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6055B - 衣服的上半身部 - Google Patents

衣服的上半身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6055B
CN111386055B CN201880075440.XA CN201880075440A CN111386055B CN 111386055 B CN111386055 B CN 111386055B CN 201880075440 A CN201880075440 A CN 201880075440A CN 111386055 B CN111386055 B CN 1113860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garment
sewn
back surfac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5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6055A (zh
Inventor
虎谷生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TAN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TAN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TAN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TAN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86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6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6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6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10Sleeves; Armh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9/00Undergarments
    • A41B9/06Undershirts; Chemi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41D1/04Vests, jerseys, sweater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015Sports garments other than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1D13/0007 - A41D13/088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or handkerchief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1B2400/38Shaping the contour of the body or adjusting the fig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38Shaping the contour of the body or adjusting the figure

Abstract

提供能够使穿着者难以采取肩向前方伸出的姿势来使手臂向正面中央侧旋转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在衣服的上半身部(1)中,左袖(3)和右袖(4)与衣身(2)连接。衣身的后身(12)在左侧具有左挖部(18),在右侧具有右挖部(19),并且在左挖部(18)和右挖部(19)之间具有在穿着时将左右肩胛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拉的拉力。左袖的背面(62)侧具有被缝合至左挖部的左缝合部分(132)。在左袖的上端部背面(68)侧被缝合至左挖部之前,左缝合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比左挖部的最深部(85)短。右袖也相同。

Description

衣服的上半身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服的上半身部。
背景技术
已知能够覆盖穿着者的上半身的至少一部分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65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当操作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时,肩容易比规定的姿势更向前方伸出,以使持有移动设备的手臂向正面中央侧旋转。“规定的姿势”是指众所周知的正确的姿势,具体地,例如在从侧面观察站立在平坦面上的人的情况下,颈部、肩、肘部和脚踝位于大概一条直线上的位置的姿势。在肩比这种姿势更向前方伸出的姿势、频繁地或连续地长时间保持所谓的耸肩或驼背的情况下,会引起肩僵硬或姿势恶化等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穿着者难以采取肩向前方伸出的姿势来使手臂向正面中央侧旋转的衣服的上半身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左袖和右袖与衣身相连。衣身的后身在左侧具有左挖部,在右侧具有右挖部,并且在这些左挖部和右挖部的之间具有在穿着时将左右肩胛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拉的拉力。左袖在背面侧具有被缝合至左挖部的左缝合部分。右袖在背面侧具有被缝合至右挖部的右缝合部分。在所述左袖的上端部背面侧被缝合至所述左挖部前,所述左缝合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挖部的最深部短。在所述右袖的上端部背面侧被缝合至所述右挖部前,所述右缝合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右挖部的最深部短。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此衣服的立体形状中,两袖的延伸方向与基准方向相比向后方偏离。因此,即使标准体形的人也可以仅通过将两臂穿过这两袖,并在后身的左挖部和右挖部的之间所具有的强拉力的作用下将两肩向后拉。即,通过后身的左挖部和右挖部的之间所具有的拉力,将穿着者的左右肩胛骨拉向内侧,从而对穿着者的左右上臂上部和肩向后方施加高负荷。结果,这种衣服使穿着者难以采取左右肩向前方伸出的姿势来使左右上臂上部向正面中央侧旋转,从而能够确保穿着者避免耸肩或驼背的姿势的恶化。另外,对于已经耸肩或驼背的人也能够发挥优异的校正效果。
此外,作为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挖部的最深部短的上侧的开始点,也可以从左挖部的上端至它的正下方10cm的范围内的部分开始。另外,作为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所述右挖部的最深部短的上侧的开始点,也可以从右挖部的上端至它的正下方10cm的范围内的部分开始。相反,作为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挖部的最深部短的下侧的终点,也可以在从左挖部的最深部至最深部的正下方2cm~5cm或2cm~10cm的部分终止。另外,作为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右挖部的最深部短的下侧的终点,也可以在从右挖部的最深部至最深部的正下方2cm~5cm或2cm~10cm的部分终止。
