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5518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5518A
CN111465518A CN201880080556.2A CN201880080556A CN111465518A CN 111465518 A CN111465518 A CN 111465518A CN 201880080556 A CN201880080556 A CN 201880080556A CN 111465518 A CN111465518 A CN 111465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otrusions
projection
decorative portion
st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05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65518B (zh
Inventor
岩渕聪太郎
福永高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65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5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65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5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轮胎包括: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花纹区域,其设于装饰部,形成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自基底面突出,并且这些突起之间的间隔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而且各突起的高度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至少在花纹区域中,多个突起相对于与基底面垂直的法线向一个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外表面形成有突起的轮胎。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进行在轮胎的侧部形成微细的突起而形成具有对比度的花纹区域的操作。例如在日本特表2009-512584号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多个突起在轮胎的侧部呈现较大的对比度的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轮胎的侧部的装饰部具有形成有突起的一个区域。通过利用突起控制光的反射,使得该一个区域的亮度变得比使光原封不动地反射的其他的区域的亮度低。
在日本特表2009-512584号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中,突起从轮胎侧面的表面沿与该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当从与轮胎侧面垂直的方向正面观察设有突起的轮胎侧面、换言之是从突起的突出方向正面观察设有突起的轮胎侧面时,与未设置突起的区域相比较看起来是黑色。
但是,当从相对于轮胎侧面倾斜的方向(相对于与轮胎侧面的表面垂直地竖立的法线具有角度的方向)观察设有突起的轮胎侧面时,与正面观察的情况相比看起来较亮,不像从垂直方向正面观察设有突起的轮胎侧面的情况那样看起来是黑色,难以获得较大的与其他的看起来较亮的部位之间的对比度。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当从倾斜方向观察装饰部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对比度的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包括: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花纹区域,其设于所述装饰部,形成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自所述基底面突出,并且这些突起之间的间隔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而且各突起的高度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至少在所述花纹区域中,多个所述突起相对于与所述基底面垂直的法线向一个方向倾斜。
在该轮胎中,在轮胎的外表面的装饰部形成有花纹区域。而且,在该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自基底面突出,并且这些突起之间的间隔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而且各突起的突出高度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而且,形成于花纹区域的突起相对于与基底面垂直的法线倾斜。
由于入射到花纹区域的光在突起的相面对的侧面反复反射的同时衰减,之后向外侧反射,因此花纹区域与轮胎的外表面的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平滑的面)相比亮度变低。而且,在向花纹区域的外侧反射的光中,向突起的突出方向反射的光与向与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的光相比较少,因此当从突起的突出方向观察花纹区域时,与从与突起的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相比看起来是黑色。即,当从突起的突出方向观察花纹区域时,花纹区域看起来最黑。
根据该轮胎,由于花纹区域的突起相对于与基底面垂直的法线倾斜,因此当从突起倾斜的方向、换言之是从相对于与基底面垂直的法线倾斜的方向(突起的突出方向)观察装饰部时,能够使花纹区域看起来较黑。
由此,当从倾斜方向观察装饰部时,能够在花纹区域和其他的区域之间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在第2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装饰部设有所述突起的倾斜方向不同的多个所述花纹区域。
若突起的倾斜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则当从突起倾斜的方向观察时花纹区域看起来是黑色,但与从突起倾斜的方向观察时相比,当从与突起倾斜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看起来较亮。即,若设于装饰部的花纹区域的突起全部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则装饰部在使得花纹区域看起来是黑色这方面会具有方向性。
另一方面,该轮胎的装饰部具备突起的倾斜方向不同的多个花纹区域,因此当从除特定的方向之外的方向观察时,也会有该装饰部的某个花纹区域看起来较黑,在花纹区域和其他的区域之间能够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换言之,当从多个方向观察该装饰部时,总会有该装饰部的某个花纹区域看起来较黑,能够消除方向性。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在第3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饰部形成于轮胎侧面,在设于所述装饰部的所述花纹区域中,所述突起相对于与所述轮胎侧面垂直的法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
由于该轮胎在轮胎侧面设有装饰部,在设于该装饰部的花纹区域中,突起相对于与轮胎侧面垂直的法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因此在轮胎侧面的上侧部分(轮胎旋转轴的上侧的部分)的花纹区域形成的突起朝向斜上方。
因而,在从相对于轮胎侧面而言的斜上侧观察轮胎侧面的上侧部分的装饰部时,就相当于从突起的突出方向观察设于该装饰部的花纹区域的突起,与从与轮胎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该装饰部的情况相比较,花纹域看起来较黑。
即,在该轮胎的轮胎侧面的上侧的装饰部能够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轮胎,在第4技术方案中,所述花纹区域设于所述轮胎侧面的轮胎最大宽度部。
在该轮胎中,花纹区域设于轮胎最大宽度部,因此在从轮胎的侧部的斜上方观察轮胎的上侧的最大宽度部的情况下,能够从突起的突出方向观察设于该轮胎最大宽度部的花纹区域的突起,轮胎的上侧的最大宽度部的花纹区域看起来最黑。
即,对于该轮胎,当从轮胎侧方的上侧观察轮胎侧面的上侧的轮胎最大宽度部的装饰部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在第5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饰部形成于轮胎侧面,所述装饰部具有所述突起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的所述花纹区域和所述突起向与轮胎径向外侧不同的方向倾斜的所述花纹区域。
在具有突起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的花纹区域和突起向与轮胎径向外侧不同的方向倾斜的花纹区域的情况下,轮胎旋转轴的上侧的轮胎侧面的装饰部的突起朝向斜上方。
