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5514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5514A
CN111465514A CN201880078762.XA CN201880078762A CN111465514A CN 111465514 A CN111465514 A CN 111465514A CN 201880078762 A CN201880078762 A CN 201880078762A CN 111465514 A CN111465514 A CN 111465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tar
protrusions
region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87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渕聪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shiishi Corp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shi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shi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Hashi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65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5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轮胎包括:装饰部,其具有基底面;以及第一花纹区域,在该第一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自装饰部的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并且该第一突起之间的间隔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外表面形成有微细的突起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进行在轮胎的侧部形成微细的突起而形成具有对比度的花纹区域的操作。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2/131089号中公开了利用在整个花纹区域形成的多个突起在轮胎的侧部呈现较大的对比度的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轮胎的侧部的装饰部具有形成有突起的一个区域。通过利用突起控制光的反射,从而该一个区域的亮度与使光原封不动地反射的其他区域的亮度相比降低。但是,仅是形成有突起的一个区域整体降低相同的亮度的话,用于显现轮胎的形成有突起的装饰部的范围会受限。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扩大轮胎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的显现范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该轮胎包括: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的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第一花纹区域,在该第一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自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并且该第一突起之间的间隔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在轮胎的外表面的装饰部形成有第一花纹区域。而且,在该第一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自基底面突出并且该第一突起之间的间隔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而且该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由此,入射到第一花纹区域的光在由第一突起的相面对的侧面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外侧反射。
于是,第一花纹区域与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相比亮度较低,而且与以密度较高的状态形成有突起的区域(例如突起之间的间隔为0.5〔mm〕地配置的区域)相比亮度较高。因此,能够扩大轮胎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的显现范围。
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形成为包含伸出部,该伸出部在从与所述基底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从基点向多个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突起形成为包含伸出部,该伸出部在从与基底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从基点向多个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由第一突起的侧面反射的光的反射角度不同,抑制了反射光的集中。由此,即使在改变对第一花纹区域观察的角度地观察第一花纹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观不同的状况。
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3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该轮胎包括第二花纹区域,该第二花纹区域接近所述第一花纹区域地配置在所述装饰部,在该第二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自所述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并且该第二突起之间的间隔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在轮胎的外表面的装饰部接近第一花纹区域地配置有第二花纹区域。而且,在该第二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自基底面突出并且该第二突起之间的间隔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而且该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由此,比第一花纹区域的亮度低的亮度的第二花纹区域接近第一花纹区域地配置,因此与在装饰部仅形成有第一花纹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用于显现装饰部的范围。
根据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4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第一花纹区域的所述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和形成于所述第二花纹区域的所述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于第一花纹区域的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和形成于第二花纹区域的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不同。因此,与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和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装饰部的外观改变,能够扩大用于显现装饰部的范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扩大轮胎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的显现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中亮度区域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中亮度区域的突起的俯视图。
图5A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中亮度区域和低亮度区域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5B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中亮度区域和低亮度区域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低亮度区域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中亮度区域的突起的俯视图。
图8是用表表示评价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实施例的轮胎和比较例的轮胎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中亮度区域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15A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15B是表示形成于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突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8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例。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C表示轮胎周向,箭头R表示轮胎径向,箭头W表示轮胎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在轮胎10的轮胎侧部12形成有装饰部14。装饰部14当从轮胎10的轴向观察时呈圆弧状,配置于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E对称的两处位置。并且,在装饰部14形成有基底面30,该基底面30相对于未形成突起等的其他的区域20凹陷,该其他的区域20是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区域。该基底面30构成装饰部14的底面,并且当从轮胎周向观察时呈向轮胎1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凸出的弯曲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面30相对于其他的区域20凹陷0.4〔mm〕。
并且,在装饰部14形成有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亮度较低的、看起来是黑色的低亮度区域18和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亮度较低且与低亮度区域18相比亮度较高的、看起来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换言之,由低亮度区域18和中亮度区域16形成装饰部14。中亮度区域16是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低亮度区域18是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