此外,在后身的左挖部和右挖部之间存在的强拉力不必一定存在于从左右挖部的上端至下端(腋下)的区域内,优选,在最深部位于左右挖部的中间的情况下,存在于距离最深部正上方3cm以上且距离最深部正下方3cm以上的区域(范围)内,在最深部位于左右挖部的上端的情况下,优选为存在于距离其上端正下方6cm以上的区域(范围)内,在最深部位于左右挖部的下端的情况下,优选为存在于距离其下端正上方6cm以上的区域(范围)内。关键是使所述强拉力存在于适当的区域(范围)内。
左袖的至少背面也可以具有在左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右袖的至少背面也可以具有在右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左袖的高伸长力区域也可以从左袖的背面延伸到正面,右袖的高伸长力区域也可以从右袖的背面延伸到正面。左袖的正面也可以具有即是在左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右袖的正面也可以具有即使在右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最新发现,根据这样的结构,对于穿着者,在后身上施加的拉力不会由于两袖的背面的延伸而显著减少,从而使穿着者的左右肩胛骨、进一步为上臂上部以及肩向穿着者的后方且进一步向背面中央侧移动的力作用更强。
左袖的至少背面也可以具有即使在左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右袖的至少背面也可以具有即使在右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左袖的非伸长区域也可以从左连接部的背面延伸至正面,右袖的非伸长区域也可以从右连接部的背面延伸至正面。左袖的正面也可以具有在左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右袖的正面也可以具有在右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无论何种结构,穿着者的左右肩胛骨、上臂上部以及肩都被更强烈地拉向后身,从而向穿着者的后方并且向背面中央侧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穿着者的姿势的校正效果。
从衣身的左腋下部至左挖部的最深部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也可以与从衣身的右腋下部至右挖部的最深部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等,该距离的0.5~6倍也可以与从左挖部的最深部至右挖部的最深部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等。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防止此衣服的上半身部中覆盖穿着者的肩膀的部分向穿着者的背面中央侧扭转的情况。因此,避免因这种情况所引起的衣服的上半身部起皱或此衣服妨碍穿着者的运动的情况。
左袖中至少与穿着者的左腋下相向的部分和右袖中至少与穿着者的右腋下相向部分也可以具有高弹性布料。根据这种结构,即使通过后身的拉伸使左右连接部的背面侧向穿着者的后方以及背面中央侧移动,也能够防止穿着者感受到腋下的疼痛。
后身因右挖部和左挖部而形成为比前身(正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的宽度,因此,前身和后身也可以由相同的布料构成,后身在穿着时具有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拉伸的拉力。另外,后身与前身由相同的布料构成,且该布料的横纹(日文为“横地”)也可以在前身中为上下方向,在后身中为左右方向。此外,后身也可以通过包括在与前身相同的布料上涂布树脂的部分,使左右方向上的拉力比前身强。此外,后身也可以使用比前身的布料的拉力强的布料,后身也可以使用多片布料来使拉力比前身的拉力强。无论何种情况都能够易于在衣身上产生必要强度的拉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使穿着者难以采取肩向前方伸出的姿势来使手臂向正面中央侧旋转的衣服的上半身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衣服的上半身部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衣服的上半身部被人穿着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的背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的背面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的衣身的后侧区域的左侧和左袖的缝合被解开的状态的第一例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的衣身的后侧区域的右侧和右袖的缝合被解开的状态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的衣身的后侧区域的左侧和左袖的缝合被解开的状态的第二例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的衣身的后侧区域的左侧和左袖的缝合被解开的状态的第三例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的衣身的后侧区域的左侧和左袖的缝合被解开的状态的第四例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图5的衣服的上半身部中的衣身的后侧区域的左侧和左袖的缝合被解开的状态的第五例的概略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主视图,图2表示该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背面图。此外,在图1以及图2中表示处于平铺展开的正常状态的衣服的上半身部1。如图1、图2所示,衣服的上半身部1构成为能够被穿着在穿着者的上半身。作为衣服的上半身部1,可以作为贴身衣服穿着(内衣),另外,也可以作为在贴身衣服之上穿着的里衣或作为上装而穿着的衣服(外衣)。
衣服的上半身部1具有衣身2、左袖3和右袖4。衣身2具有前身11和后身12。后身12包括后侧区域8。左袖3被缝合在后侧区域8的左侧,右袖4被缝合在后侧区域8的右侧。
衣身2是将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筒状体。衣身2构成为:在穿着者穿着衣服的上半身部1时,至少后侧区域8根据穿着者的上半身而拉伸,并同时覆盖穿着者的上半身。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衣身2中,前身11和后身12分体地构成,但也可以一体地构成。
前身11是与穿着者的上半身的正面对应的部分,形成为能够大致覆盖穿着者的上半身的整个正面。后身12是与穿着者的上半身的背面对应的部分,形成为大致覆盖穿着者的上半身的整个背面。
后身12的后侧区域8(图2中的第一点区域)是与左袖3缝合的凹状的缝合部分和与右袖4缝合的凹状的缝合部分之间的区域,并在穿着时具有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拉伸的拉力。另外,后侧区域8还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以最短的距离连接左腋下部13和右腋下部14的直线的上方的位置。后侧区域8即使使用与前身11相同的布料,其宽度也小于与前身11(也就是正面)相应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由此,在后侧区域8中,产生在穿着时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拉伸的拉力。此外,至少后侧区域8通过变更为强拉力的布料或使用多片布料,能够比前身11的拉力更强。此外,后身12尤其是后侧区域8与前身11由相同的布料构成,该布料的横纹在前身11中为上下方向,在后身12中为左右方向,从而能够比前身11拉力更强。除了上述,后侧区域8包括在与前身11相同的布料上涂布树脂的部分。该树脂是特别高弹的类型,例如,包括聚氨酯、硅树脂和聚氯乙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定为使后侧区域8比前身1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更强的拉力。
