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2400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02400B CN108602400B CN201780009360.XA CN201780009360A CN108602400B CN 108602400 B CN108602400 B CN 108602400B CN 201780009360 A CN201780009360 A CN 201780009360A CN 108602400 B CN108602400 B CN 1086024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projections
- wall
- less
- da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轮胎在轮胎外表面具有俯视呈六边形的突起,所述突起的高度设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互相相邻的所述突起彼此间以0.15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节距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形成有文字等显示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轮胎的胎侧部形成微细的突起而形成具有对比度的图案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表2009-512584号公报中,构成为通过形成在图案的整个区域内分布的多个纤维状物,从而控制光的反射,获得与周围的对比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具有这样的对比度的图案中,无法看起来黑到轮胎所具有的黑度以上的程度,寻求提高视觉识别性。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暗部提高显示部的对比度并且即使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观察都能提高图案部分的可视性的均匀性从而视觉识别性上升的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技术方案的轮胎在轮胎外表面具有俯视呈六边形的突起,所述突起的高度设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互相相邻的所述突起彼此间以0.15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节距配置。
即,在轮胎外表面利用由多个突起构成的暗部形成有显示。在此,轮胎外表面是指轮胎胎侧部、胎面部、胎面的槽底、槽壁等能够从轮胎的外侧视觉识别的表面。此外,作为轮胎,包含充气轮胎、非充气轮胎这两者。
构成显示的暗部由高度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的突起构成,入射到突起内的光的反射被抑制。由此,能够使由突起构成的暗部看起来较暗,因此能够使其看起来黑到轮胎所具有的黑度以上的程度。因而,能够提高暗部与除暗部之外的部分之间的对比度,能够提高视觉识别性。
构成该突起的壁面朝向六个方向。因此,即使由各壁面反射光,也能够使其反射方向不同,抑制了反射光的集中。由此,即使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观察,都能提高图案部分的可视性的均匀性,视觉识别性上升。
此外,相邻的突起之间的节距设为0.15mm以上且0.4mm以下。因此,与突起分开超过0.4mm的距离的情况、比0.15mm更靠近的情况相比较,提高了防反射效果。由此,构成显示的暗部看起来更黑。
而且,由于突起俯视呈六边形,因此能够将多个突起在横向和倾斜方向上紧密地配置。
本公开的第二技术方案的轮胎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相邻的所述突起的壁部相互连结。
由此,能够形成蜂窝结构,能够提高刚度。此外,由于能够紧密地配置突起,因此提高了对比度,视觉识别性上升。
本公开的第三技术方案的轮胎是,在第一和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使构成所述突起的壁面倾斜,将相对的壁面所成的角度设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
在相对的壁面所成的角度大于40度时,壁面的反射光从突起向外侧返回的比例变大,视觉识别性的提升变小。即,光发生反射,与亮部之间的对比度的差异变小,视觉识别性的提升变小。另一方面,在相对的壁面所成的角度小于15度时,构成突起的壁易于倒伏。
本公开的第四技术方案的轮胎是,在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将比构成所述突起的壁部靠内侧的面积设为100时,所述壁部的顶部的面积为30以下。
由此,能够增大抑制光的反射的突起的内侧区域所占的比例,因此能够提高突起的反射的降低效果。因而,能够谋求视觉识别性的进一步上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利用由突起构成的暗部提高显示部的对比度,并且即使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观察都能提高图案部分的可视性的均匀性,视觉识别性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暗部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暗部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5A是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B是图5A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第1标章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暗部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作为试验例的结果的表1、表2及表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用C表示轮胎周向,用R表示轮胎径向。另外,该轮胎10既可以是充气轮胎,也可以是非充气轮胎。
在构成轮胎外表面的轮胎胎侧部12(装饰部)形成有用于形成显示的第1标章部14和第2标章部16。各标章部14、16设为带状的圆弧状,它们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E而形成在对称位置。优选的是,这些标章部14、16配置在比轮胎最大宽度部(即轮胎胎侧部12之间的直线距离的最大部分)靠轮胎径向R的外侧的位置。此外,各标章部14、16具有在外观上看起来较黑的暗部20和比暗部20看起来更亮的亮部22。
