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7289B -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7289B
CN111377289B CN201911314839.1A CN201911314839A CN111377289B CN 111377289 B CN111377289 B CN 111377289B CN 201911314839 A CN201911314839 A CN 201911314839A CN 111377289 B CN111377289 B CN 111377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curl
sheet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48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7289A (zh
Inventor
宫越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377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7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7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72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70Article bending or stiffe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5Restoring form
    • B65H2301/51256Removing waviness or curl, smoot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卷曲校正装置包含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校正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单元、以及可调整所述卷曲校正单元的倾斜的姿势调整机构。卷曲校正单元包含: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被所述第一框架支撑,并且,第三支撑部及第四支撑部被所述第二框架支撑的壳体;一对支撑辊、环形带以及卷曲校正辊。所述姿势调整机构通过调整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中的任意一处的高度方向的位置,来调整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在所述高度方向的倾斜,以使所述一对支撑辊成为沿第一方向的状态。据此,能够抑制环形带的弯曲。

Description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正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画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具备校正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此种卷曲校正装置例如公开于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338060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卷曲校正装置具备架设在一对支撑辊的环形带和压接于环形带的外周面的卷曲校正辊(按压辊)。在卷曲校正装置中,薄片体通过利用卷曲校正辊的压接而形成在环形带的夹缝部,从而该薄片体的卷曲被校正。
在环形带被架设的状态下,一对支撑辊有时不是互相平行而以扭曲的位置关系被配置。此时,架设在一对支撑辊的环形带会弯曲并沿周向行进。如果发生环形带的弯曲,不仅发生环形带的破损以及异常声,而且,通过形成在环形带的夹缝部的薄片体的卷曲的校正有可能不能适当地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种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环形带的弯曲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卷曲校正装置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配置,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卷曲校正单元,被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支撑,用于校正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以及,姿势调整机构,可调整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倾斜,其中,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具备:壳体,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互相离开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被所述第一框架支撑,并且,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互相离开的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被所述第二框架支撑;一对支撑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互相离开而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可旋转地被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支撑;环形带,架设在所述一对支撑辊上,伴随所述一对支撑辊的旋转而沿周向行进;以及,卷曲校正辊,以使所述环形带形成弯曲的形状的夹缝部的方式,在所述一对支撑辊之间压接于所述环形带的外周面,其中,所述姿势调整机构包括位置调整部,所述位置调整部调整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中的任意一处在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所述姿势调整机构通过所述位置调整部调整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在所述高度方向的倾斜,以便使所述一对支撑辊成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状态。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以及,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用于校正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而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环形带的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卷曲校正装置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卷曲校正装置的卷曲校正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卷曲校正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卷曲校正装置的姿势调整机构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姿势调整机构中第一位置调整部安装在卷曲校正单元的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姿势调整机构中第一位置调整部安装在卷曲校正单元的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位置调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一位置调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一位置调整部的凸轮部件的正视图。
图11(A)及(B)是表示第一位置调整部与第一框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姿势调整机构的第二位置调整部安装在第一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放大表示第二位置调整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二位置调整部对第一框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放大表示卷曲校正装置的固定机构的附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以下使用XYZ正交坐标轴说明说明方向关系。X轴方向表示水平面上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表示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轴方向的第二方向,Z轴方向表示垂直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这两个方向的铅垂方向。此外,将X轴方向的一方向侧称为“+X侧”,将与X轴方向的一方向侧相反的另一方向侧称为“-X侧”。此外,将Y轴方向的一方向侧称为“+Y侧”,将与Y轴方向的一方向侧相反的另一方向侧称为“-Y侧”。另外,将成为Z轴方向的一方向侧的铅垂上方侧称为“+Z侧”,将成为与Z轴方向的一方向侧相反的另一方向侧的铅垂下方侧称为“-Z侧”。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喷出墨滴在薄片体S上形成(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10、薄片体供给部20、薄片体翻转部30、薄片体输送部40、图像形成部50、卷曲校正装置60。
装置主体10是收容用于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的各种装置的箱形的机壳。在该装置主体10中形成有作为薄片体S的输送通道的第一输送通道11、第二输送通道12以及第三输送通道13。
薄片体供给部20将薄片体S向第一输送通道11供给。薄片体供给部20具备薄片体供给盒21和搓辊22。
被供给至第一输送通道11的薄片体S通过设置在该第一输送通道11的第一输送辊对111,被输送至配置在第一输送通道11的下游端的薄片体输送部40的校准辊对44。载置在薄片体供给盘25上的薄片体S通过薄片体供给辊24朝向校准辊对44被送出。
