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8081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48081A CN111448081A CN201880077937.5A CN201880077937A CN111448081A CN 111448081 A CN111448081 A CN 111448081A CN 201880077937 A CN201880077937 A CN 201880077937A CN 111448081 A CN111448081 A CN 1114480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low
- luminance
- region
- protrus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2013/005—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dewall rub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轮胎具有: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侧部(轮胎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第一低亮度区域和第二低亮度区域(多个第一花纹区域),在该第一低亮度区域和第二低亮度区域(多个第一花纹区域),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各突起自装饰部的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对于多个第一花纹区域,突起之间的间隔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外表面形成有微细的突起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进行在轮胎的侧部形成微细的突起而形成具有对比度的花纹区域的操作。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2/131089号中公开了利用在整个花纹区域形成的多个突起在轮胎的侧部呈现较大的对比度的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轮胎的侧部的装饰部具有形成有突起的一个区域。通过利用突起控制光的反射,从而该一个区域的亮度与使光原封不动地反射的其他区域的亮度相比降低。但是,仅是形成有突起的一个区域整体降低相同的亮度的话,轮胎的形成有突起的装饰部的显现范围会受限。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扩大轮胎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的显现范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轮胎具有: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多个第一花纹区域,在各第一花纹区域,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各突起自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基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对于多个所述第一花纹区域,所述突起之间的间隔互不相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扩大轮胎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的显现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2的(A)是表示形成于装饰部的中亮度区域的突起的俯视图。图2的(B)是表示形成于装饰部的第二低亮度区域的突起的俯视图。图2的(C)是表示形成于装饰部的第一低亮度区域的突起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突起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形成于第一低亮度区域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装饰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设于胎面的槽的装饰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一例。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C表示轮胎周向,箭头R表示轮胎径向,箭头W表示轮胎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在作为轮胎10的外表面的一例的轮胎侧部12形成有装饰部14。装饰部14在从轮胎10的轴向观察时呈例如圆弧状,配置于轮胎周向上的任意的位置。并且,装饰部14具有基底面40(图4)。基底面40相对于未形成突起等的其他的区域18凹陷,该其他的区域18是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区域。该基底面40构成装饰部14的底面,并且在从轮胎周向观察时呈向轮胎1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凸出的弯曲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面40相对于其他的区域18凹陷0.4〔mm〕。
并且,在装饰部14,作为多个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形成有与其他的区域18相比亮度较低的、看起来是黑色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其中,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亮度最低,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亮度最高。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亮度低于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亮度,且高于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亮度。此外,在装饰部14,作为第二花纹区域的一例,形成有中亮度区域16。中亮度区域16的亮度与其他的区域18的亮度相比较低,而且与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亮度相比较高。由此,中亮度区域16看起来是灰色。
而且,形成于装饰部14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1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第二低亮度区域22分别与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轮胎周向两端侧邻接配置。并且,中亮度区域16分别与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轮胎周向两端侧邻接配置。第三低亮度区域23配置于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范围内。换言之,第三低亮度区域23与第一低亮度区域21邻接,并且被第一低亮度区域21包围。
另外,通过在用于成形轮胎10的铸模(模具)的、与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第三低亮度区域23及中亮度区域16对应的部分设置凹凸,从而形成该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第三低亮度区域23及中亮度区域16。此外,从在车辆安装有轮胎10的状态下的视觉感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第三低亮度区域23及中亮度区域16配置于比轮胎最大宽度部(轮胎侧部之间的直线距离最大的部分)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部位。
在图2的(A)所示的中亮度区域16、图2的(B)所示的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图2的(C)所示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1,作为突起的一例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及第二星号突起36形成为彼此相似。此外,互相邻接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之间的间隔P与相似比相应地变化。对于彼此相邻的中亮度区域16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间隔P之比例如为1.1以上且3.0以下。
如上所述,第一星号突起34的形状及第二星号突起36的形状在各个区域中相似。因而,以第一低亮度区域21为例说明第一星号突起34的形状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形状。
(第一低亮度区域21)
如图3所示,第一低亮度区域21具有自基底面4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3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3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
〔第一星号突起34〕