在设于图1的纸面上侧的第1标章部14中,亮部22由以平滑面形成的例如“ABCDEFGH”的文字构成,在该亮部22的外周部形成有暗部20。该暗部20是一种装饰带,其形成为包围由亮部22形成的文字。
另一方面,在设于图1的纸面下侧的第2标章部16中,利用暗部20形成有例如“ABCDEFGH”的文字,该暗部20的外周部由亮部22构成。在该第2标章部16中,亮部22构成一种装饰带,其设置为包围由暗部20形成的文字。该亮部22与构成轮胎胎侧部12的除标章部之外的外表面的一般面12A同样地由平滑面构成,该亮部22由后退到比一般面12A靠内侧的位置的台阶面12B构成。
此外,如图2所示,轮胎10在轮胎径向R的外侧具有胎面26。在胎面26形成有多个周向槽28。在构成轮胎外表面的周向槽28的槽底28A(装饰部)形成有用于形成显示的第3标章部30。第3标章部30设为带状,其形成于周向槽28的局部。该第3标章部30也具有外观上看起来较黑的暗部20和看起来较亮的亮部22。
在该第3标章部30中,亮部22由以平滑面形成的例如“ABCDEFGH”的文字构成,在该亮部22的外周部形成有暗部20。该暗部20是一种装饰带,其形成为包围由亮部22形成的文字。
另外,通过利用激光加工在轮胎10的铸模内设置对应的凹凸,从而能够形成包含暗部20的各标章部14、16、30。
如图3和图4所示,第1标章部14的暗部20由蜂窝结构部32构成,蜂窝结构部32由突出设置于轮胎外表面的多个突起34构成。以下,举例说明第1标章部14的暗部20,但其他的标章部16、30的暗部20也是相同的构造。
各突起34由俯视呈正六边形的突起形成,突起34由六个壁部34A构成。相邻的一个突起34的壁部34A构成相邻的另一个突起34的壁部34A,在相邻的突起34中共有壁部34A。由此,在突起34的各壁部34A侧连结有相邻的突起34,构成具有蜂窝结构的蜂窝结构部32。
如图3所示,相邻的突起34的节距P设为0.2mm以上且0.3mm以下。在将形成为俯视呈正六边形的突起34中的相对的顶点连结起来的各对角线的交点设为突起中心TC时,能够用相邻的突起34的突起中心TC之间的分开距离表示该节距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相邻的突起34之间的节距P设定为0.2mm以上且0.3mm以下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该节距P能够设为0.15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范围,只要在该范围内,就能够获得预定的效果。
即,在该突起34中,要构成为使壁部34A的内侧变暗,看起来较黑,但在相邻的突起34之间的节距P大于0.3mm时,利用各突起34使暗部20看起来较黑的效果开始减少。在节距P小于0.15mm时,成形性变差。
因此,相邻的突起34之间的节距P期望为0.15mm以上且0.4mm以下,节距P优选为0.2mm以上且0.3mm以下。
如图5A所示,各突起34的壁部34A的高度H设定为0.3mm以上且0.4mm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轮胎胎侧部12呈圆弧形带状形成有台阶面12B,该台阶面12B后退到比构成除标章部之外的外表面的一般面12A靠内侧的位置。而且,如图5A所示,从该台阶面12B到突起34的顶面34B的高度H设定为0.3mm以上且0.4mm以下。
另外,也可以将突起34的顶部设为曲面状。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形成为曲面状的突起34的顶部散射光。
此外,突起34的顶部期望为尖锐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与将突起34的顶部设为曲面状、或者由平坦的顶面34B构成突起34的顶部的情况相比较,抑制了光的直接反射,能够使其看起来更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各突起34的壁部34A的高度H设定为0.3mm以上且0.4mm以下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将该高度H设定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的范围,只要在该范围内,就能够获得预定的效果。
在该突起34中,抑制入射的光的反射而形成暗部20,但在突起34的高度H小于0.3mm时,利用突起34使暗部20看起来较黑的效果开始减少,在高度H小于0.2mm时,该效果的减少变得显著。另一方面,在该突起34的高度H大于0.5mm时,成形性变差。
因此,突起34的高度H期望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优选将高度H设为0.3mm以上且0.4mm以下。
构成该突起34的壁部34A的壁面34C随着朝向台阶面12B侧去而向远离壁部34A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如图4和图5A所示,该壁部34A形成为突起34内侧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台阶面12B侧去而变窄的钵状。而且,如图5A所示,该突起34中的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
在此,在突起34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小于15度时,壁部34A易于变形倒伏。另一方面,在突起34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大于40度时,壁面34C的反射光直接从突起34射出的比率增加。
因此,突起34中的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期望设定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此外,若将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设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则在制造时易于脱模,成形性上升。其结果,倒伏变少,耐久性上升。
如图3和图4所示,构成为在该突起34的内侧残留有台阶面12B,在该突起34的内侧利用台阶面12B形成有由各壁部34A的壁面34C包围的正六边形的底部。
如图5A所示,形成该底部的台阶面12B由平面构成,但也可以如图5B所示设为中心部没入到内侧的截面圆弧形的曲面。在该情况下,将构成底面的台阶面12B中的从没入最大程度的部位到突起34的顶面34B的尺寸设为高度H。
若这样将形成底部的台阶面12B设为曲面,则抑制了入射到突起34内的光的反射,能够使其更暗,能够提高与除暗部20之外的部分之间的对比度。
在该突起34中,如图3所示,在将比构成该突起34的壁部34A靠内侧的内侧面积M设为100时,作为各壁部34A的顶部的顶面34B的总面积S(图3中用斜线图示)设定为5以上且30以下。