校准辊对44进行薄片体S的偏离校正,并与图像形成部50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时机相配合,通过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将薄片体S送往输送带41。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将通过校准辊对44送出的薄片体S朝向薄片体输送部40的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引导。
被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引导的薄片体S如果其前端部与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接触,则通过输送带41的驱动以被保持在外周面411上的状态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被输送。另外,薄片体输送方向A1是在Y轴方向上从+Y侧朝向-Y侧的方向。
薄片体输送部40在图像形成部50的-Z侧被配置成与行式头51相向。薄片体输送部40以让薄片体S通过图像形成部50的-Z侧的方式,将由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引导并导入的薄片体S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薄片体输送部40除了校准辊对44之外还具备输送带41和吸引部43。
输送带41是在X轴方向具有宽度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环形带。输送带41与图像形成部50相向而配置,在外周面411上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薄片体S。
输送带41被张紧架设在第一辊421、第二辊422、第三辊423以及一对第四辊424上。在该被张紧架设的输送带41的内侧,与内周面412相向地配置有吸引部43。第一辊421是沿着作为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延伸的驱动辊,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1被配置在吸引部43的下游侧。第一辊421由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使输送带41沿规定的周向转动方向周向转动。通过让输送带41周向转动,被保持在其外周面411上的薄片体S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被输送。
第二辊422是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带速度检测辊,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1被配置在吸引部43的上游侧。第二辊422被配置成:与第一辊421协同动作,能维持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中与行式头51相向的区域和输送带41的内周面412中与吸引部43相向的区域的平面性。第二辊422与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联动地从动旋转。在第二辊422上安装有未图示的脉冲板,该脉冲板与第二辊422一体转动。通过测量脉冲板的旋转速度,可检测到输送带41的旋转速度。
第三辊423是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张力辊,向输送带41施加张力以便输送带41不会弯曲。第三辊423与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联动地从动旋转。一对第四辊424是分别沿X轴方向延伸的引导辊,引导输送带41以便让输送带41通过吸引部43的下侧。一对第四辊424与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联动地从动旋转。
而且,输送带41具有从外周面411到内周面412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吸引孔。
吸引部43隔着输送带41与图像形成部50相向而配置。吸引部43通过让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的薄片体S与输送带41之间产生负压,使薄片体S紧贴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吸引部43具备带引导部件431、吸引壳体432、吸引装置433、排气管434。
带引导部件431与输送带41的内周面412中的第一辊421和第二辊422之间的区域相向而配置。带引导部件431是具有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的板状部件。带引导部件431在第一辊421与第二辊422之间,引导与第一辊421的旋转联动的输送带41的沿周向移动。
而且,带引导部件431具有形成在与输送带41的内周面412相向的带引导面的多个槽部。各槽部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相对应而形成。并且,带引导部件431具有与各槽部相对应而设置的贯通孔。贯通孔是在各槽部内沿带引导部件431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孔部,通过各槽部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连通。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吸引部43通过带引导部件431的槽部和贯通孔以及输送带41的吸引孔从输送带41上侧的空间吸引空气,从而产生吸引力。通过该吸引力,在输送带41的+Z侧的空间产生朝向吸引部43的气流(吸引风)。如果薄片体S通过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被引导到输送带41上并覆盖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的一部分,则吸引力(负压)就作用于薄片体S,薄片体S被紧贴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
吸引壳体432是+Z侧开口的箱形的壳体,以让该+Z侧的开口被带引导部件431覆盖的方式配置在输送带41的-Z侧。吸引壳体432与带引导部件431协作而界定吸引空间432A。即,被吸引壳体432和带引导部件431包围的空间成为吸引空间432A。该吸引空间432A经由带引导部件431的槽部以及贯通孔,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连通。
在吸引壳体432的底壁部形成有开口部432B,与该开口部432B相对应地配置有吸引装置433。在该吸引装置433连接有排气管434。该排气管434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中的未图示的排气口连接。
在薄片体输送部40的+Z侧配置有图像形成部50。具体而言,画像形成部50在薄片体输送部40的+Z侧与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相向而配置。图像形成部50对以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的状态下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的薄片体S实施图像形成处理从而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50的图像形成方式是喷墨式,喷出墨滴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部50具备行式头(line head)51Bk、51C、51M、51Y。行式头51Bk喷出黑色的墨滴、行式头51C喷出青色的墨滴、行式头51M喷出品红色的墨滴、行式头51Y喷出黄色的墨滴。行式头51Bk、51C、51M、51Y有时也总称为行式头51。
行式头51向以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的状态下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的薄片体S喷出墨滴,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
从行式头51喷出墨滴而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体S被输送带41输送,一边被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引导一边被送往卷曲校正装置60。卷曲校正装置60隔着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而被配置在输送带4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1的下游侧。卷曲校正装置60是一边将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向下游侧输送一边校正该薄片体S的卷曲的装置。关于该卷曲校正装置6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被卷曲校正装置60校正了卷曲的薄片体S被送往第二输送通道12。第二输送通道12沿着装置主体10的-Y侧的侧面延伸设置。被输送到第二输送通道12的薄片体S通过第二输送辊对121朝向形成在装置主体10的-Y侧的薄片体排出口12A被输送,并从薄片体排出口12A排出到薄片体排出部14上。
另一方面,在被输送到第二输送通道12的薄片体S为第一面(表面)的图像形成处理已经完成的双面打印用的薄片体的情况下,该薄片体S被送往薄片体翻转部30。薄片体翻转部30是在第二输送通道12的中途被分支的输送通道,是翻转(转回)薄片体S的部分。通过薄片体翻转部30而正反面被翻转的薄片体S被输送到第三输送通道13。其后,薄片体S被第三输送辊对131逆输送,通过校准辊对44和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在正反面被翻转的状态下再次供给到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接着,薄片体S一边被输送带41输送,一边被图像形成部50在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背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完成了双面打印的薄片体S通过第二输送通道12从薄片体排出口12A排出到薄片体排出部14上。
在喷墨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含有水分的水性墨的情况变多。纸制的薄片体S如果吸收水分,构成薄片体S的纤维素的氢键结合被分离,该薄片体S膨胀。因此,薄片体S的墨水的着陆面(图像形成面)侧变成凸起形状而卷曲(弯曲)。对此,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校正薄片体S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60。
