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71751B -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71751B
CN110371751B CN201910287156.5A CN201910287156A CN110371751B CN 110371751 B CN110371751 B CN 110371751B CN 201910287156 A CN201910287156 A CN 201910287156A CN 110371751 B CN110371751 B CN 110371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url
sheet
curl correctio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871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71751A (zh
Inventor
宫越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71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1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71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1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76Construction of rollers; Bearing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70Article bending or stiffe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5Restoring form
    • B65H2301/51256Removing waviness or curl, smoot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521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20Belts
    • B65H2404/26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belt, or belts
    • B65H2404/262Arrangements of belts facin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20Belts
    • B65H2404/26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belt, or belts
    • B65H2404/269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belt, or belts other arrangements
    • B65H2404/2693Arrangement of belts on movab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校正被输送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该卷曲校正装置包括多个支撑辊、环状输送带、卷曲校正辊以及抵接部件。多个支撑辊被设置成可绕与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直交的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环状输送带被张紧架设在所述多个支撑辊上沿着输送方向周向转动移动。卷曲校正辊,在用于形成缝隙部的所述多个支撑辊之间被所述环状输送带的外周面压接,校正通过所述缝隙部的所述薄片体的卷曲,所述缝隙部呈让所述环状输送带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周面弯曲的形状。抵接部件,与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中央部相对向而配置,与所述卷曲校正辊抵接,防止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弯曲。

Description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正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画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配备校正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已为公知。以往的卷曲校正装置具备张紧架设在一对支撑辊上的环状输送带和与环状输送带的外周面压接的卷曲校正辊(按压辊)。在卷曲校正装置中,通过让薄片体通过因卷曲校正辊的压接而形成在环状输送带上的缝隙部来校正该薄片体的卷曲。
然而,压接于环状输送带的外周面的卷曲校正辊,由于形成在环状输送带的缝隙部的缝隙负荷,有时会出现轴向中央部向离开环状输送带的方向(与缝隙部相反侧的方向)弯曲的情况。如果在卷曲校正辊产生过度的弯曲,通过缝隙部的薄片体就有可能出现“皱褶”,而且,在卷曲校正辊的轴向对于薄片体的卷曲校正力还有可能出现参差不齐。为此,不能适当地实施薄片体的卷曲的校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在卷曲校正辊产生过度的弯曲并能适当地实施薄片体的卷曲的校正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卷曲校正装置是校正被输送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其包括:多个支撑辊,被设置成可绕与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直交的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环状输送带,被张紧架设在所述多个支撑辊上,沿着输送方向周向转动移动;卷曲校正辊,在用于形成缝隙部的所述多个支撑辊之间被所述环状输送带的外周面压接,校正通过所述缝隙部的所述薄片体的卷曲,所述缝隙部呈让所述环状输送带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周面弯曲的形状;抵接部件,与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中央部相对向而配置,与所述卷曲校正辊抵接,防止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弯曲;以及,缝隙宽度调节机构,通过在所述输送方向使所述卷曲校正辊在相对于所述环状输送带离开或接近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缝隙部的缝隙宽度变化,所述抵接部件在与所述卷曲校正辊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在所述卷曲校正辊弯曲之际与该卷曲校正辊抵接,所述抵接部件包含通过与所述卷曲校正辊抵接而从动转动的第1转动部件和第2转动部件,所述第1转动部件和所述第2转动部件在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周向以及轴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所述缝隙宽度调节机构具备辊支撑架,所述辊支撑架被支撑为可绕规定的转动轴的轴转动,以便让所述卷曲校正辊在相对于所述环状输送带离开或接近的方向转动,所述辊支撑架具备:一对支撑盘,被隔开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对向而配置,可转动地支撑所述卷曲校正辊;第1支撑部件,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1转动部件;以及,第2支撑部件,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2转动部件,所述辊支撑架包含配置在所述一对支撑盘之间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延伸的底板,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被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