在此,在各壁部34A的顶面34B的总面积S大于30时,发生光的直接反射的顶面34B的区域变大,暗部20的效果下降。另一方面,在顶面34B的总面积S小于5时,壁部34A的刚度下降。因此,期望的是,在将比壁部34A靠内侧的内侧面积M设为100时,顶面34B的总面积S设定为5以上且30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壁部34A的顶部由面构成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像前述那样设为使各壁部34A的一个壁面34C与另一个壁面34C在顶部交叉、顶部形成为线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顶部的总面积接近“0”,因此将内侧面积M设为100时的各壁部34A的顶部的总面积为30以下、即大于0且30以下即可。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作用效果。即,在轮胎胎侧部12、胎面26的周向槽28的槽底28A设有用于形成显示的标章部14、16、30。构成这些标章部14、16、30的暗部20由形成六边形的突起的高度为0.3mm以上且0.4mm以下的突起34构成。
而且,由于入射到该突起34内的光的反射被抑制,能够看起来较暗,因此能够使由突起34构成的暗部20看起来黑到轮胎所具有的黑度以上的程度。由此,能够提高暗部20与除暗部20之外的部分之间的对比度,能够提高视觉识别性。
构成该突起34的壁面34C朝向六个方向。因此,即使光在各壁面34C发生反射,也能够使其反射方向不同,抑制了反射光的集中。由此,即使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观察都能看起来较黑,因此各向异性上升,视觉识别性上升。
此外,相邻的突起34之间的节距P设为0.2mm以上且0.3mm以下。因此,与突起34比0.15mm更靠近的情况、分开超过0.4mm的距离的情况相比较,提高了防反射效果。由此,构成显示的暗部20看起来更黑。
而且,由于各突起34在俯视时呈六边形,因此能够将多个突起34在横向和倾斜方向上紧密地配置。由此,能够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相邻的突起34密合,谋求壁部34A的共有化。此外,能够构筑相邻的突起34彼此支承的蜂窝结构,能够提高刚度。并且,由于能够将各突起34紧密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对比度,能够谋求视觉识别性的进一步上升。
此外,构成突起34的壁面34C倾斜,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设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此时,在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大于40度时,壁面34C的反射光从突起34向外侧返回的比例增大,视觉识别性的提升变小。即,光发生反射,与亮部22的对比度的差异变小,视觉识别性的提升变小。
另一方面,在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小于15度时,构成突起34的壁部34A易于倒伏。因此,通过将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设为15度以上,从而能够提高突起34的耐久性。
而且,通过使向突起34内入射的入射光在相对的壁面34C之间反复反射并且在壁面34C发生漫反射,从而能够使该入射光衰减。由此,能够使由突起34构成的暗部20看起来更黑。
在将比构成该突起34的壁部34A靠内侧的内侧面积M设为100时,构成该突起34的顶面34B的总面积S设定为5以上且30以下。
因此,能够增大抑制光的反射的突起34的内侧区域所占的比例,因此能够提高突起34的反射的降低效果。由此,能够谋求视觉识别性的进一步上升。
图6表示第1标章部14的局部。构成亮部22的文字由平滑面构成,具有光泽,光发生反射。该亮部22的周围由暗部20构成,在该暗部20中,光被吸收,抑制了光的反射。
因此,在光发生反射的亮部22和吸收光的暗部20之间,对比度提高,能够提高显示于第1标章部14的文字的视觉识别性。此外,即使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观察,都能够提高暗部20的图案部分的可视性的均匀性,视觉识别性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相邻的突起34密合地连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2实施方式)
即,即使如图7所示分别独立地设置形成为六边形的突起34,也能够获得前述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轮胎外表面举例说明了轮胎胎侧部12和胎面26的周向槽28的槽底28A,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轮胎外表面,例如列举出胎面部、胎面的槽壁等能够从轮胎的外侧视觉识别的表面。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仅对将突起34的壁面34C倾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壁面34C不设置倾斜。
<试验例>
为了验证本公开的效果,实施了以下的试验1~试验3。
(试验条件)
作为试验用轮胎,均使用尺寸为205/55R16且轮胎截面高度SH为114mm的轮胎。
在试验用轮胎设有第1实施方式的第1标章部14。构成第1标章部14的暗部20将这样的结构作为基准值:突起34的高度H为0.35mm,节距P为0.2mm,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为25度,将比壁部34A靠内侧的内侧面积M设为100时的突起34的顶面34B的总面积S为20。在各试验中,也使用将高度H、节距P、角度θ或者总面积S设为表1~表3所示的值的试验用轮胎进行评价试验。
(试验方法)
在试验中,对从各方向观察第1标章部14的暗部20时的视觉识别性进行评价。首先,将各个试验用轮胎组装于应用轮辋,之后,20位观察者进行观察,进行与通常的轮胎相比暗部20是否看起来更黑的询问调查。将其结果作为“视觉识别性”表示于表1~表3(参照图8)。
另外,在各表中,将回答为暗部20明确看起来较黑的观察者的数量为18人以上的情况作为A、将10人~17人的情况作为B、将9人以下的情况作为C地进行评价。另外,在各表中一并记录了回答为暗部20明确看起来较黑的观察者的人数。
此外,在该试验中,对突起34的成形性进行评价。首先,制造各个试验用轮胎,利用目测识别评价在各试验用轮胎的突起34中发生的缺胶,将突起34的缺胶的发生率作为指标来评价成形性。将其结果作为“成形性”表示于各表。另外,在各表中,在缺胶的发生率小于0.1%的情况下用A表示图案部分的成形性,在缺胶的发生率为0.1~0.3%的情况下用B表示图案部分的成形性,在缺胶的发生率为0.3%以上的情况下用C表示图案部分的成形性。