[卷曲校正装置的结构]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的卷曲校正装置60的附近的立体图。卷曲校正装置60具备第一框架60F1和第二框架60F2、卷曲校正单元60U、姿势调整机构90以及固定机构98。
第一框架60F1和第二框架60F2是在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互相相向配置,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框架,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10的一部分。第一框架60F1和第二框架60F2支撑卷曲校正单元60U。
<卷曲校正单元>
图3是表示卷曲校正装置60的卷曲校正单元60U的立体图,图4是卷曲校正单元60U的剖视图。卷曲校正单元60U以被第一框架60F1和第二框架60F2支撑的方式安装在装置主体10。卷曲校正单元60U是用于校正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的卷曲的单元。卷曲校正单元60U包含壳体61、卷曲消除带62、作为一对支撑辊的第一支撑辊63和第二支撑辊64、卷曲校正辊65、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带张力调整机构67、抵接部件70A、70B以及引导部件80。
壳体61是收容构成卷曲校正单元60U的各种结构的箱形的壳体。壳体61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框架60F1与第二框架60F2之间,且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与第二输送通道12之间。参照图3,在壳体61,在沿X轴方向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X侧的端部)的第一侧壁611设定有在Y轴方向上互相离开的第一支撑部611A及第二支撑部611B。此外,在壳体61,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X侧的端部)的第二侧壁612设定有在Y轴方向上互相离开的第三支撑部612A及第四支撑部612B。
参照图2及图3,壳体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X侧的端部)的第一支撑部611A及第二支撑部611B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并且,壳体6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X侧的端部)的第三支撑部612A及第四支撑部612B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具体而言,在第一支撑部611A设有后述的姿势调整机构90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在第二支撑部611B设有支撑轴613,在该支撑轴613配设有传递用于使后述的第一支撑辊63旋转驱动的驱动力的传递齿轮。而且,在第三支撑部612A设有第一支撑销614,在第四支撑部612B设有第二支撑销615。壳体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第一位置调整部91及支撑轴613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并且,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在第一支撑销614及第二支撑销615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
此外,如图4所示,在壳体61中的+Y侧且-Z侧的端部设有薄片体引导片616。被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引导并从输送带41送出的薄片体S从薄片体引导片616接收到卷曲校正单元60U。薄片体引导片616将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2被输送的薄片体S朝向卷曲消除带62引导。
卷曲消除带62是在X轴方向上具有宽度的环形带。卷曲消除带62架设在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卷曲消除带62伴随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的转动而沿周向行进。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是在壳体61内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互相离开而配置的一对支撑辊。
第一支撑辊63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驱动辊。第一支撑辊63可转动地被壳体6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一侧壁611及第二侧壁612支撑。第一支撑辊63利用通过支撑轴613的所述传递齿轮而被输入的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绕旋转轴631的轴而被旋转驱动,使卷曲消除带62沿周向行进。第二支撑辊64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从动辊。
第二支撑辊64可旋转地被壳体6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一侧壁611及第二侧壁612支撑。第二支撑辊64与卷曲消除带62的沿周向行进联动而绕旋转轴641的轴从动旋转。第二支撑辊64相对于第一支撑辊63配置在+Y侧且-Z侧,且靠近薄片体引导片616而设置。
在卷曲消除带62的外周面621,与后述的卷曲校正辊65相向的区域且第一支撑辊63与第二支撑辊64之间的区域成为用于输送薄片体S的输送区域。也就是说,第一支撑辊63界定卷曲校正单元60U中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下游端,第二支撑辊64界定卷曲校正单元60U中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上游端。
如图4所示,卷曲校正辊65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辊。卷曲校正辊65可旋转地被后述的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的第一辊支撑架661支撑。卷曲校正辊65在第一支撑辊63与第二支撑辊64之间压接于卷曲消除带62的外周面621,与卷曲消除带62的沿周向行进联动而从动旋转。
卷曲消除带62与卷曲校正辊65之间形成薄片体S通过的夹缝部NP。夹缝部NP呈沿卷曲校正辊65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换句话说,弯曲形状的夹缝部NP的曲率半径与卷曲校正辊65的半径相等。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一边被沿周向行进的卷曲消除带62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2被输送,一边通过弯曲形状的夹缝部NP,从而卷曲被校正。
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通过使卷曲校正辊65朝向离开或接近卷曲消除带62的方向,也就是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X轴方向)交叉的径向移动,从而使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变化。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是垂直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X轴方向)的薄片体S的通过方向(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宽度,是沿卷曲校正辊65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宽度。
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以使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在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比第一夹缝宽度宽的第二夹缝宽度、比第一夹缝宽度窄的第三夹缝宽度之间变化的方式,使卷曲校正辊65移动。在卷曲校正单元60U,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使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变化,因此,可变更对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
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越宽,则对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就越大。也就是说,通过利用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的卷曲校正辊65的移动而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被设为第二夹缝宽度的状态与被设为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的状态相比,对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大。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的卷曲校正辊65的移动而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被设为第三夹缝宽度的状态与被设为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的状态相比,对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小。
在此,在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产生的卷曲的卷曲量(曲率)取决于在薄片体S形成的图像的面积率。图像面积率越高,则薄片体S的卷曲量就越大。而且,薄片体S的卷曲量取决于薄片体的厚度。薄片体越厚,则薄片体S的卷曲量就越小。比具有基准的薄片体厚度的第一薄片体(普通纸)厚的第二薄片体(厚纸)的卷曲量不容易受到图像面积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薄片体的卷曲量容易受到图像面积率的影响。