当衣服的上半身部1被穿着时,后侧区域8通过对穿着者施加拉力将与左袖3缝合的缝合部分向右拉,并将与右袖4缝合的缝合部分向左拉。后身12中的至少后侧区域8在左右方向上伸长20%时具有60cN以上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20%时为80cN以上600cN以下,更优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20%时为100cN以上400cN以下。
衣身2还包括领口16、下摆17、左安装用端部18和右安装用端部19。领口16配置于衣身2的上端部,并配置在衣身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下摆17配置于领口16的下方。左安装用端部18是用于将左袖3的背面侧缝合至后侧区域8(衣身2(后身12))的部分,配置于后侧区域8的左侧。右安装用端部19是将右袖4的背面侧缝合至后侧区域8(衣身2(后身12))的部分,配置于后侧区域8的右侧。
左袖3是与衣身2连通并且在该左袖3的长度方向(轴向,图1中大致箭头21的方向)上延伸的筒状体。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左袖3为长袖。此外,本发明的左袖也可以是半袖或七分袖来代替长袖。
左袖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位于衣身2侧的上端部)具有上端部背面23(图2中的第二点阴影的区域)。如图2等所示,上端部背面23是指相对于左腋下基准线(第一虚拟线)25,从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左腋下部13至比该左腋下基准线25更位于后侧区域8侧的左袖3的部分,其中,该左腋下基准线25在与左袖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上端部背面23与衣身2中的后身12的后侧区域8相邻配置。
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23侧被缝合至后侧区域8的左侧(左安装用端部18)。左袖3的至少上端部背面23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具有45cN以上600以下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为60cN以上500cN以下,更优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为80cN以上400cN以下。
右袖4是与衣身2连通并且在该右袖4的长度方向(轴向,图1中大概箭头26方向)上延伸的筒状体。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右袖4是长袖。此外,本发明的右袖也可以是半袖或七分袖来替代长袖。
右袖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衣身2侧的上端部)具有上端部背面28(图2的第二点阴影的区域)。如图2等所示,上端部背面28是指相对于右腋下基准线(第二虚拟线)29,从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右腋下部14至比该右腋下基准线29更位于后侧区域8侧的右袖4的部分,其中,该右腋下基准线29在与右袖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上端部背面28与衣身2中的后身12的后侧区域8相邻配置。
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28侧被缝合至后侧区域8的右侧(右安装用端部19)。右袖4的至少上端部背面28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具有45cN以上600以下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为60cN以上500cN以下,更优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为80cN以上400cN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伸长力”是指,通过恒速伸长式拉伸试验机,在大约20℃(18℃~22℃)的环境下,在宽度2.5cm、长度(布料把持间隔)10cm的状态下,以30cm/分的拉伸速度在规定方向上将各用于制造的布料(原料)伸长20%时的伸长力。在本案中采用岛津制作所制造的AGS-X用作恒速伸长式拉伸试验机,并记录使用此机测量的伸长力。
如上所示,在衣服的上半身部1中,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23和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28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强拉伸力区域。由此,最新发现,在穿着衣服的上半身部1时,在衣身2的后侧区域8上施加的拉力(将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23大致向右拉、并将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28大致向左拉的力)不会由于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23和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28的延伸而显著减小,从而使穿着者的左右两侧的上臂上部以及肩向穿着者的后方且进一步向背面中央侧移动的力作用更强。
通过该力的作用,可以对穿着者的左右两侧的上臂上部以及肩施加向后方的高负荷。因此,参照图3,能够使穿着者30更加难以采取两肩向前方伸出的姿势35来使左右上臂上部各自向正面中央侧旋转。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穿着者耸肩或驼背,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穿着者的姿势的校正效果。另外,衣服的上半身部1也可以对于已经耸肩或驼背的人发挥优异的校正效果。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左袖3和右袖4是在与领口16相对分离的状态下,上端部背面23和28侧被缝合至衣身2的后侧区域8的左右两侧。然而,本发明的左右袖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左袖44和右袖49。它们是在相对靠近领口16的状态下,上端部背面43和48侧被缝合至衣身2的后侧区域8的左右两侧。
《第二实施方式》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51的主视图。图6表示该上半身部51的背面图。图7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图5以及图6表示处于平铺展开的正常状态的衣服的上半身部51。第二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51中,衣身2的后侧区域8与两袖3、4缝合的缝合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衣服的上半身部1。即,如图5、图6、图7所示,在衣服的上半身部51,衣身2具有左袖孔和右袖孔。左袖3经由左袖孔被安装至衣身2,右袖4经由右袖孔被安装至衣身2。
衣身2的左袖孔构成左安装用端部,具有左安装用端部正面53和左安装用端部背面54。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左安装用端部正面53简称为左端部正面53,将左安装用端部背面54简称为左端部背面54。左端部正面53配置于衣身2的左袖孔的正面。左端部正面53设置于前身11的上部左侧。左端部背面54配置于衣身2的左袖孔的背面。左端部背面54设置于后身12的上部左侧(后侧区域8的左侧)。