(试验1)
在试验1中,如图8的表1所示,准备使突起34的高度H发生变化的轮胎1~轮胎6进行试验。另外,除了高度H之外,设为前述的基准值,并与高度H相配合地调整节距P。
如表1所示,在高度H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的范围内,考虑了成形性的视觉识别性上升,在高度H为0.3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范围内,认为有进一步的上升。
(试验2)
在试验2中,如图8的表2所示,准备使突起34的节距P发生变化的轮胎1~轮胎8进行试验。另外,除了节距P之外,设为前述的基准值,并与节距P相配合地调整角度θ。
如表2所示,在节距P为0.15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范围内,考虑了成形性的视觉识别性上升,在节距P为0.2mm以上且0.3mm以下的范围内,认为有进一步的上升。
(试验3)
在试验3中,如图8的表3所示,准备使相对的壁面34C所成的角度θ发生变化的轮胎1~轮胎7进行试验。另外,除了角度θ之外,设为前述的基准值,并与角度θ相配合地调整节距P。
如表3所示,在角度θ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范围内,能够确认考虑了成形性的视觉识别性的上升。
在2016年2月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6-019220号的公开的整体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有文献、特许出愿以及技术标准与具体且分别地记载各文献、各特许出愿以及各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被编入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5)
1.一种轮胎,其中,
在轮胎外表面具有俯视呈六边形的突起,所述突起的高度设为0.2mm以上且0.5mm以下,互相相邻的所述突起彼此间以0.15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节距配置,所述突起由壁部构成,所述壁部包括顶部和壁面,所述壁部形成为突起内侧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与突起高度方向相反的一侧去而变窄的钵状,该钵状的底部呈正六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将相邻的所述突起的壁部相互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使构成所述突起的壁面倾斜,将相对的壁面所成的角度设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将在俯视下比构成所述突起的壁部的顶部靠内侧的面积设为100时,所述壁部的顶部的面积为3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将在俯视下比构成所述突起的壁部的顶部靠内侧的面积设为100时,所述壁部的顶部的面积为30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19220A JP2017136958A (ja) | 2016-02-03 | 2016-02-03 | タイヤ |
JP2016-019220 | 2016-02-03 | ||
PCT/JP2017/002744 WO2017135149A1 (ja) | 2016-02-03 | 2017-01-26 | 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02400A CN108602400A (zh) | 2018-09-28 |
CN108602400B true CN108602400B (zh) | 2020-11-03 |
Family
ID=59499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9360.XA Active CN108602400B (zh) | 2016-02-03 | 2017-01-26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129597A1 (zh) |
EP (1) | EP3412477B1 (zh) |
JP (1) | JP2017136958A (zh) |
CN (1) | CN108602400B (zh) |
WO (1) | WO20171351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60320B2 (ja) * | 2017-12-08 | 2021-11-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948930B2 (ja) * | 2017-12-13 | 2021-10-1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7196674B2 (ja) * | 2019-02-19 | 2022-12-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DE112020001775T5 (de) * | 2019-05-27 | 2021-12-30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
FR3097166B1 (fr) * | 2019-06-13 | 2021-11-19 | Michelin & Cie | Procédé pour déposer une couche colorée et pneumatique |
JP7467963B2 (ja) * | 2020-02-12 | 2024-04-1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DE102020214007A1 (de) * | 2020-11-09 | 2022-05-12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reifen mit Neureifenkennzeichn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hrzeugreifens mit Neureifenkennzeichnung, Reifenheizform für die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Fahrzeugreifens und Verwendung einer Neureifenkennzeichnung auf einem solchen Fahrzeugreifen |