而配置,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分别包含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被形成为弯曲形状,包含第1安装面、以规定的角度相对于所述第1安装面倾斜的第2安装面,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其中一方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第2安装面向上方侧翘的状态下介于所述第1安装面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另一支撑部件在所述第1安装面向上方侧翘的状态下,介于所述第2安装面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校正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的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抑制在卷曲校正辊产生过度的弯曲并能适当地实施薄片体的卷曲的校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卷曲校正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卷曲校正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卷曲校正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放大卷曲校正装置所具备的抵接部件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抵接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抵接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于方向关系将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表示来进行说明,然而,该说明仅仅是为了方便起见,并不是旨在对某一方向进行限定。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薄片体”的用语是指普通纸、厚纸、明信片、半透明复写纸或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它的薄片体材料。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喷出墨汁在薄片体S上形成(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10、薄片体供给部20、薄片体翻转部30、薄片体输送部40、图像形成部50、卷曲校正装置60。
装置主体10是收纳用于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的各种装置的箱形的框体。在该装置主体10中形成有作为薄片体S的输送通道的第1输送路11、第2输送路12以及第3输送路13。
薄片体供给部20将薄片体S向第1输送路11供给。薄片体供给部20具备薄片体供给盒21和拾取辊22。薄片体供给盒21相对于装置主体10可拆卸,在内部收纳薄片体S。拾取辊22被配置在薄片体供给盒21的右侧且位于上侧的端部。拾取辊22,将收纳在薄片体供给盒中的薄片体束的最上层的薄片体S逐张地送出,送至第1输送路11。
被送至第1输送路11的薄片体S,通过设置在该第1输送路11的第1输送辊对111,被输送至配置在第1输送路11的下游侧的薄片体输送部40的校准辊对44。而且,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的侧面配置薄片体供给托盘25,在薄片体供给托盘25的上面部可以载置薄片体S。载置在薄片体供给托盘25上的薄片体S通过薄片体供给辊24被朝向校准辊对44送出。
校准辊对44是在薄片体输送部40被配置在上游端的输送辊对。校准辊对44,进行薄片体S的偏离校正,并与图像形成部50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时机相配合通过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将薄片体S送往输送带41。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将通过校准辊对44送出的薄片体S朝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引导。
被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引导的薄片体S,如果其前端部与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抵接,因输送带41的驱动则以被保持在外周面411上的状态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另外,薄片体输送方向A1是在左右方向上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
薄片体输送部40,在图像形成部50的下侧,被配置成与线阵头51相对向。薄片体输送部40,以让薄片体S通过图像形成部50的下侧的方式,将由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引导而导入的薄片体S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薄片体输送部40,除了校准辊对44之外,还具备输送带41和吸引部43。
输送带41是在前后方向具有宽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环状输送带。输送带41与图像形成部50相对向而配置,在外周面411上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薄片体S。具体而言,输送带41在与图像形成部50的线阵头51相对向的规定的输送区域内将薄片体S保持在外周面411上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
输送带41被张紧架设在第1辊421、第2辊422、第3辊423以及一对第4辊424上。在该被张紧架设的输送带41的内侧,与内周面412相对向地配置有吸引部43。第1辊421是沿着作为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驱动辊,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1被配置在吸引部43的下游侧。第1辊421由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转动驱动,使输送带41沿规定的周向转动方向转动。通过让输送带41周向转动,被保持在其外周面411上的薄片体S被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
第2辊422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送带速度检测辊,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1被配置在吸引部43的上游侧。第2辊422,与第1辊421协同动作,被配置成能维持如下两个区域的平面性,即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与线阵头511相对向的区域和在输送带41的内周面412与吸引部43相对向的区域。在此,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与线阵头51相对向的区域即第1辊421和第2辊422之间的区域成为用于保持和输送薄片体S的所述规定的输送区域。第2辊422与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联动地从动转动。在第2辊422上安装有未图示的脉冲板,该脉冲板与第2辊422一体转动。通过测量脉冲板的转动速度,可检测到输送带41的转动速度。
第3辊423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张力辊,向输送带41施加张力以便输送带41不会弯曲。第3辊423与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联动地从动转动。一对第4辊424是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辊,引导输送带41以便让输送带41通过吸引部43的下侧。一对第4辊424与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联动地从动转动。