例如,在发生标准的卷曲量的卷曲的、规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所述第一薄片体的情况下,将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设定为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在发生比标准的卷曲量大的卷曲的、超过规定的图像面积率的所述第一薄片体的情况下,将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变化为比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宽的第二夹缝宽度即可。据此,在卷曲量大的薄片体通过夹缝部NP时,能够对该薄片体赋予更大的卷曲校正力。因此,能够适当地校正在该薄片体上形成图像时发生的卷曲。
另一方面,在发生比标准的卷曲量小的卷曲的所述第二薄片体的情况下,将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变化为比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窄的第三夹缝宽度即可。据此,在卷曲量小且如果赋予过度的卷曲校正力则容易发生与图像形成时相反的卷曲的薄片体通过夹缝部NP时,能够对该薄片体赋予小的卷曲校正力。因此,能够适当地校正在该薄片体上形成图像时发生的卷曲。
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的具体结构如下。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包含将卷曲校正辊65可转动地支撑的第一辊支撑架661和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
第一辊支撑架661包含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彼此相向而配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和沿卷曲校正辊65延伸的底板662。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以底板662的X轴方向的两端竖立设置于+Z侧的方式弯曲形成。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具有将卷曲校正辊65可旋转地枢轴支撑的轴承部661PA。第一辊支撑架661以可绕被插通于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的贯穿孔661PB而设置的转动轴6611的轴而转动的方式被壳体61支撑。
底板662是第一辊支撑架661中与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抵接的部分。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分别与底板66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抵接。
而且,在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之间的整个宽度方向区域设有薄片体引导部663。薄片体引导部663以隔着卷曲消除带62与第一支撑辊63相向的方式固定在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薄片体引导部663引导通过了夹缝部NP之后的薄片体S的利用卷曲消除带62的沿周向行进的输送。
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是绕凸轮旋转轴6641的轴一边与底板662抵接一边旋转的凸轮部件。凸轮旋转轴6641在底板662的-Z侧沿卷曲校正辊65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旋转轴6641的两端部分别固定有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凸轮旋转轴6641可旋转地被壳体61支撑。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使第一辊支撑架661绕转动轴6611的轴转动,以使卷曲校正辊65朝向离开或接近卷曲消除带62的方向移动。
在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第一辊支撑架661与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的旋转联动地绕转动轴6611的轴转动。如果第一辊支撑架661转动,被该第一辊支撑架661支撑的卷曲校正辊65就会相对于卷曲消除带62移动。由此,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变化。另外,伴随以第一辊支撑架661的转动轴6611为中心的转动的卷曲校正辊65的移动轨迹成为以转动轴6611为中心的圆弧状。
接着,带张力调整机构67根据利用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的夹缝宽度的变化,使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变化。如此地通过使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变化,以使薄片体S通过夹缝部NP时被赋予的输送力对应夹缝宽度的变化而相同的方式被保持为恒定。因此,能够确保对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适当的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张力调整机构67使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与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成比例地变小。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带张力调整机构67以使第二张力小于第一张力的方式使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变化。所述第一张力是与通过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将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设定为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的状态相对应的张力。所述第二张力是与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被设定为比第一夹缝宽度宽的第二夹缝宽度的状态相对应的张力。
而且,带张力调整机构67以使第三张力大于所述第一张力的方式使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变化。所述第三张力是与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夹缝宽度窄的第三夹缝宽度的状态相对应的张力。通过带张力调整机构67调整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通过夹缝部NP时赋予薄片体S的输送力以与在第一夹缝宽度、第二夹缝宽度以及第三夹缝宽度之间的夹缝宽度的变化相对应而相同的方式被保持为恒定。因此,确保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适当输送,并且,可根据夹缝宽度的变化变更对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
本实施方式的带张力调整机构67的具体结构如下。带张力调整机构67包含张力辊671和辊移动机构672。
张力辊671是被设置在卷曲消除带62的内周面622侧,可周向转动地支撑卷曲消除带62并向该卷曲消除带62赋予张力的辊。张力辊671沿着X轴方向延伸,被后述的辊移动机构672的第二辊支撑架673可旋转地支撑。张力辊671与卷曲消除带62的沿周向行进联动地从动转动。
辊移动机构672通过使张力辊671向与该张力辊671的轴向(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变化。辊移动机构672在不让支撑卷曲消除带62的第一支撑辊63与第二支撑辊64之间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使张力辊671移动。在此,如上所述,第一支撑辊63界定卷曲校正单元60U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下游端,第二支撑辊64界定卷曲校正单元60U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上游端。辊移动机构672在使张力辊671移动之际,不让第一支撑辊63与第二支撑辊64之间的位置变化。因此,能够固定地定位卷曲校正单元60U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上游端和下游端。
辊移动机构672的具体结构如下。辊移动机构672包含支撑张力辊671的第二辊支撑架673、带张力调整凸轮674、凸轮抵接部件675及连接弹簧部件676。
第二辊支撑架673由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隔开间隔彼此相向而配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板673P形成。张力辊671被支撑在一对第二支撑板673P之间。构成第二辊支撑架673的一对第二支撑板673P在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构成第一辊支撑架661的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的外侧,并且,位于第一支撑辊63的外侧。
第二辊支撑架673以可绕贯通一对第二支撑板673P而设置的转动轴的轴转动的方式被壳体61支撑。第二辊支撑架673的转动轴与第一支撑辊63的旋转轴631在同一个轴上。
在辊移动机构672,凸轮抵接部件675是带张力调整凸轮674抵接的部件。凸轮抵接部件675以可绕配置在第二辊支撑架673的+Z侧的转动轴6753的轴转动的方式被壳体61支撑。凸轮抵接部件675包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凸轮抵接部6751和从凸轮抵接部6751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向-Z侧延伸设置的一对延伸部6752。凸轮抵接部6751是带张力调整凸轮674抵接的部分。在一对延伸部6752贯通设置有转动轴6753。而且,一对延伸部6752和第二辊支撑架673的一对第二支撑板673P通过连接弹簧部件676而连接。也就是说,凸轮抵接部件675和第二辊支撑架673通过连接弹簧部件676而连接。