当观察旋转轴的上侧的轮胎侧面的装饰部时,视线的方向与突起的倾斜方向接近或者一致,因此形成有倾斜的突起的部分看起来最黑。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当从倾斜方向观察轮胎的装饰部时能够获得对比度。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从旋转轴的斜上方俯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部的立体图,图1的(B)是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沿着旋转轴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第1低亮度区域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第1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第1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第一星号突起的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伸出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第1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第一星号突起的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伸出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胎面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俯视图。
图8是在低亮度区域形成的肋状突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按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例。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C表示轮胎周向,箭头R表示轮胎径向。
如图1的(A)所示,在轮胎10的轮胎侧部12形成有圆环状的装饰部14,当从轮胎10的轴向观察时,该装饰部14在轮胎径向上跨过轮胎最大宽度部Wmax,而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
并且,在装饰部14形成有平滑的基底面30,该基底面30相对于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区域且是后述的未形成突起等的其他的区域20以一定的尺寸凹陷(参照图1的(B))。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面30相对于轮胎侧部12的其他的区域20凹陷0.45〔mm〕。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底面30设为与其他的区域20相同的表面粗糙度。
(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
并且,在装饰部14,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形成有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亮度较低的、看起来是黑色的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是花纹区域的一例。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俯视呈矩形形状。
另外,通过在用于成形轮胎10的铸模(模具)中的、与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对应的部分设置凹凸,从而形成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
以下,以第1低亮度区域18A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第1低亮度区域18A具有自基底面3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3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3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是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34〕
如图3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包括当从与基底面30正交的方向(轮胎10的旋转轴方向)观察时从作为基点的中心O1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以及第三伸出部35C-1、35C-2。以下,将上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4E”。而且,由一个伸出部34E和另一个伸出部34E(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伸出部相互间除外)构成在中心O1弯曲的线形状。
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一伸出部35A-1从中心O1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而且,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设为相同的长度。以下,将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统称为“第一伸出部35A”。
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以其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第二伸出部35B-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延伸,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延伸。而且,第二伸出部35B-1设为比第二伸出部35B-2长。并且,第二伸出部35B-2的顶端侧的部分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弯曲。以下,将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统称为“第二伸出部35B”。
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以其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第三伸出部35C-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延伸,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延伸。而且,第三伸出部35C-1设为比第三伸出部35C-2短。以下,将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统称为“第三伸出部35C”。
6条伸出部34E与相邻的伸出部34E分别形成60°的角度。换言之,第一星号突起34成为6条伸出部34E从中心O1呈放射状伸出的形状。
在图4中,作为代表,示出了第一星号突起34的伸出部34E中的、沿着轮胎径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一伸出部35A-1的轮胎周向截面。如图4所示,第一伸出部35A-1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设为具有平坦的顶面34C的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34具有顶面34C和一对侧面34D。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34E的顶面34C的宽度(图中W1)设为0.02〔mm〕,伸出部34E的顶角(图中D1)设为26〔度〕。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的从基底面30计量的高度(图中H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突起的高度(突出高度)小于0.1〔mm〕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而且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详细说明见后述)。并且,通过将突起的高度设为1.0〔mm〕以下,从而减小突起的部分的刚度与突起周边的部分的刚度之差,抑制局部的应力集中。
另外,作为一例,能够使用株式会社基恩士的One shot 3D轮廓测量仪VR-3000系列测量本实施方式的突起的高度和后述的突起的间隔(间距)等尺寸。
〔第二星号突起36〕
如图3所示,第二星号突起3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3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基底面3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3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34以中心O1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37A-1、37A-2、第二伸出部37B-1、37B-2、第三伸出部37C-1、37C-2及中心O2。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6E”。