而且,输送带41具有从外周面411到内周面412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吸引孔。
吸引部43隔着输送带41与图像形成部50相对向而配置。详细而言,吸引部43,在被第1辊421、第2辊422、第3辊423以及一对第4辊424张紧架设的输送带41的内侧,与内周面412相对向而配置。吸引部43,通过让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的薄片体S和输送带41之间产生负压,使薄片体S紧贴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吸引部43具备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吸引框体432、吸引装置433、排气管道434。
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在第1辊421和第2辊422之间的区域与输送带41的内周面412相对向而配置,是具有与输送带41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的板状部件。输送带引导部件431构成吸引框体432的上面部,在从上侧俯视时具有与吸引框体432大致相同的形状。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在第1辊421和第2辊422之间,引导与第1辊421的转动联动的输送带41的周向转动移动。
而且,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具有形成在与输送带41的内周面412相对向的输送带引导面的多个凹槽部。各凹槽部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相对应而形成。并且,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具有与各凹槽部相对应而设置的贯通孔。贯通孔是在各凹槽部内贯通输送带引导部件431的厚度方向的孔部,介于各凹槽部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连通。
具备如上所述构成的输送带引导部件431的吸引部43,介于输送带引导部件431的凹槽部以及贯通孔和输送带41的吸引孔,通过从输送带41上侧的空间吸引空气产生吸引力。通过该吸引力,在输送带41的上侧的空间产生朝向吸引部43的气流(吸引风)。当薄片体S通过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被引导到输送带41上一旦覆盖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的一部分,吸引力(负压)就作用于薄片体S,薄片体S被紧贴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
吸引框体432是上侧开口的箱形的框体,以让该上侧的开口被构成吸引框体432的上面部的输送带引导部件431而覆盖的方式,被配置在输送带41的下侧。吸引框体432与构成其上面部的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协同动作界定吸引空间432A。即,被吸引框体432和输送带引导部件431包围的空间成为吸引空间432A。该吸引空间432A,介于输送带引导部件431的凹槽部以及贯通孔,与输送带41的吸引孔连通。
在吸引框体432的底壁部形成开口部432B,吸引装置433与该开口部432B相对应地而设置。在该吸引装置433连接有排气管道434。该排气管道434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中的未图示的排气口连接。
在薄片体输送部40的上侧配置有图像形成部50。具体而言,画像形成部50,在薄片体输送部40的上侧,被配置成与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相对向。图像形成部50,对以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的状态下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的薄片体S,实施图像形成处理从而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图像形成部50的图像形成方式是喷墨式,喷出墨汁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部50具备线阵头(line head)51Bk、51C、51M、51Y。线阵头51Bk喷出黑色的墨汁、线阵头51C喷出蓝色的墨汁、线阵头51M喷出紫红色的墨汁、线阵头51Y喷出黄色的墨汁。线阵头51Bk、51C、51M、51Y从薄片体输送方向A1的上游侧起向下游侧并行排列。由于线阵头51Bk、51C、51M、51Y除了喷出的墨汁的颜色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有时也统称为线阵头51。
线阵头51,向以被保持在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上的状态下沿薄片体输送方向A1输送的薄片体S喷出墨汁,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具体而言,线阵头51向被输送带41输送的通过与线阵头51相对向的位置的薄片体S喷出墨汁。由此,在薄片体S上形成图像。
墨汁被从线阵头51喷出、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体S被输送带41输送,一边被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引导一边被送往卷曲校正装置60。卷曲校正装置60隔着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被配置在输送带4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1的下游侧。卷曲校正装置60是一边将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向下游侧输送一边校正该薄片体S的卷曲的装置。关于该卷曲校正装置60的详细情况,将在以后进行说明。
被卷曲校正装置60校正了卷曲的薄片体S被送往第2输送路12。第2输送路12沿着装置主体10的左侧的侧面延伸设置。被输送到第2输送路12的薄片体S,通过设置在该第2输送路12的第2输送辊对121,被朝着形成在装置主体10的左侧的排薄片体口12A输送,被从排薄片体口12A排出到排薄片体部90上。
另一方面,被输送到第2输送路12的薄片体S,在正面的图像形成处理已经完成的双面打印的情况下,该薄片体S被送往薄片体翻转部30。薄片体翻转部30,是在第2输送路12的中途被分支的输送路,是翻转(转回)薄片体S的部分。正反面被翻转的薄片体S被输送到第3输送路13。被输送到第3输送路13的薄片体S,被设置在该第3输送路13的第3输送辊对131逆输送,介于校准辊对44和薄片体导入引导部23,在正反面被翻转的状态下再次供给到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供给到输送带41的外周面411的薄片体S,一边被输送带41输送,一边被图像形成部50在其背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完成了双面打印的薄片体S通过第2输送路12被从排薄片体口12A排出到排薄片体部90上。
在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含有水分的水性墨的情况越来越多。纸制的薄片体S如果吸收水分,构成薄片体S的纤维素的氢键结合被分离,该薄片体S膨胀。为此,薄片体S的墨水的着陆面(图像形成面)一侧变成凸起形状从而卷曲(弯曲)。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校正薄片体S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60。
图2至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备的卷曲校正装置60的剖视图。卷曲校正装置60具备主体框架61、环状输送带62、卷曲校正辊65、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抵接部件70A、70B、引导部件80。
主体框架61是用于支撑构成卷曲校正装置60的各种部件的框架,在装置主体10中被固定在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和第2输送路12之间。而且,在主体框架61的右下侧的端部设置有薄片体引导片611。被薄片体送出引导部45引导并从输送带41送出的薄片体S被从薄片体引导片611接收到卷曲校正装置60中。薄片体引导片611将薄片体S朝着环状输送带62引导。