而且,如图2所示,形成于装饰部14的低亮度区域18沿轮胎周向延伸,中亮度区域16在轮胎周向上分别配置于低亮度区域18的两端侧。
另外,通过在用于成形轮胎10的铸模(模具)的、与低亮度区域18和中亮度区域16对应的部分设置凹凸,从而形成低亮度区域18和中亮度区域16。此外,从在车辆安装有轮胎10的状态下的视觉感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低亮度区域18和中亮度区域16配置于比轮胎最大宽度部(轮胎侧部之间的直线距离最大的部分)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
(低亮度区域18)
如图7所示,低亮度区域18具有自基底面3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3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3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是第二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34〕
如图6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包括在从与基底面30正交的方向(例如轮胎10的旋转轴方向)观察时从作为基点的中心O1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以及第三伸出部35C-1、35C-2。以下,将上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4E”。而且,由一个伸出部34E和另一个伸出部34E(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伸出部相互间除外)构成在中心O1弯曲的线形状。
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一伸出部35A-1从中心O1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而且,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设为相同的长度。以下,将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统称为“第一伸出部35A”。
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以其轮胎周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第二伸出部35B-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延伸。而且,第二伸出部35B-1比第二伸出部35B-2长。并且,第二伸出部35B-2的顶端侧的部分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弯曲。以下,将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统称为“第二伸出部35B”。
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以其轮胎周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第三伸出部35C-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延伸,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而且,第三伸出部35C-1比第三伸出部35C-2短。以下,将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统称为“第三伸出部35C”。
6条伸出部34E与相邻的伸出部34E分别形成60°的角度。换言之,第一星号突起34成为6条伸出部34E从中心O1呈放射状伸出的形状。
如图5(A)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的伸出部3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3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34具有顶面34C和一对侧面3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34C的宽度(图中W1)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34的顶角(图中D1)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的高度(图中H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突起的高度(突出高度)小于0.1〔mm〕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而且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详细见后述)。并且,通过将突起的高度设为1.0〔mm〕以下,从而减小突起的部分的刚度与突起的周边的部分的刚度之差,抑制局部的应力集中。
另外,作为一例,能够使用株式会社基恩士的One shot 3D轮廓测量仪VR-3000系列测量本实施方式的突起的高度和后述的突起的间隔(间距)等尺寸。
〔第二星号突起36〕
如图6所示,第二星号突起3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3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基底面3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3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34以中心O1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37A-1、37A-2、第二伸出部37B-1、37B-2、第三伸出部37C-1、37C-2及中心O2。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顶面3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3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侧面3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36D(参照图5(A))。
〔其他〕
如图6、图7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整个低亮度区域18(参照图2)。
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于与其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和第三伸出部37C-2之间、第二伸出部37B-2和第三伸出部3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一伸出部37A-1、3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于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三伸出部35C-2之间、第二伸出部35B-2和第三伸出部35C-1之间。
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三伸出部35C-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周向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三伸出部3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从轮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连结。
此外,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中心O1和中心O2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间隔P1小于0.1〔mm〕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并且,当间隔P1大于1.0〔mm〕时,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详细见后述)。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看起来是黑色的低亮度区域18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小于10的区域。
(中亮度区域16)
如图4所示,中亮度区域16具有自基底面3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4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4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是第一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44〕
针对第一星号突起44主要说明与低亮度区域18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6)不同的部分。
如图3所示,当从与基底面3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星号突起44呈与低亮度区域18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6)相同的形状。将第一星号突起44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45A-1、45A-2、第二伸出部45B-1、45B-2、第三伸出部45C-1、45C-2及中心O3。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44E”。各个伸出部44E的伸出方向上的长度设为将第一星号突起34的各伸出部34E在伸出方向上按相同的比例延长而得到的长度。
如图5(B)所示,第一星号突起44的伸出部4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4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44具有顶面44C和一对侧面4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44C的宽度(图中W2)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44的顶角(图中D2)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高度(图中H2)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突起的高度小于0.1〔mm〕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而且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灰色的程度(详细见后述)。并且,通过将突起的高度设为1.0〔mm〕以下,从而减小突起的部分的刚度与突起的周边的部分的刚度之差,抑制局部的应力集中。
〔第二星号突起46〕