衣身2的右袖孔构成右安装用端部,具有右安装用端部正面56和右安装用端部背面57。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右安装用端部正面56简称为右端部正面56,将右安装用端部背面57简称为右端部背面57。右端部正面56配置于衣身2的右袖孔的正面。右端部正面56设置于前身11的上部右侧。右端部背面57配置于衣身2的右袖孔的背面。右端部背面57设置于后身12的上部右侧(后侧区域8的右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后侧区域8被设置为从左端部背面54延伸至右端部背面57。换言之,后侧区域8被设置为从后侧区域8的左侧与左袖3缝合的缝合部分延伸至后侧区域8的右侧与右袖4缝合的缝合部分。
左袖3具有左袖正面61和左袖背面6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它们被分开设置,但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左袖正面61和左袖背面62在前后连续地排列以使左袖3呈筒状。左袖正面61和左袖背面62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侧被缝合至衣身2的左袖孔,另一方面,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侧形成袖口65。
在左袖正面61中包括左袖3的上端部正面67。如图5所示,上端部正面67是指相对于左腋下基准线(第一虚拟线)25,从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左腋下部13至比该左腋下基准线25更位于后侧区域8侧的左袖3的部分,该左腋下基准线25在与左袖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左袖3的上端部正面67设置于左袖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的正面侧,并与衣身2的左端部正面53(前身11的上部左侧)相邻配置。
在左袖背面62中包括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设置于左袖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的背面侧,并与衣身2的左端部背面54(后身12的上部左侧)相邻配置。
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被缝合至左端部背面54(后侧区域8的左侧)。左袖3的至少上端部背面68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具有45cN以上600以下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伸长20%时为60cN以上500cN以下,更优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伸长20%时为80cN以上400cN以下。
右袖4具有右袖正面71和右袖背面7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它们被分开设置,但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右袖正面71和右袖背面72在前后连续地排列以使右袖4呈筒状。右袖正面71和右袖背面72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侧被缝合至衣身2的右袖孔,另一方面,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下端部)侧形成袖口75。
在右袖正面71中包括右袖4的上端部正面77。如图5所示,上端部正面77是指相对于右腋下基准线(第二虚拟线)29,从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右腋下部14至比该右腋下基准线29更位于后侧区域8侧的右袖4的部分,该右腋下基准线29在与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正交的方向延伸。右袖4的上端部正面77设置于右袖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的正面侧,并与衣身2的右端部正面56(前身11的上部右侧)。
在右袖背面72中包括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设置于右袖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的背面侧,且与衣身2的右端部背面57(后身12的上部右侧)相邻配置。
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被缝合至右端部背面57(后侧区域8的右侧)。右袖4的至少上端部背面78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具有45cN以上600以下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为60cN以上500cN以下,更优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为80cN以上400cN以下。
如上所述,在衣服的上半身部51中,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和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为45cN以上的强拉伸力区域。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穿着衣服的上半身部51时,衣身2的后侧区域8施加的拉力将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大致向右拉,并且将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大致向左拉。由于该拉力不会随着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和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的拉伸而显著减小,从而使穿着者的左右两侧的上臂上部和肩向穿着者的后方,并且进一步向背面中央侧移动的力变得更强。结果,能够向穿着者的左右两侧的上臂上部和肩施加向后的高负荷。因此,能够使穿着者更加难以采取左右肩向前方伸出的姿势以使左右上臂上部向正面中央侧旋转。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穿着者的耸肩或驼背,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对穿着者的姿势进行校正。另外,使衣服的上半身部51对已经耸肩或驼背人也发挥优异的校正效果。
衣服的上半身部51构成为:左袖3的至少上端部背面68以及上端部正面67(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左袖3的上端部中的面向穿着者的左腋下的部分)具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45cN以上600cN以下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伸长20%时为60cN以上500cN以下,更优选,在左袖3的长度方向伸长20%时为80cN以上400cN以下。
衣服的上半身部51构成为:右袖4的至少上端部背面78以及上端部正面77(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右袖4的上端部中的面向穿着者的右腋下的部分)具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45cN以上600cN以下的伸长力。该伸长力优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伸长20%时为60cN以上500cN以下,更优选,在右袖4的长度方向伸长20%时为80cN以上400cN以下。