带张力调整凸轮674是以可绕凸轮旋转轴6741的轴旋转的方式被壳体61支撑的凸轮部件。带张力调整凸轮674相对于凸轮抵接部件675的凸轮抵接部6751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或者,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有一对。带张力调整凸轮674一边与凸轮抵接部件675的凸轮抵接部6751抵接,一边绕凸轮旋转轴6741的轴旋转。在辊移动机构672中,凸轮抵接部件675与带张力调整凸轮674的旋转联动地绕转动轴6753的轴转动。如果凸轮抵接部件675转动,通过连接弹簧部件676与该凸轮抵接部件675连接的第二辊支撑架673就绕转动轴6731的轴转动。如果第二辊支撑架673转动,被该第二辊支撑架673支撑的张力辊671就会移动。由此,卷曲消除带62的张力变化。
接着,对卷曲校正单元60U所具备的引导部件80进行说明。引导部件80是在第一辊支撑架661的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之间设置在整个宽度方向区域的板状的部件。引导部件80将被薄片体引导片616引导并供给到卷曲消除带62的薄片体S朝向夹缝部NP引导。
引导部件80被引导保持部件81保持。引导保持部件81在一对第一支撑板661P的+Y侧的端部悬挂在卷曲校正辊65上,以便让引导部件80以在Z轴方向延伸的垂直姿势与薄片体引导片616相向。而且,在引导保持部件81固定有滑动部件82。滑动部件82对应于与夹缝宽度调整凸轮664的旋转联动的第一辊支撑架661的转动,一边与凸轮旋转轴6641抵接一边沿Z轴方向滑动。
引导保持部件81通过悬挂在卷曲校正辊65上,从而对应于第一辊支撑架661的转动,以保持垂直姿势的状态沿Z轴方向移动。此时,由于滑动部件82一边与凸轮旋转轴6641抵接一边沿Z轴方向滑动,因此,在第一辊支撑架661转动之际,引导保持部件81的垂直姿势得以保持。由此,被引导保持部件81保持的引导部件80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的位置以及姿势被维持为恒定。因此,可确保引导部件80向夹缝部NP引导薄片体S的稳定性,可使薄片体S适当地通过夹缝部NP。
接着,对卷曲校正单元60U具备的抵接部件70A、70B进行说明。抵接部件70A、70B是在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中央部,在夹缝部NP的相反侧相向而配置,通过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来防止该卷曲校正辊65的弯曲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70A、70B由通过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旋转的旋转部件形成。
在以使夹缝部NP的夹缝宽度成为比基准的第一夹缝宽度宽的第二夹缝宽度的方式,通过夹缝宽度调整机构66而卷曲校正辊65被移动的状态下,在夹缝部NP产生较大的夹缝负荷。因此种较大的夹缝负荷,当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中央部将要向离开卷曲消除带62的方向(夹缝部NP的相反侧的方向)弯曲时,由旋转部件构成的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旋转。据此,能够防止在卷曲校正辊65产生过度的弯曲。因此,能够防止通过夹缝部NP的薄片体S上产生“皱褶”,并且,能够抑制在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上对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产生不均。由此,能够适当地实施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而且,由旋转部件构成的抵接部件70A、70B在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时从动旋转,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在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之间产生较高的摩擦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抵接部件70A、70B被配置成沿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排列。具体而言,配置有两个抵接部件70A、70B。两个抵接部件70A、70B在卷曲校正辊65的周向及轴向上彼此离开。其中一个抵接部件70A可从动旋转地被第一支撑部件71A支撑,另一个抵接部件70B可从动旋转地被第二支撑部件71B支撑。第一支撑部件71A和第二支撑部件71B构成第一辊支撑架661的一部分,相互独立地安装在第一辊支撑架661的底板662上。
第一支撑部件71A以及第二支撑部件71B构成第一辊支撑架661的一部分,通过被安装在底板662上,可对应于以第一辊支撑架661的转动轴6611为中心的转动而与卷曲校正辊65一起移动。由此,被第一支撑部件71A支撑的抵接部件70A和被第二支撑部件71B支撑的抵接部件70B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的位置被维持为恒定。因此,在卷曲校正辊65将要弯曲时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并从动旋转,能够防止在卷曲校正辊65产生过度的弯曲。
<姿势调整机构>
下面,除了参照图2及图3以外还参照图5说明卷曲校正装置60所具备的姿势调整机构90。图5是放大表示卷曲校正装置60的姿势调整机构90的附近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在卷曲校正单元60U,壳体61的沿X轴方向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第一支撑部611A及第二支撑部611B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在第三支撑部612A及第四支撑部612B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
姿势调整机构90是在壳体61被第一框架60F1及第二框架60F2支撑时,用于调整X轴方向的卷曲校正单元60U的Z轴方向(高度方向)上的倾斜的机构。姿势调整机构90在调整卷曲校正单元60U的倾斜时,以使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沿X轴方向的方式调整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第二支撑部611B、第三支撑部612A及第四支撑部612B中的任意一处的Z轴方向的位置。据此,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处于互相平行的状态,因此,可抑制架设在该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的卷曲消除带62的弯曲。由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因卷曲消除带62的弯曲导致的带破损以及异常音的发生,并且,能够适当地实施通过形成在卷曲消除带62的夹缝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姿势调整机构90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相对于第二支撑部611B、第三支撑部612A及第四支撑部612B的Z轴方向的位置。
姿势调整机构90包含第一位置调整部91和第二位置调整部95。第一位置调整部91和第二位置调整部95是用于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的结构体。第一位置调整部91设置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第二位置调整部95设置在第一框架60F1。
如已所述,壳体61的一端部通过设置在第一支撑部611A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和设置在第二支撑部611B的支撑轴613而支撑在第一框架60F1。而且,壳体61的另一端部通过设置在第三支撑部612A的第一支撑销614和设置在第四支撑部612B的第二支撑销615而支撑在第二框架60F2。
关于第一支撑部611A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其通过第一位置调整部91的凸轮部件92抵接于抵接对象部97A而支撑在第一框架60F1。此时,成为第一位置调整部91中的固定销94的主体部942被插入于第一框架60F1的第一切口部60F1A的状态。第一切口部60F1A相对于所述主体部942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具有裕量。即,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在第一位置调整部91调整Z轴方向的位置时,在被容许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移位的状态下通过第一位置调整部91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
第二支撑部611B通过支撑轴613插入于设置在第一框架60F1的定位孔而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所述定位孔相对于支撑轴613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不具有裕量。即,壳体61的第二支撑部611B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移位被限制的状态下通过支撑轴613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
第三支撑部612A通过第一支撑销614插入于设置在第二框架60F2的支撑孔而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所述支撑孔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相对于第一支撑销614在Z轴方向上不具有裕量,而在Y轴方向上具有裕量。即,壳体61的第三支撑部612A在Y轴方向的移位被容许且Z轴方向的移位被限制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支撑销614而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
第四支撑部612B通过第二支撑销615插入于设置在第二框架60F2的定位孔而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所述定位孔是相对于第二支撑销615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不具有裕量。即,壳体61的第四支撑部612B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移位被限制的状态下通过第二支撑销615而被第二框架60F2支撑。