另外,第二星号突起36的高度H1、顶角D1是与第一星号突起34相同的规定。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4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伸出部34E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伸出部36E整体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
在图5中,作为代表,示出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伸出部36E中的、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伸出部37A-1的轮胎径向截面。如图5所示,第一伸出部37A-1向轮胎径向外侧(箭头B方向)倾斜(第一伸出部37A-1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的中心线C1相对于基底面30的倾斜角度是θ°)。
此外,虽然像第一伸出部37A-1那样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伸出部36E如图5所示向伸出部36E的轮胎径向外侧的侧面36D侧倾斜,但像第一伸出部35A-1那样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伸出部34E如图4所示不向任一侧面34D侧倾斜。
虽然省略图示,但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34E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侧面34D侧倾斜,同样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36E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侧面36D侧倾斜。
另外,由于第一星号突起34整体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因此就伸出部34E的倾斜角度θ而言,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伸出部34E的倾斜角度θ最大(例如30°),随着伸出部34E延伸的方向接近轮胎周向而倾斜角度θ慢慢地变小,当伸出部34E延伸的方向变为轮胎周向时,倾斜角度θ变为零(参照图4)。
〔其他〕
如图2、图3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第1低亮度区域18A整体。
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和第三伸出部37C-2之间、第二伸出部37B-2和第三伸出部3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一伸出部37A-1、3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三伸出部35C-2之间、第二伸出部35B-2和第三伸出部35C-1之间。
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三伸出部35C-1的顶端与配置在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的顶端与配置在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周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三伸出部3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从轮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连结。
此外,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中心O1和中心O2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间隔P1小于0.1〔mm〕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并且,当间隔P1大于1.0〔mm〕时,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与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其他的区域20相比较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详细说明见后述)。
优选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的高度H1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高度H1分别小于装饰部14的深度尺寸D(从轮胎侧部12的其他的区域20的表面到基底面30的尺寸)。换言之,优选的是,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与轮胎侧部12的其他的区域20的表面相比未突出。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看起来是黑色的第1低亮度区域18A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小于10的区域,但只要与除装饰部14之外的其他的区域20相比看起来较黑即可,亮度L的值也可以不小于10。
另一方面,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其他的区域20(未形成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区域)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20的区域,但亮度L也可以为20以下。也就是说,看起来是黑色的第1低亮度区域18是指轮胎10的外表面中的、与周围相比亮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另外,第2低亮度区域18B是使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向轮胎径向内侧倾斜而成的。换言之,第2低亮度区域18B是俯视时使第1低亮度区域18A旋转180°而成的,因此省略图示和详细的说明。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作用效果。
在轮胎侧部12的未形成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其他的区域20,入射的光被构成其他的区域20的外表面向外侧反射。
另一方面,在设于轮胎侧部12的装饰部14的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1低亮度区域18B,向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入射的光照射于侧面34D和侧面3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34D之间和侧面3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衰减,之后向外侧反射。
因而,在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比在未形成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其他的区域20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少,低亮度区域18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看起来相对地是黑色。
并且,在对例如如图5所示从伸出部36E的倾斜方向、换言之是伸出部36E的中心线C1的延长线方向观察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情况(视线E1。附图标记E是眼睛。)与从与伸出部36E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情况(视线E2。附图标记E是眼睛。)和俯视观察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情况(视线E3。附图标记E是眼睛)进行比较时,向朝向与伸出部36E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反射的光的量和向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垂直方向反射的光的量比向伸出部36E的倾斜方向反射的光的量大。其原因在于,图5所示的伸出部36E的靠附图右侧的侧面36D相对于视线E2、E3的角度较大,因此在附图右侧的侧面36D向眼睛E的方向反射的光的量较多。