根据这种结构,在穿着衣服的上半身部51时,能够使穿着者的左右两侧的上臂上部和肩更强烈地向穿着者的后方且进一步向背面中央侧移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穿着者的姿势进行校正。
此外,图8及其之后表示使穿着者的左右两侧的上臂上部和肩向穿着者的后方并更有效地向背面中央侧拉伸并移动的结构,并能够适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
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图8表示解开衣身2(后身12)的后侧区域8的左侧与左袖3的缝合的状态的概略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8中省略后述的高弹性布料191。在衣服的上半身部51中,左袖3经过图8所示的状态与后侧区域8的左侧接近并缝合。
如图8所示,在后身12的后侧区域8的左侧设置有左挖部81。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被缝合至该左挖部81。具体地,左挖部81用作左端部背面54。左挖部81通过后身12的左边缘部的上侧凹陷而构成,并在后身12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左挖部81呈向后身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竖直线83侧(右侧)凹陷的弯曲形状(凹形状)。在该形状中,左挖部81在最向中心竖直线83侧凹陷的部分中具有最深部85。该最深部85形成凹形状的缝合线,并配置在左挖部81的边缘部上。
图9表示解开衣身2(后身12)的后侧区域8的右侧与右袖4的缝合的状态的概略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9中省略后述的高弹性布料192。在衣服的上半身部51中,右袖4经过图9所示的状态与后侧区域8的右侧接近并缝合。
如图9所示,在后身12的后侧区域8的右侧设置有右挖部101。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缝合至该右挖部101。具体地,右挖部101用作右端部背面57。右挖部101通过后身12的右缘部的上侧凹陷而构成,并大致在后身12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右挖部101具有向后身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竖直线83侧(左侧)凹陷的弯曲形状(凹形状)。在该形状中,右挖部101在最向中心竖直线83侧凹陷的部分中具有最深部105。该最深部105形成凹形状的缝合线,并配置在右挖部101的边缘部上。
这样,由于分别在衣身2的后侧区域8的左侧以及右侧设置了左挖部81以及右挖部101,因此后侧区域8在左右方向上变短。由于穿着者在穿着衣服的上半身部1时至少在左右方向上拉伸后侧区域8,因此后侧区域8的拉力变的更强。因此,能够使穿着者的左右两边的上臂上部和肩更强烈地向穿着者的后方并且进一步向背面中央侧移动。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具有与后侧区域8的左挖部81缝合的左缝合部分132。在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被缝合至左挖部81之前,由于左缝合部分132整体在左右方向上比左挖部81短,因此未到达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具体地,在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设置有左基部131和上述的左缝合部分132。左基部131配置在上端部背面68侧中的左袖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下端部)侧。左缝合部分132配置在上端部背面68侧中的左袖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侧。
左缝合部分132具有从左基部131向左挖部81(后侧区域8)凸出的凸出形状,且在该形状中,最向左右方向的中心竖直线83侧突出的部分具有顶部134。顶部134配置在左缝合部分132的(从背面观察)右侧边缘部上,左缝合部分132相对于左挖部81形成凸形状的缝合线。
在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左缝合部分132的右侧边缘部被缝合至左挖部81。此时,左缝合部分132的右侧边缘部的上端部135与左挖部81的上端部136吻合,左缝合部分132的右侧边缘部的下端部137与左挖部81的下端部93吻合。此外,左缝合部分132的顶部134与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吻合。
在左缝合部分132和左挖部81的缝合被解开的情况下(即,在这两者分开的情况下),左缝合部分132的上端部135和下端部137的最短距离d1被设定为比左挖部81的上端部136和下端部93的最短距离d2长。另外,左缝合部分132的右侧边缘部的周长被设定为与左挖部81的周长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两者的周长只要是能够通过拉伸针等进行适当地缝合的周长即可,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周长。
此外,在左缝合部分132和左挖部81的缝合被解开的情况下,左缝合部分132的突出尺寸(凸出尺寸)被设定为比左挖部81的凹陷尺寸小。具体地,第五虚拟线143与左缝合部分132的顶部134的最短距离d3比第六虚拟线144与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的最短距离d4短。第五虚拟线143是以最短距离d1将左缝合部分132的上端部135和下端部137连接的直线,第六虚拟线144是以最短距离d2而将左挖部81的上端部136和下端部93连接的直线。即,左缝合部分132和左挖部81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时(参照图8),在左缝合部分132的上端部135和左挖部81的上端部136吻合,并且左缝合部分132的下端部137和左挖部81的下端部93吻合的状态下,左缝合部分132中的所述缝合线上的顶部134在左右方向上未到达左挖部81的缝合线上的最深部85(不被接收且不吻合)。左缝合部分132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尺寸(短尺寸)。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具有与后侧区域8的右挖部101缝合的右缝合部分152。在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被缝合至右挖部101之前,由于右缝合部分152整体在左右方向上比右挖部101短,因此未到达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具体地,在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设置右基部151和所述的右缝合部分152。右基部151配置在上端部背面78侧的右袖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下端部)侧。右缝合部分152配置在上端部背面78侧的右袖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侧。
右缝合部分152具有从右基部151向右挖部101(后侧区域8)膨出的膨出形状,且在该形状中,最向左右方向的中心竖直线83侧突出的部分具有顶部154。顶部154配置在右缝合部分152的(从背面观察)左侧边缘部上,右缝合部分152相对于右挖部101形成凸形状的缝合线。
在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右缝合部分152的左侧边缘部被缝合至右挖部101。此时,右缝合部分152的左侧边缘部的上端部155与右挖部101的上端部156吻合,右缝合部分152的左侧边缘部的下端部157与右挖部101的下端部113吻合。此外,右缝合部分152的顶部154与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吻合。