(环状输送带)
环状输送带62是在前后方向具有宽度的环状输送带。环状输送带62被张紧架设在作为多个支撑辊的第1支撑辊63和第2支撑辊64。第1支撑辊63是沿着作为环状输送带62的宽度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被主体框架61支撑的驱动辊。第1支撑辊63,被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绕转动轴631的轴转动驱动,使环状输送带62周向转动移动。通过让环状输送带62周向转动移动,薄片体S被沿着其外周面621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2输送。第2支撑辊64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被主体框架61可转动地支撑的从动辊。第2支撑辊64与环状输送带62的周向转动移动联动,绕转动轴641的轴从动转动。第2支撑辊64被配置在相对于第1支撑辊63在右侧的斜下方靠近薄片体引导片611。
在环状输送带62的外周面621,与后述的卷曲校正辊65相对向的区域,即第1支撑辊63与第2支撑辊64之间的区域成为用于输送薄片体S的输送区域。即,第1支撑辊63界定卷曲校正装置60中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下游端,第2支撑辊64界定卷曲校正装设定置60中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上游端。
(卷曲校正辊)
卷曲校正辊65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被后述的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的第1辊支撑架661可转动地支撑的辊。卷曲校正辊65,在第1支撑辊63和第2支撑辊64之间被环状输送带62的外周面621压接,与环状输送带62的周向转动移动联动地从动转动。环状输送带62与卷曲校正辊65之间形成让薄片体S通过的缝隙部NP。缝隙部NP具有沿着卷曲校正辊65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换句话说,弯曲形状的缝隙部NP的曲率半径与卷曲校正辊65的半径相等。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体S,一边被周向转动移动的环状输送带62在薄片体输送方向A2输送一边通过弯曲形状的缝隙部NP,从而其卷曲得以校正。
(缝隙宽度调节机构)
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通过使卷曲校正辊65在相对于环状输送带62离开或者接近的方向,即,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化。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是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正交的薄片体S的通过方向(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宽度,即,沿着卷曲校正辊65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宽度。
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使卷曲校正辊65移动,从而让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在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比第1缝隙宽度宽的第2缝隙宽度、比第1缝隙宽度窄的第3缝隙宽度之间发生变化。卷曲校正辊65被移动成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的状态如图2所示。而且,卷曲校正辊65被移动成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第2缝隙宽度的状态如图3所示。而且,卷曲校正辊65被移动成让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第3缝隙宽度的状态如图4所示。在卷曲校正装置60中,因为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采用能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化的结构,所以,对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是可以变更的。
对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越宽其卷曲校正力就越大。即,通过让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使卷曲校正辊65移动,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被设定为第2缝隙宽度的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与被设定为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相比,对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较大。另一方面,通过让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使卷曲校正辊65移动,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被设定为第3缝隙宽度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与被设定为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相比,对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较小。
在此,在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产生的卷曲的卷曲量(曲率)取决于在薄片体S形成的图像的面积率。图像面积率越高薄片体S的卷曲量就越大。而且,薄片体S的卷曲量还取决于薄片体的厚度。薄片体越厚薄片体S的卷曲量就越小。比具有基准的薄片体厚度的第1薄片体(普通纸)厚的第2薄片体(厚纸)的卷曲量不容易受到图像面积率的影响。另一方面,第1薄片体(普通纸)的卷曲量容易受到图像面积率的影响。
例如,在为产生标准的卷曲量的卷曲且在规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第1薄片体(普通纸)的情况下,将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设定为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图2)。在为产生比标准的卷曲量大的卷曲且超过规定的图像面积率的第1薄片体(普通纸)的情况下,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比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宽的第2缝隙宽度即可(图3)。由此,在卷曲量较大的薄片体通过缝隙部NP时,可以对该薄片体赋予较大的卷曲校正力。因此,可以适当地校正在该薄片体形成图像时产生的卷曲。
另一方面,在为产生比标准的卷曲量小的卷曲的第2薄片体(厚纸)的情况下,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比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窄的第3缝隙宽度即可(图4)。由此,在卷曲量较小如果赋予过度的卷曲校正力则容易产生与图像形成时相反的卷曲的薄片体通过缝隙部NP时,可以对该薄片体赋予较小的卷曲校正力。因此,可以适当地校正在该薄片体形成图像时产生的卷曲。
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的具体结构如下。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包含可转动地支撑卷曲校正辊65的第1辊支撑架661和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
