及上述加强部件40保持的压力产生管4。
因此,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将由后壁部10、延伸壁部21及加强部件40保持的压力产生管4压溃、并适当地检测碰撞(前碰撞)。
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设于上述能量吸收部件6的后侧的保险杠横梁2,上述保险杠横梁2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向后方凹陷的凹部,上述加强部件40在上述凹部的前侧卡定于上述后壁部10。
因此,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2的强度及刚性、并且防止加强部件40及后壁部10的卡定部位干扰保险杠横梁2。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前碰撞载荷(能量)的吸收量能够通过后壁部10及延伸壁部21的安装角度、强度及刚性(板厚、材质、加强件(肋)的追加)等的调节来适当设定。

Claims (12)

1.一种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后壁部;和
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所述后壁部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
所述后壁部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
所述延伸壁部以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趋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壁部的轮廓在侧视时呈大致平行四边形。
3.一种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和
设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后侧的保险杠横梁,
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车宽方向端部之间,具有防止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偏移防止部设于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端部相距该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尺寸的大致1/4距离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偏移防止部具备:
形成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孔部;和
从所述后壁部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穿插于所述孔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及所述突起部是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险杠横梁彼此组装时的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偏移防止部是从所述后壁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延伸壁部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向下方倾斜的情况下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下表面抵接,并
在所述延伸壁部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向上方倾斜的情况下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表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是所述后壁部的加强部。
9.一种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和
与所述延伸壁部相对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卡定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具备从所述延伸壁部的前端部向上方或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
所述加强部件从后侧卡定于所述前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由所述后壁部、所述延伸壁部及所述加强部件保持的压力产生管。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设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后侧的保险杠横梁,
所述保险杠横梁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向后方凹陷的凹部,
所述加强部件在所述凹部的前侧卡定于所述后壁部。
CN202010081706.0A 2019-02-15 2020-02-06 能量吸收构造 Active CN111572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6010 2019-02-15
JP2019026010A JP6778287B2 (ja) 2019-02-15 2019-02-15 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2479A true CN111572479A (zh) 2020-08-25
CN111572479B CN111572479B (zh) 2023-01-10