壳体61中的第一~第四支撑部611A、611B、612A、612B对各框架60F1、60F2的支撑方式采用如上所述的方式,因此,壳体61不会发生因Y轴方向的位置偏移导致的扭曲,而因Z轴方向的位置偏移发生扭曲。如果在壳体61发生扭曲,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以扭曲的位置关系被配置,卷曲消除带62会弯曲。也就是说,壳体61的扭曲成为卷曲消除带62弯曲的原因。为了防止壳体61的扭曲,需要利用第一位置调整部91和第二位置调整部95的至少任一位置调整部调整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
(关于第一位置调整部)
除了参照图5以外还参照图6至图11说明姿势调整机构90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图6及图7是表示第一位置调整部91安装在卷曲校正单元60U的壳体61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及图9是第一位置调整部91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第一位置调整部91的凸轮部件92的正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位置调整部91与第一框架60F1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第一位置调整部91包含凸轮部件92、保持部件93及固定销94。在第一位置调整部91中,从X轴方向的+X侧朝向-X侧依次排列有固定销94、凸轮部件92及保持部件93(参照图6及图7)。也就是说,在第一位置调整部91,凸轮部件92夹在保持部件93与固定销94之间。
凸轮部件92是具有抵接于在第一框架60F1设定的规定的抵接对象部97A的凸轮面921的凸轮(参照图8~图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对象部97A被设定于在第一框架60F1设置的后述的第二位置调整部95的第二板体97上(参照图5及图11)。凸轮面921被划分为半径不同的多个凸轮区域921A、921B、921C、921D、921E、921F,各凸轮区域彼此在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以等间隔被配置。在图8~图10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凸轮面921被划分为6个凸轮区域921A、921B、921C、921D、921E、921F,各凸轮区域的半径朝向周向的一方向梯次地变化。
而且,凸轮部件92具有:形成在凸轮面921的半径的中心即中心部的圆形状的贯穿孔922;以及在侧面部朝向保持部件93被配置的一侧(-X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部923。
保持部件93从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朝向第一框架60F1突出设置,保持凸轮部件92。如图8及图9所示,保持部件93具有圆柱状的基部931、凸缘部932及突出部933。
基部931是其一端部931A固定设置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部分。凸缘部932是在基部931的另一端部从该基部931的外周面朝向外侧延伸而设置的部分。凸缘部932在与凸轮部件92的相向面932A具有凸轮部件92的突起部923可嵌合的多个嵌合凹部932B。所述嵌合凹部932B的个数与凸轮部件92的凸轮面921的凸轮区域的个数相同。也就是说,与所述凸轮面921被划分为6个凸轮区域921A、921B、921C、921D、921E、921F相对应,在凸缘部932的相向面932A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6个嵌合凹部932B。突出部933是设置在凸缘部932的相向面932A的圆筒状的部分。在突出部933的内周面933A形成有内螺纹部。保持部件93在基部931的一端部931A固定设置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在凸缘部932的任一嵌合凹部932B嵌合凸轮部件92的突起部923,且突出部933插通于凸轮部件92的贯穿孔922的状态下,保持凸轮部件92。
固定销94通过以在与保持部件93之间夹住凸轮部件92的方式安装在保持部件93,从而将凸轮部件92固定在保持部件93。如图8及图9所示,固定销94具有头部941、形成有外螺纹部的螺丝部943、以及在头部941与螺丝部943之间连接两者的主体部942。固定销94在突出部933插通于贯穿孔922从而凸轮部件92被保持部件93保持的状态下,通过螺丝部943的外螺纹部拧紧于形成在突出部933的内周面933A的内螺纹部而安装在保持部件93。在固定销94安装在保持部件93的状态下,固定销94的主体部942将凸轮部件92朝向保持部件93推压。据此,固定销94将凸轮部件92固定于保持部件93。
如上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91设置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在该第一位置调整部91,根据凸轮部件92的突起部923嵌合的嵌合凹部932B的位置,设定在后述的第二位置调整部95的第二板体97的抵接对象部97A抵接的凸轮面921的凸轮区域被决定。凸轮部件92通过在凸轮面921的多个凸轮区域921A、921B、921C、921D、921E、921F变更抵接对象部97A抵接的凸轮区域,能够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在凸轮面921,在变更抵接于抵接对象部97A的凸轮区域时,以使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成为沿X轴方向的状态的方式,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据此,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成为互相平行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架设在该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的卷曲消除带62的弯曲。
另外,利用第一位置调整部91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的作业由作业人员进行。作业人员使用规定的专用夹具确认是否发生卷曲消除带62的弯曲,在发生了弯曲的情况下,切换使凸轮部件92的突起部923嵌合的嵌合凹部932B。通过该切换作业,能够变更在凸轮部件92中抵接于抵接对象部97A的凸轮面921的凸轮区域。据此,能够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
(关于第二位置调整部)
除了参照图5以外还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姿势调整机构90的第二位置调整部95。图12是表示第二位置调整部95安装在第一框架60F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放大表示第二位置调整部95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二位置调整部95对第一框架60F1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第二位置调整部95包含第一板体96和第二板体97。
如图12所示,设置第二位置调整部95的第一框架60F1具有:从+Z侧的端缘朝向-Z侧切口的第一切口部60F1A和第二切口部60F1B;以及形成在第一切口部60F1A附近的刻度部60F1C。如图11(A)及(B)所示,在第一切口部60F1A插入设置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的固定销94中的主体部942。在该状态下,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通过第一位置调整部91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在第二切口部60F1B插入设置在壳体61的第二支撑部611B的支撑轴613(图3、图7)。在该状态下,壳体61的第二支撑部611B通过支撑轴613被第一框架60F1支撑。刻度部60F1C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说明,其成为第二位置调整部95的第一板体96沿Y轴方向移动时的移动量的基准。
第一板体96是以能够向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框架60F1的大致矩形状的板体。第一板体96在第一框架60F1安装在刻度部60F1C的-Z侧(参照图13)。第一板体96具有第一突出销961、第二突出销962、界定定位孔963H的孔端缘部963以及卡止部964。
第一突出销961是从第一板体96的-X侧的侧面朝第二框架60F2向-X侧突出的销,其插通于后述的第二板体97的插通孔972H。另外,第一框架60F1具有界定用于回避与第一突出销961的干扰的销干扰回避孔601H的孔端缘部601(参照图14)。孔端缘部601以使销干扰回避孔601H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
第二突出销962是从第一板体96的+X侧的侧面朝第一框架60F1向+X侧突出的销。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板体96,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2个第二突出销962。第二突出销962插通于形成在第一框架60F1的第一销引导孔602H(参照图14)。第一销引导孔602H是通过沿Y轴方向延伸的孔端缘部602被界定,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
界定定位孔963H的孔端缘部963以使定位孔963H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通过第二位置调整部95被调整Z轴方向的位置后,将第一板体96对第一框架60F1定位并固定时,在定位孔963H插通螺丝部件SC1。
卡止部964将第一板体96的+Y侧的端部朝向-X侧弯曲加工而形成。卡止部964卡止于形成在第一框架60F1的卡止开口部60F1D。第一框架60F1的卡止开口部60F1D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形成为卡止部964可卡止的大小。
所述结构的第一板体96在第一突出销961插通于第二板体97的插通孔972H的状态下,第二突出销962插通于第一销引导孔602H且卡止部964卡止于卡止开口部60F1D。据此,第一板体96以可沿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框架60F1。在第一板体96将刻度部60F1C作为移动量的基准而沿Y轴方向被移动时,第二突出销962沿第一销引导孔602H移动,卡止部964沿卡止开口部60F1D移动。
第二板体97是以可朝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通过第一突出销961被第一板体96支撑的大致矩形状的板体。第二板体97以与第一框架60F1的第一切口部60F1A相向的方式被配置(参照图13)。第二板体97具有抵接对象部97A、第三突出销971、界定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以及界定销干扰回避孔973H的孔端缘部973。