如图3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包括在从与基底面40正交的方向(轮胎10(图1)的旋转轴方向)观察时从作为基点的中心O1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及第三伸出部35C-1、35C-2。以下,将上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4E”。而且,由一个伸出部34E和另一个伸出部34E(除了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伸出部相互间之外)构成在中心O1弯曲的线形状。
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一伸出部35A-1从中心O1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而且,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设为相同的长度。以下,将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统称为“第一伸出部35A”。
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以其轮胎周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第二伸出部35B-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延伸。而且,第二伸出部35B-1比第二伸出部35B-2长。并且,第二伸出部35B-2的顶端侧的部分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弯曲。以下,将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统称为“第二伸出部35B”。
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以其轮胎周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第三伸出部35C-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延伸,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延伸。而且,第三伸出部35C-1比第三伸出部35C-2短。以下,将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统称为“第三伸出部35C”。
6条伸出部34E与相邻的伸出部34E分别形成60°的角度。换言之,第一星号突起34成为6条伸出部34E从中心O1呈放射状伸出的形状。
如图4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的伸出部3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设为具有平坦的顶面3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34具有顶面34C和一对侧面3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34C的宽度(图中W1)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34的顶角(图中D)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的高度(图中H)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突起的高度(突出高度)小于0.1〔mm〕的情况下,难以成形突起,而且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并且,通过将突起的高度设为1.0〔mm〕以下,从而减小突起的部分的刚度与突起的周边的部分的刚度之差,抑制局部的应力集中。
另外,作为一例,能够使用株式会社基恩士的One shot 3D轮廓测量仪VR-3000系列测量本实施方式的突起的高度和后述的突起的间隔(间距)等尺寸。
〔第二星号突起36〕
如图3所示,第二星号突起3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3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第二星号突起36在从与基底面4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34以中心O1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37A-1、37A-2、第二伸出部37B-1、37B-2、第三伸出部37C-1、37C-2及中心O2。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顶面3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3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侧面3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36D(参照图4)。
〔其他〕
如图2的(C)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整个第一低亮度区域21。
如图3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于与其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和第三伸出部37C-2之间、第二伸出部37B-2和第三伸出部3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一伸出部37A-1、3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于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三伸出部35C-2之间、第二伸出部35B-2和第三伸出部35C-1之间。
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三伸出部35C-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部位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周向的一侧的部位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三伸出部3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从轮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互相连结。
此外,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中心O1和中心O2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间隔P小于0.1〔mm〕的情况下,难以成形突起。并且,在间隔P大于1.0〔mm〕时,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将亮度降低到看起来是黑色的程度。另外,也可以是,将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间隔P设定在上述范围内且大于0.5〔mm〕。其原因在于,能够进一步扩大装饰部14的显现范围。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看起来是黑色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1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是利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小于10的区域。亮度L*的范围是0~100,越接近0,看起来越像黑色,越接近100,看起来越像白色。此外,看起来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是亮度L*的值例如为10以上且20以下的区域。也就是说,看起来是灰色的中亮度区域16是轮胎10的外表面中的、亮度相对为中等程度的区域。在轮胎侧部12的除装饰部14之外的其他的区域18,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20。
(第三低亮度区域23)
图1所示的第三低亮度区域23显示出例如字母“A”的文字。如图5所示,第三低亮度区域23包括多个作为突起的一例的肋状突起52。肋状突起52以字母V形为单位地形成于装饰部14的基底面40。肋状突起52通过例如在轮胎周向上互相连结而形成为锯齿状。此外,锯齿状的肋状突起52在轮胎径向上形成有多个。肋状突起52的截面形状、相邻的肋状突起52中的一个肋状突起52的中心和另一个肋状突起52的中心之间的间隔P与图4所示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这两者的截面形状和间隔P相同。能够利用第三低亮度区域23在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范围内显现出任意的文字、图形、记号、花纹等。此外,由肋状突起52交替地形成与光的入射角正交的面和与光的入射角平行的面。由此,能够在装饰部14显现出条纹状的明暗。
(中亮度区域16)
在图2的(A)中,在中亮度区域16,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得大于1〔mm〕。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作用效果。
在轮胎侧部12的装饰部14,向形成于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入射的光照射于图4所示的侧面34D、3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34D、3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外侧反射。