在本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4,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第2低亮度区域18B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向轮胎径向内侧配置,因此例如如图1的(B)所示,就位于轮胎10的旋转轴的上侧的跨过轮胎最大宽度部Wmax的装饰部14而言,当从斜上方俯视轮胎最大宽度部Wmax时,视线E1的方向与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倾斜方向接近或者一致,第1低亮度区域18A与其他的区域20以及第2低亮度区域18B相比看起来较黑,能够在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其他的区域20之间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换言之,在例如站立状态下向斜下方移动视线来俯视安装于车辆的轮胎10时,如图1的(A)所示,在轮胎侧部12的、轮胎旋转轴的上侧部分的装饰部14,第1低亮度区域18A看起来最接近黑色,能够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另外,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连结。由此,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借助连结部34A、34B互相支承,能够抑制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倒塌,能够提高耐久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例。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轮胎10的轮胎侧部12设有装饰部14,但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在形成于胎面40的槽42的槽底设置装饰部14。
在图6所示的装饰部14,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向轮胎周向上的附图跟前侧倾斜,第2低亮度区域18B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向与第1低亮度区域18A相反的一侧倾斜。因此,如图6所示,当从轮胎周向沿着倾斜方向观察轮胎10的槽42的装饰部14时,第1低亮度区域18A与胎面40的接地面相比看起来是黑色,能够获得较大的对比度。
<第3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7~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例。另外,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4的基底面30设有多个肋状突起44而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如图7所示,在装饰部14的俯视图中,肋状突起44形成为锯齿状。肋状突起44是突起的一例。
如图8所示,肋状突起44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设为具有平坦的顶面44C的三角形状。也就是说,肋状突起44具有顶面44C和一对侧面4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44C的宽度(图中Wa)设为0.02〔mm〕,肋状突起44的顶角(图中Da)设为26〔度〕。此外,肋状突起44的从基底面30计量的高度(图中Ha)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
此外,在相邻的肋状突起44中,一个肋状突起44和另一个肋状突起44之间的间隔(图中Pa)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
本实施方式的设于装饰部14的肋状突起44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形状不同,但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原理,入射到肋状突起44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44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衰减,之后向外侧反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4也是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比在未形成肋状突起44的其他的区域20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少,装饰部14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看起来相对地是黑色。
在本实施方式的低亮度区域18中,也是在对从肋状突起44的倾斜方向观察装饰部14的情况与俯视观察装饰部14的情况和从与肋状突起44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装饰部14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从肋状突起44的倾斜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看起来最黑。因而,肋状突起44向期望呈现较大的对比度的方向倾斜。
<其他的实施方式>
另外,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现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矩形的第1低亮度区域18A,但第1低亮度区域18A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椭圆等除矩形之外的形状,也可以是文字、数字、记号、标志、图案等。在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使第1低亮度区域18A看起来是黑色,获得较大的对比度使其显眼,换言之是能够提高视觉感知性。能够与期望呈现为黑色的方向对应地适当变更伸出部34E的倾斜角度θ。
突起的形状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第3实施方式的肋状突起44,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本公开的特征在于,无论是哪一种形状的突起,都使突起向期望呈现较大的对比度的方向倾斜。
上述实施方式的装饰部14设有突起的倾斜方向设为彼此相反的方向的第1低亮度区域18A和第2低亮度区域18B,但也可以设置突起的倾斜方向各不相同的三个以上的低亮度区域。此外,也可以针对每个低亮度区域改变突起的倾斜角度θ。
通过参照,将2017年12月14日提出了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2017-239749号的公开整体编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以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的通过参照编入的情况与各自具体且分开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地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5)

1.一种轮胎,其中,
该轮胎包括:
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
花纹区域,其设于所述装饰部,形成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自所述基底面突出,并且这些突起之间的间隔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而且各突起的高度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
至少在所述花纹区域中,多个所述突起相对于与所述基底面垂直的法线向一个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装饰部设有所述突起的倾斜方向不同的多个所述花纹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装饰部形成于轮胎侧面,
在设于所述装饰部的所述花纹区域中,所述突起相对于与所述轮胎侧面垂直的法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花纹区域设于所述轮胎侧面的轮胎最大宽度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装饰部形成于轮胎侧面,
所述装饰部具有所述突起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的所述花纹区域和所述突起向与轮胎径向外侧不同的方向倾斜的所述花纹区域。
CN201880080556.2A 2017-12-14 2018-12-05 轮胎 Active CN111465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9749A JP6930908B2 (ja) 2017-12-14 2017-12-14 タイヤ
JP2017-239749 2017-12-14
PCT/JP2018/044786 WO2019116993A1 (ja) 2017-12-14 2018-12-05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5518A true CN111465518A (zh) 2020-07-28
CN111465518B CN111465518B (zh) 2022-05-10

Family

ID=66819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0556.2A Active CN111465518B (zh) 2017-12-14 2018-12-05 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3430B2 (zh)
EP (1) EP3725559B1 (zh)
JP (1) JP6930908B2 (zh)
CN (1) CN111465518B (zh)