KR102530621B1 (ko) | 2021-01-14 | 2023-05-08 |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타이어 |
KR102660762B1 (ko) * | 2021-12-29 | 2024-04-26 |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단위패턴을 가지는 패턴형성영역을 포함하는 타이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48911A (ja) * | 2001-02-23 | 2002-09-03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EP1310384B1 (en) * | 2001-11-08 | 2014-01-29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Vehicle tire |
DE60214896T2 (de) * | 2001-12-26 | 2007-04-05 | Bridgestone Corp. | Luftreifen |
FR2892336B1 (fr) | 2005-10-21 | 2009-10-09 | Michelin Soc Tech | Marquage offrant une meilleure visibilite et procede de marquage. |
JP5013729B2 (ja) * | 2006-03-27 | 2012-08-2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4600790B2 (ja) * | 2008-06-17 | 2010-12-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76150B2 (ja) * | 2009-08-12 | 2013-12-2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25129B2 (ja) * | 2010-01-19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5358404B2 (ja) * | 2009-11-19 | 2013-12-0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2612440B (zh) * | 2009-11-19 | 2014-10-2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轮胎 |
JP5364556B2 (ja) * | 2009-12-15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5099203B2 (ja) * | 2010-10-04 | 2012-12-1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482758B2 (ja) * | 2011-09-28 | 2014-05-0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890196B2 (ja) * | 2012-02-17 | 2016-03-2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
FR2995254B1 (fr) * | 2012-09-12 | 2015-07-17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otif a fort contraste comprenant une pluralite de cavites |
JP6298349B2 (ja) * | 2014-04-25 | 2018-03-2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3022831B1 (fr) * | 2014-06-30 | 2017-03-03 | Michelin & Cie | Insert de moule pour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texture a fort contraste |
-
2016
- 2016-02-03 JP JP2016019220A patent/JP2017136958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1-26 WO PCT/JP2017/002744 patent/WO20171351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26 EP EP17747307.1A patent/EP3412477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1-26 US US16/074,170 patent/US2021012959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1-26 CN CN201780009360.XA patent/CN10860240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135149A1 (ja) | 2017-08-10 |
CN108602400A (zh) | 2018-09-28 |
EP3412477B1 (en) | 2020-10-21 |
US20210129597A1 (en) | 2021-05-06 |
EP3412477A1 (en) | 2018-12-12 |
EP3412477A4 (en) | 2018-12-12 |
JP2017136958A (ja) | 2017-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02400B (zh) | 轮胎 | |
CN108602397B (zh) | 轮胎 | |
EP3409509B1 (en) | Tire | |
JP460079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17131091A1 (ja) | タイヤ | |
EP3702177B1 (en) | Tire | |
WO2019111856A1 (ja) | タイヤ | |
JP7251199B2 (ja) | タイヤ | |
JP6754577B2 (ja) | タイヤ | |
EP3409510B1 (en) | Tire | |
US11479061B2 (en) | Tire | |
US20200369092A1 (en) | Tire | |
EP4309919A1 (en) | Tire | |
JP7467963B2 (ja) | 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