此外,在轮胎侧部12的装饰部14的中亮度区域16,向形成于该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入射的光也同样在相面对的侧面34D、3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外侧反射。
并且,在轮胎侧部12的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18,入射到其他的区域18的光被构成其他的区域18的外表面向外侧反射。
在此,形成于第一低亮度区域21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之间的间隔P、形成于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肋状突起52之间的间隔P分别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上述的低亮度区域与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18相比亮度降低。此外,在各个低亮度区域,突起之间的间隔互不相同,因此能够使亮度逐渐变化,显现出层次(gradation)。在至少一个低亮度区域,使相邻的突起之间的间隔P大于0.5〔mm〕,从而与相邻的突起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下的区域相比能够提高亮度。这样,能够扩大轮胎10的具有形成有突起的区域的装饰部14的显现范围。
此外,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之间的间隔P设为大于1.0〔mm〕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也就是说,形成于中亮度区域16的突起的密度与形成于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突起的密度相比降低。
并且,由于各个突起的顶角相同,因此中亮度区域16的基底面40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区域与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基底面40、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基底面40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基底面40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区域相比较大。
由此,在中亮度区域16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与在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相比较多。并且,在中亮度区域16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与在未形成突起的其他的区域18向外侧反射的光的量相比较少。也就是说,第三低亮度区域23的亮度L*、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亮度L*、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亮度L*、中亮度区域16的亮度L*及其他的区域18的亮度L*按照第三低亮度区域23、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中亮度区域16及其他的区域18的顺序变高。
因此,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看起来相对地是黑色,其他的区域18看起来相对地是白色,中亮度区域16看起来相对地是灰色。由此,能够使亮度例如阶段性地逐渐变化,显现出更多的层次。此外,针对彼此相邻的第二低亮度区域22和中亮度区域16,将突起之间的间隔P之比设定为1.以上且3.0以下,从而易于视觉感知亮度的逐渐变化。
通过除了第一低亮度区域21、第二低亮度区域2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23之外还设置中亮度区域16,从而与仅形成上述低亮度区域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扩大装饰部14的显现范围。换言之,能够增加显现手法。
此外,在图3中,第一星号突起34的各伸出部34E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第二星号突起36的各伸出部36E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由此,即使在改变视角地观察装饰部14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观不同的状况。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包括6条伸出部34E,该6条伸出部34E分别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中心O1连结。第二星号突起36包括6条伸出部36E,该6条伸出部36E分别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中心O2连结。因而,第一星号突起34、第二星号突起36均难以倒塌,能够提高各个第一星号突起34、第二星号突起36的耐久性。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连结。由此,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借助连结部34A、34B互相支承,抑制了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倒塌,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
<第2实施方式>
在图6中,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20,形成为矩形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1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在与轮胎径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别呈阶梯状直列地配置。此外,第一低亮度区域21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根据第一低亮度区域21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之间的亮度的差异,在装饰部14能看到锯齿的花纹。
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及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细部结构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细部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在图7中,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30的装饰部14形成于轮胎30的胎面32。具体地讲,在轮胎30的胎面32,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42、44在轮胎宽度方向(图中箭头W)上分开地形成。周向槽42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周向槽44分别设于周向槽4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装饰部14形成于作为轮胎外表面的一例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周向槽42。在该装饰部14,作为多个第一花纹区域的一例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1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在例如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通过这样在周向槽44设置装饰部14,从而能够扩大胎面32的显现范围。
另外,也可以是,除了第一花纹区域之外还设置第二花纹区域。此外,各花纹区域的配置是任意的,也可以在例如轮胎宽度方向、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上排列各花纹区域。
第一低亮度区域21的细部结构和第二低亮度区域22的细部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其他的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现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互相连结,但也可以是不互相连结的结构。此外,作为第二花纹区域设有第三低亮度区域23,但也可以不设置该第二花纹区域。
第一星号突起34、第二星号突起36等突起的顶角(例如图4的D)设为26〔度〕,但也可以是其他的角度。在顶角D变大时,由侧面34D、36D反射的反射光向入射的方向返回的比例变多,亮度L*相对地变高。
通过参照,将2017年12月8日提出了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2017-236451号的公开整体编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以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的通过参照编入的情况与各自具体且分开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地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7)