抵接对象部97A是设定在第二板体97中的+Z侧的端缘的部分。抵接对象部97A抵接于固定销94的主体部942插入于第一切口部60F1A的状态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中的凸轮部件92的凸轮面921。
第三突出销971是在从第二板体97的X轴方向观察时不与第一板体96重叠的区域朝第一框架60F1向+X侧突出的销。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板体97,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2个第三突出销971。第三突出销971插通于形成在第一框架60F1的第二销引导孔603H(参照图14)。第二销引导孔603H是通过沿Z轴方向延伸的孔端缘部603被界定,并沿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
界定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以相对于Y轴方向朝向Z轴方向倾斜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第二板体97通过孔端缘部972被界定的插通孔972H是相对于Y轴方向朝向Z轴方向倾斜并延伸的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界定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以相对于+Y侧的端缘,-Y侧的端缘更位于+Z侧的方式,从+Y侧朝-Y侧向上方倾斜。在第二板体97中通过孔端缘部972界定的插通孔972H插通第一板体96的第一突出销961。
界定销干扰回避孔973H的孔端缘部973与界定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同样,以相对于Y轴方向朝向Z轴方向倾斜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销干扰回避孔973H是相对于插通孔972H位于-Z侧,用于避免第二板体97与第一板体96的第二突出销962干扰的孔部。
另外,在图13中虽然省略图示,但在第二板体97,相对于插通孔972H的+Z侧的规定位置和相对于销干扰回避孔973H的-Z侧的规定位置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呈长孔的定位孔。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通过第二位置调整部95被调整Z轴方向的位置后,将第二板体97对第一框架60F1定位并固定时,在所述定位孔插通螺丝部件SC2。
在所述结构的第二板体97中,在第一板体96的第一突出销961插通于插通孔972H的状态下第一板体96沿Y轴方向移动。如果第一板体96沿Y轴方向移动,则伴随该移动的第一突出销961的移动力作用于界定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由于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相对于Y轴方向朝向Z轴方向倾斜,因此,利用第一突出销961作用于孔端缘部972的力,第二板体97沿Z轴方向移动。在第二板体97沿Z轴方向移动时,第三突出销971沿第二销引导孔603H移动。另外,界定插通孔972H的孔端缘部972相对于Y轴方向的倾斜角被设定为使第二板体97向Z轴方向的移动量与第一板体96向Y轴方向的移动量相同。
通过使第一板体96向Y轴方向移动来使第二板体97向Z轴方向移动的作业由作业人员进行。作业人员使用规定的专用夹具确认第一框架60F1的倾斜,对应于该倾斜,一边看刻度部60F1C一边使第一板体96移动,调整设定在第二板体97的抵接对象部97A的Z轴方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二位置调整部95中,第二板体97通过对应于第一板体96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的Z轴方向的移动,能够使凸轮面921抵接于抵接对象部97A的凸轮部件92向Z轴方向移动。据此,第二板体97能够调整将凸轮部件92作为结构的一部分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被设置的、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在对应于第一板体96向Y轴方向的移动而使第二板体97向Z轴方向移动时,以使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成为沿X轴方向的状态的方式调整壳体61中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Z轴方向的位置。据此,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成为互相平行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架设在该第一支撑辊63及第二支撑辊64的卷曲消除带62的弯曲。
<固定机构>
下面,除了参照图2、图5及图11还参照图15说明卷曲校正装置60所具备的固定机构98。图15是放大表示卷曲校正装置60的固定机构98的附近的立体图。
固定机构98是用于将设置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的第一位置调整部91对第一框架60F1进行定位并固定的机构。固定机构98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通过第一位置调整部91被调整位置后,将第一位置调整部91对第一框架60F1进行定位并固定。如图15所示,固定机构98包含固定部件981和施力部件982。
固定部件981在第一框架60F1的+X侧,相对于第一位置调整部91在+Y侧的范围,以可向Y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装置主体10。固定部件981具有相对于Y轴方向朝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9811。固定部件981的倾斜面9811以远端侧比基端侧更位于+Z侧的方式,从+Y侧向-Y侧而朝向上方倾斜。固定部件981在倾斜面9811抵接于固定销94的头部941的状态下将第一位置调整部91定位并固定。
施力部件982例如由螺旋弹簧部件构成,其一端部连接于装置主体10,另一端连接于固定部件981。施力部件982向固定部件981施加朝向第一位置调整部91的方向(从+Y侧朝向-Y侧的方向)的力。通过该施力部件982的作用力,对固定销94的头部941的固定部件981的抵接力提高。据此,在壳体61的第一支撑部611A通过第一位置调整部91被调整位置后,能够将第一位置调整部91对第一框架60F1进行定位并固定。因此,被第一框架60F1及第二框架60F2支撑的卷曲校正单元60U的姿势持续地被维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可提供能够抑制环形带的弯曲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5)

1.一种卷曲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配置,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
卷曲校正单元,被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支撑,用于校正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以及,
姿势调整机构,可调整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倾斜,其中,
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具备:
壳体,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互相离开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被所述第一框架支撑,并且,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互相离开的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被所述第二框架支撑;
一对支撑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互相离开而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可旋转地被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支撑;
环形带,架设在所述一对支撑辊上,伴随所述一对支撑辊的旋转而沿周向行进;以及,
卷曲校正辊,以使所述环形带形成弯曲的形状的夹缝部的方式,在所述一对支撑辊之间压接于所述环形带的外周面,其中,
所述姿势调整机构包括位置调整部,所述位置调整部调整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中的任意一处在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
所述姿势调整机构通过所述位置调整部调整所述卷曲校正单元在所述高度方向的倾斜,以便使所述一对支撑辊成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整部包含第一位置调整部,该第一位置调整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其中,
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包含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有抵接于设定在所述第一框架的规定的抵接对象部的凸轮面,该凸轮面被划分为半径不同的多个凸轮区域,其中,
所述凸轮部件在所述凸轮面的所述多个凸轮区域,通过变更抵接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抵接对象部的凸轮区域,来调整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整部还包含第二位置调整部,该第二位置调整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用于调整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调整部包含:
第一板体,以可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且具有向所述第二框架侧突出的突出销;以及
第二板体,其具有:界定所述突出销被插通的呈长孔的插通孔,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高度方向倾斜的孔端缘部;以及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凸轮面抵接的所述抵接对象部,并且,利用伴随所述第一板体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所述突出销作用于所述孔端缘部的力,可朝向所述高度方向移动,其中,