第1辊支撑架661包含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彼此相对向而配置的一对第1支撑盘661P和配置在一对第1支撑盘661P之间的底板662。一对第1支撑盘661P具有可转动地轴支撑卷曲校正辊65的轴承部661PA。另外,在图2至图4中,仅示意了一对第1支撑盘661P中的一个第1支撑架,另一个第1支撑架被省略。第1辊支撑架661被主体框架61支撑,可绕被插通一对第1支撑盘661P的贯通孔661PB而设置的转动轴6611的轴转动。
底板662被配置在一对第1支撑盘661P之间,形成沿着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延伸的板状。底板662被设置在一对第1支撑盘661P之间横跨整个宽度方向(前后方向),并与一对第1支撑盘661P的下端部连接。底板662是在第1辊支撑架661与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抵接的部分。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分别与底板662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两端部抵接。
而且,在一对第1支撑盘661P之间横跨整个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设有薄片体引导部663。薄片体引导部663被设置成介于环状输送带62与第1支撑辊63相对向。薄片体引导部663引导通过了缝隙部NP之后的薄片体S基于环状输送带62的周向转动移动的输送。
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是在底板662的下方侧绕沿着卷曲校正辊65延伸的凸轮转动轴6641的轴一边与底板662抵接一边转动的凸轮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被分别固定在凸轮转动轴6641的两端部。凸轮转动轴6641被主体框架61可转动地支撑。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构成使第1辊支撑架661绕转动轴6611的轴转动的转动部,从而卷曲校正辊65可相对于环状输送带62朝离开方向或接近方向移动。
在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第1辊支撑架661与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的转动联动地绕转动轴6611的轴转动。如果第1辊支撑架661转动,被该第1辊支撑架661支撑的卷曲校正辊65就会相对于环状输送带62移动。由此,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化。另外,伴随以第1辊支撑架661的转动轴6611为中心的转动的卷曲校正辊65的移动轨迹成为以转动轴6611为中心的圆弧状。
(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
其次,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根据基于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的缝隙宽度的变化,使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变化。通过这样使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变化,薄片体S通过缝隙部NP时被赋予的输送力与缝隙宽度的变化相对应地被保持在基本相同的恒定。由此,可以确保对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的适当的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使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与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成比例地变小。如果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使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变化,让通过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将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设定为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所对应的第1张力大于被设定为比第1缝隙宽度宽的第2缝隙宽度的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所对应的第2张力。而且,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使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变化,让通过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将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设定为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所对应的第1张力小于被设定为比第1缝隙宽度窄的第3缝隙宽度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所对应的第3张力。由此,在通过缝隙部NP时赋予薄片体S的输送力与在第1缝隙宽度、第2缝隙宽度以及第3缝隙宽度之间的缝隙宽度的变化相对应地被保持在基本相同的恒定。因此,可以确保适当地输送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并根据缝隙宽度的变化变更对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
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的具体结构如下。输送带张力调节机构67包含张力辊671和辊移动机构672。
张力辊671,被设置在环状输送带62的内周面622侧,是可周向转动地支撑环状输送带62并向该环状输送带62赋予张力的辊。张力辊67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被后述的辊移动机构672的第2辊支撑架673可转动地支撑。张力辊671与环状输送带62的周向转动移动联动地从动转动。
辊移动机构672,通过使张力辊671向与该张力辊671的轴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使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变化。辊移动机构672,在不会使支撑环状输送带62的第1支撑辊63和第2支撑辊64之间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使张力辊671移动。在此,如上所述,第1支撑辊63界定卷曲校正装置6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下游端,第2支撑辊64界定卷曲校正装置6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上游端。辊移动机构672,在使张力辊671移动之际,不让第1支撑辊63和第2支撑辊64之间的位置变化。由此,可以固定地定位卷曲校正装置6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A2的上游端和下游端。
辊移动机构672的具体结构如下。辊移动机构672包含支撑张力辊671的第2辊支撑架673、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凸轮抵接部件675、连接弹簧部件676。
第2辊支撑架673由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彼此相对向而配置的一对第2支撑盘673P构成。张力辊671被支撑在一对第2支撑盘673P之间。一对第2支撑盘673P,在宽度方向,被配置在构成第1辊支撑架661的一对第1支撑盘661P的外侧,并且,位于第1支撑辊63的外侧。另外,在图2至图4中,仅示意了一对第2支撑盘673P之中的一个第2支撑盘,另一个第2支撑盘被省略。
第2辊支撑架673被主体框架61支撑,可绕贯通一对第2支撑盘673P而设置的转动轴的轴转动。第2辊支撑架673的转动轴与第1支撑辊63的转动轴631在同一个轴上。