1.一种轮胎,其中,
该轮胎具有:
装饰部,其形成于轮胎外表面,具有基底面;以及
多个第一花纹区域,在各第一花纹区域,以0.1以上且1.0以下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各突起自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基底面以0.1以上且1.0以下的突出高度突出,所述间隔和所述突出高度的单位是mm,
对于多个所述第一花纹区域,所述突起之间的间隔互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突起互相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突起形成为包含伸出部,该伸出部在从与所述基底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从基点向多个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花纹区域,相邻的所述突起之间的间隔大于0.5,所述间隔的单位是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对于互相相邻的所述第一花纹区域,所述突起之间的间隔之比为1.1以上且3.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该轮胎具有第二花纹区域,该第二花纹区域接近所述第一花纹区域地配置在所述装饰部,在该第二花纹区域,以大于1的间隔形成有多个所述突起,所述间隔的单位是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中,
对于互相相邻的所述第一花纹区域和所述第二花纹区域,所述突起之间的间隔之比为1.1以上且3.0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6451 | 2017-12-08 | ||
JP2017236451A JP7087246B2 (ja) | 2017-12-08 | 2017-12-08 | タイヤ |
PCT/JP2018/044302 WO2019111828A1 (ja) | 2017-12-08 | 2018-11-30 | タイ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48081A true CN111448081A (zh) | 2020-07-24 |
Family
ID=66750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7937.5A Pending CN111448081A (zh) | 2017-12-08 | 2018-11-30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276869A1 (zh) |
EP (1) | EP3702177B1 (zh) |
JP (1) | JP7087246B2 (zh) |
CN (1) | CN111448081A (zh) |
WO (1) | WO20191118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19810B2 (ja) * | 2019-12-26 | 2024-01-2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EP3960507B1 (en) * | 2020-08-24 | 2023-10-04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
JP2022142662A (ja) * | 2021-03-16 | 2022-09-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22142663A (ja) * | 2021-03-16 | 2022-09-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22142664A (ja) * | 2021-03-16 | 2022-09-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64831A (ja) * | 1993-12-10 | 1995-06-27 | Bridgestone Corp |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6084041A (ja) * | 2014-10-27 | 2016-05-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6061760A (zh) * | 2014-03-05 | 2016-10-2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轮胎 |
WO2016182076A1 (ja) * | 2015-05-14 | 2016-11-1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16215693A (ja) * | 2015-05-14 | 2016-12-2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17001440A (ja) * | 2015-06-05 | 2017-01-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74928A1 (en) * | 2001-05-25 | 2002-11-28 | Ratliff Billy Joe | Tire sidewall |
JP4666109B1 (ja) | 2010-05-07 | 2011-04-0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97366B2 (ja) | 2010-12-21 | 2014-01-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
US10596857B2 (en) * | 2014-10-27 | 2020-03-24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JP6579795B2 (ja) * | 2015-05-14 | 2019-09-2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
2017
- 2017-12-08 JP JP2017236451A patent/JP70872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30 WO PCT/JP2018/044302 patent/WO2019111828A1/ja unknown
- 2018-11-30 US US16/765,217 patent/US2020027686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11-30 EP EP18886226.2A patent/EP3702177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1-30 CN CN201880077937.5A patent/CN11144808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64831A (ja) * | 1993-12-10 | 1995-06-27 | Bridgestone Corp |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6061760A (zh) * | 2014-03-05 | 2016-10-2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轮胎 |
JP2016084041A (ja) * | 2014-10-27 | 2016-05-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16182076A1 (ja) * | 2015-05-14 | 2016-11-1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16215693A (ja) * | 2015-05-14 | 2016-12-2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17001440A (ja) * | 2015-06-05 | 2017-01-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11828A1 (ja) | 2019-06-13 |
EP3702177A4 (en) | 2021-07-28 |
US20200276869A1 (en) | 2020-09-03 |
EP3702177B1 (en) | 2024-05-01 |
EP3702177A1 (en) | 2020-09-02 |
JP2019104279A (ja) | 2019-06-27 |
JP7087246B2 (ja) | 2022-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48081A (zh) | 轮胎 | |
CN111465518B (zh) | 轮胎 | |
CN111479708B (zh) | 轮胎 | |
EP3409509B1 (en) | Tire | |
JP6411949B2 (ja) | タイヤ | |
WO2019111856A1 (ja) | タイヤ | |
WO2017130986A1 (ja) | タイヤ | |
CN111465517B (zh) | 轮胎 | |
CN111465514A (zh) | 轮胎 | |
JP6495736B2 (ja) | タイヤ | |
US10730353B2 (en) | Tire | |
CN116981576A (zh) | 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