所述第二板体利用所述第一板体对应于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在所述高度方向的移动,通过所述抵接对象部使所述凸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移动,从而调整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机构,在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对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位置进行调整后,将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进行定位并固定,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包含:
固定部件,以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朝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在该倾斜面抵接于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位置调整部定位并固定;以及
施力部件,向所述固定部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的方向的力。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以及,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用于校正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而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
CN201911314839.1A 2018-12-25 2019-12-18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1377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976 2018-12-25
JP2018240976A JP7259318B2 (ja) 2018-12-25 2018-12-25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7289A CN111377289A (zh) 2020-07-07
CN111377289B true CN111377289B (zh) 2021-11-16

Family

ID=7109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4839.1A Active CN111377289B (zh) 2018-12-25 2019-12-18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0700B2 (zh)
JP (1) JP7259318B2 (zh)
CN (1) CN11137728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8060A (ja) * 1991-05-14 1992-11-25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のカール低減装置
US5565971A (en) * 1994-10-03 1996-10-15 Xerox Corporation Pivotal bi-directional decurler
US5787331A (en) * 1994-12-14 1998-07-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url correction device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180581A (ja) * 1997-12-18 1999-07-06 Ricoh Co Ltd ベルト回転装置
US6666809B1 (en) * 2000-01-31 2003-12-23 Stora Enso North America Corp. Paper decurler for uneven curl profile
JP3413148B2 (ja) 2000-03-14 2003-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60060A (ja) * 2003-08-18 2005-03-10 Rengo Co Ltd 枚葉シートの反り矯正装置
JP5025350B2 (ja) * 2007-06-26 2012-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4309B2 (ja) * 2009-10-27 201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カール修正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372108B2 (ja) 2011-10-24 2013-1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989B2 (ja) *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2916174A4 (en) * 2012-10-30 2016-06-15 Canon Kk FILM TREATMENT DEVICE AND PICTURE GENERATION SYSTEM
JP5934177B2 (ja) * 2013-12-27 2016-06-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ール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5692B2 (ja) * 2014-10-09 2020-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87032B2 (en) * 2015-03-02 2016-1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716934B2 (ja) * 2016-02-03 2020-07-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用紙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638611B2 (ja) 2016-09-27 2020-01-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デカー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40700B2 (en) 2021-03-09
CN111377289A (zh) 2020-07-07
US20200198371A1 (en) 2020-06-25
JP7259318B2 (ja) 2023-04-18
JP2020100494A (ja)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716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308949B1 (en) Material-feeding device having direction-correcting function
CN111377289B (zh)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165741B2 (en) Cassette for rolled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402139B1 (en) Sheet material feeder with guides and lateral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US11377320B2 (en) Relay conveyance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bination of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JP7077741B2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0371751B (zh)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511963B2 (en) Conveyor device
JP451816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10329107B2 (en) Conveying apparatus
US9776432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718950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52016A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36933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7081362B2 (ja) 高さ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179467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704726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3125150A (ja)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媒体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3048214A (ja) シート搬送用のローラ、搬送ローラ対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6069773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78575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001181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16566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083683A (ja) 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