凸轮抵接部件675是抵接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的部件。凸轮抵接部件675被主体框架61支撑,可绕配置在第2辊支撑架673的左侧的转动轴6753的轴转动。凸轮抵接部件675包含沿宽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凸轮抵接部6751和从凸轮抵接部675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边缘向下方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752。凸轮抵接部6751是抵接于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的部分。在一对延伸部6752贯通设置有转动轴6753。而且,凸轮抵接部件675的一对延伸部6752和第2辊支撑架673的一对第2支撑盘673P通过连接弹簧部件676而连接。即,凸轮抵接部件675和第2辊支撑架673通过连接弹簧部件676而连接。
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是被主体框架61支撑可绕凸轮转动轴6741的轴转动的凸轮部件。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相对于凸轮抵接部件675的凸轮抵接部6751,被配置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或者,被成对地配置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侧。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一边与凸轮抵接部件675的凸轮抵接部6751抵接,一边绕凸轮转动轴6741的轴转动。在辊移动机构672,凸轮抵接部件675与输送带张力调节凸轮674的转动联动地绕转动轴6753的轴转动。如果凸轮抵接部件675转动,介于连接弹簧部件676与该凸轮抵接部件675连接的第2辊支撑架673就绕转动轴6731的轴转动。如果第2辊支撑架673转动,被该第2辊支撑架673支撑的张力辊671就会移动。由此,环状输送带62的张力变化。
(引导部件)
其次,对卷曲校正装置60具备的引导部件80进行说明。引导部件80是在第1辊支撑架661的一对第1支撑盘661P之间横跨整个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设置的板状的部件。引导部件80将被薄片体引导片611引导并供给到环状输送带62的薄片体S朝向缝隙部NP引导。
引导部件80被引导支撑部件81支撑。引导支撑部件81,以让引导部件80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姿势下与薄片体引导片611相对向的方式,在一对第1支撑盘661P的右端部悬挂在卷曲校正辊65上。而且,滑动部件82被固定在引导支撑部件81上。滑动部件82,对应于与缝隙宽度调节凸轮664的转动联动的第1辊支撑架661的转动,一边与凸轮转动轴6641抵接一边沿上下方向滑动。
引导支撑部件81,通过悬挂在卷曲校正辊65上,对应于第1辊支撑架661的转动在保持在垂直姿势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移动。此时,由于滑动部件82一边与凸轮转动轴6641抵接一边沿上下方向滑动,在第1辊支撑架661转动之际引导支撑部件81的垂直姿势得以保持。由此,被引导支撑部件81支撑的引导部件80,其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的位置和姿势被维持在恒定。为此,可以确保基于引导部件80向缝隙部NP引导薄片体S的稳定性,使薄片体S适当地通过缝隙部NP。
(抵接部件)
其次,除了图2至图4之外还参照图5、图6A以及图6B,对卷曲校正装置60具备的抵接部件70A、70B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放大了抵接部件70A、70B附近的剖视图,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抵接部件70A、70B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抵接部件70A、70B是在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中央部与缝隙部NP相反一侧相对向而配置,通过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来防止该卷曲校正辊65的弯曲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抵接部件70A、70B由通过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转动的转动部件而构成。
为了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比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宽的第2缝隙宽度,在卷曲校正辊65通过缝隙宽度调节机构66被移动的状态下(图3的状态),在缝隙部NP产生较大的缝隙负荷。由于这种较大的缝隙负荷,在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中央部向离开环状输送带62的方向(与缝隙部NP相反侧的方向)弯曲时,由转动部件构成的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转动。由此,因为可以防止在卷曲校正辊65产生过度的弯曲,所以,可以防止在通过缝隙部NP的薄片体S产生“皱褶”,并可以抑制在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上对薄片体S的卷曲校正力产生参差不齐。为此,可以适当地实施薄片体S的卷曲的校正。而且,因为由转动部件构成的抵接部件70A、70B在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时从动转动,所以,可以尽可能地抑制在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之间产生较高的摩擦力。
在本实施方式,多个抵接部件70A、70B被配置成沿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前后方向)排列。具体而言,被配置有两个抵接部件70A、70B。以下,将后侧的抵接部件称为“第1抵接部件70A”,将前侧的抵接部件称为“第2抵接部件70B”。第1抵接部件70A和第2抵接部件70B在卷曲校正辊65的周向以及轴向彼此相互离开。第1抵接部件70A被第1支撑部件71A可从动转动地支撑,第2抵接部件70B被第2支撑部件71B可从动转动地支撑。第1支撑部件71A和第2支撑部件71B构成第1辊支撑架661的一部分,相互独立,被安装在第1辊支撑架661的底板662上。
第1支撑部件71A以及第2支撑部件71B,构成第1辊支撑架661的一部分,通过将它们安装在底板662上,对应于以第1辊支撑架661的转动轴6611为中心的转动,可与卷曲校正辊65一起移动。由此,被第1支撑部件71A支撑的第1抵接部件70A和被第2支撑部件71B支撑的第2抵接部件70B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的位置被维持成恒定。为此,在卷曲校正辊65将要弯曲时第1以及第2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转动,可以防止在卷曲校正辊65产生过度的弯曲。
第1支撑部件71A包含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彼此相对向配置的一对第1支撑板71AP、与一对第1支撑板71AP的下端部连接的第1安装部72A(参照图6A)。一对第1支撑板71AP被形成为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在与缝隙部NP相反侧的左方侧延伸的板状,在右上端部可转动地支撑第1抵接部件70A。第1安装部72A,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在与缝隙部NP相反侧的左方侧延伸,成为对第1支撑部件71A的底板662的安装部分。同样,第2支撑部件71B包含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彼此相对向配置的一对第2支撑架71BP,与一对第2支撑架71BP的下端部连接的第2安装部72B(参照图6B)。一对第2支撑架71BP被形成为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在与缝隙部NP相反侧的左方侧延伸的板状,在右上端部可转动地支撑第2抵接部件70B。第2安装部72B,相对于卷曲校正辊65在与缝隙部NP相反侧的左方侧延伸,成为对第2支撑部件71B的底板662的安装部分。