如图3所示,第二星号突起46具有与第一星号突起4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基底面3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4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44以中心O3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3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4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一伸出部45A-1、45A-2、第二伸出部45B-1、45B-2、第三伸出部45C-1、45C-2及中心O3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47A-1、47A-2、第二伸出部47B-1、47B-2、第三伸出部47C-1、47C-2及中心O4。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4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44的顶面4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4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44的侧面4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46D(参照图5(B))。
〔其他〕
如图3所示,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整个中亮度区域16(参照图2)。
而且,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一伸出部45A-1、4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于与其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二伸出部47B-1和第三伸出部47C-2之间、第二伸出部47B-2和第三伸出部4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一伸出部47A-1、4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于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二伸出部45B-1和第三伸出部45C-2之间、第二伸出部45B-2和第三伸出部45C-1之间。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三伸出部45C-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44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二伸出部4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4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二伸出部45B-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44靠轮胎周向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三伸出部4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4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从轮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借助连结部44A、44B呈阶梯状连结。
此外,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中心O3和中心O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2”)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间隔P2为1.0〔mm〕以下的情况下,入射的光会过度地减弱,亮度有可能降低到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详细见后述)。并且,当间隔P2大于3.0〔mm〕时,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灰色的程度(详细见后述)。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看起来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为10以上且20以下的区域。此外,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其他的区域20(未形成突起的区域)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20的区域。也就是说,看起来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是轮胎10的外表面中的、亮度相对为中等程度的区域。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作用效果。
在轮胎侧部12的装饰部14的低亮度区域18,向形成于低亮度区域18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入射的光照射于图5(A)所示的侧面34D、3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34D、3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外侧反射。
此外,在轮胎侧部12的装饰部14的中亮度区域16,向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入射的光照射于图5(B)所示的侧面44D、4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44D、4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外侧反射。
并且,在轮胎侧部12的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20,入射到其他的区域20的光被构成其他的区域20的外表面向外侧反射。
在此,形成于低亮度区域18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之间的间隔P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相对于此,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之间的间隔P1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也就是说,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突起的密度比形成于低亮度区域18的突起的密度低。
并且,由于各个突起的顶角相同,因此中亮度区域16的基底面30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比低亮度区域18的基底面30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大。
由此,在中亮度区域16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比在低亮度区域18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多。并且,在中亮度区域16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比在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20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少。也就是说,低亮度区域18、中亮度区域16及其他的区域20的亮度L*按照低亮度区域18、中亮度区域16及其他的区域20的顺序升高。
因此,低亮度区域18与其他的区域相比看起来相对是黑色,其他的区域20与其他的区域相比看起来相对是白色,中亮度区域16与其他的区域相比看起来相对是灰色。
通过这样将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之间的间隔P2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从而形成比其他的区域20的亮度低且比低亮度区域18的亮度高的、看起来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由此,能够扩大轮胎10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14的显现范围(能够增加手法)。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各伸出部44E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第二星号突起46的各伸出部46E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由此,即使在改变对中亮度区域16观察的角度地观察中亮度区域16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观不同的状况。低亮度区域18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此外,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44包括6条伸出部44E,该6条伸出部44E分别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中心O3连结,第二星号突起46包括6条伸出部46E,该6条伸出部46E分别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中心O4连结。因而,第一星号突起44、第二星号突起46均难以倒塌,能够提高各个第一星号突起44、第二星号突起46的耐久性。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此外,接近中亮度区域16地形成有低亮度区域18。由此,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看起来相对是黑色的低亮度区域18、与其他的区域20相比看起来相对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与低亮度区域18相比看起来相对是白色的其他的区域20并列。因此,能够显现亮度L*的阶段性的变化(渐变效果)。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借助连结部44A、44B呈阶梯状连结。由此,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借助连结部44A、44B互相支承,抑制了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倒塌,能够提高耐久性。
(评价)
为了确认本公开的效果,准备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1~6的轮胎和比较例1~2的轮胎,实施以下的试验1和试验2。
〔评价轮胎〕
作为试验轮胎,均使用尺寸为205/55R16且轮胎截面高度SH为114mm的轮胎。
实施例1~6、比较例1~2的轮胎是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相同的构造的轮胎。而且,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44、第二星号突起46的间隔P2、突出高度H2以及中亮度区域16的亮度L*的值分别像图8所示的表那样不同。并且,形成于低亮度区域18的第一星号突起34、第二星号突起36的间隔P1、突出高度H1以及低亮度区域18的亮度L*的值分别像图8所示的表那样不同。
另外,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的亮度L*的值是24。
〔评价方法、评价内容〕
将各个试验轮胎安装于车辆,以一对装饰部14位于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试验轮胎。然后,在晴天的室外,20位观察者从多个方向肉眼观察试验轮胎的装饰部进行评价。