在右缝合部分152和右挖部101的缝合被解开的情况下(即,在这两者分开的情况下),右缝合部分152的上端部155和下端部157的最短距离d5被设定为比右挖部101的上端部156和下端部113的最短距离d6长。另外,右缝合部分152的左侧边缘部的周长被设定为与右挖部101的周长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两者的周长只要是能够通过拉伸针等进行适当地缝合即可,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周长。
此外,在右缝合部分152和右挖部101的缝合被解开的情况下,右缝合部分152的突出尺寸(凸出尺寸)被设定为比右挖部101的凹陷尺寸小。具体地,第七虚拟线163与右缝合部分152的顶部154的最短距离d7比第八虚拟线164与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的最短距离d8短。第七虚拟线163是以最短距离d5将右缝合部分152的上端部155和下端部157连接的直线,第八虚拟线164是以最短距离d6将右挖部101的上端部156和下端部113连接的直线。即,右缝合部分152和右挖部101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时(参照图9),在右缝合部分152的上端部155和右挖部101的上端部156吻合,并且右缝合部分152的下端部157和右挖部101的下端部113吻合的状态下,右缝合部分152中的所述缝合线上的顶部154在左右方向上未到达右挖部101的缝合线上的最深部105(不被接收且不吻合)。右缝合部分152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尺寸(短尺寸)。
此外,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不限于具有作为与左挖部81对应的凸形状的缝合线的左缝合部分132。即,本发明的左袖的上端部背面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在未与左挖部缝合的分离状态时,形成为未到达该左挖部的最深部的短尺寸即可。例如,如图10所示,上端部背面172也可以具有作为与左挖部81对应的凹凸形状的缝合线的左缝合部分171。如图11所示,上端部背面175也可以具有作为直线形状的缝合线的左缝合部分174。如图12所示,上端部背面178也可以具有作为与左挖部81对应的凹形状的缝合线的左缝合部分177。
本发明的右袖的上端部背面侧可以采用与本发明的左袖的上端部背面侧相同的结构,右袖的上端部背面78具有与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相对于后侧区域8左右对称的结构。
此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优选为比左挖部8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181更靠下方配置。另外,如图7以及图9所示,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优选为比右挖部10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182更靠下方配置。通过这种结构防止了与衣服的上半身部1的穿着者的肩膀相对应的上半身部1的部分向穿着者的背面中央侧扭转,从而上半身部1难以起皱且难以妨碍穿着者的运动。
如图7所示,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的深度v1与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的深度v2相等,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和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之间的后侧区域8的左右方向的长度v3相对于深度v1、v2的比优选为,被设定在v1:v2:v3=1:1:0.5~6的范围内。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的深度v1相当于最深部85和第三虚拟线87的最短距离。如图7所示,第三虚拟线87是从衣服的上半身部51的左腋下部13(左挖部81的下端部93)向衣服的上半身部51的左肩部95侧朝后身12的上方大致垂直延伸的直线。另外,第三虚拟线87与后身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竖直线83大致平行地延伸。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的深度v2相当于最深部105和第四虚拟线107的最短距离。如图7所示,第四虚拟线107是从衣服的上半身部51的右腋下部14(右挖部101的下端部113)向衣服的上半身部51的右肩部115侧朝后身12的上方大致垂直延伸的直线。另外,第四虚拟线107与后身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竖直线83大致平行地延伸。左挖部81的最深部85和右挖部101的最深部105之间的后侧区域8的左右方向的长度v3相当于这些最深部85和105之间的最短距离。
在图8中,示出了左挖部81的下端部93位于比左挖部81的上端部136的正下方更靠右侧的位置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如图13所示,左挖部81的下端部93也可以位于比左挖部81的上端部136的正下方更靠左侧的位置。右挖部101也相同,右挖部的下端部也可以位于比右挖部的上端部的正下方更靠右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5、图6、图7所示,在左袖3的至少与穿着者的左腋下相向的部分具有高弹性布料191。在右袖4的至少与穿着者的右腋下相向的部分也可以具有高弹性布料192。这种情况下,左袖3侧的布料191以不损害上述的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的功能的方式,设置于左袖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的下侧。右袖4侧的布料192以不损害上述的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的功能的方式,设置于右袖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端部)的下侧。通过这种结构,当穿着衣服的上半身部51时,即使由于后侧区域8的拉伸,左袖3的上端部背面68侧和右袖4的上端部背面78侧向穿着者的后方或进一步向背面中央侧移动,穿着者也不会感到腋下的疼痛。
此外,图5、图6、图7所示的高弹性布料作为高弹性的布料191、192仅存在于与左袖3和右袖4中的分别与穿着者的左右腋下相对的部分中。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在穿着者的左右腋下之外,分别与左右上臂以及前腕的下侧相对的部分中也可以是高弹性布料195和196。
本发明的左袖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袖3,即:左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具有即使在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拉伸力,拉伸率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该左袖包括不完全伸展的结构。本发明的右袖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右袖4,即:右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具有即使在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拉伸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该右袖包括不完全伸展的结构。