Family

ID=72043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1706.0A Active CN111572479B (zh) 2019-02-15 2020-02-06 能量吸收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6242B2 (zh)
JP (1) JP6778287B2 (zh)
CN (1) CN1115724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82285A1 (ja) * 2017-10-24 2019-05-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検知構造
JP6830502B2 (ja) * 2019-02-15 2021-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取付構造及び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CN113212347A (zh) * 2021-05-07 2021-08-06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吸能组件及汽车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2876A (ja) * 2003-04-25 2004-11-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のバンパ構造
JP2006123679A (ja) * 2004-10-28 2006-05-18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車輌用バンパ及びその緩衝材
KR20110055257A (ko) * 2009-11-19 2011-05-25 현대하이스코 주식회사 저속 충돌시 수리비 절감을 위한 범퍼 레일
US20130221691A1 (en) * 2012-02-28 2013-08-29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Energy absorbing system
KR20160004715A (ko) * 2014-07-04 2016-01-1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보행자 충돌 감지 장치
JP2016016747A (ja) * 2014-07-08 2016-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N105365731A (zh) * 2014-08-08 2016-03-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JP2016055750A (ja) * 2014-09-09 2016-04-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2016078563A (ja) * 2014-10-15 2016-05-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7019439A (ja) * 2015-07-13 2017-01-26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
DE102015223573A1 (de) * 2015-11-27 2017-06-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llisionserfass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zur Erfassung einer Kollision mit einem Fußgänger
JP2017100532A (ja) * 2015-12-01 2017-06-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歩行者衝突検出装置
CN108349453A (zh) * 2015-11-27 2018-07-31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碰撞检测装置
CN110997417A (zh) * 2017-10-24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032444A (zh) * 2017-10-24 2020-04-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194282A (zh) * 2017-10-24 2020-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01162A (zh) * 2017-10-24 2020-05-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25836A (zh) * 2017-10-24 2020-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40502A1 (de) * 1980-10-28 1982-05-27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Stossfaenger fuer fahrzeuge, 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e
US5106137A (en) * 1991-06-28 1992-04-21 Davidson Textron Inc. Vehicle bumper with combination foam and air bag energy absorber
DE4237707C2 (de) * 1992-11-07 2000-05-25 Daimler Chrysler Ag Über wenigstens ein Abstützelement an einem fahrzeugfesten Teil mittels einer Schraubverbindung festlegbarer Stoßfänger eines Kraftwagens
US6669251B2 (en) * 2001-09-12 2003-12-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umper beam and bumper assembly including a bumper beam
DE10149121B4 (de) * 2001-10-05 2007-02-08 Daimlerchrysler Ag Energieabsorbierender Stoßfänger
CN1313302C (zh) * 2002-08-27 2007-05-02 株式会社钟化 车辆用碰撞能量吸收件及使用该吸收件的车辆用碰撞能量吸收结构
JP4233042B2 (ja) * 2004-08-05 2009-03-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2006111044A (ja) * 2004-10-12 2006-04-27 Toyota Motor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体、車両用衝撃吸収体及び梱包用衝撃吸収体
US20080012364A1 (en) * 2006-07-11 2008-01-1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US8449021B2 (en) * 2010-12-17 2013-05-28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Vehicle lower-leg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DE202011110919U1 (de) 2011-02-22 2017-03-2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Aufprallsensor mit einem elastisch deformierbaren Schlauch und zumindest einem Drucksensor
CN103287381B (zh) * 2013-06-18 2016-01-20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吸能装置
JP6285977B2 (ja) * 2016-03-28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
JP6786560B2 (ja) * 2018-09-26 2020-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786561B2 (ja) * 2018-09-26 2020-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830502B2 (ja) * 2019-02-15 2021-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取付構造及び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2876A (ja) * 2003-04-25 2004-11-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のバンパ構造
JP2006123679A (ja) * 2004-10-28 2006-05-18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車輌用バンパ及びその緩衝材
KR20110055257A (ko) * 2009-11-19 2011-05-25 현대하이스코 주식회사 저속 충돌시 수리비 절감을 위한 범퍼 레일
US20130221691A1 (en) * 2012-02-28 2013-08-29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Energy absorbing system
KR20160004715A (ko) * 2014-07-04 2016-01-1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보행자 충돌 감지 장치
JP2016016747A (ja) * 2014-07-08 2016-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N105365731A (zh) * 2014-08-08 2016-03-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JP2016055750A (ja) * 2014-09-09 2016-04-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2016078563A (ja) * 2014-10-15 2016-05-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7019439A (ja) * 2015-07-13 2017-01-26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
DE102015223573A1 (de) * 2015-11-27 2017-06-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llisionserfass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zur Erfassung einer Kollision mit einem Fußgänger
CN108349453A (zh) * 2015-11-27 2018-07-31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碰撞检测装置
JP2017100532A (ja) * 2015-12-01 2017-06-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歩行者衝突検出装置
CN110997417A (zh) * 2017-10-24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032444A (zh) * 2017-10-24 2020-04-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194282A (zh) * 2017-10-24 2020-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01162A (zh) * 2017-10-24 2020-05-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25836A (zh) * 2017-10-24 2020-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86242B2 (en) 2021-11-30
US20200262370A1 (en) 2020-08-20
CN111572479B (zh) 2023-01-10
JP2020131850A (ja) 2020-08-31
JP6778287B2 (ja) 202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72479B (zh) 能量吸收构造
CN104884339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1572483B (zh) 传感器安装构造及能量吸收构造
US9868472B2 (en) Bonne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10596994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EP1816036B1 (en)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and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US20070228747A1 (en) Bumper device for vehicle
CN110871847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11194282B (zh) 碰撞检测构造
US7651157B2 (en) Safety device
JP2008094353A (ja) 車両用ドア及びパネル部材荷重吸収構造
CN112758034B (zh) 一种行人腿部保护结构
KR100537313B1 (ko) 자동차 무릎 보호 장치
CN113997895A (zh) 缓冲构造
JP5381906B2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CN111201162B (zh)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25836B (zh) 碰撞检测构造
CN110997417B (zh) 碰撞检测构造
JP466602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89723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70018157A (ko) 범퍼용 빔
US11598293B2 (en) Systems for an air intake apparatus
CN111032444A (zh) 碰撞检测构造
KR20060020170A (ko) 보행자 다리의 상해정도 저감을 위한 차량 전면범퍼구조
JP725343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