关于评价内容,对中亮度区域的亮度看起来是否比低亮度区域的亮度高、且看起来是否比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的亮度低进行评价。于是,对于评价为能够像前述那样识别出中亮度区域的观察者的数量,将18人以上的情况评价为“A”,将10人~17人的情况评价为“B”,将9人以下的情况评价为“C”。
〔评价结果〕
像图8所示的表那样,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1~6的轮胎的评价结果是“A”或“B”。相对于此,比较例1~2的轮胎的评价结果是“C”。根据该评价结果也可知,实施例1~6的轮胎与比较例1~2的轮胎相比,装饰部14的显现范围扩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9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10。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如图9所示,形成于轮胎110的低亮度区域118的突起134具有从作为基点的中心O6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伸出部135A。并且,突起134还具有从中心O6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且是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伸出部135B和从中心O6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且是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伸出部135C。而且,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突起134的、中心O6和中心O6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低亮度区域118是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突起134是第二突起的一例。
此外,如图9所示,形成于轮胎110的中亮度区域116的突起144具有从作为基点的中心O7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伸出部145A。并且,突起144还具有从中心O7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且是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伸出部145B和从中心O7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且是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伸出部145C。而且,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突起144的、中心O7和中心O7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2”)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中亮度区域116是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突起144是第一突起的一例。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中的、除了通过各个突起连结而产生的作用之外的作用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说明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210。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2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如图10所示,形成于轮胎210的低亮度区域218的突起234是底面为正六边形的六棱锥,而且在突起234的突出端形成有朝向突出方向的顶面234C。而且,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突起234中的、突起234的中心和突起234的中心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2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低亮度区域218是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突起234是第二突起的一例。
此外,如图10所示,形成于轮胎210的中亮度区域216的突起244是底面为正六边形的六棱锥,而且在突起244的突出端形成有朝向突出方向的顶面244C。而且,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突起244中的、突起244的中心和突起244的中心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22”)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中亮度区域216是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突起244是第一突起的一例。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中的、除了通过各个突起连结而产生的作用之外的作用相同。
<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1说明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310。针对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3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轮胎310的装饰部314形成于轮胎310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的胎面330。具体地讲,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332在轮胎宽度方向(图中箭头W)上分开地形成于轮胎310的胎面330。而且,装饰部31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中央侧的周向槽332。并且,在装饰部314仅形成有中亮度区域316,中亮度区域316具有自作为周向槽332的底面的基底面332A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4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46(参照图3)。中亮度区域316是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
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中的、仅通过轮胎10具有中亮度区域16而产生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
<第5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2~图14说明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轮胎410。针对第5实施方式的轮胎4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如图12、图13所示,轮胎410的中亮度区域416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形成于装饰部14的两端侧的部分的第一中亮度区域446和形成于第一中亮度区域446和低亮度区域18之间的第二中亮度区域466。
如图14所示,第一中亮度区域446具有自基底面3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4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46。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中心O3和中心O4之间的间隔P31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第一中亮度区域446和第二中亮度区域466是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
如图14所示,第二中亮度区域466具有自基底面3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4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46。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中心O3和中心O4之间的间隔P32设为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的、比前述的间隔P31小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
在该结构中,第一中亮度区域446、第二中亮度区域466及低亮度区域18的亮度L*按照第一中亮度区域446、第二中亮度区域466及低亮度区域18的顺序阶段性地降低。由此,能够有效地显现亮度L*的阶段性的变化(渐变效果)。
第5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
<第6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说明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轮胎510。针对第6实施方式的轮胎5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形成于轮胎510的低亮度区域18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突出高度H3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参照图15(A))。
并且,形成于轮胎510的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突出高度H32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与前述的突出高度H31不同的一个值(参照图15(B))。
通过这样使形成于低亮度区域18的突起的突出高度H31和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突起的突出高度H32不同,从而与突出高度H31和突出高度H32相同的情况相比,装饰部14的外观改变,能够扩大装饰部14的显现范围。
另外,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实现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一星号突起34、44和第二星号突起36、46的顶角(图7的D1)设为26〔度〕,但也可以是其他的角度。当顶角D1变大时,由侧面34D、44D、36D、46D反射的反射光向入射的方向返回的比例变多,亮度L*相对地升高。