第1安装部72A被形成为弯曲形状,具有第1安装面72A1和从第1安装面72A1向左方侧延伸的第2安装面72A2。在第1安装部72A,第2安装面72A2以规定的角度朝相对于第1安装面72A1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倾斜。同样,第2安装部72B被形成为弯曲形状,具有第1安装面72B1和从第1安装面72B1向左方侧延伸的第2安装面72B2。在第2安装部72B,第2安装面72B2以规定的角度朝相对于第1安装面72B1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倾斜。
而且,第1支撑部件71A,在第2安装面72A2向上方侧翘的状态下,介于第1安装面72A1被固定在底板662上。另一方面,第2支撑部件71B,在第1安装面72B1向上方侧翘的状态下,介于第2安装面72B2被固定在底板662上。由此,被第1支撑部件71A支撑的第1抵接部件70A和被第2支撑部件71B支撑的第2抵接部件70B成为在卷曲校正辊65的周向被相互隔开而配置的状态。
具体而言,在卷曲校正辊65被配置成使缝隙部NP的缝隙宽度变成比基准的第1缝隙宽度宽的第2缝隙宽度的状态(图3的状态)下,第1当抵接部件70A的配置位置和第2抵接部件70B的配置位置被分别设置成,如图5所示,从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看去,相对于通过缝隙部NP的中点NPS和卷曲校正辊65的轴心65S的虚拟线L1为对称的位置。具体而言,第1抵接部件70A和第2抵接部件70B在卷曲校正辊65的周向被相互隔开而配置,以便从第1抵接部件70A的轴心70AS到虚拟线L1的距离G1与从第2抵接部件70B的轴心70BS到虚拟线L1的距离G2相等。由此,在卷曲校正辊65的轴向中央部因缝隙部NP的缝隙负荷将要向离开环状输送带62的方向弯曲时,第1抵接部件70A以及第2抵接部件70B双方的抵接部件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转动。由此,在卷曲校正辊65被配置成使缝隙宽度变成比第1缝隙宽度宽的第2缝隙宽度的状态下,可以抑制在该卷曲校正辊65产生过度的弯曲。
而且,第1抵接部件70A以及第2抵接部件70B分别被构成为与卷曲校正辊65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例如0.3mm)。而且,第1抵接部件70A以及第2抵接部件70B在卷曲校正辊65弯曲之际通过与该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分别从动转动。通过在第1以及第2抵接部件70A、70B与卷曲校正辊65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可以抑制卷曲校正辊65因第1以及第2抵接部件70A、70B的抵接力向缝隙部NP弯曲。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各种变形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对喷墨记录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并不局限于喷墨记录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只要是具备能校正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60的装置的话,除了喷墨式以外,还可以是激光束式、热敏式、线点(wire dot)式等各种图像形成方式(记录方式)的装置。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示意了抵接部件70A、70B是由通过与卷曲校正辊65抵接而从动转动的转动部件构成的例子。抵接部件70A、70B,只要是能发挥防止卷曲校正辊65的弯曲的部件,也可以是不转动的部件。

Claims (4)

1.一种卷曲校正装置,是校正被输送的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校正装置,其包括:
多个支撑辊,被设置成可绕与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直交的方向延伸的轴转动;
环状输送带,被张紧架设在所述多个支撑辊上,沿着输送方向周向转动移动;
卷曲校正辊,在用于形成缝隙部的所述多个支撑辊之间被所述环状输送带的外周面压接,校正通过所述缝隙部的所述薄片体的卷曲,所述缝隙部呈让所述环状输送带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周面弯曲的形状;
抵接部件,与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中央部相对向而配置,与所述卷曲校正辊抵接,防止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弯曲;以及,
缝隙宽度调节机构,通过在所述输送方向使所述卷曲校正辊在相对于所述环状输送带离开或接近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缝隙部的缝隙宽度变化,
所述抵接部件在与所述卷曲校正辊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在所述卷曲校正辊弯曲之际与该卷曲校正辊抵接,
所述抵接部件包含通过与所述卷曲校正辊抵接而从动转动的第1转动部件和第2转动部件,
所述第1转动部件和所述第2转动部件在所述卷曲校正辊的周向以及轴向隔开间隔而配置,
所述缝隙宽度调节机构具备辊支撑架,所述辊支撑架被支撑为可绕规定的转动轴的轴转动,以便让所述卷曲校正辊在相对于所述环状输送带离开或接近的方向转动,
所述辊支撑架具备:
一对支撑盘,被隔开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对向而配置,可转动地支撑所述卷曲校正辊;
第1支撑部件,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1转动部件;以及,
第2支撑部件,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2转动部件,
所述辊支撑架包含配置在所述一对支撑盘之间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延伸的底板,
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被沿着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而配置,
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分别包含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安装部,
所述卷曲校正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被形成为弯曲形状,包含第1安装面、以规定的角度相对于所述第1安装面倾斜的第2安装面,
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其中一方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第2安装面向上方侧翘的状态下介于所述第1安装面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另一支撑部件在所述第1安装面向上方侧翘的状态下,介于所述第2安装面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转动部件在所述卷曲校正辊与该第1转动部件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
所述第2转动部件在所述卷曲校正辊与该第2转动部件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
所述第1转动部件和所述第2转动部件,在所述卷曲校正辊弯曲之际通过与该卷曲校正辊抵接从动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转动部件的配置位置和所述第2转动部件的配置位置被设定成,从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向看去,相对通过所述缝隙部的中点和所述卷曲校正辊的轴心的虚拟线为对称的位置。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和,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曲校正装置,校正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被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卷曲。