本发明的左袖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袖3,即:左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具有即使在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强伸长力区域,并且左袖的上端部正面具有即使在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拉伸力,伸长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本发明的右袖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右袖4,即:右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具有强伸长力区域,并且右袖的上端部正面具有非伸长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左右的袖作为分别在正面和背面上分体地构成(由不同的布料构成)的袖。此外,也可以将正面和背面一体地构成(由相同的布料构成)以共同具有强伸长力区域,此外,也可以使用另一布料等将非伸长区域设置于袖的至少上端部正面。
本发明的左袖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袖3,即:左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具有即使在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拉伸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并且左袖的上端部正面具有在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强伸长力区域。本发明的右袖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右袖4,即:右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具有非伸长区域,并且右袖的上端部正面具有强伸长力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左右袖作为分别在正面和背面分体地构成(由不同布料构成)的袖。另外,也可以将正面和背面一体地构成(由相同的布料构成)以共同具有强伸长力区域,此外,使用另一种布料等将非伸长区域设置于袖的至少上端部背面。
考虑上述的说明,显然本发明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方式以及变形方式。因此,在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用本说明书中记载之外的方法来实施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衣服的上半身部
2:衣身
3:左袖
4:右袖
8:后侧区域
23:左袖的上端部背面
28:右袖的上端部背面
51:衣服的上半身部
67:左袖的上端部正面
68:左袖的上端部背面
77:右袖的上端部正面
78:右袖的上端部背面
81:左挖部
85:左挖部的最深部
101:右挖部
105:右挖部的最深部
132:左缝合部分
152:右缝合部分
181:左挖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
182:右挖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
191:高弹性的布料
192:高弹性的布料
195:高弹性的布料
196:高弹性的布料
v1:左挖部中的最深部的深度
v2:右挖部中的最深部的深度
v3:左挖部的最深部和右挖部的最深部之间的后侧区域的左右方向的长度

Claims (14)

1.一种衣服的上半身部,左袖和右袖与衣身相连,其特征在于,
所述衣身中的后身在左侧具有左挖部、在右侧具有右挖部,并且在该左挖部和右挖部之间具有在穿着时将左右肩胛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拉的拉力,
所述左袖在背面侧具有被缝合至所述左挖部的左缝合部分,
所述右袖在背面侧具有被缝合至所述右挖部的右缝合部分,
在所述左袖的上端部背面侧被缝合至所述左挖部之前,所述左缝合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挖部的最深部短,
在所述右袖的上端部背面侧被缝合至所述右挖部之前,所述右缝合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右挖部的最深部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至少背面具有在所述左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
所述右袖的至少背面具有在所述右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高伸长力区域从所述左袖的背面延伸至正面,
所述右袖的高伸长力区域从所述右袖的背面延伸至正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正面具有即使在所述左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
所述右袖的正面具有即使在所述右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至少背面具有即使在所述左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
所述右袖的至少背面具有即使在所述右袖的长度方向上施加45cN以上的伸长力,拉伸率也小于20%的非伸长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非伸长区域从所述左袖的背面延伸至正面,
所述右袖的非伸长区域从所述右袖的背面延伸至正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正面具有在所述左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
所述右袖的正面具有在所述右袖的长度方向上伸长20%时伸长力在45cN以上的高伸长力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衣身的左腋下部至所述左挖部的最深部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与从所述衣身的右腋下部至所述右挖部的最深部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等,该距离的0.5~6倍与从所述左挖部的最深部至所述右挖部的最深部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袖的至少与穿着者的左腋下相向的部分和所述右袖的至少与穿着者的右腋下相向的部分具有高弹性布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前身和所述后身由相同的布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前身和所述后身由相同的布料构成,且该布料的横纹在前身为上下方向,在所述后身为左右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身包括在与前身相同的布料上涂布树脂来使左右方向的拉力比前身强。
13.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身比前身的布料的拉力强。
14.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服的上半身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身使用多片布料来使拉力比前身强。