通过参照,将2017年12月08日提出了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2017-236466号的公开整体编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以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的通过参照编入的情况与各自具体且分开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地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胎;14、装饰部;16、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18、低亮度区域(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30、基底面;34、第一星号突起(第二突起的一例);36、第二星号突起(第二突起的一例);36E、伸出部;44、第一星号突起(第一突起的一例);46、第二星号突起(第一突起的一例);46E、伸出部;110、轮胎;116、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118、低亮度区域(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134、突起(第二突起的一例);135A、伸出部;135B、伸出部;135C、伸出部;144、突起(第一突起的一例);145A、伸出部;145B、伸出部;145C、伸出部;210、轮胎;216、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218、低亮度区域(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234、突起(第二突起的一例);244、突起(第一突起的一例);310、轮胎;314、装饰部;316、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332A、基底面;410、轮胎;416、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446、第一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466、第二中亮度区域(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510、轮胎。

Claims (4)

1.一种轮胎,其中,
该轮胎包括:
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的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
第一花纹区域,在该第一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自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并且该第一突起之间的间隔大于1.0mm且为3.0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形成为包含伸出部,该伸出部在从与所述基底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从基点向多个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该轮胎包括第二花纹区域,该第二花纹区域接近所述第一花纹区域地配置在所述装饰部,在该第二花纹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自所述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并且该第二突起之间的间隔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中,
形成于所述第一花纹区域的所述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和形成于所述第二花纹区域的所述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不同。
CN201880078762.XA 2017-12-08 2018-12-03 轮胎 Pending CN1114655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6466 2017-12-08
JP2017236466A JP6960320B2 (ja) 2017-12-08 2017-12-08 タイヤ
PCT/JP2018/044418 WO2019111857A1 (ja) 2017-12-08 2018-12-03 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5514A true CN111465514A (zh) 2020-07-28

Family

ID=66751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8762.XA Pending CN111465514A (zh) 2017-12-08 2018-12-03 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90406A1 (zh)
EP (1) EP3722112A4 (zh)
JP (1) JP6960320B2 (zh)
CN (1) CN111465514A (zh)
WO (1) WO20191118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06895A (ja) * 2021-06-30 2023-01-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21213826A1 (de) * 2021-12-06 2023-06-07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0649A1 (en) * 2006-12-04 2010-01-0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CN101856955A (zh) * 2009-04-10 2010-10-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4199731A1 (ja) * 2013-06-14 2014-12-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061760A (zh) * 2014-03-05 2016-10-2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6215702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5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693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001437A (ja) * 2015-06-05 2017-01-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210127B1 (ja) * 2016-05-26 2017-10-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417527A (zh) * 2017-12-07 2020-07-1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1243A (ja) * 1998-05-18 1999-11-24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半球状の突起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FR2892336B1 (fr) * 2005-10-21 2009-10-09 Michelin Soc Tech Marquage offrant une meilleure visibilite et procede de marquage.
JP4666109B1 (ja) * 2010-05-07 2011-04-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2973286B1 (fr) 2011-03-31 2013-08-16 Michelin Soc Tech Motif de pneumatique a fort contraste
JP5789274B2 (ja) * 2013-01-16 2015-10-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2077B2 (ja) * 2014-10-27 2018-09-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84044A (ja) * 2014-10-27 2016-05-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2337B2 (ja) * 2015-03-19 2018-12-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615046B2 (ja) * 2016-05-13 2019-12-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081306A (ja) * 2015-10-26 2017-05-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5225419A1 (de) * 2015-12-16 2017-06-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JP2017136958A (ja) * 2016-02-03 2017-08-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0649A1 (en) * 2006-12-04 2010-01-0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CN101856955A (zh) * 2009-04-10 2010-10-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4199731A1 (ja) * 2013-06-14 2014-12-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061760A (zh) * 2014-03-05 2016-10-2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6215702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705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215693A (ja) * 2015-05-14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001437A (ja) * 2015-06-05 2017-01-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210127B1 (ja) * 2016-05-26 2017-10-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417527A (zh) * 2017-12-07 2020-07-1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2112A1 (en) 2020-10-14
EP3722112A4 (en) 2021-07-28
US20200290406A1 (en) 2020-09-17
JP6960320B2 (ja) 2021-11-05
WO2019111857A1 (ja) 2019-06-13
JP2019104283A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65518B (zh) 轮胎
CN111417527B (zh) 轮胎
CN111479708B (zh) 轮胎
CN111448081A (zh) 轮胎
EP3409509B1 (en) Tire
CN108602397B (zh) 轮胎
KR102026378B1 (ko) 공기 타이어
CN111465514A (zh) 轮胎
JP591322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11949B2 (ja) タイヤ
CN111465517B (zh) 轮胎
JP6495736B2 (ja) タイヤ
EP3409510A1 (en) Tire
CN111433052A (zh) 轮胎
CN111448079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