CN201910287156.5A 2018-04-13 2019-04-10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371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7646 2018-04-13
JP2018077646A JP7077740B2 (ja) 2018-04-13 2018-04-13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1751A CN110371751A (zh) 2019-10-25
CN110371751B true CN110371751B (zh) 2022-03-01

Family

ID=68161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87156.5A Active CN110371751B (zh) 2018-04-13 2019-04-10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7950B2 (zh)
JP (1) JP7077740B2 (zh)
CN (1) CN11037175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7157A (en) * 1991-05-14 1994-02-15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straightening device
US9604470B2 (en) * 2015-06-05 2017-03-2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decurling device and ink-je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i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1464A (ja) * 1983-07-27 1985-02-18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のカ−ル補正装置
JPH02130352U (zh) * 1989-04-03 1990-10-26
JP3293204B2 (ja) * 1992-11-04 2002-06-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のカール低減装置
US5392106A (en) * 1993-06-25 1995-02-21 Xerox Corporation Automatic sheet decurler apparatus
US5555083A (en) * 1994-10-03 1996-09-10 Xerox Corporation Decurler apparatus for reducing cross curl in sheets
JP2005060060A (ja) * 2003-08-18 2005-03-10 Rengo Co Ltd 枚葉シートの反り矯正装置
JP4461952B2 (ja) * 2004-08-10 2010-05-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ール補正装置
JP5025350B2 (ja) * 2007-06-26 2012-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85434B2 (ja) * 2008-01-29 2012-07-25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デカール機構
JP2009249169A (ja) * 2008-04-10 2009-10-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ル矯正装置
JP2014028702A (ja) * 2012-07-06 2014-02-13 Ricoh Co Ltd カール矯正装置、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17565A (ja) * 2014-12-22 2016-06-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機構、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JP6719274B2 (ja) 2015-07-16 2020-07-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7157A (en) * 1991-05-14 1994-02-15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straightening device
US9604470B2 (en) * 2015-06-05 2017-03-2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decurling device and ink-je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i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2626A (ja) 2019-10-24
US20190315133A1 (en) 2019-10-17
US10987950B2 (en) 2021-04-27
JP7077740B2 (ja) 2022-05-31
CN110371751A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857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44758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969460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7119852B2 (ja) 媒体排出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CN110371751B (zh)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7077741B2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636930B1 (en) Transport with media hold down for inkjet printers
US9511963B2 (en) Conveyor device
JP561448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718950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329107B2 (en) Conveying apparatus
CN111377289B (zh) 卷曲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052016A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081362B2 (ja) 高さ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1343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4850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5073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4132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89227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613571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696765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9052017A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9402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606488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402468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