CN201880075440.XA 2017-07-19 2018-11-09 衣服的上半身部 Active CN111386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6125 2017-07-19
PCT/JP2017/041837 WO2019016973A1 (ja) 2017-07-19 2017-11-21 衣料の上半身部
JPPCT/JP2017/041837 2017-11-21
PCT/JP2018/041662 WO2019102870A1 (ja) 2017-07-19 2018-11-09 衣料の上半身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6055A CN111386055A (zh) 2020-07-07
CN111386055B true CN111386055B (zh) 2022-04-01

Family

ID=65015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5440.XA Active CN111386055B (zh) 2017-07-19 2018-11-09 衣服的上半身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690416B2 (zh)
EP (1) EP3656234B1 (zh)
JP (1) JP6696661B2 (zh)
CN (1) CN111386055B (zh)
SG (1) SG11202004647XA (zh)
WO (2) WO20190169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26545A (ko) 2019-02-18 2021-10-20 토라따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의류의 상반신부
JP6696663B1 (ja) * 2019-02-18 2020-05-20 トラタニ株式会社 衣料の上半身部
US20220167698A1 (en) * 2019-05-21 2022-06-02 Toratani Co., Ltd. Upper body of gar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7334A (en) * 1965-06-01 Data transmitting and recording device and system
US2330520A (en) * 1940-08-30 1943-09-28 White Swan Uniforms Inc Lady's garment
US2941210A (en) * 1958-04-21 1960-06-21 Munsingwear Inc Garments
US2986740A (en) * 1958-05-05 1961-06-06 Crown Prince Inc Garment
US3187344A (en) * 1963-07-31 1965-06-08 Porcello Raphael Unitary garment constructions
EP0238664B1 (en) * 1984-11-22 1993-02-03 YOSHIHARA, Hiroshi Structure of cloth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lothes
US5282277A (en) * 1992-04-27 1994-02-01 Shoji Onozawa Body cover for outdoor use
JP3115816B2 (ja) * 1996-03-14 2000-12-11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肩および上肢部保護衣料
US6895597B1 (en) * 2002-03-13 2005-05-24 Tomislav Rakic Self-adjusting garment
US6892396B2 (en) * 2002-05-23 2005-05-17 Mizuno Corporation Undershirt
JP4431616B2 (ja) * 2005-07-08 2010-03-17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ウェア
US20070028351A1 (en) * 2005-07-19 2007-02-08 Coolik Michael A Garment with improved sleeve movement
JP2007303024A (ja) * 2006-05-11 2007-11-22 Shimano Inc 自転車搭乗用衣服
JP4705900B2 (ja) * 2006-09-28 2011-06-22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ウェア
GB2444803B (en) * 2006-12-15 2009-08-05 Speedo Int Ltd Garments
EP2274993B1 (en) * 2008-04-10 2018-12-26 ASICS Corporation Coat
WO2010100721A1 (ja) * 2009-03-03 2010-09-10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ウェア
JP5053345B2 (ja) * 2009-09-07 2012-10-17 株式会社新和 姿勢矯正具及び衣類
JP5002727B1 (ja) * 2011-12-07 2012-08-15 株式会社シャルレ 衣類
JP5293844B2 (ja) * 2012-01-26 2013-09-18 東レ株式会社 衣服
DE102012218068A1 (de) * 2012-10-02 2014-04-03 Adidas Ag Bekleidungsstück
JP6249821B2 (ja) 2013-03-05 2017-12-20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シャツ
CN107734986B (zh) * 2015-12-11 2021-04-20 美津浓株式会社 运动用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56234A4 (en) 2021-06-23
EP3656234A1 (en) 2020-05-27
US11690416B2 (en) 2023-07-04
WO2019016973A1 (ja) 2019-01-24
US20210368897A1 (en) 2021-12-02
EP3656234B1 (en) 2023-12-20
CN111386055A (zh) 2020-07-07
SG11202004647XA (en) 2020-06-29
JP6696661B2 (ja) 2020-05-20
WO2019102870A1 (ja) 2019-05-31
US20230232921A1 (en) 2023-07-27
JPWO2019102870A1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86055B (zh) 衣服的上半身部
JP6727639B1 (ja) 衣料の上半身部
US10842201B2 (en) Brassiere
JP6516314B1 (ja) 衣料の上半身部
KR102114702B1 (ko) 기능성 바지
US9192196B2 (en) Underwear with seamless neck portion
JP6704135B1 (ja) 衣料の上半身部
JP6516315B2 (ja) 衣類
CN110352019B (zh) 衣服
JP6236129B1 (ja) 衣類
WO2020075222A1 (ja) 衣料の上半身部
JP6696663B1 (ja) 衣料の上半身部
JP3215267U (ja) 作業用上衣
JP2017082347A (ja) 上衣
JP6312629B2 (ja) 裏地付き上着及び上着の裏地
JPWO2019017204A1 (ja) 衣類の上半身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