WO (1) WO20191169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7260B2 (ja) 2019-06-04 2023-04-13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バッテリ接続システム、バッテリパック、電動作業機および充電器
DE102019213765A1 (de) * 2019-09-10 2021-03-1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aufweisend einen Markierungsbereich
JP7467963B2 (ja) 2020-02-12 2024-04-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415690B2 (ja) 2020-03-11 2024-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20215187A1 (de) * 2020-12-02 2022-06-0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aufweisend eine Schraffurfläche, Vulkanisationsform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2023006895A (ja) * 2021-06-30 2023-01-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21212509A1 (de) * 2021-11-08 2023-05-1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9348A1 (en) * 1998-08-14 2000-02-24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Opaque article with design pattern
JP2003175707A (ja) * 2001-12-10 2003-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182317A (ja) * 2001-12-14 2003-07-0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
JP2004017828A (ja) * 2002-06-17 2004-01-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
WO2006098107A1 (ja) * 2005-03-16 2006-09-2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タイヤ
JP2010241397A (ja) * 2009-04-10 2010-10-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69809A (ja) * 2012-02-17 2013-09-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019367A (ja) * 2012-07-20 2014-0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660806A (zh) * 2012-09-21 2014-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EP2974890A2 (en) * 2014-07-15 2016-01-2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Run-flat tire
JP2016215706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1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0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2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693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10384B1 (en) * 2001-11-08 2014-01-2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Vehicle tire
JP3733054B2 (ja) * 2001-11-08 2006-01-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R2892336B1 (fr) 2005-10-21 2009-10-09 Michelin Soc Tech Marquage offrant une meilleure visibilite et procede de marquage.
JP5851273B2 (ja) * 2012-02-17 2016-02-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835280A1 (en) 2013-08-07 2015-02-11 Schukra Gerätebau GmbH Latch release actuator and method of actuating a seat latch
US10850572B2 (en) 2015-05-14 2020-12-0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9348A1 (en) * 1998-08-14 2000-02-24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Opaque article with design pattern
JP2003175707A (ja) * 2001-12-10 2003-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182317A (ja) * 2001-12-14 2003-07-0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
JP2004017828A (ja) * 2002-06-17 2004-01-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
WO2006098107A1 (ja) * 2005-03-16 2006-09-2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タイヤ
JP2010241397A (ja) * 2009-04-10 2010-10-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69809A (ja) * 2012-02-17 2013-09-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019367A (ja) * 2012-07-20 2014-0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660806A (zh) * 2012-09-21 2014-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4061820A (ja) * 2012-09-21 2014-04-1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974890A2 (en) * 2014-07-15 2016-01-2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Run-flat tire
JP2016215706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1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0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2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693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5559A4 (en) 2021-08-04
CN111465518B (zh) 2022-05-10
EP3725559B1 (en) 2023-08-30
US20200369094A1 (en) 2020-11-26
WO2019116993A1 (ja) 2019-06-20
EP3725559A1 (en) 2020-10-21
JP2019104453A (ja) 2019-06-27
US11673430B2 (en) 2023-06-13
JP6930908B2 (ja) 202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65518B (zh) 轮胎
CN111448081A (zh) 轮胎
CN111479708B (zh) 轮胎
EP3409509B1 (en) Tire
JP6411949B2 (ja) タイヤ
CN108602400B (zh) 轮胎
JP591322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9111856A1 (ja) タイヤ
CN107531109B (zh) 轮胎
CN111465514A (zh) 轮胎
CN111465517B (zh) 轮胎
JP6495736B2 (ja) タイヤ
JP6495733B2 (ja) タイヤ
US10730353B2 (en) Tire
EP4309919A1 (en)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